农业优势产业

2024-08-10

农业优势产业(精选十篇)

农业优势产业 篇1

关键词:产业化,生产基地,专业组织,农民增收

水稻、玉米、大豆、奶牛、肉牛、生猪、马铃薯及特色产业是支撑黑龙江省农业大省地位的八大优势产业。最近, 我们对绥化市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产业情况进行调查, 深感继续加大力度扶持八大优势产业发展, 对于加速构筑黑龙江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力带动了优势产业发展

绥化市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畜牧业发展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农副产品出口创汇基地。盛产玉米、大豆、水稻等粮食作物及烤烟、甜菜、北药、万寿菊等特色经济作物。全市粮食总产量和商品量均占全省的1/4, 是全国贮备粮大市之一。为了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的战略目标, 绥化市委市政府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项关键措施, 借助国家和省的支持政策, 采取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 不断强化推进力度, 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1.1 产业化经营组织稳步发展

到2007年末, 全市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已发展到393家, 其中加工型企业170家, 中介组织带动型153家, 专业批发市场带动型37家, 其它类型33家。目前, 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65家, 省级龙头企业发展到29家。其中, 中粮生化能源 (肇东) 有限公司、肇东成福食品有限公司、黑龙江红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龙凤玉米开发有限公司等4家加工企业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1.2 龙头企业经营质量明显增强

随着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增多, 生产规模的不断壮大, 科技含量的提高, 企业的经营质量也逐步提升。2007年末, 全市加工型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已达到112.5亿元, 同比增长16%;粮豆薯加工转化能力达到650万t, 实际加工能力615万t。销售收入达136.2亿元, 同比增长16%, 实际利税14.6亿元, 同比增长14%。肉类年实际加工能力达到40万t, 奶类年实际加工能力达到45万t, 经济作物年实际加工能力达到50万t, 农产品年实际加工能力达到715万t, 加工转化率达到65%, 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已发展到24家。

1.3 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

全市各级政府和龙头企业以寒地黑土资源为依托, 实施品牌战略, 打造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粮、油、乳、肉、蔬菜、饮品、调味品、生产资料等物产品牌, 8大系列、135个品种。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开发创建了27个知名品牌, 近百个系列产品, 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 有部分产品已经进入东南亚、日本、美国、欧洲等市场。

1.4 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逐步扩大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带动下, 种植业基地面积发展到86.7万hm2, 其中外向型基地面积达到2.1万hm2;养殖业基地年饲养生猪、乳肉牛、羊和家禽达到9 086万头 (只) 。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户达到65.7万户, 订单生产面积55.7万hm2。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 带动基地农户户均增收1 480元。

2 八大产业发展情况

2.1 玉米产业

全市有加工企业30家。2007年, 全市玉米播种面积扩大到80.3万hm2, 总产量560.8万t。年实际加工转化能力已发展到350多万t, 加工转化率占玉米总产量的62.5%。产品由最初的酒精、淀粉进一步扩大到赖氨酸、麦芽糊精、谷氨酸钠等十几种, 其淀粉的质量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先后培育了华润“钰”牌酒精、成福“冰花”牌味精、龙凤“尽美”牌玉米淀粉等在国内外市场叫响的知名品牌。中粮集团120万t玉米深加工项目如期达到产量指标, 绥化市玉米加工将全部实现就地加工转化。肇东中粮和成福、青冈龙凤、明水格林、绥化市昊天等五大龙头企业, 占全市实际加工总量的85%。2008年全市玉米加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1.8亿元, 利税4.6亿元。

2.2 水稻产业

全市共有加工企业255家。2007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25.3万hm2, 总产量198.3万t。年设计加工能力209万t, 实际加工能力180万t。大米因品质优良、口感好, 深受全国各地客商欢迎, 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以“七河源”“庆鑫”等品牌为主的“庆安大米”已成为龙江绿色食品大米的代表之一, 产品在北京、上海、郑州、甘肃等18个省市建立销售网点65处。还出口到日本、韩国、保加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创汇额达1 700万美元。庆安双洁公司成为清华大学的绿色食品基地, 已占领了黑龙江省及北京大部分的高校市场, 企业成为中国名牌大学专用米生产基地。在庆安鑫利达和双洁、北林黑龙和阜康等15家规模加工企业带动下, 全市水稻加工实现销售收入16.9亿元, 利税6 947万元。

2.3 大豆产业

全市共有加工企业28家, 2007年全市大豆种植面积达到32.3万hm2, 总产量达到50万t。实际加工能力达到45万 t。经过扩建、资产重组、改制改造和先后引进外来投资等途径, 建设了以北林佳地生物公司、金龙油脂、天洋油脂、海伦市制油厂、兰西金福园制油有限公司、庆安庆翔油脂开发有限公司等骨干龙头企业。通过引进技术、先进加工工艺和设备, 把拉长产业链条延伸到精深加工领域。产品由原来的食用油、豆粕发展到大豆色拉油、大豆低温白豆片、大豆分离蛋白、大豆蛋白肽、大豆卵磷脂、大豆皂甙和博奥康新液、“地赐康”牌大豆皂甙冲剂等十余种高科技含量的精深加工产品, 2008年全市大豆产业实现销售收入7.8亿元, 利税4 500万元。

2.4 马铃薯产业

全市规模以上的加工和营销企业有6家。2007年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9.0万hm2, 马铃薯总产量180万t。大小加工企业年加工转化马铃薯100万t。主要产品有马铃薯淀粉和粉丝。年外销种薯30万t, 经马铃薯营销企业和经纪人外销食用薯25万t, 城乡居民食用30万t, 自留种薯18万t。马铃薯品质优良, 淀粉含量高, 耐贮耐运, 深受消费者欢迎。1999年望奎注册了“黄麻子”商标, 成为中国薯类第一例商标、黑龙江省著名商标。在绥棱嵩天薯业和庆安金绿脉薯业、海伦博润精淀粉、绥化鸿发薯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 2008年全市马铃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78亿元, 利税3 818万元。

2.5 奶牛产业

全市共有加工企业14个, 2007年全市奶牛存栏26万头, 牛奶产量61万t, 年设计加工能力70万t, 实际加工量40万t。肇东伊利、绿洲, 安达红星、伊利、贝因美和市本级银娃乳业等6户大型乳品加工企业, 实际加工能力占总加工量的85%以上。肇东、安达“伊利”牌液体奶和“红星”牌奶粉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深受欢迎。2008年全市乳品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1.2亿元, 利税2.2亿元。

2.6 肉牛产业

全市共有较大规模加工企业3家, 2007年全市肉牛存栏 74.9万头, 产量 8.42万t, 年设计加工能力10万头, 实际加工能力 1.2万头。2008年全市肉牛产业实现销售收入8.5亿元, 利税1.4亿元。

2.7 生猪产业

全市共有较大规模加工企业4家, 2007年全市生猪存栏550万头, 产量67万t, 年设计加工能力400万头, 实际加工能力200万头。望奎北大荒、北林大众、海伦公准、青冈长林4户大型加工企业。海伦公准除副产品外, 产品全部销往国内和出口俄罗斯市场。“黑珠”牌、“天鲜”牌猪肉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畅销。去年全市生猪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4.5亿元, 利税12.3亿元。

2.8 特色产业

全市共有甜菜、万寿菊、葵花等特色经济作物加工企业370余家。2007年全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8.0万hm2, 产量达到335.6万t。全市特色经济作物实际加工总量57.6万t, 占生产总量的20%。

3 农业综合开发在扶持优势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绥化市农业综合开发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 确定了以实施农副产品深加工带动基地建设, 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 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的工作思路。几年来, 先后投入资金8.7亿元, 扶龙头, 建基地, 重点扶持各具特色的农业优势产业, 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

3.1 突出扶持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共投入资金5.65亿元, 以肇东、青冈、兰西、明水等县市为重点, 先后实施了兰西县兰西镇高产优质玉米、肇东市黎明、五里明、跃进高产优质玉米、青冈县芦河镇高产优质玉米、明水县双泉高产优质玉米等建设项目, 为“金玉”“龙凤”“格林”“昊天”等玉米精深加工企业发展提供了优质充足的原料, 促进了玉米产业的快速发展。以海伦、北林等县市为重点, 实施优质大豆基地建设项目, 项目区平均单产比非项目区高30 kg以上。目前, 海伦市“三高”大豆面积已经发展到2万hm2以上, 加工企业发展到20多家。以庆安、北林、绥棱等县市为重点, 实施优质水稻项目, 搞好田间配套工程, 打造名牌产品, 创绿色产业带。通过农业开发项目实施, 共完成改造面积2.3万hm2, 提档升级面积2.1万hm2, 项目区单产水平大幅度增加, 农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以北林、望奎、海伦等县市为重点, 实施优质马铃薯基地建设项目, 发展优质马铃薯生产。望奎黄麻子土豆通过项目实施逐渐把品牌做大做强, 产品供不应求, 并且实现了订单农业, 带动和辐射周边生产面积不断增加。

3.2 突出扶持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

共投入资金1.38亿元。在肇东、安达、望奎、兰西等县市, 重点实施了一批奶牛、肉牛、生猪、大鹅等养殖业小区76个, 中省投资1.38亿元。通过立项扶持, 建设畜禽舍23.23万m2, 种畜购置3.6万头, 种禽购置21万只, 新增肉类796万kg, 超100头奶牛、肉牛的养殖大户达30多家。安达、肇东畜牧业占农业总收入的比重已经达到了50%。安达市是全国知名养牛大县, 素有“中国奶牛之乡”美誉, 奶牛存栏量、肉牛产品加工能力、人均占有畜产品连续多年居全国县市之首, 牛肉出口量占黑龙江省1/4。为了不断做大做强两牛产业, 农业综合开发早在1999年就开始立项连续扶持。几年来, 先后扶持了黑龙江省第一个机械化乳制品加工企业“红星集团”, 该企业已发展成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企业集团, 日处理鲜奶200 t, 产品涉及6大类, 37个品种, 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年创利税3 000万元。同时, 扶持建立了昌德肉牛养殖基地、安达镇肉牛养殖基地、先源奶牛养殖基地、卧里屯奶牛养殖基地等一批现代化养殖小区。

3.3 突出扶持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在保证粮食、畜牧基地建设和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 还兼顾扶持了果菜、万寿菊、食用菌、北药等特色经济基地的建设, 投入资金2 000万元。北林区依靠地缘优势, 依托绥化市烟叶经销公司投资1.6亿元上马的3 000万kg打叶复烤生产线, 带动周边县区烤烟面积发展, 实现了财政增税、农民增收的目标。

3.4 突出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

全市通过重点、一般、参股、贷款贴息等方式, 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资金3.1亿元, 先后扶持了一批优质玉米加工、高油高蛋白大豆、绿色水稻以及肉食品加工等产业化龙头企业, 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对“金玉”“龙凤”“格林”“昊天”等玉米精深加工龙头企业, 通过软贷款、参股经营等形式进行重点扶持, 全市形成以北林、肇东、青冈、明水四大玉米加工城, 玉米加工不断深化, 从低档的粗加工到高档精细加工, 将玉米全部吃干榨净, 实现玉米的多层次增值, 同时也带动了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需求。

3.5 突出扶持农民专业组织

投入财政资金140万元, 扶持绥化寒地黑土协会、肇东向阳瓜菜协会、安达永富水旱田生产合作社等7个农民经济合作组织, 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 壮大了协会的经济实力, 扩大了协会规模,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肇东市向阳瓜菜协会, 充分发挥协会在“三农”工作中的组织、指导、协调、服务、培训、交流六大功能, 为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提高农民收入, 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农业开发的扶持下, 协会创建了闻名东北三省的瓜菜生产基地, 年为农民创收7 000万元;创办了面积达4万m2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 年交易额超亿元;创建了国家级“寒地黑土越夏栽培番茄示范区”;创建了经过注册的“向阳瓜”瓜菜、“许公”杂粮两大知名商标品牌。

3.6 突出扶持农机合作社

组建农机合作社19个, 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 900万元。通过农机合作社建设, 实现了土地资本与农机资本的有机结合, 提高了项目区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程度, 促进了项目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别是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起到了突破作用。安达丰桥农机合作社总投资267万元, 其中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资金200万元, 吸收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 现有373户股民的土地入股, 这些土地全部由合作社统一整地、统一种植、统一植保、统一收获、统一销售农产品、统一核算、统一分红, 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土地规模化经营, 耕地实行标准化作业, 农产品实行订单式销售, 合作社实行企业化管理。组建合作社后, 很多农民从田间解放出来, 实现了社会再分工。转移剩余劳动力313人, 其中到外地打工64人, 当地打工225人, 从事养殖业24人。入股农民家庭总收入比未入股农民年人均增收2 005元。

尽管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优势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龙头企业起步较低, 发展基础比较薄弱, 技术设备落后, 辐射带动能力不足。二是产业链条不够长。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 多数产品仅停留在初加工和再次加工的水平上, 缺乏高科技含量的精深加工产品, 产品在市场上的科技竞争力不强。三是利益联结不牢固, 农企之间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稳定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在农产品原料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下, 农户和龙头企业双方均存在不遵守合同的违约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经营机制的有效运行。四是融资渠道狭窄, 相当一部分龙头企业由于融资渠道不畅, 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引起重视和加以解决。

4 加速构筑黑龙江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农业产业化迅猛发展,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蕴藏着巨大潜力, 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发展机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项目建设为载体, 以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为重点, 继续做大做强八大优势产业, 为加速构筑黑龙江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做出更大贡献。

4.1 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始终把培育、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一是加大对现有优势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做大一批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 加快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特别是对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的建设项目, 应给予优先倾斜扶持。二是积极鼓励引导民营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开发农业项目, 加快中小型龙头企业建设。三是推动科技创新, 帮助企业在发展中做大做强。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企合作, 引导龙头企业在农产品生产、储运、保鲜、精深加工、包装和生物工程、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 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密切合作, 开展联合研究、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组建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鼓励龙头企业靠自身能力, 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4.2 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化

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一是加强产业的规划引导。围绕八大农业优势产业, 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地理位置及传统优势, 搞好优势主导产业科学布局定位, 制定发展规划, 按照标准化的要求, 重点扶持建设一批资源优势和地域特色明显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促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产业集中, 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推进“一县一业”发展。二是加强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的联系。对现有农产品基地要加强引导和扶持, 做大规模, 特别是通过引导龙头企业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解决好农产品基地建设与企业加工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 使农户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组织生产, 使基地建设与企业加工能力相匹配, 把生产基地变成龙头企业的上游车间。三是高度重视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定基地标准化生产目标和措施, 通过示范带动、企业引路、全程监控、订单约束、技术支持不断推进标准化生产, 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

4.3 大力推进农产品营销市场化

突破农产品流通难的“瓶颈”, 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迫切需要。一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建立市场交易平台。本着突出重点、适当集中、体现特色、扩大规模的原则, 着力建设一批产业拉动型的专业批发市场。每个县市要围绕八大农业优势产业, 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产业集中地建立专业批发市场, 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形成区域性产销基地, 实现大市场带动大流通, 大流通促进大生产, 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特色产业, 实现流通业与优势产业互动发展。二是打造优势品牌, 用品牌开拓市场。品牌是市场的通行证, 推进农产品品牌化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要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和竞争力为核心, 在巩固提升现有优质农产品品牌水平的基础上, 精心培育, 做大做强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农产品。从黑龙江省来看, 应充分发掘地域优势, 打好农业的“山水牌”;充分发掘自然优势, 打好农业的“生态牌”;充分发掘人文优势, 打好农业的“名人牌”, 着力培育知名品牌。

4.4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

农业优势产业 篇2

谢小荣

世纪年代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温州广大农村迅速兴起,并对温州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所取得的成效是相当明显的。最近,我们就温州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感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我市发展变化很快,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化认识,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在政策上再作相应的调整充实。只有这样,我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达到一个新水平,农业产业竞争力才会有新提高,并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开辟新的实现途径。

一、温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绩效分析

所谓农业产业化经营,一般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为依托,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对当地的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系统,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新型的经营形式。这些年来,我市各地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得力的措施,使农业产业化经营由点及面全面推开,并取得明显的绩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龙头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依托力量。年在全省率先成立农业龙头企业协会,年市委、市政府着手实施农业“百龙工程”,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农。

欠发达山区农民的增收。

四是涌现了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和优秀农业企业家,农产品竞争力明显提高。近几年来,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是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十分重视农业的名牌效应。目前,全市已涌现各类优质农产品名牌近个,其中有参加全国农业博览会,获优质农产品品牌称号的多个,获省优质农产品称号的多个,年省首届农展会我市个农产品品牌获奖,其中个为省名牌产品,年市产生首批个农业名牌产品。年我市家农业龙头企业参加浙江农博会,个农产品获奖,签订投资项目项,金额亿多元。在实施品牌战略中,一批农业企业家脱颖而出,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骨干力量。他们中有全国劳模丁国聪、蔡日省、朱明春、南士木等,也有省、市劳模和优秀农业企业家。这些农业企业家的成长将对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是有效地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达元,比上年增长%。在文成县南田镇通过镇农产品营销协会的中介作用,~年,全镇蔬菜产值翻了一番多,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的增长速度,%以上增收来于农业增效。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带动力量,是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这也是国家支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所在。

二、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龙头企业发展看,大部分农业龙头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大龙”、“强龙”不多,年产值或销售额在亿元以上仍属凤毛麟角(仅家)。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小、实力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由此导致资金匮乏、技术落后、档次提高难、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市场拓展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

、从产品结构看,目前初加工、粗加工农产品比较多,而深加工、精加工农产品比较少,一次、二次增值比较多,多次增值比较少;大众化产品比较多,高科技含量、名牌产品比较少,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无明显优势。、从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看,农业产业一体化组织内部结构普遍比较松散,农户与农业龙头企业关系大多是松散型或半紧密型,二者之间利益关系的纽带还比较脆弱,订单农业兑现难,真正实行“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关系的比较少,像虹丰集团那样与粮农有二次利益分配的较为鲜见。、从产业化布局的地区分布来看,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仍比较普遍,区域布局比较零乱,真正带动一个地区主导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很少,优势农产品的优势不明显,主导产业的支柱作用也不突出。、宏观体制、政府行为以及社会化服务与蓬勃发展的农业化经营不相适应。管理体制上的产加销分割、贸工农各自为政,政府行为不够规范,越位、错位、虚位现象时有发生,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政策力度偏弱。如温州市用于“百龙工程”的资金投入每年不过万元。企业融资环境亟待改善,农业信息化水平偏低,标准化生产滞后,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不健全,服务不到位。

三、找准切入点,着力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确立区域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这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的长远基础。

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主要是指资源和生产条件较好、商品量大、市场前景广阔,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有优势,能够抵御国内外市场外来农产品冲击,或能够进一步占领国内外市场的农产品。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主导产业,尽快提高我市农业产业竞争力和生产力水平。这就要求尽快选择若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要采取一个产品确定一个发展思路,明确主要目标市场,选择一批龙头企业,推广一套实用技术,制定一套扶持措施,实施项目带动的办法,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培育。要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集约化供种水平;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创建产地品牌,推广成套农业技术,提高种养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实行全程质量监控,提高优势农产品安全水平;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销衔接。年初农业部已颁布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年)》,温州应结合自身实际,尽快制订《温州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以《规划》带动主导产业发展,真正把特色农业做大做强。、高度重视农业企业家的培育。要把促进农业企业家的成长,当作建立农业产业经营内在运行机制的中心,作为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依托。

发展我国农村优势农业产业项目探析 篇3

所谓优势农业产业项目是指在发展农业方面一国与它国相比,在外延上,发展该农业产业项目的条件较为有利,从而使其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农业产业项目,在内涵上,面对一国国内农业产业的各门类,该农业产业项目在全面推动整个农业发展中起主导性作用并占优势的农业产业项目。根据这一科学认定标准,综观我国农业整体发展状况与水平,笔者认为,水果、蔬菜、花卉、水产品、畜牧业产品等农村农业产业,是我国农村农业产业中的优势农业产业项目,是正确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和有效途径。这是因为:

从农产品市场价格上看,我国这一优势农业产业项目生产的农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世界经济年鉴》资料分析显示,我国的蔬菜生产成本低,国内菜价约为国外的1/5至1/8,我国蔬菜出口竞争力系数为09129,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能力,主要水果如苹果、鸭梨、柑橘、西瓜、水蜜桃、葡萄等优质产品的市场价格比国外市场低四至七成,除禽肉外,猪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766%,牛肉低651%,羊肉低54%,水产品和海产品更是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

从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看,许多人都认为水果、蔬菜、花卉、水产品、畜牧业产品等农产品是我国农村优势农业产业项目。例如,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早已指出,中国农业不怕入世,对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比如蔬菜、水果等,中国是具有国际竞争力优势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农产品价格低廉;著名农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也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我国进口资源密集型、比较利益低的农产品,如粮食、棉花和油料,从而腾出一些农业资源发展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如水果、蔬菜、水产品、畜牧业产品等;来自国家计委、农业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农业问题专家也分析认为,加入WTO有利于中国进口农产品特别是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包括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

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因而决定了农业的粮食生产是一切生产的基础,经过建国以来的长期努力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粮食生产已经达到了一定富裕的自给程度,加入WTO组织,又给我国从世界粮食市场购买低于自身粮食生产成本的粮食资源提供了条件,因此,我国在重视本国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水果、蔬菜、花卉、水产品、畜牧业产品等农村农业产业新项目,并逐渐发展成为优势农业产业项目,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事实上,改革开放后,我国发展起来的水果、蔬菜、花卉、水产品、畜牧业产品等农村农业产业项目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并占有了一定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份额。

二、发展我国农村优势农业产业项目具有战略意义

1有利于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迈上几个大台阶,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入世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农业发展由主要受资源约束变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出现了农产品卖难、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新问题。这些问题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反映,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反映。为了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不断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农业和农村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农业各产业的比较优势,加快形成优势产业带,才能使我国农村农业尽快地发展起来,其中,发展优势农业产业项目就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事实上,近几年来,通过农村优势农业产业项目的大力实施,不仅大大推动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且使广大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2有利于妥善安置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合理地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

目前我国城市下岗及企事业单位富裕人员总数达6600万人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15亿人左右。在我国经济发展现有水平条件下,城市在未来10—20年内,要消化吸收城市劳动力都十分困难,更不可能全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未来我国城市每年只能从原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转移299万人,未来20年将转移走5980万人,因而城市化对转移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不可否认,但是,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实现转移,全部转移将需56年,也就是说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将长期沉淀在农村被白白浪费掉。我国广大农村具有丰富的剩余劳动力资源,如果将这一资源浪费掉,对急于摆脱贫穷落后状况的农民群众乃至国家而言,其损失不可估量。所以,必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及时转移寻找新的有效途径,这就是大力发展我国农村优势农业产业项目。事实上,我国优势农业产业项目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农村优势农业产业项目必然会极大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为充分、合理利用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提供条件。

3有利于缓解城乡就业冲突和城市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

按照城市化论者的观点,在当前城市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状态下,仍然要求向城市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就会大大增加城市的就业压力,从而加剧城乡就业冲突,并危及城市的社会稳定。由于城市企事业下岗人员和一些进城农民找不到工作等各种矛盾的存在,加剧了一些社会矛盾,引发了许多社会治安问题,目前,城市的社会治安案件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进城找不到工作的无业人员。所以,减小城市的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就必须思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通过发展农村优势农业产业项目,既不会给城市造成过大的就业压力,引发城乡就业矛盾,又能因地制宜地切实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因而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

农业优势产业 篇4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世界农业已经进入产业化时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之后的又一伟大创造。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以及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事业的发展,正在并将继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作用将远远超出农业经济的范畴。

2 问题提出

农业产业化是新形势下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要实现农业农村的快速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走农业产业化之路,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基于上述重要意义,近期,就如何加快新乐市农业产业化步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采取入户座谈、查阅资料、发放调查表、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了认真调研和思考。

3 新乐市基本情况

新乐位于石家庄市北部,南距石家庄37公里,北距北京238公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有“羲皇圣里”之称。相传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曾寓居于此,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明。市区北2公里现存新石器时代古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台”。自公元前155年,西汉设置新市县开始,新乐建县已有2000多年历史。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2009年被列为省财政直管县(市)。

新乐辖8镇3乡1个街道,160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总面积5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万亩。户籍总人口49.1万。农业户数8万。城市建成区面积13平方公里。

经过多年发展,新乐农业培育形成了西瓜、花生、蔬菜、生猪、奶牛“三种两养”五大特色农业,是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县”、“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县”,河北西瓜之乡、花生之乡。截至2011年,瓜菜播种面积达18.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4.3%。其中,西甜瓜播种面积5.9万亩,总产量24.98万吨,年产值1.4亿元以上;蔬菜播种面积12.4万亩,总产量80.05万吨,年产值15亿元以上。西甜瓜、蔬菜成为新乐农民自主投入最多、经济效益最好、增长速度最快的优势产业。

4 新乐市农业产业化现状

新乐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始终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引进了全国500强企业———雨润集团。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32元,同比增长8%。共有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9个,奶牛养殖小区28个,规模养殖场2129个,其中21个为标准化小区。拥有瓜菜种植专业户500多户,建立了瓜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0多个,形成了以邯邰、东王、马头铺等乡镇为中心的大中棚西瓜和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实现了瓜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四季供应”,培育出了“新沙蜜”“新益沙”西瓜、“红硕”辣椒、“珍绿”瓜菜、“双健”蔬菜等一批省市知名品牌和著名商标。

4.1 出台了一些政策

该市通过聘请专家实地研究、勘测,确定了符合该市实际情况的特色农业产业,并制定出台了《新乐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关于扶持奶农的八条政策措施》、《扶持养殖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方向明确、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4.2 发展了一些特色种养殖

通过每年评选“种养状元”,对带动效果明显的专业村、专业户进行奖励,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该市逐渐形成了以西瓜、花生、蔬菜种植和生猪、奶牛养殖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为实现西瓜产业化发展,该市邯邰镇小流村率先建设了“好收成”现代化育苗基地,成立了西瓜种植合作社,实行了从育苗种植到生产管理到市场销售的全程管理,做到了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式服务,实现了西瓜生产管理科学化、规模化,“新沙蜜”西瓜被评为河北驰名商标。目前,该基地己发展成为集西瓜、甜瓜、蔬菜等多品种育苗为一体,辐射带动全市20多个村、1500户的科技示范育苗基地。

4.3 形成了一些龙头企业

该市选择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生猪养殖场、无公害蔬菜大棚等作为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在政策、资金、技术方面,重点扶持,优先发展,做大做强,培育引进了一批有品牌、有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龙头企业,有力地带动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对生猪养殖业,从政策、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惠美牧业、天鹏生猪养殖、新乐飞腾肉类有限公司、清真肉类有限公司等一批有规模、有市场、有实力的涉农型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行业“领头军”。目前,天鹏牧业等生猪养殖企业己由原来不足千头的养殖规模发展到固定资产达千万元,生猪存栏上万头,辐射整个石家庄地区的大型配种、养殖基地,极大的带动了产业的整体发展。

基于丰富的生猪养殖资源,该市又积极引进金百汇食品、雨润集团等国内知名深加工企业投资置业,延长产业链条。2009年,全国500强企业江苏雨润集团,投资2亿元新建了120万头生猪屠宰项目,围绕这一项目,该市长远规划,配套发展,鼓励农民发展生猪养殖,促使周边6000户农民从事生猪养殖、加工,每户增收近3000元,一个以肉猪屠宰深加工为中心的覆盖400多平方公里的并列加工产业区正在逐渐形成。

虽然该市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有了一定的基础,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但在实地调研中,发现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和问题,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5 制约新乐市农业产业化原因

5.1 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够

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基本条件。但是,由于生产经营规模小,导致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大型机器难以派上用场,难以采用新技术,难以实现机械化。

5.2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组织规模小,带动力不够

龙头企业的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目前,该市龙头企业的弱小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因此,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当务之急。

5.3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农产品质量不高且安全性差

目前,该市农民生产什么产品完全按照自己消费的意愿和前一年市场上什么价格高决定,常常出现跟风问题,导致产品过剩,产品低水平无序竞争,常常是增产滞销,尤其是农民为了追求生产数量、追求商品率,不注意土壤改良,而是不断地增加农药、化肥、添加剂的使用量,农产品的质量不能适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 对策措施

6.1 以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为契机,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

土地分散经营所带来的弊端,已逐步为农民所认识,并正在为打破这个束缚而进行积极探索。实践证明,土地向产业化集中,实现规模经营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前提和基础,土地向产业化集中,并不是要改变现行的土地承包政策,而是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基础上,允许并促进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要在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下,使土地承包经营权逐步集中到一部分种田能手和龙头企业手中,从而提高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

6.2 以产业化经营为方向,实现龙头企业大增长

龙头企业的成败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且已经成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点。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重点扶植和培育多层次、多形式发展于一体的一批骨干龙头企业。要建设两个“龙头”。

一是加强销售龙头建设,实现产品与市场的对接。政府要把市场建设作为加快农产品流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切实加大实施力度。要坚持形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紧围绕养牛、养猪、西瓜、蔬菜、花生五大特色产业,培强龙、建大龙,努力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畜牧产业,要以彭家庄清真肉食品市场为突破口,扶持培育穆兰德清真肉食品有限公司、新冷肉联厂等龙头企业,大幅度提高肉类加工企业加工能力。蔬菜生产,完善集加工、预冷贮藏为一体的东长寿蔬菜批发市场,为蔬菜加工增值奠定基础。西瓜和花生产业,扩大邯邰西瓜市场和承安花生米市场规模,提升档次,不断扩大市场销售范围,真正形成“农户+基地+市场+龙头”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二是加强服务龙头建设,为产品销售提供有力保障。强化服务科技,积极引进适合的种养名优新品种和先进技术,经试验示范后迅速推广。针对生猪养殖产肉量低、抗病能力弱的缺陷,引进优质瘦肉型猪,以养殖专业村为重点进行推广,并完善配种改良网络。强化信息服务,建立市、乡、村三级农业信息网,形成上接全国农产品产销动态信息网,下连乡村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采集发布体系。配齐市、乡、村三级农业信息员,对农业人才、产品、市场信息进行控制汇总处理,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手段,及时为农民发布和传递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信息。

6.3 以设施建设为载体,实现经营环境集约化

要重点抓好设施精品农业建设,围绕猪、牛、西瓜、蔬菜、花生五大特色主导产业,通过资金上重点倾斜扶持,加快以“小区(场)、棚室、地膜”为主的设施农业迅速发展,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适应市场的能力。畜牧业:要以“建小区、扩规模”为载体,引进先进饲养设备,建立高效、优质饲养环境,从而达到精品设施农业的目标。种植业:要突出培育“绿色、优质、无公害”特色。充分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科学安排荐口和利用生物互生关系的原则,引进新品种,实施立体种植,即“上瓜下菜”模式。要大力推广大、中棚西瓜种植,突出发展错季西瓜、早熟西瓜。同时利用西瓜大棚发展反季、无公害蔬菜。为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安全、无公害的基本要求,制定出台地方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操作规程,引进全套监测设备,同时开展农产品生产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督检查活动,为开发绿色产品,打好特色品牌,提高商品率奠定了基础。地膜花生:针对花生种植的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环境适宜,且花生经济收益高的特点,本着“稳面积、上科技、深加工”的思路,大力推广地膜花生,促使其多果增产,提高出油率,提早上市。

实现农业产业化是目前农业生产发展的方向,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推动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任重道远,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只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实践,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就可以把农业产业化不断推向前进,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产业化遇到的问题以及新乐市的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结合新乐市具体情况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及措施,希望可以加快新乐市农业产业化步伐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新乐市,龙头企业

参考文献

[1]蔡志强.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制度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

[2]李德立.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品牌战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

农业优势产业 篇5

一、加大组织力度,保障农业产业化发展

领导重视是抓好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积极主动争取领导支持,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使农业产业化工作摆上了统领全县农村经济全局的战略位置,并切实加大了组织领导力度。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里专门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和农业产业化办公室。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农村工作的副书记和副县长任副组长,农口各部门、财政、发改委、经委、金融等26个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2005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协调工作,经县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行政副科级建制,隶属于县农经委。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一名,编制5人,现有3人,专门负责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综合组织协调工作。

二是落实领导责任。实行县级领导包扶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制度,在每个产业系统内,对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市场销售等实行一体规划、一体领导、一体实施,重点是抓科学规划,抓政策引导,抓组织协调,抓典型引路。做到开发一个产业,明确一个领导,依托一个单位,组织一支科技队伍,制定一套实施方案,并把激励、约束机制引入到各个环节中,明确目标责任制,狠抓项目、资金、时限、责任、领导“五落实”。强化监督机制,协调好工农商贸之间的关系,奖优罚劣,奖实罚虚。

三是建立检查制度。为了切实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我们把产业化工作列入了乡镇和各部门党政目标责任制中,并建立了规范化的农业产业化督导反馈和检查考评制度。每年进行一次全面考核评比,考核结果通报全县。对从龙头企业到基地的各个环节,以及重点项目的建设情况层层进行调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增强了各级干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四是完善产业政策。为了切实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2005年我们组织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查统计工作。这次调查统计工作以乡镇为单位,历时1个月,通过实地调研、查帐、报表等方法,高质量地完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统计工作任务。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建立了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档案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库。经过充分地调研论证,制定并完善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目前,《**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规划纲要》、《**县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运行和监测管理办法》等已经出台,并以县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到乡镇、县直部门和农产品加工企业。

二、加大引导力度,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我们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坚决不搞行政干预,包办代替,而是把功夫下在引导上,通过加大引导力度,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一是政策引导。我们将落实和制定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放在工作的首位。2005年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会议把宣传落实国家、省,市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和制定本级政府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作为重要内容。我们协同县扶贫开发办、县经委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全年共为重点龙头企业和基地争取落实扶贫贴息、规模企业技改贴息、产业化基地建设贷款贴息近400万元。在积极的产业政策引导下,工商企业者纷纷向农业产业化经营靠拢,社会资金更多地向农业产业化经营转移。仅2005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就增加了8亿元。形成了全社会关注产业化、参与产业化、发展产业化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

二是规划引导。2005年我县制定了《**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规划纲要》,确定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并根据不同的资源优势规划了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和发展区域:即北部瓜菜专业区、东部畜牧业专业区、南部林下产业专业区和辽开公路、303国道两侧优质高效农业产业带“三区两带”的产业发展布局。目前,鹿、牛、柞蚕、瓜果菜、鹅、蛙、药、食用菌、榛和烟十个优势产业区和主导产业区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三是典型引导。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我们充分发挥典型的作用,组织龙头企业和农户通过参

加现场会、参观考察等方式,学习典型的先进经验。如**县东日家禽制品有限公司的“五统一”先进经验,即对基地农户采取统一供雏、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收购加工、统一对外销售的配套服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为加速提高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经营规模大、牵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科技水平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我们开展了县级

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评定工作,有10家企业被确定为县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同时推荐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2家被确定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最近,我们又向县政府推荐辽宁美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铁岭市吉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县东日家禽制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表奖。典型引路的工作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中,我们深深感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产品卖难,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促进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拉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可以肯定地说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为此,我县出台了一系列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政策。

一是在资金上扶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提高财政、信贷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比重,逐步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导向,企业和农民资金为主体,以信贷资金为支柱,以吸引外资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我县2005年建立了100万元的县级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贷款实行担保和贴息。同时加大了信贷支农力度,2005年,仅县农村信用联社就投放贷款2.5亿元,支持保护地开发、畜牧业发展和龙头企业建设等农业产业化项目。

二是在税收上扶持。主要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高新术、资源综合利用、农业技术转让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行业,给予税收优惠。对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养殖和初加工取得的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三是简化农业产业化项目审批手续。凡属项目业主自筹建设资金或利用商业性贷款从事的一般性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类项目,改审批制为核准制和备案制,同时在用电、用地、用水等方面,各有关部门本着手续从简,费用从低的原则,从速办理。这些扶持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四、加大服务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转变政府职能,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是政府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中的首要任务。所以,我县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从环境治理、市场开拓、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全力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服务。

一是切实抓好“两个环境”建设,提供保障服务。首先是治理整顿软环境。为了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加大了治理产业化经营发展软环境的力度。对重点龙头企业实施挂牌保护,重点解决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三乱”问题,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其次是建设完善硬环境。为了给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2005年,县乡财政共拿出300多万元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聚的**镇和更刻乡两个工业园区的道路、供排水、供电等公共设施进行建设和完善,并种植了美观的花草树木。

二是大力搞好市场开拓,提供基础服务。我们努力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开拓“两个市场”提供优质服务。第一,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办法,积极参加农博会,向外界广泛地宣传、展示我县农业产业化企业经营的产品。2005年,我们先后组织企业参加了在沈阳、长春举行的农博会,蚕丝毯、蚕丝被、神虫葆真酒、茸血补脑液等农产品在中国东北亚中小企业博览会上一举夺得4个金奖,树立了**农产品良好的品质和市场形象。第二,培育、支持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加快各种专业协会、合作社、经纪人队伍建设,支持以销售为主体的中介组织发展。第三,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实施“百万农民上网工程”,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生产、技术、销售等服务。第四,通过建市场,提供载体服务。多年来,我县依托资源优势,建设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市场,拉动了区域内主导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2005年,我们重点建设和完善了**县鹿城市场、**县蔬菜批发市场和辽北蔬菜批发市场,同时投资2.5亿元的东北土特产品交易中心也正式破土兴建。

突出优势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篇6

摘要:近年来,在上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乡(镇)的共同努力下,桦甸市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在阐述桦甸市农业发展现状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特色农业发展目标及发展效益农业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桦甸市;优势特色农业;调研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8.003

1 2015年桦甸市农业发展情况

粮食生产。桦甸市农作物种植面积为174319公顷,其中:粮食作物168200公顷,总产量达到150.00万吨,实现产值33.14亿元;畜牧业。全市生猪、肉牛、禽类出栏量分别达到 59.65万头、13.23万头和395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 9.54万吨、2.14万吨、720吨。全市畜牧业实现产值23.30亿元;园艺特产业。园艺特产业实现产值(包括甜糯玉米)15.36亿元;林业产业。实现总产值1.54亿元;水产(渔)业。水产养殖面积达到了4715公顷,渔产量达到3820吨,实现产值0.27亿元,其中:养殖产量为3069吨,实现产值0.18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15户,其中:年销售收入2000万以上的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97户,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89亿元;休闲农业。全市休闲农业企业共有34户,年总收入0.22亿元,从业人数442人。

2存在问题

2.1粮食生产方面

一是中低产田成为影响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的重要因素。桦甸市中低产田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60%左右,改造任务十分艰巨;二是粮食生产成本普遍上扬,特别是化肥价格上涨较快,导致种粮收益不断下滑;三是农业科技队伍青黄不接。

2.2畜牧业发展方面

一是畜牧业正处于由传统分户散养向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需求剧增与现有技术管理水平滞后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二是现有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档次低,缺乏精深加工,畜禽产品仍以活畜禽外销为主,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产业发展保障机制不完善。加工企业与养殖户之间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市场预测预警机制滞后,畜产品市场调控手段乏力,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仍然脆弱;四是养殖业融资难、贷款难现象普遍,制约了畜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2.3园艺特产业方面

一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布局分散,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步伐仍需进一步加快;二是原料短缺、用地紧张问题突出,木耳生产原料供应不足、伐林栽参用地审批等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缺少深加工企业,如食用菌(木耳)始终以干制包装为主,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

2.4水产(渔)业发展方面

一是由于受到辽宁、天津等地的低价鱼冲击,再加上鱼饲料价格的不断上涨,成鱼精养呈现下滑趋势;二是水产养殖品种单一,养殖户对名特优新品种缺乏认识,名特优新品种难以形成规模;三是受资金问题制约,大、中型水库投放苗种数量不足,渔业发展后续乏力。

2.5农产品加工业方面

一是项目建设水平不高。多数加工企业建设规模小,加工能力有限,项目建设存在起点较低、重复建设的问题。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不紧密,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二是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短。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低;三是融资渠道不畅,资金不足。主要表现为企业资金需求高峰和银行担保贷款方式之间存在矛盾,抵押担保的验资、评估手续繁杂,银行结算期导致企业无法有效利用贷款。

2.6休闲农业方面

一是缺乏产业整体规划,从业企业基本上是自发式发展,布局分散,各自为战,与市场需求不能有效对接,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二是承载能力不强。桦甸市休闲农业发展尚处于起步期,存在着建设规模小、项目内涵单调、配套服务不全、接待能力不足的共性问题;三是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休闲农业产业周期长,形成规模往往需要几年、十几年的滚动投入,需要强有力的政策及资金支持。

3特色农业发展目标

按照“六型”农业发展总体要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重点发展“十大”特色产业以品牌创建为抓手,全面提升农特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以龙头企业和规模大户为支撑,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模式,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特色鲜明、效益显著和质量安全的特色产业体系,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民生改善目标。到2017年实现:粮食生产。种植面积16万公顷,总产量达到155万吨,产值35.35亿元,增加农民收入1.11亿元。畜牧业。实现总产值30.18亿元,增加农民收入4.78亿元;园艺特产业。实现总产值17.36亿元(包括甜粘玉米产业),增加农民收入1.48亿元;林业。实现总产值2.50亿元,增加农民收入0.53亿元;水产(渔)业。鱼产量达到3950吨,实现总产值0.36亿元,增加农民收入0.042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09.36亿元,增加农民收入2.97亿元;休闲农业。固定资产投资1.80亿元,实现产值0.41亿元,从业人数达到820人,增加农民收入205.57万元。

4发展效益农业的保障措施

4.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坚持把高产创建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的实施作为促进效益农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基层站(所)条件建设,切实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同时,改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技术服务。

4.2加强农村人才培养

切实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4.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抓好清洁能源建设。

农业优势产业 篇7

以下就如何使大平房农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快速发展做一些探讨: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大平房农户生产经营“小农户大市场”矛盾的有效途径

大平房的农业发展突出存在“小农户大市场”矛盾, 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市场要求的以规模经营为特征的社会化大生产与小农户分散, 小型化生产之间的矛盾;

2. 大市场需要现代科技支持与小农户传统落后的生产技术之间的矛盾;

3. 大市场条件下资本扩张的无限与小农户资本积累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4. 大市场经营的强风险与小农户生产封闭性之间的矛盾;

5. 大市场要求完全竞争, 利益均等的市场经营关系与小农户市场主体地位之间的矛盾。

诸多矛盾的交织使大平房农户的生产经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农业产业户经营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重新调整, 形成商品性生产产业流, 大规模组织分工生产, 把分散的家庭经营纳入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 最大限度的发挥整体效应, 将市场和价格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形成自我发展机制。

二、农业产业化中间组织发展滞后, 制约了大平房产业化进程

在我国东、中部地区农业产业化中间组织, 有10947个占全国农业产业户组织的92.6%, 而西部地区仅占7.4%。大平房镇位于中国西部地区, 它的农业产业化中间组织也自然不会高于7.4%, 所以没有一批形式多样的农业产业化中间组织支撑, 大平房的特色农业资源就无法商品化、市场化, 自然也无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无法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三、几种常见的农业化中间组织的对照

1. 公司

基本形式:乡镇企业、城市商贸加工企业、合资企业等。

与农民基本关系:合同关系 (中间组织与农户均为相对图例的市场主体, 以市场机制结合互相依存, 实现双赢) 。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作用:产业化住址与经营, 包括: (1) 确定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向; (2) 市场开拓与产品销售; (3) 部分生产资料与资金支持; (4) 技术开发与培训; (5) 风险分担; (6) 按合同代收农产品。

2. 产销一体化公司

基本形式:农垦农场与农民基本关系:紧密性关系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作用: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联营为一体。

3. 合作组织

基本形式:专业合作社、供销社、农户联营体等与农民基本关系:互助合作关系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作用:主要在生产外的流通、服务、加工环节等领域开展互助合作。

4. 协会研究会基本形式:牲禽养殖或瓜果种植专业协会等。

与农民基本关系:松散型关系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作用: (1) 从事技术经验交流; (2) 开展信息技术服务; (3) 为农户牵线搭桥。

5. 批发市场商人

基本形式: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批发市场。

与农民基本关系:批发收购的买卖关系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作用: (1) 提供市场供需各种信号; (2) 购买农产品; (3) 是市场组织者又有引导的功能等。

6. 农业大户

基本形式:致富带头人或加工专业户等。

与农民基本关系:合同和信誉关系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作用:同公司, 各项功能弱于公司, 但运转灵活。

以上这几种中间组织比较适合大平房的有合作组织、协会研究会、批发市场商人。

合作组织+农户:合作组织可以把市场情况介绍给农民, 引导农民发展市场经济, 具有市场眼光和有外遇关系的经济能人组织此中间组织。

协会研究会+农户:可以采取“政府引导, 农民自愿参与”的方法, 成立各种各样的种植和饲养协会, 协会实行“同一品种, 同一种养, 统一培训, 统一销售”的原则, 让从事同类产业的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 增强农民的市场竞争力。

批发市场、商人+农户:把市场建在各村集市, 让市场需求刺激农民调整计划, 让农产品货畅其流, 镇政府加大投资, 建立蔬菜果品烟类批发市场, 这些减灾农民“门口”的市场, 使农民销售农产品极为方便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

大平房由于乡镇企业发展缓慢, 农产品商品化率较低, 农业产业化上处于初级阶段, 大力鼓励和引导发展中间组织具有重要意义, 待这些中间组织羽翼丰满, 发展壮大后大平房的农业必将走向一个新台阶。

四、促进大平房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间组织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镇政府资源应由向农户直接倾斜为主, 转变为向中间组织直接倾斜为主

首先是由于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不利地位, 只是过去政府对农户的各项直接扶植措施收效甚微;其次是中间组织在整个产业化经营系统中居于龙头地位, 直接扶持中间组织容易受到较好效果;最后中间组织兴则农户兴, 一个中间组织能带动成村成片的农户, 甚至会带动这个真的农户, 这样也有利于政府资源发挥四两拨千斤之功效、政府的科技资源资金供给以及财政税收等, 要有利于中间组织的发展壮大。

2. 中间组织形式选择上要坚持市场原则

不同的中间组织形式使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不同的经营范围采取何种结合方式也应视具体情况, 因而采取的中间组织形式必须灵活多样, 来不得半点主观臆断, 更不能照搬什么固定模式搞一刀切。政府的硬性结合不仅不能使中间组织有良好的运作, 甚至还会伤及广大农户的利益和积极性。一切要有中间组织与农户通过市场机制作出自主选择。

3. 中间组织与农户的结合要体现双赢原则

农业产业化经营本身就是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而进行的经营主体之间的联合, 因此建立互惠互利的经营机制, 就成为产业经营的基本前提,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调动经营主体双方的积极性, 实现优势互补和长期稳定发展。这里特别要强调中间组织要充分估计农户群众的利益。

4. 镇政府要为中间组织者提供优厚服务创造良好环境

特色优势产业在农业增效中的研究 篇8

一、充分认识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的意义

㈠高效经济作物是甘肃省特色农业的重要内容甘肃省发展特色经济作物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利用好特有资源, 发挥区域优势, 可有效克服产品结构、区域结构趋同的弊端, 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甘肃省在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方面有几个优势。一是光热资源充足, 大部分地方无霜期较长, 昼夜温差大, 农产品品质好, 能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的需求。二是生态生物多样性明显, 经济作物品种资源丰富, 适宜发展丰富多彩的特色产品。三是自然环境洁净, 发展优质、无公害产品潜力大。特别是经过近10多年的发展, 特色经济作物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逐年上升, 蔬菜、果品、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逐年提高, 一些产品面积或产量位居全国前列。

㈡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长期处于全国末位, 增收任务艰巨, 发展以高效经济作物为主的特色农产品, 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加之经济作物本身就是高附加值的新型农业产业, 农民种植积极性高, 生产效益好。2012年, 全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为2384万亩, 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4.8%, 产值为592.6亿元, 占农业产值的60.2%。在省上确定的40个蔬菜生产大县中, 有20个县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区) ;国家确定的18个苹果生产优势县 (区) 中, 贫困重点县 (区) 占到11个;16个中药材生产大县 (区) 中, 贫困县 (区) 占到14个。经济作物生产在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中的比例逐年提高, 发展经济作物产业对于全省农村整体脱贫, 确保甘肃省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㈢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是甘肃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 在全国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这就要求在农业产业开发时, 要因地制宜, 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 根据自然生态条件, 确定作物生产结构和种类以及发展方式。这些年, 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果沼畜生态循环利用、旱作果园覆膜覆草覆沙、非耕地设施蔬菜、全钢架装配式日光温室等一些节地、节水、节能的经济作物生产模式, 重视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使特色经济作物发展的同时, 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把握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产业的重点

㈠确定高效经济作物重点品种要立足各地自然优势、资源优势和生产基础, 确定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主推品种。把高原夏菜、优质果品、道地药材作为全省整体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露地蔬菜重点发展以甘蓝、花椰菜、西芹、娃娃菜、青笋、胡萝卜、大葱、大蒜、架豆、甜脆豆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原夏菜品种, 设施品种以茄子、辣椒、番茄、黄瓜、番瓜等蔬菜为主, 加工型蔬菜以番茄、洋葱、甜椒、豆角等优质脱水菜生产原料品种为主。果品重点发展以苹果为主的水果产品, 陇东地区重点发展富士系鲜食苹果为主, 推广长富2号、岩富10号、2001富士、惠民短枝、礼泉短富、烟富6号、宫崎短枝等新优品种。天水、陇南市重点发展元帅系鲜食苹果, 重点推广阿斯、俄矮2号、瓦里短枝、天汪一号、首红、超首红、矮鲜等新优品种。围绕龙头加工企业建基地, 发展以澳洲青苹等品种为主的果汁加工型高酸苹果。适当发展桃、梨、杏、枣、葡萄等水果。中药材重点发展甘肃道地中药材, 建立优质党参、当归、黄 (红) 芪、柴胡、甘草、板蓝根、大黄、枸杞等传统大宗地道中药材生产基地。适当发展棉花、茶叶、花卉等其他经济作物品种。积极引进优良品种, 加大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力度, 从而打造特色精品农业。

㈡做大高效经济作物生产规模没有一定的规模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形不成产业竞争优势。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按照区域布局规划, 优化产品结构, 提高产业集中度, 形成优势区产业带;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 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引导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向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集中, 建设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土地流转机制, 提高基地集约化程度, 发展千亩园、万亩带和专业村的区域性特色基地。

㈢做响经济作物品牌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的目的在于提高产品的商品率, 经济作物发展也要实施名牌战略, 当前经济作物供应丰富, 品牌已成为市场营销的关键。要依托龙头企业创办和合作社发展打造名牌产品, 扶持龙头企业申报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原产地标记、农产品地理标志, 各级业务部门要通过搭建展示平台, 加大推介力度, 不断提升经济作物的知名度, 整合同区域、同类产品的不同品牌, 加强区域品牌的宣传和保护, 打击仿冒伪造品牌行为, 作响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

㈣提升经济作物生产效益提升经济作物生产效益, 就必须在做大规模、作响品牌的基础上, 开发、引进高新技术, 推进产品的深度开发,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降低生产成本, 延长产业链, 把产品做精做深, 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在收购农产品时, 确立最低收购保护价, 将部分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户, 使农民从中分享产业发展各环节中的效益, 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推进高效经济作物发展的措施建议

㈠在资源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订好发展规划甘肃省经济作物发展规模, 要在逐步稳定面积的基础上, 进一步优化结构, 提高单产、质量、效益。建议省上在制订“十三五”规划时, 进一步推进布局区域化, 指导各地从品种结构、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三个层次上优化, 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 把生产基地布局在最佳区域内, 适度增加适宜区域生产面积, 压减淘汰次适宜区域和不适宜区域生产规模, 做到自然适宜、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做好信息服务, 引导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尽量在产区布局, 建立产业投资预警机制, 实行错位发展, 错峰竞争, 避免重复投资、盲目发展和过度竞争。

㈡高度重视优良品种的培育、引进和推广加大良种推广力度, 提高良种 (苗木) 覆盖率。围绕蔬菜、水果、药材三大产业, 主推100个新优品种, 建立100个规范化种苗繁育基地。其中, 蔬菜主推50个新优品种、建立50个繁育能力500万株以上的集约化育苗基地。水果主推30个新优品种, 建立20个1000亩以上的良种大苗繁育基地。中药材主推20个新优品种, 建立30个繁育能力300万株以上的集约化育苗基地。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苗企业发展, 建立种苗生产准入制度, 加强对种苗调运的管理, 保障经作产业安全。

㈢推进生产标准化的引领示范结合农业部“三品”提升行动和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 通过名特优农作物良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 利用先进设施、现代生产规程, 展示现代农业高科技成果, 把标准园示范田建成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基地, 技术培训的课堂,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在创建一批标准化示范园的同时, 做好老旧日光温室和老劣密闭果园改造。推广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建立健全全程质量监管。分区域、分作物制定标准化技术规范。对重点产区技术人员和种植大户开展培训, 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 篇9

现代农业是继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 其方向是集约化, 目标是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 不仅是现代农业的根本标志, 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经之路。农业产业化将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 深化农业专业化分工, 增加农民收入, 调整农业结构, 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现实选择。围绕农业产业链的信息服务, 将对农业产业链的人、财、物、技术等进行高效整合, 为产业链条上的用户提供高效的价值链、信息链、物流链、资金链等方面信息服务, 协助基层政府实现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信息化综合服务职能, 从而促进农业产业链的联动和优化。

二、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的关系

1、农业产业化

2、农业信息化

3、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的关系

三、农业信息化的作用

对于现代农业, 科技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 通过应用信息技术, 将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形成和高效运转。产业链中各产业互相依赖、互相作用而形成“关联效应”, 产业链的环节越多, 整体关联效应越大, 农业产业链也是如此。产业链信息化管理的实现, 将促进链条的延伸和拓宽, 对国民经济中众多领域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和效能产业链中某些环节的加强可以带动与其密切相关的产业发展。从国家经济整体的角度来看, 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宽不仅提升了产品价值, 同时也增加了就业门路, 特别是非涉农领域的就业机会, 对解决当今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信息化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起到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产前:网上采集信息, 网下发展“订单”。信息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命线”。农民没有信息, 不知道种什么、种多少、前景如何:企业信息不灵, 就会判断失当, 盲目决策, 投入得不到应有回报, 甚至亏本。当前农产品供给已经由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部分农产品甚至出现结构性、区域性过剩, 面向市场发展产业化经营, 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信息引导。面向农业产业链的信息服务平台可以把全国、全省甚至全世界的农业信息汇集在一起, 通过上网, 用户可以采集到各种农副产品的供需信息以及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 通过筛选、分析、甄别, 为农户提供包括种子种苗、种养技术、市场价格、供求情况等各方面的实用信息, 指导农户进行种养结构调整。网上还可以联系到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经销商发布的农业生产订单.通过发展“订单农业”, 进一步降低分散生产的千万家农户抵御市场的风险。

产中:各级涉农服务部门把通过平台采集到的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病虫害防治、市场行情、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保鲜、储运、包装技术指导等分类进行编辑, 通过网络发布、电子邮箱或印发宣传资料, 及时送进千家万户的农民手中, 为农户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产后:制约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仍是市场。面向农业产业链的信息服务, 将有助于实现农产品交易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网络营销的实现, 确保了农产品销路畅通, 供销协调, 交易成本降低。通过把各种农副产品的供求信息在平台上进行发布, 主动向市外、省外甚至国外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经销商发送电子邮件.直接“上门”推销各种农副产品, 把分散生产的农副产品集中销售, 形成规模效益, 使农户获取更多利益。同时, 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平台, 可以及时获取各类供需信息, 宣传产品品牌, 通过电子邮件沟通信息, 可以大幅度节省交易成本, 扩大贸易机会, 使企业抓住市场机遇, 拓宽销路, 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

四、面向农业产业化的信息服务平台

在农业产业化日趋成熟的背景下, 本着对产业链上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起到各自作用和综合联动的协同作用的信息服务为宗旨, 紧密围绕 (省、市、县) 农业局各个科室的业务职能, 以当前成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系统安全技术、GIS技术和数据交换等技术为手段, 在完善区域数据中心的基础上, 建设农业产业链信息服务平台, 重点建设农业产业链信息服务网站集群, 以农业产业链信息服务网站集群为基础平台, 有效的集成特色农业产业链应用系统, 实现农业局信息资源的整合与交互, 进一步实现对全地区农业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产过程、智能化、精准化管理与服务, 全面提高农业系统农业信息化服务和管理水平, 使区域快速发展成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样板。

3.1农业产业链信息服务网站集群

农业产业链信息服务网站集群建设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服务, 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 以现有信息化设施为基石, 基于数据资源管理和共享机制, 结合当前成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系统安全技术、GIS技术和数据交换技构建覆盖农业产业链信息服务网站集群, 实现一乡一站、一村一页。网站集群建设将主要围绕区域农村信息资源的整合、加工、处理和发布等环节, 同时充分考虑如何提升村镇信息的接收、发布和服务能力的建设, 从而形成一个区域农村信息服务网站, 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集群服务, 促进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 打造区域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新模式。

3.2农业产业链信息服务系统

3.2.1农业地理信息系统

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在数据采集与编辑、数据管理、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和数据输出上的优势, 为区域农业环境评价、农作物适宜性评价、测土配方施肥、农情监测、农业灾害与应急、温室智能控制、农村新能源管理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应用和展示平台, 实现农业发展状况可视化展示, 便于区域农业综合业务的地理分布、发展规模的直观获得, 为制定区域农业发展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为农业在时间、空间、产品和品质方面的统一调控提供技术支撑。

3.2.2土壤质量评价系统

全面搜集整理相关部门长期积累的有关土壤重金属、土壤肥力普查和动态监测数据, 建立区域特色农业生产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土壤重金属和肥力指标体系, 以国家、行业或地方土壤质量评价标准为依据, 建设土壤质量评价系统, 系统主要实现土壤采样点管理、评价标准管理、土壤质量分析评价、基于GIS的土壤质量查询和统计等, 规范其数据采集与管理方法、土壤质量评价分析过程, 搭建土壤质量监测数据由采集、管理到分析与决策的一站式操作, 同时为不同级别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操作引导, 实现土壤质量数据采集管理有规范, 分析决策有依据, 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有保障。

3.2.3作物适宜性评价系统

在农业生产从传统的粗放模式向集约模式转变的大背景下, 合理开发、利用农业用地已成为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发展区域经济的途径之一。为了更好地反映区域土壤对不同作物自然适宜程度、限制强度, 建立作物适宜性评价子系统, 对农作物适应性进行区划, 划分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通过适宜性评价挖掘区域农业发展潜力, 促进农作物合理布局, 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2.4测土配方施肥系统

紧密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以服务农民为出发点, 构建基于GIS的测土配方施肥系统。该系统围绕测土配方施肥与养分监测信息的采集, 建立基于PDA的信息采集模块, 实现对采样地块基本情况、农户施肥情况调查、植物测试结果、土壤测试结果、田间实验结果、养分监测等信息的实时采集与管理;建立数据分析模块, 对各类采集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为政府宏观掌握本区域土壤肥力变化、施肥情况与农田环境污染提供理论基础;依据平衡施肥原理, 建立施肥决策模块, 根据各地块土壤肥力情况和作为养分特征, 提供科学合理的施肥建议, 同时还可为肥料企业各类复混肥、系列专用肥的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信息推送模块, 以短信的形式向农民推送施肥建议、施肥知识等信息, 加大对农民的信息服务, 力图提高区域整个地区农民的施肥水平, 有效减少农田环境污染, 显著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有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推动区域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低碳农业的快速发展。

3.2.5农业生产与智能决策系统

根据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生产管理过程中对科技知识的需求, 按照无公害、有机和绿色农业的技术标准规范, 汇集蔬菜、加工番茄、红花、油葵、油菜、甜菜、打瓜、玉米、小麦、亚麻等生产管理各个环节的农业知识, 分别从品种选择、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标准化生产等方便, 构建相应的知识模型, 采用合宜的知识表示技术和推理策略, 利用成熟的专家系统开发工具, 开发加工番茄、红花、油葵、油菜、甜菜、打瓜、玉米、小麦、亚麻等生产管理专家决策支持系统, 为生产管理者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进行科学指导种植、养殖管理。

3.2.6设施农业智能控制系统

针对设施蔬菜基地, 根据其设施农业的不同类型, 分为日光温室和玻璃智能温室, 按照实际生产过程中对设施内环境信息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设备选型和设计设施农业智能控制系统, 归纳起来主要包括温室环境信息采集设备与控制设备, 运用传感器网络或者温室娃娃采集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土壤墒情等环境指标, 与作物生长所需环境要素的范围值对比, 利用自动化控制技术通过控制设备实现其阀门、湿帘、风机、遮阳网的开关, 从而达到温室环境的智能控制。

3.2.7农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

基于农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信息服务现状, 围绕农资登记备案和农资执法、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安全溯源及对外信息发布服务的信息化管理需求, 构建农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平台, 立足农资执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业务流程, 实现对市域内流通的农资产品的登记备案和农资案件的移动执法, 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准入机制, 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道关, 实现对农产品质量检测数据的采集分析、安全档案的管理和信息溯源管理, 建立并完善基于信息服务网站、触摸屏和短信平台的综合信息服务通道, 提升政府质量安全监管与信息服务能力, 督促农产品生产经营流通企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提升农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保障农资农产品消费安全。

3.2.8病虫害测报预警系统

紧密结合区域所辖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及其所发生的主要病害, 围绕病虫害测报业务, 以区域省、市、县级植保站为中心, 构建以基层乡镇数据上报, 市 (县) 级植保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上报, 并且为上级业务部门及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病虫害防治等决策支持的应用系统, 系统功能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查询、数据分析、预警分析、应急响应、汇总上报等。

3.2.9农情监测系统

农情信息关乎农业生产、农产品供求、补贴政策、农资价格以及防灾减灾等重要信息, 涉及千万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农业部门工作的考核评价和资金分配的科学性, 是农业部门管理工作的核心。为进一步加强区域“数字农情”建设, 提高农情调度的及时性、准确性、系统性和安全性, 实现农情信息采集规范化、传输网络化、管理自动化, 本研究紧密结合区域农情信息采集工作, 围绕农情、灾情等信息的采集、传输、整理、分析和发布建立农情监测系统, 通过信息采集功能模块, 实现农作物、早稻晚稻情况、农作物生产情况、蔬菜及特种作物等农情信息的实时采集与上报, 提高上报数据的统一性和规范性;通过数据分析模块对区域各地区农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及预测, 为政府部门宏观决策、指挥调度提供有力支持, 也为科学指导生产、组织抗灾救灾、实现“稳粮、保供、增收”目标提供支撑, 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2.10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系统

针对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信息化系统支撑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的需要而研究开发的应用服务系统, 系统面向各类农民合作组织, 提供会员管理、财务管理、培训管理、交流管理、市场信息服务等功能, 帮助合作组织快速获取市场信息, 提高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系统具有完善的会员管理功能, 支持会员分级管理、多类型管理、个性化服务支持等功能;实现对合作社账目信息, 分红信息以及会费信息进行在线管理;实现会员生产资料需求信息及农产品供应信息统一管理;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视频培训资料及最新实用技术;实现会员之间、会员与管理者之间在线交流;界面美观、操作简单, 便于维护。

3.2.11电子商务系统

立足农产品流通产业化发展要求, 从农产品交易的实际需求出发, 构建电子商务系统, 包括市场行情分析子系统、农产品电子交易服务子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子系统, 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从信息服务与交易业务两个角度组织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三个流通流程, 逐步实现网上电子交易, 解决农产品交易信息不对称问题和流通成本高等问题, 有效提高农产品交易的信息化水平, 完善区域农产品产销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促进农产品生产、销售信息与国内外市场的及时有效对接, 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 提升经济效益。

3.2.12农业培训系统

面对区域同层次的农业从业者对农业培训的需求, 研发适合区域农业生产需要的多媒体农业培训系统, 该系统支持多种媒体服务器, 支持MPEG、AVI、ASF、WMV等多种多媒体文件格式, 支持多重视频资源分类管理方法, 具有交互性能好、资源共享性好的特点, 实现服务器运行状态动态监视、内容分发系统管理、分布式的负载均衡、多媒体资源管理等功能, 系统部署上线播放。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现远程教育和技术推广, 普及农业科技, 以科学正确的方法指导用户生产工作。多媒体学习培训系统还可以让农民随时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自主学习, 能合理安排培训的时间, 极大地方便农民自我学习, 有效提高培训的效率和农民学习质量。

四、结术语

贵港市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10

1 贵港市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现状

1.1 农业优势产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效益不断提高

近年来, 贵港市重点发展优质谷、蔬菜、中药材、桑蚕、水果、食用菌、糖蔗、木薯、茶叶等农业优势产业, 取得了较大进展。2011年全市优质稻、蔬菜、食用菌、桑蚕、蔬菜、中药材、糖蔗、水果、木薯、茶叶等农业优势产业面积达到401 533 hm2, 比2010年增加4 200 hm2, 实现产值77.95亿元, 比2010年增长12.1%, 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达81.6%。其中优质谷、中药材、食用菌、蚕桑等优势产业规模名列广西壮族自治区前茅。2011年全市优质稻播种面积193 333hm2, 总产量达122.67万t、产值达36.80亿元, 产值比2010年增长11.5%;中药材 (主要品种有山药、穿心莲、泽泻、葛根等) 种植面积达7 466.67 hm2, 产值达4.25亿元, 产值比2010年增长10.5%。食用菌面积达935万m2, 产量达7.82万t, 产值达5.78亿元, 产值比2010年增长8.5%。桑园面积达11 133 hm2, 产值达6.05亿元, 比2010年增长11.5%。蔬菜、糖蔗、水果、木薯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产区, 种植效益较好。优质谷平均产量为6 000~6 750 kg/hm2, 产值为1.80万~2.25万元/hm2, 比一般稻谷高15%~30%;中药材一般产值为4.5万~6.0万元/hm2, 纯收入3.00万~3.75万元/hm2;食用菌8~10 kg/m2, 产值达40~50元/m2, 纯收入30~35元/m2。种桑养蚕收入6.0万~7.5万元/hm2, 纯收入3.75万~4.50万元/hm2, 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贵港市优质粮食、中药材、食用菌、桑蚕等优势产业多次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表彰奖励。

1.2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品牌档次有所提高

优势产业由糖蔗、优质稻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 逐步发展到中药材、食用菌、桑蚕、茶叶等新兴优势产业。贵港市“桂花牌”白砂糖, 桂平市荔枝、西山茶、“金利”大米、山药, 平南县“石硖”龙眼、大玉余甘, 覃塘区毛尖茶、莲藕、蘑菇, 港北区蔬菜、优质米, 港南区中药材等享誉区内外。目前, 全市有无公害稻谷生产基地等10个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 总面积达124 293 hm2, 有稻谷、茶叶、荔枝6种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全市有5个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 总面积达10 910 hm2, 大米、茶叶饮料、茶叶等通过绿色食品产品认证, 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1.3 企业和种植大户参与逐年增多

近年来, 4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 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5家, 从事米业、糖纸、酒精、果品、药材加工等行业, 年销售额达85.3亿元。逾750户种植大户参加优势农产品种植流通, 既提高了经济效益, 又带动了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新兴产业规模还不够大

贵港市传统农业比重较大, 现代农业优势产业比重较小, 虽然农业优势产业有较好的基础, 但除了优质稻、中药材、食用菌外, 与先进地区相比规模还较小, 如全市5个县的桑园面积还没有广西宜州市 (县级市) 的桑园面积大, 有些产业如糖蔗面积逐年减少等。

2.2 产品精深加工数量较少, 附加值较低

虽然贵港市从事农业优势产业加工、流通的龙头企业比过去多, 但与先进地区相比, 规模还比较小, 农产品精深加工数量不多, 简单加工或粗加工的比重较大, 附加值较低。

2.3 信息不灵, 风险意识不强

个别地方还没有掌握市场和农业种植周期长的规律, 价格高的时候盲目扩大种植, 价格低的时候放弃种植, 信息不灵, 导致种植规模和价格波动较大, 出现供需平衡, 直接影响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种植户和加工流通企业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基地建设, 扩大生产规模

要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基地建设[1,2], 应坚持在调整区域布局、优化品种结构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 扩大基地规模, 形成产业化生产基地。积极引导企业发展订单生产, 与基地农户签订购销合同, 结成紧密的利益联系, 既保证了加工企业的原料来源, 又增强了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利用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 建立和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基地, 扩大种植规模, 形成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

3.2 选好主导品种和种植区域

目前, 优质稻、优质蔬菜、木薯、中药材、蚕桑、食用菌、甘蔗、茶叶仍是较适宜贵港市企业和大户种植开发的品种, 主要表现在种植有基础、竞争力较强、效益较好, 要重点发展加工型和外向型的品种, 从而提高贵港市优势产业整体效益。

3.3 培育龙头企业, 打造品牌, 提高产品附加值

发展农业优势产业[3,4], 关键在于搞好加工业和流通企业。要利用各种方法培育、引导、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在金融土地、工商税收、企业技改等方面, 对有市场前景的龙头企业予以优惠和支持。积极引导现有龙头企业搞技改上档次, 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产品加工档次和附加值, 开拓更大市场, 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广标准化生产, 提高产品质量, 加强检测体系建设, 从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鼓励企业通过创新和技改, 提高产品质量, 打造名优品牌, 增强竞争力, 扩大企业知名度和效益。

3.4 加强信息服务, 减少风险

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存在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农作物生长周期较长, 在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受自然灾害如洪涝、低温冷害、霜冻等影响, 导致产量较低, 有时还会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各有关部门要在抓好设施农业建设、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的同时, 为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 引导农民和企业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种植和经营品种, 减少市场风险, 确保产品销售顺畅。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 开展销会、上互联网和发挥各种营销组织作用等多种形式, 寻找订单, 开拓市场, 扩大销路。同时, 要增强风险意识, 从容应对市场变化, 减少市场风险。

3.5 提高产业发展科技含量

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针对市场需求, 有计划地引进名、优、新品种和新技术, 包括引进先进加工设备, 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 提高单产、质量和效益, 确保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叶.新疆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培育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2]孔祥智.西部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 2003 (5) :58-69.

[3]张新焕, 王昌燕, 杨德刚.新疆农业主导产业的定量选择及其分析[J].干旱区地理, 2005, 27 (4) :610-614.

上一篇:硬件控制系统下一篇:氟比洛芬酯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