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权

2024-08-05

被遗忘权(精选五篇)

被遗忘权 篇1

关键词:大数据,个人信息,被遗忘权,删除权

0 引言

技术在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人类生活的同时, 也使得犯罪分子和恐怖袭击的活动更加高效, 爆炸性的数据堆积成为他们觊觎的资源, 充满高利用价值和商业利益的个人信息演变成为各方争夺的阵地。在时间和信息权利的交汇处, 数字化、存储器的廉价性、易于提取和全球性覆盖创造了圆形数字监狱, 使得个人信息无处遁形。各国都适时出动, 调整现有法律或制定新法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 增加个人信息的安全性。

1被遗忘权的提出背景及意义

大数据从根本上改变了搜索和提取信息的方式, 但也导致个人信息的曝光超过我们所希望的尺度。国内外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层出不穷。2011年12月27日, 天涯4000万帐号泄露。2012年12月, Ghost Shell的黑客组织泄露了来自NASA、FBI、国际刑警组织、美联储、五角大楼等多个重要政府机构和公司的160万个账户信息。2013年11月, 我国一份名为“2000万开房数据”的资料被网友疯狂下载。在数字化记忆风靡和盛行的今天, 被遗忘权无疑成为应对各种网络攻击的有力武器。2009年, 法国议员提出关于“遗忘权”立法的议案。该议案指出, 网民可以向网站发出删除其涉及个人隐私保护的内容, 为了阻止网民滥用该权利, 还规定该项请求必需用挂号信方式向网站发出。[1]2012年6月, 在英国第41届议会第一次会议上, 哥伦比亚省信息和隐私专员Elizabeth Denham提出:一个基本的隐私原则是被遗忘的权利, 所以在我们的法律中, 组织只能出于公事目的按照他们的需要留存信息, 然后就要消除它。[2]这实际上是提出了被遗忘权适用的例外情形。2012年11月, 欧盟提出《关于规定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保护个人数据处理和数据自由流动的提案 (一般数据保护条例) 》 (GDPR) , 确定了“被遗忘和删除权”, 规定符合相关情形时, 数据主体有权从控制者处获得删除个人数据的权利和阻止该个人数据进一步被扩散的权利, 特别是当数据主体是儿童时。虽然该法案还需在欧洲议会全体会议上表决才能正式通过并实施, 但这标志着被遗忘权已经被视作一种法律权利。

在数字时代, 或许人类发生的最根本的改变, 就是记忆与遗忘原有平衡的反转, 将信息提交给数字存储器已经成为默认状态, 而遗忘则成了例外。[4]微博、Twitter及Facebook等社交媒体和即时通信工具每天产生的数据都以指数倍增长,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快速传播的特点使得这些数据能够即时到达世界的任何地方且不易丢失。存储时间的长久和容易获取会增加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约74%的个人信息都面临着被泄露的风险。人们开始寻求新的方法以挣脱数字牢笼, 民调显示, 高达75%的欧洲民众愿意选择删除他们留在网上的个人信息。[5]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数字化记忆缺陷的不断突显, 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删除其在线个人信息以避免伤害, 被遗忘权无疑成为人们应对数字化记忆重要的法律手段。

2 被遗忘权的构成及评价

被遗忘权又称删除权, 指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 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3]被遗忘权由主体、客体、适用条件、例外情况及违反的惩罚措施构成。

2.1 被遗忘权的主体

被遗忘权的主体包含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两个方面。权利主体就是数据主体, 包括一切在互联网上存储数据的个人。义务主体是控制者, 指获得个人信息并且对之进行收集与使用的企业或机构等。GDPR规定数据主体指控制者或其他自然人或法人通过合理的方法, 能够识别其身份的自然人或可直接或间接被识别的自然人, 特别是通过身份证号码、住所资料、网络标示符或者通过身体、生理、基因、心理、经济、文化、社会身份中一个或多个要素能够识别身份的人。控制者指单独或与他人联合决定个人信息的目的、条件和方法的自然人, 法人, 公共机构或其他实体。由此可见, 数据主体和控制者的范围都非常广泛, 尤其是数据主体, 包括了几乎一切通过互联网或其他形式传播数据的个人。控制者包含以各种方式获取数据的个人、企业、政府及其他机构。

2.2 被遗忘权的客体

被遗忘权的客体就是与数据主体有关的任何信息。首先, 应该是关于数据主体的信息, 限定在数据主体之内;其次, 应该是个人的信息, 即数据主体应该是个人, 而不是政府、企业、法人或者其他任何机构的信息。由此可见, 被遗忘权的诞生主要是为了保护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 显示了个人在数字化记忆中的弱势地位。欧盟1995年《数据保护指令》规定, “个人信息”是有关一个被识别或可识别的自然人 (数据主体) 的任何信息, 可识别的人能被直接或者间接地识别, 尤其是通过参考身份证号码, 或者通过其自身的一个或多个身体、生理、心理、经济、文化或社会身份。

2.3 适用条件及例外情况

被遗忘权适用的唯一条件就是数据主体选择其数据被互联网遗忘。但是, 如果法律直接这样规定, 会缺乏执行力和操作性且造成数据主体滥用权利。因此, GDPR第17条给出了具体的适用条件。包括数据收集或者处理的目的已经不存在, 数据主体根据19条规定拒绝处理个人数据时;其他可删除数据的情况, 这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数据删除情况提供了依据。例外情况包括行使自由表达权;为医疗领域的公共利益;为实现历史、统计及科学研究的目的;遵从成员国法律的留存数据义务。欧盟立法赋予个人广泛选择权, 在不危害公共利益和成员国法律的情况下, 用户就有权行使被遗忘权。然而, 行使权利时怎样平衡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因维护公共权利不能行使被遗忘权时怎样弥补个人损失, 在GDPR中并未体现。

2.4 违反的法律责任

任何法律权利的建立, 必然有相应的违反权利的法律责任以保证权利的实施, 被遗忘权也不例外。GDPR规定, “对存在故意或者过失, 未遵守有关被遗忘和删除权规定, 或在确保遵守时间限制中未实施相关机制, 或未采取必要措施告知第三方, 数据主体根据第17条的规定, 要求删除有关个人信息的任何链接、副本或复印件的人员, 监管机构可处以最高500, 000欧元的罚款, 或对企业最高处以年全球营业额1%的罚款。”GDPR的处罚措施仅限于行政层面, 不涉及到刑罚, 而且规定的过于笼统, 没有将例外情况与限制情况区分开。

3 我国删除权规定之现状及缺陷

3.1 我国删除权规定现状

严格意义上讲, 我国目前几乎没有法律直接提出被遗忘权或者删除权, 但是有关于义务主体删除行为的规定, 而潜在的将删除作为权利提出的主要体现在标准及学者建议中。

3.1.1 法律

《侵权责任法》36条第2款涉及到个人信息删除权的规定, “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 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虽然本法只是将删除视为被侵权人的一种行为, 还没有上升为一种权利, 但这是我国少有的提到个人信息删除的法律之一, 可以视作我国删除权的雏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于2012年12月通过, 涉及到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传输、销毁的整个生命周期规定。第8条规定, “公民发现泄露个人身份、散布个人隐私等侵害其合法权益的网络信息, 或者受到商业性电子信息侵扰的, 有权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有关信息或者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决定》将受保护的范围从网络用户扩大到公民, 说明我国增加了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 并且有了删除权的意识。

3.1.2 标准

2013年2月实施的《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规定了个人信息在收集、加工、转移、删除等过程中的保护措施。其中5.1节d款规定, 删除指使个人信息在信息系统中不再可用。最后一条规定个人信息管理者破产或解散时, 若无法继续完成承诺的个人信息处理目的, 要删除个人信息。删除个人信息可能会影响执法机构调查取证时, 应采取适当的存储和屏蔽措施。相比《侵权责任法》, 该指南对个人信息保护以及删除行为的规定都更为全面, 不仅对概念进行了界定, 还规定了适用的具体条件。但是只限于义务主体解散的情况, 这与欧盟被遗忘权规定的适用条件及例外情况相比, 还存在很大差距。

3.1.3 学者建议

2005年6月发布的《中国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示范法草案学者建议稿》已经将删除上升为一种权利。不仅明确了删除的概念, 还详细列出了适用条件及例外情形。删除适用于两种情形:非法存储;信息处理主体执行职责已无知悉该个人信息之必要。在遇到法规和合同规定不得删除;删除将损害信息主体合法权益;存储方式或费用过多不宜删除;根据性质不宜删除时, 可避免删除。《建议稿》较为系统的规定了删除行为, 但是缺少相应的罚则, 例外情形中也没有包括因公共利益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此外, 《建议稿》只是学者的讨论意见, 缺乏法律效力, 不具有强制执行力和操作性。

3.2 我国删除权规定之立法缺陷

我国立法缺乏被遗忘权的相关规定, 包括被遗忘权的适用条件、例外情外、限制性条件、违反的惩罚措施等。适用条件是为了防止权利滥用而存在, 例外情形主要是为了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而设立, 而限制条件是行使删除权的过渡, 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惩罚措施是一种事后救济制度,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数据主体的损失。一种权利若缺少罚则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罚则是新建一种权利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就删除行为而言, 我国立法对其主体设定不科学。首先, 将权利主体规定为网络用户中的被侵权人, 不仅范围狭窄, 也没有涉及到特殊人群, 比如儿童用户的被遗忘权。其次, 义务主体的范围较为片面。大数据时代, 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 有能力收集和使用信息的主体更加广泛, 包括个人、企业、政府或者其他机构, 但是《侵权责任法》和《决定》仅将其限定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可能会使一些非法收集或者利用了个人信息的主体逍遥法外, 对信息主体造成损害。我国法律应尽快确立被遗忘权, 增加对数据控制者的约束力, 而不是仅停留在标准或学术层面。

4 我国被遗忘权之立法构建

大数据对隐私和数据安全提出了新挑战, 维持公众对政府确保个人信息安全存储能力的信心至关重要。[6]制定政策让遗忘回归常态成为数字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应该借鉴GDPR并且结合我国国情, 从立法上确立被遗忘权。

4.1 确定被遗忘权的法律地位

一种权利得到认可和实施, 主要是立法确定其地位, 我国法律甚至没有明确提出被遗忘权, 这无疑会成为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障碍。人口和经济的规模决定了我国的个人信息资产规模冠于全球, 我国应尽快制定法律, 使得个人信息保护能够跟上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立法趋势。自2003年始, 我国就开始讨论个人信息保护法, 至今十年有余, 还未真正颁布实施, 可见难度之大。大数据的深入发展和数字化记忆的持续存在, 要求我们立即在法律中确定被遗忘权的地位, 《决定》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是最全面的。可以对《决定》进行修订, 增加被遗忘权, 或者对已有的删除行为进行解释, 将其上升为权利, 确定我国被遗忘权的法律地位。

4.2 明确数据分级分类的规定

在履行被遗忘权的义务时, 将个人的全部数据删除也是不科学的。某些领域的数据删除会对个人或者公共事业带来不良影响, 比如金融、医疗、交通等数据。在国外立法上, 这些属于特殊数据, 对其收集、处理及删除等都有特别的规定。对敏感数据的保留有利于保护公民的财产安全及执法取证的溯源, 稳定社会秩序。我国法律中甚至没有敏感数据的确切范围, 也没有个人数据的分类分级规定, 这会成为被遗忘权行使的难题。我国立法应该对个人信息进行分类分级, 划分能够删除、禁止删除及延长删除的信息类别, 科学的限制数字化记忆。

4.3 完善不配合履行被遗忘权的法律责任

我国法律、标准及文件基本没有提到不配合履行被遗忘权的法律责任。我国在规定惩罚时, 不仅应该涉及不删除的惩罚措施, 还应进一步圈定延迟删除造成后果的承担责任。鉴于这两种行为造成的危害性不同, 惩罚也应有所区分。相比之下, 不删除给数据主体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 单纯的行政处罚不能起到很好的震慑和惩罚作用, 应该引入刑罚。对延迟删除应设定期限, 超出期限的一律视作不删除处理, 按照不删除承担刑事责任。此外, 为了更好的保护儿童的权益, 应该规定其监护人怠于履行检查和监督义务给儿童带来损失的惩罚措施。

4.4 建立数据存储期限机制

数据必然与某个时间紧密相连, 随着时间的推移, 数据便会失去价值和存储意义。因此, 给数据设置寿命, 让数据控制者在未来某个时期删除数据成为平衡记忆和遗忘关系的第三种选择。存储期限不是一个新概念, 国外立法一般以两年为限。但在数字时代, 未来数据增长的速度可能超过计算机的存储空间和人类的控制能力, 数据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两年时间增长的新数据将远远超过删除的数据。对于技术和立法都不成熟的我国而言, 两年期限会加重个人数据泄露的风险和数据控制者的成本。立法时可考虑18个月的存储期限, 既在较大程度上保护个人信息, 又给行政机关预留时间调查案件, 维护社会公共安全。

5 结语

有组织的犯罪越来越大量地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从事非法活动, 特别是从事有关身份信息的犯罪。[7]备受瞩目的“棱镜门”事件深刻暴露出, 即使是全球民主最健全, 信息化最强大的国家, 也在利用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势, 有计划、有步骤的搜集和窃取别国的数字化记忆, 立法构筑被遗忘权迫在眉睫。立法应立足我国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的实际情况, 结合技术和贸易的全球化趋势及GDPR的规定, 制定既适应我国国情, 又符合国际立法趋势的被遗忘权。

参考文献

[1]蔡雄山.网络世界里如何被遗忘——欧盟网络环境下个人数据保护最新进展及对网规的启示[J].网络法律评论.2012 (02) .

[2]Pierre-Luc Dusseault, M.P.Chair.Privacy and social media in the age of big data[R].Report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n Access to Information, Privacy and Ethics.April, 2013 41st Parliament, First Session.

[3]伍艳, 论网络信息时代的“被遗忘权"——以欧盟个人数据保护改革为视角[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 (11) .

[4]Viktor Mayer-Schonberger.Delete:The Virtue of Forgetting in the Digital Age[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5]European Commission.DamProtecfion:Europeansshare data online, but privacy concerns remain new survey[EB/OL].2012 (06) .

[6]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fice.The Australian Public Service Big Data Strategy.August, 2013.

欧美争论“被遗忘权” 篇2

一名西班牙男子曾因无力偿还房贷而被收回住房,1998年的报纸刊登了这则消息。到了2014年,只要用Google搜索这名男子的名字,仍会跳转到相关报道。他认为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要求Google删除这段内容。Google没有答应,却输掉了官司,不管在西班牙,还是在欧洲法庭。

这场官司的焦点正是“被遗忘权”—在大数据和信息自由的时代,我们有权利要求自己被“遗忘”。当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地获得“我”的信息时,前提应当是“我”愿意把一切公之于众。

早在1995年,欧盟就在讨论数据相关的法律时提出了“被遗忘权”。2012年1月,欧盟委员会正式提出在隐私法案中增加“被遗忘权”,即任何公民可以在其个人数据不再被需要时提出删除要求。

但这并不是全球共识。在强调言论自由的美国,保护个人隐私更多地靠行业自律。根据联邦《通信规范法案》,互联网服务供应商不会因网络使用者发布的内容被追究法律责任。对此,欧盟司法委员维维亚娜·雷丁的态度颇为强硬:“一个在欧洲拥有数百万活跃用户的网络公司必须遵循欧盟法律,即使这家公司的总部在美国。”她说的是Facebook,一家拥有十亿用户的互联网公司。

欧盟的坚持令Google、Facebook等公司头疼。尊重“被遗忘权”不但等于站在了“信息无遗漏”的对立面,也给这些公司带来更高的成本以及其他源源不断的麻烦。删除请求将来自全球,光区别公众人物和普通人就会耗费不少精力。删除标准也难以制订:普通人的吸毒记录是否应被删除?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明星可以享有相同的“被遗忘权”吗?再假设,一位即将参加选举的政客不希望选民知道自己的酗酒史,他的请求应该被通过吗?

更何况,删除工作投入巨大,而且会削弱这些企业的竞争力。假如用户可以轻易迫使Facebook删除所有个人数据,公司的价值将会褪色。

为此,Google等公司称自己只是“信息托管者”而非“数据监控者”,因为即便Google不再显示这些搜索结果,原始数据依然存放在某些网站上。但这并不能说服担心自己隐私泄露的网民和欧盟的法官们。

那可以寄希望于技术吗?比方说“阅后即焚”类应用?但人们还是可以在图片失效前截屏或拷贝。要保证万无一失,唯一真正有用的办法只有一个:一开始就不要把数据发布到网上。

被遗忘权 篇3

关键词:被遗忘权,公民网络隐私权

一、被遗忘权初探

“我点击了自己的名字, 页面上出现了一张熟悉的照片———是我穿着一件蓝色衬衫的照片, 旁边配有我的基本履历资料……我的一举一动已经被Life Linear网的系统给记录了下来”。这是出自美国物理学会院士艾伯特- 拉斯洛·巴拉巴西的新书《爆发: 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中的片段, 虽然由作者杜撰而成的行踪记录系统“Life Linear”并非真实存在, 但作者认为, 当前海量数据时刻飞速增长, 信息分享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广, 个人隐私无处遁形。大数据不仅仅是数据采集、存储、管理方式的革命, 更是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民众在享受网络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 社交言论、搜索习惯记录、购物记录等数据时刻被采集、存储和分析———确保数据安全和保护人们隐私的任务愈发艰难, 个人隐私权作为一种独处权利的阵线也就不断后退。

公民网络隐私权是传统隐私权在网络传播领域内的延伸, 被遗忘权 ( right to be forgotten) 也被称为删除权 ( right to Erasure) , 是指信息控制者对信息加以收集、存储和利用, 当在出现法定或约定理由时, 信息主体请求信息控制者删除其个人相关信息并停止传播的权利。这种权利源于隐私权, 又脱胎于隐私权。它代表着信息的自我决定和以控制为基础的隐私定义。被遗忘权的诞生是为应对网络时代个人信息收集、存储和应用过程中涉及的隐私保护问题, 进一步说, 赋予信息主体被遗忘权是个人隐私权在大数据时代延伸出的新权利类种, 表达了大数据穹幕下民众要求部分信息被删除从而使其部分形象被遗忘的权利主张, 也是法律意义上再次平衡各方信息配比的尝试。

谷歌法律顾问Peter Fleischer分析被遗忘权涵盖了三个不同层面: 一是若信息主体将其个人信息发布在网络, 发布者是否有权利将信息删除; 二是若该个人信息被他人转载, 发布者是否有权要求转载人或相关网络平台对其删除; 三是若第三人在互联网发布了某个人信息, 该信息主体是否有权要求发布者将其删除。显然, 这三种分层有助于建立民众对于被遗忘权的情景化认识, 也是被遗忘权学术研究的一个方便化起点。

二、被遗忘权的基本要素解读

作为个人信息保护研究的热点之一, 被遗忘权从其诞生起就不断被中外研究者所关注。为了保障和有效实施被遗忘权, 需要明确被遗忘权的范围和边界, 并协调好被遗忘权与言论自由、基本经济自由等权利的关系。

( 一) 主体及客体

虽然信息社会对隐私权的保护越来越强调个人对其信息的控制和管理———即个人有权决定怎样使用、公开、修正以及删除个人信息, 然而被遗忘权从隐私权中脱离并作为一项独立的权利自有其特殊原因: 在大数据互联网环境中, 对于信息泄露源与诉讼对象的认定并非易事, 被遗忘权的提出弥补了这一缺陷。

涉及到人格发展与人身自由, 被遗忘权的权利主体仅限自然人, 不含法人及其他组织机构类型。被遗忘权的义务主体是信息控制者, 除信息主体以外的自然人、法人、政府以及其他机构及组织, 除以制裁犯罪为目的收集公民的个人数据行为以外; 被遗忘权的权利客体是指被掌握的与欧盟成员国公民相关的一切个人数据, 但因国家安全或侦查起诉等司法活动需要而从事的必要行动所需要的数据不在GDPR修正案保护范围内。

( 二) 适用条件及例外

在不危害公共利益和成员国法律的情况下, 为防止用户滥用被遗忘权的局面出现, GDPR修正案第17 条给出了包括数据收集或者处理的目的已经不存在等情况的具体适用条件。已经公开信息的控制者需采取一切包括技术性手段在内的合理措施, 通知正在处理该数据的第三方删除相关链接、副本或复制。例外情况包含: 行使自由表达权, 为医疗领域的公共利益, 为实现历史、统计及科学研究的目的, 遵从成员国法律的留存数据义务。欧盟立法赋予个人广泛选择权为了公共利益而使用、为了科学研究目的或为了履行联盟或成员国的法定义务而持有他人数据的情况下数据必须被保留, 信息控制者有权拒绝删除。不过, 因维护公共权利不能行使被遗忘权时怎样弥补个人损失, 在GDPR修正案中并未体现。

三、被遗忘权的的法律保护模式选择

( 一) 美国模式

作为美式民主的立国之本,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对隐私权进行了反向规定: 国会不得制定关于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的法律。可见在美国, 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进行言论审查并擦除公民在网络上有关自己新闻报道的行为是违宪的。

( 二) 欧盟模式

欧盟是最早从立法的层面考虑对公民被遗忘权的保护的, 早在1995 年, 欧盟委员会在相关数据保护法律中提出了“被遗忘权”概念, 即任何公民可在其个人数据不再需要时提出删除要求。自1995 年起, 欧盟议会与理事会陆续通过了《关于个人数据处理保护与自由流动指令》 ( 95 /46 /EC) 、《隐私和电子通信指令》 ( 2002 /58 /EC) ( 有关个人数据处理和电子通信领域隐私保护的指令) , 《与第三方国家进行个人数据转移的标准合同条款》 ( 委员会决定decision2004 /915 / EC) , 《欧共体机构与团体实施的数据保护 》欧盟条例 ( 45 /2001) 等立法与规范性文件加强个人数据保护。2009年12 月, 欧盟通过了电信领域的《更好规制指令》与《公民权利指令》, 在个人数据保护方面强调了运营商数据侵权强制通知义务及用户终端存储信息同意原则。2012 年1 月25日, 欧盟委员会公布了《关于涉及个人数据处理的个人保护以及此类数据自由流动的第2012 /72、73 号草案》, 对1995年出台的《关于涉及个人数据处理的个人保护以及此类数据自由流动的第95 /46 /EC号指令》进行修订。《2012 年欧盟草案》中最具争议性的议案是提出数据主体应享有“被遗忘权” ( right to be forgotten) 。

四、欧美相关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由美国、欧盟经验可以看出, 被遗忘权有助于个人数据自决权的实现。不可否认, 被遗忘权与言论自由等法价值间存在张力, 法律对被遗忘权的范围设定越大, 个人权利越可能与共同体其他成员的言论自由、共同安全、知情等利益发生冲突, 所以不同法律对这些价值的权衡难免受到路径依赖效应的影响。个体隐私保护和言论自由是欧美这种以社会契约理论建构的国家所高度重视的法律价值。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6 条首次明确了针对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的侵权行为。尽管尚未直接适用被遗忘权, 但其关于过错责任原则和侵权责任一般条款的规定, 却是保护被遗忘权的有效法律。这也是研究被遗忘权中国本土化的最为直接的法律。

然而, 仅凭有关隐私权保护的法规难以有效迎合对公民信息数据进行全面保护的国际趋势。被遗忘权处于个人信息保护权利体系的高级阶段, 关于被遗忘权的需求也许并不如个人信息安全的需求来的急迫, 单兵突进地引入被遗忘权制度并不现实。

个人认为, 可将被遗忘权制度作为软法、标准或效力层级较低的规范发挥实际作用, 一方面既要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在现有模式之下制定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 并出台配套行政规章, 对“被遗忘权”做出类似欧盟《数据保护条例立法提案》的表述, 或者根据法律结构的内生合理性与外部协调性在某地区先行试行该项制度, 根据其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推广, 同时在进行有关被遗忘权制度的法律移植时需警惕制度的异化问题, 另一方面又需要提高全社会对于个人信息权利的重视水平, “信息权”与“被遗忘权”的创设不能一蹴而就, 如何参考域外相关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相关义务做出规制从而切实保护公民的信息权利, 是立法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美]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2]Don't tell it to the computer, Vance Packard, New York Time Magazine, January, 1967.吴飞.名词定义试拟:被遗忘权 (Right to Be Forgotten) [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4 (07) .

被遗忘的角落 篇4

她总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因为学习成绩不好, 她在班里一直不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仿佛被遗忘在那个角落里了。

又到开运动会的时间了, 班长拿着比赛名单稿, 在班里急寻参赛人员。由于班上的同学们一直都埋头苦干拼成绩, 根本抽不出时间去做运动, 所以一个个你推我让, 不报名。不知是谁说了一句:“让梦参加, 她的体育非常棒, 一定能为我们班取得好成绩的。”这时, 大家才注意到了在角落里沉默不语的梦。

大家一拥而上, 全部都跑向那个角落, 一个个问长问短, 热情无比, 把梦吓了一大跳, 他们都叫梦去参加比赛。

于是, 梦在大家的鼓动下, 参赛了。她不负重望, 在跳高比赛中, 就获得了第一名。大家都围着梦, 跳啊, 蹦啊, 把她举得高高的, 梦高兴极了, 感觉周围的一切都变了, 她被大家注意到了, 而且是绝对的焦点。紧接着, 在200米比赛中, 大家全都站她身后为她加油, 希望她再接再励, 梦再一次获得了第一名, 这时, 大家对梦更加热情了。在4x100中……

因为梦的努力, 班级捧回了一张又一张金灿灿的奖状。

此时的梦, 简直被同学们奉若神灵, 大家对她都很亲热。连平时从未交流过的同学, 也都跑过来与她闲谈, 聊天……她们一起笑、一起嬉戏, 一切仿佛如此美好。这是梦到这个班以来, 头一次这么开心, 这么快乐。

但快乐总是短暂的, 在运动会后, 同学们再次投入到了紧张而繁忙的学习中。于是, 再没有人和梦一起谈笑, 一起聊天了。

梦再次被遗忘了, 被遗忘在那个角落。

一阵风吹来, 吹掉了那金灿灿的奖状, 梦也随着那阵风走了———她转学了。但大家仍然在埋头苦干, 没有人注意到那个角落已空了。

又是一次运动会, 班长又拿着比赛名单稿。发愁地向那个角落望了望……

被亲情遗忘的角落 篇5

2015年新春喜乐犹浓, 我走进病房, 像往常一样去做护理, 看到他躺卧床上。

没想过他开口第一句话竟是如此惊悚, 我竟无言以对, 更找不到一个词来形容我看到的他, 是绝望?无助?可怜?这些都不足以诠释, 而我的心情也是五味杂陈, 除了对他说会好的竟说不出任何有力的话。看到他热泪盈眶, 多了几分沧桑, 举手捶胸, 瘫睡在床上, 很想帮他擦擦眼泪, 但没能抑制住自己的情绪, 当时脑袋里只有一个想法, 帮他。怎样帮他?怎样以我们的力量为他做些什么, 除了每天照顾他的吃喝拉撒, 还是如他所说精神上的痛怎么治愈。

他叫李正华, 35岁, 郴州人, 2014年10月30日转入我院神经外科, 入院诊断为右颞叶脑出血, 当时情况危急, 处于昏迷状态, 有脑疝形成, 需紧急手术。但由于没有家属陪同, 无人签字, 医生请示医院总值班后, 本着以抢救生命为原则为其实施开颅探查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病人没有陪人, 没有可以联系上的亲人, 各项资料都不齐全, 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

由于治疗和护理的需要, 我们科的医护人员在主任和护士长的带领下纷纷捐物献力, 保证他正常的治疗和护理。后来护士长试着联系他家里, 但由于发病前在一家餐馆打工, 送到医院时手机证件等都落在餐馆, 老板将他送至医院后自行离开, 所以一直未果, 直到通过其所在当地公安机关了解到一些简略信息。期间有一位称是其哥哥的男子来医院看过一次, 当时他正处于术后昏迷状态, 上着呼吸机, 头部引流管未拔, 头部伤口也有敷料包扎, 哥哥以看不清脸无法辨识为由自行离开。

随着病情的平稳, 他逐渐恢复意识, 只是偏瘫和大小便失禁让他还是无法像常人一样自主生活。我们试着从他身上了解情况, 他开始是抵触的, 甚至想耍赖, 因为至此为止他的医疗费用都是负值, 还不包括我们给他提供的吃喝和日用品, 经过积极的治疗他的病情得到好转, 医生下医嘱予以停病危可转入普通病房, 但鉴于他无人照看, 科里还是决定把他留在监护室由我们照护, 包括每日的常规治疗护理, 一日三餐的准备和喂用, 一日不下五次的大便处理及床单被套的更换, 数次的翻身抹洗, 持续的功能锻炼……

可能时间长了被我们感化了, 他不再躲避, 主动向我们提起他的情况, 通过他微弱断续的介绍, 大致情况是这样:李正华, 原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 毕业后未找到理想工作, 而当年读书花掉家里不少积蓄, 无颜回家, 家中有六姊妹, 至今已有十几年未与家人联系, 曾偷偷回去看过母亲, 讲起母亲他哽咽着说他母亲是世界上最爱他的人, 他对不起妈妈对不起家人。

通过医院和科里的努力, 已联系到他的家人, 但他们始终不愿露面, 现在家里人间或会打电话来询问他的情况, 问他是否能下床, 是否能恢复到病前状态, 如若不能就免谈, 也不愿来医院看一眼。当时接到电话, 听到这些我不禁为李正华感到一丝悲哀, 从头至尾没有人表露过对他的关心, 只是质问, 只是担心现在的李正华会连累到他们。虽然现在他仍旧躺在我科病房, 但能明显感受到他的变化, 精神好了许多, 心情也算明朗了些, 但我不愿打破这份宁静, 给这个鬼门关回来的人带去失望。

时间过去这么久, 他大概也知道一些, 会经常跟病友讲没有人要他, 是自嘲是讽刺还是有些懊悔?总之是别有滋味。我们都不是圣人, 无法判别世事的对错与是非, 然而我们也不能自以为是揣测他人。他不该以为家人会嫌弃他没成功而擅自做主不回家, 可能亲情的念头早已被俗世看法隐蔽, 以至在最脆弱的时候孤军奋战, 尤显落魄。可时至今日, 还有什么不能被原谅, 至少他还活着, 生死边缘回来的人可能最有感受吧!

上一篇:凋亡诱导因子研究下一篇:开花更要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