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及发展前景

2024-07-26

现状及发展前景(精选十篇)

现状及发展前景 篇1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 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 我省现阶段节能门窗的发展并不理想, 节能门窗行业发展滞后, 行业节能水平不仅与欧美相差甚远, 与全国沿海地区同行业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归纳起来大致存在如下现状:

1.规模企业少, 产品定位低, 与全国同行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贵州城市化进程相比其它省份要晚, 这直接导致了我们的门窗幕墙行业的发展比其它省份要落后。我们贵州省门窗行业具有规模的企业相对较少, 大部分是中小型的企业, 企业的二次深化设计能力不够。

2.我们的门窗厂严格来讲, 不能称之为门窗厂, 只能叫组装厂, 之所这样讲是因为没有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产品。型材、五金、配件都是由甲方指定的, 我们只是按甲方的意思将它们组装在一起。门窗实际上是“组装厂”, 无自己的核心技术, 无自己真正意义的产品。

3.贵州门窗企业之间的竞争, 主要靠价格竞争, 缺乏产品品质意识。这可能也与甲方在招标时大多以价格要求为主有关系。

4.企业对建筑节能及门窗幕墙节能重视不够, 对高端节能门窗产品和系统门窗的认知、推广和宣传不够, 很多门窗幕墙企业没有从建筑节能和门窗幕墙节能上思考这个问题, 他们主要从能否中标, 是否可以完成施工要求来考虑问题。对于高端产品, 优秀的节能门窗、系统门窗没有更深入的认识。虽然有一小部分企业在进行这些优质产品的推广, 但是力量过于薄弱, 也没有对这些产品进行足够的宣传。

5.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 门窗是个“心病”, 因为门窗的施工工期很难满足他们的要求。导致交房难, 客户投诉率高。客户投诉的主要问题是在漏水上和功能性缺失, 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正因为投诉率高, 房地产企业对所有部件都进行更加严格地把控, 但投诉率依然居高不下。因为门窗不只是型材、玻璃、配件, 它是一个系统工程, 只有通过系统化的设计, 系统化的生产, 系统化的安装才能够真正保证我们的产品达到最佳效果。这一点更是说明, 系统门窗的市场将是无限广阔的。

6.行业对节能门窗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宣传, 对门窗行业先进的技术、加工安装工艺及施工管理推广不够。在此希望我们贵州的门窗幕墙行业协会对于节能门窗多做一些宣传和推广。

7.行业对规范的执行力度有待提高。我们贵州的门窗标准相对全国其它发达地区, 并不算高, 但就是在标准不高的情况下, 是否能达到标准呢?我对这一点持有疑问。我们正方每年都推掉很多工程, 因为甲方要求我们降低标准, 但我们推掉之后好像还是有人做。

二、节能门窗发展前景

目前门窗行业虽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式, 但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对各行业产品的环保性要求及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深度推进, 以及民众日益提高的低碳环保意识, 对于节能门窗、系统门窗的认识和理解也在逐步加深, 节能门窗业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首先, 贵州目前城镇化水平较低, 仅占38.7%, 远低于沿海发达地区。按照国家发展规划要求, 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0%以上, 这说明我们贵州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因为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50%, 甚至60%了, 而我们只有30%多, 在未来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也就是说我们节能门窗、系统门窗市场上升空间还很大。

尤其是近期国家级“贵安新区”的全方位启动, 省会城市贵阳“金阳高新区”、“双龙新区”等的建设, 给贵州建筑门窗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机遇。

其次, 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 住房将回归居住本质。未来建筑发展将更注重功能、性能、品质, 这为高品质的节能门窗发展提供了条件。以前很多人买房是为了“炒”, 将房子作为牟利的工具, 没有人在意房子本身的质量。现在房地产回归理性, 住房也将回归居住本质, 而且房地产商也有明显的感觉, 交房的压力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这说明我们的消费者对于品质要的求也越来越高。未来, 高品质的住房需要高品质的门窗, 高品质节能门窗和系统门窗未来的市场是巨大的。

第三、环保节能将成为门窗发展的主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者对自己的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绿色消费成为主导建筑消费市场的主流观念。绿色消费带来了巨大的绿色商机, 因此, 满足绿色消费需求, 发展高性能、高技术的生态建筑门窗、系统门窗将成为必然。

第四、在我国系统门窗的应用量只占门窗总量的5%, 而在发达国家中, 系统门窗的应用量则占门窗总量的70%以上, 因此, 我国系统门窗的市场空间很大。现今,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住宅质量与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

建筑门窗的节能性能、安全性能、隔音降噪、防晒、舒适度、耐用度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低碳”、“建筑节能”、“人居环境”等呼声日益高涨, 特别是随着政府调控力度的进一步加大, 系统门窗将迎来发展的最好机遇。

第五、节能门窗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 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开发性能更为理性, 将根据各地气候的特点、当地人文文化需求、经济发展状况、节能环保的需求等众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引导产品开发, 同时将引进、吸收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和材料进行产品开发。比如我们贵州是一个民族地区, 我们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系统门窗, 也是有巨大市场的。

在全社会三大能耗中, 建筑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40%以上, 而建筑通过门窗流失的能耗, 占到建筑总能耗的近一半, 所以建筑节能, 门窗是关键, 做好节能门窗将降低社会能耗的20%。

贵州正方实业有限公司作为本省主要节能门窗生产企业, 我们生产的产品90%均使用断桥铝或塑钢节能型材, 这其中超过60%的产品的玻璃, 采用的是Low-e中空玻璃, 我们选择的型材、五金件、密封胶、玻璃原片等材料均是国内一线产品。但这远远不够, 我们依然达不到我们客户的要求。今年我去德国参观门窗展, 找到了方向, 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着力点, 要用系统化思维来思考问题, 节能门窗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 包括门窗本身、配套件以及制造过程等。系统中有一个部分不节能, 都会影响到门窗最终的节能效果。

因此, 贵州节能门窗的发展, 仍然任重而道远, 还须与同行同业的朋友共同努力。

煤炭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篇2

姓名:陈璐 班级:会计一班 学号:100801011017

一、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1.国内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从国内看,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煤炭消费量还将持续增加。考虑到调整能源结构、保护环境、控制PM2.5 污染等因素的影响,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明显下降。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限制粗放型经济对煤炭的不合理需求,降低煤炭消费增速,也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2015 年消费总量宜控制在39 亿吨左右。瓦斯、水害、地温、地压等自然灾害日趋严重,煤矿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更加严格,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东中部煤矿转产和资源型城市转型难度大,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实现安全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任务艰巨。

2.平顶山市煤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

(1).煤炭资源分布状况

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的中南部, 辖二市、四县、四区。平顶山矿区的煤炭资源包括平顶山煤田、韩梁煤田、临汝煤田、禹州煤田的黄道矿和登封煤田的暴雨山矿区, 含煤面积1374km2, 总储8.39Gt(总吨位), 其中国家统配煤矿平煤集团开发区域的储量, 占全市总储量的86.53%。

(2).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平顶山矿区煤炭品种齐全, 煤质好, 开采技术条件优越, 又临近南方缺煤省份, 区位优势明显。多年来,平顶山市原煤产量一直在河南省保持第一位。平顶山市开采的原煤除部分销往外地外, 主要用于发电、炼焦、建材、工业锅炉、取暖和民用

2010年1—12月我国原煤产量

比增长12.7%。其中6月份当月完成3.15亿吨,同比增长10.5%。2011年上半年全国煤炭销量完成17.1亿吨,同比增长13.8%。其中6月份当月完成3.08亿吨,同比增长13.6%。煤炭运量快速增加。上半年全国铁路煤炭发送量完成11.1亿吨,同比增长13.2%。其中6月份当月完成1.81亿吨,同比增长8.3%。

二、对于煤炭行业发展分析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煤炭行业技术水平整体呈现参差不齐、相对较低的特点,中小型煤炭企业技术水平较低,但行业内的部分大型企业已经具备国际先进技术水平。我国煤炭资源开采条件在世界主要产煤国家中属于中等偏下,而机械化程度也相对较低。根据煤炭“十一五”规划,大型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95%以上,中型煤矿仅达到80%以上,小型煤矿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达到40%,而美国、澳大利亚等主要产煤国采煤机械化程度则高达100%。我国尽管经过近20 年的发展已实现了国产采煤装备的大型化、系统化、现代化,主要煤矿区已基本实现了综合机械化高效、安全生产,但从实践看,国产综采装备在整体可靠性、自动化程度上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我国大部分煤矿采用传统的辅助运输方式,与安全高产高效矿井综采综掘的现代化系统很不匹配,存在用人多、效率低、事故率高、设备周转慢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煤炭生产发展的薄弱环节,亟待解决。

近年来,世界煤炭行业技术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为核心的精细物勘探技术,结合其他的高精度、数字勘探技术的应用推广,极大地提高了井田精细化勘探程度,为大型矿井设计提供了技术保障;二是煤矿综采成套装备水平得到提升,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具有电液控制功能的大采高强力液压支架,大运力重型刮板运输机及转载机的应用使得矿井的建设高产、高效;三是洁净煤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煤炭资源的综合加工利用技术加快发展。煤炭的洗选加工是洁净煤技术的源头,重介选煤技术取得积极进展和广泛推广,实现了传统洗煤工艺的升级和改造。同时,浮选技术也日趋完善,有效地提高了精煤回收率和浮选效果。

煤炭行业景气指数高位运行

构成煤炭行业景气指数的5个指标(经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中,有2个指标处于上升态势,分别是:煤炭行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发展速度、煤炭行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有3个指标表现出小幅下滑,分别是:煤炭行业产量发展速度、煤炭行业税金总额发展速度、煤炭行业利润总额发展速度。2011年2季度,煤炭行业预警指数的10个构成指标中,有5个指标处于“绿灯区”,分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销存比、煤炭行业应收账款周转率、煤炭行业税金总额发展速度、煤炭行业销售收入发展速度;3个指标处于“红灯区”,分别是:煤炭行业产量发展速度、煤炭行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发展速度和出口额发展速度;1个指标处于“浅蓝灯区”为: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发展速度。1个指标处于 “黄灯区”,为:煤炭行业利润总额发展速度。总体看来,煤炭行业当前依旧处于偏热状态。

近期国内动力煤价格继续高位运行,显示了国内钢材建材等行业需求保持回升态势,综合来看高耗能行业恢复生产热情,对能耗需求是不会降低的。今年炼焦煤价格具有上涨动力。不过政府对煤炭市场的调控将继续抑制动力煤价格的上涨空间,但旺季需求将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煤价维持高位。春节前运力将继续向电煤倾斜,炼焦煤和无烟煤供应继续受到制约,而节能减排力度放松和钢厂冬储增加部分需求,在国外煤价支撑下,炼焦煤价格具有较强上涨动力。

近期国内动力煤价格继续高位运行,显示了国内钢材建材等行业需求保持回升态势,综合来看高耗能行业恢复生产热情,对能耗需求是不会降低的。今年炼焦煤价格具有上涨动力。不过政府对煤炭市场的调控将继续抑制动力煤价格的上涨空间,但旺季需求将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煤价维持高位。春节前运力将继续向电煤倾斜,炼焦煤和无烟煤供应继续受到制约,而节能减排力度放松和钢厂冬储增加部分需求,在国外煤价支撑下,炼焦煤价格具有较强上涨动力。

煤炭工业的十二五布局将与十一五有较大变化。十二五期间全国煤炭生产开发布局将变为: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开发西部。在建设方面,东部将接续建设,中部适度建设,西部重点建设。到十二五末,东部的煤炭产量控制在5亿吨以内,中部煤炭产产量占35%左右,西部煤炭产量增量占65%。届时,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而十一五期间,产业布局则以区域生产为主。根据煤炭资源、区位、市场等情况划分煤炭调入区、煤炭调出区和煤炭自给区三个区域。其中调入区为京津冀、东北、华东、中南四个规划区,调出区为晋陕蒙宁规划区,自给区为西南、新甘青两个规划区。除了产业布局上的变化,大集团发展、企业兼并重组及小煤矿关停仍为重点。按照十一五的规划,通过煤电、煤化、煤路等多元化发展,将形成6~8个亿吨级和8~10个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然而十一五期间该目标实施较为艰难,这一目标将成为十二五的目标,并将大集团煤炭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调整为大集团煤炭产量占全国的65%以上。不仅如此,十二五规划还将煤矿企业的数量目标控制为4000家,而这也是十一五规划中未曾提出的。这也就是说,十二五将对煤炭企业的总量进行更为具体和准确的控制与定位。小煤矿方面,十二五将继续延续十一五的的关停方针。具体的,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和新疆六省将以整合改造为重点,将30万吨/年一下的小煤矿退出生产领域;云南和贵州采取上大压小、整合改造和关闭淘汰相结合的方式减少小煤矿数量。特别的,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河南和安徽六省由于靠近煤炭主产区,小煤矿十二五期间或大幅减少;而江苏、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重庆8省区市的小煤矿也将逐步关闭和淘汰。根据规划的目标,到2015年,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产量将减少为5亿吨,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13%。届时,煤炭总产量将达36~38亿吨,大型煤矿占25亿吨,将从十一五期间56%提高到66%,大型煤矿进一步成为产煤主导。

三、对平顶山煤炭行业的发展建议

1.搞好煤炭资源规划, 规范资源开发行为

制定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 必须遵循合理布局、综合勘查、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开发与保护并重、开源与节流并举的原则。根据发展趋势,提出近期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战略目标和远景目标。在制订规划和计划时, 应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 就清洁生产工艺选择,洁净煤技术利用, 矿井水、煤研石、粉煤灰、煤层气等废物资源化以及复垦土地的综合利用等方面全面规划, 合理布局。形成一批环境效益好、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的产业群, 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2.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新华区、湛河区与城市中心紧密相连,发展第三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这一区位优势目前没有真正形成经济优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还相当有限。所以,必须变区位优势为经济强势,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第三产业,要突出中心

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前景 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环保;发展

传统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近几年来绿色建筑逐渐进入了国人的视线。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绿色建筑的六大指标具体如下:1)节地与室外环境;2)节能与能源利用;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5)室内环境质量;6)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

1、绿色建筑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可再生能源

指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3、非传统水源

指不同于传统市政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和海水。

4、可再利用材料

指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类似于目前流行的3D打印建筑)

5、绿色建筑中住宅建筑的相关要求

建筑场地选址无洪灾、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建筑布局保证室内外的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的要求,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中有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

绿化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

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2㎡/人。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栽植多种类型植物,乔、灌、草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乔木量≥3株/100m2绿地面积。

节能方面住宅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符合国家和地方居住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当设计采用集中空调(含户式中央空调)系统时,所选用的冷水机组或单元式空调机组的性能系数(能效比)应符合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中的有关规定值。以上是国家规范对于绿色建筑规定的摘录,下面就国内目前绿色住宅开发建设案例做大致的说明。

案例:当代MOMA工程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香河园路1号,总建筑面积221426m2,建造中采用了大量的绿色建筑技术。

小区建筑包含有地下车库、8栋高档住宅塔楼、酒店、多厅艺术影院、幼儿园。8栋住宅塔楼及酒店由高位空中大型钢结构连廊连为一体,地下由中间的地下车库和地下室连为一体,乌瞰宛如盘旋上升的“中国龙”。在空中连廊设有会所,包括咖啡厅、画廊、图书馆、阳光游泳池、健身房、顶级俱乐部等休闲场所。整个小区是一个从居住到商业、从教育到娱乐的立体的建筑空间。

1.建筑节能方面,采用600mm厚外保温结构,使得室内热量不散发至室外。

同时将高密度交联聚乙烯盘管敷设在顶部混凝土板内,通过载体的不断循环,加热或对顶部混凝土板进行降温。传热以辐射为主,并辅助补充适量新鲜空气。夏季将冷水通入埋在混凝土中的高密度交联聚乙烯盘管中,冷水在夏季供水温度为20℃,回水温度为22℃,通过2℃温差来吸收室内热量,有效地解决夏季降温的问题;而在冬季,高密度交联聚乙烯盘管内的供水温度为28~C,回水温度为26~C,同样是通过2~C温差来向室内辐射热量。此低温差辐射方式的特点使采暖和制冷的效率高于空气对流,其辐射传热形式无其它传热形式因空气对流所造成的不适感。其均匀的温度创造出最佳的热环境。系统的自身工作原理可以使其具有很好的温度自动调节性能。

2、置换式新风系统绿色建筑技术。MOMA置换式新风系统可以保证室内24h均有新风,新风量标;隹满足人体的需求。新风量达到每个房间的换气次数为0.5~0.8次/h,每户新风量约300m3/h。按每户3人标准,每人新风量达100m /h,达到五星级酒店客房的设计标准。回(排)风由卫生间集中排出,经屋顶新风机组集中热回收后排出,新风机组带高效板式全热回收机器,新、排风无交叉污染,热回收效率为60%以上。MOMA的新风都从房间下部送出,以非常低的速度和略低于室内温度充满整个房间。居住者和其它室内热荷载加热新风,产生上升的气流。暖气流带着新鲜空气流八人的鼻子,带走了身上的汗味、人呼出的废气及其它混浊气体,最后,到达房间的顶部,从排气孔排出。

3、小区中水回用系统绿色建筑技术。当代MOMA 日产生废水总量482t,其中58%的厨房及洗浴废水作为中水水源,约283t,通过中水站采用膜生物处理技术,经生物反应器、消毒装置等处理后全部用于商业、幼儿园、影剧院及部分住宅的冲厕,其余用于绿地、浇洒道路、景观水景等补水。考虑到噪声、异味及固体废物等不良因素对小区整体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对于处理设施中的两个水池,采用地下全封闭的建设形式设备的选择综合考虑噪声、检修、能耗等多种因素 在小区的整体规划阶段,充分考虑中水设施的建设形式和规划位置,尽可能降低管网建设、水池等系统的造价,并使中水构筑物更好地与小区的整体风格相融合。

4、雨水回收利用系统绿色建筑技术。考虑北京市年平均降雨量及降雨量按季节分布情况,屋面雨水及道路雨水均通过管道系统排入市政雨水管网。小区内道路采用渗水材质,以利于雨水入渗绿化面积达21135.6m,有效地降低了地表径流。当代MOMA在景观绿地下修建了一个2000m2的雨水蓄水池,收集的雨水经处理后供景观补水、园林浇灌使用。

據统计,该项目目前为全世界最大的地源热泵系统,室内温度保持在 20-26 度之间,室内相对湿度 30%-70%,室内声环境 35-45 分贝,是目前国内高舒适住宅之一。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S】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刘品高、李勇,北京当代MOMA工程异形板无梁楼盖结构设计与分析【A】.第二十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会议论文【C】,2008。

[3]肖从真、李勇、李跃林、王铮、储德文,北京当代MOMA工程结构设计【A】.第十九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会议论文【C】,2006。

蒸汽管网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 篇4

蒸汽以其来源充足、无毒、无污染、不爆燃、热容量大且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石化、冶金生产和居民生活中。如石化工艺中的升温与保温工艺,冶金生产中的汽化溶剂、浓缩溶液、析出溶质的蒸发工艺,以及居民日常生活的取暖等等。而作为蒸汽的主要载体的蒸汽管网系统主要指连接蒸汽产生装置与蒸汽使用设备之间的用于蒸汽的输送、分配、使用与回收的闭路网络与其中采用的各种设备与元件的总称。它包括:蒸汽的输送与分配设备,用热设备,凝结水回收设备等三个部分,是直接影响蒸汽品质以及系统热能利用效率的重要环节。

目前,我国蒸汽管网系统的使用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1 蒸汽泄漏严重

据有关部门统计,蒸汽管网上使用的疏水阀有约162万只已处于严重漏汽状态。293万只正处于超标准漏汽状态。全年漏汽总量已达2.8亿吨,约合4200万吨标准煤。

2 大量凝结水欠回收

凝结水中所含热能约占蒸汽热能的25%左右。我国大约有70%的凝结水未被回收而直接排入地下。(国际上较先进的国家凝结水回收比例一般为90%左右)仅此一项,每年浪费的锅炉软水就有21亿吨,由此浪费的煤炭约为4500万吨/年标准煤。

3 管网的设计、产品的选型以及管道的安装水平比较落后

3.1 一般的工厂在蒸汽输送主干管路上极少或根本不装疏水阀。而科学的蒸汽输送主管路,应每隔150-200米安装一只疏水阀。

3.2 疏水阀的选型与安装不合理,造成一些琉水阀从未正常工作过。其跑漏汽现象严重,有的阀门寿命大大低于设计指标等等。

3.3 管网设计不合理造成疏水阀不能发挥阻汽排水作用,产生水击、凝结水倒流等。

3.4 管网中的凝结水不能及时排除,造成蒸汽携带凝结水,影

响蒸汽品质和生产工艺过程,影响产品质量,同时大大降低管网系统的热能利用效率和管网设备的寿命。

3.5 疏水阀与各类管路阀门的布局不合理,检修维护不便。

4 管理与维护水平低

长期以来,蒸汽管网系统在实际生产中未得到应有重视,管网的跑、冒、滴、漏现象十分严重。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企业的生产总量没有显著增长,但锅炉的台数、蒸汽吨数却在不断增加(即产量没有增加,而蒸汽的漏耗量却不断增加)。蒸汽通过维护不良的管网和疏水阀以后泄漏得更加严重,造成能源大量浪费。

如遇解决上述问题,就应在蒸汽管网系统中实施蒸汽管网节能工程。所谓蒸汽管网节能工程,是以整个管网系统为节能工程载体,为提高蒸汽热能有效利用率,在全国考虑用热设备、管路、压力、温度控制、排气、排水、汽水分离等诸多因素后,采用先进的管网节能产品和管网系统技术,改造蒸汽管网系统的总称。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对现有蒸汽管网系统的改造,包括:管网系统的热能利用效率与蒸汽损耗状况的检测与核算、凝结水的回收与利用、二次蒸汽的再利用、管网上各类阀门及连接元件的检测与维修、管网的在线补漏。

二是对新建项目的蒸汽管网系统进行优化设计,科学选型,以及建立新建项目节能示范工程等。衡量蒸汽管网节能效率的最终标准,就是在相同的管网工况条件与用汽条件下,蒸汽、凝结水以及所需能源的节约程度。由于我国蒸汽管网系统热能利用效率仅为30%,仅为国外先进水平的一半,即我国每节约一个单位的蒸汽则比国外多节约一倍能源。因此,实施蒸汽管网节能工程极为必要,其效果也颇为显著。第一是节能。我国的蒸汽供热系统由于热能利用效率低的原因而浪费能源约8000万吨/年标准煤,蒸汽管网的蒸汽泄漏和凝结水浪费累积所造成的能源损失就达2900万吨/年标煤。第二是节汽。常见的疏水阀(最小出水孔直径5mm,蒸汽压力为0.7MPa。一年有效工作时间为3000小时)在完全失效的漏汽状态,保守测算一年漏气约60余吨,而在超标漏汽状态(漏汽率为10%,超出标准7%),保守测算也在20余吨。二者累计,我国蒸汽管网由于疏水阀泄漏一项每年所浪费的蒸汽高达8000万吨左右。加上未装疏水阀部分的蒸汽泄漏,每年浪费的蒸汽高达1亿吨。第三是节水。由于蒸汽管网中70%的凝结水未经回收被直接排放掉,由此浪费水资源约1亿吨/年。浪费了20%-30%的新汽热能,增加了锅炉的朴给水量和排污量。据此测算,浪费的凝结水总量约为15亿吨/年左右。第四是减少污染。工业锅炉每年排放的烟灰量约620万吨,占污染总排放量的36.6%;二氯化硫的排放量约510万吨/年,占总排放量的38.3%;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5亿吨/年以上。而蒸汽管网节能从根本上减少了同一负荷下的锅炉燃煤量,大幅度减少了污染。另一方面。凝结水的回收减少了经过化学物质处理的锅炉软水的直接排放。如果我国蒸汽管网系统燃烧效率由55%提高到80%,管网的用热效率由30%提高到50%,则节约燃煤量总潜力为1.5亿吨/年。其中管网节能潜力8000万吨/年,疏水阀泄漏和凝结水回收节约潜力3000万吨/年。我国对节能工程高度重视。《“十二五”计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一再提出“能源工业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从蒸汽管网系统的产品技术与系统技术上看亦有了长足发展,蒸汽管网的优化设计、系统诊断、在线补漏、管网产品的在线检测、计算机监测与管理等管网系统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产品寿命已由原来的几个月延长至1年以上。

目前,大多数企业对蒸汽管网系统认识不足,疏水阀应1-2年内就要全都更换或彻底检修,但许多陈旧落后、年久失修的疏水阀还在管网上大量使用。

实施蒸汽管网系统节能工程,是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工作方针《节约能源法》,帮助企业节能降耗减亏、降低成本的一项具体工作。一些国家的成功实践亦表明。采用设立“节约能源专项基(资)金”的方式,建立节能示范工程,有效建立提供蒸汽管网系统节能技术来源与工程服务的专业机构和工程公司,逐步建立效益贷款制度,鼓励企业节能工作的开展,效果颇好。目前,蒸汽管网系统节能工作已有了一支队伍,将进一步实现产业化、链条化,节能的触角会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充分满足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

摘要:针对蒸汽的特点以及蒸汽管网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国奶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篇5

日期: 2005年10月22日

奶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畜牧业以至于整个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奶业也是节粮、高效、行业关连度高的产业。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改善城乡居民膳食结构、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4年初,中国奶业协会组织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对中国奶业发展战略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研究。下面谈几点意见,供业界思考。

一、当前我国奶业发展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奶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奶牛养殖、乳品加工和市场消费均实现了快速增长,呈现产销两旺的良好局面。据统计,2004年全国奶牛存栏1063万头,比1998年增长了149%,年均增长16.4%;奶类总产量2368万t,比1998年增长了217%,年均增长21.2%;生产干乳制品142.4万t,比1998年增长159.4%,年均增长17.2%;生产液态奶806.7万t,比2000年增长501.6%,年均增长56.6%。2004年我国人均奶类占有量18.4kg,其中人均牛奶占有量17.3kg,比1998年分别增长208.2%和225.8%,年均增长分别为20.64%和21.76%。但是,我国奶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新的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奶牛养殖仍处于“小、散、低”的状况

“小”是指奶牛饲养规模小,平均饲养规模在5头左右;“散”是指奶牛饲养分布在千家万户,人牛混居,非常分散;“低”是指生产水平低。我国奶牛养殖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奶牛良种数量不足,单产水平低。在全国1063万头奶牛存栏量中,真正属于优良品种的荷斯坦奶牛不到1/3,总数在300万头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良种覆盖率接近100%。我国成年母牛平均单产为3500 kg,而美国、以色列等国家成年母牛平均单产在8500kg以上,瑞典、丹麦、法国、日本等国平均也在6500kg以上。有许多农牧区养殖的奶牛是荷斯坦与我国地方母牛的杂交改良牛,多年来没有对这些品种进行以乳用为目的的系统选育。二是奶牛饲料开发不足,饲养管理水平低。我国奶牛饲料研究与开发较晚,已不能满足奶业发展的需要,优质牧草和饲料作物十分缺乏,能量饲料供销日趋紧张,蛋白质饲料原料也出现匮乏。同时,天然草场由于长期过度利用,退化沙化严重,大部分草场已经处于急需减轻利用强度的状况。饲料工业生产结构也不尽合理,奶牛专用饲料仅占工业饲料总产量的4%左右,而欧美发达国家这个比例可达到30%以上。大部分奶牛

养殖户采取的是低水平粗放饲养,日粮结构不合理,缺乏优质饲草、饲料。奶牛营养代谢疾病发病率高,生产水平低。对分阶段饲养、机械挤奶、TMR全混日粮技术,定期防疫检疫等科学适用的奶牛管理方法还未完全推行。三是奶牛生产造成周边环境污染,环境保护问题凸出。目前我国奶牛养殖仍是以农户散养为主,约占全国总存栏数的70%,多数奶牛饲养在房前屋后,牛舍简陋,卫生条件差,一般没有专门粪污处理设施,对周围环境污染很严重。据测定,一头体重为500-600kg的成年乳牛,每天排粪量为30-50kg,尿量15-25kg,由于缺乏有效的粪污防治措施,对周边空气、水体环境造成污染。四是原料奶质量问题突出,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不健全。由于奶牛种质、饲料质量较差,直接导致原料奶营养价值不高。我国80%以上的个体散养户仍采用手工挤奶,致使原料奶生产卫生条件差,细菌数量偏高、杂质较多。我国国家标准对原料奶的细菌总数和体细胞总数的要求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水平。同时,我国原料奶及奶产品各地区质量标准不一,缺乏国家统一的技术标准及配套检测技术。已颁布的原料奶和奶产品的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涉及指标少,检测方法落后,已不能适应新时期食品安全的要求。

(二)乳品市场消费增长趋缓

城镇居民人均乳制品消费支出,2002年增长30.85%,2003年为19.03%,2004年为6.15%。我国乳制品消费人群的范围小,消费主体主要为部分城镇居民和农村的特殊群体,乳品消费人群有很大的局限性,农村尚未形成商品乳制品的消费格局。我国乳制品消费结构单一,消费需求还处于较低的层次。农村居民消费主要是奶粉,城镇居民主要是液态奶。受收入水平的制约,高浓缩乳制品如奶油、黄油、奶酪等消费量很小。从总体上看,我国多数居民对乳制品还缺乏了解,对乳品的营养价值知道较少。

(三)乳品加工企业利润下滑

由于奶类消费增长趋缓,加上市场竞争无序,互相杀价,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导致乳制品实际销售价格降低。2004年与2003年相比,白糖上涨30%,成品包装材料上涨55%,水、电、煤价格也不断攀升,造成企业利润下滑,亏损面扩大。规模以上乳品加工企业的亏损面,2002年占24.2%,2003年占27.5%,2004年占30.8%。乳品企业利税总额增幅下降,2004年比2003年下降18个百分点。

(四)受进口乳制品冲击较大

从2000年以来,我国乳制品进口逐年增加,2004干乳制品进口量34.36万t,年均增长14.3%,其中奶粉14.5万t,年均增长18.8%;奶油1.24万t,年均增长41.5%;奶酪0.72万t,年均增长38.5%。干乳制品进口量已占我国生产总量的1/4,奶粉占国内生产的1/5。仅按目前奶粉进口量计算,等于替代国内原料奶120万t,相当于6万多户奶农生产总量。奶业是世界各个国家最保守、保护性最强、最封闭的产业。世界奶的平均关税是100%左右,欧洲达到200%。美国和加拿大为150%,巴西、南美略低些,也为75%。中国在加入WTO后,关税被压到鲜奶15%,奶粉10%,我国奶业在关税上已失去了保护。

我国奶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性的阶段,在这个关键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促使奶业由跨越式增长转入渐进式增长,由超常规发展转入正常发展,由速度型转为质量效益型,由粗放式转为集约式,我国奶业就能够持续增长。反之,则可能徘徊,甚至滑坡。

二、新时期我国奶业的发展前景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奶业发展不仅有巨大的需求,而且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奶类消费量将持续增加。最近《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表明,居民人均奶类消费水平的提高,与人均GDP的增长密切相关,其相关系数达到0.935(最大相关系数为1)。这表明,中国奶类消费的快速增长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是一致的。研究表明,未来20年内,我国GDP年增长率如果保持在7%左右,GDP总量将达到4万亿美元,GDP的持续增长将进一步拉动奶类的消费,专家估算,到2020年,我国奶类消费年均增长将保持6%左右。另外,居民收入每增长1%,城镇居民乳制品消费就会增长0.67%,农村居民也会增长0.27%。因此,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牛奶消费量将大幅度增加。

——我国奶业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饮奶水平很低的国家。2004年我国人均奶类占有量仅为18.4kg,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

5、亚洲平均水平的1/2,奶类占有量在世界上排在百名之后。如果到2020年,我国奶类人均占有量达到目前亚洲平均40kg的水平,奶类总产量将超过5000万t,即可位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印度、美国,步入世界奶业大国的行列。

——奶业能够在较短的时期内崛起成为一个大的产业。世界许多国家奶业发展的历史证明,奶业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扩大,并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印度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印度过去奶业并不发达,从1970年开始,政府发起“白色革命”,把发展奶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和农民赖以就业的扶贫产业,在总理直接领导下,成立了全国奶业发展委员会,对发展奶业给以大力支持,使全国奶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牛奶产量从1970年的2722万t飙升至9000万t,成为世界第一奶业生产大国,人均奶类占有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印度奶业具有发展热带奶水牛的优势,而我国不仅有发展热带奶水牛的优势,还有发展温带奶牛的优势。在奶牛良种繁育、饲料资源、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方面,也具有较好的基础。只要奋起直追,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我国奶类人均占有量达到亚洲平均水平是完全可能的。

三、奶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夯实奶业发展基础

奶牛养殖业应积极转变养殖方式,推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奶牛的单产和养殖效益。在改善奶牛饲料品种结构和饲养管理方面,利用退耕地种植优质牧草,应享受退耕补贴政策;种植专用青贮玉米,应视作种植粮食作物予以补贴;按照农业用地的原则,优先安排奶牛养殖小区和规模奶牛场的用地;对采用先进饲养管理技术和机械挤奶予以扶持。在奶牛防疫和环境保护方面,进一步加大防疫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制定重大疫病应急预案,并在组织上、财力上、物资上予以保证,做到有效控制和扑灭疫情;采取国家、地方、奶牛场(户)共同出资的办法,建立奶牛保险制度,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对奶牛养殖小区和规模奶牛场建设环保设施,提供财政补贴和优惠贷款,解决粪便污染环境问题。在奶牛品种改良方面,完善奶牛育种、繁育推广体系;扶持推广奶牛优质冻精、胚胎移植技术;扶持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良种登记、青年公牛后裔测定等基础性工作,为加快品种选育和改良创造条件。

(二)培育开拓规范乳品消费市场,拓展奶业发展空间

这是发展奶业的原动力。一是广泛宣传。引导广大消费者文明消费、科学消费、健康消费。建议各新闻媒体把宣传喝奶的好处,作为公益性事业,开辟专栏,常年坚持不懈,使广大城乡居民真正认识到喝奶的好处,养成喝奶的习惯。二是加大“学生饮用奶”实施力度。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养成喝奶习惯,要从儿童抓起。因此,从幼儿园到中小学都要提倡喝奶。建议教育部门把“饮奶与健康”纳入小学生课本。在各级政府领导下,修订“学生饮用奶计划”方案,并加大实施力度。三是调整乳制品结构。改变目前产品同质化的现状,针对

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开发多种多样的产品。调整营销策略,加强销售网络建设,特别是小城镇和农村销售网络建设。四是规范消费市场。认真贯彻执行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液态奶生产经营管理的通知”精神。乳制品生产企业必须保障产品质量,保障食用安全,这是奶业发展的生命线。要提高乳制品市场准入门槛,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杜绝不合格产品上市。对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者,坚决打击,决不姑息。

(三)推进奶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产加销协调发展

牛奶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联结度非常紧密,迫切需要产业化经营。应当把产业化经营作为我国发展奶业的长久之计。国家应有重点地扶持一批大型乳品企业,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改造和布局调整,形成一批在国内外乳品市场富有竞争力的“航空母舰”或“联合舰队”,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开创品牌、开拓市场的功能。龙头企业与奶农应在双方协商的基础上,吸收奶农入股,逐步实行股份合作制经营,与奶农形成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要严格履行公证的合同或契约,按原定的价格收购奶农的原料奶,要在良种、饲料、防疫等环节,加大对奶农扶持的力度,逐步建立配套的服务体系。引导并扶持奶农联合起来,建立奶业合作社、奶业协会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联结龙头企业与奶农的桥梁纽带。

(四)加强奶业科研投入和基础性研究,为奶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科技进步是推动奶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奶业科技水平还相当落后,因此,必须加强奶业基础性研究和新技术的开发研究。一是依托国内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国家级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充分利用“863”计划、“973”计划、“948”计划、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等,加强奶业技术的自主研发,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二是要加强国家奶业科技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组织优势、信息优势、资金优势,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有效吸引社会资源,加快优秀科技人才和高新科技成果的聚集,提高奶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一批奶业战线上高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同时,不断提高广大基层技术人员和奶农的技术水平。四是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尽快缩短我国与奶业发达国家的差距。

(五)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我国奶业法规标准不健全,缺乏规范奶业健康发展所需要的行业规范和法规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一是要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奶业法规和标准体系,包括制订和修订全国奶业发展规划纲要,全国奶业管理条例、生鲜牛奶生产和收购办法、乳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乳和乳制品的标准和市场准入制度等。二是要建立权威的第三方监测机构,对奶业生产各环节的产品进行检测,为加强管理和监督提供依据。三是加强行业自律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切实把好市场准入关,使我国奶业生产和市场营销纳入法制化轨道,保护民族奶业的发展。

现代焊接技术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篇6

【关键词】现代;焊接技术;发展;现状;前景

目前焊接广泛应用于各种材料的连接,并采用了诸如激光、电子束焊等先进技术,无论是在建筑、桥梁行业,还是在车辆、计算机及医疗机械行业,绝大多数产品离开焊接技术就根本无法制造。特别是有了异种材料和非金属构料的连接技术和在产品形状与设计方面的创新制造方法,焊接技术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1.焊接技术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提高焊接生产的生产率,保证产品质量,实现焊接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越来越受到焊接生产企业的重视。现代智能控制技术、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图像处理及传感器技术、高性能CPU芯片等现代高新技术的融入,使现代焊接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

1.1焊接工艺高速高效化

以实现高速度、高熔敷率、高质量的焊接工艺为目标,国内外在多牡多弧焊接工艺、多元气体保护焊接工艺、活性化焊接新工艺等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多丝多弧焊接新:工艺方面,日本、瑞士、德国等国公司在多根焊丝配以单个或多个电源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焊接研究丁作,在提高焊接生产速度和金属熔敷率方面取得了一些实用化的成果。例如日本的藤村告史开发的多丝焊接系统,可用于角焊缝的高速焊接,焊速可以达到1.8m/min。

基于上述思想,伴随着新型的功能强大的数字信息处理DSP的出现,Fronius公司推出了全数字化焊接电源,随后Panosonic等公司也推出了各自的数宁化焊接电源产品,并相继;进入中国市场。数字化焊接电源实现了柔性化控制和多功能集成,具有控制精度高、系统稳定性好、产品一致性好、功能升级方便等优点。

1.2焊接质量控制智能化技术

焊缝跟踪是保证自动焊接质量的关键。在焊缝自动跟踪方面,采用的技术及获得的成果比较多。在熔滴过渡控制方面,由于焊接电源控制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及先进电子元件在焊接领域的应用,使得对熔淌控制的研究达到了相当高水平。

1.3焊接生产自动化及智能化技术水平

焊接过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主要体现在焊接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水平。目前应用广泛的焊接机器人大多属于示教再现型。操作者通过示教盒在直角坐标系或极坐标系叶,移动机器人的各个关节,使焊矩沿焊接轨迹运动,在焊矩路径上记录示教的位置、焊矩姿态、运动参数和工艺参数,并生成连续执行全部操作的示教程序。此类机器人不具备对工件装配误差、焊接过程中的热变形等环境变化,以及对工作对象变化的自适应能力,因此,研制新一代具有多种传感功能的、能够自动制订运动轨迹、焊矩姿态和焊接参数的智能机器人将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

国外有公司开发了一套基于双日立体视觉的机器人路径规划系统。该系统以自然光作为视觉系统的光源,将双目摄像机安装在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上,使其能跟随焊枪沿焊缝走向一起移动。由于经典的计算机三维视觉重构是通过2个图像平面上的特征点的匹配来确定对象的三维坐标的,而对于焊缝来说,坡口边缘内外不存在明确的特征点,所以无法使用特征点匹配法。系统针对在局部图像窗口中,焊缝可以近似为直线段的特点,设计了一种简化的特征匹配算法来计算焊缝的三维坐标,并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提高了精度和速度。该系统可以实现对直线和曲线焊缝的路径规划。

1.4以激光焊为代表的先进焊接技术的新进展

激光束所具有的微焦点与散焦加热、高能量密度、高速加热、深穿透、高速冷却、可精密控制、高速扫描、全方位加工等技术特点,目前在材料加工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激光除了已应用于焊接、打孔、切割、表面改性、涂覆和精细加工外,在新材料的削备(如功能材料、纳米材料、非晶材料)与快速成形和超精细加工技术方面的应用,也大有可为;尤其當大功率的YAG激光、二二极管激光和准分子激光:工程化应用后,对材料与激光束流交互作用机理的深入科学研究,将会引导学科的发展。与创新”。

新近研制的激光器有:直流板条式(DC Slab)CO2激光器、二极管泵浦的YAG激光器、CO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准分子激光器。激光器的研究正向着大型功率、脉冲工作方式及高质量光束的方向发展。在激光焊设备的智能化及加工的柔性化方面也有所发展。在束流、工件、工艺介质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及束流复合的研究方面,焊接界取得了一定的新进展。实验表明,这种方法可抑制焊道凸起,改善焊道顶部质量和焊缝断面形状,减少飞溅,使熔池上方的等离子体更趋于稳定,增加过程的稳定性;有研究人员用1kW的Nd:YAG和气体Ar、He、N:,以及Ar+O:、Ar+CO: Ar+CO2+O:进行激光焊接研究时发现:适当的混合气体可增加熔深和焊速,降低成本;(c)Laser-TIG Hybrid,叮显著增加焊速,约为TIG焊接时的2倍,钨极烧损也大大减小,不但寿命增加而且坡㈠夹角减小,焊缝面积与激光焊时相近。阿亨大学弗朗和费激光技术学院研制了一种激光双弧复合焊接:厂艺,与激光单弧复合焊相比,焊接速度可提高约l/3,线能量减小25%。

2.现代焊接技术的任务和展望

展望未来,现代焊接技术面临的主要任务有:

2.1寻求解决焊接制约新材料、新结构应用的途径”

在开发新材料的焊接技术时,应从材料研制与焊接科技两方面着手。先进的材料并不意味着具有良好的可焊接性,材料的高性能与良好的可焊接性往往是对难以协调的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材料的研制;在研制高性能材料时,其焊接性也应纳入高性能的技术指标。因此,焊接工程师必须同材料工程师合作,使新型材料的焊接质量更好、生产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焊接产品更受市场的欢迎。

2.2提高焊接产品质量,使焊接不再成为制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要提高焊接产品质量,必须消除焊接必然是制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的思想,为此,焊接界将进行长期的研究工作,开发新的焊接工艺,进—‘步提高焊接质量控制的智能化技术水平,使焊缝达到“零缺陷”,并提出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行性方法,已改善焊接能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焊接成本。

新材料的研制将向着高效能、高性能(包括良好的可焊性)和益于环境的方向发展。焊接界将研究出更佳的焊接工艺,研制出更优良的焊接电源并开发出相应的控制技术,提高自动化程度与扩大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减少废品率和返修率,降低焊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如:减少预热、后热、避免焊接过热等),彻底消除“焊接是制造工序障碍”的观念。

2.3全面改善焊接生产环境,提升焊接行业的整体形象,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盟

新材料的研制、先进焊接工艺的应用不仅降低了材料与能源的消耗,而且将焊接对自然资源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通过消除烟尘、噪音和辐射,使焊接工作环境更具吸引力;新型焊接技术的应用、焊接自动化及机器人的发展和多种高新技术在焊接领域中的应用,必将改变焊接行业的负面印象,吸引更多的年轻科技工作者,保证焊接技术领域的人才需求。

我国玉米收获机械现状及发展前景 篇7

我国玉米收获机械研制始于1960年, 1975年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与赵光机械厂研制成功的4YW一2型牵引式卧辊双行玉米摘穗机, 是我国自行研制的首台玉米收获机械, 由于当时玉米生产规模小, 使得玉米收获机械生产应用陷入低潮。到上世纪90年代初, 我国掀起了玉米收获机械化高潮, 当时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占2%, 小麦占75%, 水稻占20%。

近几年, 我国三大粮食作物机械化收获呈良好发展态势。玉米收获机拥有量大幅增加, 涌现出北京亨运通、天津富康、山东玉丰等有一定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的产品, 并在山东、北京、河北、黑龙江、辽宁等省份应用。但与小麦、水稻机械化水平相比仍落后很多。从发展趋势看, 玉米收获机械正进入快速发展期, 新产品不断推出, 适应性逐步提高, 玉米收获机市场逐步升温, 各级农机推广部门普遍加大了对玉米收获机的推广力度。

二、玉米收获机械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玉米收获机械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行距问题、开道问题、秸秆还田和回收问题、机具作业性能及价格问题上。

1. 行距的适应问题。

由于各地玉米种植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有平播、垄播、沟播、套播、点种等多种形式, 行距不等, 这些农艺要求为玉米收获机的使用带来了困难, 尤其是在跨区机收的情况下, 一种玉米收获机型很难完全适应不同的耕种条件, 从而限制了玉米收获机的广泛应用。

2. 开道与机具配置问题。

按照我国现行土地制度, 农民分得的责任田地块小, 地边空行少, 玉米收获机械难以施展, 影响作业连续性和效率, 只有解决开割道与机具配置问题, 才能提高机具利用率, 发挥农机的高效作用。

3. 秸秆处理与还田问题。

玉米联合收割机普遍配秸秆还田机, 在摘穗作业的同时, 将玉米秸秆粉碎在地里, 实现秸秆还田, 但目前还没有既能摘穗又能保留秸秆的玉米收获机。随着畜牧业、养殖业的发展, 饲料需求将越来越大, 玉米秸秆作为饲料来源之一, 有的需要整秆保留回收, 这给现有的绝大多数玉米收获机带来难题。

4. 机具作业性能及价格问题。

现有的玉米收获机械在籽粒破损率、损失率等方面与现行标准还存在差距, 个别机型存在收获杂质多、可靠性差的问题。要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必须改进机具作业性能, 制定合理价格, 让消费者真正用得起、用得住。

三、发展玉米收获机械的思路

1. 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

对于正在发展中的玉米收获机械来说, 政府的支持是必要的, 需要在产品开发、农机补贴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尽快研发和推广质量过关、实用性强的玉米收获机械, 为农民造福。

2. 加快引进试验步伐。

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应同技术推广部门和科研部门一道, 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机型, 试验示范, 重点推介, 以点带面, 促进玉米收获机械的普及应用。

3. 实现农艺与农机相结合。

电子书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篇8

电子书英文名称叫Electronic Book, 简称E-book, 狭义电子书指的是手持阅读设备, 现在广义上把由文字及多媒体信息集成的电子文件, 可以通过电脑及其它数字手持设备来阅读的数字化的纸书称为ebook。电子书不仅能展现纸书上的文字、图片内容, 保持纸书的原版原式, 同时还可以附带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内容。

2 电子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比于印刷书籍, 电子书可以极大地节省存储空间。读者携带电子书非常方便, 可以拥有个人图书馆。此外, 读者还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选购电子书, 用手机支付费用后花几分钟的时间下载内容, 节省了挑选书籍的时间、交通费用和体力。对于一些学术性很强的著作, 出版社考虑到发行量可能不会出版印刷书籍, 但出版电子书可以降低成本风险, 让读者拥有更多的阅读选择。目前我国电子书的定价大致是纸书的五分之一。这种定价参考了国外电子书的价格, 也考虑了出版社的运营成本, 更重要的是考虑了中国读者的承受能力, 但从工作实际来看, 电子书的定价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 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子书的正常发展。电子书产业历经潮涨潮落, 渐渐开始复苏, 在此时, 我们不仅看到电子书的优势, 也更清楚的看清电子书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的诸多问题。

首先, 在技术方面, 推动电子书产业发展的有三大技术:网络的普及、数字版权技术的成熟以及显示技术的成熟。

电子书和纸书不一样。纸书印刷出版后就没有太多对技术的依赖, 而电子书的下载平台是通过互联网。此外, 电子书的文件存储格式必须保证与各种硬件阅读器、阅读软件的兼容, 否则会给电子书产业的发展造成打击。方正电子的产业理念“卖水不淘金”即以Apab电子书策略来开拓市场。所谓Apabi就是作者 (Author) 、出版商 (publisher) 、渠道 (artery) 、消费者 (buyer) 和互联网 (internet) 的首字母的组合, 它寓意着对整个产业链条的合理衔接的重视。整合起来理解, 即是指以互联网为纽带, 将传统出版的供应链相互连接起来, e Book是贯穿始终的元素。方正提供制作出版软件、发行销售软件、图书管理软件、读者阅读软件, 通过后台支持, 与出版社、书店、网站共同努力, 发展壮大电子书产业。通过Apabi下载的电子书, 只能在下载的PC或笔记本上阅读, 不能复制和打印;Apabi还可精确统计电子书的销售量。

其次, 关于格式问题, 早在1998年10月, 微软就制定Open e-Book Publication Structure Specification 1.0, 此后的Microsof Reader的开发也是以此标准为依据的。国际上有一个专业组织开放电子书 (OEB) 组织, 方正是作为中国企业的唯一代表参与了筹划制定电子书格式标准的工作。目前已经推出OEB1.0版本, 但不够成熟。

最后, 关于版权问题。方正依据国际OEB标准, 成功研发了方正Apabi网络出版整体解决方案。目前, 方正Apabi已成为领先的电子书传播平台之一。方正Apabi拥有两项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CEB (版式文件) 技术和DRM (数字版权保护) 技术。CEB (版式文件) 处理技术能够将各种格式的文件原版原式地转化成统一格式, 在转换中真实地保持了原有文件中文字、图表、公式、色彩等版式和信息, 实现高保真的显示效果。CEB格式数据量小, 利于传输。CEB技术完全符合OEB标准。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以一定的计算方法, 实现对数字内容的保护, 防止数字内容的非授权复制, 最终用户必须得到授权后才能使用数字内容。方正Apabi DRM对电子书、电子报纸、电子杂志、电子文档等数字内容进行保护, 实现数字内容的可控二次传播, 使数字内容使用过程可控、可跟踪。

3 电子书的前景及应用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电子书通过网络大量传播, 受到了越来越多用户的喜爱;同时, 也受到越来越多出版商、互联网内容提供商的青睐。电子书已经成为互联网商的新热点。电子书正在快速发展并介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改变着图书市场的格局和普通读者的阅读习惯。图书产业由传统模式向多元化的网络模式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电子书产业将有以下发展前景:

3.1 纸质书和电子书将多元并存

在20年之内, 电子书与印刷书是互动和双赢的局面。大家都知道痞子蔡的网络文学名作《第一次亲密接触》, 当它流传非常广的时候, 就由此出版了一本纸书, 这是非常典型的电子书促进纸书出版的例子。

今天更多的电子书是在PC机、笔记本电脑上阅读, 而接下来移动电子书和手持设备将会迅速发展;随着技术成熟, 同时生产成本降低, 有图像甚至有动画的多媒体电子书也将日渐流行。而按需印刷则和按页打印仍然有着旺盛生命力, 尤其是一些学术类书籍。

对于阅读器来说, 2006年是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中国将至少有4款阅读器步入实用, 以解决屏幕阅读不适的问题。这些阅读器的共同特点是显示阅读质量接近纸质, 外观精美, 同时价格段涵盖了从1000元到6000元, 能满足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各种可持式、便携式的电子书阅读器正在被更多人所接受, 其技术和市场都日趋成熟。使用这种阅读器脱离电脑也可以阅读电子书, 它使人们在电脑上阅读的不舒适感大大降低。随着手持阅读设备的普及, 电子书的应用空间大大拓展, 电子书与传统书籍将形成新的竞争局面。

3.2 图书馆和大众市场互为促进

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读者对电子书技术及其内容的接受程度将会是一个突变, 而图书馆在将参考数据库和电子杂志纳入馆藏之后, 必然将开始把电子书作为其服务内容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电子书的引进和使用对图书馆的影响将是前所未有的, 涉及到图书馆运作的方方面面。电子书在图书馆的流通过程省去了传统的采购、编目、上架、外借等环节, 具有高效性。通过图书馆市场, 培育了大量熟悉电子书的读者。图书馆的最终读者是大众, 不管是学生、老师, 还是政府官员都是大众, 这样一来大众市场对电子书的了解增加, 一定会逐渐启动。反过来大众读者对电子书的强劲需求, 又会成为图书馆建设电子书的动力, 图书馆和大众市场将互为促进。

3.3 出版社推进网络出版

相对于纸质图书, 电子图书对于出版社来说, 省去了印刷、转运、发行、销售等环节, 大大降低了出版的成本。中国的出版社大都采用方正的电子排版系统, 这就有一个有利的条件, 即印刷纸书的时候同时就有电子书文档。目前, 方正已经与国内100多家出版社合作, 采用Apabi电子书解决方案。此外, 方正还与书店、发行商合作, 向一些网站提供电子书交易软件来销售电子书。在国外, 有人把电子书放到网络上卖, 但也有人把电子书通过图书馆借阅, 但是没有企业做一套系统, 既为出版社提供卖的方式, 也为图书馆提供借阅方式, 从这个角度来讲, 中国做的彻底一些, 但是规模比美国差一些。

3.4 e纸一体化

“e书亦书”, 这是书业定位于内容服务提供商的自然结论。在具体产品开发和经营中, 电子书和纸书如果一体化运作会产生新的商机。针对“e纸一体化”的趋势, 以电子书和互联网为技术的“图书营销联盟”日前宣告成立。联盟定位就是由北大方正Apabi与全国知名出版社、书店和网站共同打造的立体化图书信息网络, 旨在帮助读者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方便地获取图书。

参考文献

[1]聂华.电子书的发展及其对图书馆的影响[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 2:28-33.

[2]真溱.Microsoft电子书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2, 25 (3) :227-230.

中国地热能源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篇9

1 国内外地热能及其利用现状

早在人类文明之初,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们就利用温泉洗浴和清洗衣物。在20世纪, 地热能源首次被大规模开发用于采暖、工业加工和发电。近30年来, 地热能的利用急剧增长。到2000年, 世界上80个拥有地热资源的国家中, 58个国家已有地热利用的记载。近期的发展特点是地源热泵增长极快, 年利用能量占直接利用能量的32%。

2 中国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

中国地热资源丰富, 通过30多年地热地质调查, 已发现地热区3200多处, 已完成的大、中型地热田勘查50多处, 主要分布在京、津、冀、东南沿海、内陆盆地和藏滇地区。其中大于150℃的高温地热系统, 即直接可以用于发电的有255处, 总发电潜力5800MW (30年) ;中低温地热系统可用于非电直接利用的2900多处, 开发潜力在2000亿t标准煤当量以上。

2.1 地热发电

中国适于发电的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藏、云南和台湾等地区。西藏地热资源丰富, 境内已发现温泉和沸水等各类型的地热约666处。依据初步调查的350余处地热显示点的热流量, 其热能每年可折合约300万t标准煤所释放的热量。

通过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意大利等国政府的合作, 西藏对羊八井和那曲地热资源进行了颇有成效的勘探、开发和利用。现在西藏全区已建成了3座地热电站, 总装机容量近3MW。其中著名的羊八井地热电站装机容量达到215MW, 是中国最大的地热电站。

2.2 地热直接利用

经过30多年的发展, 中国地热直接利用已具有相当规模, 并且利用面广, 在许多地方已形成良性开发。

2.2.1 地热采暖。中国地热采暖已有十几年的历史。目前已成为地热利用中经济效益最好的国家之一。

2.2.2 地热在农副业方面的应用。

地热水也广泛应用于农副业生产。北京、河北等地用热水灌溉农田, 调节水温, 用30~40℃的地热水种植水稻, 以解决春寒时的早稻烂秧问题。温室种植所需热源温度不高, 在有地热资源的地方, 发展温室种植是促进该地区农业发展的方法之一。

2.2.3 地源热泵。

地源热泵突出的优点是能效利用高, 1k W的电力可以产生3~4k W的热能, 又能兼用于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 且大大减少环境污染。与电、燃料锅炉供热系统相比, 地源热泵要比电锅炉加热节省2/3以上的电能, 比燃料锅炉节省1/2以上的能量。中国绝大部分地区, 地表以下5~10m的温度稳定在5~25℃, 地源热泵系统在全年的使用过程中能效比在313~415之间, 也就是说, 1k W·h的热量输出只需要0122~0130k W·h电量, 这比空气热泵高出40%, 而运行成本仅是中央空调系统的50%~60%。

2.2.4 应用于医疗保健、娱乐和旅游。

北京地区的地热水属于中低温热矿水, 富含锂、氟、氡、偏硼酸和偏硅酸等多种矿物质, 有一定的医疗和保健作用。经常用热矿水进行洗浴, 对高血压、冠心病、心脑血管、风湿病、皮肤病等有一定疗效。热矿水入室, 会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此外, 依托温泉浴疗, 可以开发游泳馆、嬉水乐园、疗养中心、温泉饭店和温泉度假村等一系列娱乐旅游项目。

3 地热发展前景

3.1 据Stefansson统计, 世界用于发电的地热总储量 (温度超过

150℃) 是11000~13000 (TW·h) /a, 直接利用的潜在地热 (温度低于150℃) 390000 (TW·h) /a。以上关于地热能储量的数据包括已探明和未探明的地热能。目前用于发电的地热能是49 (TW·h) /a, 直接利用的地热能是53 (TW·h) /a, 很明显目前地热能的利用量占已探明地热能储量的很小一部分。无论是用于发电还是直接利用, 地热能的利用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3.2 环保的地热发电将有强劲的发展前景。瑞士能源学家威利·格尔甚至认为, 地热发电量在20年后将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0%。

3.3 与地热发电相比, 直接利用地热具有高达50%~70%的利用效率, 而地热发电为5%~20%。

中国中低温地热资源丰富, 进行直接开发利用有广阔的前景。因此, 积极对地热资源进行直接利用比较适合中国的国情。

3.4 热泵正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美国、德国、瑞士、瑞典和法国等国家都在加紧推广热泵的应用。

近年来, 北京地区的热泵应用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这项先进的技术正在被社会广泛接受, 新的热泵工程的安装不断出现。但是, 和上述国家相比, 中国的热泵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 主要差距体现在工程设计方面。中国的热泵系统设计一般是根据经验进行的, 缺乏必要的岩土性质测试和计算, 经常给系统的设计带来问题, 造成地下部分安装的浪费或不足。因此, 应该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和经验, 加强基础研究, 使中国的热泵应用走上科学的和可持续的轨道。

3.5 根据在里约热内卢 (1991年) 和京都 (1997年) 召开的联合国

关于环境的会议, 规定欧洲共同体在2008-2012年期间, 引起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要低于1990年排放水平的8%。这样促使欧洲加紧对包括地热能、太阳能、水力和风能在内的新清洁能源进行开发研究。地热开发应结合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特点, 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基础, 不断创新, 上水平、上档次, 形成产业化规模, 达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最优化。

结束语

浅析建筑节能现状措施及发展前景 篇10

近年来,在中国大中小城市建筑行业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这繁荣景象固然使我们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感到欣慰,然而,其背后的现象更值得我们去思考。

据调查显示,中国建筑能耗的总量逐年上升,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的27.45%。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一般占全国总能耗的33%左右。加上中国每年房屋建筑材料生产能耗约13%,建筑总能耗已达全国能源总消耗量的45%。中国现有建筑面积为400×108m2,绝大部分为高能耗建筑,且每年新建建筑近20×108m2,其中95%以上仍是高能耗建筑。有人说,建筑能耗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软肋。因此,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中,在建筑行业进行全面的建筑节能势在必行。

目前,建筑节能技术应用的好坏成为1个国家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志。就现阶段而言,中国在建筑节能技术方面已经开展了一些工作,但发展缓慢,目前只处于建筑节能的初级阶段。首先,建筑节能建设的成本高,投资较大,这是一般房地产开发商难以应用的一方面;其次,在以经济利益为首的社会,开发商追求的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建筑设计上忽视节能、环保、人性化等理念;还有,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从业人员的建筑节能意识淡薄,不能在建筑进行的过程中全面贯彻节能思想;最后,中国在建筑节能方面基础薄弱,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落实不到位,政府部门较少重视等等。这些都造成了中国建筑节能一直处于起步阶段并发展缓慢。

2 建筑节能的具体举措[1]

建筑节能已成为中国日益关切的大问题,针对目前中国建筑节能发展现状,笔者将相关专业知识和自身工作经验相结合,对发展建筑节能提出几点具体举措。

a)政府方面:制定完备的建筑节能方面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的建筑节能法律、法规体系,使建筑节能工作有法可依;对于建筑节能要求的具体规范和标准要严格落实。对于建筑过程中的设计、建材、施工、监理到最后的竣工验收,要严格要求其节能标准,确保建筑节能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标准切实得到贯彻。政府的建筑节能宣传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政府以其权威性、亲民性等特点提高建筑管理人员的节能意识。同时,政府鼓励建筑技术创新是提高建筑节能水平的重要途径;

b)房地产开发商方面:重视建筑设计的节能效果,建设节能型建筑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发展方向,相关的指引、标准和法规也将相继出台,建筑节能设计已成为今后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商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利益,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开发商应严格执行政府出台的有关建筑节能方面的规范标准等,努力建好节能型建筑,在建筑行业中树立行业节能理念;

c)建材和技术方面:大力发展利用新能源,例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等。新能源的利用是节约建筑使用能耗非常有效的办法,也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太阳能利用方面,要将太阳能制冷、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发电、太阳房等大量应用于建筑设计和建设中。创新建筑节能技术,鼓励采用蓄冷、蓄热空调及冷热电联供技术,中央空调系统采用风机水泵变频调速技术,节能门窗、新型墙体材料等。这些技术都能在建筑工程中起到有效的节能作用[2];

d)建筑从业人员方面:在建筑行业中,对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从业人员的节能意识;使从业人员在进行建筑工程中,时刻将建筑节能方面考虑在内。同时还要在整个建筑行业中推行建筑节能的理念,使节能成为建筑工程最基本的要求。技术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从业人员要积极进行节能技术的创新。积极开展建筑节能技术和节能管理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对原有的节能技术进行系统的整理,在原有技术基础之上争取创新,把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的思想贯穿于建筑设计、施工、管理全过程[3]。

3 建筑节能的发展前景

社会发展至今,人们目睹了一些国家在其发展的长过程中,因为无节制地使用能源,到最后遭受到能源危机的严重打击,最终掀起了节能的高潮。再加上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深刻地意识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体现在建筑行业中,就是大力发展建筑节能。因此,建筑节能的发展是社会方方面面的要求,是目前的紧迫任务。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筑节能。能源短缺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是1个根本性的制约因素,国家经济要发展,节能是必不可少的。建筑节能一方面能够为经济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还能够节约社会资源,造福后代[4]。

环境问题要求建筑节能。在人们肆意发展的社会中,生态环境日益脆弱,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干旱、洪涝、酸雨等等,这些都与建筑有着密切关系。据统计,中国排放的CO2已占世界第二位,建筑用能的CO2排放量占到全国用能排放最的1/4。自然环境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建筑行业必须“节能”。

人们生活品质要求建筑节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思想观念和意识的加强,“绿色建筑”“节能建筑”也成为人们期望的目标。人们对于住房的要求不单单是遮风避雨,更多的是环保、健康、低碳。这是新时期人们思想的新转变。

总而言之,建筑节能是各个方面催生的结果,其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全面的建筑节能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中国能源资源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有利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长远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5]。

4 结语

能源问题已被列为人类面临的四大生存问题之一。而中国又是1个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的国家,建筑用能巨大,大气污染严重,加上中国的建筑节能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在法律、政策、管理等各方面还不健全,因此,就如何既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成为工作重心。在政府提出的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口号中,我们应把建筑节能作为国家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这也是一项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朱伟.房屋建筑节能技术的几点措施[J].甘肃科技,2008(02):45-47.

[2]张评衔.建筑节能及太阳能建筑[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9(07):90-92.

[3]周青生.建筑施工现场质量及节能措施控制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李明,张景梅.中国建筑节能现状分析[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05):57-59.

上一篇:电梯技术下一篇:数码照片档案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