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综化学复习

2024-08-09

理综化学复习(精选十篇)

理综化学复习 篇1

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新教材中元素化合物部分打破了按照元素自然族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传统做法。而是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为线索, 运用物质分类的观点,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基本原理来整合教学内容, 并把这些知识全部集中在新教材必修1的三个专题中, 这对习惯了使用旧教材的教师和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 导致这部分内容学生基础不扎实, 遗忘率很高。而元素化合物是化学的主干知识, 几乎出现在所有的高考题型中。

那么, 新课程标准下怎样有效地进行元素化合物的复习?笔者把两年中元素化合物复习时所做的一些尝试谈一谈, 不足之处, 敬请各位同仁赐教。

一、研究复习背景, 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1. 元素化合物旧教材考纲和新课程考试说明的比较

【2008年旧教材考纲】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与元素性质递变关系。重点掌握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与其性质的关系。了解其他常见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

(1) IA和ⅡA族元素--典型的金属

(1) 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 掌握钠和镁的化学性质。 (2) 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理解IA、ⅡA族元素 (单质、化合物) 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3) 以氢氧化钠为例, 了解重要的碱的性质和用途。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

(2) 卤族元素--典型的非金属

(1) 以氯为例, 了解卤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理解卤族元素 (单质、化合物) 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3) 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 了解几种重要的含卤素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3) 其他常见的非金属元素 (如:H、O、S、N、P、C、Si)

(1) 了解这些元素的单质及某些氧化物、氢化物的性质。 (2) 以Na2O2为例, 了解过氧化物的性质。 (3) 掌握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 (4) 以硫酸为例, 了解化工生产中化学反应原理的确定。初步了解原料与能源的合理利用、“三废处理”与环境保护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综合经济效益问题。 (5) 了解常见盐类的性质和用途。 (6) 初步了解常见化肥的基本性质。 (7) 了解硫、氮、碳的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及其防治。 (8) 初步了解氟氯烃、含磷洗涤剂及粉尘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影响。 (9) 初步了解生活用水的净化及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

(4) 其他常见的金属 (如:Fe、Al)

(1) 了解金属的通性, 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初步了解金属的回收和资源保护。 (2) 掌握Fe和Al的化学性质。 (3) 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4) 以Fe (Ⅱ) 、Fe (Ⅲ) 的相互转化为例, 理解变价金属元素的氧化还原性。 (5) 了解铝的重要化合物。 (6) 初步了解合金的概念。

(5) 了解在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6) 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2009、2010年新课程考试说明】

(1) 常见金属元素 (如Na、Mg、Al、Fe、Cu等)

(1) 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2) 了解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3) 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

(2) 常见非金属元素 (如H、C、N、O、Si、S、Cl等)

(1) 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 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 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从上可知, 两年新高考的考试说明内容无变化, 但与旧考纲相比该部分内容变化幅度很大。新课程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向着少而精的方向变化, 是化学科学发展对中学化学教学内容选择影响的反映。

2. 连续两年浙江省新课程高考元素化合物考点分析

2009年是新高考的第一年, 秉承“连续、稳定”的命题原则, 元素化合物的考查仍然采用了“框图题”的推断, 考查的是常见元素化合物的典型性质, 但注重各模块知识之间的融合, 渗透了有机反应。

2010年无论从分值结构还是能力考查上, 元素化合物的考查份量明显加大。既有常见离子的检验、常见离子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两性氧化物的性质等基础知识的考查, 也有较为陌生的NaN3碰撞易分解的性质以及Na与Fe2O3反应产物的推测。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根据物质类别能预测它可能发生的反应的类比推理能力, 完全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

二、高考元素化合物复习策略研究

1. 充分认识新的体系结构, 以元素为主线, 关注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物质之间的转化以及如何转化

有些教师、有些复习资料往往把老一套统统搬出, 从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老一套”安排复习, 既不符合新课程构建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 又会增加学生复习负担, 甚至贻误高考。因此, 笔者认为应当从一个比较高的“大框架”作指导来组织复习。

如, 复习硫及其化合物性质知识要抓住两条主线:

(1) 以物质的类别为学习的主线

相同价态、不同类别的含硫化合物之间是通过酸碱反应规律相互联系和转化的:

回顾这些基本而重要的反应规律, 既能加深对离子反应的条件、本质等知识的理解, 又能触类旁通, 掌握其他不同类别物质间的转化反应, 减轻记忆负担。

(2) 以氧化还原反应规律为学习的主线

硫和不同价态的含硫物质是通过如右图所示的氧化还原反应规律联系在一起的。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在理解规律的基础上记忆和书写有关含硫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激发创造性, 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

(1) 氧化还原性规律

处于最高价态+6的硫元素只有氧化性, 处于最低价态-2价的硫元素只有还原性, 处于中间价态的+4价的硫元素既有氧化性, 又有还原性。

(2) 价态归中规律

当高价态硫与低价态硫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 一般遵循价态归中规律。

(3) 歧化规律

在一定的条件下, 处于中间价态的硫既能升高又能降低, 即发生歧化反应。

(4) 邻位转化规律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某一价态的硫被氧化时一般首先转化到相邻的价态, 再被氧化为较高价, 直到最后被氧化为最高价。如果被还原剂所还原时, 则首先被还原为较低价, 再被还原为低价, 直到最后被还原为最低价。

(5) 跳位转化规律

当低价态的硫遇到足量的强氧化剂时, 可发生跳位转化。

(6) 不交叉规律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以硫元素相邻价态之间的转化最容易;相邻价态的硫元素之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硫元素的不同价态之间发生反应时, 硫元素的化合价只靠近而不交叉。

2. 充分运用理论的指导作用, 把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点导深、导活、导透

(1) 从化学反应原理视角促进对性质和转化规律的掌握

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多为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 这其中蕴涵了许多物质结构理论和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规律。以性质和转化为载体, 一方面可以巩固和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理解, 另一方面也从概念和理论的视角促进了对性质和转化规律的掌握。

如, 在“氯及其化合物”的复习中, 从多方诱导、层层设问, 多角度、多层面强化重要物质的性质和转化:氯水的酸性主要是由什么酸决定的?采取哪些措施可增大氯水中的次氯酸浓度?哪些离子不能大量存在于漂白液中?这些离子有哪些性质特征?……这些问题涉及强酸弱酸、盐类的水解、化学平衡的移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共存等多个知识点, 这样的复习方式突破了模块壁垒, 极大的激活了学生的记忆储存。

(2) 运用物质结构理论, 统领全局

理论主线:物质结构决定元素的性质, 元素周期律揭示元素间的内在联系。

(1) 按元素周期表的位置, 分析非金属单质的氧化还原性

非金属分为氧化区、还原区和氧化还原区三个区进行研究, 如右表:

F、O、Cl、Br属于氧化区, H、B、C、Si、P、As属于还原区, N、S、Se、Te、I属于氧化还原区之间。

氧化区非金属单质F2、O2、Cl2、Br2是强氧化剂, 具有强氧化性, 跟变价金属反应时, 可生成变价金属的高价化合物。如:FeBr3、CuO的生成。

氧化还原区非金属单质与氧化区非金属单质反应时, 表现出还原性;与还原区非金属单质反应时, 表现出氧化性;与变价金属反应时, 只能生成变价金属的低价化合物, 如:FeS、FeI2、CuS的生成。

(2) 按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寻找置换反应规律

主族元素间的置换:

包括同主族间;同周期间;不同主族间;不同周期间;既不同主族又不同周期间。常见主族元素间置换的各种类型可按下图寻找:

主族→副族:H2、C还原氧化铜;铝热反应;铝置换汞等。

副族→主族:Fe与水蒸气反应置换H2;Zn与H+反应置换H2

副族→副族:Fe置换Cu等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元素化合物复习不仅要关注元素之间的关系, 关注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化学反应原理的关系, 还要关注物质性质知识与STS的关系

3. 关注社会生产实际, 学会从学科角度解决问题

STS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意义, STS与化学的社会热点问题已经成为近几年高考的必考点, 而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中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最紧密的部分。在高考中, 元素化合物与STS的考查是以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化学现象或化学物质为载体, 考查对一些元素化合物特性的理解。

2009样卷中26题 (4) 汽车尾气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气体, 2010高考卷中第25题以汽车安全气囊为载体, 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等。

在元素化合物的复习中, 不能只限于课本, 必须把眼光投向社会和生活, 把社会生产中的一些化学问题同元素化合物知识联系起来, 拓宽知识广度。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落实知识的运用呢?

(1) 在进行各部分知识的复习时尽可能补充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内容, 如:

(2)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通过以上两个层次的应用, 培养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以适应高考和社会的需要。

理综化学复习 篇2

 前言:第三轮复习从五月中到五月底,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冲刺阶段,这段时间的复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决定着高考的成败,因此,这轮复习是三轮复习法中最关键的一轮。考生的脑子里不但有了所有课程的框架脉络,而且对于高考试卷的结构、题型也应该有了较深层次的把握。高考理综在冲刺阶段复习时,要做到三个回归:一是回归课本,以“本”为主;二是回归考试大纲,以“纲”为导;三是回归高考题,以“练”为辅。找准高考题型的演变轨迹和发展趋向,以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物理】

理科综合试卷中,物理大题在最后的位置。做到那里时往往只剩30分钟,该如何提高速度?因此就要求考生在平时训练和高考时,还是要以前面的题目为主,做好选择题和计算题第一题及实验题。要稍稍把速度加快一点,至少要保证物理计算题的第一题有充足时间做。遇到比较难,可能会消耗大量时间的题目先放在一边,先做容易的、好拿分的题目。把能拿到的分数尽量拿到,再考虑其他的难题。如果遇到受力分析题目时一定要作图,即使画出图来往往要三四分钟,很浪费时间。但是如果没有图,作答只是干巴巴的,很可能评卷老师看不懂,影响你的得分。如果你把图作得直观,可以让评卷老师看懂你的图。画图不会耽误时间,对你解答和老师评分都很有帮助。

【化学】

对考生来说,“一模”后应进入综合训练和自我反思阶段。建议考生将高三以来最主要的若干次考试的试题和自己的答卷找出来,做错的题目反思错误的原因,做对的题目反思获得的经验。考前应该充分熟悉近年广东化学试题,体会命题的特点,做到胸有成竹。对于化工流程图的题怎么拿高分?首先化工流程图的题每位学生都是可以拿分的,即使题意不明也可以尝试回答某些问题,因此不要惧怕这类题型。化工流程图的题要拿高分,必须透彻分析流程中物质的转化过程。这样必然能提高化学这门科目的分数。

【生物】

生物科目很注意对图形的考试,而教材的图往往是高考命题的出发点,经常围绕这些图形重新组织教材内容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生物特别应该将理论联系生活、生产实践和实际。通过看教材的目录和图,把自己的弱项补全。要想在最后阶段提高成绩?始终要记住三句话:在后期“自信比分数更重要,反思比做题更重要,基础比难题更重要”。

第三轮复习主要是查漏补缺

本阶段主要是调整心态,回顾错题本;在这一时期,可以适量做一点题,保持做题的感觉。训练答题顺序和时间的分配。本时期也是加强高考的实战训练时期,也是回归课本查漏补缺的阶段。通过做高考题来剖析命题思路及方向。并且可通过做真题来检测复习的程度,以做到心中有数。通过模拟试题的训练,培养答题手感。切记不要再做新题、生题和难题、怪题,更不要去押题。

主要目的是更进一步提升做题手感,提升做题速度与准确度。选择题应多以理解为主,死算为辅。解答题应以融会贯通为主,总结解题中共性思想。重点放在小题、简单题上。大家到了这个时刻,应该有这种觉悟:难题是极少数同学才会做出来的,90%以上学生是不可能完全做出的。因此竞争的部分反而是小题、简单、中等题,而不是大题,绝大部分学生应该摆正心态,把这些题吃透,尤其是选择题,分值比例很大,是学生最容易拉开分数的题型,因此要做专项训练。如果理综这部分不丢分,完全可以考出270分以上(总分300分)。

第三轮复习的应试技巧

理科综合是150分钟考理化生三科的内容,考生往往都觉得时间不够用,读题不仔细,或只看题一半即开始答题,求快不求准,书写不规范,结果会导致不必要的丢分。

新课标下理综高考中的化学复习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7(A)—0058—01

一、研究“三考”,把准脉搏

纵观近几年化学高考试题,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考题不偏、不怪、不难、不超纲,命题风格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变化。很明显,命题者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号:要重视研究历年《考纲》、考点和考题,高考只有把准脉搏,才能提高复习质量。

二、强化基础,培养能力

若想加强基础知识,功夫就要下在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对概念不但要弄清其内涵和外延,还要能够灵活运用,并且搞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所学的知识内容,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做到举一反三。在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地将知识点进行堆积,应该师生互动,上出新意,将基础知识设计成习题等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顾课本,将头脑中散乱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规律化,把零星的知识“点”梳理成“线”,并编织成“网”。同时还要将化学知识提炼升华,形成牢固的知识框架和学科知识体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达到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智力,把知识内化为能力的目的。

为了强化基础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思维含量高的例题和练习题,充分挖掘试题的教育功能。对精选习题的分析要坚持“轻结论,重分析过程”的原则,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和“借题发挥”上下功夫,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当学生做题出现错误时,还要引导学生分析是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还是能力方法上的欠缺,从而让学生学会审题,掌握解题方法和规律,提高解题能力,进而形成科学的解题方法。

三、注重实验,突出特点

實验能力的考查是高考化学试题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2004年、2005年、2006年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中,更是加大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力度,主观题四道大题中就有一道是实验题。复习化学实验,不能纸上谈兵地去“背”实验,而要重视体验、感受,去“做”实验。所以,第一轮复习重要的实验时要让学生看看、摸摸、做做,重在体验。

注意实验操作的科学规范,正确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把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结合起来,把实验原理与实验设计、安全操作结合起来,从本质上掌握化学实验的规律性。这样才能从给出的仪器和药品中,按照试题要求,设计出最佳实验方案;才能从给出的不同实验方案中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发展创造性思维,完善和改进实验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四、学法指导,提高效率

1. 养成在解题后再思考的习惯。帮助学生在每次解完题后回顾解题过程,审查自己的解题方案、方法是否恰当,过程是否正确、合理,是否可以优化,检查语言表达是否规范,是否合乎逻辑。

2. 及时归纳总结。要求学生在每个单元或章节复习完以后,都要反思本单元或章节主要研究了哪些问题?重点是什么?用了哪些方法?与以前的知识有哪些联系?通过反思同类知识而形成有效的知识块,使普遍知识规律化、零碎知识系统化。

3. 要切实做好纠错工作。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都应要求学生及时纠错,对差错做出深入分析,找出错误的根源。对出现的差错做好记录,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成果总结,看看哪些毛病已“痊愈”,哪些“毛病”尚未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从而消除学习中的疑点和盲点。

高考理综卷中“电化学”考点研析 篇4

一、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应用

【例1】 (2012·北京) 人工光合作用能够借助太阳能, 用CO2和H2O制备化学原料。右图是通过人工光合作用制备HCOOH的原理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

A.该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B.催化剂a表面发生氧化反应, 有O2产生

C.催化剂a附近酸性减弱, 催化剂b附近酸性增强

D.催化剂b表面的反应是CO2+2H++2e-=HCOOH

点评:此题考查了原电池的基本原理、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和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变化知识。

解析:根据题给信息和反应特点, 该电池中发生的总反应式为2CO2+2H2O=2HCOOH+O2↑, 故其将太阳能转化为了化学能, A对;根据氢离子的转移方向和电子转移的方向, 催化剂a表面发生反应:2H2O-4e-=4H++O2, 氧元素化合价升高, 被氧化, B对;催化剂a表面产生氢离子, 酸性增强, C错;催化剂b表面发生反应:CO2+2H++2e-=HCOOH, D对。

二、原电池充放电工作原理的应用

【例2】 (2011·新课标卷) 铁镍蓄电池又称爱迪生电池, 放电时的总反应为:Fe+Ni2O3+3H2O=Fe (OH) 2+2Ni (OH) 2, 下列有关该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

A.电池的电解液为碱性溶液, 正极为Ni2O3、负极为Fe

B.电池放电时, 负极反应为Fe+2OH--2e-=Fe (OH) 2

C.电池充电过程中, 阴极附近溶液的pH降低

D.电池充电时, 阳极反应为2Ni (OH) 2+2OH--2e-=Ni2O3+3H2O

点评:本题以铁镍蓄电池为载体, 考查考生对充电电池的结构、电池充放电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等知识的了解程度。

解析: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 电能和化学能相互转化, 其基本工作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放电时是原电池工作原理, 从总反应可以得出铁是还原剂, 失去电子, 做负极, 负极反应为:Fe+2OH--2e-=Fe (OH) 2;Ni2O3做氧化剂, 得到电子, 是正极, 因此, 选项AB正确。充电可看成是放电的逆反应即电解, 铁连到外电源的负极上作为电解池的阴极, Ni2O3连到外电源的正极上作为电解池的阳极。所以电池充电过程中阴极反应为:Fe (OH) 2+2e-=Fe+2OH-, 阳极反应为:2Ni (OH) 2+2OH--2e-=Ni2O3+3H2O。因此, 电池充电过程中, 阴极附近溶液的p H会升高, C不正确, D正确。

三、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的应用

【例3】 (2011·浙江理综, 10) 将Na Cl溶液滴在一块光亮清洁的铁板表面上, 一段时间后发现液滴覆盖的圆圈中心区 (a) 已被腐蚀而变暗, 在液滴外沿形成棕色铁锈环 (b) , 如图所示。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液滴之下氧气含量比边缘处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液滴中的Cl-由a区向b区迁移

B.液滴边缘是正极区, 发生的电极反应为:O2+2H2O+4e-=4OH-

C.液滴下的Fe因发生还原反应而被腐蚀, 生成的Fe2+由a区向b区迁移, 与b区的OH-形成Fe (OH) 2, 进一步氧化、脱水, 形成铁锈

D.若改用嵌有一铜螺丝钉的铁板, 在铜铁接触处滴加Na Cl溶液, 则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e-=Cu2+

点评:本题考查了钢铁的吸氧腐蚀知识。

解析:根据液滴之下氧气含量比边缘处少可知液滴下铁为负极, 失电子生成亚铁离子, 液滴边缘氧气得电子与水化合生成氢氧根, OH-与Fe2+结合生成Fe (OH) 2, 进而生成Fe2O3·n H2O, 阴离子移向负极, A项错误, B项正确。铁为负极, 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C项错误;铁比铜活泼, 应为铁失电子:Fe-2e-=Fe2+, D项错误。

高考理综复习技巧 篇5

高考的复习在于合理的规划和持之以恒的投入。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盲目的题海战术和不眠不休的延长复习时间,往往收效不大。尤其是理综课程,分为物理化学生物,每科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但某些领域又可以互相关联。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理综命题往往更加灵活多变,学科交叉综合的命题方式让学生头疼,但是大部分题型还是相对独立,且理综任何一道题的分值都十分可观,丢掉任一部分都能让学生捶胸不已。但这也给我们高考高分带来了契机。即使课程多,时间跨度长,我们还是要本着重基础、抓应用思想,逐步扫清学科障碍,在高考中获取更高的成就。

(1)基础专项突破阶段(第一轮复习)

首轮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基础专项突破,处于第一轮复习阶段。建议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水平适当的延长或缩短这个阶段。高考分值比例按照难度比按照易:中:难/5:3:2,并且理综学科环环相扣,各章节之间互相贯通,如果前面基础不牢固,后面部分的知识点难以为继。因此基础差的考生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补上自己的短板,充分利用课本教材,结合简单、中等难度的试题练手,合理分配时间到薄弱科目,从而达到各课程基础知识部分的融汇贯通。建议基础差的同学把第一精力放在第一轮基础复习上,可以按照自己的水平安排进度,适当延长复习时间;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加强练习,全面检查自己的相关知识点,但建议还是通过简单、中等题为主来验证自己的知识构架,从而建立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完善自己的课程体系。

第一轮复习我们始终建议学生用简单、中等的题目来辅助复习,一方面可以真正的检测自己的复习程度,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提高复习信心。从而在稳扎稳打的同时,无形中还真正全面提升了复习效率。

(2)强化重点专题阶段(第二轮复习)

重点专题主要目的是难点突破。这一阶段要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专项复习,以做题为主导,对各科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把握;总结出常考、易考知识点,并把重心放在解题思维和解题能力的训练上。有了完善的基础,对知识体系的熟悉后,用各类题型来相互印证,不仅能查缺补漏,还能整理回顾错题本,如果时间充裕,建议购买最新的正规模拟试卷和预测卷,掐好时间,用以不断的检测自身。

(3)做题速度与准确度冲刺阶段(第三轮复习)

4月中下旬第三轮复习阶段开始,主要目的是更进一步提升做题手感,提升做题速度与准确度。选择题应多以理解为主,死算为辅。解答题应以融会贯通为主,总结解题中共性思想。重点放在小题、简单题上。大家到了这个时刻,应该有这种觉悟:难题是极少数同学才会做出来的,90%以上学生是不可能完全做出的。因此竞争的部分反而是小题、简单、中等题,而不是大题,绝大部分学生应该摆正心态,把这些题吃透,尤其是选择题,分值比例很大,是学生最容易拉开分数的题型,因此要做专项训练。如果理综这部分不丢分,完全可以考出270分以上(总分300分)。

(4)临考心理调整阶段(第四轮复习)

6月上旬调整心态、准备考试。熟悉考试环境。不用紧张做题,适当练手即可。

二、各科复习技巧优化设计

(1)第一轮复习(8月份~12月份)

物理:重点是力学大版块和电磁学大版块,这两大版块占到80%左右,同时,高考对于实验创新的能力也逐步加强,每年高考大纲虽然有所修订,但变动不大,因此可以找本前一年的《大纲》先看着,在一轮复习跟住老师的前提下,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用晚上的时间补齐自己的短板。这段时间可以用除全国卷一、二外的历年高考真题来进行分章节的联系。

优化技巧:

力学、电磁学习上,公式定理推论来反向复习该定理的研究起点,抓住产生这些公式定理的物理本质,将死记硬背的知识转化为理解。

力学、电磁学解题上,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状态、过程、单体、总体进行分析处理,将题目文字转化为相应的公式,即可解题。

化学:重点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这三大版块,这三大板块是整个高中化学的主干知识。第一轮复习在紧扣课本复习的同时注意概念的理解记忆并不是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尽量把晦涩的概念转化为自己易懂的语言,不但这样方便理解,而且记得会更牢。这个阶段的练习也很重要,但是切记不要题海战术,适当的练习即可,但是练习之后对于错题要及时总结。

无机化学,无论是反应方程式还是各种化学现象,都要结合元素周期表最外电子层分布规律来学习。主要记背各反应、实验中所产生的特殊气体、颜色沉淀等物理现象。有机部分,注重官能团的特征,能够参与反应的类型。注意碳链结构的组合方式、命名规则。掌握这两部分,学生即可自行推导反应公式,从本质上理解化学。

生物:生物分为细胞与代谢,遗传变异,生殖繁育,新生物技术这四大板块。争取做到知识主干清晰,枝叶明了,重点难点心中有数,为下一步的复习进一步夯实基础,扫除知识上的遗漏。此外,适当回顾初中相关内容,不留知识上的断档。针对自己平时容易混淆的概念,做题时易产生畏惧心理的知识进行比较和分析。争取在第二轮复习前不再有知识上的盲点和大的障碍。

重点记忆生物专有名词,实验中的物理特性(颜色、对比实验等)

(2)第二轮复习(1月份~4月份)

物理:在这一阶段,新的考试大纲刚刚下来,考生要根据最新的大纲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对于新增和修改考点要给予关注,这往往是当年命题的热点,此时开始进入章节复习,分专题、分章节把握,要注意跨章节的综合类大题的处理,此时可以用全国卷一、二的历年高考试题来进行训练。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多回顾以往做过的试题,多总结思考。整理错题并回顾。

化学:化学首轮复习和第二轮复习是紧密结合的,而且这个时候是考试大纲公布的时刻。此阶段重点之一是提炼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和重要结论,以及考试知识点,特别是新增考点和新修考点;对跨章节甚至跨学科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初步综合。二是进行专题训练,并对专题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在这时对真题进行总结和研究

多观察思考反应方程式,最好从高一第一册起,抄录一遍全部的反应方程式,并用以回顾和做题。

生物:生物方面,应该在已经大体掌握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在考试大纲的指导的前提下开始深入研究真题,尤其是非选择题,掌握各种答题方法和要点,本阶段必须进行相当量的题型专项练习,通过做题来巩固。

重点注意知识迁移的题型和选择填空题。多对题目字面意思进行分析理解。高考考的生物题大部分都是知识迁移应用题。

(3)第三轮复习(5月份)

这一阶段已经不需要大规模的做题,主要就是调整作息,保持住手感,解决错过的题目。

以训练做题速度和准确度为主,重点放在思考以往做过的卷子上,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解答?我当时为什么这样想?

(4)第四轮复习(考前一星期)

七嘴八舌,话理综之复习 篇6

物理:学生们认为,其实做物理题时没必要总是挑难的、偏的,要认真分析一些常规的题型,懂得基本分析方法,这样问题也就轻而易举了。

化学:不要死记,要把性质和方程式连接起来。物理、化学很强调实验和逻辑,复习时对于实验的设计、操作及思路要弄懂并类比。现在考试的侧重点越来越倾向分析创造力,而实验最能体现这点,做时要多想原因,不能疏忽。

生物:零散的知识较多,在复习中要经常仔细地读课本,直到弄透弄懂,不要怕浪费时间,精通课本比一知半解做题好得多。在此基础上多涉猎一些练习,做题时要注意积累题目,特别是那些不是很明白的和做错的题目。

教师篇

物理:复习6个窍门分别是,钻研考试大纲、认真读教材;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应用;注重非重点知识;做题要求针对,I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或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好各项练习;重视实验复习;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化学:考生一定要翻阅初三到高三的每一本化学实验书。将所用药品的名称、加药的次序、化学反应等记熟。基础比较好的同学还应把各类题型归纳总结,捋清思路,找出考点和规律。

理综化学复习 篇7

从2010年开始广东省实行3+文/理小综合的高考模式,2009年是由单科到大文大理的第一年,所以要做好2011年高三理综化学备考,首先要分析2010年全国高考(广东卷)理综试卷化学试题。试题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基础知识、主干知识。

具有“稳中求实、体现课改”的特点,对今后的中心化学教学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如第7题考查离子共存问题;第8题考查阿弗伽加德罗常数;第9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第10题考查元素周期律;第22题考查基本化学实验知识;第23题考查原电池基础知识。

(二)注重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体现“知识贴近生活”的特点。

这几年,随着高中课改范围逐步扩大,高考题也逐步体现“课改”趋势,重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三)注重知识的运用,扩大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高考题考得越来越“灵活”,要求考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后,再学会灵活运用,对考生能力要求提高。如第30题是有机化学题,重点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会灵活应用;第33题是实验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及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总体来说,因为是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第一年,题目不难,且没有考查较怪较偏的知识点,考查的仍然是重要的知识点,而且几乎没有遗漏。

二、2011年理综化学备考的着手点

通过认真分析2010年的理综化学试卷和认真学习2011年的理综化学考试大纲,我们要搞好2011年理综化学的备考,须从下面几点着手。

(一)突出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树”。

主干知识以金属元素为例,它的单质、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重要的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转化、制备等。以金属Na为例,Na2O、Na2O2、NaOH、Na2CO3、NaHCO3等物质的性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制备等,考生都要一一系统掌握,在脑海中构建起“知识树”。在复习时,不妨以某物质纵向展开,以组成—结构—性质—制备为线索,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图,同时注重采用类比、类推、归纳等逻辑方法,对知识重新组合,强化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另外,考生要多思、多问、多交流,勇于质疑,展开讨论。

(二)在化学实验中应该注意的原则。

从高考命题来看,化学实验一直是高考中的热点和难点。因此,考生要将实验目的、实验要求、需要掌握的技巧、实验用品、器材、试剂,以及实验原理、定理、概念,等等,一一梳理清楚,还要懂得化学实验中应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1. 实验的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指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程序和方法必须正确。例如,鉴别Na2SO3和NaI,在试剂的选择上就不宜选用硝酸等具有氧化性的酸,在操作程序的设计上,应取少量固体先溶解,再取少量配成的溶液并加入试剂,而不能将样品全部溶解或在溶解后的全部溶液中加入试剂。

2. 实验的可行性原则。

实验方案应切实可行,实验条件实验室中能达到,所选用的化学药品、仪器、设备和方法等在中学现有的实验条件下能够得到满足。

3. 防倒吸原则。

用溶液吸收气体或排水集气的实验中都要防倒吸。分两种方法:一是在装置中防倒吸(如在装置中加安全瓶或用倒扣的漏斗吸收气体等)。一般来说在加热制气并用排水集气或用溶液洗气的实验中,实验结束时应先撤出插在溶液中的导管,后熄灭酒精灯。

4. 防漏气原则。

实验中为保证整套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在实验前需检验装置的气密性,以防止反应中漏气造成实验失败或环境污染。

5. 尾气回收原则。

反应产生的尾气大多能污染环境,实验中必须对尾气进行回收,如Cl2、SO2、NOx可用NaOH溶液吸收。

(三)在选择题中要注意“陷阱”。

在中学化学高考试题中,命题人往往设置“陷阱”,它可以纠正学生掌握知识不准确、考虑问题不全面等毛病,同时也对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轻松地避开“陷阱”正确解题呢?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怎样避开“陷阱”顺利解题,供大家参考。

1. 正确理解基本概念,避开“陷阱”。

一些题目往往围绕化学概念设置“陷阱”,如果概念掌握不清、理解不透,就难逃一“劫”。因此,一定要吃准、吃透每一个概念。

例1.下列物质是非电解质的是()。

分析:此题很容易错选A,要答好这道题,首先要明确非电解质是:“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A选项不是化合物,因此不在被选之列,本题答案应为B。

2. 灵活运用物质的化学性质,避开“陷阱”。

物质的性质不能只停留于记住,更关键的是会灵活运用,避开命题人设置的每一个“陷阱”,以不变应万变。

例2.把6mol铜粉投入含8mol硝酸和2mol硫酸的稀溶液中,则标准状况下放出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分析:该题利用稀硝酸的性质,设下了“陷阱”,很多同学只考虑到Cu与稀硝酸反应而不与稀硫酸反应,很快写出了化学反应方程式:

从方程式可以看出,Cu在反应中过量,按稀硝酸计算,生成的NO气体的物质的量为2mol,这样,就恰好掉进了命题人设置的“陷阱”而错选了答案A。

事实上,Cu与稀硝酸反应后生成的硝酸铜中还有硝酸根离子,在硫酸中仍具有强氧化性,可以和过量的Cu粉反应生成NO气体。该题最好写离子方程式计算:

从离子方程式可以看出,反应时按Cu、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8∶2进行,而题中三者物质的量之比为3∶6∶4。显然,H+不足量,按H+计算,生成的NO气体物质的量为3mol,因此,该题答案为B。

3. 准确把握限定条件避开“陷阱”。

例3.在由5种基团-CH3、-OH、-CHO、-C6H5、-COOH两两组成的物质中,能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有()。

A.4种B.5种C.6种D.7种

分析:题给的5种基团两两组合后能与NaOH反应的物质有:CH3-COOH、C6H5-OH、OHC—COOH、C6H5-COOH、HO-CHO、HO—COOH共6种,因此易错选项C。如果认真审题,把握题给限定条件即有机物,就很容易将HO-COOH(碳酸)排除,选出正确答案为B。

例4.某有机物能使溴水褪色,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水解生成两种有机物,还能发生加聚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则此有机物中一定含有下列基团的组合是()。

分析:要特别注意选项A,氯乙烯水解它只得到一种有机物,所以只选C。

4. 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避开“陷阱”。

人们往往习惯用固定了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命题人根据同学们的这一弱点,常常在命题中偷梁换柱或弱化信息巧设“陷阱”。

例5.100g98%的浓硫酸中含氧原子个数约为()。

分析:该题很多同学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只考虑H2S04分子中的O原子,却没有考虑到水中同样含有O原子,而掉进了“陷阱”,错选选项B,本题正确答案应为C。

例6.(1)NH4NO3中氮元素显+5价;

(2)4FeS2+11O2=2Fe2O3+8SO2反应中+2价铁和-2价硫都被氧化;

(3)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得电子数与氧化剂失电子数一定相等。

这3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分析:该题也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NH4NO3中氮元素显+5价和-3价,而(2)、(3)中铁元素和硫元素被氧化,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相等,已成了不变的事实,所以错选人其实只要仔细审题就会看出问题,(2)中的硫元素并不是—2价,而是—1价,(3)中的还原剂也不是得电子,氧化剂也不是失电子,而应是还原剂失电子,氧化剂得电子,因此在解题中要注意这种张冠李戴的错误,该题正确答案为D。

三、其他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重视知识的“灵活迁移”,注重能力培养。

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淡化了死记硬背的内容,弱化了解题特殊技巧,对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试题的内容考生很熟悉,入门容易,但要获得高分并不容易。因此,考生要学会灵活运用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都是比较经典的题目,考生不妨细细研究,这对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有帮助。

例7.(2010年广东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第30题)固定和利用CO2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并减少空气中的温室气体。CO2与化合物I反应生成化合物II,与化合物III反应生成化合物V,如反应(1)和(2)所示(其他试剂、产物及反应条件均省略)。

(1)化合物I的分子式为 ,1mol该物质完全燃烧需消耗molO2。

(2)由通过消去反应制取I的化学方程式为% (注明反应条件)。

(3)II与过量C2H5OH在酸催化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的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 。

(4)在一定条件下,化合物V能与CO2发生类似反应(2)的反应,生成两种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请写出其中任意一化合物的结构简式

分析:(1)的分子式为C8H8,耗氧为10mol;(2)根据卤代在NaOH、醇溶液作用下可发生消去反应,可写出化学方程式;(3)根据酯化反应原理可写出结构简式;(4)根据反应(2)可以理解为加成反应,O=C=O断开一个碳氧键,有机物也断开碳氧键加成。由此可类比化合物V的两种产物。

(二)书写规范,表述严谨。

从平时的考试来看,考生在审题、符号的正确书写等方面,容易丢分。因此,在平时复习时,考生就要注意“规范书写、表述严谨”。

比如解题首先是审题,明确已知和未知,然后是分析推理,应用不同思维方法解决所设问题,最后是答题。此外,对概念、规律的描述要有条理,要科学严谨,切忌随意;对化学用语、化学专用名词的表达要准确,书写要规范。

对于简答题,答案不但要准确,而且应层次分明,条理清楚,逻辑严谨。答案宜简洁,要紧扣题中的基本观点和要求,并用规范的化学术语进行答题。对开放性试题可以大胆采用多种方法解答,但应使用规范性语言。

(三)重视强化查漏补缺。

考生要回归教材,不留知识盲点,突出重点难点。如理论部分的电离平衡、化学平衡、物质结构、电解原理、原电池等。

总之,学生在备考期间除要下工夫夯实基础、掌握知识外,还应该注重考试时心理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2010年(理综).化学考试大纲,2011.

理综化学复习 篇8

一、试题内容特点分析

1、联系社会热点工业生产实际考查基础知识

题目背景上注重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 抓住和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 但重点放在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上。

例如:2010天津卷9通过TiO2的制取设置情境, 考查了化学方程式配平、离子检验、滴定及误差分析, 这些知识点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原形, 其“根”在课本。这种命题方式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提示我们重视基础教学。

2、源于课本但高于课本

题目针对教材中某个或多个实验、性质进行挖掘、整合, 以实验形式呈现出来, 题目中考查的虽然还是最基本的内容, 但由于题目综合性较强, 导致学生很难得高分。

例如:2010福建卷25题的第二部分

[探究二]

分析上述实验中SO2体积分数的结果, 丙同学认为气体Y中还可能含量有H2和Q气体。为此设计了下列探究实验装置 (图中夹持仪器省略) 。

(3) 装置B中试剂的作用是检验SO2是否除尽。

(4) 认为气体Y中还含有Q的理由是 C+2H2SO4 (浓) =CO2 ↑+2SO2 ↑ +2H20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5) 为确认Q的存在, 需在装置中添加M于 c (选填序号) 。

a. A之前 b.A-B间 c.B-C间 d.C-D间

(6) 如果气体Y中含有H2, 预计实验现象应是______ D中固体由黑变红和E中固体由白变蓝。

(7) 若要测定限定体积气体Y中H2的含量 (标准状况下约有28ml H2) , 除可用测量H2体积的方法外, 可否选用质量称量的方法?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否, 用托盘天平无法称量D或E的差量 (可, 用分析天平称量D或E的差量) 。

启示:知识虽然来源于课本, 但不是课本内容的简单重复, 而是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整合, 设计出具有创新特点的试题, 考查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及综合能力。再如2010年江苏卷21题和2010年上海卷12题涉及到实验室制溴苯、硝基苯, 而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关于这两个实验只有一句话描述:“根据苯与溴、浓硝酸反应的条件, 请你设计制备溴苯和硝基苯的实验方案。”因此实验教学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①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做实验而不是背实验, 提高对实验的认识②挖掘教材字里行间的意思,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③丰富阅读, 扩大知识面。

二、试题形式特点分析

1、基础知识、基本操作考查形式的出人意料例如:2010浙江卷13.

某钠盐溶液中可能含有NO2-、SO42-、SO32-、CO32-、Cl-、I-等阴离子。某同学取5份此溶液样品, 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用pH计测得溶液pH大于7

②加入盐酸, 产生有色刺激性气体

③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且放出有色刺激性气体

④加足量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该沉淀溶于稀硝酸且放出气体, 将气体通入品红溶液, 溶液不褪色。

⑤加足量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在滤液中加入酸化的 (NH4) 2Fe (SO4) 2溶液, 再滴加KSCN溶液, 显红色

该同学最终确定在上述六种离子中共含NO2-、CO32-、Cl-三种阴离子。

请分析, 该同学只需要完成上述哪几个实验, 即可得出此结论。

A. ①②④⑤ B. 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⑤

启示:本题是离子鉴别综合题。除了要熟悉各种离子的标准检验方法外, 本题的难点还有:出题方式和平时不同 (给结论判断实验过程及现象) 。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打破思维定势, 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注重基础的同时要活学活用。

2.注重多种能力的考查。

例如:2010年宁夏、辽宁、黑龙江28题考查稀硫酸与锌制取氢气的实验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可加快氢气的生成速率原因的探究, 但信息以表格形式出现、2010年江苏卷15中的图像, 这些信息呈现形式发生改变, 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提升了一个层次。

3.实验设计、实验探究题仍然是考试热门

福建卷25. (7) 设置的开放式答案、各地热衷的实验探究题都在提醒我们:开放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不能仅仅出现在公开课上, 应当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去。

三、结语

理综化学复习 篇9

一、延续新的高考方案考点分布比例

1. 选择题, 特别是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查的是“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内容, 试题基本都是容易和中等难度的, 和去年是差不多的。但考查的知识点较去年略多一点。有些题目是一样的, 如:有机常识、离子共存、阿伏伽德罗常数NA、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元素周期表、电化学。选择题不一样的地方表现在:实验方面, 在去年多考了一个有关化学反应热H计算盖斯定律的题目 (这个部分今年放在了大题31题里去了) , 在选择题这边除了考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 实验分析之外, 又考查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镁及其化合物性质) ;又考核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 所以今年的选择题考了2道跟实验有关的题目, 所以选择题稍微有点这样的变化, 所以说难度和去年相差不大, 稍微有点增加。

2. 非选择题与去年一样包括四道题, 按内容来划分可分为有机题、信息题、实验题、探究题四种类型, 有机化学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的有机反应、有机物结构及有机物的相互转化的掌握情况, 同时考查考生对信息的迁移与分析能力。化学反应原理题要求考生有比较扎实的基本功。

第30题还是有机, 在去年的高考中, 其有机主要考察信息方程式及有机官能团的性质, 比如水解、酯化等信息方程式的书写, 而今年的有机更注重于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变化, 主要考了醇、醛、酸、酯的一些转化, 也考察了酯化反应、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31题是关于化学反应原理的题目, 考察的内容跟去年也差不多, 去年主要是看图考了转化率的计算, 而今年主要是画图及标注, 画一个能量过程的图像, 主要是有关加入催化剂之后能量图像图的变化。

32题是化工原理的题目, 题目中都利用实际生产问题情境, 通过文字或图形来提供相关信息, 进而再进行考查物质性质、反应原理、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设问。

33题的探究题相对去年而言, 有相对大一点的变化, 去年主要考察了离子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及离子的检验, 有次氯酸跟、亚硫酸根等离子的检验, 而今年离子检验的部分有所减弱, 更加注重于计算这一方面。

3. 从各题的难度设置来看, 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难度、区分度相对其他内容要大一些, 其比重同样也较大, 化学物质鉴定的实验题在应用学科基本方法与技能方面略加大了力度, 考查了中学最基本的离子检验、溶液的配制以及中和滴定等, 不仅能区别做过实验与没有做过实验的考生, 还能区别有思考地做实验与没思考地做实验的考生;其次是化学反应原理内容的考查是通过曲线图形的方式呈现, 知识考查和提取、处理信息能力相结合, 这种类型的试题也有一定难度;其他考查内容相应的试题难度则相对较小, 比较容易做答正确。

二、实验与探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所占分值最多

新课程考试大纲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主要考查考生下面三方面的能力。

1. 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

关于获取和加工应用信息能力的具体要求为:能准确理解、提取文字、符号、图像 (图表) 、公式、模型等相关的信息;能鉴别和筛选试题所提供的相关信息, 正确建立新信息与已有知识的联系, 用于解答问题;能从现实生活、生产实际或科学实验中获取有效信息, 并进行初步加工、储存或应用。

2. 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

关于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 一般将问题设计为要求考生能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 能设计或评价实验方案, 能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假说、建立模型、系统分析等方法对一些简单的科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能够理解实验原理与方法, 理解实验操作技能原理, 学会实验条件控制的方法, 分析或预测实验现象, 归纳或理解实验数据, 分析综合或解释评价得出的有关结论。

3. 灵活应用知识, 分析解决问题。

对知识与技能的记忆、提取与应用能力的考查, 则是基于化学主干知识, 将学科内知识从多角度加以整合, 考查考生知识与技能记忆的准确清晰程度、基础知识掌握的广阔性和全面性、对知识应用的思维灵活程度。

三、知识考查以基础知识、常见物质性质为主

理综化学复习 篇10

一、题目解析

7题: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

解析:题中“强水”的性质符合硝酸的性质,学生容易选(B)项.在这四个选项中,氨水、硝酸、醋学生是熟悉的,而卤水学生不甚熟悉,只要能想到卤水是含卤素的物质的水溶液即可,这不影响对正确选项的判断.

答案:(B)

8题: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8 g D2O和18 g H2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 NA

(B)2 L 0.5 mol·L-1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离子数为2NA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 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 NA

(D)密闭容器中2 mol NO与1 mol 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 NA

解析:对于A选项,18 g H2O是1 mol H2O,1分子H2O中有10个质子,则1 mol H2O含质子10 NA;(D)是H的同位素,18 g D2O小于1 mol D2O,所含的质子数应小于10 NA.

对于(B)选项,2 L 0.5 mol·L-1亚硫酸中H2SO3为1 mol,由于H2SO3并非强酸,不能完全电离出H+,即溶液中H+离子数小于(1 mol×2)2 mol,即H+离子数小于2 NA.

对于(C)选项,2Na2O2+2H2O=O2↑+4NaOH,Na2O2中O为-1价,O2中O为0价,生成1分子O2需转移2个电子,生成0.1 mol O2需转移电子为0.2 mol,即0.2 NA.

对于(D)选项,由于2NO+O2=2NO2、2NO2N2O4,所以产物分子数不可能为2NA.

答案:(C)

9题:乌洛托品在合成、医药、染料等工业中有广泛用途,其结构式如图1所示.将甲醛水溶液与氨水混合蒸发可制得乌洛托品.若原料完全反应生成乌洛托品,则甲醛与氨的物质的量之比应为()

(A)1∶1(B)2∶3(C)3∶2(D)2∶1

解析:由结构式写出乌洛托品的分子式为N4C6H12,HCHO与NH3完全反应制得N4C6H12,则HCHO与NH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4(按C、N之比计),即3∶2.

答案:(C)

10题:表1所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解析:对于(A)选项,稀硝酸与铁反应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反应,稀硝酸的还原产物未必都有气体呈现;况且当铁过量时,还可发生2Fe3++Fe=3Fe2+反应.(A)选项中现象与结论都有不完善之处.

对于(B)选项,发生反应2Fe3++Cu=2Fe2++Cu2+,有Cu2+生成,溶液变蓝,但不会有黑色固体出现.由反应得出的结论应是Fe3+有较强的氧化性,而不是金属铁比铜活泼.

对于(C)选项,教材上有该实验,其现象是铝箔熔化但不滴落下来.原因是即使打磨过的铝箔,在空气中也会很快生成Al2O3氧化膜,该氧化膜熔点很高,包在熔化的铝的外面,以致熔化了的液态铝不会滴落下来.本实验可以得出铝的熔点较低这一结论.

对于(D)选项,实验是沉淀的转化,现象和结论均正确,且二者有因果关系.

答案:(D)

11题:微生物电池是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微生物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

(A)正极反应中有CO2生成

(B)微生物促进了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C)质子通过交换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

(D)电池总反应为C6H12O6+6O2=6CO2+6H2O

解析:由电池工作原理图来看,负极区是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代谢水中的葡萄糖,产生电子和质子,质子穿过质子交换膜从负极区到达正极区,在正极区质子、电子和氧气相结合生成水,从而完成整个生物电化学的电子转移过程.

负极反应:C6H12O6+6H2O→6CO2+24e-+24H+

正极反应:6O2+24e-+24H+→12H2O

电池反应:C6H12O6+6O2=6CO2+6H2O

显然,选项(B)(C)(D)是正确的,(A)选项是错误的.

答案:(A)

12题:W、X、Y、Z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原子核外L电子层的电子数分别为0、5、8、8,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质的沸点:W>X

(B)阴离子的还原性:W>Z

(C)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Y<Z

(D)X与Y不能存在于同一离子化合物中

解析:先分析出W、X、Y、Z分别代表什么元素.容易确定出W为氢(H)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1;X为氮(N)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5.Y、Z元素的L层均为8,全满状态,即Y、Z应为第三周期.Y、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1-5=12.显然,Y的最外层电子数为5,Z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Y为磷(P)元素,Z为氯(Cl)元素.

由于N2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H2的相对分子质量,N2的分子间力就大于H2的分子间力,N2的沸点就高,即(A)选项错误.

W、Z的阴离子分别是H-、Cl-,由于Cl原子得电子的能力大于H原子,则H-失电子的能力大于Cl-,即H-的还原性大于Cl-,(B)选项正确.

氯的氧化物有多种,其水化物也有多种,在这些水化物中,有些是很强的酸(如HCl O4),有些则是很弱的酸(如HCl O).而磷酸是中强酸,故不能笼统地说磷的含氧酸的酸性弱于氯的含氧酸的酸性.(C)选项不正确.

对于(D)选项,可以例举(NH4)3PO4离子化合物给予否定.

答案:(B)

13题:浓度均为0.10 mol·L-1、体积均为V0的MOH和ROH溶液,分别加水稀释至体积V,p H随的变化如图3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MOH的碱性强于ROH的碱性

(B)ROH的电离程度:b点大于a点

(C)当两溶液无限稀释,则它们的c(OH-)相等

解析:浓度为0.10 mol·L-1的一元强碱,其溶液中,p H=13,即MOH为一元强碱.同样,可以判断出ROH为一元弱碱.显然,选项(A)正确.

对于一元弱碱ROH来说,a到b是个稀释过程,b点处ROH浓度小于a点处的浓度,那么b点处的电离程度大于a点处的电离程度.选项(B)正确.

从两溶液稀释过程的p H变化趋势图线来看,二线有相交的可能,相交于横轴坐标4之后,即稀释到104倍之后,或溶液是无限稀释状态.题中选项(C)正确.

,即溶液稀释到100倍,一元强碱MOH的浓度为0.001 mol·L-1,c(OH-)=0.001 mol·L-1,p H=11;升高温度,c(OH-)不变,c(M+)也不变.而对于一元弱碱ROH来说,温度升高,电离度增大,即c(R+)增大.显然,选项(D)错误.

答案:(D)

二、题目点评

7道选择题除了由易到难排列外,还有下列特点:

1.容易题考点单一

第7题仅考查了硝酸的性质;第9题由产物的结构式写出分子式,由产物的分子式确定出反应物完全反应时的物质的量之比.学生也可以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予以验证:

2.一些选项明显

第7题中的卤水,学生也许不十分清楚,但要确定的选项(B)(硝酸)却十分明显;第12题中(C)选项实际上考查学生在教材上所学的HCl O是很弱的酸,这一点虽有些刁、偏,但(B)选项却显得明确易判.这些题中虽有干扰答题的选项,但所要确定的选项显得明显些.

3.围绕中心,适度拓展

第8题考查中心是物质的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即1 mol某物所含的“特定微粒”是NA,这个“特定微粒”是什么要清楚.在这个主线下,考查了原子结构、同位素、弱酸的概念,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的判断以及NO与O2的反应情况.第12题考查中心是元素周期表及几个元素的原子结构,直接考查了单质的沸点、单质的氧化性(阴离子的还原性)比较,又考查了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以及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4.新情境中考查化学概念

第11题考查的中心是电池的两极反应,给的电池是微生物电池,如果学生联想C6H12O6与O2的燃料电池,其电池反应为:

在此基础上学生从图示中不难理解负极区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了厌氧反应,就是没有氧参与和生成的反应,且产生了CO2、H+和电子,这时就应当会写出负极反应,进而写出正极反应.正确写出了两极反应,而选项则容易判断.要说明的是题中提到的厌氧反应、有氧反应,学生结合生物学知识可以理解.

第13题考查的中心是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并且考查弱电解质溶液随着不断稀释,其弱电解质的电离度增大;升高温度,弱电解质电离度增大;水的离子积、p H与OH-浓度的关系.把这些概念的考查置于图示中,使强弱电解质的概念,从“质”性提升到“量”化的层次.对于(C)选项,两图线相交之点的p H接近于7,即接近于水的p H,此时溶液应是无限稀释状态.

5.重视对实验的考查

第10题涉及四个实验,不仅考查学生的实验原理、现象,还考查了学生是否做过实验.(C)选项的实验,学生如果没有做过,可能认为“液态铝滴落下来”.对于稀硝酸与过量铁的反应,学生要能明确该反应较为复杂,不像铜与硝酸反应那样简单,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这道题目学生未必就能容易回答,但明示着学好化学必须重视实验.

上一篇:本质探究下一篇:入炉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