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主体

2024-08-25

创新驱动发展主体(精选十篇)

创新驱动发展主体 篇1

1 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创新”概念

1.1 创新的内涵发展

Innovation (创新) 这个词源于拉丁语, 其原意有3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从“创新”一词的字形结构和词源分析, 创新是对既成事物的批判。创新作为一种理论, 是由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的, 他从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创新的5个方面, 这是外延比较广的创新概念。20世纪90年代, 我国把“创新”一词引入了科技界, 形成了“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等提法, 进而发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到目前, 创新无处不在提及与发挥作用。创新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根本驱动力, 随着创新概念的发展, 它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概念, 而是一个内涵更为丰富、外延更为宽广的概念。

1.2 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创新”概念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 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经济是基础, 发展是关键, 经济发展是我国的中心任务。创新驱动发展就是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 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驱动等。因此,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在于创新, 但对“创新”的理解, 不能仅仅指科技创新, 而是包含了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各类创新如理念创新、管理创新和人才培养创新等。

2 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模型建构依据

2.1 以系统论和系统思维为理论基础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方法论。从系统论观点看,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整体, 它具有各组成部分孤立状态不具有的整体功能, 它总是同一定的环境发生联系。此定义包含系统、要素、结构和功能4个内容, 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

系统思维是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 它将认识对象作为系统, 从要素和要素、系统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

2.2 以企业主体与协同创新为现实依据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方面强调要把企业作为主体, 同时, 也不能忽视其他主体的作用。着重提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是因为长期以来, 我国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缺乏核心技术, 位居国际产业链底端。同时, 企业能够敏锐把握市场对创新的需求, 可以直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在创新环节中占据关键位置。

创新行为在历史上长期表现为一种企业家的个人行为, 从20世纪60年代后,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是一个多主体、多机构参与的系统行为。“创新驱动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 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系统中也有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的子系统, 不可能由单一的市场、政府、企业和高校等来实现, 必须由整个社会通力协作, 统筹部署, 加快推进创新主体的“个体努力”转向“协同努力”, 合理配置和发挥各类创新要素的作用, 促进各种创新力量形成合力, 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3 创新驱动发展主体的“陀螺模型”建构

企业的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也离不开银行金融资金和高校等科研院所基础研究的保障, 更离不开市场这一实现平台。根据创新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关系, 构建创新驱动发展主体的陀螺模型, 见图1。

通过创新驱动发展主体的陀螺模型可以看到, 创新驱动发展主体不是单一的主体, 而是由系统内相关因素构成的主体群, 包含了政府、市场、企业、金融机构和高校等科研院所五部分。其中, 企业是市场运作的主体, 也是这个主体系统的核心;金融机构和高校等科研院所分别是企业创新的资金驱动力和技术驱动力, 可以保障和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可持续运转;政府就像一双无形的手, 起着总揽和宏观调控的作用, 具体作用表现在政策制定完善与环境氛围营造等;市场是企业活动和发展的平台, 同时承接着企业创新的落地与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创新驱动发展的这五大主体又各自自成系统, 是各自系统中的主体。创新驱动发展主体系统层次分明, 责任明确, 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此外, 还需要强调的关键一点即在这主体群构成的系统中, 创新的灵魂是各系统中的人力资本。

4 创新驱动发展主体的陀螺模型启示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 需要考虑的因素也越来越多, 因此, 对问题的思考很多不再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事, 而是可以在整体的框架下, 立体思维中共同存在。如同对创新驱动发展主体的思考, 并不是企业是主体, 其他因素就不能是主体, 而是可以共存的一个集群。

对创新驱动发展主体系统的明确, 使得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政府宏观调控下,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 企业, 金融机构和高校等科研机构协同创新的新体系。五主体所在位置和责任分工明确, 统筹协调, 以企业为核心主体, 聚集创新所需要的人才团队、金融资金和管理理念等, 共筑创新型国家这一宏伟蓝图。

摘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是创新, 厘清谁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尤为重要, 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亦即创新行为的主体, 文中运用系统思维, 建构创新驱动发展主体的陀螺模型。

关键词:系统思维,创新驱动发展主体,陀螺模型

参考文献

[1]王雅琪.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研究[J].现代营销, 2012 (9) :5-6.

创新驱动发展 篇2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出台文件,指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共分9个部分30条,包括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金融创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创新培养、用好和吸引人才机制,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加强创新政策统筹协调。

《意见》指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

《意见》要求,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发挥市场竞争激励创新的根本性作用,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强化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创新的引导,促进优胜劣汰,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动力。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健全产业技术政策和管理制度,形成要素价格倒逼创新机制。

《意见》强调,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调整创新决策和组织模式,强化普惠性政策支持,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含义

编辑

2012年底召开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就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两层含义:

一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而不是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 二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驱动发展,而不是为了发表高水平论文。[2]

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以及十七大都明确提出科技发展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任务,要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尤其是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高技术不再是独立发展的产业,而要与传统产业全面结合。十八大的“创新驱动发展”是对上述认识的精辟总结,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必须充分认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抓住重点,形成合力。

意义

编辑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发挥了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进入发展新阶段,我国在国际上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与低成本优势相比,技术创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点,由此建立的创新优势持续时间长、竞争力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可以为我国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科技创新具有乘数效应,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长远意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既可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改变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又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重点

编辑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应抓住以下重点着力推进。

细化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一般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超过2%,技术对外依存度低于20%。目前,应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进行分解和细化,建立完成目标的组织架构和任务体系,让各部门、各层面、各单位按照明确的目标任务推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很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消耗大、利润低,受制于人。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要瞄准国际创新趋势、特点进行自主创新,使我国的自主创新站在国际技术发展前沿;二是要将优势资源整合聚集到战略目标上,力求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进行多种模式的创新,既可以在优势领域进行原始创新,也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集成创新,还应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首先,进一步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让企业成为技术需求选择、技术项目确定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体。其次,高校、研发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金融机构等应与企业一起构建分工协作、有机结合的创新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协同创新体系。

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建立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让市场充分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政府充分发挥引导、调控、支持等作用;建立科技创新的协同机制,以解决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封闭低效、研发和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建立科学的创新评价机制,使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

2015年8月24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进行二审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规定,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转化科技成果所获得的收入全部留归本单位,在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后,主要用于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工作。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谢经荣在作关于本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时说,按照中央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草案将对科研人员奖励和报酬的最低标准由不低于职务科技成果转让或者许可收入,或者作价投资形成的股份、出资比例的20%提高至50%,并明确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规定或者与科技人员约定的奖励、报酬的方式和数额应当符合上述标准。

我国现行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1996年起实施。本次修法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加速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专家们认为,本次修法的亮点是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下放和科研人员奖励、报酬比例提高。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圳模式”

□ 李 来 本报记者 刘传书

2月24日,由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投资并购的马丁飞行喷射包公司在澳交所主板挂牌交易。马丁飞行喷射包公司是全球第一家生产“钢铁侠”飞行装备的公司,其最新版本的马丁飞行喷射包载重量为120公斤,可以在海拔1500米高空以每小时35公里的速度前进,可连续飞行30分钟,而最接近的竞争产品只能连续飞行30秒,载重仅几公斤。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是由一支海外创新团队于2010年回国创立的高科技企业,开创性地研发了超材料技术、智能光子技术、临近空间技术等革命性的创新技术,业务包括颠覆式空间服务、光子支付和新一代特种航空结构等新兴领域。据统计,该公司专利总量超过2800件,占全世界超材料领域过去10年申请总量的86%。

如果说深圳光启靠科技创新成为深圳的一个企业典型,那么说深圳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则在全国形成了独有的“深圳模式”。2014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02%,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约5000多亿元,同比增长11%;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接近1.9万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35%;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1.16万件,增长15%,占全国总量的48.9%,连续11年稳居全国首位。深圳在福布斯中文版发布的“2014中国大陆城市创新力”排行榜中居榜首。

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成立于2006年,用8年时间就拿下全球一半小型无人机市场,这是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创造的一个奇迹。据介绍,该公司2014年PCT专利申请170多件,目前已有40多项专利通过PCT进入中国、美国、欧洲、日本等地,其中8件核心专利首先在美国获得授权。该公司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其组建的创新研发实验室已经储备了未来2—3年的最新科技。

去年, 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企业和消费者等提供有竞争力的ICT解决方案和服务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销售收入预计约为2870—2890亿元,同比增长约20%,主营业务利润预计约为339—343亿元。多年来,华为公司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在全球设立了16个研究中心,研发人员约76000名,占总员工数量的45%,其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10%以上。

“设计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我们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双引擎。”在三诺集团,记者反复听到这样的话。当前,三诺已成为行业领先的多媒体音响产品提供商、以“智慧生活”为核心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产业涵盖影音娱乐、信息科技和智慧家庭三大领域。在全球,三诺率先创造性地建立了OPM模式,即原创产品策划设计提供商模式,为全球客户提供策划、设计、智造、市场的一站式、差异化整体解决方案,让“中国制造”真正走向“中国创造”。

在深圳,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4G技术、超材料、基因测序、3D显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深圳的创新能力已处于世界前沿。深圳光启拥有全球超材料领域86%以上的专利,华大基因的基因测序产出能力占全球50%以上。近两年,深圳共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9个国家科技大奖。腾讯、比亚迪等公司4项发明获2013中国专利金奖,占全国1/5。在2014年陈嘉庚青年科学奖5名得主中,有2人来自深圳。在福布斯中文版首次发布的2014“中美创新人物”中国10人名单中,深圳占了5席。

深圳市市长许勤二月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经过多年努力,深圳已经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他说,“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小企业有创新动力,但创新能力还需要加强,这就需要政府为他们创造更多服务平台,创造公开竞争的环境,去鼓励、支持和推动其创新。”

“在深圳,我们一直强化企业创新的主导地位”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相关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深圳市科技型企业超过3万家,其中销售额超千亿元的3家,超百亿元的17家,超十亿元的157家,超亿元的120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4742家。

深圳的“四不像”

“除了固定的中央拨款占20%,其余的经费主要靠我们主动筹取。”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采访时对记者说。去年,该院来自企业的经费超过1个亿。深圳先进院把科研、教育、产业、资本融合在一起,通过“四位一体”的模式,办了四个孵化器,发起成立了四个投资基金。目前,该院孵化200多家企业,先进院自身占股企业达70多家。据评估,其独特的“四位一体”模式,创新效率是传统模式的30倍到60倍,打通了科研和产业相结合的通道。

获得2014年深圳科技市长奖的樊建平认为,深圳先进院走的是“新型科研机构”道路。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企业,又不是全性质的事业单位,而正是这种性质,加速了科技和市场的接轨。

实际上,类似的“新型科研机构”在深圳远不止深圳先进院一家。按照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陆健的说法,这些机构属于“四不像”:具备企业、研究机构、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等特征,但又不完全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类。

据统计,这样的“四不像”在深圳已有115家。

“寄生”于中科院体系内的华大基因2007年南下转战深圳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同样,深圳光启也属于“民办公助”类。在深圳,还有比如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这些“四不像”,在科研成果产业化领域,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

对于此种模式,有分析认为,此前的科研机构多数是事业单位,在管理是采取的都是行政模式,真正结合实际市场应用的很少。久而久之,科技创新与市场就相互脱轨。作为“四不像”的新型科研机构,一方面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同时又要自身向市场找饭吃,在现实条件下,机构和企业的合作,科技和产业的结合,就会水到渠成。

而深圳市政府对于这些新型科研机构,一直本着积极支持的态度。深圳光启是2010年引进的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是深圳市“孔雀计划”支持的团队。深圳市政府在资金投入、实验室体系建设、产学研联盟建立、产业基金设立、人才配套政策等方面都给予了全方位支持。

小微创新的天堂

2013年,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即柴火创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建人潘昊入选福布斯杂志评选的“中国30位30岁以下的企业家”,并登上福布斯中文版封面。此消息一出,在全国“创客”圈内引起极大反响。今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亲临探访柴火创客空间,给予大力鼓励。柴火创客空间主要通过创客会员、创客活动分享会、制汇节、网络等渠道组织广大创客。每年举办超过70期不同类型的活动分享会,50场工作坊,注册会员超过1000人,活动人流总数超过1万人。柴火创客空间拥有20多个国内外创客的最新产品展示区,通过这一开放式创客载体,已完成孵化企业3家,在孵企业5家。

有人把深圳比喻为“创客好莱坞”,这是因为,深圳不仅拥有数以万计的年青创客,还有利于创客生存发展的最佳环境。去年11月高交会期间,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组建的中科创客学院正式揭牌,成为我国第一个由国立科研机构成立的创客学院。良好的硬件配套条件和创新环境,使得深圳有条件成为全球创客中心。今后,每年6月份国际创客周活动将在深圳举行。

去年12月2日,以“质量深圳,创意为先”为主题的深圳市第十届“创意十二月”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本届“创意十二月”总体活动数量151项,其中重点项目30项,分为九大类别,涵盖创意设计、工艺美术、书画艺术、动漫游戏、旅游休闲、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从2005年开始举办“创意十二月”活动以来,经过连续十年的培育,“创意十二月”系列活动成为深圳市民追踪文化潮流、享受创意理念及参与创意设计的文化节庆。而“创意十二月”是深圳全市范围内的群众活动,群众参与是“创意十二月”持续开展的核心动力。

在深圳,全民创新已经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科技创新力量。“支持大众创新、草根创新、小微创新和创客发展,是深圳创新驱动发展非常重要的方面。”许勤说,在政策支持上,去年以来,深圳从把更多的目光关注到青年创新、学生创新、创客活动等,并确定今年专门设立鼓励创客、青少年创新的科技计划,为中小微创新企业和创客搭建更多的平台,使得深圳的创新生态更为完善。

应该说,在深圳,这个年轻移民城市的优势正得到发挥,“敢于冒险、追求成功、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使得这座城市拥有最大的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

2014年5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在完成示范区《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的编制后,率先全国启动科技体制改革,主动承接国家、省6项重点改革任务,在全国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中赢得了主动权。

在改革中,“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深圳科技创新领域得到率先体现。通过科技投入方式改革,激发出企业创新的强大活力。在全国首个深圳《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方式改革方案》中,利用财政资金引导、放大和激励作用,全面撬动银行、保险、证券、创投等资本要素投向科技创新,使深圳成为国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的先行区。其中通过银政企合作贴息,政府以5000万元成功撬动了近20亿元银行资金投向科技中小微企业,财政资金被放大了近40倍。

眼下,深圳已经成为创新人才高地。据统计,深圳人才资源总量约400万人,累计“海归”5万人,全职院士12人,“千人计划”人才103人,广东省领军人才12人,广东省南粤百杰人才7人。2014年新引进“孔雀计划”团队14个,累计59个。

为加快推进“深港创新圈”建设,深圳发挥两地政府创新合作协调机制。目前,香港在深设立各类科研机构43家,累计研发项目超过400个,注册企业16家。同时,为扩展国际科技合作广度和深度,深圳积极建立与“欧盟地平线2020研发计划”、“国际基因组计划”等国际知名计划的国际性大科学、大技术和大工程的合作关系。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服务中心被认定为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累计引进了34个国家和地区的56家境外科技机构入驻,与国外104家技术转移机构建立联系,引进技术253项。

为推进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深圳出台了《关于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设立技术服务专项资金,成立科技服务业协会,逐步形成了涵盖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投孵化、知识产权等在内的科技服务体系。目前,深圳科技服务业总产出超过800亿元,增速超过25%,已成为国家首批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和“中国创新驿站”首批试点地区,科技部批复在深圳成立的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已正式挂牌成立。

可以想象,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科技创新的“深圳模式”,将给这座城市带来无尽的动力。

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实现了在国际和中国城市体系中准确定位深圳的发展目标。35年来,深圳的发展目标在定位上发生过多次转换,现代化、国际化多次作为关键词,出现在城市发展目标的顶层设计之中。建设国家自主创新城市也是我们的重要目标之一,但现阶段尚未列入党代会报告所确立的总体目标。现代化、国际化有相应的标准,但现代化是一个比较性概念,国际化又受多重因素制约,且两者都较为宽泛。尽管创新型城市在国际上也不少,但更切合深圳的实际和特点。将创新型城市作为深圳的发展目标接地气、接世界、接未来。因此,从现代化、国际化和创新型三者的关系来看,创新型城市建设是现代化和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抓手、突破口、落脚点。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重点,现代化、国际化建设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服务,创新型城市建设反过来会促进深圳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实际上,深圳的发展也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如果说,一流城市的发展会经历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三个阶段,深圳的发展已经走过了要素驱动阶段,即特别依赖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的阶段。深圳也正在走过效率驱动阶段,即伴随着工业化和规模经济的依赖发展,资本密集型大企业占据优势的阶段。深圳正在进入创新驱动阶段,这一阶段知识密集型企业占据主导,服务部门进一步扩张,在稳健的基础需求和效率驱动基础之上,创业与创新要素占主导地位。所以,在这个阶段确立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可以与创新驱动形成良好的互动。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过去,我们从创新驱动战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层面思考的较多,主要聚焦在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攻关计划、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以及创新生态体系等实施层面的工作,但还不足以支撑创新城市建设。

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一个完整的创新循环。这个循环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具有创新本能的创新型企业;创新型的政府;新兴的创意阶层;人力的多样性与各类人才的发展机会;全社会强烈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创新的公共环境,主要表现为多元、健康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建立创业与创新的紧密关联,其中关键是保持城市的创业活动水平处于较高水平。为此需要不断完善我们的创业基础条件,包括为新创及发展中企业提供资金支援;制定促进创业的有关税务、法规条例、相关申请奖励措施的政府政策;制定支持新成立或成长中企业的政府计划,加强针对新创公司的教育培训;建立可引导新商业机会的研究计划,以及有利于小型、新创或成长型公司的研究和开发系统;提高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的享用权;提高市场开放程度与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有形基础设施的享用权;鼓励促进创业的文化和社会规范等。5月12日至14日,人民网、人民日报内参部与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共同组织策划的“经济活力看广东-创新驱动——人民网强国论坛基层调研行”先后走进佛山、深圳,探寻两地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所在。

三天时间,调研组先后探访了两地七家企业、两个创新孵化基地,召开了两场座谈会,还举办了两场与创新创业者对话的沙龙活动。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聊,我们对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已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这些判断有了更深切的认识。今年第一季度,广东省GDP同比增长7.3%,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6个百分点,GDP总量17272.24亿元,稳居全国第一。其中,深圳和佛山两市GDP增速水平超过广东省平均水平,居全省前列。

企业研发成创新主体

与经济增速成正比的,是对研发的投入。2015年,深圳市GDP同比增长8.9%,全社会研发投入约占GDP的4.05%。

在深圳,90%以上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0%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研发资金来源企业,90%以上的发明专利出自企业。“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4个90%足以说明我们很好地解决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虎说。

对此,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十分认同。他提出:“发明、发现不是创新,实现产业化生产,到达市场,才是创新。谁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企业。政府一定要支持、依靠、推动企业去创新。”

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相匹配的,是金融创新。张虎副市长介绍,近年来,深圳市加快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建设,推动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设立创投引导基金,出台促进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若干规定。目前,深圳拥有4.6万家VC和PE机构,注册资本超过2.7万亿元,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境内外的上市企业321家,中小板、创业板上市企业连续9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火热的资本在深圳很容易就能找到一拍即合的项目。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专职副主席辜胜阻对此点赞。他说:创新、创业、创投形成 “铁三角”,实现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双轮驱动”。

创新创业人才是“根”

从深圳的创新行动中,调研组总结认为,创新创业人才是“根”,龙头科技企业是“主干”,小微科技企业是“叶”,制度环境、政策支持等就是“阳光雨露”。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让深圳成为了各类创业人才和创新要素的栖息地。正如2015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打造综合创新生态系统:“把创新环境、创业计划、创投资金和创客活动联合起来,形成更强大的力量。”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指出,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针对今年年初深圳房价持续走高等新情况,今年3月,深圳又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副市长张虎说:“180条具体举措,只要是人才,都可以从政策点中对号入座。”

深圳长朗三维科技董事长劳长石就是深圳市科创委从硅谷引进的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去年,他的企业想从英国引进一位博士后,但是深圳的高房价令其顾虑重重,谈判僵持。“没想到,3月份政府出台了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81条政策,把原来的人才资金资助从80万元整整翻了一倍,力度非常大,他很快就跟我们签约了。”

“十二五”以来,深圳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相关人才154人,“孔雀计划”1539人,留学人才以及各类人才超过68万人。

各类人才来到深圳,在这片“创新熟地”上很快耕耘出了果实。“创业者在深圳可以完成从产品研发到做出样品再到批量生产的整个过程”,劳长石说:“我们做3D打印设备开发,需要的硬件、软件控制、材料、激光……每一个环节都能很快地在深圳找到供应商,找到相关资源落地。”有过在硅谷工作经历的光峰光电董事长李屹说,深圳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迅速地产业化,在硅谷集齐零部件需要一个星期,而在深圳只需一个下午,“这里比硅谷更适合我”。

创新、创业者在成长

调研组认为,深圳的移民文化有利于孕育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崇尚创新的创业创新精神。深圳注重合作、尊重人才、能力至上、宽松自由、快乐创业的氛围非常浓厚。可以说,深圳有全国最好的创客文化和创客精神,是国内可与美国硅谷比肩的创新型城市。这样的观点也在许多有过不同地域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口中得到了印证。光峰光电董事长李屹说:“在深圳做科技研究很安静,政府不会来打扰,政商关系„亲‟且„清‟。”科比特创始人卢致辉一踏上深圳的土地就爱上了这里。他说:“这里的人都说普通话。这个城市年轻、平等、不排外,政府高效,人相对务实,让我觉得亲切,感觉梦想可以在这里实现,来了就没想过离开。”

浓郁创新激情也激发着校园里的年轻人。深圳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的大三学生李宝圣在课余研发出了一项基于新型纳米级孔径膜材料的洗车水循环系统。在他看来,“高校创客文化,是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是学以致用,学之升华。”

创新驱动 转型发展 篇3

2011年是“后世博年”,又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在上海的大变化、大发展中,在跨入2012年新的一年时,始终不变的是上海“驱动创新、转型发展”的主题,始终不变的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对百姓民生的关心、关注和关切。

据悉,此次两会代表和委员们最为关心的话题分别是税制改革、诚信建设、城市管理、文化兴市等。下面就让我们带您去两会的现场感受一下代表和委员们的心声……

力推新举措 力求新突破

营业税改增值税是自1994年以来全国最重大的一次税制改革。在1月12日下午的专题会议上,市长韩正以及相关领导也就营改增问题作出全面解释和动员。

据悉,自今年1月1日起,在上海市先行选择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业(适用税率11%)和部分现代服务业(除有形动产租赁适用税率为17%外,其余部分的适用税率为6%)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其中:交通运输业包括陆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部分现代服务业包括研发和技术、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物流辅助、有形动产租赁和鉴证咨询。

市长韩正曾在13日所作政府工作报告的补充发言中指出营业税改增值税是今年上海的第一项重大改革,我们要充分认识它的重大意义。这是一项推进服务业健康发展的重大改革,它可以促进服务业的产业细分,扩大分工,而且可以进一步促进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核心就是克服过去营业税重复征税的问题,这个问题长期困扰服务业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制度性的问题。上海要转型发展,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服务业要推动发展,有体制、机制、税制、准入的问题,其中税制问题影响极大。关键是,税制改革不同于一般的税收优惠,营业税经历了多次下调,但是重复征税的问题依然严重制约和阻碍了服务业的细分和专业化发展,也影响服务业的资源优化配置。

中央决定在上海率先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我们要抓住机遇,全力以赴推进试点顺利开展。现在全上海有12万户符合条件的企业,我们都进行模拟和登记调查,并且采取一些过渡性政策,对许多特殊的企业采取特殊的办法,改革要使大部分的企业得实惠。企业有竞争力了,整个服务业发展起来,这就是上海的机遇,所以我们要千方百计形成合力,把这项改革做好。

会议期间,委员们认为,此次试点税改从原则上来说,是希望对企业的税赋不增加或略有下降,但在实际操作下,因为种种原因,反而会造成部分企业的税赋压力不减反增。市长韩正解释道,“税改试点的‘1+6’行业中,五个行业缴税额度会下降或持平。而有形租赁、交通运输这两个产业的增值税税收会上去,为此政府会安排过渡性政策,使其实际上不增加。”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王新奎说:近期,上海先行先试,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本市交通运输业、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已经颁布。我们市工商联也就《实施办法》邀请税务部门专业人士为民营企业进行了解读,并召开了企业座谈会听取所涉企业意见和建议。

增值税扩围是一项关系到上海转型发展大局的重大改革措施。这项改革对上海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此次上海税改是近10年以来让我最兴奋的制度创新,它对于上海转型发展有重大意义。转型对于企业来说,就是适应制度的变化。这次改革的关键不是税收有多优惠,而是看是否扩大了分工。

增值税扩围不单是减轻企业税负负担问题,更注重由此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服务业分工细化,服务业外包和服务业产业链形成;推动制造企业中服务业从制造业分离,更好专业化发展,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大空间。上海民营企业将要克服此次扩围改革的各种约束条件,认清增值税改革会对产业结构带来的巨大影响,抓住宝贵的机遇,适时适宜转型提升。

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业联合会主席王新奎在听取委员发言后总结道,市工商联一定会配合政府做好此次税改的推广工作,各级工商联将继续密切联系各类涉及改革的民营企业,努力推动民营企业抓住这次改革的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尽快走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

市政协委员、上海临港保税港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翁巍提出,“目前外高桥地区差不多有企业900家,这次我们抽取了其中的120家物流公司、20家研发技术类公司进行了调研。调查发现,税改施行后,物流公司由于可以通过抵扣方式减少税收。而对相当大部分业务在外地的企业,由于增值税无法抵扣,缴税额度反而上去了。”对于抵扣部分不明确,主营在外地企业税额上涨的问题上,市政协委员王德培提议:“是否可以让企业自行选择合理的税种组合。”

此外,对于税改中存在的重复征税导致产业链断裂的问题,市长韩正也作出解释,“目前制造业和重化工产业的推动发展在全国仍是主体,2011年全国的化工、钢铁、煤炭、有色等七大标志性行业,增长速度都在30%以上,而这些产业在上海的发展情况恰恰相反,去年上海钢铁行业负增长,化工业零增长。根据上海的城市结构,上海已率先进入服务业发展阶段。税改后,现代服务业企业肯定会获利。”

把社会诚信体系

作为政府一号工程来建设

近年来,加大社会诚信力度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市人大代表、市工商联党组书记季晓东说,2011 年市政府的各项工作充分体现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坚持把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提高,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市民。

在新的一年,要把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作为政府一号工程,全力加以推进,加强全社会统筹,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形成全覆盖、全流程的收录、评判、处置、联动、滚动的综合诚信体系,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市场化、国际化。

要把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融入上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纳入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城市价值取向,使之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融化为市民的自主意识和自觉行动。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具体操作上,可以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试点,尽快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记录体系,加快搭建完善的共享信息平台,建立信用奖惩机制。

把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

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

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如何加强、改进城市管理也早已引起了各方的热议。

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副主席金亮说,今年是上海“十二五”开局之年,在面临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国内诸多发展困境中,上海牢牢抓住“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扎扎实实地推进科学发展。

在九届上海市委十七次全会上,进一步明确了2012年本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主线,是基础,是各项工作的着力点。其中,尤其要把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作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

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今日社会,转型尚未完成,各个阶层利益诉求分化,社会组织活力蓬勃迸发,社会问题不断出现。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更是勇立改革浪尖,各种新老矛盾叠加交织,更需要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

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有着重要的人文意义。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原要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在。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使城市更加安全有序,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为上海市民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nlc202309021918

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事关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软实力。对处于战略机遇、矛盾凸显并存的上海来说,只有城市管理得到了切实加强和改善,社会才会有序、和谐,也只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全社会才能凝聚强大力量,把各项工作统一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这条工作主线上来,抓住机遇实现更大发展。

希望2012年的“两会”,把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有实践,有落实,继续完善城市长效管理机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平台载体,培育社会组织拓宽参与渠道,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管理的广度和深度。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市人大代表、市工商联执委、上海杰宝大王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顾杰说,经济转型过程既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过程,也是城市管理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的过程。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需要制度建设和狠抓落实。

两点建议:一是郊区是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广阔空间,也是新形势下有必要加快发展的区域。建议加快落实促进各项推进新城发展的政策措施,尤其要关注在城乡结合部的规划、交通设施及社会事业的配套发展。

二是市政府在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实效。譬如,取消本市贷款道路交通建设费,下调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将S5沪嘉高速公路调整为城市快速路并停止收费。这些举措都深入民心,获得百姓赞誉。建议不断跟踪实施效果,相关部门后续服务跟上,尤其是本市贷款道路交通建设退费工作,涉及面广,希望在具体落实上可以考虑就近退费,科学管理,体现柔性关怀。

建议成立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局

以促进《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

发展条例》实施的建议

市人大代表、市商会副会长上海龙宇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增增在发言时称: 《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以下称《条例》)于今年6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上海中小企业第一个地方立法,该《条例》的颁布,明确了中小企业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规范和指导中小企业工作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对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促进《条例》的贯彻落实,建议在市政府直属层面成立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局,以完善《条例》实施的责任主体。

此次颁布的《条例》中明确规定,市政府负责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主管部门履行“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拟订、协调督促有关部门落实国家和本市政策、推动建设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等六大职能。与此对照,目前市政府设立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面对与中小企业发展相关的20多个政府部门,工作协调力度有限,难以承担作为落实《条例》责任主体的重要职责。目前,国内众多兄弟省市已纷纷设立厅局级的中小企业服务局,结合本市《条例》出台契机,建议设立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局,统筹本市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事务,推动《条例》的实施。

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对《条例》实施的监督,建议设立定期报告制度。市政府每半年(年初1-2月和年中7-8月)应当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包括中小企业发展整体情况、扶持资金使用情况、扶持政策实施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及其他应当报告的事项。同时,政府各职能部门应当加强贯彻落实政策情况的透明度,就每一项具体政策执行的过程信息和结果信息,在各自网站上予以公布,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

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

1月12日上午,上海市政协第十一届五次会议的大会发言上,吴思远委员一番话引起了全场的掌声。“让我们来看一看上一代上海文化人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请允许我向各位读一下他们的大名:鲁迅、巴金、矛盾、郭沫若、梁实秋……以上我提到的各位大师,真正是上海人的很少,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在上一届政协港澳小组发言中,我举了一个‘北漂’的例子,有数千以至上万的年轻人,为了找寻进入演艺圈的机会,从全国各地来到北京,漂来漂去找机会,我们称他们为‘北漂’。成功的例子就是在冯小刚的电影《天下无贼》里演回乡农民工的‘傻根’王宝强,当然不成功的更多。但是各位,你们听到过‘上漂’这词没有?”从“北漂”到“上漂”,引发我们思考,上海的文化产业将如何发展甚至改革?在此次两会上,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大会上也多次提到“文化”两个字,不少委员就这一议题给出了很多意见。

朱裕华委员:我提几点体会:一是建设文化强国很重要、很及时。二是应采用各种方法加大宣传力度,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人“平和、友善、和谐”的品质。如发挥当地华人的优势来加强宣传;让部分领导、专家在海外驻留一段时间,了解当地人的习俗和思维,便于交流;号召企业和文化团体主动走出去等。三是要发挥上海海纳百川的开放优势,发挥上海网络传媒优势,让世界更了解中国。总之应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加大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力度和改进宣传方法,增强宣传效果。

陈邓华委员:今天的报告有两个新内容:一是关于上海建设“智慧城市”,二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都市。制造业正面临产业升级换代,我们也正在研究如何将产业与文化建设进行对接。建议政府相关政策对民营企业有所倾斜,更多地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主体 篇4

201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隆重提出了创新驱动的观点。创新科技对于提到生产力以及全国的国力都处于核心的地位。创新驱动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必须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拥有完备的体系;必须具有资源和集成方向的配置。

信息技术加速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又对创新驱动起到了促进作用。中科院以改革促进突破用创新驱动发展,中科院本身具有发挥建制化优势、强化协同创新、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的条件,条块式划分不利于发挥科学院的整体优势解决多学科综合性重大问题。在知识创新的方面,中国科学院在这个方面获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

同样的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的智慧社区建设,也是多学科对创新驱动的促进典型案例。建立在云计算基础上的智慧社区系统,其以云计算为中心,通过网站的作用,将安防、节能、家居、物业等子系统结合起来,社区居民可以体验到全方面的、迅捷的、完全开源的功能。见图1。

2首都智慧社区建设情况

智慧社区[2]的定义是:建立在互联网、物联网[3]、传感网平台上,对社区进行住宿楼、家庭居住、医疗保障、服务等方面进行人工智能方面的建构,以此构成一个能够大规模处理信息流的“聪明”的社区。建立在人文、绿色、智能理念基础上,搜集管理和服务街道,对于管理、服务、便民社区的建设新途径进行探讨,找寻一体化的新模式。计算机技术逐渐成熟,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推广应用,创新驱动下的智慧城市建设进行地如火如荼。智慧城市是由一个个的智慧社区构成的,所以建设智慧社区就显得尤为关键。

2011年起,各个城市都开始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发展的重点,作为全国首善之区的北京,也将在“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4年5月发布《智慧社区建设指南(试行)》,国家政策的试行,得益于首都智慧社区建设的成果。一年前,16个区县确定超过500个社区参加首批试点建设。比较典型的代表有西城区和朝阳区的街道。广内街道建立4大部分包括:中心、政务、商务、民生的14个子系统,覆盖范围包括:软硬件、管理、社会和民生等。朝阳区网格化基础,通过集成和整合,构建了新形式的社区管理系统[4]。

3存在问题

治理城市的手段方法有多钟,智慧社区应该算比较有效的一种方式,各个区县接受并加以运用,目前在实际建设层面缺乏丰富经验,对概念、特征、内容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较多, 而对建设方式、建设途径以及具体的措施研究相对较少。

自2009年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再到IBM的关于中国的智慧城市的说明,智慧城市无论从概念还是建设, 时间都并不是很久,智慧社区如何能够做到大范围的连接, 笔者认为在领域构建、应用水平方面,应该形成整体的推力, 缺乏长效的商业运营与盈利方式。

存在的问题如下。

3.1无法建立统一的标准

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未曾建立;首都各个区县有自己的标准, 同一个区县,标准也出现大同小异的标准,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比较普遍。

3.2主管部门不明,建设重复率高,直接导致项目实施成本过高

虽然多元参与,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有些部门权利出现集中,问题突出表现在:多部门在社区开展管理工作, 社区居民的信息,在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中重复出现,而系统中的数据,就采集与标准存在巨大差异,重复的结果是造成了工作压力的出现,就准确性而言,取用标准亟需规范。

3.3缺少专业人才

虽然社区的信息化进行了比较久的时间,社区管理人员也都接受过电脑知识培训,但是由于人员构成以中老年为主, 难免出现操作不熟练,计算机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

4首都智慧社区的建设策略

首都智慧社区建设以知识创新为导向,以社区、技术、 政府等多元主体作为重要参与对象,针对社区的建设规模、 地理位置、服务程度,进行设计规划,应该从投入角度进行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维护,完善社区服务网络,促进良性循环的发展。智慧社区的核心是做好服务,提升整个社区的水平,不仅要推进体系建设,还要建设区域化的系统。笔者主要有以下建议与对策。

4.1完善智慧社区基础服务设施

大力推进智慧型社区的通话网络设备建设。发挥社区的基层优势,对接好首都的各类项目,结合政府的建设规划, 与电话运营商、网络运营商、高新科技企业的合作,社区的有限网络,无线网络争取做到全面覆盖,响应李克强总理的提升宽带倡议。加快社区无线局域网、Wi-Fi和3G、4G等无线网络的建设。

4.2发展丰富智慧社区服务

加快服务系统建设。社区内的各种子系统,应该都要融入整个社区的服务系统内。服务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功能。

(1)借鉴脸部或者指纹识别的功能模块,实现对社区居民的进出智能化管理,让外来人员无法进入,提升社区安全系数;

(2)升级社区的监控摄像头,增加远程协助,促进家庭居住系统建设;

(3)多项整合,借助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不断调整升级社区的服务系统,让服务系统可以像人脑一样思考

4.3平台化建设

这个平台是整个智慧社区建设的大脑,重要作用显而易见。这个平台应该是信息化处理的平台,由3个模块:分析、 集成、发布组成。分析模块:做好各种信息的输入的筛选和识别,可以对出现的异常进行真假判断和分析,帮助提供处理结果或者处理建议;集成模块:安全防护、家庭居住、车辆管理等等相关的模块进行集成,借鉴台湾企业联发科(MTK) 做芯片经验,联发科把手机芯片里用于拍照、摄像及播放音乐的芯片,全部集中到一个芯片里,大大提高了手机的运行效率,并且极大降低了手机的价格,从而也催生了深圳华强北作坊式的山寨手机制造业的兴起。新功能的发展,会促进效率的提高,但是也要做好消极的影响,避免联发科事情的发生;发布模块:Internet与Intrant与Extranet的整合建设,实体的信息发布亭,做好信息互动,服务号居民。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无线化、实时化必将大大提升社区的服务水平。

5社会建设大浪潮中发展与展望

具有手段性、动态性、创新性特征的智慧社区的建设, 在创新发展指向下,将为我国创新驱动的转型与发展提供探索和借鉴。建立在交换和共享数据基础上的新技术,伴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必将能够更好的构建以服务为核心的智慧社区的体系。

不同的动力下,智慧社区建设的速度、效果、可持续程度都不同。

在住建部和北京市相关文件的指引下,在首都智慧社区建设的目标体系框架下,梳理归类城八区中东城区,西城区, 朝阳区等的智慧社区建设案例,并根据实现功能方面进行归纳,如图2

首都智慧社区在逐步的建设中,不仅可以依靠北京城区县内部的智力资源,也可以从外界引进创新型企业。社区的负责单位街道办作为首都智慧社区建设的主导单位,不仅将先进的技术、理念、设备引入社区,而且要着力营造一个创新驱动的转型和发展的平台,来实现智慧社区的自我生长和自我完善。

6结语

首都智慧社区的建设伴随着首都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本文在分析总结首都智慧社区建设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多元主体参与下的智慧社区建设创新驱动的转型与发展,分析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提出建设的策略,先确定建设框架,然后提出平台化建设,为政府的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有了相关的标准,那么智慧社区的“标准化”“可复制”“可推广”模式必将会获得推广。

摘要:各行各业都在进行创新的尝试和探索,首都智慧社区建设方面为创新驱动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相关借鉴,其中多个学科进行交叉服务社区的成功经验为大陆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成功案例。

创新驱动科学发展 篇5

科学发展

破除事业发展瓶颈开创广电工作新局面

——县广电台2016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谋

上半年,县广播电视台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扎实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新闻宣传上。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向社会传播正能量作为己任,着力提高宣传水平,为我县对外开放、项目建设、干部作风建设、社会稳定、计生等项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在事业建设上。稳步推进频道制改革,全力提升设备档次,改善工作环境和办公条件;在事业创收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使各项任务目标得到落实。

一、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1)着力提升宣传水平

半年来,我们致力于把《成安新闻》栏目打造成为我台乃至全市的知名品牌栏目。遵循时效性更强,信息源更广,的原则,逐步增加新闻信息量,新闻报道后续连接延伸更加紧密,视听质量明显提高。半年共制作播出《成安新闻》132期,编播新闻稿件1320条。制播“两会”专题报道5期,配发评论5篇;“两会”深度报道——重点工作寻访系列报道10期;“一拆四清”专栏25期;绿从这里开始系列报道3期,“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动员会精神学习专栏20期;系列报道:记者调查,围绕城市环境提升专题节目20期。在严格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栏目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始终与党委、政府保持一致,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

社会民生类新闻报道力度不断加强,上半年推出的《升级后的人民广场全新亮相,受到市民交口称赞》、《县公安局为中考学生开通身份证办理绿色通道》、《城西工业区集中拆除违章建筑》、《道东堡乡再掀植树造林高潮》、《我县多措并举,恢复金融秩序》、《县政府出资百万为农民春灌买单》、《县城管局:抢抓有利时机、建设绿美成安》、《美丽乡村建设让古老曲村“华丽转身”》、《我县生态环境良好,引来“苍鹭”栖息》、《涅槃中的“河北大寨”——何横城》、《男童被“锁喉”挂窗外,众市民热心救援》、《辛义乡南豆公:狠抓“一拆四清”,打造美丽乡村》、《荷兰小镇:七彩风车,喜迎八方游客》、《东大姑庙村全力打造“乐活田园、绿色家园”》、《诚信门市诚信人,小市场传递正能量》、《十三五末,我县农业总产值将近60亿元》、《丹江水首次进入我县环城水系》、《环境整治显成效,乾侯大地焕新颜》等社会好新闻,受到社会各界欢迎。民生类新闻占全部新闻总量的30%,做到了每期《成安新闻》都有民生新闻。

对外宣传上半年继续保持强进势头,在中央台播发22条新闻。其中《最美女性、最美家庭评比揭晓》、《3.15在行动》在《24小时》、《新闻直播间》播出;《村民栽下“祭祀林”倡导文明新方式》、《男童被“卡头”,众市民热心救助》、《全国夏收开镰,新科技打造智能新三夏》、《男子扬言跳楼,涉嫌扰乱公共秩序》在《晚间新闻》、《东方时空》、《共同关注》、《新闻直播间》等栏目时段播出;在河北台播发《全省项目集中开工》、《围殴出警民警——一家三口被刑拘》、《一市民因传播网络谣言被刑拘》、《植树一片新绿、建美好家园》、《齐心协力,爱心助考》、《读书不文明,图书很受伤》、《两小伙勇救落水女》等31条新闻,在邯郸台播发《葛洲坝环嘉再生资源有限公司邯郸分公司正式挂牌》、《成安首届“最美成安人”揭晓》、《成安财政收入首季开门红》、《投入1.3亿整修水利备春灌》等40条新闻。

七一前夕,以“大美成安”为主题,成功举办首届干部职工影视作品大赛,作品运用照片、视频等形式多角度展示我县“天蓝、地绿、水清、街净、路畅、人美”的城市新形象。

微信订阅号“成安电视台”推送信息800条。网站“成安广播电视台”首页图文信息更新115条,动态类69条,视频信息类更新200条。

上半年,我台制播县委、政府通知和通告61期,制播农技信息59期。

LED数字显示屏半年来共播放公益类广告、政务便民信息、文明创建标语、行业宣传片等1800余条(次),播放时长达2700小时。

数字影院半年放映中外影片300余场,丰富了全县人民文化生活。邯郸广播电视报成安工作站在邯郸广播电视报页面内刊登我县新闻12条,为服务我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2)创新驱动事业发展

1、稳步推进我台专业频道制改革,增强自我“造血”机能。经过岗位竞聘、人员优化组合,成立了经济民生频道和快乐3频道。频道改革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吃饭难。保工资、保运转成了我们面临的首要难题;二是创收难。广告创收一直是电视台资金收入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僧多粥少”的市场环境导致县级电视台广告创收锐减;三是管理难。长期以来,干部职工“大锅饭”思想普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工资分配机制,造成了职工思想没活力,工作没压力,干活没动力。实行频道制改革短短半年的时间,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两个频道活力得到了释放,职工积极性得到了发挥。一是激活了内生动力。大家把精力都集中到如何办好节目、如何创收上,形成了良好的氛围。现在,争着采编、自愿加班的多了,出工不出力,应付当差的少了,创新思路,费心策划的多了。二是加强了凝聚团结。在频道制改革中,我们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各个环节都在阳光下操作,经过民主测评打分、竞聘演讲打分、全面测评打分按总得分结果,确定频道总监岗位人选。竞聘出来的总监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三是频道定位有“气质”。经济民生频道定位于关注民生、服务群众,快乐3频道定位于传播快乐,做文艺活动。改革后,两个频道面貌焕然一新。四是提升了电视节目的数量质量,自办节目快速增加。

半年来,经济民生频道制作《民生新闻》栏目32期,播出民生新闻120余条,其中《高庄村多条线路下垂,造成安全隐患》、《政府出资渠灌区麦田及时喝上返青水》、《风筝线绊倒男童,90后女医生施救》、《809司机被打案》、《独手女教师,讲台育桃李》等民生新闻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消防在线》栏目10期;《红盾亮剑》栏目10期;食品药品安全专栏6期;配合建设局制作园林验收汇报片一部,县领导赴南方美丽乡村观摩专题1部,配合县委组织部制作6部村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汇报片,制作东湖公园、北湖公园掠影2部等10余部专题片。

快乐3频道先后完成了“锦绣名都”成安2016广场舞大赛16场节目录制和锦绣名都璀璨星光潘美辰明星见面会节目录制工作。《翻牌大开奖》栏目现场直播40期,《我爱我家》栏目策划制播12期,《幸福快递》栏目策划制播12期,《彩色周末》文艺汇演策划制播3期。配合县委、县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完成了《舞动成安晚会》、《安康杯安全在我心中演讲比赛》、《最美成安人颁奖晚会》、《3·8妇女节晚会 》、《成安县27届中小学艺术节晚会》、《河北省“心连心”艺术团演出》、《两学一做知识竞赛》录制工作。完成了8个幼儿园庆六一演出节目的录制工作。

作为县级电视部门,我们虽然在频道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等方面无法与上级电视台“分庭抗礼”,但是它“块头小”,与现实生活、基层群众具有天然的“亲近关系”,而且更容易凸显自身或所在地区的特色,只要利用充分,扬长避短,就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2、加快“户户通”工程进度,扩大县级台电视覆盖率。2016年争取国家和省级奖补资金1200万元,发展用户3万户,彻底解决本县节目收视难的问题。计划第一季度完成4500户,第二季度完成10000户,第三季度完成10500户,第四季度完成5000户。

3、进一步加快电视与新媒体融合步伐。在加强我台网站及手机客户端建设的基础上,引资125万元,建设“智慧成安”移动平台。建成后广大用户可随时浏览国内外新闻资讯、我县政务便民信息,还可进行网上医疗咨询、生活缴费。

4、争取中央投资建设县级应急广播系统。该系统建成后将覆盖县城主城区及全县234个自然村和机关、企业、学校。可以满足应对突发性灾难发生时的应急广播。该项目先后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县政府关于项目的研究意见和项目真实性声明,项目勘测定界图、地形图、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完成了土地预审意见,规划选址意见,财政配套资金证明等相关手续并上报到发改局等待出具项目建议书批复。

(3)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效,推动作风整顿活动扎实开展

自开展“学后池、整作风”活动以来,我台严格按照中共成安县委《关于在全县各级机关中学习后池村精神开展作风整顿的实施意见》(成发【2016】2号)文件精神和相关重点工作安排,认真学习后池村精神,扎实开展作风整顿,始终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严禁“四风”问题的反弹。重点在解决工作纪律松弛、办事效率低、服务意识差、吃喝收要拿等问题上动真招、下力气。作风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工作效率的质量,我们将以作风整顿活动为契机,建立长效机制,把学习活动延续贯穿到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凝神聚力,攻坚克难,夙兴夜寐、激情工作,以勇于担当的精神用心干事,以只争朝夕的拼劲抓紧干事,大幅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创造细致、精致、极致的一流业绩。以工作实践的新业绩检验作风整顿的新成效,确保实现纪律状况根本好转,工作效率迅速提升,服务意识明显加强,工作作风更加务实,廉洁意识入脑入心。

(4)强化防范安全生产

安全播出是广播电视的生命,半年来,我台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重大事项和敏感问题的稿件领导审签制度。并坚持新闻节目、稿件“三审”制度。节目监听监看制度。上半年实现了安全播出、传输无事故。

二、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问题:

(1)本地节目收看难

1、有线电视推进缓慢。近几年来,由于获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特别是传统的家家户户通过无线收看电视的方式已经终结,靠一根天线将本土节目送达家庭的时代结束了,有线广播电视因为线路限制不能及时铺设到乡村和新建小区,加之收费高多数居民难于承受,发展进度缓慢。成安全县约有12多万用户,有线电视用户仅仅2万户,覆盖率不到20%,大量用户收看卫星锅,因而通过有线网络传输节目受到限制,80%以上的本地居民因没有安装有线电视根本无法收看本地节目。

2、网络电视、IPTV、手机等新兴传播渠道的兴起进一步冲击了现有的有线电视传播渠道,分流了大量受众。单就目前成安,IPTV用户就到达1.8万户,而且以每月几百户的速度推进。相反有线电视的用户由两年前2万余户降为目前的1万余户,特别是广大农村尤为严重。

(2)收入大幅度减少,人员工资等无法保证

1、电视台主要创收渠道为电视广告,因为宣传效果不佳,广告商纷纷撤下电视广告,造成近几年我台广告收入连年大幅减少,以收入最高峰的2010 年为例,收入高达150.7万元,而到 2014年收入仅有75万元,2015年收入46万元,预计今年将会更少。

2、电视台本身是个重装备高消耗单位,设备更新快、投入大,缺少资金是限制广电事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我台以2015年为例,除人员工资以外,每年设备更新和维护等业务费为215万元,单靠创收难以为继。

3、人才流失严重。我台在编人员95名,因收入减少,人员工资无法保障,业务骨干劳动强度大、工作任务繁重。以2015年为例,全年应发工资229万元,实发74.9万元,每月人均工资才1000余元,以至于职工生活难于保障,故请长假和外出打工现象较为普遍,人才流失严重。

(3)节目质量有待提高

1、因为受众面剧烈收缩的原因,受众减少,广播电视喉舌职能大打折扣,部分没有安装有线电视的群众,特别是部分不会操作新观看模式的中老年观众收看电视困难,等于重返无电视时代。党和政府的声音、党的政策、推进中心工作、应急防灾、突发事件应对等工作不能有效传达到千家万户。

2、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由于体制等原因,近十年来进入我台的工作人员多为退伍军人安置,第一学历偏低,且所学专业不对口,很难胜任广播电视专业技术要求。

措施:

突破发展瓶颈,推动事业发展,针对目前广电行业出现的普遍问题,我台审时度势,努力培育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1、谋划争取国家局、省局和县委、县政府的支持,筹划建设地面数字电视项目已经启动,力争实现事业转型可持续发展。

2、广播电视台作为党的喉舌,在当地发挥着舆论宣传引导作用,政府要加大投入,人员工资、设备购置维护等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大力推动县级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3、广电系统内部自上而下经常性的举行各类专业技能培训班,提高在岗人员整体素质。

4、创新管理机制,实行全新的绩效管理考核制度。大力引进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相应的岗位上,真正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

三、下半年工作谋划

⒈把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学习宣传贯彻县九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作为工作重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舆论喉舌优势,紧紧围绕打造实力成安、活力成安、魅力成安‘三个成安’的发展目标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宣传造势,为我县项目建设、城乡建设、三农工作、社会民生、党的建设等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2、加快推进频道制改革步伐,科学完善频道改革制度。

3、创新直播栏目新亮点,把其打造成为我县乃至全市知名直播类栏目。

4、对外宣传争取下半年在中央台和省台播发有较重份量的新闻报道。

5、计划联合其它文化传媒公司以成安文化或禅都文化为题材拍摄电视剧一部。

6、积极推广地面数字电视,实现全县“户户通”,确保县委、县政府的声音能够传送到每家每户。计划年底安装用户到达15000户。

区域发展需要创新驱动 篇6

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时空倒转,曾经在革命年代风光一时的老少边穷地区,多因地处内陆、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加之信息封闭、观念落后,无一例外沦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陷落带。

来广东后,我特别留意到有一块跟我老家同样底色的革命老区“海陆丰”,也就是今天的汕尾市—上世纪20年代,彭湃领导的农民运动,在这里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

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汕尾地处中国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东南沿海,距离深圳、香港仅六七十公里,坐拥如此优越的地利条件,为何其经济总量、财税收入等主要发展指标在广东21个地市长期垫底,与珠江三角洲城市形成了巨大反差。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是中国难以解决的锥心之痛。对经济总量先后超越香港、台湾甚至韩国的广东省来说,解决红色老区贫困问题更是迫在眉睫的政治责任。2011年5月,一个由深圳与汕尾对口帮扶共建的产业转移园—深汕特别合作区应运而生。这个曾经肩负广东省实施“双转移”和“腾笼换鸟”战略的区域合作示范项目,现在又被视为支撑广东“振兴粤东西北”产业经济的宠儿。

区域合作、产业经济自有其内在市场规律,但在中国语境下,行政主导与市场力量经常相互交织。面对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诸多争议,是市场力量强一点,还是行政主导多一点,或许永远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单选题。正如沿海地区并不都代表开放与发达,内陆地区并不都是封闭和落后的代名词。近期微信热传的重庆巿长黄奇帆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与深化改革国际研讨会”上讲的5个故事,就生动地揭示了一座内陆城市是如何通过创新获取改革红利的。

中国的市场化转型已走过30多个年头,全方位改革开放格局已经成型,“沿海”已不再是一种天然的地理区位优势。

发展完善效能建设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篇7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中关于 “创新”共有62次叙述,提到 “改革创新”4次,单独提 “创新”58次,共提 “创新驱动”3次,即 “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更多依靠 “管理创新驱动”以及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中第一次、第二次谈到创新驱动是立足科学发展,希望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动力,并把管理创新驱动与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视为转变的三大举措。这表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是科技创新驱动,也更是管理创新驱动,尤其是政府管理创新。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江苏、浙江、江西、湖南、云南、广西纷纷开展了创新型省份建设。对六省创新型省份建设文件的初步文本分析显示,强化企业主体、支撑转型升级、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队伍、营造创新环境、推进社会发展是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共性举措,他们多以科技部门为引领,聚焦于科技创新,着重关注企业、高校、 科研院所等研发主体,忽视了政府管理创新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中的作用。

基于此种状况,本研究从政府管理的角度重新审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聚焦于以下研究问题: 政府如何通过职能转变,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1) 在理论上,突破以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着重关注企业技术创新的传统视角,将政府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经纪人 ( broker) ”的角色,以优化创新环境为落脚点探讨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路径; ( 2) 在实践上,从政府创新的视角发展完善效能建设,提炼地方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模式,对各级政府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

1.1创新特征变化与政府职能转变

创新驱动是指将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从主要依靠 “技术的学习和模仿”,转向主要依靠 “自主设计、研发和发明,以及知识的生产和创造”[1]。洪银兴[2]认为创新驱动作为发展战略本身也有从外生向内生转变的问题,创新驱动的增长方式不只是解决效率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依靠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激励创新制度等无形要素实现要素的新组合,是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和商业上的应用和扩散。简单来说,国家层面发展战略的转型、形成财富效应的氛围、严厉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定期垄断制度、 通过服务业全球化集聚高端人才、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建设创新文化等等是决定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水平的几个关键问题。

创新驱动的核心是创新。熊彼特认为创新是 “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资源、新组织模式等五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指出创新是采用和引进对于组织而言新的理念、产品或服务、生产工艺和流程、管理流程和技术等的过程,它是组织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并满足组织发展需求的重要方式[3,4,5]。创新不仅包括新技术、新产品的产生或引进,还包括新理念、新的管理流程等方面,前者主要指科技创新,后者侧重管理创新。

进入21世纪以来,创新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呈现出开放性、区域性和网络化的特点。首先,创新是开放性的,其强调多主体合作、顾客参与和自由交易 ( 见表1) 。其次,创新是网络化的。在创新网络模型中,涉及到创新者、成果转化者、融资人和经纪人等多种创新参与主体。创新者是基础研究或产品专利发明的动力源泉,通常表现为科研院所、 高校; 转化者将基础研究成果或发明专利转化为商业创新投入生产,主要表现为企业主体; 融资人为创新者和转化者提供资金支持,主要表现为银行、 信贷组织等金融机构; 经纪人作为中间人、协调员或促进者,通常是其他3个主体的桥梁,而这种角色应当由政府承担[6]。最后,创新是区域性的。创新中重要的是人员和地域政策。劳动力和基础设施是很难移动的,尽管一部分劳动力是可移动的,但是大部分是不能移动的。劳动力教育和培训、现代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企业、政府及第三部门合作的政策会对创新能力的建设产生持久的效应[7]。

创新呈现的开放性、区域性、网路化的新时代特征对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新的挑战。创新的开放性要求创新想法和创新科技成果自由流动与转化, 市场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传统的 “大政府”、 “小市场”管理模式受到挑战; 创新的区域性对 “区域整体性治理”思想的依赖性增强[9],要求上级政府通过区域整体统筹,充分利用下级政府自身的资源禀赋,形成不同地区的比较竞争优势[10]; 再次,创新的网络化特征决定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多主体性,政府应扮演好经纪人的角色,充分调动多元主体的参与和监督,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不仅能够有效化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阻力,更能有效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执行的现实效果。

1.2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与政府职能转变

2013年5月13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把以政府职能转变为主要抓手,把该放的权放到位,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当前政府管理中的 “大政府”、 “小市场”、 “强政府”、 “弱社会”是制约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创新的主要因素[11]。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1) “繁文缛节”导致创新成本高。作为一种 “繁文缛节” 重要表现形式的审批流程会大大增加企业创新的成本[12]。一方面,制约服务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体制机制问题,金融、通信、物流、养老、 医疗产业、非义务教育等中等收入阶段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受到行政性垄断、审批过多等问题的制约, 市场准入的门槛较高,甚至很高。相比之下,信息消费领域由于市场化程度较高,近几年快速发展, 2012年我国网民总数已达5. 6亿人,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超过8万亿元,2013年一季度达2. 4万亿元, 同比增长45%[13]。另一方面,李克强总理强调,企业新上一个项目,要经过27个部门、50多个环节, 时间长达6 ~ 10个月,这显然也会增加企业实施创新项目的成本,影响企业投资创业的积极性。

( 2) 国有企业创新动力不足。长期以来,作为中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国有企业既是重要的市场主体,同时又具有部分行政权。国有企业改革的不到位是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体制问题。一方面, 除了关系国家命脉的部门,如国防、粮食生产、电力等,国有企业还渗透在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国有企业的行政垄断对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产生了 “挤出效应”,企业不能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缺乏实现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的内在动力; 另一方面,相关体制与激励机制的缺失,又不能有效营造一种支持、鼓励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与政策法制环境,不能有效改变国有企业动力不足的情况[14]。 因此,李克强总理强调需要利用市场机制的力量, 转变职能,下放权力,减少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 打破市场分割与垄断,消除制约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使企业和产业在竞争中优化升级,为经济转型提供 “源头活水”。

( 3) 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个别民营企业已经成长为了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柱力量,如华为、吉利等。然而,尽管民营企业具有参与市场竞争、进行科技研发与创新的强大动力,拥有诸如易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易于获得范围经济等优势,但是仍然面临资金短缺、技术研发实力不足、企业间合作网络薄弱等众多问题[15]。此外,项目审批自由裁量的随意性,不利于建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影响了市场主体对未来发展的预期,尤其是会对在市场竞争中由于规模和行政地位的差异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民营企业产生重要负面影响,也容易滋生腐败。

( 4) 政府改革执行缺乏有效监督。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等现象屡见不鲜,很多地方政府在贯彻执行中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相互扯皮,推诿拖沓,明放暗不放,因此,李克强总理强调 “改革要公开透明进行,把取消、下放和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适时以适当方式公开,接受舆论和社会的监督。 有督促还要有检查,各部门都要逐一对照要求,搞好自查自纠,接受上级督查。国务院将在适当的时候派出督查组,了解已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的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对做得好的要表扬表彰,特别对通过简政放权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成效明显的经验要及时推广,对工作开展不力的要进行问责, 以推动职能转变工作的深化。”

在学术研究中,尽管多数研究聚焦于企业主体与科技创新,但是近年来已有少数学者逐渐意识到政府职能转变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张兆安[16]认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而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解决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田国强[11]强调中国经济发展要实现由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的转变,中国需要顶层设计,建立有效市场、造就有限政府,而中国下一步改革的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两个根本转变: 一是从与民争利的发展型政府向公共利益服务型政府转变; 二是从行政干预过多的全能型政府向市场充分发挥的有限政府转变。同时,政府职能转变的深化需要实施理念和机制的创新,需要坚持 “协同政府”的理念、结果导向的责任政府理念、 “可持续性理念”以及管理精致化原则[17]。

总体而言,化解创新障碍需要以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为主要抓手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 “权”。行政体制改革要求政 府 “放权”、 “削权”、 “限权”、 “监权”和 “防止侵权”。放权包括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放权、政府对市场和社会向外放权; 削权包括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和资格许可和认定,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收费等; 限权要求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让权力在宪法和法律的 “笼子”中执行; 监权表明政府用权一定要受到监督,要党内监督、民主监督、 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 防止侵权则指政府要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防止政府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侵犯,确保依法行政[18]。

2完善效能建设,促使职能转变,实现创新驱动

作为整体绩效改进的绩效管理,效能建设源于福建。1999年4月,福建省漳州市委、市政府为了推进机关作风改变,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在效能监督、勤政建设的基础上,在全市乡镇以上机关及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全面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效能建设由此诞生。不久,这项工作立刻引起福建省纪委、监察厅的关注,他们及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并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在省内全面推广机关效能建设的建议。2000年3月,福建省政府正式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机关效能建设,由此拉开了效能建设省级扩散的序幕。在中国地方政府实践中,效能建设自2000年福建省首推以来,已经扩散至全国大部分省份,在强化机关效能、推进政府管理创新、优化投资软环境、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19]。

效能建设是 “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提高工作效率、管理效益和社会效果为目标,以加强思想、作风、制度、业务、廉政、能力建设为内容,科学配置机关管理资源,优化机关管理要素, 改善机关运作方式,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强化机关效能意识,按照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要求, 构筑机关效能保障体系的综合性工作。” 它将 “绩效改进”和 “能力建设” 提高到同等重要的层次, 将绩效改进视为目标,而将能力建设作为手段,是一项综合式行政管理改革,是政府绩效改进的 “整体式创新”,是系统化解决问题的 “组合拳”[20]。相比于美国的重塑政府运动,中国的效能建设侧重于制度化与限权,而美国侧重于制度化与放权。

吴建南等[20]通过对我国东、中、西6省份实施效能建设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构建了效能建设理论框架,该框架将效能建设划分为价值重塑、权力制约、能力建设、激励问责等4个维度,以 “为人民持续改进政府绩效”为终极目标,受到高绩效政府、创新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等价值驱动。效能建设的核心举措包括权力制约、能力建设和激励问责, 各举措间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从而构成一个持续改进政府绩效的综合系统。通过自上而下的领导支持和制度建设,结合自下而上的人民参与,效能建设可以有效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为政府绩效的持续改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效能建设的理论内核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对政府 “有形的手” 进行 “改革” 与 “断腕”,而效能建设中的权力制约和激励问责,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府职能转变中的 “监权”、 “限权” 和 “防止侵权”等问题一脉相承; 其次,效能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创新和整体绩效改进举措,其内含的价值重塑、权力制约、能力建设和激励问责,能够形成良好的 “组合拳”效应,不仅涵盖了价值、激励等内外部动机,同时容纳了行政流程和政府能力等客观因素; 最后,政府绩效考核制度作为政府行为的 “指挥棒”,只要政府目标与其相结合便会产生明显的导向作用。若能结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将驱动发展战略的理念融于政府绩效考核与评估, 便会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产生强大的推力与助力。

然而,单纯的效能建设并不能完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生产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的重要任务,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效能建设是以优化发展环境为终极目标,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则应以优化创新环境为导向; ( 2) 效能建设中的价值重塑、权力制约、能力建设和激励问责形成的激励结构虽会对政府效能产生强烈的正向影响,却对政府放权较为忽视,因此不能有效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而这恰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 3) 创新的区域性特征决定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执行应当立足于区域的 “顶层设计”,充分利用下级政府的资源禀赋形成不同子区域的比较竞争优势, 而传统的政府效能建设中却存在对区域整体统筹的淡化。

基于以上分析,效能建设对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执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却需要结合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要求,对其进行合理改造。总体而言,基于效能建设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整体实施框架 ( 见图1) 。

2.1强化价值重塑,提升创新意识

价值观是指导政府执政行为的内在动力,决定了政府的行为方式和管理风格。改革开放30年以来,在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价值观指引之下,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创造了经济连续30年高速增长的 “东亚奇迹”。然而,在高速发展的背后,唯GDP导向,过分依赖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高能耗的发展方式占据主流,追求短期快速、粗放式发展的观念根深蒂固,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掣肘。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要充分提高执政人员的认识,摒弃过分依赖投资和资源的低效模式,建立起以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发展理念。 在新的形势下,各级政府应以 “有限型政府、合作型政府、创新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等价值理念为指引,利用系统性的政府创新与改革举措,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塑造服务理念,强化府际合作,优化创新环境,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在地方政府实践中,苏州市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大胆创新,秉持开放、服务的建设理念,依据产业发展需求引进高校科研院所,共享图书馆等科技基础设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园区。

2.2推进权力下放,增强创新动力

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界限一直是经济学家、政治学家讨论的热点话题。政府对市场创新主体管理中的 “越位”、 “缺位”、 “错位”、对技术、 科技、知识管理和服务的低效等问题是技术创新、 协同创新的主要障碍。政府职能转变中的放权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中央应该向地方政府进一步下放权力,改变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不对等的现状[21],促进地方政府创新和绩效改进; 其次, 政府应从一些市场更能有效解决的领域逐步退出, 同时强化国有企业改革,政企分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再次,市场重要作用的发挥以完善的市场规则为前提,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市场规则,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制度,为市场的有效运行提供重要保障; 最后,充分调动协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发挥第三方组织在创新网络中的作用,提升对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弥补市场和政府的不足。而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协同创新平台中心建立的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便是对其的最好阐释。

2.3改进权力制约,降低创新成本

对于应当由政府管辖的领域,需要对政府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约束。首先,应当进一步完善岗位工作制度,强化首问负责制、AB工作岗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等制度,优化政府服务环境; 其次,进一步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尤其是科技服务信息发布及时、快捷、全面、真实等; 再次,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和资格许可和认定,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收费等,通过削减 “繁文缛节”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推进科技进步; 最后,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确保依法行政,有效防止 “侵权”,构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有效地约束 “政府有形的手”。

2.4落实能力建设,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应以政府的制度与管理创新为引领、科技创新为突破点、相关利益群体的协同创新为主要抓手。首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政府应从自身做起,强化行政队伍建设,增强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能力,确保体制机制有效创新。 经验表明,创新对政府绩效改进具有显著作用,政府应结合管理实践创新管理方式,充分调动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 其次,利用网络、微博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强化公私部门信息共享,立足产学研群体的信息需求, 完善信息网络平台,服务区域创新网络; 最后,应当结合自身区域发展优势和资源禀赋,广泛开展政府间合作,通过合理分工,在创新网络中形成自身比较竞争优势[10],如上海都市圈、大郑州都市区、 重庆都市经济圈建设等。

2.5强化考核监督,加大创新压力

首先, “结果导向” 的绩效考核是对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为及其结果的具体衡量,是政府治理行为的 “指挥棒”。在粗放式发展模式下, 政府绩效考核更多关注于经济发展增量,忽视了要素投入的效率。而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新形势下,政府绩效考核的导向要发生质的改变,应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量为目标转变为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的关注。重构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要立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总体要求,以创建创新型国家为目标,聚焦关键绩效指标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年度发明专利授权等等。在政府创新案例中,杭州市江干区已经建立了创新型经济发展考核指标体系,科技部也建立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监测指标,值得个地方政府学习与借鉴。其次,应动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种利益主体参与并结合考核结果进行奖励与问责。最后,政府体制改革应强化社会监督。

3结论

本研究从政府改革与创新的角度出发,结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对政府效能建设活动的改造, 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府实现路径。研究认为创新驱动要实现以科技创新或管理创新为经济增长动力的发展方式转型应当以政府职能转变为主要抓手,以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强化政府服务和治理效能,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动力和能力为立足点。作为整体绩效改进的效能建设虽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但是其众多维度还亟待创新与完善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主体 篇8

一、构建创新体系, 打造我省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载体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 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人才与汇聚人才。郑州大学注重优化学科布局, 努力构建适应我省发展需要的专业体系, 108个本科专业中, 93个与我省“三大国家战略”及18个优先发展产业密切相关, 专业数量达到全国高校平均专业数的一倍。作为全国人才培养规模最大的高校之一, 努力回应全省人民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期盼, 承担着我省1/3研究生以及1/5一本本科生的培养任务, 郑大毕业生有50余万, 郑大是河南人民的郑大。

针对河南处于人才与科技洼地的状况, 郑大积极汇聚人才。首先是形成了一支包括在职院士7人, 长期工作院士18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720余名教授涵盖理、工、文、医、法、经等12个学科门类, 是河南乃至全国不可多得的人才库。去年, 学校实现了长江学者零的突破, 引进杨胜利院士、引进单崇新与王福俤两位国家杰青, 引进何季麟院士担任河南省资源与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引进英国科学院尼克·莱蒙院士担任医学科学院院长, 努力彰显大学汇聚人才职能。

基础研究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源动力。针对我省社会创新资源以技术创新为主的特点, 努力发挥高校优势并形成我省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 构建以国家级国际联合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为依托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知识创新体系。近年, 新增“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3项, 去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3项, 项目数位列全国高校第32名, 预计今年可能突破200项。今年, 已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3项, 位列全国高校第9位, 重点项目5项, 位列全国高校第5位。2014年ESI检出8729篇, 在世界前1%机构中位于14.2%位置, 排名较2013年提升71位;学校四个学科领域进入全球前1%, 数量位列全国地方高校与211高校前列。学校还成为全国38个联合国“学术影响力”项目成员之一。

以科技创新为主体, 强化产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围绕我省产业发展需求, 提出创新在郑大, 创业在河南;改变单一靠论文的科研评价机制, 成立产业开发与科技合作院、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及负责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的独立法人的科技资产公司, 积极推进河南省大学科技园建设与运行, 努力践行文化引领、科技支撑的大学责任。获国家三大奖共7项, 并实现了我省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零”的突破。

二、强化学科建设, 提升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推进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对应ESI排名全球前1%的材料、医学、工程、化学4个学科 (领域) 条件, 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学校进行资源材料、绿色化学、肿瘤防治、工程安全与防灾、中原历史文化等优势特色学科布局及建设。

以学科为牵引, 构建校级科研平台。提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校级科研平台建设方案, 建设实体校级科研平台, 把学科建设落脚到创新平台与体系建设上来。如, 围绕我省资源与材料产业, 打造资源材料优势特色学科, 设立河南省资源与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 去年, 通过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的第一轮评审;围绕我省食管癌高发的状况, 打造肿瘤防治特色学科, 组建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培育了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的第一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并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布局上努力谋划。依托中原历史文化学科, 开展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努力打造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依托工程安全与防灾学科, 获批重大基础设施检测修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我们的努力方向是:适应我省优势特色学科布局以及国家一流学科布局, 努力打造我校的校、省、国家三级特色或一流学科体系, 实现由学科到科研创新平台转化, 进一步提升我校对外的创新驱动发展与对内的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三、实施协同创新, 提高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水平

实施医学的协同创新与服务。9个附属医院开放床位2万余张, 年门诊量1000余万人次。做大不易, 做强更难, 学校努力整合资源, 围绕重大医学科学难题和重大疾病诊治能力, 注重协同创新并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达到37个, 一附院15个学科入围国家医疗数据中心“中国最佳临床学科排行榜”, 总数位列全国第三。

构建技术与工程协同创新体系。与我省以技术研发为主的国家级转制院所协作, 结合学校的基础研究优势, 形成以战略性技术研究为主的工业技术研究院, 并努力实现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突破。与郑州市合作, 打造占地260亩的郑州大学科技创新转化与人才集聚园区, 规划与推动郑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形成以郑大为中心的郑州市高科技园区与基地, 实现“创新在郑大, 创业在河南”;郑大综合设计研究院去年产值2.4亿, 通过职能与服务链延伸, 打造我省民建与工程服务的旗舰。

数据驱动广电网络创新发展 篇9

关键词:数据挖掘,精细化运营,客户细分

1 数据挖掘基本概念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信息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态势,“大数据”正以各种方式和路径影响着企业的商业生态,它已成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时代背景。

大数据广为人知的特点是4V理论,即Volume、Vatiety、Velocity、Value。由于信息传播媒介越来越丰富,信息存储的体量从MB级别跃升到PB级别,呈指数增长,从原始的机器通信的比特流到较早之前的以文本文件为主的结构化数据再到包括网络日志、语音、图像、地理位置等非结构化数据,数据存储和传输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因此,要求数据传输的效率不断提升,以满足人们快节奏的信息接收和表达的需求。而大数据技术发展到今天,企业更加关注的是大量而丰富的数据所带来的价值和经济效益。正因如此,数据挖掘技术在近些年逐渐被企业重视,作为大数据生态圈的成员之一,数据挖掘技术能够通过丰富的数学工具揭示数据背后的真相,帮助企业提高运营效率、减少运营成本。

2 媒体的数字化运营现状

一方面,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导致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变得愈加丰富,各种各样的可视化设备正在逐步替代传统媒体的地位。相比传统的电视播放节目,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完美结合,使其拥有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个性化的节目点播、差异化的精准推荐,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用户的关注。利用大数据技术在日常运营中生成、累积用户网络行为数据,探索数据隐藏的用户行为习惯和喜好等大量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发掘海量数据背后的有价值的信息,找到更符合用户兴趣和习惯的产品和服务模式,并对媒体产品和服务进行针对性调整和优化,大数据生态系统与互联网的融合也为在线媒体赢得了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以及巨大的投资收益。

另一方面,随着三网融合的深入发展,广电行业加快了融合整合的步伐,很多省份都已实现了一省一网的改造,广电系统从原来区县级别的分散式架构跃升到省级的融合平台架构,在数据量上有了数量级的增加,进入大数据时代也是广电的必然选择。以某地级市为例,60万用户的城市产生的内容量大概是100万小时,每个月的点播量为180~200万次,首页的月访问量是4 500~5 000万次,用户每月的订购量在几十万到上百万的规模。广电行业目前已普遍实现了媒体资源的生产、传输全数字化,在原有有线电视传播渠道的基础上,纷纷向互联网视频网站、移动互联网APP等全媒体方向拓展,在大力发展和巩固有线电视收视群体的同时,依托数字化媒体开辟出了一个新的收视群体,这部分收视群体通过新媒体渠道除了产生直播、点播、回放等常规数据外,还有大量交互数据,这势必带动系统数据量的急速攀升。但是,目前传统广电的运营模式对于大数据的应用还相对简单,所以,积极构建广电大数据支撑平台,逐步引入各项大数据应用,广电运营商才能继续在竞争中争取到更多优势。

3 数据驱动精细化运营

3.1 广电网络的客户细分

传统广电运营商提供的电视节目都是各家电视台按自己的计划录制、定时播放,早期开始有客户意识的电视台会综合考虑各个时间段的节目受众,有倾向性地调整节目资源,从而节约成本同时在非高峰期获得一定的收视率。

广电运营商通过多年的积累已拥有了大量用户数据,借助三网融合的战略转型,在现有企业数据仓库的基础上,搭建客户360统一视图,对用户进行多维度细分。深入分析各类用户的收视习惯,并为其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差异化的服务、差异化的营销,再通过市场反馈,提升运营能力,逐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营模式。

传统客户细分方法包括:基于人口统计的细分、基于客户行为的细分、基于客户消费能力的细分、基于客户价值的细分、基于客户生命周期的细分等。通过多种细分方法的交叉使用,能够更准确地回答客户是谁、客户喜欢什么、客户需要什么以及可以提供什么的问题。对于广电网络最大客户群体家庭客群,还可以通过网络账号识别,以家庭为单位将客户细分为不同结构类型的群体。例如:年轻夫妇家庭、中年夫妇家庭、儿童三口之家、学子三口之家、三代同堂等。针对不同类型的家庭定制节目菜单,还可以结合不同时段,家庭收视主体的不同,分时段推送或开放相应的电视节目或频道。

3.2 基于用户喜好的定制节目

2013年,美剧《纸牌屋》的大热让整个电视传媒行业陷入了沉思,同时大数据技术走进广电运营成为全行业关注的话题。它的投资方Netfilx是美国一家在线视频付费服务运营商,通过对3 000万用户的访问规模、用户重合度、用户群和访问深度四个指标进行海量数据分析,得到了拍什么、谁来拍、给谁看、怎么播这四个要素。《纸牌屋》的创造和推出,打开了大数据应用的一扇窗,变革了内容生产模式,根据用户需求而进行精准内容定位正成为现实。Netfilx在行业内掀起的热浪对国内视频网站也产生了影响。国内互联网视频网站也纷纷效仿,通过大数据分析制作了大量网络微电影。国内其他视频网站也纷纷将目光投向大数据,希望利用大数据掘金。

东方卫视的《女神的新衣》是电视、电商两大产业的一次深度试水,传统电视媒体捆绑天猫、明星衣橱等新兴互联网平台,并由互联网平台提供实时、精准的大数据指导电视节目制作,这一模式创造了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制作的新领域。而广电运营商可以借助大量新媒体数据,综合有线电视、互联网视频网站、移动互联网APP、社交网站等多个渠道形成对影视剧的收视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也可以为广电运营商制定影视剧版权购买策略提供重要决策依据,利用相对于收视率更加全面的收视评价数据来引导广电运营的创新发展。

3.3 个性化内容推送

随着大数据技术在在线视频运营中应用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视频网站或新媒体平台开始关注客户的行为轨迹,探索客户偏好,已逐步形成了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营模式。对于广电运营商来说,利用大数据实现内容个性化更是有天然的便利,借助三网融合的优势,实现客户身份识别,建立客户统一视图,使在网用户登录后系统会根据用户的浏览和观看行为推荐相关的视频或广告,并且这些定制的推送信息跟随用户的浏览轨迹实时更新,依靠大数据分析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内容推荐。

3.4 精准个人广告投放

中国在线视频广告市场规模为21.4亿元,在线视频行业的最主要收入来源依然是广告,其占比高达75.2%。艾瑞咨询认为,在线视频广告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反映出在线视频企业媒体价值的不断提升。未来在线视频广告市场规模的增长动力将来自于广告价格的提升。由此可见,广告对于视频网站来说是赢利的主要途径,通过精准的广告吸引广告主是视频网站想要达到的目标。

而目前传统的电视广告,依然采用分时段插播,按计划循环播放的模式,导致看电视的用户经常在广告时段换台等行为,虽然大多数广告投放已注意到了要与电视节目的内容相匹配,或者按时段不同实行差异化广告投放费用等策略,但客户体验依然较差。

随着网络电视的普及,广电运营商在广告投放模式上,也应借鉴视频网站的经验,大胆创新。配合客户细分技术的使用,为不同偏好的客户在同一电视节目中推送不同的广告内容,并提供一些扩展功能来提升客户体验。通过这些新技术的使用,还可以优化运营资源的结构,同时还能让广告主的投放成本最大效率地应用于有需求的观众。例如:雀巢咖啡的一则网络视频贴片广告,韩寒是广告主角。针对韩寒的忠实粉丝,内嵌的交互广告可以突出韩寒一人,用户点击小贴片进入,点击互动广告,用户可以玩一个小游戏,或者看到广告产品的更多信息,并且通过输入文字点评,在微博上进行互动。这种方式可以充分了解用户,带来广告投放的效益。

4 结语

三网融合、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都促使着广电运营商的不断转型,以数据驱动的新型运用模式将是广电运营商突破困局、形成独特竞争优势的重要选择。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大数据技术背景下传统电视运营与新型在线视频运营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提供了广电运营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李文莲,夏健明.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3(5).

创新驱动助推大连发展方式转变 篇10

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一批重大创新成果。设立创新驱动重大专项资金,出台《大连市创新驱动重大专项管理办法》。 组建了10个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梳理出31个技术创新链、107项关键技术创新点。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转化或产业化。

聚焦创新型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制定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和扶持政策。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纳入大连市政府对区市县政府的考核工作。加快创新孵化体系建设, 实施小微科技企业扶持资金项目,启动科技创业导师“1162”工程(聘请100名创业导师,培育10个创业导师活动示范基地,开展6项科技创业导师特色活动,打造2个科技创业导师服务品牌),集中优势资源培育中小微科技创新型企业。

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科技支撑城市功能提升。编制了《大连市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实施智慧城市重点领域科技攻关计划、智慧产业推进计划和智慧城市应用示范计划。

上一篇: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下一篇:技术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