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创作中情感的认识

2024-08-21

绘画创作中情感的认识(精选五篇)

绘画创作中情感的认识 篇1

关键词:真实,情感,心灵,体验,生活

随着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 现代文化的大量产生以及传媒能力的迅速膨胀, 人们越来越难找以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艺术是一种精神体验的方式, 属于心灵的国度, 通过自身的真实感受体验来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艺术家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理解和认识以及表达方式多样, 不仅仅有架上绘画和雕塑, 还有摄影、装置、行为等, 不管怎样, 一件真正能打动人心和再现真实情感的作品才是最为珍贵的。

一、情感表现的重要性

(一) 关于情感

所谓情感, 通常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 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对象和现实的主观态度。在心理学中情感的定义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 。

在原始时代人类情感的表现就已经出现,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野牛群、法国的拉斯科洞窟的壁画、中国的甘肃及世界其它各地的岩画都有记载, 但这个时候的情感表现是非常纯真的质朴的, 是心灵的真实与原始情感的流露。原始艺术这种不拘形式与技巧的粗犷的表现, 是内心真实的情感表达。“情感说”的流行与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相关, 如法国美学家维隆 (2) 给艺术下的定义就是:“情感的表达。”情感说的代表人物还有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他在其美学著作《艺术论》中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 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 (3)

(二) 艺术家的情感体验

艺术家体验人生所具备的前提就是心灵体验, 一个存在于艺术家内心深处的东西——情感。画面的明暗、色彩、构图大小、方圆、虚实、气韵、笔触等, 来表现画家的情绪与意境, 这种情绪表达的是否充分, 完全取决于画家的心态和对生活与艺术理解把握的程度。艺术家只有对生活对人生对艺术有着虔诚的献身精神, 从人生与生活的体验中发现艺术真理的价值, 才能创造出纯粹的艺术。

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这是变化莫测而又和谐统一的世界。在一个物欲横流和繁华喧闹的社会中, 在自己所营造的情境世界中像那些舞动的精灵、自由地飞翔, 自由的思考, 自由的生活, 体味着当代人当代生活的别样的内心追求与感受。所以这个艺术创作, 不是为了述说传播对现实思考后的定论, 而是为了传达人在体验感知事物和自身状态时的那一份感动。可见, 情感在绘画创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画家的心灵, 作品的灵魂。

(三) 情感在绘画中的体现

绘画是一种艺术活动, 所不同的是有它独特的艺术语言, 它是运用线条、色彩、造型、肌理等, 依据一定的形式进行搭配组合, 完成和传达精神内涵的任务。绘画作品不仅是形式和内容的体现, 更是精神内容的传达。当我们欣赏作品时仿佛能感受到画家创作绘画时的心情, 由此看来绘画语言包含了技巧、形式、内容和情感, 它们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 画家的感情是靠其特有的绘画语言来表现。

那虚幻、那空灵、那静缢、那精灵的舞动、那淡淡的光芒干扰着我们的内心, 艺术家把自己内心所有的心境情感和思想在自然万物中交汇, 深感着内在的心灵, 感动着万物的感动, 承载着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所以, 如果不把情感投入到创作中去, 再好的技法也画不出感人的作品。因此, 情感要始终贯穿到绘画创作中去, 才有可能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作品来。

二、情感表现来源于生活

艺术与人类的生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人们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 一旦缺少了艺术的介入, 将会单调乏味和黯然失色。高雅的、大众的、传统的、现代的、实用的、纯美的各种艺术类型和形态万紫千红、流光溢彩。有作为的绘画者无不重视深入到生活当中去搜集和积累创作素材, 并且依靠自己的艺术才能, 去发现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去感受生活五光十色的形象画面。艺术是世界性的语言, 并且不受国界的限制, 其个性的张扬也在每个画家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不管怎样说, 这些作品的成功都来源于生活情感的体验和感悟。

(一) 情感反映着我们的生活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情感, 通过人的内心世界反映生活, 决非自然主义照相翻版式的, 而是渗透了作者内心的理想、意念、观念和综合心理, 自觉不自觉的体现着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指向。艺术家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元素, 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表达方式是从现实到本质、从普遍到个别、从具像到抽象。他们对时代的变化和事物的发展不会无动于衷, 因为任何一种新的情感, 对富有创造精神的艺术家来说, 都不是外加的, 而是一种自发的内在情感。

中国当代油画家罗中立, 对农民生活始终怀着深深的艺术眷恋。1980年代初, 他以一幅表现农民疾苦的《父亲》而享誉画坛。到现在那饱经沧桑的农民父亲, 其凄凉而渴望的目光, 令人难以忘怀。作者采用了超级写实主义的画法, 一丝不苟地刻画着老人脸上和手上的皱纹, 就好像在细数着岁月的年轮, 诉说着嵌入年轮中的苦难, 以及主人公对苦难的隐忍。画家甚至不肯用一块漂亮的颜色, 一条潇洒的笔触, 我们却感到了画家心中的酸楚——为父亲, 为劳作而贫困的农民, 为经历过劫难的大地。

而在当代女画家陈淑霞的作品中, 我读到了什么是细腻的感情, 什么是静逸的感觉。看她的画如同冬天一场大雪后, 中午坐在椅子上晒太阳……风格简单的构图、形式与线条形成了她风格的支柱, 日常生活小事中的点点喜与悲, 善感的她撷取再转化成一幅幅恬静简朴又带诙谐的图画, 如孤独的苹果、流失的记忆、杯中的春色、凋零的花、茶具与桌子、镜中的容颜……画中她所表达的这些细腻动人的人物与静物的无声世界中, 却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少于察觉的种种情趣, 有的讽刺, 有的甜蜜, 题材平易近人得让我们会心微笑。

人的情感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要心去体会, 哪怕是一片树林、一湾清流、几只小鸟, 一朵风荷、一簇桃花、几道山溪, 看似寻常却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和一种撼动人心的力量, 能引起观者深深的共鸣。从画面中你能体会到美悄然无声地浸入了你的心灵。

(二) 情感在绘画创作中的体现

古往今来种种成功的文艺作品, 都无一表明了现实生活是他们无可置疑的创作源泉。情感活动是一切之本, 艺术的本质就是自我心灵情感的表现。荷兰画家伦勃朗, 身世载浮载沉, 前半生家业腾达、主顾盈门、饮誉四方, 后半生家道中落、丧妻丧子、遭人诋毁。自身经历的坎坷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冷峻透视, 使他在绘画中寄寓了对真与善的执著追求, 赋予笔下形象博大深邃的精神感召力。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 堪称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他出生于挪威洛顿。童年时父母双亡的经历在其心灵深处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些经历无数次震撼了他的内心, 触动里他的情感, 这种情感成为他后来创作的源泉。他在忧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 以扭曲的线型图式表现他眼中的悲惨人生。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 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 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上, 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 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 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 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 表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 无论是再现性或表现性的优秀作品, 你都能从作品中感受到某一生活的情况, 某一种精神生活的倾向。生命每分钟的遭遇带来的感受, 无论辛酸、憧憬、恐慌、无意义, 以及由无意义带来的消沉与困顿, 及由追问意义而进行的对生存的挣扎、人生的思索和由这一切带来的希望和欢欣, 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创作的对象。

结语

缺少对生活的激情对于绘画创作是致命的, 精神的苍白终将导致艺术灵性的枯竭。生存经验和知识结构是作为艺术家必须的积累和准备, 它决定着一个人对生活、对生命、对人类情感的把握和理解。

作为一个绘画追求者, 我强调生活与情感的重要性, 我对于艺术的表现形式以及精神内涵的辩证关系有着明确的认识, 认定“只有形式、内容和感受完美的结合才能表达思想的内涵”。表现什么和怎样表现取决于对艺术的认识, 画竹必先成竹在胸, 写意必先心中有意, 重视实践在实践中寻找美、发现美、认识美和表现美。不能回避丑, 对现实中的丑恶现象敢于正视, 勇于鞭挞从而揭示生活的本质。在人与艺术, 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上面, 我十分尊重自己的发现和真切的感受, 强调传达真情实感, 注重最为适合自己的艺术传达方式。当然,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所有的创作都根植于真实的现实生活的肥沃土壤。艺术是一种开拓, 如同探险一样, 艺术需要真诚, 凡·高的向日葵打动了数以万计的人们的心灵。我想莫过于他的画还在呼吸, 画的心脏还在跳动无疑比常人还要跳得稍快一些。

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灵感和机遇是空前的, 它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实验空间。什么都可以存在, 关键是我们自身的需要, 或者是我们更愿意接受怎样的艺术方式。当我们面对空白画布创作时, 总是开始搜寻什么东西最真实?什么是最有力量?什么是最打动我?所以我们要用心贴近自然、贴近生活、关切生命, 生活的点点滴滴从我们身边流过, 它所包含的东西如此丰富, 随时随刻都能给我们生机与灵感。世界竟是这么的平静无华, 又是那么的有滋有味, 不为视觉中迷离的表象所惑, 那么通往精神家园的路就在我们的脚下。

参考文献

[1]陈寻生.新编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8.

[2]王宏建.美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6.

[3]丁涛.艺术概论[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8.

[4]贾德江.忻东旺新写实主义油画[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12.

[5]赵贵德.当代美术学院[J].河北美术出版社.1996 (4) .

[6]http://xsc.scfai.edu.cn/BBS/dispbbs.asp?boardid=21&id=618.2007年6月3日访问

[7]http://www.kwaifunghin.com/artists/Painters/ChenShuXia/abstract_chn/2007年6月6日访问

[8]http://www.nctvu.cn/lll/yishuxinshang/ciyemianimg/3z/zhenwen6.htm2007年6月10日访问

[9]http://www.ce.cn/kjwh/scpm/tzjb/xhds/xhdh/200509/01/t20050901_4572827_23.shtml.2007年6月14日访问

浅谈自身陶瓷绘画创作的几点认识 篇2

一、陶瓷绘画创作的选材

我认为陶瓷绘画创作,首要的是选择题材。在陶瓷绘画创作的时候,最困难的是不知画什么,很容易使陶瓷绘画创作一般化、概念化。为此,首先要让自己欣赏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要多选择一些美的、动人的、积极向上的题材,这可以激发我们陶瓷绘画创作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在生活中发掘创作素材,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陶瓷绘画创作素材需要在生活中不断积累,培养自己经常画生活速写以及多拍照片的习惯,不少陶瓷创作题材都是在速写及照片中萌生的。因此,让自己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搜集素材,多画速写,多拍图片以捕捉生动感人的形象资料是十分必要的。观察能力是与创造能力同步发展起来的,没有观察也就难以更好地想象。观察是学习与创作的基础,使自己在观察、感受、创作中得到乐趣和满足。

二、创作具有自己风格的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要构图清新、朴素、丰满、有力、富于韵律感,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要具有自己个性的艺术语言,也就是把生活通过陶瓷绘画创作变为具有自己风格的陶瓷艺术作品。

“什么性格的人都有可能画得好画,也有可能画不好画,关键看你能不能认真对待自己手底下的作品。”这是著名油画家靳尚宜老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我认为很有道理。我非常热爱自己的陶瓷绘画创作生活,一坐在画桌边,心里就充满了快乐,有很安静的感觉。所以我画出的陶瓷作品都是寓意吉祥、积极向上的,充分展现出材质和画面结合的美。比如我所画的“婴戏图”作品都是我所画的一种以保留古代儿童生活游乐形象和社会风俗表现而传承的陶瓷绘画画面,是以儿童手持及使用各种花卉、道具,或者群体嬉戏、游艺等玩耍活动为绘画题材,儿童的衣饰、发髻等是和现代现实生活所不同的,儿童身体比例都比较准确合理,动作符合儿童特征,肢体肥圆而柔韧,重点突出了一个个嬉戏玩耍的大头圆脸胖娃娃形象,达到了一种简练传神的艺术效果。由于儿童生性活泼好奇,在他们的眼里,每样事物都新奇有趣,都想要探索、尝试。而游戏、玩具,不仅能启发心智,也是他们锻炼体魄,探索世界的工具。所以我所画“婴戏图”作品,笔精墨妙,憨态可掬的小顽童刻画得淋漓尽致,或欢呼跳跃,或嬉闹奔跑,不只是表现出生动活泼的姿态、专注喜悦的表情、稚拙可爱的模样,还要让人心生怜爱,为之动容,感受到童稚世界的无忧无虑。我通过赋予情感和生命力的艺术形象

孩童,来表露我对社会、自然、人生的体验和认知,并通过线条、色彩、造型、构图等绘画因素及整体的神韵来展示我自己的内心世界。以自己的艺术载体象征性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渴求和审美需要,又以象征形式去实现对童年、对无忧无虑的时光的怀念与回归。使欣赏者随着这些可爱的孩子慢慢地进入记忆,猛然间回忆往事想到一个人、一件事、以及整个童年。又比如我画表现牡丹题材的作品,是将中国水墨画的表现技法与青花装饰工艺相结合,构图简洁而富有特色,花叶勾勒工整挺拔,晕染层次丰富,着意笔墨的变化运用和生动自然的表现,构图采用下静上动、对比相衬的手法,实而不塞,空而不虚,章法有度,颇具诗意,设色浓艳而脱俗,很好地表现出牡丹的雍容华贵,而且在青花这一独特颜料的表现下还赋予了牡丹温婉素雅的一面,结合得是那样自然与和谐。颠覆了以往人们画牡丹只用色彩来表现它的雍容华贵,用这丹青的青花也能孕育出这样美丽的花朵。这是我创作“牡丹富贵图”作品的艺术风格。

三、色彩是陶瓷绘画创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陶瓷绘画中的色彩,是一件陶瓷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但色彩艺术同其它艺术种类一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经过历代陶瓷艺术家的努力和探索,其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一代代前辈艺术大师们耕耘不止,给后人们留下了无数的艺术财富。传统的色彩理论对于画面的色彩构成更多的是依靠色彩的空间关系去表达(物体离观者近则色彩鲜明突出,离远则变淡变冷)。但在现代的许多陶瓷绘画大师的作品中,这种理论已被打破,陶瓷艺术家们根椐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应,重新组合、安排色彩来构成画面。空间关系,应理解为色彩结构上的位置关系,色彩的强与弱应根椐画面的需要来分配。我创作陶瓷作品绘画画面中的色彩,看似遵循传统的色彩理论观念,其实还是有所区别。在色彩上寻求一种变化,让陶瓷画面看起来能更加地与众不同。

四、陶瓷绘画中的笔触

笔触,是一种绘画语言,属“抽象词汇”,在“物质材料”和“形象词汇”间处于绘画语言的第二层面。绘画语言是艺术作品“形式”范畴内的外在层次,而艺术“形式”则是艺术表现的外在形态。通过这几层关系我们就可看出,笔触是整个陶瓷艺术作品形成之中链接艺术主体、客体和本体以及其它诸因素的一个小小的表面环节,在陶瓷绘画作品组成和绘画创作过程的诸多因素之中,笔触并非关键环节。在我创作的陶瓷作品当中,笔触也是我所追求的内容之一,我追求放松潇洒的笔触,力求让画面松散而不失精致,活泼而不失严谨,让画面给人的感觉放松,而又不缺乏细节;实而不塞,空而不虚。

五、画面最后的处理

当陶瓷绘画创作基本完成后,所剩工作就是要把最后的画面统一起来,包括整体的颜色感觉,细部及边缘线的处理,最后到画面整体结构、布局满意度、留白多少等,都是非常需要注意的地方。因陶瓷绘画是“立体的”,因此调整陶瓷画面也是一个极需要耐心的工作。

总之,陶瓷绘画创作和其他绘画创作是有很大区别的,陶瓷绘画创作能更加自由地表现所观察到的生活,人生态度等其他绘画创作表现不出来的东西,更能激发出绘画创作的热情,使自己对陶瓷绘画创作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徐国琴

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女陶艺家协会理事,是“青花大王”王步的第三代传人。1990年开始随著名陶瓷美术家、王步第二代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恩怀学习陶瓷美术装饰,在名师的影响和指点下,其绘画技术有了显著提高。成为景德镇瓷坛近年来较为引人瞩目的青年陶瓷艺术家之一。

电话:15079865251

论绘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 篇3

创作来自生活的沉淀, 作品是释放情感的出口。一个热爱油画的人, 他会随时记录走过的风景, 随时捕捉自己乃至身边朋友的一些情绪, 速写下来, 如同日记。因为这可以随时成为创作的来源。路边的一颗枝繁叶茂的梧桐树, 大山里潺潺流淌的小溪水, 甚至闹市区里匆匆流动的车水马龙, 奢侈糜烂的灯红酒绿……油画创作的源泉来自哪里, 来自身边的生活。油画创作的直接动因是什么, 情感。一切油画创作都是情感的表现。托尔斯泰说“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 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 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 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 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首先, 对社会生活的细微观察。记录生活, 记录情感。通过一边观察生活一边记录的方式, 寻找创作灵感。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越丰富, 绘画创作的基础越丰富, 越有内容去表现。如果对社会生活体验贫乏, 绘画创作基础就会薄弱。从身边着手, 作为大学生, 校园生活必不可少, 对校园生活的观察, 可以创作一系列的草图用速写方式记录。有一人的, 两人组的, 三人甚至多人组的。对家庭、亲人的记录。画身边的亲人, 利用照片参考的方式, 进行创作。其次, 对素材进行整理构思与创作。对生活有了体验, 会萌发油画创作的欲望。通过对社会生活中体验到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别人。这就要从油画创作开始。要开始创作, 就需要对收集的大量素材进行整理构思。油画创作反映社会生活, 情感来源于社会生活。好的油画创作始终有“情感”贯穿其中, 没有情感的作品, 如同行尸走肉, 毫无热血激流。

油画创作反映社会生活, 情感来源于社会生活。对社会生活的任何反映都不可能以绝对客观、绝对中立的漠然心情去反映。人们带着欢乐与悲伤、爱怜与厌恶的情感反映社会生活。因此, 油画创作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就必须饱含情感在内。好的作品需要用心灵体会, 用心感受画面背后的真挚情感, 情感的背后, 是画家思想表达的全部。

情感在油画创作中的感人作用。艺术与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区别之一就在于:哲学、社会科学表现理智, 因而以理服人;艺术表现情感, 因而以情感人。鲁迅说:“创作总根于爱”, 就是因有爱而激发作者的创作之心。画家在创作每幅作品时, 都是因为想通过画面抒发自己的情感, 达到心灵上的抚慰。诗人写诗, 作曲家谱曲, 画家画画, 一个道理。情感在油画创作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法国浪漫主义先驱藉里柯在创作著名油画《梅杜萨之筏》时, 画家德拉克洛瓦去看过, 德拉克拉瓦在日记中写道:“当藉里柯在画他的《梅杜萨之筏》时, 允许我去看他的工作, 他给我这样强大的印象, 当我走出画室这之后, 我像疯人一样的跑回家, 一步不停, 直到我到家为止。”或许, 他的心灵被震撼, 开始寻求同样激动人心的方法进行创作, 之后他的巨作《自由引导人民》问世。

科学家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 是纯客观的、纯理性的、是不包含情感的真理的探索。而艺术家对生活的体验却是包含主观心灵的情感体验。所以, 我不得不重视油画创作中情感带来的体验, 在画家的潜意识里, 绘画的本质就是是通过画笔表达他们的情感, 思想, 表达画家的全部。当个人情感达到一定的高潮时, 面对内心的质问, 不会退缩, 而是拿起画笔, 抒发情感, 表达一切。真正用心去体会, 看到作品背后的情感表达与精神归属。

油画作品的普及与欣赏。油画又称“西洋画”, 实质西方之精神食粮。中国人的审美讲究融合佛、道、儒等思想, 封建社会时的中国人, 虽然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并没使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所以后来会有五四运动打到孔家店的口号。历史等各种因素使国人不能完全理解或是欣赏西洋画的精髓, 这一现象甚至到如今都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而油画, 一属实境艺术, 二属抽象艺术, 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导致现在很多的国人去美术馆, 只是望着作品, 用眼睛看画, 看到的只是作品, 而不是真正用心去体会, 没有看到作品背后的情感表达与精神归属。随着人们日常生活质量的提高, 精神文化的迫切需要度加强, 对艺术欣赏的要求也在不断加强。

想要理解画面的情感, 就先要了解该作者的背景, 绘画动机。作品的背后都会体现作者的思想和精神魅力, 永远带给人以深沉的美, 启迪着人们不停的思考。欣赏画面的同时其实更是在欣赏作者。所以, 当你再次站在同一幅画面前时, 请“审视”作品, 用心灵去感受这幅作品中的全部情感、理想、人格……因为这幅画里, 有作者的全部生活。了解作者和创作这幅画的背景, 加强艺术普及。面对作品请认真的对待。

当代艺术正处于社会化、多元化的时代, 情感在油画创作中的体现一直是艺术工作者们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我的毕业创作整个过程体现了油画创作反映社会生活, 情感来源于社会生活, 创作的背后注入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所以我们用心灵体会作品的真实情感, 学会了解作者和创作这幅画的背景。艺术普及。请认真的对待每一幅作品。总之, 每幅作品的都是作者心灵的呐喊, 画面背后的情感丰富至极, “情感”就是创作的血脉, 赋予生命于作品, 激情着, 昂扬着。奋发向上。

摘要:本文以创作需以情感“回归”为线索, 以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和积累的生活题材为研究内容。结合欣赏西方绘画——油画作品, 使作品与欣赏者之间产生共鸣, 欣赏作品不要只停留在作品的表面上, 而是发现作品中蕴藏着画家丰富的真挚情感且进行举例说明。油画创作反映社会生活, 情感来源于社会生活。用心灵体会作品背后的情感。油画作品的普及与欣赏。通过对油画创作中需要情感表达和学会欣赏作品的总结性陈述, 引发人们对于情感在绘画创作中的表现和期待。

关键词:情感,油画,社会生活,心灵

参考文献

[1]罗丹口述, 格赛尔记, 沈琪译, 《罗丹艺术论》,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7年版

[2]杨琪, 《艺术学概论》,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出版

[3]刘永升, 《西洋绘画》, 北京,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9年出版

浅谈——绘画创作中的情感之“贵” 篇4

以情感为出发点,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才是支撑你一直坚持或者执着的想要优秀的完成一件作品的动力。在学画的这条道路上,绘画创作的出发点,我一直坚持以本人的情感为出发点和源动力,做思维导视和线索导视。因为兴趣支撑不了长久的艺术追求。一幅好的创作作品。兴趣也不能占有主导地位,因为过于单薄,它会消耗在我们长久创作过程中,最终出来的效果也差强人意。

正因为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带有许多的局限性,由于每个人的阅历不一样,所遇所感便不同,对事物的敏感度也大不相同。对于这点有利也有弊。太过执着于自身情感,就把许多画家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埋头于抒发个体情感中的酸甜苦辣,却没法引起大多数观者的共鸣。相反,为了博取大众的认可,便出现了“大众题材”的现象。看最近几年在校大学生的毕业创作展,题材丰富,有非常多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但也有一些所谓的“大众题材”的出现,但是相似题材下,出来的画面震慑力却大不相同。真正的关键点在于你倾注的情感的多少。其实,关于题材的选取,很多人会采取保守的观念,既不出风头,但也不至于太失败,因为某些题材已被大众普遍接受。可是选取这样“保险”的题材的弊病就在于,并非出于作者初衷,也就不能彻底真切的表达对于画面的情感了。同样的题材,如果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就能找的别人看不见的创新突破点。

所以我认为画家应该遵循自己的内心,深挖内心情感,那些平时生活中不会轻易表露的情感,不断挖掘,在画面中尽情的表现自己的思想,思想的创新。借助画面,与观者分享,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渠道。

同时,还是要强调不要一直陷入自己的小情感。因为画家自己本身是个体,每个人从肉体到精神,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太过关注个体,而忽视了大众的情感需求和社会情感现状,就很难引起观者内心的共鸣了。

人的情感共鸣应该是一个“欲望-感知-想象-移情-满足心理模式”的一个微妙的变化过程,以此来达到画家和观者之间的情感共鸣。

很多同学在一开始创作的时候,不知方向,盲目搜集资料,为了稳妥,开始大量借阅和参考大师的书籍和画册,以帮助自己寻找灵感和创作思路,可这往往造成一个恶性循环就是把自己从一个“创作者”变成了一个“再现者”,把参考变成了模仿,失去了自己主观能动性,忘掉了创作的意义。吴冠中先生曾经说过“情生艺,艺需技。而技与艺不是一家人,血统各异。”也就是艺术本质起源于人的感情,而技术只是时间的问题。所以说好的作品是散发着情感的味道的,而不是用来评析谁的技法更胜一筹。我们年轻一代的从艺者,需要在前辈们造就出的艺海里不断的摄取营养,但是想要做出自己的成绩,就不能一味的模仿,做大师作品的“再现者”。我们需要不断的创新思路,由于每个人的情感各不相同,所以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千变万化。就油画方面来说,西方的艺术文化里,他们比较注重画家的个性特点,以模仿别人的作品为耻。吴冠中先生提到:“似曾相识或是千人一面,都是创造之敌,抄袭是从艺之贼。”在吴冠中先生看来。个人情感应是从艺者创作的源泉,和发展个性的法宝。如果一味从别人的作品中模仿,就是一条死胡同。因为个性是可贵的,它往往会使从艺者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突破口。

对于我们年轻一代的从艺者来说,只有把握住创新,才能做出更好的作品,而我认为创新的主要突破口在于风格。而更重要的是风格诞生于画家自身的真挚情感。所以说模仿,装腔作势是绝对创造不出自己的风格来的。也就理所当然创作不出理想的作品。毕加索说过:“创作时如同从高处往下跳,头先着地或是脚先着地,事先无从把握。”所以说我们无法事先设计自己的绘画风格,只有将真情实感寓于作品中,寻求自己创新的突破口,才能真正体现作品价值。创作出一件优秀的作品,必然需要许多条件的支撑,例如:经验阅历,技法,天赋,素养等等,但是我觉得归根结底出发点还是真情实感!

苏弗尔皮说过一句话:“小路艺术娱人,大路艺术撼人。”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深悟大路作品的关键从来不在于尺幅的大小,题材与内容,而是命悬于感情的质量与真假。要不断的寻找和倾注自己的真实情感,才是创作过程中最应该把握住的瑰宝!

摘要:每个人的情感各不相同,所以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千变万化。对于我们年轻一代的从艺者来说,只有把握住创新,才能做出更好的作品,而我认为创新的主要突破口在于风格。更重要的是风格诞生于画家自身的真挚情感。所以说模仿,装腔作势是绝对创造不出自己的风格来的,也就理所当然创作不出理想的作品。好的作品是散发着情感的味道的,而不是用来评析谁的技法更胜一筹。我们年轻一代的从艺者,需要在前辈们造就出的艺海里不断的摄取营养,但是想要做出自己的成绩,就不能一味的模仿,做大师作品的“再现者”。我们需要不断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创作根源,真实情感,共鸣,创作瑰宝

参考文献

浅析绘画艺术创作的情感表达 篇5

关键词:绘画艺术,情感,审美情感

一、绘画的理论及艺术情感的内涵概述

绘画是一种在二维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人物、风景、等自然的艺术, 进入20世纪, 随着摄影技术的出现和发展, 绘画开始转向表现画家主观自我的方向。自我主观主义的加强, 使得绘画艺术的表现更趋向于创作、想象, 超脱于临摹自然界的表现形式, 而更具思想性, 更加寄托于作者自身的情感因素。

感情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 这种主观的体验和感受和绘画密切相连。我们所说的艺术, 很大一部分包含情感因素, 脱离于情感的绘画不叫艺术。我认为著名的画家艾轩的作品很有特色, 他的画是艺术与情感相融合的典范。他绘画风格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怀”。他的作品与其说是西藏风情画, 毋宁说是他内心的独白, 因为他画西藏高原景色和孤独的人物, 主要是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感情。另一方面, 他更擅长把绘画中景与物与神秘感联系起来, 创造出一种神秘的现实感, 超脱于一般的景物画或是想象的神秘画, 是一种现实与虚幻的结合。这种独特的绘画风格是个人技术和情感的结合的较好的典范。

二、绘画作为情感表现手段的分析研究

任何一件事都是两面性的, 对于绘画来说, 绘画需要有情感的寄托才可被称为上乘之作, 而对于情感来说, 绘画更是称为表现情感的手段。

中国绘画功能最早被认识的是教育功能, 并且被自觉利用的一个功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盛行在殿堂画壁画, 内容是前朝圣明帝王的图像, 让人们顶礼膜拜。自此之后, 人物壁画开始盛行, 到西汉时代, 人物画壁画不仅画帝王, 还画将相, 形成一种社会风尚, 能被列入壁画以教育后代, 被视为一种崇高的荣誉。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三杰之一, 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达芬奇是一位思想深邃, 学识渊博, 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他是一位天才, 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 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 为了表现出更为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 他广泛地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他的人生经历与个人兴趣直接影响了他的绘画, 并且, 他的绘画为他个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的舞台, 一个情感寄托的门扉。

三、绘画中的审美情感及艺术价值的分析

绘画中的审美情感, 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反应。它对于艺术家具有充实的心里内蕴, 又对于自然内容具备有意义、有内容、有形式感的形式的要求。

在绘画的历程中, 不光要把情感溶于绘画, 更要学会审美情感的培养。深化审美情感, 培养审美情操。这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素养, 是“艺术敏感性”的素质。从充满生命活力与威严气势的阿尔塔米拉的洞窟壁画到富于线条韵律﹑严谨精致的绘画风格的《维纳斯的诞生》以及中国古代画家范宽的雄健浑成﹑墨法厚重山水画到时荷兰画家凡高充满激情的作品, 展示古今中外美术作品所涵育的美感, 人类对生命活力的向往﹑热爱和艺术表现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 这都需要一位有“审美情感”情操的艺术家的眼睛。

精神的作用是很大的, 我们常说要把情感寄托于绘画, 使绘画成为我们表现情感的工具。但我们忘了最重要的一点, 就是我们本身对这门艺术的热爱, 对绘画艺术的热诚, 这个热诚高于一切, 也超越一切。

参考文献

[1]范明华.历代名画记[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2]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6.

上一篇:AMI合并心房颤动下一篇:飞机燃油系统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