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保护

2024-07-10

种业保护(精选十篇)

种业保护 篇1

植物新品种权是种业领域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对种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形式多样的侵权行为依旧扰乱种业市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还远未到乐观的时候。许多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相对薄弱,偏重于种子的生产、推销,疏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使一些原本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却被人抢先申请,造成“墙里开花墙外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跨国种业公司的知识产权意识十分强烈,他们不仅充分利用全球的种质资源,还利用其自身的研发优势,借助农业知识产权全球布局,谋求利益的最大化,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争得先机。

保护种业知识产权,不单单是保障农民、科研单位、育种者和企业的权益,同样事关国家利益。在知识产权和种业市场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假若欠缺这一战略考虑,农业发展可能受制于人。那么,如何保护种业知识产权?遗传资源如何使农民获益分享?

为什么要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能够鼓励企业创新

目前,世界各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模式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有的实行“双轨制”,采用专门法与专利法叠加保护;有的实行单一立法模式,采用专利法保护或专门法保护(阿根廷、智利等);还有印度、非洲,统一组织更适合自己国情的保护模式等。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法律系副教授李菊丹介绍说,美国实行的是植物专利、植物品种保护证书和发明专利“三位一体”的保护模式。这3种保护方式在实践中可以重叠,互不排斥,植物发明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一种或者多种方式为植物发明提供保护。欧盟植物发明保护模式是一种多层次保护体系,《UPOV公约》和《欧洲专利公约》对欧盟植物发明保护制度影响深远,欧盟层面则通过1994年颁布的《欧盟植物品种保护条例》和1998年颁布的《欧盟生物技术发明保护指令》进行协调,同时欧盟各成员国在国内法层面为植物发明提供国家品种权和专利的保护。“产业利益是欧美各自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李菊丹认为,除了借鉴上述两吸种保护模式的某些具体制度外,中立国种子产业及其相关利益群体更应

收欧美相关产业对植物发明保护法活动的重视与影响,在当前《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修订活动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使中国未来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中国种业的发展更具有激励和促进作用。

怎样加强保护?

—尽快加入《UPOV公约》1991年文本

种业未来竞争的核心是知识产权的竞争,保护好知识产权,使之与种业创新实现良性互动,是我国种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1961年,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成立,比利时、法国、丹麦等国签订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简称UPOV公约),《UPOV公约》先后经过1972年、1978年和1991年3次修订。我国于1999年加入《UPOV公约》,成为国际植物新品较种保护联盟的第39个成员,目前采用1978年公约文本。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仰坤认为,我国目前采用的1978年版的公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致使保护的植物范围狭窄、品种权涉及的范围小、品种权的内容太少、保护品种权的措施不强等。他认为,提高我国品种权保护水平的关键是尽快完善我国的品种权保护立法,尽快加入《UPOV公约》1991年文本。

随着我国植物品种权保护制度的完善,植物品种权申请量和授权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适时加入《UPOV公约》1991年文本已是大势所趋。和1978年文本相比,1991年文本创立了依赖性派生品种的概念,能够更严格地保护育种者的权利。

如何保护农民权益?

——保护农民的原生品种应当容许其具有变异性

中国是遗传资源主要提供国,也是重要的遗传资源使用国,而国内现有的法规很少提及“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问题。那么,遗传资源的利用如何让农民获益,并充分调动农民在保护传承农业遗传资源中的积极性呢?

“与新品种保护不同,保护农民的‘原生品种’应当容许其具有变异性。”宋敏认为,农民对原生品种的贡献一般不是单个农民努力的结果,而是一个地区的农民群体长期努力的结果,因此农民权利一般认为是一种集体权利,比较可行的模式是按照“民族+地区”的模式建立“农民群体代表机构”,代表农民群体实施对原生品种的农民权利;国家建立监督机制,监督并指导代表相关群体利益的民间机构正确行使其权利。

种业保护 篇2

为切实做好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结合我县实际,从即日起至12月,在全县集中开展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整治行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思路

以集中整治为抓手,采取清理违法违规品种、严厉查处涉种案件等关键措施,解决当前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破解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痛处难点,推动全县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不断提升。

二、重点任务

开展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品种清理。以辣椒、西瓜、果树等作物为重点,组织开展本县内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品种自查,充分利用分子技术手段和田间现场鉴定等开展品种符合性验证和真实性鉴定,对存在品种侵权、种性退化、种植风险的问题品种,申请登记时存在欺骗、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品种,依法严格处理违法违规登记行为,及时上报农业农村部撤销该品种登记。(农村农业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种植业管理股)

开展种子基地、企业和市场专项检查。要抓住种子基地、企业、市场等三个重点,持续加大全链条巡查检查力度,按照《XX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21年全省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X农厅办函[2021]X号)要求,倒排工期,全面完成种子基地、企业和市场专项检查任务(含转基因种子检查)。落实分级分类监管要求,对检查中发现问题和投诉举报较多或涉及重大质量安全案件的种业企业,加大检查抽查频次,实行品种检查全覆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农村农业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种植业管理股、科技教育股、畜牧水产股)

开展种业违法案件查处。采取“长牙齿”“带电”的监管措施,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以品种权侵权、制售假劣、非法生产经营转基因种子等为重点,加大案件查办力度,涉嫌构成犯罪的案件,要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打击,严禁以罚代刑。及时受理有关侵权案件或违法线索的投诉举报,并立即组织开展调查处理。侵权案件当事人双方自愿申请调解的,要依法积极受理、快速调解。跨区域、重大复杂案件及时上向级农业农村部门报告,查处结果及时上报并向社会公开。要形成种业案件定期通报机制,及时总结种业违法典型案例和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典型案例并向社会公开。(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建立健全种业知识产权联动执法机制。主动加强与当地法院、工信、公安、司法、市场监管、知识产权等部门的业务交流、人才交流和信息共享,建立健全种业知识产权联动执法机制。完善线索通报、定期会商、联合执法、信用联合惩戒等工作机制,推动种业知识产权跨部门跨区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提高案件移送、案情通报、检验检测衔接效率,形成保护种业知识产权工作合力。(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农村农业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种植业管理股、畜牧水产股)

立健全监管执法协作机制。主动加强与当地法院、工信、公安、司法、市场监管、知识产权等部门的业务交流、人才交流和信息共享,建立健全种业知识产权联动执法机制。完善线索通报、定期会商、联合执法、信用联合惩戒等工作机制,推动种业知识产权跨部门跨区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提高案件移送、案情通报、检验检测衔接效率,形成保护种业知识产权工作合力。(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农村农业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种植业管理股、畜牧水产股)

开展专项整治工作落实情况核查。将保护种业知识产权工作列入今年下半年种业监管执法重点任务,加强对本县开展保护种业知识产权专项整治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农村农业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种植业管理股、畜牧水产股)

开展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活动。要面向种业企业、经销门店等责任主体开展保护种业知识产权普法宣传,夯实全行业懂法守法、依法从业的基础。要加大典型案件曝光力度,营造高压严打氛围,震慑种业违法行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农村农业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种植业管理股、畜牧水产股)。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高度重视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以本次专项整治行动为契机,紧盯重点任务,抓好具体实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二)压实属地责任。

各有关单位要发挥好统筹协调、监督检查职能,按照本方案的要求,抓好各项工作任务安排,强化属地职责,抓好各项工作任务具体实施。

(三)加强宣传总结。

要狠抓任务落实和工作成效,及时形成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整治行动工作动态和工作总结。

举报电话:XX

种业保护 篇3

一、我国植物品种权保护发展历程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颁布,1999年4月23日正式实施,标志育种家在我国育种成果可以向国家申请取得知识产权。15年来,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先后颁布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林业部分)》、《农业部植物新品种复审委员会审理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等。构建了一个包括审批机关、复审机构、执法机构为一体的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农业部在全国10个一级农业种植区内建成了1个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和14个测试分中心,国家林业局建成了5个测试分中心、2个分子测定实验室和4个专业测试基地。截止2011年12月31日,我国先后公布12批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使受保护的植物达到158个属或种,共受理来自国内外的品种权申请9878件,授权4044件。其中,国外申请量749件,授权159件。201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成为当前推进种业发展的主旋律。国务院《意见》将农作物种业定位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把种业作为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种子法明确规定我国实行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

二、我国植物品种保护存在的问题

我国品种保护制度对于鼓励育种创新,推动现代种业发展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制度起步晚,目前我国品种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法律法规需要完善。

我国植物品种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就我国法律体系而言属于法规,其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明显弱于法律,对于违法行为主要采取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经济处罚由于行政法规的局限性使得处罚结果震慑力和惩罚力对侵权者的行为都明显不足,使一些侵权者不惜铤而走险侵犯品种权人的权利。对于违法所得的处理办法不够细化,侵权行为认定的法律、法规和配套规章也需要进一步完备。

2.技术支撑体系需要加强。

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测试体系规划建设之初,限于当时的条件和经费,测试中心、分中心均按照DUS测试最基本的要求进行设计建设。随着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的发展,测试植物种类不断扩大,测试品种数量大幅度增加,现有测试机构的测试地和测试辅助设施(温室、网室、挂藏室、工作室、仓库、晒场)的面积和标准、实验室条件和仪器设备装备水平、办公条件等已不能满足测试需要,开展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所需的条件不足,缺少独立的种子保藏库、无性繁殖材料保藏圃(库)等必需设施。果树类植物新品种测试能力薄弱,目前果树类测试主要采取现场考察和委托个别资源圃承担,随着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果树类植物列入了保护名录,急需加强果树类植物新品种测试能力建设,建立专门测试机构。快速鉴定植物新品种的手段不足,近年来,品种权侵权假冒案件急剧增加,给社会和育种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打假维权”已成为育种单位、种子企业和广大农民共同关注的焦点。目前,在依法科学合理地判定植物新品种侵权行为方面还缺少快速有效的技术手段,使得行政调处侵权案件不力,

各种品种权侵权案件不能及时、公平地裁决,削弱了政府执政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影响了育种者对新品种保护制度的信心。

3.维护尊重品种权意识需要加强。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仅经历了15年,在品种保护制度实施之前,品种选育成功后社会各界均可无偿使用。实施品种保护以来,经过植物品种保护管理部门以及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大力宣传和培训,育种者和使用者的保护意识有了较大提高,但是有些育种者为了追求面积扩大或者维权信心不足,对侵权行为不予追究助长了一些侵权者的气焰。

4.申请费用、繁殖材料的提交过于繁琐。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规定,对符合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的品种权申请,审批机关应当予以受理,明确申请日、给予申请号,并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个月内通知申请人缴纳申请费。对经初步审查合格的品种权申请,审批机关予以公告,并通知申请人在3个月内缴纳审查费。因审查需要,申请人应当根据审批机关的要求提供必要的资料和该植物新品种的繁殖材料。申请费用、审查费用、繁殖材料分次按要求提交,增加了申请人和审查机关的管理和监控工作,有时造成权利的丧失和测试审查期限的延长。

三、品种保护工作今后发展的建议

根据以上问题,对加强品种保护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完善植物品种保护的法律法规。

加大对侵犯植物品种权的处罚力度,提高经济处罚的额度。争取把侵犯品种权列入刑法范畴,只有限制侵权人的人身自由才更有震慑力,才能更大范围打击侵权行为的发生。

2.继续加大对品种保护工作的宣传。

提高全社会尊重知识产权、维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提高品种权人的权利意识,把维护知识产权像维护一般财产权那样重视。

3.加强品种保护支撑体系建设。

准确科学描述授权品种信息,建立品种信息公布平台,向社会公布授权品种信息,防止故意和无意侵犯品种权行为发生。

4.品种权申请前要保存繁殖材料。

比照微生物申请专利首先保存菌种的做法,品种权申请之前首先保存繁殖材料,取得繁殖材料保存号再申请,种子类繁殖材料递交至国家种质库,无性繁殖材料递交至相应国家种质资源保存圃。

5.各项费用合并。

合并品种权申请费和审查费用,要求申请人在提交申请时一并缴纳;合并品种保护年费一次缴纳,费用名称可称之为品种权费。各项费用合并可以减少品种保护办公室和品种权人(申请人)对费用监控的成本,避免因交费问题丧失品种权,更大范围保护品种权人(申请人)的权利。

6.加大稳定性测试力度。

种业保护 篇4

在分析我国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授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湖南省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申请与授权情况,以及分类审定授权情况。如图1可知,湖南省从1996年至2015年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申请数量增长很快,总申请数量为345件,基本呈逐年递增形式,2002年增幅最高,除2002年增幅迅速在2003年相对下降外,2010年和2014年申请数量相对有所下降,但整体趋势呈增长趋势。申请数量从1996年的27件,迅速发展到1999年的49件,再到2002年的230件,到2015年的239件。同时,从图1可以知道,1996年至2015年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授权数量与申请数量呈正相关发展,整体呈现增长发展趋势,总审定授权数量为1183件。与申请数量相比较,2002年审定授权数量发展迅速为112件,2003年在整体上升的趋势下较2002年有所下滑,2010年和2014年,审定授权数量相应较前一年有所下滑。总体数量来看,由1996年的12件,发展到1999年的16件,迅速发展到2002年的112件,较1996年增长8.3倍,较1999年增长6倍;2003年至2009年,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授权数量相对稳定,持续增长到100以上。

在分析湖南省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申请、审定授权数量的基础上,分析不同种类农作物新品种审定授权的情况。从表1可知,1996年至2015年,植物新品种保护前后,十九年来,湖南省主要审定授权的稻类新品种为665件,其次为辣椒,为129件,再次为玉米,为127件,然后为棉花和瓜类,分别为87件、82件,油菜类为73件,豆类为15件,马铃薯类为5件。主要农作物审定授权以稻类为主,占总审定授权的56.21%,其次为辣椒,占10.9%,再次为玉米,占10.74%,棉花、瓜类、油菜分别占7.35%、6.93%和6.17%,豆类仅为1.27%,马铃薯仅占0.42%。

由此可见,湖南主要农作物审定授权类别情况与湖南省为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密切相关,以水稻为主,同时辣椒是湖南特色,所占比重较大,而玉米相对较少。

从以上全国和湖南省植物新品种保护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授权数量来看,类似点为整体为上升趋势,增长幅度较大,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新品种申请、审定授权数量较多,占审定数量一半以上。不同的是湖南稻类审定授权数量比全国高出近50%,辣椒新品种审定授权以湖南为主等。

2.湖南种业自主创新情况分析

种业的发展靠科技,科技的发展靠创新。一直以来,湖南秉承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在技术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方面不断增强。中国杂交水稻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已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在袁隆平院士的带领下,水稻育种无论是新品种研发数量,还是科技含量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超级杂交稻的选育和推广取得了显著成绩。在重点进行超级杂交稻科研攻关的同时,湖南还把水稻品质改良作为水稻科研重点,启动了“湘米振兴”工程,选育出了“玉针香”等品质超过泰国米的一批优质稻新品种,并进行了产业化生产。湖南农业大学官春云院士带队的国家油料改良中心(湖南)分中心,在“双低”油菜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居国内领先地位。湖南1998年审定的水稻新品种为9件,而2010年达到17件,2011年18件,2012年24件,2013年31件,2014年21件,2015年45件。

湖南种业自主创新走产、学、研结合,促“繁育推”一体化发展之路,湖南紧跟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不断探索、创新发展之路。湖南种业的育种方式实现了由传统育种技术转变为传统育种技术和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目标由高产型品种转变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型品种,品种选育主体从科研院转变为企业商业化育种。“十一五”期间,湖南省累计申请农业植物新品种权保护239件,其中授权95件。“十二五”期间,构建了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

摘要: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数据分析法,对湖南近十年来植物新品种保护法颁布后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申请、审定授权情况进行分析,对湖南种业自主创新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为研究者提供基本情况、分析数据,进一步提升育种创新能力。

关键词:植物新品种,种业,育种创新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第213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S].北京:国务院,1997.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后,种子行业内将植物新品种分为保护品种(经申请和审查授予品种权的品种)和普通品种(未申请品种权保护的品种).

[2]胡立刚.2014种业发展报告[R].种业论坛,2014,12.

种业保护 篇5

业内人士指出,外资种子公司的进入对国内种子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而国内种业发展的主要掣肘在于科研机制,应该加强科研机构的公益性、基础性研究,并让企业成为商业育种的主体,这样国内种业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生存现状跨国种业巨头竞相进入中国

国外种业巨头竞相进入中国市场,很多本土企业只能“夹缝中求生存。”吉林农大科茂种业负责人李殿申说,以前在吉林省的种子销售量每年有1000万斤至1200万斤,自从先锋公司的玉米品种先玉335在吉林推广后,他们只能去黑龙江第三、第四积温带销售种子,销售量减少到了每年400万斤。

不过,退守黑龙江的农大科贸种业公司又遭遇到了新的竞争对手——德国KWS。2009年开始,黑龙江垦丰种业与德国KWS公司合作,进口“德美亚”亲本并在国内制种,德美亚1号、德美亚2号在黑龙江第三至第五积温带推广迅速,其中德美亚2号播种面积达到300万亩。

“北边是KWS公司,南边是先锋公司,有点束手无策。”李殿申说。

先锋公司的先玉335品种近几年来在“洋种子”中扮演着“先锋”的角色。2006年,先玉335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因发芽率高、米质好、收购价稍高等优点而得以快速推广,到2010年单品种种植面积超过3000万亩,占到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7%。

吉林省扶余县种子代理商吴传君告诉笔者,目前在干度和米质上还没有可以和先玉335抗衡的国内品种,今年扶余县新增玉米种植面积2000公顷,用的大部分种子都是先玉335。

据了解,从东北、黄淮海到西南是中国玉米的一条产业带,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占据了较大市场份额后,先锋公司有意开拓西南玉米种业市场。

与此同时,孟山都也开始将目光从西南转向东北地区的“黄金玉米带”。早在10年前,孟山都与中国种子集团合资成立中种迪卡种子公司,在广西推广杂交玉米品种迪卡007。记者从吉林省种子管理总站了解到,孟山都旗下的迪卡516玉米品种于2010年通过了吉林省的品种审定,目前孟山都已在吉林省各县找好了经销商,明年将开始销售种子。

其他跨国种业巨头在玉米种子市场也有不少动作。2008年,主营蔬菜种子的瑞士先正达公司收购三北种业49%的股权。2010年,玉米品种先正达408通过了吉林省的品种审定。作为世界第四大种业集团,法国利马格兰通过与隆平高科合作,2010年开始在中国销售其选育出来的玉米品种利合16。

实力凸显外资种企彰显市场影响力

对于长期以来“多、小、散”的中国种业来说,外资的进入促进了国内农业和种业发展,在市场上的影响力日益显现。辽宁省种子管理局负责人认为,外资公司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成熟营销模式成为国内种子企业的样板,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和设施设备及管理制度、手段成为行业标杆。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拥有品种和技术优势的外资种子企业通过成立合资公司、科研公司以及与国内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掌握了较大的话语权。单纯从数字上看,国外种子占的市场份额并不大,但对市场产生的影响却很大。

按照《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关于设立外商投资农作物种子企业审批和登记管理的规定》等政策规定,外资设立农作物种子企业,中方投资比例应大于50%,由中方控股。

“由于育种技术和品种权都没有进入合资企业,中方虽然占有51%的股份,但实际上对品种没有控制权。”吉林省种子管理总站站长丁万志说。

以先玉系列品种为例,该品种的研发由先锋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独资研究机构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负责。铁岭先锋培育出的新品种产权属于先锋公司,先锋公司将品种交给登海先锋、敦煌先锋两家合资公司并收取品种使用费,合资公司负责制种和在黄淮海、东北地区的销售。

中国农科院教授、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说,和外资种子企业的合作,主导权不在中国这边。科研没有进入合资公司,生产和市场都将受制于外资种子企业。

除了成立独资研发机构,国外种业巨头还将研发的触角伸向国内各大科研院所,进行种质资源搜集、评价等方面的工作,这被看作是对种业“源头”的掌控。

农业部官员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外资企业本来在技术方面具有优势,通过与国内科研单位合作,挖掘人才和资源,再反过来培育更适合中国的品种,优势会更加明显。对于外资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合作,法律法规上还需要进行规范。

由于农业部还没有向外资企业发放水稻种子生产许可证,外资在水稻领域更多是进行科研“储备”。据了解,2008年先锋公司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取得了在亚洲地区进行杂交水稻品种推广的权利。特别是在2009年,全球排名前几名的种子公司孟山都、先锋、先正达、拜尔在中国密集开展水稻研究合作,分别与湖南大学、国家杂交水稻工程中心、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中国水稻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

打破瓶颈科研是国内种业发展掣肘

张世煌认为,中国种业最大的拖累在于科研,国内科研是一流的设备、二流的人才、三流的品种。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国内种子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种质资源鉴定、改良、创新和分子育种等基础性研究薄弱,没有基础研究的支撑,商业育种也难以持续创新;二是很多科研单位不进行公益性研究,都蜂拥而上聚焦在低端培育杂交品种、然后卖种子赚钱;三是相比国外“工厂流水线式”的育种方式,国内育种是“家庭作坊式”的,缺乏各类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

业内人士指出,4月份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很重要一点是提出了种业科研体制方面的改革要求。国务院的意见称,目前我国商业化的农作物种业科研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科研与生产脱节,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落后,创新能力不强。到2020年,要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

张世煌认为,科研管理应明确该公益的归公益,该商业的归商业。科研单位进行公益性研究,科研成果社会化,支持企业进行商业性开发。商业育种则要逐渐交给企业,通过5到10年的时间,让企业成为产品创新和商业育种的主体。

在科研方面,设立合资公司将有新的政策要求。据从有关部委消息,《关于设立外商投资农作物种子企业审批和登记管理的规定》正在修订之中,修订后的《规定》将引导合资公司“育繁推一体化”,即外商设立种子企业在合资企业进行品种研发。

种业基金释放种业活力 篇6

立冬, 标志着冬季开始。这个时节, 秋季作物已完成了收晒入库, 大多数动物也藏起来准备越冬。而在这个静谧的季节, 种业人也要紧张地作新一年的打算。

当前, 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破冰时期, 在这个新阶段, 具有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的特点。资源、环境的约束逐步趋紧, 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集约化水平持续提高, 先进科学技术和农业装备快速推广应用, 农业经济对金融支持和服务的需求显著增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金融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近年的中央1号文件对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政策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底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 “财政再困难也要有限保证农业支出, 开支再压缩也不能减少‘三农’投入”。李克强总理批示指出, “加强金融对‘三农’的支持, 对于强化粮食安全保障、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具有重要意义。”足见党中央对农业发展的坚定信念。

目前, 现代种业基金的成立已经为种业的壮大注入新的活力, 当然, 作为农业发展的一份子, 种业人还需要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地进行探索, 比如“如何为自己定好位, 如何用好财政资金, 如何更好地发展……”这一系列的疑问, 将是种业人如今亟需回答的。

中国“种业人”,中国“种业梦” 篇7

所幸, 我们有一批甘于坚守奉献、勇于登高望远的“种业人”, 就如我们本期介绍的卢洪、贾赣萍和归黎明, 他们或是从国外育种公司回国、投身国内育种业的“海归”高级人才;或是在育种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经营水平上了一定规模的土生土长的育种精英;或是“半路出家”、子承父业、在这个领域埋头苦干、闯荡出自己一片天地的种业“大拿”。正是有像他们这样千千万万的中国“种业人”, 才能源源不断地为我国种植业输送优良的种子资源, 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才能不断地攀登育种科技研发的高峰, 让我们不断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提升我国种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们要向他们致敬!

的确, 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 我们有这样一批甘于奉献、埋头苦干的“种业人”, 但是我们不能止步于此, 要清醒地认识到, 我国种业仍然面临着“大而不强”的局面, 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水平上还有巨大差距, 在政策环境方面存在不足。

从育种技术手段来看, 跨国种业大公司在分子育种领域尝试了大概25年, 成熟使用该技术大约15年, 而我国种业公司的分子育种还未进入系统化发展阶段。从研发投入水平上来看, 杜邦先锋公司和孟山都公司2013年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0亿美元和15亿美元, 而国内种业公司, 与国外公司相比投入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 而且在种业人才的待遇和科研氛围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

有差距, 并不一定是坏事, 关键是我们要怎样面对这种差距。是固步自封、不思进取, 还是增强紧迫感、奋起直追?中国“种业人”再次用实践给出了答案。像卢洪一样, 我们有一大批具有高学历、在海外大型跨国育种公司工作经历的科学家正在投身中国种业, 他们将国外先进的育种理念、育种技术、育种流程、育种平台引进国内, 使得近些年来我国的种业在高精尖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并通过搭建科研公共服务大平台, 为我国的育种公司提供最前沿的育种科研服务, 为我国育种业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 国家对种业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加强, 尤其是201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 把我国种业定位为“基础性、战略性的核心产业”, 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机制, 对我国种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实现中国“种业梦”, 最重要的还是要靠一批批的中国“种业人”。他们或是像卢洪那样的海外高知人才, 将国外最先进的育种技术带回中国, 引领种业的发展方向;或是像贾赣萍、归黎明一样, 延续着传统的育种、制种方法, 源源不断地为我国种植业输送优质的种子资源。先进理念、现代技术手段也好, 本土技术、传统经营模式也罢, 他们都是在用自己的力量捍卫着中国的种业安全、粮食安全, 助力着中国“种业梦”的实现。中国的“种业人”要基于当下, 为我国种植业提供质高量足的种子资源, 更要着眼长远, 利用现代化的育种手段, 提高我国种业的国际竞争力。

种业保护 篇8

★山西大丰种业正是循着这样一个轨迹跨越式发展壮大的。从1994年创建伊始, 山西大丰种业团队, 已经在玉米种业前沿整整奋战了20个春秋, 靠科技、靠创新、靠实力开拓了山西人自己的玉米种子商标———“博力”, 在种子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与全国乃至国际知名品牌一争高下, 谱写了一个个既平凡又感人的大丰人故事。

南繁走向成功之路

已近花甲之年的郭国亮, 是大丰种业的董事长。从和农业科研工作打交道开始, 他在玉米栽培研究道路上已经挥洒了30几载汗水。回想起当年与玉米育种研究结缘, 他激情澎湃。1977年郭国亮毕业于山西农学院农学专业。几年的大学生涯, 让郭国亮深深懂得了严谨与周密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也使他对育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 他在村里自己搞起了玉米育种。育种的成功, 让郭国亮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 感受到了杂交品种的广阔前景。

两年后, 郭国亮进入山西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工作。那个时候, 玉米研究所里育种岗位没有空缺, 郭国亮被安排在玉米栽培中心搞起了玉米栽培研究。尽管不是自己最喜欢的岗位, 但怀着对玉米品种的钟爱, 他干一行, 爱一行, 一头扎进玉米栽培研究第一线, 一干就是5年, 并且取得了累累硕果, 获得了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然而在他内心深处, 依然保留着对玉米育种那份执著的梦想。

1984年, 已经在玉米栽培领域小有名气的郭国亮调入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 时任副所长兼玉米研究室主任, 从事玉米育种及开发创收工作, 正式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玉米育种研究。之前, 国外的玉米种子一直以绝对优势主导着我国玉米种子市场, 国内种子企业只能在仅有微利且科技含量不高的种子代繁和加工中分一杯羹。面对国际种业的雄厚资金和强大的科研实力, 如何发展民族种业, 让中国人自己的玉米种子领跑市场, 一直以来是种业工作者的理想, 也是郭国亮投身玉米种业的不灭夙愿。

然而, 现实中的育种道路却是艰辛的。一个新品种从开始培育到投入市场, 通常需要8~10年时间, 为了加快育种速度,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山西省的玉米育种工作者, 每到秋季, 就要带上自己刚收获的种子, 到海南省进行加代育种, 等到第二年4月, 再带着育成的种子赶回来播种。不停地追着太阳北移南归地工作, 与时间赛跑, 使育种周期大大缩短。这种创造性的育种方式, 被业内人士称为“南繁”。20世纪80年代, 郭国亮也背着自己培育的30~40 kg种子, 加入到了南繁队伍。那个时候交通不便, 到海南, 需先乘火车, 再坐汽车, 最后换乘轮船, 整整8天, 才能到达距三亚约30 km的乡村。和所有南繁工作人员一样, 郭国亮白天顶着烈日在租到的地里耕地、播种、授粉;夜晚, 住在破旧的茅草屋, 忍受蚊虫叮咬;特别是万家团圆的春节, 他们还得在玉米地里忙着杂交授粉。以这样的方式过春节, 在郭国亮看来, 已经习以为常。因为在以后的30年里, 他几乎每年都是伴着南繁育种过年的。

1999年郭国亮从谷子所调到大丰种业后, 依然坚持进行科研育种, 先后培育并通过审定了17个玉米品种, 多次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奖, 在山西省累计推广面积达200万hm2, 为全省农民种植玉米增产约12亿kg。

执著成就大丰种业

在大丰种业成长壮大的历程中, 与郭国亮一样, 总经理钮笑晓同样功不可没。他是大丰种业的元老, 也是功臣, 他把自己的青春岁月和满腔热忱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大丰。据他介绍, 公司创建之初, 主要业务是代繁加工种子, 利润十分微薄。2000年《种子法》出台前后, 为了适应现代种业发展的需求, 让企业摆脱困境, 企业领导班子依托农科院的科研实力, 创办了自己的科研育种机构, 开发自主玉米品种。

经过公司上下几年的共同努力、顽强拼搏, 到2003年, 大丰种业自主研发的“大丰1号”、“大丰2号”、“大丰高油303”等3个玉米品种通过了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 从此大丰种业一改以往被动代繁、代制杂交种子的局面, 开辟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逐步走上了以科技创新为主导, 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发展之路, 努力向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迈进。2012年,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 适应种子市场需求, 大丰种业在整合资源、创新制度、引进人才的基础上, 以着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 进行了重组, 注册资本从500多万元扩展到3 369万元, 成为了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全资子公司。

一项实践胜过一打宣言, 当年的正确决策, 指引着大丰种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用不到十年的时间, 企业拥有了自己的品牌, 形成了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 拥有了在市场中立足的硬件条件。目前由大丰种业自主研发并通过山西省审定的玉米品种有“大丰1号”、“大丰2号”、“大丰3号”、“大丰5号”、“大丰14号”、“大丰16号”、“大丰20号”、“大丰高油303”、“诚信6号”、“大丰26”、“大丰30”、“大丰青贮1号”、“大丰132”“大丰133”等十几个品种。同时大丰还购买了“晋单65”和“并单16”两个新品种, 形成强大的种业供应企业。其中郭国亮亲手研发的高产密植新品种“大丰26号”, 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09年经国家级测产验收, 平均产量15 771 kg/hm2, 最高达17 239.5 kg, 创下了山西省玉米种植单产纪录。“大丰30”2012年通过省级产量验收, 产量为18 378 kg/hm2, 以其优良品质, 当年在全省推广4.7万hm2, 创造了山西省玉米新品种推广纪录。目前公司年推广玉米新品种13.3万hm2。公司在山西、甘肃、宁夏、陕西、新疆等地建立了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1 300 hm2, 并配置了功能齐备的办公、加工、藏贮、检验场所5 000 m2。

大丰人永不自满、永不止步, 坚持以科技为先导, 通过长期的科学实践, 积累和引进了大量国内外优质种子资源, 结合现代高科技手段, 开展多角度、全方位研发, 特别在粮饲兼用型玉米和高油玉米的研发上, 取得显著成绩, 居山西省领先水平。目前公司又把目标定位在高产耐旱密植新品种研发上, 正努力通过多种现代育种科技手段多渠道研发, 取得更为显著的业绩, 争取跃居国内领先水平。

大丰人深知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一是必须保证拥有高品质的产品, 二是必须具备正确的经营理念。为此大丰人在严把大田繁育各道关口的同时, 努力完善加工过程的整个程序, 确保从大丰种业出去的玉米品种安全、优势、信得过。为此公司加大投入购置了国内最先进的种子成套加工生产流水线和高标准的种子检验设备, 建立了玉米种子脱粒、烘干、精选、比重选、包衣、包装、检验、发运一条龙完成的加工体系, 在全国各个繁育基地年生产经营种子500万kg以上, 所经营的玉米优种经过连续5年国家质检部门的抽检, 合格率达100%。

大丰种业在生产经营中, 不拘泥守旧, 不孤芳自赏,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在行业中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合作。大丰人更注重诚实守信, 多年来他们信守的原则是:规范地头科研程序, 生产不出次品;严把入库加工工序, 营销不出赝品。就这样, 大丰人多年来始终把顾客当做企业的衣食父母, 始终坚持利用自身科研实力, 为农民朋友打造优质的希望之种、丰收之种。把产品和真诚服务当做唯一生命, 将客户、员工和企业之间连接成一条利益与命运的共同体, 路子越走越宽, 业务越做越大。先后在山西、宁夏、广西、内蒙、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玉米生产区建立起强大的营销网络体系, 所产种子畅销我国15个省市, 深受广大经销商和用户的赞誉和认可。

信心聚合大丰人心

众所周知, 农业产业是弱质产业, 同时承受着市场竞争和自然灾害两大风险, 尤其育种行业更是本大利薄, 市场不稳。大丰种业一班人坚持用正确的导向引领人, 不断教育广大职工要居安思危、勤勉敬业、周密严谨, 不能因自己工作的一时疏忽败坏整个企业的声誉, 给农民朋友造成一年的损失。领导的身体力行, 加上潜移默化的训育, 使大丰种业形成了人人以企为家、个个奋力争先的氛围。公司上下, 无论领导还是职工, 不管技术人员还是普通员工, 都能够把心扑在工作上, 把爱放在企业上, 工作不分份内份外, 需要就是命令。

一年初夏, 试验田“地老虎”虫害严重, 为了不影响试验效果, 工作人员必须身背沉重的喷雾器, 在田间不间断药物灌根。从天刚蒙蒙亮, 连续喷洒到天黑, 除了吃饭, 职工们都持续在烈日下工作, 从始至终, 没有人抱怨过一句, 更可贵的一点是, 这些, 全靠自觉自愿。

2013年的年底, 公司领导为了犒劳奋战了一年的全体员工, 和大家共进晚餐。饭后, 职工没有一人主动回家, 因为天气预报说第二天要下雪, 大家都尽快赶回加工厂, 连夜把晾晒在晒台上的种子收回来, 以防雨雪殃及种子质量。第二天果然下起了小雪。

类似这样的平凡小事, 数不胜数, 大丰人始终不渝地以积极的工作态度, 拥戴和维护着大丰种业这个大家共同的家。

采访中, 钮笑晓总经理满怀喜悦地告诉记者, 全公司种子产品2013年销售额已经达到7 000万元以上, 预计2014年销售总额可以过亿。眼下, 公司自有的17个审定品种, 品牌价值大, 市场占有率高, 特别是“大丰26”和“大丰30”, 在山西省内销售得特别好, 可以与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并驾齐驱。

对于未来, 大丰种业的总体目标是:依靠科技进步, 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注重产品质量, 努力扩大品种市场份额;强化企业管理, 日臻完善市场管理秩序。最终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企业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讲, 种子的力是世界上最大的, 而科技之力更是无穷的, 如何游刃有余地利用与掌握这两个“力”是大丰种业新的科研目标, 我们也期待看到它们交集碰撞出的一个又一个精彩。

现在, 我们愿意等待。我们愿意等待大丰人用持续创新的动力, 培育出更多优质的种业新品;我们愿意等待大丰人承继前人的开拓进取精神, 创造出更多的种业奇迹;我们愿意等待大丰人承传伟大的勤勉敬业精神, 营造出更多的种业传奇……

种业保护 篇9

每一个10年, 都是一次华丽的转身。2014年, 作为全国种业50强之一的强盛种业, 在新形势、新政策影响下, 又有哪些新的变化, 就让我们走进强盛去一探究竟。

刷新企业成长纪录

种业界的发展日新月异, 给获利微、生产周期长的种企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从500万元的门槛到3 000万元的台阶, 种业人迈得辛苦, 不少种企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然而, 偏有这样一群人, 迎难而上, 勇攀高峰, 尚春树的团队就是其中之一。

说起尚春树, 山西种业界无人不知, 说起强盛牌种子, 农民兄弟们都竖起大拇指称道。

1992年公司创立之初, 全公司上下只有尚春树一个光杆司令, 资金更是无从谈起。尚春树二话没说, 走马上任, 一路上“招兵买马”, 拉起了5个人的摊子。老一辈的种业人, 着实吃苦耐劳。当时公司没有运转资金, 什么资源都缺乏, 尚春树就带着自己的4个伙伴到外地卖果苗、贩大米。一年下来, 尚春树和他的团队已经拥有了20多万元的流动资金。

不过小打小闹毕竟不是尚春树的初衷。经过一番认真的思索和考察, 最终他选定较为擅长的玉米育种作为主攻方向。到1994年底, 公司在他的牵头下一口气开设了8个育种课题。尚春树的人生之旅由逼仄的小溪逐渐驶向人生宽阔的开谷地。

在尚春树的带领下, 公司拥有了强盛1号、强盛5号、强盛9号、强盛12号、强盛16号、强盛17号、强盛28号、强盛31号、强盛49号、强盛51号、强盛62号、强盛101号、晋单42号、爱玉1号、盛玉366、苏玉26号等21个玉米新品种。不仅如此, 强盛还拥有翠青西葫芦、嫩玉西葫芦、丽青大白菜、晋绿70大白菜、强农2号西瓜、强农3号西瓜、翠青306西葫芦、嫩玉3号西葫芦、盛椒11号辣椒、艳红2号西红柿、艳粉3号西红柿等16个蔬菜新品种。这些品种都通过了省级审 (认) 定, 累计推广面积达573.3万hm2, 并有18个玉米新品种获国家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这些新品种的培育成功, 为公司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市场证明尚春树的选择是正确的, 加上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 他的事业发展得有声有色。多年来, 他创办的山西强盛种业有限公司走出了一条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道路。2003年, 山西省农科院种苗公司改旗易帜为集科研、开发、生产、推广、经营为一体的山西强盛种业有限公司;2003年、2006年连续两届被评为中国种业50强;2005年、2008年和2011年被认定为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被评为“中国种业骨干企业”、“山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强盛牌玉米种子则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山西省名牌产品称号;2011年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十一五”国家星火计划执行优秀团队;2012年被评为中国种业信用骨干企业。因在业内树立了良好口碑, 强盛种业2005年被太原市工商局授予“守合同重信誉企业”称号。十多年发展中, 强盛种业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2004年4月, 国家政协主席贾庆林亲临公司视察, 赞扬强盛种业为农业作出的贡献, 要求加快推广优良品种, 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如今尚春树已经带领着强盛这个品牌, 迈进了亿元种子企业的大门。这份闪亮的业绩单, 赢得了业内人士啧啧称赞, “挺牛”, “申请1亿规模的种子经营公司, 门槛是要拥有2个自主研发的国审品种”。

突破自身科研纪录

自然界中有一种奇特的现象, 小小一粒种子, 可以突破泥土, 冲破岩石的阻力, 在石缝中生出细细的芽, 最后长成参天大树。强盛种业在尚春树的带领下, 就有着这种冲破阻力、不断向上的精神。公司成立20多年来, 坚持立足山西、面向全国、服务农业、服务农民的宗旨。建立了稳定可靠的良种繁育基地;培育了一支既懂成果应用, 又通晓营销战略的人才队伍;建立了先进的种子质量、检测体系和科学严格的管理体系, 形成了集种子科研、开发、生产、推广为一体的良种繁育、推广模式和经营体制。如今的强盛种业具有健全的科研机构、完善的基础设施、雄厚的科技力量和丰硕的研究成果。

目前, 公司已先后投资1 000多万元, 成立了玉米、蔬菜育种研究中心两个育种机构。玉米育种研究中心下设山西、河南、辽宁、吉林4个玉米育种研究分支机构, 同时公司在海南三亚地区建有南繁育种基地。经过106名职工的共同努力, 依靠28名科研技术人员寒来暑往地辛勤培育, 到2013年, 强盛种业已选育出早、中、晚熟, 黄、白、甜、糯, 高油、高蛋白、青贮等强盛系列玉米新品种和优质高产多抗蔬菜新品种43个。其中:强盛黄糯1号、强盛11号、强盛青贮30号等6个玉米新品种通过了国家审定。

在潜心钻研的同时, 强盛种业人还不忘虚心学习, 他们同全国16个农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了育种创新交流, 还从美国芝加哥大学国际生物中心、河南农大、中国农科院、四川农大、山西农大邀请了李星明、侯黎明、李润植等12名育种专家, 来公司指导工作。

在大面积推广的玉米、蔬菜新品种中, 强盛种业自有品种经营量占总经营量的比例越来越大, 2013年, 自有品种的经营量达到了总经营量的95%。得益于新品种研发的强盛种业, 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核心竞争力作为重要任务来抓, 不断加大研发的投入, 牢牢把握科技水平和研发能力杠杆, 通过不断提高专业化生产、高质量的加工及检验水平, 努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不知不觉创造市场纪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种子市场, 特别是玉米种子市场, 大都被美国先锋公司所占领。国内种企在夹缝中求生存, 小公司依靠给大公司代繁种子、加工过活, 举步维艰。而尚春树一直是个乐观的市场开拓者, 强盛种业公司成立后, 只要有机会, 他总是热衷于对各行各业的人士做关于种子的“脱盲培训”。他热切地宣讲着小种子的大意义:国以农为本, 农以种为先。所以“搞农业先要搞好种业”。什么样的种子能称其为良种?高产、优质、抗病、抗倒、利于机械化、适应性广, 具备这些特点就是一颗好种子。

强盛公司拥有的强盛16号、强盛51号、强盛62号这3个玉米品种在2008、2009、2010连续3年创下山西省玉米单产最高纪录。许多农民朋友当初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选择了强盛51号, 没想到遇到2009年的大旱天气, 本来也不抱太大希望, 谁料那一年山西省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出现了下滑, 但强盛育成的高产、抗旱、耐密型玉米新品种强盛51号的超高产量, 却创下山西省当年的玉米高产记录。测产那天, 1224.9 kg/667 m2的测评结果得到了在场所有人的肯定。实地测产后, 许多原来没有播种强盛51号玉米的农户, 纷纷表示要试种。

其实在尚春树的心里, 有一张完整的图, 强盛的每一个品种, “它的特点是什么, 它的亲本是什么, 它的后代是什么”, 在他的脑子里就像家族图谱一样清晰。

由世界最大的种子公司之一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培育的某高产玉米种子, 因为优质高产一度受到农民欢迎, 但尚春树说, “单产比它略高, 抗病性比它略强的强盛51号、强盛62号完全能和它相媲美, 在山西有的地方它卖一袋, 强盛卖两袋。”说到这个种子的中美PK, 尚春树一如既往地谦逊, “人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不过, 他心里可是有作为一名中国种子专家的自豪。

用危机意识铺平前进道路

尚春树说, 在种业圈里出人头地, 必须靠真功夫、硬本事和雷打不动的诚信。为此, 他为强盛确立了种子营销的“三宁三不”的经营理念, 即“宁失销量, 不失质量;宁失利益, 不失市场;宁失面子, 不失信誉”。

2006年春, 应县南曹山村购买了一批强盛种业的玉米种子, 结果由于种植太早、湿度低, 造成玉米苗期不发芽。尚春树得知这一消息后, 迅速派专家实地进行考察, 结论虽然定性是农民种植的责任, 但强盛种业还是无偿帮助农民全部补种。尚春树说:“农民是强盛种业的衣食父母, 农民认可强盛种业, 强盛种业就不能不为农民的收益着想。”

生意人, 首先要讲诚信, 此外更要有危机意识。尚春树一直用农业发展历史上著名的“阿根廷事件”激励自己。阿根廷的玉米种子起初全部由美国免费赠送, 等全国大面积土地都播种之后, 美国方面开始以很高的价格出售种子, 同时阿根廷人发现原来种过美国玉米种子的土地已经不能再用别的种子了。如果不购买美国提供的种子, 就要面临颗粒无收的局面。

小小的种子事关国家粮食安全, 甚至民族的危亡。我国种子市场巨大, 目前世界排名第二, 而未来市场潜力巨大。加入WTO之后, 以美国先锋公司为代表的外国种业集团相继进入我国, 并迅速采取各种手段占领种子市场。中国种业面临着巨大冲击。尚春树说“美国的某一玉米种子进入中国后, 迅速受到了农民的热烈响应。再比方说蔬菜中的西葫芦种子, 咱们的种子每667 m2地只要十几块钱, 美国种子却要200多块, 快和咱们的金子一样贵了。可是他们的种子有许多优势, 比如产量上的优势。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 会很快被吃掉。”

亚华种业回归 篇10

亚华种业1999年上市时,中国股市正处于牛市行情之中,公司先后投资0.47亿元、1.69亿元参股泰阳证券,占其19.42%股权。但股市的风云变幻,令公司2001年、2002年净利润大幅滑坡,从而失去了配股资格。

2003年,公司及时调整了经营策略,重新把目光转回乳业、种业。作为湖南省最大的乳晶生产企业,亚华种业也肩负振兴湖南乳业的重任。

业绩好转,再次唤起投资者对亚华种业的期望。

多元化之惑

亚华种业发展战略一度并不清晰,什么赚钱做什么。繁杂的主营业务使公:司失去了发展的重心,也给公司的正常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公司主营业务涉及农作物种子、种苗和畜禽良种的选育、繁殖、房地产业、乳制品、农药、饲料添加剂、机械设备、化肥等十余个领域的产品销售。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公司先后投资数亿元,设立房地产、电子商务、印刷、农肥等二十余家子公司。到2003年末,母公司对外的投资已接近公司净资产的规模。

如果说亚华种业主营业务多元化,是公司积极寻找发展机会的一种姿态的话,那么,参股证券公司则更多体现的是投资机会。1999年公司出资4700万元参股泰阳证券,并在2000年取得丰厚的回报。参股券商的“赚钱”效应,无疑让亚华热血沸腾,2001年亚华再次对泰阳追加投资1.69亿元,成为泰阳证券的并列第一大股东。

股市的峰回路转,令公司始料不及,2001年下半年的中国股市大跌,公司未能幸免。参股证券导致2001:年、2002年公司净利润出现滑坡,并使亚华种业丧失了其配股资格。

乳业重燃希望

2003年,亚华种业“壮士断腕”,下大气力处置了非主业资产,扭转了过去投资决策基于市场机遇的、非理性的过度多元化的格局,形成“两主一辅”的发展战略,即种业、乳业为主业,房地产为辅业。

2003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11.86亿元中,乳业的贡献为7亿元,比上年增长74.7%。乳业的销售收入、销售利润分别占公司当期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的65.4%、72.5%,足见乳业在公司主营业务中的地位。

公司乳制品覆盖了全国28个省50多个地市,市场占有率有了很大提高,乳业继续保持了高速发展的态势,拥有“南山”、“宾佳乐”两大知名品牌和南山四季常青牧场,建有7条现代化乳品生产线,具有年产奶粉5万吨、奶片1000吨、液态奶15万吨的生产能力。

亚华公司董事长邹定民称:亚华今年的目标是要进入全国乳业前八名,最终成为位列中国乳业前五名的知名企业,“要打造亚华乳业航母,前提就是要有规模优势,公司将致力于规模的扩张”。

已累积的财务风险

公司既往的投资多元化使公司银行借款逐年上升。而相关投资的繁杂,一时并不能很快给公司带来相应的回报。截止到2004年一季度末,亚华种业资产负债率上升到64.2%。银行长短期借款合计8,15亿元,这一金额已大大超过6.94亿元净资产。

既往的多元化投资,使公司实力受到很大削弱。一方面,亚华种业高额的银行借款使其每年不得不承担4000余万元的财务费用,另一方面,再通过银行借款进行融资的可能性很小。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种业保护】相关文章:

种业科技05-08

水稻种业05-11

蔬菜种业05-28

种业质量07-08

种业基地07-19

种业现状08-18

中国种业08-27

发展现代种业04-07

国内种业发展论文04-16

种业发展形势浅析04-09

上一篇: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下一篇:尝试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