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

2024-07-10

农民(精选十篇)

农民 篇1

作为农业大国,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始终都是围绕着农民问题开展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推翻旧的专制统治, 建立了初级的社会主义制度, 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民问题, 提出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政纲。但由于农民素质技能的相对地下及身份制度传统的束缚, 特别是行政集权体制的存留与作用, 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 农民问题并未得到切实解决, 而且日益尖锐。 “三农”问题成为制约中国现代化的重大障碍。

我们知道, 想要解决任何问题, 最先要做的就是现象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和要害, 然后根据问题的实质制定解决方案才能根除问题, 否则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单就表面现象来看, 今日农民问题主要体现为农民的经济贫困。那么 “农民问题”的实质到底是什么问题?

当前我们所关注的 “三农”问题, 即农业、农村、 农民三个问题, 其实就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集中表现在农民与市民社会资源及利益分配不平等、贫富分化的巨大差距上。农民很穷, 而 “三农问题”只是关注在社会如何去扶助农民使其富裕起来, 比如取消农业税, 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考虑农民应该怎么样才会 “富裕”? 以什么样的制度规定和保证全体农民的权利, 才能使全体农民 “富裕”, 是问题的关键。也就是说, 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权利问题。

农民权利是指农民作为权利主体的利益, 主要包括物质利益、精神利益和人身利益, 具体指选举权、自治权、 受教育权、迁徙权、社会保障权、经济权利等。目前, 我国农民权利缺失现象十分突出。从宪法的角度讲, 中国的农民是与市民平等的公民, 但具体到选举权和迁徙权等公民的基本权利上, 农民明显的是 “二等公民”, 在县以上各层次的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中, 代表名额的分配是按照4个农民等于1个市民的比例, 或者说, 农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只是市民的四分之一, 4 ∶ 1的比例不仅是农民与市民的民主权和政治权利之比, 甚至可以扩展到全部现行宪法规定的公民权, 在有些权力上还要更低。而在宪法中所规定的公民的各项权利, 农民与城市居民相比, 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是有明显差距的。另外, 农民的经济权利只有靠出卖自己劳动力的使用权和 “承包”小块土地的使用权。当前, 我国虽然实行的是联产承包责任制, 但是, “联产承包”并没有改变 “集体所有制”, 农民所拥有的只是按期 ( 15或30年) 由中央政府决策从 “集体”分得的小块土地的使用权。虽然因农作物品种改良和化肥、激素的大量使用, 产量成倍增加, 但人口多耕地少, 每人只能分到一亩左右土地使用权, 这大体只是秦时授田百亩的百分之一。农民的劳动力普遍过剩, 农村中的大部分青壮年通过各种途径去出卖劳动力, 成为中国现时期特有的 “农民工”。“农民工”以其超长的廉价劳动力创造了短期的经济 “奇迹”, 他们在内资外资私有企业每天十多个小时的劳作, 除了为这些低技术含量的私有企业提供了超额利润, 就是在低技能的劳作中耗尽青春, 才挣得了可以在农村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 由此养育下一代农民。因此, “农民工”职业的变化并未引起其身份地位的变化, 他们已然成为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之一, 但依然受身份的限制, 被视为社会弱势群体; 他们参与了工业化进程的各个环节, 却不能享受他们所创造的工业化成果; 他们以自己辛勤的劳动, 修建了城市、清洁了城市、服务了城市, 却被排斥于城市生活之外; 他们是现在人类中最劳累的人群, 每天的劳动都在十几个小时, 但收入却低得可怜, 且没有必要的社会保障; 他们在城市出卖还是青春的劳动力使用权, 一旦年老体弱, 又得退回农村忍受贫穷。

因此, 农民问题的解决必须从明确和保证其在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主体地位入手。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以农民为主体, 改革初级社会主义制度, 改造行政集权体制为民主法制体制, 确立并保证农民完全的公民权, 在改革和完善中国土地权利关系的基础上, 鼓励和支持农民建立并发展合作制经济,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保证进城农民的权利并妥善处理其在农村的权利。这里的关键, 就是从制度上规定农民的权利, 进而, 以社会主义运动促进农民的权利意识, 并在争取和维护权利的进程中, 逐步聚合起来, 形成社会势力, 由此才能提高其素质技能, 变革生产和生活方式, 运用现代工业技术, 或是转业于工业和服务业, 或是以新技术改造农、牧业。只有这样, 农民才能真正成为现代文明的主体。

具体而言, 要解决农民问题, 第一, 要改革行政集权体制为民主法制体制, 这是前提和基础。劳动群众的觉悟以及既有的体制是改革行政集权体制所能依靠的。根据现有的劳动群众的觉悟程度和民主势力状况, 制定改革的阶段性目标, 由民主权威保证社会生活的基本和经济的发展, 抑制专制势力的干扰和对抗。在第一阶段的改革目标完成以后, 再以增强了的民主权威为保证, 进行下一阶段的改革。如此延续不断。第二, 要从法律上规定农民与市民平等的公民权和民主权。为此, 要明确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公民社会, 为此必须摒弃以压制农民和全体劳动者, 削弱他们权利, 保持“廉价劳动力”来发展私有和外资企业, 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的路线; 废除在县以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中按照1 ∶ 4的比例分配市民与农民代表名额的规定; 落实农民享有宪法中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 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规定农民及农民工的子女有与市民子女平等的享受国家义务教育的权利。第三, 要改革和完善中国的土地权利关系, 使得中国的土地所有权真正的归全国公民个人平等拥有, 全体公民个人的土地所有权中的占有权能派生并集合为公众占有权, 并由民主选举的公共权力机构行使, 国有资产和资源委员会将土地的公共占有权分配给国有企业或公共单位, 以及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个人, 由农民分得的土地占有权包含使用权, 农民可根据自己的意愿与需要、能力, 进行个体生产经营, 也可以将土地使用权从占有权中派生并集合, 与劳动力所有权派生的占有权相结合, 组成合作制经济实体, 从事农业或工商业生产经营。第四, 鼓励和支持合作制, 这是以从法律上明确规定农民的公民权和民主权为基础的。第五, 改革完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从法律上村民自治的主体是农民, 明确并规范执政党组织与个人在村民民主自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势力在村民民主自治过程中的作用。第六, 要保证进程农民转化为市民的权利并妥善处理其在农村的权利。

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农民权利问题, 进而解决农民问题, 才能使自商鞅、嬴政建立集权官僚制以来存在了两千余年的农民, 以其自身的努力和斗争, 完成革命性转变, 由此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摘要:本文从当前热议的“三农问题”出发, 提出三农问题实质是农民问题, 并指出要解决农民问题必须要确立农民的社会主体地位, 并提出了从改革行政集权体制为民主法制体制;从法律上规定农民与市民平等的公民权和民主权;改革和完善中国的土地权利关系;鼓励和支持合作制, 这是以从法律上明确规定农民的公民权和民主权为基础的;改革完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证进程农民转化为市民的权利并妥善处理其在农村的权利等方面彻底解决农民问题。

关键词:三农,生产方式,产品经济

参考文献

[1]刘永佶.农民权利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2]张磊, 吕斯达, 吴为.中国农民权利缺失现状及其原因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 2009 (2) .

读《农民!农民!》有感 篇2

我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我国的国家性质可以看出,农民作为国家的主人之一,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是“乡土中国”,要认识中国,必须认识乡土。《农民!农民!》是以农民问题为主题的专访,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李昌平、温铁军、于建嵘、杜润生等著名专家对农民问题所进行的深刻性剖析。

“三农”指农民、农村、农业。这本书就很好地突出了这三个重点对象,并提出了很多问题及解决途径。

农民虽然是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但他们的基本民主权利同样需要得到保障,因此要不断改革和完善我们的民主制度。对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向来习惯于倾听上层的意见,专家学者的意见,而忽略了基层“最沉默的声音’’。其实,改革是人民大众的事业,它的命运跟每个人的痛痒相关,因此人们不但有表达的意见和权利,而且他们的意见和权利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时代步伐的不断迈进,农民的素质亟待提高,我们的政府等相关部门理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农民也应不断通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学法、懂法、守法、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农村是农民生活的场所,要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对于城乡发展差距,我们的政府财政部门要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促进教育、医疗的公平。农民要依托自然地理优势,发展蔬菜、水果种植、家禽饲养、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提高家庭经济收入;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农业的财政补贴力度,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此外,政府要加强对化肥、农药的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农药化肥制假售假、哄抬价格的违法行为。

农民 篇3

作为一名果业专家,他一直关注着新余市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退休后,他先后写了十几篇调研报告和建议,其中《柑橘冻后重建的几点思考》所提出的五点建议,成为了新余市橘园冻后重建的指导性意见而被广泛采纳。他针对果业开发的经营机制问题,对新余市目前的经营形式优、劣进行了总结写出的《新余市果业开发经营机制推介》一文,被市有关部门作为规范全市果园经营的重要依据。“新余蜜橘”是他选育出来的柑橘良种,在他的大力推广下,现该果品成了新余市果业的当家品种。2003年,为加快发展全市奶制品,结合饲养奶牛和乳制品加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叶前法不顾年老,冒着酷暑,用了7天时间在城郊对乳品公司、个体奶牛饲养户进行调研,写出了《加快新余市乳业产业化进程的几点建议》。他从不计较得失和荣誉,凭着一股奉献精神和对“三农”的执着,常常是步行或骑自行车进行走访调研。

他挂点在新余市渝水区仁和乡三山残友果树示范场,他常常是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这个点的80亩新余蜜橘通过他技术培训和实地指导,已实现了高产,深受果农的欢迎和好评。

为帮助农民解决技术困难,他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在《新余日报》上向社会公布了家中电话号码,设立了家庭咨询热线电话,免费为农民提供农技咨询服务。据统计,2003年以来,共受理咨询电话300多次,解答疑难问题400多个。

农民 篇4

本次展览在彰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画创作成就的同时,注重历史性与当代性的双重探索,从“农民画时代”与“时代画农民”两条主线入手,反映出一个伟大时代与农民、农民画之间的种种联系。展品分为三大部分,其一是“农民画时代——全国农民画作品展”,展示了我国27个省区的400件作品,并从中评选出优秀作品46件;其二是“时代画农民——新中国农民题材美术作品展”,展示了近现代美术史上以农民为题材的经典作品100件;其三是“来自画乡的报告——全国农民绘画文献展”,展示了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由专家走访农民画乡,收集的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农民画从起步到发展再到成熟的第一手资料,内容包括历史照片、实物、调研报告、论文等。

7月6日和7日,展览的主办方先后在杭州和嘉兴市秀洲区举办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秘书长、《美术观察》主编李一主持,与会者包括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吴长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凤凰卫视主持人王鲁湘,《美术》执行主编尚辉,浙江美术馆馆长马锋辉,浙江画院副院长池沙鸿,浙江省美协秘书长骆献跃,农民画研究者左汉中、陈永怡、陈琦,以及农民画作者代表缪惠新等。与会者回顾了我国当代农民画的历史,探讨了农民画所具备的特殊艺术形式,分析了相关现象,总结了经验。

与会者首先肯定了本次展览的重要性。吴长江认为,农民画作者代表了广大农民,各地的农民画反映了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包含着很丰富的内容,值得学界深入研究。发展农民画,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很有帮助。许江认为,农民的主题永远是中国画家的主题。一些以农民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代表了当代中国的艺术水平。许江还强调,要作好宣传工作,真正把农民的心胸、农民的情怀展示出来。

与会者还从学理意义上分析了农民画的价值。梁江认为,本次展览的许多作者来自农村生产的一线,对生活有真切的感悟,作品很真实,很有特色,很有时代精神。作品的艺术语言很贴切,题材、情感与艺术语言完美地整合在了一起。王鲁湘说,农民画或者画农民,体现出互动的过程。同时,“农民”和“时代”两个词互为主宾,体现出互相关怀的意思,这个主题概念非常宏大。

对于农民画的概念界定问题、时代界定问题,与会者的发言也颇有见地。陈永怡和陈琦结合自己对农民画的田野考察活动阐述说,学界首先对农民画这个概念要做一个比较清晰的界定,如此才便于开展深层次的研究。马新林指出,当前大家普遍认为“农民画”是指农民原创的、平面装饰性的、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以农村生活为主题的绘画。这一概念在美术界已约定俗成。我们要不要保持这种印象?值得深入探讨。王鲁湘认为,我们今天有这样的农民画,有这样的农民画运动和农民画家的群体,其历史渊源要上溯到1942年。当时,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的讲话对后来的状况影响深远。尚辉说,从广义上来讲,中国的民间绘画就是农民画。但是,我们说的特定意义上的农民画却是在新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从这一意义出发,中国农民画的发展可分成三个时期:从1942年到70年代末为第一个阶段,改革开放后至2000年前是第二阶段,新世纪以来是第三阶段。

对于当代农民画的发展宗旨与策略,与会者也发表了意见。池沙鸿结合自己对农民画组织、辅导方面的研究,阐述了坚持农民画活动的宗旨。他特别指出三点需要注意之处,一是让农民继续画当代、画自己“心里”,二是避免艺术语言的“城市化”,三是培养农民画家的“自己创作”意识,避免行政手段的过多干扰。殷双喜提出五点建议:第一,要坚持举办全国农民画展,使之具备连续性;第二,农民画的价值要重新得到认识,因为农民画里包含的各种信息都非常有价值;第三,要重视农民画的资源;第四,关注农民画的产业问题;第五,重视专业人士对农民画的辅导问题。此外,马新林、马锋辉从美术馆公共教育和作品收藏等角度分析了展览的意义。骆献跃结合自己参与筹办展览的体会,表达了对农民画价值的认识。

农民信箱为农民增收架起致富金桥 篇5

王超徐群英

(建德市农业局浙江 建德311600)

摘 要:浙江省农业厅2005年按照“以用促建”的原则,开发启用了便捷、实用、实效的“浙江农民信箱”应用系统。“浙江农民信箱”全部采用实名制上网的网络服务平台。用户登录该信箱,须到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以真实姓名注册登记后方可使用。农民上网发布的“供求信息”,都有信息管理员进行管理,有记录、可追溯,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网上信息不真实、诚信危机等问题。

关键词:农民信箱草莓网上农博会

“农民信箱真是太实用了,简单的一条短信就帮我解决了大问题。今年草莓苗销售全靠农民信箱帮了忙!”日前,下涯草莓合作社骆红群说起“农民信箱”由衷地感叹道。

近几年草莓种植在建德大面积推广,建德的草莓产业大踏步向前发展。9月正是草莓苗上市的季节,由于种植草莓苗的农户和合作社增多,销售就成了问题。骆红群和他的草莓合作社今年培育的草莓苗还有300多万株都没有销售出去,9月初又是草莓苗种植的关键时期,要是过了这段时间还销售不出去,那300万株的草莓苗就砸在手里了。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市农业信息中心信息管理员帮助骆红群在“农民信箱”上发布了一条“买卖信息”,同时通过“农民信箱”手机短信功能在全市范围内发布“每日一助”信息。一时间,上门订货者络绎不绝,骆红群说他连电话都来不及接了。短短几天时间,“农民信箱”就及时解决了骆红群卖草莓苗难的问题。

浙江省农业厅2005年按照“以用促建”的原则,开发启用了便捷、实用、实效的“浙江农民信箱”应用系统。“浙江农民信箱”全部采用实名制上网的网络服务平台。用户登录该信箱,须到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以真实姓名注册登记后方可使用。农民上网发布的“供求信息”,都有信息管理员进行管理,有记录、可追溯,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网上信息不真实、诚信危机等问题。

“农民信箱”启用伊始,建德市就积极推广“农民信箱”,利用互联网覆盖广、传播快的特点,在全市范围内认真组织应用“农民信箱”系统。到2010年9月我市已有“农民信箱”注册用户20525个,联络站点(室)261个,全市16

个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232个行政村都建立了联络站点(室),初步形成一个“农民信箱”应用服务体系。目前,“农民信箱”的两万多名注册用户,涵盖全市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产品营销大户、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关人员及涉农部门、乡镇(街道)机关干部和村干部。通过“农民信箱”农民朋友可以了解最新农情、市场行情、市场价格、政策信息、气象消息等公共信息,也可以发布买卖信息,登陆网上农展会出售或求购农产品,还可以利用“农技110”咨询农业技术、学习农业致富典型。农民朋友同广大农业和农村工作者可以利用“农民信箱”收发手机短信、传送电子文件等,这大大方便了双方的沟通交流,“农民信箱”让大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使用她的便利和实惠!“农民信箱”也被形象地比喻为农民朋友的“宣传员”、“邮递员”、“营销员”。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及时向农民提供市场和技术信息,成为服务“三农”的迫切需要。为适应新形势,近年来市农业信息中心以“农民信箱”工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实现农业信息与农民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建成一个以农业信息中心为龙头、16个乡镇(街道)信息服务站和232个村级服务点为节点的三级网络体系,实现全市农业信息“村村通”。

农民信箱上有一个“买卖信息”的平台,所有注册农民信箱的用户都可以在这里发布买进或卖出的信息,经过系统管理员的审核就可以发布出去了。所有的农产品全可以在“买卖信息”里面查找到。建德市新安江山野食品有限公司是我市一家集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建德市农业龙头企业,该企业有段时间产品销量很好,原材料跟不上生产,企业通过“农民信箱”中的“买卖信息”专栏发布了一条收购鲜鱼的信息,几天内就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企业还和桐庐的一家单位达成了购销协议,意向金额达到800万元以上。

由于在“农民信箱”中用短信发布形式推销农产品,时效性强、针对性高、且操作程序简便、实际效果好,所以深受农业种养大户、合作经济组织的欢迎。下涯镇柑橘种植大户童建法,曾委托“农民信箱”建德联络支站在全市“每日一助”中发布柑橘销售信息,信息一经发布,产品的市场知名度随之提高。去年他的柑橘销售额达到了75万元,比2008年增加50%。去年5月起,“农民信箱”在全省以“每日一助”形式推买卖信息后,我市更是加强了规范化操作。首先从加强宣传入手,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全面开展对“每日一助”活动的宣传和报道;其次,市农业信息服务中心以市联络支站为主,联系各乡镇、村农民信箱联络站点,切实做好“每日一助”信息的采集、审核、上传和发布工作。与此同时,在信息发布后,及时跟踪,总结成效,并推广宣传。自2009年5月全

省启动“每日一助”活动以来,我市通过“农民信箱”手机短信功能共发布“每日一助”信息170余条,内容包括供求信息、市场行情、农作物病虫情报、灾害性气象预警信息等,帮助农户销售各类自产农产品成交金额2000余万元;农民群众获得农作物病虫情报,能及时防治农作物病虫,提高作物产量,增加收入;灾害性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农民群众得以提前预防,从而减轻灾害损失。

2008年首届“浙江农民信箱网上农博会”在“农民信箱”召开,使现代农业邂逅了电子商务,各类农产品与电脑网络联在一起。网上农博会极大地便利了供需双方。一般农产品采购商以前要花好几天才能找到货源,现在采购商不用出门,动动鼠标点击网上农博会很快就可以搞定,既节约了时间,又节省了成本。在首届“网上农博会”上,有10个“展馆”,网上摊位有5957家,参展农产品33080个,大大超过了“实体”的农博会。而且,大家可以全天候、多方位查询到浙江农业企业及其产品的情况。同时还有网上询价、报价、洽谈等商务交流和企业产品推广活动。我市的农业龙头企业也在网上农博会设立摊位,在杭州有销售点的企业,还参加了网上配送,免费帮客户送货到家。2008年和2009年成功举办的两届网上农博会上,我市有40多家企业参加,在五天的会期中成交交易额达到500余万元。网上农博会被称为是“永不落幕的农博会”。

2010年3月农民信箱开启了一个新栏目“助农增收百宝箱”。助农增收百宝箱是一个以提供各项致富经验、政策、品种技术、农事动态等信息为主要内容,具有图像、文字、视频、声音等多种形式,具备信息服务、科技介绍、政策咨询、典型检索等多种功能的专题网站,内容丰富、使用简便、检索快捷、互动直接。百宝箱整合农林渔业150例农民致富典型、惠农政策115条,品种、技术、机具246项,还有反映农事活动、病虫害预测预报、农产品价格走势等内容的动态信息,设置农民信箱买卖信息、“每日一助”服务信息等版块。设置在浙江农民信箱、浙江农业信息网、浙江林业、浙江渔业网上,并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浙江在线、浙江三农,以及各地农业信息网建立链接,分设农业、林业和渔业三个子项,可通过直接点击或链接方式,打开网站浏览查询。百宝箱还提供农业政策法规、合作经济、科技教育、种植养殖等咨询电话,开通农技咨询栏目,农民可通过电话、网上农技110与专家进行交流,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给农民朋友最实用的参考。

浙江省农民信箱万村联网工程是提供农村基层组织、农业企业、农家乐上网的实事工程,它依托网站集群设计技术,按主体角色的不同,分为新农村、农业企业、农家乐三个模板,为需要建立网站的行政村、农业企业、农家乐等单位或

个人提供自助建站服务。该系统的建设,解决了新农村信息化落地难、信息发布滞后等问题;便于农业企业建立网上形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帮助农家乐提高经营品位,探索经营模式的创新。“万村联网”工程是浙江农民信箱依托当前最先进的网络集群技术,为行政村、企业和农家乐观光休闲点提供的免费自助建站服务。村级门户网站建立后,村级信息员可以结合本村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收集、筛选、下载各种有关种养殖技术、市场供求、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同时也可通过该网站公布行政村日常工作,起到宣传和服务的双重作用,是农村、农业企业、农家乐的一个金名片。它以界面直观、操作简单、免费的空间、政府监督信息可靠的特点受到大家的喜爱。到目前为止,我市的232个行政村,已经全部在万村联网上建立了网站,发布信息,很多村已经把这个网站当作一个村级政务公开的平台,村里的一切事务全在网站上公开,供村民的监督。另外我市有涉农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31家,农家乐18个在浙江省农民信箱万村联网集群网上注册了自己的网站。

2010年“农民信箱”启动了为期2个多月的“农民信箱注册用户属性数据库”规范建设工作,此项工作的目标是建立健全农民信息系统“三录一库”(即:农业主体通讯录、农技人员通讯录、农民信箱地区用户列表目录,注册用户属性数据库),我市整理农业主体用户1671户,使全市用户登记信息规范率达到95%以上,实现注册用户属性规范化、农业主体分类集群化,确保农民信箱联络体系管理规范、服务升级,进一步发挥其在指导农业生产、对接农产品产销、沟通社情民意等方面的作用。

“农民信箱”将进一步拓宽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效率,发挥其在指导农业生产、对接农产品产销、沟通社情民意等方面的作用,使更多农民享受信息和技术服务。

农民大学生 真诚为农民 篇6

三年前,几近潦倒的董光明毅然放下家中的劳务,响应组织部门的召唤,背起书包,来到大学深造,想寻求、探索一条致富的门路。如今,大学毕业一年多的他早已开始应用在大学学到的各种专业知识和积累的人脉网络,书写着创业的神话。

早些年,董光明就开垦了很多荒地,种植玉米种、药材、林木等,成为当地的“小名人”。之后,他又负债购进了一批梅花鹿,在山沟里建养殖场,由于当时梅花鹿市场比较火爆,他获得了不错的经济回报。然而,突然来袭的经济危机使技术并不成熟的他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经过学习,他很快扭转了亏损的局面,加工的鹿副产品销售到很多的城市,使他成为在养鹿行业市场低迷情况下依然可以盈利的小部分人。

2008年的春天,还在大学学习的董光明利用假期开始栽培滑子菇,在大学老师、同学、地方领导的帮助下,共计投入2万余元,栽培食用菌1万余袋,带动农户3户。当年实现利润1万余元,为当地农户增收开辟了一条致富项目。

2008年夏天,骄阳似火,董光明在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受到家乡领导的重视,为他安排了重要的工作岗位。然而,董光明的心中却无比的沉重。因为毕业之后,董光明听说了很多同学毕业后创业无门,没有项目的尴尬。为了能够和大家一同创业,把一村一名大学生的事业做大做强,使吉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们的影响更加深远,董光明和于洪伟、杨波、刘晓丽、史凤红等同学开始了艰难的市场考察和项目的申报。在无门路、无资金的窘迫情况下,大家凭借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信念,终于在省里相关领导的帮助下,成立了吉林省村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光明也被任命为“村大公司”的经理。大家齐心协力,联络了各大种业、肥厂,在2009年春节前短短的两个月,他们不但注册了“村大科技”品牌商标,形成了村大牌系列肥料,代理了农业部重点推广的耐密超高产玉米品种,还完善了玉米高产栽培的系统生产技术,并组织了一场高水平的培训活动,打造出了一个具备高素质的农民大学生团队。

为了回报家乡父老,感恩家乡,在乡长王幸福的大力支持下,董光明自筹资金20余万元,在家乡成立了吉林省村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连锁分支机构——金家乡光明农资商店,经营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并面向全乡开始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董光明利用市场营销和广告策略,打出“科学种田找光明”的经营口号,和同学们共同推出“农民大学生,真诚为农民”的经营理念。在销售上,董光明采取优惠销售,延长售后服务链,并将售后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使农户短时间内养成了有难题就给董光明打电话询问的习惯。经过学习、实践和培训,董光明基本能给农民满意的解答和指导;而他自己无法解决的,和老师、专家、教授沟通之后再及时传达给农户,在给农户良好服务的同时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第一个销售季节,董光明即获得了不菲的收入,实现了销售利润近10万元,同时他也把无机加有机施肥方式和平衡施肥的观念推广给农民,让农民获得了收益——平均每亩减少投入20元,增产粮食300斤,增收近200元。这一项既让大家获得了不错的收益,又使公司得到了农民的普遍认可。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篇7

1. 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管理制度

成立了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农经局长任副组长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 主要负责农民负担日常管理、监督农民负担标准、限额、执行和上报等工作。建立和完善乡镇涉农部门和减轻农民负担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制度, 形成了以减负办牵头, 教育、计生、城建、土地等成员单位参加, 各司其职、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减轻农民负担部门责任制。

2. 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治理, 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近年来, 各涉农服务收费部门认真贯彻减轻农民负担政策, 在农村义务教育、农民建房、农村土地、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收费都能严格执行相关的政策标准, 均未发现额外收取任何费用的乱收费、乱罚款和集资摊派问题。

3. 全面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五项制度”

(1) 坚持规范执行涉及农民负担收费文件“审核制”。各部门对涉及农民负担的收费文件及时进行审核, 认真清理涉及农民负担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 取消不合理的、过时的收费项目。 (2) 健全涉农收费价格及收费“公示制”。全县27个乡镇、294个村除继续使用由物价部门出资制作的公示牌外, 对新增加和调整的收费内容通过采用政务和村务公开的形式定期公开、凡涉农收费单位均在收费现场进行公示的办法, 让交费百姓全面了解收费内容、收费标准, 做到公开阳光透明。 (3) 建立和完善“农民负担监督卡制”, 充分发挥好农民负担监督卡监督作用。各涉农收费部门在向农民收取费用、向农户发放政策性补贴资金以及村级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时, 及时在农民负担监督卡上如实登记, 使农民群众心中有数。目前, 农民负担监督手册到户率为100%。同时, 建立和完善农民负担信息投诉监督反馈机制, 加强农户负担情况监控, 对农民负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监管, 防止出现转嫁给农民的新负担。 (4) 农村订阅报刊严格执行“限额制”。全县294个村未超过国务院纠风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农业部对农村报刊订阅费的规定, 未发生相关部门向村级组织摊派订阅报刊问题。 (5) 继续深入贯彻执行涉及农民负担案 (事) 件“责任追究制”。几年来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中, 一贯坚决执行各级的法律和政策, 广大农村基层干部遵纪守法自觉性不断提高, 未发生随意加重农民负担的各类责任案 (事) 件。

4. 加强“一事一议”监管, 扎实开展村级公益事业财政奖补工作

教育农民提高对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投资投劳的自觉性, 纠正违反农民意愿, 超范围、超标准向农民筹资筹劳和以资代劳等问题, 防止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变成加重农民负担的新口子。2012年是朝阳县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第三年, 在总结往年经验的基础上, 紧紧抓住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机遇, 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有机结合, 采取各种措施, 克服困难, 精心谋划, 认真实施, 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2012年共有34个行政村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38个, 项目总投资10630.9万元。其中村民筹资117.3万元, 筹劳折资952.6万元, 财政奖补资金3543.6万元。完成黑色路面里程86.7公里, 水泥路面里程21公里, 桥梁工程完工16座共计315.9延米。解决了24个乡镇, 34个行政村的道路通畅问题。

5. 严格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2012年对种粮农民实行粮食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政策, 所有资金及农机具都已经及时发放到农户手中。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个别部门和少数干部对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权益存在模糊认识, 有的对新形势、新情况下的减负工作缺乏深入研究, 思想上过于放松;有的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盲目乐观, 不能正确认识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二是极个别乡镇计划生育、殡葬服务等行政事业类收费项目公示不到位, 农民难以明白缴费;按规定可以由农民自愿选择的经营服务类收费项目没有按照市场化运作, 出现变相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

三、进一步做好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工作的几点建议

1. 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

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机制和减轻农民负担部门责任制, 始终坚持“一票否决”的监督检查机制不动摇、重点监管与专项治理相结合的工作方式不动摇, 真正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 进一步强化督导检查, 切实将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到实处

一是继续抓好各项惠农补贴的落实, 做到宣传发动、责任落实、督导检查、政策执行“四到位”, 把专项补贴纳入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范围, 定期与财政、监察等有关部门联合进行专项检查, 保证各项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到农民手中。二是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监管制度, 将行政监管与群众监督相结合, 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所筹资金和农村土地征用补偿费纳入“一票否决”、“村账乡管”和财务公开的内容, 切实将各项涉农资金的管理、分配和使用置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三是进一步完善减轻农民负担部门联动机制, 深入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治理, 重点对农村水费、电费、义务教育、办理身份证、农民建房、结婚登记、计划生育、殡葬服务等涉农价格和收费进行实时监控。四是加大督导检查力度, 每年组织好两次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专项检查, 始终保持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高压态势, 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3. 加强调查研究, 探索构建减轻农民负担工作长效机制

农民工:农民身上的体制尾巴 篇8

从逻辑结构上看, 农民、农业、农村在我国目前以至于将来, 是个“三位一体”的概念。农民是农业和农村的主体, 农村是农民和农业的地域, 农业是农民和农村的主业, 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其中任何一个问题的彻底解决, 都依赖于另外二者的互动。农民、农业、农村三者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早已形成共识。显然, 作为一个也带有“农”字头的概念, 农民工不过是农民这一主体所分化出来的一个次层次概念, 它与农业、农村之间形不成内在的逻辑关系。

从历史发展过程上来看, 农村改革30年, 也是农民流动30年, [4]从收容遣送人身上的限制, 到这卡那证经济上的盘剥, 直到目前的引导和服务, 政府在农民流动问题上走过了一条漫长的道路;农民以自我的健康和金钱为代价, 以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受损为代价, 为争取流动权以保证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具体来说, 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1952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政策导向以杜绝农民流动为主。在政策上允许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建国初期, 部分进入城市找工作的农民引起了政策制定者的注意, 1952年11月26日, 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社会司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应劝阻农民盲目向城市流动》一文, 由此, 制止农民流向城市的各种文件和政策先后出台。1956年12月30日,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防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 1957年12月18日,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下发了《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到1958年1月9日, 我国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将城乡置于二元结构之中, 同时亦将农民禁锢于农业和农村之中。

第二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2003年, 政策导向以限制农民流动为主。在此期, 乡镇企业这一畸形儿在夹缝中破土而出, 由此带动乡镇企业周边地区的农民成为“进厂不进城, 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职工, 即农民工。随着我国东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旺盛需求, 又拉动了农民的流动逐渐跨越地域界限, 从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大批农民的流动, 一是带来了显性的交通问题, 春节前后大批返乡返城农民所形成的蔚为壮观的春运潮, 让交通部门不堪忍受, 社会舆论也为之推波助澜, “盲流”、“民工潮”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和各种政策文件中;二是加剧了城市就业问题的严重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一些曾长期以铁饭碗为荣的城市职工成为“下岗职工”, 农民工的出现无疑触动了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 减少了城市的就业岗位。从保护城市居民既得利益的角度出发, 一些地方政府就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限制农民流动的政策:一是加重农民流动的经济和行政成本, 建立外来农村劳动力“务工证”制度;二是设立门坎, 严格限制使用外来劳动力, 农民工只能从事本地劳动力不愿意选择的行业及工种;三是采取行政手段, 直接对流动农民进行清理、遣送或收容关押。

尽管如此, 在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双种压力下, 各种篱笆并不能羁绊住农民流动的步伐。每年, 春运期间的民工潮依旧, 农民收入中以工资性收入为主依旧, 人类社会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趋势依旧, 农民依然以每年不断增加的速度浩浩荡荡地进入城市。

第三阶段, 2003年以后, 政策导向以引导农民有序流动为主。2003年, 在和谐发展的大背景下, 以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和社会公正问题著称的新一届领导者上任, 公共政策也出现了有利于农民工的新变化。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为标志, 政府逐步清理和取消了对待农民工的歧视性规定和多方面的限制。2003年,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 要求取消对企业使用农民工的行政审批, 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职业工种限制, 取消专为农民工设置的登记项目, 逐步实行暂住证一证管理。2006年1月, 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这是中央政府关于农民工的第一份全面系统的政策文件《意见》。政府从农民权利的角度而不是仅仅是城市市民的角度, 从和谐发展的角度而不仅仅是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制定政策, 是我国政府管理上一个质的飞跃。[5]

农民在夹缝中不断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工业, 从而推动政府不断调整政策。目前, 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在追求城乡统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总体政策环境下, 农民工政策由此步入绿灯阶段, 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滞后效应, 农民工依然问题多多。

农民工, 是流动中的农民。在我国, 农民不仅仅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农民的职业特征 (农业生产者) 和身份特征 (农业户籍) 二者是合二为一的。“农民工”的概念, 经历了从“盲流”到“进城农民”, 再到“农民工”的过程, [6]一般是指具有农村户籍身份、有承包土地, 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 [7]“农民”表明他们的社会身份, “工”则表明他们的职业, “农民工”就是这种身份与职业的独特结合。[8]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 随着旧体制的分解和新体制的确立, 农民工将分别归属与不同的群体和阶层中。一部分农民以农民工的身份进入城市, 在城市中逐渐有了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 有了相对固定的居住场所和人际关系, 城市将是他们的最终归宿地;一部分农民以农民工的身份进入城市, 但工作的流动性、相对较低的经济收入、具有保障功能的责任田、亲情和乡邻所构建的人际关系, 将作为巨大的拉力, 促使一部分农民工回归到农民群体中去, 农村仍然是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的最终归属地。在我国, 农民不是一个以职业为特征的概念, 也不成其为一个阶级或阶层。农民工像农民企业家、农民艺术家、农民科学家、“民办教师”一样, 都是带着“农业户口”标签而从事非农职业的农民。

农民工问题, 归根到底是农民问题, 是长期以来对农民经济上剥夺、社会上排斥的结果, 是“城市偏向”社会政策实施的结果。农民问题的根源是农民权力的缺失, 农民工问题的根源也在于权力的缺失。在国民财富的3种分配手段中, 以政府为主体的财政分配是国民经济分配的总枢纽, 社会政策是运用行政手段调节财产所得和收入的重要形式。农民和农民工的贫穷, 表现为有形公共品的短缺, 农民及农民工所享用的基础设施如公路、铁路、通信、电力、燃气、教育、卫生保健、住房等等生产生活条件的落后;农民和农民工的贫穷, 更大程度上表现为政策实施结果所造成的无形公共品的短缺, 表现为农民、农民工作为社会公民的公民权的短缺:其一、我国农民是公认的“二等公民”。195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建立起严格的二元户籍制度, 人为地将全体公民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民户口, 从此, 农民在户口登记、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就学就医、粮油供应、税费负担等各个方面享有和承担与城镇居民完全不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目前, 这种明显歧视农民的二元社会结构有所突破, 但农民、农民工要想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权利, 中间还有很难的坎要过。其二、农民及农民工的“居住和迁徙的自由”仍然没有法律上的依据。1982年5月国务院颁布实行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长达21年之久。如今, 公然侵害农民的人身自由的事件、特别是一些公然限制农民行为自由的文件并没有随着收容遣送制度的终结而中止。其三、长期以来, 农民和农民工没有代表自我利益的相关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和利益实现程序,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利益集团自身的组织化程度。今天, 农民工在文件上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实践中, 农民工和城市“工人”的差别待遇不是短期内可以消除的。其四、财产权、继承权、劳动权、休息权、物质帮助权、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 是我国城市市民而非农民及农民工享有的社会经济权的重要内容。[9]

计划经济体制及其滞后效应, 是剥夺农民权利和权益的手段, [10]也是直至目前仍然在剥夺农民工权利和权益的政策保证。户籍制度固化了农民工 “非农业户口” 的农民身份, 在非农非工的夹缝中, 农民工只能享有农民的权利而非城市市民享用的公民权;劳动就业制度与城镇户籍捆绑在一起, 对农民工在从事非农活动中, 在就业机会、工种选择、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护、职业技能培训上, “同工不能同酬, 同工不能同时, 同工不能同权”, 强化了农民工低下的经济地位;与生俱来的、城乡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 是农民工和市民之间存在着的一道天然屏障。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 无论他们贫富如何,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济政策的差别, 促使农民工在社会生活、社会行动、社会心理上依附于农村;教育制度、基础设施制度近几年逐渐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 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逐步承担起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路等公共产品提供的职责, 目前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进城农民享受城市住房的各项优惠上。

政府及其政策, 在解决农民工问题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农民工的困境, 是农民在城市化发展道路上仍然被旧有制度束缚着手脚的一种体现。农民工面临诸多问题, 身份尴尬、工资待遇、劳动环境、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社会歧视、权益受到损害、公共产品缺失, 等等, 都可以归根到计划经济体制及其滞后效应对农民权利和权益的剥夺上, 农民工不过是农民身上的一根体制尾巴。经常出现的问题从规律上找原因, 普遍出现的问题从制度上找原因。把农民工问题放在社会转型和变革的大背景下, 从农民的视角看待农民工、从农民权利和权益的视角分析农民工问题, 才能找到釜底抽薪的根本方法。农民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面对的、农民工问题的最大障碍, 仍然是制度供给中的不足和不当, 是政策的错位、越位和缺位, 解决农民和农民工问题, 必须创新和改造现存的土地、户籍、就业、 社会保障、教育等社会制度。

要想富余农民, 必须减少农民, 这种观点早在20世纪已经为大多数人认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外转移, 农业部门在GNP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 这种现象在现代农业政策理论中被称为农业的改造进程。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由于相对需求中恩格尔系数的降低, 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我国的农民工数量将不断增加, 但农民工是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向市民转型的一个过渡概念, 他们在地理居住的意义上已经接近市民, 但在权利行使、文化素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依然保留着农民的特征。以人为本、消除排斥、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每一位农民, 使农民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民, 是继土地改革、家庭承包责任制之后真正意义上中国农民的“第三次解放”, 是加速推动经济社会进步,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农民工问题的症结表现在政策上, 根子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上。解决农民工问题, 必须放在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 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去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小年.农民工政策的阶段新论——兼与胡鞍钢教授商榷[J].探索与争鸣, 2006, (03) .

[2]刘维佳.“三农”衍生为“四农”——农民工问题有多么重要[J].中国经济信息, 2006, (12) .

[3]郑功成, 黄黎若莲.中国农民工问题:理论判断与政策思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 (06) .

[4]赵树凯.农民流动三十年[J].中国发展观察, 2008, (01) .

[5]岳经纶.农民工的社会保护:劳动政策的视角[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 (06) .

[6]陆学艺.农民工称谓解析[N].人民日报, 2007-04-30.

[7]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8]朱悦蘅.农民工权益保护的路径选择——基于政府角色的分析[J].经济管理文摘, 2007, (12) .

[9]周作翰, 张英洪.论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权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 (01) .

加强农民培训以促进农民增收 篇9

1 农民培训基本情况

贵港市充分发挥各种专业人才在农民培训中的积极作用,常年不懈派出大批科技干部下乡,利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围绕十大重点农业新技术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培训,在自治区农业厅“百万农民党员实用技术大培训”和“千万农民实用技术大培训”活动的推动下,大力搞好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技推广普及工作。据统计,2006~2008年3年间,全市开展“十万农民党员实用技术大培训”等各种活动50多次,派出服务队、演讲团130多个,专家下乡5 000多人次,直接参与培训活动的干部党员达3 000多人,组织各种培训班、讲座、教育课等活动5 500多期,累计培训农民109.567万人次,培训了绿色证书学员8.670万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9.752万人,经培训转移务工16.379万人,培训农村党员10多万人次,培养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1 701人,印发技术资料150万份,开展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活动,接待群众2.800万人次,解决农村、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困难1.6万多件。

2 农民培训对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

2.1 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

贵港市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这一平台,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的带头人队伍、农民技术员队伍、骨干农民队伍、农民企业家队伍和能工巧匠队伍等5支队伍建设,对村干部、农村党员、农民骨干共1 701人进行农业中等专业学历培养。经学习培训,很多学员学到了农业致富新技术,自己致富,也带领周围群众致富。如港北区根竹乡学员丘荣国参加学习后,先后发动所在村30多户群众种桑养蚕,2008年桑树种植面积达20.00hm2,养蚕平均每户收入达2.5万元,为带动全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桂平市石咀镇小汶村学员黄富全,承包水田1.33hm2,种植优质稻1.00hm2,种植蔬菜0.33hm2,年产值5万元,同时引进广东老板投资200多万元,建设石咀小汶农业科技示范园,以示范园为依托,全村发展蔬菜33.33hm2,生产蔬菜675t,带动全村增收120万元。农村实用人才活跃在农业发展的沃土上,全面促进了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在全市上下的努力下,目前已经形成了优质稻、蔬菜、蚕桑、水果、中药材、食用菌、木薯、糖蔗、茶叶等九大农业优势产业,成为全国著名的龙眼等水果的生产基地和糖料蔗生产加工基地,广西较大的优质稻、食用菌、马铃薯生产基地,广西桑蚕、木薯、中药材、茶叶等作物优势发展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初步形成。

2.2 进一步推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贵港市以“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农民科技书屋建设工程”、“农家课堂培训工程”、“十万农民党员实用技术大培训、千名农技人员春节返乡搞培训”等项目带动,通过农业科技下乡、专家讲座、田头培训、现场参观、广播电视、科技墙报、发放资料等,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农村种田好手。仅2008年全市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33万人次,其中开展绿色证书培训2.9万人。通过实用技术培训,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得到推广普及。如港南区八塘镇高浪村李振华通过培训,应用高效高质种桑养蚕技术,大胆使用方格簇上簇结茧,由于蚕茧质量好,比其他人多卖2元/kg, 1批蚕茧增加收入310多元,同时带动了本村和周边50多户农户应用方格簇2万多只,致富带动作用非常大。港北区中里乡龙山村支书郑敏东参加春蚕高质高产饲养技术学习以后,认真护理种植1.73hm2桑园,每月饲养2批大蚕,2008年每月纯收入达到9 000多元。由于大量开展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全市小蚕共育技术、“三免”、“三避”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处于全自治区领先水平,蚕种生产达亚热带地区先进水平。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1%,比2007年提高32%。通过实施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培训示范村出现了一批种植大户、经济能人,从而带动全村产业规模化发展,如桂平市白沙镇黄家清通过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培训,在桂平市农业局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下,承包20hm2土地种植优质木薯套种西瓜,经验收产西瓜18.0t/hm2、木薯31.5t/hm2,产值4.5万元/hm2,纯收入2.25万元/hm2,同时带动全村种植木薯套种西瓜133hm2,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桂平市南木镇金龙村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形成了香芋种植示范村,全村共种香芋20多公顷,经专家验收,产香芋32.25t/hm2,产值83 850元/hm2,纯收入52 500元/hm2。

2.3 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贵港市依托30多个职业培训学校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以阳光工程示范性项目为带动,全面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加强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焊工、计算机应用、驾驶与维修、服装缝纫与加工、建筑装饰、餐饮旅游服务等行业的技能培训,促进农民转移就业。3年来,开展阳光工程培训14 513人,全部转移务工,很多学员学到了务工技能,有了好工作,取得了好收入。如现年45岁的桂平市下湾镇邓明村农民黎振立,1984年高中毕业后,一直游荡在广东各工地做建筑临时工,月收入不足600元,2006年毅然回家到桂平市华强职业技术学校参加阳光工程电工班学习,经3个月的学习,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电工操作证,学校推荐到广东中山市一家企业从事电工工作,月获工资、奖金、生活补助贴、社保等共计2 000多元。由于其本人电工技术过硬,之后又自己承包建筑公司供电安装工程,带领电工培训班毕业生15人开始了第1单工程施工,工程按质按量提前完成,其本人得到5万元承包款和公司给的1万元奖励,每个电工人员月薪均达到了2 500元以上,接着,又开始承接第2单、第3单工程,带领50多名同学、同乡农民工专门承接房地产项目电工安装及一些工厂电工线路安装工程,年收入10多万元。据统计,接受阳光工程培训转移就业的农民每人月收入一般在850~1 200元,比未经培训转移就业多200元左右,比在家务农的多500多元。经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一大批农民工学到了外出务工的各种技能,有的到外地打工,有的自己做老板,得到了好的收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了农民工有序转移,全市2006年外出务工人数达到80.78万人,务工收入60.55亿元,2007年外出务工人数达到86.00万人,务工收入64.00亿元,2008年外出务工人数达到91.00万人,务工收入73.70亿元。

3 农民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培训认识不足

(1)各有关部门对农民培训认识不足。有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在抓“三农”工作时,没有把农民培训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当作主要工作来抓,完全忽略了农民培训的战略地位,只注重农业生产,注重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放松农民文化素质提高,放松精神文明提升,农民培训工作抓不紧、抓不实,农民培训投入也相对减少,总体成效不大。

(2)农民自身对培训认识不足。农民追求的目标是吹糠见米、立杆见影的实效,而忽视了技术的掌握才是关键。农民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年龄大小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先学艺后就业观念不强,对“要我学”与“我要学”意识模糊,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很多农民舍不得花钱花时间去学习务工技能,那怕是工资很低,也宁愿直接参加学徒工作,大部分都是不经技能培训直接外出务工。对于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老弱病残少等留守一族,也舍不得丢下农活参加农技培训,因此组织农民参加培训难度比较大。

3.2 师资素质不高

有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因受到其他条件限制,只安于现状,继续参加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创新培训方式的意识不强,自身素质得不到提高,对于新技术、新知识讲不出多少东西。

3.3 培训时效性不强

由于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农民培训特别是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时效性不强,比如农作物生产周期比较长,每个生长阶段都有不同的栽培技术特点,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不可能在每个生长阶段都开展一次培训,只能提前作一次性的培训,因此培训时效性受到影响。

3.4 培训实用性不大

当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教材理论知识偏重,课程内容复杂、专业性强、结合当地实际不密切、指导性不强,使农民操作起来倍感困难。

4 加强农民培训的对策

4.1 突出宣传,强化意识抓培训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民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重视农民培训工作付诸在行动上,把农民培训工作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增强农民培训紧迫感和责任感。各有关部门要参与农民培训的宣传动员,统一组织,相互配合,要积极探索和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民培训工作的政策措施,调动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农民培训工作的良好环境。

4.2 突出主体,提高素质抓培训

农业科技人才是农民培训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到农民培训工作的成败。“打铁需要自身硬”,必须重视人才建设工作,才能承担起培训农民的重任。要加强干部的在岗在职培训,不断更新干部知识,拓展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切实提高科技干部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民培训质量。

4.3 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抓培训

一是重点抓好对农村基层干部、农村党员、农村青年、种养大户和科技示范户的培训,提高带头致富和带领致富的能力;二是以绿色证书培训制度为重点,着力培养一大批骨干农民;三是围绕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突出抓好农业优势产区内的农民科技培训;四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开展“农民科技素质整村提升”试点示范,实施重点带动战略。根据有计划、分步骤的策略在不同的阶段分别实施统一的培训行动,确保大培训活动不走过场,真正取得实效。

4.4 突出产业,注重实效抓培训

要突出抓好优质谷、糖料蔗、茶叶、水果、桑蚕、食用菌、中药材、水产畜牧、林业等优势产业发展培训,不断完善“一业一训”的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要突出抓好种桑养蚕实用技术、食用菌栽培管理技术、秋冬菜病虫防治技术、花卉和中药材栽培技术、“三免”(水稻、玉米、马铃薯免耕)技术、“三避”(避雨、避寒、避晒)技术、生态种养综合配套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和秋冬季果园管理技术等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4.5 突出实践,创新模式抓培训

要紧密结合农时农事,组织培训服务队、下乡宣讲团,采取宣传彩车、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多媒体播放等方法,通过举办培训班、科技集市、科技活动一条街、现场观摩、科技讲座、科技版报、印发资料等形式,大力开展菜单式、巡回式、带动式、会诊式、网络式和联动式培训。这些培训都十分注重实际,直观性和操作性强,通俗易学,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使农民在学中做,做中学,学有所成,用有所得。

4.6 突出技能,全面发展抓培训

要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转移务工为手段,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全面提高农民的工作技能和综合科技素质。同时,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法律法规知识、开拓创新理念、经营管理知识和现代生活文明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整体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红斌.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思考与对策[EB/OL].[2009-06-01].http://www.iisvr.cn/new/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229.

农民 篇10

一、农民形象的“农民情结”及“溯源”

鲁迅的农民情结其实最早可溯源到其的幼年时期。鲁迅幼年时的保姆长妈妈为一位从乡下到城里来打工的农村妇女, 鲁迅的童年基本是在长妈妈的关爱下渡过的, 长妈妈身上的农民形象给鲁迅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以致鲁迅在其四十岁左右作《阿长与 (山海经) 》怀念长妈妈。同时由长妈妈这一形象的影响, 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创造了多个“长妈妈”农民形象。《祝福》里的祥林嫂年轻守寡, 甚至连姓名都没有, 但祥林嫂却勤劳、朴素、热情、乐于助人。同样“长妈妈”也处境贫穷, 但是当鲁迅极想得到一本带插图的《山海经》时, 长妈妈却花钱给他买了。《离婚》里的爱姑在婆家受尽虐待和凌辱, 却依然坚持, 直到被另有新欢的丈夫所抛弃时, 她才忍无可忍开始反抗。这些小说的妇女形象其实很大程度上带有“长妈妈”的影子, 他们都生活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 虽然他们都朴实、诚实, 但依然无法过上幸福生活, 就算他们有个别的毅然反抗, “历数自己所受的屈辱”, 最终都以悲剧告终。长妈妈形象被鲁迅多次“偷用”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当时正辛亥革命后期, 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却没推翻封建思想, 农民依然生活在强大的封建势力下, 特别是农村封建势力、封建思想、封建观念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 农村妇女的思想上并没有真正得到解放。而给鲁迅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阿长”, 所以鲁迅需要通过刻画多个“长妈妈”农民妇女形象来警醒人民。

另一方面, 鲁迅母亲为“乡下人”, 少年鲁迅都以探亲身份出现在农村, 使得鲁迅这个“城里人”备受“乡下伙伴”青睐, 农民的孩子双喜、桂生、阿发等都圈着鲁迅转, 与其一起钓虾、放牛、吃罗汉果、看社戏……给鲁迅童年带来了不少乐趣, 更给每天“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的鲁迅带来了巨大的视野收获, 在少年鲁迅的心中展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为鲁迅后来的小说“鲁镇”环境做好了场景预设。在后来, 由于鲁迅出生的没落封建官僚家庭, 其祖父犯科, 家道突然中落, 使得年幼的鲁迅有了更密切接触农民的机会, 为其的“农民情结”打下了基础。家道中落后, 鲁迅一家搬到乡下的大舅家避难, 在这段寄人篱下的生活中, 虽然鲁迅有饱受世态炎凉之痛, 但农村的人民并未对其进行轻视、冷落, 相反的, 这里的农民和他们的孩子依然是对他那么热情, 殷勤地接待着从远道而来的避难的小客人。在农民的这种真挚情谊和农民的勤劳、质朴、率直和不避风险的高尚品格下, 更加加深了鲁迅的“农民情结”。鲁迅自力后, 便于1904年9月至1906年3月到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求学, 后来由于其在看电影时, 却有中国人给俄国人当侦探, 被砍头时, 围看的中国人却叫好, 所以“从那一会儿后, 鲁迅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要紧事, 凡是愚弱的国民, 即使体格如何健全, 如何茁壮, 也只能作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而鲁迅年少时的“农民情结”为其后面的小说提供了必要的素材。

二、农民形象的“解构”与“价值取向”

鲁迅一方面熟悉农民, 另一方面又热爱农民, 在这种“爱”与“熟”的基础上, 鲁迅描写农民便是复杂的。在他的小说中, 中国的农民落后却又善良、自欺但又可怜, 在鲁迅的小说中暴露的是“国民的劣根性”可恨和中国农民的不幸, 如《阿Q正传》中阿Q的愚昧自欺、《风波》中七斤的胆小怕事、《故乡》中闰土的盲目迷信无不在表现中国普通农民的“悲剧”。李文刚 (2004) 认为鲁迅“对农民身上的崇高美德, 他大力歌颂;对农民们的不幸遭遇, 他深表同情;对封建主义等黑暗势力对农民的迫害, 他愤怒控诉;对农民的麻木愚昧不觉悟, 他痛心疾首。”可以说鲁迅小说对农民形象的着力刻画, 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基层大解构, 其体现的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封建主义的最终走向和影响力度。虽然鲁迅小说对农民形象的刻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并影响了中国文学史的发展, 甚至最后影响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但是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的最终价值取向是什么?一直未被所挖掘。

鲁迅作为辛亥革命的“受益者”, 其的小说都是直接和间接地以辛亥革命为背景, 反映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但是没有彻底铲除封建思想, 没有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对人民的迫害。在小说《风波》中, 虽然辛亥革命已经过了6年, 但是当“皇帝坐了龙庭”时, 依然会使被剪掉辫子的七斤全家陷入恐慌之中, 在这场风波中反映出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反动的封建势力、封建思想依然存在, 并一直还在加害着中国老百姓。而在《阿Q正传》中, 一个沾染了不良习气的无名无姓的普通农民, 由于其的自欺, 以“精神胜利”自愉, 但当“革命行动”时, 其却异常兴奋禁不住大声嚷道:“造反了!造反了!”但最终却以为允许而被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的封建地主势力当替罪羊, 给糊里糊涂地送上了断头台。在《故乡》中, 当鲁迅见到阔别二十年的少年时代朋友闰土时, 发现其在辛亥革命过去十年后, 却依然生活艰难, 但他却并没有因为生活的艰辛而奋斗, 而是利用香炉和烛台, 以期望得到神灵的保佑, 借以摆脱生活上的压力。综上所述, 鲁迅之所以长期描写农民这一形象, 其目的是想借文学这一传播路径来改成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 正如鲁迅在《呐喊自序》所说的一样, “我们的第一要著, 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 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广文艺, 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所以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的最终价值取向是通过文艺的方式改成人民的精神面貌。

摘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鲁迅小说, 发现在他的小说当中, 相当部分的主人公为“农民”, 且都为悲剧人物, 而“溯源”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其实是与鲁迅的“农民情结”息息相关的, 其小说中的大部分人物在鲁迅的现实生活中都能找相应的“影子”。那么鲁迅为什么要选择中国最落后的农民来做为其小说的主要人物?其农民形象的最终价值取向是什么?

关键词:鲁迅小说,农民形象,农民情结,溯源,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李文刚:《鲁迅小说描写普通农民缘由初探》,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年第2期。

[2]毕绪龙:《“鲁镇”里的“人”--重释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 《山东社会科学》, 2005年第4期。

上一篇:财务风险类别下一篇:金融生态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