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记者

2024-07-11

电视记者(精选十篇)

电视记者 篇1

关键词:电视记者,基本素质

1 电视记者在新闻宣传中扮演的角色

从最初的报纸到广播, 再到电视以及网络, 新闻传播的表现形式经历了多种传播手段和表现手法, 且各具特色和优势。电视以其直观形象、声画兼具最受受众欢迎。要让受众从电视新闻宣传中了解到更多信息或学到更多的东西, 不仅需要电视记者的努力, 更需要电视记者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电视记者是电视新闻宣传的主角, 自己在为什么人说话, 说出的话能不能通过社会和大众的认可,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舆论导向正确, 是党和人民之福, 舆论导向错误, 是党和人民之祸”, 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媒体记者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 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的深刻内涵。因此, 从事新闻宣传的媒体记者都应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和职业定位。

2 电视记者的困惑

有人说, 做电视记者很苦, 每天要扛着沉重的摄像机到处采访拍摄。从工作性质来看的确是这样, 笔者曾亲身经历扛着机器跑了8个小时, 工作只做了1/3, 晚上还要赶写文稿, 又做了1/3, 第二天还要抽时间去剪辑镜头编辑画面, 又是一个1/3, 三个1/3连起来才能制作完成一条新闻。又有人说, 做电视记者很风光, 可以扛着摄像机到处跑, 自由自在地工作。扛摄像机的记者除了可以到处采访外, 还可以天天接触新鲜事物, 因为他要记录的是每天发生的新鲜事件, 在第一时间让受众知晓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苦与风光”同时也道出了电视记者的“辛酸与困惑”。

3 电视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1 基本的文化素质

具备一定的文字写作能力是对记者最起码的要求。记者就是对历史和对事件的记录, 记录除了影像资料外, 最重要的当属文字记录, 不会“写”就很难把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具体的实质内容反映出来;不会“作”就更难把事件描述得生动有趣。笔者认为, 能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 爱好看爱好写文学作品, 喜欢看新闻节目, 写出的新闻作品能做到一事一议, 主题鲜明, 事件过程叙述得条理清晰, 短小精干, 再加上进入新闻行列后天的努力, 就能适应电视记者所要承担的角色。

3.2 基本的身体素质

大家都知道, 当记者是要到处跑的, 特别是电视记者, 必须要到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 才能捕捉到现场画面, 了解到事件的真相。要跑路还要扛机器拍摄图像, 即使是现场出镜或做编导的记者, 同样要到现场, 因此, 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难以担当此重任。

3.3 学会摄像编辑技术, 懂得欣赏美

电视记者要比写报纸、写广播稿多一项内容, 即拍摄到的现场画面要与文字稿相互匹配, 这就需要记者学懂精通摄像机器的应用、取景构图、用光、同期声采制和后期制作。

3.4 良好的新闻敏感性

从一定意义上讲, 敏感性不是天生的, 大多数人的新闻敏感性是通过后天培养起来的。从实践经验来看, 就是要做到平常善于观察生活, 从生活中总结和发现新鲜事物, 再把它作为新闻价值取向来分析, 常此以往就能使自己保持一定的新闻敏感性。

3.5 能做到吃苦耐劳

通过以上阐述不难看出, 电视记者不仅要扛机器拍摄图像, 要写出文字稿件, 还要自己编辑图像, 白天干了8个小时, 才完成一部分的工作, 常常需要加班加点, 因此, 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不行的。这里理解的吃苦除了要在身体方面享受苦头外, 还要付出脑力劳动;耐劳, 一方面要耐得住寂寞, 做记者没有捷径, 只有一步一个脚印, 做好每一件作品。此外, 一个出色的记者, 还要不断学习, 不停深入基层体验生活, 不停写作, 才能胜任工作更好地完成任务。

3.6 强烈的责任感

电视记者除了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具备一定的文化、身体素质, 能做到吃苦耐劳外, 还要承载相应的社会责任, 这是对记者最基本的要求。要承担社会责任, 就必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报道和作品必须是真实客观地反映事件, 其中的观点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简单来说, 就是能讲真话, 能为老百姓反映心声, 能做到坚持真理, 倡导社会主流, 弘扬正气, 抵止歪风邪气。要能通过手中机器和传播平台, 及时准确地传播人们想知想看的信息;实施舆论监督;搭建起与百姓沟通的桥梁。心中时刻装着这份社会责任, 不断激励自己为之奋斗, 就能不断把事情做好。

3.7 格守职业操守

电视台记者实习总结 篇2

首先说说在百姓连线的工作心得。在编辑部二个月的工作生活,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这里是我的第二个家,新闻工作可以在快乐中完成。编辑部的老师对我们这些新人亲切有加,在工作之余,以朋友的姿态经常和我们一起唱歌,坦怀聊天,非但不摆领导的架子,而且还以关爱之心在引导我们做好新闻工作,对我们这些新人投以真挚友情的目光,在工作中,只要你需要,他们随时给予热情地指导;工作之余,大家开怀谈笑,不分彼此。正因为如此,在编辑部的工作,让我体会了在愉快中完成工作的欢欣。

我在工作上的收获主要有:1、基本了解使用和维护摄影机;2、基本掌握了社会新闻的采写和区别;3、基本了解编辑新闻摄像带的大致流程;4、基本学会电视新闻稿的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等。在这期间我不仅可以较好地配合各位师兄一同出去采访拍摄工作,还可以自己独立外出采写完成具体的新闻作品。一个月的时间,我配合各位师兄一起完成新闻采写近18篇,自己独立完成的采写作品1篇。老师每次安排的采访任务都可以顺利完成。

刚来的日子基本上都在接热线电话,帮助老师收集新闻线索。开始觉得有些枯燥,没意思。但后来发现,这些电话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要写出一篇好新闻,就要先找到线索。通过电话,我们就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发现新闻,赶到新闻现场。

当我看到所记录的新闻线索变为一篇篇新闻播出,更加感到新闻线索的重要性了,对接电话这样的简单工作更是不敢马虎。也不再小瞧。每一个打进来的电话都会认真记录。以方便之后的采访工作。

老师告诉我们,在接电话的时候,我们需要问清楚事情大概的情况,对事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且时间久了之后,你会慢慢发现哪些事情是有新闻价值的,从而做出一篇完整的新闻。

第一次的采访显得有些紧张,对自己也没有信心,害怕犯错误。怕漏掉了一些环节对报道会有影响。这时,老师总是很耐心的指导我,告诉我哪些是很重要的部分,要询问清楚的,要仔细记录下来的。虽然第一次的采访,自己的表现有些慌乱,但毕竟已经跨出了一大步,从学校的书本课堂,走到了真实的新闻采访。

第一次采访的是关于《机动车走非机动车道》,一位观众打来电话向我们反映,汉口唐家墩路石桥站那一段公交车都行驶到非机动车道上与行人一起抢道,极不安全。希望我们能帮忙反映。于是,老师和我赶到了现场,并看到在还不到400米的非机动车道上,每过十秒钟就会有一辆公交车通过,给行人造成不便,也造成了路面的严重破损。首先,老师在现场拍摄了一些画面。接着我们采访了附近的市民,进一步了解了情况。然后老师告诉我这种情况属于武汉市交管局管理范围。于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采访了市交管局新闻发言人姚先生。采访结束后,我们回到了台里接着写稿子,剪带子,打字幕听录音。完成后,交给后期制作进行编排。就这样一篇完完整整的电视新闻“出炉”了。通过第一次的采访也让我了解到电视新闻采访的整个流程以及后期制作的步骤。

从前都只是在电视上看新闻,对于新闻的画面并没有太多的了解而现在因为实习的缘故可以亲身体验如何来做新闻。原来做好一条新闻,除了要找到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线索,以及进行现场的采访,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新闻的后期制作,正因为有了后期的编排才使得一条新闻更加生动,整条新闻也更加丰富。

对于新闻的制作,之前在学校里也没有接触过这样的内容,对我而言是完全陌生的一页,只能从头学起,还好老师总是很有耐心,总是细心提醒。新闻制作并非想象中的简单,首先开始剪辑,从拍回来的内容中选择可用的片段,使得新闻画面和新闻的文字稿相配合,相互呼应。然后就要处理声音的部分,我们需要听清当事人所说的话,并且记录下来,因为最后我们需要给新闻加上字幕,使得新闻更加完整,也可以帮助观众更仔细的观看新闻。有的时候我们还会给新闻配上音乐,使得新闻更加生动,也更加吸引人。

由于我还缺乏后期制作的专业知识,因此在做非编的时候常常会遇到难题,另外做非编也需要非常的仔细小心,因为所做出的新闻节目会是面向成千上万的电视机前的观众,任何一个小错误都是不允许的,因此我这个新手总是格外小心,总是反复尝试,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我已经能做一些简单的编辑工作,也能帮上老师的忙,不用再向刚来的时候傻傻地不知道能做什么。

范文网

要做好一篇新闻和以上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分不开的,线索,采访,编辑每一个步骤都不能忽视。在这里的两个月时间里收益颇多,对新闻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也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

在实习的过程中,常常会觉得自己所学的东西还是不够的,视野也不够开阔,还缺少很多东西。真的就是临到考试的时候才发现所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因此还需要不断的补充自己的所学,更加应该对自己严格要求,精益求精。正是因为这次宝贵的实习经验,才让我对许多事情豁然开朗,对于将来也有了新的规划,更加明确了以后所要走的路。

是的。大学校园,远离社会喧嚣,莘莘学子很少真正接触到社会现实,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之间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脱节,这些使得我们大学生在刚走出象牙塔后显得无所适从。如果说在校园里的生活就像一个梦,那么实习更像一个闹钟,把大学生从梦中敲醒。

现在我的实习期已经结束了,真的很不舍得。而我也一直为自己能留在《百姓连线》栏目组实习感到幸运。当我在写实习报告的时候,回忆里的每一个片段都不舍得丢弃,这一切都将是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浅议电视记者的策划意识 篇3

前些年,河南人和河南形象的问题,一度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新一届河南省委、省政府不仅充分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而且埋头苦干,扎扎实实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已基本实现了由原料大省向制造工业大省的跨越。从1999年起,省政府连续几年组织企业在新疆、甘肃、广西开办河南产品博览会,速冻食品、轻工机械、纺织产品迅速进入西部市场。事实说明,河南正在从中部崛起。为此,河南电视台新闻部与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携手,决定吃透中央和省委的精神,掌握河南省情,策划一篇展示改革开放的河南的报道。主题确定后,上上下下都参与到具体策划中来。参加采访的记者抱着明确的目的,在大量采访微观新闻事实的基础之上,注意寻找与全国相吻合的点,提炼主题,提炼思想,提炼观点,最后确定为《中原之变》。报道把河南的变化分解为《河南打造中原城市崛起带》、《河南农民进城——破解“三农”问题的尝试》、《河南原料大省向产业下游突围》、《河南东引西进,推进全方位开放》、《河南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这样几个专题。报道做成后,从2003年9月20日到10月4日,分5次在中央电视台名牌节目《新闻联播》播出,可以说这是打造河南形象的一次有影响的宣传,是一次典型的策划创新。

综观过去,一些电视新闻栏目和消息质量不理想,办电视观念陈旧,提供给受众的信息服务层次浅,就是因为策划意识淡薄所致,加之节目编排、拍摄形式呆板,新闻标题缺乏新意,这就大大影响了观众的收视兴趣,影响了电视新闻在受众中的形象。

目前,主题性报道可以说是中国新闻的一大特色,是实现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途径。然而,这类报道毕竟不如事件性新闻单一、“好报”、“好看”,被人们形容是“背着石头上山”。那么具体到电视新闻的主题性报道,电视记者决不能让观众在屏幕上感受到沉闷或不舒服。恰恰相反,为了增加可视性,达到预期宣传效果,电视报道必须富有吸引力。这就要求记者有“举重若轻”的本领,要善于“弹钢琴”,除了努力奏出“复调”、“和声”的效果外,还应拓宽立体发展新思路,利用策划意识,使电视主题报道走出一条健康、有序、理性、稳健的发展之路。要善于把重大主题转化为可视性强、说服力强、新闻性强的节目。河南电视台新闻部2003年国庆节采制的5集电视新闻系列报道《中原之变》,就是一次成功的主题新闻策划。报道时间跨度大,所发生的新闻事件多,记者行程走访的单位和采访人员多,采访时需要大量的去粗取精、“沙里淘金”的工作。尽管制作起来不像动态的、事件性新闻那么简单、容易、快速。但是,记者在大量的详尽的采访中,进行分析研究,进行运筹谋划,进行理性升华,使报道所反映的主题深刻了,播出后不仅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称赞,还在全国引起了比较强烈的反响。

主旋律的报道,记者队伍中不少人觉得难出彩。这里的关键问题,就是对报道题材的确定。一个好的选题,常常会带给受众满意的收视效果;相反,一个不好的选题,很难引起观众的兴趣。选题和策划反映了记者的业务水平。一个成熟的记者应有较高的策划意识,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要积极探索选题的方法和技巧,要提高自己在选题策划中运用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全方位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增强对选题的预见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在电视报道的切入点和方法、方式上,也应树立自己的策划理念。对于同一个重要的报道内容,可以从新近发生的一件小事切入展开正面报道,也可以转换角度,从群众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入手,从侧面进行报道;还可以从令人吃惊的结果入手,采用倒叙的方法制作。总之,记者应该追求自己独特、新颖的报道风格。

电视新闻不同于报纸新闻、广播新闻。作为平面印刷的报纸新闻多以解释、分析新闻事件见长;以电波为载体的广播新闻以速报性见长;同样以电波为载体的电视新闻的优势,在于报道新闻事件时图像与声音的同时传输。记者在进行策划时,就需要抓住电视媒体以图像和声音共同传输为主的特点,多策划一些“现场性”直播式报道。近几年在屏幕上来自新闻现场的直播报道一年比一年多,例如中央电视台策划的香港回归、澳门回归、长江三峡大堤截流、柯受良骑车穿越黄河壶口、神舟5号载人飞船升空等,都是在第一时间进行现场直播报道的。一些省台在森林火灾、矿难事故、水上遇险事件大营救以及特大交通肇事抢救现场,也越来越多地注意了“现场性”报道形式的运用,让处于“电视新闻报道”时代的受众从快速的新闻报道中,深深感受到电视新闻巨大的冲击力,电视新闻的速报性、同时性、现场性在这些报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电视记者 篇4

1在采访前做好准备工作

电视新闻采访一般都是针对出现的社会事件或者是新闻事件进行有目的性的采访,因此在采访前必须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在进行准备的过程中,摄像记者与文字记者就应该先进行沟通。首先, 文字记者要将采访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告诉摄像记者,最好将一些采访中要询问的主要问题告诉摄像记者,以便摄像记者了解自己拍摄的重点;其次,摄像记者要明确文字记者的采访重点,便于在摄像过程中调整镜头配合文字记者采访的关键。二者在采访开始前,要就采访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一些约定, 如用一些简单的手势作为一种信号,当文字记者希望摄像记者给某个画面进行特写时就做出约定好的手势,摄像记者就可以及时配合文字记者的想法。在电视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中,摄像记者和文字记者都要把握住整个采访的重点, 以完成预定目标为优先,通过良好的事先沟通加强采访过程中的配合效果。

2采访过程中配合抓住偶然事件

在电视新闻的正式采访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按照记者的预期发展,有时候可能在采访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相关的新的新闻信息,甚至有可能会突发一些其他重要新闻事件,记者在这样的事情发生时,必须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及时抓住这些偶然新闻事件,将其记录下来。 这种情况对于摄像记者和文字记者之间的配合是一种很大的考验。在采访过程中,文字记者由于要专心记录,难以注意周围情况,因此在出现有价值的偶然事件时,摄像记者应该更加快速地记录下一些重要的画面,并及时与文字记者进行沟通,文字记者也应该快速做出反应,及时记录下一些偶然事件的关键内容。在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摄像记者应该更加注意配合文字记者,及时跟随文字记者的重点进行镜头的调整和转换, 将最具有影响力的画面记录下来,这样才能够作为新闻报道的有力证据。总的来说,在电视新闻的正式采访过程中, 摄像记者和文字记者都要做到既能够完成预定的采访任务,同时也要注意在采访中随机应变,二者应该树立起集体荣誉感和工作责任感,通过相互提醒与配合的方式提高整个采访过程的质量,了解新闻事件的真相,抓住偶然事件,提高整个新闻采访的质量。

3有效整理采访内容,提高报道质量

电视新闻节目一般都不是现场直播, 因此对于摄像记者和文字记者来说,在采访完成后还要进行剪辑和整理才能够形成完善的电视新闻稿件。在整理过程中,往往是摄像记者和文字记者产生分歧的主要阶段,对于文字内容和视频内容的取舍及配合往往会成为二者争论的焦点,这时摄像记者和文字记者更应该配合电视新闻编辑要求,对自己的记录内容进行合理整理,以减轻编辑的工作难度。在内容整理时要以新闻采访主要目标为主,将一些重要的画面留存下来, 配合文字重点,适当去掉一些不影响新闻内容的多余画面,而文字记者也要对自己记录的文字信息进行整理,将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进行合适的补充。摄像记者与文字记者的记录内容最终应该能够相互对应,并且是真实、优秀的文字内容配合上有冲击力的摄像画面,这样能够带给人更加直观的感受,能够提高新闻节目的报道质量。

4结语

摄像记者与文字记者在电视新闻的采访过程中都非常重要,二者的相互配合影响到最终新闻稿件的质量。因此, 在采访之前二者应该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把握采访的主要方向和内容;在采访过程中要注意把握重点,随机应变, 通过相互配合来发现更多新闻细节;在采访完成后应该相互配合对自己的记录内容进行整理,使其便于进行编辑整合。 通过加强摄像记者与文字记者的相互配合,能够提高电视新闻的采访效率,并且有效提高电视新闻内容的质量,促进电视新闻节目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电视台记者年终总结 篇5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

作为一名记者,要有宏观意识,要胸怀大局,了解党和政府工作中的新精神和新要求,善于透过事物现象预见其本质和未来,从而挖掘出有社会价值的新闻题材。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已的各项素养。

为了提高政治素质,我要求自已做到: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与党保持一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我认为,记者讲政治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还要做到正确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加强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重视政治理论学习。

记者心理素质包括:好奇心理、竞争意识、冒险精神和坚强的意志。这些心理素质是成为一名记者的必备条件。所以,我始终不忘提高自已的心理素质。

作为一名摄像记者,光有较强的政治和心理素质还远远不够,更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于是,我常常利用工作之余寻找各种与业务有关的资料,如《新闻学理论》、《采访写作的方法与技巧》等专业书籍,并不断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坚持每天认真观看各大电视台的新闻栏目,边学边实践,使自已学到的每一点先进技术都落到实处。

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我还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已努力做到:重事实,讲真话,主持正义,坚持真理;报道内容健康,有益社会进步;讲究文德,反对以稿谋私;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侵蚀;处理好与同事间的关系等。

二、敢于吃苦,勇于实践。

新闻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缺乏对社会的基本了解的人是没有资格做一名优秀的新闻人的,记者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同样一个新闻题材,有的记者拍得有声有色,有的记者却拍的枯燥乏味,根本原因就在于是否真正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实践出真知”、“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就是这个道理,一些影响面大、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新闻作品,都是作者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新闻素材,进行了艰苦的调查研究和思考分析才完成的。因此,我要求自已做到“三勤”、“两不怕”,即“脑勤、腿勤、耳勤”和“不怕苦,不怕累”。对得到的新闻素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到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内容为止。

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0XX年春天,是我们台管理机制改善的春天,改变了我台以往等新闻、派新闻的被动局面,给所有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平等竞争、平等提高的良好机会。今年八月份,我代表镇妇联参加了市妇联、市建设局联合举办的“建设杯学长霞做时代女性”演讲比赛,并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为我镇和台里争得了荣誉。同时,也提高了我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通过学任长霞,我认识到只有树立优良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才能做一名称职的记者,任长霞精神不仅作为一句口号,更作为一种信念渗透到我的头脑中,所以20XX年也是我收获最多的一年。

今年五月,我经过拍摄、收集了大量镜头和资料,精心策划了《我镇非公企业工会工作开展有声有色》的系列报道,为我镇非公企业工作发展提供了翔实的材料,得到了许多企业的好评,也为我镇经济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端午节前夕,台里预计举办一台包粽子比赛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寻求适当的比赛场地和赞助单位,我曾多次冒着酷暑到华兴酒店联系有关事宜。工夫不负有心人,大赛终于如期在喜庆欢乐的气氛中举行并圆满结束了。这次活动不仅得到了广大群众和华兴酒店全体员工的一致好评,还为台里争取了XX元专题片制作费,同时也为我台打出了更响亮的好声誉。

今年夏天,接到群众反映,我镇中亭街企业路段雨后积水很深,严重影响了附近居民出行。于是,我们毫不犹豫冒着小雨及时赶到现场拍下了珍贵的镜头,并对附近居民进行了采访。随后,《雨后天晴行路难》真实、客观的报道,带着居民们的呼声播了出去了。让人倍感欣慰的是,没过多久,企业路路基垫高了,水流畅通无阻了,路面平坦好走了,居民们幸福地笑了。

经过不懈努力,虽然今年我在工作上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成绩只属于过去,将来还需要继续努力,学海无涯,工作无止境,我会永远牢记屈原的那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我台新闻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电视台记者年终总结篇二

来报社差不多一年多的时间,从学生过渡到一个真正的社会人,是记者这个职业的特殊性,让我更快地成长了。

现在,可以说,我熟悉酉阳比熟悉黔江多。虽然在黔江生活了20年,但是一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对她知之甚少。但是,酉阳于我而言,并不是一个工作的地方那么简单。每天,她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需要报道,需要关注。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地方、一件事,关注得多了,自然,就有了感情。这个职业,让我能够更快地熟悉酉阳、了解酉阳,关注着她的每一步成长,每一个细小的变化。刚来的时候,说的是“你们酉阳”,现在,已经习惯了说“我们酉阳”。

一年时间以来,熟悉了这个城市,融入了她的生活。但是,因为努力不够,学习不够。一直对她了解得不深,不透。对工作,同样。以前,为了鞭策自己,所以告诉自己,“要将工作当作事业,将事业当作人生。”可是,惭愧的是,我没有做到。记者这个称呼,有的时候,感觉是辜负了的。

到目前为止,工作上,谈不上什么成绩。从一开始,就定位为时政记者。如何将时政新闻做好,一直在寻找,但是,一直也没做好。缺乏一双发现新闻的眼睛,缺乏对大局的判断力,把握不住“势“的走向,决定了我发现不了好新闻。

记忆犹新的是那次开全县的安全生产工作会,回来之后,我只按照常规写了一篇会议报道,对会议中的许多新闻点却视而不见。最后,在熊老师的提点下,才将安全生产有奖举报机制和聘请100名安全生产信息员另写了两篇新闻。从那以后,每次开会的时候,总要先问自己,这次会议有没有别的新闻点。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有意识的训练,逐渐让自己能够跳出会议写会议。

下半年,希望能够多深入基层,希望报社策划的“青年记者住农家进园区上工地”中有我浓墨重彩的一笔。一直以来,没怎么下过乡,即使去,也不是自己一个人去的。再加上从小的农村生活经历比较少,对于下乡总有一点心理难关没过。但是,通过上个月下大溪、下板溪,虽然大溪是和小欧一块去的,板溪也比较近,但是,采访都转换了一种方式,绕过当地政府,直接和老百姓接触,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有看见过的东西。比如大溪,一直是和领导一起去看的,台地结构漂亮,现在老百姓的建房积极性表面看起来也很高,但是,和他们接触之后才发现,台地的问题很多,甚至会影响到移民的生命安全。这便是真正的基层。或者政府做事了,但是,老百姓始终是弱者。这一点,应该向欧道路学习。他以专业的态度报道了岩峰村的现状,又以悲悯的情怀为岩峰小学做了实事。

这两次采访,让我对深入基层采访有了新的认识。虽然不算真正地沉下去了,但是我相信,迈出了第一步,后面的路就不会走得那么畏首畏尾,会走的更远、更深层次一些。

电视台记者年终总结篇三

大学毕业至今已经有四年的时间了,四年的时间我成长了很多。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只是一名普通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工作很难找,还好自己通过不断的努力成为了一名报社记者,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下去的,我相信自己能够做好。四年的时间,我成长多太多,自己都无法具体的说出来,不过总体感觉自己就是变化很大。

自从从事新闻工作以来,时间转瞬即逝。尤其是在20xx年的工作中,时间更是过得特别快。回顾这一年的工作,我个人可谓感受良多。在这一年中,我与《新消息报》的同事和领导们,共同经历了很多新闻事件的报道和活动的组织、版面策划以及落实,从中体会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尤其在领导的部署和指点下,完成了很多意义深远的工作任务。一年来,我本着踏踏实实做事,实实在在做人的原则,认认真真地去从事每一项工作。不论是思想上,还是工作上都有很多的收获。

1、成绩之外少不了不足之处,我作为一个部们的主任,在平时的管理上可能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是不太适应现在报社的管理体制,有想法不能落实,希望这样的工作环境能够很快得到改善。

2、在思想、学习方面有了较大提高。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我还从电视、报纸中了解当今的国际政治形势,社会动态及党的指导方针等。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用先进的思想指导自己的日常工作。我深知,平时的勤勉积累对于新闻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做好工作打下了良好的业务基础。

3、严于律己,遵章守纪。在单位严格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以诚待人、以信处事。工作兢兢业业,谦虚谨慎,注意向同事们学习,取长补短。

4、业务能力不断增强。从踏上记者岗位的第一天起,我就深知“业精于勤荒于嘻”的道理。工作中的“勤”使我能及时洞悉世事变化,而善于“思”则使我源源不断地获得灵感。通过不懈努力,我的一些版面策划在全国获奖。整整8年,在一个岗位上摸爬滚打,在版式设计上也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和理论水平。可如今很快就要在新的岗位上工作。相信我有这8年的经验和个人的工作能力,下一个8年也许正是我大展宏图时。是金子在任何地方都会发光的。

今后的工作打算

论电视新闻节目出镜记者的素养 篇6

【关键词】出镜记者 人格魅力 现场把控

所谓出镜记者,在教科书里并没有准确、严谨的定义,但普遍意义上我们理解为:在电视新闻节目中,除演播室主持人以外,在事件现场准确报道新闻为目的,用语言和表情传递信息的电视工作者。出镜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担负着质疑者、交流者、见证者和验证者的多种角色,对受众来说,出镜记者是距离新闻现场最近的人,他的话语最值得信任,那么怎样才能肩负起受众的期望呢?

一、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修养

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人格魅力、他与被采访者的关系决定着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决定着观众看到的采访者是否值得信任。敬一丹在新书《我遇到你》中介绍,有一次她去采访一名少年犯,在大家的认知中,采访少年犯就要厉声厉色,就要谴责教育,但是敬一丹没有,刚一见面,她就摸了摸孩子的头,整理了一下衣服,说阿姨想和你聊聊,如此邻家般的对话,直接拉近了和被采访者的距离,后续的采访交流非常顺利。敬一丹事后说,这并不是采访技巧,而是一种习惯,一种尊重每一个人的习惯。我想这样一个例子体现了出镜记者的行为修养的重要性,不仅本次采访得以顺利进行,对今后这个孩子重新走向社会更是一个有意义的转折。

同样,面对现场错综复杂的千头万绪,只有能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才能更好把握新闻事实的真实性,才能尊重新闻原貌。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修养,才能在新闻事件不清、有不同看法与说法的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的深入调查,做到准确、完整、客观、公允。今年8月,天津港爆炸,坊间各种传闻,央视记者蒋林的现场报道,得到一致认可,他的报道条理清晰,理性客观的同时更具人文关怀,这种在悲伤大事件下独具人文关怀的报道与蒋林平时的个人修养分不开。

二、必须具有扎实的采访基本功和对现场的把控能力

我们说,出镜记者在现场必须自信、冷静、有激情,自信是要相信自己看到的,说出的会与事实相符,凭借过硬的采访基本功,能在短时间对现场有所了解掌握,对每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不能说外行话,当然这也要求平日的知识积累;出镜记者大多面临的是突发事件,特别是在做直播连线报道时经常会状况频出,这就要求出镜记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学会冷静面对一切。新闻的采制本就是一个创作过程,所有创作都离不开激情,天长日久采的多了难免会模式化,这就需要出镜记者爱上采访工作,学会享受这种形式。要全情投入,让新闻现场的所有因素不断刺激自己,产生创作欲望,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神态,甚至情绪影响观众,完成报道。自信、冷静、激情都需要有扎实的采访基本功做支撑。对现场的把控能力,决定着出镜记者是主动采访还是被人牵着鼻子走。如此,出镜记者就需要在现场为自己搭建两个平台:一,动用一切手段使采访对象配合、接受采访;二,调动一切智慧使自己和谈话对象的聊天出彩。

三、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采访技巧

出镜记者在现场,最主要的作用是把现场的状况讲给受众听,通过自己敏捷的思维、清晰地语言,流畅地表达告诉受众想知道的所有。出镜记者一定要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不仅能说,更要会说,要说在点子上,由此即兴的口语表达和打腹稿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同样是蒋林报道天津港爆炸的例子,他在现场临危不惧,逻辑清晰,组织表达无瑕疵,陈述无瑕疵,直播做的和录播一样。这在8月13日《新闻1+1》节目中与白岩松的互动中可见一斑。

新闻现场转瞬即逝,如何在很短的时间让方方面面的新闻参与者接受采访并说有用的话,考验着出镜记者的采访技巧。同样的内容,有的记者就会引导,有的记者就做不到。这样,出镜记者就要培养锻炼自己的采訪提问技巧。注重采访技巧,不但能使节目在深度上更为拓展,甚至能得到自己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些采访对象由于存在某种特定思维,回答问题往往容易说套话重复的语言,这时就可采用出奇制胜的方法,提一个对方想不到的十分具体的问题,打破其贯用的思维方式和思路,获得自己想要的采访效果。

四、必须不断学习,以丰富的知识底蕴作支撑

出境记者除了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积极的应变能力、较强的文字驾驭语言表达能力外,还需要博览群书,不断学习各种知识。出镜记者在现场,要用自己的知识去判定、了解、发现各种问题和现象,采访专家学者前要多做功课,在一定基础上平等对话,不能够遇到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就演变成学者、专家对你的知识普及和讲解,要通过平时的日常积累和采访前有针对性的准备,变成共同对观众的解疑释惑。白岩松的新书《白说》是他从业十多年来在各个行业做过的演讲汇编,从不同的演讲地点:医院、慈善总会、国家发改委、城市大讲堂等,就能看出他知识的跨度有多大,别说简单的了解,好多都是他在为相关部门、行业提出建设性、规划性的发展思路,提出自己的远见卓识。作为央视的评论员,他该是每一位出镜记者的学习榜样。

五、必要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一个综合性指标,是一个记者知识含量、知识结构、理性思辨能力的全面考量,是记者运用知识分析事物、抓住本质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表达能力。出镜记者需具备出色的思辨能力,他对现场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判断。面对舆论监督方面的选题,有的一眼可辨,有的错综复杂难以判断,加上被采访者大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出示有利于自己的证据,这就要求出镜记者有较高的思辨能力,不能在任何地方、细节上有漏洞,在表述当中更不可以出现“似乎”“大致”“差不多”等字样。

六、必须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

电视是一门合作的艺术,通常都是优秀团队完成的。在进行直播报道时除了出镜记者之外,还包括灯光、音响、编导、摄像、演播室主持、导播等,策划和出台一场成功的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能够实现的,它需要各个部门和队员之间的相互协调,通力合作,出镜记者作为最出彩的部分一定要和各部门沟通协调好。白岩松在回忆报道香港回归时曾介绍,直播前,工作人员早已经把出境地点选好,并做好了所有准备工作。可是在他细细琢磨播音稿,想着怎样说才能让观众更加深切感受现场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脚下的罗浮桥,想着驻港军警将踏上这里的那一刻意味着主权的回归,当即做出了新的决定,要把直播地点改在这里。可这样一来,全组人员提前做好的各项准备工作就需要全部放弃,但正是由于之前和同事们打下的良好的沟通协调关系,和全组人员团结协作做一流节目的理念,大家二话不说,听着他的建议连夜准备,第二天呈献给全世界观众一个实实在在的回归报道。由此可见,日常工作中的的团队意识太重要了!

综上所述,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出境水平和报道效果,出镜记者一定要在平时多下功夫,在专业上练就深厚的基本功,时刻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性,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和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圆满完成采访任务,做出有思想有深度,值得观众信任的节目。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广播电视台)

电视记者采访技巧浅论 篇7

一、对记者自身素质的要求

记者以用观念的形式认识和把握客观事实的主人身份从事新闻采访活动。作为该项活动来说, 记者便是采访活动的主体。无论是哪一种媒体的记者都应该具备识、学、才三方面的修养, 就是要既有科学的世界观和较高的政治政府水平及政策水平作指导, 还要有学问、有真知灼见, 并且要精通业务。

电视记者的业务是与摄像机、话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电视记者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控制现场的能力和在镜头前随机应变的能力。

电视记者要想与采访对象进行镜头前进行交流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对方听得懂自己的提问, 也让电视机前的观众能听得懂自己的提问。这种提问既要浅显易懂又要有特点, 既要能做到高度概括又要注意把握细节。

新闻事件尤其是突发性的新闻事件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没有人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情;采访对象的谈话也具有不确定性, 同样没有人知道你的采访对象下一分钟会说什么话。所以电视记者必须具有控制现场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而一个只懂得照本宣科的人是当不了电视记者的。有时候记者在采访前做了精心的准备, 但是到了新闻现场后发现很多事情和自己预想的并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 这时候就需要记者从容应对。

二、采访对象的选择

对报纸的受众来讲, 采访对象是不见声音又不见人的, 而广播也是只见声音不见人, 只有电视的采访对象是既见声音又见人。因为电视既见声音又见人这一特质, 所以电视新闻对采访对象的选择具有更多的要求, 除了知情愿讲, 电视记者所要选择的采访对象还应该满足表达清楚、神情大方等特点。

表达清楚要求被采访人说话时具有逻辑性, 而不能思维散乱, 语不成句。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新闻中的同期声就是这样, 被采访者东一句西一句, 话说了许多, 但就是说不到点子上, 让人看了不知所云。其次被采访人还不能有不良语言习惯, 比如口吃或者有明显的口头语, 这不仅让观众听起来感觉不舒服, 也破坏被采访对象的形象。另外, 很难懂的方言也让受众在理解上有困难, 不过必须采访说方言的当事人时可以通过打字幕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神情大方也是电视新闻节目选择采访对象的一个特殊要求。因为电视既见声音又见人的特点, 被采访者的形象也很重要。偶尔在一些节目里看到采访对象频繁地在镜头前挖鼻孔、挤眼睛、抠牙齿或者有其他不雅的动作, 作为电视观众, 我们心理上都会感到不舒服。所以在选择采访对象时, 一定要选择没有不良动作习惯的知情者, 或者在采访之前提醒采访对象要保持得体大方的神情和动作。

三、采访问题的选择

在新闻采访活动中, 提问是调查了解的开始, 是打开新闻事件本质的钥匙。因而, 提问是采访交流的决定性步骤, 是采访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许多记者在面对采访对象是不知该提什么样的问题, 其实在提问的过程中只要把握好三个标准就可以初步获得采访的成功。

问电视观众想知道的问题。新闻采访活动, 从本质上说, 就是采访者围绕着特定的采访目标, 对现实的社会生活所进行的一系列认识和把握的活动。这一活动的社会作用, 主要体现在它沟通了属于社会意识的新闻报道同属于社会存在的客观事实之间的联系, 沟通了社会信息同信息需求者之间的联系。换句话说, 电视记者起到了被采访者与受众之间的桥梁作用, 受众需要通过记者对新闻事件进行了解, 所以电视记者在采访中首先应该知道电视观众最希望在新闻事件中获得什么样的信息。

问采访对象所知道的问题。不少人在接受采访前都会向记者打听:“你要问我什么问题?”或者说:“我要不要准备一下?要不我写个草稿吧?你怎么导演我怎么说吧。”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是因为不少记者把自己定位成了编导, 在采访之前动不动就要进行“导演”, 告诉采访对象我怎么问你怎么说。有些记者常常俨然做导演一般, 一会让人站着, 一会让人蹲着, 一会儿让人笑着, 令采访者感到手足无措。正因为如此, 我们看到的采访对象 (尤其是某些部门领导) 有不少是在念稿子或者背稿子, 他们的稿子甚至是秘书提前写好的。这样的同期声给我们生硬和牵强的感觉。

著名的新闻专家艾泼斯坦说过:“要问的是只有他本人才能告诉你的问题, 或者他能陈述观点的问题。这样你就进行了一次丰富多彩的采访, 充分利用了时间, 给了人家一个好的印象。”记者的提问, 应该是向对象提出只有他本人回答才最合适的问题, 也应该是他本人所知道的问题。

提有特点的问题。大千世界, 万事万物都有其不同的特点, 人和人的思想、感情、性格、经历也千差万别。新闻事件呈现出特殊的矛盾冲突, 新闻人物自有他与众不同的特征。记者如果抓住了这些特征和特性, 就是抓住了事物的内核和实质, 就能突出重点, 掌握主要矛盾。通过有特点的问题, 才能获得有特点的材料, 这样的提问, 采访对象会认为你问到了点子上, 问到了他的兴趣点上, 因而他也乐意打开话匣子, 就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种种症结与你交流。■

参考文献

[1]罗以澄:《新闻采访学新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1]罗以澄:《新闻采访学新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2]马松娟、刘怡娟、张楠:《电视现场采访的特点》, 载《黑龙江广播电视》, 2005年第2期[2]马松娟、刘怡娟、张楠:《电视现场采访的特点》, 载《黑龙江广播电视》, 2005年第2期

电视记者如何采访现场新闻 篇8

现场新闻是现场感和时效性强的新闻, 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形象氛围。

现场新闻就是新闻事件的发生地, 是受众关注的焦点, 是记者到场的凭据。不能随便找个地方就作现场采访, 一定要选择能说明问题, 有内容可看, 而且有故事可说的现场作为现场采访的背景。记者应全力以赴深入新闻现场, 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到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第一手材料。如果采访中有一个准确的现场背景, 其实已经在传递现场信息了。准确地选择现场, 是增加新闻现场感的基础条件。

采访现场新闻的人物要有个性, 而一般化、概念化是现场新闻采访的大忌。所要采访的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人物必须是个性鲜明, 不能张冠李戴, 不能“拉郎配”。采访要有深度, 要有境界, 不能一般地去采访, 要有新意。采访现场新闻人物的活动, 必须和所采访的新闻事件密切结合, 不能过多地渲染;必要的背景材料详略适当, 这样才能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采访现场新闻离不开现场人物, 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动语言、对话, 可以增加现场新闻的气氛和分量, 但这种语言必须是真实的, 不能凭空臆造, 不能合理想象, 任何画蛇添足的提炼和拔高都会引起相反的效果。语言生动能增加观众的现场感, 让观众感同身受, 体味到新闻现场的种种特征。

画面要有冲击力, 学会用眼睛采访, 也就是平常说的现场观察。现场观察是采访好现场新闻最关键的第一步, 这是由现场新闻的特点决定的, 也是现场新闻采访最重要的和最主要的方法。现场观察有助于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加深对事物的具体印象, 取得生动具体的素材, 为鲜明生动地表述新闻事件创造条件。观察还有助于记者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引起新的联想, 扩大视野, 激发采访热情, 使采访在现场新闻中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

那么, 记者如何进行现场观察呢?1.要全面观察, 力求抓住事物本质。很多人狭隘地理解“眼见为实”, 认为看到的全是真实的, 观察时往往把眼光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 采访难免产生片面性, 或只是抓了些“鸡毛蒜皮”的东西, 触及不到问题的实质。2.要细微观察。记者到达现场, 要善于全面地把握现场, 抓住现场的不同特征, 选择最能表现现场气氛、现场动态的局部, 敏锐地捕捉细节。同时, 观察新闻现场的变化, 用当事人的状态、周围群众的反映等, 使采访报道个性鲜明, 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极大地提升了电视报道的魅力。

采访现场要善于发现闪光点, 要比一般新闻更有典型性和形象性。在了解整个新闻事件的基础上, 把最能表现主题, 色香味俱浓的事实截取下来, 以小见大, 不能面面俱到。集中采访最突出的部分, 也就是有选择地使用“闪光点”, 可深化新闻主题, 扩展其内涵, 在平淡中发现问题, 从普遍处找到特殊点。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线索, 于细微处发现闪光点, 要善于观察, 要善于运用视觉素材, 把采访到的东西转化为语言、转化为文字, 通过可感、可见的事实情景, 加以形象地描写, 让受众感到如临其境, 看到一个真实的现场。

在现场新闻中, 记者要充当观众的眼睛。现场感强的新闻, 如特写、见闻、现场目击、现场短新闻等, 对记者的共同要求是必须站在事件发生的第一线进行采访, 做到脚到、眼到、手到, 才能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 才能发现现场新闻的闪光点。

电视现场新闻贵在一个“感”字。只有调动起观众的想象力, 打动观众, 产生共鸣, 才真正具有感染力。这种调动是对记者感觉器官的激发而实现的。所以记者在现场采访新闻, 要调动自己的一切感官, 尽可能全面地还原现场, 传达现场气息, 烘托现场气氛, 让观众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现场感的营造, 能够提高现场新闻采访的质量, 做到多渠道、多角度地观察现场。

现场新闻要短小活泼, 具体体现为:1.为便于采访注意力的集中,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把主要的新闻事件理清楚, 有的放失, 把最能说明问题的素材及时抓到手里, 把最鲜活的“菜”收到篮子里。这样记者在采访时就可以心有全篇, 自如布局, 干净利落, 围绕主题, 弃取自明。2现场新闻的叙述忌讳枝蔓横生, 文字务必准确、简洁、凝练, 要最大限度地避免用虚词, 要用最干净、简洁的文字把事件说清楚。只要善于琢磨, 勤于实践, 就会不断有心得, 并能总结出更多的经验, 并赢得广大观众的认可与好评。当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可能会影响新闻事件的正常进行, 记者就要选择尽可能离新闻现场稍远一点的地方, 为观众诠释正在发生的一切。

电视记者新闻敏感培养初探 篇9

那么, 新闻敏感是什么呢?新闻敏感是一种新闻素养, 是记者迅速、准确地捕捉客观世界的变动信息, 并衡量其新闻价值大小的职业反应能力。同时, 它也是一种职业敏感, 综合体现的是记者的政治素养和业务素养。新闻敏感也称“新闻嗅觉”、“新闻眼”, 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新闻记者的生命。然而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新闻记者在实践中, 通过不断努力培养、锻炼出来的。

一、增强政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

虽然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存在差异, 但是两者之间却有着很紧密的关系。这里提到的政治敏感, 是指新闻记者对当前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和掌握, 是一种政治鉴别力。具备相应的政治敏感, 新闻记者才能敏感地捕捉到新闻线索, 正确地把握新闻舆论的导向。因此, 记者要不断学习政治方向的理论的大政方针, 理解摸透政治在变化中的新状况,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其政治敏感。

新闻记者要增强政治敏感, 应该要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这样才能拥有对国家、党, 还有人民负责的强烈愿望。记者只有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怀着对国家强弱和人民贫富的忧患意识, 才能触发其新闻敏感, 及时学习、掌握党的新政策、新精神, 发现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进而做到掌握全局、高屋建瓴。

二、注重积累学识和经验

依据心理学, 新闻敏感属于“直觉”范畴, 要获得这种“直觉”需要记者在平时广泛积累知识和经验, 从而提高新闻敏感。记者是否博学多识关系着发现和判断新闻敏感的效果。缺乏学识和经验的记者, 是判断不出材料是否有价值的, 即使面对强烈的外界信息, 其思考的范围也比较狭隘, 无法对信息产生联想和创新思维。因此, 记者要注意做好日常的采写积累工作, 其所涉猎的知识越多, 在采写中越能得心应手, 也越有创作灵感。

范长江同志在总结记者工作中曾提过, 要写好一篇新闻报道, 必须有广泛的知识、深厚的积累, 写作时, 尽量少用别人提供的素材, 大部分应该是记者本身的积累和观察。

三、培养对新闻事实的好奇心

这个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随处都会有新奇的事情发生, 这就需要电视新闻记者有强烈的好奇心, 缺乏好奇心, 是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记者的, 有了好奇心, 记者才会对新闻的发展充满疑问, 发现新奇的新闻素材, 进而激发起其探究新闻现象和本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记者所接触的都是社会活动中出现的事物, 有了好奇心, 才能培养记者的新闻敏感, 进而激发起记者捕捉新闻事实的热情。好奇心强的记者, 才会对社会中出现的事物一直保持新鲜感, 其思维比较开阔, 凡事都会提出相应的问题, 善于对问题进行比较和推理, 喜欢刨根问底, 希望将问题弄清楚、梳理明白, 有很多比较有价值的新闻就是通过记者这样的方式被发现和捕捉的。作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 应该培养灵敏的注意力, 保持对新闻材料的热情, 最不应该对一切新闻事物麻木不仁, 好像对凡事都提不起兴趣, 即使出现了有价值的新闻, 也不会多加注意, 这样往往会导致新闻素材的人为流失。

四、加强对新闻事实的注意力

衡量一名记者新闻敏感的高低, 可以从其对新闻事物注意力的强弱来判断。心理学中, “注意”的定义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要养成新闻敏感, 加强对新闻事实的注意力显得尤为重要。记者新闻敏感的形成, 是对各类相关新闻素材集中注意的结果。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 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 都能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点, 所有相关信息都在他的搜索范围内。通过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 记者一旦发现新闻点, 就能对新闻事实进行搜寻、捕捉、加工和外销。对于有预定新闻线索的采访, 新闻记者应该集中注意, 排除干扰。

五、深入生活捕捉新闻

新闻素材到处都有, 关键是需要有敏锐的新闻触角, 记者应该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时刻关注身边事物的变化, 从不显眼的小事中发现新闻点。有种说法是, 生活中任何一件事都是新闻, 这主要取决于记者看待事物的角度。因此, 记者需要不断深入生活、深入现场、深入群众, 联系实际, 增加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与交流, 更多地关心社会, 关心人民。从与群众息息相关的角度切入, 并且以敏锐的视角去发现新闻、表现新闻, 从不同的层面将生活实际和新闻集合起来, 这样才能发掘出更多的新闻题材。

参考文献

[1]陈若霞.电视记者新闻敏感培养初探[J].青春岁月, 2013, (7) .

[2]金红梅.浅谈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J].黑河学刊, 2010, (7) .

[3]张宗梅.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从哪里来[J].青春岁月, 2012, (18) .

浅谈电视新闻记者 篇10

电视媒体是需要视听效果统一的, 电视节目是通过生动具体的视听符号把荧幕形象展示给观众, 要讲究艺术创作规律, 了解观众的收视心理, 做到老少皆宣、雅俗共赏, 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节目的播出不仅使观众受到教育、得到陶冶, 同时也使观众精神上得到美的享受。

电视记者分为三类:一是文字记者, 二是摄像记者, 三是出镜记者。随着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 对电视记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全能记者一天天多了起来。电视记者的思想非常重要, 这种思想决定报道的质量, 而电视报道又是决定导向的, 而导向就更是重中之重了。正确引导舆论, 重要的是正确把握形势, 增强全局观念, 坚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坚定不移地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要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工作, 把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深化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上来, 引导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任务上来。要以主要的力量积极反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日新月异发展的现实, 满腔热情地讴歌人民群众在改造世界、创造新生活中表现的高品格和取得的光辉业绩。要重视社会舆论情况和群众思想情况的调查和研究, 积极的反映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加强舆论监督。舆论监督应着眼于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 解决实际问题, 增进人民团结, 维护社会稳定。

二、为看而写为听而做

我们的新闻报道, 一个词汇、一种声调, 都迅速展现为一种“传播表情”——热情的, 冷漠的, 轻和的还是轻慢的, 都迅速显露出一种人文底色。

新闻是新近发生和变动着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工作者每天接触着无数客观现实。在这些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 如何正确选择新闻事实, 做到既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又正确把方向和时代潮流, 是一个值得我们在新闻实践中反复探讨的课题。新闻事实的选择, 既有向性, 也有技巧性。倾向性把握不好, 往往会带来较大的负面效应和失误, 当我们选择新闻事件或选取所要报道的新闻素材时, 一定要全面分析该新闻可能产生的多种社会效果, 避免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有一些新闻, 尽管事实准确, 报道的出发点也是好的, 但由于没考虑到新闻的多层面因素, 结果出现了负面效应。如某县一家电台, 去年12月报道了该县某镇一家商场, 针对群众在操办红白喜事时缺少碗筷的困难, 积极开展租借碗筷的便民服务。开展便民服务是对的, 但要看开展的是什么样的服务。这家商场虽便了民, 自己也赢了利, 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农村大操大办之风的蔓延。以上报道, 或报道了事物的某一面, 或仅注意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忽视了实质性的东西, 从而导致了不良的社会效果。只看事物的表面现象, 就轻率地进行报道, 是影响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又一个因素。新闻强调客观性和真实性, 但却并非有闻必录, 甚至津津乐道于罗列生活琐事、展示生活丑闻、勾画不健康的事实细节, 从而陷入自然主义。

要正确选择新闻事实, 总的来说, 就是要注意抓那些能充分反映生活主流和本质, 体现时代精神的事实, 并切实掌握好分寸, 把握好热度,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总之, 电视新闻记者不是万能的, 他应该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同时。他还要研究新闻人物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还要研究受众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三者的有机结事, 加上电视传媒的技术优势, 可能就是电视新闻未来改革发展的方向之一。

三、现场创作的魅力

现场采访在全片中的分量直接影响节目的风格。如果全片是以现场采访为结构并且伴随大量的现场采访, 那么该片的风格便具有很强的纪实风格。反之, 该片便较少具有纪实性, 从而会使节目的趣味性、幽默性、抒情性、评论性、叙述性等其他特性增其实能够并具有其他类型的风格。

电视新闻的现场采访成功与否, 同记者的文化素质高低, 特别是记者提问和现场行为表现, 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条电视新闻的成败。

我们看到在以往的获奖电视新闻作品中, 的确有很多新闻由于一些优秀的电视新闻记者在其中的出色表现而增色。但是, 我们同样也可以在平常看到:由于记者在现场的表现大失水准, 而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的作品仍然大量存在。有些记者在介绍现场有关背景和采访提问时, 要么现场把握能力较差;要么是提问不当;要么举止过于张扬。本文所谈及的主要内容, 是记者现场行为的风格问题, 即是张扬抑或平实才是新闻应有的风格。

记者在现场的出镜是一种易于拉近现场与观众距离的方式, 记者的现场描述配合同期声和背景画面, 可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另外出镜也有其他的好处, 例如:出境可以弥补画面上的欠缺, 本来需要配合长段配音的大量画面, 可以用记者的出镜解说代替。还有一些现场的情况比较复杂, 后期配音不容易与画面相搭配, 就可以用出镜的方式来解说。

人物同期声是指拍摄新闻时, 同步采录的人物讲话, 记者和被采访者的对话等。在电视新闻中, 人物同期声与解说词都是重要的声觉形象元素, 它们与视觉形象元素一起共同承担着传播的功能。人物同期声因其能够增加新闻的真实性和表现力而越来越受到电视新闻记者和编辑的重视。在新闻报道中采用人物同期声, 既有助于烘托报道现场的真实氛围, 又有利于增强新闻的权威性。但是, 在采用人物同期声时, 我们还应该注意, 人物的讲话要通俗、简洁, 要适合人物的年龄、职业和身份。如果讲话较长, 则应采取分段录用或中间改用画外音 (即插入与讲话内容相关的图像、资料镜头, 以丰富讲话的内容) , 以求声画统一, 达到预期的播出效果和提高新闻质量的目的。

由于电视媒体的视听性, 因此现场感对于电视新闻记者来说尤为重要, 将所看所听如实、生动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对于电视新闻记者的采访能力、写作能力、后期的编辑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 平实性则是记者从采访到写作到编辑都要遵收的基本风骨, 让老百姓看得明白, 看得舒服并把握好方向的导向性就是电视新闻记者要做的基本。

参考文献

[1]、童宁, 《电视记者新概念》,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9

上一篇:药学服务人才培养问题下一篇:养猪场消毒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