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产品设计境界

2024-09-03

互联网产品设计境界(精选四篇)

互联网产品设计境界 篇1

“空白”在中国画审美范畴的内涵

中国画中的“空白”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理念。道家是中国本土文化, 其内容包罗万象, 道家思想是研究中国画的基础理论。“天地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无”和“有”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 虚与实都是在相对平衡状态中的虚实关系, 有了这种统一, 天地万物才能流动、才能运化。中国画正是基于道家传统的哲学理念, 在强调朴素美的同时, 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推崇“以少胜多”、“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审美理念, 在空间形式的表达运用方面, 获得了以少胜多、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空白是中国画特有的心理空间, 亦是画面呼吸的必然所在。中国画中的“白”就是“无”, 也就是“虚”, 这也是以审美的需要出发, 在设置主体物象时, 有意识地以虚白巧设空景而使实景物象更加突出。艺术性与审美性的有机结合使画作达到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至高境界。如果没有空白, 中国画就失去了玄妙的想象空间;如果没有空白, 中国画的“气”和“势”将不复存在。无画之处的“空白”正是道家宇宙观中的“虚无”。

“空白”是中国画极为重要的画理。中国画有“计白当黑”、“疏可走马, 密不透风”之说, 这里的“计白”不依赖于附属物的衬托, 而是高度概括的意向的表现, 使观者能通过“空白”展开丰富的想象, 迁想妙得。中国传统艺术并不像西方美学那样讲究理性的认知和推理, 而更多的是以感性的方式来领悟自然, 体味人生。在中国画论中, 墨色和彩墨属于色, 白色画纸本身的白也属于色。所以, 画家极其重视“空白”, 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处理手法使画面形成一种非凡的意境。如在山水画中, 天、云、水, 往往不着墨色, 只留纸面, 以虚当实, 寥寥数笔, 意形尽现。观者能在画面中“实”的反衬下, 获得对“虚”的感受, 从而达到以有限寓无限的意境和空白处即画的效果。

在中国画艺术创作中, “空白”的巧妙运用是一种智慧的体现。画面中画得过多过细, 容易觉得失去了淡、远、空、灵的气韵, 同时也会远离“雅趣逸境”。画之妙境多在若隐若现之间, “空白”与实景的适度关联, 把持画面“实景清而空景现”的“意境”在中国画中得到了至善至美的实现。

顾恺之在《画云台山记》中, 曾经描写山的高远, “作清气带山下三分倨一以上, 使耿然成二重”, 这是最早利用空白来处理画面的理论。南宋的文人画家夏珪的半边画法、马远的一隅一角构图法, 即只画山水的一部分, 实景只占画面一角, 留下大量空白, 以有无相生的方式传达出无限的深意, 这是运用“空白”最好的例子。齐白石画虾, 匠心独运地处理画面的虚实、照应关系, 留下大量空白, 不画水但却让人实在地感觉到水的存在, 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苏轼说“欲令诗语妙, 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 空故纳万境” (《送参寥师》) , 虽然是讲诗, 但他认为“诗画本一律”, 也通于画。

有目的地留“空白”, 可以使画面中的直观主体得到衬托后而一目了然, 重点突出, 也会使画面于经营中达到“气韵生动”, 形成和谐的美感, 更可以在留“空白”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经营与造美能力得到自由的发挥。

“空白”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绘画在宋元后, “空白”的运用渐趋成熟, 西方直到20世纪受东方绘画及书法的启发, 才出现了“空白”的概念和运用, 并随着抽象艺术的发展, 展现于世界艺术舞台上。近代, “空白”的哲理更扩展至广告设计上, 因作品迥异的风格, 表露出高雅非凡的视觉效果, 而迅速流行于广告设计业。

在广告设计中, 所谓的“空白”, 就是设计师有意空着的部分, 是一个既简单有趣又充满诱惑的设计语言。这种“空白”, 并非是无形之境, 空无一物, 实际上是设计师匠心独运, 精心安排, 以求取得“笔未到, 而意已至”的画面传达效果。它以“空”为“实”的互补元素, 使画面聚集的元素内涵得以释放, 是美的精神所在。因此, 画面中的“空白”实际上是构成画面整体效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广告设计以传达信息为主要目标, 设计作品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引起观众的注意, 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仅靠直接表述往往显得单调乏味, 适当地运用“空白”, 以“虚”衬“实”, 能够造成人们视觉和心理上的沉思, 并由此引发观者一定的联想的空间。

“空白”是突出主体的需要。广告设计属于“瞬间艺术”, 好的广告要做到既能让人“一目了然”, 还能让人“一见倾心”, 留下深刻印象, 那就需要做到“以少胜多”、“以一当十”。清新简洁的广告设计构图非常讲究“空白”的美感。正是“空白”的衬托, 才使视觉形象得以集中表现, 图片和文字得到充分展示。

具体在广告设计里, 一定的物象存在形式占有一定的画面空间是实空间, 形体之外或主体背后、或细小的文字、图形是虚空间, “虚”都是为了强调衬托“实”。另外, 设计中的正负形象及其与空白背景的关系, 都在视觉上造成虚实的空间效果。当然, “空白”如果纯粹是为了空白, 而不传达任何信息, 则是要不得的, 那样不仅造成画面的空洞, 同时也制造了视觉上的混乱, 这是设计时必须要避免的。广告设计应本着更好地传达信息这个原则, 合理运用“空白”, 这对于形成画面的虚实关系, 突出主体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现当代许多著名的广告设计都有用到“空白”来突出主体的案例, 这在日本设计大师的作品里有很好的诠释。如福田繁雄的作品简洁明快, 主题突出, 具有强烈的视觉吸引力;白木彰的作品凝练而节奏跳跃, 在空白处能感受到“空无世界”无穷的魅力。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先生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即是“空白”, 他常用白色作为底色, 大量的空白恬淡虚静, 令观者产生一种沉静空灵之感, 充满了诗意, 又以此凸显了主体的凝重强烈, 产生出一种对比与和谐, 充满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呈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 令人赞不绝口。

“空白”是审美心理平衡的需要。广告设计重在创意, 一个好的广告创意要在构思上精巧、形式上简练, 平中见奇, 既在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而“空白”境界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与中国画的“空白”意境的表现在审美心理上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刻意地采用“空白”而不和盘托出, 可以显得无穷无尽, 即“言有尽而意无尽, 在有尽中显示无尽”, 达到“空则有, 有则空”的含蓄至高境界。这既能增强广告设计的感染力, 启发想象, 又具有感人的持续力, 丰富作品内容。靳埭强先生为纪念日本设计巨匠田中一光先生逝世做了一幅《悼念田中一光海报》, 为了表现对田中先生的哀思, 运用了田中先生名字中的“一”字来做视觉符号。纯净虚无的画面中一条瘦劲的横线反向地静置于半空中, 随着末端一滴泪水的滑落, 仿佛诉说着对这位设计巨匠的不舍与哀思。画面中大量虚无空白的空间让人感受到哀悼的氛围, 营造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审美意境。这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人文精神, 含蓄地表现出了作品的主题内涵, 不仅与人的情感建立了联系, 还唤起了观者积极的心理共鸣。

广告设计中的“空白”就像一个气场, 使设计师有足够的空间来营造设计的视觉冲击力, 将自己的创意、思想、个性融入空白处, 以“空白”处来烘托、联想, 把简明易懂和冲击视觉的信息传达给观者。而“空白”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如同文学作品中的省略号一样, 能够造成人们视觉和心理上的沉思, 并由此引发一定的联想, 可以更好地提升和强化作品的传达效果, 加强作品的格调情趣, 增强作品的意蕴美, 使广告作品获得最佳的画面表现效果。合理恰当地运用“空白”, 在广告设计中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和价值。

摘要:“空白”是普遍存在于各种艺术形式中的哲学理念, “空白”在广告设计中所形成的虚空间, 引发人们一定的联想和想象, 体现了设计“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审美价值, 合理恰当地运用“空白”, 在广告设计中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关键词:空白,虚实,意境,审美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年版。

[2].阿力克斯·伍·怀特[美]:《平面设计原理》,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年版。

[3].宗白华:《艺境》,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版。

[4].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年版。

互联网体验音乐课堂的新境界 篇2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世界各行业的革命,更是为教育带来了全新活力。互联网提供了具有高度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渗透音乐文化,拓展学生学习音乐的思路,从而让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加多元化。

“构建一种体验式的音乐课堂”就是从互联网的优势出发,让学生在一种别致的音乐课堂中体验音乐的情感、音乐的文化。虽然互联网不是音乐课堂的主阵地,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让互联网开创音乐课堂的新境界。

一、知识冲浪――用互联网获得最“广”的体验

弦乐器在小学四年级《甜甜江南》这一单元有所体现。教师一般采用江南的丝竹音乐《紫竹调》,让学生对我国的一些弦乐器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解民族乐器的特点、著名的演奏家、名曲等。一节课40分钟,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按照我们传统的上课方式,要首先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诸多要素,以及他们的对比,接着还要强调乐曲所表现出的气氛以及情绪,并且要对音乐本身进行标题、背景、情节方面的知识性解答。这些所有的内容在一节课中全部上完的话,学生对于大容量的枯燥信息难以接受。

换个角度,我们可以发现,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互联网搜索能力,并能够独自进行操作。不妨借助互联网,让学生自主学习,去掌握他们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交流分享他们的所得,去建构自己的民族音乐和弦乐器的知识结构。这样的学习方式,会让学生对这些原本枯燥的内容乐此不疲。

我们不妨这样设计:课堂在互联网教室的音乐声中拉开了序幕,教师进行示范查找了相关知识,之后便是引导学生去搜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寻找路径,去进行搜索、查阅,去交流比对,分辨得出相关知识。

短短的一节课在学生们的手指尖以及热烈的知识交流中很快过去。教师没有像以往一样给学生整整一堂课的知识,而是放开手给学生去探索,去建构自己的民族音乐体系。

教师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兴奋感与新鲜感,将这些转化成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获得更多的人文知识,从而对音乐课堂有一个更广的体验。这个过程中,学生在互联网中更多的是感受到了音乐人文知识的丰富和多样,并且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手段,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链接课内、课外的音乐学习架起技术的桥梁,为今后的自主探究音乐学习奠定了技术可能。

二、情境感染――用互联网创设最“美”的体验

低年级音乐教学一直以来就是难点。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并且在课堂中不能长时间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从而影响课堂的正常教学。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紧紧抓住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对新鲜事物好奇的特点,利用互联网给学生创设一个个奇思妙想的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下体验音乐学习带给学生们各种不同的情感。

《动物说话》是一年级的一首歌曲,歌曲中形象地描绘了各种小动物发出的声音。学生们在学唱音乐的过程中,要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如果教师单纯地通过琴声来引领学生唱这首歌曲,会对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局限性,无法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获得声音与动作的交融。

网络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有选择性地制作一个专题网站,利用Cakewalk Sonar制作本歌曲的MIDI音乐,然后放入大量动物的图片,配上相关动物的声音以及动物在发出声音时的动作,并且给这些图片、声音以及动作都加入交互,学生们在点击相应的链接时都会被要求点击与之相对应的内容。

在实际课堂中操作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对学生们进行培训,并且适当地进行引导。在教授完歌曲之后,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对各种各样的声音进行视听。有的学生还能对动物的动作进行模仿,有的学生能配上课堂所学唱的课本旋律,加上了其他动物的叫声,并能够对新歌曲进行演唱,这些都极大地加强了课堂内容的深度。

在互联网的音乐课堂中,低年级学生对于创设的情境获得了更好、更美的体验。学生们对于新的情境总是充满了好奇,并且对新情境中出现的各种影像声音充满了求知的欲望。有了这样的动力,低年级的音乐课堂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不再像以往一样总是要教师不停地维持纪律。

当然,对于低年级的互联网式教学,我们需要提前关注的是学生的技术。因为课程设置问题,学生们需要到三年级才进行信息技术的专项学习,不能及时地掌握有关互联网方面的知识,我们需要长期对他们进行培养。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互联网的魅力势不可挡,学生绝对会以十二分的好奇心主动投入学习,这种状态会让低年级的音乐课堂始终生机勃勃。

三、尝试创作――用互联网感受最“帅”的体验

学生不单单有学习唱歌的渴望,还会有自己创作歌曲的需求。创作出一首属于自己的歌曲,能给他们带来成功的喜悦。现在很多软件都能为学生们的这些愿望打造一个基础的音乐创作平台。其中,《作曲大师》等是非常不错的软件。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比较容易上手的软件Encore。由于学生在此之前从没有接触过这些知识,我们可以先利用本软件对制作的过程进行非常详尽的演示,由易入难,让学生知道音乐创作的过程。

通过介绍,学生一般都会非常有兴趣地参与到创作中来,并通过耳麦,实时聆听到自己创作的歌曲。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自主选择节拍、音色以及速度力量等,通过这些改变,他们可以自行改编或创作出一首首充满想象力的作品。

我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互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及时沟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对他人的作品客观地进行形象的评价。通过这样的创作,学生对于音乐的各种各样的节奏,乐器的音色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而不再需要像在传统课堂中机械化地让学生听音辨别了。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学生再也不怕创作,更可以体会到创作的乐趣,感受到创作是一件“很帅、很酷,但我也可以的事”。进而爱音乐,自然而然学习音乐就更加轻松,对于音乐的理解也更加透彻。

四、合作创新――用互联网探寻最“真”的体验

教育家约翰逊指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与同伴的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生生之间的交流是现在学校课堂不可或缺的因素,充分利用在教学过程中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课堂的压力,能给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

比如,我们可以借助不同的软件,让学生尝试“伴奏与演唱”的合作;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不同的软件弹奏乐器,最后尝试电子合成;我们可以利用歌唱软件,组织学生进行对唱录制;等等。线上线下的合作,不仅可以在课上,还可以延伸到课外。

值得一提的是,让学生体验到创作的成功,合适的评价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互联网中的一些创作系统,可以实现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是语言,可以用星级,可以送鲜花,等等。这多种感性、迅速的激励性评价,可以使课堂在沟通与交流的氛围中升华。我们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评议,评选出“最美乐曲”“××班好歌曲”等。学生在这样一种平等、融洽、民主的环境中,能更加充分地发挥主体作用,从而让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互联网产品设计境界 篇3

用平台的方法做海量的生意

令人瞩目的业绩并非一蹴而就。e-print也经历了由小到大、逐步发展的过程。陈刚雄坦言:“e-print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得益于我们用平台的方法做海量的生意这一模式。”他所说的平台,就是e-print自助印刷平台,客户可24小时登录该平台,自助下单,随时查询订单进度,亦可即时获取提货信息。可以说,应用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来构建平台,不断完善商业及管理模式,这便是e-print实现快速成长的基础原因。

陈刚雄进一步介绍:“如今是大数据的时代,我们不能单纯靠人来管理,而是要靠系统来管理和掌控所有的生产流程。管理者不用再下车间巡查,我们只需要一个控制中心或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就可以掌握全部的流程和数据。今天完成了多少生产任务,有多少损耗,有多少产品合格,有多少人在岗……这些都靠数据说话。”

事实上,仅仅收集大数据还远远不够。利用大数据进行市场分析、判断,进而管理生意,这才是e-print的高明之处。

首先,他们借助大数据来分析公司的业务情况,并设法促进销售。陈刚雄举例说:“比如我们抽取3个月的数据,如果客户每个月或每周都下单,我们就无须担心,但如果他3个月都没有订单,我们就要看一看客户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服务,然后运用一些促销方式来吸引客户。”

其次,e-print还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客户的下单习惯,以便优化企业资源调配。在e-print的50万客户群中,有40%左右的活跃客户。“大数据告诉我们,一天中哪个时间段的订单流量最高,当然,我们就需要保证那时有充足的人手。另外,我们还发现了客户的新需求,好比做相册、做喷绘,也都是基于大数据分析而衍生出的新的生意。”陈刚雄补充道。

“用平台的方法做海量的生意”,好处显而易见:省掉了繁琐的议价环节,简化了流程,提高了效率。据悉,e-print七成以上的订单都是通过网络平台获得的。用网络平台接单,看上去简单,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陈刚雄表示:对客户而言,e-print自助印刷平台是下单平台;对内部员工而言,网络平台就是工作平台;不仅如此,它还连接着生产平台和物料仓储平台。从客户下单的那一刻起,平台上的每个工作岗位都必须各司其职,紧密衔接,只有这样,这个庞大的系统才能顺利运转。

在印刷业并不景气的今天,e-print之所以能高速发展,与他们秉承的创新理念息息相关。陈刚雄说:“我们最初决定做网络印刷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看好,因为,我们是反传统的。但要是一味用传统的方法去做生意,就可能跟着传统一起被淘汰。我们是做印刷,但最重要的是,我们提供的是服务,借助互联网平台,为数以万计的客户提供印刷服务。”正是这种创新思维成就了今天的e-print。他们立足于印刷,却跳出了行业的框框,开辟了一条面向未来的发展之路。

四核驱动保增长

那么,e-print如何能够保持高速增长?在陈刚雄看来,他们靠的是强大的四核驱动——快捷、方便、质优、价平。

“唯快不破”,曾是功夫巨星李小龙的座右铭。如今,快既是市场的要求,也是e-print手里的王牌。自助下单流程取代人工服务流程,不但加快了订单处理速度,还能同时应对线上的多个客户,让客户满意度更高。陈刚雄说:“10年前,客户要做名片,至少得等7天才能拿到,现在e-print基本上1天就能搞定,得益的就是客户。”

快捷,是对短版印刷的最佳注解,是数字时代印刷业的鲜明特征。e-print抓住了这一点。陈刚雄强调:“我们做短版商业印刷,或者说按需印刷,可以做到很小的量,甚至一本书都可以做。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创业,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在成长,他们对印刷品的需求总量不降反升。还有的短版印刷需求并不受经济环境影响。总而言之,未来的市场很大。”

要做到快,还要靠合版印刷的配合,而e-print就是这方面技术的专家。当年,从名片和单张宣传品开始,投身合版,对陈刚雄来说,那些过往依然历历在目。“后来,我们的生产速度越来越快,产品种类也越来越多。”陈刚雄说,合版印刷就像“一列火车”,“要等客人上齐,才能开动,要有足够的积累,才能驾驭合版印刷这列车,才能实现‘以快制胜’的终极目标”。

快是一方面,与客方便则更重要,这能大大提升客户体验的好感度。e-print不只有网络平台,还有15家门店,便于有需要的客户就近选纸、看样、取货。出于简化流程的设计,e-print并不送货上门,但客户可以“跨区提货”。陈刚雄解释道:“比如说,在A区办公的客户要在B区参加展会,他完全可以在A区下单,在B区提货。”

eprint集团旗下还有一个“设计易”网站,专门提供名片、卡片等印刷服务。客户不但可以在上万款模板、储备丰厚的色彩和字体库中进行自由选择与个性化搭配,还可以轻轻松松地享受“一分钟设计体验”和产品实惠。今天,价格或许不再是问题,方便与否,决定了客户心中天平的倾向。

毫无疑问,企业要实现高速发展,先进的平台、海量的订单、成熟的生产模式、一流的硬件设备,缺一不可。“我们为什么引进这么多台海德堡设备?就是因为它们速度快、效率高、简单、方便、容易用,和我们的流程完美搭配,最重要的是——稳定,稳定就是赢!”陈刚雄说,稳定的色彩、稳定的品质,是印刷行家给予客户的最根本的承诺,其次,才是快。而有了海德堡设备群的有力保障,e-print无论是在印刷质量方面,还是在按时交货方面,都表现得无懈可击。海德堡印刷机24小时不间断运行,成就了e-print在4天内印刷5万本册子的生产纪录。

不可忽略的是,快捷、方便、质优、价平——强大的四核实际上源于e-print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的标准化印刷的模式。“这就是标准化的好处:生产更高效、更快捷;平台更简单,客户用起来更方便;印刷品质更优异、更稳定;同时,生产成本降低了,价格可以更亲民。”陈刚雄笑称:“标准化是无法满足一些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但我们的目标是整个森林,要是因为几棵树而影响了全局,那就适得其反了。”

让e-print走进千家万户

陈刚雄表示:客户之所以选择某家供应商,不是客户对这家公司的老板有信心,而是客户对这家公司有信心,对他们的运作、对他们的流程有信心。“很多客户可能都不知道e-print的老板是哪位,但他们熟悉e-print,信赖e-print,其实,这样才是成功。我相信,e-print一定可以健康地成长发展下去。”陈刚雄笑着说。

如今,e-print已经是印刷业的知名品牌,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但他们并没有满足于此。“希望我们的经营模式有助于改变人们对印刷业的固有看法,有助于丰富传统的印刷文化。”陈刚雄满怀期望地说,“印刷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不相信它是一个夕阳行业,其实,很多人包括成年人和小孩子都喜欢书,喜欢印刷品……印刷品不仅仅是为企业宣传而做,它也应该属于家庭,属于大众,印刷应该是每一个人都可以用到的产品和服务。”

海南旅游商品设计艺术的境界之美 篇4

李砚祖的《从功利到伦理》中提到设计艺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方式, 自有自己的“境界”。总体而言, 其“境界”可以归为三个方面:一是功利的境界, 二是审美的境界, 三是伦理的境界。

海南旅游商品, 作为承载了特定功能和意义的商品, 与一般工艺美术品一样, 都具有审美与实用的双重功能, 属于实用设计艺术范畴。与绘画、雕塑等纯艺术相比, 实用艺术在其功能以及审美评价标准等方面是不同的, 西方称为“次要艺术”“羁绊艺术”或者“小艺术”的艺术形式。实用艺术的特征之一就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 当地特色与生活需求相统一。

一、功利境界:功能与实用

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和生活需求, 产品或者生产工具从诞生那天起, 就注定要具有某种功能, 即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所以, 作为一种实用艺术, 总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密不可分, 都具有较强的实用与艺术功能。

旅游商品首先要具有实用功能。即:可使用和消费, 这是由旅游市场需求所决定的, 如果失去了这一功能, 旅游商品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根之木。其次要有纪念与收藏的功能。即:精巧便携、典雅华丽, 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能够承载游客美好的旅行回忆, 以及商品的纪念性价值。

海南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包括中原历史人文、黎苗民俗风情文化、现代移民文化、生态自然文化、热带海洋文化等方面。尤其是以独特浓郁的黎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和热带海洋文化, 为海南文化的传播、旅游商品的设计, 奠定了人文自然底蕴, 激发了创作灵感, 诠释了创意空间。由此, 也成就了海南旅游商品设计艺术的“境界”之美。如堪称中国纺织史上“活化石”的黎锦, 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 由于制作精巧, 色彩鲜艳等特点,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享有盛名, 其历史至今已经超过3000年, 之所以在漫漫的时空中经久不衰, 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就在于她具有较宽广实用功能和设计艺术的“境界”之美。在实用功能方面, 黎锦主要是用于制作妇女统裙、上衣、裤料、被单、头巾、腰带、挂包、披肩、鞋帽等。在设计艺术的“境界”之美方面, 黎锦的图案花纹设计精美, 富有夸张和浪漫色彩, 具有鸟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 有马、鹿、斑鸠、蛇、青蛙、孔雀、鸡以及竹、稻、花卉、水、云彩、星辰等100多种, 大多由简单的直线、平行线和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图形构成, 且色彩明暗配色调和, 青、红、黑、白等色互相组合, 形成色彩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染料主要采用山区野生或家种植物作原料, 色彩鲜艳, 不易褪色。再如海南的岛服, 也叫海南衫, 设计者以椰树为面料图案, 独具匠心的短装设计, 穿着舒适, 给人的感觉简约清新、时尚新潮, 色彩有海蓝、香蕉黄、三角梅红等, 海南特色非常浓郁, 很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现已经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亮丽的风景线。

可见, 作为功利境界之一的实用功能, 海南旅游商品首先要满足的是人们实际需求, 这种需求又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果能从实用功能开发的角度, 对海南旅游商品进行深度挖掘, 并以此为契机推广海南特有的文化, 将其变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那就形成了从需求到购买动机, 再到购买行为, 以至达成海南旅游商品全方位、立体开发目标这样一个呈循环发展的态势。

二、审美境界:诗意与情感

虽然海南旅游商品从深度开发功能的角度进行重新定义与设计, 但是它仍属于设计艺术范畴, 这种设计是一种美的设计, 是以艺术为形式要求和要素而进行的设计。因此, 外观造型具有诗意般的情感, 从而达到审美的境界, 也应当成为其最本质的特征之一。

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 海南旅游商品的外部形态实际上是一系列视觉传达的符号, 是设计师将想要表达的海南文化、海南元素、风土人情等“潜在”的象征性符号语义, 通过“显在”的实用功能性语义传递给消费者, 并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这就要求海南旅游商品作为一种视觉形象, 不仅仅要具有浅层次的形式美感, 更重要的是还应具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使其具备旅游商品较强的形象性、感染性和新颖性等特征, 真正的进入到了“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的诗意之门, 进入到了人与物全方位对话、精神交流的新境界, 从而提高海南旅游商品的审美价值, 激发旅游者的购买动机。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的发展, 人的压力逐渐增大, 精神生活相对匮乏, 迫切需要通过某种方式达到精神层面上的放松。同时也由于物质生活的丰富, 尤其是目前的新生一代, 更是属于感性消费一族。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情感”“情趣”融入到了设计中, 通过形态与功能的完美结合, 创造出充满人文和艺术情感的各色产品。为此, 具有情感的海南旅游商品设计, 实际上也是审美化的设计, 其主要的形态设计表现方法是产品的形式构成与使用层面的情感化契合, 由此满足旅游者的审美心理, 增加收藏或使用乐趣。在这方面海南旅游商品设计与造型, 就有许多成功的经典范例, 如椰雕、贝雕、海水珍珠等旅游工艺品, 有的以制作技艺精湛, 风格古朴, 造型优美, 地方特色浓厚见长;有的以色调古典雅致, 构思精巧细腻, 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厚的海南民族色彩而享誉海内外, 成为为海南热门旅游纪念品。

三、伦理境界:责任与道义

自第一次技术革命以来, 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采和消耗自然资源来发展自身, 人类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 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尖锐。于是人们开始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并将目光转向深层次的探讨, 即社会经济发展的伦理与责任, 力图通过新的发展模式, 重新构建人——环境——社会和谐的体系。

设计艺术学作为艺术的造物学, 造物的审美学, 又是造物的伦理学。社会经济发展的伦理与责任, 同样包括设计艺术, 并主要体现在微观伦理到宏观伦理的各个层次。在微观上方面, 涉及到设计与人、设计与环境、设计与发展相协调的方法论等诸问题;在宏观方面, 涉及到以人作为目的, 设计所产生的无限价值、伦理价值以及设计自律等诸问题。具体到产品设计师而言, 其伦理境界应该主要包括环保、节能、创新和职业操守意识的培养与坚持。

每一件旅游商品又都是一件工业产品, 在不同方面体现着不同意义和伦理内涵。比如, 椰壳制品, 以其取材纯天然并代表海南本土特色而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但实际上取材、生产、运输的过程等却是对自然环境的损害。在使用过程中, 由于设计制作水平的低下, 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长期收藏的需求, 可能在一个使用周期后就面临着淘汰, 必然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作为设计师, 不仅仅需要考虑设计带来的商业价值, 更应该考虑怎样通过创意使产品产生除商业价值外的无限价值, 这就是作为设计师的责任与道义所在。

海南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制作大部分取材于自然、人文, 每件商品都寄托者海南人民对美好生活和梦想的追求。为此, 在旅游商品设计与功能深度开发时, 设计师的作用非常重要, 除了坚持从生活实际和审美要求出发, 不断进行产品创意设计的同时, 还应该积极坚持以“不伤害”为产品设计的约束底线和伦理道义, 本着既能够促进当地经济持续发展, 又不伤害自然环境的精神, 积极使用健康天然材料、节能环保材料和生态循环材料等, 以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 最科学的利用材料, 减少产品生命周内各个环节对自然的伤害。

亚里士多德在阐述他的伦理价值观时曾经说过, 人生的伦理目标是一种“幸福”, 如果海南旅游商品的设计能让旅行者在游览美好景色的同时, 也能体会到设计艺术品中包含的“绿色”生活方式, 那么这就是设计师的最高伦理原则, 也是作为设计师人生的真正“幸福”之源。

综上所述, 海南旅游商品设计艺术的功利境界所遵循着实用与功能性的原则, 是理性精神的集中反映;审美境界, 从理性中走出, 在形式上传达诗意一样的情景, 是感性的集中反映;设计师是旅游商品的造物者, 在理性与感性的交融中, 时刻保持责任与道义之心, 是设计伦理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设计之维》.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

[2]张昆.《产品形态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

上一篇:农信社加强统计管理下一篇:专题片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