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第一次

2024-06-29

孩子的第一次(精选十篇)

孩子的第一次 篇1

1. 明确活动的内容是教研组成员一同研究“怎样打开核桃”这个有趣的问题。

2.每位教师准备2种~3种工具, 带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核桃。

3.教研组准备一些操作用的生核桃。

4.指定一位骨干教师进行现场执教, 并做好相应的准备。

活动过程

1.环节一:我来实验——亲身感受打开核桃的过程

(1) 教师用自己带的工具尝试打开核桃

主持人:你在打开核桃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教师A:我带的是老虎钳, 夹有点难, 后来是用老虎钳铁的一头砸开的。

教师B:我先用的是起子, 想搞开核桃不容易, 但用锤子砸就比较容易。

教师C:小时候吃核桃用过门缝夹的方法, 不知道现在可不可以把这个方法给孩子们尝试。

教师D:有的核桃不需要使用工具就能打开, 比如我带的纸皮核桃, 壳很脆很薄, 用手就能剥开。

教师E:刚才我还发现把两个核桃握在一起使点劲也能弄开, 不过我带的这个核桃壳本身也不是特别硬的。

主持人:通过刚才老师们的操作与交流, 我们发现这个活动首先来源于生活, 因此每位老师在操作前就有一些原有经验。其次我们发现用不同材料实验就会带来不同的新经验, 如果是尝试打开不同的核桃, 可能带来的新经验就是关于核桃本身的, 大小、壳的硬度, 以及内部结构, 等等, 如果是相同的核桃可能更多的是关于打开核桃的工具、以及使用工具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尝试用不同的工具打开壳比较坚硬的生核桃。

(2) 尝试使用各种工具打开壳比较坚硬的生核桃

主持人:老师们这次的操作有什么发现?大家认为孩子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可能会有哪些?

教师A:生核桃真的很硬, 用锤子比较容易砸开, 不过也很容易砸碎, 操作时要注意两个情况:一是需要对准, 因为核桃是圆的, 有可能会滚动;二是用多大的劲, 这是比较难的。孩子如果第一次操作, 可能会更加关注赶快打开而不会注意核桃壳砸成什么样。

教师B:我现在有点理解为什么今天的活动名称是“怎样打开核桃”而不是原来的“砸核桃”了。在核桃中间有个缝, 可以用起子在中间钻个洞再打开, 这时用的是“钻”的动作。

教师C:我发现今天带的工具很多都是用铁或不锈钢做的, 有一定的分量, 孩子在使用的时候很有可能要用到砸的动作, 一定要注意安全, 不能砸到手。我在考虑:核桃下面垫块布, 增加摩擦, 核桃就没那么容易到处滚了。

教师D:旁边这位老师带来的核桃夹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刚才试了一下, 真的设计很巧妙, 能将核桃夹开, 而且核桃里面的肉不会碎。

教师E:今天我们这组的专用核桃夹有两种, 一种是小碗形的, 还有一种很像老虎钳, 第二种需要使很大劲, 我们觉得如果孩子用肯定不行, 第一种孩子使用有一些可能性, 不过也要劲大一些的孩子。这些专用的工具是可以让孩子了解的, 因为它们体现了人类的智慧。

主持人:老师们在操作的过程中已经情不自禁地想象着孩子们可能遇到的情况, 这是非常好的。其次大家想到了本次活动中的一些关键因素, 如工具在打开核桃的过程中使用方法的转化, 幼儿操作中的安全因素, 专业工具与普通工具的关系, 等等, 这些都与我们即将提供给幼儿的操作现场紧密相关。下面就进入我们今天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为幼儿进行活动设计。

2. 环节二:我们来设计——分析孩子适宜的材料与记录方式

主持人:下面我们分成小组, 以团队的形式来设计孩子们的活动, 我们预设孩子是第一次进行使用工具打开核桃的活动, 目标如下: (1) 使用各种猜想的能打开核桃的工具, 感受多种工具打开核桃的过程。 (2) 能用勾、叉的符号进行记录, 勾表示成功, 叉表示不成功。 (3) 在活动中能注意使用工具的安全。

(明确了活动任务后, 教师们分成A、B、C三组, 先进行30分钟的讨论与交流。然后每组派一位代表交流本组的经验。)

(1) A组

对活动中材料的考虑:核桃人手三个, 装垃圾的小篓子, 实物展台, 以及记录笔、记录表、锤子、核桃夹、石头、门、积木。

(最后一格供幼儿使用其他方法时自主进行记录)

本组预设的问题有:怎样能打开核桃?请你猜猜有哪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打开它?同一种工具, 为什么有人能打开, 有人打不开?

操作前的要求:注意安全, 砸开后的果壳放入小篓中, 操作完后及时记录。

主持人:A组老师关注了经验在活动中的运用, 不过目标中明确提出的是工具, 工具的范围值得大家仔细考虑;记录表中的空白说明教师希望留给幼儿自主实验的空间, 是一种新的想法;对于幼儿操作过程中的问题预设得较少。

(2) B组

本组主要对材料的提供和记录表的设置进行了重点讨论:我们认为应提供单一的硬皮核桃。一方面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在探索工具的使用和效果上, 如果提供多种核桃会对幼儿使用工具的效果产生影响, 干扰幼儿对工具的操作;另一方面硬皮核桃会给操作造成一定的难度与挑战, 能激发和维持幼儿的兴趣。在数量上我们认为提供人手2个~3个为宜, 这样可以给孩子多次操作的体验。工具可以提供剪刀、锤子、核桃夹、石头、老虎钳、锯子六种, 有能打开的、有不能打开的, 幼儿可以体验成功与失败, 也会发现工具不同的效果, 有利于幼儿的学习。

记录表我们有两种设计, 第一种表格左侧一栏是工具图片, 中间一栏是记录幼儿猜测的结果, 右侧一栏记录操作后的结果。这样有利于幼儿更完整地得到经验。

第二种表格左侧为空栏, 提供幼儿若干工具的小图片, 幼儿认为哪种工具可以, 就将图片贴在这一栏里。右侧两栏为操作后的发现。这样可以方便幼儿有针对性地选择若干种工具进行操作、实验, 节约了操作时间。

关于活动过程, 我们认为一开始应提供任务情境, 调动幼儿已有经验, 如询问:核桃的外壳怎样?我们要吃到里面的果肉应该怎样做?说一说你有什么办法?其次我们认为在介绍工具时应引导幼儿对工具的使用效果进行猜测, 初步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 也调动幼儿的操作兴趣。

主持人:第二组的老师能结合本次活动目标有针对性地考虑材料问题, 在设计记录表时有开放式和半开放式两种, 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班级幼儿的原有经验进行相应的选择。还有任务情境的提出也让我们对本次活动中的情境问题有了新的思考, 有情境孩子可以更加有兴趣地活动。

(3) C组

本组认为活动材料包括:硬皮核桃若干;各种各样的工具 (核桃夹、老虎钳、小铁锤、挂锁、扳手、起子) ;记录表 (个人、集体) 。活动中的提问设计:出示工具的环节可以问“这些工具你们认识吗?它们有什么用处”;猜想环节时可以问“今天我们要用工具试一试去打开核桃, 请你猜一猜哪些工具能把核桃打开?并把自己的猜想记录在表格里”;交流分享环节时可以提问“你是用什么工具打开的?怎么打开的”;活动后可以提出新问题“回去找一找, 还有哪些工具能够打开核桃”。

主持人:第三组考虑到了孩子用的和教师用于集体讨论的两种记录表;考虑到孩子在活动中的不同需要, 在核桃的数量上没有明确规定;问题的设置能与环节的设置相匹配。从最后的问题设计能看出教师对延伸活动的思考。

3. 环节三:我来记录——通过观摩现场再思考

教师观摩现场教学活动 (附后) 并记录孩子在现场中的活动状态, 之后进行交流。

教师A:刚才看活动, 我发现工具的数量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教师只提供8种工具并让孩子在操作前选择4种, 然后实验, 我看到的孩子操作很有目的性, 并且很专注。

教师B:幼儿的操作让我看到了幼儿的原有经验, 我观察的孩子一下子就先选择了锤子, 她在猜测的时候也先选了锤子, 孩子是利用了原有的经验进行判断的, 而且她在操作时也体现出她在生活中用过锤子, 拿与砸都很到位。

教师C:我现在对活动目标与材料的匹配更为明确了, 今天教师提供的工具体现了能让幼儿进行操作的过程, 大多数孩子都不是一下子能将核桃打开的, 他们经历了选择工具、使用工具、探索工具的过程。

教师D:我发现老师是在最后提供专门的核桃夹的, 我想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幼儿在最后有一种对比和惊喜。不过好像孩子使用核桃夹真的有困难, 这个工具只能以幼儿看老师操作为主, 有点遗憾。

教师E:我发现孩子们在记录表上使用勾叉都很熟练, 而且目的性也很明确, 说明孩子们有这样记录的经验。教师的集体记录对每种工具都讲得很细, 所以分享交流的时间有点长, 这种分享交流是否可以考虑进行一些选择。

教师F:我今天观察的孩子用两种工具打开了一个核桃, 他其实是在组合使用工具, 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他首先用老虎钳夹了个缝, 再用起子钻, 这样的方法是一种创造性使用吧。

教师G:今天活动中的工具可能是由孩子和老师共同收集的, 因为老师在介绍工具时, 有的孩子说得很准确, 这种共同收集材料的方式很好地体现了科学活动从生活中来的道理。

主持人:在现场观摩的环节每位老师更加关注了幼儿的探究过程, 更加了解幼儿, 有的老师还在与自己的操作进行对比, 发现其实每个人的探究过程都不一样。

4.环节四:专家点评——提升活动内涵

本次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们的参与, 使得大家对科学活动的理解更为全面: (1) 活动的情境需要从多角度考虑。今天的活动前设计中教师们更多地考虑了幼儿的操作材料, 但空间的考虑就不够。教师将活动安排在有软桌布铺设的地面上就考虑到了孩子的操作适宜性, 还避免了工具砸核桃发出的较大声响, 这是之前其他教师所没有想到的。 (2) 活动中的有效指导应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幼儿的操作, 做到观察在前, 支持在后, 并且注意时机, 避免集体式的指导。活动中应更加关注个别需要, 如果建立在对平时幼儿了解的基础上, 相信指导会更为“心中有数”。 (3) 科学活动需要不走形式, 向纵深思考。主要体现在一个活动怎样让孩子不仅操作, 而且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今天的活动接下去还会有许多事可以继续做, 如对工具的比较与分类、在探究过程中寻找怎样将核桃打开而不将核桃肉弄得很碎, 这也是个既与现实紧密相连又很有趣, 且对幼儿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大家可以继续思考。

在本次教研活动结束时我们对组内教师提出了两个建议: (1) 把“怎样打开核桃”这个活动带回自己的幼儿园试一试, 在材料的呈现、记录的方式等方面可以依据自己幼儿园、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 用多种方式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 给参与活动的幼儿进行记录与分析, 形成个案。

附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怎样打开核桃 (大班)

执教:李微玉

活动目标

1.使用各种猜想能打开核桃的工具, 感受多种工具打开核桃的过程。

2.能用勾、叉的符号进行记录, 勾表示成功, 叉表示不成功。

3.在活动中能注意使用工具的安全。

活动准备

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各种工具、盘子、毛巾, 教师用记录表、幼儿用记录表, 生核桃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核桃, 引出问题, 调动幼儿已有经验。

教师:这是什么?你们以前吃过核桃吗?是怎样打开的?

教师:今天我们就用一些工具来试着将核桃打开。

2.幼儿猜测、思考哪些工具能打开核桃, 并记录自己的想法。

(1) 师生共同观察工具, 并与记录图上的工具对应。可以在此环节帮助幼儿熟悉部分工具的名称。

(2) 幼儿猜测、选择哪些工具可以打开核桃并记录。

教师:请在6种工具中选择4种在记录表上打勾, 进行记录。

(3) 教师与幼儿分享想法, 并在大记录表上做记录, 重点是引发幼儿猜想工具使用方法。

3. 幼儿使用自己猜测能打开核桃的工具进行操作。

(1) 师生讨论打开核桃的方法、需要注意的地方。如:两只手的分工, 打开的核桃将壳与肉分开放在相应的地方。

(2) 幼儿使用工具进行尝试并记录。教师观察幼儿活动情况, 并可以适当做一些记录。如使用工具的方式、安全性、记录的情况。

4. 展示幼儿的记录, 幼儿分享操作中的发现。

教师:你使用了哪种工具?成功了吗?你是怎样使用这种工具的?

5. 出示核桃夹, 与幼儿共同探究, 感知专业工具的便利。

要从孩子的第一次开始培养正确习惯 篇2

习惯的养成往往是从第一次开始的,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重视并抓住每一个“第一次”的教育时机,这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开端。

一位母亲讲了自己的经历:女儿小小现在7岁了,从小到大不知摔了多少跤,但自从她会爬开始,自己每次都不主动抱她起来,而是鼓励她:“自己爬起来,你真棒!”

有了第一次,不管摔得多厉害,小小都能自己爬起来,还会拍拍小手和衣服上的灰尘。她以后会遇到比摔跤更需要自己应付的事情,我希望她永远记住“我能!我会!我很棒!”小小一天天长大,自己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日益强烈,吃饭、穿袜子、戴帽子……什么事情她都要自己试一试。尽管几乎每次我们都要“返工”,花的时间比直接代办多得多,但如果第一次不给她自己试的机会,无异于剥夺了孩子学习、实践的权利。常听到有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懒或笨,其实,原因全在于当初的“第一次”啊!

有一次,我带她去修鞋。鞋匠给顾客准备了一张小凳子,小小坐在凳子边儿,拍拍空出的一大半地儿:“妈妈坐这儿!”我感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修鞋的老师傅夸道:“嗬,这么小就知道心疼人了,真不错!”小小一听,又得意又害羞,小脸都红了。这是小小第一次会心疼妈妈,也是第一次听到“心疼人,不错!”这个评价,以后再要她为别人做什么,一提“心疼人”她就很乐意。

小小个子高,所以每次出去玩儿,我们都鼓励她不要大人抱,自己走。一次去动物园前,先和小小讲好条件就是自己走,可一下车,小小习惯性地说:“爸爸……爸爸要……”小小的父亲蹲下来,故意问她:“你要干什么啊?”小小涨红了脸,仿佛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不十分情愿地说:“爸爸……牵着!”

面对孩子的童稚,小小的父亲立刻意识到她第一次表现出控制意志的能力,是个了不起的进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美,于是小小走得更来劲儿了。

孩子刚上小学时,第一次放学回来,我就不失时机地告诉她,放学后,第一件事就应该是写作业,学习完后才能玩。所以孩子从上学到现在,无论是星期天还是节假日,“学习完后再玩”已经成了孩子一种良好的行为模式。

学习完后,将桌椅、书包整理好,睡觉前看几页课外书等习惯,也已经成了小小生活的乐章中不可缺少的音符。这一切都源于做父母的“第一次”的指导,所以,只有不轻易放弃第一次,才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对于第一次的坏习惯,一定要及时纠正。一天,小小的姥姥买菜回来复秤,生气地说:“这个狗东西,少了2两!”在旁边玩的小小听到了,不一会儿就用上了:“小猫咪是狗东西!”大家都觉得好玩,哈哈大笑,小小就把大人的笑当成了夸奖,后来这个词就怎么也改不了了。看,第一次的坏影响多可怕!

从这位母亲的叙述可以看出,几个第一次,对女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孩子以后是否会依赖这个行为模式一直走下去,关键就在于他第一次得到的外界回应如何。因此,我们建议父母们,在培养孩子习惯的同时,要特别注重第一次。

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试想,如果绳索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缠好,即使你再缠上100道绳索,也只能越缠越歪。因此,要先打好基础,注重第一次或前几次良好行为出现后的鼓励和强化,以及不良行为出现的教育与矫正。这样,在每天缠上新的“绳索”的时候,习惯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习惯培养要特别重视孩子第一次出现的行为。比方说,小孩第一次骂人的时候,他就特别注意看大人的反应,大人这个时候千万千万别笑,如果你笑,还夸他“孩子真聪明,嘴巴真巧”,这孩子第二次还骂,而且会骂得更厉害。小孩子并不知道他的行为的后果,他只关心大人的反应。所以对孩子的第一次骂人,最好的反应就是不理他,没有一个人理他,冷淡他,让孩子自讨没趣,他就会明白:“这不是好事情,别人都不喜欢。”以后也就不会故意去强化这种行为了。

正确面对孩子的第一次 篇3

读到这里,我在想,这也许是孩子一生中拿下的第一个高地。一开头总是困难的,虽然他有过好几次失败,但他坚定的信心和妈妈给予的莫大鼓励与支持,他终于成功了。但可惜的是,在我们身边,不乏有“过度关怀与帮助”孩子的家长,他们会把孩子抱上台阶。

记得新生刚入园时,许多家长跟我说,孩子在家都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喂的,不会自己吃饭,希望老师帮忙喂饭;晨间接待时,看见一些爷爷奶奶步履蹒跚,但怀里还抱着小孙子,一直抱到教室才放下来;进了教室,有些家长还帮自己的宝宝搬小椅子上座位,左叮咛右嘱咐,半天才依依不舍地走。

在家中,也不乏有这样的景象:孩子想吃什么东西了,家长立刻找来递上前,甚至洗好、剥好、切好,一口口喂到孩子嘴巴里;出去游玩时,孩子抱在妈妈怀里,爸爸身上背的,手里提的都是东西。

因为家长的过度包办代替,孩子失去了尝试的机会,失去了体验战胜失败,获得成功带来的喜悦感和满足感,失去了所有锤炼和挑战的机会。最后让孩子变得胆小、怯懦、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缺乏自信心和冒险精神,不敢去尝试新事物,一遇到困难就胆怯,就退缩,惊慌失措,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

人生之中有很多的第一次,如何正确面对孩子的第一次呢?第一次自己吃饭,教会孩子正确地使用调羹(或筷子),在家里为孩子准备专门的椅子和餐具,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和大人们一样坐在饭桌前吃饭;第一次自己穿衣服,教会孩子穿衣服扣纽扣的步骤,起床时,外套衣服裤子,自己来穿,可以和妈妈比赛穿衣服,竞赛游戏,激励孩子动手欲望,还可以准备些玩具娃娃,孩子游戏时,可以练习帮宝宝穿衣服;第一次自己洗澡,通过儿歌或范晓萱的《洗澡歌》等,教孩子洗澡的方法,为他提供可爱的洗澡用具,如香香的沐浴露,卡通的搓澡巾和沐浴球,让孩子跟小动物边游戏边自己洗澡;第一次自己逛公园,收拾要带的东西放入小书包,背着小书包,跟在大人的身边,比比谁最先走到目的地;第一次逛菜场,拎着小篮子,和爸爸妈妈一起逛菜场,选选喜欢吃的东西……而这无数的第一次,陪伴着孩子的成长历程,充实着孩子的一生,使他们的自理能力得到提高,潜能得到开发。

做好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 篇4

一. 和孩子一起读书

孩子一出生, 他心灵上这块土地是荒芜的, 父母是这块土地的第一个播种者, 播下什么样的种子, 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

儿子程文韬八岁了, 贪玩调皮, 和别的男孩没什么两样, 但只要给他一本有趣的书, 他能津津有味的一动不动看上很长时间, 平时孩子和我们去襄樊游玩, 必去的一个地方就是书店, 一看就是半天。每次我们去城区开会学习, 儿子也许什么都不要, 但总会说:“爸妈, 别忘了给我买书”。

儿子爱读书要归功于对他小时候的熏陶。他二三岁时我们给他讲丑小鸭、白雪公主这样的童话故事, 他听的津津有味, 工作确实忙不过来时, 只好把图画版故事丢给他, 他看的目不转睛。他上小学后, 我们常常晚上睡前看一小时的书, 儿子也和我们一起看。后来孩子就和我们养成了同样的习惯:睡前不看书睡不着。现在儿子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书柜, 他爱看书同时懵懂有了写作的欲望, 每天还在坚持写日记, 虽然有些字在用拼音代替, 但一年下来, 也写了厚厚一大本。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程河镇中心小学2009春季作文竞赛中, 儿子程文韬写的《我给自己画张像》一文获特等奖。

二. 注重教育的过程和细节

戴维·帕卡德 (惠普创始人) 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小事成就大事, 细节成就完美”。在孩子成长过程中, 我们坚持一个观点:教育无小事, 发生在孩子身上每一件事, 对于他来讲都是大事。注重教育的过程和细节, 处理好孩子的每件小事, 能让孩子从小事中领悟待人处事的方法和智慧, 逐步培养优良的品格、良好的习惯。

根据平常的观察和老师的反映, 儿子程文韬基本可算听话、开朗, 有上进心。但是他身上毛病仍然不少, 比如粗心、说谎等等, 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不是对小孩空洞说教, 而是就事论事, 通过具体小事及时发现问题, 让孩子认识到错误, 及时帮助孩子改进。

记得孩子读二年级的时候, 晚上回家做数学家庭作业, 其中有一道比较难的应用题, 孩子思考了一段时间后做出来了, 拿过来让我们检查。我们看着答案结果应该是正确的, 但解题过程就有点不那么有根有据, 所以就问孩子是怎么想出来的, 孩子支支吾吾, 还摆出一副认真沉思状。因为我们不知道对于这类问题, 小学是用哪种解题方法, 所以我们只好当面表扬孩子会动脑筋, 并提醒孩子不仅要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

之后, 我们悄悄地打电话请教他的老师, 得到了正确的解题方法。过了一天, 我们打开孩子的书包, 发现数学练习册后面附有参考答案, 孩子的解题过程与参考答案的一样。我们故意又考问孩子那道数学题, 结果不出所料, 他回答不出来了。这时, 我们非常严肃地对他讲:“你读书是比较自觉, 但缺乏钻研的精神, 一遇到难题就有一种畏难情绪, 这对你的学习很不利。像上次的那道数学应用题, 估计你就是一知半解, 还抄了参考答案。我们多次提起, 目的就是提醒你要真正理解, 不要不懂装懂。否则, 会成为你一生难以解开的疙瘩。”孩子被我们讲得流下了眼泪, 承认了错误。

三. 培养孩子自信

海伦·凯勒说:“自信是命运的主宰”, 爱默生也说过类似的话:“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在孩子一生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培养孩子的自信要从点滴做起。

不论是孩子第一次得奖, 还是第一次做家务;不论是孩子第一次会说英语, 还是第一次画画……都值得鼓励, 都应该竖起大拇指说:“你真棒!”孩子就会在鼓励中成长, 在自信中进步。

儿子文韬五岁时参加小学一年级的选拔考试, 半个小时后跑出来抱着我们说:“爸妈, 我全做完了。老师说我做的都对。”那红红的小脸, 那自豪的神情我们至今都记忆犹新。我们抱起儿子说:“你能得满分, 说明你是个聪明又踏实的孩子, 但不能骄傲呦。”

儿子却一本正经的说:“我可不会骄傲, 因为骄傲使人落后, 虚心使人进步”。

我们一愣, 说:“你哪学的啊?”

“书上。”儿子自豪的回答。

致孩子的第一封信 篇5

我还不知道你是男是女,妈妈问过爸爸很多次喜欢男孩女孩了,爸爸其实很无所谓,只要你健康就好,对于你的到来,爸爸一开始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你就像一个天使般降临到咱们家了,爸爸清晰的记得,爸爸正在开会,妈妈打电话告诉爸爸有你了,爸爸开心的不得了,这一年爸爸刚毕业,从一无所有到有了妈妈、房子、还有你,变化很大,咱家为了你的出生已经做了很大的准备,妈妈曾经身体不好,但是自从有了你以后,妈妈的身体就好了,爸爸的事业也一直很顺利,所以你是咱家的福星!

爸爸希望你出生后有良好的成长环境,所以爸爸要努力!

你小子很不配合老子,让你动一下你从来不理我,小心你出来以后老子打你屁屁!

孩子,其实每次爸爸触摸到你的胎动时很紧张,不知道你是在跳舞还是在锻炼身体!

孩子,给爸跳个舞!

XXX

不让孩子对第一次的“无能”负责 篇6

我到了服务台,点了烤翅交了钱,服务员告诉我:“对不起,今天人多,可能需要等一会儿,您先到座位上稍等一会儿,5分钟之后过来取,好吗?”

我同意,拿了小票回到儿子身边。

儿子挺乖,并不着急。我们父子做起了拍手游戏,打发等待的时间。

5分钟过去了,我看到服务台前的人并不多,忽然生出了一个念头:儿子从来没有自己去取过烤翅,都是我代劳的。这次不妨锻炼锻炼他,让他自己去取。

于是,我说:“儿子,时间到了,这次你去取吧。”

儿子有些为难:“爸爸,每次都是你去取的。”

我说:“是呀,以前是爸爸取的,但是你已经长大了,不能老依赖爸爸呀。”

儿子却说:“我就依赖爸爸,我不去。”

嘿,有些不听话。

我继续劝:“不难的,只要拿了小票,交给服务台上的阿姨,她就会给你烤翅了。”

儿子还是反对:“我不去。”

我有些生气了:“你自己的烤翅,你不去谁去?”

儿子也有些生气:“我不去你去,反正都是你去的。”

我说:“以前是我去的,这次必须你去。不然吃不到烤翅的结果我可不负责。”

儿子说:“你要负责。”

我说:“你自己的事,我为什么负责,你自己负责好了。”

气氛陷入僵持——我下定决心锻炼儿子的“独立能力”,儿子却坚持“取烤翅的事应该由爸爸负责”。

过了好久,服务员着急地喊起来:“烤翅已经做好了,可以领取了。”

听到服务员喊,我又劝儿子:“快去吧,拿了小票交给服务员,就给烤翅了。很简单,你试试。”

儿子经不住烤翅的诱惑,“思想”有些松动,从我手里接过小票,要去领烤翅。我心里一喜,心想:儿子终于迈出了走向“独立”的第一步。

然而儿子拿了小票,并没有积极地跑向服务台,而是迟疑地站在原地——没有继续迈开“独立”的第二步。我鼓励他:“去吧,快去吧,大胆一些。”

儿子于是又走了一步,我刚要松口气,他却又站住了。

我喊:“快去呀,不就是取烤翅,有这么困难吗!”

被我这么一喊,儿子怕了,转身回来把小票放在桌上说:“我不去,我不去。”

儿子的“无能”表现让我又气又火,我抓起小票扔在地上,说:“让你做这么点事,咋就这么难!得,这烤翅你就别吃了。没有本领取,就算没有本领吃。”

说完,我就走出了肯德基。儿子跟在后边也跑了出来,还紧紧地拉着我的衣角——见儿子这么粘人,又想起儿子刚才去取烤翅那般“无能”的表现,我没好气地将儿子的手一下子拨开了。

儿子哭了。

一阵风吹来,吹在我脸上,我忽然明白过来——儿子这是第一次去取烤翅呀,之前他没有这样的经历,所以困惑不安,“无能”是必然的。

我没有理由让正在经历“第一次”的儿子为自己的“无能”负责。

想到这里,我很后悔自己的态度。我蹲下身来,帮儿子擦擦眼泪,小声说:“儿子,是爸爸不好。爸爸跟你一起去取烤翅好不好。”

让您的孩子迈好入学第一步 篇7

一、了解自己的孩子

有句话叫“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尽管不是跟自己的孩子打仗, 但是, 对自己的孩子要了解这是肯定的。家长们要了解自己的孩子一点也不难, 因为天天生活在一起, 不过, 大人因为比孩子能干多了, 所以对自己孩子的不足看得清清的、记得牢牢的, 因为看得清、记得牢, 因此触发的火气也就多一些。家长了解孩子是个基础, 关键是如何在发现孩子有不妥的地方指导孩子去改正。要改正孩子的不足, 首先要找家长自己身上的不足。家长找了自己的不足, 才会理智地看待孩子的缺点, 也才能找到治本的方法。

二、培养一些好习惯

(一)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小学中午的休息时间基本会渐渐消失, 但是, 我认为, 不必要从现在就进行调整, 孩子还需要充足的睡眠, 暑假也没有必要说不让孩子睡午觉, 只要保证一天的生活有规律, 不要整天沉迷于电视就行。两个月的午睡时间还是蛮宝贵的。事实上, 到了小学, 一天6节课, 端正坐着、认真听着。还要写作业, 一天下来够累的, 回到家再忙一忙, 估计8点半就想睡觉了。所以, 孩子现在睡觉迟些到时就会早了。

(二)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 有作业意识。

现在幼儿园都有回家作业布置, 大多是口头的, 也有一些书面的作业, 家长不要以为是幼儿园的作业就不重要。什么年龄完成什么水平的作业, 不要以为这是小儿科的作业做不做都不要紧。其实这是培养孩子作业意识的大好时机。现在老师说的作业可做可不做, 到时到了小学, 他就不会用心去记老师的作业。现在小学几乎都使用了校园及时通, 小学老师每天有什么作业都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发给家长, 但是, 如果小孩子自己没有作业意识, 到时, 他3点半从学校回到家, 非得等到你下班以后才写作业, 你到时会觉得很累。所以, 从现在开始起, 每天回到家问一问有什么作业, 该发到网上的发到网上, 该第二天交的就第二天交, 一定不要不当回事。培养作业意识也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孩子在学习阶段, 完成作业就是他的责任。除了培养孩子的作业意识, 还要培养定时主动完成作业的习惯。

2. 定时完成作业。

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 可以稍稍玩一会, 吃点儿东西, 然后再完成作业。现在的小孩子基本都在学习书法或练琴, 幼儿园也有一些手工或诗歌背诵、资料收集等作业, 所以这些都是让孩子定时完成作业的锻炼机会。需要注意的是, 完成作业的过程, 既不能放手不管, 也不能一陪到底。放手不管就无法督促作业的完成, 更不要谈质量了;一陪到底就会使孩子养成依赖性。最好的就是给限定的时间, 给予指导和检查, 若达到家长的要求, 口头表扬及时跟进。

3. 阅读的习惯。

大人虽然不是个个有很好的阅读习惯, 但是, 对于阅读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 如果那个孩子爱看书, 大人总会说, 恩, 这个孩子有出息, 但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我们大人影响出来的, 培养出来的。每天在睡前给孩子读故事, 有一个亲子交流的时间, 也是梳理情绪的好时机。当然, 能逐渐培养孩子独立阅读的习惯最好。但是孩子不识字, 所以有绘画的阅读材料最好, 目前比较流行的是绘本, 真正好的绘本内容相当有趣, 让孩子明事理从来不说教。

四、培养良好的倾听的习惯将受益终身

对于孩子来说, 会听课的良好习惯是一切习惯的重中之重。课堂上不仅要听老师说的, 还要听同学说的。有的家长觉得我的孩子上了一年级不错啊, 好像考试成绩也不错, 便忽略了对孩子学习习惯的重视, 殊不知有很多孩子都是在吃老本, 因为有很多知识上幼儿园时就已经会了, 结果到了二年级三年级全是新知识, 不听就不会, 成绩也就直线下降。所以, 家长在家也要注意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一) 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训练孩子

平时在跟孩子说话时, 要提示孩子注意听自己或别人在讲什么, 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 要求孩子等别人发表完意见, 再提出自己的意见。我们对孩子提出的简单要求, 希望孩子一遍就能明白。有时, 在学校也发现个别孩子, 老师和他说话, 总要重复三四遍, 这样的孩子在课堂听讲上也不够专注, 学习成绩也不够理想。习惯是要从细处入手的, 是需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同时也需要我们的坚持, 我们大人的坚持就是孩子的坚持。

(二) 每天给孩子听20分钟故事

不要用有画面的, 要让孩子完全靠“听”来理解故事。听的时候, 要求孩子坐正了听, 因为在课堂上我们一节课有40分钟, 如果孩子在家听故事的20分钟都不能坐正听, 东走走, 西逛逛, 这儿看看, 那儿瞧瞧, 很难想象课堂上的40分钟对于孩子来说有多么难熬。听完故事后, 家长可以向孩子提一些问题, 以检验孩子是否认真听了, 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对故事提出一些问题。

孩子的第一次 篇8

一个幸福的人需要有积极的心理状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行为习惯, 并保持对世界的兴趣。这一切需要从早抓起, 要从学生一年级刚入学的时候抓起, 因此入学适应是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 学生的家庭构成比较复杂, 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基础也有很大差异。一些学生进入小学阶段后, 在学习习惯、行为规范、同学交往等方面存在着不适应的现象,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良好的入学适应是学生迈向幸福未来的第一步

1. 入学适应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开端

入学适应是指学生刚入学的一段时间内能否较好地适应学校生活。6岁的孩子刚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 在生理、心理等很多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在学业方面, 学生要适应更长的时间付出;在学习方式上, 学生要能够遵守基本的要求;在情感上, 学生要适应新学校、教师与同学。

一年级学生开始正式接受小学教育, 意味着新的人生即将开始, 也是学生独自面对更为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开端, 学生对学校的印象、对新教师和同学的喜爱度都会对其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上最初和最深的烙印。因此, 入学适应对学生、家长和学校来说, 既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也是重要的成长机会。

入学适应较好的学生能够跟上学习节奏、建立新的同学友情、感受到自身价值, 并喜欢上学校生活, 从而获得幸福的情感体验, 为未来的幸福感受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适应得不好, 学生将感受不到学校生活的有趣与丰富多彩, 体验不到同学、师生交往的亲密和温暖, 这样必然会导致学生逐渐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 这对其今后的学业、行为及人际交往等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 做好有效的幼小衔接, 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这是学生迈好漫长学习生涯的第一步。

2. 入学适应的关键性指标

北京师范大学“基于发展性评价的学生成长规律与育人策略研究”项目组给学校和教师清晰地梳理了学生入学适应的一些关键性指标,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 学习适应:学生可以自我调整以达到学习要求, 学习成绩较好, 学习进步幅度较大。

(2) 行为适应:学生在学校能表现出积极的社会行为, 或者极少出现问题行为。

(3) 情绪适应:学生对学校有积极的主观体验, 在谈及学校及学校相关事物时大多数是高兴的、开心的。

(4) 人际适应:学生在学校与教师有积极的互动, 喜欢教师, 跟同学关系和睦、亲密。

(5) 对学校的态度:学生喜欢学校, 认为上学很有趣, 喜欢参加班级及学校的活动。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学生认知能力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阶段, 因此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适应, 而忽略了其他各方面的适应, 否则, 可能会影响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发展。

二、根据入学适应关键指标, 采取措施促进学生适应学校生活

根据入学适应的关键指标, 我校致力于为一年级孩子创设一个快乐、温馨、安全的学习环境, 提升教师队伍和家长队伍的育人能力, 调动家长参与学校建设的积极性。

1. 改善学校环境, 让学生爱上学校

根据学生对新环境感受性的特点, 我校不断地改善学校环境, 以期让学生尽快地爱上学校。一年级学生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感性阶段, 所以学生更容易感受到新环境外在的变化。如果学生第一次看到、听到、感受到的外在环境让他觉得亲切、安全、有趣, 甚至是自己亲手设计的, 就会有更多的情感牵绊, 就会更喜欢学校, 愿意来学校。因此, 我校大到学校文化的设计, 小到一个指示牌的挑选, 无不渗透着学校对孩子的关注:学校环境设计生动、丰富, 每一间教室都透出童趣和童真, 每一面墙壁都留下了孩子们的成长印记, 每个角落都可以让他们轻而易举地拿到书。同时, 我校也要求各个班级精心布置自己的教室, 每个班级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学生要参与到环境布置中, 从而产生对班级的亲切感。这样学生就不会明显地感觉出小学与幼儿园环境存在的差异。校园环境的改善不但增加了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 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而且能够使学生对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 为学生的入学适应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开学前的新生培训周, 消除孩子的陌生感

很多学生在入学适应阶段出现问题, 并不是因为其能力不足, 更多的是因为学生并不清楚学校生活有哪些新的要求和规则。根据这一情况, 每年教师暑假返校前的一周雷打不动地变成了新生培训周, 让孩子有准备地开始小学生活。

(1) 科学设计包含五个方面的新生培训内容

我校基于学生入学适应的五大指标和学生的具体特点, 每天设定一个主题, 确定培训内容。如在“入学教育”方面, 我校主要从了解教室环境、学校环境、基本常规的培训等几个方面进行培训;在“常规教育”方面, 我校主要从课间常规、集会常规、课堂常规等方面进行培训;在“交往教育”方面, 我校主要从遇到老师、遇到同学、遇到客人时学生该如何应对等方面进行培训, 涵盖学生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学校对每一部分的培训内容制定了相应的评比制度, 激励学生更快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更快地适应学校生活。

(2) 利用学生喜欢玩游戏、听故事的特点, 设计有效的教育方式

在教育方式上, 我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把枯燥的学习与纪律规范等常规教育运用孩子喜欢的方式, 并将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场景模拟、激励评价等方式结合起来, 易于让孩子把制度、要求、目标等不宜理解的事物与实际相结合, 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行为加以引导和约束。

3. 学生的入学适应要从家长的良好行为开始

学生的入学适应在很大程度上与家长的行为方式及其对学校的态度和为孩子提供的心理支持有直接的关系。因此, 我校在对学生进行培训的同时, 也加强了对家长进行深入培训和指导的力度。

(1) 引导家长养成“家长五个好习惯”

学校、教师和家委会一起研究并提出了家长自身需要养成的、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五个好习惯。

(1) 倾听孩子说话。在孩子讲话的时候, 家长要放下手中的其他事情, 看着孩子的眼睛, 专心地听孩子说。这样, 孩子会感受到其被真正地关注, 会更愿意跟家长交流其在学校的感受和体验, 这会使家长更准确地掌握学生在学校的情况。

(2) 和孩子一起锻炼身体。在运动的时候, 家长和孩子都处在比较放松的状态, 情感交流也更融洽, 更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多和孩子一起锻炼身体, 不仅能促进家长和孩子的身体健康, 而且在锻炼的过程中增强亲子感情。

(3) 指导孩子交往, 对孩子在刚入学时出现的一些交往问题, 家长不能一味地指责批评, 而要问清情况, 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 使学生感受到家长对自己是关心的、爱护的。

(4) 指导孩子生活自理, 不包办代替。家长可以根据学校对学生的具体要求, 在家里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而不是代替孩子, 如收拾书包等, 使孩子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技能。

(5) 坚持与孩子共读, 发现并发展孩子的兴趣。阅读是孩子获得良好技能、进行学习情绪管理的重要途径。阅读量大的孩子在学业水平、人际交往等方面会有较好的适应性。因此, 家长每天要有和孩子共度的“阅读时间”, 并注意挖掘孩子在某些方面的优势和兴趣。

这五个好习惯, 蕴含着“要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家长就要先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深刻含义。

(2) 上好家教第一课

家长会是教师与家长交流、沟通的主要途径。为了使家长会充分发挥引导家长的作用, 教师准备了一年级新生家长的前测问卷, 通过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利用家长会讲授新生家长成长第一课, 让家长认清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他人”角色及发挥的作用。

(3) 走进学生家庭

为了帮助一年级新生做好上学的准备, 我校专门以“家访三步曲”为题, 进行专题培训, 交流家访的注意事项, 共同探讨家庭教育策略。家访前正副班主任要一起选择家访的学生, 全面了解孩子在人格方面发展的情况和特点;根据学生情况商量家访议题, 给出合理化建议;选择家长要阅读的书目, 送上一本育子书;探讨家访后的家教策略, 引导家长帮助孩子逐步养成生活、学习、礼仪等方面的好习惯。通过家访, 我们赢得了家长们对老师和学校的信任、理解, 更重要的是家访让老师、学生、家长一起成长, 让家长感受到作为五小家长的幸福。

(4) 进行学生、教师、家长三方评价和反馈

良好行为、习惯的保持需要及时地反馈和激励, 为此我校研究制定了丰台五小一年级新生好习惯培养评价量化表 (见表1) , 请学生、家长、教师进行共同评价, 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 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保持。

为孩子上好人生修养第一课 篇9

那天, 我给新一年级的小学生上地方课, 在师生相互问好后, 我从教室后面的书柜里拿出课本每桌依次发放, 发完后刚要上课, 发现最后一桌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在抢同一本书, 我走过去说:“别抢了, 不是一人一本吗?”男生掐着书理直气壮地说:“这本是你先发给我的。”随后女生边哭边说:“是老师先放到我这边的。”我拿起另一本书递给女生说:“这不是和他那本一模一样吗?都是新的啊!”女生嘴一撅, 拒绝接受这本书。我又笑呵呵地动员男生:“咱是小男子汉, 让着点女生好不好?”男生很痛快地回答了我两个字:“不行。”我哭笑不得, 面对刚入学的孩子, 深不得、浅不得的, 我只好放下这件事开始上课。

下课后, 我把他们叫到办公室, 但他们并未因为老师的介入而停止争执, 我知道, 他们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人和长辈的娇惯下, 任性、自私惯了, 心里根本就没有谦让、宽容这样的概念, 突然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懂得谦让别人, 恐怕一时很难做到。于是, 我让他们先回教室。

之后, 我找到他们的班主任, 要求班级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 召开“懂得谦让、学会宽容”的主题班会, 慢慢地, 那两个孩子开始融入集体, 在自己的切身体会中懂得了与人相处之道。

孩子们的转变让我欣慰, 但问题的呈现也值得我们反思。很多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 还没入学, 就带孩子学习英语、舞蹈、音乐等等一系列的课程技能, 他们的观念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 细看看成人世界里的竞争趋势, 最后真正让长大后的孩子输在人生路上的并非有限的知识技能, 而是有着无限拓展空间的品行修养。不懂得谦让、宽容怎能融入集体, 怎能与人和谐相处?现实中很多工作, 尤其是现代社会的许多工作领域需要的是合作完成, 不会与人合作, 知识技能再高, 又如何算得合格人才?又怎能胜任不同岗位?

孩子的第一次 篇10

一、立主题,定方案——“总导演负责制”

“跳蚤市场”综合实践活动怎样搞?这是学生深感兴趣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既不能为活动而“教”活动,但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因此,我们对“跳蚤市场”活动方案、内容安排、教学策略等要素进行了有效设计与指导,鼓励学生将自主选择与主动实践结合起来,先确定主题,再制定好方案。因为如果主题太小,研究不具备代表性,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果主题太大,又无从下口。

由于活动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主题又契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能力基点,他们对活动有着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容易引起共鸣,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主题讨论课上,学生们讨论热烈,各抒己见。有的说:“像往年那样,自己带东西来参加买卖,单单为推销自己的旧货,那太单调,意义也不大。”有的说:“我们也要创新,要与时俱进。”

内容应该为主题服务,怎么做呢?我们指导学生分组制定活动计划。先粗线条,再分步制订完善和补充。要求根据班里的实际情况考虑方案的可行性。如: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启发学生量力而行,分工明确。

为提高活动方案的设计效果,还提供了选题表,让学生当场完成全部或其中一部分,而后根据实际讨论修改活动地点、路线、安全等要素,并要求做到活动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要学生多观察社会问题,多关注一些现象,培养自己看问题的综合能力。

通过讨论,大家明确了主题,明确了“参与实践,参与竞争,创出特色”的主要目标。学生们根据确定的主题,提出来好多创意,最后商定,每人当回导演。最后孩子们自己评选确定出“总导演负责制”方案。由“总导演”负责执行、落实活动方案。活动中的细节落实、排演等老师不干预,只做有关方面的适当指点。如:商品的筹集、人员的分组、角色的确定、活动安全等。

“总导演”有模有样地聘请班里的“人才”,成立了一套五脏俱全的“小麻雀”班子,为了服务“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做好小主人”这一主题,这套班子进行了高效率的活动调度。接着创意活动方案也就出来了……

二、实践体验,美丽的风景线——“蚤模”

“六一”到了,那天的“跳蚤市场”,还真是各有千秋,让人眼睛一亮。

五(一)班的最亮丽。这里有优秀作业,有自制的贺卡,商品琳琅满目,分门别类,摆放齐整。一打听,孩子们说:“这不叫‘跳蚤市场’,叫‘班博会’。”

细细观察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真让你忍俊不禁。服装有“模”,车展有“模”,为吸引众人的眼球,同学们竟也来个“蚤模”,且“跳蚤市场”的“模”还真是有模有样。当“模”在市场上亮相时,那几个清新可爱的女生齐刷刷地一站,真有点儿样子,成了“跳蚤市场”一道风景线。模特的成功让班里的孩子们挺骄傲的。

三、天真可爱,营销的美丽——“失误”

切合实际生活细节,才能引发思考。一位学生在讨论课上谈跟爸爸在“集场”买染发水的经历。说他爸爸本来不信白发一染就能成黑发的宣传,可是架不住广告的攻势,又见别人都在买,也就稀里糊涂跟着买了。当然,白发后来也没有一染就黑。他的叙述,触发了大家的共鸣,引发大家找到了“托儿”一词,大家也就想尝试体验一下“托儿”的感觉。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托儿”是指从旁诱人受骗上当的人。但孩子们认为广告的效应与“托儿”搭不上界,宣传自己的产品,增加销售额,他们居然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当有人有购买自己商品的意图时,本组其他几位同学应迅速扮演成顾客加入到购买行列,以增加人气,促进自己组产品的销售。这成了营销的“美丽”失误,后来我们给予了纠正。

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市场,广告不可少,买一送一流行,学生想出了“买一送三”。你逛市场,孩子们来兜售。那天真的笑容,美丽的广告,诚挚的推销,失败后也不放弃的精神,真让你从心底里感到孩子们的可爱。

离“打烊收摊”还有一段时间,可是有些商品已然告罄。“营业员”丁沁培急中生智,先到妈妈办公室找几本书来顶着吧。结果闹出来笑话,簇新的书当旧书卖,亏大了。更糟糕的是,妈妈也来“逛市场”了,居然发现了自己昨天从书店买来刚写上名字的书,在逛市场的一位学生的手上翻着。妈妈只好跟那位同学商量,再出价买回来,让人家赚去了两元钱。

在这里,孩子们执着的精神是不是让你也有细微的感动。知道五(一)班卖得最好的商品是什么?——蚕。为什么这么好卖?这是商机!悄悄告诉你:因为有些班正在搞《养蚕》综合实践活动呢。这就是市场,抓住了机会,所以赢了。

四、钱少掉了,解决的问题——“糊涂”

活动结束了,问题来了,有几个组一结账,卖出的商品与所得的现金不符——“钱少了”!怎么办?有一组的管账先生真诚恳,说:“认倒霉吧,自己赔。”人家没有看到那一脸阴沉的倒霉人,倒看到了亏了钱还带笑脸的“账房先生”。也不知道本次活动她体验到了什么,心中会留下什么感想。

还有一组是:反正卖掉的东西也不少,把缺失的钱本组人员平均分分,人人分担一份责任,倒也不失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为什么少掉了?反正账糊涂,人也糊涂。刚才精明的商人,一下被打回到了学生的原型。市场经济使学生认识到了他们尚欠缺的理财意识。

五、责任缺失,小主人——“负责”

该总结交流了,问题又来了。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里,搬出去的十张桌子都是簇新的好美丽的桌子呀,可是搬回来的却只有九张,而所有的同学都说,他们各自搬出去的都搬回来了。事实上,广场上有一张桌子在品味着“寂寞”。

到底是谁把桌子遗弃了,没人知道。这就是“小主人的责任意识”吗?

桌子也少掉了,怎么办?需要我们进行“二度加工”,引导孩子们辩证地看待问题,分析利弊,激励学生进行深度体验。使他们认识到需要确立责任意识,对工作、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以此促使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提高学生的责任感。

上一篇:回归本位下一篇:森林资源培育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