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缝留置

2024-09-07

施工缝留置(精选三篇)

施工缝留置 篇1

1 当前工程施工中混疑土施工缝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混凝土施工缝没有剔除混凝土软弱层及松动的石子, 施工缝缝面一般有水泥浮浆, 严重影响了层间结合, 降低混凝土抗剪和抗拉强度。

(2) 混凝土施工缝养护不到位, 表面形成一层碳化层, 这种碳化层更象一层隔离层, 降低了混凝土抗剪和抗拉强度。

(3) 在施工过程中, 混凝土施工缝清理不干净, 特别是在柱子, 墙体等部位的水平施工缝经常有木屑、渣子等杂物, 造成混凝土施工缝处夹渣、分离, 使新旧混凝土不能很好地结合。

(4) 混凝土施工缝在混凝土浇灌时没有按要求施工, 如没有浇水湿润, 没有铺设高一标号混凝土或砂浆。有的为了让混凝土施工缝表面粗糙, 还在表面洒了一层石子, 同样降低了混凝土强度。

(5) 在混凝土浇灌时, 施工缝铺设高一标号混凝土或砂浆后没有及时振捣和浇灌混凝土, 且因间歇时间过长而初凝或干硬, 严重影响了施工缝面的结合。

(6) 在施工过程中, 混凝土施工缝处因模板拼缝不严, 模板与模板、模板与先浇的混凝土之间没有粘贴海绵条, 混凝土浇灌时容易造成先浇的混凝土与模板相接触处灰浆流入, 混凝土漏浆, 以至蜂窝、麻面、孔洞, 在接槎处产生两层皮现象, 严重影响了混凝土的质量和外观。

2 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施工缝处理

施工缝的处理应按工程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使之符合规范和有关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 对于混凝土施工缝的处理, 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混凝土施工缝面需在浇注前清扫其上的污物和灰尘、木屑、渣子等杂物, 并浇水充分湿润, 冲洗干净, 排除积水, 使新旧混凝土能很好地结合。

(2) 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 应清除混凝土施工缝面.剔除25mm混凝土水泥浮浆、软弱层及松动的石子, 微露坚硬混凝土, 使表面粗糙, 具体方法有: (1) 人工凿毛; (2) 高压水冲毛; (3) 钢丝刷机械刷毛; (4) 垂直施工缝可采用铁丝网模板, 待混凝土凝固后, 拆除铁丝网, 施工缝表面形成自然粗糙面,

(3) 混凝土施工缝面处理的常规方法是在浇注混凝土前, 宜先在施工缝处铺一层与混凝土高一标号的水泥砂浆或第一层浇注高一标号混凝土。

(4) 混凝土施工缝处模板拼缝严密、牢固, 模板与模板, 模板与先浇的混凝土之间粘贴海绵条, 防止混凝土漏浆, 浇注时派专人看护模板。应经常观察模板, 支架、钢筋、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情况, 当发现有变形、移位时, 应立即停止浇注, 并应在已浇注的混凝土凝结前修整完好。

(5) 施工缝处继续浇注混凝土时, 已浇注的混凝土, 其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N/MM。

(6) 混凝土应细致捣实, 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机械振捣前, 宜向施工缝处逐渐推进, 距离混凝土边80~1000cm, 应加强对施工缝接缝边部的振捣工作。

(7) 浇注混凝土的间歇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

(8) 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的施工缝的处理:

(1) 在标高不同的两水平施工缝, 其高低接合处应留成台阶形, 台阶的离宽比不得大于1.0。

(2) 在水平施工缝继续浇注混凝土前, 应对地脚螺栓进行一次观测校准。

(3) 垂直施工缝应加插钢筋, 其直径为12~16mm, 长度为500~600mm, 间距为500mm, 其台阶式施工缝的垂直面上也应补插钢筋。

(9) 地下室工程、水箱等有防水要求的混凝土, 混凝土施工缝处要用钢板止水带或遇水膨胀橡胶止水带处理。

(10) 已浇注的混凝土施工缝表面应刷养护剂, 或用覆盖麻袋、浇水湿润等方法进行混凝土养护。

3 混凝土施工缝的留置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中, 要依据规范有关规定和施工实际, 编制施工方案, 在预先设定位置留置施工缝。施工缝是结构构件中的一个薄弱点, 如果施工缝位置留置不正确, 就可能对整体结构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 所以在任何情况下施工缝的留置一定要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 留置施工缝的有关规定和混凝土施工。施工缝一般宜留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处且便于施工的部位, 施工缝表面应与构件纵向轴线垂直, 即柱与梁施工缝表面垂直其轴线, 板与墙施工缝应与其表面垂直, 特别要重视的是有防水抗渗要求的外墙和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吊车梁等构件, 当必须留置水平施工缝或垂直施工缝时, 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正确留置。

施工缝的留置应符合规范和有关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 但在工程施工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不能按规范留置施工缝的情况:

(1) 对于比较高的柱子, 可在柱子中间留设施工缝, 例如某工业厂房, 有部分独立柱高度为13米, 因为柱子较高, 一次浇注很难保证质量, 我们经过设计人员同意, 在柱子中间留设了施工缝, 分两次浇注, 顺利进行了施工, 同样保证了工程质量。

(2) 在较大框架中 (如为正方形或为井字梁) 或是主次梁分别不是很大, 施工时混凝土有时不可能一次浇注完毕时, 可留置水平施工缝.

(3) 在楼梯的施工中, 有些楼梯现浇板很难做到施工缝留在楼梯段的三分之一处.而把施工缝留在其它部位。例如在现浇楼梯的施工中, 楼梯间墙体采用大模板, 为了施工方便, 可以将楼梯的施工缝留在楼梯梁与墙体交接处。

除此之外, 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缝的留置还应注意下列事项:

(1) 柱:施工缝应留在基础的顶面, 梁或吊车梁牛腿的下面;吊车梁上面。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在实际施工时, 一般混凝土柱的施工缝留置在柱子的上部和下部, 即梁上和梁下部位。

(2) 和板连成整体的大截面梁:施工缝留在板底面以下2-3cm处;当板下有梁托时, 留在梁托以下。

(3) 单向板:可留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

(4) 肋形楼板:有主次梁的, 当顺着次梁方向长度浇注时, 施工缝留置在次梁跨中1/3范围内, 梁板可留垂直缝, 不宜留斜槎。

(5) 地下室及地沟:施工缝应留置在地下室梁板与基础连接处;外墙底板以上和上部梁、板下部2~3mm处可留水平施工缝。

(6) 墙:施工缝应留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范围内, 也可留在纵横墙的交接处。

(7) 双向受力楼板、拱、壳、蓄水池、斗仓、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及其他结构复杂的工程, 施工缝的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留置。

(8) 一般地坑及水池:施工缝可留在坑壁上, 距坑 (池) 底混凝土面300~500mm的范围内。

(9) 在设备基础的地脚螺栓范围内留置施工缝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水平施工缝的留置, 必须低于地脚螺栓底端, 其与地脚螺栓底端的距离应大子150mm, 直径小于30mm的地脚螺栓, 水平施工缝可以留在不小于地脚螺栓埋入混凝土部分总长度的3/4处。

(2) 垂直施工缝的留置, 与地脚螺栓中心线间的间距不得小于250mm:并不小于5倍螺栓直径。

参考文献

施工缝留置 篇2

摘要:本文分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缝留置不当会造成质量问题,对施工缝留置的正确位置以及施工缝的处理方法作了详细的阐述,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施工缝 工程质量 控制

0 引言

在我们日常的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天气、机械等因素的影响,不得不在建筑结构层上留设施工缝。如何处理施工缝,使工程质量不受影响,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

1 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缝留置不当会造成质量问题

某砖混结构房屋,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横墙承重。施工时在楼板中部留了一条施工缝,贯通房屋全宽,将该层楼板一分为二,施工缝接头未作应有的处理,一些松散的混凝土仍留在缝的一边。房屋使用后不久,施工缝处就因混凝土干缩而裂开,裂缝波及外纵墙,室外纵墙中部宜产生竖向裂缝,该裂缝在楼板附近较宽,上下两头较细。这些裂缝对房屋的使用及耐久性影响较大。

某框架结构房屋,施工缝未留在梁柱连接处,而是错误地留在一定梁果位置(即错误地将梁高按上、下两层分期浇筑)。在浇筑梁的上层混凝土时,下层混凝土则产生了竖向裂缝,该裂缝处于柱两侧附近,由上向下发展。产生这种裂缝的原因是,浇筑梁上层混凝土时,下层混凝土尚未达到足够强度,他既承受上层混凝土重量又受浇筑上层混凝土时的震动。这样在梁高范围受拉区内留施工缝是不允许的,因为其对梁的受力不利,甚至会危及安全。

2 施工缝设置的原则

2.1 施工缝设置原则:现行《馄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50204—92)》中规定“施工缝应留在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并且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施工缝的设置提出具体要求,故本文将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常见的柱、梁、板的内力作简要分析,进而说明施工缝的设置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选择性。

2.2 柱、梁、墙、板内力简析:对于混凝土柱,最大弯矩往往位于两端,剪力和轴力沿柱高变化很小或无变化,由此看来,施工规范对于施工缝的设置在柱两端的提法主要是基于施工便利,而目前施工中由于种种原因使施工缝设置在柱中段就不应视为质量问题。

混凝土梁、板两端常常是最大剪力处或最大负弯矩处,但装配式框架梁两端靠柱一侧均设有施工缝,多年来,此类结构在柱、梁相交处并未出现任何质量问题。

随着建筑物功能及美观需要,“高、大、新”建筑物越来越多,由于混凝土浇筑问题、模板支设问题、施工操作问题使混凝土会分成若干段浇筑。只要对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内力和抗渗问题有比较正确认识,施工缝处理方法合理、科学,就不应对施工缝设置作过多的限制,因此施工缝问题。主要是对施工缝处理方法需认真研究,谨慎从事。

2.3 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中设置施工缝:较长的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为克服沉降差异、温差影响和水泥干缩影响,需间隔一定距离浇筑筏板,每段筏板之间设置“后浇带”填平补齐,因此,“后浇带”处会出现两道垂直施工缝,后浇带的保护和混凝土浇捣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包括地下室筏板基础中后浇带的抗渗措施。

2.4 钢筋混凝土蓄液池或箱形基础及地下室外墙中设置施工缝:钢筋混凝土蓄液池或箱形基础及地下室外墙中设置施工缝,不仅关系到结构安全度问题,而且对池(箱)壁能否具有良好的抗渗、防漏问题也有很大影响。有的施工单位为防止施工缝处成为渗水通路,采取池(箱)底板同池(箱)壁板或地下室外墙同底板一起浇筑的方法,结果事与愿违。由于池(箱)壁或地下室外墙内侧支模无坚硬的硬基层支撑造成池(箱)壁或地下室外墙几何尺寸歪斜变形,底板钢筋踩踏位移,严重影响蓄液池或地下室外墙及箱形基础的质量。

正确作法是在池(箱)和地下室底板同侧壁外墙相交处往上30~40era设水平施工缝一道,该缝可以是凹缝、凸缝,也可以是平缝,平缝内设钢板或橡胶止水带。由于池(箱)及地下室底板与侧壁相交处侧压力最大,该处都可以设施工缝,那么,在池(箱)侧和地下室外墙壁中部设置水平施工缝也不应视为不合理,但是施工缝毕竟是个薄弱部位,能少设缝时尽量少设,同时施工缝的结构及处理措施必须周密。

3 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缝的处理方法

为了不影响工程质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缝应作如下处理:

3.1 若施工间歇时间未超过所采用水泥的初凝时间(根据试验确定。无试验资料时,不应超过2小时),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可将新混凝土均匀倾人,盖满先浇好的混凝土,然后用振捣工具穿过新混凝土达到已浇好的混凝土层内5一10cm,将新老混凝土一并捣实,结成整体。

3.2 若施工间歇时间超过所采用水泥的初凝时间,则必须等待已浇筑的混凝土强度不小于1.18MPa时,方可继续施工。

3.3 若施工间隔时间较长,已浇筑的混凝土早已硬化,在新浇筑混凝土前应作如下处理:①清除接缝表面的水泥浮浆、薄膜、松散砂石,软弱混凝土层、油污等。②将钢筋上的锈斑及浮浆刷净。③大量实验表明接续面进行粗糙处理可以明显提高接续面粘结强度。下面做法可以得到较好的粗糙界面:a将旧混凝士适当凿毛,但此法容易伤及旧混凝土;b用高压水枪喷射旧混凝土表面,但高压水设备造价昂贵,技术含量高,在现阶段从我国实际施:技术及施工水平来看,应用高压水处理较少量的施工缝不太实际;c待混凝土初凝后用人工方法使旧混凝土表面呈现锯齿状,根据混凝土粗骨料粒径大小(一般为2-4cm)锯齿深度为粘结面旧混凝土最大骨料粒径的1/4—1/2,切槽的平均宽度为粘结面旧混凝土最大骨料粒径的1-1.5倍;d用清水冲洗旧混凝土表面,使旧混凝土在浇筑新混凝土前保持湿润;e浇筑新混凝土前,在接缝上应先铺一层厚度为1-1.5cm的水泥砂浆(对于水平施工缝,该水泥砂浆厚度宜为2-3cm);f将施工缝附近的混凝土细致捣实。④梁、柱施工缝应与梁、柱轴线垂直,板墙施工缝应与板面、墙面垂直,不宜做成斜坡形。⑤留梁的竖向施工缝时,应先做一块隔板,放在施工缝的位置上,再浇筑混凝士。隔板应按梁中钢筋位置留出缺口,满插到梁底:若隔板上下不留缺口,板就被钢筋挡住,插不到梁底,混凝土的水泥砂浆就容易从下部流出,使梁底形成一个强度较低的水泥砂浆层。⑥做板的竖向的施工缝时,为了避免混凝土收缩裂缝,可采用新加设接头钢筋的办法。接头钢筋一般可采用6-10,其所需截面面积一般为板截面面积的0.2-0.3%,长度为插入新旧混凝土各30倍直径,两端加弯钩。这种钢筋一般放在板的上面,必要时上下均放。

4 结束语

混凝土楼梯施工缝留置及处理 篇3

以规范GB50666-2011第8.6.1条款规定确定,为方便现场施工,现在主流的做法有:

2 对楼梯施工缝留置方式的探讨

按照规范要求,施工缝宜留设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位置,板式楼梯单梯段的斜板受力图可简化为两端支撑在梯梁上的简支斜板计算(见图1)。

从图中看,楼梯斜板受剪力最小处为跨中,受剪力最大处为支座处,由此可见:(1)做饭为传统做法,留置位置接近受剪力最小处,且便于施工;缺点在于留置垂直斜板的施工缝存在困难,且不便清理,接缝处质量难以保证,容易造成夹渣;(2)做法施工缝位于受剪力最大处,不符合规范要求;(3)做法施工缝错开支座受力处,楼梯受力没有问题,接缝处垃圾也比较容易清理,但是楼梯口需设立临边防护;(4)做法原理同(3),比较适合大模板施工工程,原因为对于大模板施工,若先施工三个踏步,则楼梯间剪力墙无法施工。

对于规范GB50666-2011第8.6.3条款的探讨,相关文献资料显示,大多数人对该条款存在质疑。尤其是大多数工程将(1)做法默认为规范规定,其实规范并没有对此作出具体规定。文章结合相关规范版本,发现了一些规律或者说问题:(1)GBJ204-83第4.4.17条款规定施工缝位置宜留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2)GB50204-1992第4.4.18条规定与上述条款相同;(3)GB50204-2002第7.4.5条款说明混凝土施工缝不应随意留置,其位置应事先在施工技术方案中确定。确定施工缝位置的原则为:尽可能留置在受剪力较小的部位;留置部位应便于施工;(4)GB50666-2011第8.6.3条款规定,楼梯梯段施工缝宜设置在梯段板跨度端部的1/3范围内;(5)2015.9.1号实行的GB50204-2015第7.4.2条款只要求施工缝的留设及处理方法应符合施工方案要求。

由上述规范的演变历史可以看出,GB50204-2002规范之前对楼梯施工缝留置的总体思路是留置在受剪力较小的部位,但均没有对位置进行具体规定。GB506662011对楼梯施工缝位置做出了规定,“楼梯梯段施工缝宜设置在梯段板跨度端部的1/3范围内”,这里的关键词是:宜、端部、1/3范围内。从梯段1/3处至端部范围内均可以留置施工缝,并没有强调受剪力最小的跨中1/3范围。可大多数人将此联想为楼梯施工缝留置上三步的做法,这样是不严谨的。

楼梯施工缝上三步做法自上个世纪70、80年代流传开,一直延续至今。当时我国的混凝土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当时的砖混结构现浇楼梯,施工缝是很重要的问题,而建筑一般层高为2800~3000mm,楼梯大多采用双跑形式,因此“三步”正好是梯段板的1/3位置。因为种种原因,此项做法成为了“行规”,通过现场管理人员一代代传承下来。

楼梯施工缝上三步留置的做法,之所以被认为是质量最有保证,是因为该部位混凝土结构承受剪力最小。从实际情况来看,混凝土的抗剪能力相对于钢筋来说很小,而且现在的混凝土性能与钢筋性能已与早期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楼梯施工缝位置的留置的重要性并不像早期那样严重。从施工角度来看,上三步的做法存在一定弊端。文献资料显示,发现大多数人对做法(3)比较推崇,且有人在同一工程中分别使用(1)(3)做法做过对比,发现(3)做法效果最好。

文章分析认为,主要问题在于“施工缝的留置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施工中技术人员往往忽略此项要求,对楼梯施工缝留置处理缺少明确的要求和说明,这也是造成现场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其实对于现在的混凝土性能及钢筋性能,只要施工缝结合的好,钢筋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就不会出现大的质量问题。而如果留对了位置,施工缝却没有处理好,依然会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

3 一种楼梯施工缝施工工艺

某楼梯施工缝做法采用的是传统的上三步留置,此做法出现的问题在于接缝处清理困难,容易造成夹渣。项目部针对楼梯施工缝清理困难问题,发明了一种简单却实用的新型做法(见图2)。

具体施工工艺:在上三步接缝模板处留出约6cm的长方行孔洞,作为施工缝清扫口,孔洞处设置等宽的抽拉木条,待施工缝清扫完毕后将抽拉木条插入,在浇筑前注意封堵。该做法良好的解决了楼梯施工缝难清扫的问题。

4 结束语

信息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加强学习、努力创新,这样能更好地提升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实事求是的分析解决问题,更好的为生产服务。对一些传统的做法或者说是陈规陋习不能盲目的信任或者是一味地迁就,学会自己思考,用科学辩证的眼光来对待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安兰.市政路桥施工的管理及混凝土技术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5,(25):148.

[2]满丹.混凝土裂缝原因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6,(21):252.

上一篇:企业翻转课堂运营管理下一篇:安全策略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