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制度创新研究

2024-05-22

财税制度创新研究(精选八篇)

财税制度创新研究 篇1

1. 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工作、职称及年龄结构概况。

调查数据表明广东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中,27~45周岁中青年教师平均占比约为88.1%,他们承担着民办高校约80%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这一中青年教师群体是决定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成败的关键;而41~45周岁的副教授,46~50周岁的正副教授,在其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中,又是重中之中,因为这一职级的教师的占比为14.45%+6.39%=20.84%,与教育部规定的该职级教师的占比以及与公办高校这一职级教师占比相比,严重偏低。他们在广东民办高校教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工作中,肩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图1是根据调查数据整理绘制的2014年广东省28所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分布图。

2. 民办高校教师收入概况。

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与公办院校相比较,民办高校教师工资和住房、医疗、退休养老等社会福利水平明显偏低,生活工作条件差距巨大。下表是基于广东省民办高校抽样调查和广东统计年鉴整理得到的2005—2014年广东高校教师个人收入情况。

对表1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1)2003—2014年间,广东省教师平均增长率:公办为4.10%,民办为1.76%;而在此期间广东省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1.7%,全省高校教师的工资增长率低于全省经济增长率,特别是民办高校教师工资增长率只有全省经济增长率的15.04%,只有公办高校教师工资增长率的42.93%。因此,目前民办高校这种教师工资调整制度是显失公平的,政府必须加强监管。

注:因获取数据困难,上表中数据未考虑通货膨胀率、货币的时间价值两个因素,但不影响问题的研究结论。

(2)以2014年为例,公办高校教师,不计医疗、退休养老等社保基金,每周工作量定额10小时,2014年税前平均收入15.34元。民办高校教师每周工作量定额12小时,税前平均收入11.34万元,必须计提医疗、社保基金与住房公积金,扣除房租。若不计二者的全年其他收入差异,计征个税后,累计全年净收入差额为68400.00元。按每年税后净收入8.76万元计算,除去个人与家庭生活开支44400.00元,年净储蓄额43200.00元。若储蓄利率5%,据等额储蓄计算公式有:100=4.32(F/A,5%,n),(F/A,5%,n)=100/4.32=23.15。由复利系数表查得,需要储蓄约16年的时间,才能还清一套均价为10000.00元/平方米,面积为100平米的三居室住房的购房款;依假设公办高校的教师每年储蓄(6.84+4.32)=11.16万元,若储蓄利率5%,据等额储蓄计算公式有:100=11.16(F/A,5%,n),(F/A,5%,n)=100/11.16=8.96。由复利系数表查得,只需要储蓄约8年的时间,就能还清一套均价为10000.00元/平方米,面积为100平米的三居室住房的购房款。

上述实证分析表明:民办与公办高校教师因其工薪收入存在巨大差异,导致了其生活工作条件上的明显差别。从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民办高校高薪、短期(1~5年)聘请”公办高校退休高职称教师任教,这对其稳定的师资队伍建设有两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方面,它直接挤占了中青年教师的就业与发展机会;同职称、同工作量,却不同薪酬。另一方面,它导致国家税收政策失灵。这已经导致民办高校内部管理的不和谐。主要的制度原因:公办与民办高校投资主体的差异,形成了资本所有权结构的差异,资本所有权最终决定其收益处置权。

二、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价格机制分析

1. 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价格机制。

所谓价格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与供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运行机制(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必须是市场机制中的核心机制。民办高等教育市场价格机制是指在民办高等教育市场竞争过程中,价格变动与供求变动之间相互制约的联系和作用。它包括民办高等教育中教师工资水平、福利水平与学生学费定额的形成机制及其调节机制。这一价格机制是民办高等教育市场机制中最敏感、最有效的调节机制。

2. 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机制失灵。

细观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市场,不难发现它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它最主要的特征是:民办本科院校高等教育机构的设立,不具备完全竞争性,必须获得省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特许经营权,同时必须到国家教育部备案。这一实质意义上的垄断因素决定了民办高等教育市场结构是一个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机制不完备表现在如下:

在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机制中,最基本、最能够发挥作用的就是市场价格机制。它主要体现在民办高校的学费标准和教师的工薪收入、福利水平两个方面。但是,目前,其学费标准,由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的综合经济条件审批核准。显然,它有市场和计划的双重成分,且其市场化程度较低。因此,不是严格意义的市场价格机制。从民办高等教育市场发育的过程与现状看,其教师的工薪收入、福利水平,表象上具备较高市场化程度,而实际上市场化程度较低。因为劳动力商品价格—民办高校教师的工资,虽然形式上体现了价格机制的功能,但是实质上是一种扭曲的民办高校教师工资价格机制。因为,调查发现:广东民办高校中80%的办学机构,根本没有按《民办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建立规范的高校治理制度,从而难以形成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民办高校日常运营中的实际管理者,难以真实履行办学的社会职责。民办高校单一私人投资主体因受资金规模约束,多数投资人只是在初创期进行有限资金投入;教师的工薪收入、福利开支完全靠收取学生学费来支付,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也完全靠学费收入来投入。这就导致受雇于民办高校单一私人投资主体的校级管理层,只能屈从雇主—民办高校单一私人投资主体,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目标,尽力降低教师的薪酬标准。虽然,广东省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了雇员与雇主之间的工资协商制度。但是,由于全国性的有关雇员与雇主之间的工资协商制度的法制环境还未形成,调查证实,广东省2015年民办高校教师的工资协商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并未到位。

因此,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价格功能,因政府对早期民办高等教育制度设计的缺失正在快速的退化,市场机制已经失灵。

三、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条件

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其内在规律: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高度关联,而且与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构密不可分。只有正确处理短期局部利益与长远整体利益,正确处理民办高等学校(个体)与家庭(群体)、社会等关系,才能实现其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因此,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但要体现其规模增大,而且要表现其结构优化;不仅要表现为受教育者的文化知识素质和劳动技能的提高,而且要体现其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和价值观的升华。

调查统计分析表明,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条件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 约束条件一:

师资队伍。近年,民办高校中最据影响力的当属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虽然,它从最初的官办民营单一投资主体,演变为目前实质上的深圳地方政府出资与高校管理层知识产权入股、教师的期权激励的混合资本所有权结构制度。社会对其褒贬不一;但是,它以高薪专家型高校管理队伍、高薪国际视野高学历学科带头人与高学历(博士)基层教师队伍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市场快速挺进与崛起。这一显著特征却被全社会高度肯定。这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从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和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发育情况看,民办高校要提高其竞争力,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办学质量就必须实现质的突破;而要实现质的突破,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或缺。

2. 约束条件二:

资金规模。唐靖廷,刘建(2013,2014)研究表明,民办高校办学资金规模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民办高校来说,都是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尤为突出的是:办学层次越高的民办高校,资金规模与其教学质量的相关性更高。目前,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所需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资金来源于民办高校的创办者、捐献者的少量初始投资资金;另一方面,资金主要来源于民办高校开办运营后的有限的学费收入。与公办高校资金来源相比较,民办高校发展所需的资金十分短缺。

现行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资本所有权管理制度及其相关财税金融制度设计存在重大的缺失。它导致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两个约束条件在不断弱化,它进一步导致全社会民办高等教育领域的单一私人投资主体与民办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属性之间的内在矛盾日益凸显;它最终必定会导致市场竞争不平等因素不断累积,快速加剧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不和谐的矛盾。这些矛盾严重阻碍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是其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其可持续发展生命线的实质掌控者。要保持民办高校稳定的师资队伍,就必须尽快改变目前民办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严重偏低这一现状。

四、创新政府综合金融财税制度改进民办高校教师收入水平

因此,在广东民办高等教育资本所有权结构管理制度改革中,亟待选定综合金融财税制度创新的突破口。综合权衡,可以从下面几个途径实施:

1. 创新政府金融财税制度,支持民办高校教师业余创业。

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一样,为社会培育中高级人力资本,它的服务性质具备准公共产品的特征。虽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像公办高校一样直接财政拨款;但是,对于民办高校教学用房、学生住宿用房等必要的固定资产投资所需资金给与商业银行的贷款贴息,还是十分必要的。除此之外,还应该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切实贯彻国务院支持全民创新创业的文件精神,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应该从信贷资金上支持民办高校的理工科专业教师,在教学之余创办与自身专业建设与发展紧密相关的制造加工企业及生产服务机构(如民办高校实习工厂、实验检测中心);支持人文社科应用型专业教师在教学之余,创办服务型企业(如文化产业创意中心;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所、企业管理咨询中心、物流管理服务中心、市场调查中心);这类企业营运应免除一切税收。这样可以多渠道解善教师的收入水平。(2)

2. 创新教师综合收入分配制度,保障持续发展所需师资队伍。

根据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公布的文件精神,要实现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构这一目标,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如果不进行制度创新,就不可能改变民办高校师资流动性过大,优秀师资短缺、“高薪、短期聘请”退休教师任教的局面。这一局面不改变,上述目标不可企及。因此,必须对现行的《民办教育法》的有关法律条款调整完善为:民办高校必须每年从其学费收入中按一定比例计提教师公积金,作为民办高校教师发展基金。

我国现行的税收减免法规如下: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由过去的6%和4%,一律调整为3%;比照高新技术服务行业、创新创业居民个体最优惠征税标准———免征;中小型服务企业年营业额小于30万元最优惠征税标准———免征等这些优惠税收政策。因为,广东省民办高校教师收入调查数据得知:民办高校的教师工资水平虽然超过了国家规定的个税起征点3500元,但是与公办高校教师的工资福利水平比较,三级职称教师(讲师、副教授、教授)人均年实际收入差额较大。这种完全由于制度设计因素导致的显著收入差距,十分不利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所以,依据现行的税收减免法规,在公办与民办高等教育学费标准没有并轨前,在全省税收总量调控原则下,目前乃至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广东民办高校全职未退休教师应该免征一切税收。

3. 创新民办高校单一私人投资主体的资本所有权制度。

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广东全省52所民办高校中,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形成规范的资本所有权结构的约占20%;备案办学投资人,在最初投入有限的资金外,基本上是用学费收入作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建设、教师工资支付、日常教学运行费用;在学校发展中,用自有资本金投入追加投资学校以上几方面建设的不到20%。由于政府制度设计缺失,把民办高校的建设完全视为办学投资人私人事务,无视公办、民办高校都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力资源的这一公共产品性质特征。因此,民办与公办高校相比,在学校发展规划用地、国有长期发展所需的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供给这两个方面,明显处于劣势。改变这一困局的最佳途径就是政府以部分土地资源评估作价入股民办高校,同时民办高校根据其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把某些行业内具有领先优势的上市公司,作为战略合作企业实施参股。这样民办高校就可以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形成规范的资本所有权结构。每所民办高校整体的资本规模就可以扩大,学校发展过程中的财力就不会受限,就可以较快、较好地解决教师的收入水平的改善。同时,可以在国内外市场高薪聘请具备国际视野的学科与专业建设教师。

总之,只有进行必要的制度创新,才能改变民办高校教师收入现状。上述综合财税制度创新可以在广东省内建立一种有利于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的长效发展机制。

摘要:广东省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约束条件的表象是资金规模和稳定的师资队伍;但是深层本质问题是现行制度缺失,它导致民办高校教师收入水平畸低。政府对公办与民办高等教育的金融财税政策支持存在显著差异,它集中体现在两类高校的教师收入水平的差异上,这严重影响着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政府进行金融财税制度创新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金融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民办高校发展;创新教师的综合收入分配税收制度;创新民办高校单一私人投资主体的资本所有权制度。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黄文丽.公平与效率视角下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方向[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1-11

[2]鞠光宇.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7):43-47

[3]万安中.论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财政资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21(1):22-25

[4]耿一平,吴东霞,刘勇;我国高等教育价格机制改革探究[J].商业会计,2012(23):40-41

[5]汪泽英,曾湘泉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04(6):44-45

财税制度创新研究 篇2

我国财税政策在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与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得差距,所以应当进一步完善我国促进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

(一)财政支出政策方面

1.加大政府科技投入,特别是对重点领域的投入

目前我国的财政科技拨款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偏低,应当在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基础上加大政府对科技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同时应当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和实施条件的成熟度,支持自主创新重点领域,主要应加强对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科技投入,支持科技条件基础平台建设,支持战略性带头产业的自主创新和支持、促进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

2.改变单一财政补助方式,创新资金投入方式

不同的科技活动有不同的特点,应通过贴息、有偿使用、以奖代补、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引导企业积极增加科技投入,全面提高企业自主技术开发能力,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3.明确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范围,完善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

国际经验表明,政府采购在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我国目前尚未明确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范围,由财政部及科技部等有关部门研究制订的《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尚未出台,目前只有少数地方政府出台了地方的政府采购目录,如上海市颁布的《 年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因此,应当尽快确定国家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范围,使政府采购在促进技术创新上发挥更大作用。

4.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支出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科技支出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支出效益的重要手段。在建立财政科技支出的绩效考评机制过程中,重点是要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基础设施投入分类进行支出绩效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二)税收政策方面

1.税收优惠政策应加强中间环节的侧重

长期以来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重点都集中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销售两个环节,实际上是针对结果的优惠,而对创新的过程并不给予优惠。用这个方法如果在取得收入以前进行了大量的科技投资则享受不到优惠鼓励。虽然也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扩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这样的政策激励作用下,企业就把重点放在引进技术和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上,而对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和研究开发新产品投入不足,同时也造成生产线的重复引进和最终产品生产能力强大,而中间产品、配套产品及一些重要原材料开发能力不足等问题。今后的税收优惠政策应把重点落在产品研究开发、技术转化环节上,以促进科技创新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2.逐实现向以间接优惠为主的模式转变

一般来说,间接优惠具有较好的政策引导性,有利于形成“政策引导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有效优惠机制,也有利于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目前发达国家支持、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大多都主要采用间接优惠方式,我国运用的间接优惠方式较少,只占34.19%,这对支持、鼓励更多的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国今后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再多一些采用间接优惠方式,如技术开发基金等,并适当加大诸如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的税收优惠力度,逐步实现由以直接优惠为主向以间接优惠为主的模式转变,鼓励企业资金更多用于科技投入和设备更新,加快自主创新产业化进程。

3.推进以“普惠制”逐步取代“特惠制”

“普惠制”是相对于现行科技税收优惠政策所体现出的“特惠制”而言的,说的是,支持、鼓励企业创新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不应定位在企业的所在区域上,也不应定位在企业的所属行业上,而应定位在企业所从事的项目上,经税务机关认定审核,只要企业所从事的项目符合创新要求,不论其是否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否是高新技术企业,也不论其所属哪一个行业都可享受统一的科技税收优惠待遇。这就要:打破区域界限、扩大受惠行业的范围并兼顾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制定出独立的一套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

4.填补政策空白激发高技术人才创新热情

我国财税体制创新研究 篇3

实施税费改革, 增加财政收入。在我国现行财政收入体制中, 规范性政府收入与非规范性政府收入同时并存。据统计, 我国非规范性政府收入与规范性政府收入的比例约为3∶2.按照这一比例推算, 我国1999年非规范性政府收入约为17000亿元, 这一巨大的数字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冲击税基, 减少财政收入, 削弱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收费收入缺乏约束, 导致腐败行为的滋生和蔓延, 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因此, 我国政府应及时清理整顿各部门、各级政府名目繁多的基金和预算外收费项目, 统一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坚决取缔一切不合理的收费和基金;将具有税收性质的基金和收费纳入税收管理, 归入现行税种或重新设计税种。

增加政府对科研开发的投入。目前, 我国R&D费用严重不足, 迫切需要政府增加财政投入力度。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 需从两方面着手:增加预算内投入。在财政预算上, 打破基数法, 采取一年一定的办法, 增加预算内投入;压缩一般性行政开支, 把节约的资金用于科技开发, 在不影响国家正常运转的条件下, 使预算内科技投入增长速度超过GNP增长速度;合理利用预算外资金。把财政部门管理的小型技改贷款、文教卫行政周转金、工交商贸企业周转金、支农周转金等各项周转金, 向科技开发倾斜, 保证技术改造资金需要。

建立政府补贴基金。美、英、法等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均建立了政府补贴基金, 其用途主要有两个:对风险投资企业提供无偿补助, 分担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风险;对风险投资企业亏损提供亏损补贴。在这里, 政府补贴不是指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 而是对风险投资基金进行补贴, 以鼓励风险投资的发展。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 应从财政支出中单独划出一项政府补贴基金, 专门用于风险投资补助, 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 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建立国家采购政策。利用国内市场, 扶持国内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是美、英、法等国惯用的做法。其原因在于政府公共采购规模是巨大的, 其需求量足以刺激新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 能有效地促进企业的技术开发。为了保护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确定政府采购的名单和办法。目前, 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把国家采购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成为制度化、经常化的政策。同时, 还需要规定对违反国家采购政策责任人的处罚条例。

2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制度创新

国外企业界认为, R&D经费占销售收入1%以下的企业难以生存, 达到5%以上才有竞争力。鉴于我国企业投入R&D经费比例较小, 并呈下降趋势, 我国政府应积极制定有关财税政策, 鼓励企业加大R&D投入的力度,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财政支持。在计划经济时期, 部分企业由于政策性经营所承担的债务, 国家财政应在严格审批的基础上逐步解决。同时, 政府应开辟多种融资、投资渠道, 建立技术创新基金, 加大对进行技术创新的财政补贴。建立一套以企业投入为基础、技术创新基金为补充、银行贷款为保证的技术创新融资机制, 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

税收扶持。可以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 将税收作为政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手段, 通过制定形式多样的税收优惠政策, 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税负, 提高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将企业引进和应用高新技术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的投资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所得税抵免;对企业购进的固定资产, 允许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 并允许企业对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折旧, 加快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对企业为提升技术水平而产生的R&D费用, 按照10%的比例计算增值税进项税额, 并准予所得税税前抵扣;对企业外购无形资产按一定的比例予以减税, 并可按受益年限折旧, 加快无形资产周转速度, 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对企业技术转让所得、技术服务报酬, 可免征或减征营业税和所得税, 提高企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的积极性,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允许企业税前按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开发风险基金,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3 促进人力资本投资的财税制度创新

增加财政投入,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知识经济时代,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我国政府必须将“科教兴国”战略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及时调整财政政策, 加大人力资本财政投资力度,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制定财税政策, 促进民间资本投资于人力资本。鼓励单位或个人对教育捐赠, 在所得税前作较大比例的扣除;对家庭支付的子女教育费用准许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予以扣除, 鼓励增加教育支出;对企业为提升员工技能水平的投入, 允许企业在所得税税前扣除。

开征教育税, 确保对教育的稳定支出。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提供的是公共物品, 个人和企业都是收益者, 政府应该以税收形式征集, 然后以财政支出形式投入。应适时将目前的教育费附加改为征收教育税, 确保国家财政对教育的稳定投入。

制定激励高科技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对高科技人才的工薪收入, 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 适当提高扣除额;对高科技人才在转让其成果或提供科技咨询、培训服务时的所得, 免征或减征个人所得税;对高科技人才获得国家、部门或企业的奖励, 免征个人所得税。

4 完善环境税收体系, 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对环境的破坏也逐渐加大, 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知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应及时采取对策, 建立一系列保护环境的生态税收体系, 以税收的刚性来维持知识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1) 改排污收费为征税。我国现行的排污收费, 由于缺乏强制性和规范性, 根本达不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必须改排污费为环境保护税, 将排放、遗弃污染物或制造其他社会公害的企业和个人列为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在税率设计上, 根据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浓度及污染物对环境的破坏度来确定差别税率。如果排放量不易确定, 则按照企业的产量或者某种关键生产要素的消耗量来确定。在设计税率时要体现效率与公平, 鼓励企业加大环保投入, 对排污水平低于国家排放标准的企业可实施环保退税。在税收征管上, 由中央和地方共享, 提高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 同时保证中央政府对全国环保治理的需要。 (2) 扩大现有资源税的征税范围。我国现行资源税仅对矿产品和盐类资源课税, 征税范围过窄, 这与我国资源短缺、利用率低、浪费现象严重的现实极不相称。可将矿产资源补偿费、水资源费、渔业资源增值保护费、林业保护管理费、林地补偿费等并入资源税, 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 (3) 在税收优惠上向环保型的企业倾斜, 特别是要对生产环境保护产品的环保工业及提供环境保护技术服务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

5 制定网络贸易税收政策

在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技术日益发达, 电子商务在全球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有企业或迟或早终究会主动融入或被动卷入其中, 我国政府应该根据形势的发展, 站在战略的高度, 引导企业将目光投向电子商务。我们不妨借鉴美国的做法--对网上交易实行零税率, 通过一系列的网络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向电子商务方向发展, 并适时制定与电子商务有关的税收政策, 保护和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 以免将来处于被动调整的尴尬境地。

摘要:我国应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完善财政收支体系, 加大财政对科研开发及人力资本的投入, 实行税收政策倾斜, 对新经济给予税收支持, 以适应和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财政收支体系,财税制度,税收体系,网络贸易税收

参考文献

[1]刘华.《关于促进企业科技进步的财税政策研究》 (载《科技进步与对策》1999年第3期) .

[2]王冰.《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载《经济问题》1999年第5期) .

[3]文英.《发展知识经济的税收政策思考》 (载《财金贸易》1999年第4期) .

[4]梅阳.《知识经济的挑战及税收政策的选择》 (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

[5]刘澄.《外部性与环境税收》 (载《税务研究》1998年第9期) .

财税制度创新研究 篇4

关键词:自主创新,财税政策选择,配套措施

一、利用财税政策促进自主创新的总体思路

《“十一五”全国技术创新纲要》指出:“十五”期间要继续深入实施全国技术创新工程, 推动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是一个包括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的完整链条, 财税政策对企业的技术创新链应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 有针对性地给予分类支持。在研发阶段, 重点是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投入和实践;在产业化阶段, 重点是鼓励企业技术成果进入市场, 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与产业发展结合, 政府应着力引导社会资源向风险投资、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倾斜, 大力提高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因此, 财税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作为“以政控财, 以财行政”的分配系统, 在“十一五”期间应力行制度创新和机制优化,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服务自主创新的大局, 支持我国实行自主创新,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较快增长。从国际经验看, 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主要有三种: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激励政策和相关配套政策。

财政支出方面应加大政府科技投入规模, 特别是我国相对薄弱的基础研究领域, 同时要运用好政府采购制度, 提高直接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效应, 利用财政补贴和担保形式支持自主创新建立政府信用担保机制, 在融资方面为自主创新的发展提供一系列的便利。另外, 针对目前我国财政科技投入效益低的现实, 应加快修订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条例, 加强对科技经费的分配、管理和监督, 以更好地完善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的量化考核机制。

在税收激励政策方面, 应该采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以间接优惠和事前激励为主, 直接优惠和事后激励为辅的具体措施, 同时要突出财税政策对科研活动激励目标, 针对不同阶段, 区别对待, 重点突出, 以尽快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联合协作,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在相关配套政策方面, 首先要从自主创新的基础入手, 深化企业改革, 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还要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 促进创新成果商业化, 最后还要进一步加大金融系统改革的力度, 为技术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信贷环境。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财税政策各种支持方式对自主创新活动的作用, 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 灵活地结合运用这些方式, 尽早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活动的主导因素, 建立市场化的良性循环系统, 构建官、产、学、研一体化的R&D社会化多元化投入机制, 以最终实现R&D投入模式的高效化和制度化, 增强全社会自主创新能力, 为我国赢得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二、鼓励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选择

(一) 加大政府科技投入规模。

政府投入规模是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近年来, 我国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2005年全国税收收入首次突破30, 000亿元, 达到30, 866亿元 (不含关税和农业税收) , 这为国家的科技投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国家应制定财政科技投入的战略规划, 保证财政科技投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确保财政科技拨款的增长比率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力争到2010年 (即“十一五”计划最后一年) 使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0%, R&D经费支出占当年GDP的比重达到2.5%。从我国目前现状来看, 国家在基础研究和一些高科技的创新领域直接投入大量的资金还是很有必要的。从长远看, 国家在科技投入的方式上, 应当尽快由“政府投入推动型”向“政府机制推动型”转变, 逐步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政府资金应更多地体现在建立科技投入机制、创造投入环境、引导各类主体增加科技投入等方面, 通过开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多主体平等参与科技准入制度安排以及政府投入的示范效应, 将更多的投入主体吸引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二) 完善政府科技投入机制。

1.运用政府采购机制鼓励保护自主创新。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 政府采购是国家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的财政措施。政府采购可以通过政府的政策强制力和强大的采购力, 通过确立采购什么、采购多少、向谁采购、如何采购等方式, 直接影响采购结果和供应商的行为。比如说政府通过向技术创新企业发放订单, 可以降低技术创新企业的风险;再比如政府采购可以提高技术创新企业的变现能力, 加快资金流转速度。我国从1996年开始政府采购试点工作以来, 近几年发展迅速。2003年政府采购额已达1659.4亿元, 占当年GDP的1.4%。而发达国家的年政府采购额通常占GDP的10%~15%, 所以我国的政府采购还存在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今后, 在不违背WTO有关规则和相关规定的前提下, 采购过程中应尽量地坚持国内企业自主创新优先的原则:对一些技术含量高的特殊产品和服务 (如涉及军事机密和国家安全的产品) , 当我国企业拥有完全的知识产权时, 政府必须进行惟一性选择;对国内企业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 政府应实施采购政策, 对企业采购国产高新技术设备提供政策支持, 并通过政府采购, 支持形成技术标准。另外, 政府采购某些产品或劳务时, 可以规定本国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一定的比例;废除课题经费预拨款制度, 建立创新成果的事后政府采购制度等等。

2.利用财政补贴和担保形式支持自主创新。

国际经验表明, 没有风险投资就没有高科技, 而高科技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一个国家风险投资机制的形成, 国家宏观政策引导起着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财政补贴和财政担保是政府鼓励风险投资、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措施。许多技术创新单靠个别单位难以完成, 政府可以采用直接补贴、配套补贴或者亏损等多种方式, 发挥其杠杆作用, 带动私人和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对中小创新型投资企业, 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建立政府信用担保机制, 在融资方面为自主创新的发展提供一系列的便利。

3.完善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的量化考核机制。

针对目前我国财政科技投入效益低的现实, 应加快修订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条例, 加强对科技经费的分配、管理和监督。一是定期对国家重大科技计划进行外部评估;二是实行科技政务公开制度, 增加透明度和公开性, 扩大新闻媒体和公众对科技经费使用的监督;三是扩大社会科技中介机构参与项目评审和监督范围, 建立科技人员信用体系;四是改革科技先进县、市、区、的评价体系, 建立创新区域评价体系, 以评价为杠杆, 提高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

(三) 改革增值税。

首先, 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 完善流转链条。把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其次, 实施增值税转型。近几年我国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 远远超过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增值税的转型所带来的税收收入减少已经不应成为延缓改革的借口, 我们应尽快实现全面的“消费型”增值税。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 其有机成本比较高, 应当允许购进的生产设备进行抵扣, 以减少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重复征税, 降低成本, 提高产品竞争力,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设备更新改造。另外, 在现行政策下, 增值税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力度还应加大, 特别是对产业化最需要扶持的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阶段和中试产品, 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增值税优惠政策, 比如可扩大试验用技术设备购入享有增值税减免的范围, 降低中试产品销售的增值税税率, 或对中试产品免税, 降低新产品销售环节增值税, 以降低成本, 促进新产品市场的快速形成。

(四) 完善所得税。

第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根据代表意见对企业所得税法草案共进行了15处修改。修改后的新税法在促进自主创新方面将会发挥很多作用, 例如, 2008年1月1日起, 在中国的外资企业将与内资企业按照25%的统一税率交纳企业所得税, 并将与内资企业平等享受更侧重于产业结构优化的优惠税率政策。确立了“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新税收优惠体系, 高新技术和节能环保产业成为税收优惠的重点。凡是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 不在开发区内也可享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第三十二条还规定, 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 确需加速折旧的, 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尽管如此, 还是有待继续加大完善力度:一是建立科技开发准备金制度。允许企业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开发风险基金, 以弥补科研开发可能造成的损失;如风险准备金、技术开发准备金、新产品试制准备金、亏损准备金等, 这些准备金的数额可以按照企业投资额或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提取, 在计征所得税时予以抵扣, 这样, 政府可以分担一部分风险或费用。同时, 为了保证该基金确实用于科研开发, 应同时规定准备金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用于研究开发、技术更新和技术培训等与科技进步的方面, 对逾期不用或挪作他用的, 应补缴税款并加罚滞纳金。二是企业使用科技成果应当实施税收优惠。如对企业购买无形资产的特许权使用费支出允许在税前列支等。三是再投资退税。如果创新投资者把从其创新风险投资中取得的收益再用于创新投资, 这部分收益可以享受再投资退税优惠。四是对企业创新投资项目的损失给予“退回补偿”。即用以前一定年度的利润弥补当年亏损而退回以前年度已纳的所得税, 亏损弥补期限可由5年延长到8~10年, 由政府直接承担风险。五是个人所得税方面。对科研人员从事研发活动取得的各种奖金、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鼓励科研人员持股, 对科技人员因技术入股而获得的股息收益免征个人所得税, 鼓励技术创新。

(五) 优化税收优惠政策。

所得税优惠方式应从以直接减免为主转向直接减免和间接减免的综合运用, 更多地采用税基式减免。应尽快制定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殊优惠政策。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小企业经营机制灵活, 对高新技术的吸纳和应用比较主动、快捷, 在技术创新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目前我国对中小企业实行税率优惠、对其融资担保业务收入免征营业税、鼓励就业和第三产业的优惠政策等。形式和力度还有待一步加强和完善, 比如鼓励创业、再投资减免税等。如研究与开发投资实施所得税收抵免优惠;研究开发投资增长的附加扣除;创新风险投资所获利润再投资实行税收抵免, 投资净损失从应纳所得税中扣除等。

三、自主创新财税政策的配套措施

(一) 提供金融支持, 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银行贷款是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 但由于其资产规模小, 且具有高风险特征, 信用记录难以达到商业银行要求, 因而难以取得银行贷款支持。另外, 政策性金融可以在金融产品提供当中采用政策工具, 比如贴息、免息、低息等, 有效支持科技创新中一些规模化的融资要求。在整个金融体制建立当中, 更多的面向中小企业, 包括提出知识产权作为抵押品等。

(二) 创新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 促进创新成果商业化。

企业创新的成功有赖于多种因素, 如何加强创新与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经济联系则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服务中心、咨询服务公司等各种中介服务机构;鼓励相关科研机构向中介服务机构转制, 鼓励科技人员创办各种中介服务机构, 进一步培育和健全技术市场,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地要根据本地区的资源和产业特点, 建立本地区的科技信息中心, 逐步实现科技服务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和服务产业化。

(三) 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 使其成为重要社会基础。

我国应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要使其成为重要社会基础。另外还应加强执法力度、提供更快捷顺畅的专利申请环境, 并针对国外公司对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的购并活动建立审查制度。一是应该掌握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二是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推动以我为主形成技术标准。国家科技计划支持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 引导产学研联合研制技术标准, 促使标准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三是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 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建立重大经济活动的知识产权特别审查机制。四是缩短发明专利审查周期。改革发明专利审查方式, 提高专利实质审查工作效率, 缩短审查周期。五是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加快建立我国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和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通报协调机制、快速反应机制和研究评议体系。目前一部分国内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依然很薄弱, 同时政府部门对专利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 这些方面都有待提高。

(四)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给年轻人提供舞台。

一是要打破论资排辈的现象, 改进和完善学术交流制度, 健全同行认可机制, 使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制定人才培养规划, 实施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科技计划项目, 要重视和做好相关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审、验收、国家重点实验室评审、科研基地建设综合绩效评估中, 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考评指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我国的科技计划配置从过去只注重项目, 现在应该转变为对项目、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三者比较合理的配置。应该扩大科研院所招收研究生的规模, 在一定程度上与高校联合, 并赋予科研院所向学生颁发相应学位的权利。对于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应该不受用人单位编制、增人指标、工资总额和出国前户籍所在地限制。妥善解决好海外优秀人才回国 (来华) 工作的医疗保险、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问题。二是在教育方面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调整高等教育结构,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等政策。而科普应被作为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一项工作。根据2003年的抽样调查, 我国具有基本科学素质的人口仅占1.98%, 而美国和日本在2000年和1997年分别调查的结果是20%和17%, 差距极大。这说明我国全民科学素质有待大幅度提高。我们应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形成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建立科普事业的良性运行机制;建立科研机构、大学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制度;鼓励著名科学家和其他专家学者参与科普创作以及切实加强科普场馆建设等。

参考文献

[1].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G.多西等.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2

[3].W.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4].道格拉斯.诺斯, 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

[5].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年版

[6].Maclaurin, W.R.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he Launching of a New Scientific Industr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0

[7].Mansfield, Edwin et al.Imitation Costs and Patents:an Empir-ical Study[J].Economic Journal, Vo1.91, 1981

[8].Freeman, C.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Lessons From Japan[M].Lodon Pinter, 1987

[9].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10].陈建安等.日本产业结构调整与政府的经济政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东莞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财税政策研究 篇5

东莞作为一个中小企业制造名城, 在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大格局下的高速增长之后也步入“新常态”, 正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爬坡越坎阶段, 产业层次整体不高的局面亟待改变, 突破关键就在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 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 能否准确识别阻碍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瓶颈因素, 并采取适宜的措施予以消除, 无论是对于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还是东莞经济的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东莞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 东莞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现状

1、创新活动的研发投入强度不够。

企业的自主研发投入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基础, 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本文以研发费用与企业销售收入比值来说明创新活动的科研经费投入强度。根据以往的经验, 研发费用不足销售收入1%的, 企业难以生存;达到3%的, 企业可以勉强维系;达到5%的, 才有可能与其他企业竞争;而只有达到8%的, 才有机会发展壮大。通过对东莞在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上市企业中的惠伦晶体、正业科技、硕源科技、粤林电气等8家资源较丰富的企业财务年报的测算, 近三年研发投入平均也只有4%上下, 而其他数量众多、资源贫乏的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就更不乐观。

2、创新成果有限, 产业化程度低。

由于东莞过去多数民营企业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 从事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 没有掌握核心技术, 整个产业链也比较低端, 导致中小企业长期未能形成良好技术创新意识。尽管在大众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状况明显好转, 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经济资源先天薄弱, 导致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直接影响技术创新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即使企业形成了专利技术, 由于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不健全、创新成果商业化与产业化程度不高, 导致许多授权专利成果只停留在纸面上, 没有完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进一步削弱了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的积极性。

(二) 东莞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

1、企业经营成本过重, 融资困难。

节能减排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导致各类生产材料、能源价格上涨, 用工荒致使企业人工成本迅速增加, 在各种生产要素联合涨价的压力下, 中小企业运营成本也大幅度攀升。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 抗风险能力弱, 对宏观经济形势更加敏感, 在外需低迷、内需收缩的局面下, 中小企业发展指数 (SMEDI) 自2011年第一季度开始下降到100以下, 至今仍然未超过100这一“枯荣线”。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由于天然高风险性和规模弱势, 在经济不景气且经营持续成本上升情况下, 很容易出现资金短缺, 靠自身积累获得技术创新资金比较困难;同时, 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倾向于为大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以降低贷款风险, 加上风险投资、信用担保制度等还不够完善, 以致中小企业外源性融资渠道极其有限。中小企业受制于资金短缺, 难以制定和实施长期的技术创新规划, 是一直以来限制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瓶颈因素。

2、中小企业创新人才基础薄弱, 人才流失严重。

尽管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城镇就业岗位, 但对高素质创新人才吸引力明显不足。因为中小企业无论工作稳定性、薪金待遇、职位晋升等方面在短期内都无法和大型企业相比, 导致多数高素质人才不愿意选择高风险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就业。根据课题组成员对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部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员工本科学历绝大部分都未超过50%, 这对于以创新为使命和生存手段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无疑折射出人才储备不足。代表东莞最高科技水平的松山湖开发区中小企业况且如此, 其他镇区的中小企业人才资源就可想而知了。由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限, 企业并未进行系统的职位分析和职位价值评估, 导致制定薪酬制度不合理, 绩效工资或期权没有起到足够激励作用, 同时企业内部人才培训体系不完善, 影响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以上原因都是加速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

三、东莞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强度不够。

近年来东莞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的背景下, 财政科技支出绝对量不断增加, 对企业的科技扶持力度持续增强。由于无法获得具体的中小企业创新财政科技投入, 但东莞是中小企业制造名城, 所以用总的财政科技拨款数据来替代中小企业财政科技支出也不影响总体判断。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用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地方财政总支出比例来衡量。深圳作为产业转型升级成功典范的创新之城, 近五年深圳市财政投入科技创新的资金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基本维持在5%以上高水平, 带动了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稳步提高。如图1所示, 尽管东莞的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不小, 相对强度基本都在3%以上, 但是和深圳这种标杆性的创新之城比较, 差距还是十分明显。在2009~2013年度期间, 从绝对财政科技投入来看, 东莞的最高投入年份是2012年的18.54亿元, 而深圳即使是最低投入年份2011年也有70亿元;从财政科技投入强度来看, 东莞除了在2011年的财政科技投入强度略微高于深圳之外, 其他的四个年度都远远落后于深圳。所以东莞在财政科技投入强度上有待于加强。 (图1)

(二) 扶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财政政策不到位。

目前, 东莞还没有建立起健全的有效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投融资体制,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缓解。首先, 财政补贴的重点本应向吸纳就业和促进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倾斜, 而在实际操作中, 财政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惠性, 财政补贴面广量小, 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非常有限;其次, 政府扶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杠杆效应还不突出, 还不能够以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整个信用担保体系的大发展。尽管政府财政直接投资设立的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有一定规模, 但是对互助担保机构投入不足, 对再担保投入建设滞后, 也影响了财政资金扶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杠杆作用, 不利于形成社会多元化投资、机制灵活有效、面向市场的担保机构体系;最后, 财政扶持推动担保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建设滞后, 同时由于创新性中小企业具有天然的高风险性和规模劣势, 最终导致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资金融资扶持积极性不高。

(三) 政府采购政策不利于中小企业。

政府采购是“需求拉动”政策, 既可以为中小企业创造稳定的市场需求, 降低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风险, 又可以通过其示范效应引导全社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 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虽然东莞政府采购制度也有鼓励自主创新的相关规定, 但是由于对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政府采购比例不高, 同时缺乏可行产品认证制度和自主创新企业评价标准, 且政府采购实施细则也不够完善、政府采购的监管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 导致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作用并不明显。

(四) 税收优惠政策中小企业难以享受到位。

现行促进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侧重所得税为主, 流转税优惠相对较少, 且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覆盖面窄、优惠力度较小、设计内容分散、扶持环节较片面、地方财政执行力度也不够, 导致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促进效果不显著。同时对人力资本加速形成的税收激励措施也不够完善, 削弱了科技人员的创新意愿等, 增加了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负担和风险。这种不以科技研发投入为核心优惠对象的税收政策, 容易脱离激励科技创新的初衷, 也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效和质量。

四、完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财税政策建议

(一) 建立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

东莞近年来财政科技支出的绝对总量虽不断增长, 但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财政支出的比重相对量却波动幅度过大。政府应该通过地方立法明确规定每年财政预算中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 并且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预算财政支出的比重不得低于5%, 实现财政科技投入的制度性增长, 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支出的导向作用和乘数效应。同时科学合理编制年度财政预算, 优先安排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投入, 并加强预算的监督管理工作, 确保预算中安排的中小企业财政科技创新支出能够得到严格的执行。另外, 在提高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财政科技投入的同时, 必须确保企业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

(二) 健全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资体系。

地方政府除了继续改善银行抵押和担保贷款这种传统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也要大力发展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比较新型的融资渠道。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是金融机构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所以政府要从政策层面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就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 贯彻政府主导的理念, 建立健全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对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新增贷款担保而产生的风险, 财政给予担保风险资金支持, 通过这种财政资源配置给政策性担保、再担保机构, 间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应该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引导基金, 完善其风险投资机制, 并聘请专业的创业投资机构进行运作和对其所投项目进行跟踪管理, 立体构建“拨、贷、投、贴”的财政金融联动投入机制, 推动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支持。

(三) 加大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激励。

政府采购政策可以为创新的中小企业提供稳定的产品市场, 有助于降低中小企业研发风险和市场竞争风险。因此, 地方政府应该制定比较完善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 明确政府采购规模占GDP的比重, 逐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同时逐步完善《东莞政府采购实施细则》等配套措施:一是要建立对自主创新产品的认定标准和认证制度, 进一步明确中小企业专用采购目录和采购比例;二是要初步探索中小企业创新产品的“首购”和“优先购买”制度, 以便降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市场竞争风险, 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开拓市场;三是要降低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准入条件, 比如降低单笔采购合同金额, 降低对企业资质信誉的要求等, 并适当给予其投标价格一定优惠。

(四) 加大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力度。

国家近年来大力推行结构性的减税, 多项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也陆续出台, 但经济下行压力局面依然十分严峻, 中小企业经营依然困难重重。东莞作为中小企业制造名城, 应该进一步加大税收优惠力度便于促进中小企业在有限财力中加大创新投入, 释放更大经济活力。建议允许科技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建立科技开发准备金, 借款利息支出允许企业所得税税前据实列支, 并可以无限期递延扣除政策。科技开发准备金用于企业研发、引进技术吸收、知识产权保护利用、技术培训等方面。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及时更新设备, 允许其采用加速折旧方法, 同时对技术转让或提供技术服务实行免于征收增值税。对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三年免征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财税部门要提高对中小企业税务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减少中小企业获得创新税收优惠的成本, 把提升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培育税源的重要保障。

(五) 完善科技创新人才优惠政策。

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是中小企业创新的源泉, 所以政府不仅应该鼓励企业对现有员工进行再教育培训, 而且应该为中小企业引进科技创新人才搭建平台, 提高科研创新人才的优惠待遇。因此, 东莞地方政府可以对中小企业的职工教育经费实行一定配套补贴, 对于企业购置的用于员工培训的设备等投资提高贴息贷款, 以降低员工培训成本。在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优惠政策方面, 对中小企业发放给科技人员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各类奖金、津贴允许在税前据实扣除。对中小企业科研人员参与自主创新项目所取得的收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因参加研发项目所获得的奖金和专利权等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可将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实行一定比例的税收返还。同时, 应进一步完善企业科技人才在子女入学、住房福利补贴、户籍、医疗保健、职称评审、科研经费资助等方面配套措施。

(六) 建立财税政策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机制。

大力推进绩效评价, 完善项目管理制度, 提高绩效意识, 切实加强对财政专项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的监督检查。东莞政府应首先明确划分权力与责任范围, 组织财政、审计、中小企业局等部门联合调查组对科技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程监督管理;其次, 结合东莞中小企业实际情况, 研究制定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实施方案、实施细则、指标体系, 明确绩效考评管理要求, 推进绩效评价管理体系建设。在财税政策实施之前, 对科技创新型的中小企业进行科技资金申请流程和使用范围进行辅导, 同时不定期的进行常态化期中检查,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寻找原因并提出相关整改措施;最后, 项目结束后进行总结和评估, 其结果也同时作为今后立项、确定预算及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骗取、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行为, 按相关法律规定予以处罚, 并追究有关单位及相关人员责任。

参考文献

[1]贾康.论支持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J].税务研究, 2015.1.

[2]陈华.山东省运用财税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 2014.45.

[3]王华.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J].税务研究, 2016.3.

财税制度创新研究 篇6

关键词: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财税政策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且正处在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 利用好信息技术, 走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 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是实现经济赶超战略的必然途径。而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则是信息化战略的基础和前提,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 我国信息产业经历了起步阶段、创建阶段, 进入到了目前的迅速发展阶段。然而, 由于我国信息产业起步较晚, 基础较为薄弱, 导致了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一、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及其自主创新能力分析

1. 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与挑战

在对信息产业界定问题上, 众多学者们一直没有一种统一的看法, 一般性的定义认为信息产业主要包含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两大行业,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包括通信设备、广播电视设备、家用视听设备、电子器件、电子计算机、电子测量仪器、电子元件、电子工业专业设备等制造业, 软件业又包括软件服务和软件产品生产两个行业。

本世纪以来, 我国信息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从2000年到2007年, 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从6041亿元增加到56000亿元, 年平均增速37.5%;产业增加值由1422亿元提高到13000亿元, 年均增长37.2%, 占GDP的比重从1.59%上升到5.27%;出口额由551亿美元上升到4595亿美元, 年平均增长率达35.4%, 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例从22.1%上升到37.7%, 出口快速增长并持续保持在总出口额的1/3以上。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工业中发展速度最快、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和先导性产业。

随着我国加入WTO, 我国信息产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信息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内外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 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制造的基地, 但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 在很多核心技术上没有自主产权, 尤其是在集成电路、系统软件、元器件等核心技术上研发能力甚为薄弱。这导致了我国仍处在整个产业价值链的低端, 产品附加值较低;另一方面, 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或通过制定更高的技术标准从而设置更多的技术壁垒来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控制, 或通过在我国国内大量申请专利来占领我国市场, 加大了我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的难度, 阻止了我国信息产业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综上, 只有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使我国信息产业取得市场竞争优势, 真正把我国信息产业做大做强。

2. 我国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

内生增长理论指出研发投入和人人力资本是技术创新和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对某个具体的产业来说, 决定其创新能力的则主要是该产业的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水平。以下从我国信息产业研发投入与产业人力资本水平两个方面来分析我国信息产业的创新能力。

(1) 信息产业研发投入

尽管我国信息产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也出现了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 但从整体上看, 研发投入不足。从企业研发投入的国际比较来看, 我国办公、会计和计算机制造业以及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研发强度 (用研发投入与工业增长值之间的比例来衡量) 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还远低于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

(2) 产业人力资本

从1995年到2008年, 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科技活动人员总量迅速增加, 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上升到期初的三倍多, 电子计算机以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在2000年以后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也有了较快的增长。虽然从数量上看我国信息产业人力资本总量增长速度较快, 但产业整体人才结构不合理, 高层次人才和产业领军人缺乏, 以及基层技能工人严重不足。从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构看, 具有高级和正高级职称人才仅只占到专业技术人才的10%左右。其次, 我国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滞后问题也比较突出, 目前我国信息产业技术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比例仅有5%左右, 这与发达国家的20%-40%的比例相差很大。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能力受到两大主要因素的约束, 这从根本上导致了我国信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 所以, 政府必须通过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来支持信息产业的发展, 本文接下来从理论上阐述政府采用财税激励政策的合理性以及主要政策措施效果之间的差异。

二、政府通过财税政策激励企业创新的理论分析

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主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投资的决定因数是预期的投资回报率, 如果研发投资的预期回报率高于其他投资, 则企业就会自动的倾向于这项投资, 反之则不会。研发投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具有正的外部性, 这种正外部性使得投资主体无法完全获得由自身研发投资带来的所有收益, 即使在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相当完备的经济环境中, 也会由于专利保护的时限性和其他形式的知识溢出导致投资的私人回报率低于从整体来看的社会回报率, 这最终意味着私人的研发投资水平低于社会最优的水平。Jones和Williams (1998) 认为, 保守的估计社会最优的研发投资会是实际投资的2~4倍。所以, 无论在当今的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 通过实施各种财税政策来激发社会的研发投资是各国政府的一个必然选择。

从总体上说, 政府运用各种财税政策提高或激发社会的研发投资主要来自于两大方面。其一是需求方面, 也就是通过对研发活动的直接财政补贴或税收激励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和弥补企业没有完全得到的收益。这些措施在资本市场更加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相对会更加有效, 因为在资本市场不健全的情况下, 首先由于缺乏足够的风险资本的加入, 企业不能通过外部融资来分担风险, 大企业可以转向通过内部融资的方式来进行研发活动, 中小企业则会因为缺乏风险资本的加入而无力承担高风险的研发投资;其次由于在更加不完善资本市场中道德风险更加严重, 使得企业为研发融资的成本更高, 从而减小了对研发的投资。当政府通过实施各种财税政策参与社会的研发活动时, 则会大大改善这种研发不足的现象, 从而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其二是供给方面, 政府可以发挥财政力量, 通过增大对教育的公共开支, 尤其是增大对高科技人才培养的支出从而为社会供给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显然, 在相同的研发强度下, 具有更多的科研人才会提高社会科技创新的效率和产出, 从而激发更多的研发活动。

事实上, 政府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出发的各种财税政策的效果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市场环境以及不同的产业中是不尽相同的, 因为影响企业创新的除了政策因素之外还有很多, 比如经济的开放程度、市场结构、企业的规模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等等, 而这些因素是共同发挥作用的。所以, 分析财税激励政策的有效性需具体考虑产业的内外部环境。以下根据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给出促进其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财税政策选择。

三、提高我国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财税政策选择

1.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加大对重大产业项目的财政支持

由于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 一直以来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自然的选择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虽然在实施积极的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下, 技术创新的水平在不断提高, 并且个别领域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但整体上没有处理好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关系。从国外信息技术创新提升的过程来看, 无论是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美国, 还是实施技术追赶的韩国,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对一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核心技术的行政干预和统筹安排。所以, 必须要通过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 对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具有战略地位的核心技术进行攻关, 从而获得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 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直接财政投入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 1995年至2008年, 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科技活动经费中由政府筹集的平均比例为4.4%, 企业筹集的平均比例为85%, 通过金融机构筹集的平均比例约为10.5%;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科技活动经费中由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筹集的平均比例分别为2.9%、88.8%和8.2%。这说明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科技活动资金主要有企业自身筹集, 由政府筹集的数量相当有限, 而在我国信息产业整体的研发投入不足以及其他渠道融资不畅的情况下, 增加政府财政的直接投入和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扶持力度, 是提高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3. 通过制定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

与政府通过直接的财政支出加大对研发的投入相比, 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自主研发将起到不完全相同的效果。首先, 从理论上说, 政府加大直接的研发投入可能会和企业研发投入产生互补, 也就是起到促进私人研发投资的作用, 但在有些情况下也可能会产生挤出效应, 从而对整体研发投入增加的效果并不明显, 但税收优惠的激励政策直接降低了企业进行研发活动的成本和风险, 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研发投入;其次, 税收优惠政策可能更有利于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的建立。在制定具体的税收政策上, 一方面要根据企业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研发、技术引进等各种科技活动支出制定相应的税收抵扣额, 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税制, 提高税收政策的可操作性, 并对各种技术创新的性质进行区分, 特别对应用性广的信息技术给予较大的支持, 提高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间接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应用。

4. 通过财税政策为企业自主创新融资创造条件

信息产业所包含的大多数行业均属于高技术产业, 高科技产业的特点是具有更多的创新机会, 同时由于技术的高端性以及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导致了其研发的更大风险性, 所以, 通过金融市场为信息产业研发融资的难度更大。政府一方面可以制定通过财政提供贷款贴息的鼓励政策, 也可以通过政策性银行为研发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鼓励和推动风险投资资金的形成, 从而促进民间资本对研发投资的支持。

5. 加大对信息产业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的财政投入

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根本保证, 也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Leiponen (2005) 研究认为, 在控制了研发强调的条件下, 技术性劳动力投入和创新产出之间存在正的相关性, 并且Colombo和Grilli (2005) 的研究发现, 对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而言, 政府对高素质专业性人力资本的投资比其它形式的教育支出更加有效。政府必须从供给角度加大对高素质科技人才的财政投入, 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激发科技创新精神, 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 营造人才成长的优良环境, 加快建设高素质的技术和各类创新人才队伍, 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四、结论

财税制度创新研究 篇7

(一)研发经费补贴不足

2012 年黑、吉、辽三省研发经费分别是90.61 亿、60.43亿和289.45 亿元。虽然中央规定科技三项经费要按法定10%增长,但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很多地方并未实施[1]。从黑龙江省情况看,财政科技补贴上升趋势较为明显,2003 年的32.7 亿元增长到2012 年的146 亿元,约上涨4.6 倍(见表1)。

资料来源: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13)

从总量上看,研发经费补贴占地方GDP的比重增长较为缓慢,从2003 年的0.81 上升到2012 年的1.07,虽然总量增长了,但强度仍存在不足。从东北三省情况看,黑龙江省研发经费补贴排第二位,略高于吉林省,只是辽宁省的1/4,占全国补贴总数的1%;从结构上看,2013 年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比最大的是通用设备制造业,达到43%,其次是专用设备(19%)、交通运输行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7%)、金属制品业(1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仪器仪表制造业占比不到3%,而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等更新换代较快,更需要大量的研究开发投入来进行自主创新。可见,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研发支出的结构不尽合理,不利于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

(二)科技成果转化财税激励政策不足

技术创新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研究与开发阶段,中间放大试验阶段、产品化阶段。从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基本情况看,2013 年黑龙江省总体从高到低依次是试验发展、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且三者都呈现上升趋势;2009—2013 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分别增长119%、45.6%和51.8%。从近几年发展状况看,2012—2013 年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增长率较低,有的略有下降,仅试验发展阶段增长较高,可以看出该省对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投入有所不足,激励力度不大(见表2)。

目前,黑龙江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激励政策主要集中在研发投入和最终科研产品形成阶段,但对中间产品应用发展阶段很少给予优惠政策,而这不利于我省装备制造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自主创新产品是自主创新的终极目标,是风险收益最终体现的载体,而中间产品的试验发展阶段,企业面临的风险较大。因此,更需在中间试验阶段给予装备制造业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帮助其进行成果转化[2]。

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14)

二、促进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研发经费的财税投入力度

在财政方面,应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研发经费投入,提高政府财政科技经费中用于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经费中的比重。同时,为了实现技术设备的优化升级,可实行财政补贴政策,支持装备制造业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于一些重大装备技术工程和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国家应重点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对于一些中小企业难以独立承担的科技研发项目,可通过财政补贴政策鼓励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同进行科研活动,实现关键性技术的重大突破。

在税收方面,应继续推广增值税扩围改革,不断扩充“营改增”的行业范围,引导装备制造业企业加快装备更新和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同时,为了避免技术创新带来的风险,可以设立科技创新风险装备基金,允许装备制造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前依据一定比例计提科技创新准备金,对于企业为开发关键技术、产品以及工艺所发生的技术、产品和工艺方面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对于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摊销,以此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热情和研发能力[3]。

(二)支持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和引进的财税政策

在财政方面,应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教育支出占该省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优秀的人才,实现自主创新。同时,应给予财政资金奖励那些对于装备制造业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技术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通过财政补贴手段吸引国内和国际优秀创新研发人员和经济管理人才。

在税收方面,对各级政府以及国际组织颁发的上述奖励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改革个人所得税,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必要费用扣除标准,如对其他费用如培训费、职工教育经费也可考虑提高费用扣除比例,具体做法可以考虑将职工教育经费提高到工资薪金总额的3%—5%以内允许扣除。同时,在对于高技术人才引进方面,对其支付的工资,在工资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支付工资的加计扣除方法,以此来满足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人才的需要。

(三)支持装备制造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财税政策

在财政方面,加强财政对科研的专项基金投入,努力实现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可以通过政府建立财政专项基金、科技创新风险基金和市场开发基金,使科研基金涵盖产业的初始研发阶段、中间试验阶段和结果的转化阶段,激励企业不断加大研究开发的投入;还可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大学与科研机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研发参与度,通过利用高校的人力资本、知识和技术的优势把高等学校的科研成果直接应用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从而降低企业的研究成本,以此来完成装备制造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在税收方面,税收激励影响科技创新主要是通过降低创新成本来完成的,因此应实行有利于企业降低创新成本的税收政策[4]。可以考虑给予装备制造业的风险投资合理的税收优惠,如规定接受风险投资资金的企业生产过程中可选用加速计提折旧方法,进而降低研发投资风险,以此来促进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

摘要:近年来,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对全国整个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起到“领头雁”的作用。黑龙江省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大对装备制造业财政投入力度,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装备需求,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做强传统装备制造产业,通过体制机制和产品创新,带动装备工业整体升级。基于此,从财税政策激励视角,分析现行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财政政策,税收政策

参考文献

[1]甘行琼,尹磊,薛佳.促进高新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J].财政研究,2008,(4):33-35.

[2]何立春.企业科技创新与财税激励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4,(47):20-23.

[3]李晶,井崇仁.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4):353.

我国宪法中的财税制度及其改进 篇8

近几年, 财政宪法的概念开始进入我国宪法学的视野, 并日益受到学界关注。财政宪法是与政治宪法、军事宪法、劳动宪法、文化宪法、社会宪法等部门宪法并称的一种宪法专门制度, 是指有关国家公共财政收入、支出以及财政监督方面的宪法规范与宪法制度。

为什么财税宪法概念一经提出, 就迅速引起各方关注呢?一方面, 这与我国的宪政转型正处于关键时期, 同时也是相对迷茫时期有关, 在转型路径的选择上, 很多人陷入了无所适从的境地, 而财政立宪正是现代国家宪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且较少意识形态色彩, 容易成为转型的突破口,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就国家对物质的极端依赖性做出过十分精辟的论述, 国家生存和发展的资本就是财政物质基础, 这也正是财政立宪主义的立论基点, 具有不可置疑的科学性。

另外, 财税宪法概念受到重视, 也与我国财政税收制度极端不健全, 跟纳税人的权利呼声日益高涨明显脱节有关。世界上建立了成熟的财税法治的国家, 早就将税收法定主义、无代表不纳税等理念体现在该国的宪法之中, 而我国现行宪法第二章第五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这与“国家的税收必须受到全体公民的约束”这一所有国家宪法文本中最基本最共同的涵义或普世性价值是格格不入的。本文所称财税制度, 实际上即指财政制度, 惟因税收制度如此重要, 才专门把它拿出来加以分析。

一、财政立宪主义的意义

保证财政的公共性。包括财政收入的公共性和财政支出的公共性。

保证税收的合法性和正义性。税收作为一项国家对社会的调节制度, 从本质上来讲是对剩余产品强制、无偿分配所形成的一种特定的分配关系。因此这种分配关系是否正义, 或者说能否满足社会正义的要求, 关乎一个国家能否获取充足的财政收入, 获取的税收收入的路径是否符合最大多数纳税人的权利、义务分配, 税收收入的取得能否与社会经济、国家利益的思想协调一致等国计民生的大事。一个税收体制公正合理性的基础是平等课税、公平税负、效能化税收的真正体现。要满足税收正义的要求, 从宪法到财政、税收基本法的制订都要满足民主、公开、科学的立法要求, 而不仅仅是行政部门主导立法。

财政立宪主义也是宪政转型的重要一环。财产权问题历来就是法学领域的重要课题。财产权也是一种宪法权利, 体现了国家和私人之间公法上的财产关系。哈耶克认为:“对政府行为的控制, 至少在最初的时候, 主要是经由对岁入的控制 (control of revenue ) 来实现的。”遍观各宪政国家, 财政权无不由议会掌管, 它“在现代自由国家, 实为议会监察行政机关的最大利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是中国践行宪政道路的关键步骤, 而对财政和税收问题进行立法和审查恰恰需要人大代表的专业化和专职化。以财政为突破口, 强化人大最高权力机关的地位, 对行政权进行限制, 也许正是建立法治政府和宪政国家的最佳契机。

财税立宪有助于纳税人权利观念和公共参与观念的成熟。纵观世界历史, 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皆与征税不当关系密切。1765年, 英国通过《糖税法》、《印花税法》和《茶叶税法》, 人民高喊着“要自由, 不要印花税”的口号爆发了人民起义, 随后召开的纽约议会会议宣称“人民由自己的代表来课税, 是每个自由国家的最重要的原则, 是人类天赋的人权”。1774年又因税收问题引发了“波士顿茶叶案”, 1776年的《独立宣言》中指出纳税而无代表权是暴政, 使得“无代议士不纳税”成为美国独立战争响亮的口号。

我国宪法中的税收条款遮蔽了纳税与公民权利的关系, 税收法律体系将间接税、价内税作为主税种, 不利于公民意识的培养, 甚至滋生国家征税与个人无关, 政府花钱我们无从过问等错误理念。

二、国外宪法上的财税制度

美国宪法第一条第七款规定:一切征税议案应首先在众议院提出, 但参议院得以处理其他议案的方式, 表示赞同或提出修正案。这是税收法定主义原则的体现, 也是议会主权原则的要求, 第八款规定:国会有权规定和征收直接税、进口税、捐税和其他税, 以偿付国债、提供合众国共同防务和公共福利, 但一切进口税、捐税和其他税应全国统一。

《日本国宪法》第29条规定:财产权的内容应适合于公共福利, 由法律规定之。第30条规定:国民有按照法律规定纳税的义务。第84条规定:“课征新税及变更现行的税收, 必须依法律或依法律确定的条件”。明确了税收法定主义原则。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宪法》第34条规定“征税必须以法律规定"。

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专门设置“财政”一章, 详细规定了费用的分摊、财政援助、税收立法及分摊、财政平衡、财政管理、联邦和各州的财政关系等内容, 对预算收入及其支配作了严格规定, 但保障政府制定预算法案的特别权力。基本法第113条规定“联邦政府提议的, 或涉及新的支出或可能将会造成新的支出的增加预算支出的法律, 需经联邦政府的同意。这也适用于涉及收入降低或可能将来会造成收入降低的法律。”

比利时宪法第110条规定:“国税必须通过立法才能规定。省、城市、市镇联合体和市镇的地方税, 非经各自议会做出决议, 不得征收。”第112条规定:“在税收方面, 不得规定特权。免税或减税, 只能由法律规定。”《意大利宪法》第23条规定“不根据法律, 不得规定任何个人税或财产税”。在第一编“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第四章“政治关系”第53条规定:“所有人均须根据其纳税能力, 负担公共开支。税收制度应按累进税率原则制定。

马来西亚宪法在第七章“有关财政的规定”第一节“总则”第96条规定:“非经法律授权不得征税。非经联邦法律规定或授权, 联邦不得为联邦用途而征收任何国家税或地方税。”

希腊宪法第78条规定:“非经议会制定法律, 对征税对象和收入、财产类型、支出以及按何种税类处理等事宜做出规定, 不得征收任何税。”“有关征税对象、税率、减免税和给予补贴, 均须立法权力机关规定, 不得委托授权。”

西班牙宪法:“全体公民视经济能力并据以平等和渐进原则制定的公正的税收制度为维持公共开支做出贡献, 这在任何情况下不得为查抄性质的。”第七章“经济与财政”第133条规定:“规定税赋之原始权力为国家所专有, 通过法律行使之。自治区和地方机关可根据宪法及法律规定和征收税赋。所有涉及国家税赋之财政收入, 均应根据法律规定予以规定。公共行政部门按照法律承担财政义务和进行开支。”这里涉及税收法定、税负公平、财政民主等多个法律原则。

本文不能对所有国家宪法条款均加以引用, 但检索可知, 除上述国家外, 还有大量的国家都在宪法中对财税制度的基本原则或基本制度做了规定。财税制度入宪是民主法治国家的通行做法。相反, 在一些未明确规定税收法定原则的国家, 如古巴和朝鲜, 虽然宪法上规定了免费医疗、免费教育等很多福利政策, 但这些福利政策所需的支出, 最终还是要转嫁到公民头上 (以征税或国有等方式) , 而公民可能对此浑然不知, 它掩盖了公民与国家之间供养与被供养的关系, 不利于宪政国家的生成。

三、宪法应规定哪些财政税收内容

现代租税理念来自西方, 它跟社会契约理论, 人权理论, 宪政国家理论等是相伴而来的, 我国长期处于人治社会, 对宪法本就陌生, 对纳税人权利也不知如何行使, 而财政税收制度又如此重要, 我国又是成文宪法国家, 因此, 本文认为, 在宪法上规定较为详细的财税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既有宪法宣告和权利启蒙的作用, 也能起到刚性约束下位法的效果。

本文认为, 宪法中设“财政”专章规定较为适宜, 在财税基本原则中, 应将税收法定主义原则, 财政民主原则, 财政议会主义原则规定在内, 而在财税基本制度中, 应将基本税种, 财政监督, 纳税人基本权利等规定在内。

所谓税收法定主义, 即“税收的事项, 均应由法律明文规定, 若无法律规定, 国家不得向人民课税, 人民亦不负纳税义务。”税收法定包括税种法定、课税要件法定、税收程序法定、课税平等等内容。税收收入归属政府, 政府为最终获益者。若税法由政府订立, “无疑会导致其征税权力的不合理扩大和提供公共服务义务的不合理缩小。”财税法定原则入宪, 应无疑问。所谓财政议会主义原则,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课税、发行公债等造成国民负担之政府行为, 应得到议会承认;2) 不得因身份特权而免除租税义务;3) 政府之岁入、岁出应计于预算书, 交由议会审议, 并以公开为原则, 其使用原则则以法律所定;4) 决算书应得到议会之承认。这里的议会, 在我国即为人大。

鉴于我国目前间接税、价内税为主体税种, 弊端较多, 宪法应加以矫正, 引导税收向所得税、价外税转变, 使纳税人能真切感受到税收跟每个人关系密切, 培养公民参与财政监督和公共事务的意识, 这对我们建设透明财政, 民主财政也有重要意义。

那么, 宪法上应如何体现财政税收制度?为什么本文建议设专章规定而不是修改既有条款呢?除了刚刚提到的几点理由,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我国宪法中既有的财税条款太过简陋, 也过于分散, 再加上宪法相关法如立法法等法律中的理性规定, 法条过于散乱, 不如在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之后专设一章规定。

参考文献

[1]王世涛.财政宪法学研究:财政的宪政视角[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2.06.

[2]刘剑文.宪政与中国财政民主[J].税务研究, 2008 (4) .

[3]刘剑文.中国税收立法问题研究[A].徐杰.经济法论丛[C].[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03, 1.

[4]高军.我国财政立宪问题初探[J].南都学坛, 2011 (6) .

[5]朱孔武.财政立宪主义:论题、命题与范式[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7 (04) .

上一篇:反思与构建下一篇:高中生音乐兴趣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