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院工作模式

2024-05-11

建筑设计院工作模式(精选十篇)

建筑设计院工作模式 篇1

建筑界教育体系之一的巴黎美术学院体系也称布扎体系 (Beaux-Arts) , 它的教学特点是实行工作室制度, 高低年级学生互助学习, 实践建筑师带领设计教学。早期建筑装饰教育的学徒制特征无疑是属于职业教育的, 如巴黎美院的图房 (Atelier) 、包豪斯的工作坊 (Workshop) 和AA School的单元 (Unit) 等, 国内外普遍使用设计工作室 (Studio) 这一称呼, 工作室有别于传统的教学课堂, 注重工作室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创造。近年来国内许多学校开始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 借鉴和尝试工作室教学模式, 例如东南大学、天津大学、武汉理工等都实施了教授设计工作室制, 另外清华大学开设了“studio式”设计课, 浙江大学开设专题化设计, 都是具有工作室教学模式部分特征的过渡形式, 因此研究工作室教学模式对今后建筑装饰教育的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作为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高职设计教育对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探索也在继续, 高职院校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 不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更新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方法, 培养优质毕业生, 学校和企业双方受益。例如国家级示范学校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探索已有近10年的时间, 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学生。湖南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淡化教室的设置, 以教师为轴线设置工作室, 学生从项目入手循序渐进掌握核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苹果装饰公司、泥巴公社等多家装饰公司合作, 双向订单式培养学生。笔者所在的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学院”) 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自2008年成立设计工作室以来, 十分注重工作室的建设和教学模式的革新, 深化校企合作, 多维链接企业和学校, 学生、学校和企业多方受益。至今, 学院成功召开了4 届装饰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会议, 建设了2门院级教改课程, 立项了2项省级课题、3项厅级课题、5项院级课题, 开发了2本校本教材, 公开出版了2本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工作室教学模式下的家居装饰设计课程成果获得行业协会和政府组织的相关竞赛国家级一等奖21 项, 二等奖33 项, 三等奖47项。企业订单式录用毕业生近百人, 设计项目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由课程作品转换成商品, 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共同合作的教学成果获得竞赛名次也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基于校企合作的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开发与革新, 让学生、学院和企业三方受益。

二、家居装饰设计课程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中的革新

(一) 工作室模式的家居装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革新

本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依据是大量行业企业调研和校企对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分析, 确定本课程所培养的职业能力主要是对家居风格及功能的分析、家居装饰材料选配和家居装饰设计表现技法三个方面。由此, 对原课程内容进行重构, 原课程内容以广义的装饰设计为主要内容, 没有对空间进行使用功能的具体划分, 部分学生学完后了解了装饰设计的基本方法, 但依然不能掌握家居装饰设计的特点, 包括功能分区、风格流派、装饰材料、表现要求等。所以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 按照实际的家居户型面积划分, 以面积必须满足家居使用功能为要点, 注重设计风格的把握, 结合企业项目教授设计表现手法, 删减纯理论知识, 增加家居装饰的使用心理及功能需求、家居风格流派的整体表现、装饰材料的选配与应用、设计艺术表现力等内容, 促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二) 工作室模式的家居装饰设计课程教学实施的革新

围绕培养学生掌握家居装饰设计的典型风格定位、掌握装饰材料与软装的选配应用与绘制家居装饰施工图及效果图三个方面, 在学习项目的教学过程中, 设计任务引领式六步法教学, 展示典型艺术风格的装饰设计效果图, 学生分析家居的空间功能和主要材料的选配, 总结家居装饰的风格与流派, 教师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并针对企业提供的项目做示范设计, 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引导完成设计施工图纸, 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的进阶。真正实现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掌握相关材料的性能、特点与应用。

(1) 课堂与“设计现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针对家居装饰设计的特点, 以校内设计工作室、装饰材料情境教室、校外实训基地 (装饰设计公司) 为课堂,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 强化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的掌握。

(2) “小—大”任务相结合。每个子学习项目均设置相应的工作任务, 每个大学习项目的学习完成后, 学生进行家居的风格定位、材料调研、软装选配, 完成家居装饰施工图及效果图制作, 并进行模拟竞标汇报。以此使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相对接, 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一致。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家居装饰设计课程为例

(一) 工作室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教学思路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 以行业企业调研为前提, 校企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并共同制订本专业学生所需的课程知识体系、职业技能和素质目标, 重构课程内容。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基础, 设计工作项目 (学习项目) , 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在课程实施中, 以校企结合为基础, 以工学结合为手段, 针对课程内容, 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多种教学模式, “教、学、做”合一, 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二) 工作室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教学内容重构

课程从单一的章节知识转向校企合作的实际项目, 通过整合形成装饰市场最有代表性的4 个学习项目, 每个学习项目均再细分为7 个子项目, 解决过去学生在课堂上操作不便的问题, 每次课都有学生动手实践的项目, 充分体现理实一体化的课程特点 (见表1) 。

每个子学习项目以装饰设计公司的实际项目为对象, 设置工作任务对接相应的学习情境, 四个学习项目的学习完成后分别进行系统和完整的设计工作任务, 将课程教学内容贯穿其中, 使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相对接、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一致, 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三) 工作室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教学安排组织 (见表2)

(四) 工作室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教学资源整合

学院目前已建立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 丰富了家居装饰设计的材料资源, 并与湖南先锋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湖南随意居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星沙分公司、广州星艺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 收集整理了公司典型家居装饰设计项目实例超过200 个, 并持续更新扩充。按照课程内容建立了以直观、规范、实用为特色的家居装饰设计资源库, 可扩展学生视野。主讲教师在世界大学城空间建设有家居装饰设计 (或室内设计) 栏目, 将课程的教学视频、电子教材、教案、学习指导、习题库等资源上网, 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自主学习平台。工作室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模拟真实的职业情境, 实现理实一体化。

(五) 工作室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针对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 灵活采用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工作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过程, 切实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 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项目教学法

在设计工作室利用多媒体课件和企业真实的家居项目进行教学, 确保学生对家居装饰设计有正确的理解。多媒体教学配有设计方案、工程图片、动画模拟与工程案例等附件部分, 其信息量是传统教学信息量的几倍, 学生坐在教室就可以感受到设计过程和施工现场的一切。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 把一些教师在课堂上难于表达清楚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演示出来, 教学过程生动形象, 学生易于理解掌握, 激发了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果。企业的真实家居装饰项目让学生对家居装饰设计规范及效果有更直观的认识, 这是书本内容无法代替的。

2.现场教学法

组织学生在项目现场理解家居设计装饰材料的选配与应用、家居装饰风格的表现。加深学生对家居装饰设计的认识。

3.任务驱动教学法

本课程设计了多个任务, 每个任务覆盖相应的知识模块, 使学生在任务中加深对家居装饰设计的理解和认识, 掌握家居装饰项目的设计表现。

4.案例教学法

通过展示相关家居装饰设计应用案例, 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 学生和教师一起探索, 学习他人对于材料搭配与材料衔接的经验, 扩展学生的知识。

四、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价值与启示

(一) 为装饰专业的教学革新提供新的方向

工作室教学模式对装饰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提供了革新方向, 家居装饰设计课程是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成果, 其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安排、教学手段等课程实践在寻求专业教学与市场变化的最佳结合点, 其研究成果对装饰专业其它相关或者类似课程的教研教改提供可行性参考, 提升教学影响, 丰富教学资源, 影响专业建设。

(二) 为企业和学院搭建过渡的桥梁

工作室反映了企业和学院的诉求, 搭建了两者沟通的桥梁, 让学院对学生的培养和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在工作室这一平台上得以同质化, 形成清晰的教学理念。企业的教学参与和师资配给为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而工作室教学模式培养出的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力较强。

(三) 为教学成果转化成商品提供可能

工作室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成果也是企业真实项目的成果, 依据企业客户的设计需求, 在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的双方指导下完成, 成果的验收主体是企业客户, 专业教师的验收职责弱化, 教学成果的转换能获得一定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工作室教学模式为教学成果转化成商品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柳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工作室环境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国家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成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36) .

[2]史花霞.“建筑装饰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15) .

[3]詹笑冬.建筑教育中的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13.

[4]顾大庆.图房、工作坊和设计实验室[J].建筑师, 2001 (98) .

[5]张瀚予.包豪斯给美国留下了什么?美国给世界留下了什么?[J].装饰, 2009 (12) .

建筑设计创新中可拓思维模式论文 篇2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设计创新成为当下建筑行业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先介绍一些影响建筑设计创新的因素,然后探讨僵住设计的创新与可拓展思维模式,旨在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拓展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要求和精神要求,建筑设计已经不能只停留在当前阶段,创新成为新时代下必须要进行的环节。可拓展思维模式为建筑设计的创新带来了全新的指引,不仅让建筑设计师意识到了建筑设计创新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为人们带来与传统建筑模式不同的建筑。

建筑设计院工作模式 篇3

关键词: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改革、课程构架、实践单元

中图分类号:TU201-4

《建筑设计原理》是高校建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核心课程。课程开设于建筑学专业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建筑设计的一般方法与规律,掌握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基本准则,了解建筑设计中外部环境与规划、空间的功能与形式以及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建筑经济等多方面综合知识。本课程教学课时数虽然不多,但却是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理论总则,也是建筑设计入门学习的理论基础。

一、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筑行业发展的需求

伴随建筑设计领域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及相关建筑技术领域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更新,世界顶尖建筑学院及我国各传统建筑名校纷纷展开对《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基础实践改革。如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出版了教材《探索:建筑学教育的试验》(Inchoate. An Experiment i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提出了“一种更富实践性的学习建筑学的方法”。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褚冬竹教授在《开始设计》一书中阐述了建筑学教育的“创造性过程”,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起点,试图探讨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设计理论基础之间的逻辑联系。传统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仍旧还在沿用有着数十年历史的旧教材,无论是设计理论与手法,还是引用的资料、数据与案例,都已经与时代脱轨,跟不上建筑设计领域发展的速度与潮流。

2.教学手段与考核方式

目前该课程常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图解分析、课外资料收集与抄绘等教学环节。考核方式通常以论文方式为主,结合平时成绩综合评定。由此可见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还停留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阶段,虽然可在课件制作、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调整与改进,并增设了课堂讨论、资料分享、课外抄绘等教学环节,但是并未改善理论课沉闷冗长、不易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热情的常态。

二、课程改革基本思路

通常,建筑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满足功能需求,如何研究场地环境,如何符合技术经济要求等基本技能。通过这些基本设计技能的训练解决大量的技术性问题,这些都是他们在本科阶段学习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但对于一名优秀的建筑师来说,还必须具有能力将定位精准的概念、控制自如的灵感以及丰富多彩的想象力注入到每一个设计之中。为了完成一个优秀且富有意义的建筑设计,建筑师必须挖掘出项目中的想象力。否则,建筑就会流于平庸,仅仅是可以接受,或者是达到了平均水平而已。概念、灵感与想象,这是一个具有更高要求的设计进程,它意味着建筑师必须持久地激发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而我们对该课程展开课程改革的目的正是在于,通过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考核方式的调整与完善,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方法与构思能力,寻求创作的灵感与思路。

在《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试图通过解决普遍性矛盾的哲学方法,来解决专业性的问题,即通过“分析事物本质的共性——运用一般性原则——解决普遍性矛盾”这一过程。对应到该课程的教学过程,则反映为“研究建筑的本质——掌握一般性的设计手法——获得新的创作思路”的过程。(图1)设计的过程本身是难以言传身教,但建筑教育则本能地要求我们将设计过程描述并传达出来。这也是高校建筑教育亟待解决的普遍矛盾。

相当多的建筑学专业学生会在进入大学阶段后受到思维方式上强烈的冲击,他们将要身处一个完全截然不同的新世界,整个五年的学习过程中要经历两次重要的转化:首先是由传统教育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式向以视觉思考为核心的领域转化;紧接着,又要从纯视觉思考(构成、造型训练)转向对功能、技术、经济等要素的综合权衡(含有功能要求的设计)。本课程开设于建筑学专业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此时学生刚刚完成《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对绘图基础与表现技法的基本训练,处于为期四年的《建筑设计》实践课程训练的伊始,即上述两个转化阶段的衔接处,迫切需要打下坚持的设计理论基础,帮助他们培养专业的思维方法及构思能力。本课程的的教学目的正是衔接这两个重要的转化阶段,解决这个突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矛盾,帮助学生完成由普通学生向专业人士的转变。

三、课程教学设计改革模式探析

通过《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学习,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的学习要点包括:建筑学基本问题,包括建筑的角色、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建筑的分类、建筑的发展概况;建筑设计的基本问题,包括建筑设计的内容、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建筑设计的依据、建筑设计的程序、建筑设计的深度;建筑外部空间及群体组合设计,建筑的功能与空间,建筑内部空间组合设计,建筑造型设计的基本方法与原则;建筑结构与建筑设计,材料构造与建筑设计,建筑设备与建筑设计;建筑设计中的经济问题,建筑节能设计,绿色建筑理念;建筑设计总体构思与设计手法,包括建筑创作与构思的特征、建筑创作与构思的过程、建筑设计深化流程与方法、建筑设计方案的获得及成果表达。

通过整理、分析、比较与归纳上述的学习要点,我们将其划分为四个部分:概论篇、设计篇、技术经济篇和构思创作篇。四个部分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共同构建起本课程的理论体系。(图2)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不要带领学生从外部来认识这门学科,而是经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的学生可以从自己已经熟悉的、已经掌握的内在的东西开始,开始他们的设计之旅。因此老师的角色是挖掘这些东西,然后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知识背景,根据已经获得的经验,设计出特定的过程。这些过程的逻辑是合理的、可控的,其结果是不可估量的。

以此教学内容为基础结构的框架下,我们还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与之相适应。本课程32课时分16次课进行讲授,将每次课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展开实践。每个单元又由大小两个单元组成,大单元即是我们的课堂讲授部分,小单元是内容与形式均不相同的16个小练习。这些小练习可以是一次与当次大单元主题相关的激烈的课堂辩论,也可以是一次课后的案例收集、抄绘与图解,还可以是一次实地调研或者一次模型制作。所有的小练习以两条路线铺开:一个是关于“如何”的问题,另一个则是“为什么”的问题。两条路线同时进行,最初并不相互介入,它们维持着各自的独立性,但并不意味着两者完全相反。第一条路线侧重于建筑设计中会用到的过程、工具、技能和方法。它可以是一个图表、一张设计图、一种模型制作的技能、一个组织战略,或是一个空间布局的方法。第二条路线每个练习都提供了一个用以讨论明确的观点、概念或理论的平台,根据大单元中由讲授内容引发的对话,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建立起批判性的框架。我们的教学提倡讨论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参与关于方法的辩论。这样我们的学生将获得双重的能力: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我们也有责任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

四、结语

对于《建筑设计原理》的教学目标,传统的理解是,提供一个庇护场所把业已存在的学科规范和方法传授给学生。传统的方法主要侧重于通过传统的授课与练习来发展空间形式和正规的思维模式,然后结果背道而驰。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学习这些技术之后运用它们,而是要理解它们之后进行创作。因为我们强调一个通过研究和讨论,在掌握和运用这些规范的基础是进行设计的过程。形式不是预先给定的,而是被允许通过实践进行创造的。结果是无法预知的,要依据作者自己设立的标准而进行评估。因此,评估与考核的重点在于创新性而不是简单地学习运用。

改革后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将由一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理论课改头换面成为一门以鼓励创造性过程为主以实践性练习为手段的课程。贯通整个课程的16个实践性练习是整个课程的灵魂主线,每个练习完成的设计或者作品将成为本课程最后评价与考核的依据。我们将以作品展、公开评图、建筑年会等方式,邀请兄弟建筑院校专家、相关专业师生、设计院执业建筑师等广大师生人士作为评审、指导,并在每次评审结束后展开总结、讨论与交流,给我们的学生提供更多思考、修正与提高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褚冬竹.開始设计[M].第1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解析智能建筑设计模式 篇4

关键词:智能建筑,建筑设计,特点,措施

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建筑也呈现出了智能化的趋势, 各国对智能建筑愈加的重视, 智能建筑的出现也改变了建筑行业, 改变了以往建筑的功能和结构。智能建筑不再仅仅是以往的砖石结合体, 而是将现代科技很好的运用了进去, 让建筑的灵性更加出色, 智能化水平很高。智能建筑也是将来建筑发展的一个方向, 但是就现在而言, 进行智能建筑设计的时候, 方法还没有真正的成熟完善, 必须采取措施重视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 不断的对建筑设计措施进行完善。

一、智能建筑设计的情况和特点

和一般的建筑设计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进行智能建筑设计的时候, 必须要把科学技术结合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去, 并且还应该重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体现, 这也是进行智能建筑设计的一个最基本原则。在设计智能建筑的时候, 除了确保其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的实际生活需要, 还应该重视环境的保护, 节约能源, 降低出现的资源浪费, 这便要求在进行智能建筑设计的时候, 应该将下面几项特征体现出来。

(一) 节约性

在设计智能建筑的时候, 应该重视现代科技的使用, 重视资源消耗的降低, 从而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降低能源消耗指的是减少使用那些不可再生的资源, 而重视清洁能源的使用和新能源的研发。在设计的过程中优化自然采光和通风, 将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型能源利用进去, 改进以往的暖通空调系统、照明系统以及排水系统等, 重视能耗的降低和资源的节约[1]。

(二) 生态性

生态性在智能建筑中主要的表现便是绿色设计, 这便要求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智能建筑设计的时候, 必须重视建筑和自然环境本身的协调工作, 将现有的自然景观利用起来, 在降低环境破坏的同时, 促进自然和建筑更加和谐的发展。

(三) 人性化

在进行智能建筑设计的时候, 首先应该保证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先进性, 从而对整个建筑进行调节, 给人们提供一个事实的环境;其次, 应该保证通信网络设施的良好, 这样能够保证整个建筑信息数据流通的畅通性;再次还应该提供商业支持方面的功能, 从而不断的提高整个建筑本身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最后还应该保证排泄系统的良好性, 在保证无害的同时还应该更好的方便人们的生活。

(四) 集约化

在智能建筑中, 集约化也是其节能型体现的重要方面。以往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 往往会重视建筑的宽阔和大气, 建筑本身的空间会比较大, 并且开放性比较的强, 这样不仅会导致资源浪费的增加, 对管理应用更好的进行也非常的不利。这便需要在进行智能建筑设计的时候, 重视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 将各种设计手法利用起来, 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 实现集约化, 重视能源的浪费, 提高智能建筑设计的实际水平, 让建筑本身更加的人性化和紧凑。

二、进行智能建筑设计的一些方法

(一) 智能建筑地面设计

在进行智能建筑地面设计的时候, 可以将预制槽线楼板面层、架空地面以及地毯地面利用进去, 架空地面本身布线的时候容量会比较大, 并且布线方便。双层地面在进行弱电和强电布置的时候, 可以分开进行, 可以将其运用到旧楼改造中去, 但是会导致地面出现高差的出现, 在里面居住的时候很容易有不方便的感觉。在办公自动化的房间中, 楼板面层预制线槽都可以运用进去, 不会出现高差, 施工的时候也非常的方便, 可以在面层的十厘米以内进行布设。在方块地毯的下面进行布线系统的布置, 这种情况在层高受到限制的时候使用比较多, 需要分支线路本身的线路和交叉点都比较少, 施工的时候一般会使用扁平线, 并且施工非常方便, 但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将其和办公家具结合在一起, 做好防静电处理, 保证使用的安全性。

(二) 智能建筑的墙面设计

在智能建筑中, 进行墙体设计的时候, 除了需要做好隔断, 在墙面上还可以将出线口做出来, 在墙体中还可以将控制设施以及传感器布置进去[2]。

(三) 智能建筑的天花板设计

在智能建筑中, 天花板负责的任务比较多, 比如说送风、照明、出风、喷洒和烟感等等, 此外还会在天花板中走线, 所以必须做好天花板设计, 保证设计的实际质量。

(四) 智能建筑的专用机能室设计

1、中央控制室

在智能建筑中, 中央控制室的作用非常重要, 其需要监控建筑的安全情况、设备运转情况等。

2、咨询中心

咨询中心中需要进行电脑、电子档案、多功能工作站、微缩阅读、影像设备输出和输入、闭路电视等一系列设备的配置。在进行电视会议室设计的时候, 应该考虑到配电、光源、音像以及照度等等, 保证设计的合理性。

3、决策室设计

在智能建筑中进行决策室设计的时候, 需要考虑的综合因素比较多, 比如说音像、会议、声音、通信系统以及电脑等等。此外, 在设计的时候, 还应该考虑搭配电脑机房、接待柜台等等。

(五) 智能建筑的屋顶设计

在智能建筑中, 建筑屋顶是直接和自然接触的一个空间, 作用非常重要, 一般情况下, 在时能建筑屋顶上面会布置很多的设备, 这便要求设计师在进行屋顶设计的时候, 除了需要考虑到屋顶的绿化和美观, 还应该将太阳能风能吸取的设备布置上去, 将大自然提供的物质和能量很好的利用起来, 与此同时, 还应该根据需要进行防止自然力量侵袭的设备, 做好预防方面的措施。此外, 还应该充分的考虑和了解设备运转的时候, 产生的噪音、振动以及电磁场等等, 在电缆穿过之后, 怎么做好漏水防治, 做好电线基座防震、防风以及防水方面的设置, 保证建筑功能的发挥[3]。

(六) 智能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在建筑中, 外部的开放空间具备功能方面的要求, 建筑外部空间, 根据其功能可以分成人的领域以及交通工具的领域。在设计的时候, 为了保证人逗留空间本身的舒适感, 一般会将空间限定的手段利用进去, 来进行封闭感的营造。在进行封闭感营造的时候, 无论是将墙运用进去还是通过标高的变化都可以进行不同程度封闭感的获得。并且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具有明显的不同, 其流动和开放的特点比较明显, 在进行区域限定的时候, 可以将意念空间设计使用进去。建筑师可以重视空间布局本身的独特性, 来进行功能分区的协调。

并且在进行建筑外部空间确定的时候, 还应该和城市规划结合在一起, 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日照情况都具备明显的不同, 二空间尺度的不同, 给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这便要求建筑师必须重视尺度差异的运用, 进行外部空间形态的创造。想要让外部空间更加的丰富和有序, 便必须和空间层次结合在一起, 保证期秩序。一般情况下, 外部空间序列的时候, 一般有两种形式分别是曲径通幽和开门见山。

结语: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建筑智能化也是建筑发展的大趋势, 这便要求建筑设计师必须认识到智能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根据需要不断的改进自己的设计理念, 将新的设计手段和方法运用进去, 提高建筑本身的智能型, 将其功能更好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罗春梅.浅析智能建筑的建筑设计措施[J].知识经济, 2013, (15) :85.

[2]黄清华.智能建筑的建筑设计探讨[J].工程经济, 2013, (09) :66-68.

建筑设计院工作总结 篇5

2016年已过去大半,转眼间方案院又走过了一季春夏,回顾这半年的工作历程,在全体同仁的努力和实践下,这里诞生了一个又一个优秀而富有创意的设计方案,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专业设计,特色服务

近年来,房地产行业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方案院以公共建筑方案设计为主,在项目的前期策划、方案设计、工程建设及项目管理多方面为业主提供咨询和服务。在李文海院长的带领下,全院同事齐心协力,共同协作,顺利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在这半年内我院共完成方案设计4项,亚布力熊猫馆、普湾数据处理中心项目、乐椿萱养老社区艺术中心、丹东爱民沟幼儿园等。目前在进行的方案设计有,新疆石河子城市规划馆、普湾经济区木业产业园综合服务楼、新疆石河子市民健身中心、沈阳熊猫馆等项目。

二、用心沟通,不断学习

随着设计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对设计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我院积极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各专业主管部门或协会组织的培训,并积极组织员工进行国内外考察,增长见识,提高专业能力。

为了提高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了解行业最新设计理念与方法,今年我院多次组织设计人员外出考察与学习。1.广州深圳商业项目考察 参加人员:文世焕、程龙 2.深圳集装箱建筑考察 参加人员:吴迪

3.杭州商业项目、酒店项目考察 参加人员:文世焕、程龙

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不仅保证了设计任务的及时完成,也有利于我院的设计水平和设计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增强了设计院的活力。

此外,方案院还积极参与一些设计周、设计展。我们还加入了2016北京大栅栏领航员计划,改造四合院公共空间,参与社会活动,实践设计的大概念,社会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大。

三、回顾总结

回顾这半年来的工作,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看到了我们存在的不足:

1、设计的转型和升级: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转型升级,建筑设计行业也面临着转型。在新的产业形势下,方案设计不再只追求大、多、快与趋同,而是慢慢的演变成精准服务型的模式。比起以往,现在的方案设计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调研、研究、推演和实践。

2、科技的运用有利于方案的表达: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软件的更新换代,建筑方案的设计与表达有了更多更精彩的呈现方式,这些方式需要我们及时了解,尽快学习。

3、建筑设计的知识与能力尚存在不足:在技术能力方面,深感目前我们所掌握的知识离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尤其是对逐渐增多的高层建筑以及复杂建筑的设计上需进一步加强。

建筑设计院工作模式 篇6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和居住的环境越来越重视,因此对建筑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再加上我国的能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所以绿色建筑的理念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基于此对LEED标准进行了概述,然后对基于LEED标准的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绿色建筑的设计模式。

关键词:LEED标准;绿色建筑;设计模式

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是为了把建筑和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人类提供舒适健康可持续的生活居住环境,因此绿色建筑是我国建筑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1]。为了不断提高绿色建筑的质量,需要我们积极促进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因此我们应当在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深入把握、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在建筑的各个方面加强节能环保的绿色设计。LEED标准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首选评估系统,我们要以LEED标准为基础加强绿色建筑设计,实现建筑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促进能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切实提高人们的生活居住水平。

一、LEED标准的概述

LEED是leadership in energy andenvironment design的简称,在我国被翻译为“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LEED标准实质上是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它由美国的绿色建筑委员会提出,它可以帮助绿色建筑设计确定设计原则和设计目标,从根源上实现建筑的绿色化。

LEED标准不是一种强制性的评估体系,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愿采用的评估体系,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使绿色建筑的概念个设计模式更加规范和统一,防止绿色建筑设计的混乱。一般情况下,LEED标准从建设场地、水资源利用、能源与环境、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以及创新设计等主要的角度来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估[2]。

二、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3]。基于LEED标准对绿色建筑的评估标准,本文认为在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节能环保原则

绿色建筑的最基础性的设计原则便是节能环保,它要求在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有限的能源資源,对建筑的材料、环境和空间布局都有严格的要求,建筑在建成以后,其正常运行不能造有过高的能耗和较大的水资源浪费,从此我们可以看出;绿色建筑设计的节能环保原则直接反映了其绿色的本质。

2、和谐统一原则

绿色建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人类居住和使用的,因此不能因为过分突出其绿色的特性而影响了居住和使用的效果,为此我们要坚持和谐统一的原则,它要求绿色建筑的设计以及后期的建设和装修等既不能破坏生态环境,也不能有过高的成本造成经济的浪费,同时最关键的是要与人类的基本需求相适应,努力做到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3、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因此绿色建筑的设计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它要求绿色建筑的设计在实现绿色节能环保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于眼前的利益得失,一定要树立全局观念和长远意识,实现人类与自然的长久可持续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原则是绿色建筑设计的根本原则。

三、绿色建筑的设计模式

LEED标准从建设场地、水资源利用、能源与环境、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以及创新设计等角度来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估,因此本文认为绿色建筑的设计模式应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建筑现场的绿色设计

建筑现场设计是指在选定了建筑的修建地址以后,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然后依据当地自然环境的特色对建筑进行设计[2]。做好建筑现场的绿色设计最主要的目的是减少建筑的建设过程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保证建筑能够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充分体现绿色建筑的绿色本质。为了做好建筑现场的绿色设计,首先要保证建筑的修建过程不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产生破坏,维护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其次,要减少建筑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区域内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噪音污染,实现整个建设过程的绿色与环保。因此我们可以得知,做好建筑现场的绿色设计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关键措施。

2、建立能耗监测系统

为了实现绿色建筑的绿色本质,减少建筑的能耗,需要建立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它是能耗的在线监管平台,可以满足建筑节能检测和节能管理的要求。为此我们可以在建筑的各个监测区域内安装测量用电表,对各用电设备能耗进行实时的测量和监控,然后测量的数据会被数据采集装置记录下来并输送到数据中转站,数据在此处经过一定的处理之后会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中心,这样建筑各用电设备能耗数据结果就会发布到网络上,并以不同的图表展示出来,各用电设备能耗数据一目了然,这样就实现了对建筑能耗的在线监管。该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中心、数据拆分和上传系统以及网页发布系统组成,它可以定时采集个监控点电量仪表的具体数据,用户可以据此及时判断各设备是否存在问题,同时它对各个监控区域的小时用电量、日用电量和月用电量进行记录和分析,并以曲线图、柱状图和饼状图等不同方式显示出来,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对建筑能耗的全天候无死角的实时监测,有利于有效降低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因此积极建立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方法。

3、积极推广新能源的应用

在建筑的设计中推广新能源的应用是促进建筑绿色环保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在建筑设计中比较可行的新能源主要是指太阳能和地热能。首先,太阳能的基本利用方式是光热转换,因此太阳能可以广泛应用于取暖制冷以及热水供应。为了实现太阳能的有效利用,在建筑的设计中可以利用太阳能地板辐射取暖、太阳能空调和太阳能热水器。中太阳能地板辐射取暖是利用太阳辐射作为热源,然后使用太阳能集热器将太阳辐射的能量进行吸收和储存,然后再进行地板的辐射转换已达到取暖的目的,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因燃煤取暖而带来的能耗[3]。地热能在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是促进冬季寒冷地区的取暖节能,在建筑设计中采用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来进行地热能的利用,可以大大减少采用锅炉燃煤供暖所带来的能耗和污染,实现了建筑节能的目的。在绿色建筑的设计中积极推广新能源的应用,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能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为了加强绿色建筑设计,我们要在明确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和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做好建筑现场的绿色设计,建立能耗监测系统并积极推广新能源的应用,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卜增文,刘俊跃.基于LEED标准的绿色建筑空调系统设计[J].暖通空调,2004,02:22-26.

[2]李洋.符合LEED标准的绿色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J].给水排水,2012,05:77-80.

通过建筑设计重新思考医疗护理模式 篇7

Sutter Health是加利福尼亚州被这次立法影响到的几大知名连锁医院之一,为了按照第1953号法案对医疗建筑进行规划,Sutter Health的投资计划已经上升到了65亿美元。在对遵守该法案所作出的决策进行估价的前期,Sutter Health采用精益设计(Lean Design)体系来最大化地提高建筑产品的价值、降低成本。精益(Lean)一词最初产生于丰田汽车制造业中,用来表示一系列生产流程,可以定义为“在达到客户满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追求完美”。这一系列流程强调了工作中对于通力协作、紧密的商业协定网络开发的需要。这也需要全体人员的参与和努力,从而优化整体价值而非局部,同时能够在具体实践中总结经验。Sutter Health是从“精益设计学会”得到这些实践理念的,该学会将这些理念归纳为五点。

Sutter Health在考虑到未来发展时意识到,医院的改建不仅仅涉及到地震安全性问题,还涉及到在医院内部如何使医疗护理得到更好的执行,从而提高医院对于病患的价值。实际上,这种思想对指导工程建设的方式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建设尽量完美的工程。

为了更好地建设医院并改善其建设环境,Sutter Health于2006年8月启动了一个相互合作学习的项目—“样本医院创新项目”。为了Sutter Health连锁医院的规划和发展,作为Sutter Health医疗设施设计规划发展的建筑规划主管,我得到设计这个项目的难得机会。

我们首先制订建议书邀请函(RFPs),邀请函中列出的参与该工程的小组,都必须进行内部筛选后提交各自的建议,最终我们将所有建议综合在一起进行考虑。这些小组包括建筑师组、工程师组、施工人员组和临床顾问组。在Sutter Health连锁医院内,所有这些小组被看作是综合项目执行团队(IPDT)。建议书邀请函中列出了团队在项目进程中将会遇到的问题,比如设计需要打破传统、有所创新,因为传统设计已经导致医疗建筑成本模型各参数状态(包括建筑成本参数、运行参数和安全参数)不稳定。

Sutter Health总结了该项目需要达到的四个必要目标:

第一,明显改善病人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第二,使临床操作和后勤运行效率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第三,使建造成本可控;

第四,实现医疗设施的可持续发展,这与能源消耗和弹性医疗空间息息相关。

建议书邀请函中列出的每个综合项目执行团队提交的最终成果包括资源分配文件、工作流程效率文件、累计维修周期和常规性的前期示意性设计方案和工程成本估算文件。建议书邀请函说明最终将会选定3个小组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每个入选的小组都将得到50万美金的酬劳。

研究对象锁定为某新开发区的60床专科医疗设施—一般急救中心,其规模可扩大至120床。设计方案需要能够适应多样化的建筑选址限制条件。临床空间的弹性设计建立在标准化的建筑设计参数和重要空间(临床空间和后勤空间)标准化的基础之上,而非在特定的平面条件下。

这个项目的理论基础不是最大化地降低建筑成本,而是使我们所做的工作体现出相应的价值。如果提供护理的医院建筑确实因此而改善了护理方式,提高了护理质量,增强了成果的可预见性,同时明显降低了运营成本或者减少了护理总量,将会怎样?如果医疗建筑能够减少资源需求和所需护理循环周期的50%或者更多(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即用于提供服务的人力资源配置占全部护理成本的60%以上,而在加利福尼亚州,这个数字实际上已经达到了70%以上),将会怎样?如果我们最终设计出的医院建筑造价比以往更低而且建造速度更快(从每平米成本测算以及减少30%以上所需面积两方面来进行评估),又会怎样?如果上述假设都能实现,那么最终建成的医院能否为我们提供更加安全的环境和高质量的护理空间?如果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在此我敢断定所有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最终建成的医院将不仅能够保证最佳的运营能力,还将是一个能够催生出全新的护理典范的建筑空间。

Sutter Health样本医院创新项目(SH-PHI)其实是创造一个不同寻常的、包含多方面目标数据表的尝试。经过努力,Sutter Health致力于开发多种“新一代”医院建筑,而其理论依据就在于这几页关于设计流程的文字阐述和其他几个出自于样本医院创新项目的的精益项目执行概念。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的精益项目执行策略已经得到了国内外的大量关注。实际上,这种执行策略促进了精益项目设计激动人心的新发展以及项目之前的交流与协作。

但是建筑设计与建设行业倾向于精益项目设计模式(比如协议与目标价值设计的综合形式),SH-PHI的巨大价值是在最初的综合项目执行团队的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在此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进行医疗护理所需的资源配置可以而且应该与建筑设计同步。我们从来都没有对设施的效能进行过具体测算,但是如果测算,我们就可以明确了解所建造的医院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其他任何方面的测算都无法与之相比。暂且不考虑这些建设项目如何执行,不考虑它们是由设计直接进行建设还是先设计后投标再建设,是委托设计建设还是竞标建设,我们认为问题在于所有参与者思想的不协调、各事项网络协作的不力导致的全面合作失败。在医院各部门之间,这个问题尤其突出。

不要误会我所说的话。相对整体价值的实现而言,无论在哪个环节中出现的不必要的浪费都是高效价值运作的致命伤。因此Sutter Health关于改善设计的工作是很显著的,而且很值得。但是这部分内容在其他的文章中都已经提到过,并不是本文的重点。

Sutter Health起初以竞赛的方式来执行现在这个项目,竞赛过后他们便将工作方式由竞争改为合作,最终有3个综合项目执行团队(IPDT)入选。早在项目建议书阶段,这几个小组就已经针对相关的病人/工作流程进行讨论,而且建立了一个框架用来解决Sutter提出的问题。图1和图2分别是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的流线分析图,每一张图表都重点示意了病人的最小活动范围,而且打破了传统的部门就诊结构。这几个综合项目执行团队是Sutter Health根据各小组的协作特性和工作能力挑选出来的。他们的协作特性对于设计最终的成功至关重要,因为各个小组需要在专家研讨会上共享他们的设计成果。他们不只是为Sutter Health工作,也是在为彼此而工作。

因为此过程特别包含了对病人就医流程和相关医疗服务的评估,所以为了保证评估的准确性,Sutter Health成立了一个指导委员会,负责对所有作品进行评估。该委员会由医师、护士、医院管理者和建筑设计师组成。除了自身的专长,这些委员还要能够挑战自我假设,探讨什么才具可能性、什么是最优选择。

实际上,Sutter Health为不同专业和技术学科的合作提供了独特的交叉点,并通过几个重要指标评估这几个综合项目执行团队的计划在实现Sutter Health目标过程中的成效。

为了保证病人的安全,医护过程的转接和交替的次数、病人就医流程具体的过程都需要根据特殊需要进行仔细计算。这些数据需要参考Sutter Health的基础数据来确定,这些基础数据由当时Sutter Health连锁医院内相似规模的医院的手术量和病人流量统计得出。我们推断,减少这些交替的次数和步骤的数量能够使护理模式更加完美。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在生产以及供应行业中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尽量减少接触点就能减少错误,并且有效降低循环周期。

医院的运作效率由上文提及的资源分配计划所决定,能够反映出人力、物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从服务设置的步骤数量以及改造服务设施的计划周期两方面进行评估。项目效率将从所需面积以及设计所能达到的房间设置标准化程度两方面来进行衡量,后者主要由不同类型医疗用房建筑空间的可变性决定。其他衡量标准还包括建造成本(建设成本和生命周期内运营成本)、项目建成所需时间和设施的能量消耗。所有的衡量标准都是参照Sutter Health连锁医院同类服务设施运作达到最高效时数据制定。

小组间的这种合作模式与指导委员会的帮助明显促进了小组内部的学习。每个参与者都会面对各种前所未遇的棘手问题。3个综合项目执行团队最终都要针对建设项目进行开发前期的设计分析,为其在原始选址的建设开发提供足够的信息(在合作性竞争中作为基地开发的基础)。

正如我之前所说—3个团队、3个设计方案、一系列给定的参数—这是一种得到最佳设计的独特方法。在项目开始阶段,为了促进深入的合作,Sutter的代表声明,基于项目各方面需要,每个小组都有机会获得某一种样本医院的建设承包权。根据上述标准对各小组工作成效的评估结果将会决定各小组赢得项目的次序。

当3个参赛小组被选定后,Sutter Health马上召开第一次专家委员会,确定衡量成功的具体标准和专家委员会认同的正式的项目计划(包括确认所有的专家会议以及项目合作阶段各个小组需要提交的最终成果)。这次专家研委员会是在2006年8月中旬召开的。

Sutter Health为参与的各个小组设立了各自的终极目标,作为其成功的衡量标准。Sutter认为,合作必须建立在对可能性的高度统一的基础上。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所有参与小组都必须认同Sutter提出的衡量成功的标准是实际可行的。各方的对话是动态灵活的。项目的建设目标是积极的,在所有参与者游刃有余的程度之外,但并非不可理喻、遥不可及。Sutter认为,这种跨越式的变化并不是现阶段发展的极致,而是对现状的一种改善与挑战,衡量标准如下:

工作效率提高40%(根据全护理过程中的具体步骤、整体循环次数、通过病案组合指数修正计算的每个出院病人的资源使用来进行衡量);

每个出院病人治疗所需的基础建筑面积减少30%;

建造时间减少50%;

每个出院病人的能源消耗降低25%。

这些重要的标准是指出院病人数量或者是衡量上述改善效果的量值,代表了医院提供服务的能力,并且为简单评估某个工作流程的效率提供参考。上述标准的制定使得各项目小组的工作开始转向对医疗工作流程的重新定义。在开始设计之前,设计师需要对基于病人活动流线的医疗工作流程进行研究,并且坚持对流程进行优化的指导思想,在此之后方可进行建筑设计或空间规划。

起初各参与小组都认为这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建筑设计师们习惯于一开始便进行规划设计,而承包商则习惯于看图纸来计算建造成本。双方都需要对工作流程进行了解,并且根据各自的理解来重新思考如何实现他们的目标,具体内容包括工作流程、项目周期和整体流程分析(图3)。

经过上述努力,这种跨学科的服务“细胞”单元得以更加精炼,在不久的将来能够代替传统的部门式格局。

这些特定的“细胞”单元进行了多个学科的具体配置,以提供护理过程中可供测量的主要步骤,从而尽量减少活动所需的替换和步骤以及护理过程中的循环次数。比如,收置单元将收置、实验室、心电图室、健康普查室和肺功能检查室等多个服务功能整合为一体,这样在这个单元内就可以对病人进行准确的诊断,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治疗或者急救。

同样,在治疗单元(集外科手术室、内窥镜检查、心导管检查、放射线检查等多项功能于一身),病人可以得到明确的诊断—出院或被收置到适合的急救护理单元。对于急救单元而言,这是有效的解放。诊断基本上分散发生在单元中,借由通力协作实现了单元功能的最大化利用。

Sutter Health在之后又召开了两次专家交流会,对医院最初3个月的运营与流程概念进行了探究和发展,之后项目小组进入设施规划、设计与建造的系统评估阶段。

建筑策划是设计这些单元的理性方法。实际上,策划改变了设计师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解(因为规划师对于问题的理解也有了较大变化)。虽然设计师们所做的设计已经不是他们最初的设想,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运用新手法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

第四次专家研讨会在2006年11月中旬召开,会议主要探讨了单元流程的建筑表达。这一理念是对“通用护理单元”概念的发展,“通用护理单元”是指具有一定灵活性的单床病房,可为入院病人提供心电图检查、标本收集、胸部X光透视检查、超声检查、治疗准备、后续恢复、病情观察和急救等服务。房间的多少根据时间和病人的需要而变化。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一个医疗“门房”对患者的活动流程进行观察,从而保证护理服务按计划进行。多个空间体块弱化了各个部门之间的连接,而使整体性得到加强。设计小组开始着手进行流程的进一步整合,其中一个小组甚至开发了一个“解码圆环”,用来说明某些房间内部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图4)。

此时,各小组开始真正意识到优化工作流程设计的实际价值。如果工作流程得到优化,从原有流程中除去一些不必要的冗余,那么所需要的工作空间也就能相应减少;建筑空间减小了,那么患者和工作人员的流线也就自然缩短了,就诊或工作流程的循环次数也就相应提高了;循环次数提高了,那么整个医院的运营效率也就提高了。

在2006年的12月份与次年的1月份,Sutter Health又分别召开了第五次和第六次专家研讨会,对实际的建筑系统备选方案进行审核。这些备选方案包括有大跨逆桁架结构系统(为医院内诊断与治疗空间所设计)、住院楼混凝土立墙平浇施工法、病房内的高效微粒空气过滤器、外部布线系统(隐藏在装饰墙面后)、VRV空调系统或医疗用房内的可调节蓄热泵装置、布置于逆桁架结构的空隙内的暖通和电气设备、LED闪光灯的广泛应用和全光谱荧光照明灯、集光技术、废热发电和光电技术的应用等。各组件的高度标准化保证了大批量的生产和尽少量的建造的可能。所有病房墙体设计都趋于标准化,一类为病房使用,另一类为门诊使用。这样,墙体就可以提前预制,然后现场装配,而不用在现场一点点建造。

2007年1月31日,3个小组提交了最终成果。所有成果都远远超越了设计初期设定的目标。在设计的过程中,3个小组相互学习,不断提升合作力度,并且每一个小组都从另外两个小组的工作当中收益。这种学习是深入的,所有顾问和Sutter Health的参与人员都受益匪浅。

接下来,Sutter Health对建筑系统的备选方案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推敲,以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初步评估表明,本项目为优化工作流程提供一个工作框架,能够实现工作效率提高46%,包括减少全程护理程序的步骤,减少总体循环次数,减少35%的空间占用,降低30%的建设成本,减少25%的能源消耗。

实际上,截至本文完稿时,Sutter Health已经依据其对样本医院创新项目的学习与理解,在当地建设了5座连锁医院。图5和图6就表达了其理念和方法的正确性,对两家医院的提前测试数据进行了比对。图5是目前一家秉持“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的医院,图6则是一个在样本医院创新项目指导下新建的医院。在图5所示医院中,病人需要经过15个步骤才能完成确定是否需要手术而进行的5项检查,这一过程中他们需要1 700英尺(约520m)的步行距离和大约240分钟的等待时间。如果我们认为所需进行的检查是有价值的,那么我们就会质疑为什么要需要15步骤去获得5个有价值信息。在图6所示的医院宗,病人只需要花8个步骤,走395英尺(约120m)的路程,花费80分钟时间就可以完成同样的检查。并且,图5所示医院只有47张床位(未设产科床位)和很小的辅助空间(3个手术室和9个急救站),但每张床位的平均占地面积却达到1 645平方英尺(152.8m2)。图6的新建医院有62张床位(包括6张产科床位,每张床位占用面积稍大一些)、7个手术室、16个急救站(在急救高峰时段可将通用护理单元纳入,使急救站面积扩大1倍规模)。该医院床均占地面积为1 637平方英尺(152.1m2),整体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Sutter Health也将单元工作流程概念应用到了其他几项同时开发的工程中,很多应用了这一概念的工程都已经获得明显的收效,这一概念使很多因预算或用地等问题而搁浅的项目得以进一步发展。例如,加利福尼亚州太平洋医疗中心利用单元工作流程概念开发出了一种综合扩散式服务平台(包括一个通用护理单元和一个标准的部门配置),最终在原本计划空间70%的基础上实现了90%的目标效能(图7)。还有一点我想说明的是,虽然设计师不可能改变文化,但是设计师可以通过设计推动文化的发展,或使其更明确、丰富。Sutter Health一直在其连锁医院内部探索单元概念的推广,并开始对其护理过程进行全面评估。做这些评估旨在为其后建设的项目提供理性参照。

在这次样本医院创意项目结束后,Sutter Health所有进行方案设计甚至已进入设计深化阶段的连锁机构都采纳了很多本项目中的总体规划和建筑系统创意。第一阶段的实践证明,对于Sutter Health提出的针对资源使用计划、空间规划标准和能源模型的效率指标是切实可行的。虽然现实情况决定了这些指标在实际工程中的执行深度,但我们仍然看到了它们将来实现的可能性。

在建设行业和医疗保健业中进行创新的压力空前巨大。Sutter Health样本医院创新项目的优秀范例证明了合作和共同思考能够突破行业现有模式束缚,在不久的将来必定带来巨大的改变。

如果这种思想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的医疗建筑业得到推广,我们愿意在医疗建筑业内发起一个复兴运动,将康复和医疗服务带给成千上万的民众,让所有本已服从现实的人们都能够轻松地享受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5秉持“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的某医院评估数据

6在样本医院创新项目指导下新建的医院评估数据

对老年住宅建筑设计模式的分析 篇8

1 老年人的养老模式

目前我国老年人的居住形态可根据家庭结构分为独居型、与子女合住型、与亲友合住型3类。从社会发展趋势看, 家庭呈小型化, 特别是住房制度改革, 传统的大家庭逐步解体, 老年夫妇单独居住的情况逐年增加, 加之我国老年人大多重视家庭的观念, 对长期居住的环境和邻里关系有深厚的情感, 选择居家养老的人数还占有较大的比例, 因此在住宅设计中, 我们应该考虑到以上诸多的因素, 深入了解和掌握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和老年住宅的使用特性, 以人为本, 为老年人提供出居住安全、起居方便、环境舒适、有益健康的住宅。

2 老年住宅的设计思路

2.1 重视老年人生理特征

步入老年行列之后, 老年人身体尺寸变小, 出现弯腰弓背现象, 手臂伸不直;运动机能下降, 关节活动范围变小, 力量明显下降;反应能力缺乏, 对温度变化的感觉不敏感, 对明暗度感觉能力下降, 听力下降, 表现迟钝。因此在老年住宅设计中应增加无障碍设计, 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住宅中应设置医疗保健、生活服务设施等。

2.2 考虑老年人心理特征

心理上老年人普遍留恋过去, 对新事物的适应性减弱, 辨别事物能力减弱, 造成难以控制感情, 自我封闭等不良心理反应, 在老年住宅设计中要尽量减少使用单个大空间。针对老年人心理上的失落感、孤独感, 老年建筑内应设置诸如多功能室.游戏室, 康乐室等活动用房, 让老人们有充分的室内外活动、健身和社交的天地针对老年人怕进医院的心理, 在老年建筑的设计及室内装饰上, 应在容易引发联想的地方包括平面布置、内部色彩及房间名称尽量避免与医院雷同。

3 老年住宅的设计原则

3.1 功能及舒适并存

老年人由于年龄偏高, 行动迟缓, 因而在居住空间的设计方面要充分考虑老年人步行和使用轮椅的空间, 消除地面所有的高差, 使老人能自由地在住宅内移动。要合理地布置室内每一件家具设备, 其尺寸要方便老人使用。要适当减少室内家具的数量, 最大限度地减小老年人房间的面积, 从而降低老年人行动的能耗。要给护理人员或家人留有护理空间, 特别是浴室和厕所, 一定要大一些, 以保证老人活动需要和协助老人时所需要的空间。室内地面应平坦, 经由的过厅、走道、房间不得设置门坎地面材料应防止打滑或结露, 优选有弹性、防滑、不易脱落损坏的材料, 并易于清扫。考虑老人用拐杖的较多, 地面材料不宜太硬, 以免发出过大的响声。

老年人喜欢清净, 要注意使用一定的隔音材料, 老年人在室内的时间长, 所以居室要考虑到日照、通风、采光和换气, 让起居生活空间能直通阳光。在热环境方面, 老年人对外界气候变化十分敏感, 冬天怕冷, 夏天怕热, 这就需要在房间朝向设计和室温改变方面加以考虑。此外, 设计时还应认真考虑房间细部, 比如地面材料的质感、颜色, 家具的尺度、形式、宽度, 材料, 以及开门开窗面积.形式等等, 以满足老年人的各种实际需要。

3.2 安全和健康结合

老年人由于生理老化, 腿, 脚动作逐渐变得不灵活, 判别力、行动力急剧减退, 因此老年住宅设计要从老人的安全、健康出发。从细节上看:老年人集中居住的住宅应低于三层, 高于三层的建筑应设电梯或升降机;门适当加宽, 方便轮椅通行。宜采用推拉门、吊门轻型、折叠门适用于厕所等狭小的门门把手宜用杠杆式把手尽量少用双面弹簧门及大片透明玻璃门;出入口尽量避免高差, 室内外的台阶改为坡道或缓坡台阶, 台阶踏步高为100-120mm, 宽为380-400mm;楼梯坡度要缓, 踏步高宜为130-140mm, 宽宜为320-400mm, 不宜采用无踢面的踏步和突缘为直角形的踏步, 踏步面和踢面宜为异色;走廊墙壁的两侧宜安装扶手, 阳角处要作弧形处理墙面不设凸出物.消防器具等应凹置于墙内墙面。采用不易污染的装饰材料下部设防护板, 防止轮椅碰撞破损;在厕所和浴室应设置必要的辅助设施, 室内应安装紧急呼叫装置, 能方便、及时地或自动地发出警报, 从而使老人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及时救助。

3.3 社交与私密互补

在老年居住建筑环境的规划中不容忽视的是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调查发现许多老年人宁可守在设备设施并不完善的旧居中, 也不肯搬到设备设施相对完善的新环境中去。主要原因是原有的居住环境有利于老年人维系原有的社会关系, 保持原有的社会活动和交往。由于老年人空闲时间较多, 因而害怕孤独, 需要精神上的慰藉, 设计时应给他们创造良好的邻里交往场所, 营造老年人与青年人、儿童等不同年龄群体的相互交往的氛围, 使老年人融入到社会大环境之中。因此建筑周边的环境建设对老年人也特别重要, 要创造一个老年人特别喜欢的休闲散步的绿色环境, 有通达的道路和文化娱乐设施, 要便于老年人之间的交往, 使老年人能看到青年人和幼儿的身影和嬉戏, 从而为老年人身心健康、安度晚年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老年人害怕孤单是一个普遍现象, 但一些个人的生活和交往等事却不希望别人知道, 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 老年住宅设计既要创造一个未被疏远的氛围, 同时又要注意老年人的隐私。通常出现的二代居的模式就是既保留了老年人的独立居住部分, 同时又体现了晚辈对老人的关怀和照顾。这类住宅中不仅保留了一些家庭共用的设施, 还有老人独立使用的设施。另外一种共居的形式是邻居型, 即通过一个共同的门将住宅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套型, 这种住宅使隐私性更能得到保证。

荷兰医疗建筑设计的模式与发展趋势 篇9

采用通用模式与经济模式

我们在设计医疗建筑时, 关注点主要放在工作流程上, 这对于创造一个高效的工作环境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 我们还重视后勤保障方面, 因为后勤保障与医疗安全、效率密切相关。这些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绝对不能忽视的。

医疗建筑是在不断变化的。例如, 在上世纪70年代, 医院通常是通过中心走廊把各个建筑和房屋连接起来;在上世纪80年代, 内部的空间变得越来越重要, 增加某些休闲空间, 比如咖啡厅等。

随着医院建筑的不断发展, 我们在设计中产生了两个概念, 即通用模式与经济模式。这两个概念影响了荷兰医疗建筑的设计。

首先是通用模式。有人认为, 医疗建筑如果将所有功能都融合起来, 会一团糟。我们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形成了一个通用的模式和架构, 这对每一个功能都非常适用, 能够让医院建筑获得更多的灵活性, 即不同的区域都有类似的结构, 各个功能是相互连接的, 当一个功能区域变小或者变大时, 不同功能区的位置是可以根据建筑结构互相变化的。如果医院发生一些调整, 通用模式能够很好地适应。我们希望通过这种通用模式能够在设计过程和使用过程中确保灵活性, 保证医疗过程组织的自由度。

其次是经济模式, 它与通用模式截然不同, 因为医院的功能不同, 建筑类型亦不同, 设计方法就不同。经济模式即采用特殊且经济的建造方式满足医疗建筑对功能的需求、建筑尺度和外形保持人性化和可识别性、在医院核心诊疗部门植入高新技术、在建筑尺度上符合城市规划要求、楼层平面设计保证空间功能安排的灵活性。

运用视觉设计突显人性化

医疗环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这是一个国际性的趋势。我们考虑的是医院能否给患者提供一种愉悦的体验感, 而不仅仅是提供治疗的设备。可通过视觉上的设计方法, 让较大的医院“变小”, 使其在患者的视觉和感官当中变小, 减少他们的不安全感, 即要想方设法让患者忽视他们正身处医院这一事实。

*使患者尽可能在建筑外部停留更长时间

对于一些规模非常大的医疗建筑, 当患者身处其中时, 感觉自己很渺小, 可能会有一种不安全感, 在与医生进行交谈时会觉得非常不自在, 所以我们尽量避免让患者产生这种不安全感和陌生感, 让患者能够尽可能地在建筑外部停留更长的时间, 更有自由感。

*淡化患者进入医院空间的感受

在医院内部的处理上, 可采用视觉上的“模糊”设计。例如, 将主入口的设计融入到城市建筑之中, 作为城市建筑的一部分, 使患者没有进入医院之前, 不会看到医院内部的情况;当从入口进入医院时, 走廊的设计也与外部设计差距不大, 使患者不会有明显进入医院的感觉。与此同时, 在走廊设置一些商店, 淡化患者进入医院空间的感受。

*在高新技术设备用房内设置人性化灯光

另外, 现在所有的医院都有很多高新技术设备, 这些设备对于诊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 当患者进入房间看到这些设备的时候, 会觉得自己非常不安全。于是, 我们强调在采光上通过灯光的设置使场景更为人性化, 从而减少患者的不安全感。例如在放射科里面, 我们通过灯光的设置和一系列内部光线和色彩的不断变化, 使环境变得更加柔和, 让所有的患者感觉更加温馨。

设置更加专业化的工作空间

基于并行云计算模式的建筑结构设计 篇10

本文阐述了建筑结构并行计算(MPI)的云计算的应用方法和思想,利用Google的MR_MIP库(Library)结合相应程序接口,发挥两种计算方法各自的优势,实现了云计算与MPI相互融合。既利用了传统的基于并行计算技术的建筑计算软件的丰富资源,又使用云计算技术解决了现有方法存在的问题。

1 云计算与Hadoop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网格计算、分布式处理和并行处理的发展[3],是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其基本原理是把计算分配到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而不是分配到本地计算机或远程的服务器上,使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类似于互联网。企业能够将有限的资源转移到需要的应用上,并根据自身需求访问计算机及存储系统,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云计算是一种革命性的举措,即把力量联合起来给其中的某一个成员使用,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能像商品一样费用低廉取用方便。云计算最大的特点是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只需要一台笔记本或者一个网络终端,而不需要用户端安装任何应用程序实现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级计算等服务。

IBM于2007年底推出了“蓝云(Blue Cloud)”计划,同时推出许多云计算产品。通过构建一个类似分布式的资源结构,把计算从本地机器和远程服务器转移到类似于互联网的数据中心运行。Hadoop是基于Google MapReduce计算模型的开源分布式并行编程框架[4],根据Google GFS设计了自己的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5],使Hadoop成为一个分布式的计算平台。同时还提供了基于Java的MapReduce框架,能够将分布式应用部署到大型廉价集群上。

Hadoop主要由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和MapReduce两部分构成。HDFS有着高容错性的特点,并且设计用来部署在低廉的硬件上。它提供高传输率来访问应用程序的数据,适合那些有着超大数据集的应用程序。MapReduce依赖于HDFS实现,通常MapReduce会在集群中数据的宿主机上进行最便捷的计算。

2 MPI标准

消息传递接口MPI(Message Passing Interface)是支持在异构计算机上进行计算任务的并行平台[6],它是一种编程接口标准,而不是一种具体的编程语言。该标准是由消息传递接口论坛MPIF(Message Passing Interface Form)发起讨论并进行规范化。该标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并行程序的可移植性和使用的方便性。MPI并行计算环境下的应用软件库以及软件工具都可以透明地移植,是目前最重要的并行编程工具。MPI的最大优点是其高性能,具有丰富的点到点通信函数模型、可操作数据类型及更大的群组通信函数库。

MPI标准定义了一组具有可移植性的编程接口。设计了应用程序并行算法,调用这些接口,链接相应平台上的MPI库,就可以实现基于消息传递的并行计算。正是由于MPI提供了统一的接口,该标准受到各种并行平台上的广泛支持,这也使得MPI程序具有良好的移植性。目前MPI支持多种编程语言,包括Fortran 77、Fortran90以及C/C++;同时,MPI支持多种操作系统,包括大多数的类UNIX系统以及Windows系统等;同时还支持多核、对称多处理机、集群等各种硬件平台。

2.1 MPI的通信模式

(1)标准通信模式(StandardMode)。在MPI采用标准通信模式时,是否对发送的数据进行缓存是由MPI自身决定的,而不是由程序来控制。如果MPI决定缓存将要发出的数据,发送操作不管接收操作是否执行都可以进行,而且发送操作可以正确返回而不要求接收操作收到发送的数据。

(2)缓存通信模式(BufferedMode)。缓存通信模式若需要直接对通信缓冲区进行控制,可采用缓存通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由用户直接对通信缓冲区进行申请、使用和释放,因此缓存模式下对通信缓冲区的合理与正确使用是由程序设计人员自己保证。采用缓存通信模式时,消息发送能否进行及能否正确返回,不依赖于接收进程,而是完全依赖于是否有足够的通信缓冲区可用,当缓存发送返回后,并不意味者该缓冲区可以自由使用,只有当缓冲区中的消息发送出去后才可以释放该缓冲区。

(3)同步通信模式(Synehronous-mode)。同步通信模式的开始不依赖于接收进程相应的接收操作是否己经启动,但是同步发送却必须等到相应的接收进程开始后才可以正确返回。因此同步发送返回后意味着发送缓冲区中的数据已经全部被系统缓冲区缓存,并且己经开始发送,这样当同步发送返回后,发送缓冲区可以被释放或重新使用。

(4)就绪通信模式(Ready-mode)。在就绪通信模式中,只有当接收进程的接收操作已经启动时才可以在发送进程启动发送操作,否则当发送操作启动而相应的接收还没有启动时发送操作将出错。就绪通信模式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要求接收操作先于发送操作而被启动,因此在一个正确的程序中,一个就绪发送能被一个标准发送替代。该模式对程序的语义没有影响,而对程序的性能有影响。

2.2 MPI调用的参数说明

对于有参数的MPI调用,MPI首先给出一种独立于具体语言的说明。对各个参数的性质进行介绍,然后在给出它相对于FORTRAN和C的原型说明。在MPI-2中还给出了C++形式的说明,MPI对参数说明的方式有IN、OUT和INOUT三种。它们的含义分别是:IN为输入调用部分传递给MPI的参数,MPI除了使用该参数外不允许对这一参数做任何修改;OUT为输出MPI返回给调用部分的结果参数,该参数的初始值对MPI没有任何意义;INOUT为输入输出调用部分,首先将该参数传递给MPI,MPI对这一参数引用、修改后,将结果返回给外部调用。该参数的初始值和返回结果都有意义。

如果某一个参数在调用前后没有改变,例如某个隐含对象的句柄,但是该句柄指向的对象被修改了,则这一参数仍然被说明为OUT或INOUT。MPI的定义在最大范围内避免了INOUT参数的使用,因为这些使用易于出错,特别是对标量参数的使用。

还有一种情况是MPI函数的一个参数被一些并行执行的进程用作IN,而被另一些同时执行的进程用作OUT。虽然在语义上它不是同一个调用的输入和输出,这样的参数语法上也记为INOUT。

当一个MPI参数仅对一些并行执行的进程有意义,而对其他的进程没有意义时,不关心该参数取值的进程可以将任意的值传递给该参数。如图1所示。

3 建筑并行云计算架构

3.1 ANSYS分布式并行计算

ANSYS软件是最常用的建筑结构有限元求解软件之一,其核心是一系列面向各个领域应用的高级求解器。ANSYS支持在异种、异构平台上的网络浮动,其强大的并行计算功能支持共享内存(share memory)和分布式内存(distributed memory)两种并行方式。共享内存式并行计算,是指单机多CPU的并行计算、分布内存式并行计算及多机多CPU的并行计算;分布式内存并行往往比共享内存并行有更好的并行效能,ANSYS分布式求解技术核心是基于MPI的编制的计算程序。近几年,随着CPU多核,高速互联等技术的发展,低成本高效率的Linux集群系统成为高性能计算平台的主流。

3.2 Hadoop的MapReduce模式计算流程

Hadoop的MapReduce计算架构实现了由Google工程师提出的MapReduce编程模型。它将复杂的、运行于大规模集群上的并行计算过程高度地抽象到了Map和Reduce两个函数,待处理的数据集可以分解成许多小的数据集,而且每一个小数据集都可以完全并行地进行处理。MapReduce的计算流程如图2所示。

(1)数据划分。首先将数量众多的文件进行划分,分成大小不一的若干小块数据。通常数据块大小可以由用户根据需要自行控制,然后将这些数据块备份分配到各个机器集群中存储。

(2)读取数据并在本地进行归并。被指定执行映射任务的工作站节点读取要处理的数据块,然后从原始数据块中将数据解析成键/值的形式,通过用户定义的映射函数处理得到中间键/值对,存入本地内存缓冲区。缓冲区中的数据集合被划分函数分配到各个区域,然后写入本机磁盘。返回管理机本地磁盘中数据的存放位置信息,管理机随后将这些数据位置信息告诉执行规约任务的相关工作站节点。

(3)指派映射/规约任务。在这些数据块备份中有一个管理机主程序,其余的均为工作站节点程序,由管理机指派任务给各工作站。主程序将指派处于空闲状态的工作站来执行规约任务或映射任务。

(4)远程读取。在通知执行归并任务的工作站数据的存储位置信息后,reduce工作站通过远程方式读取执行map任务工作站中的缓存数据。reduce工作站取得所有需要的中间数据后,按照关键字对中间数据键/值对进行排序,把相同关键字的数据划分到同一类中去。不同的关键字映射后都要进行相同的规约操作,所以对中间数据进行排序非常必要。假如产生的中间数据集的数量非常大无法存入内存,可以利用外部存储器存储。

(5)写入输出文件。最后的reduce工作站对每个归并操作的中间数据按中间关键字进行排列,传送中间键值对数据给用户定义的归约函数。归约函数的最终输出结果将被追加到输出结果文件中。在所有的映射任务和归约任务完成之后,管理机唤醒用户程序以继续之前的程序执行,完成下一阶段的任务。

3.3 建筑结构并行云计算方法

建筑结构有限元求解软件ANSYS支持MPI并行编程模式,如何利用其高效的性能并结合云计算技术是一个新出现的研究问题。使用Google提供的MR_MIP库(Library)能够解决这个问题。MR-MPI提供了云计算的MPI库,结合相应程序接口可以实现并行计算与云计算的结合。图3给出了两种先进的计算技术结合的高效能计算过程。

在建筑结构并行云计算的执行过程中,Master占据核心位置,为计算程序的顺利运行提供各种服务并负责任务的调度。为将要执行的MPI程序提供MR-MPI库,同时选择执行Map和Reduce程序的节点机,读取节点机上相应的数据块进行分布式并行计算。同时Master还定期探测worker,当某个testworker任务失败时,相应的map操作将被通知重起。这种计算模式综合了云计算和并行计算的各自优势,在高速计算的同时又实现了系统的负载均衡和故障恢复。

高性能计算技术可高效地解决建筑行业中大型复杂结构高精度分析、优化和控制等问题,从而促进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水平和设计质量的提高。本文给出了将Hadoop的MapReduce计算架构与MPI相互整合的应用方法,提出了云计算在建筑结构程序并行化上的应用,为大规模工程计算技术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MATTSON T G.并行编程模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王文义,刘辉.并行程序设计环境MPICH的应用机理分析[J].计算机应用,2004,22(4):1-3.

[3]王鹏.云计算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4]WHITE T.Hadoop:the definitive guide[M].Oreilly Media,2009.

[5]GHEMAWAT S,GOBIOFF H,LEUNG S T.The googlefile system[J].ACM SIGOPS Operating Systems,2003,9(8):1-5.

上一篇:航空安全性下一篇:半主动悬挂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