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中医调理

2024-09-08

产后中医调理(精选六篇)

产后中医调理 篇1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为了探索适用于中职护理专业的中医教学方法, 笔者随机抽取20名学生, 分两批就对中医认识和学习的焦点进行群体访谈 (FGI) 。调查发现, 大部分学生对中医和中药、养生保健很好奇, 但是因为理论太过深奥而放弃学习。这使笔者意识到, 让学生亲自体验中医的奇妙, 引发学生对中医药的强烈兴趣, 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据调查, 亚健康发生率占全国人口的70%[2], 卫生学校学生躯体性亚健康比率达12.7%[3], 参照《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4]和魏氏等亚健康状态躯体症状自评量表的编制方法[5], 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在我校护理专业学生中发放“学生亚健康状态检测表”1 680份, 收回有效问卷1 573份, 得知护理专业学生躯体亚健康发生率为15.7%。1 573名学生中有198名志愿学习中医和调理亚健康, 从198名学生中抽取30名, 参照《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按证候分为肝气郁结证4人, 肝郁脾虚证6人, 心脾两虚证5人, 肝脾气虚证8人, 脾虚湿阻证7人。主要表现有容易疲倦、头痛头晕、睡眠质量低、食欲不振、月经不调等症状中的一项或多项。由这30名学生组成中医研究性学习班, 利用中医方法一边调理亚健康, 一边以研究性学习方法学习中医理论。

2 学习方法

2.1 动员及课题准备

前期利用周末8~10学时, 集中30名学生, 由教师进行亚健康知识讲座, 并以针灸或推拿等立竿见影的方法缓解部分学生的亚健康状态, 让学生树立用中医方法调理亚健康状态的信心。

教师不是直接给出调理的方法, 而是让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分为5组。虽然每组学生亚健康证候不尽相同, 但所有小组只有一个相同的课题:中医方法调理我的亚健康。同时向学生推荐相关的中医学习资料, 主要包括入门的中医书籍和有关中医的互联网网站2部分。向学生推荐的书籍通俗易懂, 通过适当的病例使理论联系到临床实践, 学以致用,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好中医辨证。

2.2 实施研究

在给学生布置课题之后, 由学生分组完成。第一步:学习中医相关知识, 每组制作一个中医与亚健康的PPT课件, 以便检验学生对中医的认识和学习情况;每位学生制定一份中医调理自己亚健康的计划书。调理计划得到教师的肯定后再实施。第二步:使用中医方法调理自己的亚健康状态。在调理一段时间后, 再做健康评估, 依据自己的情况做一些调整。学生没有中医基础, 所以, 在自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在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仍无法理解时, 向教师请教。在调理过程中, 如出现不适, 要及时向教师反映, 以便作出调整。

2.3 交流

每个周末利用约120分钟的时间, 学生集体交流讨论, 教师观察、询问每个学生的症状是否得到改善, 是否要调整调理方案, 解答学生的疑问。其余时间每组学生自己安排。集中讨论时, 首先, 由小组代表发言, 陈述本组亚健康的主要症状和证型、调理方法和药物、调理结果和体会, 重点介绍自己调理计划中的独到之处。其次, 由其他组的学生提出质疑。最后, 由教师进行小结。

2.4 评价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调理, 原有容易疲倦、头痛头晕、失眠或嗜睡、食欲不振、月经不调等症状是否消失, 每位学生对自己的调理情况做一个总结, 写出完整的调理过程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原有症状、证型、调理方法、用药情况和调整方案。同时, 学生填写课外研究性学习自我评价表[6], 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调理计划评价、调理过程评价、达成健康目标评价和自评成绩。教师则从学生PPT课件、调理计划、小组讨论记录和现在的舌象及脉象与开题前进行对比, 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整个研究过程为:学习中医→制订调理计划→按计划调理→反馈效果→修改计划→继续调理→写出完整的调理过程报告→评价。

3 结果

30名参与学生在期末考试时中医学基础成绩经统计呈正态分布, 平均成绩为87.6分 (见表1) 。不但中医学基础成绩有大幅度提高, 而且其他学科成绩也有所提高。经近一个学期的中医调理, 学生的亚健康状态有极大改善, 原有症状大部分消失 (见表2) 。学生普遍反映生活有规律, 精力比调理前充沛。

4 体会

本次中医研究性学习不但关心学习过程, 而且还注重结果。学生不但要从各种渠道学习中医相关知识, 而且要用中医方法解决自己的亚健康问题。只有利用中医调理亚健康, 恢复健康状态, 学生才会对学习中医建立起信心。亲身参与是研究性学习的第一要义。只有参与, 才能体验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才能在自身亚健康状态消失时, 进一步激发学习中医的兴趣。学生通过上网搜索, 找到大量的有关中医知识的网站和论坛, 对这些信息加以分辨和学习利用, 培养其信息收集、分析和判断能力。学生通过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 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

小组间的交流是一个重要环节, 不但能鼓舞学生, 而且对调理效果暂时欠佳的学生有强大的心理暗示作用。在整个交流过程中, 尤其是在亚健康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过程中, 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加之学生亚健康状态得到改善, 精力充沛, 不但中医成绩得到大幅提高, 而且其他课成绩也有所提高, 但提高度不如中医学基础。

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调理亚健康, 对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首先, 教师要具备中医师执业资格;其次, 要精通针灸和推拿, 利用立竿见影的方法改善症状, 才会吸引学生。调理方法以中成药和艾灸法为主, 便于长期服用和在学生宿舍用药。并且最好由3~4名教师参加每周学生的讨论和集中治疗 (集中治疗是指以针灸或推拿的方法调理, 边调理边解答学生疑问) 。让学生感到中医基础同样贴近人们生活、贴近临床, 为以后更好地开展护理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7]。

摘要: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过于薄弱, 学习中医学基础有相当大的难度。从调理亚健康入手, 指导学生以入门书籍、互联网、小组讨论、教师辅导的方法, 研究学习中医理、法、方、药, 将学习结果用于制订自己的亚健康调理计划。结果 显示, 大部分学生亚健康状态得到改善, 学习中医的兴趣增加, 精力也更加旺盛。

关键词:护理专业,亚健康,中医

参考文献

[1]胡桃英.中等专业学校护理专业中医学教学方法的思考与实践[J].中医教育, 2007, 26 (7) :73~74.

[2]赵瑞芹, 宋敬峰.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2002, 19 (1) :10~11.

[3]吴文贵, 刘爱忠, 姚燕.某卫生学校在校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 2010, 19 (5) :108~110.

[4]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

[5]魏育林, 孔晶, 刘国玲, 等.亚健康躯体症状自评量表在亚健康筛查、症状分析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J].环球中医药, 2009, 18 (5) :39~45.

[6]张丽伟.课外研究性学习的调查及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 2006.

产后调理瑜伽怎么练习 篇2

门闩式:对消除腰围线上脂肪有很好的效果,并可强化脊柱和内脏,增强腹部肌肉的紧实。动作要点:跪立于地面,右腿向右伸展,脚尖向外,左膝和右腿在同一线上。吸气,两臂平举,与地面平行。呼气,重心向下,右手放于小腿上,右臂向右侧伸展。左臂同时伸向右前方,眼睛看手指尖方向。保持均匀呼吸3~5次。

单腿平衡伸展式:加强下盘力量的练习,改善腿部水肿,有利于消除下肢疲惫,消除腰围多余脂肪。动作要点:左脚踩地,右脚脚跟向上立起,直到膝盖触地。双腿尽量打开,调整身体,保持盆骨朝向正前方。脊背中正,随吸气手臂向头顶上方合掌。身体随手臂的带动向上延展,保持3~5次呼吸。蛇式变式:恢复女性臀部弹性,防止下垂,消除腰背部的脂肪。塑造臀、腰、背部曲线。俯卧,双腿并拢,脚尖点地,双手放于胸部两侧,两肘内收。

产后,中医帮你调理出身体的美 篇3

1.肥胖,体形走样

怀孕易引起女性“气虚”和“血虚”,从而导致虚胖、腹壁松弛,严重者还可发生内脏下垂。而且,据中医权威专家分析,如果错过产后修复这段减肥最佳期,以后等体形定型再减肥将变得相当困难。

调理法:通过中医针灸、耳穴、刺络拔罐、穴位埋线等经典方法,可改善内分泌平衡,补益气血,纠正虚胖体质。特别适合体质差的产后女性。结合腹壁整形及吸脂术,减肥效果更佳。

2.体虚

分娩時失血过多、用力、疼痛、创伤,都会导致气、血、津液的耗损,就是体质再好也会感到从未有过的虚弱。虚弱会带来一系列的不适症状,如眩晕、出汗、便秘、小便不利等等。

调理法:中药膳食可以帮助新妈咪的身体尽快恢复。可以在中医的指导下。选用党参、黄芪、当归、麦冬、枸杞、山药、桂圆、核桃仁、黑芝麻、莲子等煮粥或煲汤喝。

3.血淤

分娩时胞宫的脉络被损伤,导致脉络淤阻不通,旧血停留,经气郁滞,从而出现腹痛、腹硬满、恶露不尽等淤血停滞的症状。

调理法:经常对腹部施以自我按摩,可以促进血脉流通;也可以采用桃仁、黄酒、玫瑰花、三七、鸡冠花等进行食疗。

4.妊娠斑(蝴蝶斑)

妊娠期间激素变化,会引起皮肤色素细胞功能增强,导致面部出现咖啡色的斑块,即妊娠斑(亦称蝴蝶斑)。一般认为与肝肾不足、精血亏虚有关。另外,还可有便秘、头晕、精神差、皮肤干涩等,从中医角度看,都是“气血阴虚”的表现。

调理法:中医可运用针灸、耳穴、脐疗、中药熏蒸、拔罐、刺络拔罐、刮痧、穴位埋线、中药口服、穴位敷贴等多种方法,纠正内分泌失衡。改善局部皮肤代谢与血液循环,促进皮肤色素吸收。令黄褐斑逐步减淡至消失,且不易反弹。并在疗程结束后还能发挥一定的淡斑作用。

5.体虚而易感冒

由于气虚血弱而致身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产后经常怕冷怕风,容易患感冒、关节冷痛。

中医治病的调理作用之我见 篇4

中药的调理作用

机体状态与双向调理作用: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是阴阳保持相对平衡的结果,而阴阳相对平衡的破坏,是一切疾病总的病理反映。所以调理阴阳,使其恢复平衡,是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而调理阴阳之法,不外“补不足,损有余”两个方面。若阴盛则产生寒证,阴盛还可以化生为水湿、痰饮、瘀血;阳盛则产生热证,阳盛还可以化生为燥结、痰浊。所以去其有余,则有温、清、利、下、消之不同。若阴阳之不足即偏衰,阴虚则热,阳虚则寒。但由于阴阳偏虚所生之寒热皆因虚而致,所以治疗当宜补益,但又有清补、温补之分,以上皆是从正面入手的治则,故属于正治范畴。倘若阴阳盛衰发展到严重阶段,就会出现寒热之假象。如阳衰阴盛,虚阳外浮,出现真寒假热者,治宜温热;如阳热炽盛,邪热内闭,出现真热假寒者,治宜苦寒。这种从热治热,以寒治寒的治法,则属于反治法。由上可知,正治、反治或补或泻的治则,其意均在调理阴阳,勿使偏盛偏衰。另一方面,药物所含的拮抗性成分是产生双向调节作用的物质基础,而机体的机能状态则是中药产生双向调节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如益母草对受孕子宫呈抑制作用,对产后子宫呈兴奋作用[2]。黄芪在人体免疫系统反应偏低时可使人体白细胞总数升高;反之,当人体免疫系统功能正常时,可使疾病升高的白细胞数目下降,达到正常状态[3]。总之,各种不同的治疗手段和方法都是为了调理阴阳,使之达到平衡状态,最终的结果是,邪去正安,身体康复。

中药成分、剂量及用法的调理作用:单味中药含有多种治疗成分,中药复方制剂则成分更加复杂,且经过不同的制剂也可能产生新的化学成分,发挥临床治疗作用是多种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因含量、剂量作用于不同病理体质,机体受体和酶的不同,药效表现出多效性。一种药可能含有一定数量药理作用相互对立或相反的化学成分,疗效则是他们共同制约作用的结果。甚至有些可表现出小剂量和大剂量药理作用截然相反的情况。如当归小剂量时,有养血补血功能,而在大剂量时,活血化瘀调理作用增强。一味药的成人1 d用药量为剂量,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程久暂、病势轻重以及所用药物的性质和作用强度等具体情况来进行全面考虑。就病势而言,凡病势重剧而药力弱、药量轻,则效果不佳;病势轻浅而药力猛、药量过大,极易损耗正气。药物方面,质轻的用量宜轻,质重的可稍大;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用量较小,性味淡薄或作用温和的,可用较大剂量。毒性药物则需严格控制剂量在安全限度内。用法主要指汤剂的煎煮应当注意的事项以及各种药剂的服用方法,其煎药用水和火候都有特殊的要求。一般来说发散药及其他芳香类药物应避免久煎,补益滋腻、贝壳、甲壳、化石及多数矿物药则大多可以久煎,目的是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药力完全及减少药性成分的挥发或损耗。服药的方法:发散风寒药宜热服;呕吐或药物中毒宜小量频服;丸、散等固体药物,除特别要求外,一般都用温开水服;滋补药宜在饭前服;驱虫和泻下药空服;健胃药和对肠胃刺激性较大的宜饭后服;安眠药宜在睡前服。一般病情常日服3次;病情轻缓的可日服2次;病急、病重的可隔4 h服1次,使药力持续,利于顿挫病势;应用峻药应中病即止,以免耗伤正气。在治疗过程中,还要根据病情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治疗方法。

中药炮制、配伍的调理作用: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特殊的加工处理过程,也称炮炙。炮制的目的是为了使药物更加适合疾病复杂病情的需要,也就是说更加适宜对疾病的治疗与调节作用。由于中药材大都是生药,其中不少药材必须经过特定的炮制处理,才能更加符合治疗需要,充分发挥药效。有些药材的炮制还需要加用适宜的辅料,并且注意操作技术和讲究火候。炮制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药效,而少数毒性药和烈性药的合理炮制,更是确保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炮制的目的: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烈性或不良反应;改变药物的性能,使之更加适合病情需要;便于制剂和储藏;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药物纯净,使用量准确或利于服用。配伍的方法不同,可使药物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药效也随之改变。如生黄芪具抗利尿及升压作用,炒黄芪有利尿及降压作用[2]。生地黄有清热、凉血、止血的作用,熟地黄有滋阴补肾、补血调经的作用[3]。中药配伍是2种或2种以上中药联合使用,药与药之间就会发生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进或减低原有药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性和烈性,有的则产生不良反应。药物按一定的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当剂型即方剂。方剂是配伍的发展,也是药物配伍应用的较高形式。

总之,中药的调节作用是对人体不同病理状态下所产生的功能失调起到良性平衡调节的作用,其作用复杂,机理深奥。药物炮制与配伍的目的,就是要我们按照病情、药性和治疗要求予以正确应用,以保证充分发挥药效和确保用药安全,以期达到人体阴阳平衡、邪去正安的康复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的发展,其作用和机理将会进一步阐明。

针灸、按摩、理疗的调理作用

针灸、按摩、理疗、气功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经络是沟通人体脏腑、肢体、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组织的通道,把人体各组织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籍以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调节体内各部组织。针刺、按摩、理疗、气功及其他治疗疾病的方法,是作用于经络腧穴,调整经络、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平衡阴阳,防病和治病的目的。经络、腧穴的一个重要治疗作用就是双向调节作用。奇经八脉的重要生理功能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溢蓄调节作用-即双向调节作用。针灸、按摩、理疗、气功等即通过经络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起着双向性的良性调节作用。如炎症状态时,大椎穴针刺可降低有抗炎作用的白细胞;射线病白细胞过低,针刺大椎可又能升高白细胞。天枢既有止泻、止痢作用,又有通便作用。心动过速时,针刺内关能减慢心率;心动过慢时,针刺内关可使之恢复正常[4]。

总之,中医治病的调理作用贯穿于中医的诊断、遣方、制剂和治疗的方方面面,中医诊疗的过程,就是平衡阴阳的调整过程。

参考文献

[1]侯家玉.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1.

[2]魏伟,梁君山,周爱武,等.白芍总苷对IL2产生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1989,5(3):176.

[3]王汝俊,胡英杰,杜群,等.四君子汤对胃肠运动双向质基础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1,17(6):4-5.

咳嗽中医来调理 篇5

这种咳秋冬季多见,主要由于着凉引起。表现为咳嗽频频发作,痰色白且稀薄,怕冷,没有汗,发热头痛,鼻塞不通,打喷嚏流清涕,喉痒声重,全身酸痛,小便清长,脉象浮紧,舌苔薄白,指纹红。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饮食宜吃辛温散寒或化痰止咳的食品。

食疗方法

1. 生姜+红糖+大蒜

宝宝患了风寒感冒,喝温热的生姜红糖水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如果同时还伴有咳嗽,可在生姜红糖水里再加2~3瓣大蒜一起煮,要用小火煮10分钟,把蒜头的辣味煮掉,这样宝宝才肯喝。

2. 烤橘子

将橘子直接放在小火上烤,并不断翻动,烤到橘皮发黑,并从橘子里冒出热气即可。待橘子稍凉一会儿,剥去橘皮,让宝宝吃温热的橘瓣。如果是大橘子,宝宝一次吃2~3瓣就可以了,如果是小贡桔,宝宝一次可以吃一只。最好配合大蒜水一起吃,一天2~3次。橘子性温,有化痰止咳的作用。吃了烤橘子后痰液的量会明显减少,镇咳作用非常明显,而且宝宝都愿意吃。

风热型咳嗽

这这种咳嗽便秘的宝宝最容易出现。表现为发热、流涕、咳嗽,喉中痰鸣,咯吐黄痰,白天重夜里轻,小便黄,大便干燥,脉浮数,舌红苔厚腻,指纹红紫。这类咳嗽的宝宝宜吃具有清肺化痰止咳作用的食物。

食疗方法

1. 梨+冰糖+川贝

选择肉细腻少渣的梨,靠柄部横断切开,挖去中间核后放入2~3粒冰糖,5~6粒川贝(川贝要敲成碎末),把梨对拼好放入碗里,上锅蒸30分钟左右即可,分两次给宝宝吃。此方有润肺、止咳、化痰的作用。

2. 煮白萝卜水

新鲜的白萝卜洗净,切4~5薄片,放入小锅内,加大半碗水,放火上烧开后,再改用小火煮5分钟即可。等水稍凉后再给宝宝喝,此方治疗风热咳嗽、鼻干咽燥、干咳少痰的效果是不错的,2岁以内的宝宝收到的效果更好。

肺燥型咳嗽

这种类型的咳嗽北方冬季多见。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咳出,或鼻咽干,舌苔薄少津。燥咳者宜吃有润肺生津止咳作用的食物。

食疗方法

1.雪梨膏

将2个雪梨刷洗干净,温水浸泡1小时,用清水冲洗,连皮切成1cm见方的小丁。捣烂取汁。将雪梨渣浸入适量温开水中,浸泡30分钟,重复上述过程再取汁1次。合并两次滤汁。将滤汁放入锅中,用文火煎熬浓缩,雪梨汁浓稠时,加蜂蜜100克,调拌均匀,收膏后晾凉,装罐备用,宜放置冰箱冷藏。每日2次,每次20ml,温开水冲服。功效是生津止渴、滋肺润喉痛,适合秋冬季节喝,1岁以上宝宝尤为适宜。如果没时间做,买来成品的秋梨膏冲服也可以。

2. 银耳乳鸽汤

原料:银耳50g,乳鸽2只,生姜3片,食盐少量。

将发好的银耳择去杂质,漂洗干净待用。乳鸽用温水洗净,去毛及爪甲、内脏。然后将银耳、乳鸽、生姜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清水1000ml,先用武火煮沸,然后改用文火慢煲1小时,加入调味品,即可食用。

银耳可滋阴润肺,对肺燥的干咳、久咳及咳嗽吐血均有治疗作用,乳鸽能祛风解毒,二味配合,可改善病人体质。

咳嗽时这样做

咳嗽时 把宝宝抱起,拍拍背。宝宝咳得难受时,把宝宝立着抱起来,拍拍后背,缓和一下。

咳嗽伴呼吸困难时 让宝宝直起身坐着。宝宝晚上睡觉时,因咳嗽、哮喘而使呼吸困难,此时,让他直身坐起会舒服些。同时,尽快去医院看医生。

咳嗽平息后 给宝宝喝些凉白开水。嗓子干时容易咳嗽,喝些白开水会好些。但如果咳嗽时喝水,会把水呛出来,所以应该在咳嗽平息后,再给宝宝少量多次喝水。

咳嗽伴身子发烫时 觉得宝宝身子烫时,为慎重起见,最好测量一下体温,如果温度在38.5℃以上,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祛痰时这样做

如果宝宝咳嗽时还有不少痰液的话,除了要带宝宝去医院进行治疗外,妈妈们还可以参考以下方法,给宝宝祛痰:

位置祛痰法

俯卧——用几个枕头做成一个有斜度的平面,倾斜度约为20°~30°左右,然后让宝宝俯卧在枕头上,头低脚高,这样利用地心引力,可使肺部的痰液自动流出。

侧卧——让宝宝侧身睡在枕头上,左侧卧或右侧卧都可以,同样头低脚高。采取不同的位置摆放身体,这样容易使肺部不同位置的积痰都能排出。

小提示:每个位置停留5分钟,如果宝宝出现不适的现象,应立即停止。

拍痰法

在位置祛痰法的基础上,再加上拍痰法,能更有效地将痰排出。原理是通过空气及手掌的震动力,使积痰松动而被排出。方法是宝宝俯卧在有斜度的平面上,头低脚高,妈妈一只手护住宝宝,另一只手窝起手掌,用空心掌轻拍宝宝背部。

维持同样的姿势及手法,在宝宝上背部的左右两边轻拍,目的是拍出积痰,每个动作需拍3~5分钟。

《母子健康》爱心提示

1. 居室保持适当湿度。咳嗽不止的宝宝在室温为20℃左右、湿度为50%~65%左右的环境下可以有所缓解。环境过于干燥,空气湿气下降,黏膜发干、变脆,小血管可能破裂出血,纤毛运动受限,痰液不易咯出。因此,要保持房间空气湿润,可以使用加湿器、用水拖地板等方法增加空气湿度。

2. 空气要新鲜。室内应每天早晚开窗通风半小时。房间里不要有人吸烟,也不要有其他异味气体,如厨房油烟等,这些都会加重咳嗽。

3. 睡眠时侧卧。为了避免宝宝晚上睡眠时咳嗽,让其取侧卧位,最好将头部或上身用毛巾、枕头垫得稍高一些,以免呼吸道分泌物返流到气管引起咳嗽,影响睡眠,这样也可使宝宝感到舒服些,缓解呼吸困难。

4. 咳嗽要忌口。中医认为,鱼、蟹、虾和肥肉等荤腥油腻食物,可能助湿生痰,有的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加重病情。辣椒、胡椒、生姜等辛辣之物,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使咳嗽加重,要注意避免。而新鲜蔬菜如青菜、胡萝卜、西红柿等,可以供给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有利于机体代谢功能的恢复。

心理调理 中医有招 篇6

※惊 恐

突然的大灾害降临,人处于一种不能应付的状态,最容易出现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中医认为惊恐最易伤肾、心、胆,惊恐之后三脏出现虚损,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神不宁。表现为惊恐不安、害怕胆小、不敢独处、心悸气短、面色苍白、精神不振等。

由于惊恐主要以心胆气虚证候为主,所以应对这些人主要采用“补气”的治疗方法,也就是更多地采用拥抱、爱抚的肢体和口头语言的支持方法。

在饮食上,要采用“介以潜之”和甘味补气的办法。具有补气功能的常见食物有:大米、山药、白扁豆、薏苡仁。必要时还可采用中药的治疗方法,像人参、党参、茯苓,方如安神定志丸等。

※悲 哀

悲哀主要以肺脾气虚为主,所以在行为上也要采用“补”的支持方法。但与惊恐不同的是,肺脾气虚多夹有气滞,所以,应该及时疏导他们的情绪(理气),让他们充分地宣泄出自己的负面感受,包括哭喊等方式。

在饮食上,除了采用上述补气的食物外,还可以用些白色的食物调补,比如百合、白木耳等。由于他们同时有很多气郁的症状,可以建议他们适当吃些辛辣的食物,其他诸如橘子、橙子、柚子(以上水果的皮也可以泡茶喝)、萝卜、花茶等都可以调理气机。中药除上面所提补气药物,还可适当加些宽胸顺气的药物,比如枳壳、栝楼皮、木香等。中药方可以选用异功散等。

※忧 思

忧思主要是气机郁结,所以“气郁达之”,也就是在行为上要采用疏通条达的方法,要采用更多的阳性的治疗方法。比如早上起来,迎着八九点钟的太阳,融入集体中,唱歌、喊叫、跳舞、运动,充分宣泄压抑的情感。

在饮食上,主要采用芳香和辛辣两大类食物,比如辛辣的食物有辣椒、生姜、芥末、葱、蒜等。芳香类的有玫瑰花、茉莉花、菊花、薄荷、豆蔻、砂仁等。中药可用柴胡疏肝散。

※多种负面情绪聚合

经过重大灾害之后,很多人情绪和精神上有很大变化,如悲哀、痛苦、郁闷、焦虑、恐惧、愤怒等,经常是混合出现的。中医将这种负面情绪聚合分成两大类:阴性和阳性。

阴性负面情绪聚合主要表现为悲哀、抑郁、恐惧、消沉、畏缩等。对于这种情形,主要采用阳性的行为治疗。在饮食上也多用阳性的食物。中药可以根据辨证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

阳性的负面情绪聚合主要表现为焦虑、烦躁、不安、痛苦、愤怒、暴躁等。对于这种情形主要采用阴性的行为治疗,比如多听安静柔美的小夜曲,傍晚在水边、草地漫步,轻声细语地聊天等。在食物上多吃阴性的食物,比如苦、酸、甜味的食品,也可以多吃富于汁类的水果和蔬菜等。中药可以根据辨证采用龙胆泻肝丸、一贯煎等。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产后中医调理】相关文章:

中医调理04-30

肾虚中医的调理方法04-27

肠胃湿热怎么调理 老中医推荐饮食疗法04-28

产后饮食09-04

产后避孕05-03

产后风湿07-01

产后护理07-26

产后血栓07-28

产后感染08-23

产后泌乳09-15

上一篇:学术引领下一篇:创新创业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