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学习方法

2024-09-02

高一化学学习方法(精选十篇)

高一化学学习方法 篇1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到这样一个问题:我孩子在初中的时候, 化学成绩很好, 现在上了高一化学成绩一落千丈, 大不如前了, 孩子经常说老师讲的内容听不懂。也有学生问我:为什么我初中化学经常考满分, 现在却基本不及格, 我现在很想学好它, 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难道真的是我的能力有问题?家长对老师的上课能力产生了疑问, 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也产生了怀疑。为了解决这些疑惑, 我着手对学生成绩滑坡的原因进行了问卷调查, 期待这项调查能对高中化学教学提供一点参考。

二、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1.学生普遍认为高一化学难度大, 知识散, 反应关系复杂。2.与初中的化学知识比较而言, 化学反应现象比较复杂、抽象, 难以理解。3.同学间竞争压力大, 害怕输给别人, 使自己陷入“压力越大, 效率越低”的恶性循环中, 最终受不了一次次的失败而决定放弃。4.长久以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留下了大的“后遗症”, 90℅的同学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都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 很少有同学会主动做到“课前认真预习、课中积极思、课后及时巩固”, 即使是进行巩固也是勉强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没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5.获取知识的途径单一, 只有15℅同学表示经常通过课外书籍和互联网等途径积极获取知识。知识面狭窄, 思维的惰性大, 空间小, 知识掌握不灵活。6.有些学生很努力, 但是方法不当造成成绩不理想, 却又不知道如何去加以改进。鉴于以种种原因, 家长和学生遇到的困惑也就自然会产生。

三、学生学习的动力分析

学生为什么要读书?这是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一种解答是读书能给学生带来好处, 但哪些知识给学生带来好处, 学生自有选择。从利益的角度看, 学生能感受得到的就是成绩的好坏, 自已的排名能否考上大学。一种解答是读书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按照马斯洛的观点, 人有各种不同层次的需要。而“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 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为根本的因素。当学生在前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后, 必然会产生这样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 课堂上能否抓住学生这一心理需求, 是我们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

四、教学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和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分析, 我们知道, 诸如“学习习惯”“学习心理”“好奇心”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在教育实施中是值得注意的。尽管它不能代替其他的基本学习能力, 却是认知行为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这些品质好坏与否, 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学习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 化学学习也是一样, 这些非智力因素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发展的特点, 对学生化学学习的影响比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尤其是在初高中化学知识结构特点大大不同的环境下, 更应该注意这个问题。高一的化学教师该如何利用学科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以精彩的内容吸引人。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它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每一次的化学实验总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灵活多样, 富有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活动, 很适合中学生精力旺盛、好奇、好动的特点, 能引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2. 以正确的方法引导人。

一方面, 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 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 促进化学各项能力的发展, 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其他素质。工作中我发现, 许多学生做题目时, 一边看题目, 另一边手里转动着笔, 一旦笔掉下了, 捡起来接着转, 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根据注意力分配原则, 学生的思想不能集中起来, 做题效率自然低下。因此, 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认真听、积极想、快速记”, 让学生调动一切感觉器官一起活动, 养成眼、耳、口、手一起动的习惯。另一方面, 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复习的时间。根据“遗忘规律”, 人们对刚刚接触到的内容, 在短期内遗忘最快;超过50℅时间的记忆是难以遗忘的。因此要提醒学生课后及时复习, 并且不能因为暂时记住了就把它丢到一边, 告诉学生“如果你花了20分钟的时间把内容记忆下来, 那么你因该再花10分钟的时间去加强记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如何从这些方法中总结出一套独特的, 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 以恰当的方式激励人。

恰当地使用鼓励性语言会让学生自信,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是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有效方法。教师要细心地、耐心地观察、发现、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坚持不懈地鼓励学生进步、克服一切困难前进, 不断地为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加油, 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激发上下工夫。课堂上, 老师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会传递给学生自信的力量;作业本上, 老师送上的一张笑脸、一朵红花、一句“加油”总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课后, 老师的家访、单独谈话, 学生会把你视为知心朋友。这样自然就会产生“亲其师, 信其道”的效果。同时, 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也消除了一些化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4. 以合适的考试评价鼓舞人。

不论是小学生、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大学生, 学生对自己学习效果的评价更多的是看考试成绩, 分数决定一切。如果学生每次考试成绩都很好, 学习起来自然有劲头, 信心十足;如果每次考试都是不及格或刚刚及格, 肯定会倍受打击, 学习兴趣也就消磨殆尽了。关于这一点, 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同样一份试卷, 其中有基础题和附加题, 我在一个班级把100分的分值分配到所有题中, 由于附加题有一定难度, 得分较低;我在另外一个班级, 分值分配进行变动, 基础题100分, 附加题20分。这样这个班的学生的总分较高;多次试验后我发现后一个班级的同学学习化学的兴趣明显比前一个班级高。几次过后, 我在前一个班级也采用了相同的评价方式, 学生的学习状态明显改善。实践证明:“考试得高分”是鼓舞学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选择题目进行学习评价时一定要恰当, 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的考分中看到希望。当然,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高的要求。

5. 以多种现代教学手段,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化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医药及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条件, 如, 带学生参观化工厂、污水处理厂, 了解周边生态环境的变化等形式丰富教学内容。这样, 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使学生能把所学的化学理论知识更好地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 更好地了解环境, 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深深影响我们的生活。

高一化学学习方法 篇2

一、原理:影响水的电离平衡因素

H2OH++OH-

1.25℃,——→c(H+)H2O=c(OH-)H2O=1×10-7——→Kw=1×10-14

2.25℃,加CH3COOH、H+——→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7

3.25℃,加NH3·H2O、OH-——→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7

4.25℃,加Al3+——→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7

5.25℃,加CO32-——→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7

6.升温100℃——→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6>1×10-7——→Kw=1×10-12

7.100℃,加CH3COOH、H+——→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6

8.100℃,加NH3·H2O、OH-——→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6

9.100℃,加Al3+——→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6

10.100℃,加CO32-——→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6

二.利用上述原理进行相关计算

1.25℃时,pH=1的HCl溶液,c(H+)H2O为多少?

[思维路径]

利用原理2:HCl为强酸——→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7

——→Kw=1×10-14=[c(H+)+c(H+)H2O]·c(OH-)H2O=[10-1+c(H+)H2O]·c(OH-)H2O,

因为2中c(H+)H2O=c(OH-)H2O<1×10-7,所以c(H+)H2O忽略不计,Kw=[10—1]·c(OH-)H2O=10-14,从而得出c(OH-)H2O=10-13,即c(H+)H2O=10-13<1×10-7。

2.25℃时,pH=13的NaOH溶液,c(H+)H2O为多少?

[思维路径]

利用原理3:NaOH为强碱——→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7

——→Kw=1×10-14=c(H+)H2O·[c(OH-)+c(OH-)H2O]=c(H+)H2O·[10-1+c(OH-)H2O],

因为3中c(H+)H2O=c(OH-)H2O<1×10-7,所以c(OH—)H2O忽略不计,Kw=[c(H+)H2O·10-1]=10-14,从而得出c(H+)H2O=10—13<1×10-7。

3.25℃时,c(H+)H2O=10—13时,该溶液的pH为多少?

[思维路径]

c(H+)H2O=10-13——→<1×10-7——→平衡向左移动——→抑制水的电离——→加CH3COOH、H+、NH3·H2O、OH-

若为酸,则pH=1;若为碱,则pH=13。

4.100℃时,pH=4的HCl溶液,c(H+)H2O为多少?

[思维路径]

利用原理7:HCl为强酸——→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6

——→Kw=1×10—12=[c(H+)+c(H+)H2O]·c(OH—)H2O=[10—1+c(H+)H2O]·c(OH—)H2O,

因为7中c(H+)H2O=c(OH—)H2O<1×10—6,所以c(H+)H2O忽略不计,Kw=[10-4]·c(OH-)H2O=10—12,从而得出c(OH-)H2O=10-8,即c(H+)H2O=10-8<1×10—6。

5.100℃时,pH=11的NaOH溶液,c(H+)H2O为多少?

[思维路径]

利用原理8:NaOH为强碱——→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6

——→Kw=1×10-12=c(H+)H2O·[c(OH-)+c(OH-)H2O]=c(H+)H2O·[10—1+c(OH—)H2O],

因为8中c(H+)H2O=c(OH-)H2O<1×10—6,所以c(OH—)H2O忽略不计,Kw=[c(H+)H2O·10-1]=10-12,从而得出c(H+)H2O=10-11<1×10-6。

6.25℃时,pH=3的NH4Cl溶液,c(H+)H2O为多少?

[思维路径]

利用原理4:NH4Cl为盐——→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7

——→NH4++H2ONH3·H2O+H+——→溶液的H+是水电离产生的——→c(H+)H2O=1×10—3>1×10-7

7.25℃时,pH=11的CH3COONa溶液,c(H+)H2O为多少?

[思维路径]

利用原理4:CH3COONa为盐——→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7

——→CH3COO-+H2OCH3COOH+OH-——→溶液的OH-是水电离产生的——→c(OH-)H2O=c(H+)H2O=1×10-3>1×10-7

8.25℃时,c(H+)H2O=10—4时,该溶液的pH为多少?

[思维路径]

c(H+)H2O=10-4——→>1×10-7——→平衡向右移动——→促进水的电离——→加强碱弱酸盐或强酸弱碱盐

若为强碱弱酸盐,则pH=10;若为强酸弱碱盐,则pH=4。

9.100℃时,c(H+)H2O=10—4时,该溶液的pH为多少?

[思维路径]

c(H+)H2O=10—4——→>1×10—6——→平衡向右移动——→促进水的电离——→加强碱弱酸盐或强酸弱碱盐

若为强碱弱酸盐,则pH=8;若为强酸弱碱盐,则pH=4。

10.25℃时,pH=3的溶液,其溶质可能是什么?水电离出氢离子的浓度为多少?

[思维路径]

pH=3的溶液,

其溶质可能是酸溶液,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7

——→Kw=1×10-14=[c(H+)+c(H+)H2O]·c(OH-)H2O=[10-3+c(H+)H2O]·c(OH—)H2O,

因为2中c(H+)H2O=c(OH-)H2O<1×10-7,所以c(H+)H2O忽略不计,Kw=[10—3]·c(OH—)H2O=10-14,从而得出c(OH-)H2O=10-11,即c(H+)H2O=10-11<1×10-7。

其溶质是强酸弱碱盐溶液,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7

高一有机化学学习方法指导 篇3

关键词:调整思路;总结规律;注重结构

对于高一学生初学有机化学,都会有些不知所措。由于有机化合物的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差异大,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使学生普遍感觉理解与记忆比较困难,容易产生烦躁厌学的情绪,逐渐失去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兴趣。針对这个现象,我觉得学好有机化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调整思路,做好有机化学入门准备

有机物和无机物是化学领域中相对独立的两大块,不仅理论上存在较大差异,学习的思维方法也各不相同。初学者一定注意不要用无机的思维方法来学习有机物,对于无机物的性质,我们通常是机械地记住就行了,但对于有机物的性质,要正确掌握思路和方法。有机化学的重点就是有机物的结构,学习的思路可以抓住“有机物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条主线。要善于对比和归纳总结,注意一般和特殊,学一种物质就相当于学了一类物质,反应方程式也是类似的,只要抓住有机物官能团的结构变化,断键和成键特点就可以非常轻松地写出。

二、总结规律,归纳学习有机化学方法

学习有机物的一般规律:先从代表物的结构→性质→用途,

然后类推到一类物质。特别是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条规律贯穿所有有机物部分内容,并指导有机化合物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

学习结构可以从最简单的烷烃入手,对比结构变化引起了性质变化,然后进行归纳总结。要掌握成键规律,如:碳需要4个价键,氧需要2个价键,氮需要3个价键,氢需要1个价键,这样结构就不容易写错。结构变化会引起性质变化:从结构上看,乙醇相当于乙烷中的一个氢原子被羟基①取代,引起的性质变化则是物理性质上乙烷不溶于水而乙醇则以任意比与水互溶,化学性质上乙烷的特征反应是取代,而乙醇则可以与钠反应,还可以催化氧化和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还能发生酯化等反应。这就更容易理解有机物中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

学习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要注意归类学习:如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决定它的性质稳定,不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其特征反应是取代,再由甲烷的性质类推到跟它结构相似的一类烷烃的性质。而乙烯含有一个容易断裂的碳碳双键,它的化学性质就表现在双键上,其中氧化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都涉及双键的断裂,最后类推到含有碳碳双键的烯烃,都具有与乙烯相似的化学性质。烃的衍生物中则是官能团性质的归类,如:—OH的性质:与钠反应,还可以催化氧化和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酯化;—COOH的性质:酸性与酯化反应;—COO—的性质:水解(酸性和碱性两种)。

三、注重结构,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有机物的重点就是结构变化,所以要抓住有机物的机构特点和变化规律,有助于理解有机反应原理。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可以在课堂注意观察老师的形象和课件的动画演示,也可以通过老师带来的各种有机物的分子模型(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来理解有机物的空间结构。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亲自动手做模型来加深印象和更好的掌握有机物的结构。总之,一定要在学习有机物的初级阶段将其成键规律和结构特点掌握好。

有机物普遍存在同分异构现象,这也是导致有机物种类繁多的主要原因。因此判断有机物同分异构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应该更讲究思路和方法。从思路上说可分为三层,层层递进,即碳链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异类异构。从方法上说以烷烃的碳链异构为基础,找环境相同的氢原子。如:甲烷(CH4)的四个氢原子相同,所以其一氯代物只有一种;四个氢原子被四个甲基取代后形成的新戊烷[C(CH3)4]的一氯代物也只有一种,以此类推乙烷(C2H6)的一氯代物也是一种,则其六个氢原子被六个甲基取代后形成的2、2、3、3—四甲基丁烷[(CH3)3CC(CH3)3]一氯代物也是一种。而异类异构则指的是不同类别的有机物之间同分异构,比如酸和酯、醇和醚、醛和酮、烯烃和环烷烃等,当然,不同类别的有机物同分异构的找法有很多,我们只要掌握了思路和正确的方法,就可以非常轻松地写出。

四、以官能团之间的联系为主线,构建知识框架

将各类物质或官能团的性质分别突破以后,我们会觉得知识有些散乱,此时我们不妨以一些重要物质或官能团为主线,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有机知识框架,为有机合成和推断提供明确的思路。如:碳碳双键可以与水加成生成醇,而醇可以氧化成醛,进而氧化成酸等。

有机化学在高考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有机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反应原理、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有机实验是高考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要学好有机化学,突破有机化学难点,学生要从常规课堂切入,转变学习的思维方法,寻找有机物之间的联系,抓住有机物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注重规律和方法的总结。

参考文献:

赵学敏.新课程下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指导[J].学周刊,2012(2):74.

高一学生化学学习动机调查研究 篇4

关键词:学习动机,化学学习

我们都知道, 学习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它能够引发、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它支配了学习者的学习行为, 说明了学习者是否想要学习, 喜欢学习什么, 学习努力的程度。学习动机能够指激发、定向和维持学习行为, 所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十分重要。

1. 简介

学习动机根据其的动力来源, 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又称内部动机作用, 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 学生的好奇心、兴趣、对提高自己能力的渴望等均会使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外部动机又称外部动机作用, 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例如, 学生努力学习是为了学习活动之外的因素, 如想要得到教师对自己的奖励或想要避免父母对自己的惩罚等。

2. 调查目的

本调查研究利用学习动机问卷调查当前高一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 详细地分析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水平和强度, 并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化学学习动机的影响程度。

3.调查方法

本调查选用2008年毕华林教授的学生颜红芹编制的《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样本选择长安一中高二年级两个班级, 进行集体测试。共发放问卷123份, 回收有效问卷86份。

4.调查结果

我们对学生的学习动机问卷内容按照学习化学的内部动机、外部动机进行分类, 并进行统计分析, 希望能够发现当下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动机的总体情况。问卷调查中每道题目总分均为5分, 学习动机的平均分为所有题目得分总和除以总题目数, 它多少表达了学习动机的强度的多少;内部动机的平均分为内部动机题目得分总和除以内部动机题目数, 它的多少表达了学习动机的水平高低。如果学生学习动机的平均分越高, 代表他的学习动机强度越大, 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平均分越高, 代表了他学习动机的水平越高。

通过表1的数据, 我们可以看出当前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平均得分是3.1148分, 这说明目前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强度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内部动机的平均得分是3.84分, 这说明目前中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水平处于较高的水平。就平均分比较而言, 内部动机的得分明显高于外部动机的得分, 且二者的差异非常显著 (p=0.000<0.01) , 说明内部动机是学习动机中促使当前中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导性动机。这表明, 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是源自于学生对于化学这门课的好奇心、兴趣、以及对提高自己能力的渴望。

我们为了进一步研究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动机, 对自我效能感、化学学业成败归因、师生关系、化学价值观这四个可以人为地控制和调节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根据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我们可以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动机。

从表2中我们不难看出, 四个影响因素的平均得分都比较高, 超过了学习动机的平均分。这说明这四种因素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都很大。对学生学习动机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学生的价值观。从表中, 我们还能看出除了师生关系在不同的年龄之间形成了显著差异外, 其他各因素在年龄、班级、性别中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因此, 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育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兴趣, 从各方面引导学生, 激发起他们的求知与学习欲望,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增加趣味实验或者家庭小实验来帮助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化学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化学教育教学中渗透价值观。

教师在教学中, 要增加和教学相关的社会关注热点问题,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同时, 教学中要从自身做起, 提倡节约环保, 倡导绿色化学。

3. 指导学生正确的成败归因。

在学习中, 学生难免会遭遇失败和挫折, 也可能会因获得良好的成绩或者巨大的进步而骄傲, 这时, 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分析其成败的原因, 指导学生正确的进行成败归因, 引导他们更好的学习。

4. 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学生喜欢学习某门课程, 往往是因为很喜欢教授这门课的老师。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志华, 郭占基.初中生的学业成就动机, 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 1993, (4) :198-204.

[2]张杰.中学生学习动机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34) :25-27.

[3]颜红芹.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高一化学学习方法 篇5

一是明确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实验知识等内容。基本技能包括化学实验技能和计算技能。

二是明确对学习者的能力要求。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观察能力。能够通过对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

高考化学考查的观察能力可概括为3项:

a.化学学科中的观察能力;

b.对自然、科学、生产和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观察能力;

c.对观察结果的初步加工能力。

(2)实验能力。

a.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来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的能力;

b.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处理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c.初步处理实验中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

d.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

e、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3)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诸种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密切相关。

a.对中学化学应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将知识横向和纵向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地贮存,作“意义记忆”和抽象“逻辑记忆”,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b.能将实际问题(或题设的情境)分解,找出应答的关键,能选择和调用自己贮存的知识块,将它们加以分解、迁移转换(联想、类比、模仿和改造)、重组,使问题得到解决;并能用文字(或语言、图表)来表达自己答案的应用能力。

c.能将化学知识(含实际事物、实验现象、题目指定的各有关数据,还包括由题目中自己可能得到的各种信息),按内在联系抽象归纳,逻辑统一成规律,并能按此规律进行推理和想像(发散和收敛)的创造能力。

d.对原子、分子、化学键等微观结构有一定的三维的想像能力。

e.通过分析和综合、比较和论证,选择解决问题方案的评价能力。

f.将化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通过计算和推理(结合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4)自学能力。

a.敏捷地接受试题所给出的信息的能力;

b.将试题所给出的信息与从课内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相结合来回答问题的能力;

c.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用信息的能力。

2、五个关系

一是物质的结构、性质、存在、用途、制法等主要项目的关系。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物质结构的反映。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存在、制法。

二是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有机化学基础知识与化学基础理论的关系。从多种同类物质中可归纳总结出一定的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逐渐形成理论体系,理论又能用于指导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

三是化学实验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关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的结论可通过化学实验来证实,更要注重以化学实验为切入点进行探究式学习。

四是化学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化学与数学、物理学、生物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学习时,我们要积极、有意识地将这些学科中的知识、方法、原理相互联系、应用。在学习时我们还必须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等实际,要细心观察,以发现和提出问题。

五是记忆与理解的关系。中学化学中的知识是化学学科中的最基础的东西,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在学习时,我们要以科学的记忆方法记忆化学知识,同时要注重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记忆是理解的基础,理解对记忆是有效的帮助。

3、一种用语

即对物质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常用化学用语要熟练掌握,达到准确、灵活应用的程度,善于用化学用语表达化学问题。

4、四个勤字

如何做好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引路人 篇6

首先,教材内容的需要。初中化学注重定性分析,要求记住现象或结论;而高中化学除了定性分析外,还定量分析。同时,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的化学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

其次,学生学习的行为特点的需要。初中阶段很大程度是记忆,背记的东西多,据调查有些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理解后再记忆,死记硬背会导致学到的知识“消化不良”。初中阶段主要还是依赖教师,欠缺独立思考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具有独立性,主动接受方式获取知识,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

再次,新生适应教师、环境的需要。步入新的学习环境,遇到新的教师,新生需要一段时间适应。经问卷调查,新生一般都需要二三周时间来适应。新生不仅要适应教师的教法、特点、要求、课外活动等,还要熟悉学校的情况和身边新的同学,当然教师也要了解学生。

认识到过渡复习的必要性后,就要扎实抓好过渡复习,消除知识过渡中的“台阶”和“障碍”。要保证顺利过渡,可努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认真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

这是做好顺利过渡的准备阶段。“知己”是明确复习过程中自己要做的工作,也就是“备教材”。教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化学素质、成绩档案。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经过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后,才能确立复习的起点和重点。

二、抓住重点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复习

不是简单地过一遍,而应突出重点。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例如问卷调查后发现很多新生对电解质的概念和电解质导电的实质等内容掌握不牢;对一些概念如加热、高温、点燃、燃烧混淆不清;对有些知识点如溶解度的计算模糊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还要使学生认清初中知识既是高中化学的基石,有些知识点在会考、高考中也占有一定地位。如近几年在高考中频繁出现关于溶液溶解度和溶液的深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考题。在复习中既可以采用列表、知识结构图、归纳对比等复习总结方式,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层层诱导、实验启发等先进教改手段。不要一味满堂灌,要留一定空白,讲练结合,设置疑问,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以适应高中教学。

三、及时查漏补缺,适当拓宽延伸

既要针对初中知识重点突出地复习,还要对忽视和薄弱问题及时弥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普遍反映有以下两个方面急需弥补:

(1)初、高中教材脱节的内容。现行的初三新教材和高中教材之间存在一些脱节。如初三新教材删去了电解质、非电解质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等概念和理论,也没有以选学内容的形式出现,但这些内容属于初、高中相互衔接的知识,高中讲到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复习中注意弥补。

(2)关于溶液较高要求的计算。在初中关于溶剂和温度发生变化时溶解度的计算不做要求,以后学生却要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一些。

四、保证专题质量,“分散”贯穿始终

在保证质量、扎实有效过渡复习的基础上,还要树立打“持久战”的意识。过渡复习分专题划块复习和分散渗透复习两种形式,专题划块复习完成后,至于分散渗透复习则应贯穿在高中教学的始终,要坚持不懈。此外,在新课教学中,灵活运用旧知识,引起新知识,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区别,既复习巩固了初中知识,又为高中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既便于理解记忆,又能激发兴趣,从形式到内容都符合认识规律,而且一举两得。

高一化学学习方法 篇7

一、巧用生活中的化学,激发学习化学兴趣

化学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化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源自于生活,又在生活中得以利用。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要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入手,引发学习兴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就很有指导意义,教学应该与生活相结合,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化学教师要用学生的眼光认识世界,这样才能为学生设身处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很轻松很自然的情形下去观察去体验身边的生活,进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理解化学。

例如,高一学生在学习“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这一节时,我以学习食堂早餐提供的油条展开话题。先向学生介绍:在炸油条之前和面粉的时候,要向面粉里加入纯碱和明矾,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学习兴趣就来了,展开讨论,纷纷发表各自的意见,找出加纯碱和明矾的作用,并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教师总结:炸油条的第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是Na2CO2+H2O=NaHCO2+NaOH,然后第二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是2NaHCO2=Na2CO2+H2O+CO2↑。这两个化学反应以后会让很多二氧化碳的微小气室充满在面团里,然后气体受热会膨胀,所以油条在炸的时候会迅速膨胀起来。为什么要用到明矾呢?从上面的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看到会有很多的氢氧化钠产生,而氢氧化钠属于强碱,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明矾是用来中和氢氧化钠的碱性。

教师讲完生活中与铝有关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以后,然后问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如何正确使用铝制品。铝制品表面虽然有致密的氧化膜保护层,但如果遇到酸、碱以及氯化钠溶液均会发生反应而被腐蚀,因为氧化铝、铝都能与酸或碱溶液反应。氯化钠溶液中的氯离子会破坏氧化膜的结构,加速铝制品的腐蚀。所以,铝制品不宜用于盛放酸、碱溶液,不宜长时间盛放咸菜等腌制食品,也不能用具有强酸性或强碱性的洗涤剂来洗涤铝制品。

二、利用周六化学社团,激发学习化学兴趣

周六的快乐学习和快乐社团是我们学校的一大特色。我校本着“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展示价值”的人才培养目标,自2002年起在以前开设讲座和学科延伸性兴趣活动的基础上,全面、科学地部署并制订方案,实施了“快乐周末”行动。每周的“快乐周末”其实是市高中领导、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一个创新学习、展示自我的平台,旨在通过这个“快乐平台”开阔学生眼界,启迪智慧,增长知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他们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学校准备通过若干年探索,初步构建起具有鲜明特色的活动课程序列,努力形成“人本化”的校本课程。快乐周末主要是以高一学生为主。所以,我们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周六快乐社团这一契机,开展与化学有关的活动,吸引更多的高一学生来参加,这样对他们学习化学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这个学期高一化学就有两个社团,一个是“化学与影视”,让学生观看与化学有关的电影;一个是“趣味化学”,应用化学知识进行一些趣味性实验。

例如,利用周六化学社团,带领学生进行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先给学生讲化学知识:含有亚铁离子的废水,可以用氧化法处理,以去除其中的重金属离子。然后讲原理:用石灰调节废水的p H使之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然后向废水中不断鼓入空气,可将Fe2+转化为Fe(OH)3沉淀除去。向含有Cr3+的废水中加石灰,降低溶液酸度。当调节废水的p H至7~8时,Cr3+形成沉淀而分离:2Cr3++3Ca(OH)2=2Cr(OH)3+3Ca2+。接着讲要注意的问题:如果果继续加入石灰,p H增大,沉淀将进一步反应生成可溶性的配合物:Cr(OH)3+OH-=[Cr(OH)4]-。因此,通过沉淀法除去重金属离子时应严格控制溶液的p H。例如,Pb2+、Cr3+转化为沉淀的最佳p H分别是11.0和8.0。最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利用这样的化学社团,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就特别浓厚。

三、合理采用化学游戏,激发学习化学兴趣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上课集中精神听课的时间不能很长。所以,如果在课堂上适当做一些与化学有关的游戏,在游戏中去参与化学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很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适当采取一些游戏法来讲解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等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效果。如学习明矾的净水作用时,先跟学生做一个游戏:

准备:一杯有杂质的水、一把汤匙、明矾。

游戏:先把明矾用汤匙压碎成粉末,放进杯子里搅拌几下;过一会儿,你可以看到原来浑浊不清的水,变得十分清澈透明了。

游戏结论:水之所以浑浊,主要是因为水中含有带负电的泥沙的胶粒。明矾是由硫酸钾和硫酸铝混合组成的复盐。明矾一碰到水,就会发生化学变化。在这场化学变化中,硫酸钾只是个配角,主角是硫酸铝。硫酸铝和水起化学变化后生成白色絮状的沉淀——氢氧化铝。氢氧化铝也是一种胶体粒子,带有正电,它一碰上带负电的泥沙胶粒,彼此就中和了。失去了电荷的胶粒,很快就会聚结在一起,粒子越结越大,终于沉入水底。这样,水就变得清澈干净了。

化学方程式如下:它的原理是明矾在水中可以电离出两种金属离子KAl(SO4)2=K++Al3++2SO42-;电离出的Al3+与水反应生成胶状的氢氧化铝Al(OH)3:Al3++3H2O=Al(OH)3(胶体)+3H+、Al(OH)3。胶体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它能凝聚水中的悬浮物并使之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通过这样的快乐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同时,通过这样为学生创设快乐学习、自主学习的平台,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来自学校、老师的关爱和期盼,从而让学生喜欢上化学,学好化学。

教育的快乐,应该是双方面的,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事: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享受到的快乐;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教师的快乐是建立在学生快乐的基础上的,学生的快乐就是教师的快乐,学生的成长就是教师最大的宽慰。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快乐,学习兴趣就肯定培养起来了。

四、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习化学兴趣

现在的高考模式下,一是化学课时少,二是重理论,三是轻实验。实际上,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离开了化学实验,一些化学现象和化学规律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在高一的化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如有的教师动手做学生观看,有的化学实验学生自己亲手做,通过化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自己动手做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化学实验数据的第一手数据,是学生对于化学知识以及化学概念的理解的进一步加深。同时,有趣的化学实验可以调动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实验操作技能体现一个学生综合素质,有些学生属于高分低能,理论分数非常高,但实验考查时手忙脚乱,不知从哪开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至于得不到应有的现象,甚至由于错误操作损坏仪器,乃至发生危险。加强实验训练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必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基本仪器的使用,了解仪器的使用范围、性质;第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包括仪器连接、布局合理、便于观察、操作准确等,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把关;第三,多提供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如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通过多渠道培养其实践能力。对一些典型的实验,教师加以拓展,引导学生探究反应的中间产物,进而探究反应机理,这也是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好素材。总而言之,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做好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加深印象,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高一化学学习方法 篇8

一、新教材标题新颖, 内涵丰富, 衔接性强, 具有时代特色。

《化学 (1) 》作为高一级起步的必修课程, 以一系列与我们的时代密切相关的专题展开。专题标题新颖, 内涵丰富, 贴近社会生活, 构建新课程改革理念, 具有时代特色。在专题中又开设相关单元, 单元中又设置了[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和讨论]、[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信息提示]、[拓展视野]、[回顾与总结]、[练习与实践]等, 意味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再是被动面对接受而是主动的参与,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 而且要求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 学会研究。另外, 新教材注重初中化学知识衔接, 以回顾与探究初中化学基础内容为主线, 逐步引导进入高一化学知识体系。生动的素材, 描绘了新课标理念, 体现了学生是主体, 让学生投入到实践活动中, 让学生在“做中学”自主探究中享受发现的快乐。

二、新教材注重教学的互动探究, 体现新课标理念。

教材改革的重要意图是注重能力培养,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强调知识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的联系。教师应认真领会教材改革意图,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注重科学方法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理论联系生活实际能力。

化学是实验性科学, 而互动探究实验是新教材闪亮一角, 如专题3介绍铁的性质内容中有关Fe2+与Fe3+的转化就是典型的教学互动探究, 它由提出创设探究实验课题—猜想实验转化条件—观察与验证实验转化条件方案—归纳与总结实验转化条件的结论。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探索, 通过互动探索验证, 学生能探究理解Fe、Fe2+、Fe3+、之间的转化条件, 也验证其猜想条件与方案实验是否符合, 从中探讨和巩固课本的知识内容, 也能构造“铁三角”关系, 即如图所示:

这样通过学生的动手探索验证, 教学中的师生角色转变, 使教学实验在合作、交流、帮助中圆满完成, 彻底改变过去“填鸭式”、“满堂灌”、“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 探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的途径,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初步探索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智力, 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总之, 在新课标条件下, 教师应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实现教学中的师生角色转变, 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 体验探究的乐趣, 形成和发展探究的能力, 培养科学素养。

三、新教材对化学教师的期望和要求。

新课标提倡学习从问题开始, 让学习活动围绕问题进行, 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这就给教师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过去的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始终占据主体地位, “满堂灌”、“粉笔加黑板”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 千校一面。而现在, 新课标要求注重教学的互动探究, 如果不改进教学方法, 还搞“填鸭式”的教学, 就很难达到新课改的预期目标。所以, 我们应积极探索教学改革。

1. 注重转变观念。

课程改革给化学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教师应转变观念, 由“知识的传递者”变成“学生化学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合作者”。

2. 注重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教师可把握自己的教学实际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模式: (1)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 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3) 对教材要创新地使用。

3. 注重教学手段。

化学是实验性的科学, 新教材注重探究性实验。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手段, 让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 体验探究实验的乐趣, 形成和发展探究的能力。另外,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具, 发挥其在教学中作用。

最后, 我认为新教材的不足表现为: (1) 新课改教材内容简单, 学生难于理解, 只能靠老师多补充, 多梳理。否则, 教学效果难以达到。 (2) 由于教学场地设施和学生基础的原因, 课堂过程中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讨论问题和搞活动有一定的困难, 讨论时, 仍有部分学生不能主动参与, 上课无精打采, 自主能力差, 教师课堂组织较困难。 (3) 化学课程需要演示实验, 如课堂教学中需要最基本化学仪器设施在农村中学多是比较薄弱的, 何况是学生的分组实验, 更是难以实行。 (4) 新课程改革现在进行得有一定的盲目性, 上级教学要求怎么样, 学校要求怎么样, 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 只能靠自己及同行认真钻研探索, 参考一些有关化学新课改的书。

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是真正素质教育实施的开始, 它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新的学习要求, 而且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应仔细地研究和总结这一改革成果, 让我们的教学能真正切合新教材特点, 让教材改革能切实发挥其带动教育改革作用。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热潮中, 我们应抓住机遇, 开拓新思路, 勇于承担这沉重而又光荣的任务。

摘要:作者以高一化学新教材的整体内容体系构建及对新教材的教与学的体会, 论证了在新课标条件下, 如何用好新教材, 适应新课改, 改革课堂教学, 探索新课标理论下应有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一化学,新教材,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 (必修)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66-67.

[2]王祖浩吴星主编.高中化学教学参考书化学1 (必修)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1.

也谈高一化学兴趣教学 篇9

其实化学在生活中无所不在, 科研成果、食品安全都和化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可与教师有着直接关系, 教学是一门艺术, 从高一起化学就应该进入学生的心灵, 让他们产生好感, 发觉化学的神奇、奥妙。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有了兴趣, 基础不好的学生就能克服困难, 锲而不舍, 孜孜不倦。

高一化学教师教学任务并不繁重, 完全有时间去围绕教材, 联系生活中的趣事、时事、新科技, 精心构思, 适当降低知识的难度, 让一些准备考文科和将来不想选修化学的学生感受到化学无穷的魅力, 而不是畏惧、憎恶, 这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谈谈如何提高高一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一、新奇独特的引入, 别开生面。

最好的引课方式就是一上来就抓住学生求知的眼球, 设计与新课有联系的问题, 让学生好奇和困惑。在以往的教学中, 我们总是这样四平八稳地进入课堂:强调重要性, 引起学生的重视。如必修1“物质的量”这一部分, 很多高一学生在这里就怕上了化学。高二文科班的学生和笔者交流时就说, 到了高二都没搞明白摩尔是怎么回事。有的老师一上来就说明它如何重要, 贯穿高中化学始终, 是计算的核心, 只有学好它才能学好高中化学, 一开始就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和畏惧, 结果适得其反。笔者在上这节课时带着几瓶道具走进教室, 立即引来学生猜测和好奇的目光。展示物品:一盒粉笔, 一大烧杯的玻璃球, 一瓶小药丸, 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知道每种物质的个数?学生立即展开热烈的讨论, 总结出对一些较小的物品往往采用“集合体”的方法, 将小的集合成大的, 部分集合成一个标准, 但对于小药丸都觉得太小了, 用常用的数数、称量的方法都不方便。笔者再提问:如果是比小药丸还小肉眼看不到的微粒, 如何去计数呢?引导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微粒要用新的方法, 学生欣然准备好接受这种新方法“物质的量”, 它的有用性就不言而喻了。

二、重新设计实验使其直观, 浅显易懂。

前段时间, 听了南京大学刘霞教授的一次关于教育的讲座, 一个互动的环节让笔者记忆犹新:刘霞教授让大家和她一样举起右手, 嘴里说:请拍下巴。让人惊奇的一幕出现了:大部分人拍向了脑门。为什么呢?原来刘教授自己拍向脑门, 大家跟着去做了。这就启发我们:看到比听到印象更深刻, 更容易接受。基础再不好的学生也是热爱探究的, 要给予他们发现的机会, 让他们发掘自己的潜能, 感受智慧的力量, 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现在高一化学课本彩图比较多, 一些实验都有明显的现象图, 甚至比我们在实验室做的现象还逼真。有些老师认为本来高一化学课时就少, 有了课本这么明显完美的彩图, 就不需要做实验了, 于是就把分组实验变成演示实验, 有的甚至是以讲代做。这样一种赶进度、完全包办的课堂无任何热情, 没有激发兴趣, 学生觉得压抑、麻木甚至厌烦, 对化学的态度很冷淡, 化学课毫无活力可言。

一些知识, 讲得再多, 也不能代替亲身体验。学生每每遇到实验, 都是眼睛一亮, 流露出想要探索的欲望。这是因为他们的好动性被长期压抑在教室里。有些实验, 教师重新设计, 分解成简单易操作的, 让学生自己动手, 比讲很多遍效果要好很多。笔者始终坚信让学生自己参与探索求得答案的课才是最有效的。如必修1“SO2的漂白性”的知识, 课本上是收集一试管SO2, 倒扣在水槽中, 证明SO2易溶于水, 然后用SO2的水溶液漂白品红。笔者在操作时发现实验不易成功, 可能是由于SO2暴露于空气中, 使水溶液浓度不大, 漂白效果不太好。而且SO2有毒, 没有尾气处理。笔者改进了方法, 将该演示实验设计成分组实验:先搭好SO2的制备装置, 再和品红、KMn O4溶液分别用导管连接, 最后连一个尾气处理。这样学生易操作, 又安全, 实验现象很明显, 学生还发现了品红、KMn O4褪色原理不同, 产生好奇心, 想要探索答案。

三、巧妙设计有效衔接, 丰富内容。

高一化学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初三学的化学知识太简单了, 与高一的要求严重脱节。有些知识在初中根本不做要求, 升入高中, 如果不注意铺垫、设计衔接, 学生会感到很吃力, 自然无兴趣去探索。高一化学在必修1第一章讲“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对于学生的新知识“萃取”, 教材设计跳跃过大。笔者在讲这一部分内容时这样设计:首先将CCl4和水混合于试管当中, 学生立刻发现互不相容, 分层。再设计问题:如何把两者分离开来呢?学生展开讨论, 发现已学的过滤、蒸发等方法不适用。讨论结果: (1) 慢慢地直接倒出上层的液体。笔者让学生自己操作了一下, 方法不可取。 (2) 试管下能开一个小口就好了, 直接放出下层液体。有学生反驳说不行, 不好控制, 上层的也会放出来。这时笔者拿出分液漏斗, 学生立即明白这种仪器的妙处:从下口放出下层液体, 而且有活塞控制。有了“分液”的有效衔接, “萃取”就能给学生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四、发挥语言的魅力, 别出心裁。

化学课为什么就一定要严谨, 使用刻板枯燥的专业语言呢?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要让学生对化学课产生兴趣, 教师就要发挥语言的魅力, 将化学性质、反应原理用口语化、时尚化的语言加以描绘, 使学生听来既亲切, 又容易理解, 使课堂紧张气氛变轻松, 让学生愉悦地掌握知识, 在快乐中学, 在学中得到快乐。

如对于高一学生很陌生的定义“萃取”课本是这样定义的:“利用物质在互不相容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 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另一种溶剂里提取出来。”概念过长, 话里套话, 学生难以理解。笔者这样形容两个关键: (1) 萃取剂与原溶剂“水火不容”; (2) 溶质“见异思迁”、感情转移的原因是溶解得更好。

再如“强电解质”这样描述:“强电解质如HCl溶于水后H+与Cl-就分手了, 两人完全自由, 不存在情侣组合HCl分子;离子键阳离子为男方, 阴离子为女方。电子就是男方给女方的聘礼;氮气性质很淡定, 因为有三键。”这些都是生活中的语言, 学生爱听, 有深刻印象, 对我们的概念自然留下印象。

学生都喜欢上语文课, 他们说那是对语言的一种欣赏。用优美的语言形容化学用语也未尝不可。如《硅》这一章, 笔者将大标题“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换成“文化底蕴、青春活力、充满潜力的元素———硅”。

为活跃气氛, 扮演角色也是一种方法。如离子方程式, 离子共存正误判断, 让学生扮演医生, 各种题目为病人, 让他们去诊断谁有“病”, “病灶”在哪里, 学生很愿意去做。一些隐含条件易被忽略, 而被一些学生找出错误, 笔者及时表扬:“真是名医啊, 这种疑难杂症都被你看好了。”学生信心倍增, 做题更加仔细了。

独具匠心的课堂, 再加上教师设计的各种形式, 学生一上课就很有激情, 觉得上化学课很有趣, 对下一节课充满期待。

高一新生的化学教学策略 篇10

一、教学原则

1.有利于衔接高中的原则。教学速度快 ,教学内容复杂繁多,教学难度大等都使新生不能很好地适应高中生活,所以化学教师在制定策略时一定要对这一点重视起来, 可以让学生有一定的适应期。在讲解高中化学教材时,有时候会发现与初中化学有断层、脱节的现象,跨度很大,难度也有所增加,例如在化学键、物质的量上就有很大差别,因此应该抓住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结合点,例如在学习燃烧时,初中的燃烧是指可燃物遇到氧气会产生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而高中则更加深入,钠、铜、氢气和磷在氯气中的反应,利用了氯气的活泼的非金属单质这一特性, 从而重新给燃烧这一现象明确概念,使学习更深一步。

2.有利于学生激发兴趣的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更能够投入,就有欲望发掘更深层次的东西,使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化学学科是最感性、最具有趣味性的一门学科,所以,在制定策略时如果可以很好地制定策略,那么学生的兴趣一定会更加浓厚。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许多实验, 使学习与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但是,在高考这一压力下,许多教师在传授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学习理论知识,使学习变得枯燥。

3.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原则。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所以可以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促使学生积极创造,主动学习提出问题,倡导学生在问题中学习,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最关键的,也是很有难度的,受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很容易走弯路,因此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还是一个很大挑战,是各个教师都应该努力克服并跨越的一个障碍,只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就可以避免很多问题。

4.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原则。在旧的教学观念中 ,在课堂上是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接受对象这样一个教学模式,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非常不利,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想法,一切按照教师说的做,教师想不到的学生也就不会动脑筋想, 这对于高一新生来说养成这样的习惯是极其不利于学习的, 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高中化学课后都会有探究内容,学生阅读课本的效果还是不错的,这说明学生的阅读能力还不错,但是自主学习方面有很大欠缺,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时一定要结合实际,多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样才可以适应高中紧张而充满挑战性的学习。

二、实施策略

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教学策略的制定是有紧密联系的,教师制定出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的教学策略很有必要, 这样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而且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也会得到很大提高。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化学学习实际上非常有趣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气体摩尔体积一节时, 教师可以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罗列出学生查询到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进行分组讨论,观察,最后得到自己的结论,从而产生一探到底的想法,勾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可以运用一些案例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与英法联军在比利时的伊普尔作战时,英法联军发现自己的战壕里发出了一股黄绿色气体, 紧接着便有数百名的士兵死亡,数千名士兵出现了双目失明的现象。这个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学生都想获取有关氯气的性质的知识,于是教学目标便很容易地实现了。

2.先行组织者策略。所谓的先行组织者策略是指在学习新课之前,将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与新知识关联起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接受新学习的知识。例如学生在初中时了解到了四种反应,分别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在高中学习中需要学习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所以可以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学习新知识。这种教学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在课前导入环节提出这节课的目的,使学生了解本节课与之前的哪节课有关联, 迅速从脑海中将两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引起注意,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师按照层次组织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如果跳跃性太大,则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3.实验探究教学策略。实验是化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过程,是一种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成为主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得到自己想学的知识。在实验中学生可以提出问题, 自己动手探索答案, 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主体性,给学生更多机会。例如在学习高一上册有关于钠的性质时,创设情境,让学生首先提出疑问,钠是否容易失去电子,然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即钠具有还原性,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接着动手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得出实验结果,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而且将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了,可以说实验是掌握知识最直观的途径。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学习本身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就属于本末倒置了,这样学生不仅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而且教师丝毫没有成就感,所以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当重要。化学学习并不是都适合学生自己学习,有的知识比较抽象,一般来说, 对于逻辑性强的教材讲解的较为翔实的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

上一篇:题材创新下一篇:完整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