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民族音乐

2024-07-06

外国民族音乐(精选七篇)

外国民族音乐 篇1

一、“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与“世界民族音乐”的关系

在中国处于闭关自守的国家统治之时, 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不存在“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和“世界民族音乐”的相关概念。在英语中, 民族音乐被称为“ethnic music”, 原意是“少数民族的音乐”, 也就是占统治地位的多数民族, 把具有少数民族风格的音乐称为“ethnic music”。随着时代的进步, 人们对“民族音乐”这一概念的认识也在进行不断的更新, 时至今日, “民族音乐”的概念就有了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地说, “民族音乐就是各民族的音乐, 是在民族或者一定的文化和社会集团中所共有并被继承的音乐总体”1;狭义地说, 民族音乐指的是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具有该民族的音乐形态的传统音乐。

“外国民族音乐”的概念是相对于“中国民族音乐”而提出的。意指在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中, 除中国民族音乐以外的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在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之前, 在全国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和音乐学院中, 都没有明显地将“中国民族音乐”和“外国民族音乐区分开来, 因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直沿用《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教学。自以上《方案》和《纲要》颁布后, 明确了音乐学 (教师教育) 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对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及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 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并开始实行与《方案》和《纲要》想配套的教材, 在新的音乐学 (教师教育) 专业课程配套的教材中, 第一次将《世界民族音乐》分离为《中国民族音乐》和《外国民族音乐》两门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更专业、更系统的民族音乐教学。

二、《外国民族音乐》课程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当今国际社会, 世界各国、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共融已日益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因为人们已逐渐意识到:只有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 才能真正了解自身文化的特点、地位和作用。《外国民族音乐》课程是在《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授课完成的基础上开设的, 意在加强对我国音乐及其理论体系的研究和教学的同时, 加强对世界各民族音乐的学习。其作用大体如下:

(一) 通过学习世界各国、各民族独具特色的音乐品种, 开

阔自身视野, 认识本民族音乐特殊性的同时, 了解他国、他民族音乐的特殊性。

(二) 理解人类音乐文化、音乐行为的普遍性。虽然在音

乐形态的各个方面会根据文化的不同而各有差异, 但是在人类所创造的音响、制作的乐器中, 也有许多超越于文化差异的共同因素。人类的音乐、音乐行为是一致的, 音乐的功能和效果, 对音乐家的能力要求, 也大体相同。

(三) 掌握“双视角”的方法, 既充分了解局内人 (即各民

族内部成员) 对其自身所拥有的民族音乐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又要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来进行客观的记述和分析, 从而能领悟到音乐美的尺度是根据文化的不同而不同的, 并树立“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的观念。

(四) 在全面了解世界各民族音乐特点的基础上, 把中国音

乐放在世界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在与各民族音乐的比较中, 明确中国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特点和地位。

(五) 借鉴世界上他国、他民族音乐的优秀成果和成功经

验, 作为我们挖掘、整理、传承本国、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有益参考, 创作有中国特色的新音乐。

三、《外国民族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意义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已经将精神方面的需求摆在了一个相对重要的地位, 我国的音乐教育也被人们重视起来, 而高校音乐教育作为我国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新的定位。“文化多元论”已成为音乐领域的主导意识形态;原有的欧洲音乐中心论的观念已经被完全打破;建立开放、多元的音乐教育体系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从根本上讲, 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需要秉承开放和平等的人文精神, 充分研究和借鉴世界上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 开放视野, 兼容并包, 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适应这种要求, 对以外国民族音乐为代表的多元化的音乐研究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在高师音乐教育中, 外国民族音乐教育凸显其重要性。

《外国民族音乐》课程与《中国民族音乐》可以说是姊妹课程。但是对于教育界同仁来说, 《中国民族音乐》课程虽然此前没有形成这一课程名称, 但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中, 却早有《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和《中国传统音乐》两门课程做积淀。《外国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是除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 涵盖了除中国以外的世界各民族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的一切音乐;狭义上讲, 则指各个民族沿袭下来的能够反映其自身独特文化、并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各种音乐品种。每一种民族音乐都是独特文化长期发展和积淀的结果, 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特点。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对象是中小学音乐教师, 是为基层音乐教育事业培养后续力量, 随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定位的改革, 外国的、民族的音乐品种比重的加大, 迫切需要高校音乐教育加大对《外国民族音乐》课程的倾向性, 因为高师音乐教育的开展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成败, 只有从根源上确保师资, 才能切实做好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工作。

长期以来, 我国的学生都是在土生土长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中长大的, 在他们的意识形态和审美情趣中, 对中国民族音乐有着不自觉的偏爱, 但是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接受最大限度的不同的知识作为营养, 只有“博”才能“达”, 只有“达”才能“通”。《外国民族音乐》课程的开设可以最大限度地开扩学生的音乐视野, 为学生形成“多元”“平等”的音乐思维奠定必要的基础。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的音乐文化能在与外界完全隔绝的情况下独立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开阔视野, 最大限度地了解世界各种音乐文化形态, 从中汲取营养, 为我所用, 以发展自己的音乐事业。在这个过程中, 高师音乐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师资群体在国家音乐教育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 他们面对的音乐学习群体 (高中、初中以及小学学生) 在数量和范围上都是最大的, 并且这一群体将成为国家未来音乐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 高师音教专业的学生自身的音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制图》教学心得

——以上海杉达学院为例

王兰 (上海杉达学院艺术系上海201209)

摘要:《设计制图》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其教学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依托于比较成熟的《建筑制图》《机械制图》《园林工程制图》等课程, 采用纯手工制图的教学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科的发展。教师如何根据专业的定位和学生的特点,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设计制图;环境艺术设计;上海杉达学院;教学

一、专业背景及定位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立的历史并不长, 多数开设在艺术类院校和工科院校中。由于对“环境艺术”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不同, 学校性质、基础不同, 使得该专业在建设的定位和教学内容设置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校把具有综合学科特点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定位在“室内设计”单一方向上, 有些虽然叫“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但课程设置只是室内设计方面内容, 还有的则是偏重室内装修、装饰等美化环境方面。

上海杉达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始创于于2000年, 隶属于人文学院艺术设计系, 是艺术系最早开设的专业, 其专业核心课程不仅包括了室内设计还包括了景观设计, 专业基础课程也涉及环境设计概论、设计制图、人机工程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模型制作、项目专题设计、家具设计、装饰壁画等。所培养的学生具有在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展示设计、现代装饰设计等行业从事设计、管理、教学等工作能力。因此, 上海杉达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定位符合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 具有多元性和综合性。

二、教学现状

《设计制图》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 开设于低年级,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依托于比较成熟的《建筑制图》《机械制图》《园林工程制图》等课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建筑制图基础、徒手画、三视图、建筑透视等, 采用纯手工制图的方式。

时代在进步, 建筑类专业已经从传统的纯手工制图, 转变为依托Auto cad、Photo shop、3D max、Sketch up等制图软件进行图纸表达。显然, 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直接衔接专业核心课程, 许多学生在进入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学习时, 仍然不能准确表达设计图纸, 影响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三、教学探索

上海杉达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制图》课程都开设在大二第一学期, 学生有一定的Auto cad软件基础, 这大大减轻了《设计制图》的教学压力, 为教学内容的创新提供了可能。为了很好地衔接专业核心课程, 避免重复, 在整个教学任务中省去了徒手画、建筑透视部分 (与《设计透视》《效果图表现技法》重复) , 简化了三视图、建筑工程图部分, 加入了室内设计图纸手工绘制、景观Auto cad和测绘内容。采用了任务教学的方法, 安排了七个任务:

认知能力以及知识结构将直接影响国家音乐事业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将外国民族音乐与高师音乐教育深入融合, 本身就是对高师音乐教育思想的一次解放、观念的一次更新。“平等、开放”的音乐人文精神将从根本上为我们打开视野, 取得无尽的音乐资源。这种人文精神也将通过高师音乐教育传递到国家音乐教育的基础人群。

注释:

(一) 抄绘常用设计图例

内容主要包括制图工具仪器的使用、工程图规定、制图的表达, 重点解决学生的建筑制图基础问题;

(二) 点、线、面、体的投影、组合体投影

主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使学生掌握三视图表达和组合体的标注技能;

(三) 轴侧图绘制

重点训练水平斜轴测、正等测、正面斜二测三种常见轴侧图, 关键让学生理解它们所适用的对象以及在表现时的优缺点。

(四) 建筑工程识图

主要包括建筑总平面图、顶面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断面图、施工图、结构施工图, 重点在于学生能读懂图纸、理解图纸, 知道在不同设计阶段, 应该选用什么图纸进行表达。

(五) 别墅室内设计图纸抄绘

选取一套别墅室内设计的平面布置图、地面铺装图、顶面设计图以及卧室四个立面图, 让学生进行理解抄绘。这是前面四个任务练习能力的综合应用, 也为随后的室内设计课程的打下基础。

(六) 景观Auto cad平立面图、景观小品表达

选取面积约为1000多平米的校园绿化设计方案, 要求学生根据打印的纸质设计稿, 还原为Auto cad图纸。重点解决学生Auto cad专业制图中的图层、线型、标注、图形绘制等问题。

(七) 建筑测绘

对杉达大学大门进行测绘, 绘制平立面图, 重点使学生掌握建筑测绘的基本步骤、学会如何将收集的数据转化为设计图纸。

这样的课程设计充分考虑了环境艺术专业的特征、杉达学生的特点和杉达教学课程的总体安排。特别是加入景观Auto cad制图部分, 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在大一学习Auto cad时只会软件, 不能结合专业的问题, 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大胆尝试。

四、教学思考

通过这次《设计制图》教学课程的设计, 笔者深刻理解到大学里的每一门课程都是密不可分的, 在教学中绝不能只考虑一门课程教学, 而应该纵观全局, 做好知识的传递和衔接,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 即便是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因材施教、大胆创新, 认真思考、积极实践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型艺术设计类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萍.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类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 (下半月版) , 2009 (6) , 165.

作者简介:

王兰, 上海杉达学院艺术设计系专业教师、助教, 主要从事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景观设计研究。

1.引自:藤井知昭等编著《民族音乐概论》, 第15页, 东京书籍, 1992, 东京。

参考文献

[1].引自:藤井知昭等编著《民族音乐概论》, 第15页, 东京书籍, 1992, 东京。

[1]王耀华.《外国民族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8年;

外国民族音乐课程复习 篇2

一、论述题:

1.简述欧洲传统音乐特征。

(1)每个乐音都有固定的音高,音与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和缝隙,这些空间和缝隙不用音腔来填满。音过程中没有有意运用的音成分的某些变化。(2)比较典型的欧洲音乐的调式,是以四音音列作为基础的。这些四音音列中,都包含两个全音音程和一个半音音程,由它们之间以不同方式排列,可有三种不同样式的四音音列。

(3)虽然也有自由节拍的非均分律动节奏,但是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是功能性均分律动节奏,强弱有规律地反复交替。

(4)除了单声性织体之外,还存在大量的多声性织体,在注意横向旋律流畅的同时,十分讲究声部之间的纵向关系,伴奏多采用传统和声进行。(5)欧洲的乐器以风笛、提琴、吉他、手风琴为特色。

2.简述鼓及其音乐在黑人非洲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音乐特点。

对社会:在有的民族中,还用鼓来象征国王的地位和权力,用鼓的语言来传承民族的历史,并用鼓的语言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对文化:鼓的多种打法可以用来模仿语言的声调,创造鼓的语言。

对生活:普遍地用鼓来作为舞蹈伴奏,以独奏、对奏、大型合奏的形式来烘托情节气氛;也可以作为一种音乐形式。

音乐特点:(1)以鼓为代表的打击乐器在黑人非洲音乐中具有重要地位。

(2)复杂多样的节奏。在鼓合奏的情况下,由于每一个鼓所演奏的音高、音色不同,各自固有的旋律、节奏以及由于演奏场合不同而具有的和声,所以形成了复合性的形态。

3.简述北美因纽特人音乐主要的音乐体裁形式

(1)舞蹈歌(2)动物歌(3)竞赛游戏

4.简述马卡姆音乐文化

在音乐领域,乌兹别克及其邻国塔克吉承续着过去的宫廷音乐传统,保持着谢西玛卡姆的音乐形态。普兹尔克、罗斯特、纳乌奥、多科夫、塞科夫、伊罗克6首曲调,各自基本部分都包括姆西基罗特的纯乐器部分和纳斯尔的声乐部分。纯乐器部分再细分为五个乐章,各乐章依次变化,由变奏的何纳乐句和不变的波兹库依乐句交替构成,形成一种回旋结构。玛卡姆是在即兴部分以及其对比的具有鲜明节奏的声乐部分,或者具有舞蹈节奏的纯乐器部分中,以相互交替的形式展开,现在也有人将各个部分作单独演奏。

5.简述拉丁美洲传统音乐的构成因素与整体性特征。

构成因素:(1)印第安因素,印第安人的音乐很多和生活密切相关,与宗教、劳动、舞蹈紧密结合,一般来说,他们所拥有的旋律单纯而带有独特的表情。(2)欧洲(伊比利亚)因素,伊比利亚在节奏、旋律、和声方面都给予拉丁美洲以基本影响。

(3)非洲黑人因素,黑人具有十分独特的音质,唱法是以独唱和合唱、齐唱通常是相互交替进出,以一呼一应的对答形式为特征,他们还拥有与生俱来的良好而丰富的节奏感。

特征:是对于多元化音乐文化相互混成的音乐美的追求,也即以多元化音乐文化的混合为特征。

6.谈谈你对外国民族音乐的整体认识是怎样的?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有何看法

论外国文化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影响 篇3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资本主义文化

一、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绵延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也提到:“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是始终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弘扬民族精神是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二、外国文化的思想腐蚀

人的生存由原来局限于一定时空之内发展为时空的压缩,由局限于一个民族国家之内发展为超出民族国家的局限,成为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交往意义上的人。全球化不断加速,活动地域的改变,带来了各种文化的冲击和交融,挑战国民的民族意识。

近年来,流行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意识形态以电视剧、电影、明星、服饰、饮食、化妆等各个方面展开渗透式腐蚀。在大学校园中流行着各种日本漫画的虚无主义、欧美影视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功利主义、韩国文化中的享乐主义。从服装到发饰,从音乐到饮食,西方文化中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功力主义、奢靡之风等也透过各种多种文化形态冲击着我国。例如,日本动画《奥特曼》成为所有小男孩最爱的同时,也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暴力解决问题的种子;当初一部韩国《大长今》掀起了韩国美食的热潮,而今《来自星星的你》又再次升温对韩国饮食、服饰和语言等各个方面的狂热追捧。原本普通的炸鸡啤酒因为一部电视剧成为街头巷尾排成“长龙”抢购的美食。透过媒体进行的文化侵略更具有隐蔽性,各种文化的冲击如潮水般涌进大学校园展开意识形态的渗透,对身心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进行腐蚀。

大学生们有着乐于接受各种新鲜事物的天性,但由于社会阅历浅,知识结构不完善,价值观未成熟,明辨是非真伪能力不足,极易对外国的文化观念产生认同,导致民族虚无主义的产生。

三、高校学生民族精神流失的表现

整体上当代大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还是充满了自豪感,对社会和祖国还是充满热爱的积极情感,但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快速的发展,大学生群体也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了民族精神动摇和缺失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文化认同感淡化。例如:有的学生把“自由独立”极端化,处处标新立异,甚至脱离集体、孤芳自赏;有的严重地“崇洋媚外”,狂热地追赶欧美时髦、日韩影星、漫画游戏等,严重忽视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鄙弃中国优良道德风尚,丧失青年人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精神风貌等等。

2.理想信念动摇。部分大学生喜欢投机取巧、急功近利、信仰缺失、世界观、价值观模糊、喜欢走捷径,极端个人主义,对共产主义共同理想失去信心,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感到渺茫。

3.国家主人翁意识缺乏。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庸碌懒散、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不关心政治、不关心实事,对国难国耻表现较冷漠,自我意识强于集体意识,行为习惯和规范标准被误导,主人翁意识淡薄,忘记自己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

4.公民道德修养弱化。当代大学生都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90后独生子女,吃苦精神不够、对社会缺乏实践和了解,个人认识极易产生偏差,整体不够成熟,生活阅历不足,对事物的判断常常主观片面化、情绪化、极端化。他们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能正确认识,抵御能力不足,出现了,如:道德失范、满腹牢骚、享乐主义严重、没有奉献精神、缺少科学务实的精神、社会良知不足等现象。

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强弱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目前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状况着实堪忧。面对外国文化的强势进攻和错综复杂的局面,如何应对,令当代大学生良好的民族精神状态回归是关键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课堂教育。整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五门已有的思政理论课程中与民族精神有关内容,突出和渗透各门课程中蕴含的丰富民族精神教育资源。同时,还要善于抓重点突出的活动或事件,如:“新疆恐怖分子暴力袭击事件”“五四青年节”“七七事变纪念日”等,及时准确地宣传社会热点、突发事件、典型事例等,有效培育和提升民族精神的自觉意识。其次,抢占校园文化宣传的各个阵地,开设专栏板块、公众平台等。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演讲赛、辩论赛、摄影展、红歌会等巩固民族精神。开展各种丰富的体验式教育活动,如:参观朱德纪念馆、红军博物馆、烈士纪念碑、慰问孤儿院、养老院、看望老红军等等。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同学讨论问题和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外国民族音乐 篇4

关键词:《外国民族音乐》,实践教学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各民族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提倡多元文化,促进不同文化间相互理解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多元音乐文化教育也成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内容之一。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中小学音乐课中应包括世界民族音乐的内容。1随后根据该课程标准编写的中学音乐教材中均以单元“集中式”的方式插入了不同地域的外国民族音乐内容。如此一来,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世界民族音乐课已迫在眉睫。2006年11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纲要》([2006]12号)将《外国民族音乐》课程列为必修课,并规定了该课程的基本内容与要求。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外国民族音乐》的研究与学习在我国较为薄弱,关于课程理论体系的教学以及实践操作方面的经验都较为匮乏。再加上该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广泛,音乐形式复杂,学生欣赏外国民族音乐时由于文化差异而不太容易接受,这些都为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剖析“繁杂”的教学内容,梳理清晰的教学路径,探讨优良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实际经验的过程与教育之间有着紧密和必要的联系,经验的连续性与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人的成长。2实践教学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造就学生成为具有社会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特殊的作用。2001年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1]4号)中,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深化实践教学改革。音乐原本就是一种人类行为,因此音乐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本身就具有实践性的特征。由于《外国民族音乐》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较短,因此对该课程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对于该课程的研究多为对教学的体会、课程建设的意义、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多媒体数据库的建立、教学方法的改进尝试等等。关于实践教学改革的专项研究更是匮乏,主要有朱玉江的《理解与对话——哲学解释学视野中的世界民族音乐教育》、《基于实践哲学视野下的世界民族音乐课程建构》、3两篇论文从实践哲学的角度讨论该课程的教学,还有王薇薇的《高师<世界民族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4一文中对实践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由此可见关于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仍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一、教师授课中加强实践性应注意的问题

(一)“理解”为基础

“1970年以后教育领域开始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课程研究开始超越泰勒原理为代表的具有理性主义性格的‘课程开发范式’走向‘课程理解范式’,由此,课程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课程理解范式强调把课程作为历史文本、 政治文本、种族文本、性别文本、现象学文本、美学文本、神学文本、国际文本、后现代文本等方式来确认和分析。”5这种范式拓宽了课程的内涵与研究方法,主张课程学习的多元方法。《外国民族音乐》课程本身就是基于加强多元文化的理解继而达到尊重多元文化的目的而开设的,这样必然会强调“理解”的重要性。虽然我们不可否认音乐的情感具有一定的共性,然而不同的音乐艺术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衍生品,由此在理解外民族音乐文化时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是错误。因此在教学中将音乐艺术从其文化语境中剥离出来,作为独立的艺术品进行欣赏是不合理的。同时,多数人都会在长期的生长环境中习惯于某种音乐,聆听其他民族的音乐时,听觉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故此外国民族音乐的教学中面临的首要困难即学生因文化差异对外国民族音乐的“不理解”“不适应”而产生的厌学现象。笔者第一年讲授“日本音乐”时曾经历过这样的尴尬。打开“日本雅乐”的视频,当日本龙笛的声音刚刚响起时,学生们就大喊“不要听”。针对此问题,下课后笔者及时总结了经验,认为问题出在学生对日本文化“不理解”而产生的抵触心理,第二天在下一个班的讲授时笔者在课堂上用了较长的时间讲授日本的文化。让学生观看日本“枯山水庭院”的园林艺术,讲授日本邦乐传承方式中的“稽古”,介绍日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在这些讲授铺垫下,最后再播放音乐,此时竟无人再起哄,从学生观看视频的表情来看,抵触的情绪大大降低。由此可见,在外国民族音乐的教学中应始终坚持“音乐作为文化”的观念进行教学,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某民族的音乐是如此的形态,尝试让学生从文化的角度解读不同民族的音乐。

(二)强调体验性与参与性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教学方式,正所谓“实践出真知”,这种教学模式强调要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以及有目的的现场体验,从而达到理解知识、发展技能,提升能力的目的。为达到让学生充分体验并参与的目的,教师需要对课程进行精心的设计。关于外国民族音乐教学内容的体验设计,澳大利亚学者F.布莱嫩发表的《世界音乐课程体验内容的设计与实施》6一文中对相关问题的论述非常值得借鉴。他在文中强调由于音乐与舞蹈之间关系密切,加之二者均是人类行为的组成部分,因此世界音乐的课程设计必须以音乐、舞蹈和社会文化三个方位着手,为学习者提供体验内容来学习与人们生活相互依存的音乐。体验内容应围绕社会制度、行为方式、信仰体系、禁令规范、意识形态和艺术。体验者可再次过程中找寻音乐、舞蹈和社会文化间关系的变数。体验的设计应强调“声乐和器乐”、“舞蹈”、 “主位观念”、“生活语境”、“习得”、“信仰”、“实践”、“概念”等关键词,其中“主位观念”、“生活语境”、“习得”、“概念”四点尤为重要。“主位观念”强调教学必须从局内人的观念出发创造一个新的教学环境;“生活语境”则是对社会、文化现象的调查;“习得”强调基于理解基础上的学习过程;“概念”强调世界音乐的概念因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并尝试让学生为世界不同文化中的音乐下定义。 因此,教师在设计外国民族音乐体验内容时,不仅是让学生体验、 参与表演某种音乐,同时尽可能的创造该音乐的文化语境,从而加强学生对这一音乐种类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实施策略

(一)举办实践教学音乐会

实践教学音乐会由于形式新颖、趣味性强,又为学生创造了锻炼舞台表演能力的机会,最关键的是通过表演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因此是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可将学生在此环节中的表现,记入学生的期末成绩中。为达到音乐会内容多样性的目的, 可将此环节安排在期末进行,这时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已基本完成, 学生对本学期的所学的各个音乐文化区内主要的民族与国家的音乐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亦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体裁与表演形式,此时再组织音乐会能让学生对自己所表演的音乐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为了达到充分激发学生创造力的目的,要求学生在此环节中自主结合,从本学期所学的教学范围中选择任意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音乐,表演形式不限。学生需自主查阅相关资料, 自编自排节目。笔者在几年的教学中均组织了这样的音乐会,历届学生在这一音乐会中的表现,都让笔者感到惊奇。首先,节目形式多样。除了传统的合唱、独唱、舞蹈、器乐演奏等节目外,还有部分学生自编自排了与外国民族音乐相关的小品节目。如小品《特殊的婚礼》,学生根据各国婚礼文化习俗为背景自编剧本,在诙谐幽默的小品表演中还穿插了各国的代表音乐表演,幽默的表演将音乐会推向高潮。让学生在欣赏小品的同时不但了解了各国的文化传统, 且体验了各个国家音乐的特征。还有部分学生模仿时下流行的达人秀的表演形式,亦收到了较好的表演效果。其次,除音乐表演外, 在其它方面所表现出的创造力。如学生音乐会的表演准备阶段,由于民族服装条件有限,学生能够在现有服装的基础上做一些变动。 比如表演泰国舞蹈时,他们把原有的傣族服装用金色的纸卷成指套、并在肩部模仿泰国宫廷服装特色,做了大鹏的造型;表演日本能乐时,学生将被单裹成的“和服”;将原有的大摆裙,一层一层裹在起来,就有了孟加拉的服饰风格;等等。这样的形式,能够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与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学生试讲,提高学生教学能力

由于高师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 因此,教师应在教学示范中,使学生获得外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的经验和体验,养成关注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习惯,并逐步掌握中小学有关外国民族音乐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如在安排实践教学的环节中,结合中小学音乐课本中有关外国民族音乐的内容,安排学生试讲,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有助于加强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搜集、小组讨论、课堂设计、 教案书写、制作课件、讲授等工作。为确保学生试讲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首先,检查学生的教案与课件中是否存在知识性的错误。因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会利用网络,但该类资料中有时会出现错误,学生又缺乏相关的知识积累,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甄别;其次,学生讲授完之后,教师要对其小组的课堂设计、教案、课件、板书设计、讲授方法以及讲授时间的把握等方面做出点评,不仅让讲课的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优缺点同时为后面试讲的学生提供参考意见。

三、结语

外国民族音乐欣赏之我见 篇5

人文学院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手机号码:

学年学期:

交稿日期:

批阅成绩:

批阅教师:

期: 《外国民族音乐欣赏之我见》

一、简述本学期所学的内容

第一单元:《外国民族音乐概论》综述 第二单元:亚洲音乐

第三单元:中东、北非洲及撒哈拉以南地区的音乐 第四单元:欧洲和前苏联音乐

第五单元:北美土著人和美国黑人的音乐 第六单元:大洋洲音乐

第二单元、亚洲音乐

东亚地区

(一)一、汉族:

1、民歌:号子、山歌、小调。

2、古典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

3、传统器乐音乐和民乐

4、戏曲音乐和古典器乐——梨园戏和福建南曲

二、云南:合唱应答的抒情对歌、抒情歌曲

三、西藏:世俗的音乐、宗教音乐

四、新疆维吾尔族:1.木卡姆艺术2.刀郎

五、蒙古1.长调、短调2.呼麦

东亚地区

(二)一、朝鲜:三拍子普遍使用、长短循环的节奏、大幅度颤音装饰旋律、音阶大多为五声或四声、音乐与舞蹈以及宗教紧密相结合

二、日本:音高主要以四度音阶来划分,核音符位于中间

三、越南:1.水木偶戏,其表演情节大都取自于越南的历史传说或者是日常生活的描述,表演是在一间木偶房前的水池中进行的

2.笛、竹排琴 3.木琴与平罗

四、柬埔寨:阿普萨拉舞

五、泰国:蜡烛舞、鳄鱼舞、面具舞、竖笛、库朗塞演奏

六、印度尼西亚:甘美兰乐器组合、敬神舞

南亚

一、印度

二、巴基斯坦:剑舞

三、孟加拉国

四、斯里兰卡:驱鬼舞

第三单元、中东与非洲的音乐

中东地区

一、土耳其

二、伊朗

三、阿拉伯:循环形式

四、伊拉克:贝都因

五、黎巴嫩:肚皮舞

六、卡塔尔

北非

一、埃及

二、突尼斯:贝都因舞

三、摩洛哥

黑非洲

一、马里:面具舞

二、喀麦隆:拇指钢琴表演

三、扎伊尔(刚果):姆布提舞蹈

四、坦桑尼亚

五、乍得

六、象牙海岸(科特迪瓦):1.鼓语2.盖贡面具舞3.蛇女的杂技舞

七、博茨瓦纳:音乐弓表演

八、南非共和国 第四单元、欧洲和前苏联音乐

欧洲部分

一、爱尔兰:风笛表演

二、英格兰:白金汉宫军乐团

三、苏格兰(法国):城市歌曲“尚松”

四、瑞士:真假噪音的唱法和木制长角号

五、西德:狂欢节上的稻草舞

六、西班牙:民间舞蹈

七、意大利:那不勒斯民歌

八、希腊

九、波兰:战斧舞(男子舞)

前苏联

一、俄罗斯:1.北海民歌(“花儿”、群舞歌);

2.伯朝拉河地区的民间歌曲(“白桦树”、“夜莺”); 3.沃洛格达地区的民间歌曲(群舞歌);

4.斯摩棱斯克地区的民间歌曲(纺纱歌、群舞歌); 5.中部俄罗斯的乐器(木管合奏); 6.莫斯科地区的民间音乐(群舞歌); 7.顿河哥萨克地区的民歌(“啊!顿河”)。

二、拉托维亚:狭窄的旋律范围以及持续的低音音调,如民间歌曲:“豆茎”

三、立陶宛:民间音乐表现这个国家的历史,是由两种完全不同的音乐风格组成的:一种是在农民中保留下来的传统;另一种是在城市里由贵族文化派生出来的。如“华尔兹”

四、白俄罗斯

五、乌克兰

六、阿塞拜疆

第五单元、北美土著人和美国黑人的音乐

一、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萨满教和万物有灵论至关重要,歌曲的种类极其有限,大部分歌曲运用了“鼓舞”旋律

二、北美印第安人:音乐中一些独一无二的特点是:七声音阶的运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丰富而放松的歌喉以及持续音和多音的运用

三、加拿大印第安人: “炫财冬宴”仪式和宗教艺术

四、美国(高原地区的美洲印第安人):内兹佩尔塞人的部落战争和歌曲

五、拉丁美洲的音乐:a.南美洲印第安人的音乐

b.欧洲人的影响和克利欧人音乐 c.非洲黑人音乐 d.梅斯蒂索音乐

六、墨西哥:a.牧歌b.马里阿契合奏舞蹈:墨西哥帽子舞

七、古巴 : a.瓜西拉:“关塔那摩”b.即兴对话歌曲c.特罗瓦歌曲:“亲密的呼唤”

八、海地

九、巴西:桑巴

十、玻利维亚

十一、阿根廷:探戈、“化装舞会”

第六单元、大洋洲音乐

一、密克罗尼西亚群岛:

1、独木舟航海舞

2、进行曲舞蹈。

二、北马里亚纳群岛联邦(塞班岛):a.棍棒舞b.欢迎舞“你好”

c.婚礼舞 d.基于催眠曲的舞蹈

三、美拉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木头喇叭表演

四、美拉尼西亚及其他岛屿

五、澳大利亚土著居民:袋鼠舞、蝴蝶舞、鱼之舞

六、波利尼西亚:手舞

七、西萨摩亚群岛:坐式舞

八、汤加:站式舞

九、斐济

十、托克劳群岛

十一、库克群岛

十二、图瓦卢群岛

十三、新西兰毛利人:球舞、短棒舞

二、特色鲜明的音乐表现形式

(一)、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由马来亚、沙捞越和沙巴组成。伊斯兰教为国教。马来人多信奉伊斯兰教,首都吉隆坡。

在马来人音乐中,最为普遍使用的乐器是鼓类的膜鸣乐器和锣类的体鸣乐器。称为“更坦”的木制桶形双面鼓,其形状与印度尼西亚的肯坦相似。锣类乐器有达瓦克、恰南、缪等种类。在北部各州,皮影木偶戏作为普通平民百姓的娱乐形式,甚受欢迎。称作瓦样夏姆的皮影木偶戏与泰国的夏姆并没有什么联系,而是马来西亚自己的东西,取材于印度古代叙事诗《罗摩衍那》故事,由叫做达兰的木偶操作者来道白、歌唱,音乐多用塞卢耐和各种打击乐器来演奏。此外,克龙爵是以16世纪葡萄牙人带来的音乐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大众歌谣,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都广受欢迎。

虽然有许多传统乐器正在逐渐消失,但是锣类和叫做萨培(也叫萨皮,散贝)的拨弦乐器,现在也还在盛行。

(二)、阿拉伯各国

阿拉伯民俗音乐中,最引人注目的应该是贝督因人的音乐。

阿拉伯各国的宗教音乐几乎都和伊斯兰有密切的关系。在那里可以看到的和其他伊斯兰文化区一样的《古兰经》朗诵、咏唱,召祷歌,以及神秘派伊斯兰教徒念诵的吉库尔。《古兰经》和召祷歌是无伴奏的朗唱,由于是口头传承,所以,其抑扬和旋律都根各教派、各地区而不同,既有单调的近于口语的朗诵调,也有富于旋律性的歌唱。吉库尔是伊斯兰神秘派信徒的礼仪形态,由集体唱出激烈的旋律性音调,有时还伴随着全身的动作和舞蹈,并使用单面鼓和笛子为伴奏乐器。

阿拉伯古典音乐中,旋法体系称为玛卡姆。阿拉伯古典音乐的节奏体系称为伊卡,包含各种各样的节奏型。这种节奏型由有规律地反复的时间段组成,每个时间段至少有两个节拍单位,并且还有长度的“量”和重音的“质”的规定。组成节奏型的时间段结构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在音乐形式中,器乐形式有:萨马纳巴宿拉夫、多乌拉布(舞蹈形式)、塔克西姆(独奏的即兴形式)、塔哈米拉(合奏的即兴形式)等;声乐形式有:多尔、穆瓦沙哈、穆瓦尔(故事说唱)、拉亚利(独唱的即兴形式)等。

(三)、巴西

巴西联邦共和国位于南美洲东部,东濒大西洋。葡萄牙语为官方语言。首都巴西利亚。

巴西在南美洲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它以葡萄牙语为国语,但是,其音乐与欧洲、非洲和美洲原住民都有密切关联。印第安支系音乐的影响,在欧洲人进入巴西之前及其初期都是很强的,其旋律以无半音五声音阶为特点,节奏单调,短小乐句之间隔开着延长音;起源于黑人的巴西旋律节奏以一个单位拍中的切分为基础,经常出现短而急的音符重复;欧洲的许多音乐形式也都飘洋过海,来到巴西,并逐渐具备了当地的特色。作为“狂欢节音乐”而闻名于世的桑巴,是以黑人所具有的美洲节奏感觉作为基础,大量地溶进了欧洲人的旋律和多声音乐乔罗的影响而产生的舞蹈音乐形式。其特征是2/4拍子,音符短促的人滚动节奏。其发展过程中,根据地域的不同,在巴西有两种显然不同的桑巴,即:农村的桑巴和城市的桑巴。并且桑巴同探戈、伦巴和狐步舞自由结合而产生了许多杂交形式,如:桑巴巴图卡达、桑巴歌等。不论什么形式的桑巴,都具有如下三大特点:拍子、大调式、短促的滚动性节奏。此外,还值得提到的一种巴西民歌是莫丁尼亚。它直接得名于葡萄牙歌曲,早期的发展受到意大利音乐的巨大影响,其特点是情绪感伤,曲调抒情,具咏叹调性质,多用小调式,旋律饰以大量的装饰音和倚音。

三、对本课程学习意义的认识

“世界民族音乐”是近现代得以发展的一门新兴课程,以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尤其是传统音乐)为教学内容,在形成音乐的世界视野、培养尊重多元文化观念、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体现出独特的价值。在实施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目标是揭示当今世界各音乐文化区、各民族音乐的特点,阐明音乐与自然社会的关系、音乐在文化整体中的位置、各文化区各民族音乐之共性与特性,树立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的观念。我们在徐湘教授的带领下了解了世界各地的地理、人文知识。丰富的课件内容,使原本枯燥的论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四、对本课程学习的收获体会

通过学习这一课程,让我了解了文化的发展有一显著的特点:依赖于两种以上的文化间的交流,这种交流可能是地区间的、民族间的、城市与乡村间的、古典与现代的以及不同形式间的,也可能是多种因素兼有的交流。人类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无一不是文化融合的结果,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不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纯文化”。

我们必须面向全世界,把自己置于世界文化的发展中,在与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不断的交流、融合中丰富、创新自己的音乐文化,这不仅对中国音乐的发展是重要的,同时也将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外国民族音乐 篇6

中国音乐历史悠久,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中华民族各族同胞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中国音乐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比较注重国际间的音乐文化交流:一方面, 中国音乐兼收并蓄外族音乐的特点, 大量风格迥异的各国音乐为中国音乐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创作的灵感;另一方面, 具有中和之美的独特的中国音乐也积极地走出国门, 对其周边国家或地区的音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特别是随着文化交流的全球化发展, 中国音乐正以各种形式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宣传与推广, 比如通过在国内举办各种音乐大奖赛、文艺晚会;音乐人频繁出访外国进行文艺演出、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扩大中国音乐的知名度, 促进世界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究竟中国音乐文化的宣传、推广效果如何?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音乐及其文化的?我们在哪些方面的工作需要改进和加强?带着这样的疑问, 笔者试图做有关方面的调查研究。因为研究任何一种音乐文化, 都应当从该音乐所处之文化的“内部”和“外部”的两个视角去进行观照, 我们才有可能比较客观地理解和认识对象, 把握住对象的本质。[1]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本调查选取的对象为在华的外国留学生, 他们在中国生活, 身处中国的人文环境中, 应该比国外的外国人对中国音乐有着更深刻的体会。通过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可以较客观地了解外国人对中国音乐文化的态度、认识以及熟悉程度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为我们认识本国音乐文化在宣传和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力图引起大家对中国音乐发展的重视, 对进一步展开研究和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问卷调查时间, 地点, 对象, 内容及方法

时间:2012年1月——3月

地点:广州各大高校国际交流学院、留学生楼

对象:在华外国留学生

样本情况:派发问卷200份, 收回问卷200份, 有效问卷198份。被调查者中男性132名, 女性68名。被调查者来自全世界五大洲的不同国家, 其中亚洲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4%。被调查者的年龄范围从14岁到42岁不等, 平均年龄为28岁。被调查者的中学习阶段, 通过学会放松, 增强自信, 掌握全面的演唱技巧和珍惜每次实践机会来练习歌唱技巧等都有利于克服演唱紧张心理。只有大胆地参与到各类演出实践中去, 通过实践不断的获得各种心得体会, 并且不断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并总结、听取各方面的指导意见、以便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正确的定位, 从而达到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能力的目的, 最终能在演出过程中的展现自己的最佳水平。

参考文献:

[1]马俊芳.树立原作意识.寻求声乐演唱的最佳途径.音乐研究.2007. (2) .

文语言能力普遍为中级以上, 绝大多数人能听懂中国话, 会说中国话。

内容与方式:问卷调查内容共分为五部分, 20项调查内容。重点调查在华外国留学生对中国音乐的总体印象、对中国音乐的喜爱程度、对中国音乐的了解、熟悉程度、接受中国音乐的途径、方式、目地、频率以及建议等问题。调查方法强调随机性、自主性, 采取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调查表。

问卷设计:问卷调查采取封闭式和半封闭相结合。

三、调查结果分析

由于问卷设计的问题较多, 现将最具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1. 你是否喜欢中国音乐?请注明你的国籍 () 。

数据分析:88.88%的外国留学生表示非常喜欢中国音乐, 只有1.51%的外国人不喜欢中国音乐,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音乐受欢迎、被认可的程度较高。在被调查者中以亚洲人尤其是印度尼西亚的外国留学生特别喜欢中国音乐, 他们表示在本国和中国都经常欣赏中国音乐;而欧洲留学生则较少主动欣赏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在亚洲的认同度较高, 在欧洲则偏低。

由于亚洲与我国在文化、审美心理等方面具有某些共性, 加之亚洲的华侨人数较多, 因此, 他们比较容易理解并喜欢中国音乐;而欧洲与我国在文化、审美心理以及音乐风格方面的差异较大, 因此, 他们对中国音乐的理解较浅。

2. 你是否了解中国音乐?

数据分析:大约6.06%的外国留学生很了解中国音乐, 而绝大部分的外国留学生则对中国音乐了解不深, 其中80.80%的外国留学生对中国音乐略懂一点, 4.04%的人则完全不了解中国音乐。从数据可知, 在华外国留学生对中国音乐的了解程度较低。

3. 你是否理解所欣赏的中国音乐的内容与情感表达?

数据分析:外国留学生对中国音乐的内容与情感表达难以理解, 无法深刻体会中国音乐的意蕴。只有16.16%的人表示能够基本理解, 而78.78%的人只能理解部分中国音乐。笔者大胆设想, 身处中国人文环境中的外国留学生对中国音乐的理解姑且是“雾里看花”, 那么, 在国外的外国人对中国音乐的了解、理解程度可能更低。

4. 你觉得中国音乐的最大特点体现在什么方面?

数据分析:外国留学生认为中国音乐的特色与韵味主要体现在节奏与音色方面。从笔者与被调查者的交流中笔者也获知, 外国留学生对于中国音乐的自由节拍、弹性节奏印象深刻, 对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感觉新鲜, 特别喜欢古琴、古筝、琵琶、二胡等乐器的音色。

5. 你喜欢的中国音乐家有那些? (可多写)

绝大多数外国人写不出喜欢的中国音乐家的名字 (不是不会写中文, 因为允许他们用中文或外文书写) , 因此此处大部分人

[2]卓非亚·丽莎.音乐美学问题.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76.[3]尚家攘.欧洲音乐发展史.山海:华乐出版社, 2003.

[4]刘再生.西方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8.

[5]张前.音乐欣赏、表演与创作心理分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

李朝霞 (1976-9) , 女, 山东歌舞剧院国家二级演员山东艺术学院演唱专业, 在读研究生。

的答案是空白, 只有7%的人在此处填写了马友友、周杰伦、邓丽君、王力宏等人的名字。

数据分析:24.24%的外国留学生根本不知道中国音乐家的名字, 63.63%的人知道少数中国音乐家的名字, 可他们喜欢的音乐家却寥寥无几。姑且不论外国人对“音乐家”的概念理解如何, 但从他们给出的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 中国音乐家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不如我们所料之高, 需有待提高。在中国的外国留学生绝大部分都不知道中国音乐家的名字, 对中国音乐家知之甚少, 可想而知在国外的外国人他们对中国音乐家的了解程度如何。第二, 外国留学生把港台歌星、美籍华人音乐家当作中国本土的音乐家, 对他们较为推崇, 对我国众多的优秀音乐家却毫无了解。笔者对本土音乐家优秀的才华未被世人所知而感到惋惜与焦虑, 我们迫切需要大力宣传与推广我国优秀的音乐家, 让全世界人民了解、喜爱中国音乐家。同时, 我们也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港台偶像的影响力, 我们可以以此作为宣传本土音乐家的一种借鉴方式。

6. 你喜欢的中国音乐作品有那些? (可多写)

此题32.62%的外国留学生的答案处是空白, 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不喜欢中国音乐作品、记忆力方面的问题、书写方面的问题等, 但他们给出的答案却令人深思。大约11.14%的人写的是《黄河钢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茉莉花》等经典曲目, 56.24%的人写的则是通俗歌曲的歌名, 如《甜蜜蜜》《明月几时有》《千里之外》《童话》等。

从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可以获知, 外国留学生普遍喜欢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让他们感觉新鲜、别具异域风情, 可他们对中国音乐的了解仅仅停留在感官的层面, 还无法深入到中国音乐的内涵与精髓, 不能够真正地了解或理解中国音乐。

四、思考

从本次调查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 中国音乐的东方神韵普遍受到外国留学生的喜爱。他们欣赏中国音乐, 喜欢中国音乐, 使我们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但是, 另一方面, 中国音乐虽然“走出了国门”, 被外国人所认识, 却并未真正“走向世界”, 被外国人所熟悉和理解。青年钢琴家郎朗也曾发出对中国音乐的忧虑:“外国人连黄河都不知道”。“很多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曲目在国外却没人知道, 就算了解也不爱听, 就算听也是礼貌性的, 绝对不像我们喜欢贝多芬、肖邦那样”。德国无线传媒董事长Rhein Hanspeter说:“在德国最大的音像超市, 只能见到三张中国片”。“走向世界意味着必须赢得某种承认。这种承认不仅是商业上的, 更应该是文化价值上的;不仅是荣誉上的, 更应该是艺术意义上的。”【3】这需要我们多加努力, 把中国音乐介绍到全世界, 让全世界都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音乐及其文化。

如何让中国音乐真正走向世界?在此调查基础上,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音乐发展亟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 音乐与文化相结合

中国音乐对于外国人来说处于曲高和寡的地位, 要想把中国音乐推出国门, 走向世界, 使外国人真正了解中国音乐, 不仅仅是依靠音乐本身的宣传, 更重要的是加强中国文化全方位的宣传与推广。要以审美为中心, 以音乐为主线, 以文化主题组织材料, 通过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民族、音乐与风土人情等多重联系把中国音乐置身于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中。通过音乐与文化相结合的方式, 激发外国人对中国音乐的热爱, 使他们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有关中国音乐的相关文化, 进一步提高他们对中国音乐的理解与感悟。

从调查中我们也可以得知, 亚洲人与欧美等国人在文化方面差异较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音乐的传播与认同。我们应该一方面利用亚洲人在文化方面的共性特征, 扩大中国音乐在亚洲等国的影响;同时, 根据我国与其他地域文化方面的差异, 因地制宜地制定利于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方针, 从对比中求发展, 凸显中国音乐文化的特色与魅力。

2. 音乐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为了向世界更好地演绎和诠释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 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增进世界与中国的相互了解与认识。我们应该把音乐与美术、书画、摄影、电影、电视等多种艺术手段相结合, 通过演出、展览、论坛、沙龙、讲座、互访等多种组合形式, 在全球范围内生动形象地推出有系统、有针对性的中国音乐文化盛宴。

音乐传播要充分考虑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 结合外国人的欣赏习惯, 注重网络音乐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同时, 可以借鉴欧美和港台的偶像包装方式, 适时地推出明星音乐家, 扩大中国音乐家的知名度, 提高中国音乐的影响力。

3. 音乐曲目、内容的创新

调查发现, 外国人对中国音乐最感兴趣的是音乐中的各种中国元素, 包括各种民族唱法和民族乐器等。因此, 可以有针对性地创作一批具有中国风味的音乐, 首先用异域风情的音乐元素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然后再加强中国文化知识的介绍, 让他们能够真正领略中国音乐的魅力并由衷地喜欢中国音乐, 而不仅仅是满足猎奇的需要。在曲目方面不仅要介绍中国传统的经典名曲, 也应该介绍中国现代的名曲, 让世界了解古老而时尚的新中国音乐。

针对此问题, 一方面要重视本土作曲家的创作, 鼓励他们以自己独具中国风格的作品在世界乐坛上赢得一席之地, 积极传达中国音乐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尝试邀请外国人写作富有中国风味的音乐作品, 让外国音乐家首先了解中国音乐, 创作一批具有中国元素的作品。通过中外音乐家的创作实践, 拓展音乐曲目, 丰富音乐内容, 可以有效地提高外国人对中国音乐的兴趣和了解, 提高中国音乐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4. 关注中国音乐传播的另类力量——外国留学生

外国留学生是国际交流和合作的纽带和桥梁, 是多元文化交流的媒介。我们要采取多种手段大力加强对外国留学生的文化宣传与交流。具体而言, 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中国文化、艺术讲座, 增强外国留学生对中国音乐类型、风格的了解, 提高其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修养;可以教授外国留学生演唱或演奏中国音乐, 让他们亲身体味中国音乐的魅力所在, 既促进其对中国音乐的了解和喜爱, 又可以加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可以邀请他们深入民间, 参与各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通过发放问卷、访谈形式调查外国人对中国音乐的感受、兴趣所在及建议, 有针对性地选择对外宣传、交流的内容。我们要力图以各种方式使外国留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的文化与艺术, 以其为媒, 发挥他们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中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扩大中国音乐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广度与深度。

五、结语

通过有针对性地调查外国留学生对中国音乐的感受与喜好程度, 以此作为参考, 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外国人对我国音乐的熟悉程度、认同度与喜好度, 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出我国音乐在宣传、推广方面存在的某些问题。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知:外国留学生普遍喜欢中国音乐却不熟悉、不理解中国音乐;对中国音乐的欣赏大部分停留在审美的较浅层次——听觉的欣赏;中国音乐的宣传与推广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 我们应该做出积极的反应, 改变或调整有关音乐发展与交流的方式方法, 注重音乐与文化相结合的宣传、交流方式, 强调音乐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积极创新音乐, 关注中国音乐传播的另类力量——外国留学生。我们相信, 世界将会更加了解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也将在世界舞台上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辉。

摘要:本文以200名在华外国留学生为调查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形式了解他们对中国音乐的认同、熟悉、理解的程度及有关建议, 通过分析、比较, 揭示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外国留学生大多喜欢中国音乐却不熟悉、不理解中国音乐;对中国音乐的欣赏大部分停留在审美的较浅层次;中国音乐的宣传与推广力度不够等问题。针对调查结果, 笔者提出今后我国的音乐发展与交流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与建议:要注重音乐与文化相结合、强调音乐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积极创新音乐, 关注中国音乐传播的另类力量——外国留学生。

关键词:外国留学生,中国音乐,音乐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洽.论“双视角”研究法及其在民族音乐学中的实践和意义[J].中国音乐学, 1998, (2) :65-84

[2]郑金洲等著.学校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15-16

外国民族音乐 篇7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外国经典,教学体系,融合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 教育界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和培养创造力理念日益推崇,

2010年7月, 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即将于2012秋季全面实施的新《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版) 》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等方面进行诸多修改, 从音乐课程的角度, 是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次全新的实践。

我们欣喜地看到:新版《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学习主体对音乐实践活动的亲身参与;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学科特点, 注重个性发展;在兼顾弘扬民族音乐基础上, 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在为以人本为核心和创造性塑造为亮点的新《音乐课程标准》热烈鼓掌同时,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尽管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由于种种因素, 我国至今未建立适合新时代特点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 尤其是对国外经典的音乐教育模式---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 柯达伊教学体系, 奥尔夫教学体系等----虽有片面或者部分借鉴, 但没有很系统、很有机的融

衍了事的倾向。最后对于学生评教主体要有所筛选, 一些因厌学而无故旷课, 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 往往借评价之机给予教师不公正的评价, 这些学生的评价结果不具备参考价值, 应该排除在评价主体之外。

4.把握学生作品的互动性评价

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互动的。教师不再成为唯一的评判者, 而只在评价过程中发挥调节与组织的作用。做到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

师评:做到既重视结果的评价, 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 不以作业是否完整整作为唯一标准, 更多关注学生在绘画表现过程中的审美情趣、构思创意、探索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此外还要做到随堂评价, 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 而不仅仅是等课程结束后简单的给个分数。

自评:在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 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是他们挖掘自己设计思维的过程, 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剖析, 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情、语言都蕴含到他的作品中去, 学生自评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逻辑思维, 同时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向与对知识的理解情况, 有利于教师给予更符合个人风格发展方向的有效引导。

入我国中小学音乐基础教育体系构建中。

笔者认为:为了与2011版新《音乐课程标准》相适应, 我们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亦需要紧跟潮流, 尤其是吸收国外经典音乐教育模式的精华并依照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实际特点, 实现多种教育模式与中小学音乐教育阶段有效衔接, 建构与新《音乐课程标准》匹配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基础音乐教育模式, 全面促进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革新。

二、外国经典音乐教育体系简介

放眼当代音乐教育, 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 柯达伊教学体系, 奥尔夫教学体系最为经典, 各自创设以来对世界音乐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 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

出生于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于1902年创立了“体态律动”学说及其音乐教学体系。他认为人对音乐的情绪体验及人对自身情绪体验的认识、反应, 都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动作来进行的。因此, 在音乐训练中, 只训练脑子、耳朵或嗓子是不够的, 人的整个身体都必须受到训练。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最独特的贡献在于它首次确立了身体运动反应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其体系核心为三部分: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 随着音乐自由地运动的体态律动、有别于传统专业的视唱练耳以及在钢琴等乐器上进行的展现音乐与体态反应的继兴表演。

(二) 柯达伊教学体系

匈牙利作曲家、民族音乐学家和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创建了“柯达伊教学体系”, 它以提高全民族音乐文化素质为音乐教育目的。柯达伊本人非常喜爱自己民族的音乐, 所以他的教学体系希望通过使用学生自己祖国的民间音乐遗产给予他们一种文化认同感, 通过本民族的民间音乐知识进一步了解其他民族和文化。他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多声部的合唱训练, 以精心选择的民间

互评:学生之间的互评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去做自己的教师, 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去分析、评价他人的作品, 相互之间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发现创造的价值。其评述是对别人作品的一种全新诠释, 这种相互交流, 既能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 逻辑思维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又能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向, 给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总之, 设计艺术教育并不局限于知识本体的理解认同上, 而在于强调技术性与艺术性并存, 在于理解基本理论, 技法的基础上滋生创造力。让教学走向创新, 是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因此,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对提高教师教学效果, 推动学科发展,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个性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设计之维》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2]邬烈炎.比较·选择·整合——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的重构.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2.

[3]孙婷;焦华;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科技信息》.2009年第24期

[4]谢群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教学改革思路《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12期.

歌曲、儿歌和童谣作为歌唱教材。这一体系的重要特点是, 它所采用的首调唱名法、柯温手势、即兴作曲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了音乐表演能力, 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意识。柯达依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贡献是, 创造了一种立足于本国民族、民间音乐传统的音乐教育体系。另外, 他在普及提高普通学校合唱教育方面也做出了十分有价值的贡献。

(三) 奥尔夫教学体系

德国作曲家奥尔夫倡导元素性的音乐思想, 他认为元素性的音乐决不只是单独的音乐, 而是一种融合音乐、舞蹈、语言为一体的整体的艺术。通过这些整体的艺术活动, 加上鼓、木棰、木块以及钟等节奏感强的乐器, 孩子们学会了音乐结构, 以及如何保持同一个节拍。这个体系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从儿童出发, 提倡学习“元素性”音乐, 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使儿童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 并从中获得个性的发展。其核心是通过节奏让儿童以此来创造他们自己的音乐。儿童通过一系列不断深化的表演活动来掌握一些音乐的词汇:谈话、运动、唱歌、演奏和玩耍。该教学法并不要求很快就能教会学生歌唱、奏乐的方法, 而是让学生接触音乐实践。

奥尔夫体系中最突出、最重要一项就是即兴的原则。奥尔夫认为即兴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乐表现形式, 是情感表露的最直接的形式。奥尔夫的教学活动通过孩子的积极参与和唱奏实践, 以即兴活动形式发展孩子的音乐体验、尝试创造音乐的能力。

虽然这些经典教学法体系对于世界音乐教育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由于它们强调了音乐教育中的某一方面, 解决了一些局部问题, 因而也显示出它们各自的一些局限性。针对这一问题, 各种教学法都在努力地完善着自身, 因此导致了不同教学手段之间的互相弥补、走向融合的趋势。

三、当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的迷失

尽管我国现代中小学音乐教育悠久的历史, 但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 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以经验为基础, 以知识和技能传授为根本目的, 教学程序化的单向线性传递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重教师讲解示范, 轻学生主动探索;重知识和技能的灌输、记忆, 轻学生已有经验的运用和体验;重师生互动, 轻生生互动的僵局。由于多方面的因素, 我国至今还没有找到和建立适合自己的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模式。

第一, 由于音乐教师多为音乐院校毕业, 多年来中小学音乐教育基本沿用了专业音乐教育的模式:无论在教学内容上, 还是在教学要求上, 都深深镌刻专业音乐院校的印记。多数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学习唱歌、欣赏音乐作品之余, 过早加入枯燥而高深的音符、休止符、音阶、音程以等教学即是明证。

第二, 长期以来, 人们对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偏差也加剧了音乐教育模式构建的迷失。尽管当今素质教育开展的如火如荼, 在升学压力的负载下, 中小学学生家长和教师音乐教育的功利化现象依旧严重。我们的基础音乐教育更过多注重知识、技能、竞赛等非审美的体验, 而忽视情感、兴趣、想象、创造等审美体验。中小学学生们被过早填塞满了诸如音符、休止符、音阶、音程、和弦、调、调式、曲式以及数十种音乐记号, 并视唱带有一个、二个、甚至三个升降号的曲调, 听辨音程、和弦、调式, 听写旋律, 分析曲式等等。这种状况, 使得我们的基础音乐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由于无法逾越“双基”高墙而面对音乐产生自卑与冷漠心态的失败者, 而建立在这种价值观上的音乐教育模式也是不成功的。

第三, 我国地域辽阔, 民族众多, 广大城乡不同区域经济、文化环境和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如何在地域差异中寻求具有广泛适应性和普遍实施的可能性的音乐教育模式, 客观上也面临现实挑战。近年来, 一个偌大的国家以一个音乐课程标准作为指导引起学者与专家的反思, 呼吁能够给各地探求结合实际的音乐教育模式更多的主动权。

以同样地域广阔的多种族大国美国为例, 美国联邦教育部对各州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等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州可以制订自己的教学计划和大纲。美国音乐教育的高度分散与中国形成鲜明对照, 50个州的方针各不相同, 有时16000个学区也各行其事, 这造成了很大的自主权。差异不仅被容忍, 而且受到鼓励, 地方性也受到尊重, 这导致了美国音乐教育模式的百花绽放。

第四, 在对国外经典音乐教育模式的借鉴与有机融合上, 缺乏明确的指引和实证研究。相对本土教育“模式”, 外国的经典音乐教育模式——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柯达伊教学体系、奥尔夫教学体系等——要么只是教学上的创新点缀, 要么只是论文中的谈资或者构想, 相对比较片面, 且不成体系。

而反观美国, 20世纪, 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 柯达伊教学体系, 奥尔夫教学体系相继传入美国, 美国音乐教育界以包容吸收的态度, 将三种教学体系与美国实际相紧密结合, 尤其是美国本土的教育学者如T·巴赫曼、L·乔克西等, 在教学中既坚持三大经典教学法的精神原则, 同时也使它们本土化。时至今日, 这几种经典外国音乐教育的模式既保持自己独特的魅力, 又与美国音乐教育相互交融混合, 它们交相辉映, 使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园地呈现出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景象。

四、建议

2011新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最鲜明的亮点就是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及创造力的培养, 这迫使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的单向线性传递式基础音乐教育模式。人本中心和创造力塑造是国外三大经典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石, 笔者认为借新版《课程标准》实施契机, 促进我国中小学音乐模式构建与外国经典教学体系有机融合不失为一种有益探索。

一方面, 鉴于我国地域广阔, 地方差异巨大, 笔者建议有关部门组织各个不同地区的专家、学者、教师精英分不同年级段对三大经典教学体系与本土教育模式融合进行实证研究, 引领各个地区和各个年级段的基于经典教学体系精髓的本土化创新, 尤其是编写既适合各个地区差异及特点又融合外国经典教学体系精华的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

另一方面, 要加强中小学音乐教师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国外经典教学体系的培训。我们知道, 再好的融合外国经典教学体系精华的差异化教学大纲和教材需要教师来执行。只有教师自身观点转变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我们才能真真切切吸收外国经典教学体系精华, 构建符合我国国情, 更好培养我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教育模式。

柯达伊曾经说过:“一定要在学校里采用使儿童感到愉快而不痛苦的方法教授音乐, 培养他们渴望高尚音乐的情感, 这种渴望将持续终生。”笔者深信:摒弃功利化, 过度专业化的陈旧教育模式, 依托融合外国经典教学体系的本土化教育模式, 定能让我们的基础音乐教育成为学生快乐的记忆和创新思维的沃土。

参考文献

[1]杨立梅编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2]李妲娜, 修海林, 尹爱青编著.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3]金亚文主编.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王海玲.论当代国外音乐教学模式及对我们的启示, 赤峰学院学报 (人文社科版) [J], 2011, (3) .

上一篇:民间下一篇:科技馆公众服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