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居民

2024-09-06

山东居民(精选十篇)

山东居民 篇1

一、理论基础:由线性支出系统到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

1954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R.Stone为了深入研究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的数量关系,以效用函数为基础提出了需求函数的线性支出系统(LES: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其基本形式为:

式中Vi是对第i种商品的消费支出,是总消费支出;Xi0是对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量,pixi0是对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支出;bi表示超过基本需求支出中用于购买第i商品的百分比,称边际预算比。方程(1)将对第i种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额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为对该种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后一部分为预算总支出V中除去对所有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后剩余部分中用于第i种商品的部分。但是LES模型有两大缺陷:第一,总预算支出V是内生变量,无法外生给出;第二,对参数的估计需要大量的时间序列资料,而实践中往往缺乏历史资料。这就为实证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73年英国经济学家C·Lluch在不改变LES模型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对模型(1)作了两点改进:(1)以收入Y代替总消费支出V,(2)以边际消费倾向βi代替边际预算bi。由此形成T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ELES:Extende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其模型形式变为:

对于截面资料,模型(2)中的pixi0和pkxk0是常数,将其合并,令

于是式((2)化为

将式((3)两边对i求和,得

代入式((3)得

对(4)式利用截面资料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可求得αiβi的估计值,再利用式((6)可求得pixi0。

人们发现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把居民的各项消费支出看作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行为,能够全面的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各项指标,因而是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定量分析的最佳方法。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进行消费结构分析较恩格尔函数模型及其它模型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它可以直接运用截面资料进行参数估计,还可以用来进行边际消费倾向分析、需求收入弹性分析和基本需求分析;同时它还考虑了价格变动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并且能够在没有价格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居民截面收支数据资料进行需求的价格弹性分析。因此,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是目前较为优越的一种分析方法,本文运用此模型对山东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及其变动进行实证分析。

二、现阶段山东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特征

1. 食品消费的比重及其结构的变化。

农民主食消费稳中趋降,副食支出保持比较稳定的增长。2006年主食支出比1995年下降了27.2个百分点,而副食支出则上升了24.2个百分点。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外出务工、求学人数的日益增加,农民在外就餐的机会也越来越多。2006年在外就餐消费支出比1995年增加了9个百分点。如果把农民的食品消费支出划分为食品消费品支出和食品消费服务性支出,并比较其在农民食品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可以看出二者呈反方向变动,农民的食品消费服务性支出由1995年的2.1%上升到2006年的7.7%。这种变化说明广大农村居民在食品需求方面正由自然经济状态转向商品经济大潮,为食品生产和服务企业孕育了巨大商机。

2. 大件耐用消费品升级较快。

1995年大部分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的大件耐用消费品主要是电视机(其中主要是黑白电视机)、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等,也有少部分家庭拥有了摩托车、彩电、电冰箱、照相机、洗衣机等现代化的家庭设备。到2006年这些现代化的家庭设备已大量进入农村家庭,而且更加现代化的微波炉、抽油烟机、影碟机、家用计算机、空调机、电话、热水器、汽车等也已开始进入农民家庭。据山东省2007年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农村家庭每百户分别拥有空调机、热水器、家用计算机、生活用汽车5台、17.5台、2.43台和1.1辆。

3. 医疗保健支出增幅最快,但比重太低。

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农村居民平均医疗保健的支出221.80元,比上年增加33.32元,增长17.68%,在八大消费中属增幅较大的,尽管仅占总消费支出的7.06%。其中用于医疗保健卫生用品支出人均66.01元,增加1.3元,增长2%;医疗保健服务费89.84元,比上年增加15.74元,增长21.2%。这除了农民开始注重医疗保健外,还与近年陆续出台的医疗体制改革有一定关系。

4. 交通通信消费和文化教育娱乐支出迅速增加。

2006年,农民用于交通通信的支出人均352.197元,较上年增加57.82元,增长11.2%,其中购买交通工具支出、通信工具、交通费和邮电费均增加。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人均408.84.2元,比上年增加31.68元,增长13%。

5. 恩格尔系数虽然有所下降,但食品支出的比重仍很大。

2006年我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89%,城市居民为32.02%。与1995年比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11个百分点,而农村居民下降14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下降快于城镇居民3个百分点。这表明近10年来尽管山东省城乡居民绝对收受差距在拉大,但消费差距趋于缩小。

三、模型及计算结果分析

本文将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分为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和其它商品及服务支出等8大类,并分别定义为W1,W2,W3,W4,W5,W6,W7,W8。建立恩格尔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采用Eviews程序,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其模型如下:

式中Wi表示8大类消费项目之一;X表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bi是农村居民对8类消费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利用《山东省统计年鉴》(1995-2007年)及《山东统计信息网》的数据建立模型。通过运行Eviews程序,计算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W4)的相关水平稍差,(R2=0.2844,F=3.1788,但在α=12%的置信度上已达到显著水平),食品W1、衣着W2的优于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W4的相关水平(R2分别为0.4486、0.4491,F值分别为6.5650、6.2503,且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医疗保健W5、交通通讯W6、文教娱乐W7和其他商品W8相关水平很好(R2分别为0.9664、0.9307、0.9447、0.8021,F值分别为230.1985、107.5155、136.5364、32.4197,且均在α=1%的水平上显著)。因此,总的看来,函数的拟合度较好。

1. 边际分析。

边际消费倾向反映了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将8个方程中的bi累加得0.5626,说明山东省农村居民在新增加的纯收入中有56.26%将用于消费支出。并且从方程中的bi可以看出食品、居住、交通通讯、文教娱乐支出4项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在新增的纯收入中有9.07%用于食品支出、10.09%用于居住支出,10.94%用于交通通讯,12.18%用于文教娱乐支出。根据消费+储蓄=收入,山东农村居民的新增收入中有43.74%用于储蓄。这表明我省农村居民的储蓄率还是较高的。出现这种较高的储蓄率的主要原因是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水平较低,而近年来子女上学、生病就医等方面的巨额支出,使农村居民对未来形成了不确定预期。感到未来没有保障,有钱也不敢花。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其他商品支出的截距是负数,说明在收入还未达到一定水平时,这些消费支出是负增长的。也就是说要增加农村居民对这些消费项目的消费,必须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2. 恩格尔系数分析。

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农民生活贫富的标准是:恩格尔系数在0.6以上为绝对贫困,0.5-0.6为温饱,0.4-0.5为小康,0.3-0.4为富裕。本文根据山东省1995年以来的统计数据计算了山东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发现自1995年一直到1999年之前山东省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都在0.5以上,但2000年下降到0.35,2001和2002年都维持在这一较低水平上,2003年后有所上升,2004年升至0.42,2005年后又呈下降趋势。可以推断,近10年来山东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恩格尔系数从1995年的0.5594降低到2006年的0.398。总体上看,90年代末以来山东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就已处于小康水平上,现在正接近于富裕水平。

3. 弹性分析。

弹性系数反映了可支配收入的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的相对变化量。根据计算需求的收入弹性公式不同分为常数需求的收入弹性E1和平均需求的收入弹性E2。

通过运行Eviews软件包,直接得到8大类消费项目的平均收入弹性与常数收入弹性,8大类商品及服务的弹性均为正值说明随着收入的提高需求量会随之增加。由于居住的弹性接近于1,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等发展型与享受型非基本生存资料的弹性均大于1,说明农民对这5大类商品的需求量的增长率高于收入的增长率。因此,农村消费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消费潜力。

四、对策与建议

1. 增加农民收入。

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需求最重要的因素,支付能力是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前提。因此,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并使之保持一个较高的稳定的增长率,是刺激农民消费的最根本的举措。

2.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促进教育产业、旅游业、咨询服务业的发展,加强电力、道路、通信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物流配送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消除农民消费实现的障碍。

3.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开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

在广大农村,彩电、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现代家用设备的需求很旺,各种农用机械为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些消费品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对此,以农村发展银行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应发挥起应有的支农作用,将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

4. 目前,我国农村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居民未来收入与支出具有不确定性,不能准确预期促使他们把一部分可支配收入用于储蓄,以防不时之需。

要解决农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最根本的方法是继续深化改革,建立完善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大力倡导新的消费理念,引导个人消费行为趋向理性化;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大的问题。由于这些目标在短期内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解决农村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李长风.经济计量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2]http://www.shandong.gov.cn/art/2006/11/10/art_5470_55518.html[EB/OL].

[3]2006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山东潍坊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调整 篇2

按照最新规定,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一年最多缴5000元。居民养老保险个人缴费标准全市统一为每年100元、300元、500元、600元、800元、1000元、1500元、元、2500元、3000元、4000元、5000元12个档次。其中,100元档次只适用于重度残疾人、低保户和五保户等缴费困难群体的最低选择。除100元档次外,参保人自主选择缴费档次,按年缴费,多缴多得。个人年缴费额不得超过最高缴费档次。

为进一步保障被征地农民相关权益,在本次调整中,我市按照《山东省被征地农民参加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办法》规定,将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纳入了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山东省土地征收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归集的养老保障资金也将落实到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中。

据介绍,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人员范围包括被征收土地的拥有相应土地承包权或被调整土地的村(居)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征地后不实行调地安置的,征地所涉承包户的所有成员均为保障对象。其中,对于保障对象中16周岁以上(不含在校学生)、符合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被征地农民,按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办理。对于保障对象中未满16周岁及16周岁以上的在校学生,由县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其建立预存账户,待符合条件后,将其因征地产生的社会养老保障资金按照相关程序记入本人相应的基本养老保险账户。

在丧葬补助金方面,按照新规定,居民养老保险养老金待遇领取人自死亡次月起停止发放养老金。相关人员在待遇领取人死亡后30日内办理居民养老保险注销登记的,一次性可发给不低于500元的丧葬补助金。

扩大山东居民消费需求研究 篇3

关键词:消费需求;消费结构;居民收入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山东省居民的消费需求在不断扩大,但是受到收入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山东省居民的消费需求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还有很大的消费潜力。因此,对扩大山东省居民消费需求的研究,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现实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山东省居民消费需求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的社会经济实现了发展,居民消费需求得到了有效满足。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逐渐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居民收入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日益改善,居民消费需求水平快速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本文将选取2001年—2010年山东统计年鉴数据来分析山东省居民十年来消费需求变化情况和特点。

(一)山东省居民消费水平分析。2001年以来,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得到了快速增长,从2001年的7101.08元扩大到2010年的19945.83元,2010年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为2001年的2.8倍,年均增长20.1%。随着收入的不断增长,居民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山东省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2010年是2001年的1.5倍,年均增长16.6%;平均每人全年生活消费支出2010年比2001年增长2902.23元,年均增长16.9%。

(二)山东省居民消费结构分析。山东省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衣着、居住占据了较大的支出份额,将近60%。其中,城镇居民衣食住三项支出占比从2001年的57.58%上升到2010年的61.23%,处于增长趋势;农村居民衣食住三项支出占比从2001年的62.24%下降到2010年的58.3%,处于下降趋势。城镇居民三项支出增加的主要因素在于食品和居住项目,衣着占比在下降。

二、山东省居民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山东省经济十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各省份第三位。但是,经济发展并没有相应拉动居民消费的增加,居民消费意愿不强,消费倾向不高,都影响了居民总体消费需求的提高。影响山东省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居民收入相对较低,阻碍了消费需求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严重阻碍了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提高,也制约了经济社会化的健康发展。其次,消费结构不均衡,限制了其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总体来看,居民消费结构并不是十分优化,存在不均衡现象。然后,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较为落后,阻碍了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提高。消费的理念和习惯是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表现,消费理念和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外部环境很大的影响。最后,收入分配不平衡,导致消费需求倾向下降。

三、扩大山东省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居民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国民经济健康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近十年来,山东省居民消费面临着消费倾向下降、消费水平层次底下、居民消费意愿不足、消费需求发展缓慢等现象,严重阻碍了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大,制约了山东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因此,要建立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增强居民持久消费能力。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关于扩大山东省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第一,建立居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建立居民增收长效机制重点在于农村。要积极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发挥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同时,要兼顾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第二,优化升级居民消费结构。需要优化升级居民消费结构,加大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支出份额,从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未来需要继续促进汽车产业发展,降低汽车销售价格,实施汽车下乡补贴政策,促进通讯设备产业发展,增大居民消费需求。改革教育体制,扩大免费义务教育范围,实施高水平大学教育,加大对学前教育和技术培训教育的投入力度;促进娱乐业发展,丰富居民业余生活,提高文化娱乐需求,从而扭转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下降局面。第三,培育良好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要培育居民良好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摒弃只重储蓄而忽视消费的理念,培养居民对高品质、高质量产品的消费需求,具备一定的品牌意识;改变攀比、烟酒、赌博、人情等不良消费习惯,培养健康、合理的消费需求。第四,调节收入差距,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要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要打破部分行业垄断体制,平衡行业发展,制定行业收入分配指导办法,完善行业间工资总额和标准调控政策。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居民收入分配,逐步提高农民工工资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制定扶持农民工资上涨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力度,保障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快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完善农村福利政策,改革农村产权制度。要规范收入分配制度,打击整治非法收入,遏制腐败蔓延,制止灰色收入,完善社会收入环境,建立合理收入分配制度。第五,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制。要完善公共服务制度,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支出比重,扩大公共服务范围,保障公共服务质量,推进均等化公共服务。要加快建立覆盖面广、层次多、投入大、可持续性强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要重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投入比例,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将农民纳入到城市保障体系中,统一社会保障标准,取消社会保障地域限制,缩小不同群体、不同地区社会保障差距,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贫困标准,加大对城乡低收入阶层保障力度。要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调整教育发展格局,鼓励民办教育和技术培训教育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建设一批高水平一流高校,扩大学前教育规模,完善教育配套设施,加大对农村教育倾斜力度,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培育高水平教育人才,促进城乡教育和谐发展。

四、结论

本文基于对山东省经济发展及经济结构的调研,搜集了山东省统计年鉴数据,利用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十年来山东省居民消费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山东省居民消费现状,找到了影响山东省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扩大山东省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

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篇4

二元城乡经济结构可以说是已经成为中国继续迅速发展的一个障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也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阻滞作用。因此, 如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被学者们高度关注和研究。

周业安等认为市场化进程会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从而拉大居民收入的差距;王培刚等认为三产的比重和就业人数的过少以及失业问题成为加剧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问题;赵晓霞等认为通过贸易开放和外资开放能够有效缩小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赵人伟等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政策的变化和制度的变迁对居民收入差距产生了较大影响;陆铭等认为, 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户籍制度、非国有化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

二、山东省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山东省作为东部沿海省份之一, 对中国内地经济的贡献有九分之一强, GDP总量列第三位。山东省的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之后就非常迅速, 在全国的排名也在前列, 同时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 2009年虽有了较小的好转, 但较之前年仍有不小的差距。从图1可以看出山东省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在20世纪90年代与全国平均水平不相上下, 2000后就略高于全国的平均生活水平。不仅如此, 我们还可以看出, 城乡收入差距在拉大。

城乡收入比从1990年的2.16, 到2000年的2.44, 2003年的2.67, 2009年的2.91, 差距是越拉越大。从图2中, 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出, 山东省的人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在拉大, 2000年前这个差距还比较小, 之后这个拉大的程度愈加明显了。

三、山东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中国是个典型的二元经济体制国家, 一直以来, 农村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况, 城市则是发展的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再加上中国所独有的户籍制度, 使城乡之间各个要素之间的流动受到严重制约, 包括劳动力、资金、信息、技术等。从图1可以看到, 收入增长速度的差距较大直接导致了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

1. 过大的“剪刀差”作用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山东省是农业大省之一。农民所收获的农产品价格低于其价值, 而工业品的价格要高于其价值, 这就形成了一个差额。近年来, 农产品价格由于受国家调控, 它的上调幅度远低于工业品价格上涨的幅度,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这个剪刀差。

2. 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

由于生产力的提高, 农产品的产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对于国内而言, 主要农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下降, 于是导致了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3. 乡镇企业发展放缓

随着国有企业的优化升级, 乡镇企业的发展明显放缓。很多企业效益下滑, 甚至破产, 直接导致很多原本在这些企业工作的农民工失业, 导致了他们人均家庭收入的下降。从山东省统计年鉴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农村就业人数1999年3644.5万人, 一直下滑到2008年的3507.5万人, 2009年进一步下降到3490.8万人。

4. 农民的隐形负担很重

城市的社会保障体制相对完善, 而农村严重缺乏。最近几年才出台政策进行农村医保政策改革养老统筹试点。农民工辛苦地建设城市, 却不能享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直接损害了社会保障的公平与公正, 更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自然也形成了他们的隐形负担, 他们不得不考虑医疗问题和子女的教育经费问题。

5. 农村的基础教育薄弱

很多优秀的教师不愿意去农村教书, 再加上农村的基本教学设备缺失, 导致农村孩子从小受到的基础教育就比城里孩子差很多。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受教育水平与收入呈正比例关系。而农村居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 掌握的科学技术水平较低, 不会用更高的技术来进行科学种植、科学养殖,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

6、土地征用制度偏向城市, 对农村土地多征少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更多的农村用地被征用, 而对农村土地的征用补助相对城市而言非常之少。

四、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1. 不利于山东省城乡居民的一体化建设

由于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形成经济地位完全不同的两大居民阶层, 他们在物质文明和精神层面有着相当大的差异, 很难接轨, 这就会造成农民虽然住进了高楼, 但是却无法融入城市当中, 也阻碍了山东省城乡居民之间的优势互补。

2. 导致大量劳动力外流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最直接的就是诱使大批农村劳动力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离开农村打工和工作, 阻碍了农村的发展。同时也让人才不愿前往山东农村和小城镇发展, 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恶性循环。

3. 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长期以来靠行政手段把人口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 当山东省的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时, 这种体制必然受到冲击, 有可能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五、政策建议

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在保护并提高粮食作物生产能力的前提下, 以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 转变农业的增长模式,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走精细化和产业化的道路。主要是要依托科技进步, 以高附加值的农业生产项目作为导向, 种植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作物。要把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植入农民心里, 因地制宜, 合理地把种植业、林业、养殖业、畜牧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进行发展。不仅如此, 由于区位上靠海的优势, 还要大力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 争取把更多的产品销往国外, 这样能给农民带来更高的收入。

2. 政府建立平台帮农民找寻市场

政府应该出台政策积极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 为当地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增加他们的收入, 譬如农产品的加工企业。同时政府应同银行一起想办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促进他们的发展, 为农民建立平台, 帮助农民找寻需求市场。

3. 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支出的转移支付, 为农村建立更多更好的普通学校和职业技能学校, 同时也可以借此对农民的科技种植进行培训, 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劳动素质, 增强他们的竞争力。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吸引更多中小企业可以前往发展。

4. 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为解决农民就医难的问题, 政府应该努力完善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 提高农村的医疗设施水平, 这也在另一个层面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养老、失业、救济的保障体系应该扩大到农村, 切实做到公平、公正, 不搞差别对待, 彻底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这样才能让他们放心去进行消费, 经济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5. 改革和创新农村的金融体制

为了鼓励农村中小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可以从创新农村的金融体制入手, 扩大农村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 出台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政府还应该联合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 来扩大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信贷。

总之, 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 是社会的不稳定潜在因素, 更会对山东省的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党和中央政府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 把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为工作的一个重头戏来抓。根据库茨涅茨的“倒U型”假说, 国家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会在经济发展初期随经济的发展而扩大, 到达最高点后, 又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改善。从2009年的数据看, 相对于2008年城乡收入差距有所减少, 但山东省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否已经达到最大还是一个未知数。缩小山东省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我们要不断进行制度的创新改革, 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山东省经济发展保持迅猛的态势, 但同时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日益扩大。最根本的因素是山东省城乡居民的二元体制和长期以来城市偏向政策。这不利于山东省城乡居民的一体化建设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导致大量劳动力外流。缩小山东省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政府建立平台帮农民找寻市场;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创新农村的金融体制,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关键词: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二元经济

参考文献

[1]吕军书.缩小收入差距与构建和谐社会[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6 (2) :12-13

[2]王涛.我国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现实状况和原因分析[J].山东经济, 2006 (3) :30-32

[3]潘爱琴.山东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统计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 (24) :22-24

[4]谭杰.山东城乡和谐发展问题研究[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08 (3) :15-16

山东居民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完善和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城市低保)制度,根据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山东省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实施城市低保制度,遵循以下原则:

(一)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的原则。

(二)属地管理的原则。

(三)鼓励劳动自救的原则。

(四)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三条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以下简称街道)和乡镇人民下令(以下简称乡镇)为城市低保的审批管理机关。居委会或企业工会受审批管理机关委托,可承担城市低保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第二章

城市低保标准的确定与调整

第四条

城市低保标准的确定,必须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应当低于最低工资、失业保险金标准,有利于促进劳动就业。

第五条

城市低保标准,依据当地维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义务教育等费用确定。

第六条

城市低保标准,分别由设区的市和县(市)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拟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县(市)的城市低保标准须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同一城市的各区低保标准应当统一。

第七条

设区的市和县(市)要建立城市居民生活状况监测系统,根据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动情况适时调整低保标准,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

城市低保对象的确定

第八条

申请城市低保待遇的人员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持有户籍所在地常住城市户口。

(二)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低保标准。

(三)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当地城市低保标准。

第九条

共同生活的家庭在员是指具有法定的赡养和扶(抚)养关系、户口在一起且长期共同生活的成员。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能享受城市低保待遇:

(一)虽然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低保标准,但实际生活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的。

(二)非因拆迁原因购买商品房或高标准装修现有住房的;因拆迁原因购买住房但购买面积超出当地人均住房面积30%以上的;有闲置住房的。

(三)近期购买电脑、摄像机、数码相机、钢琴、空调、冰箱、机动车辆、金银珠宝饰品等高档非生活必需品的。

(四)拥有并经常使用移动电话、高档电器、机动车辆等高消费物品的;家庭电话月费用达到当地城市低保标准50%以上的。

(五)投资有价证券、收藏高值物品的。

(六)饲养观赏性名贵宠物的;经常出入餐饮、娱乐场所消费的。

(七)安排子女自费择校就读或出国留学的。

(八)符合就业条件无当理由1年内两次拒绝有关部门介绍就业或技能培训的;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公益性劳动的。

(九)有赌博、吸毒、嫖娼等违法行为而造成生活困难尚未改正的;违法收养儿童的。

(十)群众反映强烈、经社区居民代表会议或职工代表会议民主评议不应享受低保待遇的。

(十一)不按规定如实申报家庭收入的;不接受低保工作人员核查的;连续3个月不按时领取低保金的。

(十二)县级人民政府规定其他不能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

第四章

城市低保待遇的申请和审批

第十一条

申请城市低保待遇履行以下程序:

(一)凡申请城市低保待遇的家庭,由户主本人通过户籍所在地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居委会)向街道或乡镇提出书面申请。未设立居委会的地方,可直接向街道或乡镇申请。

远离城镇的企业职工,由户主本人通过所在企业工会向街道或乡镇提出书面申请。

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户籍不在一地的,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居委会提出申请,其他家庭成员的有关证明和证件由其户籍所在地派出所、街疲乏和居委会出具。

因动迁等原因造成人户分离的家庭,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管理审批机关提出申请。

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居民申请低保待遇时,由居委会或企业工会工作人员协助办理申请手续。

(二)申请人必须根据管理审批机关的要求如实提供家庭成员的户口簿、身份证和家庭成员收入状况证明等有关证件和证明材料。

(三)符合就业条件未就业的人员申请低保待遇时,需先到有关部门进行求职登记,并由有关部门提供求职登记证明。

(四)为方便群众申请,各地应当视工作需要,在街道(乡镇)或居委会设立低保办事窗口,开展日常低保受理工作。

第十二条

审批城市低保待遇遵循以下程序:

(一)居委会或企业工会受管理审批机关委托,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状况进行调查核实,经民主评议同意后张榜公布,时间不少于3天。无异议的,填写《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请暨审批表》,连同其他证明材料一并报街道(乡镇)审核。

(二)街道(乡道)对接到的申请表和证明材料进行审核,符合享受城市低保待遇条件的,报县级民政部门审批;不符合条件的,委托居委会或企业工会以适当方式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三)县级民政部门负责城市低保待遇的审批,对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不符合条件的,以书面形式委托居委会或企业工会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四)县级民政部门批准后,申请人所在居委会或企业工会要及时张榜公布审批结果,时间不少于3天,接受群众监督。无异议的,由居委会或企业工会代发省民政厅统一监制的《山东省城市居民最低中障证》(以下简称低保证),并由县级民政部门报市级民政部门备案;有异议的,由管理审批机关重新核实确认。

(五)管理审批机关自接到申请人申请之日起,在20个工作日内办结审批手续(申请人证明材料不全的除外),从批准之日下月起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以下简称低保金)。

(六)低保对象在同一县(市、区)内迁移的,由县级民政部门或街道、乡镇办理迁移手续,变更管理关系,不再重新履行申请、审批等程序;在不同县(市、区)之间迁移的,由当地县级民政部门办理迁移手续,低保对象凭迁出地证明到迁入地重新申请低保待遇,管理审批机关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简化审批程序。

第五章

家庭收入的核实与计算

第十三条

居委会或企业工会受管理审批机关的委托,负责对申请人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的调查核实。街道或乡镇负责审核,必要时县级民政部门可直接到申请人家中和所在单位进行调查核实。申请人、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第十四条

核实申请人家庭收入可采取下列办法进行:

(一)入户调查。直接深入到申请人家中,核实其家庭收入和吃、穿、住、用等实际情况。

(二)走访调查。通过走访社区居民或者到申请人工作单位,了解其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情况。

(三)信函索证。对不便走访的有关单位和人员,通过信函索取有关证明材料。

(四)部门配合。由民政部门与劳动保障、工会、工商行政管理、税务、金融等部门建立联系,有条件的可实行计算机联网,及时掌握申请人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变化情况。

(五)跟踪调查。由居委会或企业工会对申请人家庭收入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其家庭实际收入水平。

(六)群众评议。对于实际生活水平较高、有隐形收入且又难以核实的特殊家庭,通过召开社区居民代表会议或职工代表会议进行民主评议。

(七)社会监督。在申请和审批过程中,居委会和企业工会要做到及时张榜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要进一步调查,在核实清楚前,应暂缓办理。

第十五条

家庭收入是指具有法定的赡养、扶(抚)养关系共同生活家庭成员的贷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

(一)贷币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以现金发放的劳保福利、医疗费;一次性安置费、经济补偿金、遗属生活补助费;离退休金、基本生活费、养老金、失业保险金、救济金;存款及利息、有价证券及红利;租赁、馈赠、继承收入和特许权使用收入;赡养费、扶(抚)养费;兼职收入、自谋职业收入、偶然所得、其他通过劳动所得合法收入;当地政府确定应计入家庭收入的其他收入。

(二)实物收入按物价部门核定或评估的物品价格折款计入家庭收入。

(三)家庭月人均收入。按照申请人前3个月家庭总收入的平均额除以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数计算。

第十六条

以下项目不计入低保待遇申请人家庭收入:优抚对象和工(公)伤人员的抚恤金、补助金、护理费、保健金;因公死亡人员丧葬费及其家属享受的一次性抚恤金;因公致残返城知青的护理费;在职人员按规定缴纳的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金;政府颁发的一次性见义勇为奖励和省级以上劳动模范荣誉津贴;政府和社会给予贫困在校生的助学金、生活补贴;政府和社会给予的临时性生活救助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其他不计入家庭收入的项目。

第十七条

在职职工、下岗职工、离退休人员和失业人员,连续六个月未领到或未足额领到工资、基本生活费、养老金和失业保险金的,一律按实际收入计算。

补发以上收入的,按家庭人口和当地城市低保标准计算可分摊的月数,从补发的下月起,在可分摊的月数内,该家庭不再享受低保待遇。

第十八条

申请享受低保待遇的人员,属于在职和下岗的,由所在企业工会认定其收入并出具证明(须经单位盖章、领导人签字,下同);属于退休和失业的,由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认定其收入并出具证明;从事个体经营的,由工商行政管理、税务等部门认定其收入并出具证明;从事公益岗位及家政服务、保洁、保绿等临时性工作的,由街道或劳动保障机构认定其收入并出具证明;其他人员,由居委会和街道认定其收入并出具证明。

第十九条

对因各种原因(包括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和城建、危改、拆迁、建设征用土地农转非等)已领取一次性经济补偿或安置费的人员,在核定其家庭收入时,要在所领取的一次性补偿金或安置费中,扣除其从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到法定退休年龄之前奕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然后将结余部分按该家庭人口数和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适当考虑今后提高标准因素)计算可分摊的月数,在可分摊的月数内,该家庭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如果结余部分分为负数或零,则一次性补偿金或安置费不再计入家庭收入。

领取一次性补偿费用人员,在可分摊月数内,因病、因灾等特殊情况将一次领取的经济补偿费提前用完,生活确有困难的,可申请临时救济或城市低保。第二十条

赡养费和扶(抚)养费按照有关协议、裁决或判决的数额计算。没有协议、裁决或判决的,赡养费按照被赡养人子女家庭月人均收入减去当地城市低保标准后的50%,再除以被赡养人数计算。扶(抚)养费按照给付方收入的25%计算,有多个被扶(抚)养人的,最高不超过给付方收入的50%。

法定赡养、扶(抚)养义务人属低保对象的,不计算其应付赡养、扶(抚)养费。

未经法律程序解除双方关系的家庭成员,其相互之间赡养和扶养或者抚养关系、应尽义务等,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原系本地非农业户口、现在外地就读的普通高校在校大中专学生视为家庭抚养人口。

第二十一条

城市低保实行差额救济,当地城市低保标准减去低保对象家庭月人均收入,为低保对象家庭享受的月人均补助额;家庭成员月人均补助之和,为低保对象家庭每月应领取的低保金总额。

第二十二条

低保金由县(市、区)民政部门协议委托银行或邮局发放,低保对象凭有关证件到指定银行或邮局领取。对于行动不便或无行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可采取协议委托、上门服务等办法发放低保金。

城市低保金主要以货币形式发放,必要时也可给予实物。

第二十三条

为维护低保制度的公正公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低保家庭实行分类保障,即在已核定补助数额的基础上视其困难程度适当增补救助额度;有多种困难情况的,不重复补助,只享受补助标准最高的一种。

(一)家中有重病、重残患者需要常年用药、治疗的。

(二)子女就读公立学校且学费明显超过家庭负担能力的。

(三)夫妻双下岗县需赡养无收入高龄(70岁以上)老人的。

(四)孤老。

第六章

城市低保对象的管理

第二十四条

城市居民享受低保待遇期间,应当自觉履行相关义务;审批管理机关要加强对低保对象的日常管理,建立健全以下工作制度:

(一)动态管理制度。对符合低保条件的要随时纳入保障范围,家庭收入发生变化的要及时增发、减发或停发低保金。对取消城市低保待遇的,管理审批机关要履行必要的程序,以适当方式通知本人,并说明理由,由街道、乡镇或委托居委会、企业工会办理取消低保待遇手续,收回低保证。

(二)分类管理制度。对不同类型的低保对象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三无”对象,一年复核一次;家庭收入相对稳定的,关年复核一次;家庭收入经常变化的,每季度复核一次。

(三)公益劳动制度。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应当按当地人民政府或社区居委会的要求参加社会公益劳动。

(四)就业培训制度。对符合就业条件、尚未就业的城市低保对象,街道(乡镇)和居委会要配合劳动保障、工会等部门,优先对其进行就业培训,优先提供就业机会。

(五)信息管理制度。省、市、县(市、区)要实现低保信息计算机联网,街道、居委会要建立网络终端,努力提高低保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六)档案管理制度。县级民政部门、街道(乡镇)和居委会(或企业工会)要建立并保存低保对象档案,妥善管理。低保对象档案包括城市低保申请表、续保申请表和有关证明材料、低保对象名册和低保金发放名册等。居委会要建立低保对象参加公益劳动登记表等。

第七章

第二十五条

各级民政部门要通过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和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公开办事场所、政务公开栏和宣传栏等形式,公开低保政策、低保标准、办事程序、低保金发放情况等,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六条

省、市、县三级民政部门和街道(乡镇)要设立咨询、监督电话,受理群众咨询、投诉、举报。

第二十七条

城市居民对县级民政作出的不批准享受城市低保待遇或者减发、停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款物的决定或者给予的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仍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第八章

第二十八条

本规范由山东省民政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山东居民 篇6

关键词:消费收入边际消费倾向绝对收入理论

一、引言

消费函数理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宏观经济运行分析具有现实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西方消费理论经历了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至50年代中期,自凯恩斯(Keynes)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建立起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函数关系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和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兴盛的时期,同时由于消费函数在凯恩斯波动分析中的重要地位,导致许多学者去估计消费和当期收入之间的关系,而研究的结果却与凯恩斯的说法相反,消费和当期的收入并非是一致的和稳定的。第二阶段是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弗里德曼(Friedman)的持久收入理论和莫迪里安尼(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跨时期的解释模型。持久收入理论把人们的收入分为暂时收入和持久收入,并认为人们的消费主要不是与他的暂时收入有关,而是与他的可以预计的未来收入,即“持久收入”有关;生命周期假定以人的生命周期为线索,用更为理性和实际的方式,对人们的消费与收入的数量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测定。这一时期,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性收入假说占据主导地位。第三阶段是70年代后期至今,预防性储蓄假说、流动性约束假说以及缓冲库存储蓄假说(即在境况差时维持正常消费或在境况好时增加消费)等不确定理论开始了其统治地位,西方消费理论正逐步走向成熟。直至如今,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理论,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研究“当就业量处于既定水平时,什么因素决定消费的总量”时,将消费倾向定义为:存在于YW(即用工资单位衡量的既定的收入水平)和CW (即在该收入水平下的消费开支)之间的函数关系X,即:CW=X(YW)其理论纲要是:从现期的收入高低状况来分析消费和储蓄,假定不存在不确定性和流动性约束,消费者即期实际收入决定消费支出,实际收入总量增加时,总消费量也会增加,但其增加的程度不如收入,也即边际消费倾向的数值为正,但小于1,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遵循递减规律。依照凯恩斯的宏观消费函数C=α+βY,(C为当期消费,Y为当期收入)消费由目前可动用收入决定,没有考虑个人对预期收入或对消费的时间偏好。

二、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的实证研究

1、对消费与收入线性关系的分析

于俊年(2000)分析了农村消费需求状况,并分别按不变价和现价对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张保法等(2000)对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的一项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国涓、唐焕文(2003)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1987-1999 年期间中国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实证分析显示该时期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为0.88,并据此进一步提出应该通过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减轻农民负担等增加农民收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

本文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出发,通过模拟1978-2008年期间山东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关系,推导出该省农村居民的消费函数模型,并对得到的有关结果进行初步分析。CE表示人均消费,NI表示人均纯收入,DD表示虚拟变量。本文所需数据来自山东统计信息网。

①散点图分析

对人均消费CE、人均纯收入NI进行散点序列分析如下: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1997年之前和之后CE与NI各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不能一概而论,此处需引入虚拟变量DD(1997年之前赋值为0,1997年之后赋值为1)。

②回归分析

设回归分析式如下:

CE=β0+β1*NI+β3*DD*NI+β4DD+μt

令NI1=DD*NI,通过Eviews分析结果如下

CE=19.96569+0.747802NI+0.036710NI1-342.6761DD

模型的F-statistic=10749.39>F0.05,(4,27)=2.73,模型總体上显著;可决系数R2=0.999163,可调整的可决系数R2=0.999070,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除了常数项C之外,系数的t检验值都大于2,表明各系数均显著的不为0,当期农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对农民的当期实际消费支出有显著影响。DW值为1.98,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位于区间(dL,dU)=(1.23,1.65)(通过查DW检验临界值表,α=0.05,T=31,k=3)的右侧,因此模型误差项不存在一阶自相关;虽然常数项不显著,但考虑到实际情况仍保留,因为收入不增加人们也要消费这与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另外,模型各系数的符号也符合经济意义。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本模型设定比较合理,所选用的数据恰当,较好的模拟了1978-2008年期间山东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从而验证了凯恩斯的宏观消费函数。

2、对边际消费倾向的分析

国内学者对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集中在运用不同消费假说的基本理论,并使用不同的计量方法拟合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上。使用的消费函数、计量方法不同,对边际消费倾向的估计结果也不尽相同,如柳建光(2006) 通过估计消费收入弹性的协整模型,间接计算的边际消费倾向在0.35-0.44之间,刘长庚(2005)使用递推估计方法对1978-2002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估计在0.64-0.91之间,并且在1993年以前呈递增趋势,1993年之后不断下降;杭斌(2007)使用的协整分析方法估计的结果在0.75-0.90之间,认为随城镇居民财富目标的提高,消费边际倾向呈下降趋势。

本文采用梯次回归的方法,以每10年为一期对消费函数c =α+βy进行回归。具体做法是: 对1978-1987年10年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进行回归得到该期的边际消费倾向MPC1 , 对1979-1988年10年间的数据回归得该期边际消费倾向MPC2 , 依此类推, 对1999-2008年10年间数据回归得该期边际消费倾向MPC22。根据上述梯次回归方法, 运用Eviews计量软件得到各期的边际消费倾向(MPCi) 估计值如下表所示。

并将所得到的结果用二维折线表示出来,如图2所示:

由此可以看出,边际消费倾向在刚刚改革开放初期的低收入阶段上逐渐增加,到1992年时达到阶段性的最高点,随后下降,并于1994年达到阶段性低点并开始反弹,但在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这一巨大的外部冲击下,边际消费倾向开始持续回落,直到03、04年才开始再一次的触底反弹。

同时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得到了体现。

3、对以上结果进行现实经济意义分析

(1)、在对消费函数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中,我们得出在97年出现突变,与此同时,在边际消费倾向的分析中,边际消费倾向的增长趋势也在97年发生反转,结合发生突变时的经济背景,本文认为发生突变的原因为:①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经济增长率从1997年的9.6%下降到1998年的7.3%,经济增长的放缓以及农产品价格的走低,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水平及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促使人们减少消费;②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冲击最直接和最大就是出口,出口总额增幅由1997年的21%下降到1998年的0.5%,而大量农业人口在外向型经济的企业里打工,企业经营困难,农民工的就业和收入就直接的受到影响,而这些农民工的收入往往是其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边际消费倾向在1993-2005年间呈现总体性下降趋势,其中固然有之前对1997年突变分析中的原因,也有一些范围更广,影响更深远的深层次情况:①在改革开放初期国民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引导下,以及93、94和95年通胀高企的背景下,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实际收入增长缓慢;②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住房制度、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大大提高了人们的预期支出,人们为了住房和子女的教育,不得不压缩当期的消费。根据国家统计局近年的调查,我国消费者处理收入的首选方式是储蓄,选择率高达60%,其中为子女教育而选择储蓄的高达38%,为购房而选择储蓄的为15%。因此,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给居民带来的未来收入和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是消费倾向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③同时,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同步得到完善,也对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产生了影响。

(3)边际消费倾向从04年开始进入上升通道,同样有深刻的现实背景:①国家自2004年开始至今连续7年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加大“三农”扶持力度,取消农业税,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的惠农政策;②我国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此同时,国民经济处于高速发展,这些都为农民带来了增收。

(4)在根据现实数据拟合的凯恩斯消费函数中,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系数0.748,意味着农民收入中平均有74.8%被用于消费,这可能同长期以来农村居民的收入偏低有一定关系,因为西方学者一般认为,收入较低的消费群体往往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同时,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意味着增加农民收入将有助于刺激农村居民消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

三、政策建议

通过对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的实证分析,为扩大内需、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提供了理论指导。因而在以后的经济生活中,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就需要政府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继续加大种粮农民

补贴,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农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社会预期,增大边际消费系数,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低的问题;

2、加大金融扶持,充分发挥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明确分工,加强业务创新,抑制农村资金外流,建立适合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的农业信贷投入机制;完善信贷风险防范体系,创造良好的农村金融外部环境;积极推动我国农业生产保险制度的建立;深化邮政金融改革,使其与农村金融改革相配套,在此基础上配合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组等机构,满足农村金融需求。

3、进一步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增加用于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和贫困地区科技水平方面的财政投入,建立广泛吸收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扶贫开发的机制,加大对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4、逐步建立农业灾害补偿机制和市场风险补偿机制,对农民因灾害和市场风险造成的损失,政府提供适当补助。

参考文献:

[1]熊梅林.中国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实证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09,08.

[2]余官胜.消费理论的进展对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启示[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05.

[3]熊正贤,翟有龙.鉴于凯恩斯消费理论的消费函数研究——-以上海甘肃农民为例[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06.

[4]刘长庚,吕志华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 2005, (8) : 44 - 471

[5]凯恩斯.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山东居民 篇7

关键词: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函数,居民收入水平

0 引言

要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扩大内需,国内外的各种经验都证明,没有需求,就没有生产。需求是决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需求分为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内部需求是指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我们最常说的投资行为是一种中间需求,而消费则是整个经济活动的最根本的环节,也就是最终需求。消费能带动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果消费需求得以保持和增长,投资的行为就会应运而生,反之,就会阻碍作为中间环节的投资行为的停滞,我们只有将消费这一环节做好了,才能保证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自2008年下半年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实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出台十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2008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会议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今后几年内我国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并强调扩大国内需求的核心是扩大居民最终消费需求,其中把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放在了突出的位置。

1 边际消费倾向理论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居民收人每变动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时,居民消费所发生的相应变动额。也就是说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消费函数变化而变化的。这一概念最初由凯恩斯(Keynes,1936)《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在研究有效需求理论中提出的。凯恩斯认为关于收入与消费的关系问题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即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额不及收入的增加额。这种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就称为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文章通过EVIEWS软件对年山东省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构造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得出城乡居民消费函数,并得出近年来山东省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从而对山东省的消费结构调整提出建议,促进山东省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2 山东省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单位:元)

资料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注:自2002年起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新口径.农民与城市居民人均年收入对比,农民以纯收入,城市居民以可支配收入计算.

分别对城镇和农村的消费支出及人均支配收入建立一元回归模型,使用EVIEWS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由图1得,城镇居民的消费函数为:

2.1 经济意义检验

说明山东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平均增加0.64元,即居民消费支出小于居民可支配收入,这与经济学中边际消费倾向的意义相符。

2.2 统计检验

拟合优度检验:由于可决系数R2=0.99,说明方程拟合优度较高。回归系数检验:由于回归系数t检验的相伴概率均小于0.05,说明回归系数显著。回归方程检验:F=8354.62,Prob=0.00<0.05,说明回归方程显著。

由图2得,农村居民的消费函数为:

2.2.1 经济意义检验

说明山东省农村居民纯收入每增加1元,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平均增加0.698元,即居民消费支出小于居民可支配收入,这与经济学中边际消费倾向的意义相符。

2.2.2 统计检验

拟合优度检验:由于可决系数R2=0.9936,说明方程拟合优度较高。回归系数检验:由于回归系数t检验的相伴概率均小于0.05,说明回归系数显著。回归方程检验:F=2800.002,Prob=0.00<0.05,说明回归方程显著。

通过统计检验可知,文章构建的城镇居民消费函数与农村居民消费函数均有意义。比较分析如下:

城镇居民消费函数:Y=575.97+0.64X

农村居民消费函数:Y=29.87+0.698X

由此可见,近年来山东省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差别在逐渐缩小,农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698,城镇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64。明在1991年———2010年我国高速市场化改革的这20年间,在山东省,无论是城镇人口还是农村人口,每年都要将其可支配收入的一大半用来满足他们的日常消费需求。但由于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整体上大于农村居民,也说明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依靠消费实现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3 对策与建议

2008年以来,中央多次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保增长、促发展,并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山东省也必须把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放在扩大居民消费上来。依据上述结论,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不断提高全体居民收入水平

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核心因素,居民消费需求的前提是收入,是以收入的不断增长和社会所能够提供的实物消费品为前提的。但相对于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山东省居民收入明显偏低,收入增长赶不上GDP的增长。建议相关政府部门适时出台增资政策,建立城乡居民增收长效机制,不断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为提高家庭购买力奠定基础。

3.2 缩小收入差距,特别是要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

居民收入差距是各种收入差距的综合反映,也是衡量社会公正、公平的尺度,一般认为基尼系数系数超过0.4就属于差距过大、分配不公平范畴,我国已经越过这个警戒线。收入差距的扩大是极不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也不利于社会稳定。按照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低收入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高收入家庭,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更加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增大消费率。

3.3 加快医疗、教育、住房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要通过一系列改革,完善国家公共服务水平,让广大城乡居民降低收费性消费预期,降低家庭刚性投资开支,解除后顾之忧,敢于消费,提前消费。

3.4 进一步扩大就业

山东省人口众多,就业总量矛盾比较突出,失业问题严重,青年人就业难。权威研究表明,就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投资增长的两倍,就业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来社会财富提高0.7个百分点。只有充分就业,人们才能获得更多的收入,才能增加消费,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消费水平提高反过来又刺激宏观经济健康发展,带动社会就业,提高就业率。失业不仅扩大贫富差距,影响社会稳定,而且影响消费,影响社会均衡,影响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山东省统计年鉴[M](.1992-2011).

[2]中国统计年鉴[M](.1992-2011).

[3]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四版)高鸿业主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3.

山东居民 篇8

一、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收入差距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计量经济学里的因果关系检验主要指格兰杰因果检验 (Granger Causality Test) , 这是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 检验的前提条件是时间序列为平稳过程。

(一) 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

城乡收入差距的指标选择前已说明, 采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的绝对差额数来表示;在经济增长指标的选择上, 国内外学者基本达成共识, 用GDP或人均GDP的增长率来反映经济增长。本文选择1978-2006年的人均地区GDP来反映经济增长情况。为剔除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 人均地区GDP以1978年的价格水平加以调整,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也以各自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加以调整。所有数据均来自《山东统计年鉴》。

(二) 方法的选取

序列平衡性的检验方法主要有DF检验、PP检验法和ADF检验法。通常后两种方法优于前一种, 如何在ADF检验法和PP检验法之间做出选择, 不存在一般的原则, 在此采用PP检验法。

(三) 平稳性检验

如果作图 (X1为人均GDP;X2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的绝对差额数;X3为农村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绝对数;X4为城镇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绝对数) 可以直观地看出几个变量呈现上升的趋势, 并不平稳, 看出模型是有截距项的。

如果序列随时间变化有上升或下降趋势, 则应选择包含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的检验方程。采用Eviews进行检验, 以上对原时间序列和一阶差分检验, 滞后一项检验结果显示:一阶差分后的居民收入差距和人均GDP的PP检验统计量分别为-1.975 592和0.318 578, 大于显著性分别为1%, 5%, 10%时的临界值的-4.338 2, -3.586 7, -3.227 9。同样的方法验证X3、X4两变量原变量以及一阶差分后均不平稳, 由此可知, 4个变量都是非平稳序列。为此, 做二阶差分后再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 结果如下:X1、X2、X3、X4四个变量的PP Test Statistic分别是-4.070 948、-3.815 680、-4.037 692和-3.718 272, 即经过二阶差分处理后, 变量X1、X2、X3、X4在检验中的PP Test Statistic值都小于显著性5%的临界值, 拒绝原假设, 所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 二阶差分后的变量X1、X2都不存在单位根, 是平稳的。

二、变量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因果关系不同于相关关系, 从一个回归关系式中, 无法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所谓因果关系, 是指两变量之间的依赖性, 作为结果的变量是由作为原因的变量所决定的。检验两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因果关系的方法主要有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以及Sims因果关系检验。两个检验方法都需要事先确定模型阶数, 并且阶数的多少对检验结果影响很大。Sims因果关系检验模型需确定滞后和先导阶数, 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模型中只需要确定分布滞后模型的滞后阶数, 相对来说, 这种方法减少了因阶数的确定而导致的人为因素的较大影响, 因而被广泛采用。

由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无限分布滞后模型可能不适应, 应首先确定分布滞后模型的滞后阶数, 滞后阶数的确定是依据试验, 以确信因果关系检验中的随机误差不存在序列相关来选取。本文选择的滞后阶数分别为2、3。

(一) 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因果关系检验

注:→符号表示箭头前的变量不是箭头后的变量的格兰杰原因

由相伴概率知, 在5%的显著水平下, 拒绝“人均GDP不是居民收入差距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 而不拒绝“居民收入差距不是人均GDP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当滞后阶数分别为2、3时, 所得的结果均是一样的, 因此, 可以得出结论, 经济增长是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 但居民收入差距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 即两者之间不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尽管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论只是统计意义上的因果性, 但这种因果性作为真正的变量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支持, 仍不失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经济增长是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 但经济增长本身并不直接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 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构转换进程。另一方面, 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相关, 不论是居民收入差距总体的变动趋向还是期间的不规则波动, 都与我国改革政策的出台和步步深化密切相关。另外, 收入分配的变化还与一国实行的社会政策有关, 在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变迁路径通过影响各种经济结构的变动, 进而对该国收入差距产生显著影响, 如户籍制度。但是, 面对不断扩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必须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 迅速且较大幅度地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二) 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的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进一步探究山东的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 有必要分析经济增长分别与城、乡居民收入的因果关系。

用同样的方法分别检验农村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城镇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和反映经济增长情况的人均GDP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分别见表2和表3。

注:→符号表示箭头前的变量不是箭头后的变量的格兰杰原因

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 不拒绝“人均GDP不是农村居民收入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 不拒绝“农村居民收入不是人均GDP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拒绝“人均GDP不是城镇居民收入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 而不拒绝“城镇居民收入不是人均GDP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当滞后阶数分别为2、3时, 所得的结果均是一样的。

检验的结果表明:

1. 农村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而经济增长是城镇居民收入的格兰杰原因。

经济增长促进了城镇居民的收入, 而农村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这就验证了我国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新中国成立初期, 政府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在这个战略指引下, 政府通过统一调配资源的方式, 剥夺农业剩余来降低重工业发展的成本, 造成了城市现代工业部门与农村传统农业部门对立的二元经济结构;随后又出台了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形成了城乡对立的二元社会结构。二元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集镇、城市的流动和转移, 延缓了城市化的进程和农村脱贫的步伐。二元的社会结构必然会带来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二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 促进了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 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是由二元结构带来的经济利益的不平等, 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等, 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

2. 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收入对经济的拉动力均不显著。

在目前世界经济处于衰退和低速增长状态的形势下, 山东的经济增长将更加依赖于内需的增长, 尤其要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 并且政府也一直致力于扩大内需, 刺激居民需求。由于农村居民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 农村消费支出在总消费中占具着重要地位, 所以从农村的巨大消费市场和消费潜力来说, 开拓农村居民的消费对扩大内需来说是重点, 而消费的扩大又有赖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 居民收入总量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还要依靠居民收入结构的完善来保证, 否则这种促进作用就会被减弱。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知, 经济增长是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 但居民收入差距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 即两者之间不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由于二元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社会政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要使农村居民充分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同时也让其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美〕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施炜, 等, 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

[2]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J].中国国情国力, 2004 (3) .

[3]王景新.明日中国:走向城乡一体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6-19.

[4]陆懋祖.高等时间序列经济计量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山东居民 篇9

依据山东省1980年~2007年统计数据, 运用A R M A时间序列模型, 对其进行了建模和分析, 预测了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发展趋势,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行了原因分析和相关建议。

从数据看出,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得到了提高, 人民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然而在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 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也正在拉开, 虽然适度的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阶段中难以避免的, 也有助于经济效率的实现, 但是过度的收入差距会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 也会影响到效率的提高, 甚至危及社会的稳定。因此对居民的收入差距进行分析和预测, 揭示其变化的内在的规律, 对促进山东省经济的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ARMA模型的建立

根据2008年山东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 得到1980年~2007年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差距值 (X) , 使用Eviews软件进行分析。

1、ARMA模型介绍。

若时间序列Xt为它的当前与前期的误差和随机项以及它的前期值的线性函数, 即:Xt=c+α1Xt-1+α2Xt-2+...+αp Xt-p+εt+θ1εt-1+θ2εt-2+...+θqεt-q, 则称该时间序列为自回归移动平均序列, 该模型为 (p, q) 阶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 记为ARMA (p, q) 。εt定义为方差为σ2的白噪音过程, c是常数项, αi和θj分别是自回归系数和移动平均系数。

运用ARMA模型的前提条件是, 建立模型的时间序列是由一个平稳随机过程产生的。

2、数据分析和处理

(1) 平稳性检查。通过表1看出, 山东居民收入差距序列具有明显的非平稳性, 呈现一定的指数趋势。

(2) 数据平稳化过程。图2为LX时间序列图, 可见仍呈现出非平稳性, 需要对取对数后的序列进行一阶差分, 对差分后所得的序列 (DLX) 进行ADF检验, 结果得出ADF检验结果t统计量为-4.673646, 分别小于不同检验水平的三个临界值, 所以一阶差分所得序列为平稳序列。

3、时间序列模型的建立

(1) 模型的识别。由于序列DLX的自相关和偏自相关系数均呈现拖尾特征, 因此我们只需排除AR或MA可能, 而只能利用A R M A模型进行分析。偏自相关系数在k=1, 2处显著不为0, 所以可考虑取p=1或2;自相关系数在k=1和2处也显著不为0, 因此可考虑q=1或2。建立ARMA (p, q) 模型。借助Eviews软件, 选取ARMA (1, 1) , ARMA (1, 2) , ARMA (2, 1) , ARMA (2, 2) 四个模型进行分析, 对各个模型的统计检验量的值进行比较, 经检验四个模型满足ARMA模型的平稳性条件和可逆性条件, 另外残差序列也通过了独立性检验, 说明模型拟合度较高。比较后得到, ARMA (2, 2) 的AIC值和SC值最小, R2也优于其他模型, 因而选择ARMA (2, 2) 模型。

(2) 模型参数估计及模型建立。运用Eviews软件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 结果见表2。

其对应的表达式为:D L X=0.146049+0.359245DLXt-1-0.336043DLXt-2+Dεt-0.250232Dεt-1+0.994760Dεt-2 (1) 三、利用模型对收入差距进行预测

根据模型, 我们可以通过Eviews软件预测出2001-2007年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并与实际值进行对比可知, 2001~2007年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预测值和实际值的差距较小, 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因此可以运用模型对未来4年的收入差距进行预测, 结果得出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1、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2、增加农民收入,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3、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 改善对农业的投资结构。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 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有利于整个和谐社会的实现。但是,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各级政府应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切实关注民生民情, 逐步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摘要:本文以1980-2007年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统计数据为依据, 构造出收入差距的ARMA模型, 利用其对未来几年山东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进行了预测,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ARMA模型,预测,建议

参考文献

[1]、喻晓东.《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和解决途径》[M].农村经济出版社, 2006年.

[2]、谭玉清.《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 (下半月) , 2007 (1) .

山东居民 篇10

一、ELES模型的理论及意义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 (Exten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 E-LES) 模型, 是1973年英国计量经济学家Liuch在线性支出系统 (LES) 的基础上提出的需求函数系统, 能够较好地将经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ELES模型考虑了消费需求和价格因素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 把各项消费支出看作是相互联系、制约的行为, 因此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各项指标。本文选取1995—2010年的相关数据, 采用ELES模型, 对山东省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比较分析。

ELES模型基本表达式:

其中, Ci表示消费者对第i种商品 (或劳务) 的消费支出;Pi为第i种商品 (或劳务) 的价格;Xi为消费者对第i种商品 (或劳务) 的基本需求量;bi为模型参数, 表示边际消费倾向;Y为消费者人均可支配收入; (Y-ΣPiXi) 为收入减去基本需求的余额。对上式进行变形整理如下:

设展开式中PiXi-biΣPiXi=ai, 从而可以变形为:

利用最小二乘法可以估计出来ai和bi的值。利用ai和bi的值:

可以得到:

整理可得第i种商品 (或劳务) 的基本需求为:

二、山东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ELES模型实证分析

1、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平均消费倾向 (APC) 指的是消费占收入的比例, 即:APC=C/Y。边际消费倾向 (MPC) 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即:MPC=△C/△Y。其中C为居民生活费用支出, Y为城镇居民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全年总收入, △C和△Y为增加的消费和收入。本文采用山东省统计年鉴中1995—2010年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可得到如图1、图2所示的结果。

根据图1显示可知:山东省1995—2010年城乡居民APC呈递减的趋势, 由于居民收入的增加, 消费也相应的增加, 但是消费的增长幅度要小于收入的增长幅度。农村的APC要小于城镇居民APC, 说明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低于城镇居民。

图2显示, 1995—2010年山东省城乡居民MPC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 但是农村居民的MPC波动幅度较显著, 这说明了山东省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变动波动较大。这要求进一步增加收入, 扩大消费需求, 进而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

2、各类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本文根据1995—2010年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和各项支出时间序列数据, 采用ELES模型, 对山东省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特点进行了实证分析。运用SAS计量软件, 并通过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计算分析, 得到如表1所示的各项主要参数:其中ai, bi为待估参数, bi为边际消费倾向, F为检验值, R2为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

由模型检验结果可知:在收入增加的同时, 山东省居民的八大消费需求倾向均为整数。说明了在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时, 消费的需求量随之增加, 但是增加的幅度不同。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各项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与城镇居民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其中交通通讯、医疗保健和教育的边际消费倾向与城镇居民相比较低, 这说山东省农村居民的公共设施不够健全且居民对于教育和医疗保健的需求不足。

3、基本需求支出分析

基本需求支出是指为了保证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 居民对物质产品和劳务所需要基本消费量的货币支付能力, 它反映了居民的最低消费需求。通过ELES模型可以得出山东省城乡居民对于各项消费的基本消费支出, 如表2所示。

在农村居民的基本需求支出中, 食品支出占60%, 居于第一位, 住房支出占14%, 居于第二位, 两者相差46%, 这反映出来山东省农村居民对于食品的支出需求较高。在城镇居民的基本需求支出中, 食品支出占39%, 居于第一位, 紧随其后的是衣着和教育, 均占14%。通过对比山东省城乡居民的基本需求支出, 农村居民用于食品和居住的基本需求支出远远高于城镇居民。这说明山东省城乡居民之间消费差距很大, 目前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还是以基本生存 (吃住) 为主。

三、缩小城乡消费差距、优化居民消费结构的对策建议

通过ELES模型对山东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可知:1995—2010年,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山东省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低且消费结构不是很合理。应该努力提高山东省居民的消费水平, 优化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 进而促进山东省经济的稳定健康增长。

首先, 通过多种渠道增加收入, 为消费结构升级提供动力支持。收入水平影响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 进而影响消费结构。发展农村经济, 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 提高农民的收入, 促进农村消费结构层次的提升。

其次, 努力的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挖掘消费潜力。农村居民交通通讯和家庭设备用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大, 且对于居住和衣着的边际消费倾向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因此在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时, 努力挖掘以上消费项目, 使其成为未来的消费热点。

最后,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努力消除不确定因素。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 使保障制度规范化。进而使农民的即期消费增加, 增强消费信心, 减少农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开支, 缩小山东省城乡居民之间的消费差异。

参考文献

[1]朱信凯:中国农户消费函数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2]胡博、韩静轩:山东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J].济南大学学报, 2006 (4) .

[3]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孙凤:消费行为数量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上一篇:让学生在乐学中成长下一篇:汽轮机转子材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