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单元习作语文教材

2024-09-08

小学单元习作语文教材(精选九篇)

小学单元习作语文教材 篇1

为此, 我们应明确文体知识内涵, 选择适宜的“ 事实文体知识”, 厘清教材中各次习作的文体类型, 明晰“ 教学文体知识”体系, 力求使习作教材内容更为清晰, 习作教学更具实效。

一、 习作活动中的文体知识应包含“ 教学文体知识”和“ 事实文体知识”

广义的文体知识包括“教学文体知识”和“事实文体知识”。“教学文体知识”, 是指在习作教学中按照表达形式而划分的三大基本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知识。“事实文体知识”, 指的是在实际写作中真实存在的如新闻、通讯、游记、导游词、童话、散文等文体的写作知识。

教学文体这三大基本文体的出现是西学东渐的结果, 除了受到当时“ 文化传统因素”的印象, 更主要的是考虑到“ 学校教学的需要”。 三大基本文体包含了各种事实文体的胚胎, 包含了各式文体的主要表达方式。 为此, 有学者称:“ 学生习得这些教学文体知识, 主要目的是打基础, 以便将来可在生活中进行事实文体写作。 ”

不可否认的是, 教学文体的这三种基本文体是“ 练习性文体”, 在实际写作中是根本不存在这类文体的。 教学文体写作只适用于学校语文教学这个范围, 其目的是为了考试或完成作业, 严重脱离习作的生活交际功能。 自《 语文课程标准》推出以来, 阅读教学逐渐强调课文的文体特征, 在“ 教什么”方面注重了事实文体的相关知识。 但是在习作教学方面, 则还是立足于以往的三大教学文体。 为此, 有学者指出“: 在教学中实在没必要训练学生写‘ 教学文体’, 应该直接培养学生写他们感兴趣的或有实际效用的某一具体文体, 培养真实的‘ 文体感’。 ”“ 作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在于文体知识的错误, 作文教学的出路在于文体知识的除旧换新。 ”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 在教材中, 文章以教学文体的三种形式划分, 业已历经近百年。 即使有学者对教学文体笔诛墨伐, 但目前小学尚未形成新的适合习作教学的文体体系, 加之理论层面的成果转换为课程内容, 再到教材层面, 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 因此小学习作教学仍无法完全抛弃三大文体划分形式。 笔者认为, 当下较为妥当的解决方法, 就是在习作教学中, 以过程性知识为核心, 在“ 教学文体知识” 的基础上, 渗透“ 事实文体知识”, 使习作教学既可让学生习得文章基本的语言表达形式, 又可初步培养学生真实的文体感, 使其形成良好的文体意识。

二、厘清习作文体类型, 明晰同一篇习作的“ 教学文体知识”和“ 事实文体知识”

在教学“ 教学文体知识”的同时, 渗透“ 事实文体知识”, 意味着每一篇习作都具有双重文体性。 为此, 我们需要整体把握教材中习作内容的编排体系, 厘清教材中同一篇习作的教学文体类型和事实文体类型, 明晰每次习作教学的准确文体知识内容, 使习作教材走向教学的这个关键环节更为清晰、明确、有效。

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 语文》 ( 以下简称“ 人教版教材”) 为例, 其三、四年级的习作, 是与其他语文活动混合编排在一起的, 即将习作安排在每个单元的 《 语文园地》 中;而五、六年级的习作, 则是单独编排成一个训练系列, 如六年级在每个单元中单独设立《 口语交际·习作》 栏目。对于这样体系不太分明的习作教材, 我们可以借助列表格的方式, 明晰同一习作的教学文体类型、事实文体类型, 明确每次习作的教学内容, 做到教有所指、教有所依。 例如, 四年级上册各次习作的文体类型如上表1。

明确同一篇习作的教学文体类型和事实文体类型, 对于提高小学习作课堂的有效性, 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例如, 浙江的臧学华老师在全国首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上, 执教的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课“ 写导游词”, 便是一个典范。 该课例选取了两个知识点:“ 写导游词, 首先要介绍景点的风光, 其次要欢迎游客并互动。 ”“ 介绍景点的风光”便是记叙文 ( 写景文) 的“ 教学文体知识”, 而“ 欢迎游客并互动”则是导游词的 “ 事实文体知识”。 臧老师正是在记叙文的范畴内, 根据习作内容遴选适宜的文体知识, 把学校的习作教学置于社会的真实言语交际中, 使学生在掌握记叙文写作方法的同时, 习得真实的语言交际能力。

三、 依据教材习作创设的生活情境, 选取适宜的“ 事实文体知识”

虽然我们理论上知道要在习作教学中渗透“ 事实文体知识”, 但实际操作中却仍需仔细斟酌、细致考量。 真实写作中包含的“ 事实文体”, 种类繁多, 分类复杂。 以童话为例, 可分为超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等等。 在让学生写童话习作时, 我们该选取哪种童话文体习作知识? 其依据又是什么?目前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 就是以现有的三大教学文体为基础, 依据教材习作提示的内容, 结合教学文体的教学价值与所选事实文体的实践价值之间的关系, 最后确定教学的“ 事实文体知识”。

例如, 在人教版教材三、四年级的单元习作中, 就出现了三篇关于童话的习作。 教材对三篇习作的要求如下表述:

三年级上册习作7“ 选动物, 编故事”:请你任选几种动物作为主人公, 编一个故事。 先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然后写下来。 写好后读给大家听, 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

三年级下册习作8“ 我会‘ 变 ’”: 神话、 传说中的人物真神奇。 比如孙悟空, 他会七十二变。 如果你也会变, 你想变成什么呢? 这次习作, 就给你一次“ 变” 的机会, 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 编一个故事。 在故事里, 你可以变成任何人、任何物。

四年级上册习作3“ 写童话”:自己选择几种动物, 或者几件物品, 以它们为主人公, 想象一下, 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一些什么事, 编成一个故事写下来。 也可以写你续编的小木偶的故事。

这三篇习作都要求学生写一个“ 故事”, 并且是“ 童话故事”。 如果教师在教学时不讲授童话文体的写作知识, 仅仅是强调“ 写故事”的写作知识, 则会使习作教学内容模糊化, 使学生摸不着头脑、不明就里。 但在教学中, 如果我们仅仅告诉学生童话写作的共性知识, 即“ 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 编织奇异的情节”, 则同样会导致习作教学的指向不清、表达不明。

当我们根据教材阐述的内容, 并把“ 童话文体知识”细致分类, 便会清楚地发现三篇童话习作文体知识教学的重点:三年级上册习作7, 要求是想象几种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 我们可以教学“ 拟人体童话”写作知识, 让学生“ 把动物当成人来写, 使动物具有人类一样的思想、感情、性格和行为”。 而三年级下册习作8, 要求是学生可以“ 变成任何人、任何物”, 则可以渗透“ 超人体童话”写作知识, 让学生知道, 写此类童话, 就是要“ 天马行空, 自由想象”, 可以“ 借助超越常人和自然力的魔力、魔法、神仙等, 来展开奇妙的情节”。四年级上册习作3, 则是在三年级上册习作7“ 想象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的基础上, 增加了对“ 几件物品”的想象, 为此, 我们可以对“ 拟人体童话”写作知识进行巩固教学。

四、明晰各次习作的“ 精准知识”, 实现“ 教学文体知识”的有序排列

所谓“ 精准知识”, 就是“ 在习作活动中, 能够对本次习作产生支撑作用的知识, 也是本次教学的‘ 核心知识’”。 但在实际教学中, 寻找每次习作活动的精准知识, 却并非易事。 人教版教材将各类习作知识穿插在各类文本中, 有的随阅读教学随堂学习, 有的附在综合性学习中, 有的则是通过“ 资料袋”或“ 宽带网”等形式展现出来。其本意是避免追求习作知识的系统性, 但是由于淡化知识, 教材中的习作教学内容往往处于隐蔽状态, 教师常常难以觉察。同时, 各年级的习作之间缺乏连贯、有序, 导致“ 教学文体知识”的纷乱芜杂、含混重叠。 例如, 在小学第二学段出现了三篇写景的记叙文, 教材对这三篇习作的要求如下表述:

三年级下册习作1“ 家乡的景物”:在和同学互相介绍家乡的景物时, 你一定受到了一些启发。 比如, 有的同学观察得特别仔细, 能说出景物的特点;有的同学能按一定的顺序, 说得很清楚;……这次习作, 我们就来写一写家乡的景物, 写的时候注意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 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四年级上册习作1“ 写游览过的地方”: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 写一篇习作。 可以写著名的旅游景点, 也可以写身边的景物。 写之前要想想主要突出哪一点奇特之处, 大体按怎样的顺序写。

四年级下册习作1“ 写校园中的一处景物”: 让我们到校园里走一走, 看一看, 选一处景物, 仔细观察一下, 再把观察到的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注意把内容写具体, 语句写通顺。

同样是写景的记叙文, 如果教师不细致研读, 就很容易将三次记叙文习作的文体知识都定位于 “ 按一定的顺序描写”。 当我们把三篇习作视为一个整体, 并把习作与阅读结合起来审视时, 便会清晰地发现各次习作的“ 精准知识”: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 课文 《 荷花》 是通过丰富的想象来突出荷花池的美丽与迷人, 为此, 我们将三下习作1 的“ 教学文体知识”侧重点定为“ 展开丰富想象”。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 体会大自然的神奇”, 为此, 将四上习作1 的“ 教学文体知识”侧重点定为“ 写出景点奇特之处”。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 桂林山水》 , 通过排比句式、 比喻等方式写出了景色之美, 为此, 我们将四下习作1的“ 教学文体知识”侧重点定为“ 善用排比、 巧用比喻”。 而将“ 按顺序描写”定为写景文的共同写作特点 ( 具体见表3) 。这样的划分, 既凸显了“ 读写结合”的理念, 也明晰了每次习作训练的侧重点, 使得“ 教学文体知识”有序排列、拾级而上。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作文习作 篇2

首先我们了解这次习作的要求:选择对某一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现象的进行观察发现,把观察发现中的活动经过、亲身感受和体验写出来。这次作文要求表现出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思想感情及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精神风貌。

写作思路提示:

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它教会我们怎样生活;教我们明白生命的意义和真谛。如果你细心地思考一下,你获得许多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人们模仿鸡蛋外形的特点,建造了拱形桥;受鸟儿飞翔的启示,发明了飞机,从茅草划破手指,发明了锯;月圆月缺这种自然现象,常常代表亲友的团聚、离散;蚂蚁和蚜虫,表现出为生存而合作互助;从蜜蜂身上我们也可看到团结、分工的精神„..以上这些启示数不胜数。你只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一定会发现大自然众多的秘密。

写作要领和注意事项:本次习作有两个要领和需要注意的环节:

一、它和我们写状物文章略有不同。状物文章一般具备物品的外观(形)和用途(习性),再加上能托物言志即可。但本次习作不但要写动、植物的外形、自然现象等表象东西,更重要要把发现的本质特征——例如:原因、原理、性质、解决问题的办法等写出来。

二、结尾要把自己受到的启示写出来,也就是把分析研究后的结论、观察发现后的见解写出来。也可以写出观察活动后心得体会。

三、注意写作顺序:有两种顺序供参考:

1.按照以观察——发现——启示为重点线索来写;

2.按照由果转到因的逻辑顺序来写。即:先说明什麽给了我启示,在讲述怎麽给了启示的过程。

习作提纲示例:

啄木鸟给人类的启示

开头:简单的介绍啄木鸟是一种什麽动物。如:森林卫士

中间:写我的疑问:啄木鸟为什麽不怕震?

写我是怎样发现啄木鸟不怕震。(略写,简单带过即可)

写我如何一步步寻找啄木鸟不怕震的原因。是通过查资料,还

是问老师,还是上网,还是问爸爸、妈妈;然后引用事实依据来解释原因。(详写)

结尾:写啄木鸟给人类的启示。

精彩题目参考:

《XX的启示》《XX(一种现象),你是我的老师》

《感悟XX(一种现象)》

《由XX想到的》《直接以观察到现象为题》

范文1:蜘蛛的启示

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曾经给过我们很多启示。比如:梅花在寒风中傲然挺立,那是让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小草在冬天弯下腰,到了春天又直起了腰,那是在教我们从哪里摔倒的就要从哪里站起来。

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我偶然间在我家洗手间的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只小蜘蛛。我惊恐万状,正准备把那只小蜘蛛踩死,只见它正在准备织网,我于心不忍,决定看看它是怎么织网的。只见那只小蜘蛛从嘴里慢慢地吐出一点白色的细丝来,然后从墙角这边爬到墙角那边,这样,第一根线就织好了。接着,它又照着前面织线的方法往下织,过了一会儿,一张完好的蜘蛛网就快完成了,我心里真替这只小蜘蛛高兴,这时小蜘蛛还在默默地努力着。眼看小蜘蛛就要完成了,淘气的风弟弟却跑来捣乱,它“呼”的一吹,蜘蛛网“绷”的一声就断了。

可怜的小蜘蛛只好又重新织网,它又按照刚才织网的方法一丝不苟地织起网来。这一张蜘蛛网和上一张一样刚织了不到一半,蜘蛛网又断了。就这样,蜘蛛网断了好几次,还是没有织完。

有些厌烦了,正准备走开,心里一想:人家小蜘蛛都没有烦,还在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怎么能烦呢?于是,我继续蹲在洗手间看蜘蛛是怎样织网的。最后,经过它一次又一次的艰辛努力,终于在最后一次织出了一张完好的蜘蛛网。看到这里,我被小蜘蛛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动,并从中懂得干什么事情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大自然真是我们人类的好老师!只要我们肯学,天天都会有所收获的。

范文2:大自然的启示

你看过山吗?山是伟岸的。你看过海吗?海是宽广的。我一直认为,人能在大自然中领悟很多。大自然中蕴涵着人生的许多哲理。就像月亮,月圆月缺代表亲友的团聚、离散。蚂蚁和蚜虫,就表现了为生存而合作互助。看过独自生活的蜜蜂吗?他们讲究的是团结,分工的精神。

大自然还带给我岁月匆匆,务必要珍惜光阴的启示。你看那日出日落,仿佛刚刚旭日初升,转眼间却已是星月稀疏。夜来香悄悄绽放,又萎谢了。若是说落花残叶曾代表一个个绚丽的生命的结束,那么,它实在太短促了。花蕾初生的光彩转眼间化为死寂的干枯!蝶儿在一季热闹的夏后,也会僵死在花儿的冷香里。

生命虽短促,但若能使它放出光彩,便可称得上永恒,不是吗!

范文3:蚂蚁的启示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我到公园里去玩。在一棵大树旁,我看见有一些黑色的小点子在地上爬,走近一看,原来是一群蚂蚁在地上搬运食物。

我转了转眼珠,想出了一个馊主意。我跑回家,拿了一个杯子,倒满水,就往公园跑,然后我拿起杯子,把里面的水倒在那一群蚂蚁身上。顿时,一小块地方湿透了,蚂蚁们像战场上群龙无首的士兵一样,四处逃窜。有的蚂蚁在水里挣扎,有的蚂蚁动弹不了,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可是,这些蚂蚁并没有死,不一会儿,地上的水干了,那些蚂蚁又重新爬起来用嘴搬运食物,它们可真勤劳啊!简直连命也不要了。我不死心,心想:这些蚂蚁可真顽强呀!于是我又拿来一杯水倒在它们的身上,这下一些蚂蚁在水里拼命的挣扎想爬出来,最后有的蚂蚁使出了吃奶的劲,终于爬出来了,他们赶紧逃之夭夭,我想:这些逃出来的蚂蚁应

该想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吧!

就在这个时候,我得到了启示。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世界上的人也要像小蚂蚁一样勇敢地面对困难,要不顾一切的去克服困难,不能半途而废。只有坚持到底,才能取得成功!

范文4:小草的启示

人们都说,小草非常弱小。是啊,它的确是很不起眼,又柔弱又矮小。它没有五彩缤纷的鲜花那样娇嫩醒目,惹人喜爱;也没有参天大树那样的魁伟身躯,不能把双手伸向天空,招人眼球;但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我喜欢它!

大风可以把树木的枝干吹断,大雨可以把鲜花的花瓣打落,但它们却不可以把嫩绿的小草奈何。大风大雨过后,鲜绿的小草又很快恢复它那往日的模样,那样宁静,毫发无损。它那么有韧性,那么坚强。

小草是生命力的象征。充满浓绿的小草,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模范。小路边,沙滩上,屋顶檐底,随处可见小草的身影。炽热的太阳烤不死它,冰骨的严寒冻不坏它。一场春雨袭来,它又昂头挺胸从地底下钻了出来。

小草是绿色环保的代表。如果没有小草,大地上就没有了生机;如果没有了小草,大地上就会变得无聊的乏味;如果没有了小草,大地上就会没有了生命。

青青的小草漫无天际,无穷无尽,一百棵,一千棵,一万棵、一亿棵„„ 布满在充满绿色的草坪上。这绿色是哪里来的呢?哦!原来是小草用自己顽强的身躯把乏味、单调的大地点缀得如此鲜活、如此美丽!草坪可以供人们休息,可以供人们乘凉,也可以供孩子们尽情地玩耍!每当你躺在小草上面,心里就会感到特别地舒服。

小草,你虽然弱小,但你永远那么坚强!你带给人们的,是惬意,是舒畅。我们要学习小草那种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今后,我们无论遇见什么困难,受到什么挫折,都要像小草那样勇敢坚强!我们更要像小草那样,为社会奉献出自己的一片绿意。

精彩片段欣赏

【开头段】

大自然里有许许多多的奥秘,今天我就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秘密”,那就是:我发现了为什么蚂蚁搬家了,明天就一定会下大雨。

有句俗话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的确,我在无意的观察中得到了一些知识。

神奇的大自然,千资百态,鬼斧神工,日月星辰,高山大河,花鸟虫鱼……人在与大自然的相互观照中,会获得美的愉悦和熏陶。大自然在给人们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了人们更多的启示。

生活在不断的发现中成长,从小到现在有过很多发现,但记忆犹新的是那天。

鲁班看见孩子玩荷叶,发明了雨伞;牛顿被苹果砸到,知道了地球的引力;科学家看到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我们从蝴蝶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迷彩服„„从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鲁班造伞了。

【中间段】

大自然给人们有许多的启示,飞机是根据蜻蜓发明的、流状形的轮船是仿照海底的鲸发明的,那么我在想:我们何不仿照啄木鸟的嘴和食蚁兽的舌头来制造一种轻便的灭虫机呢?

【结尾段】

大自然是我们的启迪,也是人类的老师,大自然给人们带来了聪明才智,和想象的空间。大自然中,给我们的启示实在太多了,只要用心体会,都能让我们对生命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像蚂蚁,不都是很好的例子吗?

我在无意中发现的这个蚂蚁搬家的奥秘可真是有趣啊!我不禁为我这新的发现而感到阵阵的喜悦。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它们,让我们留心地观察每一件事情,让它们全都成为我们的发现吧!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骨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

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它教会我们怎样生活;教会我们明白生命的意义和真谛。只要你细心地观察,你就能获得许多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

人类的生存依赖于大自然,人类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大自然的启示中,没有大自然的启示就没有人类现在如此发达...我发现: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发现的奥秘和无穷的哲理。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不断地探索和发现这大千世界中的奥秘。

没有大自然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让我们手拉手来保护大自然,保护地球.大自然魅力无穷,只要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乐于观察,善于发现,就一定能得到很多启示。

大自然给了我们许多的启示,我们要多观察探索身边的事物,多了解自然之道,这样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人类是聪明的,可我们如果没有大自然这位“老师”,就想都不敢想,更别说发明、创造了。正因为有了这位“老师”,人类才得以大胆想像,并不断地去发明,创造。

大自然,人类的“老师”,正因为有了它,我们的生活才不再枯燥、平凡,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充满想像、绚丽多彩!大自然,你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大自然的启发给了我们很多灵感,让我们去观察,去发明,去创造吧!

在鲁班之前,肯定会有不少人碰到手被野草划破的类似情况,为什么单单只有鲁班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锯,这无疑值得我们思考。大多数人只是认为这是一件生活小事,不值得大惊小怪,他们往往在治好伤口以后就把这件事忘掉了。而鲁班却有比较强烈的好奇心和正确的想法,很注意对生活当中一些微小事件的观察、思考和钻研,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甚至获得某些创造性发明。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留意生活中许多不起眼的小事,勤干思考,会增长许多智慧。

我们要感谢大自然,也要尊重大自然。感谢大自然给了我们许多的启示。人类一定要尊重大自然,不要破坏大自然的规律,否则定会受到惩罚。

通过这个事我明白了: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一定会找到答案。

自然界中有多少知识等待我们去发现呀!所以,我们现在要留心观察,了解更多自然界中的知识。

挖掘语文教材,提高习作能力 篇3

【关键词】过渡;比喻;点面结合;习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儿童的生活丰富多彩,有自己的童真世界,有自己的真实感受,习作有许多内容可写,可就是不知道怎么表达,表达不具体,不知道谋篇布局,文章显得没有条理。那么如何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呢?其实,我们小学课本中的许多课文可以作为范文,挖掘教材资源,教给学生习作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巧妙过渡,使文章有条理

学生习作时,过渡得好,写出的文章就会给人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感觉;过渡得不好,读起来会觉得生硬、别扭。那么,怎样才能够写好文章的过渡呢?我们从现行的课文中就能找到很多例子。

1.时间过渡

有些文章,时间跨度比较大,需要时间的推移来记叙,我们可以用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句子把内容衔接起来。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課,用春、夏、秋、冬的季节变换顺序自然过渡,使文章显得层次清楚,有条理。

2.空间过渡

有些文章地点变化比较频繁,可以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将表示地点的语句放在各段之间,用来衔接上下文。

如《只拣儿童多处行》中“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沿着湖边的白石栏杆向玉澜堂走,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地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开得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出门外去了。”

这里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分别从颐和园、知春亭畔、湖边湖面、玉澜堂等处写出了儿童的生机勃勃、活泼欢快的情态,表达了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3.转折过渡

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要在内容和意思上做较大的转折,这就要使用转折式的过渡句。

如《理想的风筝》中“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的风筝。”就是一个表转折的过渡句,用转折词“然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4.递进过渡

为了更好地表现中心,文章同时记叙了两件事,但为了突出后者。常用前者来陪衬。这就需要进行递进过渡。

如《伟大的友谊》中有一过渡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这个过渡段有两层意思:前一层是总结上文,讲了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后一层是提示下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讲了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

5.总分过渡

当所写的内容由总述到分述,或由分述到总述的时候,需要通过过渡,使思路顺利展开或自然收拢。

如《万里长城》一文,采用“总——分——总”的顺序来介绍万里长城的特点,中间分述部分就用“长城气魄雄伟”、“长城的建筑年代久远”和“长城工程好大,施工艰难”来过渡,系统地介绍万里长城,使文章前后连贯,易于理解。

6.自然过渡

这种过渡不用过渡词、过渡句或过渡段,只是用一句话来表明叙述内容的转移即可,如《麋鹿》一文,前四段讲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到第五自然段用“麋鹿的经历也充满传奇色彩”一句话,把读者自然的引到麋鹿那传奇而惊险的生命轨迹。

二、巧用比喻,使文章生动

比喻就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恰当的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如《只拣儿童多处行》中的比喻句:

1.“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百上千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这句中用“大魔术匣子”来比喻颐和园,突出了颐和园内涵的丰富,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用“小天使”来比喻孩子们。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天使的形象多为带翅膀的少女和小孩,因此常用来比喻天真可爱的女人和小孩。一个“飞”字,既让我们联想到天使的翅膀,更让人看到了孩子的活泼可爱。

2.“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这句中用“喷花的飞泉”比喻密密层层的海棠花,突出了海棠花开得多、密、美,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海棠花充满了勃勃生机和活力,更让人感觉到春光的饱满与烂漫。

三、点面结合,使主题突出

写人记事(包括写活动)的文章,都是由一个、几个或若干个场面(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画面)缀合而成的。点,指的是对个别人或物的细致刻画;面,指的是全场情景的总的描绘。如《鸟的天堂》一文中作者采用了“点面结合法”描写鸟儿活动的场面。“鸟的天堂”里有许多鸟,可作者为什么只具体写一只画眉鸟呢?这就是我们曾经说过的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这只画眉鸟就是这里的点,许许多多的鸟就形成了面。以一只画眉鸟展示鸟儿们的自由快乐,让我们感受到了群鸟欢腾的壮观景象,这又叫动态描写。那么前面的大榕树就属于静态描写。动静结合是本文的又一表达方法,在今后的写作中,同学们要善于运用这两种表达方法。

当然,教材中的习作方法还有很多,我这里例举的仅仅是这三种方法,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教给学生习作方法,让课本中范文为学生引路,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小学单元习作语文教材 篇4

关键词:单元导语,学习要求,特点

单元导语是教材中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教与学的导航仪。笔者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单元导语中的学习要求进行初步解读,希望能够对它的特点与不足挖掘一二,以期在教育教学上,有所获益和启发。

一、学习要求的内容

学习要求是本组课文学习的方向性指导,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因课制宜地细化。表达学习要求的短句基本皆为动宾结构,凝练明确。下面简单介绍各个年段单元导语中学习要求部分的内容。

低年段:观察与发现,思考与解决问题,关爱别人,热爱祖国与家乡,探索大自然和科学。侧重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德育的简单培养。

中年段:侧重于对课文的初步把握,还注意培养学生搜集课外信息和资料的习惯、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三年级主要集中于感知课文内容,简单涉及搜集课外资料,拓展课外阅读,培养观察意识、问题意识和人文修养方面的要求。四年级则从课文内容理解的关注上逐渐过渡到对语言文字表达的侧重。由体会描写、留心表达方法,品味语言,比较语言特点,逐步地详细和丰富为理解重点语句和段落并体会表达效果,体会作者怎样用语言表情达意的,体会人物描写方法,等等。同时开始要求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学习复述、观察方法等。此外,育德育人等非功利性目标依然占有一席之地。

高年段:课文内容更加丰富,导语中的学习要求随之增加,层次性也提高了。单元导语中学习要求仍以阅读为主,并且阅读板块的学习要求中,理解文意体会情感退居次要地位,语言表达形式方面的学习要求占主体。学习要求在承接中年段的各个要求基础上,增加数量,层次更加丰富,尤其是阅读板块,在上一年段的基础上,增加了了解叙述顺序并运用,等等。

有导语提供的明确主题和重点学习要求,教师和学生的教和学才能取舍有度,有的放矢,实现师生和教材编者的跨时空对话。

二、人教版单元导语学习要求的特点

1. 对新语文课程标准积极落实。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依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渗透在教材的方方面面。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小学语文教育目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分别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即打‘学习底子’;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人文素质,为‘立人’、‘做人’打好基础,即打‘精神底子’。”[1]

低年段是语文学习的初始阶段,重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学习要求侧重人文性,随着年级的提升逐步增加工具性的学习要求比重,整体呈现出工具性学习要求和人文性学习要求和谐统一,因地制宜地分布在各个主体单元里。此外,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及一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人文性学习要求,也体现出对学生综合素养和语文素养全面培养的意识,以及为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和“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基础”的特征[2]。这种紧跟新课标精神的编者意图在整个单元导语的学习要求系统中处处可见。在述及学习要求前,无不先表示类似“让我们跟随本组课文的学习”的邀请。38个(逾半数)的单元导语的学习要求叙述角度以“我们”为主语、语气平和亲切,比如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让我们阅读这组课文,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共同感受人间真情”,以及“当你……”“你知道吗,……”“在……你会……”无不体现着尊重学生的平和委婉。而且,学习要求中的“还可以……”“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温和而又殷切的建议,是教材编者对小读者们学习主体地位尊重的细微体现。这些无不体现着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2. 学习要求的多维性和立体化。

单元导语除了揭示主题外,最主要的是通过学习要求指明教与学的方向,基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导语中的学习要求也必须呈现多维性和立体化的特点。

学习要求主要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方面的听说读写知识、能力训练和综合性学习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此外,兼顾育德育人,对于学生信息的搜集和处理,知识面的扩展,以及思考解决问题方面等也有涉及。格局上呈现出多维和立体化的特点。尤其体现在阅读模块,从低年段至高年段,单元导语中的学习要求涉及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含义深刻的句段,品味语言特点,学习表达方法,了解和学习叙述顺序,学习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学习作者如何通过语言表情达意,等等。学习要求的立体与多元非常切合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旨在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3. 学习要求的整体性梯度设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温儒敏先生指出:“这次语文课程标准修订,重新强调了教学的梯度,也意在抑制功利化焦躁症。”[3]依照新课标修订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导语中学习要求的数量和难度相应依年段整体呈现出递进的趋势,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学习要求总体呈现出数量、层次和难度的递增趋势,递增过程中注意平缓过渡。且这些学习要求在不断复现中逐渐上升梯度,体现出教材编者对学习规律的科学把握。

从低年段每个主题单元的导语只涉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个简单的学习目标,到中年段增加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搜集课外信息和资料的习惯、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要求。再到高年段数量的再度增加,难度的加大和层面的丰富。

具体来说,在人教版所有的贯穿低中高各个年段的16个单元主题中,我们选取最常见的“自然景物”主题打开一个切面,探究低中高不同年段这同一主题单元学习要求的梯度变化。

低年段:二年级下册第一、第三、第五单元皆是自然景物单元,学习要求切合新课标中低年段写话和综合性学习中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大自然的学习要求,以及德育中爱国爱家乡的要求。主要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较为简单。

中年段:三年级上册第三、第六单元,“进一步发现她的美丽,感受她的美好,并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体现出对上一学段的承接,在平缓过渡中,逐步提高。在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就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留心观察家乡的景物,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四年级上册第一、第四单元,下册第一单元:“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在学习本组课文的过程中,还可以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以丰富我们的见闻。”“具体感受作者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还可以试着比较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去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情达意的。”涉及感知内容,体会情感,体会作者的表达描写,搜集资料丰富见闻等层面。学习要求的数量和层次都有所提高,呈现出一个逐步丰富的趋势。

高年段: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要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果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老师同学讨论。”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要注意体会作者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让学生从语言角度体会课文表述特征,更加侧重课文形式方面的把握,而不是内容意义的获得。

4. 听、说、读、写要求的比例失调。

听说读写是语文课程基本的工具性目标,听和读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输入和输出方面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但是我们发现阅读方面学习要求细化的程度和数量都远超另外听、说、写其他三个方面。一本中年段教材单元导语中阅读模块的学习要求几乎和整个小学阶段的听、说、写相关学习要求数量相当。整套教材所有单元导语中,关于“听”的学习要求笔者没有发现;关于“说”的学习要求,只有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让我们一起来夸夸家乡,让我们一起把祖国歌唱”;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和同学交流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第八单元“我们还要练习复述,并搜集一些故事,让故事长廊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如果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老师同学讨论”;第四单元“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和同学进行交流”等共5个。关于“写”的学习要求,十九个单元导语提到关于写作的,涉及观察、想象联想、表达独特感受、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四个角度的学习要求。相对来说,数量和涉及角度多些,但完全没有达到四分之一的数量。

如此重视阅读方面的能力培养,对其他方面的兼顾程度远远不够,如此下来,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否得到全面提高,令人担心。

三、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导语编写的反思与探索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及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笔者通过反思与探索,对小学语文教材导语编写,提出以下一些见解及建议:

1. 加强训练点和训练程度的梯度分布和递进设置。

教材编者为防止教师功利化的教学,对学习要求进行了模糊处理,所以无法很好地呈现出各个学习要求中不同训练点和训练程度的梯度分布和递进,导致一些教师在教学训练点的系统性把握上很难通过组织把控好,学生在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实践。比如关于问题的发现、思考和解决这一学习要求:低年段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表述为,“碰到问题,我们要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中年段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表述是,“这些故事会告诉我们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让我们多读读,多想想”;下册第三单元的表述是,“我们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读了这些故事,我们一定会受到一些启发”;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则为,“思考成长中的问题”。由此看出,思考解决问题这一学习要求没有呈现任何层次和梯度,教师如何锻炼,从哪些训练点着手,无从得知。因此,这一学习要求在教学实施中落实的效果就无从保障。

笔者认为,同一类学习要求在不同单元要有不同的训练或者学习重点,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学习要求不断多元,且同一学习要求要在复现中呈现螺旋上升的设置,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应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使学生每个学段语文素养水平都有一个等级性的培养要求。在每个主题单元中应设置相宜的教学和训练点,让教师教得有方向,学生学得有目标。比如在阅读习惯的培养上,依照新课标的阶段性学习目标,各个年级梯度衔接上升。一年级侧重阅读兴趣的激发和爱护图书习惯的培养;二年级侧重培养学生经常阅读、广泛阅读的习惯,学习默读、诵读,背诵优秀诗篇,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三年级侧重泛读、精读、跳读、细读、略读等读书方法的培养,以及学做读书笔记;四年级侧重于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体会的深入,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并乐于分享交流;五年级进行标注、对比阅读等方法指导,能写出有独特感悟的读后感;六年级对阅读速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品味不同题材阅读材料的语言和表达艺术之美。

对整个小学阶段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应包括哪些方面,何时达到何种程度;整套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应该涵盖哪些方面,以怎样的序列,相互之间应怎样各有侧重,怎样有梯度地相互照应,教材编者都应该处理到位。然后用教材中的单元导语对全局进行内化其中的螺旋式上升的目标系统的统摄,指导教师和学生科学全面而层层递进地教与学。

2. 听说读写兼顾,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2]。另外,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运用包含听说读写,是四种相对独立而又密切相关的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只有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情感、发展思维,才能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达到理解掌握、运用祖国文字能力的目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听说读写兼顾。

教材本身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教材的编写要始终围绕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方向上人文性和工具性要统一,具体学习要求的设置上,听说读写要全面兼顾,不可偏废。

四、结语

单元导语是关于教什么、学什么和怎么教、怎么学的提示和指南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单元导语的学习要求有自身的价值、构成和特点,值得教材编者和教育者认真挖掘和利用其价值,并为更好地发挥其价值而作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山林,华婷.论语文课程目标的人文性内涵[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4).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习作 篇5

执教:南宁市西乡塘区兴贤小学 杜桂瑛

教学内容:第七单元习作《编写童话故事》习作要求

1、选择一种或几种喜欢的小动物做故事的主人公。

2、注意写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合理的运用想象,使故事更加生动具体。教学实录

一、扩展思路 引入作文:

师:同学们,你们读过童话吗?你们都读过那些童话呢?

生:《青蛙王子》、《丑小鸭》、《小壁虎借尾巴》…… 师:一说起童话,你们是那么的高兴。是啊!童话,犹如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照亮了你们成长的道路;童话,像一个知心的朋友,伴随着你们成长的欢乐与痛苦!这些童话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小壁虎借尾巴》吗?想不想看一看这个童话故事的动画片?

生: 想。

师:(播放课件《小壁虎借尾巴》)师:看了这部童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各种小动物尾巴的作用。

生:还有些小动物尾巴还有再生功能。

师:小结:通过回顾这个童话,我们知道了一些小动物尾巴的作用、功能,这是我们从中学到的知识。

师:我们上学期还学过《丑小鸭》这个童话故事,你从中又知道了什么呢? 生:我知道了我们要善待别人,正确对待自己的道理。师:小结:的确,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要善待别人,正确对待自己的道理。

师:它们都是童话故事,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生:相同之处是写的都是小动物,把小动物当人来写。不同之处是:《丑小鸭》这个童话故事我知道了我们要善待别人,正确对待自己的道理;《小壁虎借尾巴》讲的各种小动物尾巴的作用,有些小动物尾巴还有再生功能。

师:小结;你们说的太好了!有的童话是通过一个故事让我们受教育,有的呢,是让我们学到新的知识。这是他们的不同点。相同点就是:童话故事的主人公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没生命的橡皮铅笔,它们都能说,能笑,能思考问题,也就是把它们当人来写,赋予它们人的性格。

师:读了别人的童话我们能学到知识,或者受教育,那你们想不想编写童话故事,让别人也从中有收获?

生:想!

师:有志气!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写童话故事!(板书:编写童话故事)

二、观察图画 指导写作:

师:要想编写童话,首先必须要找到故事中的主人公,老师想让你们以小动物为主人公好吗?

生:好。

师:那请你们闭上眼睛,我们现在就坐上汽车,驶过田野、越过高山,穿过河流,来到了一片美丽的大森林,同学们,快看哪,这么多小动物!这大树后面还藏着很多小动物,等着你去找呢!比如:我要选可爱的小兔子和聪明的小鸭子做我故事的主人公。那你想选谁呢?

生:我要写热心肠的小猴、凶恶的大灰狼、惹人喜爱的小羊和临危不惧的牧羊犬。

生:我要写狡猾的狐狸、可怜的小鸟和助认为乐的小狗。师:为什么可怜?发生了什么事呢?

生:……

师:你不仅选择了故事的主人公,还说出了想写什么事。真了不起。好,请坐。

师:在这些可爱、聪明、淘气的小动物之间会发生一些什么事呢?请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同桌说发生了什么事,师参与小组讨论并指导。)师:现在呀,就把你们刚才同桌说的,谁之间发生的什么事,说给全班小朋友听一听。谁来说一说?

生:我要写一个小狗帮助朋友的故事。师:故事是怎么发生的?

生:是小狗出去玩,遇到了他的朋友有困难。

师:这是我们写故事要交代清的起因。(板书:起因)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生:小狗热心地帮助它的朋友们。

师:这是故事的经过。(板书:经过)结果怎样呢? 生:小狗的朋友们到它的家里去感谢它。师:这是故事的结果。(板书:结果)

师:我们写好一个故事必须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向大家交代清楚,写明白。(板书:清楚明白)这样大家读了你的故事一下子就知道了故事的来龙去脉。师:谁还来说一说,自己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好,请你来。

生:……

师:你的发言声音不仅宏亮,而且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说的很清楚。可是,有了这些内容,我们的故事只是有了一个轮廓,怎样把这个故事写得更生动更具体呢?

师:在描写主人公时要抓住它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师板书:动作

语言

神态

小学单元习作语文教材 篇6

一、类联——寻找单元教材读写连接点

“类”指许多相似或相同事物的综合,是某类阅读教学内容的集聚整合,它因相似性的整体集聚,可以形成一种持续的、连贯性的知识能力,从而在教学中形成一种合力,提高教学效率。实践中,我们首先面向整册教材,进行重组整合,按文体和体裁归类聚焦。有些需要调整和补充,有些可以直接使用。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三篇文章分别是《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都是景物类文本。但习作5却是“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我们将其改为“写一处你曾经游玩过的地方,注意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本单元就变成以景物类文为主题了。

接着寻找读写的连接之处。本单元习作要求是“注意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在写景类文小学阶段的总目标关照下,具体转化为五年级上册写景类文单元目标:学会按游览的顺序有详有略地描写看到的景物,能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感受景物,抓住景物特点展开描写。各课与此次习作目标的连接点是:清晰的叙述顺序,能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形象的描写。这样的连接点为确定每一课的言语教学内容选择提供了基础。

二、寻异——甄别单篇之间读写变异点

在单元习作目标的统领下,挖掘语言表达连接点中的相异之处,为编织语言能力的结构链,打通与习作能力的联系提供基础性资源。

本单元3篇写景文都有各自的顺序:《黄山奇松》采用定点换景的方法,随着观察视线移动的先后顺序来写;《黄果树瀑布》则是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莫高窟》则是归类介绍按景物的不同类别来写。其次,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也不同。《黄山奇松》与《莫高窟》都通过点面结合的手法描写景物的特点,《黄山奇松》描写点的时候运用实写、联想的方法将特点写具体,《莫高窟》则是通过排比等手法将点和面写具体。

《黄果树瀑布》不仅写出了瀑布形宽、声响的特点,而且随着观景时间的推移,感受也写得非常细腻,《黄山奇松》与《莫高窟》都是抓住特点将所见景物写具体,而《黄果树瀑布》则将游览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具体描写。

三、建系——建构单元读写教学知识系

建系就是在单元中建构读写知识结构体系和言语教学目标结构体系,将单元断裂的、离散的知识点经过梳理归纳,使知识呈现出整体的结构,根据这样的结构以及学生的写作基础确定合理的言语教学目标结构,促进学生在阅读中吸收习作营养。

在知识结构体系建构中,本单元都是写景,却各有特质:内容上,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形式上,有点面结合的写景,也有先写面再写点,有通过实写联想的方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有通过排比的方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还有通过所见所闻所想进行多角度描写;从观察点看,有一点观多景,有移步换景……在单篇与单元的比较中,学生的碎片知识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发展和完善。

基于对知识体系的梳理,针对阅读与习作的链接点及单篇之间的变异点,我们又梳理出单篇的言语目标结构体系:《黄山奇松》作为基础篇,学生读了课文后明确文章是抓住景物的典型特点通过点面结合的方法来具体描写的,进一步学习通过实写和联想的方法将点写具体;《莫高窟》作为发展篇,能运用在基础篇上习得的方法结构梳理出彩塑、壁画、藏经洞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同时运用排比将点或面写具体的修辞手法就是变异之处,是本篇教学的发展点;《黄果树瀑布》作为提高篇,运用前两课的方法梳理出文章景物的主要特点(声响形宽),学习从所见、所闻、所感的角度进行描写,而每一角度都是通过多层次的方法写出其变化。这样,就形成了习作能力达标的的内在逻辑链,不仅有联系,而且逐步提升,也习得了习作课需要的习作技巧,为写作减缓了坡度,真正实现了读写结合的有序教学。

四、架构——促进单元教学的策略迁移

架构就是建构框架,形成结构,在语言教学中,指教师本着整体性、结构性的教学思想,将一组体裁、语言表达手法等能寻找到连接点的文本与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组成教学单元结构,进行再开发、再创造的一种形式。言语内容的学习必须从感性开始,品读中形成言语表达的认识,在实践中迁移言语表达的方法。本单元言语教学内容的学习,我们总结出这样的过程结构:“品读课文—发现表达—情境迁移—梳理总结”。在具体的环节中,又将方法细化,如品读课文这一环节,形成了“抓住特点—想想画面—诵读感悟”这样的方法结构。情境迁移中形成“入境—迁移—表达—回顾”的方法结构,有助于学生学一组带一类,在迁移中真正会学。

如《黄山奇松》,先学迎客松在你眼中奇在哪里,找出相关词句。在交流中想象画面,相机朗读,读出感受。互动中明了相关表达手法,为后边的写作做铺垫。这一环节学完后,总结回顾学习方法:悟出奇、读出奇、表达奇。运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习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段落,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五、研策——生命视域下言意同向共生

1.“内隐视角”中营造“言语”解码形式

语文教学文本言语密码的解读,包含着鲜活的生命感悟和体验,是由内而外、由隐而显地揭示,通过生命的情境、情意、情欲、情智等内在方面引领,发现言语的形式,促成对言语的最人本的认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从内容入手,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与内在情感共鸣,才能产生探究如何写的冲动。

《黄果树瀑布》第六自然段是站在瀑布下第二次感受,也是学习写感受这一表达手法的一个点。教学中,教师从唤起学生内在情感入手引导:“感到‘每个细胞灌满活力特别有意思。你认为灌满活力是怎样感觉?这种活力能看到吗?能听到吗?可是在作者笔下,活力看得到也听得到。轻声读读,你眼前仿佛看到什么,或者听到什么?”学生的想象活了,好像放电影一样。在这样的情感激励下引导进一步探索:作者是怎样把感受写得让人能够看到又听到的。

2.“培元固本”下释放“言语”生命律动

从文本中获得的规律性语言表达,只有用到语感实践中,学生深层语用能力才能真正得以落实。而要唤醒言语主体的自动化表达,需设置以人为本、实现言语精神的“培元固本”的生态情境,吸引言语生命主动加入,在心相印、共成长中言语生命得到最大发展。

《黄山奇松》一课主要学习抓住事物特点通过先实写,再加入联想,联想时可以用上比喻、拟人等方法来描写景物。教学中,结合最后一段对黄山松的姿态的概括描写,辅以各种松树的图片欣赏并自由言说,学生在视觉的冲击下,言说的冲动得以激发。在此情境下,选择印象深的一种姿态来介绍,也用上先实写后联想的方法将这种松树的姿态写生动。这样的表达链接了学生内在表达的欲望,言语的迁移主动自觉,言语的学习成为生命最大的生长。

3.“长程两段式”教学实现言语迁移自动化

“长程两段”教学策略旨在将每一单元的教学分为“学结构”和“用结构”两段,从而体现知识的结构性和学习的方法性。在单元类结构表达中有多个维度,首先是全单元的长程两段,以整体结构性审视单元表达,旨在将单元中每篇课文中言语表达结构作为学结构阶段,到单元习作时则是用结构表达。其次,学结构本身的长程两段,学习前两课的言语教学内容时获得的方法结构,到第三课时进行运用。再次,学结构第一课的长程两段式,例如学习迎客松获得的方法结构运用到学习陪客松和送客松两个段落上。

本单元中,从表达结构上,阅读教学中单篇学习的分别是:《黄山奇松》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通过实写和联想的方法将点写具体;《莫高窟》重点学习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景物并运用排比的方的方法将点或面写具体;《黄果树瀑布》重点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写出不同的感受。单元习作时学习写一处景物,能按一定顺序,运用多种感官,抓住景物特点将景物写具体写生动。

总之,阅读课中的表达教学,只有基于单元视角,以整体性、结构性审视单元表达,用学结构、用结构的方法进行类结构化的表达教学,阅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对习作表达的促进作用。

小学单元习作语文教材 篇7

写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写完后认真修改。

[教学难点]

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写具体, 写得打动人心。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说、写、导整合

1. 同学们, 口语交际课上大家都说了令自己感动的事, 我这儿也有一件, 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想不想知道?那就请大家仔细听, 一边听, 一边放大脑电视。

按事情发展顺序播放一组声像, 教师适时串引, 启发想象。

第一幕:

师:下午放学, 不一会儿, 天色便开始暗了下来 (播放:“值日生快做值日了!值日生快做值日了!”以及排放桌凳声、扫地声) , 忽听楼梯口…… (播放:脸盆摔地声、痛苦的呻吟声)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第二幕:

师:值日组长扶王艳进了教室。 (播放对话:“郭晖, 王艳摔伤了, 你去打水。”“郭晖, 王艳摔伤了, 你去打水呀!”“我是倒垃圾的, 凭什么叫我打水?”“真懒!”“不做值日做作业, 真自私。”“嗯, 我懒, 我自私, 学习委员也在那装死呢!你们怎么不去说她?”) 哦?大家的目光都投向学习委员许文, 这时你注意到了什么?你又怎么想的?

师:让我们继续往下听。 (播放对话:“算了, 算了, 还是我去吧。”“我……孙莉, 我去吧, 你还要扫好几层楼道呢!”) 许文想说啥?为何欲言又止?她有什么委屈吗?又是如何承担这本不属于她的值日任务的呢? (播放呼哧呼哧声, 端水洗抹布声, 排放桌凳声) 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第三幕:

师:不知不觉, 夜幕降临。班主任王老师和许文妈一起来到教室, 只见王老师来到许文面前。 (播放人物语言:“许文, 你发烧, 呕吐, 昨晚还在打吊针, 怎么也不跟老师说一声呢?快回家, 妈妈接你来了。”“呀!好烫!许文妈, 快带孩子去医院。”)

2. 谁能说说刚才发生了什么事?

(1) 真好, 你们不仅说了自己听到的, 还说了自己仿佛看到的, 要是能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板书:起因、经过、结果) , 把事情说清楚, 就更好了。

现在就请大家按这样的顺序 (出示:王艳做值日摔倒, 水洒、人伤—郭晖与其他值日生间发生矛盾冲突, 指责声中学习委员许文默默地承担了提水、抹桌子的重任—得知许文生病、受屈, 大家都惊呆了) , 把刚才的事连起来说说, 请各自先轻声地准备一下。

(2) 谁来说说? (教师据学生口述, 随机点拨哪是事情的起因, 哪是事情的经过和结果)

(3) 同学们, 一件事情无论大小, 要写清楚 (板书:写清楚) , 就必须写清它的起因、经过、结果, 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现在就请大家按这样的顺序, 把你刚才说的快速写下来 (学生习作) 。

二、评、改、赏交融, 领悟写法

1. 先看这位同学写的 (投影一学生习作) , 注意

他是否写清楚 (学生读习作, 教师随机点拨, 并将习作的起因、经过、结果各部分用“”标出) 。看, 起因一段, 经过一段, 结果一段, 分段写, 很清楚。你们分开了吗?没分的同学请用“‖”在自己的习作中做个记号。

2. 再看字数, 起因几行?经过呢?结果呢?

其实文章最好是凤头, 虽然小, 却很美。猪肚, 不仅写清楚, 还要写具体 (板书:写具体) 。豹尾, 别看我小, 可我很有力。

3. 怎么改呢?

(1) 先看起因:这场“风波”是由什么引起的? (教师用波浪线画出该习作中有关写起因的内容) 只要把这个交代清楚就行了, 其余的都可去掉。

(2) 再看结果怎样? (教师用波浪线画出该习作中有关写结果的内容) 把这写清楚就好了。

(3) 而“猪肚”部分, 怎么写具体, 写得打动人呢?

◆先看这件事中哪儿最让你感动?

(根据学生回答用作文修改符号标出该习作中相关内容) 这可是文章的重点内容, 此处必须重点写 (随机板书:感动处重点写) , 咋就简单了结了呢, 我们要像吹泡泡似的把它吹到猪八戒的肚子那么大。看看, 许文是怎么承担提水、抹桌子的重任的?这时你注意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 多向互动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特别注意那些细小的环节和情节, 哪怕一句话, 一个动作, 一个眼神, 甚至脸色的不同, 都别放过。并随机在学生习作上用作文修改符号进行修改示范)

◆再看, 这件事中哪个人物最让你感动?

这可是文章的重点人物, 也要具体写。当郭晖说:“嗯, 我懒, 我自私, 学习委员也在那装死呢!你们怎么不去说她?”这时, 大家的目光都投向许文, 你注意到了什么?当值日组长孙莉说:“算了, 算了, 还是我去吧!”许文怎么说的?又有什么表现? (针对学生习作情况, 评改交融, 同时用作文修改符号进行修改示范)

这就是抓细节具体写的方法。 (随机板书:抓细节具体写)

4.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修改后的习作, 感觉如何?

(出示对比习作“风波”, 范文略。文中部分内容与大家修改的一样, 多处内容还是大家修改的好) 其中的妙法就是——— (指板书, 集体小结) 。

三、拓宽思路, 引导拟题

1. 其实, 在我们的身边令人感动的事可多了。

家里的、学校的、社会上的, 可以是自己经历的事, 也可以是别人做过的。虽然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就像刚才的“风波”照样感人。我这有个“事件”超市, 咱们进去看看,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或类似的经历呢? (课件播放图片, 教师配乐解说)

“事件”超市

关爱类:

爸爸又给奶奶盖被子了。他说:“奶奶辛苦了一辈子, 需要孩子的关爱啊!”我的心忽然觉得十分湿润, 这小小的细节不就是对父母最生动的疼惜吗?

看, 很晚了, 老师还在给同学补课, 不时用手敲敲腰。老师啊, 您的孩子正生病在家等着您呢!

瞧, 爱心捐助, 同学们有的悄悄捐了自己买心爱玩具的钱;有的砸了自己存了多年的储蓄罐。这期间又有多少个动人的故事呀!

挫折类

我错了!”不知是羞愧还是感激, 老师的理解、同学的宽容, 那一刻, 我泪流满面。

意志类:

加油!加油!”他们拼着命往后拉。手麻了, 坚持着……腿软了, 坚持……直到累得摔倒在地……

看, 又是一个感人的情景:蚂蚁大军精诚合作, 锲而不舍。小小的身躯奋力扛起比自己大几十倍的东西。我不禁为之惊叹!

2. 同学们, 这些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一桩桩, 一件件, 司空见惯, 你留心过吗?

你还想到了哪些感人的事?其中哪一件最让你感动、难忘呢?把题目写下来。

3. 引导拟题。全体立正, 先报题目。要求:

(1) 认真听, 哪个题目最吸引人?选你最想听的一个; (2) 听到和自己题目一样时, 就坐下, 不重复报。 (学生报题目, 教师视具体情况适时点拨)

最想听谁的?哈!还没写就被人缠上喽!好题一半文, 题目出得好啊, 吸引人。

四、多元选材, 个性表达

时间没了, 今天咱们回去完成两个作业:

1. 把自己的题目改一下。

2. 想想怎样把这件感人的事写清楚、写具体, 写得打动人心。

你可以用刚学过的方法写 (指板书) , 也可回忆课文中或其他地方看来的一些表达方法, 写令你感动的事, 还可以给自己的好朋友写一封信, 介绍这件令你感动的事, 写法自定, 内容自定, 题目也自定。写好后再用今天学过的方法修改。

合理利用语文教材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篇8

小学语文教科书是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编写的,可是很多教师在使用时,只把它当成识字的工具,背诵的经典,思想熏陶的典范,每当叹息学生的作文不好教,甚至不知如何教时,只会从课外找范文,不知道从语文教科书着手。翻开语文教材, 选编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典,都是指导学生习作的范文,只要用好教科书,就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低年级段重视学生的认知和写话

1.培养语感。从充满诗情画意的、富有童趣的文章开始, 教会学生准确地认读,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字。通过准确流畅的朗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才能通过朗读检 查语病 ,做到表达流畅、完整。

2.掌握格式。从一年级开始 ,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认识标点符号, 会用标点符号, 还要指导学生在写话本上抄写句子。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解标点符号,巩固和掌握生字词语,积累优美的句子,另一方面掌握书写的格式。

3.看图写话。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可以通过课文插图教会学生如何看 图 ,并掌握写作文的方法。例如,可以先教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中间到两边等等。然后让学生尝试看图写话, 并且从单幅图逐步过渡到多幅图。这样可以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更清楚、更具体地表达图上的内容。

二、中年级段加强学生的片段练习

到了小学三、四年级,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把一段话写具体。比如, 学习了《赵州桥》一文后 ,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以第二自然段为例, 这段主要采用先概括写再具体写的方法,先说“赵州桥非常雄伟”,然后分别从桥的长、宽、建材及设计几个方面具体写桥的雄伟, 第三自然段又用一个过渡句,由雄伟写到了美观,然后用上了“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句式具体写出了桥的美观。教师就是要抓住这样的好片段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并指导学生做相关的练习。

人物语言描写在小学习作中必不可少, 但是好多学生不知道人物语言的描写,尤其是人物对话怎么写,所以教师就用要好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爬天都峰》就是一篇非常好的范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把文中人物的对话用横线画下来, 用波浪线画出提示语,然后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并观察。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除了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特点外,对话描写中提示语是有变化的,有的在前,有的在后,有的在中间,有的没有提示语。这样不仅能教会学生如何写对话,更重要的是能丰富学生的写作形式。当然了,仅靠这一篇文章的学习还不够,教师还要趁热打铁 ,通过《小摄 影师》《灰雀》《可贵的沉默》等文章的学习,反复巩固描写人物对话的方法,并指导学生做相关的练习。

三、高年级学会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明确提出: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写法教学。如,五年级下册《白杨》一文,是学习借物喻人的佳作。教师可以从写法直接入手,指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白杨树的特点? 2.从哪些语言的描写让你体会到作者在借物喻人?学生通过自学发现,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突出了白杨树的特点,从父亲介绍白杨树的话中,明确感受到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教师还可以拿《落花生》一文进行对比学习。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了然于胸,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写作的素材就是来源于普通的生活。又如,学习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后,应让学生学会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并使学生懂得学写文章很简单,仔细阅读语文教材就能解决习作困难。

小学单元习作语文教材 篇9

一、口语交际单元编制的特点

1.巧用口语交际案例导入话题。在进行口语交际知识的阐述时,教材并没有非常粗糙地讲述知识,而是以一个非常典型的短文作引导,以短文为例来讲述口语交际知识。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在讲到“劝告”时,教材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1942年,中央警卫团划归军委,由叶剑英分管。警卫团成员普遍不安心在警卫团工作,希望到前线去。叶剑英便到警卫团团部召开会议。他说:“中央警卫团应该改名,不叫‘警卫团’,叫‘钢盔团’。”大家被说懵了。叶剑英解释说:“钢盔是干什么的?钢盔是保护脑袋的!中央警卫团是保护全党的脑袋——党中央,所以应该叫‘钢盔团’,你们说对不对?”大家笑了,异口同声地回答:“对!”叶剑英又问:“人没有脑袋行不行?”大家说:“不行。”“你们都是英雄好汉,到前方去可以杀千百个鬼子,但是没有党中央来领导抗战,能不能把鬼子打出去?”“不能。”叶剑英说:“谁再不安心警卫团工作,叫他到办公室找我,我们来说说这个道理。”教材通过这一个例子来告诉我们,劝告别人的时候可以采用的方法——巧用譬喻,以平等的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2.训练的方式灵活多样。由于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口语交际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应该也是丰富多彩的。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在讲到“劝告”时,课后练习三是这样设置的:“针对某些同学或亲友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作劝告,力争奏效。注意运用正面劝导,巧用譬喻、直话曲说、借例言理等方法。”这样的训练方式较灵活,同学可以用自己认为适当的方式进行劝告。

二、口语交际单元设计的缺陷

1.缺乏反思和评价的内容和指导。口语交际的教学与日常交际行为相比有以下三个特性:全面性、反思性、思辨性。正是因为这三个特性才使口语交际进入了课堂教学。反思性就必须要求学生具有反思的能力。所谓反思的能力可以理解成是一种能够应对语言与环境问题的能力,驾驭口语表达的能力,以及对自己或别人的话语进行分析、评价和调整校正的能力。而测评包括测量和评价,是学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综观苏教版教材,整套教材中都没有出现对于学生反思性和测评性的内容和要求。

2.与单元内容的联系不够密切。前四册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是独立存在的,分主题地讲述有关口语交际的知识。但在讲述知识时,内容过于独立,与本单元的内容和后面的作文都完全脱离了关系,使得知识和训练内容显得特别突兀。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中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颗枸杞豆》《我们家的男子汉》和《柳叶儿》四篇文章。这些文章都是写人写事的记叙文。在口语交际教学部分安排的却是“劝告”,这与前面的课文内容没有任何相关性,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整体联系和把握,也不利于口语交际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3.缺少口语交际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内容。广义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其中陈述性知识主要是用来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程序性知识是一套有关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的知识,主要是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而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维”的知识。顺利完成一次口语交际活动,总是离不开一般的听说能力,也需要掌握交际活动的特定规则和具体技巧。因此,教科书在编排口语交际内容时不但要提供口语交际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应提供关于“交际”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在这一方面,苏教版的教材更多地是注重呈现口语交际的知识性内容。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的“婉转拒绝”中,教材在阐述知识时运用了典型故事作引导,使学生能更容易掌握所要了解的知识,但我们也从中体会到很多的不足。在讲完故事之后教材只是简单地说“可见,拒绝他人的要求,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注意语言的婉转含蓄,对方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然后只是列出两个供同学们进行口语交际的话题,并没有作出关于口语交际过程的详细步骤和相关的技巧性指导。这种简单的陈述里并没有包含多少实用性、技巧性的知识。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学生只是无方法、无原则单凭经验进行交际活动。

三、口语交际单元的教学对策

1.要精心设计。在坚持课堂教学这个主要阵地上,认真领会苏教版语文课程中交际教学的要求,用好教材中设计的“口语交际”内容,使学生通过话题的实践积累口语交际的经验。由于课本注重呈现口语交际的知识性内容,教材中提供的仅仅是话题和一些提示语,要上好一堂口语交际课,仅仅靠这些是不够的;我们不少教师对口语交际课的内容很有自主开发的意识。

首先对话题进行补充。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是“劝告”,课后练习三是这样设置的:“针对某些同学或亲友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作劝告,力争奏效。注意运用正面劝导,巧用譬喻、直话曲说、借例言理等方法。”关于补充,教师在授课时,会列举“正面劝导,巧用譬喻、直话曲说、借例言理”的事例。比如有位教师是这样讲述激将法的。英国著名神经生理学家谢灵顿,早年是个横暴乡里,染尽恶习的浪荡子。一次,他心血来潮地向一个女工求婚,不料那女工断然拒绝:“我宁愿跳到泰晤士河里淹死,也不能嫁给你!”这当头一棒,羞得谢灵顿无地自容,从此他发愤读书,改过从善,终于成为近代神经生理学的创始人,并于1932年获得诺贝尔奖。

其次对话题进行再创造。所谓再创造就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阅历把话题变成一个个具体的情境。这些情境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业余生活中广泛选取,有些直接从学生中产生,这些交际内容能满足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需要,学生往往有话可说,愿意交流。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是“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教师设计的题目是:“在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中,你的好朋友小花没考好,不想回家。你是她的好朋友,她想到你家过夜,你该怎样说?”在这样的情境中。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

2.要实现互动。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有交际就必须出现对象,是双方的互动行为。交际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口语交际课上的互动方式应力求多层次。

师生互动。它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与学生平等交流,决不能以自己的权威抑制学生表达的欲望和思想的火花,也不能把自己的思维方式以指导和示范的方式强加给学生。

生生互动。它是同桌之间、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交流沟通的方式,在编排组合时要考虑两者之间的合理搭配。

群体互动。这是小组与小组之间或全班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方式。当然,教师要在其中做好协调、指导工作,以利于交流朝着既定方向发展。

3.要注重实践。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形成的。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交际活动,要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活动展开学习和锻炼,还应采取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组织有价值的活动,给学生增加交际实践的机会。如:成立小剧社搞课本剧表演,参加爱国纪念日或宣传周、宣传月教育活动,参加走访敬老院为孤寡老人献爱心活动,在校园、去社区采访等。这些“走出去”的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他们自己的智慧去设计活动方案、制定活动规则、召集会议、布置安排工作,让他们自己去和别人打交道、请求帮助、解决问题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他们将学会“劝告”,学会“婉转拒绝”,学会“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学会“说话有针对性及吸引人”等等。

4.要及时评价。综观苏教版教材,整套教材中都没有出现对于学生反思性和测评性的内容和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课堂上的及时性评价。每堂交际课让学生轮流上去说,说完也就完了,不作任何引导,也不置褒贬,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及时给予评价,可促进学生更认真地倾听、表达和应对,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听说态度,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评价主要侧重于语言是否清楚、连贯,方式是否文明礼貌,习惯是否良好。对交际中存在的问题不能求全责备,应多一些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得到富有建设性的反馈信息,以促进学生改善提高。

上一篇:基于自主合作引导探究下一篇:民主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