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三相显像

2024-07-10

骨三相显像(精选七篇)

骨三相显像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纳入ASO病患38名,其中男性24名,女性14名,平均年龄(19.7±1.2)岁。按病程划分成三个大组:A组9名病患病程48小时以内;B组22名病患病程2-7天;C组7名病患病程8-15天。都具有发热寒战、病变处局部疼痛等临床症状,经检查血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升高。

1.2 检查方法

使用SPX-6型CT机对病患患处以及对侧健处以动态模式进行扫描,经由静脉进行“弹丸式”地注射99mTc-MDP,按3秒一帧的速度对患处扫描,收集20帧图像并画出感兴趣区(ROI),使用eNTEGRA进行曲线绘制。按每2分钟500K速度对同样位置“血池相”记录5帧,3小时后显示延迟静态图像,进行ROI描绘,计算放射性计数比值。

1.3 统计学方法

果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earman分析的方法对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个大组患处ROI和健处ROI的比值A<B<C,和病患病程呈现正相关关系(r=0.45,P<0.05)。血池相及延迟显像患处放射性浓度升高,患处ROI和健处ROI的比值和病患病程呈现正相关关系(r=0.45,P<0.05;r=0.47.P<0.05)

3 讨论

ASO主要因病菌进入骨髓发生血行感染造成,以下肢骨最为常见。急性期往往在1周内会发生骨膜下的脓肿。在ASO早期使用X线很难明确诊断,99mTc-MDP作为骨三相显像剂在患处骨代谢升高和血流增加情况下呈高浓

度聚集.ASO早期患处血管扩张以及发生炎症细胞浸润造成此处出现上述情况[2]。骨三相现象故名思议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血流相、血池相以及延迟相三个方面的内容[3]。其中血流相和血池相前者是显示组织中的血管的关注以及流通的顺畅程度的指标,后者是显示所现象的组织中的血流分布情况,两者均显示的为骨骼的动态情况[4]。而延迟相则是反应的组织中的骨骼的代谢,情况,是一种静态的指标[5]。采用中医外科膏药的治疗,根据患者的体怔,运用药物集中的特点,将膏药直接贴敷到患处,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通过药力的作用,拔毒排脓,化腐生肌,清除坏死的死骨及腐朽组织,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生肌的目的。

本次研究所有病患患处放射性分布相比较对侧健处要高,有5名病患存在胯关节的升高。本次研究中有5名病患发病24小时内存在血池相患处放射性程度升高的现象,此时要和蜂窝织炎进行鉴别,ASO随病程进展放射性浓度随之升高,而周边软组织则降低,因此观察延迟像可以进行区分。所有病患经由早期治疗只有8名发生骨膜反应,经随访观察没有转变成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因此.在ASO早期使用99mTc-MDP作显像剂的骨三相检查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探究99mTc-MDP骨三相显像诊断急性化脓性骨髓炎(acute supperative osteomyelitis,ASO)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纳入38名AS()病患进行骨三相显像检查。结果 患处动脉期血流灌注、血池相期及延迟显像放射性浓度相比对侧高。结论 99mTc-MDP骨三相显像诊断ASO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99mTc-MDP,骨三相显像,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参考文献

[1]孙云钢.冯会娟,刘金华.等.99mTc-MDP骨三相扫描诊断四肢单发骨肿瘤病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9):1719-1722.

[2]吉蘅山.薛杨波,朱虹.等.99mTc-MDP骨三相显像在慢性骨髓炎外科手术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5):126-127.

[3]MEBARKI M.MEDJAHEDI A.MENEMANI A.et al.Osteosarcoma pulmonary metastasis mimicking abnormal skeletal uptake in bone scan:utility of SPECT/CT[J].Clin Nucl Med,2013,38(10),392-391.

[4]RANA KA,MEYER J,IBRAHIM S.et al.The role of imagingof malignant bone tumors in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J].Curr Probl Cancer,2013.37(4).181-191.

骨三相显像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07年6月 -2011年12月在核医学科进行三相骨显像的原发骨肿瘤患者45例,男27例, 女18例,平均年龄(40.75±9.40)岁。经病理证实,其中原发良性骨肿瘤患者25例,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20例,病变均为四肢单发骨肿瘤。

1.2材料与试剂

亚甲基二磷酸盐购自北京师宏药物研究中心,99mTc购自原子高科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1.3仪器与设备

InfiniaⅡ Hawkeye SPECT/ PET-CT,为美国GE公司研制。

1.4方法

使用美国GE公司双探头符合线路InfiniaⅡ Hawkeye SPECT/ PET- CT,采用低能高分辨率准直器,能峰140 ke V,窗宽20%,矩阵128×128。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将病变部位与对侧正常肢体同时置入采集视野中。肘静脉“弹丸”式注射99mTc标记的亚甲基二磷酸盐(99mTc-MDP)740 MBq(20 m Ci),小儿按250μCi/kg计算。即刻开始采集,以1帧 /s的速度连续采集120 s,获得检查部位的动脉血流灌注影像,即血流相;接着在5、10和15 min以400~500 K计数 / 帧采集3帧静态影像,即血池相;3 h后采集的静态影像为骨骼延迟相,采集条件同全身骨显像。

1.5检测指标

采集完毕后,在血流相利用ROI技术勾画病变部位的感兴趣区,生成时间 - 放射性曲线,获得定量参数:最高计数率、计数率达高峰的时间。在血池相及延迟相利用ROI技术勾画患侧(T)与对侧(NT) 的感兴趣区,分别计算T/NT的计数比值。在血流相、血池相及延迟相中勾画ROI感兴趣的面积大小是一致的。

1.6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所有计数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原发良、恶性骨肿瘤各项参数的比较

在血流相中,原发良、恶性骨肿瘤的各项参数: 计数率达高峰的时间、最高计数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血池相、延迟相中,原发良、恶性骨肿瘤的T/NT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2及图1、2。

2.2三相骨显像定量分析诊断原发良恶性骨肿瘤的准确性评价

与病理结果对照,三相骨显像定量分析诊断原发良恶性骨肿瘤的灵敏度为85.00%,特异性为84.00%,符合率为84.44%。见表3。

3讨论

原发骨肿瘤是常见肿瘤之一,近年来它的发病率不断增加,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因此,对其早期诊断并确定病变性质显得尤为重要。在临床工作中对原发骨肿瘤的诊断主要在影像学表现上,应用较多的为X线、CT和MRI,而99mTc-MDP三相骨显像却被很多临床医生忽视。

在临床工作中X线和CT是诊断骨肿瘤的主要方法。X线平片检查具有操作简单、经济、信息量大等优点,CT扫描的密度分辨率高,能充分显示病变的解剖位置[3]。但X线和CT扫描诊断骨肿瘤的基础是骨的无机盐含量减少或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表现为明显的异常影像,而此时骨疾病已经比较晚期,其敏感性较低[4],且显示肿瘤的浸润范围及新近扩展的病变也不够灵敏[5]。MRI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骨肿瘤的诊断,但有研究[6]显示其在确定肿瘤边界方面仍有不足。

99mTc-MDP三相骨显像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或者其标记化合物与骨中的羟基磷灰石晶体通过表面吸附或离子交换的方式沉积于骨基质,其沉积的速度和数量主要取决于局部骨的血流量、骨的生长发育状况和骨基质的无机盐代谢水平以及骨中矿物质的量和放射性药物的转换率等因素[7]。良性骨肿瘤新生血管较稀疏,病灶局部血容量少,呈低血流灌注, 恶性肿瘤无限制的侵袭性生长依赖于持续和广泛的新生血管形成,而新生血管丰富是恶性骨肿瘤的重要特征[8]。99mTc-MDP三相骨显像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骨肿瘤病灶新生血管的丰富程度,可作为判别骨肿瘤良恶性的重要依据[9]。

多数研究[10,11,12,13]认为核素显像是一种灵敏度高而特异性和准确性低的检查。以往在三相骨显像中只是通过主观的视觉分析来诊断骨肿瘤的良恶性,容易误诊或漏诊,而定量分析可以从客观的角度对疾病进行诊断,使其更准确、更有依据。在本研究中原发恶性骨肿瘤的最高计数率明显高于良性骨肿瘤 (均P <0.01),原发恶性骨肿瘤的计数率达高峰时间明显早于良性骨肿瘤(P <0.01),说明原发恶性骨肿瘤摄取核素能力强、血流灌注早、血供丰富;在血池相、延迟相中原发恶性骨肿瘤的T/NT明显高于良性骨肿瘤(均P <0.01),说明在血池相、延迟相中仍有大量血流进入恶性骨肿瘤中,这进一步反映了肿瘤的恶性程度[14],符合原发恶性骨肿瘤的生理特性。

该研究中99mTc-MDP三相骨显像定量分析诊断原发良恶性骨肿瘤的灵敏度为85.00%,特异性为84.00%,符合率为84.44%。其中,有3例原发恶性骨肿瘤在三相骨显像中呈假阴性,分别是2例骨纤维肉瘤和1例尤文氏肉瘤,观察其X线片发现,3例患者的病变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分析其原因可能为骨质破坏后,血管床明显减少,导致血流灌注减低,摄取核素的能力减弱。其中有4例原发良性骨肿瘤在三相骨显像中呈假阳性,分别是2例骨巨细胞瘤、1例骨软骨瘤、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骨巨细胞瘤的血管造影显示肿瘤血管丰富,并有动静脉瘘形成。因此,导致病变部位血供丰富,血流灌注增强; 骨软骨瘤患者因病变部位伴随着炎症,导致血流速度较快;动脉瘤样骨囊肿主要由大小不等的海绵状血池组成[15],血供异常丰富,导致血流相各项参数明显升高。

在临床工作中对原发骨肿瘤的影像诊断不应仅局限于X线、CT和MRI检查,该组研究得出99mTcMDP三相骨显像能较全面、客观的反映原发骨肿瘤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代谢特点,并能通过延迟相观察病变有无远处转移征象,是一种准确、灵敏和简便的鉴别原发良恶性骨肿瘤的影像学方法,应予以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三相骨显像定量分析诊断原发良恶性骨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1对25例原发良性骨肿瘤患者及20例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进行三相骨显像,通过勾画感兴趣区(ROI),获得时间-放射性曲线并计算最高计数率、计数率达高峰的时间、患侧(T)与对侧(NT)的计数比值(T/NT),并进行t检验;2与病理结果对照,评价三相骨显像诊断原发良恶性骨肿瘤的临床价值。结果 1在血流相中原发恶性骨肿瘤的最高计数率明显高于良性骨肿瘤(均P<0.01),原发恶性骨肿瘤的计数率达高峰时间明显早于良性骨肿瘤(P<0.01),在血池相、延迟相中原发恶性骨肿瘤的T/NT明显高于良性骨肿瘤(均P<0.01);2与病理结果对照,三相骨显像定量分析诊断原发良恶性骨肿瘤的灵敏度为85.00%,特异性为84.00%,符合率为84.44%。结论 三相骨显像可以反映原发骨肿瘤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代谢特点,对原发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骨三相显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118例癌症患者中男性997例, 女性1121例, 年龄21~92岁, 均经临床病理确诊。其中乳腺癌患者614例、肺癌497例, 鼻咽癌220例、消化系统癌症303例、泌尿生殖系统癌症199例、其他癌症患者285例。

1.2 检查方法

全身骨显像使用的显像剂为99Tcm-MDP (北京原子高科及无锡江原制药提供) , 用药方式为静脉注射, 注射剂量:99Tcm-MDP740~925 MBq (20~25mCi) 。用药后嘱患者饮水300~500m L, 3h后行全身骨显像。仪器为SIEMENS公司生产的e.CamduetECT仪型双探头带符合线路SPECT, 配低能高分辨准直器。矩阵512×1024, 床速0.12~0.24m/min。

1.3 结果判断标准

骨显像出现视觉可见的局部或弥散的放射性积聚增高或降低、缺损现象即为骨显像阳性。骨转移的确定主要依据: (1) 经组织学检查证实; (2) 骨显像示5个以上不同部位的异常病灶; (3) 骨显像示3~5个不同部位的异常病灶, X线骨片或/和CT/MRI示骨质破坏; (4) 骨显像示1~2个异常病灶, X线骨片或/和CT/MRI示骨质破坏, 或在3~6个月随访中发现有新的病灶出现。

2 结果

2.1 1614例乳腺癌患者骨显像分析

骨显像阳性355例, 264例 (43%) 确诊为骨转移。术后1~3年骨转移的发生率为53.7%。大约1/3的患者在术前骨显像时己发现有骨转移。感觉明显骨痛的患者中, 骨转移的发生率为82%, 未主诉骨痛的患者中占30%。结合病理结果, 单纯癌的骨转移率为51.9%, 导管癌50%, 髓样癌为33.3%。有肺和淋巴结转移灶的乳腺癌患者, 71%合并有骨转移。

2.2 497例肺癌患者中, 骨显像阳性414例, 352例 (70.8%) 确诊为骨转移, 女性骨转移的发生率高于男性。各年龄组和病程段的骨转移率均在55%以上, 初诊病例骨转移发生率亦达55.2%。病程1~3年的患者骨转移率最高, 为75.7%。自觉明显骨痛的患者中, 骨转移的发生率为81.9%, 未主诉骨痛的患者中亦有47.6%合并骨转移。结合病理结果, 鳞癌、腺癌、低分化癌、小细胞癌的骨转移率分别为81.8%、80%、76.9%和2.7%。合并颅内和纵膈淋巴结转移肺癌患者, 70%合并有骨转移。

2.3 165例鼻咽癌患者中, 骨显像阳性118例, 98例 (59.4%) 确诊为骨转移。骨转移的发生率随病程增加而增高, 在病程为≤3个月、3~6个月、6个月~1年、1~3年、3~5年、及超过5年的不同分组病例中, 骨转移的发生率分别为32.3%、37.5%、50%、70.8%、50%和85.7%。在主诉骨痛的患者中, 骨转移的发生率为80.4%, 而未诉骨痛患者46.8%有骨转移。病理结果为低分化癌, 骨转移率为56.3%。鼻咽癌合并肺和颅内转移者, 89%有骨转移。

2.4 2 2 8例消化系统癌症患者中, 大肠癌、胃癌、食管癌、肝/胆/胰癌的骨转移率分别为45.7% (37/81) 、39.7% (23/58) 、31.3% (14/45) 和59.1% (26/44) 。胃癌和肝/胆/胰癌患者中女性骨转移率明显高于男性, 而本组中食管癌患者以男性为多, 确诊有骨转移者均为男性。大肠癌、胃癌、食管癌的骨转移发生高峰分别为半年内 (50%) 、0.5~1年 (70%) 和1~3年 (66.7%) 。有肺、盆腔内转移灶者, 仅发现43%合并有骨转移, 合并肝转移的患者中仅20%发现有骨转移。

2.5 149例泌尿生殖系统癌症患者中, 前列腺癌、女性生殖系统癌和泌尿系统癌症骨转移率分别为69.5% (66/95) 、44.0% (11/25) 和51.7% (15/29) , 泌尿系统癌症患者中男性骨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泌尿生殖系统癌症患者中骨转移发生高峰出现在3~5年 (71.4%) 。

2.6 214例其他癌症患者中, 甲状腺癌、恶性淋巴瘤、头面部癌肿的骨转移率分别为32.5% (13/40) 、48.0% (12/25) 、和40.3% (31/77) 。在有或无骨痛的患者中, 骨转移的发生率分别为53%和36.4%。本组中甲状腺癌患者男女之比为1∶2, 但骨转移率男女之比却为2∶1, 表明男性甲状腺癌患者更易发生骨转移。恶性淋巴瘤患者骨转移率男性略高于女性。

3 讨论

既往骨显像探查恶性肿瘤骨转移适应证存有争议:原发肿瘤确定, 在进一步治疗前, 特别是手术前的骨显像是否必要。由于骨显像价格较高, 而术前的骨显像阳性率一般是较低。因此部分人认为:如果对所有初诊患者无论其有无症状, 临床分期, 都不加选择地进行骨显像, 是不必要的。但Kelly R J等[1]报告, 在没有临床迹象表明肺癌患者转移到骨、肝和脑时, 18.4%患者至少有一种核素显像是异常的。尸体解剖的数据支持, 许多进行手术的支气管肺癌患者, 在诊断时已有高的多器官转移率[2], 特别是在胸腔内远端, 以及肝、脑、骨和肾上腺, 发生率为20%~40%。因此, 对无症状患者进行常规多器官放射性核素显像, 特别是进行术前的骨显像可能更为恰当。McNeil B J等[3]认为, 术前检查的主要收益是减少了不必要的手术及即刻死亡的患者数量。术前骨显像可以将不必要的手术数量从20%减少到10%, 不必要的死亡数量从4%减少到1%。使部分患者免除了不必要的手术, 也可使总的直接费用下降。

本组结果显示:肺癌患者在初诊时已有52%发生骨转移, 乳腺癌患者术前亦有1/3确诊骨转移。对于这些在初诊时已伴有潜在骨转移的患者来说, 术前或治疗前的骨显像是十分重要和有价值的。如果术前骨显像探查到转移病灶, 在避免不必要的手术的同时也可以帮助确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反之, 即使术前骨显像阴性, 作为一个基线的显像, 对于术后的随访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 对于大多数确诊有骨外肿瘤, 且其肿瘤最常转移到骨的患者, 进行术前/治疗前的骨显像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恶性肿瘤,核素骨显像,骨转移

参考文献

[1]Kelly RJ, Cowan RJ, Ferree CB, et al.Efficacy of radionuclide scanning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J].JAMA, 1979, 242 (26) :2855-2857.

[2]Matthews M J, Kanhouwa S, Pickren J, et al.Frequency of residual and metastatic tumor m patients undergoing curative surgicalresection for lung cancer[J].Cancer Chemother Rep Part, 1973, 34 (1) : 63-67.

147例肺癌核素骨显像结果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病理确诊的肺癌患者147例,男103例,女44例,年龄36~79岁,平均年龄63.8岁。其中腺癌62例,鳞癌72例,未分化癌13例。

1.2 检查方法

仪器: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STARCAM 4000i SPECT显像系统,配低能高分辨准直器,显像从头到足一次连续完成,每位患者均作前后位、后前位两个体位显像,对显示不佳的病变加做局部或断层显像。

显像剂及方法:静脉注射99mTc-亚甲基二磷酸盐(MDP)555~740MBq,饮水500~1000m L,3~4h后进行全身骨显像,检查前排空尿液。

1.3 结果判断

由2位医生共同阅片,对有多发、散在、无规律分布的放射性浓聚或增高病灶者,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确定为恶性肿瘤骨转移阳性;对骨显像表现不典型者需经CT、MRI、1 8F-FDG代谢显像或病理活检证实。

1.4 各组间率的比较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肺癌病理类型与骨转移的关系

147例肺癌患者骨转移阳性者73例,阳性率为49.7%,其中62例腺癌阳性率为62.9%(39例),72例鳞癌阳性率为38.9%(28例),13例未分化癌阳性率为46.2%(6例)。腺癌骨转移阳性率与鳞癌比较,χ2为7.68,P<0.01。

2.2 骨转移灶的分布

73例各种类型肺癌骨转移患者中,66例为多发性转移,7例为单发性转移。7 3例发生骨转移的肺癌患者共发现骨骼转移病灶2 4 3个,为了便于分析骨转移的分布特点,将人体骨骼划分为5个区(1 5个部位)[1]:(1)胸部:肋骨、锁骨、胸骨、肩胛骨;(2)脊柱:颈椎、胸椎及腰椎;(3)骨盆:髂骨、坐骨、耻骨、骶骨及骶髂区;(4)肢体:上肢和下肢;(5)颅骨。本组资料骨转移灶的分布情况见表2。显示转移灶以肋骨为最多,其次为脊柱和骨盆。

3 讨论

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骨转移的发生率很高,恶性肿瘤有无骨转移对于肿瘤分期、制订治疗方案以及判断预后等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一般比X线检查早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发现骨转移灶,是早期诊断骨转移的首选方法[2]。

肺癌骨转移骨显像阳性率国外报道为22%~64%[1,3],国内报道为34.1%~81.8%[4,5]。本组病例骨转移阳性率为49.7%。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与各组资料病理类型所占比例不同、患者处于疾病的不同阶段、治疗与否等因素有关。

按病理类型划分,肺癌中比较常见的有鳞癌、腺癌和未分化癌3种。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其转移途径不同。鳞癌以直接浸润或蔓延及气道内种植、淋巴转移为主;腺癌多数可经体静脉、门静脉、肺静脉等血行转移,因此临床上肺腺癌最易发生骨转移。本组病例中肺腺癌骨转移阳性率为6 2.9%,而鳞癌与小细胞肺癌分别为38.9%和46.2%,肺腺癌与鳞癌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与文献[6]报道一致。

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部位以胸部、脊柱最多见,骨盆、肢体、颅骨等处也常见骨转移。本组胸部、脊柱、骨盆、肢体、颅骨骨转移阳性率分别为68.5%、50.7%、39.7%、19.2%、12.3%,与文献[7]报道相符。本组资料显示,肺癌骨转移以多发病灶为主,单发病灶较少。单发病灶主要集中在肋骨和脊柱,对肋骨和脊柱的孤立性浓聚灶的诊断要结合临床及相关影像学检查如X线平片、CT、MRI及18F-FDG代谢显像,并定期随访。

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检测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方法。骨转移灶浓聚显像剂的多少主要与局部成骨活性及血流量有关,具有很高的灵敏度,但成骨反应不良的骨转移灶,如溶骨性转移,骨显像可能出现假阴性。有研究表明MRI、18F-FDG代谢显像对溶骨性转移的检测优于全身骨显像。而且,核素骨显像特异性较低,一些可以引起骨血流和代谢增加的良性骨病也可表现为局部放射性增高或浓聚,因此对骨显像结果的判断应结合临床以及其他相关检查。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可以同时对全身骨骼进行评估,并且能够提供代谢及血流方面的信息,而且性价比较高,仍是检测恶性肿瘤骨转移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Wilson,Calhoun FW.The distribution of skeletal metastasesin breast and pulmonary cancer:concise communication[J].JNucl Med,1981,22(6):594~600.

[2]王荣福.核医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93~102.

[3]Park JY,Kim KY,Lee J,et al.Imapact of abnormal up-takes in bone scan o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lungcancer[J].Lung cancer,2000,28(1):55~62.

[4]周润锁,徐海峰,张王峰,等.核素骨显像对肺癌骨转移特点和规律的探讨[N].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2(10):952~954.

[5]陈雅清.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的临床价值[J].中华肿瘤杂志,1989,11(3):193~195.

[6]张莉华,谢文晖,俞志昌.1500例肺癌患者核素骨显像结果分析[J].中华核医学杂志,1999,19(1):6~7.

ECT全身骨显像临床应用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142例, 女157例, 年龄33岁~88岁, 其中40岁以下6例, 41岁~50岁45例, 51岁~60岁73例, 61岁~70岁79例, 71岁~80岁73例, 81岁以上23例。患者科别中肿瘤科69例, 乳腺外科54例, 呼吸内科40例, 胸外科27例, 泌尿外科17例, 骨科17例, 心内科17例, 老干老年科14例, 风湿免疫科10例, 肾病内科8例, 消化内科8例, 其他18例。以不明原因的局部或全身疼痛查因及肿瘤治疗前后检查为主要目的。

1.2 仪器使用及方法

亚甲基二磷酸盐 (MDP) 由北京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采用西门子公司e.cam单光子可变角双探头SPECT进行显像。患者经静脉注入99mTc-MDP555-1110MBq (15~30m Ci) , 饮水500~1000 m L, 多次排尿, 3 h~4 h后采集, 显像前排尿, 摘除身上金属物品、假乳房等。嘱受检者仰卧, 双手掌贴于检查床, 双第一趾骨靠拢, 双跟骨分开, 使用低能高分辨准直器, 全身前、后位扫描, 采集矩阵256×1 024, 扫描速度12~18 cm/min, Zoom1, 扫描完成后进行图像后处理, 调整本底与图像对比, 达到最佳诊断图像效果。必要时可进行三时相法、四时相法、局部或断层显像采集。

2 结果

299例病例中239例显像阳性, 其中, 肿瘤骨转移者199例、占66.6%, 局部骨折者8例, 代谢性骨病者6例, 骨性关节炎者22例, 缺血性骨坏死者2例, 假体松动或感染者2例。余为阴性。

3 讨论

3.1 ECT全身骨显像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 已成为ECT日常检查工作之一, 随着医学的发展, ECT骨显像在临床中已广泛应用[1]。骨显像的适应证有: (1) 早期发现骨转移癌并随访。 (2) 对于不明原因的骨痛和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者寻找病因。 (3) 原发骨肿瘤者, 寻找其骨骼转移灶。 (4) X线片阴性而临床可疑的骨折, 鉴别陈旧性骨折和近期压缩性椎体骨折。 (5) 骨髓炎的早期诊断。 (6) 代谢性骨病的临床诊断。 (7) 缺血性骨坏死的临床诊断。 (8) 骨活检的定位。 (9) 移植骨血供和存活的监测[2]。对于可疑或确诊肿瘤患者来说, ECT全身骨显像可通过一次成像显示全身骨骼, 了解全身骨骼转移性病变, 探测成骨病变灵敏度高;与放射性检查相比, 发现病灶不仅早, 而且多, 阳性率高[3], 弥补了X线片、CT及MRI的不足。目前, ECT全身骨显像已成为诊断肿瘤骨转移的首选检查方法[4]。

3.2 ECT全身骨显像在肿瘤中的应用: (1) 分期。骨显像能确定肿瘤骨转移的范围和程度, 为临床分期提供重要依据, 进而影响治疗方案的制定。对于淋巴结阳性、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升高、骨痛的患者, 以及无特异性肿瘤标志物检测的肿瘤患者, 骨显像都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2) 预后。骨转移局限者预后也较好, 骨转移的部位也影响着预后。骨转移呈溶骨性改变者, 很可能导致病理性骨折, 如能提前预判并及时进行干预, 则可以预防病理性骨折的发生。 (3) 随访。骨显像可用于病情发展的监测, 当出现不明原因的新的骨痛及其他不适症状或肿瘤标志物升高时, 宜及时进行ECT全身骨显像检查。 (4) 疗效观察。骨显像可观察治疗效果, 如治疗后原异常放射性浓聚灶数目减少, 范围缩小, 放射性摄取减淡或消失, 是延长存活的指征[5]。

3.3骨显像虽有其固有优势, 但由于特异性差, 常需要与其他影像学技术互相补充。X线平片检查是骨关节病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经常作为诊断骨转移的初筛手段和对骨显像可疑四肢骨骨转移的进一步诊断手段。CT扫描可明确显示局部骨骼有无骨质破坏, 并且显示病灶的数目比平片更多, 范围更广, 通常作为骨显像可疑中轴骨骨转移的进一步诊断手段。MRI表现骨髓的能力明显优于骨显像, 骨转移首先从骨髓开始, 当肿瘤细胞浸润或骨髓被肿瘤细胞代替时, MRI呈阳性。

3.4操作时应注意的问题:显像前24 h内不做消化道造影;要保证显像剂单独、完全经静脉进入体内;要选择健侧上肢的血管注入显像剂;鼓励受检者于注射显像剂后即刻至2 h内而不是临显像前饮水, 多次排尿, 特别是显像前排尿;显像前摘除身上金属物品、假乳房等;要结合ECT的性能选择最佳扫描速度;在常规骨显像的基础上为正确显示特殊部位病灶的位置、数目、大小和形态, 需加做局部特殊体位显像;图像处理时要排除膀胱和其他可能造成伪影的放射性浓聚;选择合适的对比度和灰阶, 以利于显示病变真实的部位、形态和放射性分布, 避免造成误判。在判断结果时, 应尽量减少在良恶性病变间模棱两可的诊断,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帮助。

总之, ECT全身骨显像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特别是用于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 其能早期发现恶性肿瘤的骨骼受累情况, 在肿瘤的诊断、分期、治疗、疗效评估及随访等方面均有重要影像学价值, 可以作为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规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张永学.核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83.

[2]2007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核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06.

[3]王国惠.SPECT与X线联合诊断鼻咽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2003, 9 (6) :471.

[4]梁绍奖, 黄茂政.核素骨显像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应用价值[J].医学文选, 2005, 24 (5) :682-683.

骨三相显像 篇6

1.1研究对象

2008-05~2011-05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经病理证实为肺癌、且临床怀疑合并骨转移的38例患者,男20例,女18例;年龄44~81岁,平均(66.14±8.38)岁;肺腺癌23例,鳞癌9例,未分化癌3例,小细胞癌3例。所有患者均行颈部、胸部和腹部18F-FDG和99Tcm-MDP全身骨显像(检查间隔时间在2周内)。

1.2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

患者禁食6h以上,注射18F-FDG(上海科兴药业公司)前安静休息15min,注射剂量为222~296MBq,注药后40~60min开始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双手上举,采集2个床位,每个床位40cm,包括两侧肩关节、颈部、胸部和腹部。GE Hawkeye Infinia SPECT晶体厚度为1英寸,分别行透视扫描和发射扫描,能峰511keV,窗宽10%,采集时间15~25s/帧,共40~45min。全能量X线衰减校正和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法(COSEM)迭代重建后,将CT图像与符合线路图像进行融合,获得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断层图像及三维立体投影图像。

1.3核素骨显像

静脉注射99Tcm-MDP(欣科公司)1110MBq后,嘱患者饮水500~1000ml,2~3h后进行扫描。患者取仰卧位,行常规前后位全身骨显像。用低能高分辨准直器,能峰140keV,窗宽20%,扫描范围包括全身骨骼。

1.4图像分析

由2名以上核医学医师采用双盲法阅片。观察是否有示踪剂摄取异常,比较18F-FDG显像的范围,主要包括两侧肩关节、脊柱、肋骨和骨盆。18F-FDG图像的判断以骨髓(或骨骼)放射性高于肝脏为异常[3,4];99Tcm-MDP图像以全身骨骼显像出现放射性浓聚灶或放射性稀疏缺损灶为异常病灶,其中多发异常放射性浓聚或稀疏诊断为骨转移病灶,单发病灶根据部位、形态及放射性分布分为可疑病灶及良性病灶,结合SPECT/CT断层进一步分析[5]。

1.5骨转移诊断标准

最终骨转移瘤诊断标准由手术病理、CT/MR检查或临床随访半年以上范围扩大证实[5]。根据CT影像检查结果,骨骼转移灶分为成骨性(包括混合性)与溶骨性[6]。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18F-FDG与99Tcm-MDP诊断骨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比较采用四格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与99Tcm-MDP全身骨扫描诊断肺癌骨转移比较

38例患者共253处异常病灶,其中根据骨转移的最终标准确定骨转移病灶158个,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判断骨转移灶119个,假阳性病灶15个,假阴性病灶54个;99Tcm-MDP骨显像判断骨转移灶142个,假阳性病灶18个,假阴性病灶34个。18F-FDG符合线路显像与99Tcm-MDP骨显像诊断肺癌骨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见表1。

(%)

2.2 诊断不同类型肺癌骨转移比较

158个肺癌骨转移灶中,55个溶骨性病灶,18F-FDG均为放射性浓聚;103个成骨性病灶,99Tcm-MDP均为放射性浓聚,其中混合性转移99Tcm-MDP和18F-FDG均为放射性浓聚(图1),但99Tcm-MDP可以发现更多转移灶(图2)。FDG检出而MDP未检出的34个病灶中,12个肋骨转移,17个脊柱转移,5个骨盆转移,在同机CT图像上均表现为溶骨性病变。FDG未检出而MDP检出的54个病灶中,35个位于脊柱,6个位于肋骨,8个位于骨盆,5个位于肩胛骨,在同机CT上均为成骨性病变。

253处异常病灶中,95处是良性病灶,主要通过手术病理、CT/MRI和临床病史发现,包括脊柱退行性变50个、肺癌术后肋骨改变16个、结核和慢性炎症15个、肋骨外伤/骨折14个(图3)。99Tcm-MDP骨显像检查发现位于颅骨和四肢的骨转移灶,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因扫描范围受限制未能发现,故此类病灶未统计在内。

A.18F-FDG示右侧第2前肋高代谢病灶(箭);B.99Tcm-MDP示右侧第2肋骨放射性浓聚;C.CT示混合性转移,以成骨为主(箭)。

A~C.18F-FDG显像见左侧第4前肋、左侧第7后肋、T8多发异常高代谢灶(箭);D.99Tcm-MDP示两侧肋骨、骨盆、左侧股骨、左侧肱骨等多发转移灶。

A.99Tcm-MDP示左侧第5~7前肋点状放射性增强(箭);B.18F-FDG相应肋骨未见明显异常高代谢灶,骨窗相应骨质未见明显异常(箭),此患者检查前2周左侧胸部有外伤史

3 讨论

骨骼是肺癌转移的好发部位,早期、准确诊断对肺癌的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案选择有重要意义。在骨转移病变探查中,99Tcm-MDP全身骨显像是最常用的方法,可以反映骨骼的血流和骨盐代谢变化,具有敏感性高、检查费用低的优点,但特异性较差。随着PET/CT在临床应用中的普及,对其骨转移诊断价值的报道也逐渐增多,但结论不完全一致[7,8,9]。

Min等[10]报道,18F-FDG PET和99Tcm-MDP骨显像诊断肺癌骨转移的敏感性均较高。本研究结果表明,99Tcm-MDP全身骨显像探测肺癌骨转移病灶的敏感性高于18F-FDG符合显像,其可能原因为所选肺癌骨转移病理类型不同。即使同一病理类型,所选病例成骨/溶骨比例不同,结果也不一致。99Tcm-MDP全身骨显像是通过化学吸附、离子交换和有机结合等方式使99Tcm-MDP沉积在骨骼中,显像剂在骨骼各部位聚集的多少主要与骨的血流灌注、代谢活跃程度等有关。当骨骼组织局部无机盐代谢旺盛、血流量增加、成骨细胞活跃和新骨形成时,可较正常骨骼聚集更多的显像剂,故99Tcm-MDP全身骨显像对成骨性病变显示更灵敏。本组158个肺癌骨转移灶中,成骨型病灶103个,99Tcm-MDP全身骨显像检测骨转移瘤124个,18F-FDG符合线路显像仅检测骨转移瘤104个,99Tcm-MDP全身骨显像的灵敏度明显高于18F-FDG符合显像。当局部骨骼发生病变时,如炎症、外伤、骨折等良性病灶引起局部血流量和(或)骨骼无机盐代谢改变,也会在相应部位显示放射性异常增高。对于可疑病灶应该结合临床病史及其他影像学检查进一步确诊。本组95处良性病灶中,99Tcm-MDP全身骨扫描均显示放射性增强,包括脊柱退行性变、肺癌术后肋骨改变、结核、慢性炎症和肋骨外伤/骨折。

肺癌骨转移灶可以是溶骨性的,也可以是成骨性或混合性的。对于溶骨性转移破坏,99Tcm-MDP骨显像的敏感性低,呈放射性缺损或无改变,而18F-FDG显像有更大的优势。18F-FDG是由于肿瘤细胞中糖酵解水平的提高导致葡萄糖利用提高,使得作为葡萄糖类似物的18F-FDG可以识别肿瘤细胞的标志,用于识别体内肿瘤细胞,它的浓聚反映了局部血流和肿瘤细胞的葡萄糖代谢率,由于溶骨性病灶缺氧和糖代谢率高,因此,18F-FDG代谢显像发现溶骨性骨转移病变的高敏感性,而成骨性病灶由于其侵袭性相对较低、糖代谢率较低等特点,其摄取FDG的量少,对成骨性骨骼转移病变的敏感性低[11]。本组肺癌病例158个骨转移灶中,成骨性病灶103个,溶骨性病灶55个。FDG检出而MDP未检出的34个骨转移病灶中,在同机CT图像上均表现为溶骨性病变。FDG未检出而MDP检出的54个骨转移病灶中,同机CT上均表现为成骨性病变。但是18F-FDG显像较MDP显像更容易受治疗影响,化疗、放疗等均可使骨骼转移灶葡萄糖代谢受到抑制,18F-FDG摄取减少,使18F-FDG检查的阳性率降低。

18F-FDG PET/CT显像在骨转移灶检测的特异性、准确性均较高[5,12],但韩丽君等[13]报道18F-FDG符合线路显像与99Tcm-MDP骨显像诊断肺癌骨转移瘤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无明显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18F-FDG符合线路显像探测肺癌骨转移病灶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4.2%和72.7%;99Tcm-MDP骨显像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1.1%和79.4%,两者诊断肺癌骨转移瘤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无显著差异。各家报道不一致的原因可能为:(1)骨转移瘤病理类型不同,成骨性病灶和溶骨性病灶所占比例不同,对不同示踪剂的摄取或聚集亦不相同,对于骨旁软组织肿块,18F-FDG显像容易探及,99Tcm-MDP显像很难发现。(2)各组病例数不同,尤其是骨转移瘤和非骨转移瘤的例数,目前尚缺少大样本或多中心研究证实。(3)机器分辨率不同,18F-FDG SPECT/CT相对分辨率低,而PET与PET/CT分辨率高。本研究所用SPECT/CT的Na I(Tl)晶体厚度为1英寸,随着晶体厚度增加,仪器的探测效率也将明显增加,其检出骨转移病变的能力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另外,由于探测器周边探测效能较低,18F-FDG符合显像检查两床位衔接处诊断效能较低,故该处病灶的诊断也会受到限制。同时由于颅骨和部分四肢骨通常不包括在18F-FDG符合线路显像的常规扫描范围内,造成这些区域漏查。(4)转移瘤的判断标准可能不完全一致[14]。

心理护理在全身骨显像检查中的应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1月-2011年2月住院行全身骨显像检查患者890例, 男510例, 女380例;年龄24~87岁, 中位年龄61岁;其中肺癌127例, 乳腺癌82例, 前列腺癌30例, 其他恶性肿瘤651例包括鼻咽癌、喉癌、食管癌、肝癌等不明原因怀疑骨转移。

1.2 检查方法

采用GE公司的单探头ECT机, 配低能通用型平行孔准直器, 静脉注射骨显像剂99mTc-MDP (亚甲基二膦酸盐) 720MBq (20mCi) , 2~4h后行前后位和后前位全身骨扫描, 从头到足一次连续采集获得全身显现图。采集速度8~10cm/min, 矩阵256×1024, 总计数14×103。

1.3 适应证

有恶性肿瘤病史者;早期发现恶性肿瘤的骨转移灶者;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患者。手术前、后定期作全身骨显像, 有助于疾病分期和治疗方案。

2 心理护理

2.1 消除患者顾虑

现今利用核素对肿瘤患者进行全身骨显像检查是一个常规的项目, 绝大多数患者缺乏对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的认识和了解内心会出现紧张、恐惧和焦虑等一系列不良心理[2]。加上自身患癌症的压力, 甚至有患者产生心理障碍, 拒绝接受检查。即使接受此项检查, 也会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担心核素对人体损害, 药物注入人体后会长期存留, 导致强大的辐射杀伤力, 影响身体健康或生活质量。这种心理不但来自于患者本身, 还影响到患者家属, 给医师和患者及家属都带来了负担。医护人员应全面了解患者情况, 运用心理学知识集中某一时段绐予患者进行心理指导, 不断调节患者情绪, 以消除其不良心理[3]。有针对性地实施检查前及检查后的心理护理, 不但有助于医师的诊疗工作, 更能减轻患者的痛苦。由于少数家属对患者进行核素检查的不理解, 使患者产生抵触心理, 医护人员应早发现及早向家属解释, 骨显像剂99mTc-MDP半衰期只有6.02h, 因此在注射显像剂后12h内, 患者不宜接触孕妇, 儿童。避免患者因此产生的孤独感, 而不配合或放弃治疗, 延误病情。

2.2 检查前的心理护理

首先与患者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主动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 开展核医学相关知识和健康宣教, 解除家属的疑虑, 尽可能取得家属的信任及理解, 以其配合医护工作, 帮助患者顺利做好检查。对患者检查前的心理护理更是至关重要。患者首先要承担癌变的心理负担, 并已产生消极情绪, 对此项检查的不理解更是加重了患者的不安和抗拒心理。医护人员尽可能注意避免使用敏感词语和医学术语, 采取肯定的语言, 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 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明确检查的有利性, 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检查, 减少甚至不出现负面的检查现象, 包括心理、身体和检查效果等方面。

2.3 注射骨显像剂的心理状态

向患者说明检查的目的、方法、准备及配合[4]。同时给予前、中、后相应的心理健康指导[5]。注射显像剂后, 嘱受检查患者2h内饮水>1000ml, 鼓励患者尽量多饮水、多排尿。对行肿瘤化疗、频繁呕吐、不能进食及需饮水者, 可通过输液补充液体;不能自解小便或尿失禁可在检查显像前给予导尿接引流袋排空膀胱, 提醒患者注意不要将尿液污染皮肤和衣裤而造成显像的假阳性。检查前协助患者取下身上的金属物品, 避免产生假的骨放射性“冷区”或患者体内、体表“异物”所引起的“冷区”相区分[6]。护理人员注意观察等待检查患者, 对烦躁、焦虑及临时逃避检查的患者, 应立即给予安慰鼓励, 与家属一起做好疏导工作, 帮助患者消除心理障碍, 控制好患者的情绪, 保持良好心理进行检查。对部分肿瘤患者骨转移易产生剧烈疼痛, 检查时因疼痛而不能卧床或保持体位不动者, 可先给注射镇静药或止痛药, 使患者在整个检查过程中保持固定体位不动, 避免产生伪影。

2.4 检查后护理

患者检查后予以心理沟通, 在交谈中保持态度温和, 热情对待患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医护人员提出不同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引导患者配合后续治疗, 消除患者由于恐慌带来的不良反应。检查结束后, 嘱患者尽可能多饮水、多排尿, 以助显像剂排泄[4]。对不能自解小便的患者劝其保留导尿管一段时间, 方便核素排除。有部分患者检查后出现头晕、呕吐、身体不适, 护理人员可通过电话随访, 解释检查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全身骨显像检查与常规X线检查相比吸收辐射剂量更低, 且无检查禁忌证[1]。其出现的头晕、呕吐、身体不适, 有可能来源于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或自身疾病及检查出现恐慌, 引起心理的不良反应, 以此解除患者心理顾虑, 稳定情绪, 减轻由检查带来的负面反应。

3 结 果

接受检查的890例肿瘤患者中, 阳性227例 (25.5%) , 阴性663例 (74.5%) 。通过心理护理患者情绪稳定, 能有效减轻患者恐惧、害怕的心理, 检查均获成功, 无1例发生意外。图像清晰, 对比度好。

4 小 结

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在现代癌症骨转移的检查诊疗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而合理完善的心理护理能够有效地帮助医师和患者顺利完成此项检查。这需要护理人员敏锐的专业感知和观察力及交流技巧, 同时应注意探讨患者的心理规律, 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状态配合全身骨显像检查, 得到早期诊断与治疗, 利于疾病的转归与恢复。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在全身骨显像检查中的作用。方法 对890例行全身骨显像检查的骨转移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包括检查前健康教育、检查后心理护理及指导。结果 890例肿瘤患者中, 阳性227例, 阴性663例。通过心理护理能有效减轻患者恐惧、害怕的心理。结论 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 有助于骨转移患者更好地配合检查, 提高检出率, 减轻患者紧张情绪及由于检查所引起的不适。

关键词:骨转移,全身骨显像,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王伯岺, 刘纯.核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140-150.

[2]徐艳.晚期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应用护理杂志, 2010, 21 (1) :94.

[3]张翠萍, 陈玲.强化心理康复教育对乳腺癌患者参加日常生活和工作时间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 2007, 6 (3) :15-16.

[4]江爰梅, 黄珊菊.CT增強扫描病人的心理护理[J].现代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0 (7) :93.

[5]谭彩琴, 曾玉英, 甘汉娜.心理健康指导对行CT增强扫描患者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 2007, 6 (3) :18.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骨三相显像】相关文章:

全身骨显像08-29

SPECT全身骨显像07-02

融合显像08-23

显像技术08-29

符合线路显像07-23

心肌灌注断层显像08-06

放射性核素显像05-15

甲状腺核素显像05-27

PET/CT显像08-24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07-09

上一篇:写作能力的培养下一篇:程控交换机串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