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新未来

2024-07-28

新常态新未来(精选十篇)

新常态新未来 篇1

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处在宏观环境中, 宏观环境的好坏对其有重要影响。新常态经济下, 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首先利用PEST模型对银行业的发展环境进行分析。PEST用于宏观环境的分析, 其中P代表政治, E代表经济, S代表社会, T代表技术。

政治环境:金融行业监管的改革加速, 消费者保护法规严格限制银行业收费, 要求增加透明度, 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其他各档次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 并对基准利率期限档次作适当简并, 这就使得国内银行业过度依赖利息收入的盈利模式受到冲击。

经济环境:中国经济将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 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产业结构面临调整、资源环境要求提高。这一系列变化都会促进银行贷款质量的下降以及信用成本的上升。但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断加深, 中国愿意同各国一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加强区域间金融合作, 为金融新发展提供机遇。

社会环境: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 未来人口红利的消退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涨也将推高国内银行的经营成本。现代人们的消费观念开始发生转变, 尤其是网络消费出现之后,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将钱用于消费而不是存入银行, 这都将对银行业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技术环境:移动支付潜力巨大, 新一代互联网、云计算平台的快速发展将会把高级分析工具、大数据库、社会和移动计算等功能结合在一起。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的广泛应用为移动支付带来巨大的发展便利。网络在线交易平台的广泛应用, 给银行业带来一定冲击但也带许多机遇, 银行业可以将财富管理、私人银行、托管、财务顾问等功能由网络实现。

二、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

1.中国银行业近年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1) 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我国银行业资产近6年来逐年递增, 增长金额巨大, 同比增长率也较高。在2010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前1000家银行的排名中, 中国银行的数量由1989年的8家增加到84家。在2013年公布的世界1000家银行利润与资本实力进行的统计结果中, 中国主要银行的税前利润总额为2920亿美元, 占到银行业全球利润的32%。

(2) 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大幅提高

近年来银行资产规模大幅增长为实体经济融资能力的提高做出了一定贡献。在对一些行业和重点项目支持的同时, 对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贷款数量也明显增加, 而且贷款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

(3) 金融服务的功能进一步增强

目前, 中国现有14家商业银行, 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还包括许多地方性商业银行, 例如无锡市商业银行、武汉市商业银行、宁波银行等等。全国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大约有20多万个, 基本上已经全面覆盖了全国乡镇, 包括服务覆盖和机构的覆盖, 覆盖范围包括企业生产经营和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金融服务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4) 银行业审慎监管框架有了长足的进步

我国银行业在吸取国际银行监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初步构建了符合中国银行业发展实际的框架, 包括对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比率、大额风险集中度比例控制等在内的全面风险监管指标体系。并且还提出了逆周期资本监管和动态拨备的监管框架, 强化银行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防火墙, 加强股东监管和关联关系控制和利益冲突监管。

(5) 银行业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明显改善

价值意识、资本约束意识、风险管理意识和品牌意识深入人心。银行业公司治理基本框架已建立并且在不断完善, 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持续增强, 业务操作流程也不断优化。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响应银监会的倡导, 主动改变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 努力满足小企业多样化、个性化和“三农”发展的融资需求, 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业务功能也大大扩展。

2.中国银行业在近年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 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结构单一、缺乏竞争力

中国银行业的净利差是世界最高的, 利差收入也非常大, 因此中国银行的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存贷款的利差, 收入结构比较单一。四大行的利息收入占比在近几年保持着一个较高水平, 说明银行的收入主要来自利息, 这能确保银行有很好的盈利空间,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去改善服务, 提高产品的创新水平和发展其他中间业务, 制约了差异化经营。经营业务的过度单一化使得银行业在应对经济危机时风险增大。

(2) 不良贷款率反弹, 银行业风险加大

在新常态经济下, 我国经济增长乏力, 中国银行业风险也在加大。在2014年各大上市银行年中报中, 综观上市银行的中期业绩, 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明显。从银监会公布的数据看, 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在2014年连续四个季度双升, 这种回升将会影响银行业的房款能力, 放款能力的削弱将会减少银行收入, 降低银行对经济的支持能力。同时, 当不良贷款率和贷款余额上升到一定比例将会对银行业的资本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这种反弹提示中国国有以及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 银政不分的色彩依旧浓重

行政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干扰过度, 特别是地方政府对银行信贷的干扰过多。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区经济, 不断地通过融资平台大规模举债借贷。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累计高达14-17万亿元, 地方政府的税收基本为3-4万亿元, 单是银行利息这一项就高达上万亿。此外, 政府为了维持土地收入, 不断地推高房地产市场, 使得房地产的债台同样高筑。这种银政不分的后果是不仅拖累了银行, 也使得地方政府的压力过大。

三、中国银行业未来改革方向

中国银行业在过去的发展中虽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为中国经济的废除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但是其本身也存在许许多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被有效解决, 那必将威胁到中国金融业的安全, 这就要求银行业要进一步调整发展结构, 继续深化改革。

1.促进银行业务多元化

银行不仅要有创新意识, 而且要敢于打破现有模式, 使其产品具有新功能、新附加值以及便利性。例如建立零售银行、中小企业银行、社区银行等。当前中国电子商务发展较快, 各大银行可以利用良好的网络环境, 扩大与证券、保险业的合作范围, 共享网络资源增加其产品的多功能性。同时, 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决定了还需要众多的、有效的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中小型金融机构立足县域、服务三农。银行还可以根据这些地方的特点创办一些新的业务、新的金融产品, 努力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有效性。

2.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 促进中国银行二次转型

加强金融改革总体设计, 鼓励金融制度创新, 重点解决金融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 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外, 利率市场化还要求各商业银行建立具有稳定期限结构的利率定价体系、具备独立的利率定价能力、构建完善的利率风险监测与管理机制。从这些方面入手可以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缩窄存贷款利差, 改变传统的“吃利差”模式, 促进银行的二次转型。

3.国家放松管制, 提高银行业效率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是国家行政干预以及严格的金融管制形成的, 不是市场自由竞争产生的结果, 因此不能使银行运行高效率。一定程度的放松管制, 给国有商业银行更多自由发展、自由竞争的空间, 从而提高竞争效率。中国政府可以在保证金融安全的前提下, 鼓励中国银行业走出去, 多投资国外大项目, 让其在于国际先进银行的竞争中变强大。

4.提高银行业的服务水平

银行作为一类金融服务机构, 其服务质量的改革也是提高银行业业绩的重要方面。银行可以采用培训、与绩效挂钩等方式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利用良好的业务与服务质量来吸引更多的客户, 这不仅能帮助银行稳定的吸收进大量的存款, 还能创造更多贷款的发放, 使得人们对银行业的满意程度提高, 从而鼓励其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芳.金融动荡背景下银行业监管的国际合作[J].新金融, 2013, 12:52-54.

[2]刘运彪.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几点思考[J].经济导刊, 2013, Z5:57-60.

[3]李艳红, 尹继志.我国银行业监管新规及相关问题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3, 12:61-65.

新常态新未来 篇2

年7月30日,由中共中央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变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合理的流动性,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重点推进国企、财税、金融等体制机制改革。可见在“十三五”出炉前期,领导人在继续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重视。

实际上,2015年在多次讲话中都强调了对经济发展、改革的坚实信心。2015年6月16日至18日在贵州调研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结合的讲话以及2015年上半年经济数据来看,我国经济增速依然是全世界最快的,但从人均水平看尚不到世界平均水平。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经济放缓也是必然,国家领导人主动降低经济增长指标,这也意味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将追求质量而非数量。这也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有巨大的空间,同时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是在新常态经济下产业升级换代下的表现,同时还是实体产业发展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创新低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并没有采取过度刺激的政策,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定向调控,这也意味着看重经济发展的长远而非眼前。同时,这也反映出新常态是中国的国家战略,只要在清除过去两轮经济过热的因素之外,处理好短期、中长期的关系之后,我国经济政策回归中性是必然的。中国宏观经济增速下滑很大程度上是周期性问题,回归正常状态只是时间的问题。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推动经济稳定发展依然是严峻的问题。主动而不是被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足见中央对新常态环境下的高度重视。结合强调“十三五”期间需要保持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体制机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民生、扶贫开发十个领域取得明显突破的背景来看,两者又是环环相扣。

在主动出击下,才有机会将稳增长的主动权把握在手中。新常态背景下,只有主动才能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并促进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生产端实现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才能在“十大领域”中取得真正的突破。突破就需要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如简政放权、涉外经济改革进行的情况可以看出,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冲了一部分经济下行的压力。

在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我国就业压力也出现了缓解的趋势,无论是对农业、生态文明、民生、扶贫都能起到积极作用,这将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提升我国市场化程度,令新兴民营产业获得更好的发展,赢得更多的财富,做到真正的财富于民。

新常态 新姿态 迎接未来 篇3

今年的理事会与往届不同,恰逢北京时装之都建设十年和《时尚北京》杂志创刊五年的关键时刻,是十分值得纪念的日子。北京服装纺织行业协会及杂志的上级主管单位,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巡视员张兰青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积极评价了协会为北京时装之都十周年工作总结而出版的《时裳纪-北京“时装之都”建设十年历程》一书,同时也全面总结和肯定了《时尚北京》杂志五年来取得的成绩,并对今后的工作给出了期望和要求。

会议由北京服装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时尚北京》杂志理事会理事长龙云泽主持;北京铜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为民首先致欢迎词;北京服装纺织行业协会秘书长宁俊代表编写组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时裳纪-北京“时装之都”建设十年历程》一书出版的背景以及采编过程,使大家在阅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该书精心周密的编辑思路;《时尚北京》杂志常务副社长仲建春则代表杂志编辑部总结了杂志创刊五年来得到的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不断成长的历程。会议最后环节邀请了中传互动北京总部网络营销部经理高东浩就企业共同关心的话题,做了关于微信公共平台搭建和运营的主题演讲。会后得到了与会企业积极的反馈和深入的探讨。

新常态新未来 篇4

灵猴刚刚拉开新年的门栓, 金鸡还要耐心地等上三百多天后才会报晓, 水泥产业是否还会延续着羊年的水泥市场量价齐跌的颓势, 或许真地照老话说的那样应验了, 业界内外一颗颗悬着的心, 怎能不七上八下!

水泥产业进入了大转折期的艰难跋涉中。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5 年全国规模以上水泥产量23.5 亿吨, 较去年同期减少1.2 亿吨, 同比下降4.9%。全国六大区域市场中, 除西南地区累计水泥产量略有增长外, 其他五大区域均下滑;华北、东北累计水泥产量下降幅度达15%左右, 西北下降幅度7.2%。水泥价格一路持续走低且趋势未改, 全国水泥市场平均价格相比去年的高点下跌了近100 元/ 吨, 较年初下跌约50 元/ 吨, 几乎触碰到了成本线;全行业利润大幅下降60%以上。2015 年前十个月水泥行业利润为223.7 亿元, 仅相当于2014 年前5 个月和2013 年前6 个月的利润额, 较去年同期减少近400 亿元;包括大集团在内的所有企业利润下滑三成的已寥寥无几, 企业亏损面40%以上。

看来, 猴年注定又是一个在产业坐标里不同寻常的一年, 增速无可争议的放缓的刻度里衡量出急转弯的险峻。水泥产业界人士那种酸甜苦辣咸百感交集的心态, 也并不会对此感到太突然;尽管如此, 还免不了纷纷地睁大眼睛猜测着这个新常态年份里的“灵猴”, 能蹦达出个令人欣喜的花样出来!

心里边备受煎熬的水泥企业老板们, 此时此刻, 或许会格外关注本杂志的“老散博客”, 很想知道猴年伊始之时, 版主会谈些啥新鲜玩意, 或许更期待着第一期稿件内容能否带来几分意想不到的惊喜———新理念“红包”, 也算是一个抬头见喜的拜年嗑了。

没有理由让陪伴本栏目成长的老板们失望呀!我深知在当今水泥产业发展的关键时刻, 徘徊在新常态的“十字路口”前, 那些不疼不痒的老调门, 早已失去了激发业内人士激情的动能, 而欲派发指点迷津的“红包”, 总得说出一点点子午卯酉的新道道, 哪怕是抛出了一块裹着印花红纸的半截粗糙的“砖头块子”, 如能在水泥产业界激起一圈圈创新的涟漪, 逐渐转化为业界的普遍共识, 也算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

“老散博客”自开创以来不变初心, 尽可能少放那记录过去式的“马后炮”, 而力图在纷繁复杂的现实市场现象中, 去伪存真, 筛选出对产业未来最具价值份量的新课题, 敢于触及超前半步 (本人眼力不济也看不太远) 的最具指导意义的预见性的热点。要做到这一点虽非易事, 谈不上殚精竭虑也得深夜秉烛, 我倒是积累了一点小小心得:先从问题出发, 摸清水泥企业老板们最急切、最关注的重大问题是什么?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在哪里?成长的“瓶颈”卡口有哪些?尔后迎难而上再去苦苦探求不迟。

那当下水泥企业老板们最急切、最关注的重大问题是啥呀?我以为最核心的离不开两点:一是你们很想知道———当今具备什么样竞争能力的企业, 能够称雄未来水泥产业市场, 与其相比自己企业的长项与短板在哪里?二是你们更想知道———新常态下未来水泥产业发展的主导模式是个什么样子, 歧路丛生的路该向哪里走?

挑战肯定是无处不在的, 但未来的愿景和路径仍清晰可期。我在这里, 一开篇就明明白白地告诉企业老板们:绿色循环经济与“互联网+ 水泥”结合型模式, 才是水泥产业发展的主导, 而具有与这种主导模式相适应的商业模式的企业, 才有可能成为市场及产业未来的主宰。极富想象力的绿色循环经济与“互联网+ 水泥”有机结合, 已是当今水泥产业发展的战略使命, 关乎到完成由“黑大个”变成“绿巨人”的伟大壮举, 在这次传统与现代的历史性碰撞与对接中, 完全可以大手笔地书写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新篇章。

这就是当今水泥产业现状与三十年前市场经济初期的大不同, 与十年前开始的产能疯狂扩张阶段的大不同。面对新常态的种种压力与挑战, 与其观望苦熬, 坐以待毙, 不如以创新精神杀出一条血路, 就像当年初踏上市场经济之路的时候那样, 大刀阔斧, 勇往直前。

冷冷的冬夜里, 老板们不免心里嘀咕:循环经济模式是重要, 想象过, 也尝试过, 肯定是出路, 但难着哪;“互联网+ 水泥”更重要, 虽说“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不清楚怎么走, 能否走得好, 但心里也晓得这是早晚的事情, 谁掉队谁就可能沦为失败者。可是, 我们现在是火烧眉毛顾眼前哪!产业内部循环经济还没循环起来哪!水泥、混凝土可是实打实的, 互联网也不能顶替水泥建工程呀!再说, 现在是产能过剩内外交困, 犹如一部车子陷入烂泥塘里, 轮胎打滑空转走不动、开不出哇!“互联网+”到底怎么“+”, 还真的有些吃不准!

先不急于回答这些锁在老板们心头上的疑问, 只是请大家仔细地琢磨一下, 是否在市场运营的实践中已经发现或遇到了如下苗头: (1) 原有的“产品+ 规模”的商业模式下的核心竞争能力, 是否正在快速丧失中, 不像过去那样得心应手好使了, 去年哪一户水泥企业的利润下滑幅度小于三成, 即便是那几个巨无霸集团也不是同样遭遇重创, 甚至发生债务偿付危机, 一串串并非个案的重磅事件令人反思, 超大规模不再是市场中战无不胜的神话。 (2) 原有的产业生态链是否被肢解了, 不是这里鼓包就是那边漏气, 呈现出一地鸡毛的碎片化状态, 单纯玩水泥产品, 市场出路又在哪里?纵向链条碎片化, 漏气了, 谁也不再是你最听使唤的下家了;产销率上不去, 产能过剩的痼疾便大发作, 遍地的僵尸企业, 开始鼓包了, 大集团日子不好过, 中小企业不好活。 (3) 原有的渠道及品牌战略是否已经被颠覆, 客户忠诚度和粘性不牢靠了, 业内轮番的降价冲击早已恶俗化, 致使客户关系七零八落, 水泥原料品牌的影响力式微;绞尽脑汁想靠基础管理“抠、挤、压、增”的老招数, 突破原有盈利模式的困局渡难关, 到头来得到的是事倍功半的无奈。 (4) 宏观经济增速下滑导致水泥消费市场规模萎缩, 但水泥产品市场需求结构是否出现了个性定制化、向终端延伸的趋势, 假设期望中的基础设施及房地产投资规模能有所增长, 恐怕也无法消化如此产能规模的产品严重同质化的水泥原料, 自然也就养活不了如此众多的张嘴等饭吃的技术同质化的企业;水泥企业跨界发展表面上看是逼上梁山, 似乎是有违祖训的一种无奈之举, 其实质上是现实市场内在逻辑的必然选择;不跨界你规模再大, 也不过是吹大泡泡的侏儒, 跨界了才能长成现代产业的巨人。欲攻克以上变化了的市场难题, 单靠发展循环经济模式肯定一时难以凑效, 单凭“互联网+ 水泥”也无法做到企业利润与社会效益兼得, 唯有二者的有机结合, 等于说启动了水泥产业继续前进的两大驱动轮。

为什么非得要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 水泥”有机结合呀?多年的市场实践表明, 单纯的循环经济模式, 企业一时很难突破成本、市场及管理效率的几道难关。水泥循环经济模式一路走来, 千折百回、坎坎坷坷、跌跌撞撞, 仍然没有摆脱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瓶颈尚存, 困惑依旧;如今, 在现实产业状态之下搞“互联网+ 水泥”, 更有助于突破瓶颈, 峰回路转, 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春, 构建起两个轮子齐飞转的新格局。

老板们肯定还是念念不忘“拉豪整合”, 乃至于瞠目结舌艳羡不已, 其间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 绝不是表象上人云亦云的“强强联合”那样简单, 也不能用一个“大”字就覆盖了全部;我认为, 从“拉豪整合”中, 可以提炼出两个核心关键词:绿色与效率。

回顾这些年来, 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尽管走在了其他传统产业前头, 其循环模式的经济性、规模化及公益性的优势可圈可点, 也赢得了市场及社会上一些掌声。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一美可以遮百丑, 实际上仍然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跳出红海的目标, 也就是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困扰产业的两大难题:环保与效率。不环保, 公众不待见, 政府不欢迎, 水泥产业脚下的路就会越走越窄;没效率, 市场不答应, 运营难维持, 水泥企业等于钻进了死胡同一条。

俗话说“丑媳妇总得见公婆”, 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可操作性与否, 总要接受商业规则和市场力量的检验, 特别是当前整个产业正挣扎在困局中, 水泥业界人士也开始不再那么淡定了。

通过历史性反观、逻辑性反思或良心性观照, 目前水泥产业界应该大张旗鼓地推进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 水泥”对接, 其二者有机结合如虎添翼的优势, 完全有条件依托现有实体产品及服务发挥出来, 推动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

日前, 中国水泥协会明确提出逐步实现传统水泥行业向“两型一绿”即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绿色循环产业的现代水泥产业转变, 走一条全新的低碳产业发展之路。这无疑突出了循环经济模式的“绿色”的指导思想, 释放出值得公众点赞的信号;但是, 我们却没有看到强调“效率”的“互联网+ 水泥”的制度安排, 尤其是没有把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 水泥”的有机结合, 上升为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 仍然是二者平摆浮搁各说各话, 不免空留下了几分遗憾, 相信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 市场实践的老师终究会早晚补上这一课的。

为什么把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 水泥”有机结合, 列为未来水泥产业发展的主导模式?现有传统产业模式之上搞“互联网+ 水泥”只不过是过渡而已, 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 水泥”有机融合一体化, 才是现代水泥产业未来的新样貌, 其理由如是说———

肇兴于上世纪60 年代的循环经济,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 其核心内容强调:改变过去那种“增长型”经济为“储备型”经济;改变传统的“消耗型经济”, 而代之以休养生息的经济;实行福利量的经济, 摒弃只着重于生产量的经济;建立既不会使资源枯竭, 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资的“循环式”经济, 以代替过去的单程式”经济。

到了1998 年, 务实的德国人极富创新性地确立了“3R”原理在循环经济的中心地位, 并且从可持续生产角度上进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整合, 从新兴工业化的角度提升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 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尽管循环经济模式走起来并不象想象中那样美好, 时不时地遭遇到了这样那样的瓶颈制约, 但锲而不舍的地球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依然把它确定为普遍认同的国家战略。柳暗花明又一村, 循环经济模式终于撞上了知识经济新阶段, 二者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乃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老板们心里比谁都明白, 现今中国大地上处处呈现出水泥产业大国的景象, 需求多了, 企业多了, 产能多了, 资源消耗多了, 污染排放也多了, 岂止是一个“多”字所能描绘全貌, 但从多个维度上却让我们感知到, 还不能随意地给出循环经济模式主导水泥产业发展的结论。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兴衰枯荣, 并不在于自我欣赏般的主观评价, 而完全取决于实际运营的核心指标, 称之为生态效率或资源生产率;仅就水泥产业独特禀赋条件而言, 在这方面肯定较比其他行业可能更突出一些。

生态效率如何, 可以用经济增长价值量 (即GDP总量) 和资源环境消耗实物量的比值来评价, 检验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消耗的脱钩decoupling) 程度, 一是考量水泥产业促进GDP增长的同时, 单位经济产出的物质强度却减少;二是考量水泥产业在增加经济增长和人类福利的同时, 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总量。实际上, 我们当前考量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的生态效率指标, 很大程度上把目光盯在单向的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上, 再往前进一步也是局限于单位能耗及经济产出上。然而, 生态效率指标绝不仅仅局限于此, 至少要涵盖水泥产业对整个资源环境消耗的实物量, 如矿山资源、水资源、大气环境及其影响人类福祉的方方面面。全面系统的生态效率指标评价, 才能反映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运行质量的真面貌。

那么, 现实水泥产业的生态效率又是怎样哪?看一看有关研究机构近期发布水泥产业外部成本的信息, 大抵可以反映出生态效率的基本状况。依据对不完全统计数据所进行的的系统研究表明, 水泥产业每年输出的外部成本之巨大, 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其具体数字远远高于水泥产业年历史最佳的利润额, 而给产业下游即社会带来的治理成本, 更是一块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的负资产。这种信息被传媒广泛传播, 对于在市场“寒冬”瑟瑟发抖的水泥产业来说, 无疑等于在脊背上又泼上了一桶冰水, 那就是哑巴吃黄连———有苦无处诉哇!其实, 版主对此信息一点都不感到惊讶, 记得大约在五六年前, “老散博客”就曾在水泥产业转型升级的语境下, 专门谈到过如何评价水泥产业生态环境贡献率, 建议建立起全产业链的综合评价体系, 并强调不能今朝有酒今朝醉, 要尽早应对消化这一块庞大的负资产, 从巨大外部成本的锁链中解套, 真正完成一次水泥产业生态化的自我救赎。

让老板们一定会感到惊讶的则是另一个核心理念:资产循环。之所以这样讲, 那是因为资产循环核心理念对于捧着传统增长模式衣钵的老板们来说, 仅仅用挑战来形容已经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了, 应该是倒海翻江式的大颠覆、大翻个。不信请看:与生态效益核心理念关联紧密的资产循环, 其基本内涵是指产品的价值植根于给消费者带来的收益和效用———使用价值 (utilization value) , 而非依据成本和供需关系计算的价格———交换价值 (exchange value) , 这才是产品的真正价值所在。

从资产循环的核心理念出发, 水泥企业应该把制造出来的产品视为资产来加以经营和管理, 不能像现在把产品当做“嫁出的姑娘、泼出去的水”一样, 单单追求低附加值、低效用的水泥原料的市场规模, 而是推行“从销售产品到提供服务”的新理念, 延伸产业链, 通过建立起全生命周期的产品服务系统 ( PSS) , 达到实现资产循环的目标。

当下充斥水泥产业视野的却是, 比如盛行的过度追求具有脆弱性和过早退化的水泥原料直接用于项目的数量规模, 也就是在建筑项目上直接应用水泥而不是水泥制成品, 几十年来一直是业界最具代表性的产业景观, 延续至今高烧不退;也比如, 普遍存在的盲目追求会导致项目外观损坏及强度降低而影响建筑寿命的低标号水泥使用数量, 根本不去顾及项目使用寿命期内昂贵的维护成本, 以及酿成灾难或最后拆除的巨大资源浪费, 似乎这些都与水泥原料生产企业关系不大, 用好用坏那是建筑工程项目的一亩三分地, 反正俺们企业一贯奉行的是交换价值至上, 依据成本和供需关系计算出来的价格才是硬头货, 企业现得利就是好家伙;使用价值肯定被列为次席, 不过是新产品研发的市场考量而已。

依我一向坚持的观点, 水泥产业界如不树立起生态效益、资产循环的先进理念, 水泥原料在项目上的直接使用量降不下来, 水泥产量降不下来, 给社会乃至子孙后代留下的生态效益+ 资产循环的负资产“天坑”, 只能是越来越深、越来越大;暂且抛开社会宏观不言, 即便从水泥产业自身来说, 这个生态效益+ 资产循环的负资产“天坑”, 等于说自己用双手给子孙后代挖下了一个恐怖幽深的陷阱, 况且现实的情况是自己的身子已经落入了陷阱中, 双手正死死地抓住边沿扑腾着双脚挣扎着。

以上这两个标志性核心指标, 恰恰又是检验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的金标准, 你到底是现代产业还是传统的老样子, 是自封“绿色生态”还是真实的“黑色埋汰”, 一目了然。

令人忧虑的是, 目前循环经济模式的实际运行效果却差强人意, 时至今日, 在现实水泥产业界的话语中, 生态效率、资产循环还是个十分陌生的词汇, 被旧行业规则拒之千里之外了, 与那些规模扩张、产量增长、市场占有率、平均利润率等惯常指标相比, 不仅还远远没有登堂入室, 更谈不上找到应有的位置!

不要一提到讲求生态效率与资产循环的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 企业老板们满脑子里闪过的竟是些压力呀、挑战呀等冰冷的字眼, 循环经济模式同样能给水泥产业创造发展的大好机会, 及其光明灿烂的前景。基于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突出使用价值为中心, 在服务于客户的收益和效用过程中, 开拓出新的无限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彻底颠覆了传统线形经济模式下的以交换价值为中心的理念与规则, 跳出了原有的产业增长的窠臼, 摆脱了除了价格、份额还是价格、份额的竞争恶俗, 推动产业链向着纵深拓展, 增长方式更加绿色化, 跨界发展的路子更宽广。

接着新问题又来了, 靠什么才能助力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 实现优化生态效率和资产循环哪?过往的市场实践证明了以交换价值为中心的传统线形产业增长模式下的理念与规则, 真的不管用了, 也不好用了, 在原来基础上的修修补补、小打小闹已无济于事, 等于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如今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 水泥”的深度融合上。

因为流于表面上, 老板们很容易把这个问题归类于企业经营术的范畴, 其实大不然, 此乃实为产业发展之道。凭啥这样讲呀?尽管坊间流行着一种颇有市场的说法:互联网不过是一种技术, 充其量就是个工具吗, 且对“互联网+”提出了种种质疑, 对此番高论我却不敢苟同。在我看来, 放在新常态大背景下的“互联网+”, 却不可与“网络技术”同日而语, 千万不要小看了那个“+”呀!“互联网+”不应该止于重构, 而应视为产业裂变和进化的巨大变量, 更应该看做是驱动产业经济发展的新增量———一个新动力引擎。

它必将释放出一种以知识信息为载体的能量巨大的市场力量, 其力量强大到能够重新塑造完全不同于传统型企业的市场主体, 重构产业链,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盘活消费链创造新需求, 只有在两端都产生增量, 才能真正增强产业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整体跃升;其力量强大到能够冲垮旧理念、旧规则、旧模式, 打破旧格局, 重新塑造未来市场的新样貌。如果这种威力无比的市场力量, 在产业转型或企业微观市场运营活动中得以释放, 其主脉络则一定表现为使用价值理性下的商业模式创新。

置身市场煎熬之中的企业家们都亲身感受到, 随着全球智能平台的发展, 网络新技术的普遍应用, 商业模式也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产业的样貌、商业的样貌都在悄然间来了个大变脸。几乎所有的产业无一例外地被无情肢解、裂变, 几乎所有的产业又都在进行令人刮目相看的交叉、融合, 正是在这种肢解和裂变、交叉和融合的过程中, 完成了一次次表面上的变脸而本质上的浴火重生。这个推动水泥产业完成肢解和裂变、交叉和融合的主角是谁?当然是基于“互联网+ 水泥”所孕育出的新商业模式, 助力水泥产业循环经济达成优化生态效率和资产循环的目标。可以肯定地讲, 水泥产业正在开始经历这一过程, 虽处于萌芽破土状态, 但花繁叶茂、硕果满枝之季可期, 至于说什么时候才能抱得金娃娃, 那就看水泥产业自身在商业模式创新上的造化了。

此时, 眼光独到的业界老板们一定很想知道, “互联网+ 水泥”所孕育出的新商业模式真有那么大的神力吗, 是不是有些言过其实, 跟风忽悠的太玄乎了!请先说说, 它与当下风行的传统工业化商业模式有那些根本上的不同之处, 其优势和魅力到底在哪里呀?

第一, 在当下传统工业化商业模式系统的边界里, 基于“事物” (如产品与服务) 的毛利获取, 并且作为全部经营活动的目标点, 这是该商业模式运行的动力之源。

所谓无本难取利, 无利不起早。经营毛利作为市场交换产生的最初利润收益, 总体上看肉本不多, 你方多则我方少, 而花费的本钱却在悄悄地有增无减, 收益递减律如同套在企业脖子上的一根绳索越挣越紧。在这样的商业模式系统约束下的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 命中注定要遭遇到消化高成本压力的瓶颈, 在毛利高低的取舍面前躬身屈膝、俯首称臣, 同时又对于流通成本的控制鞭长莫及, 无能为力。所以说, 旧商业模式下的水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从诞生时起就没有过顺风顺水, 风风雨雨, 一路坎坷。什么藤结出什么样的瓜, 这本是原有市场机制逻辑导致的必然结果, 怎能随便地怪罪谁哪!

第二, 与基于“事物”的传统工业化商业模式系统完全不同, 以知识信息为载体的“互联网+ 水泥”, 更侧重于“关系” (如资源关联的利益参与方) 价值, 进而孕育出一套颠覆传统的全新的现代商业模式。

客观地讲, 这种新商业模式虽然无法改变那一块天然的10%的实物成本, 但通过整合“关系” (如资源关联的利益参与方) 价值的特有优势, 可将另外更大的一块90%的交易中连接关系方的时间成本消化为零。总之, “互联网+ 水泥”的新商业模式的魔力在于, 它一方面弥补了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中成本消化力弱的短板, 另一方面又将原有的水泥产业基于“事物” (如产品与服务) 的优势最大化。

绿色环保与利润获得二者兼顾, 始终是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初衷, 试图找到一条燕窝鱼翅兼得的商业解决方案, 譬如, 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内部资源小循环———清洁工厂、花园厂区、余热发电、脱硫脱硝、双重除尘、智能控制等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社会外部资源大循环———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各种类型的城市垃圾、矿上复垦等等。以上这些虽然得到了市场接受和社会认同, 但并没有彻底改变理想丰满与现实骨感的矛盾, 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一直没有摆脱红海中的两难困境, 甚至不夸张地讲还苦苦挣扎在“血海”里。

事实上, 陷于红海中的水泥循环经济模式, 要么是局部循环, 小打小闹;要么是成本制约, 难以复制;要么是行政依赖度过高, 靠补贴度日;要么是社会环境公共因素保障不到位, 运行难持续;为此, 产业内常常呈现出如下景象:靠企业控制成本消化难以支撑下去, 夭折了;靠行政补贴难以维系下去, 饿死了;靠公共资源保障难以速效, 停摆了;靠技术领先难到位, 泄气了。导致这一切的根源正是市场内部运行的传统工业化商业模式系统, 无法达成企业追求利润的目标, 也难以实现社会公众和用户的预期。

按说, 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本来就是遵循价值规律的节约功能, 不断探索、创造出来的。从企业微观上看, 千方百计降低单位产品的消耗, 使一定的投入能获得更多产出, 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 获利更多;从产业中观上看, 打造一个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绿色循环型的现代化水泥产业, 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 传统工业化商业模式系统却难当大任, 力不从心, 导致生态环保步伐缓慢, 企业收益低于预期, 迫使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在高成本压力面前, 始终难以“雄起”。

满身烙着历史印记的传统商业模式, 可不是轻易间说变就变的, 需要有一定的市场及社会环境作为土壤, 更需要有一个颠覆者登堂入室。当传统工业化商业模式系统对于循环经济运行, 显得无计可施之时, 看似八竿子扒拉不着的“互联网+水泥”横空出世, 在传统水泥产业格局的上空, 祭起了一种全新商业模式的法宝, 正在完成一种史无前例的“创造性破坏”的大裂变、大进化。

且看第一回合, 首先打碎绿色产品价格高、叫好不叫座的瓶颈, 消化掉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的一大块成本;接着第二回合, 打碎产业内部及外部物流成本高的瓶颈, 通过物流自动化、智能化, 减少无效物流运输及仓储, 消化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中的一部分成本;第三回合更是一场硬碰硬的突破, 打碎供应链效率低的瓶颈, 确保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的连续运行;这第四回合是在财务层面上展开的, 打碎资金链周转不灵的瓶颈, 提高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存货流动性及资金使用效率;第五回合是跨界发展, 打碎跨产业边界局限的瓶颈, 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通过融合、交叉, 把优势资源揽入怀中;还有那第六回合则是, 打碎产业先天不足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的瓶颈, 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达成最大限度的节能减排。

听了以上一番不厌其烦的唠叨, 老板们是否打心眼里认同了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 水泥”有机结合, 是未来现代水泥产业的主导模式, 是否发现了“互联网+ 水泥”孕育出新商业模式的无穷魅力。如果用一句话挑明其奥秘所在:环保+ 效率是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 水泥”主导模式的价值之锚, 因而才倍受市场机制与社会公益需求的推崇;换句话说, 未来需要的是一个能达成环保+效率目标的新商业模式的现代水泥产业。

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 水泥”有机结合的主导模式, 这是新常态宏大背景下水泥产业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创新, 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种种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最大的最为严峻的挑战是人及企业文化, 其原因如是说———

搜肠刮肚用尽革命、颠覆、蜕变等现有的时髦词汇, 来评价描述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 水泥”主导模式所产生的千姿百态的市场现象, 都不会显得言过其实;这不仅因为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才刚刚起步, 且大多局限于在内部资源小循环圈里, 有如“小荷才露尖尖角”, 一旦要融入社会资源系统的大循环圈运转起来, 其间必将经受风雨雷电、热浪寒流的洗礼, 才能迎来“万紫千红总是春”。

再加上“互联网+ 水泥”则是一件陌生又新奇的大事件, 目前还处于在业界人士头脑里转悠掂量的认知阶段, 变革、创新的碰撞到来时, 一定是火花四射, 耀眼夺目。但有一点是肯定无疑的, 它所带来的产业样貌的巨变是前所未有的, 创造出产业发展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 同样, 这一双管齐下的伟大创新, 所面临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也必将是前所未有的。

说到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 水泥”结合的主导模式, 可能会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在商言商的老板们, 一定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市场”这两个字。这未免有些太过笼统, 太过于表层化了, 市场只不过是机遇与挑战在碰撞中形成的某一种局面, 如从更深层意义上去解析, 首先最大的挑战仍然是人, 及其以人为主体的企业文化。

何出此言?因为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 水泥”之间, 明显存在着较为突出的迭代效应, 不仅仅是知识迭代、商业模式迭代, 更是人才迭代。

昨日乃至今天, 我们依然站在早已被时间锻造成型的工业化模式“成本+ 规模”的系统中, 不仅存有浓重的心理依恋, 行为上仍然执着地遵守原有的市场运行秩序。眼下, 要摆脱以往的节奏和步幅, 猛然间来一个大步向前跨越, 跳到“互联网+ 水泥”的知识信息经济模式系统中, 绝非一桩易事, 又怎能不在水泥制造业人士的头脑中冒出来种种疑问:干了几十年的成本加规模, 本来挺顺手的呀, 怎么就一下子被信息化给搅合的面目全非, 都不认识了呢!自然不乏先知先觉的老板们, 凭借着对商业环境和社会变化的敏感, 把“互联网+ 水泥”当做一项销售变革的噱头, 反正咱先来一个照猫画虎再说, 人家阿里巴巴净利润率44.6%, 百度净利润率27%, 高得不得了哇, 而我们水泥制造业费劲巴力才弄到百分之几, 去年多数企业还戴上了亏损的帽子, 干脆也效仿人家“互联网+ 营销”。出现这种情况本来不足为怪, 一切都缘于迭代效应的猫腻。

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 水泥”结合的主导模式, 带来了水泥制造模式的迭代、营销模式的迭代、组织模式的迭代, 那里还有人才模式不迭代的逻辑呀!新型人才团队是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 水泥”对接的最强力支撑。原有的人才结构、人才类型, 还能适应迭代时期的需要吗?反过来问一句:你是新生代管理人才团队吗?你能进入新生代员工之列吗?这种焦虑会随着迭代效应的释放, 在原有的业界群体中的反应越来越强烈、越来越突出。

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 水泥”结合的主导模式, 为两大类人才提供了用武之地, 一是水泥循环经济模式所需的人才, 如绿色产品开发, 环保生态技术, 循环经济运营管理等等;二是“互联网+水泥”所需的人才, 如商业模式设计及运营、智能化制造、网络营销及供应链、平台型组织运营管理等等。

与其说最大的挑战是人, 还不如说挑战的是以人为主体的企业文化。事实上, 每次重大变革都对企业组织及其文化理念, 造成不可避免的强烈的冲击, 甚至直接挑战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的目标、责任、战略和使命。何况, 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 水泥”主导模式推动的变革, 要直接改变原有企业模式的制度、规则, 包括企业运营秩序和人的行为方式, 剑锋所指之处的剧烈程度可想而知了。

众所周知, 在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中, 都有着独具特色的“元规则”。这些既定的“元规则”, 既包含了企业组织对相关主体的责任承诺, 如顾客价值、股东及员工利益和社会责任的价值主张, 也包含了作为利益共同体成员之间的权益保障;这体现在企业组织规则和文化的核心上, 就是对利益边界的界定、利益获取的规定以及利益冲突的处理、化解。这些就如同祠堂里的祖宗牌位触碰不得, 谁敢轻易冒犯呀!然而, 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 水泥”结合的主导模式, 几乎不可能无视这些锚定已久的坚固的“元规则”界桩, 别说是正面的直接冲撞了, 哪怕是一点点擦边刮碰, 轻则鼻青脸肿, 重则伤筋动骨哇!

话说到这个份上, 老板们一定会认识到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 水泥”结合的主导模式, 对企业文化的挑战该有多么严峻、多么强烈了吧!它直接撞击着各主体权利的制度安排和厘定, 权利意味着各主体的地位, 意味着各主体的利益, 意味着各主体不受侵犯的保障, 意味着各主体保护自身利益的力量。

诚然, 我们也不能低估了企业文化的动态适应性功能的力量, 即能在变化中引领企业调整企业价值观体系和认知方式, 以适应新环境、新趋势的要求, 同时更不能低估了企业家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所谓“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趋利避害、追求变化的动态适应性的功能和特质, 促进了企业文化创新, 也推动了企业创新。

人类学家研究发现, 决定人类部落、种群 (社会) 成败兴衰, 除了自然因素如气候、灾难、地理位置等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文化选择。此时的水泥企业文化的动态适应性特质, 无疑正面临着两种抉择、两种命运———是支持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 水泥”结合的主导模式, 走创新之路;还是固守传统工业模式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 甘愿做殉道者。

毫无疑问, 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 水泥”结合的主导模式, 必然引领水泥产业步入一个产业大集群、大融合、大跨界的新时代。产业经济发展史的经验昭示, 但凡产业大系统的融合交汇, 在经历了过去未曾有过的激烈碰撞之后, 更会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市场力量———产生新的伟大产业的商业形态, 诞生一批以崭新姿态且生机勃勃的水泥企业巨头;反之, 那些对商业环境和所处的社会的变化失去敏感性的企业, 会遁出市场的角逐乃至消失。

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心得体会 篇5

25年来,首次就五年规划《建议》向全会作说明

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全文正式对外公布。

根据中共中央就《建议》向十八届五中全会作的说明,《建议》的起草工作始于今年2月10日。文件起草组成立9个多月来,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多次召开会议进行讨论修改。其间,中央政治局会召开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分别审议建议稿。

这也是中共中央近25年来首次向全会就五年规划《建议》向全会作说明。

表示,《建议》的起草充分考虑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第一,“十三五”规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必须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第二,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为此,建议稿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以这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对建议稿进行谋篇布局。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第三,“十三五”规划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比如,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短板。《建议》分三大板块、八个部分,其中,第三至第七部分构成第二板块,分别就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进行阐述和部署。

根据《建议》,“十三五”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翻一番。为此,“十三五”期间(-20)将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经济增长底线是6.5%以上

作为经济步入新常态后编制的首个5年规划,《建议》对增长方式、增长目标的考量都与过去有了巨大的区别。根据《建议》,未来5年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就《建议》向十八届五中全会作说明时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十三五”期间,经济要在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翻一番。

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等。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认为,“中国在‘十三五’期间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是有条件的。从全球来看,和平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这一点没有改变。而且中国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他表示,中国经济确实面临着下行压力,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根据就《建议》作的说明,要确保到202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年翻一番的目标,2021年至2021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

实际上,经济总量积累到一定规模以后,增速持续放慢是一个规律。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了10万亿美元,在此基础上,如果按7%增长,相当于每年增加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规模。

北大中国国民经济增长和核算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表示,“十三五”时期经济在6.5%左右时,2021年人均GDP在1.1万美元左右,考虑到未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实际中国人均GDP会更高一些,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的标准。“如果能进入到高收入国家,则等于是摆脱了中等收入陷阱,不过那时还只是高收入国家的下游水平。”蔡志洲说。

《建议》涵盖大家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十三五”规划建议受益股大盘点

十八届五中全会闭幕,万众瞩目的十三五规划也出炉了。根据各大券商研报,整理出一份较为完整的十三五规划受益板块龙头股。

美丽中国

环保产业作为十三五规划受益板块之一,已经板上钉钉之事。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曾发布相关内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已经写入五年规划,环保产业链也愈发引人注目。太平洋证券、渤海证券、国泰君安、平安证券、广发证券、广证恒生、东北证券、东吴证券、中投证券等十多家券商发布了关于环保行业十三五规划的研究报告,力挺环保产业链投资机会。

粗略统计,蒙草抗旱成为近期环保产业链表现最好的个股,10月以来涨幅高达79.3%,成为该行业龙头股。此外,大禹节水、福建金森、永清环保、丰林集团、万邦达、中电环保等个股涨幅也超过30%。

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也是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列出的此次五年规划的十大目标之一。以此推论,农业信息化、农机板块两大概念是较为确定受益十三五规划概念板块。农业信息化概念股在A股市场还较为稀缺,目前智慧农业、神州信息两公司确定有农业信息化业务。农机板块方面主要有一拖股份、新研股份、星光农机等个股。

健康中国

继“美丽中国”概念去年横空出世以来,健康中国概念也在近期得到了热烈响应,相关标的近期股价暴涨。专家表现,健康中国有望写进十三五规划中,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此推论,医药医疗产业成为十三五规划受益板块,概率也不小。

统计,九安医疗成为该概念板块龙头股,10月以来涨幅超过127%。另外乐金健康、蒙发利涨幅超过80%,健康元、宝莱特、华邦健康、海虹控股、仟源药业等个股涨幅超过40%。

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目前主要包含3D打印、机器人等两大概念板块。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民近期表示,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将于今年10月底完成。数据显示,金自天正、博实股份、赛象科技、GQY视讯、沈阳机床、海源机械、华丽家族、三丰智能等个股10月以来涨幅超过50%,领涨概念板块。

数据中国

在人民日报微博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十大目标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等措辞都或多或少与科技有关,尤其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因此有专家认为,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安全等产业有望受益“十三五”规划。

数据统计,大数据概念股中,同有科技、拓尔思、天玑科技等个股概念较为纯正;云计算概念股中,超图软件、国脉科技、紫光股份等个股近期涨幅较大;信息安全板块中,北信源、蓝盾股份、任子行、美亚柏科、启明星辰等个股近期走势较强。

二胎概念

全面实施两孩政策已得到十八届五中全会确认。二级市场上,频频收购幼教资源的威创股份无疑受益二胎放开,婴儿保育设备龙头戴维医疗、奶粉生产商贝因美等,受益最为直接。

国企改革

“改革体制机制”也是“十三五”规划十大目标之一,国企改革有望得到进一步促进。从目前来看,国企改革主要有军工领域的改制整合,央企层面的整合以及地方国企的改革。

军工题材股方面,国泰君安认为沿着改革和发展两条大主线,根据催化剂的直接程度,受益标的排序首先是航天三剑客,航天动力、航天长峰、航天科技;

此外还可关注电科四大天王国睿科技、卫士通、杰赛科技、四创电子;以及内生外延高成长、低估值的军工平台型“民参军”公司的银河电子和军工测试龙头,工业4.0新宠东华测试。

央企改革概念股,市场关注点则主要集中在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粮集团、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等旗下A股上市公司上。地方国企改革概念股则主要集中在上海本地股、深圳本地股身上。

新能源汽车

国家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由来已久,近段时间更是频频发布各种政策大力支持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方面,上游的锂电池产业链、下游的充电桩产业链无疑是受益最大的。

锂电池产业链方面,多氟多、国轩高科、欣旺达、沧州明珠等个股是龙头;下游充电桩,上海普天、动力源等个股表现最佳;整车、汽车部件方面,比亚迪、宇通客车、江淮汽车、万向钱潮等个股龙头效应显著。

低碳概念

低碳经济将成为十三五规划的重点方向之一,是值得中期关注的布局方向。未来一个阶段,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启动准备工作有望加快落实,关于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核心及配套制度也有望加速落地,低碳经济主题有望持续迎来政策催化剂。

新教材 新教法 新常态 篇6

【关键词】新教材 新教法 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86-01

《历史与社会》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现的一门崭新的综合文科课程。为了使教材更好地为课标服务,在新教材的教学中,笔者尝试方法创新,大胆地调整教材、勇敢地尝试新的教学手段、严谨地归纳知识点,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真正呈现“新教材、新教法、新常态”良好态势。

一、立足学生的基础上调整教材,关注课堂实效

新教材的编排大部分是采用归纳法。先学习具体的内容,然后提炼出基本工具和学习方法。这种编排对学生的要求高。因此教师按教材顺序进行教学和备课,感觉到难度大,教材比较混乱。如第二单元第一课大洲和大洋,在完成七大洲的分布活动内容时,学生对赤道、东西半球的概念模糊,第二课自然环境中气候的类型,如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更是晕头转向。如果教师固守教材,墨守成规,课堂根本不会有效果。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与增加。

1.调整教材的顺序

学完“从社区看我家”内容之后,先学习综合探究一、二,掌握认识区域的两个基本工具。这样做的好处体现在两方面:(一)在了解地图的三要素后,通过综合探究一、二的学习,一方面全面地掌握确定地图上方向的方法,即一般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和经纬网定向法;另一方面学会从不同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整合了有关地图的知识。(二)先学习认识区域的两个基本工具—地图和地球仪,为第二课乡村与城市、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提供学习的工具,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地图进行自主运用地图学习,增强了教材活动内容的有效性。这样之后再来讲七大洲的经纬度位置,上课使就有水到渠成之感。

2.增加教材学习内容

在学习第二课乡村与城市之前,增加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和人文环境(人口、城市、经济活动等)内容要素的学习。通过增加,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一定要立足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所教学生实际情况,可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增加,使教材真正成为落实课标,提高课堂实效的载体。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有效课堂的达成与一定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作为教师,应该认真思考怎样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运用丰富的课堂活动,加强师生互动沟通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培养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创设恰当、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历史课堂不断响起笑声,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讲故事、谈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历史人物的评价等方法走进历史、感知历史,通过课堂组织活动的形式,运用开展辩论、抢答来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在初中社会教学中,教师要能发掘历史教材中激趣、引趣的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古人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深入了解事物,最佳办法是亲身参与、体验。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社会学科教学的趣味性

历史与社会的新教材虽然内容很广泛,但语言精炼,内容篇幅都比较少,有许多典型的内容限于篇幅,均未能提供给学生。而多媒体的使用正好为教材弥补一些缺陷。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动画性等特点,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媒体充分显示出来,以其逼真的画面、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听,调动学生的视听直观功能,使学生见其形闻其声,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为教学创造出良好的氛围,提高社会学科教学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

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人类共同的居住地——聚落,为了使这节课更加真实有效,笔者以视频“江南有座金华城”作为课堂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活跃了课堂,呈现了本节课的主题。然后图片呈现,展示身边的景观,学生很快就能分辨出城市与乡村的差异,非常直观,能帮助学生很快的打开思路。多媒体的直观性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视频图片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习整理历社知识,增强课堂知识巩固率

《历史与社会》新教材不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专业性,而是构建了主题式的课程体系。为此在单元复习课上引导学生学习整理历社知识,一般沿着时间、空间两条线索按主题归纳整理。

如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主题,可归纳为资本主义确立的方式为革命和改革,资产阶级革命包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包括俄国1861年农奴改革和日本的明冶维新,它们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师今天的教正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其实教学过程就是师生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双边互动和探索最终掌握知识,获取技能的过程。教给学生一种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两年来,本人对《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有效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收效,使《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出现了新常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2.

[2]张小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新教材教学摭谈》2013.

[3]任龙. 浅谈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育星教育网. 2012.

中国经济新常态与人口新常态的研究 篇7

一、经济新常态

2014年5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经济新常态”一词, 他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 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 适应新常态, 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新常态之“常”, 就是平常稳定。转入新常态, 代表着过去三十多年来10%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不适用于现今, 过去那种不符合平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也不适用于当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峰会上表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他系统全面地解读了新常态的特点, 概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四点:

第一, 速度变化:经济增长要放缓, 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第二, 动力转换:中国经济增长将更加平稳, 而增长动力将更多元;

第三, 结构优化: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三产所占的比重超过二产, 占主体地位;

第四, 动力转换:政府通过大力简政放权, 使市场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消费需求等九个方面对新常态进行了更加完善全面的解释, 说明了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的必要性和优势。

二、人口新常态

在过去, 由于某一段特定时间内人口的暴增, 曾给资源环境带来沉重压力, 但在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后, 我国人口红利的优势开始凸显, 具体表现为工作年龄人口比重大, 社会抚养比低, 国民储蓄率高。这一时期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然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实行,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 两年龄段人口数量差距过大, 导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即使是国家鼓励生育, 全面放开“二胎”, 全国的生育率也在持续走低, 进而出现了“人口新常态”的现状。

“人口新常态”是指中国人口进入加速老龄化和超低生育率的状态。虽然在人口数量上中国仍占据世界首位, 但在人口结构上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人口新常态的五大特征是:人口增长率处于低水平并将要迈入负增长;劳动年龄人口减少, 抚养比提高;老龄化加速, 平均预期寿命显著延长;人口素质提高, 人力资本存量大幅度增长;人口城乡分布格局改变, 人口城镇化快速发展。

其中, 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尤其突出, 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巨大的老年人口基数与加速的老龄化, 使我国不仅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而且是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同时, 人们对中国人生育问题的认识出现了偏差:一直停留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刻板印象, 对现实低生育率认识不足导致了预期过高, 常常出现“预测误差”。二者叠加效应使得人口新常态的现象更为凸显。

三、人口新常态与经济新常态之间的联系

人口新常态对经济新常态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是多方面、多途径的。人口新常态的各个基本特征对经济既有独立影响, 又有联动效应。其中, 人口新常态对经济的影响有两个直接路径:一是从需求方面影响。从消费需求看, 人口负增长、老龄化和城镇化都会直接改变消费需求的水平和结构;从生产需求看, 这些变化也会影响厂商的市场预期和投资需求。二是从供给方面影响。劳动力减少将使劳动力供给趋于紧张, 抚养比提高会导致储蓄率下降, 并抬高利率, 这都形成对供给的约束。鉴于之前的经济发展政策已不适应现今的人口、经济新常态, 为应对新常态, 应制定新的政策, 以适应二者互相促进、和谐发展。

四、对于在经济、人口新常态下继续发展的建议

对于我国当前面临的新常态, 从经济、人口方面来说有以下建议:

从经济方面来看, 虽然GDP增速是下降的, 但同时就业人数却是增加的。所以国家在宏观上应维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发展, 同时对各企业不应该采取刺激措施, 而应该进行正确引导, 使各企业对经济的中高速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另外要不断探索新的宏观调控工具, 将改革与调整贯彻到底, 重视结构性问题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从人口方面看, 应完善人口生育、投资等政策, 例如从政策、社会福利等方面鼓励生育, 对全面二胎政策开放前的超生罚款进行免除并给予一定补贴;普及男女平等观念, 提高人口素质, 调整性别比例失衡;重点关注我国老年人口再就业, 对其就业的时间和领域进行调整, 用制度推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 鼓励老年人退而不休, 积极参与社会劳动;利用人口红利积累的财富构建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制定适用于新“老一代”的政策并及早准备应对“低生育陷阱”等。

摘要:现今我国正面临着经济增速减缓、人口红利消退、人口老龄化加速和超低生育率的经济新常态与人口新常态, 经济与人口相互作用促使我们不得不面对现状, 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来稳定人口发展和经济增长, 其中就包括完善政策、推进老年人口再就业等问题。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人口新常态,完善政策,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卢文华, 段鸿济.人口结构新常态研究[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5, 4 (2) :3-9.

[2]苏剑.“经济新常态”与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J].人口与社会, 2015, 31 (2) :15-18.

[3]魏益华, 迟明.人口新常态下中国人口生育政策调整研究[J].人口学刊, 2015, (2) :41-45.

新常态新在哪 篇8

中国经济“做不到”“受不了”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未来一段时间, 我国潜在增长率下降将成必然趋势。那么, 新常态因何而生?

从速度层面看, 由于潜在增长率下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中国经济“做不到”“受不了”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 必然会换挡回落。

从结构层面看, 随着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供给下降, 资源环境约束强化, 耗费资本、土地等要素较多、能耗较高、污染较大的一二产业比重将下降, 较少依赖资本、土地等要素、消耗较低的服务业将驶入发展快车道, 从而带来产业结构的优化。由于劳动力、资源等制造业成本上涨, 出口竞争力将减弱, 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和储蓄率降低, 投资能力也将降低, 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社会保障完善, 消费需求将持续较快增长, 从而带来需求结构的优化。当东部土地稀缺、劳动力匮乏后, 相关产业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 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区域结构。而城镇化提速、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城乡结构。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 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上越来越成为“稀缺品”, 而在服务业占主导的经济结构中, 人力资源更为重要, 这些因素都将推动劳动工资提高、收入分配结构优化。

从动力层面看, 过去, 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成为驱动中国这一“世界工厂”快速运转的重要动力, 时至今日, 这些要素价格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倒逼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

从风险层面看, 风险显性化并非经济本身出了问题, 而是因为随着经济增速放缓, 很多原来在高速增长期被掩盖的风险开始暴露出来。比如,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会削弱人们的投资信心, 过去积累的楼市泡沫和风险就凸显出来。

新常态, 新风景

新常态有利于就业充分、收入均衡、社保完善、增长平稳、物价稳定、质量提升。

新常态将有利于民生改善:

就业将更充分。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高于制造业, 2012年, 第二产业每亿元GDP吸纳就业980人左右, 而第三产业可达1200人。新常态下, 服务业占比上升、GDP总量增加, 就业状况也将明显改善。

收入将更均衡。就业充分, 劳动者收入提升也就有了保障。另一方面, 新常态下, 要扩大消费就应增加居民收入, 特别是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的低收入者收入, 收入分配将渐趋合理。

社保将更完善。新常态下, 要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就应精心编织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

新常态也将有利于经济发展:

增长将更平稳。旧常态下, 经济增长更多依赖投资和出口, 出口需求受外部环境影响会经常变化, 投资需求也会随着经济周期出现过热过冷的波动。而新常态下, 更多依赖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将相对稳定, 周期性波动的波幅会明显缩小。

物价将更稳定。经济平稳增长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物价相对稳定。比如, 物价在2012年和2013年仅上涨2.6%, 今年上半年更是仅为2.3%。

质量将更提升。新常态下, 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 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将成为企业和社会追求的更高目标。

新常态新未来 篇9

乐视网不仅是一家视频网站, 还卖电视, 也做手机;阿里巴巴不仅是电商行业的领头羊, 还涉足互联网金融, 筹备网商银行。新经济时代, 在多元化经营思路的引领下, 泾渭分明行业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 企业的性质、类型也变得难以准确定义。跨界经营如同大潮一样袭来, 汹涌澎湃, 势不可挡。

2015年就是这样一个年头:新生事物不断诞生, 却越来越难以分类;之前的行业霸主开始涉足其他领域, 行业被不断重构。探究行业的本质, 思考行业的发展趋势变得更难——不仅要跳出本行业视角, 还有有全局观, 时代观, 须以变化的眼光去考量每一个经济因子, 测度每一个行业符号。

商业边界正在重构

面对国内汽车市场井喷背后的惊人利润带了巨大诱惑, 很多企业希望进入国内汽车行业分一杯羹, 却不得不考量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资金需求等因素;中国人一直对智能手机青睐有加, 手机销售市场也极为火爆, 很多互联网企业都曾高调宣布进入, 往往因技术支持、销售渠道等方面的因素鲜有成功。这就是行业壁垒, 一直以来, 很多企业都用行业壁垒来保持核心竞争力, 通过设置强大的行业壁垒把现有的、潜在的竞争对手远远的甩在后面。

互联网时代的带来, 传统行业被不断渗透, 曾经煞费苦心构建的行业壁垒变得不堪一击。曾经专职做电商的阿里巴巴刚涉足互联网金融业务, 就让银行们慌了神。究其原因, 阿里巴巴的独有的渠道优势、资金优势、用户优势瞬间冲破了银行业的准入壁垒。

其实, 一切改变源于用户需要的改变。多元化时代, 价值体系自然多元化, 聚集和分散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或环肥, 或燕瘦。构建和拆分行业壁垒的核心往往是抓住了用户需求, 比如小米。

借着国人对智能手机的渴望及对安卓系统千篇一律的无奈, 小米开发了MIUI。作为小米科技旗下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所开发的ROM, MIUI专为中国人习惯设计, 全面改进原生系统, 能够带给国内用户更为贴心的Android智能手机体验。MIUI发布五年来, 研发团队达750人, 每周升级已经累计发布249个版本, 拥有激活用户1.5亿, 遍布156个国家和地区、32种语言。2014年8月16日, 小米公司召开发布会发布了基于安卓4.4的MIUI 6;2015年8月13日, 小米公司召开发布会发布了基于安卓4.4 (部分机型为5.0.2) 的MIUI 7。MIUI的每一次升级都立足用户需求, 从交互体验、视觉设计、生态圈等方面不断完善用户体验。本着至善至美的原则, 不断升级的MIUI成为隔离竞争对手的最好武器。

从小米手机到小米电视, 小米科技实现完美跨界, 新的商业边界已然被重构, 同质性的消费群体被联系在一起, 成为小米的忠实拥趸。

共享经济方兴未艾

共享经济, 顾名思义, 即民众公平、有偿的共享一切社会资源, 彼此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 共同享受经济红利, 此种共享在发展中会更多的使用到移动互联网作为媒介。

经济增长不等于全民小康, 共享才能互惠互利。在共享经济的理念下, 物理生存空间不再缩小, 可以凭借强大互联网数据建立住房系统, 使空房不再闲置;不必再争夺停车位, 通过用户数据优化车位配置。在共享经济时代, 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 不再以占有为第一目的, 只要曾经拥有就好, 不带一丝后悔离开, 仿佛美丽的童话。

然而共享经济并非童话, 尤其是在2015年, 共享经济已经落地生根, 且结出累累硕果, 在出行行业尤甚, 滴滴出行平台就是一例。

滴滴从创业伊始到现在不过三年多的时间, 然而这三年却是极不平凡的三年。三年前, 滴滴的注册资本不过80万元, 三年后, 滴滴市值估计约为165亿;三年前, 滴滴打车无人问津, 三年后, 滴滴出行平台共服务用户2亿多;三年前, 滴滴打车后台只有简单的操作维护数据, 三年后, 滴滴出行平台每天记录8000万公里行驶路线, 规划2.5亿条线路总数……

从拥有型经济到共享经济的发展历程中, 滴滴实现了华丽的逆转。在共享经济理念的指引下, 滴滴实现了出行资源的合理配置, 解决了大城市出行难得问题, 甚至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包括司机、乘客在内的很多人分享着滴滴这一共享模式带来的红利。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概念, 理论上可以加任何东西, 滴滴正是秉承互联网+交通这一理念, 利用分享经济的原理, 逐渐发展成综合的城市出行信息服务平台。这个平台涵盖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城市大巴等业务, 囊括了各式各样的车主。从综合功能意义上讲, 滴滴出行平台更加像一个缓解城市交通的信息处理系统, 虽然这个系统有企业色彩。

众所周知, 出行如同潮汐, 高峰期往往集中在上下班时段, 而不同时段的人出行需求是不同的, 不根据实际情况而盲目加车往往会造成资源浪费。共享经济的内在特征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变化万千、纷繁如海的数据进行分析, 从而实现合理配置, 解决潮汐问题。

共享经济模式已经开始惠及大众, 下一个互联网+行业或许无从猜测, 但是到来日子必定不远。便利性需求是共享经济的核心, 谁能为用户提供便利, 谁就能分享共享经济的红利。

小城镇, 灯火阑珊

海南琼海市有一个镇, 面积约31平方公里。位于琼海市东部海滨, 万泉河入海口。东临南海、南与万宁市交界, 西与琼海市朝阳乡、上甬乡相邻, 北与潭门镇接壤。距离琼海市嘉积镇17公里、海口市105公里、三亚市180公里, 为半渔半农集镇。这样的小镇在海南、甚至在中国比比皆是, 丝毫不引人注意, 但琼海市的这个镇却大有来头, 由中国发起的亚洲论坛每次都在这里举办会议, 没错, 它就是博鳌镇。

今年12月16日, 世界互联网大会同样在中国小镇开幕, 来自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企业、国际组织的领袖人群聚集于此, 彼时, 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小镇上, 从小镇传出来的声音一遍遍在媒体播放, 回荡在所有关注互联网未来发展的网民耳畔。互联网的范畴是如此之大, 却在彼时和小镇之小融为一体, 大小相济, 熠熠生辉。

这里就是浙江乌镇, 一个“不管你是哪种身份, 来自何方, 都可以找自身位置”的地方。

如果说是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是城市化高歌猛进的三十年, 那么后改革时期就是城镇化大方异彩的时期。大城市日复一日的姹紫嫣红总会叫人有审美疲劳, 既然如此, 何不领略一下小城镇的安静闲适?2015, 小城镇处正灯火阑珊。

张家界是湖南省辖地级市, 原名大庸市, 辖2个市辖区 (永定区、武陵源区) 、2个县 (慈利县、桑植县) 。位于湖南西北部, 澧水中上游, 属武陵山区腹地。张家界因旅游建市, 是中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 现在的张家界已经是别具风情的中国小镇之一。

小城镇建设是政策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等聚集机制共同合力的产物。所谓聚集机制, 是指把所有的优势、特色聚集在一起, 作为城镇发展的首要动力。张家界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和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自然风光以其特有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为代表, 汇集南北风光, 兼具诸山之美。经过多年开发, 形成了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是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点。张家界民族众多, 生活着汉族、土家族、苗族、白族、回族等20多个民族。在各自的繁衍、发展中,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土家族的摆手舞、茅古斯舞, 苗族的接龙舞, 融合了多民族的九子鞭, 白族的傩愿戏花灯等最具代表性, 不但丰富了民族文化内涵, 更为张家界周边城镇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此外, 广西阳朔, 湖南凤凰, 浙江桐庐等小城都建设的别具一格, 这些城市, 少了一份大城市的喧嚣, 多了一份岁月凝练后的静怡, 不失为为绝佳的情感慰藉之地。有山有水有故事, 让这些小城镇散发着大城市所没有的魅力。

小而美, 小而精, 小而有故事, 正是这些城市的真实写照, 也是未来小镇建设发展的方向。

品牌正在形神兼备

2015年与往年一样, 一共365天, 这365天中, 有新生, 有死亡, 有变化, 就像以前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品牌传播机制一样, 渐渐的演绎出了不同要求。

工业时代的品牌要想被人记住, 途径很简单, 大量的资本投入加高密度的媒介传播即可, 只要在受众心里留下简单印象就算成功。互联网+时代, 品牌传播出现了新的途径, 这种途径走出的品牌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内在需求, 还如同活生生的人一样形神兼备, 会说话, 会表达, 如你我一样有喜怒哀乐。

这些会说话的品牌从各个方面展示着品牌的内涵, 甚至用心与消费者沟通, 倾听消费者心语, 感知消费者诉求, 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从2009年到2014年, 六个核桃消费额从三亿元猛增至120亿元, 小核桃是如何在强敌环饲的饮品市场创造如此大奇迹的?销售额猛增背后的秘密还是品牌建设之功。与以往品牌传播不同, 六个核桃从不讲自己是某某行业的领导者, 从不讲为了品牌研发做了什么事情, 由始至终只在陈述一句话:用脑, 就喝六个核桃。这样一句简单的广告词如同与一位知心的在促膝长谈, 又像睿智长者的谆谆告诫, 深深的打入了消费者的内心, 这样一个会说话而且说的都是体己话的小伙伴, 又有谁会拒绝?

六个核桃认为, 品牌塑造一定要直指消费者的内心世界, 才能获得立杆见影的效果。经常用脑, 多喝六个核桃, 体现出的是一种人文精神, 体现出了对消费者的关怀, 因而会获得消费者的喜爱。1986年国际品牌力士进入中国, 凭借得天独厚的企业优势很快占有中国市场, 我只用力士成为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广告语。6年后, 舒肤佳后来者居上, 霸主力士被拉下马, 舒肤佳成为行业新贵。

联合利华和宝洁在品牌宣传、资金投入等方面几乎不分轩轾, 然而旗下品牌却命运殊途。在消费者心中, 力士总是有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感觉, 总不如舒肤佳来的真实。此外, 舒肤佳成功之处还在于那句直指人心的品牌宣传口号, 除菌——毕竟健康是人人所希望的, 如果用一次都香皂就可以离健康近一些, 离病菌远一些, 何乐而不为?

真正的品牌一定是形神兼备的, 不仅不会失语, 还总能聆听到消费者心声, 洞察消费者的内心世界。互联网+时代为这种会说话的品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传播工具。所谓互联网思维就是用户至上, 用户表达至上, 用户体验至上, 大量用户的情感表达、内心分享可以产生偏平的聚合效应,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口碑。这种效应, 比之媒体宣传、品牌自说自话要高明百倍。

同时, 互联网+时代出现的社会化媒体使的目标客户群体更加明显, 如果要坚持以用户为导向, 就要求品牌不在是简单的自我倾诉, 而是要像活生生的人一样, 与人交谈, 与人分享, 把品牌内涵更加精准的传达给用户群体。

会说话的品牌成为2015年商业发展的一大特色, 会说话才会有存在感, 才能永葆活力。

节点经济如火如荼

2014年, 中国社会消费品单日零售额为719亿人民币, 在普通人的眼里, 这个数字是一个天文数字, 高不可攀。然而, 2015天猫双11全球购物狂欢节只用了17小时28分钟就超越了这个数字。

一个月后的双12期间, 全国共有2800万人出门参与狂欢。数据显示50岁以上的用户占比高达3.29%, 也就是说, 有超92万的大妈大爷参与了“双12”, 和年轻人一起追赶互联网的潮流。

如果在加上其他电网网站单独发起的购物节、优惠日、店庆等活动的消费数据, 这些自然数之和足够令人咋舌。而这些, 也只是电商们活动而已。对于线下零售来说, 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五一、十一这些传统节假日。每逢假日, 商场必打折, 必有活动, 必然出现人山人海, 必然会带动销售额井喷。

如果把线上线下大大小小节日销售额都加到一起呢?这个几何数字会大到你我都无法想象。

没错, 当前的中国消费市场已经从单纯的引爆进入了全面的扩容, 消费的纵深和宽度也在不断增加, 引爆这一切都是一个又一个节点。毕竟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经济模式, 所以, 可冠名为节点经济。2015年, 是节点经济发展大成的一年。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 以前的消费者仿佛是在找理由消费, 端午节应该买粽子, 中秋节应该买月饼;在重视自我诉求表达的时代, 消费节点则由互联网创造, 获得群体认同, 就可以堂而皇之的消费, 甚至, 365天, 每天都是消费节。

天猫主推的双十一获得成功之后, 各家电商都开始紧锣密鼓的策划下一个节点。相对来说, 下半年有双11、双12称雄, 年中有6.18, 大部分商家都把目光集中在上半年, 其中3月8日就是个不错的日子。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联合掀起了针对女性消费者的三八节大促销, 以“她经济”为名, 期望打造新的消费节点。

“她经济”其实有很深的内涵可以挖掘。首先, 各大消费节点女性都是购物主力, 现在针对女性发起特色促销, 自然会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其次, “她经济”的背后是“他经济”, 毕竟为广大女性掏腰包是中国男性的传统美德, 如果把这种带动作用发挥到极致, 三八节潜力无限。

2015年2月27日, 京东正式推出“美妆正品险”, 让消费者买的放心。同时启动“美妆蝴蝶结”活动, 通过折扣、买满立减、返场等一系列优惠活动吸引用户, 力求先发制人, 抢占市场高地。同在2月27日, 京东老对手苏宁也开始发力, 推出“闺蜜节”活动, 各种折扣、优惠叫人眼花缭乱。

2015年3月初, 1号店上线“宠爱女人节”, 以食品、美容、时装、玩具等女性关注度较高的领域为基础开始精密布局, 力求在三八节火一把。几乎同时, 唯品会也以“宠爱自己宠爱她”为主题, 倾情打造三八节。

2015年三八节亮点之一是一直在生活服务O2O布局的淘点点也正式角逐三八节。在淘点点主推“3.8生活节”活动中, 不仅喊出了“3月8日吃饭不要钱”的口号, 还与线下多家餐厅深度结合, 吃饭返现、优惠折扣等享不停, 着实让吃货们过了一把瘾。

新常态是2015年的热词, 的确, 这一年年涌现出了太多的新生事物, 这些新生事物如雨后幼苗一样茁壮成长, 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你我的生活。走过2015, 我们开始慢慢注重精品消费, 不仅追求实惠, 还要有直达内心的精致;2015年, 智能化、互联化成为见诸媒体最多的词, 我们不明白怎么样让硬件拥有互联网生命, 却乐见其成;2015年, 生活开始变得简单起来, 手机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 缴费、支付、吃饭、看电影、打车、娱乐、旅游……一个都不能少。

小而美, 小而精, 小而有故事, 正是这些城市的真实写照, 也是未来小镇建设发展的方向

新常态新未来 篇10

一、新时期煤矿企业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 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之下, 我国煤矿企业, 尤其是近年来, 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在经济下行的宏观经济环境下, 加上煤矿产业产能过剩, 供需不均衡等, 因此, 煤矿企业的生存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 煤矿企业的宣传工作也面临着一些短板和薄弱之处。具体而言,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煤矿企业宣传工作“活力”不足。

在煤矿企业市场萧条的现状之下, 我国很多煤矿企业的宣传工作显得十分苍白无力, 活力不强, 这种活力不强表现为煤企宣传工作的重点针对性不强, 宣传工作重视度不够, 宣传工作存在着形式化或无人问管的状况。

(二) 煤矿企业宣传工作存在着人才瓶颈。

人才瓶颈是煤矿企业宣传工作必须要面对的现实状况, 在现实状况之中, 煤矿企业从事宣传工作的人力资源缺乏, 这是煤企宣传工作表现出来的主要现状。

(三) 煤矿企业宣传工作的未来发展堪忧。

宣传工作是企业日常工作的重点之一, 面对煤矿企业的现状, 受企业管理者对宣传工作重视度不够、投入力量不足等主客观现实因素的影响, 煤矿企业宣传工作的未来方向何在显得十分渺茫。不确定新因素增多。

二、新时期, 重新认识煤企宣传的重要性

作为煤矿企业面对先行的环境因素之下, 积极加强宣传工作的力度,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具体而言, 其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凝聚人心, 鼓舞斗志。

宣传, 简而言之就是宣传企业的精气神, 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 面对煤矿行业的现状, 目前鼓舞人心, 振奋精神, 激发斗志十分必要, 利用宣传工作大力弘扬企业的经营理念、文化管理、管理思路, 引领广大员工朝着正确的方向进军, 对看到曙光、希望等都具有很强的催化作用, 这也是宣传工作最重要的价值体现。

(二) 摇旗呐喊, 服务生产。

通过各种宣传的平台和载体, 大力宣传煤矿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人和事, 挖掘工作的标杆, 树立榜样先进, 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 有利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

(三) 外塑形象和品牌。

宣传属软实力, 利用宣传的功效, 可以积极的帮助企业塑造企业良好的形象, 让社会各界了解企业, 知晓企业, 更可以提升企业的美誉度和社会知名度, 对于形象和品牌的塑造, 意义重大。

三、适应新常态, 应对新常态, 扎实做好煤矿企业宣传工作

面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在新常态下, 做好煤矿企业宣传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扎实做好煤矿企业宣传工作, 关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重新定位宣传工作。

在新时期, 做好企业的宣传工作, 首先就是要定位好宣传工作, 要认识到宣传工作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和价值性, 只有充分的认识到宣传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 才能科学的摆正宣传工作在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地位, 因此, 只有抓好宣传工作, 扎实开展宣传工作, 重新定位宣传工作, 才能真正的发挥出宣传工作的作用和价值。

(二) 抓住牛鼻子, 全力推动宣传工作。

全力推动宣传工作的开展, 提升宣传工作的效力, 必须要注重宣传工作的方式方法, 关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宣传工作必须要有计划性, 增强宣传工作的计划性十分关键, 也十分必要, 要制定符合企业发展实际情况的宣传工作计划, 逐月分解, 量化目标指标;二是抓住牛鼻子, 做好宣传工作时, 要抓住企业的重难点问题, 职工关心的问题, 影响企业效益业务等牛鼻子问题, 通过宣传工作解决职工们所关心、企业所关注的问题。

(三) 依靠职工, 发挥职工的智慧才能。

宣传工作的着眼点是为企业的员工, 为了企业发展, 因此, 企业宣传工作的依靠点是广大职工, 必须要注重发挥职工的作用和价值,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让宣传工作注入活力, 注入发展的动力, 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措施举措来开展, 一是煤企宣传工作要紧接地气, 要围绕着职工关心的问题, 开展宣传工作, 宣传报道一些基层员工群体中的优秀事迹, 让员工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宣传就身边;二是加强宣传活动的开展, 在煤矿企业中, 要增强员工的参与度, 就必须要通过宣传活动的开展, 来凝聚和吸引广大职工;三是建立宣传工作的奖励机制, 对优秀通讯员、新闻供稿者进行年度评比, 通过评优评先等, 激发企业职工参与的热情和激情, 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宣传工作中, 更加具有激情;四是在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创新企业宣传工作。

四、结论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新常态新未来】相关文章:

新常态新心态05-27

新常态06-24

新常态管理06-18

适应新常态06-25

新常态课堂07-22

内审新常态05-08

外交新常态05-31

新常态环境06-12

农业新常态06-12

课堂新常态06-26

上一篇:设计学法下一篇:初中英语课外活动实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