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绩效

2024-08-28

重组绩效(精选八篇)

重组绩效 篇1

一、研究设计

(一) 数据来源及财务指标的选取。

本文数据来源于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分析数据库和CSMAR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研究数据库, 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巨潮资讯网站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和临时公告。

本文选取2006年深市完成资产重组活动的上市公司作样本, 为了研究的目的, 在原始样本的基础上, 按照以下条件剔除掉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样本公司:

1.对上市公司进行股权转让要求比例未达到上市公司总股本的5%, 进行其他类重组要求金额未达到上市公司净资产的10%或总资产的5%的样本剔除。

2.2006年上市, 或是2009年前退市的公司将被剔除。

3.财务指标位于0.5%以下, 及99.5%以上的极端值所涉及的公司予以剔除。

经过以上处理, 本文得到有效资产重组样本共98家, 其中, 收购兼并有38家, 资产剥离有29家, 股权转让有21家, 债务重组有7家, 资产置换有3家。

借鉴财政部《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 (修订) 》, 本文选取以下10项财务指标作为企业业绩评价的指标, 如下页表1所示。

(二) 综合评价模型。

为了便于对重组前后公司的业绩进行对比, 本文构建一个综合得分函数将上述指标体系压缩成一个综合指标。目前较为理想的评价方法是因子分析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对若干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公共因子, 再以每个公共因子的信息贡献率作为权数与该因子的得分乘积的和构造综合得分函数。本文也采取这种方法, 其步骤如下:

1.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即将同一变量减去其均值再除以标准差, 以消除不同量纲的影响, 记为Yij= (Xij-Xj) /dij, 其中Yij为第i个上市公司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数值, Xij为第i个上市公司的第j个指标, Xj为m个上市公司第j个指标均值, dij为第i个上市公司指标的标准差。

2.给出标准化矩阵Y的相关矩阵R。

3.求R的特征值, 并根据特征根确定相应的正交化特征向量。

4.计算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 根据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 由SPSS软件自动确定主因子的个数。

5.计算因子载荷矩阵和主因子得分值。

6.根据各主因子的得分值和对应的信息贡献率 (单个主因子的贡献率) 计算每个上市公司的综合评价总得分。分值越高, 则说明上市公司的绩效水平越高。

其中fim (I=1, 2, 3, …, m) 为第I个主成分的得分值, αim为第I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

一般说来, 主成分的个数可以少于指标的个数以进行降维, 只要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一定的比例即可。如果主成分的个数等于指标的个数, 那么所提取的信息含量将为100%。本研究将对10个指标提取主成分, 用主成分的因子得分和方差贡献率来构造业绩综合得分函数, 以便使各个重组公司业绩综合得分的前后对比公平。

二、因子分析结果分析

(一) 综合分析。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06年发生资产重组的98家深市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进行重组前后 (2005-2009年) 的比较, 以检验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变化的情况。利用SPSS软件, 对重组上市公司前一年 (2005年) 到重组后第三年 (2009年) 的财务数据分别进行因子分析, 得到综合得分函数, 求出每年的综合得分F。

将样本公司2005年至2009年的综合得分进行比较, 得到业绩改善情况的统计结果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2006年重组当年经营业绩得以改善的公司占样本总量的39.7%, 而经营业绩没有得到改善的公司则在60.3%, 这说明有超过半数样本公司的经营业绩并没有因为资产重组活动而得到改善, 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活动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资产重组活动没有提高上市公司的总体绩效。

(二) 不同重组类型的比较分析。

根据前文的理论介绍, 重组的类型主要有收购兼并、股权转让、资产剥离、资产置换以及债务重组五种方式。各种重组类型的平均综合得分及变化趋势如下表3所示。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各种重组类型对公司绩效变化的影响, 将表3数据导入折线图中, 如图1所示。

图1显示, 债务重组对上市公司业绩的改善作用最为显著, 重组事件在当年发挥了极大的积极效应, 但在重组后的第二年开始公司的业绩却是年年下滑, 在这种先升后降的业绩影响下, 公司的经营效果并不明显。股权转让、收购兼并、资产置换这三种重组类型都使得上市公司的重组业绩在当年下降了, 但公司业绩在股权转让和资产置换这两种重组方式下的第二年又得以回升, 特别是资产置换对上市公司的经营有一定拉动作用。收购兼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程度最小, 上市公司的综合得分趋势在重组前后几年变化不大, 甚至是逐年下降。资产剥离的重组业绩基本与上一年度持平, 之后又是先增长后下滑, 只改变了公司短期的财务绩效, 并没有长期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五种类型中, 只有资产置换效果稍微显著, 其他类型的重组活动均没能给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带来持久的积极影响。

三、相关建议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 选取10个财务指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绩效作了客观的评价分析, 可以看出2006年发生的资产重组上市公司, 在重组前后共5年时间里, 总的来说, 企业的业绩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善。原因可能是企业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不合理、关联交易过多且不规范、政府干预过多、资本市场效率低下等等。为更好地发挥资产重组的积极作用, 本文建议:

(一) 进一步完善与资产重组有关的各项制度。

我国政府应通过加强法制建设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活动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法制保障。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快财税、金融等配套体制的改革, 建立健全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配套政策。

(二) 规范关联交易。

首先要禁止内幕交易, 内幕交易是指内幕人员从事的相关交易, 而内幕人士包括公司发起人、董事、监事、高级行政管理人员、大股东及其配偶和亲属。因为这些内幕人士可能会利用自己知道的一些内部机密信息从事交易, 获取不当利益。因此各国一般认定内幕交易是非法的。其次要限制不公平交易。不公平交易是指关联公司和上市公司之间以脱离市场行情的价格进行资产重组的行为。不公平交易导致价格机制的扭曲, 市场效率的降低, 并隐含着巨大的风险。严格限制交易价格远离市场价格的关联交易, 并要求此类交易进行详尽的信息披露。

(三) 减少政府不必要干预, 推动重组行为的规范化、市场化。

我国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比例过大, 且不能流通, 不但带来了政府过分介入上市公司重组的问题, 也使得上市公司的股权转让多数只能以协议转让的方式来进行, 协议转让的股份的转让价格容易脱离证券市场固有机制, 小股东的利益很容易受到损害。政府行为在上市公司重组中行政化, 与政府所持股份数额成正比例关系。当政府是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 政府的强权性就有实现的经济基础, 行政化就可能突破市场化原则, 成为上市公司重组的主体推进方式。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弱化政府的大股东地位。所以应尽快减持国有股, 加速非流通股的流通工作。

(四) 鼓励战略性重组。

从实证结果来看,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整体绩效变化并不显著, 是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 从样本公司经营业绩的非持续性, 可以初步判断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缺乏实质内容和长远的目标, 存在重组行为短期化的现象。

所以, 我国的上市公司要对资产重组重新定位, 对于企业来说, 资产重组的出发点可能是较资产重组本身更为重要的一个问题。资产重组决策必须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 要摒弃短视行为, 做好资产重组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重组要有实实在在的战略目的, 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资金。通过战略性重组在主要行业形成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使之成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骨干和依托。J

参考文献

[1].高慧璇.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尤建新, 武小军, 郭建新.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评价模型[J].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3) .

[3].王福胜, 孙逊, 李勋.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 2008, (1) .

[4].盖建飞.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绩效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 2008, (6) .

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 篇2

【关键词】资产重组;绩效;影响因素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公司尤其是公司资产重组发展形势非常快,在公司资源配置优化中资本市场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一些公司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尝试资产重组,有的公司在资产重组的基础上,还实施了外部股权转换以及资产置换重组等,极大地提高了公司的业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公司构建资产重组绩效体制的现状

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公司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市场集中度不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样很容易引起重复的投资建设与能源浪费等问题,不但阻碍了我国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对我国公司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也有严重的影响。近年来,为了有效约束公司的资产重组活动,我国政府管理部门也相继颁布了一些法律政策,效果显著。

三、影响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因素

1.关联交易对资产重组绩效的影响

相较于资产重组前的绩效,关联交易资产重组后在10%水平上明显降低,而非关联交易后资产重组的绩效却得到了提高,但是不是特别明显。由此可见,通过关联交易后的资产重组,公司能够在短期内提高业绩,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却不利于业绩的提高,甚至会引起业绩降低。

2.公司规模重组造成的影响

如果把公司资产重组当年与3年后的重组绩效与规模作分析,得到相应的参数预估值与检验值,从而可以发现我国公司的资产重组绩效与规模之间不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3.股权类型对资产重组绩效的影响

作为公司的所有者,股东对公司的经营角色具有决定性作用。根据国有股、法人股及A股流通股的实际比重将资产重组样本划分为3种,分别实施配对并T检验各类样本的综合绩效,得到资产重组前后的综合得分、差值、平均值与T检验值。根据资产重组后的平均绩效结果可以看出,在资产重组绩效法人股高于流通股类型,是3类中表现最佳的。在5%的水平基础上,通过T检验,公司资产重组后如果以国有股为主的话平均绩效则低于资产重组前。

4.重组地位对资产重组绩效的影响

在国外研究资产重组的资料中,很多都将参與重组的公司划分为收购与目标两大类公司。由于不同公司进行资产重组的动机与地位有所差别,因此实施资产重组的结果也必定不同。根据资产重组的形式,将“对外并购扩张”形式的资产重组公司看作收购公司,而降股权变动、资产剥离及出后所有股权等形式的资产重组公司作为目标公司,由于资产置换类资产重组形式公司地位划分比较模糊而且样本不多,因此不纳入考察范围。综合得出,收购公司样本为26个,目标公司样本为38个,而其中股权转让的占了33个,其余5个为资产剥离的。

四、提高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有效措施

1.实事求是选择现金支付手段

公司在资产重组时,如果内部资金充足,则要优先采用现金支付手段,这样不但能够有效降低闲置资金造成的管理成本,还能够推动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如果公司内部资金不足,要结合公司实际财务状况,在支付对价时选用适当的负债融资手段,通过公司资金与银行贷款相结合的手段完成并购对价的支付。

2.制定科学有效的奖励机制

很多公司在实施资产重组时,一般都会通过提高高层管理人员待遇,亦或是提供丰厚待遇聘请外部经验丰富的高管人员,以此来刺激公司高管人员的工作热情,促进高管人员能够始终以公司利益为目标,为公司长远发展做出贡献,从而提高公司资产重组的长远绩效目标,这也是现阶段高管薪酬出现很大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是合理运用高管薪酬与资产重组后的绩效关系,并不是公司刻意提高高管的薪酬,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依据客观业绩评估建立规范合理的高管薪酬奖励体制,包含短期(年薪)与长期(退休福利)两种绩效奖励机制。

3.通过横向重组提高绩效增长力

公司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长远发展战略,合理发挥投资及重组等手段的作用,不但要综合考虑横向重组促进公司增长的短期利益,更好积极应对横向重组可能造成的组织庞大与管理不平衡等风险,加强重视公司重组后的资源整合与管理,从而提高公司产品品质,确保公司经济发展更加稳定有序,促进横向重组可为公司带来持续性的绩效增长。

4.提高关联交易透明化程度

根据现阶段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实际发展情况,要进一步加强关联交易的透明度,对大股东的控制权要给予适当约束,在不影响股东监管的基础上,在多个股东之间实现权力均衡,促进公司制定更具科学性的运营发展战略;此外有效预防股东利用关联交易、违法担保及违规借贷等手段占用公司资金;除此之外,国家还要健全法律法规,实现更加规范的资产重组获得,真正意义上提高公司与社会双重经济效益。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证券交易市场发展逐步完善,在全球资本市场中我国公司的重组成为新的发展亮点,备受世界各国关注。面对我国新常态经济发展环境,国内公司的资产重组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因此加强研究公司资产重组,对调整社会经济产业结构、推动资本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提高公司经济效率与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晓慧,李杰.外资并购的价值效应及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6,05:99-112.

中央企业重组提升企业绩效的机理 篇3

中央企业通过重组提高企业绩效,关键是获取协同效应。协同效应通常被表述为“1+1>2”或“2+2=5”,是指公司整体效益大于各组成部分效益之和。中央企业通过重组获取协同效应,实现企业绩效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央企业重组能够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增加企业盈利。当企业并购时,企业规模得到进一步的扩张,企业能够继续获取规模经济优势,甚至能够获得最低的产品平均成本和最大的产品产量。中央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减少企业数量,增加行业集中度,能够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从而降低企业平均成本,增加企业盈利。

第二,能够实现纵向一体化,降低交易费用。中央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着较高的交易费用。中央企业的纵向并购重组,能够延伸企业产业链条,节省寻找合作厂商和谈判成本等交易费用,将外部交易费用内部化,甚至将交易费用降低至接近于零,并且能够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绩效。

第三,能够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企业混合并购重组能让企业快速有效地实现多元化战略,为企业资金提供更多的使用方向。每个行业都具有生命周期,主要包括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当企业处于不同阶段时,其投资回报率和资金使用效率是不同的。当处于行业生命周期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企业并购处于行业成长期的企业时,企业资金便会流向被并购企业,企业投资回报率将得到提升,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第四,能够有效实现资源互补和优势互补,尤其是提高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企业并购重组之后,企业能够充分利用被并购企业的优势资源,将本企业的优势资源运用到被并购企业中,提高企业整体效益。现阶段,人力资本对于企业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重组可以将科研机构并入中央企业,为其带来丰厚的人力资本和知识储备,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中央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进入微笑曲线的科研端,获取更高的产品附加值,为企业绩效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2. 中央企业重组有利于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

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有利于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还有利于企业分散风险,有效避免某一行业受到冲击而引起的企业衰退,提高企业经营安全性。而中央企业重组有利于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有利于企业加快多元化速度,快速进入和占领新兴市场。市场同产品一样,也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具有兴起、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进入处于兴起、成长阶段的市场与进入处于成熟和衰退阶段的市场相比,企业会面临更少的竞争对手和更多获取利润的机会。

3. 中央企业重组能够推动企业主营业务的强化。

我国中央企业规模大,不是仅仅进行单一产品的生产制造,而是企业业务范围广阔。中央企业要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突出主营业务,将企业资源集中到主营业务上来,同时剥离非主营业务。中央企业通过重组,能够加强主营业务,剥离非主营业务,实现企业绩效提升。中央企业采取剥离、资产置换等重组方式,能够突出主业,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4. 中央企业重组能够改善企业经营环境。

中央企业重组改善了企业外部经营环境,避免了恶意竞争局面的出现,避免过多的中央企业在同一个行业内进行“内斗”。在重组之前,许多行业中存在着多家中央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企业绩效提升缓慢。通过重组,在某些行业领域中央企业可以成为行业领军企业,行业内部竞争成为几家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例如,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和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的重组,便是为了减少内部之间的竞争和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这种格局的出现,有利于适度竞争,有利于集中精力进行产品研发、产品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有利于分析主要竞争对手和实现企业利润的创造,有利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新疆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实证分析 篇4

1994年2月, 宏源证券作为新疆首家上市公司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此后全疆上市公司逐年增多, 新疆目前上市公司数量为37家。

近年来, 新疆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活动愈加频繁, 资产重组作为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对新疆上市公司良性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一些新疆上市公司经过重组, 基本面大大改善, 融资能力得到提升, 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获得双赢。但也有一些公司进行资产重组, 不是为了实现公司做大、做强, 而是为了粉饰利润, 避免被摘牌或特殊处理, 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也逐渐显现。

表1显示的是新疆上市公司近四年发生的资产重组活动情况。可以看出, 2007年和2008年两年, 新疆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规模较大, 而随后两年就变小了。下面对新疆上市公司2008年的资产重组情况做详细的介绍, 并对该年发生重组的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设计

(一)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样本来源于《巨潮咨询网》2007年至2008年期间公布的上市公司报告中的《重大事项》。为了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变化, 对样本的选择作如下处理:

1、选取2008年发生资产重组的新疆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剔除2008年没有发生重组的公司和2007年发生重组的公司。

2、考虑到重组效应的检查时间跨度较长, 除了收集2008年的数据, 同时也收集了这些公司在重组前一年、重组后一年和重组后第二年的相关财务数据。

3、根据统计, 2008年新疆上市公司发生资产重组共27家, 剔除相关数据不全和财务指标有异常的公司, 本文共选取10家新疆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的选择

采用长期绩效研究法, 也称会计研究法, 对新疆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进行分析。该方法是一种对重组前后企业财务数据进行比较并以此来检验重组绩效效果的实证研究方法。具体来说, 首先, 选取重组公司的年度财务报表中的若干个财务指标来构建财务指标体系。然后, 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 按照盈利能力、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等四个方向对公司的绩效变化趋势进行研究, 而后对各组变量进行配对检验, 来探讨这种变化趋势的显著性。

(三)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分析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是否取得成功, 主要看资产重组后经营绩效的变化, 看公司重组后经营业绩是否取得实质性的提高。在选取财务指标时, 要明确单个财务指标只能揭示公司财务状况的某一方面, 无法整体地反映出实际财务状况, 所以要有原则地选择财务指标体系。从理论上得出的资产重组的效果, 在财务指标上表现为:经营成本下降;其他营业成本下降;获得投资收益;主营业务比重增加等。

本文选取以下几个财务指标对样本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 (1) 盈利能力, 包括每股收益、净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等。 (2) 经营能力, 包括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 (3) 偿债能力, 包括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 (4) 成长能力, 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

三、实证样本的实证分析

表2显示的是新疆重组上市公司2007-2010年的各项财务指标的平均值, 通过研究分析这些指标的可以确定公司重组活动产生的绩效。

资料来源:和讯财经网所公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整理

(一) 对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

通过计算重组样本4年的盈利能力指标的平均数可以发现, 各项盈利能力指标重组当年与重组前一年相比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但重组后一年开始各项指标连续上升, 说明重组后公司的盈利能力明显下降, 但并不持久。可见新疆上市公司重组活动虽然短期内没有效果, 但对盈利能力的影响是持久的。

(二) 对经营能力的实证分析

通过比较重组样本4年的经营能力指标的平均值发现各项经营能力指标重组当年与重组前一年相比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但是重组后第一年开始各项经营能力指标有持续下降的趋势。这说明新疆上市公司更侧重于把重组当做解决当前财务问题的一种手段, 而没从战略高度去考虑, 因此对经营能力的影响也只是短期的、表面的。

(三) 对偿债能力的实证分析

通过计算重组公司样本4年的偿债能力指标的平均数发现, 资产负债率重组当年与重组后一年有显著的上升, 但重组后第二年就回落了。流动比率重组当年与重组后一年持续下降重组后第二年开始趋缓, 但还不如重组前一年那么好, 于是可得知如下结论:新疆上市公司重组后随着时间的推移, 公司的偿债能力不仅没有提升, 反而是下降的。公司通过资产重组重新整合自身的资源, 从而使资源的配置更为合理有效, 这样的行为从理论上来说会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 从而增强公司的偿债能力。但是得到结论与理论相背离, 这又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新疆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是以改善财务状况为目的的短期化行为。

(四) 对成长能力的实证分析

通过比较重组公司样本4年的成长能力指标的平均值发现, 反映重组公司成长能力的两项指标均呈重组当年与重组后一年显著下降的趋势, 但重组后第二年开始趋缓, 但没有那么显著。这说明, 资产重组行为并为提升公司的成长性。可见新疆上市公司进行的资产重组大多属于基于眼前的利益的投机性重组。

三、结论

根据上述实证分析可得知如下结论:首先, 新疆上市公司在资产重组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盈利能力指标呈现“下降——趋缓——显著上升”的规律, 即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后, 虽然短期内盈利能力没有上升, 但长期是有效的, 这说明新疆上市公司的重组行为对盈利能力的影响是有效的、长期的。其二, 重组后公司的经营能力指标和成长性指标都呈现“显著上升——回落——显著下降”的规律, 这说明上市公司重组行为对经营能力和成长能力的影响是短期的、表面的。其三, 重组行为提升了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 这也说明新疆上市公司进行的资产重组大多属于基于眼前的利益的投机性重组。

摘要: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的调整, 这种情况下新疆上市公司纷纷进行资产重组, 并力图获得整体绩效业绩的提升。研究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和评价资产重组行为, 可以为新疆上市公司重组提供一个参考, 为上市公司重组的相关实证研究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从2008年发生资产重组的27家新疆上市公司中选取了10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采用描述统计方法对新疆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资产重组,绩效,新疆上市公司

参考文献

[1]张秀兰, 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绩效评价方法[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 .

[2]王东武, 浅析新疆上市公司资产重组[J].商业经济, 2005 (2) .

[3]徐润萍,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思考与对策[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0 (1) .

[4]赵息, 周军,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绩效评价[J].2008 (5) .

重组绩效 篇5

资产重组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在资本市场上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上市公司借助资产重组, 实现资产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 实现优势互补和战略转移, 实现公司的多元化经营, 在此基础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得以增强, 市场地位得以提高, 最终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然而在如此多的重组背后, 企业的重组动机却不尽相同。一部分企业希望通过资产重组来进行战略调整, 优化产业结构, 获得规模效应, 借助资产重组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 以求得长足发展。然后, 一部分企业由于陷入经营困境, 业绩不佳, 甚至面临摘牌退市的危机, 对于这些公司资产重组成了他们扭亏为盈, 粉饰利润, 重新上市的救命稻草。在鱼龙混杂的重组动因背后, 通过重组公司的业绩是否真的得到了改善?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

Song, Walking (2000) 的研究发现, 并购公告二日, 目标公司获得16.7%的超常收益率, 同时并购竞价参与者获得0.35%。成功的竞购者在并购公告前后十日内获得0.56%的显著超常收益率。因此他们认为, 成功的并购对公司的绩效是有益的。

Bruner (2002) 对1977至2001年间的多篇研究文献进行汇总梳理后认为:较为成熟的证券市场中的并购活动, 目标公司的超额收益在10%-30%之间, 而有关收购公司收益的结论并不明确, 且呈下降甚至负收益的趋势。

Aw, Chatterjee (2004) 对发生在1991年至1996年间, 英国收购美国、欧洲内陆和本国公司的事件进行研究, 结果认为英国对以上三个地区公司累计超常收益率分别为-10.44%、-22.36%和-29.35%。

Qian Wang, A gyenim Boateng (2007) 以2000 年至2004年间沪深两市发生的27例跨国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 结果表明收购方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为4.427%。

(二) 国内研究

宋希亮、张秋生等 (2008) 采用累积超常收益与连续持有超常收益两个指标来考察换股并购的短期与长期绩效, 样本为沪深两市发生在1998 年至2007 年间的23个换股并购案例。结果表明;短期内主并公司股东获得了正的累积超常收益, 但公司股价并没有显著波动, 因此CAR的变化可看做时随机波动的结果;长期内大多数主并公司股东遭受了显著的财富损失。

康远志 (2009) 选取2005发生重组事件的80家ST公司采用事件收益法来检验资产重组的财富效应。作者选取公告日前15日和后25日为时间窗口, 研究结果为我国ST公司重组中出现短期累计超常收益, 随后逐步下降, 公告后25日降到0.6%, 并且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整体上重组绩效并不理想。另外资产置换类重组的ST公司获得了较为明显的超常收益。

倪新洁 (2011) 对2005-2009年实施重大资产重组的97家房地产上市公司考察了其累计超额收益率, 研究结果表明股权转让类重组和资产置换类重组均带来了超额累计收益, 但是资产剥离类重组长期内没有明显趋势, 收购兼并类重组的累计超额收益逐渐减少。

三、我国A股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实证分析

(一) 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我国A股2012年发生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2012年我国A股发生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共计1311家, 占到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62.2%, 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此外考虑到重组后重组效应影响的长期性, 因此选取2012年发生资产重组的公司可以搜集到其后两年的分析数据。

由于公司处于市场的大环境中, 其绩效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因此本文在选取样本时尽可能地排除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 力争使研究的结果更加准确、客观、可信。本文对2012年资产重组的公司进行筛选时按照以下要求进行:

1.选取201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发生资产重组并且重组成功的公司;

2.剔除掉行业性质较为特殊的金融类上市公司;

3.删除掉数据异常的公司。

本文所有重组信息均取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 在按照上述要求进行进行筛选和整理后, 最终选取了符合要求的68家上市公司做为研究对象。

(二) 样本描述

1、样本重组类型的统计描述。

通过表1可以看出, 样本公司采用的重组类型中资产收购和股权转让占了绝大部分, 而进行资产剥离和债务重组类的资产重组公司较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采用的资产重组类型主要为资产收购和股权转让。

(三) 构建财务指标体系

本文在参照国务院国资委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制定的2012版《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的基础上,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参考和借鉴, 决定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和成长能力四个方面来选取9个财务指标。具体指标见表2。

(四) 实证结果与分析

1.主成份分析适宜性检验

(见表3) 从检验结果来看, KMO检验结果为0.620, 大于0.5, 说明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接近, 适宜做主成份分析。Barlett的球形检验结果为p=0.000, 小于0.05, 显著地拒绝了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阵的情况, 说明原变量间存在着相关关系, 适宜做主成份分析。

2.提取主成份

前四个变量的特征值分别为2.999、1.887、1.314和1.034, 均大于1, 这四个变量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0.381%>80%, 即选取四个新的主成份因子包含了原始九个财务指标80.381%的信息, 因此可以用四个主成份来取代最初的九项财务指标。

(五) 对主成份的解释

为了便于对主成份经济意义的解释, 本文选用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载荷矩阵的旋转。经过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集中度增强, 能够更好的解释主成份。因子载荷反映了原始数据在主成份上的负荷, 揭示了原始变量相对于主成份的重要性。从表6可以看出每股收益、总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对第一主成份的影响最大, 因此第一主成份主要代表了公司的盈利能力;第二主成份在总资产增长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上因子载荷值较大, 即第二主成份反映了公司的成长能力;速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对第三主成份的贡献较大, 即第三主成份可代表公司的偿债能力;第四主成份在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上的载荷值较大, 第四主成份反映了公司的资产管理能力。

(六) 建立主成份得分公式

根据统计软件的运算结果, 输出的成份得分系数表如表4所示。

根据成份得分系数可以建立四个主成份的得分公式, 用Yi (i=1, 2, 3, 4) 来表示各主成份得分。

根据以上的分析四个主成份分别反映了公司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 分别对四个主成份进行考察无法全面的反应出公司业绩变化的情况, 所以应该构建一个综合得分函数, 将四个主成分全部囊括在内, 以全面考察公司业绩是否得到了改善。因此, 依据得到的各主成份, 再以旋转后各个主成份的方差贡献率与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值作为权重, 构建综合得分公式, 以F来代表综合得分。

F= (27.889Y1+20.502Y2+20.290Y3+11.700Y4) /80.381

(七) 结果与分析

1.资产重组整体绩效分析

从表5中可以看出: (1) 从资产重组前后这个角度来看, 重组当年比重组前一年绩效综合得分均值有较大幅度提升, 但业绩的提升在统计意义上并不具有显著性;重组后两年与重组前一年相比绩效综合得分差值都为负值, 重组后两年与重组当年相比绩效综合得分的负差值更大, 说明重组后公司绩效不升反降, 但是在统计意义上也没有显著性; (2) 从环比角度来看, 重组当年绩效有所提升, 重组后一年绩效大幅下降, 重组后第二年虽然比重组后一年绩效有所提升, 但提升幅度过小, 这些下降与提升也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说明, 短期来看资产重组并没有提高公司的业绩, 虽然重组当年公司绩效出现了改善, 但这种改善也仅限于重组当年, 重组过后的第一年公司业绩就出现了大幅下降, 重组后第二年也基本维持在重组后第一年的水平, 可见资产重组对公司绩效的改善作用并不持久。

2.不同重组类型的绩效分析

(1) 股权转让类资产重组。从表6来看, 股权转让类资产重组的变化趋势基本与样本公司总体变化趋势相一致, 在重组当年业绩出现大幅度回升, 远远高于重组前一年, 但回升势头仅在重组当年, 重组后一年业绩开始大幅回落, 甚至降低到低于重组前的水平, 重组后第二年业绩有所回升, 但回升幅度不大。由于P值均远大于0.05, 所以可以认为重组后几年的业绩变化没有显著性。可见股权转让资产重组的效果并不理想, 没能持久的改善公司的绩效。上市公司股权转让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是间接的, 公司的资产和债务账面价值并没有变化, 上市公司股权转让本身只反映其股权结构的变化, 只有股权重组结合其他相应的经营重组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绩效。股东变更带来管理层的变更, 管理层带来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等的变更, 这些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上市公司股权转让以后, 由于大股东的性质一般没有太大的变化, 很多新股东的经营方式和思路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并没有很好的对上市公司进行参股、控股的重组和管理, 因此对绩效的影响也就不显著。

(2) 资产剥离类资产重组。资产剥离类资产重组的8 个样本公司中, 除2 家公司重组未披露是否涉及关联交易外, 其余6家公司中有5 家公司的资产重组涉及关联交易, 因此笔者认为其原因也许在于上市公司为改善业绩通过关联交易临时变卖资产从而实现盈利, 这导致上市公司在资产剥离当年实现了业绩的提升, 而后又一路下跌的现状。

(3) 资产收购类资产重组。资产收购类重组公司的业绩在重组当年即出现下降, 重组后一年继续下降, 且重组后一年相对于重组前一年的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 重组后两年相较于重组当年绩效同样是显著下降, 重组后第二年业绩开始回升, 但这种回升并不显著, 这也许是因为购入的新资产需要整合及磨合导致的。就本文来看资产收购类重组不但没有改善上市公司的绩效, 反而使其出现恶化。

(4) 债务重组类资产重组。由于债务重组类样本公司数量过少, 本文仅对该公司作出分析。本文样本公司中仅有的一家债务重组类资产重组公司为中江地产 (600053) , 从表4-9 中可以看出该公司的得分水平一直居于行业平均水平之下, 其得分情况情况也并不乐观, 呈连年下降趋势, 也许公司预借债务重组来改善公司状况, 但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

四、结论与建议

(一) 本文结论

通过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总体上来看, 资产重组未能持久改善上市公司的绩效。样本公司的绩效仅在重组当年出现大幅上升, 随后就出现大幅下滑, 甚至跌落到低于重组前的水平, 这样从长久来看, 资产重组对公司绩效的改善作用并不具有持久性。

2.对于不同资产重组的类型, 股权转让和资产剥离类在重组当年明显的改善了公司绩效, 具有短期效应, 重组后绩效即出现恶化, 可见其对绩效的改善也并不持久, 资产收购类资产重组对公司的绩效没有提升作用, 公司业绩一路下滑, 重组后第二年才出现小幅微升。

(二) 建议

1.完善法律规章制度

目前我国有关资产重组法律制度的核心部分已基本建立起来, 并且也在日趋完善的过程中, 但是已经出台的法律规章还缺乏系统性, 并且部分规章制度缺乏可操作性。为保证资产重组活动良好的进行, 相关部门需要从法律政策方面来监督资产重组行为, 制定有关的各项规章、政策体系, 对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进行完善。企业应依据法律、规章等规范自身资产重组活动,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督, 遏制市场投机和内部交易行为的发生。因此相关部门只有在对现有的法律进行归纳和梳理的基础上, 才能发现现有法律和规章中的不完善之处, 才能在将来制定相关法律及规章制度过程中, 做到心中有数, 不断的发现, 及时的完善其内容, 使其能够形成一个层次分明、严丝合缝的体系。

2.明确定位政府职能

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中, 资产重组是一种纯粹的市场行为, 在市场经济规律的引导下进行。由于政府与企业没有直接的财产关系, 不应直接介入到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活动中。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部门要明确自身在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的地位, 政府作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活动中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必须认识到企业在资产重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不要过多干涉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细节, 明确自身地位, 做到“企业到位, 政府归位”政府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 使资产重组成为一种政府鼓励和调节下的有组织的市场活动。

3.提倡实质性及战略性重组

上市公司应该立足于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 把资产重组作为一种资本运营手段, 通过资产重组要能够切实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给企业带来长足的发展。而不能仅把资产重组作为一时的权宜之计, 通过资产重组来粉饰报表, 创造利润。尤其对于深陷财务困境的企业来说, 要避免资产重组的短期行为, 要放远目光, 从长计议, 将上市公司转变成一个具有新核心业务及资产、新机制的竞争力整体, 使其能更加好的适应市场管理, 使企业面貌有实质性的转变。在重组过程中为减少虚假重组和防范投机行为, 应及时透明、公开地进行信息披露, 鼓励实质性重组行为。

最后, 资产重组应该以战略性重组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战略性重组, 打造形成其自身产业的业绩突出、核心能力强的骨干企业。

参考文献

[1]李善民, 李珩.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研究.管理世界, 2003 (11) :127~134

[2]陈茸.资产重组对我国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及实证分析.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4) :151~153

[3]郭建新, 陈德棉.上市公司不同资产重组方式绩效评价-2003年沪深两市A股实证分析, 2005

[4]罗永恒, 曹雪平, 罗四维.并购方式对企业并购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宏观管理, 2007 (8) :11~13

[5]宋希亮, 张秋生, 初宜红.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 2008 (7) :111~120

杭州市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研究 篇6

研究杭州市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绩效可帮助我们看清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局部成效。通过资产重组, 能够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盘活资源存量、优化经济布局、完善内部治理机制、股权结构优化、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等经济目标。这些目标在杭州市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事件中是否得到体现, 资产重组对杭州市上市公司的影响有待检验。对该问题的研究, 有两个方法可以进行:一是事件研究法, 通过研究股票价格的变化得出结论;另一个是财务绩效分析法, 实证研究重组前后, 公司基本性能数据的变化得出结论。事件研究法在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最常用, 本文采用财务绩效分析法进行分析研究。

二、资产重组内涵

在上市公司重组过程中资产重组的做法已被广泛提及的“资产”通常是指使用所有可用的为企业带来收益的资源, 不仅包括企业的经济资源的资源, 而且还包括该组织和人力资源。从《公司法》的一般理论出发, 结合杭州市上市公司普遍进行的资产重组的实践活动, 以及我国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制度与模式, 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概念可以归纳为:企业资产的拥有者或控制者与企业外部的经济主体进行的, 对企业资产的分布形态进行重新组合、调整、配置的过程。资产重组的概念显然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企业层面的“资产”重组, 另一个是股东层面的“产权”重组。因而资产重组可分为企业资产的重新整合以及企业层面上的股权调整。依据以上定义, 资产重组不包含企业内部的资产的重新整合与企业对外部进行的产权投资, 而只谈论企业与外界之间发生的资产整合与企业产权的变动。

三、杭州市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实证分析

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所选样本为2008年在证券市场上发生资产重组的, 且满足以下条件的上市公司:

(1) 杭州市上市公司。

(2) 在2007年已经上市, 在2010年没有退市, 即能够获得2007年~2010年的财务数据的上市公司。

(3) 对于在2008年内发生多次重组的公司, 如果一家公司在一年之中发生多次相同方式的资产重组, 本文只将其归为一次重组事件;若为不同方式的资产重组, 本文只按其最有影响力的事件 (按交易额) 的重组方式。

(4) 剔除了重组类型为其他资产重组的样本, 由于其他资产重组这一类型包含的具体重组类型很多, 但是发生的数量很少, 作为一种重组类型来研究的实际意义不大, 已有的研究也基本忽略了这一类型, 因此我们也只对前面的四种类型重组的经营绩效进行讨论。

(5) 选取样本时排除多次资产重组对公司绩效产生的交叉影响, 即重组当年以后又发生重组事件的公司不能计入样本。

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和巨潮资讯网中的重大事项的披露信息;所用到的相关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和巨潮资讯网, 全部数据处理与图表均通过SPSS17.0和Exc e l软件进行处理。

2. 资产重组绩效的评价方法及指标的选取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 考虑到指标的各个方面, 反映了企业的各项指标纳入目标体系, 以建立资产重组方面的综合效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了避免单个指标可能造成的缺陷, 还将选取若干个会计指标, 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上市公司绩效综合得分模型, 然后检验重组前后综合得分测试变化。

为了探讨上市公司的资产长期影响重组的绩效, 检查的时间间隔延长至2年, 由重组前1年到重组后的2年。

具体步骤如下:

(1) 选取资产重组公司重组前后几年的若干指标建立指标体系。

(2) 将指标按重组前一年、重组当年、重组后第一年和重组后第二年分别做因子分析;构造一个综合得分评价函数, 计算出各公司资产重组前后不同年度的绩效综合得分。

(3) 对比重组前后公司综合得分的变化情况, 评价资产重组的绩效。

3. 基本假设

假设一:金融处理规则。由于上市公司的财务事务的状态有统一规定, 上市公司趋于完善金融体系, 政府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 假设所有的上市公司的财务交易的有关规则, 不同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具有一致可比性。

假设二: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会计事务所审计结果, 并假定由会计事务所审计的财务报表是可信的, 该数据具有相当的准确性。

4. 体系建立

本文研究资产重组的目的不是资产重组本身, 而是通过研究资产重组, 确定上市公司是否能真正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 我们是否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能否提高公司的业绩。这需要进行资产重组取得的效果进行定量分析, 提出了资产重组, 以获得结果反映指标体系, 以评估资产重组。

本文参照财政部颁发的绩效评价指标, 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和发展能力, 按照有关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 进行公司的业绩评价。

5. 样本分析

由于本文所选择的指标较多, 同时一些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直接纳入分析不仅复杂, 而且可能因为多元共线性而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因此需要借用统计方法对原始指标作相应的处理。

本文研究的指标“流动比率”为适度指标, 其余为正指标, 故与其他指标性质不同, 为使研究更加合理化, 应将其转化为正指标。正向化公式如下:

其中Y为原始指标, Z为指标的理论最优值, 本文计算的流动比率的理论最优值为2。

以2008年综合指标计算为例说明本文的计算过程。令指标Y1-Y5分别代表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增长率这五项指标。

将30家上市公司财务数据预处理之后, 导入SPSS进行运算, 得到重组前一年 (2007年) 、重组当年 (2008年) 和重组后一年 (2009年) 、重组后二年 (2010年) 的综合得分Ft。

四、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总体评价

通过杭州市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比较分析, 对全部上市公司的综合得分进行正值检验:

注:F2007、F2008、F2009、F2010分别表示2007年 (重组前一年) 、2008年 (重组当年) 、2009年 (重组后第一年) 和2010年 (重组后第二年) 的上市公司的综合得分。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8年重组当年经营绩效占全部样本公司的63.33%, 这说明重组事件发生后, 重组公司的经营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改善, 2008年资产重组的积极意义体现的较为显著。并且, 随着时间的推移, 2009年经营绩效上升的公司占80%, 2010年占80%, 与2009年持平, 经营绩效处于稳定的态势。2009年与重组当年相比绩效上升的公司占63.33%, 尽管2010年下降至56.67%, 但重组的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从整体看来, 样本公司的资产重组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并且获得经营绩效提升的公司不在少数。通过样本分析, 可以发现, 通过资产重组, 许多公司提高了整体的市场竞争力, 经营绩效出现稳步提升。从正值比率上看, 几乎所有年份之间绩效差值的正值比率都在50%以上, 说明有50%以上的企业业绩得到了改善, 而只有其他小于50%的企业业绩没有得到改善。企业重组的类型尽管千差万别, 但总体上都能给企业带来资本结构、股权结构, 以及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 关键因素取决于企业资产重组的初衷, 如果仅是为了顺应时代重组的潮流, 那将会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 如果企业诚心企图转型, 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那一般会取得较为不错的绩效。从整体来看, 全部样本公司的重组绩效较为显著, 重组后的整合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

五、结论

所选样本公司在重组当年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绩效, 尽管在重组次年业绩有下滑的趋势, 但在重组的第二年, 大部分公司的经营绩效都有上升的总体趋势。这一结果表明资产重组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跳板。数据体现了上市公司的短期绩效较为出色, 长期绩效不是特别显著, 但也比重组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要切实改善上市公司的重组绩效, 首先应该具备理性的资产重组动机, 在充分考虑自身主业、发展方向, 以及经营管理能力的前提下, 重大资产重组的实施, 以获得真正的长期条件和操作能力的持续发展;其次, 实证结果可以看出, 重组后的企业整合和重组工作协调对提高性能应该从公司实际出发, 加强资产重组的人员、管理、企业文化的整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以真正提高公司的重组表现。

参考文献

[1]苏艳丽, 庄新田, 哈敏.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及影响因素分析.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2

[2]盖建飞.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绩效实证研究.会计之友, 2010.6

[3]冯根福, 吴林江.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 2006.7

[4]姚禄仕, 李胜南.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实证研究.财会月刊 (理论) , 2007.10

[5]郭丹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影响因素分析.研究与探索, 2008.1

[6]王福胜, 孙逊, 李勋.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 2008.9

[7]陈茸.资产重组对我国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及实证分析[N].重庆大学学报, 2008.1

中小型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绩效分析 篇7

一、资产重组绩效评价模型的建立

(一) 研究对象的界定

本文摒弃以往按照扩张类、收缩类、控制权转移类和战略转移类的分类方式, 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资产重组的方式, 将兰州市中小型国有企业分为:

1. 扩张类重组, 包括兼并、合并、取得控制权。

2. 收缩类重组, 包括资产剥离、公司分立、分拆上市、股份回购、股权转让。

3. 内变型重组, 包括表外资本经营 (托管、战略联盟) 和资产置换 (单纯的资产置换、伴随着股权变动的资产置换) 。

(二) 财务指标的选择

为了全面、完整地评价中小型国有企业经营状况, 在借鉴国家财政部颁布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 (修订) 》的基础上, 笔者选择了初步的财务指标体系。见下表1:

全部数据处理和图表处理均通过SPSS软件和Excel软件进行。

二、兰州市中小型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实证研究

(一) 样本公司的选择

为了对兰州市的中小型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绩效进行有效的观察, 本文选取从2005年—2007年重组的兰州市中小型国有企业为样本。兰州市进行资产重组的国有企业有100家, 选取样本企业时设定了两个条件:一是重组涉及的资产规模不小于500万元;二是选择只发生了一种类型资产重组的企业。由于资料来源和时间的限制, 选取其中成功重组的10家国有企业, 以比较分析其重组之后一年与重组前一年以及当年的绩效变化。

样本企业的选取利用了兰州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存档的2005-2007年全年资产重组事项概览。包括年报, 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

经过以上的样本选择过程, 总共得到了10家国有企业作为研究样本, 被选样本公司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二) 主成分分析

将10家国有企业财务数据预处理之后, 导入SPSS进行运算, 得到重组前一年 (2005年) 、重组当年 (2006年) 和重组后一年 (2007年) 的综合得分Ft。

1.2005年

由SPSS软件运行出的KMO>0.5, 所以可以运用主成分分析。选取了2个主成分, 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5.301%, 即它们已包含了原始数据的75.301%的信息, 因此这2个主成分就能较好的评价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绩效。根据因子得分系数可以建立2个主成分得分公式:

代入标准化后的各指标数据, 得到2个主成分的得分, 再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加权平均, 得到2005年的综合得分公式:

2.2006年

由SPSS软件运行出的KMO>0.5, 满足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的前提条件。选取了2个主成分, 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2.799%, 即它们已包含了原始数据的72.799%的信息, 因此这2个主成分就能较好地评价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绩效。根据因子得分系数可以建立2个主成分得分公式:

代入标准化后的各指标数据, 得到2个主成分的得分, 再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加权平均, 得到2006年的综合得分公式:

3.2007年

由SPSS软件运行出的KMO>0.5, 满足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的前提条件。选取了2个主成分, 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3.062%, 即它们已包含了原始数据的83.062%的信息, 因此这2个主成分就能较好的评价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绩效。根据因子得分系数可以建立2个主成分得分公式:

代入标准化后的各指标数据, 得到2个主成分的得分, 再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加权平均, 得到2006年的综合得分公式:

(三) 资产重组的整体绩效分析

根据重组前后10个样本企业相应年份综合得分差值, 选取两种检验方法即均值检验 (T检验) 、比率检验 (Z检验) 相互配合使用对总样本进行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可以计算出重组前后综合得分的差值的均值, 并且可以检验差异是否显著;Z检验可以判断差异的正负, 即重组前后综合得分的变化方向。

样本公司重组前后综合得分差值的均值及检验结果见表3。

通过上表的P值在这三个年度任意两个年度的显示, 说明全部样本在重组的前一年和重组的后一年经营绩效未发生大的变化, 业绩未明显改善了;重组的前一年和重组当年绩效发生显著的变化, 可能是由于有的国有企业的重组事件是在临近重组前一年的年终时才发生, 并对企业当年业绩造成重大影响;重组当年和重组后一年经营绩效有显著差异, 说明样本企业在重组年经过整合, 使其业绩发生较大的改善。虽然P值显示, 重组前后全部样本的经营绩效未有显著差异, 尽管从F05-F06、F05-F07的均值分别为-0.7651、-0.0008可以看出, 2005—2007年期间国有企业绩效差值均值一直呈现下降趋势, 但是2007年相对于2006年下降的幅度大大减少;重组后一年业绩相对于重组当年有大幅的上升。从正值比率也可以看出只有约60%的国有企业在重组后的经营业绩得到改善, 而另外40%左右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却没有得到改善, 所以从整体来看, 全部样本公司重组后的绩效虽然变化不大显著, 但是还是有所改善, 强调一点的是, 重组后的整合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 各类资产重组绩效评价分析及年度变化检验

从全部样本的重组绩效结果来看, 10家样本公司重组前和重组后的总体绩效并没有发生显著差异 (2005—2007年的绩效差值的均值为-0.0008) , 这可能是不同重组类型之间的绩效互相抵消所导致的。

1. 扩张类资产重组的评价分析及年度变化检验

(1) 计算扩张重组企业各年的绩效得分

(2) 扩张重组企业的绩效年度变化检验

根据SPSS软件运行出的结果, 现将扩张重组国有企业的任意两年之间绩效之差的均值总结如下表5:

从表5中可以看出, 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和甘肃兰阿煤矿的扩张类资产重组方式在2005-2007年度, 其绩效水平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重组当年 (2006年) 样本企业相对于重组前一年 (2005年) 绩效有所下降, 但是并未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重组后一年 (2007年) 样本企业相对于重组当年 (2006年) 绩效有所上升, 但其P值也远远大于0.05 (P=0.163) , 效果不显著;从重组前一年 (2005) 和重组后一年 (2007年) 看, 扩张类样本企业绩效水平是呈上升趋势的, 并且通过了显著性5%的检验。所以从实证结果看, 发现此类重组方式明显的提升了国有企业的业绩水平。

2. 收缩类资产重组的评价分析及年度变化检验

(1) 计算收缩重组企业各年的绩效得分

(2) 收缩重组企业的绩效年度变化检验

根据SPSS软件运行出的结果, 现将收缩重组国有企业的任意两年之间绩效之差的均值总结如下表7:

从表7中可以看出, 发生收缩类当年样本企业业绩有所下降, 且变化显著 (P=0.003) 。F06-F07和F05-F07的均值分别为0.6988、0.1617, 由此可以看出, 从收缩重组后当年起, 样本公司的绩效有所上升, 而且非常显著 (P=0.008) ;重组后一年的绩效相对于重组前一年又有所提升, 但是不大显著 (P=0.0645) 。所以从实证结果看, 收缩类重组使得国有企业的业绩水平明显上升。说明兰州市的引资重组, 合理设置股权结构和做强做大其主要产业的做法加快了资产重组的步伐。

3. 内变型资产重组的评价分析及年度变化检验

(1) 计算内变重组企业各年的绩效得分

(2) 内变重组企业的绩效年度变化检验

根据SPSS软件运行出的结果, 现将内变重组国有企业的任意两年之间绩效之差的均值总结如下表9:

从表9可以看出, 内变类样本重组当年绩效下降, 但是P值远远大于显著性水平 (P=0.219) , 即效果不显著。F06-F07和F05-F07的均值分别为1.1068、-0.3207, 由此可以看出, 从内变重组当年起, 样本企业的绩效有所上升, 但是不显著 (P=0.165) ;重组后一年的绩效相对于重组前一年有所下降, 但是也不显著 (P=0.3305) 。所以从实证结果看, 内变类重组使得国有企业的业绩有所改善, 但是由于差值为负的企业比例占的比重比较大, 所以从2005年到2007年的绩效差值的均值为负数, 也就是说国有企业内变重组的绩效不明显。

四、结论

(一) 表面上“资产置换和托管”的重组方式 (即内变型重组方式) 对国有企业当年经营绩效会产生总体向好的影响, 但实际很难评估其远期的效果。

(二) 并购、引资扩股类的扩张型重组方式对国有企业的总体绩效带来比较好的影响。

(三) 在行业整合、做强做大主业类的收缩重组中, 都能通过减少亏损或增加收益提高业绩。

摘要:本文以建立的分析模型为基础, 探讨了数据处理的具体方法, 对应用于SPSS软件的数据模型进行了说明。以2006年兰州市的10家中小型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所得的实际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并分析了这些国有企业于2005、2006、2007年的绩效变化情况, 对这3年兰州市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中小型国有企业,资产重组,主成分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文彤.SPSS.11统计分析教程[M].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2.

〔2〕郭建新, 陈德棉.上市公司不同资产重组方式绩效评价——2003年沪深两市A股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 2005 (20) .

〔3〕尤建新, 武小军.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评价模型[J].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06) .

〔4〕陈茸.资产重组对我国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及实证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04) .

重组绩效 篇8

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 内幕交易、关联交易等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 为了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和保护投资者权益, 中国证监会于1998年引入了一种特殊的市场退出和预警机制——ST制度:如果某上市公司出现财务状况异常或其它状况异常情况, 导致投资者难以评价该公司前景从而损害到投资者利益时, 该公司就会被证交所实施特别处理 (special treatment) 。自1998年实施这一制度以来, 至2004年末, 有275家上市公司先后被特别处理 (其中因财务状况异常被ST的有265家, 因其它状况异常被ST的有10家, 有13家上市公司两次被ST) , 占上市公司总量的20%左右。学术界和实务界对这类陷入财务困境的ST公司予以极大关注, 但迄今为止, 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如何构建更为精确的财务困境预测模型上, 而对于这些ST公司在摆脱财务困境 (摘帽) 之后的研究则较少涉足。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规定, 两年内扭亏为盈的ST公司可以撤销ST, 否则, 将做摘牌处理。为了避免被摘牌这些ST公司纷纷采取各种重组措施, 最终一些ST公司脱离了困境、摘掉了ST的帽子, 但它们是否就此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重组后的长期绩效如何呢?这些问题学者们关注的还远远不够。本文试图对这些公司在脱离困境后的长期绩效进行追踪考察, 以辨别摘帽的实质, 从而为投资者和证券监管部分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2 文献回顾

国外的研究大多都是将企业根据破产法提出破产申请的行为作为确定其进入财务困境的标志, Kang等 (1997) 比较了一组经营业绩大幅下降的日本和美国公司的重组, 发现日本公司与美国公司一样, 公司规模缩小后, 重组业绩提高[1];James和Davide (2000) 研究了澳大利亚引入“自愿管理”作为清算的替代方式, 建立了公司选择破产还是清算的预测模型, 发现重组成功的公司利润更高, 杠杆更强, 短期清偿能力更好[2]; Sudi等 (2001) 考察了166家英国财务困境公司的四种脱困策略, 即经营重组、资产重组、管理重组和财务重组, 结果发现, 脱困公司和非脱困公司采用了非常类似的策略组合, 只是非脱困公司重组效率远远低于脱困公司[3]; Clas等 (2002) 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瑞典财务危机时期28家财务困境公司的仲组类型、组织结构变化及其对业绩的影响, 结果表明重组前后公司业绩并没有显著变化[4]。

国内文献多数以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 (ST) 作为陷入财务困境的标志, 相应的研究也针对特别处理, 李秉祥 (2003) 总结了我国现有债务重组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ST公司的战略重组应面向市场, 实行全面重组[5]; 陈洪波、高燕军 (2003) 选取29家曾经被ST又被取消ST的公司为样本, 结果表明一部分取消ST的公司并没有真正解除财务困境[6]; 张玲、曾志坚 (2003) 对ST公司和非ST公司的重组绩效分别进行了实证分析, 显示不管是ST公司还是非ST公司重组的绩效都不理想, ST公司在重组当年以高负债获得了业绩蹬稍许提高, 之后又下降[7]。

上述关于ST公司重组与业绩变化的实证研究, 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 计量指标单一或者只考察了重组的短期绩效情况。陈洪波、高燕军仅以经营现金流为基础, 张玲、曾志坚只以反映盈利能力的ROI、ROE和EPS作为重组效益的计量, 而且只比较了各个指标的平均值。如果对于某个指标值, 样本中某家公司过大 (或过小) , 狠可能对均值有拉高 (或拉低) 的效应, 这可能导致研究结果有偏差。基于此,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多指标体系, 采用因子分析法, 对ST公司的重组绩效提供一个较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3 研究样本

3.1 样本选取

本文按照国内研究的惯例, 选取1998~2002年被特别处理 (ST) 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为了保持样本的可比性, 对上述ST公司进行了筛选。

首先, 由于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的原因主要有财务状况和其它状况异常两种情况, 为保证ST确系财务困境所致, 本文限定研究样本必须是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ST的上市公司, 符合这一条件的公司共计173 家。其次, 为了考察重组战略的真正实施效果, 将先后有两次ST经历的13家公司予以剔除。再次, 在这里主要针对A股上市公司的情况进行研究, 所以将其中的17家B股上市公司也予以剔除。另外, 将出现奇异值的3个公司也从中删除。根据以上几个条件, 实际获得有效样本数140个。样本分布如表1所示。

根据管理规则, 两年内扭亏为盈的ST公司可以撤销ST, 否则将做摘牌处理。因此我们考察了上述样本公司在被ST两年后 (2000~2004年) 的财务地位 (是否摘帽) , 如表2所示。

表2表明57家 (40.7%) 困境公司摘帽了, 还有62家 (44.3%) 困境公司没有摘帽, 剩余的21家 (15%) 样本公司退出市场。摘帽的比率在30.4%、56.5%之间波动。

3.2 样本公司重组行为的描述性统计

这些公司被ST后为了尽快摆脱困境纷纷采取各种重组战略, 按照中国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 (CSMAR) 对ST公司实施重组的分类, 我们将ST公司的重组战略分为股权转让 (SHT) 、资产剥离 (AT) 、兼并收购 (AP) 、资产置换 (AR) 及债务重组 (LR) 五类。表3统计了摘帽与没有摘帽样本公司重组的次数, 可以发现ST公司的重组活动非常频繁, 平均每家样本公司重组2.01 (239/119) 次, 其中摘帽样本公司重组2.51 ( (92+40+11) /57) 次, 没有摘帽样本公司重组1.55 ( (39+41+16) /62) 次, 摘帽样本公司的重组频率多于没有摘帽样本公司的重组频率。摘帽样本公司在ST当年进行的重组活动 (92次) 远远多于没有摘帽样本公司 (39次) , 说明这些摘帽公司在被ST后积极采取措施争取早日摆脱困境, 而没有摘帽样本公司则没有那么积极。另外, 在ST后第一年和第二年摘帽样本公司兼并收购活动多于没有摘帽样本公司, 而没有摘帽样本公司在ST后第一年和第二年则采取了更多的资产剥离和资产置换活动, 说明摘帽与没有摘帽样本公司倾向于采取不同的重组行为。

3.3 最终样本分布

为了考察ST公司重组摘帽之后的绩效, 对57个摘帽公司所进行的重组活动进行筛选: (1) 一次公告中只有一种重组形式; (2) 如果一家公司在同一年度连续发生同类重组活动, 重组活动的时间间隔必须大于2个月, 且我们只选取该类重组活动的第一次公告事件作为该类重组的研究事件; (3) 被ST当年进行重组且在ST后第一年即实现摘帽。最终得到35个符合条件的摘帽样本公司, 样本分布见表4。

为消除行业及规模的影响, 选取对照组作为财务困境公司重组摘帽前后绩效变化的比较基准。选择的标准如下: (1) 同行业。以证监会2001年3月6日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所划分的行业为标准选择对照组样本。由于上市公司集中于制造业, 因此, 在选择制造业摘帽公司的配对样本时, 以二级 (次级) 分类为依据, 其他行业的配对样本仍以一级分类为标准。 (2) 规模相近。以摘帽前一年度末公司总资产面值的70%~130%为标准确定对照组样本。 (3) 在研究期间及前一年度没有实施重组行为。如果同一家公司无法找到行业内的配对公司, 则仅按照规模来配对。经过筛选, 最终也取得对照组样本35个。

本文所用数据均来自深圳国泰君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中国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 (CSMAR) 。使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 13.0。

4 研究方法

4.1 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 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的依赖关系出发, 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即以最少的信息丢失, 将众多原始变量浓缩为少数几个因子变量, 使因子变量具有较强的可解释性 (郭志刚, 1999) [8]。其数学模型为:

{X1=α11F1+α12F2++α1nF1n+ε1X2=α21F1+α22F2++α2nFn+ε2Xm=αm1F1+αm2F2++αmnFn+εm (1)

其中, X1, X2, …, Xm表示m个原始变量;αij为因子载荷;Fi (i=1, 2, …, n) 为n个共因子; εi (i=1, 2, …, m) 为特殊因子。

4.2 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尽管财务指标受到重组支付方式和会计合并方法的影响, 甚至经常受到操纵, 但是陈晓 (1999) 的实证研究还是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报表盈余数字具有很强的信息含量[9], 并且冯根福、吴林江 (2001) 认为如果给予较长的会计期间, 会计指标操纵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 公司业绩的变化最终都会反映到其会计报表中[10], 所以采用财务和会计数据来衡量公司的经营业绩。根据上市公司的经营特点并借鉴财政部与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的财务指标体系, 选定如下5大类12个指标: (1) 盈利能力指标:总资产报酬率 (X1) 、净资产收益率 (X2) 、销售利润率 (X3) ; (2) 股东获利能力指标:每股收益 (X4) 、每股净资产 (X5) ; (3) 资产运营能力指标:总资产周转率 (X6) 、流动资产周转率 (X7) ; (4) 偿债能力指标:资产负债比率 (X8) 、流动比率 (X9) ; (5) 发展能力指标:总资产增长率 (X10) 、利润增长率 (X11) 、资本积累率 (X12) 。

但是, 上述指标都是基于会计盈余的, 由于会计盈余中存在很多不能反映重组绩效的项目, 如非核心收益项目 (主要包括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和补贴收入) , 同时会计盈余很容易被操纵, 而这些非核心项目是公司操纵利润的焦点, 许多公司通过投资、联营、资产处置、债务重组, 甚至政府补贴等方式来操纵会计盈余的现象极其普遍。正是由于这些原因, 为满足研究需要, 并进一步克服上述基于会计指标的局限, 构建现金收益率 (RCR) 指标来衡量公司重组绩效。RCR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RCR=ΟΡt+FCt+ΤEtΤAt (2)

其中, OPtt年度的营业利润; FCtt年度的财务费用; TEtt年度的汇兑损失; TAtt年末的总资产。

采用RCR指标作为绩效衡量标准有以下优势:可以剔除净利润指标中不但不能反映公司真实绩效且容易被操纵的线下项目的干扰, 如营业外收支净额、政府补贴收入等;可以剔除容易被操纵的投资收益项目;还可以剔除政府主导的利息费用减免等非重组因素的干扰。同时, RCR指标被操纵的可能性比净利润低很多。所以RCR能够更加真实反映公司的经营绩效。

另外, 还选取每股经营现金流量指标 (X14) 反映样本公司的现金支付状况, 因为上述现金收益率指标 (X13) 反映样本公司的现金收益情况, 所以将这两个指标作为反映现金支付能力的指标。构建的绩效衡量指标体系如表5所示。

4.3 研究设计

国内外学者一般运用两种方法检验企业重组的长期绩效变动。第一种称为“长期事件研究法” (event study method) , 采用企业重组后三或五年的股票收益率指标, 衡量企业重组事件所引起的股价变动;第二种是“会计数据研究法” (accounting method) , 采用企业重组后三或五年的会计财务数据指标, 衡量企业重组后引起的企业经营绩效变动。

长期事件研究法基于股票市场进行研究时, 不能区分资产收益的增加赖自于真实的经济利得或是资本市场的非有效性, 为此, 宜采用会计财务指标衡量与收购相关的运营绩效, 以有效识别资产收益的真正来源 (Healy, Palepu和Ruback, 1992) [11]。会计数据研究法使用关键财务指标或建立财务指标体系来评价公司的经营绩效, 桐过比较收购前后公司财务绩效的变化, 以考察收购事件对公司的影响 (李善民和朱滔, 2005) [12]。

采用“会计数据研究法”, 按照研究惯例应采用重组后三或五年的会计财务数据指标。这里, 由于试图考察样本公司在摘掉ST帽子后是否比摘帽前的业绩有明显好转, 选取的样本为“ (3) 被ST当年进行重组且在ST后第一年即实现摘帽。” (见 “三、 (三) 最终样本分布”部分) 。此时, 如果将摘帽年度定为0年, 则被ST年度即摘帽前一年为-1年, 摘帽后第一、二、三年度即为+1、+2、+3年, 时间坐标轴如图1所示。于是, 我们选取样本公司的时间维度为摘帽前一年、摘帽当年和摘帽后第一年至第三年共五年的财务指标。

运用因子分析法, 比较重组前后这些年度财务指标的变化, 即将摘帽样本公司重组前一年及重组后各年的业绩与对照组样本公司相应期间的业绩进行对比分析, 考察重组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用以评价公司的长期绩效。因为选取的样本均是在被ST当年进行重组而且在ST后第一年即实现了摘帽, 所以对重组前后年度业绩的比较就是对摘帽年度前后业绩的比较。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重组前一年绩效分析

首先, 对指标进行正向化、标准化处理, 接着检验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各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说明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法。因此, 我们因子分析法的原理, 运用SPSS软件计算出各因子所对应的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 并根据各指标变量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对因子进行命名等。其结果如表6、表7所示。

从表6可以看出, 按照设定的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 SPSS软件提取的6个公共因子替代原来的14个指标, 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8.42%, 已经反映了原有变量的大部分信息, 是比较合适的。从表7中可以看出, 因子F1与X1、X2、X4、X12相关性明显, 定义为盈利能力因子;因子F2与X3、X6、X7相关性明显, 定义为资产运营能力因子;因子F3与X8、X9相关性明显, 定义为偿债能力因子;因子F4与X10、X11相关性明显, 定义为发展能力因子;因子F5与X5相关性明显, 定义为股东获利能力因子;因子F6与X13、X14相关性明显, 定义为现金支付能力因子。

其次, 采用回归分析法得出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并计算各因子得分, 这里只对这些得分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和比较分析, 如表8所示。从各因子 (F1、F2、F3、F4、F5、F6) 比较来看, 摘帽样本公司的均值和中位数均低于对照组样本公司, 并且差异显著。

注: t值与z值分别是独立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曼-惠特尼U (Mann-Whitney U) 秩检验统计量, 括号内数字分 别为t值与z值的概率p.

最后, 为了对样本公司的绩效进行综合评价, 我们分别以初始解中各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和旋转后各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来确定各因子的权重, 得到的综合得分模型为F综1和F综2, 即:

F1=32.25F1+18.36F2+14.37F3+10.11F4+8.31F5+5.02F688.42 (4)

F2=28.02F1+18.11F2+13.21F3+12.34F4+10.02F5+6.72F688.42 (5)

同样, 这里只对各样本公司的综合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比较分析, 如表9所示。虽然两种方法下计算的得分有所不同, 但这种差异对显著性检验没有造成多大影响, 即摘帽样本公司综合得分均低于对照组样本公司综合得分, 而且差异均在5%水平显著。

注: t值与z值分别是独立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曼-惠特尼U (Mann-Whitney U) 秩检验统计量, 括号内数字分别 为t值与z值的概率p.

综上所述,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样本公司多指标绩效评价结果表明, 在重组前一年度, 摘帽样本公司的绩效比对照组样本公司的绩效要差, 而且在统计上差异显著。

5.2 重组后各年绩效分析

进一步分析重组当年、重组后第一、第二和第三年两类公司的经营绩效, 方法和分析过程与分析重组前一年相同, 这里只列出最终的检验结果, 即重组当年和重组以后各年度对应的各公共因子得分的描述性统计与对比结果以及各年度对应的样本公司综合得分的描述性统计与对比结果, 如表10、表11所示。

注: t值与z值分别是独立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曼-惠特尼U (Mann-Whitney U) 秩检验统计量, 括号内数字分别为t值与 z值的概率p.

注: t值与z值分别是独立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曼-惠特尼U (Mann-Whitney U) 秩检验统计量, 括号内数字分 别为t值与z值的概率p.

①重组当年。表10中的数据说明, 在重组当年, 仍得到6个公共因子, 各因子定义与重组前一年相同。从前5个因子 (F1、F2、F3、F4、F5) 比较来看, 摘帽样本公司的各项指标因子得分有了明显提高, 尤其是盈利能力因子 (F1) 与股东获利能力因子 (F5) 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样本公司的得分, 并且其差异显著; 但在第6个现金支付能力因子F6上, 摘帽样本的均值与中位数仍低于对照组样本的均值与中位数, 并且差异仍在5%水平显著。表11中的数据说明, 在重组当年, 采用两种方法计算的摘帽样本公司综合得分的均值与中位数均高于对照组样本公司的综合得分, 而且差异在5%水平显著, 与重组前一年的情况大有不同。这一情况表明尽管重组没有提升处于困境的ST公司的现金支付能力, 但大大提高了其绩效, 使其达到了摘帽的要求, 从而摘掉了ST的帽子。

②重组后第一年。表10中的数据说明, 在重组后第一年, 仅得到5个公共因子, 分别与重组前一年的前4个因子和第6个因子定义相同, 即没有第5个股东获利能力因子。从前4个因子 (F1、F2、F3、F4) 比较来看, 摘帽样本公司的各项指标因子得分均低于对照组样本, 虽仍高于重组前一年, 但比重组当年有所下降, 而且在盈利能力因子 (F1) 上的显著性差异也不复存在;而在第5个现金支付能力因子F5上, 摘帽样本的均值与中位数仍低于对照组样本的均值与中位数, 并且差异仍在5%水平显著。表11中的数据说明, 在重组后第一年, 采用两种方法计算的摘帽样本公司综合得分的均值与中位数与重组当年的情况有所不同, 虽然高于重组前一年的得分但均低于对照组样本公司的得分。这一情况表明摘帽样本公司在重组后其绩效并没有持续提高。

③重组后第二年。表10中的数据说明, 在重组后第二年, 仍然仅得到5个公共因子, 与重组后第二年各因子代表的指标相同。从前4个因子 (F1、F2、F3、F4) 比较来看, 摘帽样本公司的各项指标因子得分持续下降, 显著低于对照组样本公司的各项指标因子得分, 而且在各因子上又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同样在现金支付能力因子F5上, 摘帽样本的均值与中位数仍低于对照组样本的均值与中位数, 并且差异仍在5%水平显著。表11中的数据说明, 在重组后第二年, 采用两种方法计算的摘帽样本公司综合得分的均值与中位数均低于对照组样本公司的得分, 而且其差异在10%水平显著。这一情况表明摘帽样本公司的绩效在重组后可能又开始下降。

④重组后第三年。表10中的数据说明, 在重组后第三年, 仍然仅得到5个公共因子, 同样与重组后第二年各因子代表的指标相同。从各因子 (F1、F2、F3、F4、F5) 比较来看, 摘帽样本公司的各项指标因子得分已经下降至重组前一年的水平, 而且在发展能力和现金支付能力方面比重组前一年的水平还要差。表11中的数据说明, 在重组后第三年, 采用两种方法计算的摘帽样本公司综合得分的均值与中位数均低于对照组样本公司的得分, 而且其差异同样又在5%水平显著, 与重组前一年的情况基本相同。这一情况表明摘帽样本公司的绩效在重组后第三年又回到原来的水平, 甚至还有所下降 (摘帽样本公司综合得分的均值与中位数均低于重组前一年的得分) 。

5 研究结论

ST公司在脱离困境后的长期绩效如何是投资者、债权人和证券监管部门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ST后第一年即摘帽的35个公司为样本, 选取这些公司摘帽前一年、摘帽当年和摘帽后第一年至第三年共五年的财务指标, 运用因子分析法, 考察它们的长期绩效。

研究结果表明, 在重组前一年度, 摘帽样本公司的绩效比对照组样本公司的绩效要差, 而且在统计上差异显著;在重组当年, 摘帽样本公司综合得分的均值与中位数均高于对照组样本公司的得分, 而且差异在5%水平显著, 表明尽管重组没有提升处于困境的ST公司的现金支付能力, 但大大提高了其绩效, 使其达到了摘帽的要求, 从而摘掉了ST的帽子;但在重组后第一年, 摘帽样本公司综合得分的均值与中位数与重组当年的情况有所不同, 均低于对照组样本公司的得分, 说明摘帽样本公司的 绩效在重组后并没有持续提高;在重组后第二年, 摘帽样本公司综合得分的均值与中位数不仅低于对照组样本公司的得分, 而且其差 异在10%水平显著, 说明摘帽样本公司的绩效在重组后又开始下降;在重组后第三年, 摘帽样本公司综合得分的均值与中位数均低于对照组样本公司的得分, 而且其差异同样又在5%水平显著, 与重组前一年的情况基本相同, 说明摘帽样本公司的绩效在重组后第三年又回到原来的水平, 甚至还有所下降 (摘帽样本公司综合得分的均值与中位数均低于重组前一年的得分) 。

总之, 重组的效果并不理想, 这些ST公司虽然从盈利能力上看经过重组达到了摘帽的要求, 暂时摘掉了ST的帽子, 但实际上在重组摘帽后资金严重不足 (摘帽样本公司的现金支付能力因子得分一直低于对照组样本公司, 并且差异显著) , 没有持续发展能力, 从长期看其业绩并没有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Kang J K, et al.Corporate restructuring duringperformance declines in Japan[J].Journal ofFinancial Economics, 1997, (46) :29~65.

[2]Routledge J, Gadenne D.Financial distress, reorganization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J].Accounting and Finance, 2000, (15) :233~260.

[3]Sudarsanam S, et al.Corporate financial distressand turnaround strategies:an empirical analysis[J].British Jourrnal of Management, 2001, (12) :183~199.

[4]Bergstorm C, et al.Restructuring activities andchanges in performance following financial distress-a study of twenty-eight firms that failed duringthe Swedish Financial Crisis of the 1990s[R].SNSOccasional Paper No88, 2002.

[5]李秉祥.我国上市ST公司财务危机的战略重组研究[J].管理现代化, 2003, (3) :53~57.

[6]陈洪波, 高燕军.非ST公司是否真的脱困——基于单变量模型的判断[J].会计之友, 2003, (3) :16~17.

[7]张玲, 曾志坚.上市公司重组绩效的评价及财务困境预测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 2003, (5) :48~51.

[8]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9]陈晓, 陈小悦, 刘钊.A股盈余报告的有用性研究——来自上海、深圳股市的实证证据[J].经济研究, 1999, (6) :21~28.

[10]冯根福, 吴林江.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01, (1) :54~61.

[11]Healy P M, Palepu K G, Ruback R S.DoesCorporate Performance Improve after Merger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2, 31 (2) :135~17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重组绩效】相关文章:

青岛城市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资产重组分析——基于事件分析法的短期绩效分析10-07

重组06-27

结构重组05-14

基因重组05-16

行业重组05-17

选择重组05-22

合并重组06-03

机构重组06-04

重组分析06-14

重组知识06-21

上一篇:国际共产主义下一篇:人类生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