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制度改革

2024-07-08

欧洲的制度改革(精选九篇)

欧洲的制度改革 篇1

从来源上讲, 欧洲债务危机主要是政府财政赤字不断扩大, 并逐年积累, 迫使政府不断靠借债度日而出现的结果。从过去几十年的经验来看, 自从1970年代欧洲国家经济陷入滞涨之后, 其高昂的社会养老保障和福利财政支出便成为政府财政赤字的重要甚至主要来源。总体上说来, 政府债务长期较高的欧洲国家在社会养老保障和社会福利方面具有在“三高一低”特征, 即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支出占GDP比重高, 养老社会支出占GDP比重高, 公共养老金替代率高和养老金再分配功能偏低等特点。

2 社会保障的制度刚性是欧洲社会保障支出的根本原因

可以说, 部分欧洲国家政府债务长期在高水平上徘徊源于政府财政收支长期不平衡, 而财政收支长期不平衡又是社会保障和福利偏高, 特别是由于老年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偏高的结果。但关键的问题是, 为何这些国家在如此长的时间里 (20余年) 都难以抑制住社会养老保障和福利支出水平, 进而降低其政府财政赤字呢?该问题的答案与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福利的刚性等因素密切相关。所谓社会养老保障刚性是指社会保障项目及其支出水平在经济增长期间快速扩张, 但在经济停滞甚至衰退期间, 却不会随经济收缩而收缩, 明显表现出只增长而难以收缩的刚性特征。政治制度构架、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养老金制度设计, 以及社会养老保障与劳动力市场僵化、经济增长放缓之间的互动是债务比重长期偏高的欧洲国家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带有明显刚性的主要原因。

3 欧洲社会养老保障模式困境对中国的经验借鉴

3.1 再认识欧洲社会保障发展历程, 重新确立社保建设适当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理念

欧洲国家债务危机的经历说明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增长往往难以同步。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政府有财力, 民众又乐意提高社会养老保障待遇, 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可以协调发展, 但是一旦经济增长放缓和停滞, 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增长却难以及时下降, 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发展便失去协调。政府债务比重长期高的欧洲国家社会保障支出还表现出一个特点, 社会养老金的增长无视于经济发展乏力和政府财政窘迫的现实, 即便是在经济增长趋于缓慢, 政府赤字不断扩大, 从而被迫大量举债的背景下, 这些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障和福利支出仍然高居不下, 刚性十足, 导致政府债务长期在高位维持。

中国经济不可能永远高速发展, 总有一天会逐渐放缓, 如果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就保持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一致, 那么, 在经济增长放缓之后, 社会保障财政必然会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 遂导致政府财政赤字问题。因而, 我们需要从整个经济周期来思考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协调问题, 在经济高涨时期适当保持社会保障建设适当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进而可以在经济萧条或衰退时期保持适当协调, 从而保障社会养老保障财政的长期可持续性。

这就意味着中国还是要坚持生产型特点的社会保障模式, 在以经济增长为基本原则来保障民众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持续提升。反而, 如果盲目学习欧洲国家福利模式, 在当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就开始推行社会养老保障建设与经济增长同步, 就很有可能陷入欧洲社会养老保障建设陷阱, 社会养老保障建设停滞不前, 经济增长又长

期乏力。具体说来, 社会养老待遇水平应该在通货膨胀与工资增长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 而不应该单纯根据工资增长率来同步调整养老金待遇水平。从当前看来, 我国近几年通货膨胀率增长较快, 工资增长也较快, 养老金待遇可以适当增长, 可以取通货膨胀和工资增长加权平均 (如2*通货膨胀率/3+1*工资增长率/3) 来确定养老金的增长速度。

3.2 调整退休金支付结构, 强化基础养老金的横向再分配功能

时至今日, 那些政府债务比重长期偏高的国家仍然以现收现付制的退休金模式为主, 仅有公共退休金支柱, 且其公共退休金缺乏收入再分配功能, 养老金制度改革不成功。与意大利等国类似, 目前我国退休金体系中仅有基础退休金支柱, 这就导致我国养老金替代率 (当前为50%左右) 明显低于欧洲国家 (普遍在60%以上) 。但必须指出的是, 仅就公共养退休金替代率而言, 我国并不明显比发达国家低 (OECD国家公共退休金替代率为49.9%, 与中国相当) , 问题在于我国没有企业和个人退休金支柱。另外, 我国公共 (基础) 养老金的再分配功能也弱。表中,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劳动者与企业职工退休金的差异 (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与机关单位就业者的平均工资大致相差8%~16%) 甚至高于在职工作期间收入差异 (企业部门的平均离退休费与机关单位的平均离退休费的差距约为36%~42%) , 说明现有养老保障制度导致了正规部门内部不同劳动群体收入不平等。

中国当前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核心并不在普遍提高基础养老金的待遇水平, 而在于调整退休金的支出结构, 强化养老金的再分配功能。退休金的支付结构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退休金来源结构, 第二个层次是不同收入群体的退休金替代率结构。理论上, 我国退休金来源包括公共统筹部分, 个人账户部分, 以及自愿积累的企业年金和私人养老储蓄等多种形式, 但事实上, 目前中国城镇职工只能领取到公共养老金, 其他形式退休金仍未能发挥保障作用, 因而必须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强制性的个人账户积累, 落实个人账户建设的行政执法政策和措施。同时, 建立有效推动企业和城乡居民自愿养老账户积累的激励体系, 从利息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面着手, 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养老金支付结构, 从而保障老年人拥有比较充足的养老金收入。另外, 为加强养老金再分配功能, 在基础养老金替代率体系中, 应该较大幅度降低高收入者的替代率, 适当降低中高收入者的替代率, 逐步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替代率, 较大幅度提高低收入者的替代率, 并逐步使基础养老金替代率下降到35%左右的水平。

3.3 构建养老金制度关键参数的弹性调整机制

要减轻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刚性对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与改革的影响, 就需要构建养老金制度关键参数的弹性调整机制。社会养老保险的关键参数主要包括覆盖率、缴费率、替代率以及领取资格条件。中国在2020年前要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 人人享有基本社会养老保险, 因而, 养老金覆盖率不存在弹性调整的问题。另外, 我国当前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率已经较高, 既不适宜明显降低缴费率, 也不宜再大幅提高缴费率, 缴费率调整空间也较小。

为了保证基础养老金替代率达到目标水平, 并实现养老金财政长期平衡, 我国应该建立基础养老金替代率的自动 (弹性) 调整机制, 即根据公共养老金收入和支出状况建立一个养老金收益与负债的“替代率平衡指标”。当“替代率平衡指标”显示养老金财政盈余时, 便可以结合人口老龄化程度、物价水平、工资增长率等来动态调整养老金待遇水平和替代率;一旦“替代率平衡指标”指示养老金入不敷出时, 便应该根据养老金赤字的具体数额调整养老金待遇水平和替代率, 使公共养老金恢复到收支平衡状态。

在领取退休金的资格条件方面, 我国推迟退休年龄是必然的选择, 关键在于何时开始推迟, 以及未来不同时间段的具体退休年龄的计划问题。从国外的相关经验来看, 必须在较长的时间段内逐渐推迟退休年龄, 且应该分阶段来实施, 从而减轻退休年龄改革对老年劳动者带来的不利影响。由于当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我国目前无须推迟退休年龄, 但应该在未来30~40年内逐渐提高退休年龄。基本设想是在2025年左右中国开始进入老龄社会时, 逐渐将男性劳动者退休年龄推迟到62岁或63岁, 女性劳动者退休年龄推迟到57岁或58岁;在2035年左右中国进入深度老龄社会时, 逐渐将男性劳动者退休年龄推迟到64岁或65岁, 女性劳动者退休年龄推迟到61岁或62岁。

摘要:规模庞大且难以消减的社会养老保障和福利支出不仅是欧洲国家爆发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 也是部分欧洲国家政府债务长期偏高的主要原因, 而欧洲社会养老金保障支出长期居高不下又源于其社会保障制度的刚性。因而, 当前我国需要未雨绸缪, 建立一个缓解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刚性的养老金制度改革机制。

关键词:欧洲,社会养老保障,弹性机制

参考文献

[1]罗伯特·霍尔茨曼, 理查德·欣茨, 等.21世纪的老年收入保障——养老金制度改革国际比较[M].郑秉文, 等, 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

[2]张士斌, 王祯敏.中国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积累的阶段性关联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10 (4) :43-48。

[3]张士斌, 王桥.中日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比较[J].现代日本经济, 2010 (4) :58-64。

[4]OECD.Pensions at a Glance2011:Retirement-income Sys-tems in OECD Countries[R].www.oecd.org/els/social/pensions/PAG Social Protection.

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 篇2

一、背景和目的

1.背景

封建割据势力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新兴资产阶级和为了各自利益互相借助

2.目的

改变现状,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

二、主要改革及其措施

1.主要改革

法国路易十四的改革          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普鲁士腓特列二世的改革      奥地利的开明专制

2.相同措施

加强中央集权                鼓励发展工商业

加强军事力量                重视科技教育

三、改革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

1.性质

封建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实行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2.作用

加强了封建专制统治,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

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客观上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军事扩张的资本

3. 局限性

未能触动封建统治基础

欧洲的制度改革 篇3

西方国家针对社会制度的某一项政策性改革,多少会引起相关利益群体的关注或反弹,但通常不至于引发社会的动荡。前不久,法国推出的退休制度改革,不但饱受指责,而且引起民众的强烈反弹,政府遭遇到最大的政治危机。此项改革为何会导致社会动荡和此起彼伏的罢工浪潮呢?在改革和抗议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社会问题和利益博弈?

背水一哉

萨科齐硬捅“马蜂窝”

法国总统萨科齐在公众面前一向扮演“硬派”角色,他以“直言敢干”的强势政治作风著称。在他担任内政部长期间,曾平息过非法移民引发的社会动乱。他在竞选总统时声称“希望使法国社会重现活力”和“希望求变”,这其中就包括了降低年轻人的失业率,减少非法移民数量和改革社会福利制度等承诺。萨科齐以“变革的”的形象入主爱丽舍宫,自然要寻机兑现自己当初的竞选承诺。于是,我们看到了2010年法国政府对罗姆人(吉普赛人)的驱逐事件,也看到了退休制度改革引发的社会动乱。

在法国,退休制度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一个基石,是法国民众引以为荣、安身立命之本,这项制度充分体现出欧洲社会福利制度所包含的社会公平公正的理念。法国的退休制度法案规定,法国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为60岁,届时,退休者可以安享令人称羡的高额养老金,大部分人每月可领取1400~1600欧元,而年逾65岁者可领取全额退休金。长期以来,这种“豪华养老”的福利制度一直是欧洲人的骄傲,也是欧洲社会和谐的基础。然而,当今的欧洲国家正深受金融危机之害,不少国家的经济停滞不前,政府债台高筑,法国也不例外。萨科齐政府明白:如不对现有的退休制度进行改革,将会使政府的财政捉襟见肘,将会拖累经济的复苏,因此,必须拿出改革闯关的勇气来。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法国历届政府都想改革退休制度,但大都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牵涉到社会群体的切身利益,改革始终无法深入。萨科齐上台后,之所以在2010年祭起改革退休制度的大旗,主要是出于这样几个因素的综合考虑:一是法国政府财政赤字加大,而同时医疗保障、失业救济、养老保险、住房补贴等各项福利开支增大,再不拿退休制度“开刀”,政府财力将不堪重负。二是法国已进入人口老年化社会,一方面缺乏后备劳动力,另一方面庞大的老年人安享晚年需要巨额的财政负担,一个老年人平均需要两个劳动力来“抚养”,这样的状况令人堪忧。三是削减开支不但有助于“减赤”,而且有助于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法国的产品竞争力,为经济复苏创造必要的条件。四是萨科齐本人还想连任总统,在这个时候对退休制度改革动真刀,只要闯关成功,那接下来的其它各项改革就容易得多,可为其竞选连任加分。

基于上述考虑,萨科齐终于在2010年夏季亮出改革退休制度之剑。法国政府于7月13日提出了退休制度改革法案草案,主要有两项核心改革:拟将法定退休年龄从目前的60岁延长到62岁,将可领取全额养老金的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到67岁,同时将交纳退休金的年龄提高到41年。此举看似退休只延长了两年,领取全额养老金的年龄也只后延了两年,应该不至于引起法国社会的大“震动”。如果这个法案放在我们中国,可能会得到绝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部分年届退休者可能还很拥护,谁不想多干几年多挣点钱呢!然而,该法案草案一经公布却出人意料,整个法国社会都动荡起来,抗议和反对之声不绝于耳,萨科齐仿佛是捅了“马蜂窝”。

阳力重重

民众不满退休制度改革

法国退休法案草案在提交参议院审核时就出现激烈辩论,遭到社会党等在野党团及法国工会团体的强烈反对,法国民众更是不满,他们在工会组织领导下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社会抗议和罢工浪潮。仅9月以来,劳工民主联合会等组织了数次全法大罢工:9月8日110万私营、公共服务业工人罢工;23日290万人大罢工;10月12日350万人大罢工。罢工者反对新的退休法案,认为它加剧了不平等,触及了他们的既得利益。更令法国政府头痛的是,许多青年学生也加入到反对改革的社会-大合唱中来,他们的过激行为导致打砸抢烧等暴力活动升级。一些青年抗议者声称,年轻人的失业率本来就高,政府强制让本已该退休养老的人再工作两年,等于剥夺了年轻人更多的就业机会。大范围的罢工和暴力抗议,使法国不景气的经济雪上加霜,损失惨重。

萨科齐政府终究还是顶住了来自法国社会各方面的高压,坚定不移地推行退休制度改革,退休法案草案也先后于10月下旬在法国参议院和国民议会最终获得通过,并于11月中旬由萨科齐总统签署后正式成为法律颁布实施。在这场全国利益大博弈中,萨科齐政府笑到了最后,可谓闯关成功,为今后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奠定了一个基础。不过,改革付出的代价也是高昂的:萨科齐本人的民调下降到仅三成人支持;国家经济在大罢工中损失惨重;社会各阶层反对改革的阻力增大,法国政坛上最大的反对党社会党领导人声称,一旦2012年该党在大选中获胜,有可能将该退休新法案否决,恢复过去的60岁退休制。

法国政府与民众围绕退休制度改革的这场较量暂告一段落,它向我们透露出怎样的社会问题和政治信息呢?其一,改革有风险、闯关更加难。法国退休制度以往的光环已褪色,正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长期以来,西欧发达国家推行的“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高工资、高补贴制度,使欧洲社会和谐稳定,人们充分享受福利制度带来的实惠。然而,这种福利制度长久下来不但培养了一批“懒人”、“闲人”和“不思进取者”,扼杀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更为可怕的是政府背上了日益沉重的经济负担,企业也无力对研发投入更多的资金,导致国家的竞争力下降,财政赤字加剧。法国养老金支出目前已占国家公共开支的70%,是政府财政赤字的首要因素。2009年法国财政赤字额达1448亿欧元,占GDP的7,5%,公工债务达1,4890刀亿欧元,占GDP的77,6%,这种状况如不改变,法国政府面临的压力只会加大,萨科齐敢于单骑闯关、硬捅“马蜂窝”的改革精神的确可嘉。其二,法国工会堪称全世界号召力最强的工会,它振臂“一呼”就能产生“百应”的罢工效果。从这几次法国罢工浪潮来看,每次参与人数都达上百万甚至上千万,且工会组织的能力强,故罢工规模大,影响也大。另外,在有革命传统和罢工历史的法国,罢工也是法

国人参与“街头政治”的一部分。他们热衷于参与,是因为法国有关法律规定,参与罢工者不但不受罚,且月底工资足额发放。他们奉行的罢工理念是结果不重要、参与最重要。更多的时候,法国民众具有矛盾的社会心态:他们既是罢工者,也是受害者;他们不满于法国经济疲软,希望社会变革,但同时又注重既得利益,不愿为改革付出代价。正是存在这样的双重个性,法国民众在政府改革进程中体现出来的阻力才如此之大,爱国主义精神似乎荡然无存。

不堪重负

欧洲福利制度深陷困劲

萨科齐政府改革退休制度引起法国社会强烈反弹只是冰山一角。无独有偶,2010年的欧洲社会,罢工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欧盟主要国家都上演了一幕幕的罢工社会剧。德国:2月汉莎航空公司机师罢工,3200个航班停飞;英国:3月27万公务员罢工,9月伦敦地铁工人大罢工;意大利:3月百万工人大罢工。希腊:5月全国性大罢工。西班牙:9月1000万人总罢工。如此频繁和大规模的罢工交织在一起,奏响了欧洲社会不和谐之音。那么,为什么2010年欧洲社会会出现大罢工浪潮,它们之间是否有关联和共同之处?是什么原因导致欧洲社会出现动荡呢?

从罢工的直接原因来看,主要是西欧各国政府采取的“财政紧缩”政策遭至社会各界的反弹。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在欧洲引发了“蝴蝶效应”,葡萄牙、西班牙、德国、法国、英国、爱尔兰以及意大利等国政府,纷纷宣布要通过财政紧缩来减少财政赤字,为此出台类似法国养老制度改革的一系列法案,采取对公务员减薪、裁员,削减公共开支,养老金冻结,退休年龄延长等手段。这些改革措施宗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减赤”,其结果都遭到各国民众的反对或抗议。实际上,在欧洲社会罢工浪潮的背后。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欧洲社会福利制度深陷困境,各国政府财力不堪重负,不深度改革这种福利制度,“减赤”目标根本无法实现,更重要的是欧洲经济缺乏活力,难以复苏,其全球竞争力从此将日渐衰落。

进入人口老年化社会的法国,60岁退休者人数已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3,8%,超过1500万,未来还将有250万人退休。萨科齐政府如不改革退休制度,2010年法国退休金赤字预计将达323亿欧元。反之,这次改革退休制度闯关成功,既可以法国政府松了一大口气,更有利的是退休法案的通过和实施对欧洲其他国家还具有标杆作用,有助于在全欧范围推进福利制度改革。当今欧洲的福利制度积重难返,弊端凸显,已成为欧洲经济快速增长的桎梏,欧洲各国领导人都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都面对强大的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改革的道路漫长,改革倍受争议在所难免,因为欧洲高福利天堂即将崩溃,欧洲“均富社会和避免冲突的理想模式”开始在全世界黯然失色,一旦福利制度的根基不稳了,不知欧洲人还剩下多少值得向全世界称道的“法宝”。

有人或许会问:欧洲与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否基本相同?欧洲福利制度渐入死胡同,美国的福利制度是否也亟须改革?其实,欧美福利制度虽有相同之处,但也有明显区别。福利制度源于欧洲,带有“欧洲特性”,欧洲国家大多属于“福利国家”,几乎所有的福利项目都由国家提供,高税收是欧洲国家惯用的手段,高福利是欧洲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相比之下,美国还称不上高福利国家,最多称之为“福利社会”,美国政府奉行福利保障多元化政策,税收远没有欧洲高,国家和市场共同构筑一个混合型福利供给制度,即便奥巴马政府建立了全民医保制度,美国也还是一个福利社会。正因有如此差异,欧洲福利制度的改革才会步履维艰、阻力重重。相反,市场机制主导下的美国福利社会并不存在太大的危机,美国政府也没有改革福利制度的动力。欧美在福利制度上的差异表明,当金融危机来临时欧洲深受打击,政府财力不堪重负,经济增长乏力,社会问题凸显;美国虽也受危机影响,但政府压力远没有欧洲国家这么大,经济增长并没有停滞,美国民众的日子还过得去。

欧洲的制度改革 篇4

欧洲债务危机的产生直接起源于金融危机时期的扩张性财政政策。2008年金融危机波及欧洲, 许多国家的实体经济开始滑向衰退, 为了应对危机, 欧洲各国政府纷纷推出了大规模的金融机构救助方案, 并耗费巨资用于经济刺激, 大力实施数量宽松与零利率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这些举措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使财政赤字大幅攀升, 国家财政状况明显恶化。

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背后,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欧洲国家长期实行的高福利政策使政府财政负担过重。欧洲国家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大规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与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成为福利国家与福利社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 欧洲国家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压力, 经济增长迟缓, 但由于福利刚性, 福利待遇易升难降, 只好每年由国家财政进行大规模的转移支付, 福利国家体系给政府财政带来的压力越来越沉重, 福利赤字越来越大。

欧洲国家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支出压力、医疗支出压力在金融危机条件下日益突出, 也是导致主权债务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欧洲各国目前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 那就是二战后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一代人已经开始退休, 加上欧洲老龄人口的预期寿命持续增加, 整个欧洲都面临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巨大压力。如1945年法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时, 人口平均寿命为65岁, 而现在, 法国人口平均寿命为78岁。2006年, 意大利人均预期寿命为81.3岁, 德国为79.8岁, 英国为79.2岁。据估计, 到2050年欧洲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将增加近一倍。老龄化的沉重压力往往使政府财政支出负担加重, 使许多欧洲国家出现了养老金缺口。目前, 英国的养老金缺口达3790亿欧元, 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6%;德国和西班牙的缺口分别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4%和18%。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欧洲福利国家的制度面临着几十年来最为严峻的威胁, 迫使欧洲国家下决心改革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而一些公共服务改革较早、进行彻底的国家, 如德国, 在主权债务危机的新形势下表现良好;自出台“2010年议程”改革方案开始, 德国彻底改革了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福利体系;德国联邦劳动局宣布, 2010年10月德国失业人数下降到300万人以下。

欧洲国家公共服务改革的新做法

主权债务危机下, 欧洲国家公共服务改革进程明显加快, 并形成了公共服务改革的新共识。综合来看, 为削减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 欧洲国家主要采取了如下公共服务改革的新做法。

第一, 纷纷推出治理财政的预算紧缩措施。

财政紧缩包括削减支出、增加税收两个方面的内容。削减支出措施主要包括削减政府规模与公务员数量、降低或冻结公务员薪酬、削减部门经费, 降低最低工资标准、减少福利补贴、暂停增加养老金等等;增加税收主要包括增加房产税、消费税、增值税等。

爱尔兰提出了4年期财政治理计划, 未来4年, 爱尔兰计划削减支出100亿欧元, 措施包括把最低工资标准从每小时8.65欧元降至7, 65欧元, 削减2.4万个公务员岗位等;计划增加税收50亿欧元, 措施包括增收房产税、把消费税从21%增加至22%、调整个人所得税等。

为确保实现2013年将财政赤字削减至3%的目标, 西班牙政府加快推进了削减财政预算的步伐, 提出了削减500亿欧元紧缩预算案, 主要措施包括:下调和冻结政府部门人员薪酬、暂停增加退休养老金、削减公共医疗体系对药品的补贴、取消2007年开始实行的婴儿出生补贴、减少官方发展援助、削减国家公共投资和进一步削减自治区和市级政府开支等;2010年, 西班牙政府等公共部门人员薪酬整体下调5%, 其中内阁成员、议会议长等高级官员的薪酬下调比例高达15%, 议会议员下调10%, 2011年将停止提薪。同时, 从2010年7月起, 西班牙增值税主要税率从16%提高到18%, 其他商品的增值税由7%升至8%。

意大利内阁于2010年5月25日通过了一项削减240亿欧元的财政预算计划。主要包括以下措施:到2013年, 连续4年冻结公共部门人员工资;削减政府部门计划经费10%;减少国家对各政党的财政补贴, 从原来每一选民补贴1欧元降为0.2欧元;削减国企经理的年薪, 年薪超过13万欧元者, 将减10%, 年薪超过9万欧元者减少5%;从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中削减130亿欧元;严格治理偷税漏税现象, 加强对现金交易的管理等。

2010年6月7日, 德国内阁通过了从2011年开始实行财政紧缩政策、2011年至2014年合计削减816亿欧元的财政紧缩计划, 从而将目前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5%压缩到《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以下。

2010年6月12日, 法国宣布采取紧缩措施, 在未来3年中削减450亿欧元的公共开支。

英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在20国集团中最高, 英国2009至2010财政年度赤字为1547亿英镑, 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1.4%。2010年6月22日, 英国通过了大幅度削减财政开支的《紧急预算案》, 计划在5年内将财政赤字占GDP11.4%的比例降到1%。

第二, 大力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在主权债务危机下, 提高退休年龄成为欧洲各国重点推行的改革。事实上, 欧洲各国早已在逐步推进各种养老制度改革, 延长退休年龄是许多欧洲国家已经做出的选择。2007年至2010年, 德国、捷克、爱尔兰、希腊、意大利和荷兰等国都先后通过了提高退休年龄的法案。德国和西班牙已经将退休年龄提高到67岁, 并分别于2029年和2025年开始实施。而爱尔兰已于2010年开始实施66岁的法定退休年龄。

为了得到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救助, 希腊承诺采取严格的财政紧缩措施, 将法定退休年龄延长到65岁, 并且自2020年以后每3年根据预期寿命自动延长退休年龄, 自2015年起将缴纳养老金的年限从37年延长到40年。

2010年7月13日, 法国内阁通过退休制度改革法案草案, 该法案主要内容包括从明年起到2018年, 逐步将法定退休年龄从目前的60岁推迟至62岁。相应地, 职员缴纳退休保险分摊金的时间将变成41年半, 而领取全额退休金的年龄将从65岁推迟至67岁;公共部门退休金缴纳比例将在10年内从7.85%提高至10.55%, 向私营部门看齐。

2010年6月22日, 英国通过了大幅度削减财政开支的《紧急预算案》, 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将法定退休年龄推迟到66岁, 借此削减社会保障开支。

第三, 改革医疗保障体系、公共住房保障体系与公共就业体系。

为改革医疗保险体系, 减少财政负担, 一些国家采取了提高医疗保险金的措施。2010年7月初, 德国联邦议会决定, 从2011年起, 将资方和劳方为员工交纳的医疗保险金共提高0.6个百分点, 即从现在占工资的14.9%提高到15.5%。

为改革公共住房体系, 德国将公共住房保障职责划归各州政府, 但同时加强向地方的转移支付。2006年9月1日生效的《联邦改革法》将住房职责划归各州政府后, 联邦政府虽然不再需要提供财政支持, 但作为补偿, 从2007年至2019年仍必须向地方转移财政资金。

为完善公共就业体系, 欧盟委员会2010年6月提出, 从欧盟社会基金和全球化调整基金中划拨190亿欧元用于支持成员国的创业工程, 帮助创造就业机会和提高劳动者技能。

第四, 更加重视公共教育与研究开发。

2010年6月17日, 欧盟在布鲁塞尔举行夏季首脑会议。欧盟首脑会议还正式通过了欧盟未来10年的发展战略《欧盟2020战略》, 提出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智慧增长”、建立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绿色技术基础上的“可持续增长”, 以及实现经济、社会和地区融合的“包容性增长”。欧盟委员会从5个方面提出量化指标:就业率、研发投入、节能减排、教育和消除贫困。具体包括:到2020年, 20岁至64岁人口就业率由目前的69%提升至75%;研发投入占欧盟GDP的比重由1.9%提高到3%;以1990年为基准, 二氧化碳排放量削减20%, 可再生能源占最终能耗来源的比重达到20%, 能耗下降20%;辍学率由现在的15%下降到10%, 30岁至34岁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由现在的31%提高到40%;贫困人口减少2000万左右。显然, 要达到这些目标, 需要将社会投资从注重社会再分配转向积极的就业政策、教育政策和研发政策。

第五, 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推进公共服务的绩效化、市场化、社会化与地方化。

英国首相卡梅伦2010年7月8日说, 将对政府机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并承诺给予公众更多权利。这一改革旨在为政府部门设置更加明确的工作重点和衡量标准, 使公众更加了解每个部门的运作, 以便他们能够有效监督政府机构各项承诺和规划的执行情况。英国内政部办公厅公布了此次机构改革计划的内容, 包括要求公共机构公布高级职员的工资和费用, 对检举揭发不法活动的人提供更多保护以及在网络上公布中央政府开支超过2.5万英镑的所有项目。

英国首相卡梅伦2010年7月19日在利物浦宣布, 将在英国4个地区试点“大社会”计划。这4个试点地区将取得运营公交、宽带, 接管废物循环利用等权力和经费。英国政府还打算建立一家“大社会银行”, 为社会企业、慈善组织和志愿者团体提供资金, 银行资金来源之一为“休眠账户”。“大社会”三大实施原则是:社会行动原则, 政府必须培养和支持一种新的志愿服务、博爱和社会行动的文化;公共服务改革原则, 政府必须摆脱浪费资金、破坏社会风气的官僚作风;社区能力原则, 需要创建魅力社区, 让社区主宰自己的命运。

主权债务危机下欧洲国家公共服务改革的启示

我国所要建设的公共服务体系是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公共服务体系, 因而, 我国必须广泛吸取世界各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公共服务改革的经验, 减少前进道路上不必要的挫折与弯路。主权债务危机下欧洲国家公共服务改革的新动向, 对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如下重要启示:

第一, 一定要与时俱进,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推进公共服务改革, 防止固步自封, 一成不变。主权债务危机下, 欧洲坚定推进公共服务改革的经验表明, 公共服务体系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必须与时俱进, 必须根据新的情况改革不适应现实需要的旧制度, 建设符合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新公共服务制度。特别是医疗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三大支柱, 更需要紧密结合现实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改革。

第二,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前提是要有一个稳健的财政体系, 因而, 既要建设公共服务型的财政, 又要建设“增长友好型”的财政。财政支出应该主要投向社会性公共服务领域, 但同时也要保持投向经济性公共服务领域的适度规模, 从而维持一定数量的经济建设投资。在G20多伦多峰会上, 各国形成了共识, 就是要在未来逐步实施“增长友好型”的财政重整计划, 主要内容有:G20国家同意在2013年年底前, 将自身公共财政赤字水平减半, 在2016年前稳定并减少政府债务占各国GDP的比例。

第三, 保持公共服务体系的适度水平至关重要, 既要不断扩大公共服务体系的覆盖面、适时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 又要防止养懒人。“高福利”让一些欧洲人宁愿休假领救济金也不愿意工作, 在衣食无忧之后失去了前行和创新的动力。正如英国就业及退休保障部长邓肯·史密斯所说, 英国政府检讨现有领取丧失劳动能力福利金的250万人中, 有人其实是有能力工作的, “一个原本是要帮助社会上最贫困者的计划, 现在反而是把他们受困其中。”

第四, 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加强教育与研究开发, 使一个国家持续进行技术创新, 持续提升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升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 也是公共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撑。主权债务危机表明, 欧洲需要改变增长模式, 高负债国家必须解决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问题, 这牵涉到必须实施一系列结构性改革, 如劳动力市场和福利政策方面的改革, 增加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激发劳动者工作的欲望, 增加教育与研究开发支出, 通过技术创新带动劳动生产率提升等。

第五, 及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可持续的养老保险体系。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 人们提取退休金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在主权债务危机下, 很多欧洲国家提高了退休年龄, 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可持续的养老保险体系必须在工作年限和退休时间之间找到一种平衡。2010年底, 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达1.7亿, 占总人口的12.8%, 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国家行列。据联合国所做的世界人口展望估计, 中国2020年老年人口比重将达16.7%, 2030年达23.4%, 2050年将达31.1%, 人均预期寿命将达79.3岁。因而, 我国更要及时应对人口老龄化, 采取适当延长退休年龄、推进基本养老金的全国统筹、建立老年护理保险体系与长期照料体系、推进老龄人二次创业、建立多支柱的养老金制度等措施, 建立一个可持续、有保障的养老保险体系。

欧洲的制度改革 篇5

教学目标

1、法国路易十四的改革;重商主义经济政策;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普鲁士腓特烈二世的改革;奥地利特蕾西亚女皇及其子约瑟夫二世的改革。

2、通过课下分组查阅各国改革的资料,使学生掌握各国改革的原因、目的、主要内容及结果;通过课堂上对各国改革异同点的分析、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国家的改革反映了17-18世纪欧洲向在资本主义过渡的总趋势。

3、通过学习欧洲主要国家的改革,使学生认识到:17-18世纪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改革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它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欧洲向资本主义迅速过渡的历史发展总趋势;而改革也是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一种途径,一个人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会有所作为。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7、18世纪的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发生在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时,各国封建君主以富国强兵为己任,从而出现了法国的“路易十四时代”,以及欧洲的新兴强国俄、普、奥。尽管各国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迫的,但在客观上,它却使一个涣散、紊乱、封建的欧洲焕发出勃勃生机,它再一次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的阶段特征。

重点分析

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改革以及对欧洲封建国家改革的评价。因为:首先法国是近代欧洲的一个主要国家;同时,法国的改革具有代表意义。其次,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如何看待封建国家的改革,这对于了解那个时代,把握欧洲主要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中这一阶段的特点和各国的联系十分重要。总的来看,18世纪的开明君主的改革,是从改革道路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起点。尽管改革的道路不如革命道路来得猛烈快捷,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实现过渡,但它却是多数国家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的途径,爆发革命的国家毕只占少数。改革道路一般都会保留较多的封建残余,尤其是在政治方面。然而它也有相对平稳、保持经济连续发展和破坏性极小的优点。革命和改革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利杠杆。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以法、俄、普、奥四国为例,让学生思考“这些国家封建统治者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是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特征?”通过这些问题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成为当时欧洲历史发展的主流,这个时代的主流面前,“适者生存,逆者亡”的历史规律。又可让学生比较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与欧洲17-18世纪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区别,从中再次理解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对后来历史发展的影响。

难点分析

腓特烈二世改革与普鲁士军国主义扩张政策的联系及对欧洲封建国家改革的评价。这是因为:第一,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扩张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同时,它对近现代德国的对外政策,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以及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二,如何客观、全面地看待17―18世纪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直接影响到对这一历史时期阶段特征的总体把握。

课内探究活动

在课前,安排学生分组查阅、整理17-18世纪法国、普鲁士、奥地利、俄国等欧洲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由学生以WORD文档形式或PORPONT形式向其他学生展示、讲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设计思想

在多元智能理论、探究式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利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了解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提高学习的功效。

三、对改革的评价

1、反映了欧洲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特点。

2、改革是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和封建王权的暂时联盟的条件下进行的。

3、改革的怎样内容是加强王权,推行重商主义。所以,改革在加强封建国家的国力的同时,它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资本的原始积累。

4、改革没有改变封建统治的基础。

欧洲大学掀起改革浪潮 篇6

欧陆知识殿堂的变革之声

由于担心高等教育的“美国化”或商业化,欧洲人对高等教育变革的抵制甚为激烈。但是,经济现实和就业压力也迫使人们思考,大学是应该传授普遍知识,还是铺设通往工作场所的道路?

据欧盟官员讲,欧洲大学已不再提供欧洲大陆繁荣和参与国际竞争所需要的技术与研究。位于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简称“经合组织”)称,德国、法国与意大利,在高等教育上的投资只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1%,并且几乎全部资金都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而美国在高等教育上的投资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6%,其中私人捐赠占了大半。

经合组织还说,中国与印度比美国与欧盟国家的高等教育调整要快得多,并培养出了21世纪所需要的大量高素质劳动力。这对想要牢牢把持住世界领头羊位置的美国与力图奋起重振雄风的欧盟国家而言,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然而,现实不容乐观。作为欧洲最古老的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讲堂正在衰落。法国大学的图书馆显得过时,获取信息也不够方便。欧洲的大学生接受到的指导越来越少。欧洲高校的辍学率平均达到40%。一项调查发现,欧盟国家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成人不能完成用鼠标上网或用文字处理系统工作等基本的计算机任务。

法国雇主协会主席劳伦斯·巴利瑟特直言不讳地表示,法国大学是“国家的耻辱”。圣丹尼斯大学社会学系学生法蒂玛·波希尼在毕业后坦诚地说:“许多人认为大学声望很高而选择上大学,但现在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可能仍将在三明治店工作。”她本人就打算在巴黎北部一个很不起眼的社区找一份兼职的咖啡馆服务员工作。

目前,法国上下都在全力以赴地准备2007年春季的大选。有望成为未来总统的社会党主席毫不客气地指出,法国的大学体制应该被“炸掉”了。而执政的法国人民运动联盟主席、内政部长尼古拉斯·萨尔科齐则热切地呼吁,在接下来的5年中,高等教育拨款应该增加50%。

美国包揽了2006年的诺贝尔科学奖与经济学奖,这进一步激化了欧洲国家关于对其高等教育日益衰败进行普遍反思与变革的大讨论。

欧洲“古老大学”的努力

在荷兰,大学正在做收取学费的试验。但是,这些钱在学生毕业时还要返还给本人。这一做法旨在阻止年轻人拖延毕业时间,并且有助于减少辍学人数。此外,荷兰高校还在试图把各领域的学生人数与可获得的工作总数进行匹配,解决就业的供需平衡问题。

芬兰在本国青年通往免费高等教育的道路上没有任何设置障碍的计划,但对外国学生则计划开始收取比现在更多的费用。

一些法国高校,则想变得更加具有选择性。泛欧洲的解决方法也正在被提议中。欧盟的管理机构正在推动其25个成员国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论国籍,向所有欧盟学生提供念大学的奖学金与贷款。欧盟还计划让其成员国互相认可学历,并让更多大学生能在欧盟内部自由流动。

经合组织的教育理事安德利斯·施莱歇尔一语中的地指出,这些改变对欧盟的高校而言是不可避免的,未来高等教育的成功将青睐于那些逐渐转向适应、不再抱怨、对变革持开放态度的个体与国家。

紧盯美国提高大学竞争力

英国工业联合会负责人理查德·兰伯特指出一个有趣的现象,目前去美国留学的欧洲学生是到欧洲留学的美国学生的两倍,并且留学欧洲的美国学生多数打算在海外获得短期的文化交流经历,而去美国留学的欧洲学生则志在获得美国的高层次学位证书,特别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

此外,1901年至1950年间,73%的诺贝尔奖得主来自现在的欧盟国家,而1995年至2004年间,这一数字仅为19%。欧洲劳动力人口中只有21%的人完成高等教育,而美国为38%。据欧盟统计,欧盟国家20岁至24岁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失业率达12.3%,而在美国,这一比例仅为1.6%。

欧洲学术界普遍认为,高校缺乏自主权是造成现状的原因之一,因为绝大多数低收费或者免费的大学都是由政府资助与控制的。例如,在希腊,政府直接给大学拨款,对学校施加的影响很大,在课程设置和教员雇用等问题上都有决定权。在许多情况下,高校甚至无权选择学生或学生的专业方向,这使得高校很难实施精英的、高筛选性的招生计划。

人们普遍认为,需要尽快采取措施改革背负沉疴的传统体制。那么,如何来改革?兰伯特与许多人都认为,欧洲的大学应该以美国高等教育的模式为榜样,开设多样的学院以满足学生需要,更多地依靠私人经费,在管理课程与财政方面给高校更多的自治权力。

一些国家,如瑞典和丹麦,最近实施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给大学更多的自治权,并提高政府的财政拨款。欧洲国家还正在努力合作研制跨欧陆的标准化学历,即推进有助于加速欧盟一体化的“博洛尼亚进程”,以利于知识与劳动力的跨国流动。

波兰一所私立大学的创建者克日什托夫·鲍洛夫斯基博士说,欧洲大学落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传统的欧洲大学对学位的实用性关注不够。他指出,提供古典学位的欧洲高校认为大学的古典模式仍然是重要的并且是正确的。

鲍洛夫斯基创立的这所以美国高校为模式的私立大学不同于绝大多数欧洲高校。它收取一年1700美元的学费,提供商学、计算机、政治学的学位,并且通过校友网络帮助毕业生安排工作。这为该校赢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生源与财源也不是问题。

为了提高欧洲大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欧盟委员会启动了一项耗资2.3亿欧元的项目,给优秀的国外学生和访问学者提供奖学金,希望以此来吸引他们到欧洲继续学习和研究。

欧盟委员会官员弗雷德里克·樊尚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目前,全球化浪潮已经波及教育领域。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大学都在想方设法吸引国外的学生。我们认为,欧洲的大学有能力与这些对手展开竞争,但是我们做的还很不够。”樊尚表示,这一项目的启动对于提升欧洲大学在全球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学费成为改革最大阻力

为了弥补资金的不足,欧洲一些国家最近几年开始对大学生征收学费,有的则提高了收费标准。英国大学生现在支付的学费每年高达5500美元。这种做法尽管得到了诸如经合组织等国际机构和欧盟机构的支持,但是,征收学费的想法经常由于政治原因而不受欢迎,并且往往招致大学生的强烈反对。

在整个欧洲大陆,对政府拟征收学费或提高学费的做法,各国学生抗议不断。对此,斯洛文尼亚的一名大学生詹佳·克米杰诺维表示,大学生抗议的是市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危险做法。克米杰诺维说:“整个社会都从教育中获益,因此支付教育费用应该由公共财政来完成,而不应该把这笔钱加在学生头上。”

英伦三岛也不能幸免。英国大学生因为上大学而背负的财务压力一直居高不下,并且把不少年轻人挡在了大学门外。

英国政府却坚持说,新的大学收费政策是公平的,因为学生根本不需要在上学期间交付学费,他们只需在毕业后有收入并且年收入超过15000英镑时才开始清还,而且当局也提供不同类型的贷款和借款办法,协助学生度过难关。

希腊同样也不好过。政府最近提出了改革高等教育体制的计划,向学生收费。希腊政府改革高等教育的意图在于,限制滞留在大学里不按时毕业的学生人数,减少书本补助金,并松动警察不能进入大学校园的历史禁令。

然而,希腊的大学是最麻烦的欧洲大学之一,这里的学生对收费的抵制也最为激烈。被激怒的大学生在持续数月的暴力抗议中占领了400多所大学与技术学院,并在街道上投掷砖块和燃烧瓶。雅典大学的希腊语言学学生尼基·阿吉利说:“这是私有化的第一步。他们想要高等教育变成美国式的,因此你就得掏钱上大学,再也不会是免费的了。”

事实上,希腊高等教育改革所引发的风波也反映了整个欧洲高等教育的危机。由于受到经费困扰、学生数量增加、国家控制过多等因素影响,欧洲的大学目前正处在想要提高竞争力,但苦于有心无力的境地。

欧洲的制度改革 篇7

关键词:欧洲,知识产权制度,完善

在2007年第7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前夕, 欧洲议会通过了一项新的法律, 统一欧盟各国对侵犯知识产权罪的处罚标准。新法律规定:有意识、有组织地仿冒音乐、电影、药品等专利商品作为刑事犯罪处理, 处罚的上限不得低于3 0万欧元罚款和4年监禁。美国法律也规定, 盗版音乐、电影和软件者, 最高可处以1 0 0万美元罚款和1 0年监禁。发达国家之所以对侵犯知识产权确立了严厉的判罚标准, 起源于其对知识产权的高度重视。

笔者于2005年~2006年在瑞典斯德歌尔摩大学欧盟知识产权法专业研修学习了欧盟国家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在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时候, 欧洲国家发达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值得借鉴。

一、欧洲的知识产权制度

欧洲是现代意义上的知识产权制度的发源地。早在1 6 2 3年, 英国就颁布了垄断法令,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1 7 0 9年, 英国又颁布了安娜法令,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版权法;1 8 5 7年法国颁布了商标法,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商标法;1 9 9 2年, 法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知识产权法典;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制度也起源于欧洲。直至2 0世纪欧盟法律一体化, 欧洲的知识产权制度, 不论是内容, 还是形式, 一直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头。虽然它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尤其是在一体化过程中, 但是其高度发达的知识产权制度确是我们在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学习的, 笔者感触最深的:

一是由于知识产权制度实施较早, 民众的知识产权意识较强。侵权与假冒事件相对较少。

二是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得益于其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 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是马克思揭示给人类亘古不变的政治经济学原理。

三是完备的法律制度, 从国内法到共同体法都是如此。

四是各国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极高。

五是完善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欧洲的企业, 非常重视对知识产权的管理, 并在长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形成了先进完备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二、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

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 经过不到3 0年的时间, 从无到有, 已经形成了一个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规则和惯例接轨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国一贯以负责任的态度积极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在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执法, 以及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履行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义务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据资料记载, 近年来, 我国的商标申请量、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量等都居世界第一。

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产权作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资源, 凸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知识产权制度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也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胡锦涛总书记就曾指出:“加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能力, 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诚信的迫切需要, 是增强我国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也是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的迫切需要。”

但是, 我们用3 0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的历程, 这种植根于发达国家土壤的制度在我国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作为发展中国家, 决定了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必须与我们的国情相适应。所以, 从西方发达国家泊来的知识产权制度, 只适合于它诞生的地方, 虽然给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但是, 却可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阻碍。这是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存在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

1. 法律法规不完善。

尽管我们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 但是, 毕竟我们的法律是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而且, 在制定法律法规的过程中, 又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高水平保护知识产权的重重压力。在我们自己的经济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以后, 却发现这一制度与我们的要求有着很大的差距, 不仅发达国家对我们的法律法规不满意, 就连我们自己也发现, 法律的弹性太大、法律的盲区太多, 很多时候让人无所适从。

2. 企业缺乏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多数企业没有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即使有, 也是流于形式。所以, 由于技术人员的流动造成知识产权的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3. 知识产权意识淡薄, 不熟悉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

多数企业没有认识到知识产权制度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甚至认为没有知识产权企业一样能发展的很好。所以很多企业不但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 就连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侵犯了别人的知识产权或者自身利益被别人侵犯也浑然不知。至于国家在知识产权方面到底都有哪些法律法规, 企业权益被侵犯应该采取什么补救措施, 更是知之甚少。

4. 知识产权保护面临很多挑战。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知识产权已成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为此, 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在逐渐加大。而且, 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规则多由发达国家制定, 作为发展中国家, 无论我们如何努力, 始终赶不上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 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 他们对我们的指责也是越来越多。2007年“美国贸易谈判办公室完全无视中国的努力, 将中国知识产权问题、出版物市场准入问题诉诸W T O争端解决机制。一个成员对另外一个成员同时提起两个诉讼案, 这在W T O中属首次”。

三、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几点建议

1. 加强知识产权立法工作。

作为理论研究工作者, 我们只有呼吁的权利。真正要把知识产权立法工作落到实处, 并非易事。而且, 立法的难度也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到底什么样的保护水平才适合我国, 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决策。在此, 笔者只能说, 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并不适合我们, 知识产权自始至终就是一种利益平衡机制, 既要保护竞争, 又要限制垄断, 个中利害甚是微妙。

2. 尽快与国际接轨。

只有与国家规则和惯例接轨, 才能在国际贸易中不受制于人。

3. 加大宣传, 提高全民和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使全社会形成保护和尊重知识产权的氛围。

对企业而言, 一方面, 企业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 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据统计, “我国每年国家级的重大科研成果大概有3万多项, 而申请专利的不到三分之一。每年几万件的科研成果, 通过国际研讨会、期刊发表论文流失到国外, 被外国厂商抢注专利, 大赚其钱, 而我们反倒受制于人”。另一方面, 企业也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尽量避免侵权, 减少纠纷的发生, 以全力开展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4. 完善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国外的企业, 非常重视对知识产权的管理, 并在长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形成了先进完备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发展到今天, 已经超越了法律的界限而越来越具有政治的色彩。正如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指出的:“我们就知道知识产权的规则是政治经济的产物。发展中国家, 特别是受知识产权保护产品的贫穷进口国, 只能从相对较弱的水平进行谈判。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中, 存在着根本的不对称性, 这种不对称性最终是由相对经济实力来决定的”。但无论如何, 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仍是重中之重。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我们很难赶上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 但是为了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不受制与人, 我们必须承认差距并不断的完善我们的制度。而且我们必须知道, 发达国家相对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也有其成长与逐步完善的过程, 其中有很多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相信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参考文献

[1]“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Day”,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尔及利亚在1999年的提案,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2000年召开的第三十五届成员大会上通过决议, 决定从2001年起, 将每年的4月26日定为“世界知识产权日”。4月26日是《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 生效的日期。设立世界知识产权日旨在全世界范围内树立尊重知识, 崇尚科学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营造鼓励知识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

[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2005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新进展》白皮书

[3]2007年4月24日上午9时, 2007“中国保护知识产权高层论坛”在北京开幕, 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出席论坛并做主旨演讲

[4]杨 忻 李淼主编:《知识产权理论与实践》[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年10月出版, 第62页

欧洲的制度改革 篇8

台湾著名学者张元教授在《谈历史话教学》中说:“我们在讲课时候能不能把某一时刻的历史讲成一幅像手卷一样的图画, 在这幅像《清明上河图》那样逐渐展开的图画里面呈现出来的, 不只是这个时期的大事, 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期特有的情况和气氛……这样讲历史, 使每一个时代都活泼鲜明, 而又各不相同, 课本里的人名和事件都能活现起来, 留给学生深刻印象。”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历史教学要体现人文性, 教师应通过课程的“再开发”, 赋予材料人文性, 使之走向学生, 拉近学生与课本知识的距离。这种“人文化”的知识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提升其探究的欲望和能力, 使之印象深刻。

【教学片断1】在导入新课时, 播放《英雄交响曲》提出问题:贝多芬的愤怒是什么?这件事情告诉我们贝多芬希望法国是什么政体?播放《马赛曲》提出问题:这首歌表达了法国人民怎样的政治诉求和怎样的斗争精神?

【片断1解读】通过听乐曲、读歌词、听故事等方式呈现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 不仅可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还可以让学生感知体验到历史时代气息和历史人物情怀, 这样掌握的知识必定是灵活而又牢固的。有效地把握教材, 以教材为载体和依托, 运用多媒体技术和语言艺术, 再现历史的人文魅力, 使课堂教学浸没在人文氛围之中, 促进历史知识自然地融入学生的情感想象思维之中, 使其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 这是激活知识的有效途径。

二、重组教学内容, 突出思维性是激活历史知识的核心路径

在新课程背景下, 高中历史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并积极营造让人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 而营造一个让人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的核心就是教学内容组织要注重思维性, 结合学生思维特点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作结构化处理和问题设计, 抓住所教知识的重点、难点, 设计颇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追求问题的质量, 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 这也是激活历史知识的有效途径。

【教学片断2】如确立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实施的整体逻辑:认识19世纪后期法德两国分别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为什么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两国政治制度的确立?……探究为什么法国建立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而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两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建立对两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片断2解读】在设计中, 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这个“点”串成“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的“线”, 把“线”组成“资本主义经济推动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与发展”这个“面”, 最后形成“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逐步形成”这个“体”, 即对历史事件的立体的认识,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站在唯物史观、近代化史观的角度去认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 理解和比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使其思考有深度和广度。设问和由此引发的提问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掌握新知的能力, 让设问真正成为有效的课堂提问, 抓住主要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 追求问题的质量而非数量, 力求避免“为问而问”、“一疑就问”, 教师设计问题要“问由境生, 问随境异”, 在知识整合中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 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在具有思维性内容的引导下, 学生不仅学到活的、增值的知识, 还培养和发展了基础性的学习能力, 实现学习能力自我增生。

三、设计教学活动, 注重体验性是激活历史知识的基本环节

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教授认为:“学校的历史学习, 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或发生了什么上, 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接触和反映那些探究的过程及获得的方法。……要达到这样, 最好由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 而这种运用是广泛的、有指导的、思考性的和逐步要求的。”在这段话中, 汤普森明确指出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体会探究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为此, 就必须模仿历史学者的研究工作, 运用史料作为证据, 配合一些问题进行历史的探究活动。

【教学片断3】如在研究宪法内容部分:布置学生研读课本45页2至3段、课本46页第1段和资料回放15、17、18条以及课本46页第2段和资料回放15条, 让学生从国家权力组成部分、产生方式、任职时间、怎样分工、权力最大部门等角度去思考问题。再如, 在探究德国政体确立的原因和过程部分, 布置学生阅读课本和两则补充材料, 思考为什么1841年创作的《德意志之歌》中“统一”是人民首要要求?19世纪中期阻碍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片断3解读】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 形成一定的历史思维和素养, 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的解释。如果没有以上史料的分析, 学生就会死背书上的结论, 而通过这样的阅读分析, 提供给学生读、写、说、议的机会。通过对史料的阅读理解, 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 接触一些历史文献, 并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 介绍各种学术观点, 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培养学生搜集史料和辨别史料的能力, 感受历史学科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的基本特点, 以便学生能正确看待历史教材中已有的历史结论, 形成开放性的思维, 体会自主探索学习的乐趣, 在体验真实的历史学习中促进反思, 增强成就感。杜威曾经说过:“教育是经验的连续性改造, 乃至再组织。”教学活动中的体验性是教师引导学生完善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 有了体验, 学习就会有质量, 有了体验的知识, 就是真正“活的知识”。

四、拓展学习过程, 体现开放性是激活历史知识的重要保障

开放教育理论认为:“人是‘沟通的动物’, 人的生存和成长状况取决于与他人的沟通。其中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环。”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途径不应是封闭的、单一的, 教育要具有多元化、灵活性、可选性, 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 拓宽沟通渠道, 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教学片断4】本课设计中主要从纵向和横向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纵向视角是继英美代议制确立之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代表;横向视角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必然趋势。教学中联系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朝代变迁、德意志帝国建立后直至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历史、欧洲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的影响、比较法国和美国共和政体以及英国和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异同等知识。

【片断4解读】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 帮助学生突破“一池之水”的限制, 使之在相对开放的历史长河中游弋, 把握历史的时序性和整体性, 从而进行有深度的思考和探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还需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自主阅读、分析探究问题、小组研讨、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来促成学生学习的主动和思维的活跃, 课堂中学生学得更真实。通过多种学习资源的引进, 把教材的知识向历史空间延伸, 并和学生的经验世界融合, 与教师对教材的逻辑整合相结合, 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从而帮助学生打开知识学习的源头活水。

激活历史知识的“人文性、思维性、体验性、开放性”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 每一个环节都应是有机联系的, 教师必须将“四性”原则进行有机整合, 才能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把“学生这一活生生的人”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帮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体验“真实”的学习,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这是“激活历史知识”的教学真谛和本质所在!

参考文献

[1]任世江.编余杂俎——历史课程研究[M].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0.

欧洲的制度改革 篇9

关键词:欧洲双语教学改革高职英语教学

我国的双语教育发展的比较晚,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是提升教育改革最直接的方法,如何使国外的教学经验为我们所用,真正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从我国国情的角度出发,欧洲双语教学理念比较适合应用于高职教育当中,现在课程的学习不仅限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是为加强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的职业素质。为了培养实用型的人才,将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必然的。

一、欧洲英语教学理论概念

欧洲英语教学(CLIL)即语言和内容结合起来的一种学习方式,一方面可以学习到专业课本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外语的学习和熟练,比如说化学,历史,政治等,把多种语言用在不是外语专业的学科教育当中。在教学的时候,语言和课程结合起来一起让学生吸收知识,跟平常用学生的母语教学方式不同的是,这种模式更加强学习者外语语言的学习,同样的时间内可以发挥多种效果,因此体现了欧洲教学理念效率高的优势。这种教学模式在欧洲起源的比较早,发展比较成熟,而且受到很多国家的推广与应用,得到教学界专业学者的高度重视,但是在应用这种模式的前提是学习者的外语基础打的牢,因此要加强对学生日常语言的教学,并且选取能熟练应用英语并且多国外文化熟悉的教师团队。

二、分析欧洲教学理念实施的可行性

根据教学教师,学习者来分析欧洲教学理念和现在我们国家高职英语教学体系,总结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进而来讨论CILI理念来改革高职教育行不行得通,用专业来区分,教师包括行业专家和语言类专家,根据课程教学所达成的目标和学习对象来选择老师,欧洲是根据课程体系来对教师做出选择,所以要分析不同国家拥有的师资和各种模式所需要的师资的情况。在学习者方面,教育本身是围绕学生为主体的,因为教学对象能力水平的不同,所以每种学生适合的教学体系不同,把能力水平相近的学生来进行划分,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去安排教师。这也是需要比较也决定欧洲教学理念的可行性的。

三、如何应用欧洲双语教学

(一)欧洲双语教学的教学手段

总结成三种形式:第一,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老师可采用简单渗透型,比如说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部分的环节使用英语来讲解,用简单易懂的表达手发法来进行,第二,使用穿插型的方式,比如说,用全外语的教材,用全外语来教学,但是在专业性高,难度高的部分用口译的方式来解释,让学生能够全部吸收。第三则是全程用外语来讲解,这种应用于专门开设的课程,学生的外语熟练,达到一定的程度,这样以来,就可以使外国的文化更好的融入进来,达到中外文化贯通的效果。

(二)欧洲双语教学的体系

首先双语教學的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跟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据学生的水平来设置教学的进度,通过这种新颖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要加强教师灵活运用教材和专业知识的能力,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改革高职教学的方法

3.1既然谈到的是高职教育,而高职学校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水平差异比较大,跟外语专业的学生不一样,高职高专学生在结业的时候能拿到双证书是很实际的一个问题,以此来帮助其更好的参加工作,所以,英语最主要是能够运用到实际职场和生活中,如今社会上有很多需要涉外的工作,而得到这些机会的基础就是语言能力,并且还是实际的对外交流而不是仅限于专业资料的读,译。因此,高职英语教学的着力点在于加强学生的口语能力,让其多有机会跟外国人进行交流。来加强他们的应用能力。

3.2有一个比较难的地方是学生学习的词汇量不多,所以课堂教学要抓住学生薄弱的地方来强化练习,让学生掌握主动权,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去锻炼,多提供学生互相用英语交流讨论的机会,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准备某些主题的演讲,可以包含各种范围比如说跟专业领域相关的或是非专业领域但能扩充学生知识面的题材。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主角,真正参与进来,这样才能达到实际意义。

3.3学习环境也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为营造一个放松,自然的环境,学校可以设置一个英语角之类的区域,然后定期举办一些活动,设立演讲,游戏这样的一些环节,参加的同学必须全程用英语来交流,可以请外教加入进来,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氛围当中,体会各国文化的不同。

3.4同时学习理论知识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对高职高专院校来讲,终极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运用能力,双语教学是语言跟专业相结合,专业能力的提升就要通过实际的操作,投入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进去,中心不要一味的偏向那一部分,而忽略有些知识的强化。职业核心能力是学生在踏入社会所必备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包含职业沟通,团队间的合作以及自我管理能力。欧洲双语教学就是把不同的技能结合起来,跟学生学习的目的相符合,这种理念还让学生有自主学习和体验学习的动力。

3.5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可根据当天学习的内容给学生安排一些作业来强化以及更好地吸收知识,可以布置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作业。另外,在专业考试的环节,也可以把外语融入进去,比方说标题,问题之类的用英语的形式体系,但是考试不是评定学生能力的唯一方式,平常学生参与讨论,论文及设计的环节同样重要。

四、总结

在国外的教学模式中学习对我国高职教育改革有益的教学方式,欧洲双语教学便是最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方式之一,并且发展历史久远,根据专家的研究和在其他国家的推广,现在已是越来越成熟,并且为欧洲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的目标便是打造适合社会发展的职业性人才,所以将语言和专业结合起来,提升高职教育的效率,更加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忍冬.应用欧洲双语教学理念改革高职英语教学[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119-121+128.

[2]赵芝英.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4:108-109.

[3]李轶琳.双语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2:92.

上一篇:电子产品设计方案下一篇:中国音乐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