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语言需要艺术

2024-08-12

教师的语言需要艺术(精选十篇)

教师的语言需要艺术 篇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我们经常发现不少教师的课堂语言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教学语言有问题不仅不利于教学, 而且有时候还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过渡语忌方向不明

如果说课堂的各个环节是一颗颗珍珠的话, 那么过渡语就是串起珍珠的那根丝线。过渡得好, 整个课堂显得层次清楚, 浑然一体;过渡得不好, 则会让人感觉思路不畅, 甚至杂乱无章。

【案例一】笔者曾经听过一位年轻教师上《半截蜡烛》这一课, 她的过渡语成了摆设。在导入新课后, 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 她提了几个问题作为过渡语:“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围绕‘半截蜡烛’讲了什么故事?下面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自读课文。”过了5分钟, 估计学生都读完课文了, 她开始展示漂亮的课件:先让学生读生字的拼音, 再解释生字、词的意思, 接着带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整个教学根本忘记了前面的提问。

过渡语起到指引教学方向的作用,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不顺着这个过渡语的方向走, 或者方向不明, 那过渡语提出来还有什么用呢?

【案例二】这是一位教师执教《滴水穿石的启示》时用的一段过渡语:“普普通通的水, 平平凡凡的石, 却演绎了一段滴水穿石的佳话, 给我们留下了耐人寻味的启示。那么到底留下了什么样的启示?下面就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 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

这几句话没有华丽的词藻, 一气呵成, 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教师还边说边板书“水”“石”“滴”“穿”四个字, 其中特意把“石”字写得较大, 把“穿”字写得细长。通过字形的大小胖瘦给了学生很好的心理暗示:比起柔弱的水, 石头是坚硬强大的, 所以“石”写得大些, 细长的“穿”字看似无力, 却也包含着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整个过程干脆利落, 既做到提纲挈领而又不留痕迹, 这段过渡语的巧妙运用可谓功不可没。

【案例三】这是我上《掌声》这一课时的教学片段, 我觉得过渡语用得不错。为了让学生能读出下面这段话 (“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 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 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 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所包含的丰富情感, 我让学生读了三遍, 但每一遍我都采用了不同的过渡语。

师 (第一遍) :小英终于战胜了自己, 走上了讲台, 同学们该有多高兴, 多激动!所以, 请大家读———

生 (齐读) :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 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 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 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师 (第二遍) :小英呀小英, 同学们并没有歧视你, 大家一直都在默默地关心你、爱护你。所以, 请大家读———

生 (有感情齐读) :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 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 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 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师 (第三遍) :小英呀小英, 大家知道, 这时候你最需要的就是鼓励、就是理解、就是安慰。所以, 请大家读———

生 (充满深情地齐读) :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 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 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 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学生仅仅是反复朗读, 既品味了文字的内涵, 又激发了自身的情感, 真是一举多得。

二、提问语忌难易失衡

学贵有疑。出色的提问语能够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 从而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和智慧。一个善于提问的教师, 容易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反, 如果不善于提问, 比如提问过于简单, 就会导致学生思维不集中;提问过难, 学生答不出来, 这样的问题不仅是无效的, 而且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案例四】在一次公开课上, 有一位教师在执教《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时, 是这样提问的:

师:作者是在什么时间去游玩的?

生:4月14日。

师:作者是在哪游玩的?

生:北山的双龙洞。

师:北山的双龙洞位于哪个地方?

生:浙江金华。

……

对于教师连续的提问, 学生都作了响亮而整齐的回答, 因为答案都是现成的。但在这响亮回答的背后, 他们收获了什么呢?对于那些根本不用思考的问题, 教师如果草率地拿来提问, 那只会浪费学生的时间。类似的, 还有“是不是”“对不对”“懂不懂”这些过于简单的问题, 这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发展没有什么益处。

那么, 什么样的提问才是恰当的呢?

所提问题要给学生有思考的余地。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应让学生有一定思考的空间。问题过小、过易, 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 起不到锻炼思维的作用。问题过大、过难, 会让学生产生畏怯心理, 长此以往, 更会让学生产生置身事外的心理。

问在学生疑惑处。钱梦龙先生认为:“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读中所惑之处, 精心设计问题, 或以一个大问题领起诸多小问题, 或按教读顺序层层设问。问题提得好, 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 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一个好的提问, 言不在多, 贵在恰到好处, 贵在问到疑处,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获取知识的状态中, 从而给课堂带来无穷的动力。

避免“满堂问”。教师对课堂所提的问题, 除了要有质量, 还应控制好数量。太多的问题只会让学生疲于应付。

三、评价语忌单一麻木

“良言一句三冬暖”, 对于学生的回答, 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固然重要, 然而像“你真聪明”“你读得真好”“你真棒”这样泛化的评价, 根本无法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真正有效的课堂评价语言, 要求教师的评价不能只是简单的“是非”判断或空泛的褒奖, 而应注重具体引导, 要从回答内容方面进行点拨和启发。

那么, 什么样的评价语才是恰当的呢?

要给予实际的评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上, 教师应对学生作出具体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这样才可以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或不足。下面这几句话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对学生的评价语, 值得我们细细回味:“你不仅用你的声, 而且用你的情, 敲击着我的心房。”“你的嗓音真好听。”“你有一点紧张, 大胆点, 孩子!”

要给予灵动的评价。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小稻秧脱险记》同样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文中的“杂草”在被农夫用除草剂喷洒过后说:“完了, 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有位学生在朗读这句话时声音非常洪亮, 于老师并没有急于指出这名学生朗读中的问题, 而是用开玩笑的语气说:“要么是你的抗药性强, 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伪劣商品。来, 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试试。”说着, 于老师对着那位学生做了个喷洒农药的动作。一句话, 一个动作, 让该学生立即意识到一株喷洒了农药的杂草, 应该是喘不过气来了, 哪还能发出那么大的声音呢?于是再读一遍, 效果明显改观。

四、肢体语忌呆板生硬

在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中, 除教师的声音要悦耳动听、展示的板书或课件要提纲挈领之外, 教师的动作、表情等肢体语言的作用也功不可没。教学中, 有时“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 无论是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 还是一个点头示意, 都有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么, 什么样的肢体语才是恰当的呢?

要自然得体。教师的肢体语言要自然、协调、落落大方, 不要过于夸张, 或过于拘束。比如, 站应挺拔, 走应稳健。大方得体的肢体语言, 才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语言的艺术 篇2

教师语言的艺术------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给教师提出的一百条建议,每条建议都借助生动的实际事例谈一个问题,其中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读后,更觉得一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例如<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文中特别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她上起课来、组织起活动就会非常轻松,孩子们听得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自然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首先,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孩子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亲近,乐于接受。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能力提高产生极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孩子心灵,陶冶孩子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孩子的心弦,给孩子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热情、诚恳和富有激励性。所谓准确,就是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孩子的心,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孩子的心田,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融,灵魂与灵魂的沟通。教师语言的感情色彩,来源于教师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求,以及对孩子的赤诚之心。再次,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有启发性。教师如果言语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那么孩子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其心情就会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师劳动的每一领域,都需伴有取得沟通教育对象心灵最佳效益的语言;教师应有一个语言库,贮有丰富的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还应具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据需要,呼之即出。总之,读过这本书后,无论是教学还是教育自己的孩子我都收获不少,感谢领导提醒我看了这么一本好的书,感谢苏霍姆林斯基,这本书带给我极大的启示和教育,使我懂得了不少教育的艺术,以后还要多看此类的书籍以增强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

现代教育需要教师的语言个性 篇3

一、语言个性与课堂教学

教师的语言个性主要体现在教学中,一堂四十五分钟的课,漫长难耐,要让学生愿意紧随教师的步伐获得新知,则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的语言个性。例如一篇《荷塘月色》,不同的教师总能教出不同的味道:有的教师普通话标准,字正腔圆,善于发挥汉语的优势,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全文范读之后,震惊四座,让大家感受到了朱自清这个大散文家特有的语言美;有的教师善于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思维严谨,长于分析,板书设计精美,讲解精辟到位,让大家品味到了朱自清这个特殊时代的文人的情感美;有的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文本,并且勇于创新,配合多媒体课件大容量地展现荷塘月色的全景,整个课堂都弥漫着现代的气息美。也正是因为听到了不同教师风格迥异的课,学生才懂得博采众长,从而养成勤思善问的习惯,让知识更丰富,更好地为己所用。

二、语言个性与学生成长

当教师个体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学生的典范。教师的个性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所形成的力量,的确是教科书:一个为人随和,豁达的老师,他会给学生树立为人坦诚,人际关系和谐的榜样,一个幽默风趣的老师,他会给学生树立潇洒睿智、意气风发的榜样;一个遇事谨慎的老师,他会给学生树立长于深思、处事严谨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总是时时刻刻有意无意地在影响着、激励着学生。而教师这个职业,学生更多的是通过朝夕相处的语言交流来认知教师。例如在学校总能看到这样的教师,自己工作认真仔细,对学生有很强烈的责任心,对自己对学生要求都很高,是一个好老师。可是,有些老师却很不善于表达,在课堂上对学生过分批评,每次测试不如意对学生简单粗暴的惩处,次数一多,学生逆反心理严重,同时认为老师是一个不懂得尊重人的老师,对老师有强烈的敌意,也不学习他所讲授的课程,老师出于责任心又批评学生,这样周而复始,恶性循环。尽管这样的老师出发点是好的,是一个为学生好的好老师,可是与学生的交流不畅,不能将自己好的一面传递给学生。正因为教师不能利用合适的有个性的语言和学生交流,从而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相反,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个性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很少对学生进行过分的指责批评,多是以“言之有理”的语言让学生信服并认同,记得不久前班上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为了排演元旦晚会的舞蹈,班上六个女生利用课余时间准备了一个多月,可就在晚上演出前,六个女生哭了,连带化的妆也花了。笔者得知情况后立刻赶到班上,首先了解情况,原来是为了突出舞台效果,化妆的老师稍微给她们的妆化浓了一些,可初二有几个女生跟着她们骂她们是人妖,她们走到哪另几个女生便跟到哪……笔者听后嘴角一扬,对这六个还眼含泪花的女同学说道:“你们知道什么叫作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吗?见过这么美丽的‘人妖吗?”几个女生顿时破涕为笑。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个性去熏陶、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不仅收获知识,更健全人格。

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4

下面我从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 (即体态语言) 两方面谈谈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

一. 有声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听有的教师讲课是一种享受。一段精辟的阐述, 让人终生难忘;一个贴切生动的比喻, 引得同学们敞怀大笑, 茅塞顿开;一句幽默的批评, 使学生既放下包袱又羞惭不已;一段声情并茂的讲解, 常常激起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烈向往。所以, 人们常说“教师全凭一张嘴”, 此话在一定意义上是不无道理的。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着在事业技能上, 教师应把语言能力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那么对教师有声语言的要求有哪些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 准确。

教师的职业是“传道, 授业, 解惑”, 故语言表达应准确、中肯、规范、合乎语法, 不能废话连篇、语病百出、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也不能弯弯绕绕, 说了半天, 学生还是昏昏然不及要领。

(二) 简明。

讲课, 言不在多, 而在精;话不在繁, 而在要。一句话清楚易懂就行。能一语破的, 一语解惑, 一语启智, 一语激情尤佳, 切记信口开河, 东拉西扯, 啰里啰嗦, 语脉不清。

(三) 生动。

俗语说“话有三说, 巧说为妙。”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 富有感情, 力求抑扬顿挫, 轻重缓急, 错落有致;能以声引人, 以情感心, 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他们愉快、动情、着迷。切记故弄玄虚, 矫揉造作, 语调呆板, 平铺直叙。

二. 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体态语言是一种运用动作、姿态、表情等传递信息的教学艺术, 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

体态语言在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美国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指出, 人们的信息量7%来自文字, 38%来自语气, 55%来自面部表情, 可见体态语言在传递信息中的重要作用。恰当优美的手势, 和蔼可亲的面部表情, 都可以创造丰富多彩的语言情景, 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和感染。有人比喻说, 知识好比种子, 教师的亲切态度好比阳光, 学生愉快的心情好比土壤———只有在阳光的照耀下, 知识的幼苗才能茁壮成长。下面结合教学谈谈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实例。

例一, 某教师提问后, 一个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想举手又未举起来, 这时, 老师立即向他投以热情、信任的目光。从这目光中, 学生获得了信心和勇气, 大胆地举起了手, 稍有犹豫时老师又投以鼓励的目光, 仿佛指示他:别紧张, 慢慢说, 会答对的。学生的紧张感消除了, 思维的闸门豁然打开。

例二, 一个学生正在做小动作, 某老师发现后并没有停下课来批评他, 而是不动声色地边讲边往他那边走去。学生听到老师的声音离自己越来越近, 赶快停下手里的玩物, 装作认真听讲的样子。这时, 已近身旁的老师又暗暗地伸出一个大拇指, 意在夸他改得对。学生庆幸自己的行为没有被揭露, 不好意思再做小动作了。

有人说, 体态语言就是无声语言, 此时无声胜有声。它与有声语言有机结合, 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

浅谈教师的语言艺术 篇5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涌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在我从教二十多年的工作中,有一些深刻的体会,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激励之言”能够催人奋进

激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其中言语的激励则较为普遍。教师充满激励的语言,能让学生不断地获得走向成功的动力。教师课堂上一句句真挚的话语让每个学生都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其实面对学生,教师的话讲得得体就是感染力,讲得精彩就是影响力,讲得智慧就是催生力,讲得深情就是冲击力,所有这些“力”加起来就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它推动着教育教学活动顺利高效地向前展开,也激励着每位学生健康活泼地走向成功。

二、“机智之言”能够稳定课堂

马卡连柯说:“教育的技巧就在于随机应变。”也就是教师应具有教育机智。教育机智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其要决是避其锋芒,欲扬先抑,以智取胜。表现在语言艺术上则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

我们知道,在平常的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有时会与老师的意图背道而驰,这时有的老师则以“不太好,请坐!”“不准确,谁再来!”等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这样往往会使学生丧失发言的勇气,从而渐渐丧失学习兴趣。而有经验的教师则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并且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在老师不动声色的巧妙引导下,避免了学生出洋相,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心灵。学生有这样的老师和风细雨地帮助他们纠正学习中的错误,还会担心什么呢?

三、“幽默之言”激发学生兴趣

幽默能给学生带来欢笑、带来理解、带来信心;幽默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教师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一笑之余引发联想,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不仅如此,幽默还可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老师的人情之美和性格优点,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

课堂上的幽默语言调节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得以发展,更能让课堂增加浓浓的人文气息。

四、“温情之言”确是感人心脾

与学生对话交流,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情,不管是对优秀生的赞美,还是对后进生的批评,都需要我们付出真情。

俗话说得好:春风化雨暖人心。教师的语言应该像春风化雨一样,温暖孩子们的心,使之感动,使之茁壮成长。

有人说:“感动,是最好的教育!”用语言去感动学生应是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所以,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外,还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行全方位的积极引导。这种引导,可以使学生得到深刻的启迪,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理解生活。

我们学校的几位老教师为人和蔼可亲,细致耐心,有时即使有充分的理

由去责难学生,也总是轻声细语,像个慈爱的母亲,苦口婆心地进行诱导。教育的学生都十分讲究文明礼貌,没有粗野无礼的行为,甚至那些原来性格暴躁的学生,老师耳濡目染的熏陶下,也开始自觉改变不良的性格。老师们是用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化了孩子。

教师语言的艺术修养 篇6

【关键词】教师语言 规范 富有感情 感染力 语言艺术修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146-01

前不久,我校开展了感恩教育活动,特别邀请了中国时代感恩励志教育传播中心资深讲师程成老师为全校师生、家长上了一堂精彩的感恩励志教育课。在两个多小时的讲授中,程成老师感人的话语使在场的所有人潸然泪下。由此我想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教師的语言艺术又是诱发“情”的金钥匙。一个教师,如果具备了熟练的语言艺术就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语言应当是规范的,具有标准而动听的语言,准确而丰富的语汇,科学而形象的语法修辞。清晰简洁、条理分明、合乎逻辑、句式简短、表达准确,是对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

教师的语言应当富有感情,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语言是争取人们灵魂的坚强战士。”“语言是率领人们冲锋陷阵的统帅。”教师应当用热烈而动听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开拓学生的思维,滋润学生的心田,唤起学生的良知。

可见,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语言艺术修养。在这一方面,马克思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法拉格曾说:“马克思是一个严格的修辞家,他常常花很多时间力求找到需要的字句。”又说:“马克思在语言风格上十分考究,有时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最重要工具,如果把语言看成是用文字铺成的复线铁轨的话,那么教学和教育工作则是运行在这条复线铁轨上的一列火车,若失去了铁轨,列车是无法运行的。所以,教师应把学习语言作为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毛泽东曾指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说好的,非下工夫不可。”如果语言这项桂冠是用荆棘编制而成的,那么作为这桂冠上的明珠——语言艺术,则是用汗水浇灌而成的。

教师的语言艺术修养与教师的情操、道德有着密切关系。要使语言富有感染力,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富有高尚情感的人。“率先垂范”用在这儿实在是恰到好处。所谓“言为心声”,说的就是美好的语言是情感的结晶,是思想的火花,是智慧的闪光。

教师的语言是教师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效率。教师语言的风趣诙谐,往往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而欢快;教师语言生动与形象,常常可以把学生引入色彩斑斓的神奇世界;教师语言的简洁与明快,往往使学生铭记在心。

教师语言的艺术与修炼 篇7

教师的语言不但要注重科学性、规范性和逻辑性, 还要追求形象性、趣味性及艺术性。

一、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

1.科学准确, 清楚严谨

教师是“传道, 授业, 解惑”者, 无论是对科学知识的传授, 还是对文化观念的解读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也无论你担任什么课程的教师, 都必须强调科学和准确。在教学中力求做到科学严密, 用词恰当, 理解准确, 表达清楚。不能概念错误, 不能含混不清, 不能模棱两可, 不能产生歧义。这是对教师语言最起码的要求。如对数学概念、法则和术语的表述要准确严谨, 评价用语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回答, 具有明确指导意义, 要让回答的学生及不回答的学生都知道到底哪儿对与不对等。

2.规范标准, 简洁易懂

第一, 要讲普通话。《教师法》中明确规定, 教师要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也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普通话发音规范, 韵律优美, 使用它不但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而且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文字内容。

第二, 要讲现代语。教师要熟练运用现代汉语, 坚持说白话文,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说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 不生僻, 不晦涩。要与时俱进, 有现代感。

第三, 要讲明白话。说话声音要响亮, 吐字要清晰, 语句要分明, 语言干净利落, 不冗长, 抓重点, 切忌使用模糊语言。

3.逻辑严密, 条理分明

在课堂教学前, 教师要对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 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 确定教学思路。教学中要精心组织语言, 怎样开头, 怎样过渡, 怎样结尾, 做到条理清楚, 层次分明, 过渡自然, 环环相扣。在与学生日常交流时, 也要注意言之有序, 先说什么, 后说什么, 脉络清楚, 有条有理, 使人听得明白, 给学生以语言的样板。

二、教师语言的艺术追求

教师的语言不但要注重科学性、规范性和逻辑性, 还要追求形象性、趣味性及艺术性。孔子云:“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意思是说, 说话如果没有文采, 不讲艺术性, 就不能打动人, 因而也不能广泛、长远地流传。因此可见, 中国古代教育家对教师的语言就颇为重视。

1.形象生动, 通俗易懂

正如《论语》中所说:“君子之教, 喻也。”一个“喻”字, 告诉我们教师的语言必须形象生动。要达到这一效果, 首先, 要变抽象为具体, 用形象化的语言, 将抽象思维内容具体化, 善于将事物的形态、特征具体而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创设有声有色、直观形象的情景。其次, 要精心锤炼语言, 使描述入情入境。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 最生动的事例, 最感人的情节, 要绘声绘色, 细致刻画, 使听众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最后, 可通过恰当的举例、确切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 用学生熟知及典型的事例来说明复杂和抽象的事理,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使学生更快地接受和掌握知识。

2.幽默风趣, 引人入胜

教师的语言要在准确鲜明、简洁明了的基础上力求做到风趣幽默。幽默的语言是教师睿智的思想、广博的学识借助诙谐风趣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的再现。幽默的语言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增进师生间的亲和力, 使课堂教学避免沉闷呆板, 而多些轻松活泼, 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3.抑扬顿挫, 富有激情

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 单调的声音会使大脑皮层很快进入抑制状态, 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声音却能有效持久地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教师在课堂上, 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 加强语言调控, 切忌平铺直叙, 平淡无奇, 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缓时急, 时轻时重, 抑扬顿挫, 富有韵律, 和谐动听, 声情并茂, 饱含激情, 使学生听起来精神振奋, 兴趣盎然。一般来说, 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深奥抽象的内容时, 应一字一顿, 声音洪亮;过渡性语言及背景介绍应自然稍快一些, 音调可低缓一些;表现急切、兴奋、震怒、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 可以节奏稍快, 声音高亢, 语调激越;表现宁静、优美、深沉、悲哀等基调的内容, 就要节奏放慢, 声音低沉, 语调平缓。有时, 还可适当使用静音, 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4.发自肺腑, 饱含真情

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 教师都应带着感情、用心去跟学生平等交流, 讲真话, 讲实话, 不讲套话, 不讲大话, 不讲违心的话。如评价学生要自然、中肯, 表扬时自然流露, 发自肺腑, 不能言不由衷, 夸大其词;批评时态度诚恳, 晓之以理, 不能恶语相加, 讽刺打击。要善于察言观色, 善于理解学生, 温和处理事情。表达要有激情, 有感召力。

5.恰当使用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又称肢体语言,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眼神、目光。 (2) 面部表情。 (3) 体态和手势。 (4) 动作或表演。

体态语言有助于教育教学中的理解或表达, 对于调节课堂教学气氛, 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 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身体各种器官的作用, 配合自己的有声语言, 可以达到更加完美的境界。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人说:“有经验的教师不是对着学生的耳朵说话, 而是对着学生的眼睛说话。”教师应巧妙地运用自己的眼睛去传递和捕捉信息, 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教师的眼神和目光传递出的应多是依赖、鼓励和赞扬, 但也要有批评与否定。种种目光都可以使学生心领神会, 从而受到教育、启发。运用表情可以巧妙而含蓄地传达和流露教师自己的想法、看法、认识和观点, 或者暗示学生。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手势进行评价, 如夸奖别人时, 可以一边说, 一边伸出大拇指;表示否定时, 可以摆手;表示疑问时, 可以画问号或指指头等。教师对教材中某些人物或事物的生动模仿和逼真表演无疑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交际中, 体态语言可以使表演绘声绘色, 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不过, 体态语言的运用要适时、适度, 要自然朴素, 不可生搬硬套。

三、教师语言的修炼

锤炼语言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 绝非一日之功, 教师必须加强学识和修养, 持之以恒, 才有成效。

1.加强学习, 打下深厚的知识基础

教师必须对所教学科的知识、技能有着丰富深厚的积淀和掌握, 教师语言的活水应来自于阅读和积累。名家名篇, 熟记于心, 张口就来, 一字不差;遣词造句, 词汇丰富, 信手拈来, 形象贴切;运算推理, 准确严谨, 来龙去脉, 一清二楚。唱歌画画, 样样能行, 有声有色, 惟妙惟肖。这样才能教得深入浅出, 讲得得心应手, 才能做到科学、规范、严谨、清楚。

2.广采博记, 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第一, 教师要广泛搜集和掌握与教材有关的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笑话、诗词等, 教学时可适当穿插, 娓娓道来。第二, 学习和汲取名人演讲、相声表演、节目主持和与演讲有关的书籍杂志中的语言精华或优美台词等。第三, 从生活中向教学同仁学习。我们身边不乏“语言大师”, 他们语言各有特色, 有的人讲故事娓娓动听;有的人说笑话逗人捧腹;有的人歇后语随口而出;有的人顺口溜机智贴切;有的人用成语妙语连珠……只要我们留心学习, 这些就是我们不尽的学习源泉。第四, 学习和积累网络热词及流行语, 适当地使用, 可以增强语言的现代感、时髦性, 更好地吸引学生, 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

3.学练结合, 掌握语言的应用技巧

语言表达要有内容, 也要讲技巧。俗话说:“话有三说, 巧者为妙。”教师在储备足够的知识和素材的同时, 也要积极学习和掌握必要的语言技巧。讲话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设疑、如何发问、如何“抖包袱”、如何评价、如何收尾等, 都大有学问, 需要技巧。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 利用多种媒体悉心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应用, 反复练习, 不断提高。

4.注重实践, 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在教学和日常交际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锤炼自己的语言, 力求准确和简洁。“句中无余字, 篇外无长语。”每次说话, 做到紧扣中心, 意思明了, 用词准确, 语言流畅, 语句连贯, 语速合适, 不重复、不啰唆, 不无故中断, 不东拉西扯, 避免口头禅。

谈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 篇8

一、书面语言

课堂教学是运用语言指导、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和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 而书面语言是教学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讲课过程中, 教师要抓住以课本知识内容为基础的关键性的书面语言,组织、归纳、板书,并且要在理解记忆其定理、定义和公式的同时,运用课堂教学手段进行练习,以便顺利达到教学目的。

1.书面语言在课堂上主要是指通过课本上知识性和教育性的语言再度板书于黑板, 呈现在学生眼前的语言。它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能加深学生对掌握知识的印象, 能启示学生抓住重点和难点。它还能将字体的大小肥瘦、字迹的工整规范, 刻意表现得有“形”有“意”。

2.书面语言的直观性和导向性强,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进行分析和讲解。板书精当的书面语言, 使教学语言在课堂上具有通俗化和趣味化的表现特点, 但教师在组织应用书面语言时, 不要过于追求 语言的通 俗化和趣 味化, 要考虑到语言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更不能忽略书面语言在表达时对学生的感染力。

二、口头语言

所谓口头语言是指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语言, 它能使听者在绘声绘色的讲解中获取知识, 受到教育和启迪, 同时也能得到美的享受。那么,怎样才能掌握并且使用好口头语言呢?

1. 教师要形成发音准确、吐字清晰的授课语言, 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以优美动听的语言,让学生如沐春风,乐于接受。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教师的语音不但要正确、清晰,还要鲜明、生动,富于感染力和表现力。这就要在掌握普通话发音的基础上, 把握不同的发音技巧, 使声音具有艺术魅力。

2.以激励的语言传达和沟通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听课。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有益评价, 无不是用激励赞美之辞引起学生良好的心理反应,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中受到教 师语言的 感染和启 发的。故此,学生就会以百倍的信心和饱满的热情去努力学习知识。

3.以幽默的语言活跃和渲染教学气氛,使其在课堂教学中,既能融洽师生关系, 又能加深学生记忆, 同时也能让幽默来陶冶学生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三、体态语言

通俗地说, 体态语言是教学活动中的无声语言。在教学语言中,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以自身表情和体态来表现的。体态语言的运用, 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 表达思想 感情和内 容的。体态是指人的身体姿态。姿态越自然, 身体各部位表现出来的动作就越亲切, 反映的思想感情就越真实。那么,怎样才能应用好体态语言呢?

1.表情。表情是精神的内在体现,是教态积极的一面。精神愉快,如春风拂面,带给学生的是亲切、融洽的学习氛围。因为良好的表情始终是用微笑来赢得的。但课堂上有时会出现学生听课不安心、思想不集中等情况,此时,教师可做出凝视皱眉、放下面孔稍停片刻或抿动嘴唇想说而未说等来提示学生注意; 对不守纪律的学生, 必要时用冷静的默不作声的方法来制止,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 也有益于养成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2.服饰。教师的服饰得体、简洁大方, 既能体现教师的精神面貌和内在素质, 又能积极地发挥课堂教学效应。在课堂上,若教师不修边幅,着装不伦不类,是很难让学生接受的。因此,教师要注重朴素的服饰和美观的仪表。

3.眼神和手势。眼神是心理和思维的反映。教师走进课堂第一次与学生交流用的就是目光,无声无形之中, 透给学生一种情感,使学生进入听课状态。如果在听课过程中有学生讲话, 教师目光一扫或注视一下学生, 即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以自身的敏感从教师眼睛神色里体察和领悟到严肃、信任、激励的目光,以此端正自己的行为。手势所反映的是动作语言, 但又区别于哑语,它是紧随着口语和眼神,作出暗示和强 化教学效 果的一种 力量,它既能示意肯定,也能摆手否定,还能表示一定的节奏和力度。在课堂上手势动作的发挥和眼睛的神情, 均可填补有声语言的不足和空白, 从而为教学增添艺术魅力。

总之, 语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教师完成历史使命、履行神圣职责的重要条件和基本手段。教师的语言修养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败。

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9

一.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

乡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方言重, 教师在叙述概念或讲述操作方法时, 一定要认真推敲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否则很容易会使乡村学生产生疑问或误解, 甚至会犯下科学性错误。例如, “计算机”不能说成“电脑”;鼠标操作中的“单击”不能说成“点击”。因为“计算机”、“单击”都是计算机中的常用术语, 而“电脑”、“点击”等词语都是生活化的语言, 虽然学生能够理解, 但不规范。

为了在短暂的一堂课中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教师的语言还要严谨。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反复地推敲, 词语要经过慎重的选择, 力求做到中心突出、条理分明, 具有鲜明的逻辑结构。讲授时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 言简意赅;要能抓住重点, 有的放矢, 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等。

二.语言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幽默能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 改善课堂气氛, 使课堂生动活泼;能在快乐之中把教师和学生联结在一起;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其学习动机;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热情和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等等。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 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 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 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 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 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 就能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燥为轻松,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例如, 在机房上课时, 经常有个别学生在偷偷地玩游戏, 教师走到他跟前时, 他便把窗口最小化, 当然教师还是很容易从任务栏中发现。但在学习了任务栏的隐藏操作后学生再如法炮制, 教师就不那么容易发现了。针对这一情况, 我用了一句调侃性的话教育学生:“咱们班有个别同学真的变成了知识越多越反动了!希望同学们千万不要违背了科学的真谛呀!”这样一句幽默又语重心长的话, 不仅能够使那些玩游戏的学生在微笑中诚恳地接受批评教育, 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态度。

三.语言要富有情感和激励性

乡村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 再加上计算机配备少, 几个学生用一台计算机, 很多学生害怕出错而不敢操作, 打击了对计算机的兴趣。有个别学生对计算机有很大兴趣, 兴趣只是打游戏, 而对教学一点也不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感情充沛、富有激励性和感染力, 并结合自己的眼神、手势和嗓音等体态语言滋润学生的心田, 感染学生的情绪, 会激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情波澜。例如在讲高二年级“网页制作”一章时, 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采用了这样一段开场白:“通过Internet知识的学习, 我们只需鼠标点点, 便可坐看世界风云变幻, 而且能制作出自己的网页, 在互联网上营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 展示自己的风采, 从现在开始, 我和同学们一起步入激动人心的章节——网页制作的殿堂。我相信,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 你们一定会梦想成真!”经过这一番讲话, 学生就会对这堂课产生极大兴趣, 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发挥体态语言的积极作用

每堂课一开始的师生交流, 虽然时间很短, 但对整堂课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师进入教室时, 步伐应稳健、镇定和自信, 速度适中, 面带微笑, 目光慈爱、柔和并严肃地环视整个教室。教师走上讲台后的第一句话“同学们好”, 语言应凝重, 情感要真诚, 眼神要关注全体学生, 不能浮于形式, 更不能心不在焉、虚情假意。在这几秒或是十几秒钟的时间里, 通过教师的体态语言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慈爱, 对学生的信心和鼓励, 课堂气氛既严肃又轻松、活泼。

略谈教师批评的语言艺术 篇10

首先要少批评、多表扬、多赏识。这几乎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赏识可以让人战胜恐惧和自卑, 产生成就需要的动力, 从而改变缺点和错误。赏识并不是简单地表扬和鼓励, 而是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父母对子女的赏识也许是一种本能, 教师对优秀生的赏识可能是顺理成章, 但对后进生的赏识却并非轻而易举!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 职高生正处于一个性格逐渐完善、心理障碍易发的时期, 有主见而缺乏能力, 急躁好动但幼稚, 渴望被人认可又害怕被轻视。我们应相信每个学生都渴望做一名好学生, 用宽容之心耐心地对待学生的缺点, 适时赏识优点, 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 使他们在大家的赏识中健康成长。

其次批评的语言要慎重, 避免反语讽刺, 避免当众指责, 更避免当众伤人, 过分极端, 应注意学生的承受能力和心理敏感区。我们已经认识到, 像“你不行!”“你真笨!”“我管不了你, 回家让你爸爸收拾你!”等一类的语言对学生心理与成长会产生一定的伤害。从近期后果看, 它会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自卑感和厌学情绪, 疏远老师, 回避学校;长期来看, 它将烙印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伤害学生纯净的心灵。也许我们的一句话, 会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

第三, 批评要注意方式方法, 注意场合和时机, 讲究语言艺术。批评的前提是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 读懂每一个学生, 及时调整、控制自己的情绪, 用博大的爱, 宽容的心, 灵活的方法, 机智的应变, 对待每一件突发事件。

如批评后进生, 要发现后进生身上都有闪光点,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发掘这些积极因素, 因势利导。

当学生犯错误时, 教师说几句幽默的话, 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批评, “含笑同过去的事情告别”。春日的课堂, 学生经常睡意蒙眬, 老师可以絮絮呓语:“暖风吹得师生醉, 直把教室当卧室。春眠不觉晓, 不如睡觉好。”学生们被老师的调侃和文采逗乐, 睡意皆无。

上一篇:高一班级的有效管理下一篇:高新产业政策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