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探讨

2024-07-27

经济全球化探讨(精选十篇)

经济全球化探讨 篇1

1 对虚拟经济的理解

虚拟经济就是经济范畴内各类元素的虚拟化、抽象化, 它是相对于实体经济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从本质上来说, 虚拟经济是一种价值系统, 又由资产价格以及物质价格两部分组成。其中, 资产价格系统的价格体系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 而物质价格系统则不一样, 它是以成本和技术职称定价为基础的[1]。

2 虚拟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虚拟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金融行业, 其次是房地产、无形资产、收藏业等行业。

2.1 在金融行业

金融行业伴随着高收益的同时, 也伴随着高风险的存在, 虚拟经济在金融行业的表现最为突出。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深入发展, 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发展风险也日益扩大化、多样化, 尤其是跨国金融交易量的不断增大, 使得各国的金融贸易风险由实体经济领域发展到虚拟经济领域, 跨国金融交易量的继续增大, 表明各国的实体经济发展与虚拟经济发展背离的程度越来越深。例如, 国际范围内的债券、股票等交易, 因为发行债券和股票国家的经济稳定和货币安全等因素, 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大境外投资的风险, 造成金融危机。金融行业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严重脱离, 没有真正意识到虚拟经济所带来的资本收益趋同和经济运行方式的统一, 增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管控和稳定发展。

2.2 在房地产行业

高房价是一个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正常反应, 在一定程度上, 房价越高, 说明经济发展成就越高。但高房价从来就是双刃剑, 必然会对用地面积较大的制造业形成挤出效应, 即便是高新技术产业也未必扛得住这种效应。与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部分发达城市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是高新技术产业, 而非金融业与总部经济, 如果过高的房价让这些城市失去核心优势, 成为一个完完全全的服务业城市, 可能不是这些城市的最佳出路。

在这一方面, 香港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为过于追逐金融、贸易等高端服务业, 导致房价不断攀升, 对制造业形成近乎100%的挤出效应, 整个城市出现产业空心化与底层人群就业难的困境[2]。

我国去年的房价暴涨, 不是顺应经济发展的自然上涨, 而更像是资本追逐套利的结果, 这应该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警惕, 否则整个城市可能会在刚刚收获转型成果的时候就被虚拟经济所误。

3 我国应对虚拟经济全球化的有效措施

3.1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构建亚洲金融强国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发展, 世界性的金融市场发展带来的弊端也开始显现出来, 作为身在全球化体系中的一员, 本国的经济发展和安全稳定不再是仅仅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 其他各国都可能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影响, 虚拟经济全球性的危机就是其中的主要弊端之一[3]。现阶段, 全球金融危机对于以美元为主导的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可可靠性带来了不利影响, 美元、日元等国际货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遭到国际上各国的质疑, 这给人民币的国际化实现带来了良好机遇, 人民币实现国际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经济发展程度上来看, 我国的社会经济获得了大发展, 经济发展模式向外向型趋势发展, 境内市场和境外市场不断扩大, 伴随着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经济发展效率提高, 为人民币国家化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制度保障上来看, 我国已经建立了以保护产权为中心的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 政府职能不断转变, 推动了人民币实现国际化以及跨境贸易结算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在对外贸易和国际贸易结算中建立了国际金融中心, 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建立了安全可靠的交易市场。当前要克服虚拟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和危机,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是最佳的策略之一, 能够提升我国在金融领域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形象, 有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效稳定发展。

3.2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虚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世界竞争激烈, 我国对外贸易缺乏竞争力, 很大程度上受到产业结构的影响, 因此, 我国十分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十三五”期间,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 原有的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和低端产业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 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3]。应把产业结构调整与提升作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从生产端入手, 抓住供给侧结构改革这个“牛鼻子”, 适时地塑造新的比较优势, 创新寻求新的主导产业, 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 促进产业优化重组, 使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①抓住能源革命带来的发展空间, 推动制造业由低端向中高端跨越;②利用生物革命带来后发优势, 绿色发展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跨越;③抓住消费革命的机遇, 实现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跨越;④抓住一带一路带来的国际空间, 开放发展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跨越。

3.3 增强风险意识, 完善风险控制机制

虚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要实现国家经济安全的有效维护, 还需要相关企业和金融行业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尽可能地减少企业经营风险, 保障企业的安全性。经济全球化趋势下, 风险是必然存在的, 但这并不意味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跨国际经济交易行业的无计可施, 企业可以通过提升风险意识, 完善自身的风险控制机制, 对于潜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和预测, 根据企业抗风险能力制定有效的应对方案, 这样就能降低风险, 实现企业在风险中损失的降低, 保证企业利益。

4 结论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背景下, 虚拟经济全球化既是发展的挑战, 也是发展的机遇, 我国要及时认识自身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不断提升综合经济实力, 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为国家的经济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当前国际竞争已经从实体经济领域发展到虚拟经济领域, 虚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让国家的经济安全受到威胁。本文介绍了虚拟经济的概念和主要表现形式, 探究我国面对虚拟经济可能遭遇的风险, 并探究如何在虚拟经济领域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措施。

关键词:虚拟经济,全球化,经济安全

参考文献

[1]许圣道, 王千.虚拟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9, 01:65-74.

经济全球化探讨 篇2

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主要的资本集中地之一。国内企业发展深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如何更好地把握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这要求国内企业从多方面入手进行改革创新,以提升自身在国内以及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企业管理会计作为直接关系到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内容,新形势下国内企业管理会计无论是内容、发展现状、问题都有了新表现,优化企业管理管理思路,缩小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差距,是推动国内企业会计工作质量提升的关键,对企业更好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国内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对策,综合分析全球化形势下企业管理会计现状与问题,从增强企业全球竞争力这个目的出发寻求最佳对策是必然选择。

1.企业管理会计全球化的必然性

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意味着企业的发展可通过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获得最大收益,全球市场的一体化为企业提供了无限发展可能性,企业管理会计在这种背景下所承受的压力与挑战前所未有。通过会计信息的有效整合对全球市场进行高效利用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此,无论是从自身发展壮大角度而言还是从全球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来看,企业管理会计全球化已经是必然发展趋势,企业所要做的就是在这种发展潮流中根据自身情况把握发展机遇,通过管理会计的改革、创新与优化实现最优资源配置。经济全球化作为时代特征,已经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新高潮,市场经济在全球市场一统天下成为必然,世界市场的竞争将会趋于白热化,资本的逐利性使得市场选择变得更加多元化,中国作为世界最大且最具有投资价值的市场之一,国内企业在发展中可谓是痛并快乐着,无论是资金、信息、技术还是商品的流动速度都空间加快,企业管理会计在促进国内企业进步革新方面已经逐渐起了决定性作用。对于企业而言,全球化背景下的管理会计对企业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与优化配置起着信号作用,这种信号机制对于企业更好地对世界范围内原材料、商品、劳动力价格及资金汇率、利率等进行了解和掌握有重要意义,可以说企业管理会计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企业融入世界市场竞争时优势的发挥效果。要实现企业竞争实力的增长、经济效益的提升,就必须利用企业管理会计的全球化对资源做最优化利用。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国内企业管理会计尽早实现全球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国内企业把握发展机遇的一大难题。企业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积极推动管理会计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融合,以便促使其积极发挥作用。管理会计与日常经营的融合要从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中枢两方面入手。企业文化方面,要以提升自身企业自身价值为目标从人力资产、财务价值、生产价值入手进行管理会计优化,通过管理会计的价值计量使价值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为管理会计制度的建立、完善与执行奠定良好的基础,为管理会计的应用与作用发挥创造良好的前提;企业管理中枢方面,要推动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关键性作用,针对企业情况制定管理会计发展战略,通过诸如平衡计分卡等方法克服传统会计管理模式业绩衡量货币化的弊端,将内部因素、顾客因素、创新、学习等因素融入业绩评估系统,从而形成长期性、成长性的经营管理目标,在其企业内部形成全新的协调配合经营战略与行动体系,使得企业管理会计发挥神经中枢作用,不断扩大自身优势,最终提升自身价值。

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管理会计问题分析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内传统管理会计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使用需求,新观念、新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与普及迫在眉睫,国内企业在全球市场上与其他国家企业竞争时,管理会计上的弱项将会极大地损伤企业管理效率与个体竞争力,这无疑十分不利于企业进步发展。国内企业目前管理会计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认识偏差

国内管理会计从业人员对全球化经济背景下管理会计工作的改革与创新还存在一定认识偏差,对于管理会计理论、方法的功能性认识不足。由于传统会计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新时期企业管理会计不免带有典型的传统色彩,导致认识出现偏差的同时无法正确发挥管理会计的服务优势。管理会计与传统会计不同,在许多方面具有典型优势,不仅可构建全面的会计信息系统、决策支持子系统与内部控制子系统,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多元化、时效性等,区别于传统会计对生产经营信息的历史性客观描述,而是对企业现在与未来进行科学筹划,可以说是一种更为注重“计算”未来的会计模式,但是目前管理会计的这种优势受到了极大的压制。管理会计理论与传统会计理论存在较大区别,除了涉及现代会计理论之外,还涉及管理学、社会学、经营学、法律、行走科学等多类学科,以方便对企业特定经营组织问题、决策等进行管理与指导,但是目前实际认知中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传统会计、企业经营管理和会计信息化三个方面,认知上的盲区与误区使得行为上很容易出现偏差,这对于国内企业管理会计进步、改革与创新而言无疑十分不利,极大地增加了企业会计变革难度,也使得国内企业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无法通过应用管理会计发挥优势。

2.2方法偏差

管理会计对于企业而言是加强内部管理、提升经济效益的方法与技术集成,企业在正确掌握方法与技术的前提下能够高效利用会计工具实现自身竞争实力的提升,但是国内企业在管理会计应用方面明显问题重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方法上出现了偏差。目前国内企业管理会计的方法应用问题主要以习惯应用传统操作程式、过于重视静态计算结果、计量模型过于简单、管理会计从业人员跟不上发展步伐等为主。对于国内企业而言,管理会计实务是近年来才逐渐发展并成熟起来的操作模式,在实际应用中不像传统会计一样有着固定的步骤与流程,多数根据企业发挥规划与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实时计算与分析,在缺乏固定时间、程序、格式与内容的情况下,许多工作人员无法完成把握企业管理决策意图与经营生产进程,因而在实际执行中更多地倾向于选择传统会计中那种工作结果直接、可观的运作模式,从而导致管理会计效果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传统会计重视对某一指标在特定期间增减变化进行计算,以此来评估企业经营与发展情况,但是管理会计并不局限于静态计算结果,而是更侧重某一指标在时间序列中或者多因素相互关联的系统中的发展变化规律、现在未来发展趋势,强调对企业经营、管理进程进行综合动态观察与分析,这种工作模式对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要求较高,且工作绩效考核难度大,因此多数工作人员还是习惯于按照传统会计模式进行运作。传统会计计量模型清晰可靠,如四则运算、比率分析等有直观结果,管理会计则更多地采用大量数学模型对企业经营活动变化趋势与未来发展进行预测,侧重于多种变量的定量、定性分析,这对于许多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而言,无论是知识层次上还是能力上都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使得他们无法有效利用各种数学模型服务企业决策与经营管理,从而造成人浮于事等问题。管理会计从业人员在专业素质、技能方面的欠缺使得其在方法运作上问题频出,最终导致了多种执行问题,制约了管理会计应用优势的发挥。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对策探讨

目前导致国内企业管理会计问题频出,导致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有政府因素、会计理论因素、从业人员素质因素、企业竞争压力、经济全球化压力、信息化挑战等,面对这些影响国内管理会计应用推广的因素,要从加强企业管理会计系统框架设计入手,积极充实管理会计内容、提升从业人员素质,达到提升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水平的目的。

3.1完善管理会计系统框架

管理会计系统框架的完善要从加强理论建设做起,要积极完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解决传统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联系与矛盾问题,从服务企业经营发展出发,协调二者之间的应用界限,解决企业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会计处理问题,为企业经营决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完善要从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等方面入手,将这些内容融入到管理会计概念体系中并推动其系统化、规范化进程,积极在高校学科、专业学校中管理会计的教学领域,将会计实务与企业经营发展实际需求相联系,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并紧跟经济国际化步伐,实现与全球经济潮流的无缝对接。管理会计系统框架中要积极融合发达国家管理会计新理论、新方法等,融合国内国情进行改造,通过博采众长为国内发展提供借鉴。另外,要专门针对国内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进行引导,积极开展管理会计推广实践工作,吸引更多的企业采用管理会计模式服务自身发展。比如每年在国内专门召开针对中小企业的管理会计论坛,针对多数企业存在的管理会计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管理会计开展难等问题进行讨论、解决,鼓励这些企业依靠会计信息化优势通过网络收集信息,逐渐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健全的管理会计运行模式,为企业经营、管理、发展、决策提供帮助。另外,要联合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组织、教育机构、职业团体、管理咨询公司等进行通力合作,就如何快速有效地推广管理会计模式进行探讨,在全社会范围内鼓励并推动管理会计的应用,通过与国内外企业的竞争、合作、互补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通过自主创新、改革实践等方式提升企业管理会计运作水平,为国内企业管理会计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3.2提升管理会计从业人员素质

新时期信息技术、网络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使得现代管理会计理论、适用范围、实务等出现了较大变化,会计工作信息化时代,对企业管理会计工作质量、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从业人员必须树立会计信息化观念,适应从电算化到信息化的会计工作转型,熟悉企业商务运作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实践,精通会计信息的整合与利用,可为企业提供更加可靠的决策信息,并着重突出管理会计工作人员在经营管理方面职能的发挥。企业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知识结构要顺应时代变化进行更新,从外语知识、高等数学、基本社会科学知识到现代管理学知识、法律法规等都要有一定涉猎,从而在高效利用数据库、网络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服务企业经营管理、竞争的同时,为企业实现利润目标最大化服务。企业管理会计工作人员在电子商务模式下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更加专业且谨慎,在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方面要对职业判断能力、职业潜力进行重点考核,尤其是在跨国商务领域要专门进行培训、教育升级,在熟知国内外行业发展政策、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更加准确、高效地进行运作。另外,对于企业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的从业道德要也要严加约束,增强法制观念,减少违法违规行为。

4.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探讨 篇3

关键词: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管理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和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我国连续十几年保持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规模也逐渐增大。自2001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迅速,2006年2月达8536.72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2007年末高达15282.49亿美元,2008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9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7.34%。其后几年至今,外汇储备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3月,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3.44万亿美元。

目前,我国实际外汇储备规模已远高于适度规模,且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巨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是,庞大的外汇储备规模能够使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危机频发的背景下,有力的抵御国际金融风险,彰显中国经济地位的提高;但不利的方面是,巨额的外汇储备伴随着高昂的机会成本,为管理带来很大困难,这不仅会造成外汇资源的闲置浪费,并且会增加通胀和人民币升值压力,甚至使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失去大部分的自主性,进而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改革我国外汇管理体制,使其适应现代经济环境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外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制度易引发通货膨胀且对冲方法不可持续

巨额的外汇储备所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之一便是国内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外汇储备的急剧上涨,使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结构发生改变,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成为我国近几年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增大的制度根源。

为了稳定国内物价,央行不得不采取一些对冲方法收回多余的本币。但对冲方法也具有多种缺陷,对冲方法不具备持续性而且成本高、风险大。

(二)巨额外汇储备对应的高储备成本和机会成本

巨额外汇储备大大增加了机会成本,从而降低了资本的有效使用率。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大部分用于购买美国等国家的国债,或者以存款的形势存放在外国银行,如果把外汇储备用于投资,或者用于进口战略资源和投资国内企业,那么收益率将会远远高于储蓄收益,这样就构成了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

(三)结构相对单一,增大了储备风险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资产大部分以美元形式持有,不仅会受到美元贬值和美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而且也不符合“将鸡蛋放入不同篮子”的风险分散思想。此外,单一的持有大量的一国资产,必然会受到两国关系发展的制约,存在较大的政治风险。

(四)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还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只是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资本项目尚未实现自由兑换,因此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还未实现完全市场化,外汇供求主要来自经营性的交易结售汇,资本流动的利率弹性很小,外汇市场不具备利率汇率联动机制。

针对外汇管理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给出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三、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外汇储备多元化,控制外汇风险

中国巨额外汇储备仍以美元计价资产形式存在,币种与资产结构过于单一。外汇管理当局应当进一步优化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和资产结构,继续拓宽外汇储备投资领域,使中国的外汇储备在经济状态多变的今天保值增值,将是外汇管理的重点转变之一。

(二)藏汇于民需与完善人民币匯率形成机制相结合

改革外汇管理制度,调整集中性储备管理制度为分散性储备制度,由“藏汇于国”转变为“藏汇于民”,把相当部分外汇储备转由个人和企业持有,由个人和企业运用和投资。充分利用个人、企业和机构对国际外汇市场变动的灵敏直觉,丰富投资策略,提高外汇储备的经营效率和效益。

但是,单纯的鼓励“藏汇于民”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以及外汇交易品种缺乏的情况下,企业和个人并不愿意持有大量的外汇。这需要国家进一步改革人民汇率形成机制,完善我国外汇市场体系。

第一,改变汇率的调控方式,建立外汇平准基金,进一步增强外汇交易主体的作用,通过外汇平准基金对外汇市场交易活动进行间接调控管理,将人民币汇率交由市场主体自行定价成交,提高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程度。

第二,进一步完善我国外汇交易币种、品种、交易方式等,为外汇交易主体提供相应的市场避险工具,为企业提供更便利、现金的交易手段和规避汇率风险的办法。

逐步放宽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的限制,减少央行干预外汇市场。

(三)分部门经营与分层次管理外汇储备相配合

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除了应对对外贸易、偿还外债、利润汇回以及汇率干预等职能性需求,显然是过量的。把如此庞大规模的外汇储备放到一个部门按照同样的标准进行统一管理,既缺乏效率又对我国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不利。因此,本文建议将外汇管理当局划分为三个部门:一是职能性外汇储备管理部门;二是战略性外汇储备管理部门;三是收益性外汇储备管理部门。

职能型外汇储备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职能性外汇储备部分,将这部分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流动性较强、安全性较高、收益性略低的资产,以保证在正常调用外汇储备时,能够满足效率高、损失小。同时,此部门在管理外汇储备时要以收支基本平衡,管理余额随中国经济状况稳中有增为目标。

战略性外汇储备管理部门要求把握有利时机进口我国稀缺的能源,为我国以后的长期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战略性资源;同时,在黄金价格处于下行周期之时,把握有利时机,增加黄金储备,以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投资性外汇储备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剩余超额外汇储备部分,将这部分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期限较长、收益性较高的资产,这不但能够保证我国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而且能够利用充裕的外汇储备资源为我国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谋取利益。

(四)控资本流入质量与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相呼应

外汇流入管理是一个非常困难和复杂的问题。一方面,积极合理利用有效外资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日益开放,国内外市场联系日趋紧密,投机性资金流动能够比较方便地规避外汇管制。因而,应严格审查资本流入,正确引导外资流向,重点监测房地产领域、跨境关联交易等,严格控制投机性资金的流入,防范短期资本冲击。

要逐步有序拓宽资本流出渠道,进一步便利境内机构和个人持有与使用外汇,鼓励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我国应放松境内居民、机构对海外投资的限制;放宽私人企业境外发行证券融资的汇兑限制;放松对外资企业清算结业后分得的人民币购汇的限制。

四、结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调整经济结构、完善金融市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参与改革并完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以及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可以预见,未来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将继续坚持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方向,围绕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进行调整和决策,稳步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为我国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完善做出应有的贡献。(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肖凤娟.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国际贸易,2008(7).

[2]程雨和.我国外汇管理制度的有效性问题分析及建议[J].时代金融,2011(8).

[3]刘琛君.试论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与政策取向[J].上海金融,2010(2).

[4]潘勇.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的可行性探讨[J].南方金融,2007(3).

[5]解亚深,甄薇,刘涛.我国外汇储备现状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经济全球化探讨 篇4

国际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他国私人之间、国际组织与私人之间以及不同国籍私人之间, 相互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研究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对我国在世界贸易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根据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制定合理的对外经贸策略。

1. 国际经济法原则的统一

在世界各国紧密合作的当今社会, 经济全球化是促进各国联系的重要枢纽, 国家之间的交易日益增加。为了能够将风险降到最低, 从而使预计的利益能够得到保障, 在这过程中, 制定一种大家都能遵循的规则是非常重要的。要将市场一体化, 就要制定统一的规则;规则统一了自然市场就统一了。国际经济法主要通过四种方式来进行原则的统一:第一是国际公约, 第二是国际惯例, 第三是各个国家的法律, 其中各个国家经济法规与商业法规的趋同化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是通过平台来使各国进行交流, 多展开学术交流的会议, 通过各种途径来使各国的观念朝相近的方向发展。

2. 国际经济法影响着各国的法律制度

在现今社会中, 经济全球化已经是必然的了, 并且要一体化发展, 其中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 各国在将经济对外开放的过程中, 也同时对国内的市场化进行了改革, 打好国内基础, 将国内的经济运作作为重点, 同时把国内的经济法制度特别是涉及到与国外合作的经济法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 从而使得与国际经济法之间的差距缩小, 避免了分歧的出现。WTO、欧盟等公约或者组织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并且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增强, 想要加入这类组织的国家也在不断增多, 缔约国与想要申请加入国家就必须要根据相关的规定或者是相关的协议等等去对本国国内的相关法律进行对应的改动。这样就使得国际经济法使用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也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同时使得国际经济法更加具有权威性和普遍的使用性。

3. 国际经济法的统一趋势

国际经济法的统一趋势有两种表现, 其一, 各种国际经贸关系需要解决, 此种国际公约也越来越多、作用也越来越大, 并且各国在经济立法方面日趋相同。其二, 现存条约或公约的参加国的数目大幅增加。国际经济法在对各国之间贸易关系处理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重要性以及地位已经在很多方面得到了表现, 都要通过国际经济法来在其中进行平衡。

二、关于我国应对国际经济法改变的重要对策

1. 努力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着国家的发达水平, 国家的政治水平决定着国家的发展与外交, 我国要不断地提高经济水平与政治实力。我国要最大限度地提升国家的主权利益, 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升自身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在WTO中并不能让我们拥有足够的话语权, 所以, 我国要通过对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以及多与国际经济合作并且竞争的方式来有效地提高我们国民的整体经济水平, 在推进整体体制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 寻找到一条适合我国的, 能够稳定使经济增长的道路, 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使我国的国际地位以及综合国力得到提升。

2. 学会运用国际经济法来保护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在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加强中, 还要注重法律体系的建设。将豁免条款或例外条款的规定进行有效的运用, 来将损失降到最低, 来对我国的权益进行维护;要对于WTO的对于本国有关的有利的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 将其充分的利用, 发挥好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优惠的待遇。对于一些高新产业以及知识产业要大力发展, 使国民经济水平整体上升;对其他国家在解决机制上的运用上多做了解, 从而能够很好地运用到我们自己身上, 达到维护自身权益的目的;

3. 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法规的制定

在国际间法律、条约等制定的过程中, 总是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 因为每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实力都大不相同, 所以在制定法律或者是条约的时候分量都不同。我国现今为发展中国家, 就必须要明白国际法对于我国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要不断地活跃在各类的国际间经济组织中提高参与度与话语权, 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我国的发展。认识到了国际法规的重要性, 就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了解, 努力加强相关方面的教育多培养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使其具有一定的国际法律的知识具有国际间谈判的能力, 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够在不触犯国际经济法的前提下利用国际经济法来发展自己。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 要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深入当然沟通交流与合作。在国际法规则制定的是否合理完善要发挥建设性的作用。要努力坚持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 使国际规则能更好地为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总结

总的来说, 国际经济法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有巨大作用的。为了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 我们必须加强对国际经济法的研究, 并且制定出有效、合理的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丁宁.经济的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新动向[J].法制与社会, 2010 (3)

经济地理学 经济全球化 篇5

1,(04论)何谓经济全球化?简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影响因素.2,(10论)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3,(10简)简述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关系?

1,4,(11论)试述经济全球化与地方化(本土化)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地方化也指从地方利益出发,利用全球化的有利一面,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关系

① 经济全球化引起了经济活动空间格局的变化。地理空间上邻近企业的共同性增加,同

时人们和国家个性化要求也随之增加。经济一体化、地方文化传统建设加强同时发生、相伴而生,构成了一个矛盾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

② 地方化与全球化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

一方面,在地方化过程中,全球化的因素必然影响到当地的价值观、文化观 ; 另一方面,强烈的地方化(民族化)有利于全球化发展,当然,本土化的东西进行全球化的关键在于商业包装和因地制宜。

(3)跨国公司地方化的策略

① 在生产管理或国际营销过程中为扎根当地市场而迎合东道国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

化传统的发展战略,以便使跨国公司成为东道国的组成部分,使外贸营销符合当地文化环境要求。

② 括技术、材料的本土化,以吸收当地技术、利用当地资源,形成适应东道国国情的当地市场。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政府经济管理研究 篇6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政府;经济管理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政府如何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改进经济管理模式,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得益于世界贸易组织的多边贸易体制。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广泛介入各成员的内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其影响是全面、深刻的。WTO规则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法治之下的有限政府。为此,我国应当构建依法进行宏观调控和为市场服务为特征的新型政府经济管理模式。具体而言,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政府应当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管理的各个环节,完善宏观调控职能,完善市场经济法律规则,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改变重管理轻服务的做法,提高服务意识,强化服务职能。

一、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管理的各个环节

第一,正确履行政府调控经济的职能。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努力提高调控的有效性,既注重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适时适度进行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履行政府调控经济的职能,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有效克服市场缺陷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冲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努力提高调控的针对性,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全局的倾向性、关键性问题。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努力提高调控的灵活性,既合理控制总量,又积极调整结构。一方面,遏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另一方面,不斷加强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大对农业发展、节能减排、自主创新、改善民生、中西部地区发展和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第二,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减缓、出口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于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防止经济下滑尤为重要。从中长期看,扩大消费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这是我国的优势,也是抵御外部冲击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统筹解决影响即期消费的体制性问题,减轻和消除居民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第三,充分发挥政府在自主创新中的主导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主要突破口,是从根本上提高国家科技经济竞争力,建设经济强国的有效途径。在当今国际竞争格局中,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形成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特别要把自主创新的战略重点放在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上,重点支持事关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长远利益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要加快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完善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机制,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充分发挥政府在自主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和改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企业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第四,善于从国际国内条件的变化中抢抓新的发展机遇。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机遇增多,外部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也在加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难度和要求更高了。必须提高驾驭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条件下维护好、发展好我国的根本利益,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善于从国际国内条件的变化中抢抓新的发展机遇,从国际国内优势的互补中创造新的发展条件,在不断强化的国际国内竞争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充分地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牢牢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把利用国际有利条件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起来,把扩大引进技术和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结合起来,把利用外资和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把实施“走出去”战略和缓解国内资源约束结合起来。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结构,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二、完善政府经济管理的法律法规

第一,进一步改革我国现行的进出口管理体制。WTO的宗旨就在于消除各国政府对贸易的壁垒,禁止和取消进出口数量限制,以便最合理地实现分工和对资源的利用,它也是WTO规则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根据我国加入WTO所作的承诺,政府除了对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实行必要的配额制和许可证管理,并由国家指定有关公司统一经营之外,现行的绝大部分进出口行政审批的数量限制应逐步取消,建立起公正透明的,适应WTO要求的外贸进出口管理体制。

第二,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立法。近年来,我国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法律都相继出台,如《著作权法》、《专利法》和《商标法》等,并参加了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应该说,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然而,也应当看到,我国近年来所出台的这些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与WTO规则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必须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

第三,加快我国服务贸易立法步伐。WTO规则中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作为第一个全球性的服务贸易协定,规定了最惠国待遇、透明度原则、发展中国家更多参与等一般义务和市场准入、国民待遇特定义务,与此同时,GATS协议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也为发展中国家提高对国际贸易的参与程度、增强本国服务业的竞争能力,扩大服务贸易的出口提供了较多的优惠。此外,GATS还规定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如紧急保障措施、收支平衡、政府采购等项内容。因此,我国的服务贸易立法应当遵循与GATS的有关规定相衔接、限制垄断行为、坚持公平竞争、逐步放开市场的原则,以我国的宪法、对外贸易法和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为依据,建立其与WTO规则相适应的内容完备、科学合理、协调统一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第四,进一步完善我国涉外投资法律体系。WTO规则中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是规范国际投资行为的基本准则。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必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我国现行的涉外投资立法规范,建立起与WTO相适应的、完备统一的涉外投资法律体系;要适应国际投资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势,尽量减少对外国投资的限制,切实加强对外资的保护,营造良好的外来投资环境,以促进外国直接投资的不断发展。

三、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政府经济管理的目标就是发展、安全、效率三位一体。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之一,是要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政府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通过行使行政权力领导、管理、服务于市场,以行政处罚惩治经济违法行为。

1.政府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政府要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履行自己的职责,以统一、公平、合理的方式执行所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既不能越权行政,也不可消极不行使职权。越权行政或消极不行使职权,不仅严重危害社会经济秩序,而且引起政府违法行政的法律责任。为维护政府威信和形象,除政府经济管理机关应依法行政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司法审查机制,包括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

2.保持市场主体的平等。要实现市场竞争环境的公平,市场主体应当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要实现市场主体的平等,必须遵循市场准入原则和非歧视原则。政府经济管理机关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必须严格依照非歧视原则的要求行事,既不因为市场主体是外国的而另眼相看,也不能由于对某一国家的好恶而对它们的市场主体区别对待。同样,在对国内经济生活的管理中,要彻底消除地方保护、部门垄断、国有企业特权,努力实现所有市场主体法律意义上的真正平等。

3.保持市场竞争的公平。公平良好的市场秩序的缔造,除了市场主体应树立规则意识、讲求诚实信用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经济管理机关对市场秩序的依法维护。政府的基本任务是要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的经济、法律环境,包括信用环境。维护市场秩序,一是要把好市场准入这一关。市场准入实际上就是资格认定,先由市场活动主体提出申请,再经国家有关主管机构批准或者核准,发放相关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二要监管产品质量。各级政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及有关部门要依照职责分工负责产品监督工作。三要监管市场价格。经过多年的改革,现在中国的价格体系分为市场调节价、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三种。其中,90%以上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但政府要依法实行监管,例如群众对居高不下的医疗消费不满意,政府部门应当依据《价格法》等有关规定,加大监督力度。

四、强化服务功能

经济全球化探讨 篇7

20世纪末,国际分工由产业间、产业内深化到了产品的内部,从而在产业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了国际间的产品内贸易(Intra-product trade,Arndt,1997;卢峰,2004),即中间产品贸易。近年来,产品内国际分工及产品内贸易在学术界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使用不同的概念。如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Yeats 1998)、价值链分割(Slicing the value chain,Krugman 1995)、外部筹供或外包(Feenstra 1998)等对这一现象进行描述和研究。对于由产品内国际分工导致的产品内贸易迅猛发展的原因,Jones等人(2001)提出了“技术说”,认为技术进步导致的交易成本下降是推动产品内分工发展的重要原因。Deardorff(1998)提出了“壁垒说”,认为产品内分工本来就是技术上可行的,只是因为某些壁垒的存在阻碍了它的发展。卢峰(2004)则指出产品内分工作为一种更为细致深入的国际分工形态,其分工基础和源泉是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并提出了决定产品内分工强度的四大因素。本文试图从理论角度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品内贸易蓬勃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作出一定的理论解释和分析。

2 产品内贸易及其发展

产品内分工是指特定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同工序、不同区段、不同零部件在空间上分布到不同国家,每个国家专业化于产品生产价值链的特定环节进行生产的现象;而产品内贸易是指由这种产品内分工所引起的中间投入品贸易。或者可以简单地认为,产品内贸易是由产品的生产过程分布到不同国家而引起的中间投入品贸易。本文仅以近年来中美机电制造业的产品内贸易为例,说明近年来产品内贸易的发展状况。

数据来源:涂晓今,张晓靓(2012)

在表一中,产品内分工与贸易指数是指我国从美国进口的中间投入品占其进口总量的比例。从表一的数据可知,中美在机电制造业上的产品内分工与贸易指数,整体属于较高的水平,2010年达到了46.5%。特别地,中美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产品内分工与贸易指数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2010年高达92.4%,说明我国与美国在机电制造业的生产上的国际分工与贸易合作非常紧密。

3 产品内贸易发展的理论解释

产品内贸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势头不减。那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当代国际贸易分工格局的新变化,导致国际贸易中中间产品贸易的增加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3.1 国际分工的细化

当今工业产品的生产趋于复杂化,产品的生产链条延长,再加上技术的提升,使得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工序在时间和空间上具可分离性,某些生产工序得以独立于整个产品的生产之外。阿尔恩特和凯尔科斯(Arndt and Kierzkowski,2001)使用“片断化”(Fragment)来描述生产过程的分割现象。生产过程的分割使得同一价值链条的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跨界生产网络被组织起来,这一跨界生产网络可以是一个企业内部完成,如跨国企业及其子公司的内部分工;也可以由许多企业分工合作完成,如企业间以外包形式完成的分工。不同国家根据其拥有的比较优势从事产品不同生产环节的生产。

3.2 当今产品生产使用的生产要素划分的细化

生产要素种类在以前简单的土地、劳动力、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生产要素基础上衍生和发展出种类繁多、划分更为细致的生产要素,如: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研究与开发、制度等生产要素。每个生产工序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不尽相同,跨国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将不同生产工序的生产分布在该工序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价格低廉的不同地区或国家,实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要素。如因我国劳动力要素充裕,许多跨国企业将一些劳动密集生产工序,如组装、加工生产工序安排在我国生产,导致我国加工贸易迅速发展。2012年我国外贸出口总值为20498.3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出口总值达8627.8亿美元,占外贸出口总值的42.1%。

3.3 跨国交易成本趋于降低

首先,交通、物流业和通讯行业的发展降低了商品流和信息流的成本。其次,金融业的发展降低了资金的跨国转移成本。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金融进一步自由化,从而降低了资金的跨国支付和跨国转移的成本和风险。第三,全球贸易一体化进程减少了贸易壁垒,降低了贸易成本。在WTO及各种自由贸易协定的影响下,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开放程度加大,关税普遍降低,从而降低了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贸易成本。

3.4 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

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已超过6万家,它们不仅掌握着全球1/3的生产和70%的技术转让,更掌握着全球2/3的国际贸易和90%的外国直接投资。跨国公司为了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价格更低的生产要素,充分合理地利用全球资源。它们或通过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即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地区)创建子公司及工厂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充裕生产要素,或直接将部分生产工序外包给其他企业。事实上,大部分的产品内贸易都是发生在跨国公司内部(被称为公司内贸易),或是与跨国公司有关。

4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产品内贸易的迅猛增长,可以归结为一种新的国际分工形态,即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分工模式。在这种分工模式下,一种商品的生产过程延伸为多个连续的生产阶段,每一个国家只在某个连续的特殊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垂直专业化”分工模式的形成,导致中间产品贸易增长迅速,由此又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形成了新的贸易利益分配模式。

4.1 国际分工将进一步细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种交易成本及贸易成本迅速下降,国际分工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细化。随着产品生产的复杂化和跨国公司规模的扩大,国际分工在深度上得到细化,广度上趋于包含更多国家;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联系与合作愈为紧密。分工与专业化生产的收益一直存在,就如同亚当·斯密所看到的一样真实,而几乎所有国际贸易的新动向,都是分工扩大并深化的结果。因而,国际贸易发展的过程就表现为国际分工由产业间发展到产业内再发展到产品内的过程,这一趋势也将继续下去;各国的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国际分工体系将更加庞大与细节化。这正如杨小凯教授在其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中提出的“随着交易效率不断地改进,劳动分工演进会发生,而经济发展、贸易和市场结构变化现象都是这个演进过程的不同侧面”(杨小凯,张永生,2000)。

4.2 发达国家占据了生产价值链中的高端环节,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将进一步恶化

发达国家由于其工业化进程较早,具有更强的科研开发能力和技术优势,在行业内所掌握的核心业务或生产工序也一直是高附加值、高利润率的业务或工序,从而可以获取更高的生产要素(如科研、技术)回报。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起步进程晚,技术研发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只能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低端环节,利润率低,产品增值少。另一方面,由于跨国公司的作用及资源、中间产品的全球流动,一国的出口产品可能不是“本国企业”生产或只是部分地由“本国企业”生产。因此,传统的进出口贸易统计数据已不能真实反映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情况。特别当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化经营时,它们还不可避免地会使用转移价格的手段转移利润,发展中国家所获得的直接贸易利益更是大打折扣。例如,2009年和2010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货物贸易顺差分别为1270亿美元和1243亿美元,占同期我国货物贸易顺差总额的64.8%和68.4%,加工贸易顺差分别高达2646亿美元和3229亿美元,大大高于同期中国顺差总额。在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和加工贸易存在大量顺差的同时,国有企业进出口、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则存在逆差。由此看来,我国按传统方式统计的贸易顺差值并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参与全球贸易获得的利益。无论是产业内贸易还是产品内贸易,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国际分工与贸易合作中一直处于被动、弱势和不平等地位,发展中国家通过贸易获取的利益也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如何跳出这个圈子,使自己与发达国家的分工合作及贸易利益分配能正常、健康、不落于下风,是摆在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面前的严峻问题。

4.3 服务贸易发展空间巨大,全球贸易一体化进程加快

根据前文的分析,物流、金融业的发展促进了产品内贸易的发展,而产品内贸易量的增加也会对物流、金融行业起反作用,贸易数量、贸易金额的增加会促进物流、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为了充分利用各国(地区)的充裕要素,减少各种贸易成本,将积极游说、施压各国政府以减少贸易壁垒,从而促进全球贸易一体化。

摘要: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产品生产的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生产链开始分化和独立,不同国家有可能参与同一产品不同生产环节的生产,由此导致产品内贸易的产生。产品内贸易的出现及迅速增长可以归结于跨国交易成本的降低及国际分工的细化。通过对产品内贸易的利益分配进行分析,亦可发现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国际分工合作中一直处于弱势、不平等地位。

关键词:产品内分工,产品内贸易,垂直专业化分工

参考文献

[1]涂晓今,张晓靓.中美机电制造业产品内贸易及利益分配实证分析——基于美国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视角[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16-24.

[2]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卢峰.产品内分工:一个分析框架[Z].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2004.

[4]Alan V.Deardorff.Fragmentation in Simple Trade Models[J].Research Seminar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WorkingPaper,No422,1998.

[5]Feenstra Robert C.Integration of Economic Perspective,1998,(04).

[6]Ronald Jones,Henryk Kierzkowski.A framework for fragmentation[J].Tinbergen Institute DiscussionPaper,2001.

经济全球化探讨 篇8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目标相对滞后。长期以来, 我国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都是以基础教学和提高学生的基本应用能力为目标的, 但是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导致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没有实现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结合, 单纯对学生进行通用性、统一性的高职英语教学, 已经很难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在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上的现实需求。

2.高职公共英语的课程设置也存在很多的不合理之处。公共英语课程的设置虽然能够满足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但是无法满足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个性化需要和专业英语的学习需求, 对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是相对不利的。

3.在教学评价上, 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还存在很多的改进环节,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沿用传统的考核模式, 即以校内的期末终结性评价和英语四、六级考试为导向, 这不仅会给正常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产生错误的导向作用, 也淡化了学校对学生英语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不符合当前社会对英语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改进策略

1.制定更加科学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目标。随着英语工具性、交际性职能的增强,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学需要树立更加科学的教学目标, 即将通用性的英语教学目标逐渐细化, 向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学术性英语教学目标转变, 进一步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职业性、实用性。具体而言, 学术性英语教学目标的设立, 一方面要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知识应用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 为未来的专业科研和职业发展开拓道路。

2.合理选择和优化英语教学内容。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高职院校在选择英语教学内容时, 首先要对人才市场需求进行分析, 理清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际交流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变化, 制定更加科学的高职英语教学目标, 然后以此为导向, 进行高职英语教学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同时高职院校在编写英语教学大纲时, 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专业教学要求, 如对于国际经济贸易、商务英语等与经济全球化联系比较深的专业, 显然要制定更高层次的教学内容, 必要时这些专业可以适当增加双语教学课程的授课比重, 在实现基本专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切实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听说技能和交际能力。此外, 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 还要增加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教育力度, 这是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所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文字、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在选择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内容时, 要增加西方国家的人文历史、生活习俗、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内容的讲授。

3.健全教学评价机制。针对高职公共英语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弊端, 高职英语教学只有对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进行健全和完善, 才能更好的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教育趋势。一方面,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评价要增加形成性评价的比重, 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英语综合技能进行全面化、动态化的评价, 更好的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情感和学习状态, 制定更加科学的英语教学方案;另一方面, 要在英语考评方式和测试的题型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变革, 提高考核过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如可以减少客观题型, 增加口语测试以及主观题等开放题型, 增强英语考核的开放性, 着重培养学生英语语言思维创能力。

4.提高高职英语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了使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更好的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英语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 所以必须将提高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高职院校在积极引进高素质教师人才的基础上, 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鼓励他们参加国内外外语教学研讨会, 扩大教师的英语全球化教育视野。此外, 高职英语教师在不断积累自己专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 还要广泛涉猎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知识, 加快个人综合教育素质和教学经验的积累与整合。

总之,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需要加大改革力度, 转变公共英语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授课方式, 重点从教学目标、内容选择、教学评价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研究, 制定更加科学的公共英语教学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 以更好的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促进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元红.高职英语应用文写作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究[J].农业教育研究, 2010 (04) .

经济全球化探讨 篇9

1 经济全球化给大学生道德教育带来的挑战

1.1 对大学思想道德内容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心智发育高峰期, 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得充满了渴求, 恰逢经济全球化, 他们更渴望能便捷的获得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一方面, 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条;另一方面, 以他们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 很难就他们获得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整合。这就迫切需要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帮助和指导。

1.2 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知识、道德、素质的挑战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知识、道德、素质的优劣好坏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的高低。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 这样有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 在如今的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 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更多、更快、更新的了解各种信息, 这就给思想教育工作者树立“信息”威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不得不迫使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刻的探究, 以求谋略。

1.3 大学生各种意识的树立给教育者对学生的整体把握带来了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 大学生的价值观冲破了传统观念和教条主义的藩篱, 开始注重自我价值, 并开始树立起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信息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等[2]。不得不说, 大学生各种意识的树立对其以后自身的发展, 乃至事业的成功与否都有极其重要的联系, 可这也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们出了一道“如何把握”的难题。

1.4 经济转轨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的成长阶段, 他们的可塑性很强, 在这种特殊情况下, 容易造成其道德认知的困惑和道德规范选择的艰难, 若不及时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思想政治教育, 势必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2 经济转轨时期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探究

2.1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要创新和改革

根据《国家教委关于积极推进高等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实施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将改革的重点放在这样几个方面, 即研究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素质和培养模式, 以及高等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专业结构;研究各专业或专业群的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研究主要专业或专业群的课程体系结构;进行基础课程、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整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要体现“有组织、较系统、起点高、立意新、整体性”等特点[3]。

2.2 完善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队伍, 切实掌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动性

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人的工作, 而人本身有自己的主观意愿、有驱动力, 所以很难做, 也很难见效。这就要求教育者自身要有过硬的素质功底。江泽民同志对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提出过“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要求。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不仅要教好书、育好人, 还要有广博的知识, 形成多棱角的知识结构, 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想境界始终处在时代的前沿, 使视野更开阔、思想更活跃, 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主动性, 成为有真才实学、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4]。

2.3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意识态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 虽然学生树立了各种新的意识及转变了各种观念, 但严格来说他们那些观念和意识还是不成熟的, 这就给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至高的平台,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 使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营造具有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大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5]。

2.4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切实实际问题相结合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偏差思想及心理问题, 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充分了解他们的需要、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特点, 直接抓住思想问题的症结, 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手段, 正确运用心理规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 思想问题往往是因实际问题得不到妥善而引起的, 所以我们要把精神助困与物质助困相结合, 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有说服力,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们正处在一个无论是知识还是信息都极度扩张的时代, 人才之间的竞争其核心是综合素质。现在在校大学生是二十一世纪祖国建设的栋梁, 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程, 关系到我们的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这个意义上, 培养文化深厚、思想高尚、心理健康良好的跨世纪大学生是时代与民族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与庄严使命。

参考文献

[1]何斌.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探析[J].高教探索, 2001 (2) .[1]何斌.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探析[J].高教探索, 2001 (2) .

[2]张琳.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特点及其引导[J].高等教育.[2]张琳.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特点及其引导[J].高等教育.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生道德教育探讨[J].德育.[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生道德教育探讨[J].德育.

经济全球化探讨 篇10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知识产权保护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在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所占据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 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 与各国之间的技术、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这种情况下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开始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对民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进行培养这对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国际贸易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一、我国在国际贸易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 目前我国企业并不是非常重视自己取得的成绩, 每百个省级以上企业的科技成果中进行专利申请的企业还不到10个, 以至于我国在每年都有企业技术被国外企业抢注的事件发生, 这种情况发生以后我们只能惋惜, 且并没有有效的解决对策, 首先,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效果并不明显, 加上目前我国这方面的体制并不健全;其次, 企业没有认识到蕴含于无形资产中的价值。随着多年以来知识产权保护的经验积累, 现在我国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正在不断加强, 很多企业开始将技术知识产权作为其发展的动力之一。国家不仅要对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进行完善, 同时还要对相关知名企业、驰名商标进行保护。

(二) 缺乏知识产权方面人才

目前我国尚未设置专门负责知识产权问题的机构, 相关部门的工作量也非常大, 其中很多工作人员都不是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 这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不全面, 这种情况下, 我国在对外贸易工作中很容易与他国出现与知识产权贸易相关的摩擦, 在面对专业知识产权保护知识纠纷时, 我国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国家的帮助, 加上目前很多企业并没专门设立知识产权保护部门, 目前我国这方面的人才也极为匮乏, 这种情况下, 企业在面对知识产权诉讼时, 往往要付出高额的费用, 这时造成企业消极应诉的主要原因。

(三) 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政府在入市过程中对我国的一些法规进行了修改, 以保证顺利与世界相接轨, 但是我们始终要认识到, 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始终有很多地方与其不符, 或者说存在一些法律漏洞。外国企业尤其是一些跨国公司将会利用这些漏洞展开经济垄断。另外, 加上本身法制并不健全, 很多企业在与国外企业发生纠纷时经常处于劣势地位, 也没有相关法律展开维权, 这种情况下直接导致了受到别国的反垄断控制, 这对我国企业的处境极为不利。

二、加强国家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

(一) 开展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1. 制定相关政策, 资金与技术上进行支持。

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 充分重视高新技术研发, 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为保护知识产权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对知识产权的发展进行支持, 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企业群体, 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的增强增添动力。同时, 增设一些专利奖项, 为那些热衷于发明创造的人提供得到奖励的机会, 并激励其申请专利, 这样可以在社会中引起一番积极的影响。同时, 国家和企业也要积极的面对目前的市场形势, 充分重视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 在资金面上将财政作为基金, 不断拓宽资金的来源。

2. 对知识产权保护立法进行完善。

法律的制定都存在一定的之后性, 通常在相关问题已经被立法者意识到时法律的制定才会被提上日程。目前世界的经济环境形势非常紧张, 相关法律的漏洞也开始成为他国的利器, 要想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得到生存和发展, 不仅要充分重视科技文化的创新, 同时还要对我国目前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进行优化与完善, 并与目前我国知识产权发展情况现结合, 针对专利法等相关法律进行修订和完善。此外, 还要对已有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坚持以有法可依为基础促进有法必依的实现。执法和司法等部门应该注意部门之间的协调, 针对仿造、侵犯专利权等问题进行坚决的打击, 引导民众加强对知识产权立法的了解。

3. 重视知识产权相关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现代企业只有获得了大量的人才, 才能拥有保持市场竞争力的保证。现在多数外国企业开始在我国谋求市场, 并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了大量的人才, 这种情况下, 使得我国企业人才供应不足频频出现, 如果我国企业不能积极重视人才, 将会使市场份额大大降低, 同时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 也应该充分重视人才的引进, 积极采取行动, 从多渠道培养和发展人才。从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来看, 我们应该充分重视企业中相关专业人员的培养, 这样才能对有效的解决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问题及其纠纷。

4. 结合自身特点实施保护。

不同国家的发展历史不同, 从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上来看, 我国应该注意对他国的经验进行借鉴, 同时注意突出我国自身的特点。例如美国将自身市场中存在的盗版严重问题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核心, 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心放在加大媒体盗版打击力度上。同时, 还针对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进行了相应的修改, 展开多边和国际谈判, 与不同国家就知识产权犯罪问题达成了共识。这些都是值得我国进行借鉴的。

(二) 展开企业知识产权保护

1. 树立品牌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现在品牌效应已经引起各国人民的重视, 品牌不仅代表了产品, 同时还代表了产品的知识含量。但是, 品牌知名度的树立困难重重, 这需要加大对已经形成的品牌的保护力度, 利用民族品牌引领知识产权的国际化, 充分利用国际市场。

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具体策略。

首先, 应建立起相关知识数据网, 在技术及产品研发阶段与网络信息相结合, 使工作人员针对同种类型的技术进行检索, 并查看其是否构成侵权, 这样一来就可以使产业内部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并注意研发资源的节约, 将更多的人力与物力投入到新的技术与产品研发中, 从而促进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其次, 据相关数据显示, 在新知识与新技术总量中, 我国新知识、新技术注册或申请的比例占到了10%的比例, 可见, 促进专利申请率的提升是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的一种有效策略。

3.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企业应建立起基于科技创新的良性系统, 以增加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企业应该建立负责知识产权申报的部门, 这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利, 从最大程度上激发企业的潜能。同时, 还能加大企业与研究所、高校等机构之间的合作, 为工作岗位提供大量的人才。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知识产权是个人或者组织在脑力劳动上完成的智力成果, 并因此而获得了专有权力, 在目前的国际贸易竞争中, 知识产权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 随着知识产权问题的快速升温, 在现代国际贸易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却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基于这些问题提出了保护知识产权的对策。

参考文献

[1]段治羚.我国对外贸易的知识产权保护及发展战略研究——基于TRIPS协定的再认识[J].中国商贸, 2011, (36) :191-192.

[2]王凤湘, 王建礼, 李亚宁.谈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新格局下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J].商业时代, 2012, (19) :44-45.

[3]刘芳.美中知识产权争端对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影响[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2) :49-54.

上一篇:成人职业意识下一篇:教学营销教学案例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