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表产权解读

2024-07-26

资产负债表产权解读(精选九篇)

资产负债表产权解读 篇1

海洋渔业资源是海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生产消费活动的重要领域。2011 年我国渔业经济总产值为20858.95 亿元,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3 6463 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3%,渔业经济价值不可小觑。如此之高的经济产值背后的推动力是我国海洋不断增强的海洋捕捞能力,不可避免会地造成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完善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实现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的现实选择。

一、海洋渔业资源的经济特性

(一)渔业资源的准公共物品特性

渔业资源属于准公共物品。由于海洋中的渔业资源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个体拥有者,属于国有资产,因此渔业资源并不会排斥任何人使用它,人人都可以利用该资源,例如捕鱼、养殖等等,因此具有非排他性,但是渔业资源并不是无穷无尽的,在一个捕鱼周期内,一个人的捕鱼养殖活动会减少该地区的渔业总量,减少了其他人使用的渔业资源,因而具有竞争性。渔业资源的这种经济特性促使渔民产生“多捞多得,少捞少得”的想法,不断推动其开发渔业资源,从而不利于渔业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渔业资源作为公有资源,理性的渔民会在考虑私人成本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捕捞鱼类,社会成本的多少于他而言没有任何意义。这在经济学上也称作是集体选择悖论,即个人理性可能会导致集体非理性。随着渔业资源开采数量的增多,单个人收益增加,但是会导致资源的过度开采,超出资源可再生的承受能力。

(二)海洋渔业资源的“囚徒困境”特性

这种集体选择悖论又能衍生出渔民的“囚徒困境”。假设一定海域范围内,只有两个渔民A和B;每个渔民的捕捞数量不受工具的限制;对于渔业资源他们分别有两种选择:在个人理性驱使下的捕捞和考虑到资源再生能力的持续性捕捞。如果都选择前者,由于捕捞数量不受限制,他们在自身理性的驱使下会过度捕捞,每个人收益只能达到1 个单位;如果其中一人具有持续型发展意识而选择持续性捕捞,那么该人的收益只能为0.5,另外一人的收益将达到两个单位;如果都选择持续性捕捞,这两个人的收益均为1.5。该博弈的支付矩阵存在纳什均衡,即这两个人都选择个人理性捕捞,但最优结果是两者都选择持续性捕捞,因而此时渔民选择的结果是次优结果。

二、海洋渔业资源产权管理制度中的政府失灵

海洋渔业资源是一种具有外部性的公有资源,市场在其配置中已经失灵,而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渔民,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也不会自动退出捕捞业,解决渔业问题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机制。从我国实际来看,解决渔业问题也需要政府的管制,但管制措旋也会出现失效。政府既是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又是利益集团的代表,具有公益人和经纪人的双重属性。政府扮演着双重角色,很容易导致地方政府以公权谋取自我利益的现象出现。作为产权主体履行其权利时,政府同其他民事主体一样,处于同等的法律和经济地位,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因而需要界定社会产权关系一样的制度结构来界定政府的行为权利,以防止政府产权的泛化和权力的扩张,以促进转型时期政府职能的顺利转换。

三、渔业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与农业土地产权制度的比较

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础在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是渔业资源产权合理配置问题,是产权制度问题。不同的产权界定会导致经济当事人选择不同的行为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因此,要求渔业生产者有一个持续利用渔业资源的经济行为,就需要有一种制度能确保渔业生产者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渔业资源的经济收益,激励生产者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渔业资源。

相比于渔业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农业土地产权制度相对完善。其中关于渔业资源资产使用权的流转问题还在渔业专家的激烈讨论中。我国存在大量的渔业过剩人口,单凭渔业行业自身,其对劳动力容纳能力有限,渔业产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很难解决如此众多的过剩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这就迫使部分渔民最终不得不跳出渔业,离开渔村,实现异地迁移就业,也就是要走城镇化之路。这也跟农民弃田二次择业“不谋而合”,因而理清渔业和农业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关系,有助于渔业资源产权制度更趋于完善,形成“制度自信”。

(一)相同点

所有权主体虚位。虽然渔业资源和土地资源在法律上都规定了所有权主体,但都存在产权国有与管理地方性的不一致性和由此带来的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的冲突。当国家和地方利益发生冲突时,所有权就往往从属于经济管理管理职能和行政权力,国家产权所有者权益不能得到实现,地方积极性难以调动,对资源的管理往往流之形式。

流转都受到限制。基于权利的渔业管理制度所面临的基本理论分歧之一,就是是否应允许权利持有者自由转让所持有的权利。以转让代表渔业资源使用权的个人可转让配额为例,由于配额所有权是永久有效的,且这一权利往往是无偿所有,所以配额持有者们将其有价转让就会扰乱市场秩序。虽然我国相关土地法规定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但我国农村并未形成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当前还存着流转客体有限、流转性质不明确、流转种类的不科学性和流转程序的不规范性等问题。

资源需求具有刚性。如果把城乡居民的消费从内容上分为“吃、穿、用”和“住、行、学”等两大类六个部分的话,对居民对渔业资源的需求可以归为“吃”上,属于基本生存需求,同时由于居民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其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具有刚性。

(二)不同点

历史演变过程不同。从解放初期到现在,中国海洋渔业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从从渔业公社(大队)的集体所有制到渔业乡(渔村)的渔船承包经营生产体制,再发展成渔船股份合作制,实际上是沿着一条产权结构不断私有化的路径在变迁。新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进一步稳定与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等前后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

法律上所有权主体不同。其中渔业资源资产归国家所有,而土地所有权从1982 年国家统一印制《集体土地所有证》开始属于国家和集体。

供给弹性不同。相比于土地资源的供给数量缺乏弹性,影响海洋渔业资源数量的因素相对较多,比如围填海工程造成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临近海洋的工厂排污量以及对近海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导致一些鱼类资源濒临灭绝等等。

存在的典型产权问题不同。当前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明显存在的问题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价格制定问题。渔业资源资产产权存在持有人资格不明、有效期限不清等问题。对于有效时限而言,过长会损害市场的自由竞争规则,过短会不利于调动渔民养护资源的积极性。

政策建议

首先,完善的渔业法律法规是渔业资源产权制度实施的保障。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制定了多项渔业资源保护措施以有效保护渔业资源,其中包括休渔制度、捕捞许可制度、网目尺寸限制和捕获物幼鱼比例检查、制定海洋捕捞强度的控制指标等。但是这些渔业资源管理制度基本上都属于传统的直接控制或投入控制制度,对渔业生产单位的约束力不强,从而不能有效地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渔业生产者稳定的渔业生产活动收入双重目标。

做好沿海渔民的转产转业工作,优化渔业资源产权制度。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渔业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中国海洋捕捞渔民率先进入了技术装备的现代化,这极大地提高了渔业捕捞能力,同时也产生了大量产生过剩劳动力。面对大量的渔业过剩人口,单凭渔业行业自身,其对劳动力容纳能力有限,这就迫使渔民弃捕上岸,进行二次择业。作为渔民转产转业的目标产业,海水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渔业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化和劳动力迁移的一般规律。同农民因放弃田地而取得农地补贴一样,选择弃捕上岸的沿海渔民也应获得一定的补贴。农民从农地中获得补贴可以以一种股权分红或租金的形式发放,也可以一次性付清。与农地不同的是,渔业是公有资源,并且渔业捕捞生产主体捕捞生产努力程度与成果存在较直接联系,呈强正相关关系,在这种条件下,其捕捞积极性和努力程度必然被强化。也就是说,当渔民投入的成本低于收入,捕捞仍是“有利可图”,渔民就很难放弃此行业。对此,政府可以采取捕捞许可回购计划,允许渔民“重操旧业”;对渔民进行相关转产转业培训,帮助其顺利转型。

发挥政府主导,市场自由竞争的机制作用。目前,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路径是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权的上市流转。通过以上对海洋资源与农地资源异同分析,可以推知渔业资源同样可以采取类似制度,建立个人可转让配额制度确立所有权,并在机制完善条件下进行上市流转。这就要通过市场确定总可捕量,在市场机制下最大捕获量是在捕获收益与捕获成本相等,即利润为0 时取得,此时最大可持续产量明显不能实现,出现过度捕捞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主张,在交易费用为零或交易费用不高的情况下,政府应做的事情只是明确界定和有效实施产权制度。因此,对渔业而言,政府在产权制度中应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定期确定某一海域所承受的最大捕获量,然后将其分为不同的个人可转让份额,通过竞价拍卖的方式卖给渔业生产单位,生产单位可以将得到的份额进行流转,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机制。

参考文献

[1]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50.

[2]吴飞飞.基于产权理论的渔业制度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王洁.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价格探讨[J].农村经济,2009,(7):34-36.

[4]赵颖.政府产权与农村土地制度变迁[J].地方财政研究,2008,(10):8-13.

国有资产产权的性质 篇2

(一)产权主体具有经济实体性

产权主体是具有经济实体性主要是指法人产权主体,是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具有按照国家的授权和委托进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上交利税的权利和义务。

(二)产权的独立性

通过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市场促进资产的合理流动,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发挥资产的营运效益。

(三)产权体系的可分性

有关知识产权政策解读 篇3

对申请企业的知识产权资金投入情况的审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知识产权的申请、注册、登记、维护、诉讼、信息咨询利用、实施、培训、奖励等方面发生的费用。

(二)知识产权战略和规划研究、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项目知识产权调查研究、技术标准制订或者修订等方面发生的费用。

(三)创建中国驰名商标和上海市著名商标等方面发生的费用。

分两次核定补助资金的金额。第一次核定的金额按照申请企业被认定前三年知识产权资金投入总额的50%确定,金额不超过70万元。第二次核定的金额按照申请企业被认定后至复审合格的两年内知识产权资金投入总额的50%确定,两次累计核定的金额不超过100万元。

本办法自2013年1月29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8年1月28日。

《上海市知识产权试点和示范园区评定与管理办法》 (沪知局〔2013〕80号)申报上海市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市级以上各类园区。

(二)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建立园区专利管理制度和管理网络,制定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配备1名以上专业知识产权工作人员;有一定知识产权工作经费投入。

(三)近三年有效专利拥有量年增幅达3%以上,拥有有效专利的企业数量占园区属地企业数量的8%以上。

(四)建立知识产权运用转化的促进机制,专利产品的年产值占园区总产值的6%以上。

(五)对30%以上的园区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的宣传培训工作;建立园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联络人制度和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系统。

(六)采取措施帮助企业解决知识产权纠纷问题,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良好,近三年未发生严重侵犯知识产权案件。

申报上海市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经考核验收合格的市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

(二)构建了比较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出台园区知识产权工作规划或战略;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1名以上专职或2名以上专业管理人员;近3年园区知识产权工作经费投入年增幅不低于8%。

(三)近三年有效专利拥有量增幅达5%以上;拥有有效专利的企业占园区属地企业的10%以上;积极培育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专利试点和示范企业。

(四)建立知识产权运用转化平台,促进企业的知识产权转化与运用,专利产品的年产值占园区总产值的8%以上。

(五)对50%以上的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的宣传培训工作;建立知识产权信息中心或专利专题数据库,通过引入优质中介服务机构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知识产权信息、咨询、代理、商用化、培训、法律等服务。

(六)建立知识产权维权和纠纷应对机制,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良好,近五年未发生严重侵犯知识产权案件。

工作指导及政策支持:(一)被认定为上海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的,给予相应的知识产权工作扶持经费。(二)组织园区有关人员参加知识产权交流合作、业务培训等活动。(三)对园区开展知识产权战略制定与运用、制度建设、知识产权评议、专利数据库建设、重点企业专利分析、知识产权纠纷应对等给予指导。(四)推荐申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和其他相关知识产权项目。

上海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所在区县知识产权局给予1:1配套工作扶持经费。

本办法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8年9月30日。

《上海市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办法》 (2012年3月1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82号公布)

著名商标的认定申请条件:

(一)商标注册人是具有本市户籍或持有本市居住证的自然人,或是依法在本市设立的法人、其他组织;

(二)商标权属无争议,在中国境内注册满2年并实际使用满3年,在相关公众中具有较高知名度;

(三)使用该商标的商品质量可靠、安全,具有良好的市场信誉;

(四)使用该商标的商品近3年销售额、利润、税金等主要经济指标在本市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

(五)商标注册人和使用人已建立商品质量投诉和纠纷处理制度且运行良好;

(六)商标注册人已建立商标使用和管理制度且运行良好;

(七)商标注册人和使用人近3年未发生严重违法行为。

经认定的著名商标有效期为3年。 本办法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

《上海市专利资助办法》 (2012年修订)专利资助分为一般资助和专项资助。重点支持发明专利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工作。

一般资助是指对资助申请人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向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国外有关专利审查机构申请专利的相关费用的资助。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资助申请人,可以申请资助:

(一)国内发明专利申请人或专利权人;

(二)国内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权人;

(三)香港注册标准专利、澳门授权发明专利或台湾授权发明专利专利权人;

(四)依据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向国外申请并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或者外观设计专利专利权人。

资助申请人申请国内发明专利资助的项目和金额如下:

(一)申请费在专利申请受理后按实际缴纳金额的80%资助;

(二)实质审查费、授权费,在授权后按实际缴纳的金额资助;

(三)授权后第二年、第三年的年费,按实际缴纳金额的80%资助;

(四)专利代理费,在授权后按每项不超过人民币2000元资助。

资助申请人申请国内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资助的,申请费和授权费在授权后,实用新型按实际缴纳金额的50%资助,外观设计按实际缴纳金额的60%资助。

资助申请人申请港澳台地区专利资助的,每项专利的资助金额不超过人民币5000元。

资助申请人申请国外专利资助的,每项发明专利资助不超过5个国家,每个国家资助金额不超过人民币3万元;每项外观设计专利资助不超过3个国家,每个国家资助金额不超过人民币3000元。

同一个资助申请人每年度获得的国外专利资助总额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

专项资助是指对市知识产权局认定的专利工作试点企事业单位和专利工作示范企事业单位,在其开展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工作方面所给予的资助。

资助申请人获得的专项资助应当用于以下工作:

(一)专利管理标准化建设;(二)专利战略制定与实施;(三)专利数据库、预警平台建设;(四)专利托管、质押、转让和许可;(五)专利人才培训;(六)专利维权;(七)其他专利工作。

专利工作试点企事业单位在两年试点期限内每家资助金额不超过人民币40万元。专利工作示范企事业单位在两年示范期限内每家资助金额不超过人民币60万元。被认定的专利工作试点企事业单位或示范企事业单位,审核通过的由市财政局预拨不超过资助总额70%的资金。专利工作试点企事业单位或示范企事业单位期满后,市知识产权局组织考核,考核通过的由市财政局拨付专项资助的余额资金。

本办法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7年6月30日。

(上海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研究所姜怡供稿)

资产负债表产权解读 篇4

一、产权关系不清对县供电企业的影响

1、产权关系不清给农电资产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 主要有:

(1) 农村低压线路供电半径长, 造成电压质量低, 线损高, 线路老化严重, 线径较细, 电杆陈旧, 横担锈蚀, 安全隐患大。

(2) 农灌线路未进行改造, 电力部门没有全部接管, 使“四到户”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 微机制单只能到计量箱总表, 总表以上仍由各村自行管理, 加重了农民负担, 影响了电业声誉。

2、产权不清加重了供电企业负担

(1) 现行的农电管理费收入是以前供电企业管理到台区的收费标准。“四到户”管理以后, 电网维护范围由台区延伸到户表以下, 越来越多的农电工资、劳动保护、培训、办公费用以及设备巡视、维护、防盗、保险等费用都需要从农电管理费中列支。

(2) 已经移交的农电资产绝大部分已属三类设备, 运行状况很不健康。要使这部分资产全部符合运行要求需要大量资金, 单靠县供电企业自身实力很难完成, 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国家贷款扶持, 巨大的还贷费用给供电企业带来了沉重经营压力。

3、产权关系不清, 导致供电企业与用户产生了不必要的纠纷

(1) 如果供电企业与用户以集表箱定为产权分界点, 供电企业应该管理的资产为户表以上部分, 户表以下的用电设施应由用户自己负责管理, 而供电企业加强优质服务推行“四到户”管理, 则包括户表以下的用电设施, 由于国家相应的收费标准没有出台, 所以导致了不应有的经济纠纷。

(2) 随着“四到户”管理的深入, 供电企业的安全责任也随之增大。一方面, 由于改造面不足, 原有低压供电设备陈旧, 加上农民缺乏用电知识, 增大了农村人身伤害事故的几率。一旦发生电力安全事故, 法律出于对受害者同情和保护的角度, 对这类伤害事故裁决往往不够规范, 不是判罪数据偏大, 就是让供电企业承担一些无过错赔偿责任, 造成供电企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二、全面理顺产权关系, 切实做好农电资产移交上划工作

1、认真开展清产核资, 切实摸清企业家底

由于农电资产究竟有多少没人能说得清, 所以清产核资、摸清家底是搞好移交上划的首要程序和关键环节。为此, 应成立由当地政府、物价、税务、电业部门参加的农村电力资产移交领导小组及清产核资专业小组, 对全县范围内的农村集体电力资产进行清查、登记、核实。清查登记、抽查评估完毕后, 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产权界定:国家在农村投入的资产一律列为县公司的资产, 由供电企业承担维护和保值增值任务。

2、对农村集体电力资产应有区别的接收

根据国务院 (1999) 2号档提出的“自愿上交、无偿划拨”方式移交的农村电力资产, 应根据产权性质、使用性质、使用程度三条标准去衡量:10k V线路产权一律归供电企业;农村集体和居民公用电力资产应全部接收;农灌设备虽也属于集体资产, 但由于其老化和难管理的特点, 所以不予接收。

3、农村集体电力资产上划工作要循序渐进, 不能搞“一刀切”。

根据当前资产运行状况及设备健康水平良莠不齐的实际情况, 应首先对完成改造的农村电力资产进行上划接管;村内可以以二级漏电保护器表箱为产权分界点, 村外以投入资金进行了农网改造处为产权分界点。其他的待投资改造完成后, 成熟一个上划一个, 逐步进行, 避免接收后产后新的产权归属不清的问题。

4、操作方式、实施办法和采取的措施

农村集体电力资产的移交上划, 应由政府转发档执行, 也可由双方自愿签订合同进行, 合同内容要详细完善, 对方的权利义务要明确, 避免移交上划后, 村集体不尽自己的责任义务和电力设备损坏、盗窃、无投资来源等现象的发生。

三、加强农电资产管理, 探讨科学的管理方法, 努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1、进一步深化农电管理体制改革

研究出台新的农电资产管理办法, 针对农电资产难管理的现状, 要依靠当地政府, 建立精干高效的村级管电组织, 建立约束机制。同时, 抓紧做好以下工作。

(1) 规范供用电合同, 明确权利、责任和义务, 并进行公证, 使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供用电双方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建议在用电合同中写明以电度表箱为产权分界点, 表箱以上产权归供电企业, 户表以下产权为用户, 对户表以下进行管理供电部门要按一定标准收费。

(2) 加强电力执法机构建设, 依法保护电力设施和处理用电纠纷。警企联手, 加大反窃电和打击破坏电力设施的力度, 确保电力设施的安全, 以适应农电管理的需要。

(3) 研究出台全省统一或按地区发展水平而有区别的产权点以下设施的有偿服务收费标准, 避免出现用电纠纷。适当提高农村电网维护管理费比例, 一方面使农村配电设施维护资金得到落实, 另一方面提高农电工工作积极性,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进一步稳定农电工队伍。

2、适应农电体制改革的需要, 研究探讨“四统一”的财务管理模式

农村集体电力资产上划移交后, 要求改变原有的农电管理模式, 逐步实现“统一机构、统一资金、统一人员、统一核算”。 (1) 统一资金。对供电所财务收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供电所取得的各项收入, 全额上交县公司财务部门, 严禁坐支现金和私设小金库;费用支出、往来结算、工资发放等由财务部门按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统一结算。

(2) 统一人员:财务部门配备符合条件的会计人员, 按会计准则和内控制度的要求开展工作, 自觉接受会计机构负责人和单位负责人的监督。

摘要:县供电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任, 同时也存在着农电资产产权归属不清和管理混乱的问题。本文围绕着以上问题试着剖析原因, 提出解决的办法, 并加以改进和完善。

资产负债表产权解读 篇5

一、无形资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企业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大, 远远超过有形资产,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更是如此。高新技术企业是依靠高精尖技术发展起来, 所以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 无形资产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命线, 尤其是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 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不仅是高新技术企业保持行业竞争优势的关键, 更是高新技术企业获取行业超额收益的源泉。高新技术企业一旦失去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的优势, 不仅会被其他企业超越, 得不到行业的超额收益, 甚至连行业的平均收益也难以保住, 最终会被行业淘汰出局。由此可见, 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是企业的核心资产, 关系到企业的命运。

但是由于无形资产的无形性、风险性和弱对应性等特点, 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的估算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目前国内的普遍做法是把无形资产价值按照取得的成本, 以历史成本法入账。这种做法带来的后果是我国无形资产的价值被严重低估, 因为无形资产的取得成本与其真实价值差距悬殊, 有些无形资产取得成本甚至为零, 但是它为企业创造的价值确实非常巨大。如果按照取得成本作为企业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 无疑会远远低估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 不仅不利于企业管理者对于无形资产的管理, 而且也会使得企业的投资者与潜在投资者低估企业的真实价值。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 由于企业大部分是无形资产, 尤其是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居多。所以,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 企业无形资产被低估的现象更加严重, 这样会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真实价值难以得到具体体现。由于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在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大而且极为重要, 但是由于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与真实价值不符, 致使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的价值被严重低估, 所以必须要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重新估价, 以纠正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偏差。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管理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 而且还可以为企业投资者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有关企业投资价值的信息。

二、国内外对无形资产的研究

关于无形资产的研究, 国内外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无形资产的定义, 即研究无形资产的本质是什么。无形资产定义的研究, 主要有列举法、相对固定资产定义法、超额收益法等几种观点, 其中超额收益法是大多数人比较认可的无形资产的定义方法, 因为这种方法从本质上揭示出无形资产的本质属性, 即企业的超额收益的折现。第二是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从无形资产开始出现就是一个难题, 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目前国际上普遍的做法是以取得时的历史成本计价, 所以就出现了无形资产被低估的问题, 这也是本文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关于无形资产的估价普遍偏低的问题, 不仅仅是因为没有一个很好的估价方法从而使得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普遍低于真实价值, 还因为企业有许多的无形资产没有得到确认, 比如企业的良好的客户关系、创新的人力资源以及企业研究开发的费用等无形资产, 都没有进入企业的会计报表, 但是这些企业的资源却是实实在在定位企业创造者价值。第三是研究无形资产的相关性。主要研究无形资产与企业的业绩或者股价的相关性问题。在无形资产相关性问题研究中, 虽然都得到了无形资产总体上与企业业绩或者股价呈现正相关关系, 但是无形资产对企业业绩贡献是否比固定资产高上, 出现了分歧。尤其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 有些学者研究得出的实证结果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业绩贡献大于固定资产, 而有些学者的结论却相反。从而导致了莫衷一是的局面。在笔者看来, 高新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资产, 是企业的生命线, 且无形资产比固定资产所占比重要大的多, 所以理论上高新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于企业业绩的贡献度应该大于固定资产。但是有些学者之所以出现相反的结论, 是因为目前对于无形资产的实证研究中, 所用的数据都是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 远远低于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用被低估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去做实证研究, 会严重影响实证结果的准确性。

在对无形资产的研究中可以看出, 无形资产目前主要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是无形资产的价值被严重低估;第二是无形资产的确认不足。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 无形资产对于企业而言更加重要, 尤其是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资产, 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也同样存在着这两个问题。由于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至关重要, 所以本文只研究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的价值重估问题。

三、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的界定及价值重估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和商标权这三类无形资产。专利权是指经国家专利局依法批准的发明人对其发明成果的制造、使用和转让等方面, 在规定年限内享有的独占性或专用权、专有权。非专利技术, 是指不涉及专利权或专利申请权的技术, 主要包括没有申请专利权的技术、虽然申请专利但没有授予专利权的技术、专利法规定不授予专利权的技术、技术秘密、技术诀窍等。商标权是指企业拥有在某类指定的产品或商品上使用特定的名称和图案的权利。

1. 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的价值重估。

我国对于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会计处理, 分为外购取得和自创取得。对于自创取得的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 我国目前普遍做法是按照成本法入账, 而有些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 甚至没有成本, 只是按照申请专利时发生的费用作为知识产权的入账价值。对于自创知识产权入账价值的这种做法, 必然会导致企业自创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的价值被严重低估。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 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是高新技术企业得以生存的根本, 是企业取得超额收益的关键。高新技术企业取得高于社会平均收益的超额收益的原因, 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贡献的。

在经济学中, 有这样一个原理:“等量的资本获得等量的报酬”。在市场经济中, 所有企业都只能获得平均收益, 而那些获得超额收益的企业, 是因为无形资产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确认, 以至于企业能够获得超额收益。如果把这些超额收益按照合适折现率折现, 得到企业充分的无形资产价值, 那么企业就按照充分的无形资产价值计价, 就只能获得行业的平均收益。本文作者就利用这一经济学原理, 认为高新技术企业之所以能够获得超额收益, 是因为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不足导致, 如果把高新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补足, 高新技术企业就只能获得社会平均收益, 此时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一样, 都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的报酬。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超额收益的现值, 现在采用间接法进行计算, 即用企业的实际价值减去企业资产的账面, 所得的差额就是企业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的价值补亏, 再加上原来的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 就得到重新估价后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

2. 潜在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的价值重估。

高新技术企业每年都有大量的研究开发支出, 这些研究开发支出, 只有一小部分形成企业的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 而大量的研究开发支出予以费用化处理。但是,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 这些费用化的研发支出, 是高新技术企业形成未来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的基础, 没有这些研究开发费用化部分的支出, 是不可能有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出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的。所以本文作者认为, 这些费用化的研究开发支出, 可以作为企业的潜在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予以确认。

四、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研究的未来展望

资产泡沫与公有产权的关系 篇6

泡沫是一种经济失衡现象, 对其定义的理解, 胡宏军、袁凯 (2007) 提出, 普遍被接受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查尔斯·P.金德伯格的观点, 他认为泡沫就是“一种资产或一系列资产价格在一个连续过程中的陡然上涨, 初始的价格上涨使人们产生价格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 从而吸引新的买者。这些人一般是以买卖资产牟利的投机者, 而对资产的使用及其盈利能力并不感兴趣。随着价格的上涨, 常常是预期的逆转和价格的暴跌, 最后以金融危机告终。”资产泡沫是指资产价格中不能被基本面 (如、等) 因素所解释的部分;一般意义上来说, 资产泡沫是资产价格与实体经济所能解释的价值的正向偏离程度。因此, 资产泡沫实际上是资产的一种价格现象或者货币现象, 它与该资产的市场供需关系有关。

产权是指由物的存在以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而是指当物的所有者对物实施一定行为时, 所有者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产权安排确定了每个人相应于物时的行为规范, 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他与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或承担不遵守这种关系的成本。一般意义上来说, 产权具有全面性、排他性、可分割性、可转让性以及完整性。产权, 根据归属主体的不同, 可以分为私有产权和共有产权, 共有产权资产具有这样的特点:当某个人对一种资源行使权利时, 并不排斥他人对该资源行使同样的权利。本文所提及的公有产权即为共有产权的一种形式, 公有资产作为大众公民所共有的资产, 不具备排他性和完整性, 大大弱化了可转让性。

在明确了相关的定义与属性之后, 我们就可以针对资产泡沫和公有产权的这些特性, 对两者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资产泡沫及其根源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资产泡沫具体表现为房地产市场泡沫和股票市场泡沫:按照指示指标法衡量, 国际合理水平的房价收入比为5, 我国的房价收入比平均为7.8, 而其中北京、上海和杭州等地超过10, 截至2006年2月末, 我国空置率为26%, 而国际标准是10%;我国上证综合指数两年内由不到1000点涨到最高6000多点, 两市总市值更是翻了将近十倍……由此看来, 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泡沫, 直接促成了我国资产泡沫的产生。

毋庸置疑, 过度投机而导致的资产价格飞涨是两个市场泡沫产生的直接原因和总根源。

(一) 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原因

土地资源稀缺和居民对土地的需求增加导致土地价格上涨;开发商与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 导致预期房价过高, 从而对未来的恐慌引起了现价的飙升;扩张性房地产政策的时滞效应与政府监管力度不够;投机需求的拉动;银行信贷的扩张为房地产泡沫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两极分化的结构性矛盾导致一方面真正适合百姓居住的低价房供给很少, 而另一方面高价房的供给又被用于炒作。

(二) 我国股票市场泡沫的原因

相对于增长迅速的投资需求而言, 股票市场甚至整个证券市场的供给缺乏弹性;上市公司与券商、基金公司以及普通股民的信息不对称, 导致整个市场对股票未来收益的过高期望;投资者非理性的赌博式的投机心理与我国股民的风险偏好行为;监管机制的缺位、惩罚力度的不足和教育水平的限制。

综上所述, 资产泡沫的根源无非是供给弹性不足、投机需求过剩和监管制度缺位, 而这三者在现阶段, 都与我国特有的公有产权制度有关。

三、公有产权的影响机制

公有产权对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有着不同的影响机制。

(一) 公有产权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机制

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 公有产权是通过公有土地开始它的影响路径的。根据前文所阐述的定义, 我国土地作为一种公有资产, 它是大众公民所共有的, 不具备排他性和完整性, 大大弱化了可转让性。但当政府作为一个大众公民的代理人, 单独享有土地产权的时候, 它能够使土地这种公有资产具备排他性和可转让性, 也能够因为这种能力而获得土地使用权出让收益。

1985年之后, 我国所有土地产权归公有, 自2002年7月1日起, 经营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必须通过招标、拍卖或挂牌的方式公开交易, 由此作为公有土地代理人的政府的土地使用权出让收益便成为了房地产市场泡沫的源头。一方面, 在许多城市, 土地使用权出让的直接收益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占很大比重;另一方面, 地方财政主要来源于税收, 税收贡献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所缴纳的营业税、所得税和契税又是极为可观的。可见,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公有土地的出让。

同时, 为了保持房地产业的发展, 以达到增加财政收入、彰显政绩等目的, 地方政府往往在土地使用权出让、信息传播、政策监管、需求制造、疏通银行关系等方面做文章, 而这些恰恰就是前文所分析的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主要根源。

公有产权对房地产泡沫的具体影响机制如图1。我国土地产权公有, 于是 (1) 寻求政府作为代理人。一方面 (2) 政府通过招标、拍卖或挂牌的方式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房地产开发商, 同时获得 (3) 出让收益;另一方面 (4) 积极为银行和房地产开发商牵线搭桥, 使得开发商从银行获得 (5) 充足的资金用于 (6) 商品房的开发、建筑和经营环节, 而由于制度缺位同时也是利益所致, 政府对这些环节 (7) 监管不力。正是由于政府的监管不力, 才有 (8) 开发商对居民提供有利信息、抑制不利信息, 造成严重信息不对称。政府出于对 (12) 房地产业税收的需要以及政绩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 往往 (9) 加快城市改造, 兴修土木、迁移居民, 从而制造居民的商品房需求, 同时 (10) 向居民传递有利信息。于是在政府的促进下, (11) 居民出于消费、投资甚至投机需要不断购房, 促成房地产市场泡沫。

由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 公有产权是通过政府这个中介或者代理人, 较为明显地影响了房地产市场, 促进了其泡沫的产生和膨胀。下面我们再来看看, 在股票市场中, 公有产权是如何对其泡沫产生影响的。

(二) 公有产权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机制

从供给方面来看:公有产权资产大大弱化了可转让性, 在股票市场上主要表现为许多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流通比例很小 (例如中国石油、中国银行、中国联通等等) ,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制度安排呢?

多半是出于对其公有性的保护, 或者也可以说对国家的垄断地位的保护。这就大大限制了市场上供给, 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 此类资产是相对稀缺的, 稀缺的资产总能得到投资者的特殊偏好, 从而使得资产价格发生过度偏离。同样也是由于弱化了的可转让性, 使得资源不能得到很好的配置, 从而降低了实体经济部门的生产能力, 使得股票价格与其盈利能力现值发生更多偏离, 泡沫也就进一步膨胀了。

从需求方面来看:公有产权资产不具备排他性, 也就是说其任何拥有者都不能排除他人对其资源的利用以及对所产生收益的享有。因此, 为了避免混乱, 我们在股票交易市场上也引入委托-代理制度, 请代理人代替资产拥有者行使产权 (比如委托基金公司投资股票等) 。

然而这种制度引入的同时, 也引入了道德风险, 这种道德风险在投资领域可能会引起过度投资和盲目投资 (代理人用委托人的资金投资, 亏了不是自己的, 赚了自己可以分一杯羹, 因此他不考虑投资风险) 。这样单纯考虑高收益的投机行为大大增强了对股票市场上产品的需求, 再加上其他投资者羊群行为的扩大效应, 无疑会对投资泡沫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炒高了股票价格的同时, 也扩大了股票市场的泡沫。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公有产权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比较弱, 它不是股票市场泡沫的根源, 不过公有产权对股票市场业已存在的泡沫现象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公有产权这种制度形式确实间接地对我国资产泡沫有促进作用。

因此, 在房地产市场上, 应该规范政府行为, 尽量减少土地使用权出让收益在政府财政收入中的比例, 严格杜绝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勾结牟利, 同时银行系统应当加大信贷管理力度, 防止过度资金流入炒作房地产市场。

在股票市场上, 一方面可以改善公有产权资产的可转让性, 以增加市场供给, 将数量庞大的公有产权资产上市流通能有效增强市场供给, 同时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还能缓解吸收一部分泡沫。同时疏通、拓宽投资渠道, 建立多元化的投资市场, 丰富投资产品, 自下而上诱致性地引导投资分流;另一方面, 必须加强对经理人行为的监控, 同时严格限制公有产权资产投资的领域, 同时对这部分投资资金加强监管, 自上而下强制地控制资金的流入, 同时加强对广大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教育, 增强有效内需, 将需求从投资领域引导转向消费领域。

参考文献

[1]、胡宏军, 袁凯.房地产泡沫成因与对策[J].科技创新, 2007 (12) .

[2]、孔志峰, 高小萍.房地产开发中地方政府的动机、收益与风险[J].财政与发展, 2007 (4) .

[3]、李树源, 智佳佳.从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谈我国房地产泡沫[J].中国房地产金融, 2004 (5) .

[4]、江曙霞, 罗杰, 张小博等.中国金融制度供给[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

[5]、吕霁, 刘爱林.我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原因与规避路径[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7 (1) .

资产负债表产权解读 篇7

1 主要做法

重点抓好五个环节。

1.1 建立组织机构, 搞好宣传发动

区里成立改制领导小组, 街道和村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 全面负责本辖区的改制工作, 并坚持宣传教育先行, 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 对区、街、村三级工作人员进行了大规模业务培训, 确保了改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1.2 组织清产核资, 确定改制模式

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全面清理核实, 分别按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登记造册。召开村民 (代表) 大会, 对清产核资和审计评估结果进行确认并公布。对有经营性净资产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 对改制前资本积累较多, 条件相对成熟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成立有限公司。

1.3 确认股东资格, 科学配置股权

科学界定股东资格, 对改制村的空挂户、劳改劳教人员、大中专毕业生、服兵役人员等群体的股东资格认定, 按照各级政府有关政策文件, 并结合“实质重于形式”和“村民自治”的原则, 召开村民 (代表) 会议进行讨论表决。实行“一人一股”的股权配置制度和“两不增、两不减” (生不增、死不减, 进不增、出不减) 的静态管理机制。

1.4 制定量化方案, 建立经济组织

在清产核资和股东资格认定的基础上, 制定股份量化方案, 明确资产量化范围、集体股和个人股的配置比例。召开股东 (代表) 大会, 制定并通过社区经济组织章程, 选举产生股东 (代表) 大会、董事会、监事会, 设立内部经营管理机构, 并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 成立法人单位。

1.5 加强指导监督, 确保经济组织规范运行

指导新成立的社区经济组织健全完善内部章程, 督促社区经济组织严格按照章程规定的组织设置、资产运营、财务管理、收益分配等规定科学运行、规范经营。

2 初步成效

通过改革, 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增强了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活力。通过建立现代企业运营管理模式, 创新经营思维, 拓宽经营渠道, 优化资源配置, 使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 为社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改革后, 明确了股东 (社员) 对集体资产的所有权、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有效地化解了农村社区经济发展与分配中的干群矛盾, 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实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村民变股东的同时, 配套推进“村改居”工作, 村民变为市民, 在医保、低保等方面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待遇;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也实现了与城市的对接共享, 促进了公共服务均等化, 全面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3 几点体会

3.1 依法推进, 规范操作是改革成功的基础

始终坚持以法律、政策为准绳, 法律、政策没有规定的事项, 采取户决制、村民代表大会制等形式对重大问题进行表决, 依法推进改制。股东资格认定是改制工作最核心的部分, 也是群众最关注的环节, 专门制定了《股东资格认定办法》, 坚持引入法律法规, 结合村情民意, 做到合法、合情、合理。

3.2 因村制宜, 分类指导是改革成功的前提

在方案制定上, 实行一街一方案、一村一章程, 根据村情实际和群众的承受力, 确定改制时间和改制形式。在操作过程中, 先易后难, 稳步推进, 成熟一个完成一个。在改制模式上, 按资本积累数额分别成立有限公司或经济合作社。

3.3 尊重民意, 民主决策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知识产权法价值的中国语境解读 篇8

一、构成知识产权法价值的因素

(一) 效率创造价值

知识产权的思想保证基础是效率的提高, 同时也是知识产权需要实现的目标, 专利权是保证效率价值的有效手段, 可以有效的激励知识产权的发展, 但是如果专利的要求过低, 则会出现诸多无意义的专利, 从而影响知识产权的效益发展。因此, 合理的效率是知识产权价值的重要组成[1]。

(二) 创新

创新是知识产权发展的重要体现, 知识产权法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根据国家发展情况和社会所需而设立的, 充分体现了其创造价值, 由此可见, 创新价值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组成。

二、影响知识产权法价值实现的因素

(一) 文化缺失

我国在知识产权法的引进和融合中, 缺乏相应的文化基础, 影响了知识产权价值的实现。根据相关报告显示, 我国在近年来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和保护程度有明显的提升, 但是在公众遵守知识产权方面却有所欠缺, 盗版和假冒伪劣产品得到百姓的包容、大量的盗版商品被出售, 显示出人们产权保护的意识淡薄, 由于缺乏知识产权相关文化, 导致产权存在危机, 影响着产权价值的实现。

(二) 价值冲突

知识产权是国家通过设置相应的政策来保护知识产权的措施, 发展中国家可以根据不同的发展情况来引进相应的产权保护法, 发达国家的产权保护不一定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如果我国一味的引进国际先进的产权保护, 会受到部分本土人士的反对, 不符合中国的发展国情, 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产权保护的价值冲突[2]。

三、构建知识产权法的价值

知识产权法的价值是人们对法价值的判断和意志保证, 明确知识产权法的价值有利于知识产权法的完善, 有利于指引科学的发展方向。知识产权法是各国对知识的保护政策, 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同性和借鉴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法的构建价值中, 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益冲突, 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而加入到国际的政策保护中, 可以充分的享受世界文化发展带来的效益, 其强烈反对知识产权的垄断, 主张要积极发挥知识产权的作用, 促进社会的发展, 而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 想将知识产权垄断, 以便使自身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中国建立知识产权价值系统, 应该批判传统的价值观念, 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构建知识产权体系。主要需要借鉴国际法律的基本要求, 知识产权的保护应该遵守国际想通性的原则, 这样可以充分体现知识产权法的价值, 这是我国知识产权法体系构建的基本目标, 另外, 知识产权法的构建需要立足于本国文化特色, 需要对法制观念进行创新,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需要遵守以人为本的理念, 促进法律的可持续发展性,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势, 我们要加以借鉴, 对文化中的缺点要加以摒弃, 这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鉴别和分析, 以便科学的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在知识产权的建立中, 知识的创造和市场的发展秩序是促进知识产权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需要我国在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时, 需要尊重个人的权利, 即个人在创造知识产权时, 也应得到法律的保护, 在法律保护的同时, 需要使大众也接触到知识产品, 从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需要遵循各个民族的发展意志, 不要由于知识产权的垄断而限制某个民族的发展, 和谐发展才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最终价值。因为和谐的发展观可以统筹相关法律的优势, 使之相互结合, 建立完善的法律保护措施, 同时可以对知识产权的建立加以引导, 促进知识产权法的价值实现[3]。

因此, 中国知识产权法的建立应该以基本国情为基础,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对知识产权的价值进行不断的挖掘和升华, 同时要保证对各民族文化的充分尊重性和知识文化保护性, 这样才可以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进而促进社会的全面持续发展。

四、结语

用中国语境对知识产权法的价值进行分析, 可以有效的解决我国立法中存在的价值冲突, 同时可以选择合理价值目标来实现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的价值。进而可以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对知识产权的研究价值、构成、不足之处和构建知识产权法的价值进行相关介绍, 希望我国能够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法价值体系, 从而可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价值体系,可持续发展观

参考文献

[1]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的制度创新本质与知识创新目标[J].法学研究, 2014, 03 (12) :105-108.

[2]李永明, 李安璐, 陈如文.2013年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综述[J].知识产权, 2014, 01 (14) :100-101.

[3]吴汉东.知识产权理论的体系化与中国化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4, 06 (25) :115-117.

[4]朱秋沅.知识产权边境保护制度研究演变轨迹评析[J].海关与经贸研究, 2015, 06 (02) :90-113.

产权制度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篇9

一、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1.只有改革现有产权制度,才能明确统一的国有资产出资人,解决权、责、利模糊不清的老大难问题。在产权边界清晰条件下,才能保障产权主体自由地进行市场交易,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是产权理论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只有改革现有产权制度,才能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改革现有产权制度,特别是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国有资产管理、营运机构之间重新配置产权。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入,这种投资项目多数会采取股份制的形式,并根据相应的原则来处理相互之间的财产关系和利益关系。

3.只有改革现有产权制度,才能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解决政府不当干预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在国有企业中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需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只有在产权清晰和产权主体多元化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形成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二、国有资产管理上存在的不足

1.运营效率低下,资产流失严重。我国在进入到21世纪后,就开始大力的发展国有经济,使得我国的国有资产在21世纪初,得到了普遍的增长,但是增长的幅度却并不大,最大也仅为6%。在这一时期,我国虽然努力发展国有资产,但是这种发展带有极端的盲目性,建设项目方向不明确,政府部门投入和收益不均衡,国有资本还没有有效的加入到市场竞争中,相关的人员对于国有资产权益的保护并不重视,同时,由于各种腐败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的国有资产流失较为严重。

2.政企职责不明,政府机构不分。现阶段,我国的政府部门对于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采用的是直接管理的模式,而政府和企业之间则属于是一种隶属的关系,政府对企业有着操纵权,政府与企业之间并没有实现有效的独立和区分,加上在政府部门,以及企业中相关的出资人所具备的一些权利和职责,使得政企所具有的职责更加的模糊,两者之间的责任划分并不明显,政府机构的体制划分也模糊不清,导致企业无法实现公平公正的竞争,在发展的进程中,往往会因为各种因素的阻碍,使得我国无法高效地实现对国有资产的运用和管理,从而造成了资产的流失。

3.分割管理,职责不明。我国目前应用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出资人多为兼任,其职责也包括很多方面,但是并不明确,其无论是在资产的管理上还是在人事的管理上,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人事、资产与管理之间相脱离,导致产权责任制度无法得到有效的建立,在国有资产投资上也较为繁琐,无法提升管理的效率,这样就使得企业的运营受到严重的阻碍。

三、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措施

1.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依据法律形式来对国有资产运营主体进行有效的确立,并对结构的运转,以及权利的增值进行责任保障。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处理,使得国有资产能够得到较为完整的保存,针对资产的流失状况进行严厉的查处,加大改革的力度,针对国有资产的收缴方式办法进行有效的改进,使得国有资产能够尽快得到回收,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2.强化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在针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对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构建,依据该制度来进行资产的经营和预算,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和预算团队,从而有效地对国有资本进行回收核算。资本是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在对资产规模,以及行业的发展上,需要进行有效的改善,针对国有资产合理地进行保值和增值处理,建设相应的指标体系,并依据考核评价标准制度来对国有资产进行评定,保障运营状况的合理性,在管理上,实现有效的分类,一般来说,依照管理运营的模式可以将国有资产分为两种:一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二是经营性国有资产。

3.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在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切实的坚持人事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针对岗位责任,以及经营目标进行全面的分析,对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合理的选择,针对国有运营主体管理人员进行选派,构建相应的市场机制,依据该市场机制来对经营管理进行强化处理,加大对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充分的选用专业人才,满足资本市场的需求,针对认识管理服务质量进行提升,使得人事管理具备较为全面的服务功能。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了解到,针对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可以使得国有资产得到更为高效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起到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但就目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就严重影响到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使得国有资产出现严重流失的情况。因此,就需要采用合理的措施来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改进,实现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以此来保障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志强.产权制度创新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重构[J].财经科学,2014,(02).

[2]周燕.产权理论与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2,(03).

上一篇:课堂因你而精彩下一篇:中考英语听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