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2024-07-07

幼儿教学中的提问技巧(精选十篇)

幼儿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篇1

一、当前幼儿园绘本阅读中提问现状分析

自从接触“绘本教学”以来, 我发现孩子的观察、语言表达、看图讲述等能力都有了较全面的发展。教育学家告诉我们:幼儿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 巧设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 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把他们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奋起来, 激发他们想说的欲望。然而目前幼儿园阅读教学活动中提问的作用远远发挥不够, 影响着幼儿学习兴趣和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视多提问为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内涵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启发诱导下, 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个性、形成完满人格的过程, 其目的是构建和塑造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使他们爱学、学会、会学。幼儿园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提问, 具有启发作用, 能较好地引导幼儿的学习兴趣, 激发幼儿积极思考, 因此, 它也成为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许多教师却简单地把问答式教学等同于启发式教学, 轻易地认为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 提问越多, 越能够启发幼儿, 不提问或少提问就是灌输, 就是注入式教学。因此, 阅读教学活动中谈话的大部分时间是用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或对问答的反应上。其实, 教师提问过多, 容易使自己的主导地位发生由主导变为主体, 同时如果此种状况长期下去, 幼儿对教师会产生依赖, 幼儿不愿意也无须动脑筋, 最终会导致幼儿的问题意识的丧失。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认识提问的功效和作用,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正确对待和运用提问这一手段, 才有可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 进而提高功效。

2. 所提问题层次偏低。

阅读教学活动中,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幼儿积极思考, 但作为教师其自身也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 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真能激发幼儿的思考, 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了幼儿的思考, 这就涉及到何为“问题”的问题, 因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激发幼儿思考。吉尔福特认为, “当你碰到不做进一步心理上的努力, 就不能有效地应付的情况时, 你就遇到了问题……当你要组织别的信息项目或以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项目, 以解决问题时, 你就碰到了问题。”可见, 问题是个体所面临的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直接加以处理的某种刺激情景, 问题的构成包括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做好心理上的努力, 二是要运用新的知识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如果我们用吉尔福特的准则去衡量幼儿园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 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诸类问题, 幼儿无须思考就能够直接用“是”或“不是”, “对”或“不对”, “好”或“不好”回答出来, 缺乏置疑和认知冲突, 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幼儿深入的思维活动, 形成幼儿思维的虚假活泼。

3. 提问存在不平等状态。

教学中的每一个幼儿都是平等的, 他们应该享受平等参与阅读教学活动的权利和机会, 教师也理应保证每一个幼儿的这种权利和机会。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幼儿的这种权利和机会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保障, 教师提问喜欢用请“能干”的幼儿回答, 用“能干”幼儿的思维代替全班幼儿的思维, 一节课中有些幼儿获得了5~6次回答问题的机会, 而40%以上的幼儿没有获得一次机会。当然,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可以倾向于能力强的幼儿。但如果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 那么,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就会忽略能力一般的幼儿, 使得教学提问中只有几个幼儿在参与, 而其他的幼儿就会觉得教师关注的并不是自己, 而是那些能力强的幼儿。我们在对其他教学活动中回答问题的调查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幼儿, 其实可以回答出教师所提问的内容, 但是他们不愿意参与。问其原因, 说是“不想说”, 或曰“不敢说”, 更有甚者说:“老师问题请某某说。由于教学活动提问的不平等现象, 使部分幼儿丧失了信心, 成为教学活动中的“边缘人”, 甚至脱离了教学活动, 这样, 教学活动的提问功效和作用必然受到消极影响。

二、提问在幼儿园绘本阅读中的意义

如何让幼儿在绘本阅读中“想说, 敢说, 喜欢说, 有机会说并能积极应答”引导幼儿多角度地去理解绘本作品应是当前我园绘本阅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当前幼儿园绘本阅读中提问设计存在的问题, 我认为应借助优秀绘本的力量改变提问的方法。

1. 猜想式提问—让幼儿想说。

优秀的绘本作品都配合漂亮的图画, 通常幼儿都会被故事中的图画所吸引, 教师可以借机请幼儿猜想故事中重要的物品等, 幼儿的思维会马上被调动起来, 幼儿会通过观察图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通过分析、综合、寻求最佳答案。这样的问题能使幼儿积极动脑, 能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有利于孩子大胆主动地发言, 增强参与的意识和自信心, 充分提高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

2. 开放式提问——让幼儿敢说。

幼儿绘本阅读活动中的提问要讲究开放性。这是一种引导幼儿整体把握所学内容的提问。在绘本阅读中, 教学的提问要把握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幼儿展开讨论, 让幼儿运用符合他们思维特点的表达方式为中介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意愿、思想。从而体现提问的开放而不封闭, 也就是变单一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在以往的阅读活动中, 教师讲完故事后, 总是会问幼儿这样的一些问题:“故事题目叫什么名字?故事里有谁?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一问题, 可能有多种语言描述, 答案只有一个。但问法不同, 能使幼儿学会多种疑问方式, 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 那么教师的提问就要将“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成“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等。虽然只是用词的不同, 但没有固定的答案不局陷于故事原文, 幼儿敢说, 不怕说错, 能让幼儿多发表自己的见解。

3. 递进式提问——让幼儿喜欢说。

这是一种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提问方式, 要注重培养幼儿思维逻辑性, 增强思维活动的密度和深度并形成完整的语言。对幼儿有一定的挑战性。由浅入深的提问, 不仅开阔幼儿的思路, 还有助于提高幼儿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连贯表达能力。而不能设计一些过于简单、琐碎, 缺乏思维价值的问题, 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些问题幼儿不用思考, 答案可以脱口而出, 表面上看, 气氛活跃, 但实际效果, 不但激发不了幼儿思维的积极性, 反而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惰性。要推陈出新, 形式多样, 不要只求准答案式的提问。

三、绘本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1. 提问的设计。

提问要讲究层次性。如针对图画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提问:第一层次———观察画面, 描述画面;第二层次———理解画面, 进行画面外的想象, 引导幼儿发现前后画面的联系;第三层次———不仅对画面进行详细连贯描述, 而且注重对其中的因果关系做出判断与分析。根据故事特点设计提问。以故事、人物情节为发展线索的, 可以设计一些推理性提问, 着重培养幼儿通过观图画和认识画面各种事物的变化与联系来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当出现故事发展的高潮时, 可以设计一些假设性、创造性的提问, 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生活现象为主、图画内容之间是平行性的, 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提问来拓展话题。当故事中蕴涵着道德评判标准的, 可以在读完故事后设计一些评价性提问, 以挖掘图书中的教育价值。

2. 提问的组织。

幼儿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篇2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教学活动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所以说提问是幼儿园日常教学中时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提问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思维想象和创造力,“问题提得好,好像平静的海面投入一颗石子,能激起孩子思维的浪花。”那怎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呢,很值得我们思考与反思。

一、提问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或教学内容。

教师提问则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幼儿做什么,如何做的指令”。从而达到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二、提问的类型

1、复述型问题

这类问题常用“是什么”“怎么样”一类文字引出,一般能直接从教学内容中找到答案。如综合教育活动《粘粘贴贴说说》,老师提问:“熊猫来了,它长的怎么样?”引导幼儿从胖乎乎、可爱的、美丽的、淘气的等形容词修饰。然后小狗、猴子、大象挨个出现,并告诉幼儿这些动物都是杂技演员,“他们在表演什么杂技呢?”要求孩子说出“小狗走钢丝”、“猴子爬竹竿”、“熊猫踩跷跷板”、“大象吹口琴”,便进行添画或粘贴。从思考的角度讲,这类问题着重于语言上的理解。

2、演绎型问题

这类问题是已经抽象出某种概念,要求答出具体表现,把概念具体化,常用“表现在哪”一类问题引出。如科学活动《秋天》,老师提问:“炎热的夏天过去了现在是什么天气?”幼儿回答“秋天”,老师问:“你们是从哪看出来的?”幼儿答:“从树叶天空大雁那看出来的。”这类问题不想复述性问题那样可以直接找到答案,需要一个“对号入座”的思考过程。这类问题也为下一个概括型问题打下基础。

3、概括型问题

这类问题要求孩子从已有的事实中抽象出概念。比如说在给孩子讲完故事后,提问“从······中看出······的句式引出,由于概括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类问题的就显得非常重要。为了培养孩子的概括能力,实际教学中常常把演绎型问题和概括型问题结合起来组织提问。

4、分析性问题

分析性问题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采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由表到里地思考问题,这类问题往往”为什么“引出,例如在讲解我的家乡时,在幼儿观察过事先准备的图片等资料后,教师提问:”你觉得家乡那最美?“"你最喜欢家乡的什么?”“你知道我们家乡为什么变得越来越美么?”通过提问使幼儿通过分析推理,得到课堂内容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答案或信息。

5、想象性问题

通过想象或再现形象,这类问题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如赵老师以前上的装饰画《手套》,幼儿欣赏完图片后,感受到了装饰后的手套变得很美后,教师提问“你想有个怎样的小手套?”启发幼儿想想,并鼓励孩子和老师装饰的不一样。

6、比较性问题

即启发幼儿比较事物的异同,如装饰手套中老师在让孩子在观察过装饰前的手套和装饰后的手套后提问“你能看出这两种手套有什么不同么?”

7、分类型问题

即启发幼儿用概念进行思维的提问,比如说:“这些果实中,亲你说说哪些是蔬菜,哪些是水果。

8、追问型问

就是把所传授的只是分解为一个个问题,一环又一环系统的提问幼儿。追问的特点是教师发问的 语气较急促,问题问题之间间隙时间较短,能训练幼儿的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追问能使幼儿保持注意的稳定性,刺激其积极思考,有利于全面理解内容,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应老师在教学绘本《分萝卜》文本时,为了检查幼儿听读文本的效果,设计了这样一组提问:谁给他们分萝卜?他们为什么分萝卜?他们是怎样分萝卜的?这个故事你发现并懂得了什么道理?正因为应老师这样的穷追不舍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了文本的内容和价值取向,是这届活动精彩而有节奏同时”穷追不舍“的提问避免了满堂问、随意问现象的出现,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益,保障了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9、选择性提问

选择性提问就是针对某一个教学内容提出若干解释,让幼儿惊醒分析鉴别,做出肯定或付定的的判断。例如,在讲读本《沙滩上的大鳄鱼》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小鸟、鲸鱼、青蛙中你觉得鳄鱼会吃了谁?理由是什么?这个提问迅速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10、假设性提问

即启发幼儿想象的提问,如:”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水,人们怎么办?“或者”你遇到这种事情,你会怎么办?“等等。

11、反诘性提问

指对幼儿在观察感知过程中初步的出的判断进行反对,如:”你增么知道这个比那个长?“这种提问可以促使幼儿进一步精确、仔细观察,从而形成正确的结论。

另外还有:

预设性提问、封闭式提问与开放式提问、陈述性提问、指令性提问、否定性提问、自答性提问等总之,教无定法,问也无定法,只要做到问需有法,问需知类就行。

三、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方式的现状

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学活动中的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引起思考、探索、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提问较随意、机械,没有针对性和推进性。

比如:在大班艺术活动《小老鼠打电话》中,教师播放了一遍歌曲后。

教师:这首歌好不好听?幼儿:好听。教师:你们喜欢吗?幼儿:喜欢。教师:小老鼠怎么不高兴地摇头了?为什么?幼儿:为什么?(幼儿重复着老师的话)教师:因为小老鼠把电话打到小猫家了啊。幼儿:噢。教师:明白了就跟老师唱这首儿歌吧。在活动结束之前教师又问:小老鼠厉害不厉害,棒不棒?幼儿随声附和:厉害,棒!

▲暗示性提问,导致幼儿不能深入思考

【场景二】在中班科学活动《奇妙的睡姿》中,教师带孩子做”大灰狼抓睡姿不正确的小动物“的游戏

教师:有没有睡姿不正确的小动物呢?幼儿A:没有!教师:请你再看看,有没有?幼儿A:没有!教师:你看看看萍萍睡得对不对?幼儿A:萍萍睡得不对,洋洋睡得也不对。

(分析和思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象征性地向幼儿发问,要求幼儿回答,学前期的幼儿比较容易受暗示,特别是中、小班幼儿,本身就缺乏思考问题的能力,”你看看萍萍睡得对不对“这句话明确告诉幼儿在萍萍身上找问题,这种具有暗示性的提问会导致整个活动中幼儿不能自己去发现和探索,所以,教师应提出客观的能引起幼儿思考的问题。

▲提问脱离孩子的经验和水平。

比如在《我的身体》教学活动中,老师提问:”请小朋友想一想,肚子里面什么东西会动?你是怎么知道它会动的?幼儿回答:“心脏在身体里一跳一跳的动”老师又问:“肚子里除了心脏还有什么会动?”没有小孩回答,因为 孩子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所以使提问不能得到很好的回应。

▲提问单向,不懂“追问”,孩子只处于被动回答状态。

比如:遇到错误答案时教师会向大家发问:“谁来纠正他?”“谁来帮助他?”这种提问的实质是“寻找正确答案”,而不是关心思维过程。无论教师得到的答案是对是错,都不要忘了追问:“是吗?”“为什么会这样”“你是怎么想的?”……追问使孩子养成追根究底的意识,也可以使孩子暴露自己的一知半解和随声附和。

而这样的提问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很好地发挥提问的教育价值。它不仅不能较好地完成活动目标,而且会抑制孩子的思维活动,与开发孩子的智能目标背道而驰。那么,教师该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呢?

在实践中要切实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注重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设计

1、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提问。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我们在设计提问时更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教师能紧紧围绕要求提问,突破重点、难点,问到关键之处。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心中有目标,有培养孩子整体发展的目标和活动具体的目标。如:一位老师在讲数学时提问:“汽车城停有几辆车?”幼儿在那数呀数,数不清,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老师意识到自己的提问有问题,马上调整自己的提问:“汽车城有几层楼?每层楼停有几辆车?”幼儿里解教师的提问后,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回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增强目标意识,明确探究活动到底能够引导幼儿明确哪一原理,获得哪一概念、和哪一方面的经验。只有目标明确,教师才能敏锐而准确地捕捉到幼儿探究活动中的关键性问题,引发幼儿积极思考、质疑、争论、促使幼儿发现科学原理和现象。

② 可接受性。提问应注意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了解每个孩子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水平、不同的个性,正确估计孩子的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对于不同个性的幼儿来说,同一句话所传递的信息是不同的,在主观上,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着不同的喜好,我们教师从仅仅关注教育活动的组成转移到关注不同个性幼儿的发展,使师幼互动既面向全体,又突显个别。如:教师一般都会用比较广泛的问题引导幼儿从不同渠道获取所要的信息,如“关于狮子,你知道什么?”“你看到过哪些颜色的花?”“什么是英雄?”等等,这些问题看似随意,却能鼓励不同个性幼儿在师幼互动中提出有效提问的探究,随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幼儿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

③ 趣味性。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问的高明在于引发孩子的兴趣,提问的失误是使孩子觉得活动没有趣味。提问要有情趣、有意味和有吸引力,要注意引发孩子的情感体验,激活孩子的思维,使孩子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悦中获得发展。如:《有趣的汉字》这一活动咱们老师都知道这种活动很难组织,因为活动内容本身就很枯燥。从一般教学流程来看,活动有四个环节:

一、找汉字

二、看图猜字

三、交流关于汉字的经验

四、尝试看图识字,这四个环节是节节相扣,一个也不能少的,所以从能激发的兴趣出发,《幼儿园教育的50个细节》的一个案例是这样组织的:在组织的第一个环节,先在黑板上无顺序的写了三个国家的文字--中国、美国和日本,提问:“这是什么?”“你们能找到我们中国的字么?请你帮助老师指出来。”,孩子们非常兴奋,因为孩子们对汉字还是有点了解的,而且还是帮助老师指出来,能帮老师做事孩子们是非常开心的。这就在第一时间抓住了孩子的心。在第二个环节中,改变了先让幼儿猜字然后总结出象形文字的教学思路。而是,先给幼儿提出一个问题情境:古时候是没有字的,可是,我们要传递信息,怎么办?孩子们说出了很多答案,有的说:“大声喊”,有的说“让小白鸽告诉他(她)”……孩子每说一次这位老师都提出疑问,后来有孩子说“做记号”,孩子们能想到做记号,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可是“怎样做记号呢?”,在孩子没有回应的情况下,我说:“古时候的很聪明的,他们想了个好办法,就是把要说的话,用画画出来。”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人”的象形图案,提问“你看这个象什么?它可能是哪个字?”“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并请小朋友上台表演。接着,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象形文字,是我国最早的汉字,是从各种具体形象的图画中演变而来的,然后继续玩猜字游戏……幼儿的积极性很高。

④系统性

提出的问题要有系统性,不能杂乱无章。教师在活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目的,合理地安排问题的难易次序,一般以认知性问题在前,理解性问题次之,创造性问题最后。这样,既体现了活动中教师由浅入深的引导,又为幼儿积极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提供了“脚手架”。如诗歌教学“家”。教师首先提认知性问题:“今天老师带来一副美丽的图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画上都有些什么?”(答案:天空、树木、河水、花儿);其次是提理解性问题:“天空是什么样子的?树木长得怎样?河水是什么样的?”等等;最后是提创造性问题:“蓝蓝的天空、密密的树林、清清的小河会是谁家的呢?还有什么地方会是谁的家?”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提问,达到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

2、减少简单低层次的提问

一种是教师很随便地提问“好不好”、“对不对”等等,幼儿无需思考,只要通过揣摩老师提问的语气来回答“好”或“不好”,滥用这类提问易导致幼儿养成不动脑、过分相信和依赖教师的不良品质;另一种情况是简单重复的提问,这种情况较易出现在一些有重复情节的语言活动中。如在语言活动《老鼠太太请客》中,老鼠太太共请了5位客人,老师出示第一幅画面提问:“第一位客人是谁?它带来了什么礼物?”后面几幅图依次出现,提问也是依次类推。幼儿才看到第二幅就没劲了。可以这样提问:“今天老鼠太太一共请了5位客人,我们来看看它请了哪些客人,你最喜欢谁带来的礼物?”幼儿认真观察,教师做引导,幼儿很快就理解了故事。记得应彩云老师上的《幸福的大桌子》中了解三个兔宝宝职业的环节,应老师这样提问:兔老大是海员,海员是什么?兔老二是厨师,你在哪里见过厨师?兔老三是音乐家,你知道谁是音乐家?这种提问拒绝简单重复,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活跃了幼儿思维,提升了活动效果。

3.避免毫无线索的提问

有老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前,为了吸引幼儿注意,常常会先不出示教具而提问:“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客人,猜猜它是谁啊?”这种毫无线索的提问问过几次,就引不起幼儿回答的兴趣了。

(二)要注意问题的广度,使提问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并与孩子的经验密切相关,避免主观设疑。

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内容,备问题,更是备孩子。在问题的准备时要把内容和孩子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孩子的已有经验有哪些?哪些问题对孩子有新的挑战?哪些问题又能贴近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在这次活动中又能提升孩子的哪些新经验呢?要对这些问题有充分的考虑。

比如:在一节《树真好》的实践课中,在第一环节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教师出示了一棵树的图片),然后直接问幼儿:“这是什么呀”

“树”。

“为什么在我们的周围要种树呀?种树有什么好呢?”

“树可以给我们乘凉”、“树可以挡风。”……

当时,她觉得幼儿回答的很好,与其预设的也正好吻合,于是她就匆匆忙忙进入她预设的第二个问题。后来,经过教研组老师的集体教研讨论,发现这位教师的提问局限于活动本身,提问目的单一,即目的性太强,仅仅为了诱导幼儿说出她想要的答案,而忽略了这幅简单的图片可以实现的多元价值,如可以激发和调动幼儿的相关经验等。于是,在经过反思与各位老师的建议下,她将问题设置如下:

(出示了三棵错综的树)“这是什么呀?”

“这是树”。

“有几棵树呀?”

“有三棵”。

“你们在哪里也看见过树呀?”

“在幼儿园里、在马路上、在小区里……”

“为什么这些地方要种树呢?种树有什么好?”

“种树可以挡风、给我们乘凉、给小动物吃的东西……”

虽然,问题变动不大,但是就是在简单的追问当中,充分激发了幼儿自身的经验,一方面调整了课堂的气氛给跟多孩子提供了回答的机会,另一方面自然地衔接下一个问题,推动了活动的发展。

(三)提问要具有开放性,使幼儿积极思考、充分想象。

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话题,提供一个讨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引出多个问题,问题的解答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幼儿,使活动交流呈现多向性。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提问应叫开放式提问,它没有划一或标准答案,不能用简单的“是”、“否”之类的词来回答。它对幼儿的能力提出挑战,激励幼儿必须对活动内容作进一步探究。如:在欣赏,学习诗歌《春天》时,老师问:“春风吹来了,你觉得它像什么呢?”,课堂陷入静默状态。老师赶紧换了一种提问方式,即把问题具体化,缩小化,问:“春天到了,天空中、池塘里都有些什么小动物?”“柳树、桃树、小草有什么变化?”“春雷、春雨会发出什么声音?”……这下,教室里马上活跃起来,大家说出了许多春天的变化。围绕中心问题,引出了连锁性的提问,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为若干小问题,由浅入深逐步追问,让幼儿了解问题的构成,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地淋漓尽致,找到最终答案。特别是在经故事时教师应当多设计一些有思维指向的开放性问题,如“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喜欢谁,为什么?”“谁的方法好?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办?”等等。由于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幼儿不但能理解故事,而且还能将理解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有利于幼儿积极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提问的语言有吸引力,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她的语言应该是热情洋溢的肺腑之言,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进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提问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运用抑扬顿挫、恰如其分的语气并结合表情等态势语言来诱发幼儿对问题产生兴趣,调动幼儿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昆虫”的学习活动中,老师想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了解昆虫有六条腿的特征,于是就说:“请你们看一看,比一比瓢虫和蜘蛛有什么不同?”却发现很多幼儿的注意力不会马上集中过来,有的仅仅是迫于教师的指令去看和想,特别是班级里面一些活跃的孩子。于是在下次的调整中,经过思考换了一种方法:“现在有许多瓢虫宝宝和蜘蛛宝宝躲在叶子里,谁能帮我找出来吗?你是怎么区分两位宝宝的?”刺激性的语言再配上老师略感神秘的体态语,果然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区分两位“宝宝”不同的愿望也就产生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可见,教师提问时的语言是否具有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幼儿对问题的回应效果。

(五)对幼儿的回答进行及时的鼓励与激励

在教师提问后,总会出现幼儿的一些平行答案。比如在《植树好处多》的活动中,教师问幼儿“树有什么好呀?”一个幼儿说树上能结苹果给我们吃。于是第二个幼儿说“树上当能接橘子。”之后每个幼儿几乎都说了此类答案。在这个问题中周旋了很久。当时老师若是批评后来回答的孩子,那么那么这些幼儿以后就不会在这么积极的回答问题了。老师应该鼓励问道:“树除了可以给我结果总给我们吃,谁还知道树的其他好处么?如果说出不一样的答案,老师会给你···奖励。”以这样的方式肯定会激发幼儿的思考,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

二、回应的技巧

1.帮助幼儿有效提升

● 善于追问

(1)当幼儿回答离正确答案只有一步之遥时,教师的追问可以帮助幼儿顺利到达终点。如看图讲述活动中,第一幅图是许多小动物围在一起讨论谁当村长的事,孩子不会一下子看出来,有孩子说到“中间有张纸”,教师马上追问:“大家围在一起,中间还有纸和笔,可能会在干什么?”有孩子回答“在开会”;教师继续追问:“看小动物的表情,它们在开什么会?或是会因为什么事开会?”经过追问启发,孩子回答到:“可能在讨论工作。”

(2)当幼儿回答偏离主题时,教师的追问可以把帮助幼儿驶回正确航道。如口才书《小路哪儿去了》中,教师提问:“你们家周围有哪些美丽的景色?”一个孩子从家旁边的公园说起,说着就说到自己的奶奶常在公园里锻炼、妈妈在公园里跳舞等等,教师马上追问:“你奶奶、妈妈都喜欢到公园里去,肯定是因为公园里的景色很美,谁来说说公园里的美丽景色?”

(3)当幼儿因为受同伴的影响回答千篇一律时,教师的追问可以帮助幼儿自主思考。由于幼儿的从众心理比较普遍,教师能经常注意有效追问,可以培养幼儿自主思考的良好品质。如教师提问怎么安慰生病的同伴时,第一个孩子说要送给她“冰激凌”,后面的孩子都跟着说要送给同伴什么好吃的,这时教师可以追问:“送些好吃的给朋友,朋友很开心,还能做什么事也让朋友感到开心?”

● 善于梳理和总结

当幼儿的回答表述不够清晰、比较零散时,教师应在充分倾听幼儿回答的基础上,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梳理、提炼和总结,帮助幼儿将零碎的经验系统化和条理化。如在大班语言活动《找工作》中,孩子们为许多动物都安排了工作,教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了梳理总结:“刚才小朋友为动物安排工作,有的先选动物再帮它安排工作,如安排小狗当保安……有的是根据村里的工作来选择合适的动物,如村里需要卫生管理员,你们选了松鼠……从这些来看,你们都是根据动物的特长来安排工作的。”

2.给幼儿适当的思考空间

好的提问往往需要幼儿做出一定的思考,这时教师不能急于告知答案,而应耐心等候。特别当有的幼儿举手后被老师叫起回答却又突然答不上来时,教师不要给予批评,允许幼儿坐下去再思考一下。

3.给幼儿评价的机会

让幼儿对同伴的回答作出评价,可以让幼儿对老师的提问再一次进行思考,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同时也可培养幼儿的自我评价意识,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在中小班慎用,他们还缺乏评价的能力。在大班运用时,要在幼儿对答案正确与否有较清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这时让幼儿评价就有针对性。如语言活动中教师经常会让幼儿给故事起名,当幼儿各抒己见起名后,不妨问幼儿:“你们觉得哪个名字最好?好在哪里?”

幼儿教学活动中的提问技巧初探 篇3

关键词:幼儿教育;活动;提问;技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问作为幼儿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一个好的问题,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掷的一颗石子,或是能够泛起思维的层层涟漪,或是能够溅起创新的灵感浪花。它不但能有效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活跃幼儿思维,发挥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提问呢?

一、教学提问的现状

当前的幼儿教学活动中,提问的作用远远没有充分地发挥和被利用,这不仅影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而且也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当前幼儿教学提问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忽略幼儿实际提问

有些教师,对于自己本班的幼儿知识基础、接受能力不甚了解,在提问的过程中,也不能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实际情况,从而设置出与幼儿本身不符合的问题,导致提问的无效性。

2.缺乏充足准备提问

很多教师都存在这样的想法:我教这节课这么多年了,闭着眼也能讲好。于是无论是在备课还是在教学过程中,都表现得漫不经心,没有充足的思考和准备。这样,不仅会导致教师问出的问题,单调重复,既不能吸引人,又不能启发人,而且会导致教师在课上遭遇幼儿问难的“尴尬”,既不能有效回答幼儿问题,敷衍了事,又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造成幼儿不满足。

3.不会引导控制提问

我们在实际的幼儿教学活动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要么就是教师抛出问题,幼儿踊跃回答,积极性高涨;要么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幼儿鸦雀无声,无从答起,这主要就是因为教师不会有效地引导和控制提问。

二、有效提问的技巧

1.提高问题的认知层次

不同层次的问题对幼儿的心理和思维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一些浅显的问题或者是对旧知识的回顾等低层次的问题,幼儿很容易判断正误或是做出回答。如一些需要幼儿通过感知新信息,结合旧知识,进行比较、对照、应用、分析和综合评价的高层次的问题,则需要幼儿进行高级的思维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适当提高问题的认知层次,增加高认知层次的问题数量,有助于幼儿的思维发展和提高。

此外,增加高层次问题的数量并不等于否认了低层次认知问题的作用。有效的提问应该是兼顾各个层次的问题。要提出高层次的问题,必须要通过一些低层次问题来为幼儿解决疑难问题奠定知识的基础,同时还有助于拓展幼儿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2.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

在幼儿教学活动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是根据教材的内容,设置一些大同小异的问题,幼儿对这样的问题和形式都已有知识经验和应答的反应,已经不感冒了,所以,教师必须要在符合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基础上,搭配,使用不同类型的问题,才能使整个教学活动更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激发幼儿的应答新鲜感,并进一步促使幼儿认识的提高和发展。

3.提出突出重点的问题

在教学活动开展的实际过程中,教师会提出很多问题,其中有的是核心的重点问题,有的是启发和引导性的问题,有的是过渡问题等等,它们都有着各自的作用和地位。但是重点问题往往会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促使教学活动达到高潮,使幼儿的学习探究活动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和提高,并使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知识和能力的质的飞跃。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紧抓教学重点,挖掘教材内容中对幼儿发展和提高有着最大价值的内容,设计并突出重点问题,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此外,教师还应给幼儿的有效应答留白。留给幼儿足够的审题,思考,分析和解答的时间和空间,不急于告知幼儿答案,避免活动中教师上演“独角戏”,自问自答。这样既有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回答问题的语言组织能力,还有利于增强提问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师的应答技巧

对于幼儿的回答,教师一般都是采用两种回应方式:回答或不回答。提问本身就是一种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幼儿回答,教师反馈。教师的应答是反映教师和幼儿之间互动的指标质疑,因此,教师必须要对幼儿的回答,做出及时、有效的应答和追问。或是提出进一步深入探究的问题,或是修正,补充幼儿的答案,也或是对幼儿回答的概括、汇总,提升幼儿的知识和经验等等。不仅提问是一项技巧,教师应答同样也需要技巧。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反思,分析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和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王昱正.幼儿教师课堂提问的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12).

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篇4

一、有效提问的原则

最初的有效教学都有一个朴素的追求,就是“如何有效地讲授”。老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一个能够把知识讲清楚的老师,差不多就是一个好教师。为了能够把知识讲清楚,于是就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系列说法。

二、有效提问的方法

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知识即是力量,方法即是智慧”。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学家尼普斯坦说:孩子的表现不如父母的意,老师觉得孩子教不会,其实这是因为大人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激活孩子的智慧潜能,只要用对方法,即使最顽劣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

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尼普斯坦教授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如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善问“十字诀”的办法,这“十字诀”是: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

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

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

类:就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三、有效提问并学会倾听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

四、有效激励

(一)热情。

两层含义:一是对学生热心。主要是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支持性的关系。这种安全的、轻松的、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二是对自己所教的专业有求知兴趣和求知信仰。具有求知热情的教师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值得去孜孜不倦地追求,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求知和求信仰传达给学生,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信念,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教师的热情隐含在教师的语音、语调和教师的身体语言之中。

(二)期望。

学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学生会将教师的期望内化为对自己的期望,进而影响自我评价和努力程度。教师的期望可能帮助学生成功,但这只是一种可能,只抱有期望,没有相应的帮助措施并不能有相应的效果。只有把期望学生成功和帮助学生成功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师的期望在学生身上实现。教师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成功,有成功的体验。要使教师期望促进学生成功,除了语言,更需要用教学行为来表达对学生的期望。

(三)可信任感。

有效教师是让学生感到值得信赖的教师。可信任感有助于创造一种轻松的、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相信教师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五、做一名有效教师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人类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书本和网络资源的出现,使学习者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和“发现学习”成为可能。但这种转向的程度是有限的,教师仍然在充当“供给者”、“提供者”的角色,学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

(二)提问方式转变。

教师满堂灌不对,满堂问也不好。提问不等于启发教育,不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提问并不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有些教师一堂课提四五十个问题,这样学生怎能有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选择重点加以讲解或引导学生探究,而不能一味按学生的提问组织教学。

(三)有效教学设计。

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篇5

宜昌市夷陵区鸦鹊岭镇中心小学 王发清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教师重要的教学手段,是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笔者通过结合自己的学习收获与教学经历,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提问的技巧, 提出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提问 提问技巧

“提问”是最古老的也是使用最普遍的教学手法,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正如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尤其是对小学课堂教学,提问就更显其重要性。为此,首先课堂提问概念开始,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意义包括:传递教学信息,反馈教学信息,调整教学方案等。其次,课堂提问对学生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则包括: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维,培养相关能力,巩固所学知识等,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小学课堂提问的策略,以改进和提高小学课堂提问的技巧,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下面,结合前辈们教学实践和本人的学习心得,谈一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小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及其分析

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很多教师对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和探索,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有问有答,实际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习潜能的挖掘和开发作用不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问过于频繁,问题缺乏质量

一些教师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改过去的“满堂灌”为“满堂问”。学生缺少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的教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过多的提问会导致学生依赖教师的问题进行学习,压抑了思维的火花,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二)、提问没有精心准备

一些教师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创设课堂提问,上起课来,经常信口开河,为提问而提问。提问琐碎频繁,不分主次。一连串的一问一答浪费了不少宝贵时间,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而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却又过于深奥,学生无从答起,课堂出现冷场,教师或责备学生,或自问自答,这样的提问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提问只关注优等生

一些教师上课时担心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答不出、答不准问题,影响教学进度,于是喜欢提问那些回答问题完整的优等生,避开后进生。这就使后进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而是消极等待,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学科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最终导致其思维能力衰退。假若教师想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成功者的话,就应该给他们每个人以同等的机会,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体验成功中热爱学习。

二、有效性提问的特点 什么是有效的提问?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怎样做才能达到提问的有效性?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尤其对少年儿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苦役,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善于创设情景,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二)、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教师应对教材进行分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并以此作为提问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即明确易懂无歧义,又能突出知识的重难点。

(三)、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一)、提问时机要得当

1、在新旧知识联系处提问

当学生遇到障碍,发生矛盾时,思维就开始了。教师必须研究教材,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从学生原有的知识中找到新知识的认知生长点,认真思考设计出导向性的问题,铺设好“桥梁”,促使知识间的渗透和迁移。

如笔者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中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是这样设计的:先复习倍数,求2的3倍是几,学生答6,因为2的3倍即3个2。老师提问:“6是2的几倍?”学生很快答出是3倍。老师追问:“怎么算?”“6除以2等于3。”“为什么用除法?”学生开始回忆除法的意义,讨论得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即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讲6看成总数,2是每份数,求份数,所以用除法。

2、在兴趣点上提问

在学习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前,学生还不懂千和万的计数概念。教师提问:“请大家估计体育馆能坐多少人?”表现欲很强的学生都争着说出自己认为最大的数字来比过别人,进行了激烈地争论,这样引入新课就使学生兴趣高涨。

3、在产生困惑时提问

在学习《表内除法一》时,有学生对0为被除数的除法不理解。笔者没有直接解释答案,而是创设情境,给学生讲了《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猪八戒将师徒四人的四个西瓜都吃完了,唐僧、孙悟空、沙和尚怎么分西瓜呢?学生恍然大悟,0除以3等于0。

(二)、提问形式要把握

1、直问

简单明白地问:“是什么?有什么?”

2、曲问

从问题的另一侧面发问。如在教学圆的特征时,这样提问:“车轮的形状是什么样的?你们看见过三角形或长方形的车轮吗?为什么?”学生的思考就会得出圆形的本质特点。

3、反问

将学生的错误提出来,问:“这样的结果是否经得起验证?什么地方不符合算理?”

4、启发式提问

如:“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伏笔式提问

新课结束时,将下节课的知识点做一个提示。如:“今天我们学习了直角,那比直角大的角和比直角小的角又分别叫什么角呢?大家课后可以去找找答案。”

6、挑拨式提问 如在教学中出现不同意见时,教师故意说:“有的同学认为是,有的同学认为不是。到底哪个对?为什么?”引导学生质疑和解决问题。

7、挑逗式提问

如在教学简便运算前,让学生笔算几道题,然后教师说:“这些题目我都能进行口算,你们知道我用了什么好方法吗?”

(三)、提问对象要准确

学生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异,但在课堂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优差生。所以课堂提问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能激发优生思维,又要给后进生一定机会。具体做法是:简单问题应指名后进生来回答,对一般问题让中等生回答;对后进生应指导他掌握基本方法,对中等生要求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对优生则要求他思考“这些解法有什么规律和联系?”。

(四)、提问对策要把握

1、要把握好问题的趣味性

课堂上不仅需要我们的细心观测,适合调动,还需要一定的提问策略。比如如果问题较难,可以请附近的优等生先回答,以优带差,为后进生的回答设置契机,给他们较长的思考时间复述;再如对回答错误的学生,应注意聆听他们的回答,在他们理解的基础上,顺引他们的思路进行讨论或做适当的提示,让他们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教师也可在评价方面多下点功夫,如:“孩子,你在进步。”“来,让我来摸摸你聪明的小脑袋!”“老师相信你,试试看。”要让孩子真心感到老师在帮他、爱他。一言之,课堂提问需问“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趣味性问题,寓趣于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生都具有好奇、好玩、好动的心理特点,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故事、谜语、竞赛等方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有趣的情境结合起来,让课堂提问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从而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设计一个班级骑车比赛,小明的轮子是三角形的,小强的轮子是正方形的,小林的轮子是圆形的。通过课件演示,引发学生猜想:“他们中谁能最快到达终点呢?”这样的提问形象活泼,富有儿童情趣,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爱因斯坦在《爱因斯坦文集》提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要把握好问题的明确性

就数学语言而言,它的特点是严谨、简洁,教师提问应注意符合这种特点。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明确,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学生思维的方向。如:一位新教师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 时,板书5元、0.5元、0.08元,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三个5是否相等?”结果学生回答为:“是相等的”,这个答案偏离了教师的预设,搞的教师不知如何是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的问题提的不明确,结果导致学生对这样的提问摸不着头脑,当然就不能按照教师的预设意图去答了。其实教师只要把问题改成:“这三个数有什么不同?是否相等?”或“这3个5表示的意义一样吗?”,学生是不难回答的。

3、要把握好问题的层次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主要体现两个原则:一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能拾级而上;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在课堂上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要一环紧扣一环,有层次地设问,才能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深化。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过程中,设计了如下问题: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2、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

3、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部分?

4、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多少?

5、怎样用计算公式表示三角形的面积?

6、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这样步步递进的问题,不仅使学生较好地利用旧知识进行了迁移学习,也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要把握好问题的技巧性

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篇6

关键词:激发情感;激活思维;层层深入;引人入胜;发散思维

新课程改革促进人们将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引入课堂。语文教学改革,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有效地扩充知识的含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教学中,艺术性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思考,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获得新知。现在结合自己语文教学实践略谈几点看法。

一、提问要新颖,能激发情感,产生心理共鸣

根据教学内容,提问要力求新颖,能激发情趣,切忌问题平淡无味。如《背影》一文,老师的提问如果直奔主题:这篇课文描写父亲的背影,通过看课文找到描写父亲背影的句子。这就显得平淡,学生看书时思维容易受到禁锢,只找与背影有关的句子,不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也就体会不到父亲背影的特殊。假如换一种方式发问:让你描写一个人的外貌,你写什么呢?学生可能各持己见,有肖像描写、动作、语言等,这时老师借机启发学生,让你描写他的背影,你怎么写呢?学生可能产生质疑,背影有啥可写的?这时老师就直接引入课文,带领学生学习《背影》,作者通过对父亲背影的观察与描写,爱父亲的情感日益加深。这样的提问会产生诱惑力,学生就会带着好奇去认真地读书。

二、抓学生心理,推波助澜,激活思维

语文课,不只是讲好课,还要针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有效地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关键是老师的引导,有意地设置悬念,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渴望”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如《春》一文,老师可以展示几幅春景图:先活跃课堂气氛。这时老师话题一转,作家朱自清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一个景色呢?他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春天动人景象的?(春草、花木争艳、春风、春雨、春天里人的活动)这时学生就会带着好奇、憧憬的心理去认真读书,用心体会作者笔下的春天,由衷地感叹春天的热闹与不平凡,同时也会引起学生的一片遐想。

三、由直接变间接,引人入胜

如果提问只围绕课文直来直去,没有引申,没有启发性,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在一定程度上会妨碍思维的发展,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养成思想上的惰性。假如把问题由“直接”变“间接”地提出,设置障碍,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范进中举》一文主要说明封建社会的黑暗,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讽刺。但同学们体会不到这层高度,只知道中举前后人们对他的态度截然不同:势利眼、人情冷暖……不会和当时的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这时候老师就转个弯这样问:在我们当今社会,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现象呢?引起学生的争议,确实当今社会有这么一些人,巴结奉承有权有势者,世态炎凉……从而间接地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科举制度的变态。这时老师要因势利导,同学们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正义感。老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起到了投石激浪的作用,启发学生深度思考,大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效率。

四、提问分层设计,由小到大,层层深入

如《变色龙》一文,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为啥“善变”?课文从哪几个故事中反映他的多变呢?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提问层层深入,由小到大,会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最后,老师再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设问,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理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深度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奇。学生正确的、积极的思考,来源于老师课堂上富有艺术性、技巧性的提问与启发。总之,语文教学中切实有效的技巧性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能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素质,实现高效课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 河南省沁阳市第十中学)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篇7

一、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生的思维还停留在过于感性的认识阶段, 兴趣对于他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教师提问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问题的设计不能过于简单, 太简单的问题学生几乎不用动脑筋就可以回答, 无法启迪学生的思维, 容易带给学生一种懒惰的心理。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对老师的问题失去兴趣, 出现反感的心理。相反, 教师设计的问题也不能过于复杂, 太难的问题学生们回答不出来会挫伤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此外, 问题的设计切不可过于直白, 要有自己的特色与亮点。例如在教授Chrismas day一课时, 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Who know when is the chrismas day?

2.Why do children in American put their stockings at the end of their bed on Chrismas eve?

3.Do you like Father Chrismas?And does he really exist?Why?

这组问题的设计就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所在, 许多学生都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活跃, 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的问题, 从而在潜移默化当中就把本课的新内容教授给了学生。

二、课堂提问要层层递进, 难度要逐步上升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重难点, 在设计此类问题时, 要从易入难, 层层递进, 一环扣一环, 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解决教学难题。如教学Thomas Edison (Lesson42-43in Junio r BOOKⅢ) 一课的问题设计可以一个比一个难, 一个接一个揭示文章的主题, 使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 掌握所学知识, 向问题本质靠拢, 培养分析理解能力。在提问设计时, 我们要抓住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心理, 逐层展开, 步步深入, 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Do you think Tom was clever?Why?

2.Why was Tom's mother saved?

3.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fact (事实) that Tom's mother was saved?

这三个问题基本上包含了文章所涉及到的故事及其人物环境, 问题的设计也是由浅入深, 让学生逐步掌握本课知识, 使学生的思维逐步升高, 这种提问设计是符合科学道理的。

三、课堂提问要注意对学生回答的处理

课堂提问的问题固然很重要, 但是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及时合理的反馈也很有必要。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 不会置学生的回答于不顾, 也不会随意敷衍学生的回答, 更不会只用简单的“嗯、啊、不错”等词语来回应学生的回答。当学生回答完教师的提问之后, 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及时的评价, 包括学生哪里回答得不好, 哪里回答得好, 以后该怎样回答等, 最重要的是要对这些敢于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肯定与鼓励。这样就能使学生对掌握的知识和没有掌握的知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也能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在现如今的教学过程当中, 好多教师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从而使教学质量得不到快速的提升。

一般来说, 教师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然后指名学生进行回答, 一个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学生的回答, 要给更多的同学回答问题的机会, 这样不仅仅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更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四、总结

英语阅读教学是及其复杂的一个问题, 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关系到整个教学的成败, 因此, 英语阅读教学必须得到重视。提问设计, 作为英语阅读教学的聚焦点, 更应得到全面的探索和研究。设计什么样的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问题等都是教师的任务。只有深入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才能对提问的角度、引导的方法、预期的效果等做到心中有数, 作出合乎科学的设计, 而不是随心所欲, 任意提问。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 2001年7月.国家教育委部制订》

[2].蒋建华.《行动研究在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研究中的应用》.《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4年第4期.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篇8

一、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 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文学作品的价值, 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 都具有它的多义性。学生的阅读鉴赏, 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 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物的评价上, 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多元是一种理念, 是一种指导思想, 是一种存在的客观现实, 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可以说, 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 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 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 于无疑处生疑。

例如, 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 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柳谐音是“留”, 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 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又进一步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他的意蕴, 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上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 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 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他的身边, 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 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 不只是一种心绪, 还是一串故事。更有学生如此理解:西斜的夕阳给湖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 轻风徐来, 柳条也舒展着自己柔美修长的双臂, 那娉娉袅袅的样子, 真如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娘子一般。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 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湖里。多情的柳树宛若一位娇羞的新娘, 在无奈地与自己的丈夫作别。此情此景, 人何以堪?

二、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 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理解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视、电脑普及率的不断提高, 以及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完善, 使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大, 且丰富多彩, 在每个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 因而它们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 将课内与课外, 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 力求对作品做出有个性的反应,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而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 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因此在课堂提问时, 应抓住有利的时机, 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

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 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 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笔者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 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 但是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长久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所以在他们看来, 这河也就“清且浅”了。另有学生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 却无法倾诉衷肠, 只能无言凝望, 只能等待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如果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 那么这种悲伤就总还有个理由来消解, 但是明明只有咫尺之遥却如远在天边, 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这是多么深刻的解读。

三、挖掘教材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 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学生潜能的极大发掘和学生人性的极大凸显。诚如是, 学生会感到自身价值被尊重与被赏识, 并由此而产生最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应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 如:“替换式”, 给文章换一种表达, 换一种构思;“延伸式”, 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删削式”, 故意拿掉文本的一个或几个片段。如果用这些“虚实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种新颖的思维角度, 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 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 而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 而是来自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 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

学习《孔雀东南飞》时, 在理顺了文章的思路、简析了诗的悲剧内涵后, 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刘兰芝被遣回家时, 焦仲卿说“不久当归还”, 请问如果没有“太守求亲, 兄长逼婚”这一个突发事件, 刘兰芝和焦仲卿还会破镜重圆吗?这个“虚拟性”问题一出现, 立刻“逗”起了学生更大的兴趣, 课堂气氛随之达到了高潮。

四、使课堂自始至终都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 产生“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 激发思维, 培养有意注意, 培养自主学习意识。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 启发性就不强, 久而久之, 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 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我们要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 抓住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点、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 改变提问角度, 使问题提得巧, 发人深思。

比如在学习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时, 笔者先给学生讲了海子的人生经历, 讲了海子于1989年3月26日, 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的事情, 讲他死时身边只有《新约全书》、《瓦尔登湖》等几部书, 并为学生复印了海子的一些诗作, 然后问了一个问题:一个伟大的天才, 为何会有这样的选择呢?带着这个问题, 学生认真地进行了思考讨论, 概括出了海子一生的三个梦想:流浪生活中的远方之梦, 诗歌王国中的王者之梦, 现实生活中的田园之梦。此外, 学生还对海子卧轨自杀做出了多种诠释, 有的认为两条铁轨永不相交, 意味着海子心中的理想与现实永远分离, 而他正是想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将它们连在一起。而另一些学生认为, 火车在海子看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象征, 这正是海子一生所反抗而又失败的东西, 他的死是同现代文明的最后一次交锋。更有学生认为, 驶向远方的火车对他来说就是开往春天的地铁, 他也要让自己沉睡在这条通向远方的路上, 让它带着自己的血、自己的梦想, 一路高扬着朝圣的长旗, 奔向远方。

综上所述, 适时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 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 是发展学生思维, 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中“问”的有效性, 不但能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 而且能努力展示出语文教学的特色, 从而让提问成为架设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 成为能给师生都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

参考文献

[1]王会娟.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教学交流, 2008, (9) .

[2]刘丽媛.浅谈语文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提问.现代语文, 2006, (5) .

[3]张大红.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2008, (7) .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篇9

关键词:英语;教学;提问;技巧

英语课堂提问在英语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也是促使教师与学生间进行课堂互动最主要的交流方式。它可有机地把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整合, 从而达到拓展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目的。因此,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但在实际英语教学中, 多数教师往往以结构单一、枯燥乏味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提问, 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 也严重阻碍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此, 教师要改变这一现状, 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 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那么,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提问, 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要设计趣味性课堂提问

在教学中, 教师要巧妙设计具有趣味性的课堂提问, 吸引学生在思考、探索答案的过程中, 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 达到激发学生浓厚好奇心和强烈求知欲的目的。如在教学《Come to the party》一课时, 教师可以设计以下趣味性的问题:“When will we have a party?”“Where shall we have the party?”“What do you want to eat?”“What games can we play in the party?”“Who do you invite to the party?”

江苏沛县●胡晓侠

“What’s the them of the party?”等。趣味性课堂提问,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 还能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课堂活动,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要设计启发性的课堂提问

在教学中, 教师要把握教学内容的变化, 设计具有探索性的问题, 为学生提供多思考、多探索的机会, 在提问中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 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Find the right place》一课时, 教师可以创设“Where is the...”的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用“It’s next to the...”“It’s outside the...”“It’s in front of...”“It’s behind the...”“It’s on the leftright side.”等多种思维方式回答。设计启发性课堂提问, 能使学生在多种思维途径里探索出问题的答案, 在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 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要创设鼓励性的课堂提问

鼓励性的课堂提问,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也是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 在课堂提问中, 对于学生所做出的答案, 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的评价。另外, 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或回答不正确时, 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或给予他们恰当的修改意见,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自主性, 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提问时, 教师要善于运用鼓励性用语。如“Verygood!”“All of you are fine students!”“Well Done”“You are so great!”“Come on!”“Congratulations toyou!”等。教师这样做, 不仅可以鼓励优等生大胆发言, 还可以帮助学困生克服自卑心理, 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四、要创设针对性的课堂提问

在课堂提问中, 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 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学力水平设计问题。如在教学《What were the doing》一课时,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提出问题“What were you doing?”“What were you doing while I was reading the newspaper?”“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what were the girls doing at that time?”以及“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you (hear) the news?”等问题进行提问, 组织学生回答。这样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的问题, 不仅可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还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总之, 在英语教学中,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要富有创意地设计各式各样提问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并为他们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 教师要有效地运用提问:趣味性课堂提问, 吸引学生在思考、探索答案的过程中, 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启发性课堂提问, 在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 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鼓励性课堂提问,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自主性, 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 能有效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毛伟.启发式提问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7 (3) .

英语教学中的提问策略和技巧 篇10

教师提问是“旨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进程并启发学生给出独到见解的师生互动过程”;这个活动所处的语言环境要求学习者运用其大脑内部机制来处理语言, 以便达到输入和输出的可理解性。Kauchak and Eggen (1989) 指出, 教师提问有三种基本功能:诊断功能, 指导功能和动机功能, 为了更好实现三种功能, 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要善于进行课堂提问。

提问策略和技巧

1. 提问策略。

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某种特定教学目标在提问时采用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的手段。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自我解释, 提示答案, 继续追问, 转移对象。

(1) 自我解释。主要用于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之前, 为使提出的问题阐述清晰并保证学生回答时没有障碍

(2) 提示答案。通常用在学生给出下面的答案时: (1) “我不知道” (2) 回答的非常不肯定 (3) 有一部分或全部错误。当学生给出以上答案时, 老师最好再用其他方式问一遍, 以确保学生听懂了问题的内容。

(3) 继续追问。有时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是正确的但不完整, 因为缺乏深度。在这种情况下, 老师有必要给学生补充一些额外信息使他们得出更好、更完整的答案。通过追问, 学生不仅能获得处理高层次问题的经验, 还会经历更多成功的感受。

(4) 转移对象。转移策略是指把同一个问题转向几个不同学生来问, 这样可能会得到几种不同的答案和认同。例如:

T:Having completed our overview of the scientists, who do you think was the greatest scientist in the world?Tran?

Tran:Einstein.

T:Sharif?

Sharif:Newton

T:Mary, what’s your opinion?

Mary:Alexander

T:Ok, those are all excellent choices.Let’s talk about it now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给出任何评价和反映, 而是把原来的问题通过间接方式向其他同学再问一次, 这样, 老师不仅可以排除自己在讨论中的主导地位同时提高了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频率。

2. 提问技巧

(1) 提问等待时间包括教师提问后等待时间和学生反馈后等待时间。Mary Budd Rowe (1974, 1986) 分析了900位老师提问后等待时间后得出结论:对学生的回答等待时↘间'有�3-5秒钟时有以下几种积极作用。

(1) 学生思考问题及得出正确答案的机会增加

(2) 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加强而失误减

(3) 学生理性回答问题的次数有所增加

(4) 学生主动提问的次数增加

(5) 平时反映慢的学生参加活动的机会增加

(6) 对老师提问有不同反映的学生增加

(2) 教师问题的分配通常, 老师向学生提问是通过轮流次序或者公开向全班学生发问。人们普遍认为, 理想的做法是老师应该向全体学生提问而不是局限在几个学生身上。

建议

在课堂中怎样提问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建议如下:

(1) 问什么提问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要讲的题目内容以及学生情况。总之, 英语老师要提问一些能促进学习、确保提问成功率并能提供足够覆盖面的问题。

(2) 何时提问老师应注意到学生有时在课堂上是不想回答问题的, 这时应避免连珠跑似的提问, 否则会给学生带来更大压力而使课堂交流陷入困境。

(3) 提问谁Morgan and Saxton (1991:89) 认为, 能使学生广泛参与课堂交流的关键在于“扶持较差的学生, 鼓励跃跃欲试的学生, 忍耐不同的观点, 老师不应该只提问一少部分学生。Freiberg and Driscoll (2000) 曾提出一种“来回走动制度”以加强学生的参与。

(4) 如何提问提问时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上述四种提问策略整合在一起, 对不同问题, 不同学生, 不同反响, 学会运用不同策略和技巧。

(5) 如何回应学生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反馈也是使学生感受成功的一种技巧。

(1) 语言回应:“好”, “很好”, “很有趣”, “好观点”等, 这些评语不仅使学生感到他们的回答是正确的, 而且还受到了老师的赞扬。

(2) 非语言回应 (肢体语言) :是进行问答活动的一种有效方式, 它包括:目光接触, 面部表情, 身体姿势, 如点头, 摇头, 耸肩等以及身体位置。作为英语老师, 站在哪里坐在哪里都跟学生密切相关, 何时、何地、如何走动都反映出老师是否想控制课堂, 怎样控制课堂。

(6) 如何鼓励学生提问学生天生就爱提问, 而且他们大多通过提问学到知识。在英语课上要给学生留出足够时间充分提问。其他能鼓励学生提问的因素还有:课堂的座次安排, 课堂组织形式, 教师的语音语调, 这些都能对学生是否提问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Morgan, N.&Saxton, J.Teaching, questioning and learning.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1.

上一篇:家畜常见性疾病的诊疗下一篇:等离子氧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