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双赢

2024-08-04

文化双赢(精选十篇)

文化双赢 篇1

一个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程度, 关键的一个衡量指标是学习力。对于一个社会是这样, 对于一个企业也同理。因此, 学习力可以说是考量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实现基业常青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当下全员创建学习型社会的今天, 学习这个命题已不再属于学生, 而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黎城供电公司持续不懈加强学习力的提升建设, 将队伍建设水平与学习力的提升水平作为“三个建设”的重要内容, 努力打造一支健康向上的学习团队,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黎城供电公司提升学习力的企业文化, 企业软实力提升的同时, 也促进了企业发展硬实力的全面提升。

2 实施过程

本公司加强和提升企业学习力的过程可以说是一部伴随企业成长的发展史, 企业在全员共同学习、不断学习、强化学习、特色学习、制度学习的基础上, 不断推动企业实现新的发展。以“三思三晋”、“三争三创文化铸魂”战略为统领, 以“两提升两增强”为抓手, 全面落实省公司“三专”人才培养要求, 按照长治公司创建学习型组织相关部署, 以“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和“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指导推动全年教育培训工作深入开展, 取得了明显成效。

3 实施措施

3.1 提升学习力, 增强发展力———在队伍建设上理念导引、方法推进

学习力是一个企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动力源泉。学习力的打造是具有挑战性、富有创新性的一项工作, 如何全面提升学习力, 黎城公司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进行理念引导和具体实施。

首先是把“做学习型管理者, 打造学习型领导班子”作为黎城供电公司领导班子建设的奋斗目标, 以提升全员学习力为目标, 扎实开始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科室 (班组) 、学习型家庭。明确标准、任务、要求和创建目标, 动员全员积极参与, 全面掀起学习热潮。具体方法一是引智入企, 将名人名讲讲座请进员工课堂, 从见贤思齐、立德修身、忠孝天下、处世之道、沟通智慧、人脉建设、团队建设、团队精神的打造中让全员体道、悟性、得道, 受益匪浅。二是首开管理人员培训班。依托“许由洗耳”所在地的“思想道德教育基地”、上党战役指挥部旧址第二课堂等载体, 持续强化内训作用, 将公司党委安排的创建学习型组织要求、“五个一”理论学习安排和支部组织的理论学习做到有机结合, 将生产经营实际与政治理论学习做到两促进、两不误。公司党政领导轮流登上讲台, 开展一系列专业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专题培训、讲座、辅导、报告会, 努力从多方位、全视野、高标准提升各类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三是开展“走出去、开眼界、变观念”活动, 让员工在充分感受祖国日新月异进步的今天, 感知先进潮流, 明确自己短板, 并且在回到岗位之后收集员工的照片、体会做成PPT和展板集体欣赏, 共同评判, 收效甚好, 让员工在开眼界的同时增长见识, 增长知识, 改变观念, 提升自我学习、强化“三专”能力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员工学专业、当专家、争一流的劲头更加强劲。四是健全各层面共同愿景。从班组到科室、从科室到企业整体, 集思广益, 大家纷纷提出各层面的“科室愿景”、“党小组愿景”、“班组愿景”和“个人愿景”, 公司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健康向上的学习团队、行胜于言的厚德员工、团结和谐的阳光家园、追求卓越的国网品牌”为企业的共同愿景, 以此凝聚人心、积聚力量, 目前黎城公司风清气正, 人心思进, 各项工作呈现出了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

3.2 提升凝聚力, 增强竞争力———在人才培养上搭建平台, 创新管理

黎城供电公司按照分公司三级培训网规范化管理实施办法, 一如既往地狠抓了职工培训工作。为使培训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效果, 公司突出重点, 坚持特色, 固化有效的长效教育培训机制, 继续坚持全体职工“每日早课” (一、三、五) 、全体学员“五个一” (一周一学、一月一讲、一网一课、一季一文、一年一评) 以及学时学分制等有效学习方法。为了确保培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公司还成立以经理为组长的培训工作领导组, 设立了培训专职1名;科室、班组分别设立了兼职培训员负责所属范围内的培训工作。为做到“凡事有章可循”, 根据上级培训工作要求, 结合自身工作实际, 出台了公司职工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学分制培训管理办法和职工教育培训年度计划, 为更好地开展培训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在“每日一题”上, 公司以小题目为主的坚持不懈、循序渐进的培训方式, 从专业培训到四季养生, 进一步丰富了职工的业务和生活知识。为扩大培训效果, 今年, 我们还推出了每周五进行“快乐你就来”竞赛活动, 其中内容丰富多彩, 有专业知识、《安规》、音乐、历史等, 实行人人参与, 激发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收到了较好的培训效果。推动了学习型组织构建, 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和核心竞争力。

4 工作成效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而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畅通人才成长通道, 提升员工成长、成才、成事则是公司着力考虑的一件大事。公司积极鼓励职工参加成人继续教育学习和职业资格鉴定, 大大地优化了职工专业知识结构和公司人力资源基础, 为专业人才更好地成长营造了环境。

人才库建设初具规模。为进一步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持续性、有效性、科学性、权威性、专业性, 专门建立了“人才库”。“人才库”由公司范围内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组成, 主要解决培训工作中安排授课人员专业不对口, 人才选择失准问题。公司“人才库”建立以来, 共收集各类人才资料21人, 其中5人在营销知识培训、安全知识调考、农电工上岗培训班授课中得到了实践检验, 实践证明“人才库”的建立为公司今后的培训工作增添了活力, 使授课人员更具专业化、规范化。

企业要发展, 人才是基础。员工要成长, 培训是关键。今后工作中, 黎城公司将按照“三思三晋”和“三先发展战略”的指引, 对照省公司“理清基本思路、做实基础工作、强化基业建设”三基建设要求, 从两大方面持续“培育员工专长、增强领导干部专注力、提升公司专业精神”的“三专”人才培养, 一是拟在东阳关建设一仿真培训基地, 满足多专业、普及型培训需求的硬件条件;二是采取集中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内容丰富的培训形式推进“健康向上的学习团队”建设, 全力打造“团结和谐的阳光家园”。

我们坚信, 在分公司的坚强领导下, 黎城公司一定会以时不我待的精神, 只争朝夕的干劲, 对标争先、勇争一流, 做实教育培训工作, 夯实企业晋级发展基础, 为推动企业向一流更高目标迈进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需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的组织, 不断强化企业员工的学习力, 为此本文从提升学习力, 增强发展力, 进而培育一种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不断强化自身的竞争力, 最终促进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文化,学习,软实力

参考文献

[1]胡瑛.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J].科协论坛 (下半月) , 2009 (06) .

[2]谷韵悠.浅析如何提升企业文化创新能力[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3 (02) .

实现双赢价值是企业文化的追求目标 篇2

时间:2010-1-27 9:08:40来源:作者:尹啸点击:[562]大字小字

做企业文化的其实是扮演价值推手的角色,把企业优秀积极的价值观念灌输给企业内外的目标对象,并相信他们对方追求自我价值的欲望,从而实现和谐共生、价值双赢的目标

与同行朋友聚会聊天,大家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在不容乐观的大环境下做企业文化的困惑。个别表示感觉现在做企塞。

“你是诗人,你们全家都是诗人”的反驳如今成了圈里人对诗人自己生不逢时处境不佳的揶揄调侃。相当务虚,少有眼见为实的具体目标。因此,每当有人问到他的职业内容,他不说“做企业文化”,而以“做后听到他们坦陈出来的心迹和苦闷,笔者颇有同感,不由想起几年前,网上曾经流传过的一则关于诗人现状的报道

由诗人“此一时彼一时”的境况,联系到朋友羞言文化的窘迫,笔者感觉有人对企业文化存在认识上的错位。严们,以此激起对方追求自我价值的欲望,从而实现和谐共生、价值双赢的目标。

信任穷人:格莱珉银行的成功之道

企业文化的其实是扮演价值globrand.com推手的角色,把企业优秀积极的价值观念灌输给企业内外的目标对象

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 也译作格莱珉银行)是孟加拉经济学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的一家无抵押低利息的“小额贷款服务”银行,该银行专向因贫穷而无法获得传统银行贷款的社会底层民众提供

在普通人的眼中,向穷人借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他们担心穷人把钱花光了,到时候没有能力偿还。可造财富的能力,如果给他们机会,把他们从高利贷的盘剥中解脱出来,那么穷人一样可以成功。人并信任穷人的尤努斯却不这样认为,穷人之所以穷,并不是穷在个人能力,而是穷在社会制度,是现实境遇限

事实证明,尤努斯的眼光和判断是绝对正确的,他“用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去影响银行商业动作”,实现了穷人因斯自信无误地告诉世人:“穷人的信用非常好。”

而发家致富,尤努斯因格莱珉银行而功勋卓著。不仅如此,据悉,格莱珉银行还款率高达99%,超过任一家商业

作为一个商业主体,这种特殊银行和特定客户之间的关系虽然表面上是一种很松散的借款关系,但本质上仍然是格莱珉商业银行中企业文化的有力推手。

此一举,尤努斯帮助世界上的许多穷人取得成功,当然,格莱珉银行也成功了。

真情服务:顺德信用社成功升级

2009年12月23日无疑是一个让顺德人为之欢欣鼓舞的喜庆日子。息才能共生的依存关系,从企业文化的角度看,格莱珉银行和穷人同时实现了企业和个人的双赢价值。在这里,如今,由尤努斯倡导的小额贷款运动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上亿通过格莱珉银行实现贷款创业的穷人从中受益,纷

就在这一天,翘盼已久的“顺德农商银行”正式开业,这标志着广东省首家由县级信用社改制而来的商业银行终于越”。

务与人均分的愿望呢?

或许他们“服务更见真情”的文化理念可以解开这一谜底。

成了顺德人名副其实的“自己的银行”,从此焕发新的活力,开始新的征程,“并朝着现代金融企业的新目标展那么,在银行林立、强手众多的弹丸之地,被人视其“难成气候”的顺德信用社又是如何突破重围,成功升级,顺德信用社是顺德历史最悠久的合作制金融机构之一。从诞生那一刻起,他们就一直秉承“源于社会、回报社会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不断挑战自我,不断超越自我。

诺,坚持“服务细心周到,真情始终如一”,像对待家人一般,满怀真情地服务每一个顺德人,发自真诚地关怀每严格说来,作为一家小小的县级金融机构,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技术,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管理经验,根本国有商业银行扳腕比肩。从早期的信用社,不管你是否承认,她的确只是充当了顺德人自己存放零花钱的“储钱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和完善,敢为人先的顺德信用社人凭借数十年“锲而不舍、金石为开”的真诚和“

美誉度越来越高,部分不断往国有商业银行跑的客户也被吸引到他们这里来。

者悦”的热情,在业务方面,企业不分大小,只要清白,概不拒绝;在服务方面,客户不分贫富,只要进入,真俗话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仅此一点,顺德信用社就赢得了当地广大企业、市民的信赖,口碑

据一位长年出入顺德信用社的企业老板说,跟他们谈业务,备受尊重,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舒坦,他们是真正真诚实在的印象,没有一点店大欺客的感觉。

亲切、便利、专业的金融服务,是全心全意为客户提升价值、实现理想的满意服务,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

或许正因为此,顺德信用社才会一天天壮大,自身globrand.com家底越来越厚,吸金能力越来越强,尤其是在莞两地信用社)。迄今为止,他们的资产规模在全国县级农信社排名第一。

40%;各项贷款481.27亿元,存贷款规模多年来位居顺德同行首位。

近了一大步。

“和”气生财:万和家族企业不简单

受争议,但有一点不得不令人信服:他们并不因此为累赘,反而表现骄人,发展强劲。

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顺德信用社俨然珠三角金融行业业绩成长最快、不可小觑的“明星”之一(另据悉,截至2009年11月,顺德信用社各项存款850.38亿元,占广东省农信社系统约11.7%,占佛山地区农信“顺德农商银行”金融许可权的取得,不但体现了前信用社和储户之间的双赢价值,而且意味着他们离最终上市可以说,在中国,万和燃气热水器不应该是一个被消费者忘记的品牌。作为典型的家族企业,虽然其不入主流的业绩才是硬道理,市场只相信业绩说话。万和的业绩从何而来?

在万和的企业文化中有一个写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的字:“和”。

至此,我们已经明白:万和的业绩源自“和”文化!

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兔死狗烹,过河拆桥;

(二)老板吃肉,员工喝汤;

(三)你死我活,零和结局。

沟通很轻松,人际关系没有压力。

再往深里探究,万和最大的特点,就是“人和”。这跟中国人信奉“和气生财”和“家和万事兴”之说不谋而合观察过许多形形色色的企业,笔者发现,很多时候,在一个企业文化体系中,能够阻碍其核心内容——双赢价值在万和集团看来,上述现象都是与其苦心经营的“和”文化格格不入、背道而驰的。他们内部比较和谐,管理比

据说,万和的领导跟员工有一个很好很默契的习惯:打乒乓球。公司董事长卢础其和他的弟弟卢础隆都喜欢打乒氛。

是在公司,他们都会在下午下班后,和员工在公司的乒乓球室打上一个小时球。员工也丝毫感觉不到内部等级森

恰恰就是这种颇受欢迎的体育运动,万和实现了“无声胜有声”的上下级无碍交流。也正因此,万和四个元老从创缘、亲缘关系没有成为企业机制和文化传承的障碍,把家族企业的先天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可救药的灾难。

场发展空间。类似“非零和”的双赢局面,也许正是对万和集团“人和”的最好注解。

合作双赢 繁荣文化 共圆梦想 篇3

19日上午,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副会长、铁军杂志理事会理事长王清葆作了《合作双赢 繁荣文化 共圆梦想》的主题讲话,指出,合作双赢是理事会的基本宗旨,繁荣文化是重点任务,共圆梦想是奋斗目标。讲话着重强调了理事会的重要社会意义。理事会是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中的二级机构,成立的初衷,是为新四军历史研究和宣传筹集经费形成一个联系方式,为有意支持新四军历史研究和宣传的单位和个人搭建一个平台。大家参加和支持理事会的工作,实际上是出于永远挥之不去的新四军历史情结,是在为新四军历史的研究和宣传做贡献,是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史军史学习教育的指示,是对党和政府意识形态工作的支持,是在做以文化惠民的方式回报社会的公益事业。讲话围绕怎样把新四军历史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化产品问题作了阐述,指出,把新四军历史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化产品是扩大新四军历史宣传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讲话通报了理事会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的主要設想。

会议邀请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任世红为大家宣讲了十八大精神,从文化建设新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新要求、文化强国新部署等方面,对十八大报告关于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进行了深入解析。

下午,与会的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副院长耿卫东,各位理事,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对铁军杂志社有限公司的建设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参观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在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前凭吊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并敬献花圈。 (本刊记者 窦 娟)

文化双赢 篇4

一、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可缺少的介质和桥梁

1. 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无可替代的物质载体。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念的提出, 体现了文明社会以人为终极发展目标的人本理念。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 始终承载着公共文化与社会信息的收集、分析、存储与传播等重要职能,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物质载体作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 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图书馆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 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优厚的物质条件, 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建设与创新势必成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流工程。

事实上, 十一五期间, 在国家建设覆盖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指导下, 我国整个图书馆界, 上至主题图书馆的建设, 下至城乡一体化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少省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网络体系都从省、市、县辐射到社区、乡村, 社区图书馆、乡村图书室、农家书屋等如雨后春笋遍布城乡各个角落, 流动图书馆、自助图书馆、图书超市等新型的图书服务模式应运而生。在第13个世界读书日, 即2008年4月23日, 深圳图书馆自助研发的“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正式投入使用, 全市布点40个自助图书馆, 读者不仅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借书、还书, 还可以申办读者证、预借或续借图书。深圳图书馆堪称“永不关闭的图书馆”, 实现了哪里有读者, 哪里就有图书馆服务的新理念。十一五期间, 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东风, 图书馆文化扶贫工作也收到前所未有的成效。2005年1月, 首都图书馆在北京建工集团农民生活区, 开设了全市首家专门为来京务工人员服务的图书馆;2007年8月, 成都市筹建的农民工图书馆在武侯区金华桥社区正式开馆;2007年11月, 兰州市图书馆发起的“农民工流动图书馆”活动正式启动。这些惠民工程的落成, 既是科学发展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体现, 也是对传统图书馆建设和服务的创新与革命。

2. 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信息仓库与传播桥梁。

知识和信息是图书馆的灵魂和存在基础, 图书馆自诞生之日起就以收集、存储和传播知识和信息为天职, 始终肩负着传承历史文明、推进社会进步的使命。很难想象, 如果没有图书馆, 人类的历史与文明将何以延续, 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与传承, 现代社会的高度发达将何以保障。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本任务是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思想, 提升公民的整体文化素养。这项工程的实现必须以一定的物质介质为依托, 而以信息资源保存与传播为核心任务的图书馆, 以其固有的诸多优势, 不仅担当着社会文化信息的保存和传播职能, 也是公民终身学习最便利的场所, 在满足社会文化需求和知识与信息的传播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使者和建构人类文明的桥梁。

图书馆在知识传播中具有其他文化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 主要表现为: (1) 资源优势。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既有纸质的知识载体, 又有容量无限的电子资源, 这成为知识传播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2) 设施优势。随着社会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图书馆的设施条件不断改善, 大量的先进设备在图书馆得以应用, 显示了知识储存和传播中的硬件优势。 (3) 人员优势。图书馆拥有专业图书管理人员, 他们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整合者, 更是信息资源与信息使用者的中介和桥梁。一些资深的馆员承担着信息导航员和咨询专家的角色, 可引领读者在浩瀚的知识空间以最经济的途径获取所需的各种知识和信息。 (4) 技术优势。图书馆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 以及知识传播的可靠性, 无论作为信息储存的仓库还是知识传播的桥梁都具有技术上的优势。 (5) 服务优势。图书馆在知识传播中提供无偿服务, 这无疑对社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为图书馆带来新的契机

1. 竞争的契机。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 图书馆与其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营利性文化产业部门之间, 存在竞争关系。如传递信息挖掘知识的情报所, 保存文化遗产的博物馆, 开展大众教育的各级学校, 直接面向读者的书刊发行机构, 专注于满足深层次需求的信息咨询组织, 构建资源整合平台的数据库商, 以及数字阅读产品的提供商等, 在文化作为产业的巨大市场背景下, 不断地对图书馆, 特别是公共图书馆的传统服务领域进行渗透, 从搜索引擎到网络书店, 分类标引和检索, 这些图书馆的传统业务正面临着来自基于IT技术的网络服务商的严重挑战。图书馆必须考虑各种竞争对其生存和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 要发挥自身的诸多优势, 在竞争中明确定位, 从宏观角度考虑个体图书馆生存与整个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之路, 积极化解来自行业内部以及外部环境的竞争压力。要因势利导, 借助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将图书馆文化主流的书香之气和价值取向辐射至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最大限度地引导社会文化消费, 为建立学习型社会发挥得天独厚的助推作用, 力争巩固其社会文化传播的领先地位, 保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流文化机构。

2. 发展的契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图书馆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周和平指出, 深化图书馆服务, 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 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 更是新形势下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图书馆可以借助公共文化体系的构建与其他公益性组织合作, 形成以文化中心为轴心的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全民文化服务体系。借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机遇, 图书馆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业绩争取政府的支持, 弥补图书馆事业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障碍, 建立起上自国家图书馆下至乡镇图书室的独立服务体系, 打破传统行政局限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束缚, 加强自上而下的协调和资源配置。在社会资源共享一体化平台中延伸其服务范围, 创新服务方式, 发挥特有的社会职能, 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信息服务, 引领健康和谐的阅读风气, 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 为共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图书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为社会服务的同时, 也可以和社会各界建立起资源共享关系, 弥补图书馆自身某些方面资源的不足。尤其是高校图书馆, 在保证高校自身教学科研目标的同时可以走出校门, 发挥信息中心和教育中心的作用, 通过各种公益性的专业知识宣传活动给社会大众接触教育资源创造条件, 扩展自身服务功能。在弥补社会文化资源不足, 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同时, 可以借助公益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免费资源来壮大自己。

3. 提升社会形象的契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本标志, 标志着一个国家赋予和保护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宪政文明, 体现着政府公共服务责任的行政文明, 同时也是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文化保障。因此,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为图书馆带来提升社会形象的契机。借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图书馆同其他服务机构通过有效的联合, 使共同的目标得以实现, 为社会服务的同时, 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图书馆在区域文化事业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主要是通过集体化组织的形象来获取更多的社会认可, 并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图书馆的核心功能是知识的传播, 知识传播的真正要义在于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的灵感、净化人的心灵、开启人的智慧, 使人向着求真、达善、致美、崇智的方向发展。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中, 图书馆可以和其他文化服务机构互通有无, 联手协作, 走入社会文化发展的各个层面, 为不同层次的用户提供多种特色服务, 实现让全民和谐阅读的服务目标, 既让图书馆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又为国家节省大量资金, 同时也扩大了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使图书馆的社会形象得到提升。

摘要: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 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可缺少的介质和桥梁, 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二者具有唇齿相依的共建与双赢关系。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图书馆,共建与双赢

参考文献

[1]赵益民.基于生态竞争的公共图书馆定位[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8 (4) .

[2]王蔓茹.公共文化服务背景下图书馆文化扶贫[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8 (5) .

[3]陈代红.高校图书馆知识传播功能刍议[J].新西部, 2009 (12) .

双赢 篇5

双赢的智慧无处不在,无论是自然还是人类社会都需要有双赢的智慧。而人人也要用双赢的智慧,但我们要用得适宜,去创造一个和谐完美的自然和社会。

歌德与席勒的友情是足以照彻欧洲文学史半边天空的传奇。年长成熟的歌德给了席勒安定的呵护,而年轻激越的席勒给了歌德新的创作热情,于是《浮士德》跃出水面,它的光焰穿过历史的黑暗点亮了今天的天空。

倘若没有魏玛城中的相遇、相知、相辅相成,歌德也许仍限于琐杂的政务中,而席勒也许已在困窘的生活面前湮没无闻。无法想象,没有他们,十九世纪的文化星空将会黯淡到何种地步。更无法想象,他们若是走上互相牵绊的歧途——毕竟,天才与天才相遇总不乏竞争——历史又会是如何面目的篇章。

在自然界的优胜劣汰的选择之下,生物都在为这生存寻求出路。而其中一部分生物因其拥有如同人类一样的双赢智慧而表现出更为强大的生存能力。所有植物都需要吸收氮元素以维持生命,而它们大都缺乏大量获取氮素的能力。豆科植物也不例外,然而根瘤菌的出现给它们的生命注入了新的活力。根瘤菌寄生在豆科植物的根细胞中,一方面为其大量供应氮元素,一方面又受其回报,从中获取营养。这种补人之短扬我之长、互利互惠的智慧使两种生物都能顽强地生存,获得双赢效果。双赢的智慧使得这对合作伙伴在激烈的竞争之中立于不败地位

文化双赢 篇6

一、我国煤炭行业的特点及其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煤炭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每堂行业特有的规律和特点,决定了煤炭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殊性,尤其在生产经营和企业管理上,煤炭行业有着迥然不同的规律。所以,在对煤炭行业进行研究时,就必须弄清煤炭行业的特点。

1、煤炭行业工作对象复杂,行业危险系数大

煤炭行业的职工工作环境艰苦,强度大,由于煤层在地下,因此在工作时有很多无法确定的因素,这就为企业的管理造成了很多不便。同时,煤炭行业也是一个综合产业,涉及到许多行业,所以和其他经济部门相比,煤炭行业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变数和危险,所以,管理煤炭行业需要更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知识,需要一丝不苟的职业素质和严格的管理措施,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确保煤炭企业少出问题。

2、煤炭行业工作环境艰苦,工作条件恶劣

煤炭企业的职工在地下进行开采作业,由于工作环境恶劣,使得煤矿工人必须承受高难度的工作,在加上煤矿都地处偏僻,比较落后,文娱生活不发达,职工在工作之余几乎没有什么可娱乐的,这就要求煤矿职工能具备以苦为乐的素质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3、煤矿工人作业活动方式相对分散

煤矿的井田分布面积非常广泛,职工在进行采煤作业时,常常要分散到各个地点进行各自的生产工作,这种工作多数是职工个人完成,没有领导的督促和检查。因此,对于煤矿企业的职工来说,这种工作方式需要职工要高度的自觉性和对工作负责的责任心,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保证完成属于自己的工作任务。

4、煤炭生产具有连续性

由于国家建设对能源需求量大,因此,煤矿企业的生产具有连续性强的特点,从掘进、采煤、运输、提升、洗选到外运,各个工序一环扣一环。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整个生产过程都可能会中断,给企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要想保证企业生产顺利进行,就必须要求煤矿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之间协调配合,职工必须舍弃小我,树立全局观念,加强团队合作,牢记各自的岗位职责,一起努力,保证企业生产能顺利完成。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的优势

鉴于煤炭企业的生产特点,所以在进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时就必须切合企业文化,把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符合我国企业特点的新的管理方式。

1、为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开创了新载体

企业文化不仅强调企业管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也重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它强调管理以人为本,注重个人的价值,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对职工的教育,把企业发展目标同职工个人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让员工岗位企业地发展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2、为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与工作手段的创新开辟了新道路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好处在于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不但没有放弃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相反还能提高实际效果。原因在于第一,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形成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和公管局面。进行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各个部门齐心协力,研究企业发展方向和进行文化内容地设计,并制定相应地考核计划。第二,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从过去的被动工作方式转变为企业管理的不可缺少的职能。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和企业管理结合在一起,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了体制上的保证。这就使得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过去的附属地位上升为管理角色,大大提升了其重要性。

三、加强国有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机制

1、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导向功能

由于我国国情不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就是把我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的正确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实现这个目标,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三个代表”,在企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和中心任务,坚持对职工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教育,使企业文化建设不会拖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轨道。

2、加强企业精神的培育和企业形象的建设

企业精神是指全体员工的共同理想、信念追求、思想情操、道德规范、价值标准、工作态度、行为取向诸因素的总和,这是企业面貌地展示。企业文化建设要重视精神力量,要把培育企业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精神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氛围,使得全体员工能为了企业的利益而团结奋斗。在这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环境氛围中,思想政治工作就会摆脱过去的死板说教,而更容易被广大职工所乐于接受。平日被忽视的精神作用在此时就能焕发出巨大的能量,让企业的发展更具活力。

3、运用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特定内涵

企业文化的作用在于能团结所有职工通过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让全体员工的意志得到锻炼,不仅能发挥人的潜能,而且还能提高人的智力。这种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企业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也要用心去营造健康有益的企业文化,让全体员工能为企业地发展而团结奋斗。

4、借助企业文化的整合和导向力

文化双赢 篇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紧密。为了与世界接轨,培养国际型人才,英语教育成了焦点。与此同时,许多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却急剧下降,有人认为这是由于过度重视英语教学,忽略国学教育造成的。在他们看来,国学与英语如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基于上述原因,我试图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分析国学与英语的关系,寻找一个双赢的跨文化交流模式。

2. 国学教育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国学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民族智慧的结晶。从广义上讲,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琴棋书画、易学术数、医学星相等都属国学范畴。李咏吟(2007)指出振兴国学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传承中华文明,实现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提高国人道德水准,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扩大国际影响力。由此可见,国学教育在提高民族的思想品质、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赖以取资的文化源泉。

英语被称为国际通用语,是当今文化间交流的重要媒介。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周方珠指出:“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核心组成部分,语言之于文化恰如心脏之于肌体,心脏不可能脱离机体而存在,机体无心脏只能成为一具僵尸。”因此,可以说学习语言实际上就是学习该语言的文化。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通过学习英语,可以了解西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思想。从根本上说,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单纯地掌握一门语言,更重要的是增强国民素质和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好基础。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学教育和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同一的,两者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的竞争力。因此,国学教育和英语教学是互相补充的关系,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而是“鱼与熊掌,可以兼得”。

3. 可行性研究

既然国学教育和英语教学是互补关系,那么能否将两者结合起来呢?从跨文化角度看,这完全是可能的。

首先,国学本身就是跨文化交流的产物。国学之初,始于清末。当时西方文明的传入对古老的中华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学者们意识到重振国学的重要性,于是开始着手整理研究国学。但是,国学研究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回归,袁济喜(2007)指出国学“正是在吸收西方近代以来启蒙思潮下对于传统学术进行清理与研究的”,著名国学学者“都是非常自觉地运用现代西方传来的学术理念与方法来从事研究的”。他还指出:“重倡国学,不仅是开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更主要的是光大与传承其中的理论创新精神与能力。”既然可以采用西方的学术理念和方法研究国学,那么用英语来传授国学思想也是完全可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用英语传授国学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是一个民族开放精神的体现。

其次,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世界,英语与国学的结合是必然趋势。从古至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从未停止过,尤其在当今社会,这种交流变得更加频繁、更加紧密。Samovar等指出,“新的技术和信息系统、世界人口的激增和世界经济舞台的转移”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同文化是共生关系,“任何文化想要闭关和自制是不可能的,人们与世界的一部分接触时,实际上是在和整个世界交流。”阿拉伯数字和拉丁字母传入我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再次,国学思想完全可以用英语传授。国学大师在解释深奥的国学思想时,用的都是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同样用英语也可以清楚地表述国学思想。尽管汉语和英语从发音到语法差别很大,但两者作为人类的交流工具在表达意义层面上是一致的。从词汇层面看,许多国学术语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物(Equivalent),直译难以理解,但如果加上适当的注释,就可以很容易地解释清楚(Peter Newmark)。佛教传入我国近两千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阿弥陀佛”、“沙弥”、“伽蓝”等词晦涩难懂,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物,但是通过解释人们完全能理解其含义。

最后,用英语传授国学思想是一种创新。在国际交流频繁的当今世界,文化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深刻,文化融合也是必然趋势。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出具有多样思维和多元文化意识的高级人才,提高我国在国际舞台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些人的言传身教,传播中华文化。在国际交流中,他们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代表着国家形象,如果他们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就是对国学最好的宣传。因此,通过英语教学传播国学思想完全可行,且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双赢模式。

4. 原则与方法

前面提到,国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因此从原则上讲,用英语传播国学时应当将重点放在思想性和意义性上,不必拘泥于形式。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4.1 将国学经典译成英文,编入英语教科书。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在中小学阶段,可以将一些典故和成语故事,如“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凿壁借光”等译成英文,编入课本和课外阅读材料;在大学阶段,可以在翻译课中增加国学典籍,如《论语》和《易经》等的翻译,学生首先要掌握这些典籍的精髓,才能将之翻译成英文。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直接学习国学思想。

4.2 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意识的英语教师。

在师范学校英语专业和在职英语教师培训的课程安排中,增加用英语传授国学的课程,指导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英汉文化对比作为常规教学内容。例如,在传授“owl”一词时,可以将其喻指“聪明、严肃”的概念传递给学生,同时将之与汉语对应词“猫头鹰”喻指不孝之人的概念进行比较,教育学生要尊敬父母长辈。这样,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不但能让学生了解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别,而且能把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灌输给学生。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利用教师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5. 结语

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看,用英语传授国学思想是一个创新,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双赢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因此,在对英语课程进行改革时,建议将其作为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在编纂英语教材时,应当系统地加入国学教育的内容,增加英汉文化对比的权重;在对英语教师进行培训时,应当重点加强教师对“用英语传授国学思想”的意义的认识,使英语教师自主使用该方法。用英语传播国学,重在思想性和意义性,不必拘泥于形式。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出兼备中西文化思想的优秀双语使用者,促进国学思想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参考文献

[1]李咏吟.专题研讨:国学、西学与现代中国[J].东南学术, 2007, (5) , 60.

[2]袁济喜.国学与现代中国[J].东南学术, 2007, (5) :69-74.

[3]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4]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文化双赢 篇8

1 节目理念: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汉字文化的传播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总制作导演关正文先生接受采访时指出:“制作这档节目的最初动力,源于当前越来越严重的‘提笔忘字’现象。”节目组表示,这档节目的理念就是把该节目举办成一场影响范围广大、意义深远的文化传承活动,以此带动传统汉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该节目以“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为节目定位,提倡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书写汉字、保护汉字文化,倡导爱汉字、爱语文、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汉字英雄》的参赛对象更为广泛,第一期节目中除了大部分是中国参赛选手外,还有来自不同国家的5名国外选手,在中国舞台上为外国学生提供了一个向世界展示学习中国文化成果的机会,也搭建了一个以汉字作为媒介,促进中外学生进行学习汉语交流的平台。这两档节目都是通过汉字听写活动带动节目现场以及电视机前的所有观众共同关注并参与,以达到影响全社会协同追求汉字文化传统、传递千年文明的目标,并在网络键盘时代敲响汉字危机的警钟,促使国人意识到未雨绸缪的重要性。

2 节目模式:内涵性、教育性与娱乐性的有机糅合

文化类的电视节目要想在第一时间内吸引眼球,受到观众青睐,操作难度相对比较大。歌唱类节目可以配有舞姿和美妙的音乐带动观众投入,而文化类节目重在宣扬“枯燥”的文化,因此,文化类节目要想博得大众的“宠爱”,必须兼顾内涵性与趣味性,达到内外兼修,“动”与“静”的和谐统一。

《汉字英雄》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便采用不固定、设悬念、富含文化意蕴性的知识作为内容,所考查的词语基本涵盖了中国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地理医学、工业生活、方言俗语、农业历法、政治制度、历史文化、生物科技等,其内涵性不言而喻;并以“听写、竞赛”的模式展开,节目摆脱了传统的“授课人”与“授课知识”,“授课人”与“听众”的局限,通过节目主持人、应邀嘉宾与参赛选手的平等参与来给予立体呈现。作为“授课人”角色的主持人和嘉宾并不是纯粹的知识灌输者,而是作为参赛选手的“答卷引导人”,在参赛选手遇到听不懂或者理解不了汉字意思的特殊情况下及时给予解答,以引导参赛选手在明确所考汉字的基础上正确书写出来,帮助其领会中华民族汉字文化所传递的无限魅力,这样互动引导式的学习明显带有一种教育性的色彩。在这种比赛中,参赛选手并不是集体商讨竞写,而是采取“单打独斗”的参与方式,台上仅限一名选手参赛,每名选手都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语文文字掌握功底和书写功底,最后,在镜头运用、现场调度、还是后期剪辑制作等方面,都带有让有紧张之余又激动精彩的娱乐性,实现了本类创新节目的内涵性、教育性与娱乐性的有机融合与统一。

3 节目效果:“全民共同参与”的联动效应

汉字听写竞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类为知识竞赛活动,知识竞赛活动自身所蕴含的趣味性就使受众可以在看节目的同时,在不亲身报名参赛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间接地参与其中,享受到参与比赛的紧张情绪与快乐,也可以通过题目答案的唯一与客观性检验自己的汉字水平。主持人、嘉宾、参赛者、现场观众、电视前的观众在自觉与不自觉的衡量中构成互动效应,这也是为什么这两档节目相继播出后一再在收视排行榜前列“一站到底”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汉字英雄》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多屏收看、跨屏互动、全民参与日益成为主流的大趋势下,充分利用传统电视、互联网、手机等的优势与特点作为传播媒介,形成多方互动,最大程度上增加节目的联动效果,扩大节目的影响力,增加受众的参与度,从而有效提升观众黏性,形成彼此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达到“1+1>2”的积极成效。

4 节目经济:眼球经济下的真人秀语境再现

《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被广大热情网友和媒体冠称为“大型活动类真人秀节目”,较之《我是歌手》和《爸爸去哪儿》等真人秀节目,这两档节目显得更为“单纯”,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八卦新闻,也没有令人煽人泪下的悲情和感动,参赛选手全是学生。学生身上本有的稚嫩和率真给节目本身带来了新的闪光点,使节目在“纷繁复杂”的选秀比赛节目中第一时间夺得观众的眼球。

《汉字英雄》的特点在于突出学生个人的才能,每一个参赛选手的选拔都格外精心与谨慎,再加上选手们的精彩表现,在网络的催动下,也造就了“混血小美女”“字典姐”“喵星人”“璺字哥”等一个个话题式人物称号,在娱乐中掺杂寓教的成分,观众的兴奋点不亚于其他娱乐选秀性节目,反而让观众在真人秀的现场找到娱乐与文化的至高点。《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以团体赛的形式呈现,但是每场作答都是由单个选手独立完成,凸显团队精神的同时,也彰显了个人的才华,每个选手的神态、动作现场观众尽收眼底,无形中增加了节目的层次感和表现力。

5 结语

中央电视台科技教育频道总监金越这样评价《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能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汉字英雄》也是如此,这两档节目凭借自己独有的新颖和魅力在收视榜高居不下。但是,任何节目都有它的生命力,也都会有使受众审美疲劳的一天。因此,这样的文化节目必须坚持不懈地走可持续性发展和创新的道路,在追求平民化的道路上不断提高内涵性、教育性与娱乐性,实现娱乐表达与汉字文化坚守的共赢。

参考文献

[1]李冰.汉字文化坚守与娱乐表达的共赢之道——解读汉字英雄[J].中国电视,2013,(10).

[2]滕慧群.文化教育与娱乐竞赛共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印象[J].声屏世界,2013,(11).

[3]李冰洁.限娱时代的另类突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因素浅析[J].新闻世界,2014,(3).

[4]钟新,金纯斯,黄超.汉字听写类节目的传播价值分析——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节目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3,(10).

[5]李子.从《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看电视文化节目的探索与创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13,(10).

[6]易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热播后的冷思考[J].青年记者.2014(04).

油品串换互利双赢 篇9

新疆石油喀什油库为中石油油罐车装油

新疆地域辽阔, 随着经营规模的快速增长, 成品油物流费用负担越来越重, 物流优化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打破疆内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资源供应阵地模式, 整合南北疆物流供货链, 全面提升物流运行效率及效益, 中石化新疆公司积极与中石油新疆公司协商, 本着“互利双赢, 节能降耗”的原则, 根据双方的销售需求、仓储能力等, 开展了成品油资源串换业务。今年前11个月份, 油品串换累计超过40×104t, 有效降低了运输费用。

人本管理实现双赢 篇10

优秀的管理者对员工委以重任,大胆使用,给他们发展的机会,使他们感觉到在企业有奔头,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企业服务。同时,员工也自然而然地将自己与企业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成功的领导者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能把许多平凡的员工打造成不平凡的团队。领导者最大的本事,是能让下属发挥最大的能力。这就是人本管理的力量。

营造环境,助人成才

员工希望发挥所学,为企业多做贡献,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人生价值。企业尊重人才,必须充分考虑员工的个性、兴趣及特长,合理安排适合员工心理特点及个人特长的工作,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舞台,使每个人特别是那些确有专长的员工都能发挥所长,一展抱负。

给员工安排合适的岗位, 给岗位配备胜任的员工, 这是组织设计最基本的要求。作为一个企业人才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 其创造力、智能不一样, 这是正常的, 这样就有一个如何安排使用的问题。我们不妨借用人们熟知的“木桶原理”来说明这个问题。一个由多块木板组成的木桶, 当这些木板长短不一时, 如果把它们错落相间地排列, 那么这只桶的盛水量就由最短的那块木板来决定, 长出来的部分也就白白浪费掉了。现在我们把这些木板换一种方式排列, 按照木板长短依次排列, 使最长和最短的木板相距最远, 然后再调整木桶提手的支点, 使桶口成水平状态, 这时每块木板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 木桶的盛水量也就达到了最大化。同样是这些木板, 由于排列顺序不同, 其容量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个人才群体, 既需要高级人才, 也需要中级和初级人才, 在使用上量才使用, 各就其位、各司其职。既要避免小才大用, 力不从心而贻误工作;又要避免大才小用, 无用武之地而形成人才浪费。使各层次人才形成一个合力, 就会出现1+1>2的整体效益, 这正是优化人才群体结构的意义。优化企业人才群体结构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一定时期内, 一个人才群体得到了结构优化,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环境的变化, 还需要调整, 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人是有惰性的, 如果总是处在宽松的环境中, 就会不思进取。因此, 企业管理者就要创造竞争环境、制造压力, 使员工奋发向上, 将自己的活力展现出来。再好的人才也需要在特定的企业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不断提升, 在挖掘、培养、积累、使用、调动等环节上, 给予最大程度的重视。企业可从四个方面衡量员工:

第一,能力。员工要具备胜任本岗位的基本知识和素质,并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第二,潜力。未来的潜力比现在的成绩更重要。潜力包括聪明才智、创造力、学习能力、对工作的热爱和投入。

第三,干劲。没有干劲的人,即使有知识有才能,也不予重视,因为这种人不仅不会给企业作出贡献,反而会“毒害”企业的气氛。

第四,人品。无论多么能干的人,如果他的人品不好,缺乏谦虚的态度,又难以与他人合作,在工作上是不会作出成就的,本人也不会有长进。

企业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使用、锻炼、实践中识别人才,以成绩论英雄,凭德才坐位置,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机制,逐步建立符合现代化企业“贤者在上、能者居中、工者在下、智者在侧”的内部人才结构。使企业发展的历史,成为发展人才、培养人才、关爱人才、使用人才的历史,伴随企业的成长壮大,一批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使企业发展与人才成长进入良性循环,长盛不衰。

解放思想,善用人才

管理者不仅要善于使用比自己能力低的人,更要善于驾驭比自己能力强、更优秀的人。企业通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部分主管常常不愿意用比自己更出色的人。建立在主管事事过问基础上的“令行禁止”并不是最有效的管理状态;而有了最优秀的人,他会为自己的工作设定目标,并自觉把工作做好,主管则可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把握企业大的走向。只要有了最好的员工,就不需要太多的管理。善于用人杰者,必取胜于天下。

团队建设, 凝聚人才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即通过对员工的内在控制激发其工作热情。制度对员工来说只是一种外在控制,当员工的内在精神被激发以后,他会自觉地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优秀的管理者深谙此道,从不对员工强加管制,而是从改善员工精神状态入手来对其加以引导,实现对员工内在状态的控制,从而使员工滋生出源源不断的工作热情和干劲。

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都由于员工价值观的一致,而有着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在这个环境中每一位员工都感到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他们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尊重,他们自身可以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成长,企业就像一个家庭,其中每个成员既遵守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又能够彼此关爱,他们发自内心地愿意使这个大家庭发展壮大。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团队合作。企业团队精神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第一是通过制定团体的标识、口号、广告、宣传等,使企业员工抽象的团体意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激发和增强员工的信任感和责任感。第二是在企业中实行团队学习、深度会谈,建立员工意见箱,让员工参与企业的文化和制度建设,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发挥出“1+1>2”的功效。第三是培育共同的企业价值观,确立企业目标,把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结合起来,增强企业团体的凝聚力。第四是善于发掘企业的外部压力,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面对来自外部的威胁,会促使员工增强“生死与共”的集体观念,唤起员工共同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从而团结一致,在竞争中求得发展。

适当流动,动态调整

企业内部员工实行动态调整,既有利于发掘员工的潜力,又给企业增添了活力。目前企业大多减去了冗员,消除了企业人员富余造成的消极影响,增加了留任人员的危机感,从而提高了员工主动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引入末尾淘汰机制,将文化素质低、专业技术差、事业心不强的人员按一定比例淘汰,可以激发员工活力,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促使员工素质不断提高,员工队伍不断优化。末尾淘汰是一种自加压力的竞争机制,同那种“60分万岁”的达标淘汰完全不同的是,刚性淘汰是强中挑强,花中选花,促使竞争者必须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

实施激励,温暖人心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员工,采取相应措施,从而达到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和谐统一。管理者对员工所做出的成绩要及时奖励,不仅要对了不起的成绩给予奖励,而且要对实现目标的任何小组给予奖励,对工作出色的每个人给与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这是非常值得的。

物质奖励要实行公正的差别奖励。一个人对他们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且要进行社会比较和历史比较,看相对值。因此,必须对所有成员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否则将会产生负面效应,影响成员的情绪和工作态度。此外,必须反对平均主义,平均分配奖励等于无激励;“平均主义”使激励变得不公平,反而会打击贡献大的员工。差别奖励可使奖金与工作态度的相关性达到80%。激励的公平合理对于员工会构成一个强有力的激励因素,员工会心情舒畅并继续努力。

精神激励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宣传企业的长远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使组织成员更了解组织,了解自己在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作用。同时,把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宣传两者的一致性,使其对组织产生强烈的感情和责任心,不用监督就能自觉。

第二,让工作本身具有激励力量。如人们在工作中能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就会感到最大的满足。因此,管理者应较多地考虑如何使工作本身变得更具有内在意义和更高的挑战性,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愿望。如在组织内部进行双向选择,使成员对自己的工作有一定的选择权等。

第三,培养“参与感”。现代的员工都有参与管理的要求和愿望,创造和提供一切机会让成员参与管理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有效方法。通过参与,形成成员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四,适当使用荣誉激励。荣誉是众人或组织对个体或群体的崇高评价,是激发人们奋力进取的重要手段,其特点是成本低,效果好。

要让每个员工都有“自己很受重视”的感觉,这才是现代企业的真实写照。薪酬固然重要,但很多员工认为那是他们应得的。哈佛大学教授康特说:“薪酬是一种权利,只有肯定才是礼物。”激励员工的最好办法是赞美和肯定,因为人人都希望自己受到领导和同事的敬重和赞赏。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文化双赢】相关文章:

双赢课堂05-24

双赢模式06-02

双赢07-08

师生双赢07-10

教学双赢07-14

和谐双赢07-25

造就双赢作文04-23

双赢的沟通06-24

高中作文双赢07-15

双赢谈判案例08-03

上一篇:抗震规范下一篇:工程意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