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自己的生活

2024-06-18

寻找自己的生活(精选九篇)

寻找自己的生活 篇1

置身于辽阔的海边,你的视野和心胸会在瞬间十倍百倍地扩展,生命的激情瞬间在心中点燃,平常郁积的烦扰,会像炉火边的雪粒顷刻融化消解。大海这般辽阔,天地如此博大,人的心又有什么包容不下?

站在巍峨的泰山脚下仰望,会感到这伟岸庞大凸出于地球之表的身躯正沉沉倾逼过来,高耸万仞,险绝异常的西峰之路更是让人望而却步。然而你不甘心,山间烂漫的山花激起你攀登的兴趣,山上鬼斧神工的作品更唤起你的万丈豪情。于是你不再畏惧艰险,于是你便攀登。及至山顶,放眼大地平川村庄河流,开阔的心便会似有所感似有所悟了。此时,你不仅领略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超脱,更会因找回渴盼已久的充实与自信而欣喜。而这种洋溢于心的幸福又岂是一顿西洋大餐所可比拟!

风景,是心灵的图画。我们让心远游,并不仅仅是为了欣赏景色怡人的名山大川,而是要在远游中去寻找自己的风景。而且,同样的环境,同样的风景,不同的人会看出不同的美丽。虽然世上有无数的美景,但只有有所感有所悟,能消融心中的烦扰,能唤起沉寂的激情,那,才是自己的风景。

孔子登泰山,发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悟,而更多人心中最美的泰山风景却是一轮红日跃出云海,腾空而起的泰山日出。但在李健吾心中,“人朝上走,水朝下流……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独得之乐的《雨中登泰山》才是他心中最美的风景。

其实,自己的风景又岂止仅存于名山大川?对柳宗元而言,被世界遗忘,在一片竹林深藏的小石潭就是他洗礼灵魂的心之潭。小石潭,人迹罕至,尘粉不扰,无一俗物,无一俗声,只有竹林翠蔓为邻,日光鱼群为伴,上流水光,“明灭可见”,而“不可知其源”,神秘奇幻,幽远无踪。在此,他找到了寄托此身此命此心此魂的归宿。小石潭中,“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飘渺虚静,万境空无,万念寂寥,于是心动,心动则鱼动、影动、光动、水动、万物俱动,柳宗元得以在这无限生机中涵泳。而一潭寒泉,四围竹树,幽人独坐,忘时忘空,人因潭而静,潭因人而动,主客遇合,心物交融,进入禅境妙悟到虚中之灵,静中之动,方寸间即为宇宙,刹那间入于永恒。小石潭因之成为了柳宗元的心之潭,而由心而发的《小石潭记》也因之成为流芳百世的不朽名篇。

在人生的旅途中,最糟糕的境遇不是贫困,不是厄运,不是潦倒,也不是失落,而是精神和心境处于一种无知无觉的疲惫和麻木。柳宗元正是在这种状态下找到了自己的风景,进而找回了赖以重生的精神之源。现实生活中,如果事业和家庭同样沉闷,生活便成了无奈的重复,久而久之,人便机械,心便麻木。其实,无聊比无常对生命的扼杀更残忍。因此,你这时最迫切的就是让心远游,去寻找自己的风景。

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追求知识,挣脱自我,纯洁精神,净化灵魂,追根溯源,其实就是为了调整我们的精神和心境,就是为了更好地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景。

寻找自己的风景,其根本目的其实只是为了寻找内心的快乐,为了激发我们内心潜藏的激情,点燃我们对生活的炽热幻想,使我们对生活充满期冀,充满希望。

其实,除了自然界,生活中同样有我们寻找的风景。日常生活的助人为乐,邻里间的与人为善,朋友间的倾心交流,红颜知己的相互牵挂,一个甜蜜的微笑,一句暖心的问候,即便是情到深处的一声叹息,只要诚于心,顺乎情,能使自己活出精彩,能使自己内心充实,都是自己寻找的风景。

寻找自己的位置 篇2

常熟市石梅小学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熟市虞山东南麓、梁昭明太子读书台旁,至今已有95年的历史。而今的石梅小学有30个班,1400多名学生,近百名教职工,学校依山而建,校中有山,校舍高低错落,故亭长廊,绿树红花,颇具江南园林格调,是一所园林式学校。学校致力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形成了“爱国、勤奋、团结、求真”的校风,“严谨、务实、勤奋、创新”的教风,“勤学、守纪、多思、善问”的学风;致力于创建学校的特色和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百年老校焕发出了青春。1993、1996年连续两次被省教委授予“江苏省模范小学”光荣称号,成为江苏省知名小学,为常熟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学校要“常规加特色”、教师要“达标加专长”、学生要“合格加特长”的三加思想是常熟市教委于1990年在全省率先提出的,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坚持以“三加”思路办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学校形成特色,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一、常规加特色建设。

常规是基础,特色是发展。已经形成的特色,反过来又能成为高起点的常规,如此不断循环,学校才能逐步攀登新的高峰。几年来,我校坚持把常规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来抓,重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教师请假制度》《学校会议制度》《课堂教学常规的规定》《“五认真”评优制度》等。狠抓各科教学工作的计划管理、组织管理、质量管理、科研管理等。管理中重过程、重平时,充分发挥各教研组的独立性、创造性,鼓励各组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我校的语文、数学、电教、自然等教研组都被评为常熟市的先进教研组。

另外,我校在管理中着力理顺各层人员的工作关系,努力完善各室(自然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科技陈列室、劳技作品展览室、校史展览室)的建设与管理。既使大家明确职责、大胆工作,又能团结协作、步调一致。几年来,我校先后被评为苏州市常规管理一等奖,常熟市校园管理、德育工作、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和常熟市常规管理示范学校。过硬的常规管理,使师生的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觉行为,保证了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保持了在当地的领先地位。

在抓好常规的同时,我校多年来已形成电化教育、劳动教育两大办学特色。

早在1978年,我校就开始把电教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探索。马友檀老师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制成了一架双镜头幻灯机,王美卿老师根据儿童心理特点运用电教手段进行语文教学,在长期实践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我校在加强电教专题研究的.基础上,踏上了教育科研之路。从1986年开始,我们每年举行一次电教研讨会,除本市学校外,还有苏州、昆山、无锡、上海等临近县市的兄弟学校参加。1987年,我校又承担了省电教馆、苏州市电教馆下达的课题《电教在小学课堂同步教学中的作用》《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实验于翌年八月顺利完成,实验报告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1989年,我校将录音应用于学生作业,在语文、数学教学中指导完成有声作业,论文也刊于《上海教育科研》。我校还为中国教育电视台提供了三节电教课实录。教育科研使我校的电化教学搞得生机勃勃,至今我校在省级以上发表电教论文200多篇,学校在1992年被命名为“江苏省电教示范学校”。

近年来,我校又加快了电教的特色建设,1994年,我校重建了电化教学楼,形成了两个可上观摩课的电化教室,微机室、语音室各一个,一个设备现代化的演播厅,开通了全校闭路电视。同时进一步重视电教软件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开始进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1996年,我校申报并接受了全国电教实验学校的验收。电教已成为我校不断向教育现代化迈进的一个窗口。

1990年,我校又把劳动教育定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一,以此为突破口,加强素质教育。我们根据《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精神,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制订了《劳动教育纲要》,在一至六年级分别开了下列劳动课:纸工、泥工、传统工艺、烹饪、电工、金工和缝纫等,并编出系列教材16册。随后通过“内驯、“外聘”、“脱产培训”等方法较快地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劳动课教师队伍,并建成了装备较全的劳动课专用教室,包括缝纫室、钳工室美工室、电工室、传统工艺室、烹饪室等,按照自我服务、家务、社会公益三块劳动教育的要求,建立了18个劳动教育校外实践基地。

为提高劳动课教学质量,我校经过几年的探索,初步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并把其流程图及详细说明印在劳动课专用备课本上,反复实践,不断完善。学生人手一张《劳动联系卡》,它是家庭、学校全面了解孩子劳动情况的渠道,更是孩子劳动成绩的重要依据。我校还集思广益、反复修改,制订了一套周密可行的评估体系,包括对学生公益劳动、家务劳动、自我服务劳动、简单生产劳动的科学评估。评估中遵循教育性、实践性、可行性等原则,方法上采用平时分散考核与期末集中评价相结合、学校考核与家庭评议相结合、验收性考核与每年固定的主题教育相结合。

1994年,我校成为“中德合作苏州劳技师资培训中心”项目试点学校,进行“家政与生活技艺”的课题研究,使我校的劳动教育更上一个台阶。1995年,江苏省电教馆受国家教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委托,拍摄了反映石梅小学劳动教育管理工作的电视教学片《盛开的劳动教育之花》,用于培训全国边远地区的小学校长。我校有关劳动教育的论文、总结多次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并在全国和国际会议交流。劳动教育正日益成为我校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达标加专长培师。

学校要开展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素质是关键。我们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达标培养,主要抓了两个方面:

1.抓思想素质达标。

政治思想上,我校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和武装教师的头脑,坚持政治学习,树立正气,消除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对教师的影响和侵蚀,使教师自觉把自己的岗位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明确自己在“科教兴国”、“科教兴市”战略中的地位和任务。职业道德上,我们严禁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禁教师收受学生及家长的钱物。几年来,我们结合学习本校特级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模王美卿的先进事迹,深入开展“石梅风苑”十讲活动,即讲思想、讲团结、讲纪律、讲科学、讲朴素、讲奉献、讲严谨、讲创新、讲身教、讲效益。全校教师热爱事业,为人师表,成为开展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

2.抓业务素质达标。

我校小学部52名专任教师中,35岁以下的有35名,占专任教师67.3%,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8名,占专任教师的34.6%。教师的总体素质较高,但我们仍不放松,从1995年启动“青蓝工程”,将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组成一个培训班,由特级教师王美卿任班主任,给予业务上的具体辅导。1996年,我们又提出“分类指导、分层提高、分步达标”的思路,将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型为4年教龄以下的新教师,主要通过个别指导,随堂听课,每学期一堂汇报课等形式,促使他们在短期内教学基本功过关。第二类是参加市级评优课或教学基本功竞赛二等奖以下的教师,通过每人在固定时间(每周三)挂牌上课的形式,争取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色,成为校级“教坛新秀”、

市级“教学能手”。第三类是已经在市级评优课或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获得二等奖以上,或已经成为市级学科教改带头人的教师,通过对内上示范课,对外借班上课,参加市级高级研修班等形式,成为某一学科的教学骨干,争取成为市级以上学科教改带头人,成为名教师。为保持教师稳定的上进心,我们对上述三类教师分别设立了“荷花奖”(劝小荷才露尖尖角”之意)、“梅花奖”(代表石梅水平)、“红枫奖”(红枫为常熟市树,代表市级水平)。这一措施使教师的业务素质不断提高,目前我校青年教师中有市级学科教改带头人3名,市级“教坛新秀”6名,市级教学能手4名。

为了提高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我们根据学校的电教优势,制订《电教职技达标考核条例》,定期组织讲座、辅导和培训,定期组织考核,使每个教师能达到“七会”(会使用投影仪、收录机、放像机、会制作灯片、会微机操作、会使用闭路电视、会使用语音室设备)。

在抓好达标工作后,我们鼓励教师形成教学专长。学校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组织教师书法培训班,每周二下午课后活动;举行教师一技之长表演赛;组织朗诵、演讲比赛;开展书画比赛等。激发了教师形成专长的动机,提供了教师形成专长的条件。我们更鼓励教师承担各级科研课题,要求教师平时围绕专题进行理论学习和摘记,多写教学心得和专题论文,使一批中青年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学校、常熟、乃至苏州的学科教学骨干。

三、合格加特长育生。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涵是让每个学生能按自己的特点受到教育并得到充分的发展。我校在对学生抓各育合格的同时,鼓励培养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自1987年始,学校有计划组织校级、年级、班级三级第二课堂活动。1989年至今,学校每年评寻小小未来家”,包括小作家、小数学家、小博士、小演讲家、小发明家、小巧手、小艺术家、小活动家、小健将、小生物家等十项。对“小小家”的评定分为A级(校级)、B级(阶段级)、C级(年级)。获得校级“小小家”可在评“三好”时降低对各门功课分数上的要求,同时优先参加各种校内外的评优活动,这大大提高了同学们争当“小小家”的积极性。在全国性的各种书画比赛中,我校几乎每年都能获得好名次,有的作品还被选送到日本亚运会的现场展出。

由于我校的校园地处山麓,校内鲜花古木随处可见,学校的后山则与国家森林公园―――虞山连为一体,学生在自然探索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历年来,我校生物组获奖的奖项有:省生物百科知识竞赛一等奖、省优秀科技先进集体、全国昆虫标本竞赛二等奖、省昆虫标本制作一等奖等。个人奖更是屡屡获得,1996年,我校李冰阳、黄佳莹同学的自然论文《关于在栽培菊花中应用生长激素的探索》在第八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和科学讨论会上获科技组论文金牌奖、同时获得了“茅以升科技奖”。“小发明家”杨晓的“笔墨提”作品获“江苏省首届亿利达”发明奖,杨振宁博士亲自为他授奖,是当时唯一的一名小学生。

我校依山构筑的校园极具中国古典园林色彩,在这种传统氛围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以武术为突破口加强体育工作。学校从1983年开始建立了“石梅小学武术队”,由省内闻名的武术教练王怀老师(曾是李连杰的启蒙老师)执教,严格的教导加上刻苦的训练,使一棵棵武术幼苗茁壮成长起来,至今武术队在盛市级比赛中获金、银、铜奖牌100多块,其中金牌16块。队员李岚同学被共青团江苏省委员会授予“功勋少先队员”荣誉称号。1995年,学校又挂牌成立了“汪齐风芭蕾舞学校石梅培训中心”,小舞蹈家们在这里接受英国皇家舞蹈学院正规的少儿芭蕾培训,已有24位同学获得了英国皇家舞蹈协会颁发的等级证书,小天鹅们将在这里展翅飞翔。1996年,常熟电视台“金色翅膀”栏目在全市中小学生中招收业余小主持人12名,在数以百计的报考学生中,我校6位同学以良好的艺术才华入选,占50%,令人刮目相看。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校学生的良好素质。

寻找自己的音乐 篇3

另类乡村音乐迷小卓最近有一个欣喜的发现,只要进入pandora.com中搜索“另类乡村”,就能得到一长串的音乐目录,这些歌曲不但投其所好,而且在数量上也远远超出了想象,“没有想到我会得到如此多的选择,有很多歌手是我从来不知道的。”而且小卓的选择要宽泛得多,不只是乡村、金属等等平常的分类,甚至可以是歌声是轻柔还是沙哑,歌曲是小调还是史诗。要是在以前,只能去收集一张张的CD,或者从音乐网站上一首首的挑选。如今,音乐迷的无奈正在被像pandora.com、Last.fm这样的提供音乐推荐服务的网站所改变。

音乐消费者在这些推荐网站的带领下有了新的选择,大量不为主流媒体所知的地下乐队和歌手被推到了听众面前,音乐推荐网站成为传统广播业的“麻烦制造者”。

终结传统广播业

2006年12月19日,一些细心的中国网民会发现,位于伦敦的音乐推荐网站Last.fm有了中文版。虽然网站的个别细节还汉化得不够到位,但足已让并不了解网站的人明白其用途。据该网站工作人员的答复,Last.fm正在筹备中文版的推广,中文曲库的储备也在加强中。

这家被称为“欧洲地区最让人兴奋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尽管其自称是以音乐为主题的社交网络,但它最惹眼的还是网站的个性化推荐歌曲服务。

Last.fm的CEO兼联合创始人之一的菲力克斯(Felix Miller)一直梦想建立一个网络音乐平台。他和另一位创始人马汀(Martin Stiksel)在2000年创建了一家网络唱片公司insine.net。创建Last.fm的梦想也正是来自于这个公司:人们不应该再次听到错误的音乐,所有的艺术家都应该有被大众“听到”的平等机会。

2003年,Last.fm公司成立,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群音乐爱好者们的理念:终结传统广播业。公司在成立后不久便收购了理查德·琼斯(Richard Jones,后来也成为创始人之一)的公司Audio-scrobbler,一家为iTunes提供插件、收集用户收听信息的公司。此后,Last.fm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Last.fm提供的最具特色的服务是用户下载并安装一款Last.fm软件,当用户在收听电脑硬盘或者iPod里的歌曲时,软件会向网站传输歌曲名称,并添加到用户的个人主页上。据称每天有数百万的歌曲会被记录下来。网站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为用户建立个人音乐排行榜、个性化电台,每周向用户推荐可能喜欢的音乐。听的歌越多,机器推荐的歌曲就越准确。

注册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音乐喜好,通过该网站寻找到音乐品位类似的投缘好友(被称之为“邻居”)。你可以去看看“邻居”们在听什么音乐。在Last.fm 网站上,用户可以像使用维基百科一样,给唱片公司和艺术家撰写介绍文字,任何注册用户都有修改的权力。

Last.fm目前每个月的独立访问量达到1500万次,已经获得了700万个艺术家6500万首歌曲的数据。2006年春天,著名风险投资公司Index Ventures(Skype、MySQL等公司的投资者)为网站投入据称“将近500万美元”的资金。

分析来看,Last.fm网站有三个主要的收入来源:用户付费,目前中文版Last.fm每个月的收费是3美元,可以享受到无页面广告以及浏览其他用户所收听音乐的权力;互联网广告收费;与诸如亚马逊等电子商务网站以及唱片公司分成CD销售、演唱会门票收入。

在马汀看来,网站把使用非法音乐的人群逐渐带入合法接触音乐的道路上来,“我们相信在线播放音乐而不是下载。”这样的个性化音乐推荐网站可以“让人们在这样纷繁复杂的数字时代,迅速找到自己最想听的音乐。”

同样是提供音乐推荐服务的另一家网站潘多拉(pandora.com),则是根据用户输入歌手或歌曲的名字,在网站自己从2000年就开始收集的一万多名音乐家数据库里寻找符合搜索条件的内容,从而实现音乐的推荐服务。这种基于单个用户的信息过滤,虽然操作简单,用户容易上手,但在保持用户粘性方面比社区朋友推荐的方式要逊色一些。也正因为意识到这点,2006年5月,潘多拉“痛改前非”,转型社区,依靠网民的力量来推荐。根据互联网数据统计公司Hitwise截至2006年12月16日的数据,潘多拉在娱乐电台类中的排名甚至超过了Last.fm,位居第八。

中国的“潘多拉”

在Last.fm向中文歌曲市场渗透的时候,一些来自中国本地的初创公司也开始了自己的尝试。

200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的阮一鸣和他的八宝盒(8box.cn)就是其中之一。八宝盒是阮一鸣和他的校友丁大为一起创办的。丁大为之前曾在香港城市大学做过一年多媒体信息检索的研究工作,而阮一鸣则在2003年与人合伙创办了Roambox Interactive公司,支撑8box网站的推荐引擎,就是该公司的一个技术产品。

他们发现,随着数字音乐数量的不断增大,困扰人们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找到自己最想要的音乐。与此同时,互联网为消费者发现新音乐提供了新的途径,老的音乐推送方式(如广播电台、音乐榜单)已经无法满足所有的消费者。

2006年7月上线的八宝盒定位于个性化音乐社区,通过推荐引擎和网站服务,帮助用户发现新音乐,认识新朋友,并且通过朋友找到更多的音乐。在八宝盒网站上,用户不仅可以通过贡献链接的方式与大家分享音乐,网站后台还对用户收听习惯进行数据分析,可以给网友们提供彼此的“缘分指数”(喜好相同风格音乐的程度)。对某一歌星或类型音乐感兴趣的网友,还可以组建“饭团”。目前网站正在整合一个包含100多万张专辑、上千万首歌的音乐meta库。

而另一家音乐推荐网站友播网(Yobo),则是通过一个“音乐DNA测试”,将注册用户分为四种类型,以此来匹配用户,寻找喜好共同音乐的人。其他的尝试者还包括维众音乐社区、爱酷播等网站。

与这些音乐社区网站的做法有相似之处的,是一些搜索引擎公司推出的“音乐盒”服务。雅虎中国于2006年9月底推出了雅虎音乐盒,用户只要输入自己的雅虎邮箱帐号,即可登录“音乐盒”在线保存自己想听的音乐。12月19日,百度也推出了“音乐盒”服务,在百度注册有个人空间的用户,可以在MP3搜索频道的音乐试听页面保存歌曲。但目前这两家网站的服务都只限于用户个人音乐文件的保存,并没有涉及对用户音乐口味的分析以及社区网友之间的互动。很明显,这样的做法并不会有太高的网站粘性。

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治疗 篇4

1995年, 10岁, 因三多一少症状出现, 确诊为1型糖尿病住院。当时医疗条件差, 治疗理念不科学, 医生基本没见过那么年轻的糖尿病患者, 很大程度上靠严格甚至于苛刻的饮食控制治疗, 三餐定时定量且总量极少, 杜绝加餐, 杜绝零食, 几乎剥夺作为小孩子嘴馋的一切特权。住院时诺和林RRR三针控制, 使用医院常规的一次性针头和针管注射。

1996年, 出院, 谨遵医嘱, 严格控制饮食, 整整一年没吃水果, 更不用提其他甜食、零食, 嘴馋的时候, 舔一舔牙膏的味道都觉得是香的。因当时尚未听说家用便携式血糖仪, 故每天七次尿糖监测, 一个月到当地医院抽血化验一次血糖, 均记录在案, 详细认真。后期开始使用诺和笔, 继续RRR治疗方案。

1997年, 按照出院时医生一年复查一次的要求, 辗转赶到外地大医院复查, 发现只是常规性的血糖检测, 意识到浪费了大量精力和财力, 之后数年再没有住过医院。随后听说外省某医生可以根治糖尿病, 辗转赶往当地医治, 无果, 再次浪费大量人力物力。

1998年, 到处打听根治糖尿病的手段, 尝试过各种中药、西药, 均无果, 最终认同胰岛素是治疗1型糖尿病最值得信赖的手段。后期花大价钱买到一台昂贵的血糖仪, 因成本太高以及之前已养成旧习等因素, 仍然保持一个月才监测一次的状态, 但是尿糖一天七次并不间断, 改为试纸检测, 饮食控制虽有松懈, 但在父母的严格监控下并不敢放肆。

1999年, 随着得病时间的增长, 以及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增多, 饮食难以再严格控制 (按照现在的治疗理念, 当时的饮食控制既不人性化, 也不科学) , 开始偷吃零食, 比如半截火腿肠或是一个鹌鹑蛋, 虽是浅尝辄止, 却有了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尿糖出现波动, 血糖仍然按照一两个月监测一次的频率。

2000年, 因得病时间过长, 思想出现松懈, 胰岛素剂量随年龄增加, 但并未想过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或系统治疗, 仅仅依靠感觉和监测结果调整胰岛素用量。血糖监测不勤, 加之对高低血糖的感应基本准确, 稍有偏差也能及时调整, 便不再过多注意仪器监控。

2001年, 因上学打针不方便等原因, 调整方案, 改打两针30R, 控制并不理想。对病情的重视程度逐渐淡化成日常的生活习惯。随后三、四年, 基本不再过分强调作为病人应该怎样怎样。后期开始了解胰岛素泵。

2005年, 因大学军训需要, 换用胰岛素泵治疗, 为配合泵的使用调整方案, RRR的餐前大剂量配合一定量基础率, 一直坚持至今。其间陆续了解关于糖尿病的科学治疗理念, 开始接触一些专有名词, 比如黎明现象、苏木杰反应, 方波, 双波, 峰值等等, 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老病号新学生”。

其后五年, 尿糖监测被血糖监测取代, 但因患病多年, 血糖监测虽有所增加, 却仍只保持在一星期两、三次的频率, 加之饮食上也已总结出适合个体的基本规律, 故日常生活并不像新患者那般小心谨慎。

糖友B的情形

2005年, 30岁, 因三多一少症状出现, 确诊为1型糖尿病住院。住院之后即接受了最先进的治疗理念和最科学的治疗手段。但因已到而立之年方才患病, 时至事业、家庭刚迈入蒸蒸日上阶段, 故思想一时难以接受, 并不如A才患病时那般无知无畏。住院时RRRN四针控制。出院后也曾急病乱投医地到处寻医问药, 上当受骗无数。

2006年, 戒烟戒酒, 严控饮食, 一天七次血糖监测, 三餐份量、热量严格计算。一方面, 仔细钻研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掌握大量健康养生的手段和技巧, 并且迅速懂得了如何有效用“五架马车”调理日常生活;另一方面, 仍免不了有一蹴而就的急功近利心态, 思想在希望与失望之间反复徘徊, 时常郁结于胸。

2007年, 意志消沉两年之后慢慢开始调整身心, 不再仅仅是接受患病事实, 更学会在思想上认同它, 变敌手作朋友, 化抵触为相处。治疗手段因工作需要, 结合自身情况稍作变通, 除固定RRRN控制外, 必要时添加少量速效胰岛素, 身体得到稳步控制。

2008年, 掌握大量日常注意事项和病控知识, 思想开始松懈, 在新病友面前常以“久病成良医”的专家身份自居, 理论知识丰富, 教育别人头头是道, 但是对于自己的要求却开始放松。比如开始恢复抽烟喝酒吃夜宵等不良习惯, 并且注射胰岛素也开始随意。平日胰岛素用量基本控制在一天30u的剂量, 但因三餐无法完全定时定量, 加之使用速效胰岛素辅助控制, 调整较灵活, 故有时候一天总量可达50u, 在血糖基本稳定的前提下, 胰岛素用量并不稳定。B本人将其归结为工作原因, 人到中年, 总有不得已而为之事。

其后两年, 身体状况出现下滑, 开始自我反思, 烟酒减量, 虽未彻底戒除, 但基本保持少量且稳定的状态。心态恢复平稳, 对功名利禄等不再过分看重, 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强调养身之道, 凡事看开, 不再急于求成。基本找到个体用药规律, 血糖监测变为一日两、三次的频率。饮食方面控制仍不严谨, 难以达到定时定量的要求。

糖友C的状况

2009年, 20岁, 因三多一少症状出现, 确诊为1型糖尿病住院。住院之后即接受了现代医学最前沿的治疗理念, 没有A、B亲信骗人广告上当受骗的经历, 迅速了解并认同了胰岛素是治疗1型糖尿病的最有效手段。时值大学花样年华, C一方面好胜心强, 积极治疗, 严格控制, 另一方面心理受挫, 时常抱怨, 总爱拿周围人与自己对比。住院时RRRN四针方案, 至今控制严格, 饮食、运动、药物……凡事注意, 平均一天五次血糖监测。

A、B、C相遇了

2010年, 三人偶遇。A不能理解C谨小慎微地控制, 战战兢兢地生活;也不能理解B对于糖尿病知识的专业与对待烟酒等陋习的包容是如何统一起来的。C看不惯A大而化之的心态, 以及与自己比起来显得过分浅薄的医学知识;也看不惯B过于随性的生活, 过于把治疗技巧放在嘴上却不在实际生活中注重保养的态度。B感叹C过分刻板谨慎的同时也并不认同A的散漫。

另一方面, A不满C喋喋不休的抱怨, 认为C在小题大做, 根本不该把糖尿病看得那么严重, 甚至应该忽视它的存在。而C在看到A这样散漫治疗15年之后仍没有并发症出现, 思想不免出现松懈, 对于饮食有越来越不忌口的倾向。B则认为自己目前的状态最好, 抽烟喝酒影响并不大, 打针也很随意, 一天的针水用量波动总是很大。

有时真相并非如你所想, 就像A忘了自己当初的小心翼翼, C更无法想象十五年后的自己是否还能做到始终如一, B同样忽略了自己仅仅只是走在漫漫抗糖长路中的某个节点上。

寻找自己的频率作文 篇5

数学课长了一张慵懒的脸,昏昏欲睡,混沌四起。黑板上函数单调性的图像来回晃动,好像生命中跳动的脉搏曲线,此起彼伏。托着下巴假装思考,其实心游于九天之外。

相信我,我只是爱胡思乱想而已,跟睡梦中的呓语一样。抑或自言自语。

有人曾说,很多你以为念念不忘的人,在一瞬间就忘了。我说,也有很多你以为一万年都想不通的事情,一刹那就明白了。好像数学课堂上解析的割线斜率图。当你把自己逼到关于导数定义中的《极限值》,你就可以成功进入下一阶段。瞬时变化率。

我说不清是什么样的东西在心里氤氲,湿了一片又一片。从来不知道这样细小却微妙的感觉堆积在一起竟会如此强大。我简直快要被淹没,无能为力。只能蜷缩在角落任由情绪蔓延。就像几米笔下那个戴着帽子的小男孩。

可不可以矫情一次,撇开所有的目光,不顾任何责骂地爬上山顶,哼一首歌等日落。总是不间断地失眠-失眠-失眠。每个失眠的夜晚,我都出现在了谁的梦里。

我必须做许多许多的事,来使脑筋短路。这样光速般的思考速度让人心力俱疲。我必须彻底零清所有,必须让自己的灵魂变得像石头一样坚硬同时恰花瓣一样柔软,我必须学会重新生存。

晴空的夜晚,总有两颗星星不停地眨巴着,我想给它们加上一道可爱的弧线,变成一张笑脸。于是我偷偷把星星装进我的眼睛,一笑莞尔。多么和谐的人与自然,咯咯~我乐了,我突然明白,我的眼睛装不下整个撒哈拉沙漠。

数天里,我利索地摘下脖子上缠绕的`糖果色长长的围巾,卸下挂在身上的手套。走出门去,当脖子上空落落的,满世界的风都撞了个满怀。讨厌有风的天气,可我拼命地贪婪呼吸,我渴望能嗅到温暖的味道。可是冬天赖在春天的地盘上好像不肯走了。

我开始暴躁。忿忿。一切都来自于生来对冬天的抗拒。不能自已,无可奈何。

现在依赖上调频。每个声音,专属陌生人的声音,都是陌生的。一直以来游离在每个频率之间,渴望寻找到自己存在的频率。

寻找未知的自己 篇6

今天的讲座主题是“寻找未知的自己”,我认为这个讲座还有另外一个题目,叫“非方程式的人生”。我最近去拉美,经历30多小时的飞行旅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看了一部电影,虽然电影的名字和剧情我不太记得了,但我记得电影的其中一位男主角,他从12岁就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向往着长大后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一座理想的房子和一个漂亮的老婆。但有一天,他发现他的老板和老婆好上了,所以他丢了工作和老婆,而他12岁就开始构建的人生瞬间崩溃。这就是典型的“方程式人生”,精心把人生每个步骤规划好,但一个步骤错失后,人生就崩塌了。

而我出生就过着“非方程式人生”,应该说这是无解的人生吧。我记得我小时抓周,两次都抓到一盒烟,后来我妈妈生气了,硬把一支笔放在我手里。如果冥冥中是预设的话,可能我的人生从那一刻就改变了。我是在父母半强迫、半诱导下走上写作道路的。我7岁开始写作,9岁出版自己的书,很多人会很羡慕我的经历,无论20多岁的人,还是40多岁的人,都说看我的书长大,可是我觉得没什么好羡慕的,因为我没有享受到别人羡慕的快乐。我永远是“别人家的孩子”,很多人来我家参观,就像看动物一样看我,还要我表演写作,我真的没享受到身为作家的快乐。

我从12岁开始写专栏。每天给报纸写一篇文章,我不得不写,因为那个时候父母都没有工作,我成为唯一养活家里的人。看着母亲每日为钱奔波,我就非常想落泪。那么,我从12岁开始过着怎样的生活?每天3点钟起床写专栏,7点钟准备去上学,很多年都过着没有童年的生活。此外还有一个副作用,就是因为睡眠不足,导致自己现在长得这么矮,所以这样的生活实在没什么好让人羡慕的。

其实生活物资上的困扰并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莫过于我不知道人生的答案是什么。高中的时候,因为我长期独自写作,所以个性非常封闭,成绩很不好,没有同学愿意搭理我。每天,我就一个人吃饭、回宿舍。有一个同学这样形容我,一个人戴着破耳机,然后拿着破MP3,踩在破道路上回宿舍。那时,我不知道人生是什么,妈妈来看我,我把生活中遇到的一切未知,一切恐惧,一切困难归咎于她,说就是因为她逼我写作造成了我痛苦的人生,让我丧失了快乐的权利。

我用很长时间去寻找未知的自我,到现在还在寻找快乐过程当中。但如今看来,原先的未知、恐惧、痛苦、脆弱都有价值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有一个残忍的对比,我出生在一个中等城市。生长在铁路工人之家。从出生开始,我的命运已经被规划好了,长大之后就嫁给优秀铁路职工,再生出一个优秀的铁路职工继承人。

小学时候,我就被小朋友起哄,被他们“安排”嫁给我邻居,也是铁路工人之家的儿子。他长得圆头圆脑的。放学我跟他一起回家的时候,其他小朋友们就唱《结婚进行曲》为我们送行,我觉得很不好意思。

到了初中,我离开了家乡,去了武汉上高中,在北京上大学。大学快毕业的那个暑假,我回到了家乡,看到我那个“老公”,发现他已经结婚了,还有孩子。那时候感觉好像我残忍地“背叛”了他,虽然我跟他从来没在一起的意思。

为什么说了这个故事,而且说到“残忍”。因为我发现他过着本来我也会过的生活,他成为优秀的铁路职工,他娶了一个优秀的铁路职工妻子,生了一个未来的优秀铁路职工继承人。我也劝过他要出来闯荡、拼搏,劝他抛妻弃子,但我发现他已经丧失了这个年纪应该有的冲劲和期待。

因为他现在没有任何人生的不满,就是“方程式人生”所经历的幸福。祖辈、父辈都尝试过几十年的生活,你完全可以按照这样的生活进行下去,周围的人也是如此,所以不会有什么不满。这样的幸福、知足对一个人来说已经足够了。

但是“非方程式人生”也有很多痛苦,因为他们的人生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去寻找,他走的路子都是前人未走过的,这就是他们的痛苦。但他们的好处是什么?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比较强。

我一直找寻着如何在一个混沌的世界里生活,这是我“非方程式人生”的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有不满足,记得上清华第一年,我爸爸来看我,我爸是很普通的中国男人,我能上清华他就觉得已经是最好了。他来看我,我说想退学,他就给我一巴掌,说你还有什么不知足吗!后来我想,我要考一个好的分数,然后找一个理工科的男朋友,给自己定了目标,只要完成这些,我大学生活就很满足了。但第一年之后,我发现我过得不满足,首先我发现理工科男生其实也没那么好。

第一年是这样的,第二年我就找不到自己了,为什么说找不到自己呢?考很高的分数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呢?参加很多社团活动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呢?得到老师夸奖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呢?在清华大学里,老师们要求学生要踏踏实实做事,少发出自己的意见。但我是一个作家,如果不发出声音对我来说就是死亡,所以我必须要发出声音。第二年我找不到自己,我很想退学,每个人都告诉我要坚持,但是对于我来说,坚持有什么意义吗?

后来一个前辈说,你可以在这个学校生存下来,在这个社会生存下来,同时活得跟大家不一样,不比大家差,这不是更大的意义吗?所以我坚持下来了,我用四年时间,不能说逐渐找到了自己,但我真正做到了坚持自己。我坚持依然发出自己的声音,依然不相信所谓集体荣誉感,更加相信自我价值的实现。

很多人会说不忘初心,坚持自我,但我想说,其实比坚持自我更重要的是要找到自我,找到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自己痛恨什么,自己永远不会成为什么,自己一直想做的是什么,这才是坚持的前提,而盲目遵循他人,把自己的生活弄得很繁忙,看似光鲜的坚持没有意义。

快毕业的时候,很多同学都申请出国读书,我问他们为什么要出国,他们说出国是唯一不需要那么多解释的一个答案。大家都这样做的时候,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问一下自己,这样做是否是对的。现在的中国,特别像一条很大的跑道,所有人都往一个方向去跑。一些人知道目标是什么,一些人不知道,他们只是跟随者。而他们的目标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一个字:钱。所有人都跟随钱在跑,每个年轻人都在这个跑道上疲于奔命,他们都像一个螺丝钉,但不知道自己方向是什么。

现在大家都在跑,都在讨好年轻人,都想往年轻人身上靠。但这对年轻人也是特别不公平的,因为让他们觉得只有一个标准,就是钱标准,再引申到房子标准,就业的标准。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童,谈到我理想的未来中国是什么,它并不是一条很大的跑道,所有人在忙碌,不知方向地跑。我理想当中的中国是一个公园或者一块草坪,有一些人躺着,一些人坐着,一些人散步,一些人已经找到自己,坚持了下来;一些人还没有找到自己,就在草坪的边缘不断地徘徊。但每个人都感到幸福、知足,这是我理想当中的中国。

这个中国如何实现呢?如果在一千个人当中,有一百人敢于离开这条跑道,而一百人中有一个人愿意突破规则,过一种对自己内心负责的生活,那么这种生活方式就会实现。

谢谢大家!

编辑/姚晟

寻找作文的生活之源 篇7

一、细心观察生活

为了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在一次以“母爱”为题的作文课上, 我先让大家相互交流了一下, 大多学生认为母亲早上给自己做饭、雨天送伞、给自己买衣服等就是母爱的表现, 材料陈旧, 内容狭隘。

我引导学生:当你获得进步时, 妈妈是什么表情?会说什么?妈妈的一个表情, 一个动作、一句话、难道你们没有从中感受到母爱?在我的引导下, 学生似乎有些茫然和不知所措。我知道, 这些生活的精彩细节被他们忽略甚至遗忘了, 一时间整理不出素材。我没有急于求成, 而是给了学生几天时间来完成习作。交上作文的时候, 我看到了学生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剪影, 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妈妈给我挑刺, 眉头紧锁, 使劲捏得手有些发烫, 还一直用嘴轻轻地吹, 想吹走我的疼痛。从习作中我看到了学生的细心, 并且学会了观察。

课堂上, 我告诉学生:只要处处留心, 时时在意, 就能用明亮的眼睛随时随地拍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作文因生活的回放而更加美丽。

二、真情感悟生活

如何让学生充满真情地感悟生活呢?我觉得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对话”的习惯, 和自己对话、和大自然对话、和亲人朋友对话、和社会对话, 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生活的人, 懂得用心灵去倾听, 用心灵去感悟。

正因为用心聆听了天籁之音, 学生的文章才出现了“春姑娘抱起绿琵琶, 弹出一支和谐之曲”“小草悄悄探出小脑袋, 伸伸懒腰, 好奇的望着神奇的世界”“春姑娘踏响了地垅的琴键”“弄着一路绿色的铃, 蹬着一路绿色的车, 驮着一路绿色的梦来了”的动人语句。

“5.12”汶川地震给学生震撼很大。在一次作文课上, 我先是动情地朗读了“护花勇士”谭千秋教师的女儿谭君子的文章:我对爸爸的情感不仅仅是尊敬, 思念, 还有悔恨。悔恨的是, 地震前两天还和爸爸互发的短信, 因为我一时大意而没能留存为最后的纪念……我庆幸自己还能凭着这条血脉延续父亲的生命, 我要代他撑起这个家, 这是我回报爸爸的方式。

还读了北川中学幸存学生刘倩的日记: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默默祈祷。我们已经和死亡握过了手, 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呢?

我还没有读完, 教室里已经有微微的啜泣声了。我告诉学生:逝者已去, 生者如斯。人们常说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但当我们不再拥有, 又谈何珍惜?如果现在还认识不到自然的威力、生命的脆弱、亲情的温暖, 如果现在还体会不到自己所拥有的条件有多好, 那么更大的灾难将会降临到我们身边。

学生们在情感的激发下, 迫不及待地抒发对亲人的不同感情, 完成了《我读懂了母爱》《爆米花香》《枕头里的秘密》《一枚纽扣》等优秀习作。

三、潜心挖掘生活

有一位学生写过这样一首小诗《纸》:“平凡的外表, 广泛的运用。”我觉得没有写出“纸”独特的特点, 于是我启发学生观察应该带着思想, 能够透过生活中某个事物的表面深入挖掘。学生改过之后写到:“洁白一片的时候, 一无所有, 只有写上了思想的文字, 才变得丰富。”

在一次作文课上, 我让学生观察春天的校园, 大多数学生从观察校园的树木、花草入手, 笔下的校园景色宜人, 而有的学生却从观察师生的精神面貌入手, 先写学生洋溢着春意的笑脸, 再写校园整洁的环境、天空飘荡的柳絮以及暖和的春风, 表达出自己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可见这些学生做到了边观察边思考。

写作要寻找生活的珍珠 篇8

一.畅游广阔的生活

观察是写作的前提。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教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随时随地的留意人们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捕捉社会生活的热点、焦点问题。组织学生春游、野炊、游泳、采集标本……使他们在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 体验大自然的绝妙情韵的同时, 丰富自己的情感, 提高自己的认识,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1.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观察静物, 可以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表及里;观察一处景观, 可按空间顺序观察;观察动态事物, 可分阶段描述。

2.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 才不至于千人一面, 万人一腔。

3.观察时, 还要调动全身各个器官, 不光用眼看, 用耳听, 还要用整个身心去感受。比如你来到海边, 用眼睛去看海水, 看沙滩, 看海鸥, 看一切与海有关或无关的东西;用耳朵去听海涛、海风, 海鸟的呼唤;用整个身心感受大海给你的那种凉爽、清新和快意。还要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 如果只观察不记录, 那么有很多新鲜印象、有趣的事物、生动感人的场面难免会忘记, 日后即使能回忆起来, 也是朦胧的。所以在使学生养成观察习惯的同时, 要让学生写好观察日记, 把观察到的自然景物的状态, 气候的变化, 人物的音容笑貌, 社会的各种现象等, 无拘无束的写进日记里。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练就一双锐利的眼, 一个灵活的脑, 一颗敏感的心, 一双勤奋的手。

二.捕捉生活的瞬间

当学生对生活的闪光点视而不见时, 教师可帮助学生捕捉住生活的瞬间。如一次劳动课结束后, 我了解到学生在劳动课上做的是手工, 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上节课小制作都很漂亮, 老师也想学, 谁愿意教我?”同学们纷纷举手。我说:同学们都太热心了, 我一时不知道该跟谁学好了, 这样吧, 同学们把你的做法详细的写下来, 老师慢慢的看, 慢慢学着做好不好?”同学们兴趣盎然, 写起来得心应手。写出的文章内容具体, 句子通顺。学生上体育课, 我喜欢透过窗口看他们欢蹦乱跳的身影。一次, 同学们在上完一节跳木马的体育课后, 兴致很高, 我趁机引导学生回忆:“体育老师是怎样讲跳马的要领的, 咱们班谁跳得最好, 他是怎样助跑, 怎样起跳, 怎样分腿, 怎样落地的?当你自己跳时你怎样跳的?心情如何?”讨论后以《跳木马》为题写篇作文, 大部分学生写的生动具体。只要留心, 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素材。

三.挖掘深化主题

沙子经过磨砺才能成为珍珠。我们老师教会学生对主题挖掘深化。一位学生写了一篇题目为《喜事》的文章, 内容是写她家邻居结婚的场景。她写的语句通顺, 内容具体, 彩车的装饰, 新娘, 新郎的装扮, 热闹的婚礼仪式都写的生动具体, 传神, 但最后的结尾却大煞风景:结婚的场面真热闹, 我多希望再看一看结婚啊!我问她想通过这件事表现什么, 是想说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呢, 还是想批评铺张浪费, 讲排场的不良风气呢?文章没有中心就等于没有了灵魂。这篇文章稍加修改, 就成了篇很优秀的作文。总之, 我们只要善于发现, 深入到生活中去, 就能捕捉到写作的素材, 就能寻找到生活的珍珠。

苏秀梅, 甘肃省张家川县张棉中学教师。

摘要:生活中的每一件细微的事情, 都能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好奇, 但是, 当学生提起笔来却觉得头脑空空, 无话可说。原因是许多可供他们写作的材料或不曾仔细观察而视而不见, 或不曾真切感知体验而成为过眼烟云。老师应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细细寻找闪烁的“珍珠”, 使一件极其细微的事情, 一次真情实感的交流, 一缕生活浪花的冲击而触发的感情, 都变成学生写作的素材。

寻找自己的声音 篇9

在法国塞纳-圣但尼省欧贝维利耶市的高中课堂上,33岁的西班牙语老师艾米莉正满怀激情地讲课。突然,她感到自己的声音失去了控制……在喉咙中的声响支离破碎之前,音色变得扭曲,最终迷失于一片尖叫声中。“我的所有同事都曾遭遇过这一前所未有的孤独时刻。”这位年轻的女士呐喊道。由于劳累、压力、烦躁不安或单纯是因为声道磨损,声音的输出遭受了严峻的考验。仅仅在一天之中,掌管声音输出的阀门便经历了逾百万次的开合!那么,有没有一些小窍门来帮助我们拯救自己的声线呢?在喧嚣的环境中放低音调而不大声叫喊,保持沉默以引起他人注意,放慢语速以便于理解,音色受损时求助于书写以进行沟通……我们可以在与人交谈间轻易地学到这些小技巧。但同样,我们也可以在书籍卷册、研讨会和专业培训班中获得技巧。“我们为老师们治疗,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调节、保养他们维持生计的第一工具,即他们的话语。”正音科医生卡琳·洛伊说道,她协同国家教育总互助会(MGEN)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

控制音色是一门大众化的艺术,但此前,它却被局限在了特定的圈子内。记者、喜剧演员、律师、政客自很久以前便意识到了其重要性,他们知道任何一个语音上的错误都可能是致命的。正如在2007年总统选举两轮投票之间的辩论时萨科齐对言辞激动的赛戈莱娜·罗亚尔说道:“保持冷静!”总统低沉的声音与对手尖锐的声线形成鲜明对比。“不,我无法冷静!”这声音使听众皱眉。我们还记得参议院会议上的紧张气氛,但是,这些议题是以怎样的语气语调被提及的呢?通常,声音要素在讨论中占有很大的份量。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阿尔伯特·梅拉宾提出,对话涵义的传达38%依赖于发音,仅次于面部表情及肢体语言(55%),远超过所表达的文字本身(7%)。

声音训练

这一长时间被认为居于次要地位的看不见,也不可触知的能力如今终于得到重视。“今天,不同于过往,是声音帮助我们对一个人产生感性认知,而非穿着。”发音障碍治疗师让·阿比波尔解释道。其著作《声音的力量》不负众望,在短短6周的时间内就已销售4500册。在这个通信发达,广播、电视、网络电台、视像会议甚至Skype约会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音域、音调、抑扬顿挫显示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个人发展指导教师曾提出过一种发出“La”的声音训练法,这一训练法强调各种情绪的自我表达。为了展现自我,我们需要大声喊出我们是谁,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我们需要什么。如果没有声音,我们就难以辩论、说服、引导……我们必须认识声音,并学会驯服它。近期出版的《声音的钥匙,找到您自己的声音!》《声音的瑜伽》等均表达了这一观点。法布里斯·吕希尼在5月8日接受法国电视一台(TF1)《20小时》节目的主持人安妮·克莱尔·库德赖采访时也曾说道:“你的声音恰到好处,千万不要丢失了它。这也是我曾经对弗朗索瓦·奥朗德说过的话,保有好声音的基本方法就是,绝不厉声尖叫。”

文字与演出

当人类的声音与数字化的声音在戏剧舞台、播音棚或是展览上混合,会带来一种爆炸性的效果!在菲利普·帕雷诺所拍摄的一部电影中,在巴黎东京宫,借助于一种再现明星音调的软件,声学和音乐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们成功将一名女演员的声音转变为玛丽莲·梦露的声音。同样的手段也应用于贾梅尔·杜布兹去年上映的影片《疯狂进化人》中,他们利用软件再现了已故电影大师路易·德·菲奈斯的声音。2017年,在喜剧歌剧院,菲利普·马努里根据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作品改编的思想音乐剧院系列戏剧《没有光》将会采用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模糊话语与歌唱的界限。

为数众多且数量仍在增加的声音教练、声音教师和口头表达训练师并不反对声音再现。前作家、作曲家、演唱者让·索梅曾作为记者和主持人为法国广播电台工作了5年,近期开始录制节目并吸引更多观众。在一场又一场的节目中,他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求助者。其中包括22到26岁刚从商学院毕业,想要获得一种沉着、坚定、成熟嗓音的人;在零售业、银行、保险公司工作的上班族(在这些行业里,电话销售是必备技能);想要抓住一切机会的求职者等等。在充满竞争的职场世界,有时正是那些容易忽视的小细节会变为决定性的因素。在10位具有相似学历背景和职业经历的求职者中,招聘者更倾向于选择淡定自如、表达清晰的人。“长久以来,在会议中发言就是我的噩梦,”某中小型企业管理人员,44岁的阿兰如此说道,“我说话时不自信的语速、控诉性的语调无法反映出我是一个意志坚定、充满活力的人。”在几次训练之后,求助者重获新生。这是一种终于找回自我的感觉,一种使自己内心的声音和口头表达和谐一致的感觉。

声音训练中的心理因素

为此,我们需要摆脱一些生活中根深蒂固的习惯。“我们声音的烙印讲述了我们的过往和情绪。”让·阿比波尔解释道。它甚至泄露了我们的年龄、社会地位或是癖好。家庭也是影响声音形成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女儿通过模仿,形成与母亲相同的音色,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农业部助理培训师维罗妮卡·波赫搭至受到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的上级曾多次告诉我,她喜欢我温和的嗓音。这对我而言简直是惊喜!”这位曾在童年时期多次被指责说话声音过于洪亮的50岁妇人向我们讲述道。她逐渐地减小了自己的音量。得益于尚塔尔·可浩什的建议,她恢复了自己真实的个性。但有时,另一些人则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例如有一位刑事律师,因声带肿胀,所以嗓音低沉,这样的音色让她在法庭上被人敬畏。但她为了“取悦男友”,而做了手术。手术后,她无法在更轻柔,更尖的嗓音中辨认自己,她的男友离他而去,同时,她也输掉了诉讼……

“心理因素是声音训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考虑这一点将会引起灾难性的后果。”发音障碍治疗师伊丽莎白·菲涅尔补充道,她在1984年创立了声音实验室,并发展成为那一时期的先锋性组织。她首次在同一地点聚集了众多互补领域的专家,包括发音障碍治疗师、心理学家、教练、正音科医生等。近来,伊丽莎白·菲涅尔攻克了又一项新的语音疾病:病人对自身嗓音感到极度羞怯,以至于不敢发出任何声音。术语“变形恐怖症”可否被用于描述不敢发出声音的心理?“当然可以,”让·阿比波尔回答道,“一些病人想重塑他们的声音,他们在现在的声音中无法找到自我,就像是他们想对鼻子或者胸部进行整形一样。”外科医生会评估患有“变形恐怖症”的人是否承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如物理性病症声带结节、声带息肉、局部麻痹和喉癌。因为有时,患者想要改变声音只是出于异想天开的心理,如粉丝想拥有偶像的声音,更有甚者,想要赋予其声音理想的性格特征。

影响我们情绪的“第七感”

早在19世纪,儒勒·巴尔贝·多瑞威利就曾颂扬过声音的魅力。“声音是一把金刻刀,我们用它雕饰自己的思想,并将之传递给那些倾听我们的人,传达我们的个人魅力。”声音,如今被一些人命名为“第七感”,它可能会影响我们的情绪。这是声学和音乐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们根据近来的研究得出的惊人结论。研究以250名志愿者为样本,每一位参与者都被要求尽量高声朗读一段文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作为反馈,他们几乎同时接收了经由软件修改过后的他们自己的声音。软件让其声音显得更为愉快、悲伤亦或是恐惧。“每一轮实验结束时,志愿者的情绪便会逐渐向着其接收的修改后的声音所表达的情绪靠拢。”本次试验的发起人,让-于连·奥贡特黑耶说道。这是一项可用于抑郁症治疗的发现。“抑郁病患者通常拥有一种更慢,更单调的嗓音,”研究人员解释道,“借助于听觉修正器材,他们将会听到一个不同的自我,这可能对他们的病情有所帮助。”

[译自法国《快报》]

上一篇:肿瘤移植下一篇:分形图像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