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醚装置

2024-05-31

二甲醚装置(精选九篇)

二甲醚装置 篇1

1 甲醇气相脱水制二甲醚装置工艺流程概述

以下笔者根据甲醇气相脱水制二甲醚装置的工艺流程步骤展开分析。

首先, 原料 (精甲醇) 经过碱液中和预处理之后, 在锅炉预热池中进行预热, 促使原料充分混合并沉淀杂质。随后, 经过预热的精甲醇溶液进入汽化塔内转变为蒸汽状态 (甲醇蒸汽) , 随着上升管道进入反应器。

其次, 反应器中流出的反应气体进一步经过冷却、换热流程, 最终进入甲醚储罐进行气相、液相分离, 其中液相产品即为粗甲醚, 而气相产品主要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等物质。粗甲醚产品是生产二甲醚的直接原料。

再次, 粗甲醚中收集的不凝性气体被送入洗涤塔 (在充分冷却之后) , 洗涤塔 (洗涤液为精馏塔釜液) 可以吸收其中的二甲醚成分 (包括部分甲醇) , 吸收剩下的尾气被送至火炬系统焚烧处理。

以上是该装置的主要流程步骤, 具体来说, 反应呈现出连续性特征, 粗甲醚储存罐中释放的粗甲醚产品经过预热被送往精馏塔, 精馏塔中的二甲醚蒸汽经过冷凝之后再次会收到回流罐, 在这一过程中, 部分精馏塔中的釜液 (水、甲醇、弱碱) 再次发挥洗涤作用, 部分釜液被当作回收液送入气化塔。

2 甲醇气相脱水制二甲醚装置存在的问题

2.1 废水管道结蜡问题

在整个二甲醚生产装置中, 废水管道结蜡问题较为严重, 部分管道甚至形成了堵塞现象, 构成大团百色粘稠状物质, 清理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 需要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尤其在停车降温之后出现的结蜡问题较为明显。

2.2 管线腐蚀问题

在连续生产30天之后二甲醚装置呈现出高负荷运行状态, 气化塔釜管线由于泄漏问题而停工一次。究其原因发现, 塔釜管道 (碳钢材质) 出现了腐蚀裂缝, 釜液的酸碱度维持在4-5之间, 呈现出酸性状态。

3 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3.1 结蜡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首先, 针对结蜡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是由于二甲醚装置生产粗甲醇的过程中, 导致一元醇和有机脂肪酸等物质混合, 并进入反应器和催化剂接触, 最终形成了脂类物质。这一过程, 本质上和甲醇气相脱水原理是一样的 (催化剂具有强脱水性) , 随着从反应炉中排除, 温度降低、气压减小, 最终构成糊状位置, 如果不及时清理就会变干变硬, 甚至阻塞管道。

其次, 针对结蜡防治的措施。结蜡是二甲醚生产过程中的副作用, 根据脂类物质的特点判断, 温度合适的情况下, 酸性和碱性条件都会发水解反应, 将结蜡物质转化为酸类和醇类。但是这种转水解反应是可逆的, 但条件成熟之后, 结蜡问题依然存在, 因此要彻底杜绝结蜡现象, 可以从酸碱度方面进行调节, 过量的酸或过量的碱都可以满足这一条件。如酸性物质过量的情况下, 可以促使脂类发生皂化反应, 碱类可以促使其生成稳定性较强的盐类。

3.2 腐蚀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首先, 针对腐蚀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腐蚀现象的出现就意味着化学反应的发生, 管线腐蚀除了原料的酸碱度问题之外, 也包括电化学腐蚀影响。从工艺技术角度说, 二甲醚的主副反应中并没有酸性物质的出现, 同时原料在进入反应炉之前就已经和弱碱性物质融合。因此, 导致酸性腐蚀出现的原因, 是由于循环液体中携带的酸性成分, 其来源最大的部分是脂类物质和甲醇的气化反应, 导致脂类物质分解, 最终变成酸性物质, 并在精馏塔釜中不断累积、浓缩。

其次, 针对腐蚀问题的解决措施。不难看出, 酸性物质的存在会直接导致碳钢的氧化反应, 最终形成管线腐蚀。从外, 电化学腐蚀的问题也比较严重, 碳钢中的铁元素和碳元素可以形成原电池结构, 在酸性物质的情况下发生析氢腐蚀, 导致管线的壁厚发生变化。因此, 只要阻断腐蚀发生机理即可, 一方面可以选择不锈钢管材, 从外层防护方面入手, 减弱化学和电化学腐蚀的速度, 另一方面, 可以增加配置加碱管线, 将PH值维持在7.0-8.0左右。

总地来说, 采取甲醇气相脱水制二甲醚装置的运行状态较为平稳, 需要注意的是在长期高负荷运转过程中的日常维护工作, 实践证明, 30%左右的维护投入可以提高70%的经济收益, 同时减少了安全隐患。

摘要:二甲醚是现代化学工业中的基础物料, 引起良好的冷凝、气化、易压缩特性, 在各类化工产品生产制造中具有广泛应用。相对地, 二甲醚是易燃易爆产品, 再与空气接触后会生成危险性较大的爆炸物, 增加了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和困难度。本文以下结合甲醇气相脱水方式制二甲醚的装置进行研究, 针对出现的问题给出解决策略, 并提出其他合理建议。

关键词:甲醇气象脱水,二甲醚,生产工艺,运行总结

参考文献

[1]王宗立, 程东兆, 陈立.甲醇气相脱水制二甲醚装置的运行总结[J].河南化工, 2012, 17:45-46.

[2]朱小学, 刘芃, 叶秋云, 李楠锌, 郑敏, 王华.气相法甲醇脱水制二甲醚催化剂的研究开发[J].天然气化工 (C1化学与化工) , 2011, 01:11-15.

[3]孙建民.甲醇气相脱水制二甲醚的改良工艺[J].氮肥技术, 2009, 01:34-35.

[4]崔世纯, 胡力智, 朱冬茂, 程文才.甲醇气相催化脱水制二甲醚工艺[J].石油化工, 1999, 01:45-47.

液化气中二甲醚分析 篇2

为解决生产企业工艺控制中的特殊分析要求及原料、产品质量的检验,GC-L6二甲醚专用气相色谱仪是联众公司依据二甲醚行业标准及工艺设计要求自主研发的新产品,被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四川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天成碳一化工有限公司、成都盛信杰科技有限公司等设计单位广泛采用。典型应用企业主要有湖南雪纳、公主岭三剂化工、河北裕泰、河北凯跃、江苏中油、浙江华电能源、合肥天海、射洪宏达家鑫、四川金象、浙江华晨、广东海丰、荆门渝楚、湖北天源、漯河双隆、东营仕通、新疆新成、吉林松原新源、湖北浩然等30余家单位。整套系统采用多项新技术及独创性分析流程,专用性强,技术含量高,保证了仪器分析数据的精确度和重复性。除可检测工艺气体中的氧气、氮气、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及产品二甲醚中的微量杂质,还可以对原料甲醇、排放气排放液中的甲醇、二甲醚、水等进行检测。

一、成套配置

1.GC-L6二甲醚专用气相色谱仪主机(含微机控温中文液晶显示操作系统、专用分析流程、填充柱进样器、气体进样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热导检测器、甲烷转化器);

2.专用分析柱:LZ-DME复合柱(¢4×4m:进口担体)、LZ-GDX-502(Φ4×2m)、TDX-01(Φ3×2m)

3.数据处理系统:商用电脑、色谱工作站;

4.配套气源:高纯氮气、纯氢气(含40L钢瓶及减压阀)、LZ-6000A空气发生器;

5.备品配件:含双阀不锈钢气体取样瓶、气体采样袋、取样球胆、玻璃注射器、容量瓶、专用工具、安装应用附件等;

6.标准气:8L铝合金钢瓶及减压阀(各组分含量依据行标及工艺要求配制)

7.分析操作规程及应用培训。

二、主要技术指标:

1.温度控制范围:室温上5℃~399℃精度±0.05℃

2.热导池检测器(TCD):灵 敏 度:≥/mg(苯)

3.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lD):检 测 限:≤1×10-11/s(苯)

二次能源新生代——二甲醚 篇3

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

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这类能源直接取自自然界,没有经过加工转换,所以被称为一次能源。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以后得到的能源产品称为二次能源,如电力、蒸汽、汽油、柴油、乙醇、氢气等。二次能源又可分为“过程性能源。和“含能体能源。两大类。当今应用最广泛的过程性能源是电能;应用最广泛的含能体能源是汽油和柴油。由于电能尚不能大量地直接贮存,因此汽车、轮船、飞机等机动性强的耗能动力设备就无法直接使用,只能采用汽油、柴油这一类含能体能源。然而,生产它们几乎完全依靠化石燃料。随着化石燃料耗量的日益增加,终有一天这些资源将要枯竭,这就迫切需要寻找一种不依赖化石燃料的新的含能体能源。

氢能是被人们谈论最多的二次能源,同时也是零排放的清洁能源。然而,由于一系列技术难题,最主要的是氢气的贮存和运输问题,其能源前景在近20~30年内仅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中国最重要的近30年时间里,迫切需要的是一种技术成熟,经济性好,既可大规模运用,排污又较小,环境可以承受的燃料。二甲醚(简称DME)正好符合这一要求。

脱颖而出的二甲醴

二甲醚是一种无色、无毒,常温常压下为气态的化合物,到目前为止它的生产量不大,主要是用于气雾剂。二甲醚作为环境友好的燃料只是近几年才提出的,但却立即得到全世界能源界的广泛关注。二甲醚物理性能和液化石油气相似,常温时在较低压力(5个大气压)下呈液态,易于贮存与运输。现有的液化石油气的基础设施完全可以用于二甲醚,用油槽、油罐车及低压管道作长途运输也非常方便。

二甲醚燃料的制取可以煤、天然气、煤层气,生物质等为原料产生合成气一氧化碳和氢气,然后常规通过二步法先制得甲醇,进一步脱水制成二甲醚。新工艺是由合成气一步法高效制备二甲醚,可显著降低二甲醚的生产成本。

我国能源的特征是“富煤、少油、有气”。可以设想,将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特别是高硫煤,转化为清洁的二甲醚燃料,或是作为民用燃料,或是替代柴油、汽油作为汽车燃料,或是用于发电。到那时,城市马路上跑的几乎是对环境没有污染的公共汽车、轿车和卡车,居民家中的灶具、热水器用的是罐装或管道运输来的二甲醚,供暖锅炉和建筑中央空调使用的也是清洁燃料二甲醚,那该是多么诱人的前景啊!大规模生产和高效利用二甲醚,将形成一个新的二甲醚能源经济。二甲醚作为一种新型二次能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将成为我国能源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

清洁汽车的未来食谱

作为汽车燃料替代柴油,是目前二甲醚工业应用的主要领域。柴油机循环(压燃式)比汽油机循环(火花点燃式)的热效率要高7~9个百分点。但是,随着近年来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柴油机因污染大而逐渐被淘汰。由于二甲醚有较高的十六烷值,具有优良的压缩性,非常适合于压燃式发动机,因此是柴油的理想替代品。使用二甲醚作为汽车燃料,发动机的功率可提高10%~15%,热效率可提高2%~3%,噪音可降低10%~15%,而且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很低。汽车尾气无需催化、转化处理,即可达到高标准的欧洲Ⅲ排放标准。

国外一些测试表明,燃用二甲醚燃料的发动机,仅需对原柴油机的燃油系统进行一些改造,不用任何废气再循环系统和废气处理装置,氮氧化物就能大幅降低。同时,碳烟排放为零,微粒排放也大幅降低,仅来自润滑油。这些结果表明,二甲醚燃料可十分理想地作为洁净代用燃料,实现柴油发动机超低排放的前景。

近年来,欧、美、日、韩等国十分看好二甲醚燃料汽车的市场前景和环保效益,纷纷开展二甲醚燃料发动机与汽车的研发。欧洲沃尔沃汽车公司研制出了燃用二甲醚燃料的大客车样车用于试车与示范;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等机构研制了燃用二甲醚燃料的卡车样车和城市客车样车,计划在5年内小规模推广;而在我国,上海将会成为首先推广二甲醚燃料汽车的城市。

甲醇二甲醚储运工艺设计 篇4

1 储罐工艺系统设计

1.1 储罐选型

1.1.1 甲醇储罐选型

甲醇是无色, 透明, 易挥发的有毒易燃液体, 沸点为64.7°C, 甲醇储罐为减少甲醇挥发, 一般选用内浮顶罐并在罐顶设氮封。为便于出料, 储罐底一般设成有一定坡度, 约1~3%, 从一侧坡向出料管一侧。储罐进料线应从罐体下部接入, 若必须从上部接入, 宜延伸至距罐底200mm处。

1.1.2 二甲醚储罐选型

二甲醚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有醚味的可燃气体, 沸点为-24.5°C, 其性质类液化烃。在45°C时饱和蒸汽压为0.9Mpa (G) , 其储罐一般选用全压力式球罐, 储存批量较小 (<1000m3) 时, 可选用全压力式卧罐, 罐体设计压力取1.16Mpa。

1.1.3 储罐防腐

甲醇二甲醚储罐防腐普遍选用隔热性能较好的凉凉隔热胶新材料。

1.2 储罐布置

1.2.1 甲醇储罐布置

内浮顶甲醇 (甲B类液体) 储罐罐组内的储罐间距按0.4D (D表示相邻较大罐的直径) 不应超过两排, 且罐组的总容积不应大于600000m3。

内浮顶甲醇储罐罐组应设防火堤, 防火堤高度应为计算高度加0.2m, 但不应低于1.0m (以堤内设计地坪标高为准) , 且不宜高于2.2m (以堤外3m范围内设计地坪标高为准) 。堤内的有效容积不应小于罐组内1个最大储罐的容积, 当罐组不能满足此要求时, 应设置事故存液池储存剩余部分, 但罐组防火堤内的有效容积不应小于罐组内一个最大储罐容积的一半。

内浮顶甲醇储罐罐顶至防火堤内堤脚线的距离不应小于罐壁高度的一半, 罐组内容积大于20000m3时应按规定设制隔堤, 隔堤内有效容积不应小于隔堤内1个最大储罐容积的10%。

1.2.2 二甲醚储罐布置

二甲醚 (甲A类液体) 储罐罐组内的储罐间距球罐时按有事故排放至火炬的措施时0.5D (D表示相邻较大罐的直径) , 无事故排放至火炬的措施时1.0D设计;储罐为卧罐时统一按1.0D (当D<3m时取3m) 设计。

二甲醚储罐罐组宜设高为0.6m的防火堤, 防火堤内堤脚线距卧式储罐外壁距离不应小于3m, 距球罐外壁距离不应小于球罐直径的一半。当罐组内总容积大于8000m3时, 罐组内应设隔堤, 隔堤内各储罐之和不宜大于8000m3, 单罐容积等于或大于5000m3时应每1个罐一隔, 隔堤高度宜为0.3m。

1.3 检测仪表

1.3.1 液位计

甲醇二甲醚罐均应设液位计。根据操作需要, 可考虑设两套液位计, 1套就地指示, 1套远传至控制室集中指示, 并设带联锁的高、低液位报警, 当储罐液位达到按规定的装系数计算出的液面高度时, 自动切断进料阀。

高液位报警器的安装高度, 应满足从报警开始10~15min内液体液体不会超过规定的最高液位的要求;低液位报警器的安装高度, 应满足从报警开始10~20min内内泵不会抽空的要求。

1.3.2 温度计

甲醇凝固点较低, 且日常运行中, 甲醇温升较小, 所以甲醇储罐一般不设温度计。

二甲醚的饱和蒸汽压随温度变化较大, 为便于监测校验二甲醚罐内压力, 二甲醚储罐一般在罐底部设就地及远传温度计。

1.3.3 压力计

设有氮封系统的甲醇储罐应设置就地压力计和压力控制系统, 无氮封固定顶或内浮顶甲醇储罐不需设远传压力表, 只需在排污管道阀前设就地压力表由常识粗略校正液位计是否异常即可。

二甲醚属极宜挥发性液体, 一般在储罐顶部设就地及远传压力表。

2 消防设计

甲醇储罐除在罐顶设置泡沫消防液外, 还需按《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在罐区周围设置消防炮并设计罐体消防水喷淋系统。

二甲醚储罐除设计罐体消防水喷淋系统外, 罐区周围还需按规范布置消防炮。

为避免事故消防水流入厂区污水管道引起爆炸或二次污染, 需根据厂区内消防水用量设置事故水池储存事故消防水。

3 汽车装卸设施

3.1 甲醇卸车

甲醇卸车一般设置在甲醇卸车泵附近, 利用液化气专用金属软管 (一端卡套, 另一端球阀加卡套) 来实现。

3.2 甲醇装车

由于甲醇易挥发, 其蒸汽对操作人员有一定的危害, 为了减少甲醇装车时的蒸发损耗, 保护环境, 甲醇装车宜采用顶装密闭鹤管装车系统, 设气体回流水封放空设施。从汽车槽车返回的甲醇蒸汽通过气体回流管送到水封罐后与水完全互溶吸收, 减少甲醇蒸汽对操作人员的损害。

建议甲醇装车采用质量流量进行计量, 在厂方有地磅的情况下为经济适用, 一般采用体积流量计或装车鹤管上配就地液位报警来实现装车末期控制。

3.3 二甲醚装车

二甲醚装车一般采用底部装车鹤管方式。采用定量装车控制方式, 每个栈台上设流量计。

4 输送泵选型

甲醇属职业性接触毒物Ⅲ级, 甲醇输送泵从经济方面考虑可选用离心泵, 选屏蔽泵或磁力泵更优。用屏蔽泵或磁力泵。

泵一般布置在防火堤外, 这样造价低, 设备简单, 通风好。

5 储运安全设施

甲醇二甲醚储运工艺设计除按规范进行选型布置外, 还应采取以下安全措施保证安全生产。

1) 储罐设安全附件。对采用氮封的甲醇固定顶罐还应设置事故泄压设备。二甲醚储罐应按规定设置安全阀, 建议设双安全阀。2) 二甲醚随环境温度压力变化较大, 应在二甲醚两端有可能关闭或因外界形响可能导致升压的管道上, 设管道泄压阀, 防止管线内压升高, 超过管道设计压力而引起事故。3) 二甲醚储罐进出管道, 应设紧急切断阀。在发生泄漏时能及时关闭阀门, 防止管线系统发生局部破裂而使二甲醚大量外漏, 引发事故。4) 甲醇二甲醚输送泵应设回流管线, 且二甲醚回流线上应按规定加限流孔板, 储罐设计应两个或两个以上布置, 以便其中一个出现危险时用回流线将其中液体倒入另一个安全的储罐中。5) 甲醇, 二甲醚储罐进、出口管道选用金属软管连接, 以防储罐在使用过程中, 基础可能继续下沉。6) 设置氮气置换线以便检修储罐, 并设置从装车区到储罐的扫线流程, 当装车区发生事故时, 及时将装车区管道内的介质扫回到储罐中。7) 应在二甲醚介质区域设置可燃气体气体检测装置。8) 甲醇, 二甲醚储罐区设置火灾自动探测报警系统。9) 在甲醇操作区域内, 设有一定数量的淋浴洗眼器。以防万一由于泄漏或其它事故将甲醇溅入皮肤或眼睛时, 可以得到及时冲洗。

甲醇二甲醚属于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危险品, 设计时应严格遵守国家、行业有关标准和规范。结合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改进, 优化工艺设计, 力保装置安全可靠易操作。

摘要:根据甲醇, 二甲醚储运特点, 从储罐系统、汽车装卸设施等方面介绍了甲醇, 二甲醚储运工艺系统设计中所采用的工艺技术和安全措施。

关键词:甲醇,二甲醚,储运,工艺设计,安全措施

参考文献

[1]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2008.

[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50058-92.

[3]石油化工储运系统罐区设计规范, SH3007-1999.

[4]石油化工企业储运系统泵房设计规范, SH/T3014-2002.

[5]石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 SH3063-1999.

[6]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GB5044-1985.

二甲醚检测方法的改进及其应用 篇5

二甲醚是一种用途较广泛的化工产品,国内二甲醚的主要用途是作为气溶胶和气雾剂以及代替液化石油气作为燃料使用[2]。

随着二甲醚产业应用的飞速发展,各检验机构的分析检验研究工作不断深入。科技人员以现行有效的二甲醚组分的检测方法为基础,主要在改进分离条件、提高分离精度和方法应用等方面展开改进工作,都取得较好效果[3]。笔者也是遵循这个改进思路,通过实际工作的摸索,成功解决了化妆品中喷发胶等产品检测甲醇残留出现二甲醚干扰的问题。

1 二甲醚的检测方法

目前现行有效的相关检测标准有: HG/T 3934 - 2007 《二甲醚》、CJ/T 259 - 2007 《城镇燃气用二甲醚》,HG/T 3934 和CJ / T 259 - 2007 标准检测对象是二甲醚产品。

1. 1 化工行业标准HG / T 3934 - 2007 《二甲醚》 中的检测方法

该标准适用于二甲醚的生产、检验。二甲醚的技术要求见表1。

该标准规定了 “二甲醚含量的测定”方法,要求气相色谱仪配有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整机灵敏度和稳定性符合GB/T9722 - 2006 的规定。

1. 2 城镇建设行业标准CJ / T 259 - 2007 《城镇燃气用二甲醚》中的检测方法

该标准对城镇燃气用二甲醚的技术要求见表2。

该标准应用GB/T 10410. 3 《液化石油气组分气相色谱分析方法》,要求二甲醚及甲醇质量应按“二甲醚及甲醇气相色谱分析方法”规定执行。

2 二甲醚检测方法的改进

气雾剂类产品生产比较普遍,美发喷雾就是其中一类气雾产品。市场上产品质量抽检时,采用国家标准GB 7917. 4 - 87《化妆品卫生化学标准检验方法甲醇》要求检测甲醇含量。该方法分析甲醇时,无法将样品中的甲醇和二甲醚分开,致使不少抽检误认为喷发胶中的甲醇严重超标,以致将产品误判为不合格产品。

面对上述产品标准与实测结果的冲突,检测方法的改进成为了解决问题的焦点。首先,生产厂家的产品配方不会引入甲醇,原料也没有问题,唯一不同是推进剂由LPG更换为二甲醚。综合上述情况判断,二甲醚影响检测结果成为主要的怀疑对象。

经重复检测发现,产品在国标色谱操作条件下,甲醇与二甲醚出峰时间相同,也就是说甲醇和二甲醚的两个峰重叠在一起,计算甲醇含量时把二甲醚含量也一起计算在里面,所以导致结果严重超标。

气相色谱分析是使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相间进行分配,其中一相是不动的(固定相),另一相(流动相)携带混合物流过此固定相,与固定相发生作用。在同一推动力下,不同组分在固定相中滞留的时间不同,依次从固定相中流出,又称色层法或者层析法。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不断进行溶解、挥发,或吸附、解吸过程而相互分离,然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而甲醇和二甲醚的两个组分物理性质见表3。

从表3 可以看出,甲醇和二甲醚的分子量接近,而且它们的极性也比较大,在色谱柱的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系数差别很少。另外,由于GB 7917. 4 - 87 《化妆品卫生化学标准检验方法甲醇》的方法使用GDX - 102 (60 ~ 80 目) 单体,GDX- 102 在保存和使用中较易吸附水分而失去活性,使用前和用过一段时间后需进行活化处理[4,5],同时由于GDX的疏水性,水在大多数有机物化合物之前流出色谱柱,其干扰使基线上漂,影响甲醇测定的准确性[6]。在这种多因素的作用下,以至于甲醇和二甲醚分离度低,在色谱图中显示同时出峰,重叠在一起是很客观、正常的现象。

为了要解决两个组分出峰重叠的问题,色谱固定液是色谱分析中起分离作用的部分,具有核心作用。所以,色谱固定液成为解决组分分离的关键突破口。一般来说,色谱固定液按极性决定该固定液的分离能力,主要是按固定液和被分析物质“相似相溶”特性进行分离各组分。

经过改良色谱柱填充物,采取增加聚乙二醇600 油酸酯固定液得到的色谱柱进行检测,并对气相色谱操作条件进行合理的优化调整,结果甲醇与二甲醚在流过色谱柱后分离效果理想,完全可以将甲醇与二甲醚分开。这些色谱图( 见图1 与图2)是由聚乙二醇600 油酸酯作气相色谱固定液分离得到的,固定液与担体比例均为12∶100,其被分离组分在图下分别标注。色谱图表明了两组分的分离状况、峰形及基线变化情况。其中,图1 是测试样品中含有甲醇和二甲醚两个组分,图2 是测试样品中含有的甲醇和二甲醚组分。这样就很容易看出,图1 的测试样品是人为加入甲醇和二甲醚,分离的两个峰轮廓清晰无拖尾,峰型也很对称,说明实际检测分离甲醇和二甲醚是可行的; 图2 是测试的样品,组分分离很好,二甲醚和甲醇出峰保留时间和图1 已知色谱图基本一致,说明在实际检测产品时甲醇和二甲醚是可以完全分开,有效剔除两组分在同一个或接近一个保留时间段出峰,有效避免出峰重叠。

经过重复检测,二甲醚为推进剂的样品色谱图分离效果很好,客观的反映样品中甲醇超标不是真正的超标,而是GB7917. 4 - 87 《化妆品卫生化学标准检验方法甲醇》 在产品更新换代过程存在个别检测条件不适应,致使甲醇含量检测结果未超国标要求。故此,色谱柱固定液稍作调整提升了该国标在化妆品甲醇检测的有效执行,丰富了标准本身的覆盖范围,至于该国标及其改进方法、操作条件见表4。

3 结语

随着二甲醚在气雾剂中的应用不断扩大,准确有效的二甲醚检测方法对生产与检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了检测美发喷雾产品中甲醇含量时不能排除二甲醚的负面影响的原因和解决方法,通过改良色谱柱填充物,采取增加聚乙二醇600 油酸酯固定液得到的色谱柱进行检测,并对气相色谱操作条件进行合理的优化调整,完全可以将甲醇与二甲醚分开。希望对产品中二甲醚的检测方法的改进有参考价值。

摘要:现行二甲醚组分检测的方法有HG/T 3934-2007《二甲醚》、CJ/T 259-2007《城镇燃气用二甲醚》。在气雾剂类产品运用这些检测方法时,容易把产品配方中的甲醇误认作二甲醚,从而导致结果严重超标。作者通过改良色谱柱填充物,采取增加聚乙二醇600油酸酯固定液得到的色谱柱进行检测,并对气相色谱操作条件进行合理的优化调整,结果甲醇与二甲醚在流过色谱柱后分离效果理想,完全可以将甲醇与二甲醚分开。

关键词:二甲醚,检测,方法,标准

参考文献

[1]常雁红,韩怡卓,王心葵.二甲醚的生产、应用及下游产品的开发[J].天然气化工,2000,25(3):45-49.

[2]罗晓东.二甲醚及其应用技术分析[J].天然气工业,2008,28(1):134-136.

[3]徐葆均,样盖.实用仪器分析[M].北京:北大出版社,1993:73-79.

[4]达世禄.色谱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34-36.

[5]寇灯民,云希勤.程序涂渍气相色谱柱的应用-微量有机物的定量分析[J].色谱,1993,11(2):89.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产品标准述评 篇6

1《液化石油气》国家标准

《液化石油气》国家标准原有2个系列, 从GB11174-1989《液化石油气》到GB 11174-1997《液化石油气》, 从GB 9052.1-1988《油气田液化石油气》到GB 9052.1-1998《油气田液化石油气》。

2011年, GB 11174-1997《液化石油气》和GB9052.1-1998《油气田液化石油气》整合修订成了一个新标准GB 11174-2011《液化石油气》。新标准2011年12月30日发布, 2012年7月1日开始实施。标准规定了液化石油气产品的分类和标记、要求和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交货验收和安全。适用于用作工业和民用的液化石油气。

新标准按液化石油气的组成和挥发性分成商品丙烷、商品丁烷、商品丙丁烷混合物3个品种。相应产品标记为:商品丙烷液化石油气GB 11174、商品丁烷液化石油气GB 11174、商品丙丁烷混合物液化石油气GB 11174。GB11174-2011《液化石油气》与GB11174-1997《液化石油气》相比, 增加了商品丙烷、商品丁烷2个产品, 商品丙丁烷混合物相当于原标准的“液化石油气”。

新旧标准的明显区别有两点: (1) “总硫含量”的单位由“ppm”改为本标准的“mg/m3”, 并将“总硫含量”指标减少约10mg/m3; (2) 对“商品丙烷”, 增加“C3烃类组分”指标“不小于95%”, 对“商品丁烷”和“商品丙丁烷混合物”, 增加“C3+C4烃类组分”指标“不小于95%”。此处的“C3烃类组分和C4烃类组分”包含了丙烷、丙烯、丁烷、丁烯, 不仅仅是丙烷和丁烷。商品丁烷中的C3组分含量通过蒸气压指标来控制。新标准对液化石油气的组成和挥发性等主要指标要求见表1。

表2中商品丙丁烷混合物要求“C3+C4烃类组分”不小于95%V、“C5及C5以上烃类组分”不大于3.0%V, 同时标准还特别注明“不允许人为加入除加臭剂以外的非烃类化合物”。这意味着该标准规定的液化石油气不允许掺混二甲醚。

GB 11174-2011《液化石油气》代替了GB11174-1997《液化石油气》、GB 9052.1-1998《油气田液化石油气》。该标准适用于我国炼厂和油气田生产的液化石油气, 不适用于市场掺混气。

2《二甲醚》标准

2.1 化工行业标准HG/T 3934-2007《二甲醚》

该标准2007年4月13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 2007年10月1日开始实施。标准规定了二甲醚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安全等, 适用于甲醇气相法或液相法脱水生成的二甲醚, 或由合成气直接合成的二甲醚, 或其他产品生产工艺的回收二甲醚的生产、检验和销售。

该标准将二甲醚产品分为Ⅰ型和Ⅱ型2种产品:Ⅰ型作为工业原料主要用于气雾剂的推进剂、发泡剂、制冷剂、化工原料等;Ⅱ型主要用于民用燃料、车用燃料及工业燃料的原料。二甲醚的技术要求见表2。

注:Ⅰ型产品作制冷剂时检测酸度

2.2 城镇建设行业标准CJ/T 259-2007《城镇燃气用二甲醚》

该标准2007年8月21日由国家建设部发布, 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标准规定了城镇燃气用二甲醚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安全等, 适用于城镇居民、商业和工业企业用的城镇燃气用二甲醚。

城镇燃气用二甲醚的技术要求见表3。从其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安全等规定看, 城镇燃气用二甲醚主要用于纯烧, 包括用钢瓶储存、运输、燃烧使用。

2.3 农业行业标准NY/T 1637-2008《二甲醚民用燃料》

该标准2008年5月16日由国家农业部发布, 2008年7月1日开始实施。标准规定了二甲醚用作民用燃料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安全使用措施, 适用于单独或与液化石油气配混的二甲醚民用燃料。

该标准根据二甲醚含量将二甲醚民用燃料分为2个等级, 二甲醚民用燃料的技术要求见表4。

表4虽然以二甲醚 (+C3~C4烃) 质量百分数为技术条件, 同时又限定了 (C3~C4烃) 质量百分数在0.2%或0.4%以内, 实质上还是规定了二甲醚含量。

该标准“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民用燃料二甲醚的特性”中描述了“二甲醚与液化石油气的掺混使用”:“二甲醚与液化石油气的按比例掺烧, 可有利于提高液化石油气热效率, 但作为产品出售应明确标明为含二甲醚燃料及含量, 同时应改用耐二甲醚溶胀性材料。”该标准范围“适用于单独或与液化石油气配混的二甲醚民用燃料”。显然, 该标准支持二甲醚与液化石油气配混, 也为今后《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混合燃气》等标准的制定奠定基础。

但该标准又不适用于“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混合燃气”, 它仍然只是对“与液化石油气配混”的“二甲醚民用燃料”产品质量有约束力。

2.4 GB 25035-2010《城镇燃气用二甲醚》

该标准2010年9月2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2011年7月1日开始实施。标准规定了城镇燃气用二甲醚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安全使用措施, 适用于城镇居民、商业和工业企业用的城镇燃气用二甲醚。

城镇燃气用二甲醚的质量要求见表5。标准推荐加臭剂宜用四氢噻吩。显然, 该标准是在城镇建设行业标准CJ/T 259-2007《城镇燃气用二甲醚》基础上修订的。

3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混合燃气相关标准

我国“富煤、缺油、少气”, 煤炭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 约占能源消费量的70%。二甲醚 (DME) 能从煤、煤层气、天然气、生物质等多种资源制取, 被称为21世纪的新型燃料, 具有清洁、高效等优点。在国家替代能源产业政策的鼓励和推动下, DME在国内的生产突飞猛进, 2012年我国DME产能已超过1500万t·a-1。随着汽车的快速发展和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 GB 19159-2012《车用液化石油气》、GB/T26605-2011《车用燃料用二甲醚》相继修订出台。DME作为民用燃料 (纯烧、与LPG混烧) 是其主要用途之一。但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混合燃气的行业国家标准仍未出台。为适应液化石油气、二甲醚的市场需求和二甲醚产业发展趋势, 山东省、河南省、重庆市、湖北省等省市相继出台了《液化石油气与二甲醚混合燃气 (复合燃料) 》地方标准, 标准中明确规定:二甲醚在液化石油气复合燃料中的质量分数不得大于20%。地方标准能较好地满足当地对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混合燃气的生产和质量进行控制的要求, 对规范燃气市场、引领产业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也为制定国家标准奠定了基础。

DME与LPG复合燃料的发展前景大有可为, 国家标准滞后或缺失, 制约了产业的快速发展[6]。据悉, 国家标准《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混合燃气标准》和《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混合燃气钢瓶标准》编制程序基本完成, 最快于2013年7月颁布实施[7]。

4 结语

GB 11174-2011《液化石油气》适用于炼厂和油气田生产的液化石油气, 明确规定商品丙丁烷混合物液化石油气产品不允许掺混二甲醚。

化工行业标准HG/T 3934-2007《二甲醚》适用于二甲醚的生产、检验和销售, 强调二甲醚作为化工产品。GB 25035-2010《城镇燃气用二甲醚》适用于城镇居民、商业和工业企业用的城镇燃气用二甲醚, 强调二甲醚作为燃料。农业行业标准NY/T1637-2008《二甲醚民用燃料》适用于单独或与液化石油气配混的二甲醚民用燃料, 也是强调二甲醚作为燃料, 标准还对“二甲醚与液化石油气的掺混使用”做了相关说明。

现行有效的液化石油气、二甲醚产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部分省市DME与LPG复合燃料的地方标准推动了燃气产业发展, 为DME与LPG复合燃料国家标准的发布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GB11174-2011, 液化石油气[S].

[2]GB 25035-2010, 城镇燃气用二甲醚[S].

[3]HG/T 3934-2007, 二甲醚[S].

[4]CJ/T 259-2007, 城镇燃气用二甲醚[S].

[5]NY/T 1637-2008, 二甲醚民用燃料[S].

[6]罗东晓, 等.二甲醚用作城镇燃气的技术及其经济性[J].天然气工业, 2010, 30 (4) :130-132.

从专利分析看国内二甲醚研发态势 篇7

二甲醚在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气体或压缩液体,具有轻微醚香味。相对密度(20℃)0.666,熔点-141.5℃,沸点-24.9℃,室温下蒸气压约为0.5MPa,与石油液化气(LPG)相似。溶于水及醇、乙醚、丙酮、氯仿等多种有机溶剂。易燃,在燃烧时火焰略带光亮,燃烧热(气态)为1455kJ/mol。常温下DME具有惰性,不易自动氧化,无腐蚀、无致癌性,在辐射或加热条件下可分解成甲烷、乙烷、甲醛等[1]。

二甲醚作为一种新兴的基本化工原料,具有毒性极低、易压缩、冷凝、气化及与许多极性或非极性溶剂互溶等特性,广泛用作气雾制品喷射剂、氟利昂替代制冷剂、溶剂等,并在制药、农药等化学工业中有许多独特的用途[2]。另外,作为清洁燃料方面的发展潜力巨大,已经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3]。

2 二甲醚专利统计分析

2.1 检索方法

进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CNKI),在学科领域栏选择所有学科,数据库栏选择“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数据库》收录了1985年9月以来的所有专利,包含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三个子库,准确地反映中国最新的专利发明。设计检索式为:主题=(二甲醚)(精确匹配)时间范围设置为所有年度,进行检索命中了596篇有关二甲醚的专利。

2.2 结果分析

在检索结果分组筛选栏,利用“分组分析方法”中的学科类别、作者单位、发表年度按钮,对各项分组进行统计,所得结果及其它各项用EXCEL进一步进行统计分析。

2.2.1 二甲醚专利各年度分布分析

对检索到的596篇相关专利,按年度进行统计,不同年度专利数量分布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得出以看出,国内二甲醚专利在1997年以前发展并不稳定。但从1997年开始,特别是2001年以来,该专利量上升速度明显加快,到2007年专利数量达到了峰值110件,2007年略有下降。说明国内二甲醚技术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2.2.2 专利权人情况分析

通过对专利权人拥有专利的情况统计分析,用表格的方式揭示同行业间一定时间范围内研发能力的强弱,在科研上技术投入的情况,相关科研成果科研动态和技术水平及重点研发方向。表2是国内二甲醚专利权人拥有专利数量前20名的情况。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我国拥有二甲醚专利数量前20名的专利权人中,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专利处于领先地位,说明该所在该技术领域具有较大的技术优势。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二,专利量约为排名第一的50%,第三到第九名的专利数量基本相当,没有大的区别,说明国内二甲醚技术的发展面比较宽,暂时没有形成相对集中甚至垄断的局面,这对企业的技术发展还是有利的。

2.2.2 技术构成情况分析

对596篇专利按照专利所属技术领域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所有专利分布在23个技术领域中,其中排在前10位的技术领域及不同时间段的专利数量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对二甲醚的研究比较少,研究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化工生产尾气回收和较高纯度产品的制备上。20世纪90年代研究主要集中在二甲醚的工业化制备的理论研究、技术路线,合成气二甲醚制取低碳烯烃、二甲醚应用及下游产品开发,在20世9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二甲醚作为车用替代燃料和洁净燃料的专利。进入21世纪,二甲醚的研究逐渐丰富,在二甲醚的工业化制备、技术路线,二甲醚作为柴油替代燃料的燃烧特性方面以及内燃机的改进方面也出现了大量的专利,对分子筛、浆化床反应器等设备改进技术、催化剂的研制、二甲醚的热力学性质和动力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的开创性研究,一些先进技术得到了规模化的开发。

3 结论

通过对国内二甲醚研究的有关专利分析表明,二甲醚的研究重点经历了化工中间品、溶剂、气雾剂和替代能源等不同阶段,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极大的扩展,成为能源化工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二甲醚特有的理化性能奠定了其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基础产业地位,可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和日常生活等领域,二甲醚未来主要发展趋势是用于替代汽车燃油、石油液化气和城市煤气等,市场前景极为广阔,应该是目前国际、国内优先发展的产业。

摘要:二甲醚作为一种新兴的基本化工原料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宽广,尤其是替代柴油作为燃料等领域的应用。本文通过对国内专利,包括国外在我国申请的二甲醚专利进行各种指标的定量分析,阐述了该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二甲醚,专利分析,清洁燃料,抛射剂

参考文献

[1]李伟,张希良.国内二甲醚研究述评[J].煤碳转化.2007;30(3):88-95

[2]崔晓莉,凌凤香.合成气一步法制取二甲醚技术研究进展[J].当代化工.2008;37 (3):304-307

聚甲氧基二甲醚合成工艺研究 篇8

关键词:聚甲氧基二甲醚,甲缩醛,三聚甲醛,分子筛

机动车尾气排放,特别是柴油车的尾气排放,是直接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虽然国内一直在强调柴油质量的升级,但是其推进速度依然远低于环境污染的日益严峻程度。雾霾袭城现象的频发,对油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升柴油品质,将含氧燃料作为调和组分可有效地改善柴油的燃烧性能,从而达到降低尾气排放的目的[1,2]。聚甲氧基二甲醚(结构式见图1)作为一类新型的含氧燃料,在降低柴油车尾气排放方面具有独特的环保优势,因此受到了国内外有关学者的密切关注,许多机构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开发工作[3,4]。

根据反应原料的不同,目前合成聚甲氧基二甲醚共有4种主要的技术路线:1)以甲醇和甲醛为原料的技术路线[5,6],该过程在原料成本上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但缺点在于反应效率极低;2)以甲醇和三聚甲醛为原料的技术路线[7,8],在反应过程中会生成水,从而导致后续产物的分离相当困难;3)以甲缩醛和多聚甲醛为原料的技术路线[9,10,11],以甲缩醛代替甲醇能避免在反应过程中生成水,降低了分离难度,但是多聚甲醛在反应体系中溶解度低是该过程的难以解决的问题;4)以甲缩醛和三聚甲醛为原料的技术路线[12,13,14],该过程在反应过程中不仅没有水生成,而且三聚甲醛在甲缩醛中溶解度较高,与多聚甲醛相比,该过程的传质阻力大大降低,因此,这是目前几种技术路线中反应效率最高的过程。

本文以甲缩醛和三聚甲醛为原料,筛选了高活性的催化剂;对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等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考察了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性能。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甲缩醛,三聚甲醛(Aladdin,分析纯),分子筛(南开大学催化剂厂),E500微型高压反应器(北京世纪森朗实验仪器有限公司)。

1.2 合成过程

将甲缩醛、三聚甲醛、催化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加入到高压反应釜中。在设定温度下,反应一定时间,待反应结束后,停止搅拌和加热,降至室温。取出反应产物称重后,进行离心分离。取上层清液,加入正辛烷为内标,以丙酮为溶剂,所得溶液经微孔滤膜过滤后,超声波脱气,制得待测溶液。在SP3420气相色谱中采用内标法进行定量分析,计算三聚甲醛的转化率以及产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和选择性。

1.3 分析表征

N2物理吸附:采用美国Micromeritics公司ASAP 2420型物理吸附仪表征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测试方法为:在120℃抽真空预处理1 h,升温至300℃处理3 h。以氮气为吸附质,在液氮温度下进行吸附。比表面积采用BET法计算,孔容及孔径分布采用BJH方法计算。

XRD:采用日本Rigaku公司D/Max-2500型X射线衍射仪(XRD)表征催化剂物相。测试条件为:管电流30 m A,管电压40 k V,Cu靶(0.154 06 nm),扫描步长0.026°,扫描范围5~70°。

NH3-TPD:采用美国Micromeritics公司Auto Chem 2910型化学吸附仪,通过NH3-TPD表征催化剂酸性。测试条件为:取0.1 g催化剂在400℃、40 m L/min的He气气氛下预处理30min,然后降至100℃吸附氨气至饱和,吹扫30min,以10℃/min的速率升温脱附至400℃,TCD检测。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催化剂的反应性能

催化剂类型的筛选见图2所示。催化剂筛选结果表明:SAPO-11、SAPO-34、ZSM-35、ZSM-5-Na型4种分子筛及SB粉、GL系列两种氧化铝都没有活性,但HZSM-22、Hβ、HY-14、HY-40、HZSM-5等5种分子筛对合成聚甲氧基二甲醚反应有活性。5种催化剂的三聚甲醛转化率为:HZSM-5(95.48%)>HY-14(95.51%)>Hβ(91.28%)>HY-40(79.97%)>HZSM-22(61.55%)。DMM3-8的选择性,HY-40(58.02%)>HZSM-5(57.02%)>Hβ(56.45%)>HY-14(55.01%)>HZSM-22。根据三聚甲醛转化率的指标,本文选择HZSM-5为催化剂。

2.2 分子筛硅铝比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分子筛硅铝比对催化性能的影响见图3所示。

从图3中看出,不同硅铝比的HZSM-5分子筛上,三聚甲醛转化率差别不大,其中DMM2的选择性为:HZSM-5-100<HZSM-5-60<HZSM-5-40<HZSM-5-80。从后续的分离角度来分析,如果生成DMM2的量越少,则分离的负荷越轻。因此,HZSM-5分子筛的硅铝比定为100。

2.3 反应条件对产物分布的影响

2.3.1 原料配比的影响

原料配比(质量比,下同)的考察结果(见图4)表明:增加三聚甲醛的用量对提高DMM3-4的选择性有一定作用,但继续增加三聚甲醛用量,对DMM3-4的选择性影响没有明显作用;另外,增大三聚甲醛的用量,反应产物中的重组分明显增多,DMM3-8的选择性从48.09%(3∶1)增大到了63.53%(1.2∶1)。由于重组分的含量增多,对反应并无益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抑制n>5以上组分的含量。因此,可将甲缩醛与三聚甲醛的质量比定为2∶1。

2.3.2 反应温度的影响

反应温度的考察结果(见图5)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三聚甲醛的转化率逐渐增大;在50~90℃范围内,DMM3-4的选择性维持在41%左右,但是温度过高时,DMM3-4的选择性急剧下降。而且,在反应过程中发现,120℃以上的高温下,反应的自生压力很高,还出现了大量白色固体,经分析后为多聚甲醛。综合考虑,可将反应温度定为70℃。

2.3.3 反应时间的影响

反应时间的考察结果表明(见表1):反应2 h后的各项指标与反应4、6 h均一致。为保证转化完全,反应时间定为4 h。

2.3.4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催化剂用量的考察结果表明(见表2):当催化剂用量大于1.5%时,反应结果基本保持一致;催化剂用量小于1.5%时,产物选择性变化不大,但三聚甲醛的转化率随着催化剂用量的减少而降低。

2.4 催化剂循环性能研究

催化剂循环性能的考察结果见图6。

从图6中看出,催化剂在多次循环中的反应性能均保持一致,这说明该催化剂具有优良的重复使用性能。另外,XRD(见图7)和BET(见表3)表征结果显示,催化剂反应前后孔道结构和晶相结构均无明显变化,这说明该催化剂具有稳定的结构。

3 结论

二甲醚装置 篇9

据Chem Eng (2010年第6期) 报道, 日本电力工业中央研究院能源工程研究实验室研制成功一种以二甲醚为溶剂从海藻中萃取“绿色原油”的工艺。该工艺利用液化二甲醚 (DME) 在油和水中具有溶混性的独特性能, 在室温和0.5MPa压力下, 使液化DME在1台含有海藻淤浆的塔中连续循环, 约10min后, 海藻中的油分被萃取到DME中。将饱含油分的DME从水中分离出来, 减压回收DME蒸气。采用蓝绿藻 (一种微藻类混合物, 微囊藻属) 进行实验, 与传统萃取方法相比, 使用DME萃取法, 油分的萃取效率可提高59倍。产品“绿色原油”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00~400, 热值低于木材, 为45.85kJ/g。研究人员正在采用其他藻类优化这种萃取工艺, 并计划将该工艺进行放大。

上一篇: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下一篇:党建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