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教学的导入

2024-08-03

初中历史课教学的导入(精选十篇)

初中历史课教学的导入 篇1

一、悬念导入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 刺激程度大, 变化性大, 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通过提出问题, 设置悬念,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抓住学生的内心, 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 在讲《元朝的统一》这一章时, 笔者先问学生:“大家知道成吉思汗吗?”学生几乎是齐声回到:“知道。”又问:“大家知道成吉思汗手下有一员大将叫木华黎的吗?”看过电视的同学马上回答“元朝的开国神箭手”, “勇猛过人”, “智慧过人”。再问:“他驻守什么地方, 你们知道吗?”同学们大都不发言了。笔者马上拿出准备好的《佳县志》, 翻到第二页, 对同学们说:“看, 他曾驻守在我们佳县, 还在黄河上搭过浮桥, 军队可以从桥上直接开往山西省的临县。”通过这样的导入, 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们就越想知道更多有关元朝和成吉思汗的故事。这样, 课堂教学就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图像导入法

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初中生的年龄小, 注意力不够集中, 往往凭兴趣认识事物。教师可以利用电化教学的手段, 把书本知识变成生动活泼的画面, 使课堂教学的“导入”变得生动有趣。如在讲《原始的农耕生活》一课时, 笔者把我县朱官寨石摞山遗址照片呈现出来, 问同学们:“我国最早的农耕人类出现在什么地方?”大家有回答“云南省元谋县的”, 也有回答“北京周口店的”。笔者指着画面说:“我们县的朱官寨乡也有。石摞山遗址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 陕西省文物考古工作者从1984年起, 多次进行详细考察、论证, 认为该遗址是迄今为止, 全国发现少有的原始社会古城堡遗址。从山上发现的陶罐、陶鬲、三足器以及石刀石斧等文物来看, 具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两个明显特征, 由此证明, 这一古城堡为距今大约5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古遗址。”然后, 让学生读“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等同学们读完, 笔者接着讲“不但西安附近的半坡村有原始农耕村落的遗址, 我们县也有。我县地处黄河西岸, 正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运用乡土历史图片的导入, 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歌曲导入法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 往往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 是最迅速而又最快地打动人心的艺术。现在的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大都喜爱唱歌, 所以用歌曲导入新课, 既新颖又最容易赢得学生的共鸣。如在讲抗日战争有关内容时, 笔者播放音乐《保卫黄河》。这首激昂的歌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手段, 以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国民党内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转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叛国投敌。在抗战日益艰难的情况下, 中国共产党人以不屈的斗志, 不怕流血牺牲, 勇于坚持抗战, 最终取得的抗战的伟大胜利。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到这种昂扬的激情, 一下子进入到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一堂课下来, 既让学生学到新的知识, 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四、诗词导入法

诗词语言精炼、生动、优美, 尤其受到初中学生的喜爱。利用集中反映历史事件发生背景和时代特征的诗词导入新课, 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而且还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教学《元朝的统治》一节时, 课堂伊始, 笔者就用配乐诗朗诵起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文天祥为抗击元军而率南宋军民英勇奋斗的一幕幕场景, 仿佛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文天祥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 又使孩子们为之钦佩。特别是当学生听到“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时, 一起跟着朗诵起来。在这种崇高的人格感召下, 学生们的课堂学习气氛十分活跃, 大家迫切地想在新课中了解文天祥所处的时代背景。

五、故事导入法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西方列强疯狂侵华史、罪恶史, 更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和前赴后继的奋斗史。历史教育的目的, 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积极奋发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过程中, 学生们会为“卧薪尝胆”的勾践、“东山再起”的谢安、“粉骨碎身全不惜, 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生发各种感情, 在接受心灵洗礼的同时产生各种积极的体验。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 将历史知识揉入故事情节中, 把史实故事化, 这样就会有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从而最终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境地。

谈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单元导入的技巧 篇2

崇仁县河上中学杨金荣

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新颖独特的导入就能先声夺人,激发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为上课提供良好的氛围和心理条件,让学生愉快地走进历史课堂,愉快地接受历史新知,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本文笔者结合十几年的初中历史教学经验谈谈初中历史学科导入的技巧,以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历史课的导入要有磁性

魏书生老师说过“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上课伊始,导入要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我这样导入:“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样的导入,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导入,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力和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呢?如讲述《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我这样导入:在一部电视剧里,描写秦汉之际,刘邦的妻子即后来的吕后,因躲避兵乱逃进一座尼姑庵中的故事,同学们想一想编剧、导演犯了什么错误?这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纳闷了:编剧好像没错呀!吕后是女的,当然是躲进尼姑庵呀!这符合情理,殊不知,却不符合历史史实。通过磁性的导入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在短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学生的思维紧跟教师的授课过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二、历史课的导入要有趣味性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历史课的导入中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境界,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正如H.A多勃洛波夫所说:“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这就要求教师导入时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其表现为:生动风趣、幽默诙谐;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手法(如故事引入);使用直观、电

化教具演示教学内容等。如《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的导入,我利用电化教具播放中英香港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的实况录像片段,进入课时内容讲述前既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能够在不觉间已经进入了教师所设立的氛围之中。如讲《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课时,我首先问学生:“在 2008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上,我国共得多少枚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51枚”,我紧接问:“同学们知道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吗?”学生有的交头接耳,有的翻看课本,有的坐在那儿直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通过这样的导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又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历史课的导入要有针对性

新课的导入一要针对教学内容实际,不同的课时、单元、不同性质的内容、不同的班级选择相应的导入方式;二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心理状态、知识层次等。如给小学生上课最好从讲故事、做游戏、唱歌入手;给初中生上课最好从启发谈话入手。笔者曾经听过《秦王扫六合》一节优质评选课,有位教师在学生充分预习后的导入是:“假如你是古代的一分子,你愿意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是愿意生活在秦朝?”教师的本意是让学生探究,进一步理解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但由于导入设计得不科学、不严谨、针对性差,致使很多学生的回答远离主题,使得教学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但有位教师的导入是通过多媒体将泰山上的石刻、五大夫松等图片搬上课堂,以此导入新课《秦王扫六合》,学生倍感亲切,针对性强,直接引发学生思考。因此教师导入时注意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甚至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它教学环节。

四、历史课的导入要有启发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让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即强烈的学习愿望。”导入时要紧紧围绕激发学生的思维来设计,注意从授课内容出发,抓住授课内容的重点和关键,巧妙设置学生感兴趣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情境,以此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激发学生急于探索的心理状态。如讲《难忘九一八》我利用课件这样导入:新华网9月18日电“经商不忘爱国”,这是今年沈阳市商界纪念“九一八事变”74周年的共同心声,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来临之际,沈阳市工商界向全市1.5万家会员发起倡议:9月18日不搞庆典活动。你知道“九一八事变”是怎么回事吗?为什么沈阳人民要纪念九一八?再如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启发式导入:我国政府把每年的五月四日作为青年节,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课文,介绍到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上的十幅浮雕中也有一副是纪念五四运动的。那么,作为当代中学生应怎样认识五四运动?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这种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可促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五、历史课的导入要有新颖性和多样性

历史课的导入必须注意新颖性和多样性,让学生常听常新。要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导入方式。如故事(典故)导入式、创设情境式、设疑激发式、温故(复习)导入式、音乐(诗歌、谜语)导入式、顺口溜导入式、角色扮演导入式、时事导入式等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如讲《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时,我利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导入,让学生与画面中的人物对号入座,分角色扮演汴河上的船夫,忙碌清贫的饮食摊主,出身高贵的官员,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大家现身说法,谈自己的衣食住行,说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的导入很容易打破了时空限制,拉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抓住历史知识与学生实际的契合点,让学生穿越时光隧道,走进历史,使学生不再感觉历史的遥远和陌生。如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我利用狼和牧羊人的故事导入,使学生真正理解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危害。如中考复习阶段,对历史人物的复习时,我设计了《走进历史人物》复习专题,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导入,引出历史人物,让学生讨论探究,引发学生共鸣。如讲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时,我以《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导入,教师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学生从“聊城站”出发,到了“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踏寻着秋收起义的历史足迹,瞻仰革命圣地——井冈山。学生在地图上进行了“红色之旅”,饶有兴趣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六、历史课的导入要有简洁性和目的性

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引子和“序幕”的导入,要求教师设计要精悍、简练概括。而不能庞杂冗长。如《鸦片战争》一课对林则徐虎门销烟一目,我选用一首竹枝词(朱枪一枝,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声震天;筒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到天。)导入来说明鸦片的危害,同时利用龚自珍的一首诗歌(鬼灯队队散秋萤,落魄参军泪眼荧。何不专城花县去,春夜寒食未曾醒。)导入,既对当时官吏吸毒成风和鸦片戕害身心的丑态进行了辛辣讽刺,又表达了广大人民痛恨鸦片的共同心声,为林则徐广东销烟做好了铺垫。这样用最少的语言、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导到要讲授的内容上来。由于受到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如果导入用时过多,就会影响课堂教学内容的讲述。片面追求导入的生动、有趣,导入用时过长,等到讲述教学内容时,剩时也就不多,于是加快进度,草草讲授。如我校教师初三的《法西斯势力猖獗》公开课上,用

《二战老兵解放纳粹集中营回忆》导入,用十五分钟的时间介绍,这样导致学生对导入内容虽然印象深刻,而对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反而印象模糊。因此为了使导入发挥引导学生思路的功能,设计的导入内容应简洁明了。

导入要有明确的目的,而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要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这既是讲授教学内容的需要,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如《北伐战争》一课我利用一首军歌导入:风云起,山河动,黄埔建军声势雄,革命壮士矢精忠。金戈铁马,百战沙场,安内攘外作先锋。纵横扫荡,复兴中华,所向无敌,立大功。旌旗耀,金鼓响,龙腾虎跃军威壮,忠诚精实风纪扬。机动攻势,勇敢沉着,奇袭主动智谋广。肝胆相照,团结自强,歼灭敌寇,凯歌唱。你知道这是哪支部队的军歌?这首歌包含了历史上两个重大事件。你知道是什么事件吗?这样的导入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导入时不能图热闹、讲形式,而把与教学目的无关的硬加上去,使导入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那些与教学目的无关、非教学所必需的、无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导语,即使再精彩、再有趣,也要忍痛割爱。

浅谈初中历史课教学的导入 篇3

历史课的导入应该是多样的,每堂课都应该给学生全新的感受,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了传统的教学利用新旧知识联系导入外,还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导入方法:

一、设置悬念,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的基石。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有探知的动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悬念作为新课的导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如,在学习《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这一课时,先设问:“在2012年举办的伦敦奥运会上,我国获得几块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三十七块。”然后再问:“哪位同学知道这第一名,也就是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呢?”学生坐在那儿直摇头,都不知道。然后指出:这冠军的称呼可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哦!此时,学生发自内心地想知道隐藏在这里的原因,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二、利用图像进行直观的导入

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加强直观教学。在具体的教学中,利用挂图、视频、动画进行导入,能加强直观教学,达到深化主题、强化记忆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比如,在讲述《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时,在幻灯上投影出秦的疆域图,让学生说出它的大致范围,然后又投影西汉的疆域,请学生作比较。然后指出在西汉统治时,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都是西汉的统治范围,这一地区是在西汉统治时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称之为“西域”。那西域又是怎样在两汉时期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呢?通过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地理知识,把历史、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用时事,联系史实进行导入

在教学中,根据新闻时事,联系具体的史实来导入新课,既可以使学生看到历史无处不在,又能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同时也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时事的来源在于平时的留心与积累。运用时事导入新课,还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情感的作用。

总之,历史课的导入应该是多样的。虽然形式各异,但目的都是为了化抽象为具体,融趣味于严肃,让学生有更大的积极性去学习历史。

初中历史教学的巧妙导入 篇4

一、诗词名句导入

诗词语言精练、生动、优美,学生喜爱朗读、背诵。在中国历史教学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词导入,可以营造活泼欢快的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之中, 亦可使学生将枯燥的历史知识与丰富的文学知识结合起来,启迪他们的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

如教学《盛世经济的繁荣》时,就可用杜甫《忆昔》诗导入:“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诗中的描绘,正是唐朝盛世经济繁荣的表现;学习《红军长征》时 ,不妨朗诵毛泽东的《长征》诗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滂沱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学生在朗诵之余,不但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而且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感染,然后由诗词所描写的内容让学生回答长征的行程路线, 体会长征路上的艰辛。在讲唐宋文化时,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名篇佳句,更是导入的极好素材。

二、历史故事导入

初中生处在一个身心发展的变化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一些富有趣味性的历史故事所感染, 一则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故事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 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比如《商鞅变法》一课可以先讲“徙木为信”的故事:“战国时期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 ,新法公布后 ,为使人们相信新法一定要执行, 商鞅命人在都城南门立了一根高大的木柱,声明谁搬到北门就给五十金。有一个胆大、力大的人果然得到五十金,人们认为商鞅很诚信就按新法行事。你知道商鞅变法的目的、内容和作用都有哪些吗? ”引入新课的学习。此外,烽火戏诸侯、卧薪尝胆、破釜沉舟、投鞭断流、公车上书等历史典故或成语故事均可用作导入语。在世界史中,《古代希腊》一节 ,可先讲述“木马计”和“马拉松长跑 ”的故事 ,《古代罗马》一节 ,可先讲《一只母狼和两个小孩》的故事 ,引入罗马城的来历等,都可以作为“开场白”导入新课。

三、多媒体影像导入

多媒体影像导入就是借助多媒体技术用生动直观的图像、动态的影视片断导入新课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再现历史情景,打破时空界限,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是教学中常用的有效的导入手段之一。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距离感比较遥远。人的认知是从感性开始的,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更容易被初中生接受。在历史课堂上,把学生带入所讲述的历史氛围是一种最直接、高效的手段。

《鸦片战争》一课可以先播放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电影片段, 以一种直观而形象的方式把学生引入新课。通过影视资料,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等, 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即林则徐“虎门销烟”只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 进一步探究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及这场战争的结果和影响。又如在讲述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时,可先播放《南京大屠杀》视频资料,渲染气氛,激发兴趣;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可先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电影片段,学生的激愤之情溢于言表,爱国主义情感悠然而生。教师在此基础上充满激情地进一步总结,会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运用多媒体影像导入时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 影像播放的时间不宜过长,播放的内容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

四、竞猜谜语导入

猜谜语是一项既能提高智力,又具有趣味性的活动,很受学生的欢迎,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出奇制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讲《抗日战争的胜利》时,我先给学生出了一个谜语,谜面是“小日本投降”,要求就其原因打一人名。学生立刻活跃起来,纷纷竞猜,我告诉大家答案就在这一课中,让其尽快看书,争当赢家。几分钟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答案众多。有人猜“屈原”(意即屈服于美国的原子弹);有人猜“苏武”(意即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攻打日本关东军);有人猜“毛遂”(意即毛泽东领导的抗日武装和人民群众奋战的结果);也有人猜“共工”(意即共同努力的结果)。面对众多的答案,我让学生再看书,从中找出最全面合理的一个,并解释其中的原因。学生忙得不亦乐乎,情绪异常高涨,超出预期的效果。

五、热门话题导入

利用学生中流行的热门话题导入, 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如在讲《女皇武则天》时适逢电视连续剧《武媚娘》热播,学生中正流传着唐朝人物故事。利用这一机会, 我设计了这一课的导入语:“同学们, 你们每天都在看《武媚娘》,议论武则天、李治、长孙无忌等 ,你们知道《武媚娘》所反映的是历史上什么时代的事吗? 今天我们所学的这节课将会告诉你们答案。”由此导入新课,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如讲《宋金对峙》中的“靖康之耻”时,我借助学生关注的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里人物郭靖、杨康名字的由来导入新课,学生的表现可想而知。

除上述这些导入方法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常用的还有复习导入、乡土历史导入、妙用对联导入、图片导入、新闻时事导入等。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历史教学导入新课 , 不必拘泥于某种模式,关键在于教师要把握好它、运用好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才能把历史课讲透、讲活,使之魅力无限。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巧妙地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历史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强化教学效果,就要探索独具匠心的课堂导入方法。针对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本文着重探讨诗词名句导入、历史故事导入、多媒体影像导入、竞猜谜语导入和热门话题导入五种导入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导入法新探 篇5

初中历史教学导入法新探

作者:刘恒江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9年第02期

不拘一格,因课而导,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那么定会大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用新颖的、有趣味性的导入法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体做法是:

一、设悬念,激发兴趣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问题、设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我在讲《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这一课时,我先问学生:“在2004年举办的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共得了几块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32块”,我紧接问:“那同学们知道这第一名,电就是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呢?”学生都不知道,坐在那儿直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通过这样的导人,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时事,联系史实

在教学中,根据新闻时事,联系具体的史实来导入新课,既可以使学生看到历史无处不在,学习历史能增长我们的知识,锻炼我们的能力,又能激起学,主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述《昌盛的秦汉文化》时,我这样用报上摘录的新闻来导人新课:据报导,1990年7月,探险家们在美洲密林中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汉人村,村民都讲汉语,保持了民族特色。据考证,这里的汉人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徐福率领数千名童男童女漂洋过海留下的后代。在日本也有类似的传说,现在日本还有一座徐福墓的遗址。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起来看看秦汉时期,封建迷信思想怎样在统治阶级中盛行呢?时事的来源,关键在于平时的留心与积累。它的运用除了上述作用外,还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情感的作用。

三、置图像,增强直观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如我在讲述《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时,在幻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灯上投影出秦的疆域图,让学生说出它的大致范围,然后又投影西汉的疆域,请学生两相比较;然后指出在西汉统治时,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都是西汉的统治范围,这一地区是在西汉统治时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称之为“西域”。那西域又是怎样在两汉时期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呢?通过本课的讲述,我们就能知道原因。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地理知识,把历史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起到较好的效果。

四、绘家乡,引起热忱

初中历史课教学的导入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方法;重要性;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而有趣、有效的课堂导入极为重要,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要前提。但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鸭填式”、“满堂灌”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据核心位置,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导致课堂教学效率极其低下。面对这种情况,要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优化利用导入方法,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其逐渐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法现状

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充分发挥教学导入法的作用,但就其应用现状来说,并不乐观。首先,还处于传统教学阶段。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升学压力的影响,满堂灌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占据主要位置。而导入又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传统教学导入法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标提出的客观要求,只是几句和课程内容相关的内容,而学生并没有被真正带入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师生间的互动很少,学生对新课题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其次,没有形成健全的系统。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导入法的主要运用者是教师,仅仅处于使用它的状况,并没有相关的手段、方法被应用其中。同时,教师也没有根据班级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结合教材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导入方法,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最后,教学导入方法仅从课堂需要出发。在应用课堂导入方法的时候,需要把它放在核心位置,要正确认识课堂导入方法,意识到其重要性,要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有优化利用。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的重要性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导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关乎教学效果的提高。良好的导入可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在历史教学中,课前导入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充分挖掘自身潜能,保持注意力集中,迅速融入到新课题学习中,确保教学活动有序开展。还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增加师生互动,使师生间建立一座沟通的桥梁,不断缩短彼此间的距离,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班级中每位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也能在一种“轻松、自然”的环境中学习课堂知识,获取更多的知识、技能,不断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导入方法优化措施

1.故事导入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故事是导入方法,不断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迅速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中。就故事导入法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讲述故事的形式,巧妙地导出本堂课的新课题,但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可以采用故事导入方法,只适合那些具有较强故事性的教学内容。以“辛亥革命”为例,由于该章节内容的故事性较强,教师可以巧妙利用该方法。在讲述“黄花岗起义”的时候,教师可以巧妙问题情境,引出该故事,再导入关于辛亥革命的内容,这样会不断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带着问题听故事,突破教学难点与重点。

2.图片导入法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导入的方法,导出新课题。在新时代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利用图片导入法的时候,教师要优化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特点,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抗日战争”为例,在教学中,教师要综合分析初中生特点,围绕章节内容,制定可行的PPT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经典电影场景图片,比如,电影《南京 南京》片段以及相关图片,导入本堂课新课题。以“和同为一家”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步辇图》,在网上收集一些相关的经典图画,以PPT的形式展现出来。并让学生相互讨论,结合章节内容和已掌握的知识点,结合创作背景,分析这些图画蕴含的意义。进而,把学生带入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视频导入法

繁杂、枯燥是历史学科的主要特征,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已有的历史水平低下,不具备完善的认知结构体系。教师可以把视频导入法巧妙地应用到教学中,来增加趣味性。以“抗日战争”为例,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把相关的视频插入到PPT课件中,比如,《南京 南京》,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在日本在侵占我国之后,如何展开杀戮的,能够触碰他们内心最柔软处,迅速融入到教学情境中,教师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新课题,还能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懂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认真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一些以农村为题材的抗日战争电影片段,比如,《举起手来》。通过观看电影片段,学生也能更好地了解我国农村发展历程,在抗日战争时期,朴实的农民是怎样抗日的,学生也会被他们那种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精神感动,树立远大的理想,在学习的同时,学会做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借助这些影片,学生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日本人是如何侵占我国的,也能迅速融入到新课题学习中,更好地理解章节中所提到的历史故事,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找到章节内容的主线,健全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

4.复习导入法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复习导入法是最常用的导入法,是以不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切入点,准确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引出新课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复习导入法不同于其它类型的导入方法,并不具备较强的趣味性,但历史课具有较强的连贯性,教师可以抓住这点,巧妙地设计教学内容,在温习旧知识的同时,引出新课题,有效连接不同知识点,让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新的知识点,准确把握历史概念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夏、商、周”为例,教师可以利用暴君的残暴统治,衔接导入新课题,即夏桀的昏庸、商纣的残忍、周厉王的专制,有着相同的结果,毁灭了一代王朝,直接或间接促成新王朝的建立。这样可以使新课题的导入不突兀,能够自然过渡。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引用导入方法至关重要,要从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把握好教学导入法的运用时间,加以优化利用,要不断优化已有的教学策略,将教学导入法加以落实,使其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以此,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他们作为整个教学的中心,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能够积极、主动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更多优秀的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使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学事业不断向前,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客观要求,走上长远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辉.探究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法的有效运用[J].新课程导学,2015(06)

[2]朱美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J].文学教育(中),2012(01)

[3]陈燕萍.谈几种新颖的初中历史教学导入方法[J].基础教育研究,2011(13)

[4]袁浩.关于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教学方法的探讨[J].新课程导学,2015(07)

作者简介:

初中历史课教学的导入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新颖导入方式,分析研究

在历史教学中,导入的新颖程度与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息息相关,新颖有趣的导入可以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兴趣倍增,更加积极地开展学习探究。反之,程序式简单化的导入则让历史教学氛围大打折扣。

一、运用疑问设置导入法调动学生探究欲望

设疑激趣是许多历史教师常用的导入方式。在教学一开始就通过几个具有思维引导作用的提问将学生带入历史学习之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探究的欲望,积极性更高。笔者在这一导入方法运用过程中重点把握好三个关键节点。首先,疑问的内容要来自于教材或与教材相关的内容,带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思想上更加感兴趣,也乐于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深入探究;其次,为了保证设疑导入的有效性,防止出现冷场,笔者在课前有意识地要求几名学生对照这些方向进行了资料的搜集,在课堂导入环节时,教师有提问、学生有回答,使整个教学过程浑然一体;另外,笔者在疑问设置导入法运用过程中注意语气语调和态度,给学生以一种亲切感,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学习过程之中,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二、运用电教手段导入法激发历史学习兴趣

电化教学手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得到了有效运用,也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手段使得历史教学所容纳的信息量倍增,演示方法也更加灵活。在教学导入环节,可以借助于电教手段的帮助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教学活动一环紧扣一环有序推进。例如在《红军长征》一课教学中,笔者事先搜集了有关红军长征的影视资料片段,翻雪山、过草地这些典型的场景是红军长征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的真实写照。笔者在教学导入时播放了一小段这样的视频,辅之以简要的介绍,让学生对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艰难险阻有了直观的认识,这样的导入相对于教学中的口头导入形象化程度更高,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效果也更为明显。在许多内容教学中,笔者都坚持以多媒体手段的帮助提高导入有效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开始阶段就接触到生动的信息,使整个历史课堂充满了生动因素,这也是提高历史教学成效的有力抓手。

三、运用新闻信息导入法增强学习感悟效果

在历史教学中,许多内容都代表了发展阶段中的某一个关键节点,在那个时代、那个年代都是振奋人心的大事。教师在教学导入时可以运用当时的新闻信息作为导入素材,还原当年的场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这对于提高学生内心感悟效果帮助非常明显。例如香港回归举世瞩目,这是亿万中华儿女倍感振奋的大事,九七回归是中华儿女永远铭记的一个场景。在《“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教学中,笔者专门上网搜集了九七回归当天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则新闻,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雄赳赳气昂昂进驻香港的场景,使得每一位中国人热血沸腾。当这样的新闻场景再次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波澜的时候,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契机。笔者播放这一段视频让学生重温了九七回归的震撼场景,增强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这对于学生深刻领悟教材内容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历史教学内容和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息息相关,选取那一时代、那一刻的新闻信息作为导入素材,可以还原历史、再现历史,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深刻地领悟学习内容。

四、运用资料介绍导入法丰富历史教学课堂

历史教学中涉及到不同阶段、不同人物,其中有许多趣味故事可以为教学活动增加生动的因素。教师以这些趣味小故事作为导入,可以从一开始就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这样的小故事要和教材内容一脉相承,前后连为一体。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一课教学中,笔者在导入环节向学生讲述了有关孝文帝改革旧风俗习惯的小故事。在这故事中,孝文帝知人善任,主张以改革开放包容的理念推进国家治理,从改革鲜卑旧俗、学习汉族生活方式和制度规章入手,推动了国家的发展。这样的小故事与课文所讲述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也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进方式理念的一个缩影,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由此导入新课,师生可以开展有效的互动,较好地丰富了教学课堂。资料导入可以有效提高历史教学的生动形象效果,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五、运用对比感悟导入法突出教学知识要点

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知古论今,从中发现规律、受到教育。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置鲜明的对比进行导入,进一步突出教学知识要点。例如在《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一课教学时,笔者在教学导入环节专门制作了一组多媒体图片对比,从现在的生活条件和三十年前群众的生活条件进行对比,以一组交通工具、住房条件、生活水平等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进行对比,这样的直观形象对比更具震撼效果。从步行、自行车到小汽车,从低矮的平房到高耸的楼房,学生能够在图片的对比中感悟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这就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在历史教学中,为了突出对教学内容中某一观点、某一思想的感悟,教师可以借助于对比导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强化思想认识、提高领悟效果,可以体现教学知识要点的强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法探讨 篇8

一、复习法导入

这种导入法主要是通过复习旧课引入到新课, 也就是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 采用过渡式导语或问题对学生的知识搭桥铺路, 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例:在教学《辛亥革命》一课时, 我先复习提问:“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然后着重指出失败的一面, 接着又问:“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并不满足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那么, 他的目的是什么?在中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后, 一部分进步的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探索中国的前途, 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式, 虽然缺少趣味性, 但可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 又以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有利于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二、倒叙式导入

用倒叙的方式, 创设浓重的学习气氛, 既对前面的内容作了小结, 也对新课内容作了铺垫。

例: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 先请学生看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时的图片, 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卖国的丑恶嘴脸, 使学生重新回到那耻辱的年代。然后设计这样的导言以渲染气氛:“同学们,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 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的血泪, 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 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 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新课《甲午中日战争》。”这样的导入, 一开始就制造了浓重的气氛, 然后让学生与教师产生共鸣, 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学的发展而发展, 两句设问,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表演法导入

这种导入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从教学需要出发, 根据教材内容, 分角色进行表演,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由此导入新课。

例: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时, 安排一些学生扮演示威的学生、商人、工人, 手拿标语游行并痛骂卖国贼, 在表演前要求学生注意运动时期的口号、标语及参与的力量。这样的导入, 把学生带入一个接近现实的情景, 让学生自觉参与, 在兴趣盎然的情景中步入新课, 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获取知识。

四、假设法导入

这种导入方法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缩短历史与现实的差距,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历史、思考历史。

例:在教学《洋务运动》一课时, 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看有关帝国主义瓜分狂潮及情况的投影, 然后提出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 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祖国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 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这样的导入, 让学生展开联想抒发自己的情怀, 及时捕捉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 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兴致高涨, 整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创设情景导入

这种导入方法是在讲新课之前, 通过歌曲、诗词、影视片、图片等, 引起学生兴趣, 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和浓烈的气氛中,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然后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吸引到所提的核心问题上来,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 歌曲导入。

如在教学《难忘九一八》一课时, 先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 悲愤沉重的音乐把每个学生的思绪带回了那耻辱的岁月, 如泣如诉、带着满腔悲愤的音符如潮涌出, 强烈的呼喊激发了学生了解事件的欲望。然后通过提问:“迫使东北人民离乡背井、抛弃宝藏的事件是什么?”在这样的情绪和感染下, 学生很快进入了这部分历史知识的学习之中,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掌握和理解。

2. 诗词导入。

如在教学《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 先带领学生朗读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 略加解释, 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这些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 然后提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这样运用与教材相关的诗词作铺垫,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景, 激发兴趣, 启动学生思维, 从而使学生较好地进入新课学习。

3. 影视情节、故事等导入。

如在教学《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一课时, 先播放《南昌起义》电影中的精彩片段, 让学生对历史背景、起义原因、经过、结果、意义有个大概了解, 然后讲述朱德在起义前夕设鸿门宴的故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导入新课。

4. 图片导入。

如在教学《戊戌变法》一课时, 先出示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图片, 然后根据史实进行描述, 提出问题:“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等。这样的导入, 先在学生面前再现历史人物的形象, 给学生以生动的视觉感受, 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再通过设问,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由此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可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情感, 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使他们注意力集中, 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在历史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但设计每节课的导入语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揭示教材的主要内容, 明确课堂的教学目的, 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二是要掌握学生特点, 注意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 导入要切合学生实际。

历史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变的过程,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 应始终以学生的优化学习为最终原则, 其中, 新课设计恰当的导入方法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功。只要我们勤于思考、不断反思, 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得精彩无限。

摘要: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 一个成功的导入法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兴趣, 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文试对历史课堂导入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新课导入,设计

参考文献

浅议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新课导入 篇9

一、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是历史教学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教师引导, 复习提问的方法作为教学活动的开始, 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引出新知识, 在知识的引出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 能帮助学生回忆、掌握旧知识, 有效启迪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很自然地进入新课学习。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夏商西周的更迭》一课时, 笔者与学生共同回忆了远古时代的历史, 探讨对北京人、半坡人、河姆渡人、炎帝、尧、舜、禹等的体貌特征和生活劳作方面的认识, 帮助学生认识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曲折而漫长的历程, 然后导入新课:“远古人类的智慧和艰苦创业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 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奴隶社会, 我国历史从此迎来了文明时代。首先, 我们先来了解夏、商、西周的更迭。”用一句话高度概括了新课的内容, 并顺利导入新课。

二、设疑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无数成功的课例也证明, 课前给学生设置悬念, 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尤其是初中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通过给学生设置疑问,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新知探究的欲望和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一课时, 笔者首先向学生提问:“西周初年, 周王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采取了什么政策?”学生回答:“分封制。”然后再促其思考:“是不是采取分封制, 西周的统治就可以长治久安了呢?”通过设置疑问, 为导入新课内容做好铺垫。

三、联系生活导入法

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有充分的感性认识, 越是贴近生活就越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理解。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 为引入新知识提供大量的背景材料, 从而消除学生对历史课的厌倦情绪, 并能怀着愉悦的心情接受新知识。例如在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课时, 笔者首先让学生思考:当今世界格局出现了什么样的特点?威胁当今世界和平安全的因素有哪些?至今未发生世界大战的原因是什么?从而把学生的思考能力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同时也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兴趣。

四、故事导入法

学生都是爱听故事的。故事能帮助学生将有趣的情境与有用的知识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听故事的愉悦活动中学到知识,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 教师可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 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运用故事来导入新课, 寓教于乐。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一课时, 笔者为学生讲述了“女娲补天”的传说,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故事结束了还觉得意犹未尽。笔者顺势说道:“其实不仅仅有‘女娲补天’这一传说, 在这一时期还有很多其他传说, 如盘古开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传说, 甚至还有“炎黄子孙”这个词语的由来,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它有着怎样的灿烂文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五、多媒体导入法

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丰富了教学内容, 活跃了课堂氛围, 使莘莘学子获益匪浅。因此,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等特点,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投入学习,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例如在教学《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一课时, 笔者利用多媒体首先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 并展现歌词, 使学生能从这首歌中充分体会到当时老百姓悲愤、凄凉、无奈、沉重的心情。然后, 笔者这样说道:“这首歌是当时西安第二中学的教员张寒晖1936年创作的, 很快这首歌就传遍了大江南北。那么, 这首歌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呢?”这样就很自然地从这首不朽的民族战歌的创作背景引入新课九一八事变的内容。

总之, 历史课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 教师所运用的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选择, 充分利用导入课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振成.初中历史课导入方法之我见[J].黑河教育, 2012 (5) .

初中历史课的导入技巧 篇10

一、历史课的导入要有磁性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上课伊始,导入要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如讲《火烧圆明园》时,我这样导入:“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既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又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力和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呢?又如在讲述《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时,我这样导入:“在一部电视剧里,描写秦汉之际,刘邦的妻子即后来的吕后,因躲避兵乱逃进一座尼姑庵中的故事,同学们想一想编剧、导演犯了什么错误?这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纳闷了:编剧好像没错呀!吕后是女的,当然是躲进尼姑庵呀!这符合情理,殊不知,却不符合历史史实。”磁性的导入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学习,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思维紧跟教师的授课过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二、历史课的导入要有趣味性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在历史课的导入中,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境界,刺激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正如H.A多勃洛波夫所说:“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时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如《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的导入,我利用电化教具播放中英香港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的实况录像片段,进入课时内容讲述前既吊足学生的胃口,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不觉间进入我所设立的氛围之中。又如讲《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时,我首先问学生:“在2008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上,我国共得多少枚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51枚。”我紧接着问:“同学们知道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吗?”学生有的交头接耳,有的翻看课本,有的坐在那儿直摇头。我接着说:“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这样的导入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又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唤醒他们的参与意识。

三、历史课的导入要有针对性

新课的导入一要针对教学内容实际,不同的课时、单元、不同性质的内容、不同的班级选择相应的导入方式;二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心理状态、知识层次等。如给小学生上课最好从讲故事、做游戏、唱歌入手;给初中生上课最好从启发谈话入手。我曾经听过《秦王扫六合》的优质评选课,有位教师在学生充分预习后的导入是:“假如你是古代的一分子,你愿意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是愿意生活在秦朝?”教师的本意是让学生探究,进一步理解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但由于导入设计得不科学、不严谨、针对性差,致使很多学生的回答远离主题,使得教学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但有位教师的导入是通过多媒体将泰山上的石刻、五大夫松等图片搬上课堂,使学生倍感亲切,针对性强,直接引发学生思考。因此,教师在导入时要注意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甚至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它教学环节。

四、历史课的导入要有启发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让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即强烈的学习愿望。”在导入时要紧紧围绕激发学生的思维来设计,注意从授课内容出发,抓住授课内容的重点和关键,巧妙设置学生感兴趣而一时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情境,以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激发学生急于探索的心理状态。如讲《难忘九一八》时,我利用课件这样导入:“新华网9月18日电‘经商不忘爱国’,这是今年沈阳市商界纪念‘九·一八事变’74周年的共同心声,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来临之际,沈阳市工商界向全市1.5万家会员发起倡议:9月18日不搞庆典活动。你知道‘九·一八事变’是怎么回事吗?为什么沈阳人民要纪念九一八?”又如讲《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启发式导入:“我国政府把每年的五月四日作为青年节,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课文,介绍到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上的十幅浮雕中也有一副是纪念五四运动的。那么,作为当代中学生应怎样认识五四运动?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这种富有启发性的导入促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上一篇:高校基建修缮工程下一篇:施工项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