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诚信与诚信企业

2024-09-05

企业诚信与诚信企业(精选十篇)

企业诚信与诚信企业 篇1

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诚信缺失也就是信用制度缺失。计划经济转型带来了市场自由, 但却使伦理道德出现了趋利忘义的裂缝;对利益最大化的狂热追求, 突破了经济行为的道德底线, 诚信被人为地与利益割裂、对立。笔者通过企业应对诚信危机措施的分析, 归结了诚信缺失的原因。

1. 企业诚信需求丧失

追求利润是企业的目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从贫穷到富裕, 国家的综合实力在提高, 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 企业对于利润的追求更是飞速膨胀。然而, 许多企业的诚信并未随着人们日益富裕的生活而提高, 反而在利益的诱惑下一点点丧失。我国的中小企业占大多数, 竞争激烈, 大多数企业的领导人素质较低, 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往往选择唯利是图、急功近利。

2. 法律制度不完善

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 让守信者有所得、失信者有所失, 就必须建立健全信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什么是失信行为, 如何承担失信的法律责任, 做到有法可依。然而, 我国信用立法严重滞后, 尚未制定与信用制度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 因此无法对企业的各种失信行为加以具体认定, 给予制裁和惩罚。失信成本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失信行为被发现和被追究的可能性;二是对失信行为惩罚的力度。由于缺乏信用管理的专门法律法规和诚信体系, 致使企业背信偿付的成本远远低于守信得到的利益, 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当然变成了一纸空文。纵观发达国家的相应立法, 对违法行为的处罚结果都会使违法者倾家荡产。只有具备了健全的信用管理法规体系, 企业才能树立诚信意识, 减少并杜绝失信行为。缺乏法律法规和诚信体系, 就会使失信者有恃无恐, 这也是失信行为愈演愈烈并已成为一种严重社会公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3.潜规则——不当的营销方式

宣传虚假信息、虚假证明和恶意促销的现象在商家选择营销方式时频频发生。人们在旅游中经常上当“挨宰”, 购买的商品与商家的宣传大相径庭, 这种营销模式就是指商家仅仅依靠各种营销手段而不是以产品升级换代来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而所谓的“营销手段”也仅仅集中于高强度的广告轰炸和短期促销。商家把大部分财力用于广告宣传, 甚至不惜伪造各种证明或收买专业人士来推广商品、提高知名度, 这些都成了“潜规则”。

在我国市场上, 最早的保健品经销商都是坐商, 习惯于厂家投放广告, 自己扮演单纯的物流商、现金中转站的角色。现在大多数保健品经销商是代理商, 用较低的价格从厂家进货, 自己投放广告, 通过药店、商场、超市等渠道实现终端销售, 他们很少提供服务, 最多不过是进行产品答疑, 采用广告轰炸、坐地收钱的模式。在市场竞争较弱的情况下, 传统经销商无需花费很大精力, 只要按照套路操作就能获取丰厚的利润。然而随着市场环境越来越规范, 消费者日趋理性, 维权意识不断觉醒, 这种营销模式难以为继, 终将被新的营销方式所取代。

企业诚信建设的基本方法

诚信, 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是树立品牌的基础, 更是企业迎接挑战的前提。企业可从质量、服务、管理等方面提高核心竞争力, 而所有这一切无一不是以诚信做保障。

保障对顾客的真诚, 兑现对顾客的承诺, 坚持诚信经营所形成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 也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有了这种核心竞争力, 利益最大化将在时间坐标上无限延伸。也就是说, 诚信并非纯伦理观念, 它可进入经济领域, 实现与利益最大化的融合, 即利、义能够兼得。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一个企业要永续经营, 首先要得到社会的承认、用户的承认。企业对用户真诚到永远, 才有用户、社会对企业的回报, 才能保障企业向前发展。”说到底, 加强诚信管理是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怎样发挥企业诚信优势, 创建诚信文化, 创造商业利益, 进行诚信建设?企业诚信建设的前提不仅是产品或服务适合市场需要, 并且质量不低于竞争对手。试想, 如果企业的产品没有现实或潜在的市场需求, 那么不论这个企业多么注重诚信建设, 产品或服务质量多么好, 这样的诚信建设是没有市场基础的, 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说, 企业的诚信建设与市场需求、产品质量紧密相连, 缺一不可。

企业诚信建设的关键是引导并固化员工对企业、对顾客的诚信意识, 使他们从提高企业效益、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角度, 以优质的产品、诚实的心态面对不同的顾客。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不仅要树立“诚实守信”的企业精神, 创造良好的精神氛围, 而且还要在企业的生产营销环节中创建良好的企业信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多数企业之间, 特别是大企业之间在设备、技术水平和员工整体素质方面相差无几, 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越来越集中于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品牌知名度等因素。

1.价格因素

企业制造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的成本价是由劳动效率决定的。如果企业注重引导全体员工以诚信的心态对待工作,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那么单位成本就可能处于同行业最低或较低的水平, 这样就可在质量与竞争对手保持一致的前提下, 以较低的价格满足顾客的需求, 按照顾客同等的质量比价格的心理, 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在正常情况下就会大幅度上升, 效益也会大幅度提高。所以从价格上说, 企业管理的关键是培养广大员工对企业的诚信, 引导他们以高度的事业心促进生产效率、整体效益不断提高。

2. 质量因素

在同等设备、技术水平的条件下, 企业制造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质量是由全体员工的素质或责任心决定的。这种责任心从诚信的角度说, 是员工对本企业的忠诚度。如果企业引导全体员工以诚信的心态对待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那么质量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在同等价格甚至比竞争对手价格低的条件下, 比竞争对手质量高的产品或服务在正常情况下一定会更受市场的欢迎。

3. 品牌知名度

塑造知名品牌, 不仅与企业的广告宣传力度有关, 而且与产品或服务质量、企业在顾客心目中的形象有关, 一句话, 与企业对内对外的诚信度有关。事实上, 国内外许多基业长青的企业, 如张裕集团、茅台酒厂、宝洁公司、摩托罗拉公司、强生公司等都是靠强化对内对外的诚信而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有的甚至成为本行业的“领头羊”。

企业诚信与伦理 篇2

2013—— 2014 第二 学期

课程名称:经济伦理学与价值观

任课教师:董泽文

学生姓名:张斌

班级:生物工程1101

学号:41041101

21论文题目:《企业诚信与经济伦理》

内容摘要:企业无时不需诚信!诚信是企业的基石,只有立好这块基石,企业才能长盛不衰。诚信也是为人之本,只有讲诚信的人,才能融入社会,才能拥有发展的空间。我们不单单要从经济来搞活企业,我们还必须从伦理来为企业着想,这是各项长远之际,是企业生存的条件,也是关于企业的诚信,企业的信誉。

关 键 词:苏丹红一号,企业诚信,经济伦理

企业诚信与经济伦理

日本大企业家小池说过:“做生意成功的第一要决就是诚信。诚信就像树木的根,没有根,树木就不会有生命。”可是往往在企业中,当企业运用于经济伦理时,不道德的商业行为却在泛滥,因为这种做法有很大原因是由于当获利机会胜过被抓住受惩罚的风险时,管理者受到对增加个人及企业财富的合理考虑的驱使,甚至即使被抓住,法律上的罪过也很少会带来社会对他的孤立排斥。竞争的刺激促使他们力求表现得比同类出色,此时道德伦理在他们的价值观中的重要性下降了不少。

曾今在2005年2月18日,英国最大的食品制造商的产品中发现了被欧盟禁用的苏丹红一号色素,下架食品达到500多种。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5年23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质检部门加强对含有“苏丹红一号”食品的检验监管,严防含有“苏丹红一号”的食品进入中国市场。

2005年3月4日,北京市有关部门从亨氏辣椒酱中检出“苏丹红一号”。不久,湖南长沙坛坛香调料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坛坛乡辣椒萝卜”也被检出含有“苏丹红一号”。

2005年3月15日,肯德基新奥尔良烤翅和新奥尔良烤鸡腿堡调料中发现了“苏丹红一号”成份。几天后,北京市有关部门在食品专项执法检查中再次发现,肯德基用在“香辣鸡腿堡”、“辣鸡翅”、“劲爆鸡米花”3种产品上的“辣腌泡粉”中含有“苏丹红一号”。

随后,全国11个省市30家企业的88个样品被检出含有苏丹红,苏丹红事件席卷中国。

2005年经过质监、公安部门一个多月来的调查,发现本次事件中,广州田洋食品有限公司用一直使用“苏丹红一号”含量高达98%的工业色素“油溶黄”生产辣椒红一号食品添加剂,而此食品添加剂正是此次苏丹红事件的源头。随后,该公司的两个主要涉案人员谭伟棠、冯永华于4月9日被公安部门刑拘。

“苏丹红一号”型色素是一种人造化学制剂,会导致鼠类患癌,它在人类肝细胞研究中也显现出可能致癌的特性。食品工业研究专家指出,由于这种被当成食用色素的染色剂只会缓慢影响食用者的健康,并不会快速致病,因此隐蔽性很强。但长期食用含“苏丹红”食品的消费者,对其身体造成的最突出危害可能会使肝部DNA结构变化,导致肝部病症。

明知道“苏丹红一号”是工业原料,人是不能食用的,为了获取利润,偏要昧着良心将它加到食品中;明知道顾客购买“苏丹红一号”是害人的,“苏丹红一号”的经销商还要几次找上门去推销。更令人忧虑的是,这种状况任其蔓延,始作俑者会由无知走向故意,由见利忘义走向谋财害命,由不讲道德走向违法犯罪。这样,我们损失的就不仅是财产,而是身体的健康,生命的安全;不仅是发展的可能,而是生存的条件。沉痛的教训告诉我们:没有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就没有安全的食品。在全体公民中大力倡导“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项十分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而且是与你我他的生活和发展紧密相关、需要我们每个人自觉承担、主动参与的社会责任和公民义务。

这一事件的发生,给人们以教育:欲建立企业,先建立信誉;欲做大企业,先做好信誉;欲做强企业,先做牢信誉。诚实守信一向被我们民族视为“立人之本”、“立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能做大做强、久盛不衰的企业,有哪个不

是恪守信誉的企业?“苏丹红一号”事件固然给消费者家庭、给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但害人者必害己,损人者必损己。始作俑者正在受到党纪政纪的严肃处理、国家法律的严厉制裁;生产厂家由红红火火的发展变成了冷冷落落的停产整顿,使用“苏丹红一号”的产业的生产受到了很大冲击,严重影响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深刻的教训告诉我们:在信用交易已经成为现代市场主要交易形式的历史条件下,在全社会倡导诚实守信、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不仅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的基础,也是提高国内外市场融合度的必然要求。诚实守信,不仅是做人之根本,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根本。

敢于面对自己过错的企业,能够改正自己错误的企业,这样的企业才有希望和未来。“苏丹红一号”事件是一个反面教材,相信有关地方、部门和企业能够汲取教训,痛改前非。这样,我们的生活环境、发展环境,将不断得到改善,得到发展,得到提高。我们应该具备这样的素质、拥有这样的能力,我们更应该有这样的信心。

企业无时不需诚信!诚信是企业的基石,只有立好这块基石,企业才能长盛不衰。诚信也是为人之本,只有讲诚信的人,才能融入社会,才能拥有发展的空间。我们不单单要从经济来搞活企业,我们还必须从伦理来为企业着想,这是各项长远之际,是企业生存的条件,也是关于企业的诚信,企业的信誉。

参考文献:

[1]周忠之 高惠珠 《经济伦理学》

企业形象与诚信法则 篇3

尽管我们并不知道这位“木兰”最终是否通过这种网络留言的特殊方式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看到上述对话的网民,大抵会对这个企业及其产品多一些好感。不仅如此,如果那位与“木兰”对话的网友真的是该企业的员工,那么这个电脑品牌在构建和维护其诚信形象方面就确实做到了“全天候”和“全方位”——这让我们对国内企业的诚信素质有了更新的认识。

诚信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也是客户对企业的最基本、最原则的要求。没有诚信的市场和社会,无论对厂商还是对客户来说都意味着巨大且无谓的成本支出。无怪乎2004年3·15的主题被确定为“诚信·维权”。长期以来,作为一个由海外舶来的纪念日,在中国,3·15竟成为了少数一部分企业的“慎惧之日”——随着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的迫近,这些企业唯恐被“抓住把柄”,总担心媒体曝光。之所以如此,应该和这些企业没有建立一个瞄准“诚信形象”的正确公关体系有关。

从概念上说,诚信是指企业以“诚实、信用”原则作为基本的商业道德标准和根本的行为准则,全面、充分履行与客户的约定义务,抵制各种商业欺诈行为。如果摈除空泛的概念,我们能否可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和“量化”企业的诚信度呢?

企业的诚信度是企业的承诺和企业的行为表现之差。差值越大,企业的诚信度就越低;差值为零,说明企业完全兑现了承诺;差值为负值,则意味着企业的贡献不仅超越了其允诺,且突破了权利主体的“预期”。

由于诚信是体现在“承诺”与“表现”的一致性上,因此企业不应对权利主体作出高于其实际表现的承诺,也就是说,必须在客观评估自身实力的前提下,规范与客户的沟通内容(不要大言无当),控制沟通频度(不要过量宣传),把握沟通时机(不要过于超前或滞后)。企业承诺过当就可能引发诚信危机。

在中国,一些企业故意对位于金字塔基的客户进行言过其实的传播,类似的案例很常见:人们经常能够从电视里看到某种数码产品的广告,这种售价仅千余元的产品据说融合了DV、DC、摄像头、闪存盘等各类流行数码设备的功能,多才多艺且性价比超常——其广告暗示客户,只要“一机在手”,便等于拥有了价值上万的多种数码产品……然而,当用户一旦发现这种“全能机”仅配置了130万像素的CMOS镜头、图像模糊且噪点处处,便会对该产品及其制造商、经销商产生“不诚信”的印象。

过量宣传也会引发媒体和受众对企业诚信的质疑。像保健品和医药行业的一些反例便很能说明问题:某种已在中国市场上销售多年的保健食品,其所背负的骂名几乎与其取得的成功同样沉重。尽管这种产品的主要成分已经医学证明有确切的保健效果,但由于其广告频度过高,且形式简单、内容乏味、毫无美学价值可言,导致媒体乃至公众不断爆出有关这种产品的负面舆论,甚至于从产品效果、用户体验等方面指责企业的诚信。

诚信与道德:企业生命之源 篇4

一、市场经济行为的“利己”与“利他”法则

穷则思变,这是中国社会在面对贫穷或者根本的温饱问题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所必须做出的思考。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恩格斯曾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然而,由于受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影响,人们主观性地把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等同起来,否定市场,否定商品流通。其结果不但没有给人民带来福祉,反而使人民生活越加贫困。20世纪90年代,也就是随着苏东社会主义社会的解体,邓小平同志视察了南方,他以一位改革者的魄力,对何谓社会主义提出了著名论断,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此后,中国社会全面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浪潮中。

不过,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知仍然是模糊的。或者说,“非人格化”与市场经济已被人们画上了等号。正如温家宝说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的推进,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的确,随着物欲的膨胀和在“一切向钱看”扭曲价值观的驱使下,社会道德被淹没在“非人格化”的市场经济洪流中。其实,评判任何一个家庭和社会的幸福与文明程度,如果发现其没有道德或者道德正在丧失,那么它们都没有幸福和文明可言。

那么,市场经济行为应该拥有怎样的法则呢?“利己”与“利他”相结合就是市场经济的善的法则。相反,损人利己则是市场经济行为恶的法则。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经济行为主体或“经济人”,其经济行为的目的就是为赚取利润,实现利润最大化、价值最大化。而消费者的行为目的,则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实现效用最大化,使用价值最大化。这是一切市场经济行为的“利己”法则。亚当·斯密曾这样解释理性经济人,“每个人都不断努力为他所支配的一切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确实,他所追求的是他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社会的利益。但是,他对自己利益的追求自然会———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择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3]如果没有这一根本的行为动机,经济交往的行为则难以发生。也正是在这一“利己”法则之上,各种资源获得了最优化配置,经济交往也自由进行。然而,这仅仅是在一种纯粹的经济假设中实现的经济行为。如果把经济行为纳入到复杂的社会体系中,那么“利他”原则是任何社会要素都不可违背的。

《新韦氏国际大词典》写道:“经济人,这是对人的一种假设,假设人可以免除那些利他的感情和动机的干扰,进而可以非常自私地追求财富以及财富所能带来的各种享乐。”在现实的生活中,并没有纯粹的理想状态的“经济人”,因为任何一个人除了要活动于经济领域外,即使是他的市场经济行为再多,他也要有种种非市场经济行为,如谈情说爱、教育子女、孝顺父母等等。而正是这些行为,使他又必须成为社会人,因而,他的行为动机和目的又必须带有利他性,否则,他将在社会上寸步难行。在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两部著作《富国论》与《道德情操论》中,“利己”与“利他”法则已经说的很透彻了,即当人们在推崇“假设经济人”和“市场看不见的手”时,也要从《道德情操论》那里明白,人是社会的人,他(她)对物欲的追求不能摆脱道德情感的约束,他(她)必须把道德因素永远地种植在心灵里,他(她)的经济行为必须带有“利他”性,这也是经济行为获得合法性的根据。

二、企业的双重属性是赢利与道德

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基本元素和单位,赢利或者“利己”是它的属性;同时,企业也是社会群体里的现实要素,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也就是它的道德属性是它作为社会存在物的另一表现。在中国的经济文化传统里,历来有贾而好儒的徽商美谈。徽商以儒家的“仁”、“义”作为道德规范,以“诚”、“信”作为商贸法则。以仁为本,以义获利,至诚至信,在商界赢得了信誉。徽商正是以道德内化的方式,树立了“道德”与“赢利”共存的经营理念,从而为自己商业生命开启了道路。

在现代企业制度里,真正意识到企业的道德属性并视之为市场角逐的核心竞争力的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以后。这是因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企业的识别已不仅仅是产品了,而更在于其文化系统。这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能给企业带来巨大财富的无形资产。据调查,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财富》杂志排名前五百家的企业中,就有90%以上的企业有了成文的伦理守则。在美国,约有60%的大企业设专门的伦理机构,负责有关企业伦理的事务,约30%~40%的企业对员工进行过某种形式的伦理培训。近年来,在欧美的大学已开设了500门以上的企业伦理课程,有关的教材和专著多达上千种。其中,美国有90%以上的商学院和管理学院已经开设了有关企业伦理的课程。哈佛商学院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节必修课是“管理决策与伦理价值”。大多数企业都认识到,企业要长盛不衰,必须将伦理整合进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与行为规范之中。企业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则来治理,按伦理来经营,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另外,由于市场与法律本身的局限,也要求企业必须具有道德属性。市场有缺陷是不争的事实,法律的局限性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人们把企业的未来命运寄托在伦理上,渴望通过企业伦理救治现有企业内外治理体系中的弊端。法作为一种强制性权力规范,它仅仅规范企业具有重大社会效用的行为,而伦理则能规范企业所有的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

企业伦理建设除了其自身意识到道德问题的重要性外,再者,就是消费者以及民间社会组织的文化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增强。在国外、尤其是在发达国家,由于民间社会或者公民社会的日益强大,它们往往有能力对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决策进行参与和监督,比如人们熟知的绿色组织、环境保护组织、动物保护组织等等,这些非赢利、非政府性质的社会组织把人类自卫性生存机制放在第一位,从风险社会的角度,对由于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环境恶化、转基因食品、乱捕滥杀等问题提出抗议,并监督和遏制恶性的非道德、非人格的市场经济行为。在中国,虽然民间社会发展相对缓慢,但可喜的是,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高度普及,网络民主的发展已成定局,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对各种非道德经济行为进行曝光、揭露和批判。最近,在中国市场出现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以及几家大型超市的价格欺骗行为就是首先被网络曝光后才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的。目前,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政府已明确表示,今后的官员政绩考核将把就有毒食品问题纳入其中。

由此可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道德对于企业而言,无论它是以一种内化的方式,还是迫于外在的压力,总之,道德的因素必须要融入企业发展的精髓中,这也是近年来人们把企业称为“企业公民”的原因,就是要求企业必须对社会尽到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三、企业伦理建设乃是企业生存之本

IBM咨询公司曾在1993—1995年对全球五百家大型企业中的37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企业伦理建设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运作和成功。简言之,企业伦理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企业伦理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必须从伦理角度进行经营决策,它是企业发展的价值导向系统。对内对外,企业都要充分考虑其各种利益相关者,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不损害他们的权益。以高度的人性化治理方式,使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与企业融为一道德整体。

传统的对企业生命问题的认识,往往是以产品的生命周期为判断标准,例如结合市场的需求情况,把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介绍期(或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并根据产品所处的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的营销方案。但是,也必须认识到,产品无论处于那个周期,它都如同人的生命一样,不可缺失的就是“尊严”,这个尊严就是道德的外化,如果一个产品的出现,它不是在增进人类社会的积极的价值需要,而是在有损于社会发展,败坏人类道德体系,这样的产品将和它的企业一样是无生命的。比如,一些开发商针对青少年的好奇心理,开放了以暴力和性游戏为主的电玩软件,那这样的企业和产品就是人类社会的公敌。因此,仅仅从产品的生命周期来判断企业的生命问题是太过于简单化了。只有在企业内注入伦理要素,也才是给企业注入了灵魂和血液。

在企业伦理建设中,诚信乃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之首,或者说,诚信是企业伦理道德中的母德,是一切道德规范得以建立的基础。失去了诚信,也就失去了企业得生存的根基。《论语·颜渊》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说明了,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政府。然而,当这三条不得不去掉其中一条,两条的话,去那个呢?孔子的观点是,可以先去掉军备,后去掉粮食,但是信用是千万不可以去掉的。可见,诚信对于国家治理,乃至今天的企业治理的重要性。

诚信可以分为诚和信两方面:与自己思想相符合的叫做诚、真诚;与自己的行为相符合叫做信、守信。反之,与自己思想不相符的叫做谎;与自己的行为不符叫做失信。对于企业而言,它的行为只要求做到不违法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法律不是“天衣”,总是有缝可钻的。如果讲伦理底线的话,那么诚信应该是对企业最基本的要求。企业在经济交往过程中,必须做到“心口一致”、“言行一致”。其实,从交易成本看,诚信减少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增强交换效益,也最终增进了全社会和每个企业的利益。相反,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诚信的品质,它将为此付出巨大的生存成本,就更不用说,它会具有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的潜力了。一个没有诚信的企业,即便是它依靠虚假和欺骗获得一时的利益,但很快它就会受到社会对其做出的最严厉的判决。

如果诚信成就了企业的发展,那么获得发展的企业还须在伦理建设中继续往下走,这样它的生命才会融入到整体社会的生命中。从上文所提到的“企业公民”的意涵来说,就是要求企业必须对社会承担起慈善救助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欧盟明确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公司在资源的基础上把社会和环境关切整合到它们的经营运作以及它们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中”。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必须与社会融为一体,要把赢利的钱拿出一部分回报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必须认识到,企业的发展既是一个不断向自然环境索取物质能量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耗竭资源并向自然界排放各种废物或有害物质的过程,如果企业的发展不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其伦理规范体系,而一味地以赢利为行为动机,那么人类与自然的有机生态将会很快被破坏掉。因此,企业的发展不可建立在破坏生态的基础上,不仅如此,企业还要拿出其获利的一部分建设可持续生态环境建设。

总之,伦理建设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东西,否则,道德伦理上的贫困将最终导致物质的贫困,而这个贫困将最终取消其生存的资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3.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论诚信营销与企业发展 篇5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失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诚信营销与企业发展已成为热门话题。本文通过对开展诚信营销的意义和企业在实践诚信营销中遇到的问题的探讨,最后对企业诚信营销建设的开展与完善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诚信;诚信缺失;诚信危机;诚信营销;企业发展

一、企业开展诚信营销的重要价值意义

诚信营销就是指企业将诚信原则贯彻到营销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坚持诚信理念,在整个营销过程中顾及社会、企业、消费者以及内部员工的利益,诚实守信,注重长远发展。21世纪是信誉的世纪,哪个国家的信誉度最高,就会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因此,企业开展诚信营销具有重大的营销价值。

1.提高顾客满意度,培育忠诚顾客

现代营销目标不再局限于选择市场营销适销对路的产品,而更注重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搞好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培育忠诚的顾客。在这个过程中,诚信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一个满意的顾客会将满意的信息传递给5~8个顾客,而将不满意的信息传递给11个以上的顾客。因此,讲诚信的企业必将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培育出一大批忠诚的顾客。

2.创造更多利润

诚信是营销的前提和基本原则,确立诚信原则是实现营销目标的要求。根据20/80的原则,企业的80%的利润是靠20%的忠诚顾客的购买量。无数事实证明,以诚信去聚集财富,财源会越广阔,违背诚信赚钱,最终将使财源枯竭。

3.提升企业竞争力

西方将信用管理称之为“最能使企业产生直接效益的管理措施”。俗话说“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有诚才有信、有信才有客”,可见诚信是塑造企业形象和赢得企业信誉、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基石。

4.帮助企业取得政府部门及金融机构的信任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与政府和金融机构的良好关系常常会给企业带来许多常规利润之外的机会利益。拥有良好的诚信度,恰是帮助企业取得政府垂青和金融机构信任最重要的要素。

5.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

企业运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各种风险。企业开展诚信营销,势必会提高自己产品的安全性。类似于三鹿这样的危机是完全可以避免。

二、基于4P理论探讨企业在实践诚信营销中遇到的问题

1.企业生产产品质量较差而引发的诚信缺失

据全国技术监督局2011年的统计公告显示,我国企业生产产品的平均质量合格率为80%,而中小企业产品的平均质量合格率更是不到60%。这样的商品并不只在国内销售,为了牟取暴利,奸商们还将它们远销海外,使得国外消费者对中国产品质量的普遍印象不好,“中国制造”逐渐演变成为廉价次品以及仿冒产品的代名词。这对我国企业今后的发展非常不利。

2.企业为获取更多超额利润所引发的诚信危机

一些奸商为了谋取更多的超额利润,往往会制定产品总成本好几倍的销售价格。这一问题在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中显得尤为严重。虚高的价格确实给他们在短期内带来了许多的利润。但是,从长远看企业定价缺乏诚信带所来的后果不容忽视。当年的“中国移动”便是一个良好的例子,虚高的移动电话使用费使当年独占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中国移动”春风不再,“中国联通”凭借更为合理的费用夺取了它将近百分之四十的市场份额。

3.因产业链不协调所引起的诚信缺失

企业为了使自己持有更多的资金,经常故意拖欠其上游供应商的钱款;而面对下游的经销商或顾客,企业又经常以货源不足为借口进行囤货并伺机涨价。我国的汽车经销商经常会有如上行为。

4.促销宣传超过必要限度引发的诚信危机

广告言过其实、促销活动宣传语与实际促销活动不一致、促销人员随意许空头承诺等,这都是企业促销不够诚信的表现。企业促销直接面对着最终消费者,是企业在最一线的活动。因此,企业促销的好坏影响着消费者对企业及其产品的整体印象。通过调查,得知对市场认识不成熟、企业对短期利益追求过大、诚信机制的不完善、个人意识和企业素质较低是造成企业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三鹿集团就是诚信缺失典型的案例,使得一家拥有十几亿资产的大型集团公司在一夜之间破产并负债十几亿,虽然这类事件并不是天天都在发生。但是,这对于我们中国的企业界不乏是一次警醒,诚信缺失给企业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显而易见的,改善我们国内企业的诚信度这一要求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三、企业诚信营销建设的开展与完善

资本积累是为企业蓄势,若想获取持续性的领先地位,企业还需要在战略上整合市场,取得高于竞争对手的收益。整合市场最注重的是交易关系的持久和稳定,而这种持久和稳定是建立在长期信赖和互惠基础上的。以信用为基础的双边交易,要求企业必须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转向互惠关系的最大化,并在营销战略和策略中贯彻诚信原则。

1.完美的产品和服务是诚信营销的基石

企业的诚信不是来自自我表白,而是在与广大消费者的接触沟通中体现出来的。一些企业百般努力创造出品牌,而产品却昙花一现,关键就在于忽视了内部的积累。消费者是通过产品的质量(有形的物质实体和无形的服务)来体验企业的诚信观的。如果产品质量低,就会有更多的维修、退换事件发生,也就需要更多的服务人员,增加更多的成本支出。因此,高质

量是高经济效益的保证,也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在技术日新月异,新产品层出不穷的今天,消费者选择、购买产品,选择的是现在,购买的是未来。因此,服务质量高低也会给企业的业绩带来显著的影响。如著名的IBM公司,该公司最大的特点,也是其最大的优势,就是为客户提供完美的服务,使IBM虽然计算机技术不能堪称世界最佳,但仍不失为全球计算机巨人。由此可见,保证服务质量实际上就是向消费者承诺,该产品在向消费者提供基本需求的功能的基础上,产品的外延价值可以使其获得更大程度的满足。这样就会提高顾客忠诚度,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获得超额利润。因此,在产品质量中贯彻诚信原则,可以为企业带来长期、稳定的经济利益。

2.真诚沟通与传播是诚信营销的关键

从经营角度讲,如果企业销售能力差,客户就会被其他企业夺走,企业失去了客户,也就失去了利润。为了扩大产品影响面,企业常常会使用促销手段,其中不乏虚假促销。那些为了在短期之内建立起市场份额的优势而采取的诸如制作虚假广告,以欺骗手段诱导消费者购买;贬低竞争对手;混淆商品和服务的来源之类的虚假促销策略,使企业随着对市场占有率的过度追求,最终陷入了诚信危机的误区。作为沉没成本,促销费用后旦投入如果产品质量达不到消费者的预期水平,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该项费用就无法收回。所以,一个产权明晰的企业必然要提高质量,以各种途径收回这项投资。这就要求企业将广告、公共关系、大型公众活动、销售推广、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等手段进行一体化的运用,以消费者为导向,进行基于信用的“立体传播”。

3.渠道畅通是诚信营销的催化剂

企业具备了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也就打开了产品的销路,但要实现正常的销售还离不了渠道管理的畅通,因此企业不仅要与消费者搞好关系,还要与分销商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美国一家公司和国内一家企业签定合同,共同生产一

种化工产品。该企业与外商签定了一份生产工艺保密协议,但是,随后这家企业一位其本人并没在该协议上签字的重要经理辞了职,利用外商的有关技术创办了公司,并以比外商更低的售价销往国外。于是,外商一纸诉状,原本的分销协议因一方的失信而寿终正寝。由此可见,良好的合作关系不仅需要协议的保证,更需要用诚信来维持。

4.建设诚信的企业文化

企业诚信与诚信企业 篇6

说实在的,“企业包装”这一名词只是从中国的媒体上学到的,而且还真费了一点努力才对其有所了解,原来是指将不是那么好、并不具备公开上市集资的企业,通过各种手段(虚假财务报表、政府的支持与干预等)对其包裹化妆,就象新娘出嫁之前一样,使其隐去丑陋的东西,让人看起来婀娜多姿,颇具吸引力,然后推荐到股票交易所,表面上是到市场去融资,实际上着眼更多的是“圈钱”。

再追问下去,就更有些让人费解了。许多公司稍具一点经营规模之后,考虑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才能上市,发行自己的股票。为此,经理们会马不停蹄地东奔西跑,打通关节,力图拿到入市的通行证。作为一个经济学门外汉,当然对其中的玄机和深奥的理论是理解不了的。但却有这样一个笨人提出问题:既然是自己辛辛苦苦才做出来的蛋糕,为什么要那样急于分发给别人呢?因为公司股票上市,意味着财产所有权的转移,意味着股东(股民)们对公司的业务拥有监控权,意味着经理们要看股东(股民)的脸色行事,做他们欣赏的事情。如此一来,岂不是让自己更不“方便”了吗?

普通百姓愿意将钱放进股市,因为对“买股票赚钱”似乎有百分之百的信心;而企业愿意到股市将自己拆变成股票卖出去,因为实际上是收到了钱而自己并没有被卖。况且,去交易所卖股票不但方便,而且还很容易以高价出售,那些股民们一点也不刁难,要多少就给多少。据说四川长虹在股市上通过配股集资,其数额超过了同期上海102家上市公司配股所筹的总资金,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树立企业形象,创造产品品牌,这是现代企业都应所做之事。西方企业在这方面更是十分注意和努力,做什么事情都看是否有利于公司的形象,一有好项目、好业绩,都会充分利用媒体进行大肆宣传,即使有不利事情发生,也会尽力诚实公诸于众,并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以求维护自身的形象。公司的财务状况、年度报表,更是聘请有信誉的专业人员,以求诚实准确。而国内企业的包装,似乎是一种十分普遍而被广为接受的实践。这种包装当然不仅仅是为了上市。有上级领导来视察,上下动员,搞卫生、挂标语,大大包装一番。十分钟的参观,半小时的座谈,会花去相当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准备;遇到评选先进企业,会大玩数字游戏,将业绩吹得天花乱坠,以便能榜上有名。更有甚者,会出资请人写报告,制作节目,大肆宣传。

信任问题当然不只存在于中国,西方社会不是也经常出现欺骗、造假等行为吗?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诚信问题显得更加突出一些。欺骗、造假、不守信用、撕毁合同的事时常见诸报章。最近看到《参考消息》报道,一些美国大学将对中国学生的留学申请采取更加严格的审查,因为他们在过去几年发现一些申请人通过制造假成绩单、假文凭而取得了大学的入学资格。我相信这样的人一定是少数,但危害实在是太大了,真可谓“一个螺钉弄死一圈马”。

难怪一些西方公司来中国后,对于所拿到的中方公司的种种资料,特别是财务方面的报表及法律方面的文件,总是将信将疑。于是,只好花费大量的资金,请国际上一些有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进行审查、论证,不但增加了投资成本,延长了洽谈合作的过程,还在无形之中在双方的心里投下了互不信任的阴影,实在不是件好事。

现代企业诚信的缺失与重塑 篇7

一、现代企业诚信缺失的现状

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06年的调查研究, 近年来, 诚信危机已经成为企业危机的主体, 呈现多发趋势。总体来说,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数量比较多、范围比较广。

据不完全统计, 仅2006年, 发生影响较大的企业诚信危机就达390多起, 其中最受社会关注的危机15起。从发生数量上看, 增长较快, 2006年比2005年同比增长了近25%;从地区分布看, 地区差距不明显, 呈现弥散布局特点;从行业特征看, 一、二、三产业都有, 重点行业出现连续发生危机现象;从企业类型看, 各种经济类型齐全, 跨国公司在国内诚信受到质疑。

2. 危害比较大, 解决比较难。

消费者、企业以及利益相关方是危机的最大受害者, 责任认定不清增加危机解决难度。如:在科龙电器事件中, 原董事长顾雏军等人提供虚假财会报告、挪用资金等行为败露, 我国最早、规模最大的冰箱生产企业, 拥有万余名职工的广东科龙电器公司, 事发后全面停产2个多月, 股票市值几天内跌去了四分之一, 9名高级管理人员被捕。企业被挪用侵占资金达到7.23亿元。同时, 一大批企业被牵扯其中。格林柯尔公司将被香港联交所撤销上市资格。ST亚星、襄阳轴承、美菱电器、华意压缩等上市企业受到波及。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因涉嫌造假陷入德勤危机。危机引发一系列司法案件, 仅科龙及其控股子公司涉及诉讼案就达95宗, 涉及资金11.52亿元。

从危害程度看, 消费者作为危机事件中的弱势群体损失最大, 人身侵害类索赔难十分突出。企业损失也不小, 健力宝、科龙等一些知名企业在危机中应声倒下。从危机结果看, 可以得到基本解决的危机占到三分之二, 但危机解决长期化趋势明显, 一些危机多年得不到解决, 成为社会顽疾。

全国政协副主席、首都企业家俱乐部名誉理事长陈锦华评价说:“我国企业的信用是值得重视的大问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大声疾呼:“信用已经变成最为稀缺的一种资源”;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说:“信用差是当前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央行金融研究所负责人赵海宽说, 由于信用关系不佳, 企业不敢大胆投资, 银行不敢正常放贷;原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也说:“从长远看, 中国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 而是信用, 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机制”。诚信危机, 正在无情地撕裂与销蚀着我们的整个经济肌体。

二、现代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1. 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对企业诚信的消极影响。

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竞争原则容易诱发企业唯利是图、利己主义、拜金主义观念。一些企业为了私利不惜损害他人、国家利益;见利忘义, 粗制滥造, 坑蒙拐骗。我国市场经济处于不成熟阶段, 市场经济引发的各种弊端对现代企业的诚信行为影响还是很大的。

2. 信用制度不完善。

我们的市场信用制度建设还很不完善, 许多政策法规还不够具体, 约束机制也不到位, 还不能完全打破诸如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市场封锁, 还不能让企业完全暴露在市场环境中并对其实行公开有效的监督, 法规对假冒伪劣打击的力度也不够, 甚至在当前制度运行下, 出现行政部门效率低下致使消费者投诉成本太高, 消费者合法权益反而得不到保障的情况。

3. 信用基础薄弱。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 信用基础十分薄弱。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各种资源由政府直接通过行政命令在所属单位之间配置, 信用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辅助手段, 而这种手段只能由作为政府出纳机关的国家银行掌握, 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被忽视, 因而人们的信用意识淡薄。一旦步入市场经济, 放开搞活, 则有人浑水摸鱼, 欺诈、赖账等失信行为难免发生。

4. 企业观念陈旧。

有关调查表明, 当前我国相当多的企业和企业领导人对企业诚信问题不但知之甚少, 而且疑虑重重。一些企业领导者甚至害怕自己讲诚信而别人不讲自己反而吃亏, 因而对诚信抱观望等待的态度, 影响企业的诚信行为。

5. 社会舆论导向偏差。

社会舆论导向对树立道德形象, 弘扬诚实守信的宣传不力, 有些宣传报道过分渲染了经营中的投机取巧、投机钻营, 媒介只注重对那些快速致富的人的宣传报道.而对那些诚实守信、重合同、守信誉的单位和个人却忽视了, 使得中华民族宝贵的信用资源被流失, 在社会上蔓延着一种浮躁的风气和急功近利的心态, 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现代企业诚信形象的重塑

1. 培育诚信人。

人员的诚信是企业诚信的关键。培育诚信人必须从企业每个岗位中的每个人做起。从企业管理层次来分析, 高层管理人员要让自己经营管理的企业成为投资者和用户信赖的企业, 必须将企业凝聚成一个值得信赖的整体, 让诚信文化成为企业的主导文化。中层管理人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他们必须贯彻高层的诚信思想, 同时要推广这种思想。必须实事求是地处理各种事务, 不能弄虚作假。广大的基层员工要努力学习这种思想, 把这种诚信的思想铭记入心并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去。只有这样, 才能发挥集体的协同作用, 进而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因为企业员工的群体诚信意识、诚信行为将决定企业整体的精神风貌和企业诚信程度。

2. 打造诚信产品。

产品的诚信是企业诚信的基础。现代产品的整体概念由核心产品、形式产品 (形体产品) 和扩大产品 (附加产品) 三个基本层次组成。既包括有形产品, 也包括无形服务。有形产品是指产品实体及其品质、特色、式样、品牌和包装等:无形服务是指可以给买主带来附加利益和心理上的满足感及信任感的售后服务、保证、产品形象、销售者声誉等。

企业产品的品质文化原则强调的就是企业产品的质量。产品的竞争首先是质量的竞争,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持续稳定的优质产品是维系企业商誉和品牌的根本保证。对于企业来说, 最起码的要求首先是要生产有质量标准的产品。其次对产品的检验要严格把关, 切勿让绝大部分合格产品中的极小部分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再次对于流入市场中的不合格产品或缺陷产品要及时回收改进或销毁, 以确保消费者对该企业产品的信任。不难发现, 那些长寿的企业的产品质量都是有标准、有保障的:而那些产品质量无标准无保障的企业是不会长寿的。

诚信产品还必须辅之以优质服务。优质服务带来的是长期的信任、长期的购买、长期的利润回报。美国一家研究销售服务的机构在一次调查中发现, 在27个对某公司印象不好的顾客中有26个不会声张, 但他们中有91%的人再也不会光顾这家公司了, 而且这些人会向他们的10个同事中的9个进行宣传, 叫他们今后不要到这家公司购物。这些不满者中的13%还会把这一坏印象传达给20个或更多的人。由此可见, 企业要得到一位顾客很不容易, 而要失去10个顾客却很简单。条件许可的企业应该建立强有力的顾客服务部门。其主要工作是: (1) 建立一套采集、听取和处理顾客意见的制度, 尽可能多地让顾客有提意见的机会, 以便使公司了解服务上的差距并知道该怎么办才能使失望的顾客获得满足。 (2) 根据实际情况, 可以向顾客提供许多信用选择, 如分期付款信用合同、往来账户赊欠、贷款和租赁选择等。 (3) 可以向购买复杂产品的顾客提供技术服务, 如安装、调试、使用指导、客户培训等。 (4) 建立一个信息单位, 答复顾客的提问和播发有关新产品、产品特点、预期价格变动和企业新政策的信息。所有这些服务都是相辅相成的, 优质服务并不仅仅是服务态度, 各种服务手段要相互配合, 才能形成整体的服务优势。

3. 加强诚信管理。

管理的诚信是企业诚信的保障。加强诚信管理, (1) 必须完善企业的产权制度。应当认识到, 表层的诚信危机实质上是深层的制度危机, 是制度的缺损导致诚信的缺损。很多反映在诚信层面的问题, 都与体制转轨和制度的不完善联系在一起。由于企业产权制度不完善, 经营者和员工对企业的关切度不足, 对包括诚信在内的企业资产缺少关切动力, 从而失去对企业诚信资产的有效保护。另一方面, 由于缺少产权这一内在约束力, 企业往往以失信为代价去追求短期利益。

(2) 要认真制定诚信经营准则。通过制定明确的诚信经营准则, 使企业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使职工明确什么是诚信经营, 怎么做符合诚信经营, 怎么做违背了诚信经营。企业制定诚信经营准则是为了使组织诚信与个体诚信同步协调, 促进企业持久发展。因此, 企业制定诚信经营的准则必须从人性的要求出发, 让职工愉快地接受企业的诚信经营准则, 把企业的诚信经营准则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3) 企业要遵循诚实信用, 公平竞争的原则, 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自觉接受有关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企业要依法建立账本, 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要加强财务管理, 建立财务预算制度, 按规定编制年度财务预算, 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要加强信息出入管理, 对于输入的信息要进行核对, 对于输出的信息要提供依据, 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4) 在企业内部建立诚信经营奖惩机制。要根据管理者和职工的诚信经营业绩、诚信经营行为提拔、奖励管理者和职工, 当企业管理者和职工违反企业诚信经营准则并给企业形象和企业利益带来损害时, 应当给予必要的处罚, 这样有利于在企业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诚信经营环境。

(5) 企业间要建立一种全社会可以调用的信用档案。企业信用档案应该包括企业的身份情况、守法情况、经营信用、资金信用、质量信用、纳税信用等诸多内容。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和企业建立一个联系网络, 对企业信用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随时补充修改, 使企业信用档案更真实可靠。这些信用档案的建立, 将使企业和经营者真实的信用度“大白于天下”, 促使企业及其经营者努力提高自身信誉度, 有效降低交易费用, 使守信者因守信而获得回报, 使失信者因失信而受到重创。

同时, 诚信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企业诚实守信所必要。各级政府应当努力维护市场秩序, 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 确保市场政策的统一和要素畅通, 并从政策上堵塞企业短期内可能获得暴利的漏洞, 引导企业维护信用的自律行为, 同时通过深化体制改革, 切除企业短期行为, 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产权明晰, 使全社会对信用规则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并使全社会树立规则意识, 对信用规则达成共识, 从而构建既符合国际化经营要求, 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符合的信用秩序, 使“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

吴敬琏指出,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 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必具要素, 有着真金白银般的经济价值。诚信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 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企业文化向顾客传递的信息不止是产品形象、价值理念, 它更使顾客体会到被尊重的愉悦, 同时又反过来使企业受到顾客的青睐与推崇, 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 把诚信作为企业的文化理念, 作为全体职工追求的目标应当成为中国企业的必修之课。

摘要:诚实守信不仅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也是传统商业中的道德要求。但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信用制度不完善、信用基础薄弱等原因, 企业诚信缺失现象普遍发生。只有从培育诚信人、打造诚信产品、加强诚信管理等方面加强企业诚信建设, 塑造企业诚信形象, 才能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朝着健康蓬勃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现代企业,诚实守信,缺失,重塑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案例 (第三版)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2]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企业诚信建设课题组.我国企业诚信危机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N].中国企业报, 2007-4-11

[3]穆慧萍:企业的诚信管理[J].中国统计, 2005.11

企业诚信与诚信企业 篇8

“诚招天下客, 誉从信中来。”“诚信”乃企业安身立命之招牌。可是, 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当今社会仍然有一些企业诚信意识淡薄, 如“三鹿”毒奶粉、双汇集团“瘦肉精”、上海的染色馒头事件, 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扰乱了市场环境。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家调查系统对企业信用进行专项调查的结果显示, 企业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拖欠货款;履约率极低;逃废债务;制销假冒伪劣产品;披露虚假信息;包装上市圈钱等行为屡见不鲜;拖欠或压低职工工资;偷工减料, 质量欺诈;盗窃知识产权;等等。[1]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企业诚信是社会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失信行为不仅危害人民生命健康, 使国家和社会利益受损, 而且会造成信用危机, 增加社会的交易成本。因此在加强"诚信"建设的今天, 探析企业失信行为, 重建我国企业诚信机制刻不容缓。

国内对于企业诚信机制的研究目前还处在分散的局面。学术界在企业诚信缺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原因分析方面, 侧重于主观的分析, 缺乏博弈模型的数据分析。如现代企业制度中违规的操作, 法律相关条文的欠缺, 道德自律约束乏力, 事后惩罚机制的不足等。总的看来, 当前关于企业诚信体系演进形成的微观层次的研究不是很多。事实上, 企业诚信体系的形成是一个不断适应和动态调适的复杂演化过程。本文应用演化博弈的思想和方法, 将企业视为不断学习的渐进理性系统, 建立企业与消费者诚信的博弈模型, 分析企业诚信行为的演化规律, 提出建立企业诚信机制的策略方法。

二、诚信缺失原因及其博弈分析

企业诚信的缺失, 原因是多方面的。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的内部矛盾 (即内因) 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没有外因的刺激, 内因就无法起到作用。企业丧失了诚信, 其最根本原因是企业自身的素质, 为了自身的一己私利, 不惜抛弃诚信。重塑企业的诚信, 从根本上说, 企业要以诚信经营为荣, 以欺诈经营为耻。从“要我诚信”转为“我要诚信”。根据唯物辩证法, 企业能够做到这一点, 除了企业自身的自律外, 还必须从外部原因找到推动力。事实上, 企业的诚信, 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更多地要依靠外部的各种监督。只有这样, 企业的诚信才能够做到内外兼修, 实现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基本假定。

本文试图从演化的博弈角度, 分析企业诚信的树立离不开外部有效监督。只有实现了有效的外部监督, 企业诚信才能成为一种长效的最优化选择。博弈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具有个体理性的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 主要研究行为和利益有相互依存性的经济个体的决策和相关的市场均衡问题。[2]博弈论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把现实世界中的行为体的冲突与竞争抽象概括为某种简化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假定一:本文只研究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行为选择, 不涉及的企业间诚信或欺诈。假定二:企业诚信生产, 为消费者提供成本为40的产品, 从中可以赚取20的利润, 消费者可以获得价值为20的产品效能, 如果企业欺诈生产, 只需提供成本为30的产品, 从中可以赚取30的利润, 消费者可以获得-20的效能。假定三:在有效的监督下, 如果企业进行欺诈, 如通过市场欺诈行为得到消费者的价值为60的货币或者收到消费者数额为60的货币, 获得所得利润30的罚款, 加上本身产品价值是30元, 共损失60的货币。

2、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形成囚徒困境模型。

博弈方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自身的最大利益。在具体策略和利益相互依存性的博弈问题中, 各个博弈方的利益既取决于自己选择的策略, 还与其他博弈方选择的策略有关。因此, 博弈方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其他博弈方的存在和策略选择。基本思路和方法包括上策均衡法、严格下策反复消去法、划线法和箭头法等。他们都各有特点。上策均衡、严格下策反复消去法适宜绝对优劣关系的博弈, 而划线法适用于较强的博弈分析方法, 是以策略之间的相对优劣关系为目标。

在表1中, 企业和消费者都有两种战略:企业是诚信或欺诈;消费者是购买或拒绝, 它们共同构成四种战略组合, 每种战略组合下的两个数字分别代表企业和消费者的受益, 前一个数字代表消费者的受益, 后一个数字代表企业获得的效能。在这个博弈中, 对消费者来说, 假设博弈方企业采用的策略是“诚信”, 则博弈方消费者采用购买得效益20, 拒绝得0, 此时此刻的最佳对策是购买。为了便于记忆和分析, 我们在矩阵中策略组合 (购买, 诚信) 对应的博弈方消费者的效益20 (矩阵左上角数组中第一个数字) 下划一短线, 表示这是博弈方消费者在博弈方企业选择诚信时的最大效益。同样, 对于消费者来说, 博弈方企业采用欺诈策略时, 消费者选择拒绝为最佳策略。对应的是 (拒绝, 欺诈) 里的0, 我们也在下面划一短线。

同理, 对于企业来说, 思路同消费者是一样的, 当消费者购买时, 企业欺诈手段可以获得30, 比采用诚信的20获得更大利润, 同时, 如果消费者拒绝购买时, 企业欺诈的产生的损失 (-30) 也比诚信产生的损失 (-40) 更小。因此, 我们在30与-30下面划上短线。在表1中, 只有 (拒绝, 欺诈) 下两数字有短线, 就是意味着, 这个组合无论对于企业还是消费者都愿意接受的结果, 具有相对稳定性。在该博弈中, 如果每个企业都选择诚信行动, 能够对自己的行为、产品做出确定的承诺, 绝不做虚假产品, 那么消费者就一定会采取购买这个举动, 这样双方都可以都可以得到自己最满意的结果, 企业与个人双赢, 社会也会进步。但是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 企业与个人互不信任, 这个帕雷托最优改进做不到。所以, 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 企业与消费者间的博弈必然是相互欺诈、怀疑, 诚信的企业得不到相应的信任, 相反虚假、欺诈的企业到处横行, 既搅乱了市场, 损坏了优质企业的发展, 新产品也得不到推广, 也使消费者不能获得满意的社会优质产品, 人民的生活得不到应有的改善。

3、在监督情况下,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形成的模型。

在该博弈中, 企业是诚信或欺诈;消费者是购买或拒绝, 它们共同构成四种战略组合, 每种战略组合下的两个数字分别代表企业和消费者的受益, 前一个数字代表消费者获得的效能, 后一个数字代表企业的受益。在这个博弈中, 对消费者来说, 假设博弈方企业采用的策略是“诚信”, 则博弈方消费者采用购买得20, 拒绝得0, 此时此刻的最佳对策是购买。为了便于记忆和分析, 我们在矩阵中策略组合 (购买, 诚信) 对应的博弈方消费者的利益20 (矩阵左上角数组中第一个数字) 下划一短线, 表示这是博弈方消费者在博弈方企业选择诚信时的最大可能利益。同样, 对于消费者来说, 博弈方企业采用欺诈策略时, 消费者选择拒绝为最佳策略。对应的是 (拒绝, 欺诈) 里的0, 我们也在下面划一短线。同理, 对于企业来说, 思路同消费者是一样的, 当消费者购买时, 企业欺诈手段可以获得-60, 比采用诚信的20减少80的利润, 诚信的策略对企业来说是最佳策略。因此, (购买, 诚信) 里企业的20下面划一短线。同时, 如果消费者拒绝购买时, 企业欺诈的产生的损失 (-60) (产品的成本30加上罚款30) 也比诚信产生的损失 (-40) (只有产品的成本无罚款) 更大。因此, 我们在-40下面划上短线。在表2中, 只有 (购买, 诚信) 下两数字有短线, 就是意味着, 这个组合无论对于企业还是消费者都愿意接受的结果, 具有相对稳定性。

三、对策建议

缺乏诚信的代价是巨大的。然而“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实现企业诚信是一个长期的、持之以恒的过程, 需要企业、消费者、监督机构共铸诚信经营的氛围。

通过以上对有无监督机制下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模型分析, 为了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还需要从博弈双方内外二个方面来加强:

1、从提高博弈者素质来说, 加强诚信内容宣传, 营造社会诚信环境。

在全社会倡导企业诚信经营、消费者文明消费, 营造文明、诚信的交易环境。对于企业来说, 企业法人要主动加强守法意识、强化自我道德约束力。引导企业以诚信经营为荣, 以欺诈经营为耻;对于消费者来说, 消费者要理性消费, 明白消费, 科学消费, 努力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引导消费者以文明守信为荣, 以无礼失信为耻。

2、从加强企业与消费者博弈监督的外部环境来说, 实现双方的共赢, 建立良好的诚信氛围, 应从二个方面入手:其一,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实现诚信经济的基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已经证实,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社会诚信制度及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的保障。相反, 在诚信方面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还没有与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相适应, 这就需要加快信用立法。[4]其二, 健全监督机制、加强执法和处罚力度是实现诚信经济的关键。企业的逐利性是本性, 寄希望其自动诚信无异于与虎谋皮。这时, 健全的监督机制, 与强有力的执法体系可以对企业进行正向的引导, 使之向诚信方向发展。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 对企业的制假售假、恶意欠债逃债、上市公司欺骗公众投资者、“巧取豪夺”等行为的打击制裁不到位, 力度相当有限, 客观上纵容了不讲诚信的企业。出于地方保护主义以及权钱交易的腐败等各种原因, 许多失信企业并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 失信收益大于失信成本, 失信者的失信行为得到了不应有的收益, 而诚信企业可能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因而最终破坏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许以洪, 戴发文.企业诚信缺失:博弈分析与治理对策[J].企业经济, 2006, (2) :85-87.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50.

[3]Prajit K.Dutta, 着.施锡铨, 译.策略与博弈——理论及实践[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企业诚信的内涵、结构与影响因素 篇9

企业诚信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政府与社会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以推动企业诚信建设,如中国证监会在2012 年发布了《证券期货市场诚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在2013 年1 月颁布了《征信业管理条例》,2014 年3 月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 试行) 》。国内学术界也对企业诚信问题开展研究,早在21 世纪初贺雪娟[1]就探讨了企业诚信的经济价值,指出“企业诚信具有成本和收益,守信企业将会因此而带来良好的效益,失信企业将会被市场经济所淘汰”。谢凤华,宝贡敏[2,3]采用实证调查的手段对企业诚信开展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指出不同性质、规模、成长阶段和地区的企业诚信水平具有差异性,而企业诚信水平与企业竞争优势存在确定的关系。李邢西[4]探讨了企业文化与企业诚信的关系,指出诚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起点,也是企业成功的基础。企业要在企业文化中赋予诚信以核心地位,并将企业诚信贯穿到企业方方面面。近年来相关学者开始关注企业诚信建设、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问题。张静等[5]针对私营企业对这类企业的诚信管理模式和制度构建开展研究,提出“应以全面信用管理模式和价值链诚信管理模式为核心,在私营企业内部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构建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的诚信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全员参与、全方位实施的诚信管理机制”。许彦华等[6]探讨了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病变、危机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马超[7]提出从法律、道德、经济、实践( 行为) 4 个层面构建企业诚信发展指数以对我国企业诚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跟踪。

整体来看我国学术界对企业诚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还很不深入。迄今为止对企业诚信这个概念本身都缺乏明确的界定,在许多研究和企业实践中甚至将企业诚信与企业信用简单的等同起来。本文拟从诚信一词的起源、道德等多个层面探讨企业诚信的基本含义,分析其内涵和结构以及企业诚信的影响因素。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企业诚信管理、企业诚信建设和企业诚信评价研究提供基础。

1 诚信的基本含义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诚信一词具有两方面的涵义: 诚实和守信。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也就是说诚实是天地之大道,天地之根本规律。追求诚,则是做人的根本原则。那么什么是“诚”呢? 明代思想家王夫子在《尚书引议》中指出“诚也者,实也,实有也”,意思是说“诚”就是指实在的,真实的,“是其所应是”的。而宋代儒学家朱熹认为“诚”的意思就是真实无妄,“诚者何? 不自欺、不妄之谓也”( 什么叫诚呢? 不自己欺骗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情) 。也就是说在汉语中“诚”有两层意思,首先“诚”代表了客观的真实,第二层含义就是指在主观上尊重客观的真实,不歪曲真实就是追求“诚”,“妄诞欺诈为不诚”。而在诚信一词中,“诚”所体现的主要是第二层意思。东汉刘熙在《释名》中对: “信”的定义是“信,申也,相申述使不相违也”,意思是: 人们的行为应当是其言语承诺的相应延伸。也就是说“信”的意思是语言和行为的一致性。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的儒家思想非常强调“信”的重要性,孔子说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也就是做人要言行一致,说了就要去做,如果不讲信用就丧失了做人的资格。“信”即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也是治理国家的准则。孔子的学生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孟子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作为基本的人伦,而孔子更是提出“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也多次提到“信”的概念,老子认为有“道“的人应该“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否则“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自然不相信他”) 。

虽然在中国古代很少将“诚”、“信”合为一个词,但“诚”、“信”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诚”、“信”的解释是“诚,信也,从言成声”; “信,诚也,从人言”。朱熹在解释“诚”和“信”的关系时说: “诚是个自然之实,信是个人所为之实。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便是诚。若‘诚之者,人之道也’,便是信”,“ 诚者实有之理,自然如此。忠信以人言之,须是人体出来方见”。

综上所述,“诚信”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概念,要求个人在社会中要尊重客观事实,言而有信。“诚”是建立在客观真实之上的道德信念,是“信”的基础; 而“信”是“诚”的外在表现,个人的语言和行为应该保持一致,遵守承诺,从而形成彼此信任的社会关系。从法学角度看,“诚”可以被认为是“主观诚信”,即个人应确信其不存在侵害他人的意愿和心理; 而“信”则是“客观诚信”,即个人的行为不能侵害他人[8]。

诚信在英文中的对应词汇为“integrity”,有正直、诚实、完整、完全和完整性等含义。该词来源于拉丁语integritas,意思是“公正、完整,无过失”和“理想状态”。国外学者关于诚信在道德层面的内涵存在争议[9,10]。少数学者对诚信的理解非常宽泛,Duska认为诚信意味着将所有的个人道德行为整合在一起,很明显Duska强调的是“integrity”中的“完全和完整性”的内涵。至于什么是“完整性”,Duska[11]认为可以用古代哲学家帕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所提出的“完人”所应具有的4 项品德描述: 谨慎、节欲、勇气以及公平。对诚信的这一理解等于将诚信与个人所需遵守的基本道德等同起来。大多数学者对诚信的界定与中国传统道德的界定相近,即认为诚信的内涵是“语言和行为的一致性”[12]。Kouzes等[13]在其关于领导行为的研究中提出具有诚信的人会“实践他们所宣扬的”并且“做他们宣布他们将做的事”。Kalshoven等[14]将诚信定义为“保持承诺和行为的一致性”。将诚信界定为语言和行为的一致或个人所认同的价值观与行为的一致的观点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仅仅关注“一致性”使诚信的内涵过于狭窄,并可能导致悖论[15]。因而,许多学者提出“诚信”应以社会公认的道德价值为基础,或者说一个人的承诺必须符合社会公认道德并保持承诺与行为的一致才能被称为诚信[16]。Mayer等[17]提出诚信的内涵应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诚信是基于一系列的被广泛接受的道德价值和原则; 其次,是行为与以上道德价值和原则的一致性。Six等[18]提出只有个人所坚持的原则被社会广泛的接受,此人才有可能被认为具有诚信的品质。

可以看到,诚信一词在国外的内涵与中国传统道德对诚信的理解没有原则上的区别,其基本含义也是言行一致。但在国外的诚信概念中更明确的提出了诚信要建立在对社会基本道德价值的基础之上。

2 企业诚信的内涵与结构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诚信作为一种道德约束往往被理解为是针对个人的。但实际上它也可以被应用于个人所属的组织与社会[19]。企业作为社会中的经济主体,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遵守相应的商业道德。从契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经济社会中的生产和交易是由成文和不成文的契约组织起来的,而在契约缔约和执行过程中都必须坚持诚信原则[20]。

早在1759 年亚当·斯密在《关于公正、警察、税收和军队的演讲》中就涉及了企业诚信问题,但直到2001 年美国安然公司倒闭后,企业诚信才真正引起企业管理理论界和实践领域的关注[21]。与对诚信基本概念的探讨类似,理论界对于企业诚信的概念也未能形成一致的清晰的定义,但从相关文献中可以发现企业诚信这一概念包括了以下内涵:

首先,企业诚信属于商业道德的范畴。Paine在《管理组织诚信》一文中因对比了企业由于法律强制和由于道德驱动而采取合规行为在建立与社会的良好关系和声望方面的作用而被认为是最早提出了企业诚信的概念。Paine[22]认为企业诚信定义了一个组织的指导价值、期望以及思考和行为的模式。诚信观念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可以激发企业员工的道德思考与行为以防止道德缺失的损害。Robert Solomon[23]在论述商业合作与诚信的关系中认为诚信是商业的中心美德。

根据诚信的基本特征,企业诚信要求企业的语言和行为的一致。企业诚信需要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就是保持言行一致[24]。

企业诚信不仅仅要求企业的语言和行为的一致,还必须保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信奉的原则与社会公认的符合社会公众利益的一般原则相一致。Marvin Brown提出企业应该通过遵循由一般原则支持的价值而融入社会。例如,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虽然企业有权自主的确定包括质量和价格的决策,但整个社会普遍认为提供更好的质量,更低的价格是企业应遵循的一般道德[25]。JAN TULLBERG[26]指出在企业与企业的交往中,交换应该是双赢的,而不应是一方剥夺另一方的利益; 一个组织试图利用他人,利用他人的弱点,即使其语言和行为一致也不能被认为具有诚信。

企业诚信要求企业在处理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中将所遵循的道德原则体现在特定的决策和行为中。与个人诚信不同,企业诚信不是一种性格特征,而是企业的文化氛围,是嵌入企业文化的道德原则[27]。因而,企业诚信的形成依赖于企业内部从领导到一般员工对社会道德、公正、正义的一致的理解,对诚信观念的认同。

Thomas Maak的7C ( commitment,conduct,content,context,consistency,coherence,and continuity) 理论较全面的论述了企业诚信的内涵。根据Maak的研究,企业诚信应包括以下7 个方面的内容: 道德认同、实施保证、行为体现、整体满足、言行一致、内在关联、长期持续。所谓“道德认同”意味着诚信企业应该对一些基本的社会道德保持认同,这些道德不是企业自身所认为正确的道德,而是全社会所公认的道德原则,遵循这些道德原则可能对企业追求经济利益不利,例如企业应该对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实施保证”意味着企业应该通过,设计,引导,以及其他与运营有关的管理行为,保证企业所有员工,以及所有工作,都能够符合其所认同道德原则,换句话说,企业需要实施诚信管理以保证其经营行为符合所认同的道德原则; 而“行为体现”要求企业不仅仅是要为其行为负责,还要采取负责任的行为。也就是说企业的所作所为应该与社会、环境一般的道德价值相符。所谓“关系范围”是从企业诚信是由企业在与其有关的其他主体交往过程中的行为体现的,并且是由其它主体评价的,因而企业诚信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关系现象的角度出发,强调企业在诚信问题中所涉及的主体,并不是仅指与企业利益密切相关的主体如股东,而是指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企业要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负责; 而“言行一致”就是要求企业对道德原则的一致性的坚持,特别的是语言和行为的一致。只有一个企业践行了其所承诺的,或者说企业的行为和承诺应该是可靠的和可信的,才能被其他企业认为具有了诚信的特征; “内在关联”要求要求企业将其对诚信道德的认同与企业的行为准则文化形成内在关联,企业要将诚信观念包括在组织的目标和价值陈述中,形成企业的价值、态度、信念、语言和行为模式; “长期持续”强调企业诚信不是企业在一时一事上的表现,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也不可能仅依据几件事例对一个企业形成诚信的评价。因而企业诚信要求企业通过长时间的持续的努力实现。

综合以上对企业诚信内涵的探讨,企业诚信可以表述为企业以对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认同为基础,通过长期的有意识的管理和沟通在企业内部形成整体的信念和文化,在处理与其利益相关者( 包括社会、政府、企业和个人) 的关系过程中忠实履行各种( 成文和不成文,明示或暗示) 契约的承诺。企业履行各种契约的承诺的程度构成了企业诚信水平。企业诚信水平是企业诚信管理的结果,决定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信任的程度。

根据对企业诚信内涵的分析,企业诚信涉及了企业与其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企业在处理与所有利益相关者关系方面的诚信行为构成了企业诚信的结构。具体的企业诚信包括了企业市场诚信、企业间诚信、企业社会诚信和企业内部诚信等几个方面。

企业市场诚信是指企业在市场经营过程中处理与购买者的关系时坚持诚信原则的行为。具体包括价格诚信、产品质量诚信、对消费者的承诺诚信等内容。价格诚信是指企业在定价过程中不谋求暴利、不采取虚假标价、模糊标价、虚夸标价和虚假折价等行为。产品质量诚信是指企业提交市场的产品质量符合相关标准或企业本身所确定的标准、产品在使用中不给使用者带来损失、不以次充好等行为。对消费者的承诺诚信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市场的有关的商品信息是真实无误的,不能采取虚假宣传或故意传递模糊信息等手段误导消费者; 另一个方面则要求企业对消费者的承诺是可以全面、完整的履行的。

企业间诚信是指企业在市场经营过程中处理与其他企业的关系时坚持诚信原则的行为。企业在市场经营过程中与其他企业的关系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与其他企业的资金借贷关系和与其他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商品交换关系。与其他企业的资金借贷关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直接借贷所形成的经济联系,以及由于与其他企业间因商品买卖所产生的预付款或延期付款所形成的经济联系。在与其他企业的资金借贷关系中体现的诚信与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是等价的。这方面的诚信主要体现为按约定还款付息和在取得货币借贷过程中的信息真实披露。在与其他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商品交换关系中的诚信与企业市场诚信类似,其区别主要是前者的诚信对象是其他企业,而后者的对象是最终消费者。具体的表现则可概括为签约诚信( 如不试图采取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 和履约诚信。

企业社会诚信指企业在市场经营中主动的承担社会责任,如环境诚信、税务诚信和反腐败等方面的内容。在现代社会中,企业对环境保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减少污染、降低能耗,实现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必须承担的主要的社会责任。主动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和履行做出的环境保护承诺是企业环境诚信的具体表现。依法纳税是企业的业务,不偷税漏税、如实申报应纳税额,按时足额缴纳应纳税款是企业税务诚信的基本要求。反商业贿赂是近年来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28],而主动的拒绝采取商业贿赂行为则被普遍的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29]。

企业内部诚信是指企业在经营中处理与企业内部职工的关系中坚持诚信原则的行为。具体包括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不克扣、拖欠劳动报酬、依据规定参加各项社会保险以及按时足额交纳社会保险费。

3 企业诚信水平的影响因素

不同的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会表现出不同的诚信水平。影响企业诚信水平的因素非常多,主要可以分为企业内部因素和环境因素。与对信用的分析类似,企业内部影响诚信的因素,可分为诚信意识和诚信能力2 个方面; 而外部环境因素则包括了经济、文化、法律、政府等方面。

企业的诚信意识是企业在经营中采取诚信行为的先决条件。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如果没有明确的诚信价值观就不可能有相应的诚信行为[30]。企业领导人的诚信意识是影响企业诚信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企业领导人是否具有诚信意识,对诚信经营与企业经营业绩关系的认识,企业领导人本身的诚信行为以及企业领导人在决策中体现的诚信态度对于企业培养诚信意识、创建诚信氛围、形成诚信文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企业的诚信能力指企业是否具备足够的资源以支撑其诚信行为。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企业诚信能力是企业的财务能力。企业的长期财务状况和短期资金流动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及时按约定返还其应付债务。目前大多数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所依据的指标均为企业的财务能力指标[31,32]。企业拥有的资源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诚信意识。关于诚信的研究表明,个人和组织是否坚持诚信原则与其所面对的压力有关。在压力较小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和组织都会选择诚信行为,但在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则可能放弃诚信原则以获取短期利益[33]。因而,企业在拥有较多的资源的情况下,会倾向于采取诚信行为; 而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选择不诚信行为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企业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企业的诚信意识有很大的影响。广义的文化概念认为文化反映了一个社会的规则、制度和秩序,是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34]。这些规则、制度和秩序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起到了有力的规制功用[35]。事实上,一个社会中个人和组织的诚信观念就是这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相关研究认为,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诚信道德,但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的实质是伦理式诚信: 诚信靠伦理关系维系,人们只对自己的亲朋好友讲诚信[36]。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今天我们在市场领域中诚信严重缺失的原因。一个国家的文化有较强的共性,但又存在区域文化的差异,如各省有自己的文化特点,甚至在一个省内又存在更小的区域文化[37]。因而企业所在的省、市、地区等区域的文化对企业的诚信状态有较强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企业诚信状态有密切的联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企业诚信状态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企业诚信水平高,企业之间交易成本降低,将促进经济发展。。弗朗西斯·福山( Francis Fukuyama) ,在《信任- 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一书中指出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可以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经济效率[38]。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又会提高企业的诚信水平。管晓永、谭燕芝等人对企业信用的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证明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企业信用的影响[39,40]。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提高企业的诚信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诚信水平。相反,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企业往往更容易陷入财务困境,在压力之下就更容易出现失信行为。

企业的法律环境必然对企业的诚信状态有较大的影响。企业诚信的法律环境包括两个方面: 法规本身关于诚信的规定和执法力度。如果法律不能对企业的失信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必然导致许多企业因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而放弃诚信。法律规范体系是否能够完整的对诚信所涉及的所有方面做出规定,以及法律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失信的利益与失信成本的关系。在中国由于法律规定基本一致,但各地区的执法力度则有很大差距,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等的影响,往往会对本地区的企业的失信行为不给予惩罚。

政府对企业诚信的影响体现在2 个方面: 政府在社会诚信环境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以及对企业失信的监管和政府本身的诚信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担负着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经济调节的职能。在履行以上职能的过程中,政府能否真正投入精力,完善社会诚信环境以及对企业失信行为的监管和处罚,无疑对企业诚信有巨大影响。从博弈角度看,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证明政府对失信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将使企业为谋求利益最大化而选择不同的诚信策略[41,42]。社会诚信环境的好坏必然影响企业诚信的水平,而在社会诚信环境建设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诚信信息的收集与发布是社会诚信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此工作必须由政府给予强有力的支持,甚至由政府主导才有可能实现。政府如何对待社会和公民,政府在执行职能的过程中是否对公民和组织守信,直接影响了公民和组织的道德选择,政府本身的诚信对社会诚信具有示范和促进作用[43]。相反,政府与政府成员的不道德的行为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将非常可怕,政府的失信行为几乎可以必然导致企业的失信行为[44]。

4 结论

作为社会诚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诚信是市场经济有序化的基础。根据诚信本身的内涵与企业的特点,企业诚信可以定义为企业以对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认同为基础,通过长期的有意识的管理和沟通在企业内部形成整体的信念和文化,在处理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过程中忠实履行各种契约的承诺。就其本质而言,企业诚信属于企业道德的范畴。因而,虽然企业诚信的最终表现是履行企业对利益相关者所做出的承诺,但其重要的基础是所有这些承诺本身必须符合社会公认道德原则。

论企业诚信缺失与信仰危机之关系 篇10

关键词:企业,企业诚信,道德,信仰危机

厉以宁先生曾说过, 调节人们的经济活动, 除了市场调节、政府调节以外, 还有一种调节, 这就是道德调节。现代企业研究认为, 企业经营的目的应有两个:一是提高经济效率, 为社会提供最大的产出;二是使各个利益相关者能从企业的行为中获益。因而我们在强调企业的法律属性、经济属性的同时, 我们不应忽略其伦理属性。而现实生活中, 企业的伦理属性与经济属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裂, 这种断裂突出表现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诚信的缺失。企业诚信的伦理属性受道德的约束, 而道德又被信仰所影响。现代转型社会出现的信仰危机问题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失信行为的发生, 二者的发生存在必然的联系。

一、对基本概念的界定

传统的观点认为:企业是以人们的智慧和努力, 结合土地、资本、劳力等不同的资源, 在以盈利为目的和承担风险的情况下, 有计划、有组织的一个经济独立体。我们对企业的定义非常明确地给出了企业经营的目的:利润最大化。在这种认识之下, 从功利的角度出发, 企业经营者在涉及到多重目标和目标之间存在矛盾时, 往往会舍弃掉其他人或组织的利益而追逐自己的利润。日本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过:“企业的目的是服务社会、贡献社会, 也是为整个社会共存共荣。利润则是社会对服务的报酬。如果忘记企业的根本使命, 把追求利润当作企业至高无上的目的, 并为此不择手段, 那是绝对不能容的。”企业诚信从伦理的意义上来讲, 诚, 是指真诚不伪, 真实不欺。信, 是指严守信用, 兑现诺言。所谓企业诚信就是指企业依照国家法律规定、市场规则和商业道德规范, 在经营管理和市场营运中确立和执行的自律性理念和行为。企业诚信属于企业的伦理属性, 而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没有树立相应的伦理道德观念, 并缺乏相应的约束和惩罚机制, 在经营活动中做出欺诈、不信守承诺的行为, 表现在经营活动中的诚信缺失。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 是对一种价值的通透理解和对该价值观念体系坚定地遵循和信奉, 是对某种超现实的或可能的事物的确信。信仰危机是信仰保持的失败, 表现为人们对原有信仰发生动摇和失落的一种心态, 是对原有信仰进行抛弃且未建立新的信仰的一种精神状态。其实质是对既有存在方式与存在意义的认同危机。一般说来, 信仰危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既有信仰体系的怀疑、动摇乃至抛弃, 二是新信仰体系尚未确立。往往发生在社会文明形态更替的激烈变革时期, 人们既有的精神信仰或价值系统受到强烈的冲击, 当这种冲击深刻、强烈地持续下去时人们不得不去面对、反思、自醒, 继而对现有生存状态产生动摇、怀疑甚至排斥、拒绝, 最后原有的价值系统、信仰世界悄然崩溃。

二、企业诚信缺失与信仰危机的关系

企业诚信属于伦理范畴, 是商业道德的一部分, 而从理论的角度来看, 信仰是道德生成的内在基础。诚信与道德和信仰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现代社会出现的企业诚信缺失现象和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信仰危机存在相关性, 信仰危机加剧企业失信行为的发生, 并且二者的出现有着相同的社会根源。

(一) 企业诚信是信仰的衍生, 信仰危机加剧企业失信行为的发生

诚信, 是一个伦理学的概念。企业诚信是企业的伦理属性, 属于商业道德范畴, 是企业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体现了协调人们之间正常关系、维护社会经济生活正常秩序所必需的基本要求, 是约束企业经营行为的规范与制度的总和, 包括自觉遵守法律、行政、社会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方面的约束与规定。从理论的角度来看, 信仰是道德生成的内在基础。道德从本质根植于社会经济关系, 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的。道德所依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总是由一定的信仰提供, 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就是从信仰中产生的。海德格尔认为, 若一个人缺乏信仰, 则容易产生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对空虚和丧失意义的焦虑以及对罪过和谴责的焦虑, 就会期望获得财富、权力或者知识以增强自身的安全感, 就会下意识地做出利己的行为选择, 从而道德也无从谈起。就这样, 和焦虑斗争及其后果最终决定了人或者在“存在”的根中发现自己, 或者在虚无中被吞没和消灭。个体丧失了信仰, 必然破坏道德人格的真诚和尊严。信仰能为个体道德提供一种价值的确定性和道义的合理性, 为个体产生深刻的道德认知和顽强的道德意志提供内在的恒久的精神动力。一个人具有坚定的信仰, 就会把道德规范的他律转化为主体的自律, 主动地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自我约束, 最终养成一定的道德习惯。诚信缺失现象的发生如周国平所言:“我们之所以缺乏对社会的责任心, 原因在于我们缺乏真正的灵魂生活和广义的宗教精神, 因此而没有敬畏之心, 没有绝对命令意义上的自律。我们不但不信神, 而且不信神圣, 即某种绝不可侵犯的东西, 一旦侵犯人就不再是人, 人的生命就丧失了最高限度和最低限度的意义。灵魂的严肃和丰富是一切美德之源, 一个对自己生命的意义麻木不仁的人是不可能对他人有真正的同情之感, 对社会有真正的责任心的。”

企业的伦理属性决定其必然受到道德的约束, 因此企业和信仰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忽略的。即使企业被定义为经济组织, 但其最终的决策行为始终是个人行为, 个人行为受信仰的影响和约束, 传统的道德信仰危机加剧企业失信行为的发生。

(二) 企业失信和信仰危机的共同致因

第一, 市场经济的冲击

市场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但它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所有制结构的根本调整, 中国社会开始从单一的公有制向多种所有制的方向发展, 形成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假设绝大多数人在社会既定条件下实现各自的利益最大化。正是这种引导作用, 使得实用主义占据主导地位, 出现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导致经济生活中的任意性、腐败性的混乱无序状态, 冲击原有的信仰和道德伦理规范。同时由于我国现在市场经济主体多元化, 利益主体多元化, 不同主体之间极易发生利益冲突, 市场主体的失信成本小于失信利益, 企业和个人极易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

市场经济与传统经济和计划经济不同, 经济体制的改革冲击我国传统社会所形成的道德信仰和政治信仰。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有着紧密的联系。樊纲认为, 社会提倡诚实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种美好的品质, 还因为如果一个社会运行是建立在每一个公民都诚实的基础上, 这个社会的运行成本将是最低的。市场经济体制与企业诚信、道德信仰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诚信不仅是信仰的要求, 也是市场经济的应有之意。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也是重新树立国人道德信仰的过程, 二者并行不悖。

第二, 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轨时期, 社会政治体制及法律制度仍在改革和完善之中, 这个过程也是一国政治体制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政府通过各种制度和立法行为对各种利益进行重新调整和分配。在此过程中政府活动及行为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第一, 在制定法律和相关制度时保证政府的中立性和相关制度和法律的公正性;第二, 保持法律及相关制度的确定性;第三, 保持对法律和相关制度的执守性。事实上, 政府在其制定相关的法律和制度时往往将本部门或某些集团的利益置于特殊的保护地位, 破坏政府和法律、制度的中立性。在制度法律的保持方面, 又朝令夕改, 缺乏必要的稳定性, 导致个人及企业对自己的行为无法合理预期, 易实施短期化行为。同时政府对出现在社会中的腐败、分配不公现象没有实施有力的惩罚和调整, 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事实上, 政府行为应当具有公信力, 这样才能对社会公众的行为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政府失信行为的发生会对道德造成冲击, 引发人们对社会产生普遍的不信任感, 所形成的负面效应将是持久的。同时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整性, 无法很好的约束企业的失信行为。因此规范的政府行为和健全的法律制度对引导社会建立信仰和实施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 政府在实施行为和制定法律制度时应当符合法律规定, 发挥其应有的引导、规范作用。

第三, 文化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大时期, 在这重要的新旧交替时期, 中西文化相互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人的修养, 忽略了道德应有的公共领域性质。传统的诚信是内外亲疏有别、讲究尊卑差等的诚实和信义, 主要是限于熟人社会。我国传统的诚信观念不同于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普遍诚信, 市场经济必须要靠规则。

虽然企业具有经济组织的属性, 但也具有伦理属性。信仰在伦理道德范围内使用道德手段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因为企业的决策行为实质属于自然人的个人行为。企业的决策者和主要负责人属于信仰主体和伦理道德主体, 通过信仰和伦理道德引导决策者从而约束企业的行为, 也对形成企业文化和企业伦理道德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四,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如果形成一种良好的信仰和伦理道德氛围就会形成普遍的引导机制, 会对每一位社会成员产生约束作用。但是现代社会人们对不道德行为形成一种普遍的漠视容忍的态度, 甚至出现对道德行为的打击报复行为, 从而使不道德行为更加的猖獗。

司法救济是对权利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 只对社会有极其恶劣影响的犯罪行为才会动用司法工具, 但对不道德行为不能使用法律手段进行处罚, 因此我国缺乏对不道德行为的惩罚机制。新加坡对在公共场合的违反公共道德的不良行为, 登报“曝光”, 严重的要判以鞭刑, 拘留。而在台湾地区, 对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 处罚其实施公共服务, 并建立相应的道德信用档案。西方国家普遍认为媒体是除了立法、司法和行政之外的第四种权利, 媒体的舆论行为对社会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对善良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进行积极地倡导, 对不道德行为进行严厉的舆论谴责, 为确立国人信仰和引导民众实施伦理道德行为产生积极地引导作用。

三、小结

信仰危机与企业失信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在社会转型时期, 根据社会现实重新恢复国人的信仰, 对约束企业的失信行为及社会各层面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社会大众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才能为建立新时期的信仰并为约束企业诚信缺失行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美]保罗·蒂里希.蒂里希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9.

[2]罗秉祥, 万俊人.宗教与道德之关系[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法]涂尔干.道德教育[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4]罗一娴.中国社会转型期信仰危机及出路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 (8) .

[5]陈雷.企业诚信的缺失与回归[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 (6) .

[6]吴新芳, 孙建勇, 顾建平.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诚信缺失及治理对策[J].经济师.2009 (6) .

[7]唐澜, 赵文坦.中国企业诚信缺失与诚信构[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7 (7) .

上一篇:物理策略下一篇:聚类搜索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