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要求

2024-07-01

运用要求(精选十篇)

运用要求 篇1

谨慎性要求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体现

(1) 资产减值。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 谨慎性要求作为会计的一个重要要求, 要求会计报告者向信息使用者尽可能提供出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信息, 而资产减值信息是这些风险损失信息的主要构成, 所以, 资产减值是谨慎性要求的基本体现。资产减值的范围包括存货、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商誉、金融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等, 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是根据资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和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孰高来确定的。如果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高于其账面价值, 则不做任何会计处理, 如果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 则应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一是存货跌价准备。企业的存货是按照历史成本计价的,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存货存在着被更新、市价下跌、陈旧、毁损发霉等原因, 会导致存货可变净值发生减少, 此时, 若仍以历史成本计价, 会虚夸资产, 不符合谨慎性要求, 此时则应该提取存货跌价准备, 使存货的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

二是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资产的减值。企业在资产负债日应当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 如果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 应当进行减值测试, 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 应当按照可以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 计提减值准备。除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外, 本部分其他资产是否需要进行减值测试的必要前提是资产存在减值迹象。对于商誉和无形资产, 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 都应当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减值迹象主要从外部信息来源和内部信息来源来加以判断。按照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可收回金额是由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 减值资产的折旧或者摊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 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 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 为避免企业利用这些资产的减值损失调节利润, 新准则还规定这些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三是金融资产的减值。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 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 应当确认减值损失, 计提减值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摊余成本后续计量, 其发生减值时, 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 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 计入当期损益, 对于存在大量性质类且以摊余成本后续计量金融资产的企业, 在考虑金融资产减值测试时, 应当先将单项金融重大的金融资产区分开来, 单独进行减值测试, 此处理更突显谨慎性要求, 单独测试未发生减值的金融资产, 应当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中组合中再进行减值测试。在金融资产中, 特殊的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 不得通过损益转回。但是, 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 或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必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 不得转回。

四是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资产负债日, 企业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 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以后, 继后期间根据新的环境和情况判断产生足够的应纳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得额, 使得递延所得税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能够实现的, 应相应恢复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

五是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减值。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消耗性生物资产进行检查, 有确凿证据表明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病虫害、动物疫病侵袭或市场需求变化等原因, 使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可变现净值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 应当按照可变现净值或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 计提消耗性生物资产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 并计入当期损益。等减值因素消失后, 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 并在原已计提的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 转回的金额进入当期损益。

(2) 对或有事项的处理。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展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不应当确认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但当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 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如果或有事项的结果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 就形成企业的或有资产, 需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 如果或有事项的结果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 一般不需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 对或有资产, 企业不应加以确认。如果或有事项的结果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同时满足负债确认条件, 企业需要将其确认为负债, 在会计核算中作为预计负债核算。如果不满足确认条件, 企业不需要加以确认, 但是需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显然, 企业对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处理是不同的, 这种不同的处理遵循的就是谨慎性要求。

(3)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 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 谨慎性要求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具体运用是双倍余额低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 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大氛围内, 在越来越多的技术行业领域里, 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引起的价值损失在不断增加, 此时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相符合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也就越来越偏向加速折旧方法。若企业选择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 可以使固定资产使用的前期多提折旧, 后期少提折旧, 从而使固定资产在有效使用年限中加快得到补偿, 从而促使企业取得缓交所得税的财务利益, 这就相当于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使企业有能力加快技术设备的更新, 从而提高企业自我发展能力, 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由此可见采用加速折旧法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条件下, 可提前收回部分投资, 减少因物价上涨而发生的货币时间价值损失, 实现固定资产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统一。而且从长远来看, 加速折旧法不会影响企业应纳的所得税总额, 企业可以迅速地对固定资产进行技术改造而提高劳动生存率和盈利能力, 进而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

(4) 收入的确认。企业的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等, 此处谨慎性要求主要在销售商品收入和劳务收入上体现。新《企业会计准则》中, 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 才能予以确认: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贷方;企业既没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 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只有这些条件同时满足, 才能确认为收入。否则即使货物已经发出或即使已经收到价款, 也不能确认为收入。售后回购时, 销售方应根据合同或协议的条款判断企业是否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重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贷方, 如果没有, 此售后回购交易属于融资交易, 企业不应确认销售商品收入, 收到的款项应确认为负债, 售后租回也是如此, 大多数情况下, 属于融资交易。再如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提供劳务服务的收入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下, 企业对于劳务收入确认和计量应分不同的情况: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 应按已发生的劳务成本计算确认收入, 并按相同金额结转成本;如果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不能全部得到补偿, 应该按能够得到补偿的劳务成本确认收入, 并按已发生的劳务成本, 作为当期费用;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全部不能得到补偿, 应按已发生的劳务成本作为当期费用。

谨慎性要求的局限性

虽然运用谨慎性要求有诸多的有利面, 但由于相关法规的约束以及运用谨慎性要求如何掌握尺寸等诸多问题的存在, 谨慎性要求在我国运用中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比如在旧会计准则中允许使用的存货发出计价中后进先出法, 就经常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工具和手段。

(1) 谨慎性要求与其他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矛盾。具体而言:一是与可靠性要求的矛盾。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 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以及其他相关信息。要求会计信息准确、合理, 对于资产负债既不高估也不低估, 而且要求在选择会计方法, 加工和生成会计信息时, 不考虑对特定利益集团的影响, 而谨慎性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 这明显与可靠性要求客观反应相矛盾, 在计提资产减值损失时, 采用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法, 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就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 谨慎性要求在选择会计方法时, 都是采用有益于投资者和债权者的会计方法, 这与客观性要求的中立性立场也是相违背的。二是与可比性要求的矛盾。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具体要求是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 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 不得随意变更;不同企业发生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事项, 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但是谨慎性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 于是就会与可比性要求发生矛盾。比如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对存货进行计价时, 不同企业的存货, 同一企业不同品种的存货, 有的用成本计价, 有的用市价计价, 而当市价变动时, 价值的计价又会在成本与市价间不停变换。再如对于同一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 有的企业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 而有的企业采用年数总和法, 诸如此类的问题, 都会导致可比性要求的失效。三是与重要性要求的矛盾。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企业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 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 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来判断其重要性。而谨慎性要求充分披露企业的不利信息, 这就与重要性要求相冲突了。四是与相关性要求的矛盾。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而谨慎性要求的宗旨是不抬高资产或收益, 也不压低负债和费用, 其结果容易使一些可能性程度较高的收益无法在会计信息中反映出来, 从而使一些可能性程度较低的负债和费用加以确认, 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如会计报表附注中要披露除极小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外的或有负债, 而与之相关的或有资产却只有在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情况下才予以披露, 而通常情况下不予披露, 这就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2) 谨慎性要求在实务操作中带有主观性。这致使会计信息要更多受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 而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我国企业在运用谨慎性要求时, 经常会出现过度谨慎性和谨慎性不足的问题, 到现在这些问题仍然存在着, 比如, 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而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 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 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这三个“估计”, 任何一个脱离实际较大, 可变现净值就难以计算正确。又如, 新准则要求“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成本, 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 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这里的“不公允”也要会计人员进行判断, 由于谨慎性要求具有主观随意性和不可验证性, 致使该要求容易被滥用, 从而极大地破坏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使会计信息质量失去可靠性, 而为不同企业、不同经营者用于不同目的, 使企业经营者更加容易地调节年度损益、均衡股利分配甚至逃避税款, 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谨慎性要求调节利润避免停牌的情况就时有出现。

(3) 税法对谨慎性要求的制约。税法与会计制度对于谨慎性要求理解的不一致致使应税所得与会计利润之间差异的不可避免。税法要确保国家税收及时征缴和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 时间上, 税法提前确认收入、资产, 推迟确认费用、负债, 金额上, 多计收入、资产, 少计负债和费用, 而且确认不确定事项时, 只有对增加国家财政有利的情况下才予以认可。而会计制度的谨慎性要求是提前确认费用和负债, 推迟确认收入或资产, 少计收入, 多计费用, 而且会计上谨慎性要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所确认的损失往往没有交易凭证, 缺乏可靠的证据, 难以取信于税务部门, 因此, 税法对于资产减值损失及预计负债都会不予认可, 这就使应税所得往往大于会计利润, 从而致使谨慎性要求的运用受到制约。

谨慎性要求的改进建议

(1) 合理确定各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优先使用顺序, 对冲突情况予以充分披露。在众多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 真实可靠性应居于首要位置。谨慎性要求必须在维护真实可靠性的基础上加以贯彻和运用, 当谨慎性要求与相关性、可比性要求及其它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相冲突时, 应根据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程度而考虑这些要求的优先使用状况, 当不确定性程度较高时, 优先使用谨慎性要求, 当不确定程度较低时, 则相反。由于每个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在不同时间、不同经营环境是有所不同, 谨慎性要求的应用范围和程度也有所不同, 因此, 有必要在会计信息披露中充分说明谨慎性要求的应用时间、范围和程序, 揭示与其他会计要求冲突对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报表的影响, 防止冲突进一步恶化而误导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

(2) 通过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制定, 增加谨慎性要求的可操作性。在适度谨慎的会计实务中, 可以对谨慎性要求的应用前提和应用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性。从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看, 像加速折旧法这样体现谨慎性要求的具体方法的操作性是比较强的, 这样也就有效预防了谨慎性要求与其他要求的冲突。而在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进行计提减值准备时, 可变现净值难已确定, 所以在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时, 准则上还应该多加些限制条件, 这个方面可以借鉴国外会计理论上的方法, 例如美国对存货应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时要有两个前提:预期销售价格将下降;制成和销售存货的成本将增加, 并且规定了存货市价只能在一个有上下限度范围内运用。这些都限制了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 增强了可操作性。

(3) 缩小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的差异。为较好地解决企业实施谨慎性要求的后顾之忧, 在国家财政所能承受的范围内, 财政部门与税务部门应该进行必要充分的讨论和协商, 适当缩小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上的差异。税法规定的缴税口径应充分考虑会计法律法规的谨慎性会计处理所涉及的收入、成本和损失, 进行一个通盘考虑后, 确认一个认可的范围和要求具备的条件, 并且这些条件要报税务部门备案, 经注册会计师确定后允许在税前列支, 并适当增加财务报表附注, 添加一些不依创附于财务报表而存在的信息, 这些都是解决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差异的一些可行性方法。通过缩小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的差异, 才能更好地促进谨慎性要求的正确运用, 进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谨慎适度地引入公允价值是会计计量新的发展趋势

公允价值是指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中谨慎适度地引入了公允价值, 体现了会计计量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公允价值在1998年出现于“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具体会计准则中, 后因实际运用中被很多公司滥用操纵利润, 而在2001年修订后的准则中被限制使用, 在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 公允价值的应用被设定了较为苛刻的限制条件。例如在非货币性交换的确认和计量时, 只有当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才能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反之, 如果不具有商业实质或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 则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无论是否支付补价, 均不确认损益, 这些都体现了谨慎性要求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结合, 又如, 在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处理中, 当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 企业能够从活跃的房地产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 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 不计提折旧或摊销, 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计量。反之, 则必须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并按期计提折旧或摊销。由此可看出, 为了增加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 避免企业用以操纵利润, 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采取谨慎的态度, 不是任何企业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运用公允价值, 不能满足公允价值使用条件的事项是不允许运用的。

演讲中手势的运用要求 篇2

态势语言是演讲者必须具备的一种非口头语言。它是演讲者通过自己的身体姿态、仪表风度、手势动作、面部表情和服饰打扮等来表达情意、传达信息的一种无声语言,是演讲中不可缺少的直观性因素。现代科学表明,态势语言与书面语言、口头语言一样,可以表达感情、可以交流信息、可以被人理解、可以自成体系。我们平日形容某些人说话“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指手划脚”、“神采飞扬”、“风度翩翩”等,这些词都充分体现了态势语言在表情达意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说过:“人的感情表达由三个方面组成:55%的体态,38%的声调及7%的语气词。”这说明了态势语表达的重要性。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感觉印象的77%来自眼睛,14%来自耳朵,视觉印象在头脑中保持时间超过其他器官。初学演讲者很难取得演讲的最佳效果的主要原因是之一,并不是有声语言的差距,而非言语技巧表达的生硬或者根本不用。

演讲中手势的运用要求二:演讲态势语言的作用

古希腊著名的演说家德摩西尼认为:“演讲的秘诀在于姿态。”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演讲能使聋子看得懂,则演讲之技精矣。”因此,古今中外的演讲家都十分重视态势语言的运用,并把它当作辅助工具,来增强演讲效果。具体来说,态势语言在演讲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辅助有声语言。这是态势语言的主要功能,因为态势语言的运用,能加强演讲语言表达时的效果,能辅助有声语言圆满地表达内容,充分地抒发感情;它可以对重要的词语、句子进行加重或强化处理,具有强调功能。演讲的态势语不仅能强调或解释演讲辞中的含义,而且还能生动、形象地表达演讲辞中所没有的东西,尤其是在表达情感、情绪和态度方面,态势语言有时甚至比口头语言更明确、更具体、更有感染力。

2、塑造演讲者自身形象,展示风采的作用。风采即风度,是人们美好的仪表、举止、姿态,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演讲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演讲者还未开口,就已经通过态势语言的表达,深刻地印在听众的脑子里。一位演讲者上讲台时,是胆战心惊,害怕得连头都不敢抬起来,还是迈着稳健有力的步子,边走边向听众微笑示意,它们给听众的印象是大不一样的。态势语言的表达,在第一印象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演讲者能够给听众留下亲切、真诚、老练、潇洒的第一印象,那么对于自己后面的演讲是极为有利的。

良好的态势语言能使演讲者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和形象。它不仅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同时也是演讲者文化素养和美学观念、风度、形象的直接反应。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那样:“相貌的美高于色彩的美,而优雅得体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

3、加强语言信息可信度。有些演讲者由于心理素质的原因,在面对听众时心情会紧张,而情绪紧张所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对演讲产生消极作用,如无法控制语言速度,语音走调,遗忘内容等等,从而削弱了演讲的说服力和可信度。相反,如果演讲者表情轻松,神态自然,动作优雅,就可以稳定听众情绪,增加语言信息的可信度。因为听众不只是在“察言”,也在“观色”。形体、手势、表情具有自然流露的性质,具有更多的真实性,听众在倾听演讲的接收活动中,将从演讲者的体态、手势等动作中获得语言信息的印证。

西方语言学家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结果证明:人们交谈时,只有35%的信息是单纯通过语言表达的,其余的65%的信息则是通过态势语言表达的。这个研究结论令人吃惊,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古希腊大演讲家德摩斯第尼就把自己演讲成功的秘密归结为恰当自如地应用态势语言,看来是有其道理的。

太极拳动作要领的要求和运用(三) 篇3

由此需要做到“以意行气,以气带形”。具体地说,就是在意念的引领下把呼吸调整到自然状态,身与心皆没有任何拘谨,从而使身体内部气息放松下沉,外形则无丝毫刻意为之的痕迹,最终达到胸前虚空如一通道而后背则像松树一样自然挺拔。这其实就是整个腹式呼吸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腹式呼吸的稳固,不可呼气时刚一沉入丹田,吸气时又被吸上胸腔来,这就等于前功尽弃了。所以整个过程要自然,不能用意念强迫肢体,心若像暴君那样粗暴地对待身体,身体哪怕表面上服从了,私下里也会反抗,如此身心如何合一、如何和谐呢?所谓自然,其实就是要我们放松。因此,习练者要平心静气,自自然然,不可刻意为之。

至于拔背,它是背部挺拔中正的状态,介于挺胸与驼背之间,是当胸略内含时,背部肌肉往下松沉,而两肩中间的脊骨似乎有鼓起上提、却不是向后拉之意。大家切忌把它与含胸割裂开来,或在怎么含胸与如何拔背之间纠结,二者实為一体:正确地含胸不仅不影响后背的挺拔,还能带动后背的挺拔。

在整个含胸拔背的过程中,腹式呼吸都要贯穿其中。由含胸拔背促成的腹式呼吸一开始可能不好做到位,毕竟我们习惯于胸式呼吸已久,一时难以扭转,这就需要我们坚持腹式呼吸的运动方式锻炼,直到腹式呼吸成为我们的习惯。这样才能有效地达到太极养生应有的效果,望习练者牢记于心。

运用要求 篇4

一、气息运用的基本要求

1. 音量方面。

(1) 控制强音时气息的运用。唱强音时, 气息既要雄浑有力, 使声音能产生充分的共鸣, 又要使气息在歌唱的腔体内具有回旋的余地, 以达到丰富、适度的声音效果。 (2) 控制弱音时气息的运用。唱弱音时, 需要高位置、集中、靠前、浑厚和丰满的声音效果。这就要求歌唱者要具有较强的气息控制能力。歌唱者要把腔体打开, 声音越高, 气息越深, 应在较弱的气息控制下, 引起歌唱腔体共鸣, 从而产生优美动听的弱音。

2. 音域方面。

(1) 唱高音时气息的运用。在发声过程中, 胸腹应随着吸气而蓄气, 气息逐渐下沉, 并稍有憋气的感觉, 尤其是后腰的肌肉应当明显下坠。此时的气息是平稳的, 气息的流量要相对小一些。 (2) 唱低音时气息的运用。发声时, 气息的位置相对唱高音时要低一些, 气息的流量要相对大一些, 整个腰部的肌肉适度放松。 (3) 唱中音时气息的运用。各声部的中音区是最好唱的。从发声效果来看, 它没有低音的压抑, 没有高音的紧张;从发声方法来看, 唱中音时, 发声器官的肌肉不紧张, 弹性力度比较强, 气息较容易控制。

二、提高学生气息运用能力的训练方法

1. 吸气。

(1) 用鼻子闻花的感觉来吸气。在练声过程中,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用闻花的感觉来深吸气。因为闻花的动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动作, 学生更容易掌握。练习时, 肩膀和上半身自然放松, 用鼻吸气, 感觉就像闻到花的“香味”。随着缓慢、柔和的吸气动作, “花香”同气息深深地吸入小腹处。此时小腹微微鼓起, 横膈膜下降两肋, 后背向外扩张, 喉咙打开, 呼吸自然顺畅。这就避免了吸气时吸得过浅的问题。 (2) 用数数的办法练习快速吸气、换气。要提高学生气息运用的能力, 使他们学会吸气, 教师也可让其嘴里不停地像喊操那样数数。数数时声音不能太大, 要有节奏地数, 不去想怎样吸气和换气, 在数与数之间要停顿, 只留意于腰部的“缓劲”和小腹的起伏动作, 这样气息就会自然地被吸入。

2. 控制。

(1) 采用“慢吸5秒———停吸5秒———慢呼5秒”的训练方法。这种训练方法能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气息被控制的感觉。“慢吸5秒”时, 意守小腹, 缓慢地鼓腹吸气。“停吸5秒”时, 收腹提臀, 腰部膨胀, 不吸气却想着吸气的感觉。“慢呼5秒”时, 腰部保持吸气的膨胀感, 鼻腔打开缓慢均匀地呼气。 (2) 采用“打哈欠”的练习方法。即小腹微收, 上腹部和腰部向外膨胀, 且头顶和耳内要有欲张开的感觉。这可帮助学生体会“上腹部、腰部、两肋舒展地向外松开, 气息自然流入”的感觉。 (3) 练习“惊讶”与“惊呆”的感觉。其主要是利用人在惊讶时身体所作出的相应反应, 以达到快速吸气的目的。这种吸气既吸得快又吸得深, 它能使呼吸肌肉群在瞬间完成收缩与放松的循环, 可锻炼呼吸器官的灵活性, 使气息不进也不出, 这时能明显地感觉到腰腹是向外扩张的。同时, 做嘴巴张合的动作, 要保持腰腹扩张的状态。这可以提高学生控制气息的能力。

3. 流动。

进行叹气练习。众所周知, 叹气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现象, 它有利于吸气肌肉群的放松, 以便更好地吸入气息。具体做法是先叹后吸。学生心里主要想着叹气而不是吸气。当气息随着“叹”被排出后, 意味着呼气肌肉群的工作做完了, 接着吸气肌肉群就会立即开始吸气, 这个循环是自动完成的。学生在唱的过程中要保持叹气的感觉, 每个乐句的表达都应如此, 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呼吸循环。

运用要求 篇5

本课程总四个部分来讲述把握运用“四种形态”,落实《准则》《条例》要求的相关问题。

第一部分论述了“四种形态”提出和《准则》《条例》修订的大背景,一是恢复和发展党的优良传统的现实需要;二是对十八大以来“打虎拍蝇”经验的深刻总结;三是巩固整治“四风”、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的成果的需要;四是把“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的进一步具体化。

第二部分介绍了《准则》《条例》修改的原则和特点。《准则》修改的三大特点,一是范围覆盖全党;二是坚持正面倡导;三是做到了删繁就简。《条例》修改的三大特点,一是实现了“纪法分开、纪法各表”;二是突出了政治纪律;三是降低了处分门槛。

第三部分,讲解了如何运用“四种形态”落实《准则》《条例》,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就相当于“勤浇树”、“正歪树”、“治病树”、“拔烂树”。批评教育是“勤浇树”、轻处分是“正歪树”、重处分是“治病树”、立案查处,审查是“拔烂树”。“四种形态”实际上是突出了无病预防,出病早治。

第四部分,为大家厘清了几个认识问题。

一、不能把全面从严治党等同于反腐败;

二、“四种形态”提出并不是反腐转向;

三、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纯洁净化党的队伍;

四、党委要担当好全面从严治党、监督执纪的责任。

前言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前不久,王岐山同志在福建省调研时,提出要运用好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一是党内关系要正常化,批评和自我批评要经常开展,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二是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要成为大多数;三是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作出重大职务调整应当是少数;四是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极少数。王岐山说,这“四种形态”都是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必须改变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的状况,真正体现对党员的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

10月21日,中央又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四种形态”的提出和《准则》《条例》的颁布,进一步彰显了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的新理念,体现了依规治党、关口前移的新要求,是贯彻总书记从严治党、依规治党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五中全会要求巩固反腐败斗争成果,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的要求。所以认真学习、深刻理解两项党内法规,准确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党内监督,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了坚强的纪律保证,对落实、落细总书记提出的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具有重要意义。我的体会共分四个部分。

一、“四种形态”提出和《准则》《条例》修订的大背景

“四种形态”提出以及新的《准则》《条例》的颁布,是一组分量很重、相互配套的依纪管党治党的组合拳。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密集推出?我认为有四大背景条件。

(一)这是恢复和发展党的优良传统的现实需要

总书记说,我们党是靠铁的纪律和革命理想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也就是说,一靠理想,二靠纪律。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只有十五条,却首创了好几条重要的纪律规定,而且有些纪律严格的程度,超过了现行党章和党纪的规定。例如,党员没有理由连续两次不参加党的会议,就予以除名。党员必须受到当地执行委员会的监督、对党员从事的职业也作了一些限制,必须服从革命需要,还要公开职业收入。作为一大代表的陈公博、李达,就是因为反对党制定严格的纪律,希望党只是个来去自由的空谈俱乐部,而先后脱离了党。建党初期在日本成立中共党组织时,首批党员多是由北洋政府派遣的官费留学生。起初党员人数不多,党组织负责人也是平时在学校上课,课余从事党的工作。后来党员越发展越多,中央就要求留日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说你不要再读书了,你改为专职从事党的工作。但这位负责人有个情况,再过几个月他就可以研究生毕业了,他犹豫再三,就试探着向中央提出了一个请求,就是能否再让他兼职做几个月,等毕业了就专职做党的工作。中央答复他了吗?中央没有答复。但这个负责人很快就发现了,从此党任何活动都不再通知他参加了,负责和他与党中央联系的那个同志也找不到了。他明白,自己是被组织上给“甩”掉了。尽管他后来在抗日和反蒋斗争中,始终和我们党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还多次通过自己认识的党员向中央提出请求,希望能批准他回到党的队伍里来,但再也没有被接纳。直到全国解放以后,他还是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参加政府的工作。因为中央认为,一个把个人的学业看得比党的工作还重要的人,很难想象在党需要他做出更大牺牲的时候,会是什么态度,中央认为这样的人就不适合留在党内。

王岐山同志说,昨天、今天和明天,历史、现实和未来一脉相承,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而我们党就是这样一个英雄群体,维系这个群体的最重要的纽带,就是要从严治党,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但也必须看到,改革开放60多年来后的今天,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社会生存方式的多样化及社会流动性的加强,“组织松懈”“纪律敷衍”的问题,不仅大量存在,还有所发展。有的下海经商或进城打工的党员,几年不和党组织发生联系,不参加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这里固然与两新党组织的建设还不完善有关,也和党员本人缺乏严格的组织观念和纪律意识分不开。包括有些党的领导机关,在执行纪律上也大打折扣。例如,所谓“小产权房”都不是哪个农民个人私搭乱建的,而是乡村基层组织占用农田成片开发的,建房的时候就知道这是未经规划的非法建筑,买房的也都知道这是没有产权的所谓小产权房,可是建得照建,买得照买,据说现在全国已经达到几千万套、可以住上亿人的规模。而对这种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乡村基层组织负责人,不要说受到法律追究,受到党纪追求也不多。而且,这些小产权房都不是一个晚上冒出来的,有的已经一期、二期、三期的连续建了好几年,一直大张旗鼓地卖,能说上级领导对这些摆在马路边上的事都不知道吗?为什么出现集体失语?类似现象如果长期得不到纠正,我们党就会变成一盘散沙。中央的方针政策就得不到贯彻落实。

王岐山同志说,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党的领导弱化、管党治党不严、责任担当缺失,对党最大的威胁莫过于此。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削弱党的执政能力、动摇党的执政基础。

(二)对十八大以来“打虎拍蝇”经验的深刻总结

全国解放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带领中国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快、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党内存在的“四风”和腐败问题,也对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产生很大的破坏性影响。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对腐败零容忍的态度“打虎拍蝇”。有国外媒体称,当前中国的反腐败,是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反腐败斗争,我认为说得非常到位。

中央为什么要下这样大的决心反腐?用总书记话说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尽管对于腐败问题,人民群众的反响一直很强烈,党内也早有这样那样的议论和传闻。但很多案件在这两年被揭露出来后,还是让人们大吃一惊。总书记说:“一些腐败分子贪腐胃口之大、数额之巨、时间之长、情节之恶劣,令人触目惊心!”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总书记本人都是非常愤怒乃至震惊的。谁能想到,北戴河供水公司经理这样明显属于“苍蝇”级别的腐败分子,竟能被从家里搜出上亿现金、37公斤黄金、68套房产手续。还有一些村官,也被人们称为“虎蝇”,什么是虎蝇?就是苍蝇的身段,老虎的胃口,贪腐也动辄过亿;甚至教书育人的高校也成了腐败高发区。2014年6月成都中医药大学应届毕业生收到紧急通知:立即送回由校长签名盖章的毕业证书。因为校长范昕建刚刚在5月30日被抓了,学校赶忙重新制作了毕业证,校领导的签名盖章换成了党委书记张忠元。但让毕业生们郁闷地是,拿到新的毕业证书不到1个月,党委书记也被抓了。因为在国家投资10亿元的新校区建设里,他们俩人先后收受工程承包商所送的财物达到1280多万元。还有我国的石油工业,特别是大庆油田是靠在冰天雪地里吃干粮、住干打垒起家的,王进喜那句“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话至今言犹在耳,但***负责中石油后,竟然每次请客都不少于10万元,他们是吃饭还是烧钱?而徐才厚、**等人府第的奢华程度,以及从中抄出的堆积成山的现金和各种奇珍异宝,更超出了善良人们的最大想象力。能够和他们相比的只有清朝嘉庆年间从和珅家里抄出的折合上亿两白银的赃款赃物,所以军报称其为“国妖”。这些胆大妄为的腐败活动如果得不到惩处,善无善报、恶无恶报,就会产生很强的传染性,我们的党、国家、军队,即使是金山银山也会被掏空,党心、军心、人心也会被他们掏空。到了那个时候,也许一个偶发事件,就可以导致政权更迭,国家变色。这在发生剧变的东欧尤其明显。有的国家规定,党政机关处以上干部都要登记,从此打入另类,很多所谓关系国家安全的行业和职业不准他们进入。有的把军队的政工人员和高校里搞社会科学的老师都扫地出门,共产党都垮台了,还要你们这些搞意识形态的干什么?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的遗孀,起初能够领到的养老金只能折合24欧元,连吃饭都成问题。所以有老同志慨叹说,如果不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党中央,怀着深沉的忧患意识和高度责任意识,强力正风、高压反腐,为被“四风”和腐败严重撕裂的党群关系止血疗伤,重新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我们这个党、我们这个政权,也许少则5年、10年,多则20年,就会出大问题。因此,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习近平同志成为我们党和军队的新领袖,并不是偶然的。这就如同毛泽东在革命成败的转折关头、邓小平在文革结束后的彷徨时刻成为党的新领袖一样,是历史的要求,是时代的呼唤,是人民的期盼。

但在我们感到庆幸时,也引发了深沉的思考。特别是随着一些有的位高权重的腐败分子落马,他们在任时的一些事也不断被媒体挖掘和曝光出来。这时候人们才发现,其实在他们成为“阶下囚”以前很长一段时间,早就不是“好同志”了。独断专行、个人说了算;拉帮结派、搞小圈子;挥霍公款,比阔气、讲排场;和一些女下属关系暧昧,还有他的亲属子女利用他的权力影响经商办企业等种种作风和违纪问题其实已经非常多了,在干部和群众中也早有议论和传闻。但在他的贪污受贿等违法犯罪行为被查处之前,却极少被纪律追究和处理。有不止一位现在已身陷囹圄的领导干部在他的忏悔书中,都谈到,当时如果有人对他咬咬耳朵、拉拉袖子,如果党组织对他在纪律上踩线的时候就严厉叫停,也许就不会后来发展到惊天大案的地步。

他们在这里过于强调外在因素,问题首先还是要从领导干部本人的身上去寻找。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绝大多数违法犯罪的领导干部,并不是一开始就很坏。他们都是在党和人民的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和那些对党和社会主义没有任何感情,也没有任何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羞耻感、把进监狱当住旅馆的坏人比,是有本质区别的。而且他们中确实还有人做过很多有益的工作,甚至有过辉煌的过去。其中有的人还做过重大贡献。

但他们也有致命的弱点,就在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下禁不住诱惑,从轻微违纪开始,胆子越来越大,贪欲越来越重,最后从“破纪”发展到违法,再到犯罪。显然,如果对干部平时不管,出了事再惩办,很容造成人财两空。人完了,造成的损失也无法追回了。

(三)巩固整治“四风”、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的成果的需要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就没有放松过各种不良风气的整治,有关的禁止性文件发了几百个,没有哪种不正之风咱们没下文制止过,而且很多都是三令五申、年年重申,为什么仍然屡禁不止,就和没有从严执纪分不开。

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以前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一些规定变成了„稻草人‟,摆在那里没有用”。有些党员干部自以为熟谙“潜规则”,可以小心地游离在违纪和违法之间的灰色地带,从利用关系违规地安插亲属子女,到接受礼物和小额现金、有价证券等一点点突破禁令开始,破坏纪律的严肃性。而我们中国人盛行的婚丧嫁娶和年节收礼的人情往来,也成为一些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收受现金、有价证券的重要机会。在“八项规定”公布之前,各种购物卡消费也曾经是大型商场、超市,年节期间的重要收入,有的甚至占到了销售额的20%以上。这些“摆在桌面上的腐败”,具体到每个人、每个单位似乎都不突出,只是“讲究”了一点、铺张了一点,多花了些钱、多用了些人。但这些汇聚起来,就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八项规定”颁布近三年来,我们党风、政风出现巨大变化,实现了在上至中央、下至村组在几千万党员干部中全覆盖,就和我们各级党委、纪委敢抓敢管,使纪律真正成了带电的高压线分不开。

至今已经有11万多名党员干部因为违反“八项规定”受到处理,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达到35000多人。中央和省级的纪检监察机关,还创新了不定期的通报曝光具体、典型问题的制度,发挥了从严执纪的正面引导和惩戒警示作用。

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及时查处各种违纪违规问题、而且点名道姓地通报曝光,没有什么不良风气不能纠正。抓“八项规定”的贯彻落实就是从一些最具体的违纪行为入手,抓小、抓早、抓常、抓实,使纪律“扣”“越拧越紧”。王岐山同志讲,全面从严治党,首先是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破的题。

因此,这次修订后的《条例》也涵盖了十八大以来整治“四风”和落实“八项规定”的要求,并从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六个方面,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而且今后监督执纪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越来越严。必将使我们的监督执纪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的进一步具体化

2014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强调,要依法治国、依纪治党。随后将“全面从严治党”正式纳入“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又多次谈到要深刻认识和运用从严治党规律的问题。

在2015年1月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总书记正式提出了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重要任务,并把这项工作列为2015年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重点。

会后不久,王岐山同志发表了署名文章,鲜明地提出了“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为党内法规如何修订定下基调。2015年3月至7月,他在河南、浙江、陕西等地调研时的讲话,都强调了“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的要求,并对破法必先破纪的逻辑,“治病树、拔烂树”和“保护森林”的关系,以及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实现纪法分开等概念和问题做出深刻阐述。他要求要用纪律管住大多数,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都要冲着纪律去,党委要把严明纪律体现在日常管理监督中,纪委要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找准职责定位,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到福建调研时,“四种形态”的理论终于走向成熟。

王岐山同志还多次谈到,党员干部要有两条线,第一条是高线,就是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第二条就是底线,就是纪律和规矩,每个党员都要向高线看齐,又决不能突破底线。修订后的《准则》和《条例》颁布后,我们大家都看到,《准则》对准的其实就是高线,《条例》对准的就是底线。10月23日,王岐山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提出,要把党的领导融入日常管理监督中。要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在严明纪律中体现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敢于负责、敢于较真,同一切违反纪律的行为作斗争,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就如何把握运用“四种形态”,贯彻执行《准则》和《条例》,做出了明确的回答。

我们看总书记和王岐山同志近年来在各种场合的有关讲话还有很多,只要梳理学习一下,就不难发现,《准则》和《条例》都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是贯穿其中一条主线。“四种形态”则是围绕这条主线的最新理论概括。

二、《准则》《条例》修改的原则和特点

(一)新修订《准则》的特点

总书记对修订《准则》提出了十二字要求,就是“化繁为简、突出重点、针对时弊”。因此,这次修订的“廉洁自律准则”,与1997年试行,2010年修订后颁布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有了很大变化。新修订的《准则》有三大特点。

1、范围覆盖全党

原来的《准则》主要规定的是党员领导干部在廉洁从政方面的“8个禁止”“52个不准”,属于“负面清单”,许多条款和纪律处分条例及国家法律重复。同时适用对象也过窄,仅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规范,而且只是针对廉洁从政方面,未能涵盖8700多万全体党员在廉洁自律方面的总体要求。

修订后的《准则》,则从管党员领导干部扩大到管全体党员,涵盖了现阶段党员领导干部和每个普通党员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原则要求和规范。

2、坚持正面倡导

王岐山同志说,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而一个党员干部有没有理想信念和很强的宗旨意识,是可以在关键时刻反映出来的。例如,2008年发生5?12汶川大地震时,四川都江堰市向峨乡乡政府和200米以外的向峨乡中学,同时被夷为平地,两边都是呼救声。跑出这些人来怎么办?跑出来的干部都看着乡党委书记罗鸿亮。他当时就做出了一个后来受到广泛传扬的决定:就是“先救娃娃后救干部”。当他们赶到学校时,废墟上有很多家长在自己孩子所在的教室的废墟上拼命的刨挖,然后一边刨挖着一边哭喊着呼唤自己孩子的名字,当时有的群众情绪非常激动地就责问“乡干部都哪儿去了?”这时又是党员干部罗代强大声喊一声:“谁说乡干部没有来?我就是。我的娃娃就埋在下面。现在你们每个人只顾自己,谁家的娃娃都救不出来。咱们都到那边去,从埋得最浅的地方挖,多救一个是一个!”

家长们都不作声了,尽管每个人都希望赶快救出自己的孩子,但谁都明白这样做是最理智的选择,因为大家一起从最浅的地方开始挖,可以救出最多的孩子。他们拭去泪水,自动排成两队,在干部指挥下开始有序地挖掘。等很多孩子被救出后,罗代强才从裤子和鞋上认出了自己孩子尸体,他的孩子也是埋在比较厚的地方。而学校救援基本结束后大家再赶到乡政府时,由于时间太晚,12个被埋的干部中已经有7个人不幸遇难。正因为我们有这样一大批关键时刻冲得上,危难关头过得硬的共产党员,才让受灾群众从废墟中看到了希望。所以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行为准则,不论在革命年代、建设年代还是改革开放年代,都是必须始终坚持的。

反之,党员干部如果理想信念动摇,就会精神懈怠、意志消沉,淡化党的观念、漠视党的纪律,最终滑向违纪甚至违法。

所以全面从严治党光靠纪律是守不住的,必须立根固本,树立高尚的精神追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努力解决好“不想腐败”的问题。

因此,这次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是党执政以来第一部坚持正面倡导、面向全体党员的党内廉洁自律规范,成为向全体党员发出的道德宣示和对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

针对人民群众对不正之风反映最强烈,对腐败最痛恨,《准则》鲜明的提出了坚持廉洁自律、自觉接受监督的规范,要求党员干部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这是对《党章》关于廉洁自律要求的进一步阐发和具体化。廉洁是共产党人的基本要求。新修订的《准则》继承和发扬党的制度建设的好传统,借鉴“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表述,向全党提出了“四个必须”和“八条规范”,即包括“四个坚持”“四个自觉”,集中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道德追求。《准则》做到了要义明确、一目了然,将适用对象扩大到全体党员,要求党员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坚持崇廉拒腐、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坚持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同时对党员领导干部也提出了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等更高的要求,二者相互贯通、浑然一体。

《准则》还开宗明义的提出了全体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必须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必须自觉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将落脚点放在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上。总之,《准则》变“不准”为“自觉”。不作禁止性的规定。展现了党的先锋队本色,树立起来了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够得到的高标准。

那么,原来《准则》里的52个“不准”都失效了吗?不是的,其中有48个“不准”经过修订以后,被吸收进了新的《条例》,将继续在“负面清单”中发挥作用。

3、做到删繁就简 《准则》在对象上做了“加法”,实现了对全体党员的全覆盖,在内容上做了“减法”。原来一共4个部分、18条、3600多字,修订后一共是8条、309字,篇幅一下子减少了90%以上。成为突出廉洁主题、不讲禁止性规定的“正面清单”。而《条例》从内容看,原来一共3编、15章、178条、2.4万多字,修订后的《条例》尽管把那48个“不准”吸收了进去,也只有3编、11章、1.7万多字,新增、去除和修改的比例高达近90%,而且有些章节完全是新添的,可以说是“脱胎换骨”。

(二)新修订《条例》的特点

所以这次新修订的《条例》和1997年试行,经过修订后于2003年颁布实施《条例》也有很大变化。它也表现出三大特点:

一是实现了“纪法分开、纪法各表”。《条例》修改时要求,纪律的归纪律,法律的归法律,一方面使得纪律挺在了法律的前面,比法律规定更加严格,对党员提出了比老百姓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抓早抓小、防患于未然,避免党员干部“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的情况;另一方面也使得纪委和司法部门的工作更加泾渭分明,避免了工作上的重复交叉、纪委变成了党内的“公检法”。因此,原来十大类的纪律中与法律重复的贪污贿赂、经济秩序、财经纪律、渎职行为、社会管理等类别,一共将近80条被取消,重新归纳为政治、组织、廉洁、群众、工作和生活这六大类纪律,虽然在数量上少于原来的十大类纪律,但却完全做到了“纪律姓纪”,它的“制度成色”有了质的飞跃,厘清了纪律和法律的界限。

二是突出了政治纪律。把政治纪律列为六大纪律之首,特别增加了拉帮结派、对抗组织审查、搞无原则一团和气等违纪条款。这些都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结合“打虎”“拍蝇”的实践所丰富的内容。在谈到违反政治纪律的现象时,总书记曾一口气讲了七个“有之”,即“搞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的有之,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的有之,搞匿名诬告、制造谣言的有之,搞收买人心、拉动选票的有之,搞封官许愿、弹冠相庆的有之,搞自行其是、阳奉阴违的有之,搞尾大不掉、妄议中央的也有之”,这些我们都可以从新修订的《条例》的负面清单中,找到相同或类似的表述。

三是降低了处分门槛。有人称新修订的《条例》是中共“史上最严处分条例”。这主要指两种情况,一种是党纪处分的覆盖面比过去更全了,包括群众纪律、生活纪律方面新增的不少规定,另一种就是《条例》里原来就有,但很多时候没有严格执行,现在要按照“四种形态”的要求抓早抓小。习近平同志说:“我们现在对党员干部的要求是不是过严了?答案是否定的。很多要求早就有了,是最基本的要求。现在的主要倾向不是严了,而是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不存在严过头的问题。”

总之,《准则》和《条例》是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制度安排,为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明确了对照的标准、提供了衡量的尺子,也使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做到了有规可依、有据可循。

三、运用“四种形态”落实《准则》《条例》

《准则》和《条例》如何贯彻执行?关键要把握好“四种形态”。这是对我们党“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思想的细化延展,有助于把《准则》和《条例》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第一种形态

监督执纪的第一种形态是“批评和自我批评要经常开展,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最重要的就是对党内同志的缺点错误及时指出,在原则问题上进行积极的、健康的思想斗争。这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重要途径,是通过日常监督管理,预防党员干部踩红线、闯雷区的重要措施。事实上,当党员干部出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时,如果有人能及时的“拉拉袖”、提个醒,就可能将这些问题制止在萌芽状态;在问题比较严重时,如果有人能大喝一声、猛击一掌,就可能起到猛然警醒、悬崖勒马的作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上医治未病”,真正好的医生不是看人得了病再治,而是从他的亚健康状态中就能发现疾病的隐患,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防病于未萌、治病于初起。但现在我们还有不少同志把开展批评、自我批评当作一项任务。批评自己多,批评别人少。批评班子多,批评领导人个人少;讲大家都有的共性问题多,讲某个领导干部的个性问题少。非要批评个人时,也是只讲小事,不讲大事;只讲工作上的事,不讲思想作风上的事;只拿别人意见来说事,这个事群众、其他人有什么反映,而不是讲自己是怎么看的。出现这种状况,往往和怕得罪人的思想分不开。尽管我们常讲要“对事不对人”,但事毕竟都是人做的,一般情况下对事?然要对人。尽管我们常讲“君子闻过则喜”,但真正达到这样境界的君子毕竟不多。所以,我们在进行批评时很多人都存在“多栽花、少栽刺”的心理。还有的人担心,批评会遭致反弹。自己对别人批评的越重,别人对自己的批评也必然越不讲情面,最后弄得两败俱伤,只有“你好、我好”才能大家都好。结果把相互批评变成提希望,自我批评变成谈感想。这种所谓批评和自我批评,既不可能发现问题,也不可能解决问题。

习近平说,抓纪律,就要敢于板起脸来批评,不要等犯了大错误才去批评,平常有问题就要及时批评。开展批评自我批评上,领导干部也要率先垂范,勇于自我“揭短”,真心实意地听取来自党员和群众的批评意见。

还要注意鼓励、重用和保护讲真话、敢批评的干部,即便是批评不够准确,也不要追责,更不能“秋后算账”,不能让敢批评的干部吃亏,更不能让奉行中庸哲学的“老好人”占便宜。这里,领导干部尤其是第一把手有没有宽阔的胸怀,有没有纳谏之海量、容人之雅量关系很大。领导干部带好了头,就能形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良好氛围。就能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确保达到红脸出汗、同时又加油鼓劲的效果。

习近平同志说,只要以诚待人,诚心诚意地沟通思想,推心置腹地交换意见,把关心、关怀、关爱送给同志,让人脸上火辣辣、心里热乎乎。

总书记说,一个人什么时候容易犯错误?就是以为自己万物皆备、一切顺利的时候,得心应手了就容易随心所欲,随心所欲而又不能做到不逾矩,就要出问题了。所以一个人不管当到多大干部都要有组织纪律性,要自觉维护党委的权威。有的干部当行政领导时就认为自己最大,书记说什么?那就是党政不分。他当书记时候也是自己最大,市长有不同意见就是无视党的领导。这样例子还不少,总书记说了,我们的干部在不断进步中经常由正转副、由副转正,由党转政、由政转党,不能什么时候都是老子天下第一,什么时候都以自己为主。要按规矩办事,不是个人有主见、有个性就要说了算,总书记说哪有这个道理?历史上这样的教训是很多的。例如天津大邱庄的禹作敏。他想发展一个党员,可支部讨论几次都通不过。他火了,亲自去押阵,说这次咱们换个办法,同意他入党的不用举手,不同意的举手。在他那个虎视眈眈下,谁敢举手?于是这个人便在全支部没有一个党员表态的情况下被发展入党了。据说有个香港记者问他,“听说您是大邱庄的土皇帝”,他竟然毫无愧色地说,“我去了土字,就是皇帝。”

正是这种把个人和组织、个人和党员群众的关系扭曲到极点的认识,导致他最后的悲剧性结局。如果不是他后来自我膨胀,本来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农村改革带头人的。说起来也是非常可惜的。

大量事实证明,领导干部犯错误,往往和不能客观认识自己分不开。一个领导干部,能从千百人中脱颖而出,无疑在学识、胆识等方面有很多过人之处;但因此而出现的另一个情况是,被往日成功所堆积出的自信,使他可能会在复杂形势下,高估自己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主持工作的老同志,可以认为凭借丰富经验而有资格“一言九鼎”。我就从这儿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干起来的,我这儿什么情况不熟悉!所以我可以说了算!而有些主持工作的新干部,也可以认为自己很年轻就被委以重任,那是因为领导看我有改革开拓精神,我也要按自己想法去干,所以这叫恃宠而骄,而他们所处的重要领导岗位恰恰最容易出现认识偏差。因为一个人地位越高,权力越大,能听到的各种无顾忌的批评就越少。特别有些不正派的人,博取领导好感最大的本领,就是对领导的一切都赞不绝口,包括他的缺点:你不坚持必要的民主程序,该集体讨论的你搞个人拍板,可以夸你是“办事有魄力”;你不坚持原则,对犯错误的人你该处理的不处理,又可以夸你是“为人宽厚”。如果我们的领导者自己也不知不觉相信了这些,接下来的一切便可想而知,你的缺点错误会被自己当作优点而不断加以放大。

事实上,对于专在面前吹捧我们的人提高警惕,特别是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我们的人提高警觉,不入其圈套,应当是一个领导者的基本素质。但可悲的是,我们有不少领导干部就是看不透这一点。其实,某些想和领导拉关系人早算明白了,用现在时兴的话说,送“吹捧”是“性价比最好”的礼物。因为,送钱送物,还要拿真金白银,弄不好还会被纪委盯上。而送吹捧是最经济不过的,只不过多费点口水。但如果你把这样不正派的人引为知己,甚至不顾其他同志意见和群众的反映而提拔重用,甚至对他的问题也大包大揽,拍胸脯“作保”,那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特别是我们现在实行干部任用问责制度后,领导者不仅要对他今天的提拔负责,而且要对他今后的一切作为负责,他的所有问题也就同时成为了举荐的领导干部自己的问题。对我们领导干部来说,你就是收获了几句赞美,却可能要赔上自己的政治生命。这种“获得”和付出的高度不对称,不是十分滑稽又十分可怜的吗?但是,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不能从那些不正派的吹拍者身上去寻找,而必须从领导干部自己身上去寻找。

为什么别的人都能听得出来的肉麻的吹捧的话我们却听不出来?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就是脱离实际的。我们从内心深处认为自己的水平高得不得了,自己的贡献大得不得了。正是这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共鸣,才使那些人的伎俩屡试不爽。而有些领导干部对自己本来就不客观的认识,就会变得更加不客观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得不到真诚的批评帮助,那么“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的危险是现实存在的。

(二)第二种形态

监督执纪的第二种形态就是“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要成为大多数”。这里面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要成为大多数”,这就颠覆了我们过去对纪律处分的一些认识。因为党内尽管早就有各种纪律处分的规定,但真正受过党纪处分的还是极少数,包括从党的十八大到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两年期间,一共有18万多名党员受到纪律处分。在我们的8700多万党员中,也只占0.2%多一点。而且其中还有35000多人是因为违反“八项规定”而受处分,说明过去受处分的党员可能比例会更低。我们就算是按照这个比例,把改革开放以来受过党纪处分的人累计起来,估计也不会超过党员总数的三个百分点,也就说,至少有97%以上的党员终生都和任何处分无缘。这反映了一个现状,就是如果谁受了党纪处分,是件很大的事,说明他犯了比较严重、必须受到组织处理的错误。甚至被视为本人在政治上、历史上的一个污点。从好的方面讲,说明我们的绝大多数党员都是好的和比较好的、是守纪律、讲规矩的。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97%以上的党员终生都没有受过党纪处分,是否说明只有3%的党员有过违纪行为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特别在有些党风、政风不正、所谓潜规则盛行的地方,在有些地方和单位里甚至会出现大部分党员都有不同程度的违纪行为,例如为一些不正当的利益往来而吃请收礼,却没有受到任何形式的党纪追究。

造成这种状况有两个原因:一是党纪处分的门槛过高,问题要积累到一定程度,性质要严重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受到党纪追究。二是有些地方党的纪律实际上处于长期“空转”的状态。只要这个干部没达到违法犯罪程度,就不会被纪律追究。就像王岐山同志所说的:在实践中管党治党不是以纪律为尺子,而是以法律为依据,党员干部只要不违法就没人管、不追究,造成“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而纪委成了党内的“公检法”,因为被“双规”的大都是要深挖他的贪污受贿、违法乱纪等问题。只是违纪他也不需要双轨,一般的违纪不需要双轨,结果纪律审查成了“司法审查”,占用了我们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这样违纪行为问题的处理就很容易被边缘化了。

而且由于相当一部分党员尽管也存在这样那样的违纪行为,但从来没有被处分过,也就从来没有违纪被处理的切肤之痛,所以对党的纪律长期“没感觉”,脑子里就没有自己时时要受到纪律约束这根弦。包括有的领导干部因为组织公款出国出境旅游,或者滥发奖金、福利受到组织的纪律处分,而这些活动的一般参与者,实际上他也违纪了,他们对自己的违纪、不廉洁行为不仅没有任何反省,反而对那些被处理的领导干部充满了同情,认为他是为了给大家谋福利才受处分的,结果后者违反了纪律还混了个好人缘。有些对于一些落马的“老虎”“苍蝇”,也是抱着一种“看客”心态,对各种花边新闻津津乐道,却没有想到“如果换作是我”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长此以往,这样的党员干部就可能因为“无知无畏”而对“破纪”浑然不觉,“破”出了甜头以后就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战底线,直至落入腐败的深渊。

所以,王岐山同志提出“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要成为大多数”,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他多次提出,对那些因为自律不严而触碰纪律底线和规矩的党员,要抓早抓小、“动辄则咎”。该处分的及时处分、该处理的就要做出处理,要让纪律严起来、落下去,发挥纪律的正面引导和惩戒警示这两方面的作用。

什么是党纪轻处分?党内警告和严重警告实际上都可以归为轻处分。但是通报批评和告诫这还不算轻处分。相应的组织处理措施包括建议对被审查人采取免职、调离岗位等措施。轻处分应该对应那些违纪行为呢?其实《条例》里有很多规定,例如,在对违反廉洁纪律行为的处分规定中,就有“党员干部的配偶、子女不实际工作而获取报酬或只实际工作但领取明显超出同职级标准薪酬,党员干部知情未予纠正的”;这什么意思啊?说的俗一点,就是有的党员干部的亲属子女在其它的单位,也包括在有的民营企业挂名领空饷,自己根本就不去工作,或者是实际在那儿工作了,但是他领的薪酬比他该领取的要高出一大截,其实是一种变相的,人家给你利益输送,给你送钱,变相的拉关系的手段,这种情况,如果领导干部你知情你没有纠正,你默认了,那就要给你处分。还有“将本人、配偶、子女及配偶等亲属应当由个人支付的费用,由下属单位、其他单位或者他人支付、报销的”;包括有的领导干部全家出去吃顿饭,党员干部吃顿饭花两三千块钱,把发票让下属单位或别人拿去报销了,这种情况你就要给予处分,而且这种现象老实说还是不少的。还有“收受其他明显超出正常礼尚往来的礼品、礼金、消费卡等的”;有的人以过年节送礼的形或其它形?,一次送礼,七八条中华烟,对不对,其实是你也知道他是有事求你,完全不属于正常的礼尚往来,这样的你收了,要给处分。还有“用公款旅游、借公务差旅之机旅游或者以公务差旅为名变相旅游的”。还有“在你管理、服务活动中违反了有关规定收取费用的”。本来这个活动,这个工作是应该不收费的,是你管理服务的正常工作,你们乱收费了,这些都要给予处分。我们在《纪律处分条例》里,大家可以看到有几个常见的限制词:“情节严重的”,还有“遭受较大损失的”,就有这个后果的,有这种情节和这种后果的要给予处分,但我刚才讲得上述这几条是没有限制词的,只要查实发生这类行为,不管情节轻重,就要给予以处分。还有一些就是带有限制词的违纪行为,过去也多数是被当作一般作风问题,批评教育、责令改正就完了,现在则明确要给以处分。例如《条例》中群众纪律和生活纪律两章中,就包括了“在社会保障、政策扶持、救灾救济款物分配等事项中优亲厚友、明显有失公平的”,你在发放救灾物资的时候,先让你的亲戚朋友来挑,然后你补助的标准也明显的对亲戚朋友要比别人要高,这个要给予处分,不公正。还有“对符合政策的群众诉求消极应付、推诿扯皮,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群众来找你投诉,向你提出要求,希望你帮助解决,这些问题都是合理应该解决的,符合政策的,但你不给他解决,消极应付、推诿,这样的造成了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要给予处分。还有“对待群众态度恶劣、简单粗暴,造成了不良影响的”要给予处分,再有“不顾群众意愿,盲目铺摊子、上项目,致使国家、集体或群众财产和利益遭受较大损失的”要给处分,还有“遇到国家财产和群众生命财产受到?重威胁时,能救而不救,情节较重的”。假设你乘车或开车路过一个地端,那儿刚发生车祸,司机肇事逃逸,受伤人躺在路上等着别人去施救,你看见让车绕一圈走了,说你忙,顾不上走了,最后这个人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抢救而死了,那你对来说,那对你就要给予处分,而且是比较重的处分。我们看到,这些需要给予处分的“负面清单”里,有些过去只停留在批评教育层面,但现在不同了,而是实实在在要被纪律处理。因为,这些看起来并不很起眼的不廉洁行为如果不处理,很容易导致干部的胆子越来越大,先是通过亲属拿空饷、领空饷,然后发展到最后自己干脆伸手要,从“报销”一顿饭的票据,发展到报销住宅装修、甚至子女出国的费用。同样,群众工作中的那些看似作风问题,有的甚至看似是不经意中发生的,但已实实在在地损害了群众利益,破坏了党群关系,也损害了党员干部的形象。所以给以必要的纪律处分,有助于挽回群众影响,也能够更深刻地教育本人。除了要给以处分外,中央还要求要综合用好抓重要节点、抓具体问题、抓执纪监督、抓通报曝光这些有效手段,驰而不息地正风肃纪,这样就能真正让顶风违纪者“长记性”,让心存侥幸者“收住手”。

所以,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中,重点在前两种,我们只有通过经常的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能防止党员干部犯错误。一旦违纪就会受到处分,我们就要使党规党纪的提醒、劝诫和制裁覆盖到每个党员,通过小过即问、小错即纠,敢抓敢管、严抓严管,及时阻断从前一种形态向后一种形态发展的路径。让党员的思想行为能够及时得以匡正和校准,最大限度保证大多数党员干部不出轨、不越界,防止小错演变成大错、小祸酿成大祸。王岐山同志说,无数案例证明,党员“破法”,无不始于“破纪”。党员守住了纪律,就不至于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才能逐步让党内关系正常化,让受严重处分、违法的党员越来越少。

(三)第三种形态

监督执纪第三种形态是“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做出重大职务调整应当是少数”。对严重违纪但还不足以沦为“阶下囚”的党员,重在违纪必究,按照规定程序所给予一种比较重的党纪政纪处分,主要包括撤销党内职务和留党察看等处分。这类处分针对一些什么具体的行为?我们处分条例也有明显规定,包括违反议事规则,个人或者少数人作决定重大问题的,情节严重的。还有诬告陷害他人意在使他人受纪律追究的,情节较重的。像现在我们有的地方每到班子换届或有重要领导岗位出缺时,往往是各种匿名的举报信像雪片一样飞来的时候,不管真的假的,先把竞争对手搞臭了,把水搅混了再说,还有就对批评人、检举人、控告人、证人及其他人员搞打击报复的,对这类歪风邪气决不能姑息。对那些置党纪国法于不顾,把组织的批评教育和提醒当成耳旁风,依然要我行我素、不收敛收手的少数党员干部,就要通过重处分或重大职务调整,进行严厉敲打和警示,这是防止其踏入违法犯罪的不归路的最后挽救办法。所以我们给重处分和重大的职务调整,我们还是首先定位为要争取挽救这个干部,不要让他滑到违法犯罪的地步。

(四)第四种形态

监督执纪的第四种形态是“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极少数”。这里面分为两类,一类是严重违纪的。例如,《条例》就要求,对一些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的人要求给予开除党籍的处分。包括通过信息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书籍、讲座、论坛、报告会、座谈会等方式,公开发表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反对党的改革开放决策的文章、演说、宣言、声明等这种的,还有就是妄议中央的大政方针,破坏党的集中统一的;丑化党和国家形象,或者诋毁、诬蔑党和国家领导人,或者歪曲党史、军史,情节严重的。因为这些人其实已经丧失了作为共产党员的最基本的条件,成为了破坏党的团结统一,甚至分裂党的一种政治上异己的力量,有的实际上是和社会上及国外境外的敌对势力相呼应,在党内和社会上制造混乱。对于这样的人没有二话,必须坚决的清除出党。

这里面需要注意的就是问题的性质和认定的尺度怎么把握才准确。例如大家都关注到了有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言行属于“妄议中央”?有人就担心了,如果这个尺度把握不好,会不会和我们发展党内民主的要求相冲突?我个人的体会,最主要有两点。“妄议中央”第一是在言论的内容上是反对中央的大政方针,包括主张改变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放弃党的领导,搞西方式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也包括对当前中央的反腐败和从严治党、整治“四风”、落实“八项规定”的重大决策公然唱反调,这类是属于妄议中央。但这不等于党员对一些具体政策,包括一些经济社会政策应该如何制定,现行政策存在一些什么问题,应该如何改革,也不能提出不同意见。而且我们地方和部门的领导也不能把“妄议中央”这一条,引申到对自己制定的政策、决定也不能提出不同意见,把“妄议中央”扩大到“妄议市委”、“妄议县委”上来。“妄议中央”和对具体政策提出批评意见的区别在哪儿?主要在于两点,第一,前者对我们党的大政方针是破坏性和否定性的,后者则是为了完善和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第二,讲话的场合不同。《党章》第一章第四条党员应享有的权利中规定:党员可以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的讨论。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当然也包括党的领导人,但这里第一是要在党的会议和党的报刊上来讲,而不是在各种公开场合不负责任的乱说一气,第二是必须是有根据地批评,批评要有根据,不能乱说,特别是针对有些没有根据的乱说,甚至谩骂,那是绝对不允许的。

在《条例》的组织纪律这一章里,还有一条非常醒目。就是拒不执行党组织的分配、调动、交流等决定的,给予警告、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的处分。在特殊时期或者紧急状况下,拒不执行党组织决定的,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应该说不论是在革命和建设年代,党员要服从组织的分配、调动、交流,这是不言而喻的事。但确实在一段时间以来,不服从党组织的分配和调动的现象确实明显增加了,有的找出各种理由来不服从调动,有的和组织讲条件、讨价还价。你要给我调动,你得给我至少提半级,或者至少解决什么问题。这种有令不行的状况发展下去,对党的危害极大。所以这次《条例》还突出强调了,在特殊时期或者紧急状况下,拒不执行党组织决定的,给予留党察看或开除党籍处分。2003年的非典肆虐期间,有的因为怕被传染而拒绝上班的医护人员被开除了公职,在洪水泛滥和大地震期间临阵脱逃的党员干部也被双开。因为这样的人是不配留在我们的党员队伍中的。

再有就是触犯了刑律的腐败犯罪分子。他们不仅突破了党内的纪律底线,也突破了普通公民所必须遵守的法律底线,就自然不能再留在先进分子行列里。所以《纪律处分条例》规定,党员依法受到刑事追究的,党组织应当根据司法机关的生效判决、裁定和决定及认定的事实、性质和情节,给予相应的党纪处分或组织处理。这就说除了极少数轻罪,比如有些一般交通肇事,比较严重了,需要追究刑责的这样的不一定必须开除党籍,其它的绝大多数都要开除党籍。特别在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全党要保持高压态势不放松的情况下,就是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不定指标、上不封顶,才能遏制腐败蔓延的势头。

王岐山同志在讲解四种形态时,把8700多万党员比做一片大森林,每个党员干部都是其中的一棵树。所以从严执纪的“四种形态”就相当于“勤浇树”、“正歪树”、“治病树”、“拔烂树”。批评教育是“勤浇树”,这个树枯黄了营养不良了,要浇水施肥,重在警告提示;轻处分是“正歪树”,看这个树杈长歪了,要把它修枝去杈,让它能够长正。重处分是“治病树”,这个树现在已经够呛了,快被蛀空了,要把虫子弄出来,甚至有的要加上桩子,把它支起来,不要让它倒下。立案查处,审查是“拔烂树”,这已经从根上这个树就烂掉了,这个时候就要赶快把它拔掉,要阻断传染,不让它传染其它的树。所以,“四种形态”实际上是坚持了、突出了无病预防,出病早治。

我们现在已经从对腐败“零容忍”发展到对违纪“零容忍”,彰显了中央和中央纪委对党员干部的高度负责和关心爱护,也是对我们党“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严明党的纪律,其实并不在于对每个违纪者都重罚、重惩,而是在于有没有漏网,你只要有违纪,我们就能发现就会处理,这样才能对所有违纪违规行为形成威慑,使人们破除侥幸心理。所以中央要求要坚持快查快结,缩短审查周期,涉嫌违法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要让所有违纪行为都进入纪律审查的视野,这也是最有力的惩处,也是最根本的预防。其实,宽是害,严是爱;爱之深,责之切。习近平同志在上海主持工作时就讲过:“什么是纪律,纪律是栏杆,保护你不掉到悬崖下面去。” 纪律不仅是惩办干部的,更重要是保护干部的。这也使我们对于什么是治本,反腐败工作廉政建设的治本有了新的认识。我们现在完善制度体系包括修订和完善《准则》和《条例》,这是一种静态的治本,我们按照四种形态的要求来监督执纪,不断压缩腐败和违纪活动的存在空间,则是动态的治本。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很好的起到治本的作用。

四、需要厘清的几个认识问题

(一)不能把全面从严治党等同于反腐败

中央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面,但绝不是全部,不能把全面从严治党等同于反腐败。

“全面从严治党”是要把“管全党、治全党”突出出来,“全面”就是全方位、全覆盖,每一名党员、每一个党组织都在其中、不能例外。用纪律来管住“关键少数”,也能管住最大多数,这才叫全面从严。有人就担心了,这会不会导致把监督执纪的主要力量都放到普通党员干部身上,对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监督力度反而会弱化,更会分散反腐败注意力。这种观点割裂了“树木”和“森林”、“全面”和“重点”之间的辩证关系。“四种形态”要求用纪律丈量全体党员,就是要覆盖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涵盖党的政治、廉洁、组织、群众、工作、生活“六大纪律”。但“全面”并不意味着没有重点。中央还是要求要用纪律盯紧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惩治也是有重点的,就是那些十八大以后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而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而“四种形态”中的前两种着重体现了对“全面”的要求,后两种则突出了对“重点”的关注。如果我们把前两种形态落实到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中,就能以较小的代价管住大多数,管住全体,也就更有利于集中力量解决突出的重点问题。

(二)“四种形态”提出并不是反腐转向

有人说,“四种形态”提出追究刑事犯罪的是“极极少数”。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高压反腐的大规模“治标”已经接近尾声,已经到了转向“治本”的“拐点”。网上也出现了一些声音,揣测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反腐转向了、节奏放缓了、力度减弱了?中纪委指出,类似的反腐“拐点”论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正风反腐的雷霆之势远远超出了一些人的惯性思维,所以总有少数人明里暗里期待着所谓的“拐点”。其实这些论调早就在坚持不懈的反腐实践面前不攻自破了。因此,“四种形态”提出,绝非反腐败斗争的重大转向,绝不会导致反腐败斗争力度减弱,绝不意味着对腐败犯罪分子会以纪代法、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四种状态说的“极极少数”并不是指我们现在查处的腐败分子马上就会变成极少数,而是说,我们既要通过以零容忍的态度高压反腐,来消除腐败的存量,又要通过强化批评自我批评、大幅度的增加轻处分的处理,还有重处分的最后挽救,经过我们这样层层的拦截,来极大地减少腐败的增量。到了这种情况下,真正堕落为刑事犯罪分子才会变成极极少数。从现在看,这还是一种理想和努力的目标。

当触犯刑律的党员干部真正成为“极极少数”时,就说明我们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三)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纯洁净化党的队伍

“四种形态”提出和新《准则》《条例》颁布后,也有人提出疑问,现在今后对党员管得这么严,甚至动辄得咎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受处分,会不会因此而影响人们入党的积极性,进而缩小我们党的影响力呢?其实,我们本来就是以不单纯追求党员数量为特点的政党。我们过去在发展党员和培养发展对象时,经常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帮助党的积极分子和党员端正入党动机。在革命年代,要求加入党往往就意味着要随时准备为党、为人民解放事业牺牲自己的生命,意味着要在战场上冲锋在前、退却在后,意味着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并不能给个人带来多少好处。所以当时绝大多数人的入党动机,应该说基本上都是端正的,这是严酷的斗争环境所决定的。但当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后,要求入党者的动机就比较复杂了。其中就不排除有为了从执政党地位中获得好处的人,包括现在我们有不少大学生要求入党也是为了好考公务员,政治上进步快,或者再说得俗一点,有的就是为了以后能当官。我们全面从严治党和监督执纪这四种状况的提出,实际上也是对一个人入党动机的新的考验。你入了党你不一定马上能得到什么个人好处,但在很多方面和非党员不同了,你要按照《廉洁自律准则》的要求,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你要遵守很多党的纪律和规矩,很?事非党员做了没事,但如果你做了你就会动辄得咎,甚至受到党的处分和处理。还有些事我们不能要求一般群众去做,但党员就必须去做。包括在遇到国家和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时候,你不管和自己有没有直接关系,你都要挺身而出。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怀着捞好处的动机入党的人就要掂量掂量了,有的人就会望而却步了。这对我们党是个好事,它有利于纯洁和净化我们党的队伍。

(四)党委要担当好全面从严治党、监督执纪的责任

由于“四种形态”前面有“监督执纪”四个字,有的同志就认为,这主要是对纪委提出的要求。这是一种误读。

王岐山同志在福建是这样讲的: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要运用好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显然了这是对各级党组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所提出的明确要求。

落实“四种形态”,全面从严治党,党委首先是责任主体。所以我们新的《条例》里有一个亮点,在第114条中,首次提出了“党组织不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或者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力”这个说法。过去我们强调两个责任都是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

现在提出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就比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范围更宽、标准更高、责任更大、要求更严,不仅包括党风廉政建设方面,还要落实到思想建党、制度治党、纪律立党、组织建党、人才兴党等管党治党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它是党组织日常工作,批评教育、组织处理、纪律处分也都是《党章》规定的党委的主体责任。

所以,落实“两个责任”关键,是要冲着纪律和规矩去。各级党委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采取得力的措施,全面加强教育、管理和监督,时时处处用纪律和规矩管住大多数党员干部。包括“四种形态”第一种,批评和自我批评,大多数也都要由党委领导班子和组织部门来进行的。特别是党委的主要领导,要把管党治党落到日常工作中,听到群众对哪个干部的反映,就要及时打电话问一问,或者当面谈一谈,随时提醒告诫;当干部取得成绩的时候,对存在的缺点也不能迁就纵容,要督促其立行立改;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时,也要及时指出。这种谈话应该说是多方面的,但是由领导谈的效果就更好,因为同级和下级谈不容易引起重视,由纪委去出面又容易吓着他。其实很多苗头性问题都是可以看出来的。包括这个干部和某个私人老板过于密切的关系,别人进办公室,老看见他俩昨坐那儿,一进来了人,他俩的话都停住了,神神秘秘的,像这种情况,那就是问题的警号。所以必要时候还要综合运用批评教育、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多种方式,让违纪的干部猛醒、刹车。我们说用纪律管人是治病救人,而不是整人害人,既有严肃凛然的刚性一面,也有关心爱护的温情一面,这才能适应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同样,我们说“干部犯错误,组织有责任?,组织部门也不能仅发官帽,你要进行任前的各个民主程序的考核,那么在他任之后,组织部门也要对他们全程监管,了解他掌握他履行职责和遵守党的纪律的情况。而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身也要养成在监督下工作的习惯,决不能把严管当成“包袱”,像组织上跟你约谈,甚至有的地方发函来询问你,你都要认真对待、主动配合不要感到非常委屈,好像对自己不信任了,我们对同志的批评提醒,更要虚心接受、即知即改。

而纪律检查机关是管纪律的,不是管法律的。纪委的职责就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用党章、党规、党纪去对照党员干部的行为,依纪、依规监督执纪问责。

而当前纪检监察机关尤其要坚持挺纪在前、“三转”往下沉,将工作理念和思路从“盯违法”向“盯违纪”来转变,对破坏纪律行为零容忍。也就说,纪律审查也要冲着纪律去,用纪律的语言去描述违纪行为,无论线索处置、纪律审查、执纪审理等各个环节,都要以党纪为尺子。

监督执纪的方式也要多元化、经常化,对反映领导干部问题的、一般问题线索,要区分性质类别和轻重缓急,既要对确有的问题运用立案审查、纪律处分、组织处理等处置方式,又要善于通过警示谈话、纪律诫勉、函询了解等手段,把踩到了纪律底线的党员拉回正轨来。

总之,《准则》和《条例》既是对党的各级组织的有力约束,也是我们全体党员的基本遵循。学习贯彻《准则》和《条例》是各级党组党委、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共同责任,必须全党一起抓、全党一体执行。这样才能强化党内监督的有效途径,形成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机制,不断增强我们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使党员干部始终不忘宗旨,不忘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才能永葆我们共产党人的政治青春。

运用要求 篇6

聚焦众多民工子女学校,流动儿童的习作能力普遍薄弱,在“习作”层面去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会造成揠苗助长。若是在 “按要求写句子”中渗透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就易于接受,易于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树立学生联句成文的信心。

基于上述的学习规律和学情分析,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按要求写句子”的指导和反馈,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能够切实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真实地记录——夹带“生活气息”

学生造句往往会出现明显的失真现象,为求准确而胡编乱造的大有人在,其实质是注重形式忽视内容。作为语文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语法正确作为评判句子的全部标准,不能让“假大空”的习气在句子中就开始蔓延,最后殃及学生的作文。因而,教师要鼓励学生写句子时,就写发生在身边的、真实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事物、事件。并做好反馈,从全班学生写的句子中,挑出那些夹带浓郁生活气息的句子,呈现在课件上。

写真实,这是语言文字运用必须守住的底线。而且要求学生写句子时以生活为句子的内容,这样学生就会观察周围的世界,体验身边的生活,然后用句子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而且因为内容源于生活,也就不存在惧怕心理了。

二、具体地阐述——拒绝“没头没脑”

“没头没脑”表现在,虽然句子意思完整,主谓宾齐全,但还是总让人觉得缺了点什么。如,一道题中,要求学生用“终于”“根本”“居然”造句,一个学生3句话的答案分别是:我终于考了100分;我根本考不到100分;我居然考了100分。教师在批改时,学生的个性和“有才”让教师哭笑不得。究其本质,这些句子都没有语境。对中高年级的学生,写句子不能只满足于语法正确,更要讲具体,不能怎么简单怎么来,要让人摸得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为此,可以时常进行三步走的干预策略。以“果然”造句为例:

(一)明确词义。在学生自我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总结出:“果然”即结果与想的、所预料的一样。

(二)规范引领。出示优等生造的3个句子:①昨天电视上说,今天要下雨。今天果然下雨了。②爸爸说下班后会带东西给我,我傍晚回家,他果然买了好吃的等着我呢。③周强胸有成竹地说:“我一定可以考100分。”他果然考了100分。让学生知道这三句话之所以教师大为赞赏,是因为它们每句话中都有“预料”和“结果”两个部分,这样的句子才叫完整具体。

(三)纠正错误。出示学生的一个问题句子:我果然拿到了那个羽毛球。请学生思考,缺什么并修改。一生答:“我看看了桌子的高度,觉得我能够到,我一试,果然拿到了那个羽毛球。”另一个说:“我垫上了椅子,果然拿到了那个羽毛球。”

三、生动地描绘——崇尚“妙笔生花”

若是句子仅仅做到了真实、具体,难免落入平庸,索然无味,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也就只能在原地踏步。此时,必须对学生写句子提出更高的要求,尽可能生动有趣味,尽可能与众不同。有两条通往此种境界的大道:

(一)调动词句积累。

《新课标》在3—4学段的习作目标中指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教师应鼓励学生使用课内刚学的词语,或课外读到的好句,这不是简单的巩固或复述,而是学以致用的迁移,同时也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的表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优秀语言文字的积淀是运用的基础。有了学以致用的意识是不够的,还要在平时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不断丰富自己的词句库。

(二)追求与众不同。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教师为了追求“正确率”,习惯于要求学生背例句、抄例句,造成一个班级的学生造出同一个句子的怪现象,这无疑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扼杀。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正如杨中原先生所说:我不喜欢你们的不约而同,我喜欢你们的与众不同。

四、恰当地运用——符合“正确语境”

语言文字承载着表情达意的作用,语言文字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和约定俗成的搭配,另外,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饱含着情感。因此,不能为了一味地求新、求变、求生动,而忽视了句子表意上的不恰当,而应该教会学生把握语言文字的情感脉搏,选择合适的语言文字来运用。

符合“正确语境”是语言文字运用的最高标准,也是必须让学生了解的,避免学生会为了标新立异而不管不顾。这种“恣意妄为”、“张扬个性”,是与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背道而驰的。

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与审美要求 篇7

一、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1、图案对于服装设计的意义

图案与色彩、面料、款式等元素一样是服装设计的一种表达性语言,它利用强烈的视觉冲击来呈现服装设计的艺术效果。图案在服饰中的运用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在我国古代,人们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地位、艺术观念、甚至宗教信仰都利用图案表现出来,如古代人通常利用飞禽、走兽等图案来表示身份地位,或者利用梅、兰、竹、菊等被赋予了人物性格特点的植物来表示个人的价值追求,而不论是哪种情况,图案反应服装设计情感走向的意义是始终不变的。

2、服装设计中图案的作用

1)象征作用

所谓象征就是人们利用事物之间的联系来变相表达情感的一种方法,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象征作用于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类似,即都是作者通过人为地赋予某种事物以情感,来激发欣赏者的情感共鸣,进而增强图案的情感表现力,如我国古代服饰设计中的“贵贱有级别,服位有等”的观点就是象征作用的集中体现。

2)标识作用

人的社会属性要求服装设计中的图案也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功能,而利用图案来系统地传递某种公认的社会信息就是其社会功能以及标识作用的主要表现,例如警察的警徽、运动员的队服图案以及名牌服装的标志商标等都属于这类标识,而这类图案在设计中为增强其信息传递的有效性,通常会遵循醒目、简洁、容易识别与记忆的原则。

3)宣传作用

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宣传作用主要体现在两点:其一,设计者设计理念、艺术情感的宣传与表达。即设计者利用独特的图案设计来表达个性化的设计理念是现代服装设计的必然要求;其二,商业宣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服装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市场利润,因此如何利用图案增加服装的审美价值以及效益价值也是设计者和企业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4)实用作用

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实用功能,不仅表现为服装本身的遮蔽、保暖等功能,还表现为其强化某种职业特点的功能,例如军人迷彩服就是利用色彩与图案的结合起到隐匿的作用,而交警以及环卫工人工作服中鲜明的图案设计则是为了使其在环境中更加凸显,从而保证其人身安全。

二、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审美要求

1、服装设计的审美需求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服饰已经突破了基本的遮蔽、保暖等实用需求,向美化、装饰等精神需求转变,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精神需求的比重逐渐增加,服装设计中审美元素也就逐渐凸显,例如在我国唐代时期,为呈现服饰飘逸质感,通常会用丝绸披肩等装饰性物件来表现服饰的整体美感,而到了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简洁、舒适大方的审美需求则占据了主导地位,而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服装设计的审美需求与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关系。

2、图案之于服装设计的审美要求

1)装饰

设计者在利用图案进行美化、装饰服装的过程中,通常会利用自身的美学知识、审美体验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寻找灵感,然后利用抽象思维进行加工,最后利用或写实、或抽象的手法进行表达,从而使原本单调的服饰在色彩和款式上更加具有层次感。当然,服饰的图案审美注重对自然的追求,而只有在素材选择和抽象中进行适当的加工,才能在渲染服饰艺术气息的同时提高其审美内涵。

2)弥补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身材比例必然会与普通的审美标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进而产生审美缺陷,如有些人的身材过于丰满,而有些人则过于平板,而为了弥补这些人的身材比例的不足,使之产生一种和谐的视觉效果,设计者可以利用图案对某些缺陷进行弥补,使欣赏者在图案的干扰下产生一种视觉错位,从而使着装者在服饰图案的帮助下掩盖缺点,展现魅力。

3)强调

图案之于服装设计中的强调需求与弥补需求恰恰相反,后者注重的是着装者的整体美感,而前者则是通过对比,来突出着装者的身材优点,以强调其局部的审美效果。设计者在突出服装图案的强调效果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夸张的图案来扩大欣赏者的视觉空间,从而使其在鲜明的对比中捕捉到被强调的部分,从而提高服装设计的审美内涵。

三、结论

总之,图案是一种装饰性的艺术,是装饰性和使用性相结合的一种美术形式,在服装设计中图案将这种美术形式完美体现。它是自然的浓缩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以丰富的色彩、独特的构造来达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召力,最终借助服装载体充分表现出来,这不仅丰富了服装设计者的艺术灵感,也增加了服饰的审美内涵。

摘要:本文从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入手,分析了服装设计中的图案运用,并就图案之于服装设计的审美需求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图案,服装设计,运用,审美要求

参考文献

[1]罗晓燕.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与审美要求[J].现代装饰(理论),2016,01:105.

运用要求 篇8

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王守仁强调了此次改革以输出为驱动, 探索课程教学的创新与突破。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文秋芳提出改革出发点是, 优化输入, 重视输出, 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半句翻译”改为“段落翻译”, 且翻译分值比重提高到15%更加体现出“重视输出”的理念。翻译的话题涉及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等, 把中国的情况介绍到国外, 也是对输出理念的加强。评分标准是按句给分, 信和达比例各占50%。

翻译试题的局部调整体现出随着我国国际化和社会的飞速发展, 对大学外语教学提出时代要求, 对外语人才培养提出新任务和新的挑战。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外语系副教授连晓慧说, 这次改革发出信号, 让学生学英语更注重实际应用, 提升外语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此次改革, 从题型可以看出, 今后将更偏重语言综合能力的考试, 这不是靠死记硬背, 单纯记忆词汇短语就能取得好的成绩, 提升英语水平。“全球化”的浪潮使地球变成地球村, 跨文化交际成为普遍现实, 与不同文化背景和取向的人交往成为必然,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 作为对我国在校大学生英语能力是否达到《教学要求》的主要鉴定手段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必须相应改革, 翻译题型变化为段落, 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能否很好共存取决我们能否有效进行交往并逐步达到互相理解。怎样将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等很好的表达到国外, 取决于英语学习者全面提高英语水平, 形成和发展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和灵活性。同时, 汉译英过程中要遵循英语的表达方法运用一定的翻译技巧合理的表达出信息。

1 学习者应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反映文化, 是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受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四六级翻译题型为汉翻英, 话题涉及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等。这就要求学生对汉语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积累。同时对比中西方的文化。这里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一国两制”、“改革开放”反映出我国的政治发展。“春节”、“闹元宵”等关于“红色”、“龙”的话题反映我国的民俗。“北京大学”、“万里长城”反映我国的历史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文化息息相关。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翻译的文化观。

对比中西思维上的差异奠定翻译的文化基础。中国人受儒家思想注重伦理的影响较深, 偏重整体综合性形象思维, 注重集体主义观念。而西方人接收圣经的思想, 偏重个体、分析性逻辑思维, 注重对科学技术、自然奥妙的认知。中国有顺其自然 (Let nature take its course in accordance with its natural tendency) , 西方有天助自助者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

在汉译英中, 会出现具有中国的文化内涵的词语。如颜色上, 红色 (red) 代表的是喜庆、吉祥、幸福、欢乐和兴旺发达等等。习俗上, 春节贴红对联, 大红“福”, 挂红灯笼。结婚以红色为主调, 红烛、红盖头、红衣裙还有红花、红喜字、红包。但西方人思维中就是红色是暴力的象征。还有赤字、警惕的意思。蓝色 (blue) 西方文化中代表清高, 忧郁。黄色 (yellow) 代表王权、淫秽, 但西方代表怯弱。动物上, 汉语文化中代表高贵, 祥和、丰收的龙 (dragon) 在西方人眼中是凶恶、罪恶的象征。汉语中有龙凤呈祥、生龙活虎。还有被鄙视的狗 (dog) 成了西方人眼中的人类最好的朋友。月亮 (moon) 中国的中秋佳节中的团圆的代表, 西方定位虚幻的象征。所以在汉译英时要注重中西文化的差异。若翻译虐待他人 (treat someone like a dog) , 则是贬义词。

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文化像花木四君子———梅、兰、竹、菊。对应的英语词汇是plum blossom, orchid, bamboo, chrysanthemum.这些英语词汇不包括丰富的东方文化内涵, 但若在片段翻译中出现, 就要有梅象征高雅纯洁, 兰象征高雅品质, 竹象征正直、坚贞、廉洁和气节骨气的意思, 菊象征坚毅、淡泊和清雅的高尚品格。

所以, 学生在做四级翻译时, 若在英语中找不到意义完全对等的词语时, 可以通过阐释或注解将意思解释清楚并传达过去。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学生在翻译时也可以化直接为间接, 化具体为模糊, 既表达了原文的含义, 又避免可能产生的直译与译文读者的文化冲突。

2 学习者应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

翻译时, 理解是前提, 理解了汉英语之间的区别后更重要的是要对原文要有准确的理解。所以, 要做好段落汉译英, 不仅仅取决于对原文的理解上, 还要体现在对译文的表达上, 翻译出来的文字要合乎英语的表达出来。

在汉语中词汇的利用率高, 概括性大, 同一个汉语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在英语表达时应该根据上下文搭配不同的英语词汇来表达不同的含义。如小车站用little railway station, 小树用young trees, 而小记者用teenage reporter更贴切些。衣服的破旧用worn-out, 而建筑物的破旧应该用dilapidated.汉语中的卫生一词根据搭配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个人卫生 (personal hygiene) , 公共卫生 (public health) , 环境卫生 (envi1ronmental sanitation) .

在主语的表达上。在做汉英翻译时, 牵涉到主语在汉英两种不同语言中所起的不同功能。汉语的句子多数是话题结构, 评述上有语义联系, 没有强调直接的逻辑语法关系, 不强调主谓。而翻译成英语时要有严格的语法搭配和逻辑关系。例如, 若将“读书可以增长知识”被翻译成Reading books can acquire knowledge, 从英语语法搭配关系上就不合理, 因为aquire knowledge主语是人, 不是读书。应该翻译成One can acquire knowledge through reading.有时候汉语在上下文清楚的情况下省略主语时在翻译时应该加上相应的主语。同时要注意,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对主语的不同要求, 汉语的主语也不完全在译文中用来作相同的主语。例如, 众所周知, 中国四千年前就发明了指南针。可以翻译成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compass was invented in China four thousand years ago.这就根据英语表达时强调句子的重要信息应该放在主要的位置上, 即主语的位置上, 这也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相一致统一。又如, 他的英语说得很好, 不可翻译成His English speaks good.而应该翻译成He speaks English well.这样就合乎英语逻辑。在汉译英中, 若相邻的几个句子在结构上主语要保持一致, 选择主语时要尽量遵循连贯一致的原则。

在句子处理上。四级段落翻译包含若干句子。有时汉语句子的话题在评述过程中, 话题没结束, 句子可以一直延续只用逗号隔开。所以在翻译时, 即使碰到汉语中一逗到底的句子, 也要分析句子里面有几层意思, 进行英语恰当断句, 因为英语中有了主谓就可以成为一个句子。同时遇到汉语中一连串的短句时, 要对几个短句从意思上进行分析, 将逻辑上有关系的句子用连词或主从句合起来译成一句符合英语的句子结构。

语言和思维模式紧密相连, 由于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 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故在翻译时, 不能拘泥于原句结构, 通读段落, 推敲上下文, 根据英语表达习惯, 抓住文章重心和主旨来理清关系分清主次。将重要信息作为主句, 像大树主干, 其他非重要信息可以用状语、定语和同位语从句来隶属主句。在语序上, 汉语的语序习惯从侧面或外围先阐述, 最后导出信息中心。英语恰好相反, 通常将如结论、观点、态度放在句子的前面表达, 然后才给予条件、原因、事实进行说明补充。所以在翻译时可以作出必要的调整来突出重要信息以适应英文的表达习惯。

在汉译英过程中免不了要添词和略词。汉语中由于约定俗成时或上下文清楚情况下省略的词在翻译成英文时应该加上。例如, 发展才是硬道理。应该翻译成Economic growth.is most important.有时为了英语规范性表达也要加些概括性词语与动词就有了正确的搭配了。例如:中国的影响, 中国的成就在世界上到处可见。翻译时加个signs或evidences与“影响”连接就可以与动词“可见”搭配了。翻译成The signs of China’s influence and success abound in the world.有例如, 最近几年, 考托福的人大大减少了。翻译时加个the number翻译成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take the TOEFL test has decreased.同时, 由于汉语中常因修辞或文风原因, 句内和词内的有很多重复信息, 在翻译时要省略掉。例如, 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是骨肉同胞, 手足兄弟。这里的“骨肉相连”和“同胞兄弟”说的是一回事, 翻译时应该遵循英语的表达省略掉一个。翻译为The Chinese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are of the same blood.

段落汉译英在某种程度上是检测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是英语综合能力的体现。一个人词汇量大, 在写作中可以得心应手的运用高级词汇来显示出高水平写作能力。在翻译时, 同样用丰富准确的词汇可以提高翻译水平。例如, “好学生”不仅仅可以用good students, 还可以用“top/excellent/bright/smart/outstanding/brillient/high-achieving students”“students with good acadamic record”“students of high ability”汉语中可以重复同一个词有时还会有反复的修辞意义, 而英语表达时可以发挥丰富的同义词优势在不改变句子结构的情况下有多个同义词替换来达到语言丰富的效果。例如, 孔子的思想。可以翻译成the virtues of Confucianism或the spirit of Confucianism, 还可以翻译为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汉语中的“不同”可以翻译成“vary, differ from, be different from, not the same as”.

总之, 汉英是两种不同的语言, 学生的四级考试复习和操练中应该掌握一些翻译技巧。由于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 不能完全进行对等翻译, 忠实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但要表达得规范。讲究“信”和“达”。

3 结论

四、六级题型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更新、更高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将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为导向。除了作为工具以外, 英语也是一个载体, 是知识的载体, 人文素质的载体。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文学知识和相关的常识、地理、概况、历史、社会等文化素质层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之上文化层面的分析、批判、鉴别的能力。

段落是一个能够比较完整反映某个主题意义的片段, 它有自己的中心思想或主题内容, 形成完整的语境使得翻译有一定的意义。段落翻译提高了学生综合文化素养, 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进行国际交流, 为今后进一步用英语进行有效学习、工作和交往打下基础。

要求教师注重加强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并把枯燥的语法和词汇知识融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掌握, 做到词汇, 语法和文章不分家。体现出英语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翻译题型的变化更突出了英语教学的培养方向不断转型为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翻译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检测学生综合能力的手段, 是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标志。

参考文献

[1]蔡基刚.英汉汉英段落翻译与实践[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2]陈宏薇, 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提高外语素质, 适应时代需要:谈大学英语四级后教学从翻译抓起[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0 (2) .

[4]李运兴.句群分析:翻译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J].中国翻译, 1997, 48 (1) .

[5]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 2003, 24 (1) .

[6]童路明.翻译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大学英语:学术版, 2006 (3) .

运用要求 篇9

随着时代的发展, 太阳能作为一种绿色能源慢慢的成为能源界一个炙手可热的对象, 太阳能的利用之一就是安装太阳能电池板, 现在想要在一个小屋上安装太阳能电池板, 首先要对当地的太阳能量情况分析, 然后在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来分析小屋周围的太阳能量情况, 这样就可以为太阳能电池板的安装提供理论依据。

1主成分分析法

假设进行主成分分析的指标变量为五个方位的太阳能辐射强度:, 评价对象可以为五个方位, 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个指标的取值为xij。将各个指标xij转换成标准化指标xij,

其中,

即, sj为第j个指标的样本均值和样本方差, 对应的, 称

为标准化指标变量。

相关系数矩阵, ,

式中rij=1, rij=rji, rij是第i个指标与第j个指标的相关系数。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根, 及对应的特征向量, 其中, 由特征向量组成m个新的指标变量

式中y1是第一主成分, y2是第二主成分, ym是第m主成分。

R=cov (X)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选择个主成分, 计算综合评价值:称

为主成分yj的信息贡献率;

为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 当αp接近于1时, 则选择前p个指标变量作为p个主成分, 代替原来m个指标变量, 从而可对p个主成分进行综合分析。其中bj为第j个主成分的信息贡献率, 根据综合得分就可进行评价。

2结果与讨论

经过对山西大同典型气象年逐时参数及各方向辐射强度的数据标准化处理后, 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 可得出如下结果:

然后得到前几个因子的累计贡献值为

将表一的前三个主成分的主要元素因子和各方向的太阳辐射载荷矩阵反映在表中为

从表格3中可以看出, 屋顶在主成分因子1中为0.852, 具有非常高的载荷, 所以屋顶上的太阳能强度对小屋的总辐射强度的影响是最大的, 所以在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时首先要考虑屋顶的发电效率。其次, 在主成分2中, 我们可以看到屋顶、南面的载荷为0.853和0.851, 载荷最大, 其次是东面和西面, 这也与我们生活实际中主观意识和感受相一致, 从而我们知道南面和屋顶对总强度的影响最大, 其次是东面和西面, 各为0.820和0.745, 于是我们在考虑太阳能吸收率和发电效率时按照先屋顶、南面, 然后在考虑吧西面、东面, 而且我们也可以根据他的比重为以后的工作来判断舍取。最后在主成分3中我们看到, 北面墙的载荷最大, 不难知道, 当判断过屋顶、南面、东西面后, 只剩下北面, 而且根据我们实际中的常识和数据观测, 我们也能知道北面是被光面, 所以他的太阳辐射度最小, 于是这也和我们主成分分析法的结果相吻合。综合来说, 主成分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实际相符, 从而从理论上证明了实际的现象。

同时, 我们从累计贡献率中也可以看出屋顶对屋子总体的太阳辐射贡献度为57.559%, 为最大, 东面大约为21.1%, 南面大约为11%, 西面大约为7%, 北面墙的太阳辐射度只对总辐射的贡献是百分之几, 所以对于北面墙的光强的利用很少, 于是我们从理论上可以舍弃对北面墙太阳强度的利用, 即不在北面墙上铺太阳能电池。

综合以上所述, 屋顶、东面、西面、南面对发电量的影响最大, 而北面较小, 所以我们只在屋顶、东面、西面、南面安装太阳能电池板。而却主要在屋顶上安装太阳能电池板, 其他面起辅助作用。

附录:matlab完整程序

摘要:利用主成分分析法, 分析太阳能小屋周围的光照强度之间的强弱影响, 鉴于此基础来安装太阳能电池板, 并用山西大同典型气象年逐时参数及各方向辐射强度的太阳能数据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法,太阳能电池板

参考文献

[1]cumcm2012B附件4_山西大同典型气象年逐时参数及各方向辐射强度

[2]陈彦光.基于Matlab的地理数据分析, 2012.7页码P110-P138

[3]姜启源.数学模型 (第四版) , 2011年

运用要求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音乐教育,音乐教学方法

一、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青山区是包头市中心城区之一, 位于市区北部, 占地面积67平方公里, 人口41.13万, 由25个民族构成。本研究以该区7所具有代表意义的小学 (包括两所重点小学, 三所一般性的小学和两所稍差的小学) 为主要调查对象, 对学校音乐教学各方面进行访谈调查, 对学校校长、音乐教师及部分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了访谈、交流。得到以下的调查结论。

1. 教学内容和形式更为丰富, 学生上课的兴趣提高。

新课改后, 音乐教学内容与形式更为丰富, 学科综合理念、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 均使得音乐教学内容有了拓宽, 包括流行音乐也编进教材、走进课堂。教学内容相对贴近学生现实的音乐生活, 教学形式丰富使学生表现与创造音乐的机会增加, 知识技能淡化使音乐学习的压力变小了等等, 这些因素, 都使得学生上课的兴趣较之前浓厚了。

2. 课程开设基本保证, 音乐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定位失衡。

通过调查得知, 多数小学能按教育部规定保证每周两节音乐课, 一些重点小学每周还开设了音乐兴趣班或音乐实践活动, 如合唱班、舞蹈班等, 这是新课改给我们带来的可喜改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 有些教师一味地追求学科综合, 追求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多样, 使得音乐教学表面繁荣, 内在缺失, 忽视音乐本体、音乐含量过低, 非音乐的东西充斥和占领着音乐课堂。

3. 教育认识出现偏差, 教学设施跟不上时代发展。

新课改的成败与实施效率, 关键就在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学校的声誉和排名似乎要比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来的更为重要, 孩子是否能考入一所好学校始终是家长关注的重点。调查中我们得知, 虽然多数音乐教师认同音乐新课标有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但在现行的教育机制和条件下, 他们认为, 新课改中对音乐教学的要求超出了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教学设施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在全区, 不论重点或非重点, 没有一所小学在专门的音乐教室配有VCD、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并每次音乐课都能投入使用。

二、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实现新课标要求

1. 坚守音乐本体, 关注内涵发展。

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核心是音乐审美, “审美”是重点, “音乐”则是基本, 围绕“审美”进行的所有活动不能离开“音乐”这个基础。以音乐为本的教学, 所有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都应是围绕教学内容来开展的, 形式只是解决教学目标的一个载体。学科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 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以音乐为本的教学, 应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技能并重, 并以知识技能的学习来提高对音乐感知的能力, 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2. 注重教学内容, 正确认识新课标的要求。

重视教学内容, 合理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搞一些活动, 他们认为:新课标就是要让课堂“活跃”起来, 于是将大量的精力花在教学形式的设计上, 唱游、律动、舞蹈表演、乐器展示、演讲朗诵、画画填词, 整节课热闹非凡, 但却不知道学生到底学了什么。所以任何一节课程都要以音乐为本, 重视教学内容, 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教学形式, 进行有效的教学。在音乐课上使用多媒体教学一直为音乐教师所推崇。但现在有很多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 已将音乐课演化为作品展示会。

3. 注重教学过程, 以人为本进行有效教学。

运用幽默的语言引导, 深入浅出地讲解、传授音乐基础知识, 加深学生的记忆, 使枯燥乏味的音乐知识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加以巩固。如:对比把顿音号比喻成小鸡吃米的动作, “顿音号、像鸡嘴, 应该唱得又短又轻脆”, 提示学生要把顿音唱的短促而有力, 并让学生模仿小鸡吃米的样子进一步体会顿音的特点;把重音号比喻成箭头:“重音号, 像箭头, 时间唱足音饱满”, 让学生边唱边挥动小拳头, 通过这些方法能有效的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

4. 注重能力的培养, 实现音乐教学目的和新课标要求。

新课标提出“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 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情趣, 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丰富情感体验, 陶冶高尚情操。”笔者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感知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 以这三点为基础, 才能更好使学生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参考文献

[1]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上一篇:偶合反应下一篇:高校集中支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