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银行的知识经营

2024-09-08

韩国银行的知识经营(精选十篇)

韩国银行的知识经营 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利弊

1 引 言

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一直是银行业经营模式领域十分关注的话题。分业经营 (Separate Operation) 是指对金融机构业务范围进行某种程度的“分业”管制。混业经营 (Mixed Operation) 是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经营的业务互相渗透、交叉, 而不只局限于自身分营业务的范围。银行业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 即从传统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等单一业务向全能银行方向转变, 是当今世界金融领域发展的一大趋势。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经济体的银行业现今选择的大都是混业经营模式 (见下表) 。我国银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 也曾多次尝试混业经营, 但一直没有摸索出一条成功的路, 至今仍实行分业经营制度。面对全球化的趋势, 选择混业经营与否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今后发展途径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2 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利弊分析

2.1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不利方面

2.1.1 对经营管理能力的要求提高

随着经营的日益复杂化,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根据业务发展的具体要求, 加大对科技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升级, 提高业务处理速度, 为各部门的决策以及相关的协调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 并为客户提供更为便利和安全的服务。混业经营必然会导致业务发展的复杂化和专业化, 这对商业银行经营数据的统计、处理能力以及其内部的信息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 由于各个金融机构的精细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深入, 不同金融业务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实现混业经营就是不同种类的金融业务在一个组织内或者一个机构内进行, 商业银行管理者必须熟悉各种金融业务, 需要进行不同业务之间的协调和整合。这不仅增加了商业银行管理的幅度和难度, 而且增加了管理成本。

2.1.2 风险传导的全局性

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 通过内部机构之间的业务交易和各机构之间的相互持股以发挥总体优势。但是由于同时存在利益的引诱和竞争的压力, 使商业银行短期资金流入资本市场、投资银行进行垫头交易、银行因收益和风险不对称而引发道德风险等, 由此带来信用链断裂的风险。另外, 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交易又使得风险在整个集团内部传递。金融机构内部的关联交易主要借助信贷、投资、担保、承诺以及转移价等进行。风险的传递可能使风险在混业经营集团内的不同金融机构间相互转移, 这将严重危及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的安全, 损害存款人和公众的利益, 并可能引发金融系统风险, 甚至造成金融危机。

2.2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有利方面

纵然有以上不利特点,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深化, 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 混业经营的优势更加明显。

2.2.1 银行业经营水平及竞争力将会得到提高

在混业经营的背景下, 业务和收入结构的多元化成为可能, 从而使银行在社会资金需求不旺时, 为过剩资金找到出路, 即提高经济效益。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之外, 银行可以寻求新的金融业务发展, 把传统存贷款业务与新的金融增值服务结合起来, 从而达到优化业务和收入结构, 实现各业务之间的协调及可持续发展, 而不必一味去追求资产规模上的扩张。在此基础上, 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 在更为广阔的业务空间内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发展模式, 从而改变单纯依靠存贷利差经营的现状。实行混业经营的本国银行可以与开展混业经营的外资银行获得公平的法律政策环境, 为与外资银行的竞争打下基础, 并可积极开展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衍生业务。

2.2.2 有利于银行业提高收益, 降低成本

从成本来说:金融技术开发日益复杂, 技术科研及装备的成本也越来越高, 小规模银行很难有实力在这方面持续投入, 而大规模银行则一方面利用自己雄厚资本可以加大投入, 另一方面又可利用广泛的业务来分摊高昂的技术开发费用。从收益来说:在实施混业经营的情况下, 金融机构可以很好地消除各类金融资产之间流动的障碍, 即通过提高内部机制, 调整系统内部财务结构对金融市场作出快速反应, 因而可以更容易地适应对金融服务产品需求的变化。金融业因金融资产强关联性和弱专用性的特点, 其混业经营会比其他行业更能形成规模经济。同时, 通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之间的并购, 可以撤销重复网点机构, 精减人员, 共享客户资源、硬件资源、人力资源等, 变外部竞争为金融服务方面的内部竞争, 不仅便利了客户、提高了经营效率, 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共享, 降低了经营成本, 增强了竞争力, 使赢利水平发生质的变化。此外, 金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金融营销已成为企业推广产品谋求发展的手段之一, 广告宣传等营销的巨大成本只有大规模的企业才能承担。大银行凭借其规模优势以及由此产生出来的信誉效应, 在融资上比小银行更有竞争力, 更有条件节约成本。

2.2.3 有效地分散金融业的风险

金融行业的高风险性决定了其有通过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的动力。在混业经营的背景下, 金融机构通过多元化服务具备了分散风险的能力。混业经营背景下, 金融机构的业务领域范围宽广, 可以把各种资产、负债及抵押担保等中间业务进行广泛的风险组合, 从而降低倒闭的风险;单一结构的金融机构因其资产、负债及抵押担保业务组合的选择余地较少, 容易面临倒闭。即混业经营下金融机构使各种金融业务结合在一起,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的不同产品在部门间可以交互销售和补贴, 如果业务之间相关性不为正, 则一种业务的收益下降会由其他业务的收益来弥补, 从而保障其收益的稳定性, 有效地降低了经营的整体风险。

3 我国银行业实行混业经营面临的问题

3.1 银行业体制问题

银行自身的改革还不够完善, 存在着产权不明晰、控制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法人治理不完善、真正的产权代表不明确等诸多问题。另外, 银行业的传导机制不够完善, 我国银行业目前的传导机制无法对中央银行的利率变动及时作出反应。

3.2 银行业务面临挑战

目前我国金融服务水平较低, 外资银行的进入使我国银行已有的业务面临挑战, 而新的业务又没有得到很好的开拓。业务需求既影响商业银行的专业服务水准, 也影响其自身的竞争能力。面对竞争, 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提供多方面、多功能的金融服务, 尤其是全功能的资产管理服务、理财服务。

3.3 监管存在疏漏

银行、证券混业经营会导致金融市场不稳定的因素增加, 银行、证券行业业务的增加, 导致银行、证券人员和机构增加, 从而增加了监管的难度。而在目前我国各监管机构之间缺乏互相配合, 各监管部门功能监管、风险监管的意识淡薄, 监管的漏洞较多。

3.4 金融垄断问题

我国银行业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 已经基本处于垄断的地位。混业经营虽然能够增强金融机构的竞争力, 但倘若这种竞争走向极端, 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内部相互之间的兼并日益激烈, 最终可能出现几家巨型银行垄断金融市场的局面。如果加上外资银行的竞争, 一旦垄断的局面形成, 将对我国整个金融业和国民经济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及时注意防止垄断问题的出现以及扩大化, 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4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条件分析

4.1 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为混业经营提供了条件

近年来, 金融市场上金融产品不断涌现, 衍生工具也层出不穷, 银行与证券、保险等相关领域的渗透和融合力度不断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在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学习借鉴并创新引进先进的金融品种, 利用自身优势, 拓展业务领域, 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 促进了银行咨询服务、信息服务、保险代理、信托投资、基金管理等金融创新业务飞速发展, 相应利润在银行总利润中的比重逐步上升, 尤其是近年来, 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业务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反映商业银行服务收入多元化能力和水平的中间业务收入呈逐年增长趋势。由图1可见, 混业经营迹象开始明显且影响逐步加大, 客观上为今后混业经营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市场基础。同时, 银行业各项技术进步是混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条件。

资料来源:各商业银行年报.

4.2 信贷风险的化解为混业经营打下了基础

近年来, 我国在处理不良贷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首先, 从国有商业银行自身来看, 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建立健全授权授信、审贷分离、贷款三查等制度, 逐步完善了信贷管理体制, 保证了新增贷款的质量。其次, 我国利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贷款的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此外, 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国有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贷款。其中包括从国家外汇储备中拿出巨额资金帮助国有商业银行核销呆账和充实资本金, 允许国有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以提高资本充足率。

4.3 金融监管政策开始为混业经营预留空间

相关政策包括《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 (1999) 、《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和《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 (2000)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 (2001) 等, 这些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 从事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业务, 允许保险基金进入股票市场, 认可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作为抵押向商业银行借款。同时, 商业银行可以买卖开放式基金, 开放式基金管理公司也可以向商业银行申请短期贷款, 金融业可以向证券业延伸。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证监会共同发布的《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 (2005) 规定商业银行可以直接投资设立基金公司, 这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4.4 金融机构有序地探索混业经营方式

我国许多金融机构都在分业经营的法律框架下积极探索混业经营的方式。我国商业银行在境外参与证券业务是不受限制的。比如中国工商银行曾于1998年通过收购事项开始从事香港和大陆的投资银行业务。由于金融自由化的发展, 金融商品不断面市, 单一的商业银行或证券公司已无法独自承担日新月异的创新型金融商品的承销, 也无法满足企业和居民多样化金融服务的需要。因此, 我国金融业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是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4.5 我国金融需求结构的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微观经济个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已经从传统简单的资金需求向功能需求转变, 金融服务需求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从消费者的角度看, 数年来, 我国居民的储蓄余额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而且不断攀升 (如图2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4—2009年) .

居民储蓄余额的居高不下, 金融资源积累格局的变化意味着他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开始从传统的安全存放、利息收入向投资理财转变。这就需要商业银行逐步开展混业经营, 从多方面来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在金融工具的创新上, 能提供兼顾收益和安全的复合型工具;在金融服务的创新上, 能提供投资理财、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从企业的角度看, 由于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 企业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需要金融中介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例如发展壮大之后的企业需要的是证券融资服务, 这些客户需求的变化都要求银行能兼顾传统的商业银行服务和投资银行服务, 开展混业经营。而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正是能满足我国金融需求结构多元化变化客观要求的途径。

5 结 论

综上所述, 银行业实行混业经营利大于弊, 且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下各国商业银行选择发展道路的主流趋势。我国商业银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经为未来混业经营积累了相当一部分的有利条件和准备, 尽管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不小的障碍, 道路或许有些曲折, 但其前景还是光明的, 我国应该趋利避害, 把握好时机稳健适时地推进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之路。

参考文献

[1]谢平, 蔡浩仪.金融经营模式及监管体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2]付方东.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及其风险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 2007.5.

[3]陈雨露, 马勇.混业经营与金融体系稳定性:基于银行危机的全球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8 (3) .

[4]崔艺耀.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思考[J].海南金融, 2009 (1) .

[5]肖冠凡, 廖宇航, 李健.浅谈我国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J].当代经济, 2008 (1) .

[6]杨荣.中国金融机构从分业走向混业经营的分析[J].价格月刊, 2007 (6) .

经营银行的要点是经营客户 篇2

经营银行的要点是经营客户

总想牵上客户的手,跟着市场走,不知不觉中客户已经行进,落伍的.还是经营者;总以为银行人才济济、高瞻远瞩,到头来还是错读了客户需求;总想用完美的产品去引导客户,却未必赢得鲜花与拥抱,客户总是走着自己的路.客户之伟大在于他们决定着市场、引领着市场,而经营者之渺小在于他们总够不着人们的期望、读不懂平凡的奥秘、摸不准常态的脉搏、看不清明天的动向――尽管面对面,近在咫尺之间.客户真捉弄人,经营者有时时来运转,有时输个很惨,命运就是这样把客户捧为上帝,让市场变得神圣.

作 者:张衢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刊 名:金融博览英文刊名:FINANCIAL VIEW年,卷(期):“”(12)分类号:关键词:

新常态下银行的经营转型 篇3

“新常态”一词首次对外传递出新一代中央领导对中国经济的认识和预判。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于经济。基于经济与金融这一基本关系,从经济的新常态到金融的新常态,不仅有其特定的发展过程和演进逻辑,也必将给包括银行在内的各微观主体带来深远的影响。以此为背景,银行有必要深入研究经济的新常态和金融的新常态,并积极探寻银行未来的经营转型之道。

一、从经济的新常态到金融的新常态

总体而言,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呈现为经济增长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与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三期叠加”。其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在于旧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而经济的新常态与旧常态之间仍存在许多的往复。

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点

第一,经济增速回落。过去十多年来,中国GDP年均增长持续超过10%;近一两年来,增速已经开始明显回落,尤其是2012年第一季度以来,中国GDP增速一直保持在“七上八下”的水平,进入一个较平稳的中高速增长区间。未来,随着经济潜在增长区间的进一步下移,宏观经济不可能再像前些年那样高速增长,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将成为一种“新常态”。

第二,经济结构优化。一方面,从产业结构来看,服务业呈加快发展态势,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持续上升。比如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比第二产业高0.6%,拉动GDP增长3.6%,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比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伴随着产业结构与行业结构的明显分化,各区域的增长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以能源、原材料产业为主的地区,企业经营困难加剧;汽车、医药等高端制造业占比较高的地区,经济增速相对稳定;积极推动转型升级、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地区,其地区生产总值、企业利润、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保持稳定增长。可见,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作为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也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新常态”。

第三,经济增长动力改变。过去,在旧常态之下,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两大循环,即:对外,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依靠扩大出口,赚取外汇,然后投资美国国债;对内,实行投资拉动,依靠国民储蓄的积累,扩大投资,扩张产能。目前,这两大循环均已面临“瓶颈”、难以持续,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势在必行。作为经济的一种“新常态”,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将主要源于深化改革所形成的内生动力,从而确保经济能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总之,我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在经济的新、旧常态交替期间,必然伴随实体企业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不可避免要经历行业景气周期性波动、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企业的过程。因此,当前我国实体经济普遍遭遇较大困难,主要表现为三类:一是产能过剩,二是杠杆率偏高,三是投机性的投资失败。

经济新常态下金融的新常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的新常态必将催生金融的新常态。从具体表现形式来看,我国金融的新常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与经济增速回落相适应,金融业的增长速度将逐步回归正常。从整个金融业来看,如果经济增长速度维持在7%~8%,而金融行业的增速却保持20%~30%,这显然不尽合理,也不可持续。因为在这样的格局下,很多的金融活动实际上是“脱实就虚”“自娱自乐”。同样地,单个金融机构对其未来发展速度的预期也要更为现实、理性。总之,随着中国经济增速区间的下移,中国金融业过去十多年“跑马圈地、高歌猛进”的时代已经结束,增速回落将是金融的一个“新常态”。

第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与金融的转型发展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金融的结构和生态将发生变化。一直以来,中国的经济金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一是“资金多,资本少”,造成企业和地方政府负债率偏高;二是“间接融资多,直接融资少”,国民经济的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三是“银行存贷业务多,其他业务少”,银行只懂得做存贷款,较少从事其他金融业务。今后,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这种局面将获得改变。一方面,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将进一步健全完善,互联网金融等新的金融服务业态将加快涌现;另一方面,由于金融价格机制更加市场化,未来利率、汇率的波动也将成为金融的一种“新常态”。

第三,与经济增长动力改变相配套,金融的各项基础条件将不断改进并完善,金融监管环境将日趋严格。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积极推进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金融监管新的规则。与此同时,国内金融监管也因势而变:一是维护金融稳定,对银行资本的要求更为严格,对流动性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二是实施“栅栏原则”,要求把银行或其他不同类别金融业务及风险进行区隔;三是加强审慎监管,一方面要求银行的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要求金融活动更加透明、规范。

基于以上分析,在经济金融的新、旧常态交替过程中,银行的经营将面临两大困难:一是不良资产的持续暴露,风险防控的压力不断上升;二是业务模式亟待转型,银行传统的盈利空间受到“两头挤压”。一方面银行的各项收益受阻,而包括资本成本、资金成本、合规成本等在内的各类经营成本持续上升;另一方面,新型金融服务模式与组织的不断涌现也对传统银行的业务领域提出挑战。

二、新常态下银行经营转型的方向和路径

在新常态之下,银行加快推动经营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但是,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型以及如何实现转型,从而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对各家银行都是一个难题。在此,借鉴国际成熟银行的经营实践,结合我国金融业的具体特点,笔者提出以下两个方面思考。

转型的主要方向

经济、金融从“旧常态”向“新常态”演进,势必带来银行经营环境的全面、持续和深刻变化,银行必须彻底摒弃过去“跑马圈地”、外延式扩张的传统业务老路,重新梳理发展战略、业务布局和发展节奏,切实转变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和专业化经营能力,走资本节约、创新驱动、内涵增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国际成熟银行业务发展的共性来看,高度重视并重点发展轻资本业务已经成为全球主流银行的共同趋势。总之,银行经营转型的主要方向应该是“轻资本、高效率”。

nlc202309032102

具体而言,在“轻资本、高效率”的转型导向之下,银行应着力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从充当社会信用中介、资金中介向充当信息中介、资本中介的角色进行转变;二是从单纯参与信贷市场向积极参与包括信贷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等在内的整个金融市场转变;三是从重资产、重资本向轻资产、轻资本的业务结构转变;四是从习惯于持有资产至到期的模式向以交易管理资产为主的模式转变,如积极发展代客管理、托管业务等;五是从“融资”向“融智”转变,要尽可能开展综合金融服务,提供整套金融解决方案,力争成为客户的“影子CFO”。

转型的路径设计——以兴业银行为例

围绕上述五个转变,各家银行情况有所不同,具体路径可能也有所差异。从兴业银行的实践来看,转型的路径在于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和原则,着力打造“一体两翼”的专业服务体系。“一体”即传统银行业务,“两翼”中“一翼”为批发银行业务,类似于国际大银行的公司与投行业务,“另一翼”为财富管理、私人银行及其带动的资产管理业务。具体来看,传统银行业务的客户主要是中小微企业、零售客户,这类客户数量巨大,金融需求相对简单,将是银行传统存款、贷款业务的主要需求者,议价能力较弱,同时符合政策支持方向,银行应主动下沉重心,积极为这类客户提供合适的金融服务,以获得分散风险、保持适当利差、低风险权重的好处。批发银行业务的客户主要是大企业、金融机构、公共服务部门以及各类基金会等社会组织机构,属于客户中的“高富帅”,金融服务需求较多,议价能力较高。银行必须从信用中介向信息中介、资本中介转变,加强客户细分与行业研究,一户一策,提供包括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代客交易、托管、做市服务等在内的一揽子、全流程、订制化、高附加值综合金融解决方案。财富管理、私人银行及其带动的资产管理业务的客户类型比较广泛,既包括个人,也包括机构。银行需要重点提升的地方在于,业务模式要从“融资驱动型”向“咨询驱动型”转变,摆脱传统银行“影子”地位,真正回归“代客”与“受托”的本质。对于像兴业银行这样一家以银行为母公司的金融控股集团而言,银行集团内部的组织体系、体制机制和企业文化等也面临再造,以适应转型的 需要。

一是妥善处理集团内部不同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作为一家拥有诸多牌照的金融集团,统筹利用并管理好各个牌照资源,理顺各个主体的发展定位,充分调动各自的积极性,使整个集团围绕共同的转型方向去努力,这是未来转型战略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因此,集团下各个主体都要围绕集团整体战略,有所侧重地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力争各个主体都各有所专、各有所长,并能够互为补充。同时,不同的牌照资源要在集团层面进行统筹利用,不同类别的业务要在集团层面进行统筹管理,避免各经营主体自成体系并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

二是正确处理客户关系管理部门与产品服务部门的关系。客户关系部门负责牵头联系客户、维护客户,产品部门负责为各类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两者之间是协同、合作的关系,而非领导或从属的关系,应努力做到二者职责清晰、运行有序、联动顺畅。具体而言,一方面,不论哪个产品部门,若要为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都必须由客户经理牵头联系和陪同,保持全行一个“脸孔”面对客户,做到客户关系管理的统一性,避免“多头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对各类产品部门进行专业分工,并在此基础上统筹运用整个集团各个产品部门的专业服务能力。

三是按照业务属性动态梳理业务边界和流程。随着业务转型的推进,很多业务需要多个产品部门共同配合完成,业务的利益由各部门共享,任何单个部门都不可能独立完成所有的业务流程。与此同时,前、中、后台的业务之间也存在相互关联,各个部门既相互协同,又有严格的防火墙。那么,要做好统筹协调,就应根据各类业务的本质属性持续优化业务流程设计,即按照业务的内在逻辑关系,按照具体业务在前、中、后台间的风险控制要求以及集中作业和成本控制的理念,动态梳理各个部门的职责与流程,而不是简单固守既有部门或产品的纬度去思考。这样才能确保业务有很高的专业化水平、健康有序 运行。

四是提升中后台集中运作与管理水平。要发挥金融控股集团的整体竞争优势,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化的全面金融服务,还需强化集团的管控能力,建立全行统一的专业化运营和支持平台,并围绕整体的战略目标,在集团层面实现资本、财务、风险、IT、人力、企业文化等要素的集中管理,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保障战略目标在集团各主体间的清晰传递和有效执行。

五是建设与转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和体制机制。要积极培育与银行经营转型相适应、为整个银行集团所共有优秀企业文化,包括:确立集体共同的价值观;在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之下,充分尊重不同集团成员、业务板块、机构岗位客观差异的亚文化;培育集团内部紧密协同配合的文化。同时,要建立健全多样化体制机制,包括资源配置、考核评价、薪酬激励、人才选聘等。

三、相关政策建议

新常态下银行加快经营转型,需要国家在经济金融相关政策,特别是监管、税收制度以及银行收费管理政策等方面给予一定的配套支持。

金融监管要适应新常态的新要求

在金融新常态下,一方面,金融业集团化、综合化将得以深化发展,各家金融机构将持续探索综合经营,各类交叉性、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创新不断增多;另一方面,众多非金融的机构开始涉足金融领域,跨界经营已经蔚然成风。在此背景下,如果还是坚持机构监管的模式,不仅容易造成对金融机构的重复监管、监管不一致以及监管套利等现象,而且由于对涉足金融领域的非金融机构尚未明确也不易明确单一的监管归口,实际上形成了监管真空,从而潜藏较大的风险隐患。由此,一是要以加强功能监管、营造公平环境为导向,按照各类金融产品、金融业务的本质属性和功能,对从事同一类金融业务的各类机构采取统一的监管规则;二是要摈弃旧常态下对银行监管的理念,尤其是新常态下不要把对银行业务的理解局限在存贷领域。

对金融企业的税制设计应遵循新常态下的基本原则

新常态之下,为促进银行的经营转型,对金融企业的税制设计应把握三个基本原则:一要着眼于经济与金融的逻辑关系,二要符合经济金融改革的基本方向,三要尊重银行的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以银行业“营改增”为例,在具体税制设计上,建议对于符合银行转型发展要求的市场化、交易型的业务等,给予适当的税收支持。从国内情况来看,随着银行综合化经营的深入开展,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银行内部机构转化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这样原本属于银行内部的交易则相应转变为市场交易,从而增加了银行集团的营业收入。如果“营改增”只是把原来基于银行营业收入的营业税简单地转为所谓的增值税,很可能会提高银行集团的整体税负水平。从国际通行做法来看,金融(含银行和保险)服务项目的增值税一般都采取减免的方式。这主要是因为对组成大量金融活动的复杂中间业务,其逐笔交易的税基很难评定。按照增值税的基本原理,在理想情况下,只对金融机构创造的实际增值(中间业务费用)征收增值税,而不对从金融机构获得利息、保费或收益的客户征税。而实践当中,进行这样的区分很难,因为在缺乏一个简洁且强有力的措施以准确评估税基的情况下,这样的税制往往会导致较高的税收遵从成本、管理费用和执行成本。

对银行服务收费等问题的处理应更加妥善

新常态下,随着银行的经营转型向深入推进,银行的收入必将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而收费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来源。因此,对于银行的服务收费,需要我们在观念上进一步厘清:一方面,对于乱收费、强制收费以及只收费不服务或少服务等行为,必须坚决打击,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但另一方面,对于银行付出努力和成本,同时取得客户满意并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金融服务,其合理收费应该支持和鼓励。总体上,应本着“质价相符”的原则,把握好经济金融结构转型的主线,抓住银行经营模式变革的主流,更加妥善地处理银行服务收费等问题。

(作者系兴业银行行长)

影子银行对中小银行经营的影响分析 篇4

一、影子银行的存在形式

截至2011年, 我国的影子银行已经达到了20种, 因此影子银行的业态是极为丰富的。下面对影子银行目前存在的主要形式进行归纳, 这对区分影子银行及辨别影子银行的种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银信合作、信贷资产转让等以银行为媒介的金融形式

这类金融业务包括银信合作、信托融资、信贷资产转让、委托贷款等, 具有表外业务的属性, 也是我国较为常见的影子银行业务模式。这种形式扩大了表外业务的规模, 从而获取利润, 而表外业务可以绕过监管。

(二) 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是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一种主要形式。民间金融是指游离于经国家有权机关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之外的所有以盈利为目的的, 个人与个人、个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资金筹借活动。这种形式的参与主体较多, 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甚至是个人都会成为放贷机构, 这些机构游离于监管之外。这种贷款公司的存在原因在于我国利率市场化不充分、存在双轨制 (谷秀军, 2013) 。民间借贷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融通资金的便利, 具有一定的积极性, 但是也产生了较高的风险和企业较大的还款压力。

(三) 网络借贷、第三方支付等具有银行借贷功能的机构

网络借贷和第三方支付等是民间借贷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也是正规银行金融体系的补充之一, 但网络贷款存在监管真空、风险难控制、可能会对国家某些调控政策产生抵抗效应等问题。我国对从事金融借贷业务的机构有着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 脱离金融监管的机构相对较少。但是, 部分机构借助于新技术进行金融创新 (余建强, 2012) , 已具有影子银行的特征。

(四) 通过委托理财、股权投资等形式提供服务的私募基金

私募基金具有影子银行的特征, 一是在于其通过委托理财、股权投资等形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运作主要靠个人信誉维持, 具有民间借贷的雏形, 目前尚未纳入监管范畴;二是私募基金可以直接投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证券公司集合理财计划、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 一旦出现风险, 将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近年来以这些形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和直接投资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证券公司集合理财计划、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的私募基金发展很快, 需给予关注。

(五) 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发达国家影子银行的核心业务, 其广泛使用证券化资产进行信用创造与市场融资。在我国, 资产证券化仍在试点过程中, 尚未广泛放开, 因此目前规模较小, 尚未形成高杠杆交易, 风险可控。现有资产证券化模式主要包括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及企业资产证券化, 参与主体主要包括商业银行、信托公司、企业等。

(六) 理财业务

这也是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影子银行业务之一。在这些理财部门中, 商业银行内部银行理财产品是最典型的影子银行金融工具。截至2012年年底, 商业银行共发行32152款理财产品, 理财资金余额7.1万亿元。

(七) 场外金融衍生品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规模较小, 产品单一, 主要为利率衍生品和外汇衍生品。截至2011年6月末, 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名义本金交易总额合计为2.616万亿元。

二、影子银行存在的意义与负面影响

影子银行目前在我国还尚处于起始阶段, 在风险、金融创新等各方面都与国外已经成型的影子银行体系存在差别。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 我国的影子银行也展现了一定的成长态势。因此, 需要客观分析影子银行存在的有益性及带来的风险, 为下文展开分析奠定基础。

(一) 影子银行存在的意义

1. 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需要投资的拉动, 这就使得资金和资源的配置成为一个重大的问题, 如何提升资金的配置效率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而正规金融体系在监管之下, 为了降低风险和避免受到处罚, 会将资金投向效率低的项目, 加之管理方面的落后, 金融体系对不同类型经济的支持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而影子银行由于追求监管套利, 避免了监管系统的过度干预, 可以将资金投入到需要资金的项目或企业当中, 从而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这是影子银行的存在对中国目前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起到的补充作用, 也是较为公认的影子银行的优点。

2. 推动了金融改革的步伐。

应该说我国影子银行的起因与国外有所不同, 不是因为“创新过度”引起, 而是由于“金融创新不足”引起的, 这说明我国的资本市场在杠杆化交易工具、金融创新产品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 并且存在很多制度上的限制因素, 如利率改革问题。影子银行的存在会引发人们对金融体系现状的关注, 如理财产品和民间融资引发了人们对于利率的关注, 从而推动了金融改革的进行。

3.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会遭遇的难题, 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性导致了金融机构很难评估中小企业的风险等级及还款能力, 加之银行为中小微型企业办理贷款成本较高, 因此很多大型银行宁可将大笔的资金贷给不缺钱的大型企业, 也不会给中小微型企业贷款。而影子银行系统的产生和民间借贷等的出现正在逐渐平衡这个问题。影子银行具有经营的灵活性, 可以保证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需求, 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交流频繁, 信息对称度上升 (侯健, 2012) , 并且民间资本的进入缓解了大型银行的准备金限制等问题, 有利于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

4. 影子银行的证券化信贷扩张模式

(李志辉, 2011) 实现了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的对接, 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同时拓宽了传统银行融资渠道, 优化了银行资产结构, 在规避管制的同时分散了风险, 增加了金融机构的盈利。

(二) 影子银行的负面影响

当然, 影子银行的存在也对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行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由于影子银行体系游离于监管之外, 金融监管系统对于其带来的风险无法正确衡量, 以下是影子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

1. 影子银行的存在削弱了某些政府政策的宏观调控力度。

影子银行虽然有着和银行类似的业务模式, 却不受类似于传统银行的监管。首先, 由于其规模、分布和发展无法被完全掌握, 政府无法制定针对所有金融机构的宏观政策;其次, 由于不受保证金等条件的限制, 货币政策的效果被削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影子银行也可能会通过加剧投资热而造成通胀预期加大 (姚军等, 2011) , 从而造成信贷调控措施的失效。

2. 影子银行的存在可能造成风险的不断传递和放大。

这一点是源自于对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的思考。首先, 由于金融创新工具的使用, 金融工具被交易, 风险被逐级放大, 最后一个环节发生崩溃就会导致整个链条的断裂, 从而造成巨大的危机。其次, 在实体经济波动、基础资产价格下跌、宏观政策收缩等情况下, 影子银行很可能出现流动性问题, 导致资金链断裂。最后, 我国的影子银行业务涉及银信合作理财、资产证券化等业务, 与传统银行具有一定的联系, 会将风险传递到传统银行当中, 造成整个金融系统的危机。

3.

影子银行信用创造系统具有重要的宏观经济效应 (周莉萍, 2011) , 会冲击原有的信用创造主体———商业银行, 干扰货币市场流动性。由于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正规商业银行的部分职能, 特别是在小微企业之间的资金流通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影子银行的过量发展会对宏观经济的信用创造体系提出较高的考验。在目前信托收益权买入返售等影子银行过度发展的同时, 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存在着较为脆弱的一面, 也会使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出现误判, 干扰货币市场流动性。

4. 影子银行的存在会激发金融不稳定性 (徐滢等, 2011) , 主要原因有:

首先, 为博取高额收益, 影子银行多持有高风险结构化投资资产, 但是在资产管理和风险控制的经验上并不成熟;其次, 负债主要来源于短期融资或个人资本 (刘澜飚, 2012) , 具有短期性、易传染性、不稳定性和高收益预期性;最后, 为了获得超额利润, 影子银行往往提高经营杠杆, 其资本金比例较低, 抵抗风险能力弱。

三、中小银行应对影子银行冲击的策略

中小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之间存在着竞合关系, 两者既存在竞争, 又存在合作。影子银行以其独有的特点为许多难以得到融资的实体经济主体提供了融资便利, 这恰恰是正规商业银行的短板。因此, 结合上面的分析可以认为, 中小银行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应对影子银行带来的冲击。

(一) 创新银行业务, 提高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不同于国外存在大量金融创新的现状, 影子银行在我国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是大量的民间借贷机构的存在, 包括地下钱庄、民间资本、私募资金、担保公司等, 其主要的职能就是为需要资本的企业介绍资金并提供担保, 虽然存在高利贷等尖锐的问题, 但是仍然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但是, 影子银行的此类业务存在利率过高和风险过大的问题, 不仅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造成了潜在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埋下了隐患, 从而导致了南方经营企业家的“跑路潮”等现象。而在这一方面, 中小银行机构处于金融监管之下, 风险的控制和利率都相对稳健和成熟, 中小银行应该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开展中小微型企业授信贷款业务, 创新授信方式, 增加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 从而与影子银行进行积极的业务竞争。

(二) 发挥中小银行经营机制灵活的优势, 加快经营机制转变

影子银行的存在将迫使银行通过金融创新增加机构的盈利点, 从而改变仅仅依靠存贷差等基础业务赚取利润的盈利模式, 这使得中小银行可以充分发挥其灵活的特点组织经营管理业务, 加快金融机构业务的多元化发展, 推动业务模式改革和盈利模式转变, 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小型金融机构“船小好调头”的优势。相比较大型金融机构, 中小银行能够更快地对自身的金融业务进行调整, 从而更快地适应利率放开的市场环境, 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 提升自身管理水平。

(三) 增强风险识别能力, 提高信用风险识别水平

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随着影子银行的存在而加剧。高利率会驱逐一部分低风险项目的筹资者, 而使资金大量涌入高风险行业, 从而拉高资金的整体风险水平。贷款利率上升逆向促进了高风险投资项目的贷款需求, 对正常利率的贷款者造成了挤出效应, 产生逆向选择风险;但同时, 高利率的融资者的违约风险比较高, 这就导致了整体资金的信用风险上升。而对中小银行来说, 在收益受到威胁的情况下, 很可能会增加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比例, 从而导致自身的信用风险水平上升。因此, 中小银行要探索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对信用风险微观、宏观预警、贷款产品风险及收益进行分析。此外, 开发引进客户信用风险识别技术, 降低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以此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四) 合理规划银行内部的理财业务

理财业务作为内部影子银行业务, 其存在已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但是中小银行等银行机构应该正确处理理财业务在银行业务当中所占的份额。在建立银行内部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前提下, 加大对非标准化资产的管理力度, 合理规划理财业务在促进银行存款、贷款、中间业务等方面的作用。

(五) 提高资本充足率, 加强内部监管和管理, 提高自身盈利能力, 壮大资金实力

由于影子银行的存在, 中小银行必须首先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 加快战略转型, 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提升议价能力。影子银行促使中小银行面临负债成本上升的压力, 应将资产更多地配置在议价能力较强的小微企业和零售类业务上;发挥机制灵活、决策链短、人熟地熟和服务中小企业的成本优势, 坚持服务中小企业、专业市场、社区居民、高端客户的市场定位, 优化客户结构并借助社区、市场、商会等社会组织平台, 建立批量化营销模式, 逐步打造差异化、特色化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谷秀军.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与监管[J].中国金融, 2013 (08) .

[2]侯健.影子银行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研究[J].南方金融, 2012 (06) .

[3]李志辉, 樊莉.影子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未来与发展, 2011 (11) .

[4]刘澜飚, 宫跃欣.影子银行问题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 2012 (02) .

[5]徐滢, 周恩源.影子银行体系金融不稳定性扩大机制与美联储货币政策应对研究[J].上海金融, 2011 (07) .

[6]姚军, 葛新峰.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其对信贷调控政策的影响[J].金融纵横, 2011 (10) .

掌握知识经营的本领 篇5

所谓知识管理,简言之就是将个人和企业的知识资产有组织地集结、共享,并借此提高效率,生成价值,以及以此为目的而开展的框架构建和技术应用。然而实例表明,虽然目前有很多人都在呼吁开展知识管理,但其实他们并未真正理解知识与“技术”或“信息”等概念间的差异。

或许不会有人对“信息对企业而言具有价值”的观点持有异议。但是,当焦点聚集到知识这一概念上时,现实情况往往与先前“信息时代”所推崇的信息至上的理念大相径庭。比如,是否遇到过由于工作中接触到的信息过多、过于泛滥而致使无法看清事态本质的尴尬境况呢?是否也会烦恼如何才能挑选出真正需要的信息,以及怎样处理这些信息呢?

对企业而言,“知识”真正的含义并不仅仅是单纯地把信息概念替换成知识概念,或者在(狭义的)知识管理的口号下,谋求工作时间缩短或业务效率的提高。未来的企业和生产经营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企业也将普遍形成以知识作为动力推动成长。

知识经营出价值

所谓知识经营,归根结底是从知识的角度出发,全面考察战略、组织、产业等与经营相关的各个方面,并付诸实践的认知形式。

最早提出知识产业理论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兹·马克鲁普。他曾指出,教育、研究开发、出版印刷、通讯、信息工具、信息服务、广播等产业将会逐步替代传统的汽车产业和石油产业的地位。这些新型产业在1955年仅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然而,到了10年后的1965年,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已经上升至三分之一。

知识经营的背后存在着产业社会、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巨大转型。这些转型体现在“知识社会”、“知识经济”、“知识从业者”等新词汇的不断涌现中。其中,以知识工作者为主角的组织性行为是知识管理的本质。

另外,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存在于信息系统内部的,必然是信息。只有当这些信息供知识工作者使用时,我们才能称其为知识管理系统。因此,信息与人的连接环节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同时意味着,企业可以创造出大于个人知识总和的组织知识。

举例来说,如果将公司内部专业知识工作者的知识网和知识工作者头脑中的知识展示出来,必然需要特定的组织结构。而这种组织结构的构架必然伴随着组织设计和组织文化的变革。当然,其间也会牵涉到一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此时,人们需要把眼光聚焦在“知识”上,来考察人事、教育、组织制度等多项内容。

短期性的输出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还是知识工作者以及覆盖整个组织的知识利用和创造能否生成价值。如若不是,美国的经营者们也不会将知识的重要性提升到与全球化并列的高度。基于知识的经营,可以产出价值,切实地推动成长。

“隐形”智力资本

德国ERCO公司是优质照明系统的制造商,曾参与设计卢浮宫美术馆的玻璃金字塔和香港上海银行照明系统。这些成功案例使其享誉全球。该公司同时还与建筑师和演出艺术家协作配合,解决专业难题。

这些活动成为其价值的源泉。在其问题解决体系的背后,有着企业自身独立的知识研究和沉淀。那些都是关于“如何将光融入建筑设计要素”的知识。

ERCO公司认为,“光本身并不是可视性的物质,而是推动人们形成(对物体的)可视性认识的物质。”该公司高层亲自阐述对光的了解和自身的企业文化,并在公司主页上提供照明行业字典,与市场和客户分享知识,从而进一步稳定了企业发展基础,并实现了知识创造。ERCO自始至终都是通过主营业务与知识、服务(问题解决)的不断融合,而改变产品的供给形式。

也有企业与此不同。他们通过主动地将企业掌握的知识渗透到产品内部,或者打出知识的旗号,改变业务自身的存在形式。

丹麦生产商奥迪康公司便是这方面的代表。该公司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多焦点式助听器生产厂家。其原本是传统的技术主导型企业,在与大企业竞争中,一度处于不利地位。在这种环境下,奥迪康公司便适时地提出了“知识基础型企业”的口号。

他们首先做的便是知识共享。此时的知识共享伴随着组织变革的形式实现。奥迪康丢弃了原本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图,废除了办公室的有形壁垒,实现了所有业务围绕课题计划展开的模式。职员不再拥有自己的办公桌,而是根据业务的具体进程在移动中完成办公。

公司采取这种新形式之后,很快便完成了重大的技术革新。其后成为该公司主打产品的多焦点式助听器也应运而生。员工通过互相对话明白了一个道理。即要想生产打开新市场大门的产品,离不开知识。而常年以来,知识一直存在于企业内部。

瑞泰保险是位于瑞典的金融、保险服务业公司。该公司一向标榜智力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提倡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成为推进无形智力资本走向市场化的启蒙先驱。他们在多个管理框架中引入知识资产概念,如与客户关系、人力资本、业务程序等。同时,将与此相关的各类信息以企业年报特别版的形式加以披露,评定业务成绩。

在内部,该公司还尝试通过知识管理程序提高效率。通过既有的技术转移,大幅度简化了伴随全球化进程出现的办公场所设置问题。总而言之,作为一家极具代表性的知识企业,该公司认识到保险服务的本质在于知识,而且在经济利益方面,隐形的智力资本价值有可能远远超过物质性的知识资本价值。

模仿加超越

就上述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将知识和经营相结合,确实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经营者引入知识管理理念的意识逐渐增强。他们意识到,如果不在现实经营中引入知识管理概念,便会在竞争中沦为劣势一方。

通过对案例技术的效仿和学习,企业可以缩短劳动时间,降低成本,进而带来显而易见的效果。开展知识管理之后,通过避免重复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通过技术知识共享缩短了工作时间,获得了较优的成果。

但是,知识管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它是一个灵活掌控现有知识资产的过程。

毫无疑问,在纷繁复杂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必须向外部学习。然而,对于最佳案例的学习本质上不过是“模仿”而已。当人们习惯于拷贝、分享最佳案例的成果时,“自我思考,自我挑战”的原动力便会消失。如果不养成一套模仿加超越的机制的话,企业终将堕落为模仿机器。通常,模仿的对象必然是在某个领域走在前列的企业。如果只会模仿,势必难以超越。

这同时意味着,企业往往很难超越在于决心和主观意识。这便引出一种现象,假设某个最佳案例的成果分为100分的话,人们往往不会将目标设定为1000分、10000分,而最多只会设置为120分或130分。因此,要超越最佳案例,我们首先必须要突破这种认识局限。不认清这一点,便无法做到真正的“知识经营”。

另外,如果我们仅以现有的知识资产作为对象,或者把知识简单理解为信息数据库,同样无法实现知识利用效果的可持续发展。对知识管理软件的运用并不等同于知识管理。我们首先要分享知识,那么下一步呢?分享知识的过程固然重要,然而,推进其发展,促使其变得更强大、更有生机的过程才是知识经营的最关键过程。

韩国银行的知识经营 篇6

影子银行最早由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Mc-Culley提出。随后, 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Gross再次提及影子银行, 从此影子银行名声大噪。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 从事与银行相类似的金融活动, 但是却不受监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统称。

21世纪以来, 影子银行经历了膨胀式发展, 成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子银行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 却在很大程度上开展着银行的业务。很多企业由于信用问题或者其他原因在银行得不到贷款, 这些非金融机构就成为他们得到资金的主要来源。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包含两部分, 一是以银行内部理财产品为代表的内部影子银行业务;二是不受监管的以地下钱庄为代表的民间金融体系。影子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影响日益增强, 但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管。这种情形有可能会引起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体系的极大冲击。

本文在介绍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特征的基础上, 重点分析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经营的影响以及影子银行的风险, 并提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建议。

二、影子银行的特征

影子银行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 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影子银行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征:

(一) 影子银行的记忆模式具有批量的性质, 而商业银行一般采取零售的方式

传统的商业银行是采用零售的方式进行业务经营的, 但是, 影子银行一般采取批量经营。商业银行的零售模式可以有效地进行个体风险的鉴别与控制;而影子银行的批量经营则集中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风险。

(二) 交易方式不透明

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设计非常复杂, 信息披露不完全, 导致风险累积较高。

(三) 影子银行的经营杠杆率较高

影子银行很少采用自有资本进行经营, 大多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 这样就导致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一旦发生危机, 将导致整个系统的不稳定。在金融市场繁荣时期, 高杠杆运作会带来丰厚的利润;但在金融衰退时期, 高杠杆则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三、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经营的影响

(一) 以民间高利贷为代表的外部影子银行体系对银行经营的影响

部分经济主体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以不属于银行贷款的方式进行社会融资。在以温州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区域, 高利贷规模非常庞大。中金公司研究部发布的《中国民间借贷分析》研究报告显示, 2011年中期中国的民间借贷余额为3.8万亿元, 同比增长38%, 相当于银行总贷款的7%;信托业协会的数据显示, 信托公司银信合作业务余额达到了1.67万亿元;央行统计三季度末委托贷款约1万亿元;另外由于中国影子银行与美国影子银行体系不太一样, 各种私募基金、对冲基金等并不发达, 这一部分仅占到约1万多亿元。综合这几项, 中国影子银行规模逾7万亿元左右。

这类融资方式相比传统的银行贷款而言, 具有一定的优势。它们比传统银行信息更充分, 运营更灵活。在社会交往方面, 也比传统银行更具优势。因而在小规模融资、短期融资和关系型融资方面更具有优势。

在银行信贷基本平稳的情况下, 经济主体通过高利贷等方式进行融资, 其表现为银行活期存款在不同的账户间流动。具体而言, 资金供给者将自己在银行的存款转移给资金需求者, 资金需求者利用这笔资金进行投资或交易。在这个过程中, 资金供给双方的交易对银行的存款总量并不产生影响。资金需求方得到的资金仅仅是资金供给方在银行的活期存款, 资金只是在不同的账户间进行转移。但是, 融资是有成本的, 在资金的融通过程中, 资金的融资成本会不断增加。

(二) 以理财产品为代表的银行表外业务对银行经营的影响

银行内部的影子银行业务主要是指银行参与的具有监管套利性质的业务, 包括融资类理财产品、委托贷款等, 理财产品可以直接投资于银行间债券市场, 也可以通过信托等投资公司投资于资本市场、房地产行业以及非上市股权。这类理财部门存在于银行机构内部, 但还没有处于央行的调控框架之下。可以说, 它们是调控机制内的机构从事调控机制之外的业务。

传统的银行业务主要靠存贷利差获得收益, 创新较少, 因此风险也较低。而影子银行业务则是通过收取中间费用或者通过金融杠杆取得收益, 创新较多, 业务流程复杂, 风险较大。

大多数银行内部的影子银行业务将影响银行体系的存款货币总量。从整个金融体系上讲, 理财等表外业务发展的越快, 投资者购买的越多, 其在银行的存款将减少。因此, 它的无限制发展将影响银行的正常经营。

单个银行是理性的, 迫于存款的压力, 单个银行不得不利用影子银行业务争取存款, 但“个体理性”的博弈形成了“集体非理性”造成了存款波动与成本上升的恶性循环。

四、影子银行风险

(一) 民间借贷有可能威胁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

民间借贷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高利贷等民间融资方式成本较高, 利率一般是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几倍, 由此造成企业财务负担沉重, 加剧了企业破产的风险, 极端情况下, 当利益链条较长时, 可能引发社会动荡。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便是如此。二是部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直接或间接的参与民间借贷, 从而使这种风险向正规金融机构传递, 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三是民间借贷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 大部分民间借贷仅仅依靠供需双方的信用, 容易发生违约现象, 投资人利益难以保障。

(二) 银行表外业务

银行内部的影子银行业务主要表现为银行的表外业务。该类业务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银行声誉风险, 银行在贷款移至表外后仍然承担着贷后管理、到期收回等实质上的法律责任和风险, 一旦出现违约, 必将影响银行的声誉。二是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违约风险。信托公司的信托计划一般投向各级政府的基建项目, 造成风险集中度较高, 政府投融资平台项目违约风险较大。

(三) 部分机构操作风险较高

一是部分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薄弱, 缺乏有效的识别、评估和防控风险的管理体系。

二是部分金融机构的内控约束机制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管理较为混乱, 缺乏必要的业务经营和财务制度, 容易导致资本金被挪用。

三是部分机构风险准备金提取不足, 一旦出现损失, 只能靠实有注册资本金进行弥补。如果股东无力及时增资弥补损失, 容易因为风险损失而倒闭, 甚至可能引发拆借、乱集资、高息揽储等问题, 最终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甚至引发社会问题。

五、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影子银行有多种存在形式, 不同形式的影子银行的运行模式和作用也各不相同, 因此, 针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也不能“一刀切”, 应根据不同影子银行的作用和监管成本, 采取不同的监管政策。

(一) 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平衡金融机构与民间金融之间的关系

由于不同企业在银行的贷款成本不同, 市场上一些小微型企业的贷款成本较大企业, 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融资成本高出许多, 且很多时候贷款比较困难。这种融资上的困难造成民间借贷的发展。因此, 应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消除垄断, 才能真正对高利贷起到釜底抽薪之效。

(二) 尽快出台相关金融法规, 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不少规范影子银行行为的法律法规, 但相关立法仍很不完善, 不完全适应影子银行的监管需要。因此, 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法律规范加强对股权投资基金、资产证券化、民间借贷等方面的管理, 促进和保障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经营方向 篇7

目前我国工商银行的主要经营业务有:公司和个人金融业务、资金业务、投资银行业务, 并提供资产管理、信托、金融租赁、保险以及其他金融服务。从下图可知:其主要利润来源于利息收入, 包括客户贷款、存放中央银行的款项以及存放同业银行产生的存贷差, 约占其总收入的84.4%。但是随着市场利率的放开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商业银行的该部分利润额缩窄, 必须加快金融创新的速度, 改变其原有的经营方式, 向综合经营转变。

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于中国工商银行2015年6月季报

二、我国银行混业经营面临的困难

无论从国际金融业还是国内金融业近些年发展的趋势来看, 银行混业经营都是未来中国金融业理想的和必然的发展目标。但是我国目前银行业发展水平确实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 银行业的监管水平比较薄弱, 银行业自身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的情况下, 实现混业经营有较大的困难和风险。

1. 我国目前金融业的发展水平

目前我国的金融业主要由银行、证券、保险三部分构成。2015年第三季度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为1927241亿, 净利润 (本年累计) 为12925亿元, 资产的利润率只有1.20%且不良资产量在逐步增加;截止到2015年9月我国境内上市公司为2800家, 其股票的市价总值为419528.18亿;期末证券投资基金有2540只, 交易所上市证券投资基金交易金额为2779.5亿;2014年全国保费收入突破2万亿元大关, 保险公司实现利润总额1934.2亿元, 保险资金运用实现收益5358.8亿元。

而截至到2015年3月美国大型商业银行有1784家, 国内总资产为12536544亿, 证券市场总资产228130亿美元, 债券市场总资产为1652930亿美元。

由此可见中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金融市场的发展规模以及金融资产的质量上仍有很大的差距。没有发达的金融市场, 商业银行拓展业务, 进行金融创新将会难上加难;而且我国目前由于监管的不完善, 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再不断增长, 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2. 我国银行业的监管体制

(1) 我国的银行业如果要进行混业经营, 将会对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 将会进一步要求我国金融业监管职能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但是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实行统一的金融监管, 主管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由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实行分业监管, 各自负责自己的行业。其中证监会和保监会主要负责证券、期权、期货、基金以及保险的监督管理;银监会则负责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国外银行、农村城镇信用社、投资银行、金融租赁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而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负责:制定适合我国发展状况的货币政策, 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经营, 充分调动央行在宏观调控和风险防范中的作用。就我国目前的监管体系而言, 如果加强金融业的监管专业化, 就会有利于央行制定和执行的货币政策, 加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同时确保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性经营。但是如果我国银行业要进行混业经营, 加强与证券、保险的合作, 就会使得银行业很容易出现监管空白, 增加我国银行经营的风险。

(2) 在2003年12月27日,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使得我国初步确定了以《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为核心, 以对金融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等方面的行政法规为骨干, 以部分规章制度以及规范性文件作为主体, 以立法机关和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决议和命令为辅助, 以相关金融司法解释为补充的, 现代意义的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从上述我国银行业监管的格局可以看出,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主要采取的是行政手段, 但是行政手段在银行业监管的具体操作中随意性大, 对不良行为约束力不强。并且我国银行的监管内容以及范围过于小, 对金融机构日常业务的运营、资产质量和财务盈亏缺乏相应的监管。当银行进行混业经营后, 导致其经营范围进一步扩大, 将会对我国现有的银行监管法律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探索混业经营的渠道和方式

1. 推进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 加强银行业与证券、保险的合作

目前银行业主要是以存贷差为主要利润来源, 同时为了保证银行的稳健经营, 限制银行业务进入资本市场。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程度不高、投机性严重。因此推进金融行业市场化进程, 使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让银行业混业经营成为可能。此外, 混业经营要大力推进银保、银证和保证之间的合作, 尤其是银行和证券之间的合作。在现有的制度下, 探索推进我国的银证合作主要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国债回购市场、证券抵押融资、银证转账、银证通等业务。

2. 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 虽然有利于增加监管有效性, 但是分业监管在银行业混业经营的情况下, 监管机构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监管空白等缺陷。

因此要提高各个监管机构独立的监管水平和监管能力, 同时加强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 此外各监管机构要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和通畅的信息交流渠道, 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例如, 混业经营以后商业银行会加大对证券市场的投资, 这时, 由于单方面的监管过于薄弱, 容易出现经济寻租、职能错位等问题, 应加强银监会与证监会的有效合作, 信息及时共享。

目前中国的法律体系比较单薄, 因而首先我们需要完善法律体系, 但是仅仅通过目前现有的行政法规进行约束是不够的, 其在我国现行经济体制下表现为低效率的;此外在银行管理层要改变立法的理念, 要从重视如何“减少风险, 管住金融机构, 转向通过促进竞争、促进合作、促进改革、促进发展的方式来降低风险”的理念。

总之, 我们应当在现阶段金融市场尚不发达、金融监管水平较薄弱、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的情况, 需继续坚持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格局, 同时探索混业经营的渠道和方式。

参考文献

[1]冯科, 何理.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方向[J].南方金融, 2009.

韩国银行的知识经营 篇8

一、韩国“一源多用”的文化产业经营模式概念

“一源多用”是西方营销学概念, 英文“One Source Multi Use”缩写为OSMU。就是“一个来源, 多种用途”。所谓一源, 即一种文化资源, 在商业环境下通过对知识产权的经营, 与影视、出版、游戏、漫画、主题公园、观光旅游等结合起来。比如, 把一部小说改编成电视剧, 通过电视剧的传播效应, 衍生出旅游项目、主题公园、美食文化、时尚服饰等, 从一个创意题材, 衍生出许多小项目, 每个小项目既可以是独立的产业链, 又可以形成一个面, 经济效应可以递增。

目前, 发达国家把它运用到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 其优点在于:第一, 打破产业之间的传统界限, 使各不同门类的产业跨界融合。第二, 通过这一模式, 不仅使某一文化产品的传播效应最大化, 而且创造出更多元的文化附加值, 大大拓宽回收投资、获得盈利的渠道, 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由于产品多元化, 避免了单一产品滞销的风险, 增强了经营获利的保险系数。第三, 一个创意就可形成一条产业链, 由点及线到面, 可同时衍生出图书、漫画、动画、游戏、人物形象等多个项目, 甚至扩及周边的电影、电视剧、美食、观光及其他产业项目。各项目间既独立又紧密联系, 在投资、上市、推广宣传计划上相互配合、相互推进, 产业的成长空间得以拓展。

韩国政府把西方营销理论“一源多用” (One Source Multi Use) 引入文化产业发展中, 在动漫、游戏, 尤其是影视剧制作发行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功。

二、韩国“一源多用”文化产业经营模式之成功案例

韩剧在韩国国内是一项主要的文化产业, 在亚洲乃至世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电视剧, 如《秋天的童话》、《冬季恋歌》、《大长今》、《继承者》、《来自星星的你》等都是成功的案例。

2002年由裴勇俊主演的《冬季恋歌》, 不仅在韩国国内引起了轰动, 在亚洲特别是日本也引起了极大反响。《冬季恋歌》2003年当选日本NHK卫星频道20周年最经典作品, 不仅创造了韩剧在亚洲的鼎盛, 也把裴勇俊推向了事业的最高峰。此后, 韩剧成了盛产旅游景点的噱头, 据韩国广播公司报道, 《冬季恋歌》在日本NHK卫星频道开始播放的2003年4月, 访问韩国的日本游客达15万8000多人次, 10月达到25万6813人次。比日本游客访韩高峰期的2002年10月人数23万6235人次还要多。据调查, 日本游客在韩国平均每日消费16万日元, 2004年一年的统计, 日本游客在韩的消费达到299亿日元。加之波及效应, 使韩国GDP提升0.1%个百分点, 相当于出售现代轿车5万辆、三星29英寸电视357万台的金额。可见一部电视剧的成功, 给文化产业带来的收益非常可观。据纽约时报2004年12月23日称裴勇俊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达23亿美元。

韩剧《大长今》2003年9月15日在韩国播出时, 全剧平均收视率为42.3%, 最后一集的收视率高达55.5%。《大长今》播出十几年来, 陆续登上90多个国家电视荧屏, 成为韩剧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作品, 为“韩流”风靡全球做出突出贡献。《大长今》成功走向世界, 要诀在于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细致入微的创作理念。该剧成功的经验表明, 只有根植于本民族最为质朴的生活方式, 所创作出的作品才能获得国外观众的情感认同, 使文化产业走向世界。

《大长今》播出十几年来, 仅在出口和广告上就获得380亿韩元 (约合2.1亿元人民币) 的收益, 衍生效益高达1200亿韩元。韩国MBC电视台台长金钟国说, “世界上凡是《大长今》热播的地区, 对韩国商品的进口量就会相应增加, 旅游、服装、外交等领域都会随之产生积极的连锁效应。”前任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部长刘震龙引用数据说明文化产业对韩国经济和就业所起到的引导作用:“韩国文化产业出口每增加100美元, 就能带动其他商品出口增加412美元。半导体行业每投入100美元能带来4.2人就业, 而这100美元放在文化产业则能带来12.6人的就业效果。”

韩国旅游发展局在《大长今》拍摄基地挂起“MBC大长今村”的招牌, 将外景基地包装成旅游观光景点。在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大长今村, 随处可见大型剧照、经典片断的播放。《大长今》在中国上映的2005年, 中国不少旅行社都专门打出了“大长今”实景旅游线路的招牌, 吸引韩剧迷前去观光, 当年前往韩国的中国游客人数比前一年增加了15%。

最近的成功例证是韩剧《来自星星的你》, 它引发的“追星”风潮从韩国刮到中国。对于那些在网上收看该剧的中国年轻人来说, “吃炸鸡喝啤酒”已成为追捧韩国文化的时尚。由于《来自星星的你》的热播, 韩国首尔市政府因势利导地推出了一条由该剧经典拍摄景点组成的韩国游线路, 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宣传, 吸引韩国及国外的粉丝们前去参观。韩剧以“一源多用”的经营模式, 精心设计, 大力推广跨行业融合。餐饮、服饰、美容、旅游、工业设计、室内设计等, 看似各个行业毫无关系, 而实际上却有着缜密的内在联系。男主人公都教授睡前看的《爱德华的奇妙之旅》, 从一本普通作品瞬时变成畅销书籍。韩国政府鼓励企业以一部成功作品为契机, 进行多载体、跨产业经营。韩国在开发制作电视剧、电影等文化产品时, 都会将韩国的传统文化、美食、服装、旅游项目等要素融入其中, 在剧情中加以大肆渲染。“一源多用”的营销模式, 在韩国文化产业中取得巨大成功。

三、“一源多用”经营模式给我国的启示

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 我国已经从人口资源第一大国, 发展成为货物贸易出口第一大国。三十几年前, 我们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原油、原木、原煤等资源性产品;三十几年后的今天, 我们以机电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实际上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还很低。我们是出口大国, 但并非出口强国, 如果想从出口大国转变成出口强国, 支撑它的力量不仅仅是人力、科技、金融, 还一定要有文化价值。文化价值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更是国家发展的原动力。我们不难发现, 任何一个发达国家文化产业都是发达的, 目前世界五大文化产业大国包括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中国具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 我们要继承和发挥这一优势, 兼容并蓄其他国家的文化精华, 适时调整我们国家的出口产品结构, 从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当时的金大中政府发现仅凭传统的物资出口, 对于资源匮乏的韩国来说, 无疑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因而战略性地将目光转向文化产业, 力求以文化带动本国经济的复苏, 将文化产业作为促进21世纪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为推动文化产业更好地发展, 韩国政府做出了不懈努力, 包括营造良好的投资和创作环境、充分保护创作者和相关制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导创作者放眼全球市场等, 以促进韩国文化产业更好地发展, 走向世界。我们可以从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中, 汲取有益的经验。

1. 鼓励企业跨界融合, 打破传统观念

在科学技术, 尤其是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各个行业跨界组合已经是当今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韩国将原来的单一小说, “一源多用”, 改编成影视作品, 待其成功后, 继而推出一系列的衍生品, 将品牌的价值最大化, 并把多个产业融合成一条产业链。各行业的单一性特征被迅速打破, 从前“各自为战”行业壁垒逐渐成为过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 国家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经营, 推动文化产业与体育、信息、物流等融合发展, 增加相关产业的文化内涵, 拓宽文化产业发展方向。

2.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创造新的营销模式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摆脱束缚文化产业发展的旧观念, 就必须创新。要使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首先要不断修改完善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 进一步改革文化体制, 加快文化市场发展的步伐, 坚持文化企业发展为主、政府引导为辅的模式, 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 制定优惠奖励政策。同时还要开发具有我国特色的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 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积极主动地将新思维、新观念引进来, 结合我国民族特色, 开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也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鼓励引进外资, 促进国内的文化企业走出去, 提高竞争力。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 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作为目标的。创造的文化产品既要反映历史, 又要具有时代气息。无论是在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还是内容上, 都要有新意。韩国文化在创新方面有一系列成功的举措, 这一点《大长今》和《来自星星的你》都是很好的范例。

3. 培养人才, 储蓄创意能量

文化产业欲先人一步腾飞, 关键是崭新创意的体现, 落实在企业, 就是人才资源的储备是否雄厚。一支能吃苦、肯钻研、协作性良好的科研队伍是不可或缺的。人才的配备需全方位、多元化, 既要有开发创意人才, 又要有从事企业管理、资本运作、市场营销、技术开发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形成集约化的队伍, 相互紧密配合, 不可偏废。要达到跨行业融合, 人才的合理配置是关键。好的政策、好的环境、好的待遇是人尽其才的基本条件, 只有这样, 专业化创业型人才能够施展才华。同时, 作为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开发的基础, 大专院校配置相应的专业学科愈发显得重要。只有在大学阶段夯实基本功, 步入社会, 开创美好未来的前景才会灿烂。为适应这一需求变化, 适当调整已有的教育体制迫在眉睫。鼓励多方位思维, 挖掘人的潜在能力, 激发年轻人驰骋想象力和创造力, 竞争一切之可能, 唯此才能造就出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文化专业人才。

摘要:以韩剧为代表的韩国文化, 近期在我国的影响甚嚣尘上, 尤其在年轻的粉丝中间, 其覆盖面几乎无所不及。韩剧的影响效应如此之大, 值得我们对其文化产业经营模式进行深深层次思考。韩国政府把西方营销理论“一源多用” (One Source Multi Use) 引进文化产业发展中, 在动漫、游戏、尤其是影视剧制作发行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功。中国具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我们应继续发挥这一优势, 从韩国文化产业营销模式当中学习有益的经验, 调整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关键词:韩国,文化产业,经营模式,一源多用

参考文献

[1]王尧美.韩国“一源多用”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对我国出版业的启示.编辑之友, 2004 (10) :109-112.

[2]马菲《.大长今》热播10年质朴叙事推动“韩流”风靡[N].人民日报, 2013.

[3]向勇.工艺美术品的价值转换与商业模式策略探究[J].艺术设计研究, 2014 (3) :78-81.

[4]张志宇, 苏锋, 常凤霞.韩国政府对韩国电视剧产业国际化经营的支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6) :45-55.

[5]http://cafe.daum.net/study-park/9mlC/74?q=%B9%E8%BF%EB%C1%D8%20%B0%DC%BF%EF%BF%AC%B0%A1%C0%C7%20%B0%E6%C1%A6%C0%FB%20%C8%BF%B0%FA&re=1

韩国银行的知识经营 篇9

从2007年3月1日全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至今,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已满1年。截至2008年10月底, 银监会已累计批准34家新机构开业。目前来看, 村镇银行试点的总体情况是好的,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 我国村镇银行的贷款对象

我国的村镇银行把目标对象定位于农村的贫困户。实际操作中由于政府力量强大, 贫困户基本上由政府来认定, 所以贫困县就成了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基地, 为我国贫困县的扶贫工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 我国村镇银行产品设计

在产品设计上, 我国的村镇银行主要采用最简单的“一般贷款”模式, 后来也陆续尝试了“季节性贷款”和一些“短期贷款”, 但在产品开发方面的创新少。单调的产品品种使小额信贷成了贫困户的“鸡肋”:需要资金用于生产, 但是信贷产品的期限与生产周期不协调, 满足不了我国扶贫的需要。

(三) 我国村镇银行贷款利率的规定

目前, 贷款利率由人行决定, 按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和浮动幅度适当优惠, 并且名义利率与年度有效利率的差异不大, 按照基准利率到20%的上浮区间计算,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年度有效利率浮动区间为5.31-6.56%, 农户联保贷款年度有效利率浮动区间为5.60-6.95%。农行作为一家商业银行, 处境严峻得多, 小额信贷业务的利率水平相当低, 执行的是2.88%的扶贫贴息利率, 由财政对农业银行进行补贴。而金融机构小额信贷利率差异性明显, 有的机构年度有效利率达到20%, 而有的机构还不到5%, 还有一些机构甚至不收取利息。

(四) 风险管理机制

我国村镇银行采取放松抵押担保要求的联保贷款手段。如辽宁东丰诚信村镇银行, 在小组成员之间对贷款进行内部评估, 互相监督, 全县14个乡镇均已建立了贷款服务中心, 在71个村建立了金融服务站, 成立了320个农民贷款小组。根据自愿原则, 贷款服务站组织有贷款需求的农户成立农户贷款小组, 每个农户贷款小组不得少于5户, 贷款小组在村镇银行享受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的政策, 同时贷款小组成员要承担对贷款安全保护的义务。让难以提供抵押物的弱势群体有机会获得信用贷款, 也能够通过联保机制防范银行风险。

(五) 盈利能力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多数处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 无高效益项目支持, 盈利空间较小。村镇银行的客户多数是农民, 种植业和养殖业贷款较多, 利润率本身较低, 而风险较高。而农民居住偏、散, 导致业务经营成本高, 影响村镇银行的经济效益。

二、完善我国村镇银行业务经营的建议

(一) 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资金问题

1、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地方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 使村镇银行充分吸收当地农村市场资金来源, 接受农民存款, 并将其重新投入当地市场, 使当地金融资源得到最大化运用。在广大的农村中拥有富裕资金的人并不少, 他们通过放高利贷的形式把资金借给那些需要资金的人, 村镇银行应该使这种信贷交易活动合法化, 即以优惠利率吸收他们手中的富余资金, 并贷给需要资金的人。当然, 融资环境的改善也有赖于政府、金融机构和其他非政府机构的通力合作与支持。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中央银行支农再贷款。在解决了资金来源问题后, 农村金融机构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达到可持续性发展。

2、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参股村镇银行。

一是通过政策驱动, 由大型商业银行共同出资, 吸取其他社会资金加入的方式构建村镇银行, 初期人员可从大型商业银行员工中分流。既然中央明确提出商业银行必须将新增存款按一定比例投放农村市场, 而且在适当的时候也会将这个“一定的比例”以硬性约束的形式出现。所以, 大型商业银行特别是农行在股改的关键时候, 应以控股模式连手各大银行参股村镇银行, 抓住历史性的机遇。二是抓住政策性银行改革转型的良好契机, 在支农背景下形成多元参股村镇银行的合作关系。目前, 国开行已先行一步设立村镇银行, 但国开行目前在县域没有分设机构。农发行在县域虽有机构但在编人员太少, 在县域经济的层面上和农行没有可比性。因而在这一关键的历史时期, 农行与上述政策性银行连手构建村镇银行, 建立多元的参股村镇银行的合作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尽快实行利率市场化

在我国, 小额信贷机构的利率比一般银行的利率高不了多少, 所以我们应该逐步放开小额信贷利率使之向市场利率靠近, 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财政负担, 另一方面又可以把钱贷给真正需要资金的穷人而不是那些企图以低息获取资金的富人或其他人。另外一点是贷款期限的确定。对期限问题, 开始时, 贷款期限可以定为一年, 但宽限期可以定为3个月或6个月, 主要发展一年以内能够有收益的项目, 宽限期后每月还一定数额, 直至贷款到期还完本息。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贷款期限主要根据项目的生产经营周期及综合还款能力确定, 可以定为2年或3年, 宽限期也要适当延长, 这样可以发展一些见效慢的项目。

(三) 让员工参与经营目标的制定

应该让村镇银行员工参与经营目标的制定, 要求银行全体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得尽善尽美, 强调员工与客户或潜在客户的每一次接触都可能成为个人和银行成功与发展的机会, 为员工提供有助于其专业化的工作环境。员工相互沟通、理解以及对有成就的人员提供奖励, 对银行的成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一套具有激励作用的管理程序也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由那些有注册会计师身份的员工来建立一套内部管理控制系统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 它能够使员工个人、部门乃至整个银行的经营活动受益, 这套管理系统既鼓励个人发展也有助于银行总体发展。

(四) 强化良好信用环境的建设

要强化对全社会信用意识的教育和良好信用环境的建设, 不断提高村镇银行的经营水平, 创造性地引进中心会议制度。我国许多相关人士认为一周开一次会太频繁, 有的建议10天, 有的建议20天, 甚至有的建议一个月。我们建议, 可以把例会制度和还款期限分开, 中心至少20天要开一次会, 每次开会全体成员必须参加。这样可以增强成员的纪律观念及信用观念, 可以及时交流情况, 沟通信息,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提高会议的效果, 使成员感觉到会议是不可缺少的。

(五) 提高村镇银行盈利能力

我国村镇银行要能提供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新金融服务、新金融工具、新金融技术、新金融产品、新金融机制, 开拓盈利空间。

1、变被动放款为主动放款。

我国村镇银行应变被动放款为主动放款。村镇银行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 建立营业范围内的信贷服务网络, 加大对农户贷款的营销力度, 创新信贷手段, 完善小额农户贷款和联保贷款管理机制, 将龙头企业与农户、中介机构和担保机构等具有法人地位的利益主体纳入联保贷款范畴, 克服农户联保“联亲不联疏”的缺陷, 发挥贴近农户的优势,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新, 人新我特”, 抢先占领农村地区优质领域和巩固长期的优势地位。

2、不断提高金融产品创新能力。

我国村镇银行应不断提高金融产品创新能力。积极探索支持当地农民就业和创业的新途径, 金融产品创新策略应选择拿来主义+原创开发。探索农舍抵押、农机具抵押、门店抵押和商家协会联保等贷款方式, 积极推行一次抵押、集中授信、余额控制、循环使用的管理方法, 将其延伸到农村个体工商户、种养大户、订单农业户、进城务工经商户、小型加工户、运输户和其他与“三农”有关的城乡个体经营户。如对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企业, 探索动产质押贷款;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养业基地建设项目, 探索将订单担保贷款、公司为农户担保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结合, 实行贷款、理财、咨询等综合服务方式, 推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三者间的联动。积极探索农民以养殖水面使用权、经营权、经济林权、订单、动产抵押、权利等作为抵押质押。对农村中小企业, 探索将其存货、收费权益等作为抵押担保物。推广箱式和伞式信用共同体的做法, 建立多层次的信用共同体。开展涉农中小企业联保贷款、探索仓单质押贷款、开发支农金融创新产品“信用一证通”。开展个人创业投资贷款、个人工资保证贷款、车主融资贷款等创新业务。建立涉农中小企业项目库, 制定“一企一策”服务方案。拓宽服务领域, 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 适应“三农”发展需要。

3、开展原创性金融开发。

我国村镇银行应在原创性金融开发中获得新的金融能力。村镇银行可以尝试提供农民技能培训贷款、信息咨询业务等综合性金融服务项目, 着力培养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自主脱贫致富能力, 而不是单纯的“输血”;积极开展小额信贷创新, 在期限、利率、计息方面等方面实行差别化服务;适当引入消费信贷方面的金融创新业务, 增加消费信贷品种, 提高消费贷款比例, 支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网上银行、中间业务等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将在农村市场出现, 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应该高度关注这一发展趋向, 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金融创新, 为市场提供多样化金融需求, 使农村金融市场逐步完善和发展。

4、合理设置营业网点和经营机构布局。

我国村镇银行应合理设置营业网点和经营机构布局。农村信用社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实施统一法人体制改革, 管理机构日臻完善, 营业网点遍布城乡, 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和结构逐步优化, 存款总量持续增加, 信贷支农力度逐步加大, 经营效益显著提高, 成为当前经营服务实力最强的农村金融机构之一。村镇银行在经营网点的设置上, 要本着弥补市场空档的原则, 以农村信用社网点分布不到位和服务力量薄弱的贫困边远农村地区为重点。这样, 有利于金融资源整合和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 也有利于村镇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丹林, 欧阳姝.村镇银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新突破[J].武汉金融, 2007 (4) .

[2]、李莉莉.关于村镇银行的制度设计与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7 (7) .

[3]、刘渝阳.农村金融的模式选择与运营绩效——中国首家村镇银行试点情况调查[J].西南金融, 2007 (10) .

[4]、丁勇, 杨加鸥.关于设立村镇银行的若干思考[J].浙江经济, 2007 (17) .

[5]、林俊国.我国发展村镇银行的机遇和挑战[J].商业时代, 2007 (18) .

[6]、许可, 段愿.村镇银行设立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及建议[J].当代经济, 2007 (7) .

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管理与防范 篇10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与防范

一、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特点

1.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组织构架没有实质

从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组织来说,农村商业银行虽然在形式上基本健全了“三会一层”及相关专业委员会,但是按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运作要求,“三会一层”运行质量不高,风险监管部门未能真正有效履行职责。董(理)事、监事、高级管理层对本机构与风险相关的业务、所承担的各类风险以及相应的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方法缺乏足够的了解,特别是对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外的其他类别风险知之甚少,所以,要确保对各类风险的有效控制相当困难。因此,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将组织构架没有健全,只重形式,没有实质。

2.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基础薄弱

(1)风险监管的人才严重匮乏由于农村商业银行的组建时间相对较短,风险管理人员数量较少,所以农村商业银行缺乏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没有形成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2)风险监管信息系统建设落后由于目前大多数机构的风险监管信息系统尚处于未规划或初始开发阶段,数据积累匮乏,难以满足有效风险控制的适时、精确、高效的需求。

(3)风险监管的文化建设落后由于风险管理的文化建设比较落后,大多数机构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普遍存在以机构风险支撑个人业绩、以未来风险支撑眼前利益的现象。

二、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存在的风险

资产、风险管理机制、内控制度,是银行经营最为重要的三要素。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最欠缺的也恰是这三要素,这些正是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所在。

1.资产质量不高、资本充足率偏低,容易导致经营危机

按照信贷资产无级分类,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重偏高,资本金不足。再者,受区域经营限制及业务拓展水平等因素的困扰,农村商业银行在风险化解、资本积累方面都受到一定影响,单凭积累资本增长,难以跟上风险资产增长速度,风险承受能力较弱。此外,资本充足率偏低,不能达到外部监管、内部风险缓冲的要求,因此,一旦出现较大额度非预期损失,就有可能没有足够的资本覆盖,容易产生金融风险。

2.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容易导致决策不力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的框架虽然已经建立,但尚未完全建立符合现代银行制度要求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决策层、管理层、经营层、监督层职责分工不明晰,影响风险管理执行效果。内部审计稽核部门权威性、独立性不够,审计过程中合规性检查多,内控、风险稽核少。

3.内控制度不完善,容易导致效能低下

农村商业银行某些业务缺乏操作细则,内控制度的制定和修改滞后于业务和形势的发展,尚未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内控制度动态管理机制等。有时表面上各项制度齐全,但实际执行中控制效果差,不完善的内控制度,导致农村商业银行效能低下。

三、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管理与防范

1.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管理

由于结构性过剩引发的整体性过剩问题,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的管理首先应转变观念,大力开发中小企业和个人信贷市场,再增加面向个人及中小企业的贷款种类,然后制定适当的信贷制度,设计出符合中小企业自身情况的信贷产品,同时要加大对农业领域的信贷投入,并且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断优化资产结构,积极安排一定比例的贷款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发达地区的发展。

2.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防范

构建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创新农村驾驭风险的产品、建立灵敏的信息和预警系统,能够从整体上减少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1)构建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

通过资金集中,建立资金统一的管理和操作平台,实现流动性、利率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管理的适度分离,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资金集中管理后各项资金的配置权集中到上级行,上级行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建立起完备的经济、金融信息网络系统和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强化对各种风险的量化分析,注意期限结构上的配比,防范利率和流动性风险,同时实行谨慎会计原则,不断补充自有资本金,增强抵御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風险的能力。

(2)创新农村商业银行驾驭风险的产品

第一,根据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衍生产品的基础准备。第二,开发和运用主动负债组合,如发行次级债券。

(3)建立灵敏的信息、预警系统

上一篇:建筑节能实现下一篇:集群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