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普惠金融

2024-07-11

农村普惠金融(精选十篇)

农村普惠金融 篇1

1 加快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供需不匹配是目前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现实性问题, 而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农村金融机构网点不足和现有机构服务设施不完善。截至2014年底, 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仍有1 570个。并且就涉农金融机构的构成来看, 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占多数, 而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等仍稍显不足。在已经覆盖到的地区中也有基础设施简单、服务半径较大等问题的存在。所以我们要继续扩大农村金融基础设施覆盖范围, 逐渐减少金融机构空白乡镇数量, 缩小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半径。另外我们还要优化农村金融机构分布结构, 鼓励更多类型金融机构落户农村地区, 或者提倡其他涉农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 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相比于设立新的机构网点而言, 增加自助服务终端或让金融机构与周围零售商户合作都是不错的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途径。巴西的无网点银行模式就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将先进的技术引入农村发展新型无网点金融机构模式, 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金融服务覆盖面窄的问题。另外金融机构还可以与农村零售商户进行合作, 建立移动金融服务点, 定期到村镇走访解决农民的各项金融需求。

2 为农村人民打造最合适的金融服务方式

目前, 农村人民对金融服务最大的需求仍是存贷款和支付转账。在存款和支付结算方面, 要做到方便快捷。除了增加金融机构服务网点以外, 我们还可以考虑简化存取款程序, 将纸质化的繁重工作逐渐转移给电脑。另外农村结算系统的完善也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在央行的帮助领导下, 加上更多村镇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 才能最终形成一张更大的现代化农村支付系统覆盖网。解决了效率这一首要问题之后, 我们还应该考虑农村新支付结算品种推广的问题, 逐渐改变农村金融机构以现金业务为主的现状。虽说银行卡和汇兑是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非现金支付结算的主要方式, 但一般看来最普遍的银行卡在不少农村地区仍未普及。农村金融机构在这一品种推广问题上依旧任重道远。在贷款方面, 我们可以参考浙江台州泰隆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方式, 建立联合担保小组, 让小组内成员相互监督、互惠互利。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也必须定期检查贷款人的生产经营状况, 做好外部监督工作。对于贷款利率的选择应逐渐细化, 要根据借款人的借款用途、生产经营周期性以及担保小组的信用程度等具体情况制定不同利率水平并适时进行调整。

现如今政府对农村扶持力度加大, 不少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农村人民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化。提供更多稳健安全的投资理财方式和经济适用的金融咨询服务也应该成为我们的目标。短期保本的理财产品和农村保险的推广都是不错的选择。

3 进一步扩大金融教育的普及面

农村人民对于金融知识的缺失也是农村金融服务效率无法提高的原因之一。在农村进行金融知识教育不仅有利于农民更好地利用金融产品, 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金融风险意识, 从源头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金融知识教育首先要从农村对金融服务需求较大的群体开始, 比如对于贷款人的贷款培训教育、对于存款人的新型服务终端使用指导、金融产品介绍等。在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建设过程中, 对这一部分群体的金融教育尤为重要, 所以切勿流于形式, 一定要做到内容简单易懂、可操作性强, 从而将教育的效果发挥到最大。之后就可以逐渐让金融知识教育进入学校和家庭, 有意识地培养潜在的金融消费群体, 为今后农村金融的发展打下基础。

金融教育不应局限于农村金融服务需求者, 要扩大金融教育的普及面就要将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也纳入教育范围中。今后农村金融机构必然会迎来越来越多的新事物, 要提高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就要从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开始。从业人员教育的范围应该涵盖专业技能、业务流程、风险管理和职业道德等多个方面, 并针对服务地区和服务对象的不同适当增减, 保证培训的高效性和实用性。未来做好对于不同对象的金融教育工作无疑是为普惠金融在农村的建设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环境条件。

4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扶持作用

政府在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和普惠金融建设方面仍然扮演着主要角色。农村发展普惠金融显然经验不足, 政府在此时就要积极引导农村金融朝着服务老百姓的方向前进, 避免低效率高成本。政府的引导其实也体现在其监管层面, 权衡了成本和收益的监管框架能够更好地加大农村金融体系的资金流动, 增加农村金融市场活力。政府除了发挥其引导作用之外, 继续给予农村扶持也是必须的。我国农村普惠金融还未走上正轨, 政府的扶持政策当然还要继续。

这种扶持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 政府要帮助完成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比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准入资格, 帮助部分机构向农村服务型发展等;其次, 政府应该致力于完善农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 这其中包括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风险管理指标体系、不合规现象的处理办法和维护农村人民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等;最后, 要在坚持贯彻以往扶持政策的同时寻求新的帮扶路径, 例如鼓励周围地区发展较好的企业对农村给予帮助等。总而言之,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建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政府依然任重而道远。

摘要:在我国, 农户、乡镇低收入人群以及小微企业一直以来都是普惠金融服务的重点对象, 而我国对于农村普惠金融建设也早有尝试, 但碍于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滞后的原因, 这一体系的建设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就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普惠金融,农村金融服务需求,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林永福.对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认识与思考[J].时代金融, 2014 (26) :238-240.

[2]张东强.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 2012.

农村金融机构怎样促进普惠金融服务 篇2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机构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我国普惠金融服务呈现网络化、移动化趋势,第三方支付、P2P借贷平台、网络保险等新兴普惠金融业态蓬勃发展,普惠金融服务环境整体改善显著。但是,受制于城乡二元分割结构,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仍面临诸多考验,根据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与《哈佛商业评论》杂志共同撰写的《2014中国普惠金融实践报告》显示,中国有一半以上的人群未被金融服务体系有效覆盖,金融普惠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发展普惠金融,让金融改革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所有地区、所有人群,这对于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农村金融机构促进普惠金融服务带来了新的机遇。

普惠金融的理念及实践探索

“普惠金融”,是联合国2005年宣传小额信贷年时率先使用的词汇。其基本理念是:全方位、可持续地为所有社会成员,尤其是为弱势群体、弱势地区和弱势行业,提供方便快捷、价格合理的基础金融服务,注重金融服务的包容性发展。

普惠金融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核心要素: 在服务对象上,主要针对弱势群体,包括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弱势

行业,包括农业、小微企业等;弱势地区,包括交通不方便和不适宜人类生活的偏远地区。在服务产品上,至少应提供包括支付结算、代理保险、小额融资等在内的基础金融服务。在供求特征上,应力求方便快捷,包括完成交易的时间快、距离客户近等;价格合理,包括合理的存贷款利率、适当减免服务资费等;优质公平,包括保护消费者权益、无任何身份歧视等。在可持续性上,要建立起一整套普惠金融服务的制度体系,特别是要强化政策扶持,保障金融资源的持续投入,让金融机构能够安心从事普惠金融服务、主动履行社会责任。

事实上,普惠金融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许多欧美国家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为贫困群体扩展金融服务渠道,并于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上掀起了一股向低收入客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减贫热潮。近年来,我国也加大了对普惠金融的关注和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开始逐步探索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普惠金融的困境分析

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实际需求相比,在金融服务的覆盖率、渗透率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普惠金融服务仍然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主要问题有:

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突出表现在金融网点覆盖

率有限,当地居民的金融需求长期得不到有效满足,部分边远山区或贫困地区的居民甚至无法获得最基础的金融服务。缩小城乡金融服务差距,消除农村金融服务盲区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金融产品和服务需进一步丰富完善。随着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现代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量涌现,其金融需求也随之变化。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和柜面服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要,亟须进一步加大金融创新,打造综合化、多元化产品体系,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高服务便捷度。

可持续发展的配套机制有待健全。由于我国普惠金融配套机制的欠缺,金融机构出于自身经营发展和风险控制的考虑,深度参与普惠金融服务的积极性相对有限,即使部分机构出于公益目的愿意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也会因为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而在服务覆盖面、可获得性及资源投入的持续性等方面打折扣。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配套机制有待健全。

发展普惠金融的对策

我国历来重视金融对“三农”、小微等经济社会薄弱环节的支持,这为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应继续倡导包容性发展的价值理念,加大金融创新,推进城乡基础金融服务一体化,助推普惠金融纵深发展;同时,加

快构建普惠金融配套扶持体系,提升金融资源配置与供给的公平性,让更多的社会成员平等地享受现代金融的高效便捷。

注重普及化。加大营业网点、自助机具的布放力度,创新“农村便民金融自助服务点”“定时定点服务”等服务方式,提高服务便捷度,降低农民的交易和时间成本。创新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移动金融等互联网金融产品,作为物理网点覆盖率偏低的有力补充,延伸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创新“金融启蒙”运动,将金融惠民政策、金融安全知识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等带进村镇、社区、务工聚集地,让群众“学金融、懂金融、会金融”,维护农村地区金融稳定。

注重差异化。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为例,该行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主体的需求,量身打造专属化、差异化的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为减轻在外务工农民的负担,该行与重庆市慈善总会联合成立了“乡情慈善基金”,专门拿出1000万元,以补贴农民工通过“江渝乡情卡”进行异地汇款所产生的手续费。

注重可持续化。为保障普惠金融服务的持续推进,建议尽快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出台专门政策法规,建立普惠金融长效机制,包括优化财税政策、利率政策、风险补贴政策、批发融资政策等。同时,建立对金融机构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情况的监测、评价和考核机制,引导和激发普惠金融的参与度。健全信用体系,逐步建立能够共享交易和信用信息的数据库系统,建立广泛覆盖的信用档案,实现信用管理,为发展普惠金融奠定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诚信基础。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探讨如何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篇3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普惠型;构建

一、农村金融体系中供给与信贷的约束

(一)正规金融制度安排与实际需求之间不相匹配。目前有很多农户的金融需求无法得到正规金融的满足,这也体现了农户现实需求与正规金融之间所存在的结构矛盾。

第一个矛盾是因为正规贷款所需要的贷款成本太高。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贷款的平均利率要高于其他地区的利率,甚至比一些民间借贷的利率都还要高,并且农户向当地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过程中还需要缴纳各种费用,导致正规借款的实际资金成本增加到了10%以上,贷款手续太过复杂、贷款利率太过高昂、提醒要求和还款约束太过繁重,导致大部分农户都选择进行民间借贷。第二个矛盾是农户没有信心获得正规贷款。正规贷款难的问题在我国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此外正规贷款对于抵押或担保的要求很高,并且正规贷款存在关系配给的情况,这也是农户没有信心获得正规贷款的原因之一。

(二)过小的正规贷款规模无法满足农村信贷需求。正规贷款的覆盖范围以及满足程度都是衡量正规金融是否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标准。但是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着过度追求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大力推广小额贷款,而对于大额贷款的发放,则非常谨慎,逐级审批导致资金需求者所能获取的贷款金额远小于其申请的贷款额度。

(三)农村资金需求者的流动性风险因为正规贷款产品结构不合理而增加。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期限普遍为十二个月左右,农户资金需求一般也是一年为期,但是农村金融机构的借款期限结构与农户的生产周期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发放一般为年初,还款时间为年底,但是农户当年所收获的产品在年底未必能够完全卖出,所以很少有资金可以放款,也就是为什么大部分农户存在还款期逾期的情况。并且我国的农村企业的长期资金需求也被严格控制。因为正规贷款的期限结构不够合理,而且对借款人进行强制偿还约束,使得资金需求者的资产流动性风险非常高。正规金融机构弹性的金融产品的匮乏,导致了资金需求者的风险成本的上升,使得农村资金需求受到压制。

二、构建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

(一)围绕金融机构的支农主题对正规涉农金融机构职能

进行明确。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农村银行需要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大力发展农村服务网络,并且严格执行中央所提出的“面向三农、整体改革、商业运作、择机上市” 的论点,进行全面深化的改革,将“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和责任进一步进行强化,借助资金、网络以及专业等多方面优势共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发展银行的职能领域进行拓展,对农村的金融政策进行完善,保证农村发展银行的功能定位和运行机制的合理完善,通过各项政策提供长期信贷支持,以促进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需要加快股份制改革、促进法人治理结构发展,将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为产权分明的社区性的农村金融机构,从而更好保障“三农”稳定发展,确保农村信用社“服务方向不变、信贷资金不外流、支农力度不减弱”,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

(二)借助宽松的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吸引和发展多种

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我国在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的同时,依然进行严格监管,通过开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试点等措施吸引社会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建设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既有助于培养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也做到了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严格管理,确保整体稳定运行,同时也对农村的银行业产权结构进行了调整改善,让中低收入群体和微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得到满足。

(三)促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当前在我国主要有农村信用合作社提供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后续还有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此类业务。要注重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所具有的独特作用,降低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业的准入标准,促进金融机构为农村小额金融组织提供资金,以促进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

总结:农村金融体系不仅需要微型金融机构,还需要吸引农村其它金融组织共同发展,共同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共同完善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从根本上促进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广文.从农村居民自己借贷行为看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J].中国农村经济.1999(10)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探讨 篇4

(一)普惠金融的含义

普惠金融是一种能够全面有效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人群提供金融服务的体系。普惠金融的主要任务是让利于传统金融之外的农民、小微企业等低收入人群能以合理的价格获取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2016年1月,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对普惠金融做出了详细解释,即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1]。吴国华(2013)指出,农村是普惠金融的主战场[2];林永福(2014)认为,我国农村金融的矛盾是金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3];焦瑾璞等(2015)认为,对农户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户的基础性金融服务不足,金融服务需要加强[4]。

(二)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意义

1. 有助于为农村提供便利的基本金融服务

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少,农民办理储蓄、转账、挂失等基本金融服务只能去乡镇或县城,来回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逢除夕等特殊日子都要排长队,办理支付、转账等基础服务非常不方便。发展普惠金融将扩大农村地区基础金融覆盖面,通过指导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办惠农支付点、布放ATM机等终端电子服务机器,为农村提供便利的基本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2. 完善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资源的稀缺性使得资源配置显得非常重要,而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却非常不均衡,城乡差距巨大,发达地区往往拥有更多的金融资源,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地区的农民、弱势产业的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金融资源获取非常困难。发展农村普惠金融能够解决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助于完善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3. 提高收入,改善农村地区贫困现状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农业发展最根本的基地,但农业的高风险性使得农民的收入不能得到保障,农民收入微薄,加上农民文化教育程度不高,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农村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发展薄弱环节,经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金融服务不对称问题。一方面,农业需要大量资金;另一方面,出于对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考虑,金融机构不愿意对农民提供资金。农村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是低收入农民家庭以及弱势产业,发展普惠金融可以帮助农村低收入人群提高收入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村改善贫困现状。

4.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传统金融中,大多数金融机构都遵循行业的“二八定律”,关注的都是高价值客户。市场中存在的小微企业、农民等弱势群体长期被严重忽视,难以享受到正常的金融服务,有效金融供给不足。农村地区贫困人口占比大,大部分农民都被排除在传统金融服务之外,绝大部分人无法获得包括贷款、结算转账等一系列他们需要的金融产品,只能通过非正规金融渠道进行融资,如通过民间借贷等来获取金融服务。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取的金融服务通常都代价昂贵且不可持续。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就是小微企业以及农民这样的弱势群体,通过鼓励金融机构参与普惠金融的建设,创新价格合理的金融产品,满足农村低收入人群可持续的金融服务需求,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对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信用环境较差,阻碍普惠金融发展

从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来看,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最高,且有持续上升的趋势。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农民的文化程度和素质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信用意识,农村的躲债、赖债现象常有发生,大大打击了金融机构向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征信体系尚未健全,截至2014年年底,农民信用档案覆盖率仅为44%,缺乏对失信者的惩罚机制[5],这不仅挫伤了金融机构的惠农积极性,也助长了不良风气,阻碍普惠金融的发展。

(二)农民文化程度有限,普惠金融推进存在困难

农村居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金融知识了解少,接受能力较差,对金融服务产品操作上存在技术上的困难。此外,农民的识别能力较差,所以在网络普及和电商涉足的同时也会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农民很可能会被虚假信息所欺骗。

(三)农村金融体系有待健全

与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多样化和经济发展多样化相比,金融机构的数量和服务功能都还远远不够。首先,农业生产周期长,农业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剧烈,农业融资面临风险大。其次,农村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和村镇企业等,由于农民和村镇企业的性质、活动内容以及规模的不同,其金融需求表现出多层次的特征,不同市场主体的金融需求的形式、特征和满足金融需求的手段和要求不同[6]。最后,我国农业保险覆盖不足,风险保障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尽管我国金融机构已经覆盖了90%的农村地区,但金融服务力量不够,还未形成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普惠金融体系,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还需要加强。

(四)缺乏激励机制,普惠金融推进缺乏动力

一方面,农业生产周期长,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当前农业保险有效覆盖不足,农业效益较低。农业属于弱质产业,涉农金融机构提供农业保险和优惠信贷的主动性不足。此外,农村信用环境较差,一些金融机构甚至产生了惧贷的心理;而国家在农村普惠金融的推动上,将主要重担放在中小金融机构身上,可能会给中心金融机构带来巨额成本,从而影响其商业可持续性发展。

三、促进我国发展普惠金融的对策

(一)加大诚信教育,健全征信系统

农村的信用环境一方面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征信系统有关。因此,有必要从两方面来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一是加大对农民的诚信教育,同时加大对普惠金融的宣传力度,并将宣传教育工作列入政府政绩考核范围,以此督促政府以及金融机构落实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教育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机构征信系统。农村金融机构不够完善的征信系统让一些不诚信的人有机可乘,加大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若是任其发展,长此以往必将影响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阻碍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推进工作。

(二)推广移动金融,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移动金融信息获取快、共享效率高、金融成本低,是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手段。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手机用户达到13.06亿个,手机普及率达到95.5部/百人,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占比90.1%。中国发展移动金融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借助推广移动金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将得到进一步健全。一是继续推动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和助农取款服务的发展,以解决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不足的问题。二是鼓励信用卡的发放,加大分期付款金融产品的开发力度,满足农民小额贷款的需要。三是适度放宽市场准入原则,增加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数量,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活发展动力

农村金融缺乏外部激励机制,发展普惠金融缺乏动力。一方面需要加强财政税收和金融监管的政策协调,加大对农村普惠金融的政策倾斜,推动金融资源向农村地区延伸;另一方面,需要加大互联网金融的扶持力度,通过发展互联网金融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增加融资方式以及加强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力,进而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激发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的动力。

(四)完善金融监管,鼓励金融创新

政府部门应当配套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保障普惠金融的推动进程,切实为农民等低收入提供有效合理的金融服务。一方面,要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推动普惠金融发展,通过加大监管力度,维持金融市场秩序,防止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保障金融安全;另一方面,要配套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发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不断降低成本。这样,既能让农民等弱势群体享受到金融服务,也能保证金融机构的商业可持续发展,从而保证普惠金融的持续推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印2020年)的通知[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

[2]吴国华.进一步完善中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4):32-45.

[3]林永福.对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认识与思考[J].时代金融,2014,(26):238-240.

[4]焦瑾璞,黄亭亭,汪天都,等.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进程及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15,(4):12-22.

[5]尹振涛,舒凯彤.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模式、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6,(1):103-107.

农村普惠金融 篇5

与往年一号文件相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于农村金融工作的文字集中论述不多,但文件通篇都渗透了改革创新和强化农村普惠金融的精神。文件明确要求“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主动适应农村实际、农业特点、农民需求,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

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今天,一号文件无疑也会对其产生深刻影响,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互联网金融千人会俱乐部创始人、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黄震。

记者: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经发布,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改革创新中的新生事物被寄予厚望,面临当前形势,互联网金融应在“三农”问题上有什么样的表现?

黄震:与往年一号文件相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于农村金融工作的文字集中论述不多,但文件通篇都渗透了改革创新和强化农村普惠金融的精神。根据一号文件的精神,我认为互联网金融今后在“三农”工作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农业现代化中可以大有作为。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伴生了大量的金融需求,以互联网金融激活金融之水,浇灌“三农”之树,成为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举措,也是金融创新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号文件提出一系列任务,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强化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等的资金投入和机制创新,加快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转型升级,着力加强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健全交易制度。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大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力度,需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搭建农业科技融资、信息、品牌服务平台。研究制定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上述这些工作都可以用互联网技术叠加金融服务予以支持和实现。

记者:关于普惠金融,今年一号文件的提法更为明确,就是“强化农村普惠金融”。如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成汪洋之势,普惠金融是否与其会有更实质性的结合?

黄震:普惠金融的实质是扶持弱势群体,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体系,特别是要求金融惠及传统金融体系所忽视的人群和区域,当前对“三农”的金融服务是普惠金融最重要的任务。应该说国际上和学术界提出发展普惠金融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但过去一直停留在口号、规划、要求、原则和书斋理论里,但自从互联网金融出现之后,发展普惠金融就有了操作的抓手,有了实现的渠道和技术载体,尤其是对于过去实体网点无法覆盖的区域可基本实现无缝覆盖。

为了将金融服务向基层覆盖,我国金融机构曾采取过建立基层网点、设置村镇银行、推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多种方式,但是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发现由于运行成本高、手续繁杂、利润率低、监管困难等原因,这些方式很难在农村或小微企业等基层地区或行业落地。当互联网从Web1.0时代进入Web2.0时代之后,手机从过去的手提电话成为移动智能终端,根据农民的金融需求,通过无线互联网技术搭载的金融服务,就给广大农村提供了实现金融普惠的机会。这样,互联网金融才能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大有可为。

在信息技术革命突飞猛进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一种金融基础设施、一种生活环境和一种资源条件,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互联网将来都可能如阳光、空气、水一样让我们须臾无法离开。互联网金融不仅可以充当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鲶鱼”,也是一种实现普惠金融的技术保障,更赋予了我们广大农民获得金融服务从而走上致富道路的权利。我们应该用更多的技术创新来推进“三农”领域的金融创新,形成一种农业现代化和互联网金融良性的互动。

记者:互联网金融的演进,很好地展示了创新的力量如何驱动变革。这一轮互联网金融风潮将对我国金融业带来什么影响?

黄震: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验表明,越是传统金融服务不发达的地方,对新金融的需求越强烈,这也是国际经验。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爆发,同样不是因为中国的金融有多么发达,而是因为中国出现了某种程度的金融抑制现象,中国的金融还相对落后,传统金融在服务领域以及覆盖人群和区域方面还不尽如人意,所以我们才需要创新发展。

进入互联网2.0时代,新的技术创新是移动互联、无线wifi、智能手机、云计算、大数据、社交媒体、垂直搜索等等技术的集成,Web2.0时代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时代,互联网基础设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出现了无线化、移动化、智能化、便捷化、普惠化等特征,这时候,传统金融机构被那些大设备固化在那里,“移动”不起来,做基础设施的改造成本太高,周期又长。新兴互联网技术选择跟民间金融结合,如第三方支付、P2P借贷,都是开始于民间金融领域。新生互联网金融机构船小好调头,很快用上新技术直接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借助智能手机实现了直接金融服务,在P2P技术支持下开展个人对个人的直接金融交易。互联网2.0时代这种新技术革命带来了新金融、新平台、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本轮互联网金融的爆发正倒逼传统金融机构做出调整和改变。

事实证明,我国互联网金融借助最新的科技才可能发挥“后发优势”。今年一号文件“鼓励各类商业银行创新“三农”金融服务,要求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覆盖全部县域支行。我认为各类商业银行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已全面覆盖我国农村、广大农民已经广泛使用智能手机等技术条件,乘科技革命、创新驱动的东风,尽快推动移动金融业务全面覆盖到各个乡村。同时我也欣喜地看到,各类新型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正在将网络支付、P2P网贷等金融服务推广到农村和农民需要的领域,我们期待互联网金融这条“鲶鱼”,能够激发出农村金融更大的活力。

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相关精神摘要

要主动适应农村实际、农业特点、农民需求,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运用财政税收、货币信贷、金融监管等政策措施,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确保农业信贷总量持续增加、涉农贷款比例不降低。完善涉农贷款统计制度,优化涉农贷款结构。延续并完善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有关税收政策。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提供更优惠的支农再贷款利率。鼓励各类商业银行创新“三农”金融服务。

农业银行

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覆盖全部县域支行。

农业发展银行

农业发展银行要在强化政策性功能定位的同时,加大对水利、贫困地区公路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力度,审慎发展自营性业务。

国家开发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要创新服务“三农”融资模式,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投放。

农村信用社

提高农村信用社资本实力和治理水平,牢牢坚持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定位。

邮政储蓄银行

鼓励邮政储蓄银行拓展农村金融业务。村镇银行

提高村镇银行在农村的覆盖面。农民合作社

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落实地方政府监管责任。

抵押担保贷款

做好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贷款试点工作。融资担保

鼓励开展“三农”融资担保业务,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完善银担合作机制。

“三农”专项金融债

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发行债券。

农机具融资租赁

开展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试点。完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农村普惠金融 强化农村普惠金融。小额担保贴息贷款

继续加大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等对农村妇女的支持力度。

建设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篇6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智慧互联网;普惠金融

2015年12月31日《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正式颁布。鉴于普惠金融的主要任务是让被排斥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农户、贫困人群及小微企业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因此全面发展普惠金融必须加快农村金融改革,鼓励农村金融的创新,增加农村金融市场产品并提高层次。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体系的同时,把互联网金融模式全面引入到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服务力度,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围绕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一)建立健全普惠性金融组织体系,发展可持续普惠金融。

提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必须发展普惠金融。建立普惠金融组织体系,除了要设立包括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等多种多样的金融组织形式以外,还应当有担保,保险、互联网金融等创新金融组织形式,并通过市场竞争和政策扶持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把农业政策性金融和农村商业金融改革结合起来,建立起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与中央银行、农业银行、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关系,推动商业性金融对政策性金融的配合,努力建立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相互补充、互相促进的合作关系,为农村金融发展奠定组织制度基础。

推进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大力发展普惠金融需要解决好金融机构发展的可持续性、服务覆盖面与产生的福利影响三者关系的协调问题,金融机构发展可持续性是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的前提。普惠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提高金融机构服务产生的社会福利水平,因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普惠金融将会更好地服务于农户群体,改善他们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二)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必须降低,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降低金融机构准入门槛,有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在融资方面,小微企业比大企业面临更多的障碍,源自于金融机构数量少,金融资源集中在大型银行的手中,小企业难以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

积极培育及进一步规范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引导各类资本到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不足,金融竞争不充分的地区投资设立机构,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率,从而与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形成竞争,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大力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能使那些游离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之外的,被称为边缘客户的小微企业,农户和城镇中的弱势人群以及少数民族群众有机会获得金融服务,增加发展机会,提高个人收入,从而达到缩小甚至消除贫富差距和地区差距的目的。因此,积极构建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贴近“三农”、服务高效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非常必要。

(三)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机制。

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用担保机制,鼓励政府出资的各种信用担保机构积极开展农村担保业务,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以政策性担保为主体、互助性担保为辅,商业性担保积极参与,能有效控制、分散和化解风险的多元担保体系。同时,积极推进银行、社会、企业等共同出资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大力发展企业间互助性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建立健全农户的贷款抵押担保机制,解决农民因缺乏担保而无法获得普惠金融支持的问题。

(四)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推进民间金融规范发展。

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民间金融规范化,正确引导民间金融发展并充分发挥其地域性强、手续简单及机动灵活的优势,通过发展多元化的金融机构来减少正规金融的压力,使之成为农村金融的有益补充。采取监管影子银行模式,通过地方统计机构或者监管组织,定期采集民间金融活动的有关数据,重点监测民间资金利率、规模、资金流向和风险状况等情况,相应地将民间金融活动从影子银行体系里驱离,纳入宏观调控体系,使农村金融市场日趋完善。

二、完善小型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体系

农村金融创新是以完善的市场机制为基础,适合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特点。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小型金融机构体系是必然选择。

(一)提高小额贷款公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国家要尽快制定关于小额信贷机构的法规或部门规章,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为非公众性金融机构身份,这是我国小额信贷行业长远发展并为农村经济发展发挥应有作用的基本前提。

普惠金融强调应把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小额信贷纳入正规金融体系, 从而把那些被排斥于传统金融服务和整体经济增长轨道之外的农村低收入人口, 纳入农村金融服务范围, 使他们能分享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福利改善。因此,国家应该不断为小额信贷行业出台相应的政策,使小额信贷拥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一般的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而言,应适用宽松灵活的监管体系,而不是审慎性监管体系。未来的小额信贷监管框架和法规应该有利于小额信贷机构的升级和转型,从而能够鼓励更多合法资金进入到该行业。

1. 加大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税收扶持力度。

农村经济具有分散、地区差异大、产业化程度低等特点,不但面临自然风险,而且面临经济风险,导致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可变性。同时,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农村贫困人口比重大,一般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意为农村经济主体提供服务,而小额贷款公司的服务对象则恰恰就是以小微企业、个体经营者及农户。小贷公司的贷款管理成本、风险成本远远高于一般银行贷款。国家应该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涉农业务为“三农”服务,在税收上给以优惠政策支持。

nlc202309081942

2. 积极完善小额贷款公司的征信系统。

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和评价机制。加强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建立健全农户经济、信用档案,最大限度地防范信用风险,为借款人建立诚信档案,对不同的借款人采取不同的贷款额度和利率以控制风险。要完善政府企业信用平台。明确政府有关部门的责任,为小额贷款公司无偿提供非涉密行的客户信息;建立企业信用体系,为小额贷款公司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同时给予小额贷款公司能够和其他金融机构共享资信等级评价的结果的权利,使小额贷款公司也能拥有限制和鼓励贷款人按照期限归还贷款的权力。除此之外,让小额贷款公司建立像正规金融机构一样的信息披露制度。

(二)促进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

作为普惠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制度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例如,村镇银行由于受到牵头银行的制度约束,导致使民间资本进入村镇银行比较困难。未来应逐步放松,允许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村镇银行,形成更加合理的产权结构。大力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因为资金互助社业务面向农户,能够真正为农民提供所需的金融服务,有效解决农民的高频率、短期限的季节性的微型信贷需求,是农村金融的基础。因此,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应提升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地位。

1.村镇银行发展思路。

村镇银行作为新兴农村金融机构,首先必须要把握市场定位,合理布局好业务范围和规模,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新成立的村镇银行必须以县为单位,扎根农村,重点放在农村信用社网点分布不到和金融机构服务力量薄弱的贫困边远农村地区。同时,政府应该适度放宽村镇银行设立条件,要改变村镇银行目前由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最大股东或者唯一股东的做法,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到农村,进一步放宽银行业机构发起人组建村镇银行的条件,鼓励更多投资者共同组建村镇银行。

提高村镇银行社会认知度,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村镇银行要利用各种平台向社会介绍其主要性质及开展的相关业务,通过增加社会对村镇银行的了解,可以有效增强公众对村镇银行的信任度和关注度,吸引更多资金流向村镇银行,使村镇银行资本结构更有利于服务普惠金融。

除此之外,村镇银行必须不断加强信贷产品创新。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改革的来临,再加上农村医疗,教育等项目都需要农村金融市场提供优质的,多元化的以及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村镇银行应该把握住这些机遇,在贷款准入标准、利率定价和审批模式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为农民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

2.提高农村资金互助社在普惠金融体系的作用。

首先要提高农村资金互助社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不断完善农村资金互助社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优化业务和管理流程,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微型金融业务才是农村资金互助社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全面推广普惠金融的有效方式。

其次要提高政府政策扶持力度。由于农业是高风险产业又是基础产业,农业的良好稳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农村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机构,农村资金互助社刚建立阶段资金规模小,对促进农业生产的作用有限,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它的政策扶持。

三、依托互联金融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这几年我国各类金融机构为了降低农民的金融活动中遇到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和运营成本问题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但效果不尽如意所遇到的金融排斥现象仍然得不到解决。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云计算等技术降低了金融服务体系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让那些经常遇到金融排斥的农户群体有机会获得了金融服务,从而提升了金融的普惠程度。互联网金融也逐步成为了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了全面发展普惠金融,必须要充分认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意义。

(一)探索商业可持续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加强金融风险防范。

为了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除了要降低服务门槛以外,同时还应该注重商业可持续性,确保有效的风险控制。2015年末发生的多起P2P网贷平台跑路现象可以充分说明互联网金融风险不容忽视。普惠金融不是政策性金融,更不是慈善机构。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应该是资本规模小,利润低,但必须是风险也较低的小微企业及农户。因此,互联网金融作为将来普惠金融体系的主力军,提高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制定出商业并可持续的业务模式非常必要。同时,需要搭建能够与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企业、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对接的的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通过技术接口接入权威征信系统。

(二)持续推进信贷创新。

互联网时代的普惠金融发展,是将资金更有效地配置给小微企业,“三农”等弱势群体。互联网金融有效促进信息消费,极大支持电子商务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尤其是随着我国互联网用户的不断增加,弱势群体在网络上的信用信息量迅猛增加。搜集和处理客户的软信息能力的提高将成为信贷技术创新的关键。互联网企业应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定位服务等先进技术,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进行信贷技术创新,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同时,互联网金融应该在资金需求方与供给方之间提供有别于正规金融业市场的新渠道,提高资金融通的效率。

(三)依托智慧互联网推进农村金融的普惠程度。

智慧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了金融普惠。智慧互联网是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环境下,借助无线移动终端,将人物互动、三维感知的过程在互联网上实现全程共享,并能够进行三维复合、虚实互动的网络化集成平台系统。智慧互联网的形成和发展将推动互联网转型,使得互联网发挥更大的作用。

金融服务智慧化的核心在于服务理念的更新和业务流程的改进,推动金融网点由单纯的“交易处理型”向综合的“营销服务型”转变,以满足客户综合的金融服务需求。智慧金融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智能化分析与处理,提出精确的决策,能够让资金更迅速、更灵活、更准确的流动。智慧金融通过感知、分析、决策、分工、反应和服务六个步骤可以更精确地实现市场定位、用户细分、价值策略以及广告和促销手段,进而对不同客户提供专业化、针对性的产品规划,金融服务的需求者都可以获得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尽快构建智慧互联网体系,向广大农民普及智慧互联网金融服务知识,提高农民的应用能力;各地政府需要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投入,电信运用商也需要加大农村电信基础设施投入,消除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障碍,为农村智慧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胡宇新

农村普惠金融 篇7

1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1.1 农村金融资源匮乏

村镇企业面临着金融资源短缺的问题, 农民面临融资难的问题。由于村镇企业和农户缺少抵押品, 且过于分散, 加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对商业银行不具有吸引力, 因此商业银行主要业务不会针对农民等低收入群体, 满足不了农民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1.2 农村金融发展落后, 先进科技融合度小

农户和村镇企业对非现金支付工具和现代的金融服务认识不够。他们很少利用互联网来进行转账结算, 影响了结算工作的效率, 对兴起的电子商务更是知之甚少, 因为信息的不畅通不及时, 不仅造成了广大农户的销售渠道被少数商贩控制在手里, 农民的农畜产品只能贱卖, 利润掌握在那些少数商家手里, 更严重的会出现一个地区产品生产过剩无法及时销售被囤积在农户手里, 造成资源的浪费, 损害了农户的利益。

1.3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即使有些欠发达地区已经开始试水电子商务等互联网金融, 我国的阿里淘宝、支付宝、网上银行等金融产品也开始触及到这些地区,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 互联网金融相关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薄弱, 资金来源单一, 它们大多依靠财政扶持, 没有建立完备的电子商务体系, 缺乏相应的电子商务专用人才, 目前, 没有一家电子商务平台能够很好地满足农民购买专用物资、想得到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的需求。

1.4 社会信用缺失, 国家立法不完善

由于社会的信用宣传教育不够, 尤其是对欠发达地区, 低收入群体与小额信贷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信用关系。低收入群体借贷时更多的首先会考虑商业银行等银行金融机构, 同样对于小额信贷企业来说, 为了增加资金回收的可能性更会选择信誉较好资金较充足的富裕商户和大规模的种养企业。从另一方面来说, 社会信用的缺失使无抵押贷款难以施行及普及, 阻碍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2 互联网金融发展优势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后,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 随着社交网络、移动支付、大数据和云端的出现, 金融业也受互联网的影响, 从而兴起了互联网金融的新型形态。美国等互联网技术发达的国家其实并不存在什么“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有美国专家认为互联网金融实质上就是以互联网技术作为必要的技术支撑实现“基于互联网思想的金融”, 互联网金融较其他金融模式具有一些无法比拟的优势。

2.1 进入市场壁垒偏低, 监管较弱

在我国, 商业银行的进入壁垒是非常高的, 使整个行业处于高度的垄断地位, 虽然整体利润较高但是多数投资者也只能是窥视该行业但却无法突破市场准入门槛。同时为了有效控制金融领域的风险, 避免产生经济危机而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毁灭性的风险, 监管也非常严格。互联网金融规避了商业银行的劣势, 从其发展的历程来看, 在初期准入门槛和监管成本都比较低, 从而大量投资者参与到互联网金融的热情被激发起来, 促进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并不断成熟。

2.2 互联网金融思想深入人心, 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带给商业银行革新性的变化, 首先使商业银行从传统复杂的手工记账解脱出来, 实现了普通业务的电子化, 其次商业银行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不断研发出新产品, 但是这种创新从来都没有离开商业银行本身业务的范畴。直到互联网金融思想的出现, 长尾理论的广泛应用, 大数据与云计算等先进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不断, 迅猛发展。

2.3 金融市场规模巨大, 不断催生新模式

我国的金融市场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市场, 商业银行在这个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我国的商业银行出于自己的利益与风险的考虑主要服务于具有资金需要的大型企业, 没有兼顾到小微企业的融资需要。所以目前在我国, 大多数的小微企业都面临着融资难题, 从而制约其发展, 面对这样的现状, 互联网金融恰好可以弥补这部分金融市场的融资需要, 并针对各种融资需要的特点, 不断催生新的模式, 对商业银行一枝独秀的金融市场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2.4 互联网金融模式具有较高的利润空间

传统的金融模式需要大量的物理网点、专业人员, 如其在风险调控方面更加需要大量的资金, 运营成本比较高。而互联网金融模式则不需要这种巨大的投资, 与传统的商业银行相比具有较大的经济性, 这就给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较大的利润空间, 为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广泛普及带来决定性优势。

2.5 大数据金融优势

数据的分享、积累以及处理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其多样化的数据采集方式, 标准化数据获取流程以及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工具, 分析技术等方式和手段, 将大数据完美的融入到了互联网贷款融资模式中。一方面, 这一优势冲出了信息与成本对中小型企业融资的束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另一方面, 在大数据优势下的借贷服务有着很高的透明度, 利于商业银行在第一时间内对中小型企业的交易情况, 资金运用情况以及信用情况进行相应的查询及了解, 这种及时反馈使商业银行能够大胆向中小型企业贷款,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型企业融资的困境。

3 互联网金融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策略

3.1 继续深化传统金融对农村经济的作用

传统金融要继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不断加大对县城以及县城以下的金融机构网点布局, 提高覆盖率, 优化金融产品结构, 提供丰富多彩的金融产品, 满足农户的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提高小额信贷等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 吸纳更多的专业化优秀人才, 促使他们投入到农村中去, 服务广大农民群众, 最主要的是要建立一批优秀人才指导农户进行项目选择, 农产品种养, 及时提供给他们市场信息, 拓宽农户的销售渠道, 减少因信息不畅和项目选择不合理而导致农产品囤积, 销售渠道被极少商家控制, 损害农民的利益。同时, 为了使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 要增加资金来源渠道, 进行小额信贷利率市场化, 增加小额信贷的活力。

3.2 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农产品销售

从经验来看, 销路广是农户致富的重要因素。像以前的传统的农贸市场已经无法满足农户的销售需要, 农业集体化的发展越来越要求电子商务走进农村, 借助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去销售农产品, 着重利用B2B, B2C的销售模式, 鼓励个体农户直接在网上开店, 拓宽农户销路, 减少产品囤积的问题, 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在电商平台上, 可以吸收一批有农业专业化背景的人才通过电子商务这个广大平台, 向农户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帮助, 用大数据的思维方式向农户提供积极有用的信息, 减少城乡信息的不对称, 也减少农户不必要的投资和损失。我国的支付宝在线收单业务可以效仿美国的Pay Pal的运营模式, 弥补商业银行在个人收单业务的空缺, 加之我国的宜人贷的经营模式类似于美国的Leading Club, 可以在P2P模式上借鉴美国将农户与企业通过社交平台联系起来, 建立密切的联系,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

3.3 构建新型的电子支付结算网络

借助移动终端、POS、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支付手段, 丰富农户的支付结算渠道, 为其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服务。在农资站、超市和各类专业的农业市场, 提倡农户使用IC卡、电子汇划等非现金结算方式。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 使广大农户深入了解并去接受新型的非现金结算方式。同时, 为了鼓励农户使用新型的非现金结算方式, 政府可以和当地的旅游社进行合作, 提供游览景点刷卡免门票, 提供精美旅游纪念品等奖励服务。

3.4 建立健全相关的金融法律法规, 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

首先, 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 完善互联网金融立法, 把网上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等新兴金融方式纳入到银行监管框架之中, 还要建立相应的违法惩戒制度, 弥补法律监管漏洞;其次, 进行市场准入监管, 明确监管的主体。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是由银监会统一监管的, 银监会同样对小额贷款公司有监管的职责。对P2P的监管, 可以效仿美国, 不仅利用政府等相关部门, 还能充分利用第三方和社会的监督作用, 拓宽监督渠道, 为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

4 结束语

在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 要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既要立足于传统金融的深化发展, 更要积极投身于互联网技术革命的浪潮中, 抓住机遇发展互联网金融, 让二者的良性互动推动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 以此缩小城乡差距, 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努力让农民过上幸福生活。

摘要: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是在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提出的必然要求, 它有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更有利于实现中国人民提别是农民的小康生活, 加快实现“中国梦”的步伐。首先从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分析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优势, 最后提出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策略, 希望对我国农村金融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农村金融,普惠金融

参考文献

[1]如此巴曙松, 谌鹏.互动与融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新格局[J].中国农村金融, 2013 (24) :15-17.

[2]王修华, 郭美娟.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手机银行发展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 2014 (9) :61-68.

[3]曾刚.积极关注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及发展—基于货币金融理论视角[J].银行家, 2012 (11) :10-13.

[4]刘锡良.手机银行、农村金融与移动运营商[J].武汉金融, 2013 (10) :38-40.

普惠金融助力农村地区发展研究 篇8

关键词:普惠金融,金融创新,发展

一、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发展的困境

(一)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

信誉是贷款的前提, 是金融机构考量的主要因素, 完善的信誉体系能够提高贷款效率, 满足借贷双方的需求。“农户守信意识薄弱、还款意识不强、担保机构太少或者机制不完善, 农村担保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1) 导致了金融机构排斥农村市场。金融机构之间信用信息沟通渠道缺乏是导致我国信用制度建设迟滞的主要因素, 阻碍了金融资本向农村地区的流入。其次是地理环境和农民居住生态的影响。由于中西部多山地丘陵, 农户居住分散, 使信息收集难度和成本成倍增加。

(二) 商业可持续发展与普惠公益目标的冲突

法人以追求盈利为目标, 《公司法》虽然规定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但这以取得利润为前提, 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金融机构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 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 才能有足够的资金开发支农惠农新产品、才能增设更多营业网点和贷款总量。我国中西部的农村人均收入水平低、可抵押担保的资产有限, 并且多分布在山地丘陵等交通不便的地方, 这些因素加大阻碍了金融在该地区的发展。金融机构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然会选择舍弃投资。因此, 金融机构在促进农村地区发展的初衷与现实出现了冲突, 使得广大山区农村仍处于金融空白状态。

二、普惠金融在推动农村发展的内在优势

普惠金融作为将农村等贫困、弱势群体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 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金融福利为目标。普惠金融体系的平民性使其能够迅速在农村地区开展, 成为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的辅助机制。

(一) 普惠金融具有普遍性和非歧视性

(2) 普惠金融本质上是为中低收入群体服务的金融制度。与传统金融不同, 普惠金融的群体主要是中低收入者、农村的广大农户、小微企业、边远乡镇等分布范围广、金融资源占比小的群体。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在其发行的《服务所有的人———建设普惠性金融体系》中, 将小额信贷的服务对象分为极贫者、贫困者和脆弱的非贫困者三类。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李国华认为, “普惠金融是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近年来大力推行的一种理念, 是指一个能够有效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普惠金融致力于为广大贫困群体提供金融服务, 在信用评级的基础上, 对具有相同信誉的客户采用统一的标准, 提供相同的金融资源。 (3)

(二) 普惠金融具有服务的可持续性

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供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由于资金虹吸现象使得农村地区金融荒漠化现象严重, 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缺乏, 农田水利设施改良资金缺口大, 农民金融知识储备不足, 银行网点稀少以及大量的村镇企业周转资金短缺现象严重, 这些因素给普惠金融的提供主体的可持续带来巨大挑战。二是接受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普惠金融受益的主体是农民等中低收入者和小微企业, 因此, 只有大力宣传金融知识, 提升受益者的理财观念, 帮助小企业解决资金难题, 才能够使服务对象真正受益, 而非短期获益。

三、普惠金融助力农村地区发展的途径

(一) 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 鼓励金融创新

金融业是特殊行业, 对注册资本高、内部管理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提出很高的要求。农村的特殊性导致很多有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民营企业往往达不到这些要求, 客观上阻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从世界各国政府实施市场准入的实践来看, 放松经济性市场准入而不断加强社会性市场准入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市场准入监管与维护的发展趋势” (4) 。在放宽市场准入的同时, 鼓励金融产品创新, 开发符合农村地区发展的金融工具, 有效满足农村发展的需求。

(二) 建立村民信用体系

大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发展农村信贷员的方式解决信息搜集困难以及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如寿光农商行扩展了信贷员的范围, 主要是吸收村组成员。由于农村是熟人社会, 从村组选拔的信贷员对村内成员的信息掌握的比较真实和准确, 从而减小了甄别信息真伪的成本。在信用体系建立的基础上, 可以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三) 大力发展网上金融

短时间内大范围的扩展金融机构网点有很大困难, 但网络的便捷性可以替代部分金融机构的功能, 使每一台终端都是一个营业窗口。网络信贷平台因其设立成本低、客户群体广泛的特点, 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P2P网贷业务简化了正规金融机构繁琐的层层审批模式, 只要在信用合格的情况下, 就能高效的满足借款者的资金需求。” (5) 交易手段的革新必然带来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 利用铺设网络线路的低成本与快速满足农村, 特别是中西部偏远乡镇的金融需求, 将是未来普惠金融发展的方向。

(四) 增加农村金融教育的投入

金融以其专业性而被少数人掌握, 这与缺乏金融知识的农民产生的很大的冲突。

首先, 加大宣传力度。可以通过宣传画册等简单易懂的方式, 使农民了解最基本的金融知识, 对金融产生兴趣。其次, 借鉴印度RBI开展的“金融教育普及工程”, 将金融学理论纳入学校的教学体系。此外, 可以成立公益性的金融教育机构。利用与受教育者的联系方式, 定期将最新的金融发展动向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传真、短信等途径传达给大众。

以上的各种措施不仅可以缓解农村金融荒漠化的现状, 满足中低收入者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而且, 这些举措对促进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 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具有现实意义。

四、结语

通过加大金融创新, 开发更多诸如小额信贷、掌上银行、互联网金融等新的方式。同时, 完善政府支农惠农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 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金融教育是推动普惠金融长远发展的基础, 是农民享受更高层级金融服务, 如基金、保险、理财产品、资本市场投资。在未来普惠金融助力农村地区发展中, 坚持商业可持续发展与普惠金融目标的协调, 真正做到为低收入农民而非只为富裕农户服务, 最终消除农村的金融荒漠化和金融虹吸现象的发生, 实现金融权即人权的理念。

注释

1罗荷花, 李明贤.我国普惠制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水平影响因素探析[J].当代经济管理, 2012 (9) .

2杜晓山.小额贷款的发展与普惠性金融体系框架[J].中国农村经济, 2006 (8) .

3李国华.普惠金融聚焦中国[N].中国邮政报, 2013-10-17.

4崔向华.市场秩序的监管与维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105.

怒江州农村普惠金融实证研究 篇9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的背景

怒江州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区的中缅边境, 国境线长449公里, 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 有29个乡 (镇) 、360个村委会, 总人口52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43.81万人, 农业人口占比达85%。少数民族人口45.05万人, 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8%, 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居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之首。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仍然较低, 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251元, 怒江州是世界第二大峡谷, 适合居住的空间有限, 98%以上的国土面积都是高山峡谷, 赖以生存的耕种土地76.6%在25°以上, 可耕面积少, 垦殖系数不足4%。全州地方公路管养里程3511公里, 只有6.3公里长的二级路, 没有垃圾处理场、供排水系统, 基础设施差, 城镇化水平仅25.31%。人民生活与全国、全省比还有巨大差距, 是全国最贫穷的自治州, 全州四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 贫困面和贫困程度为云南省之最。

怒江州集三农、边疆、少数民族和贫困于一体, 银行网点覆盖率低、机制不健全, 金融服务不完善, 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依然突出。虽然经过多年的金融体制改革, 怒江州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为主导和核心的金融体系, 但目前的金融机构仍然难以有效满足怒江州市场的金融需求, 尤其难以对中低层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民提供全方位、有针对性的金融支持。最近多年中央一号文件都表明要建立起普惠性的金融体系, 扩大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范围, 让农村的广大中低收入者获得充分的金融服务与支持, 让所有的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民都能享受到金融服务。在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 更要加强对中低收入者的金融服务, 因此, 如何建立一个适合怒江州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低、可供抵押担保的物品缺乏等实际情况的普惠性金融体系, 成为怒江州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 研究的意义

1. 理论意义。

普惠金融是对传统金融的有益反思, 传统金融漠视低收入者尤其是贫困者的金融服务需求, 农村经济仍然缺乏足够的金融资源, 农户和农村企业仍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信贷约束, 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资金投放不足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 立足于怒江州金融实际, 探索建立惠及所有人包括贫困群体的普惠性金融体系, 对普惠金融理论进行有益的尝试, 对丰富和完善普惠金融有较强的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第一, 目前怒江州金融服务单一, 信贷资金供给不足, 还存在农村资金非农化问题, 急需完善惠及全民的金融服务。该研究有利于在怒江州农村形成覆盖面广, 成本低廉, 服务高效的普惠金融体系, 更好地解决怒江州低收入群体尤其是偏远农村贫困者的金融服务获取困难问题, 发挥其参与经济活跃经济的积极性, 提高其收入, 改善其生活状况。

第二, 该研究有利于培育和树立“人人具有平等融资权”的金融服务理念, 更加关注怒江州农村中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 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为怒江州农村广大贫困居民和弱势群体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1973年, 美国经济学家麦金龙认为落后的地区存在“金融抑制”。落后地区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 资金很难通过统一的金融市场来流通, 有限的金融机构不能充分发挥“导管”的作用, 投资资金只能依靠企业或个人自身积累, 内源融资抑制了个人和企业的储蓄, 进而影响了社会的再投资能力, 延缓了经济的发展, 陷入恶性循环。落后地区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在借贷市场上经常处于弱势地位, 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

普惠金融是联合国在宣传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时提出的, 联合国把2005年定为小额信贷年, 一方面是强调金融体系要为所有人服务, 包括穷人和微型企业;另一方面, 要把小额信贷整合到金融体系当中。在联合国2006年出版的《建设普惠金融体系》 (B uilding Inclusive Financial Sectors for D evelopm ent) 一书中, 指出普惠金融体系 (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 是以小额信贷为核心, 强调要将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小额信贷纳入正规金融体系, 从而把那些被排斥于传统金融服务和整体经济增长轨道之外的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农村金融服务范围, 使他们分享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福利改善。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 (C G A P) 出版的《服务于所有的人———建设普惠性金融体系》 (A ccess for A LL:B uilding 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 s) 认为普惠性金融的核心是让所有的人特别是穷弱群体享有平等的金融权利, 让金融服务惠及所有贫困阶层, 同时指出小额信贷是以信贷服务帮助贫困或低收入群体摆脱贫穷为基本宗旨。

(二)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焦瑾璞认为, 普惠性金融是能以商业可持续的方式, 为包括弱势经济群体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全功能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要特别关注目前尚不能被商业银行所服务的低收入及贫困群体。普惠金融体系是小额信贷及微型金融的延伸和发展, 同时也是一种金融公平的体现。杜晓山认为从本质上看小额信贷是普惠金融理念的实践, 小额信贷能普遍地惠及被排斥于金融服务之外的大规模的贫困以及中低收入客户群体。本文对怒江州普惠金融实施环境进行分析, 指出其在普惠金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 并对怒江州普惠金融实践的杰出代表 (农行怒江分行) 进行实证分析, 用定量的方法来衡量农行怒江分行在践行普惠金融过程中所作的贡献, 最后提出了怒江州建设普惠金融的相关建议。

第二章普惠金融的内涵

一、普惠金融的内涵

普惠金融的基本含义是“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 其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普惠金融首先是理念的创新, 传统金融理论认为, 低收入者是没有信誉的, 因此不能享受到金融服务, 但是普惠金融理论认为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是人权的一部分, 每个人都应该有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只有每个人都拥有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 才能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参与经济的发展, 才能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普惠金融的目标客户是被传统金融排除在外的人群, 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下, 一部分人 (如低收入者) 由于价格或地域等原因而无法享受到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到的低端客户尤其是贫困群体提供享受金融服务的机会。

普惠金融能够以较低的价格提供金融服务, 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 从而将那些因价格原因而被排除在传统金融服务之外的低收入人群纳入金融服务的范围之内。

总的来说, 普惠金融可以理解为这样一种状态:“有真实需求的人能够以合理可接受的价格, 方便及时并且有尊严的获取全面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二、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

虽然普惠金融理论的提出只有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 但是普惠金融的理念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早在十五世纪, 意大利的修道士就开展信贷业务, 用以抑制社会的高利贷利率。十八世纪二十年代, 爱尔兰“贷款基金”诞生, 它利用募捐得到的财物, 向贫困农户提供无抵押的零息小额贷款, 在其鼎盛时期, 每年大约为百分之二十左右的爱尔兰家庭提供贷款。十九世纪中期, 德国成立“储蓄信贷合作社”, 坚持自助原则, 联合社员反抗高利贷盘剥。这些都是普惠金融理论的早期萌芽, 这个期间, 普惠金融理论还处于零散的, 无序的发展状态。普惠金融理论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并且随着认识的逐步深入, 普惠金融理论经历了小额信贷、微型金融、普惠金融三个主要阶段。

(一) 小额信贷阶段

小额信贷是一种以城乡低收入阶层为服务对象的小规模的金融服务方式, 初始目的是消除贫困和发展农业生产, 贷款的金额一般为10万元以下, 1000元以上, 债务人不需要提供抵押品或第三方担保而仅凭自己的信誉就能取得贷款, 并以贷款人信用作为还款保证。小额信贷的核心技术是在没有抵押条件下为社会金字塔底层群体提供可持续的金融服务。由于这种贷款方式风险较大, 一般要对贷款方的经济效益、经营管理水平、发展前景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 以降低风险。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小额信贷最早出现于孟加拉国、巴西等国家, 初始目的是消除贫困和发展农业生产, 最初实行小组贷款模式, 小组成员之间负有连带担保责任。如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在孟加拉国开展的小额信贷扶贫实验和其创建的孟加拉乡村银行, 其资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技术的改造, 贷款的发放对象主要是男性、贷款发放一般是低息、无息、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补贴或各种公基金。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 小额信贷项目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发展, 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扶贫融资的概念, 试图在机构的可持续性和信贷的优惠性之间取得平衡。首先, 前期运作良好的扶贫项目显示出穷人的还贷信誉比那些比较富裕且从商业银行贷款的人更好一些, 如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还款率达到了98.89%。其次, 实践表明, 贫困人口愿意也有能力负担小额信贷机构征收的较低的用以弥补其运营成本的利率。这样, 小额信贷机构就有可能实现盈亏平衡, 更进一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从而向更多贫困人口提供服务。

(二) 微型金融阶段

微型金融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 随着小额信贷的不断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功,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金融服务在消除贫困和促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并且认为单一的提供贷款是远远不够的, 贫困人群和低收入阶层也需要全面的、多层次的金融服务, 微型金融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微型金融作为专门针对贫困者、低收入阶层和中小企业而建立的金融服务体系, 其服务对象是无法获得正式金融机构服务的低收入群体, 包括了贫困人群和一些经济上脆弱的非穷人。他们一般有持续的、规则的收入和较好的偿付能力, 极度贫困且无收入来源的穷人与无家可归的穷人则不在微型金融的服务范围内。其服务内容也从单纯的提供贷款扩展到借贷、储蓄、保险以及转账等在内的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三) 普惠金融阶段

微型金融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功, 也证明了贫困人口和低收入阶层作为金融服务客户的可行性。但微型金融面临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增加面向大众的高质量金融服务, 二是逐渐向更贫困的居民普及金融服务, 三是降低客户及金融服务提供者的成本。要解决上述问题, 就必须将微型金融真正融入到国家的金融体系中去, 形成一系列完善的面向低收入者和贫困人群的金融服务机制和相关配套服务设施, 构建真正的普惠金融体系。因此, 自2005年起, 人们开始使用普惠金融取代微型金融的概念, 普惠金融要实现的目的就是与更加广泛的金融体系相融合, 从而以更低的成本向更广泛的群体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使社会的所有成员都能平等的分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益处, 实现从分散的微型金融机构向建立包容性的普惠金融体系转变。普惠金融不仅包含了微型金融所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 还涵盖了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配套服务发展等微型金融未涉及到的领域, 并且具有更大的福利性。

三、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意义

低收入人群普遍集中于农村地区, 他们由于种种原因被排除在金融服务之外, 使农村成为金融服务的薄弱地区,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可以将广大农村地区的低收入人群纳入到金融服务的范围中来, 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与此同时, 农村贫困人口使用普惠金融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不仅用来进行生产性投资, 还可以用于健康、教育以及家庭的其他紧急需要,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还具有更加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金融作为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 构建完善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对于推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说明农村普惠金融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首先假设外部环境不对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二者之间的关系完全是其自身发展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样就可以将金融与经济之间的一般作用原理引入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中来。在假设的封闭条件下引入哈罗德-多马模型, 其基本假设为:农村储蓄率 (S) 和农村边际资本产出率 (α) 是外生变量且不存在折旧, 二者均为常数。农村经济发展的均衡条件为:农村储蓄 (S) =农村投资 (I) 。设Y为农村经济产出, K为农村总资本, t代表时间, 则有:

由I=S和 (3-1) 、 (3-2) 可得到:

进而可以推导出:

其中△Y/Y代表农村经济的增长率, 从中可以看出:农村储蓄率 (S) 和农村边际资本产出率 (α) 对于农村经济增长率 (△Y/Y) 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从实际来看, 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资金支持上,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相应的资金投入。由于缺少资金, 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犹如无源之水, 增长乏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一方面可以直接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所需的资金, 另一方面, 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完善还可以提高农村地区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例, 扩大农村经济的投资规模, 加速资本形成, 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急需的资金投入。

(二) 消除贫困

世界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贫困人口分布于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 资金的缺乏使他们无力发展生产, 摆脱贫困。贫困人群被认为无法负担金融服务, 所以受到金融机构的排除, 金融服务的缺失又使得贫困人群难以应对风险或抓住投资机会而变得更加贫困, 从而形成贫困的恶性循环。而普惠金融服务的主要目标客户就是低收入人群和贫困人口, 通过发展农村普惠金融, 向他们提供金融服务, 能够使贫困者进行部分生产性投资, 增加其多元化的收入来源, 这是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基本途径。

农村普惠金融对于减少贫困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贫困者克服了金融信贷约束, 并对其资产进行管理。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消费和家庭的风险管理, 二是生产和投资。这些金融服务对贫困者可以起到双重作用, 既在贫困家庭面临收入波动时稳定其消费, 又能增强其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

农村普惠金融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缓解贫困:一是促进投资, 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可以增加贫困者的购买力, 使其有能力摆脱当前经济状况的束缚;二是提高效率, 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可以使贫困者以更积极的态度从事经济活动, 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参与到经济发展中来;三是避免收入波动, 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可以通过预防意外事件来减少家庭的风险并平滑其消费, 具体表现为在缺乏现金时通过贷款可以避免贫困者卖掉生产性资产, 从而增加穷人的经济安全。此外, 通过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提供的机会, 家庭成员还可能提高自尊心、社会地位以及实现自我激励。

(三) 促进社会公平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直接目的就是使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获得平等的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力, 在此基础之上, 可以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公平。

农村的教育状况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农村教育发展滞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贫困。一方面, 贫困使得低收入家庭无力承担儿童的教育支出, 另一方面, 贫困有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儿童过早的从事生产劳动, 失去受教育的机会, 从而导致农村儿童辍学率偏高。当低收入者得到普惠金融服务从而获得资金流入时, 很大部分人会选择投资于子女的教育。研究表明, 来自那些获得金融服务的客户家庭的孩子更有可能接受学校的教育并且获得更长的学习时间。同时, 一些农村普惠金融项目还专门提供用于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 可以改善农村的教育条件, 使农村儿童受到更好的教育。

2. 医疗公平。

疾病是农村贫困家庭最严重的危机之一, 因生病而无法工作导致失去收入以及相关的医疗支出会耗尽贫困家庭的收入和储蓄, 导致贫困家庭变卖资产和陷入负债。与没有享受到服务的家庭相比较而言, 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的家庭表现出更高的营养水平、更好的保健措施和更佳的健康状况。因为普惠金融服务所带来的收入通常会带来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疾病预防, 也可以使客户迅速的应对健康问题, 不至于使状况恶化。

第三章怒江州农村普惠金融现状分析

一、普惠金融供需双方分析

(一) 金融服务的需求者

怒江州农村普惠金融的客户层面包括农村贫困人群和低收入者及其所需的金融服务。怒江州农村贫困人群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支出决定的, 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支出:

1.购买食品及日常生活支出。

购买食品以维持自身生存是怒江州农村贫困人群最主要的支出之一, 根据恩格尔定律, 越是贫困的人群其食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越大。经调查发现, 怒江州农村地区贫困人群的食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大概为56%~78%。

2.投资支出。

包括对商业、土地及家庭资产的投资, 还包括用于改善个人生活质量的投资及对未来的投资 (如教育等) 。

3. 应急支出。

在应对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如:生病或受伤、失业、被盗等情况时所需的支出, 此类的意料外应急支出会加剧怒江州农村低收入人群的经济紧张状况。

为满足上述支出要求, 怒江州农村贫困人群大致需要以下金融服务:

一是对贷款的需求。怒江州农村贫困人群自身资金的匮乏导致其时常会面临贷款需求, 并且其经济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贷款需求以小额为主, 单个居民或家庭的贷款需求相对较小。

二是对储蓄的需求。怒江州农村贫困人群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使得其需要进行一定的储蓄以应对未来需要。怒江州农村贫困人群所希望的储蓄是安全、低成本并且能够保值。

三是对转账/支付服务的需求。怒江州农村贫困人群有时也会具有转账/支付服务的需求, 特别是汇款的需求, 许多贫困家庭需要依靠其在外打工成员的汇款生存, 此时这项服务对于怒江州农村贫困人群的意义就更为重要。

(二) 金融服务的提供者

怒江州农村普惠金融体系中的服务提供者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大的类别:

1.银行类金融机构。

主要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村镇银行等。由于历史及认识误区等原因, 传统的银行类金融机构通常不愿向怒江州农村低收入人群提供金融服务, 但是随着其逐渐认识到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所具有的广阔市场前景, 越来越多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开始进入这个市场, 开展面向怒江州农村低收入者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尤其是那些受到政府扶贫政策引导的银行。

2.非银行金融机构。

从事怒江州农村普惠金融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小额贷款公司等。相对于银行类金融机构而言, 非银行金融机构所受到的监管和限制也更为严格, 对其产品和服务范围都有明确规定, 并且大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都不允许吸收储蓄, 只能依靠再贷款和补贴进行融资活动。

3.合作性金融机构。

合作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等, 提供的服务包括储蓄、信贷及资金转账等, 其经营所得收益在扣除运营成本之后由所有社员分享, 形式包括提高存款利息、降低贷款利率以及现金分红等。

二、内部条件分析

(一) 优势分析

1.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取得丰硕成果。

历经多年发展, 怒江州已经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 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目前怒江州的农村金融机构分别是:政策性银行中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商业银行中的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都进一步加大对怒江州“三农”信贷资金的持续、有效投入。以下构建模型来定量研究怒江州G D P与怒江州金融机构信贷投放量 (X) 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和模型如下:

从以上的Eview s计量结果可知, 怒江州G D P与怒江州金融机构信贷投放量 (X) 之间的关系为:

以上模型充分地说明了怒江州金融机构信贷投放量对怒江州G D P有显著地影响, 怒江州金融机构信贷投放量每增加1万元, 怒江州G D P增加1.068916万元。怒江州金融机构信贷投放量对怒江州经济的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2.农村小额信贷有了很大的发展。

怒江州的农村小额贷款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由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二是由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 如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等提供的小额贷款服务;三是由政府主导, 金融机构自愿参与提供给贫困农户的政策性小额扶贫贷款;经过十多年的试点和推广, 怒江州农村小额信贷经历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演变,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对落后的贫困农户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以及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 劣势分析

1.商业银行未能充分发挥“支农”主体的作用。

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逐步转向农村金融以外的业务领域, 使得商业银行在怒江州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主导作用逐渐削弱。针对农业是弱质产业, 资金回收期长、收益低且风险较大等特征, 商业银行从农村地区大批地撤出并减少分支机构, 业务重点由农业转向非农业, 从农村地区转向了城镇地区, 农业借贷规模逐年递减, 比重逐渐降低, 减少了对农业和农村企业的贷款支持。

2.农业发展银行支农功能不全。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对怒江州农村发展与农业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 农业发展银行在农业贷款总额中的比重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而且基本上只限于单一的国有粮棉油流通环节的信贷服务, 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 制约了金融支农作用的有效发挥。

3.农村信用社一社难支“三农”。

农村信用社是目前怒江州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金融机构, 是唯一与农业、农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 成为提供金融服务的基础力量。但农村信用社规模较小, 向农村提供的资金有限, 同时受其体制与政策因素的制约, 开始出现商业化倾向并有所加强, 再加上自身经营不善、人员素质较低、技术装备落后等因素, 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有效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

4. 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怒江州农民等各类农村主体将自己有限的资金存入农村金融机构, 这些机构却由于本身的逐利性和农业生产的特性不愿为其提供贷款, 导致大量的金融资源不断地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 加剧怒江州农村贫困地区的贫困现象。近年来,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 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投向逐步向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转移;同时, 大量减少或撤并农村地区县支行和基层营业网点, 将贷款审批和发放权上收, 使得基层行成为上级行的储蓄所, 资金直接流出了农村。另一方面, 农村信用社每年通过缴纳存款准备金、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等方式使大量的资金流出农村, 而且近年来资金外流余额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导致怒江州农村地区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有效地满足。

5. 风险防范任务艰巨。

怒江州农村金融机构面临许多风险, 主要有:一是自然风险, 农业是弱质产业, 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 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也比较严重, 一旦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 农业生产将会受到极大的损失, 对农户收入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势必会影响归还贷款, 对农村金融机构而言会面临贷款无法收回的风险。二是操作风险, 小额贷款具有面广、量大、数额小的特点, 操作必须规范、严格, 而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风险意识不强, 没有形成一套成型的操作流程, 大多数小额信贷机构的职员没有执行信贷制度, 违规贷款较多。三是管理风险, 怒江州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较低, 资本充足率不足, 人员素质偏低, 部分职员可能片面强调工作进度和贷款额度, 简化贷款的审核、发放程序, 责任不明确, 给贷后管理和监督带来了难度, 致使其风险日趋增大。

6. 部分小额信贷机构缺乏充足的资金来源。

小额贷款资金供给渠道狭窄, 部分正规金融机构 (如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 的小额信贷资金来源以吸收存款为主, 另外还有国家扶贫贴息专项贷款以及来自央行的再贷款。而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只能利用自有资金发放贷款, 不得以任何形式吸收存款, 依靠外部的融资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50%, 被允许的资金来源只能是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 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

三、外部环境分析

(一) 机遇分析

1.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 我国为了支持农业的发展, 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对农业、农民和农村给予了极大的政策优惠。近多年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要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 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加快培育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 有序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这一系列政策在带给怒江州农民实惠的同时, 也为怒江州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基础条件, 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怒江州农村, 扩大怒江州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的贷款, 缓解农民贷款难问题, 最终有利于怒江州农村地区享受到均等的金融服务, 加快怒江州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

2.农村地区金融需求的扩大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伴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怒江州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日趋扩大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但金融有效供给严重不足, 导致怒江州农村金融供求矛盾十分突出。总的来说, 怒江州农村金融需求主要有三类:农民生活需求 (农民日常消费、临时性消费及子女教育、婚丧嫁娶等的资金需求) 、农业生产需求 (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需求) 和农村发展需求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的资金需求) 。

随着怒江州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逐步加快和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怒江州农村地区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贷款需求逐步扩大, “三农”贷款需求的快速增加为农村金融机构拓展了巨大的业务领域。同时, 农户的金融需求也日趋复杂, 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层次也不断提升, 不只限于简单的存、取、汇等基本业务, 还出现了结算、代收代付、投资理财等更高层次的金融需求。

(二) 威胁分析

金融生态环境不理想。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而怒江州农村地区的条件和基础设施都处于劣势地位, 金融生态环境较差。一方面, 目前怒江州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农村个人征信体系, 农村征信系统建设缓慢, 金融机构难以掌握企业和农户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怒江州农民金融知识匮乏, 金融意识和信用意识较差。此外, 怒江州农村诚信教育和宣传工作滞后, 信用文化的缺失致使存在一些不良贷款。

第四章怒江州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怒江州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居民的借贷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怒江州农村金融机构出于控制风险的目的, 对于贷款的发放比较谨慎, 审批环节较多, 时间比较长, 手续复杂, 并且需要相当数量的申请材料, 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比较低, 难以理解和掌握复杂的贷款程序, 大大影响了贷款的及时性和农民贷款的积极性。当前怒江州农村居民的首选是向亲友借款, 调查结果显示:“有70%以上的受访农民向亲友借过钱, 这仍然是怒江州农村居民取得借贷资金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向银行或农村信用社贷款, 不过所占比重偏低。

(二) 农村普惠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增强

1.风险承受能力不足。

相对传统金融服务而言, 为农村地区的低收入者提供普惠金融服务要承担更大的风险。怒江州农村普惠金融的目标客户是农村地区的低收入人群甚至是贫困人群, 其本身无法提供金融服务提供者所要求的抵押品, 并且也没有其他人为其提供担保, 大大提高了其所承担的风险, 当前怒江州农村普惠金融机构的风险承受能力还比较弱。

一是农村金融机构的规模都比较小, 较小的规模虽然增强了其开展业务的灵活性, 可是也大大降低了其吸收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二是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较低, 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控制和抵御风险的重要工具, 存款准备金率的高低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承受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出于政策上的优惠, 中国人民银行对于农村金融机构实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 在促进了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同时也降低了其风险承受能力。

三是资本充足率较低,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金融机构风险承受能力的又一个重要指标, 同时也是监管部门监控金融机构风险情况的主要监控对象。目前, 怒江州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较低。

2.不良贷款率较高。

不良贷款是影响农村金融机构财务状况的重要因素, 而良好的农村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是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所以不良贷款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虽然近年来怒江州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 但总体不良贷款比例仍然较高。

(三) 农村普惠金融生态环境仍需改善

一是怒江州农村地区的支付体系、信用体系和信息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 存在着诸如设备短缺、渠道不畅、利用率低等问题, 导致农村地区资金流动困难;信用环境较差, 农村居民信用资料短缺;市场信息严重缺乏, 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十分明显, 严重制约了怒江州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

二是作为怒江州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农户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识, 农村地区金融教育发展的相对落后导致农村居民对基本的金融知识了解有限, 大部分农村居民只知道基本的存贷款等传统业务, 而对于金融服务的种类、期限、利率等很少关心, 对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基本没有了解, 也很少使用银行卡和自动柜员机等新型金融设施。另外, 怒江州农村居民的金融观念普遍比较淡薄, 风险防范意识较差, 不注意维护自己的信用状况, 加大了获取金融服务的难度。

二、怒江州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现状是怒江州金融服务落后的根本原因, 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发展必然会受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约束和限制, 不可能脱离农村经济的实际发展现状。虽然近年来怒江州农村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 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但是农村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云南省其他州市。

1.农业生产的风险水平要明显高于其他产业。

农业生产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自然因素造成的农产品产量的波动, 由于农业生产周期时间长,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容易受到气候、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 其产量十分的不稳定。二是由于市场原因造成的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很小, 因此农产品价格受产量的影响很大, 并且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之前很难预料到农产品价格的变化情况, 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进一步加大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程度。农业生产较高的风险水平使得农村居民无法获得稳定的预期收入, 限制了其偿还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

2.农村经济单位规模小, 抗风险能力差。

目前怒江州农村地区的经济单位以家庭为主, 数量巨大但是个体规模很小, 单个家庭的资产规模和收入水平都不高, 经济情况十分脆弱。2013年怒江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3251元。

3.农村经济发展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严重。

怒江州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一个显著特点是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由于农村居民居住分散等原因, 在收集农民的信用和其他信息并建立相关档案十分困难, 导致农村金融机构难以获取有关农村居民的信用及其他信息, 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 无法了解农村居民的贷款风险、还款能力、还款意愿等信息, 也就无法判断是否应该向需求者提供服务, 加大了农村居民获取金融服务的难度。

(二) 二元金融结构的长期阻碍

长期的城乡二元金融结构导致了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大量外流,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在农村地区吸纳的大量资金被输送到城镇地区和非农业部门中去, 只有很少一部分被投入到农村和农业生产部门。造成了怒江州农村地区信贷资金的严重短缺, 农村居民的信贷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城乡二元金融结构还造成怒江州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和服务的长期落后。怒江州农村地区相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服务的提供长期被忽视, 是造成目前怒江州农村地区支付体系、信用体系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和信用评级、抵押担保等服务缺失的重要原因。

(三) 农村金融机构运行机制不健全

首先是组织结构不健全, 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公司治理组织架构形同虚设, 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职能部门设置不合理, 分工不明确的现象依然存在, 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机制还不顺畅, 降低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

其次是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是制度制定空缺, 有些新业务所必须具备的若干基本规章制度还存在盲点;二是制度建设滞后, 有些业务已经发展变化很大, 但原有的业务制度和规范却没有及时修订和完善, 内部控制可能出现薄弱点;三是制度执行不力, 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最后是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具体表现为风险管理意识不够, 风险管理意识还没有贯穿到业务拓展、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往往认为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是信贷、审计等部门的事情, 致使风险管理滞后, 不能提前预测和控制风险。对风险的复杂性认识不足, 偏重信用风险而忽视市场风险, 对风险的重叠认识不足, 区分不明, 进而将大量不良资产的形成归咎于信用风险, 而忽略了内部控制不严谨、员工思想意识落后而造成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风险管理方法单一, 重视贷款投向合规性、贷款运行安全性等的分析, 没有按期对增量贷款的风险情况进行内部通报, 也没有对相关责任人员预警提示;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预警等方面客观性、科学性不够突出。在贷款调查环节上, 大多局限于对客户本身的个人信用、资金实力的了解, 比较重视定性分析, 量化分析手段欠缺。

第五章农行怒江分行普惠金融实证研究

一、农行怒江分行简介

农行怒江分行作为怒江州规模最大的惠农支农金融机构, 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 坚持“面向三农、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不动摇, 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积极致力于“普惠金融”的实践。农行怒江分行下辖兰坪、福贡、贡山县支行及州分行直管网点共10个对外营业网点, 233名员工。按照上世纪90年代国务院金融体制改革要求, 农行作为国内所有县域保有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 福贡和贡山县工、建行已经撤销, 农业银行成为唯一一个四县都设置机构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为怒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多年来, 在怒江州委、州政府及云南省分行的领导和关心支持下, 怒江分行紧紧围绕怒江州委、州政府关于怒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 扎根怒江, 抢抓机遇, 大力满足怒江的信贷需求, 积极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惠农支付服务点建设。目前, 已经发展成为怒江州区域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 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力度最大的主力银行;是怒江区域内客户基础最广泛, 金融服务方式全面, 金融产品丰富的老百姓“贴身银行”。

二、农行怒江分行普惠金融实证研究

(一) 怒江州GDP与农行信贷投放量关系研究

农行怒江分行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全力支持怒江经济社会发展。在怒江州四行一社中, 怒江农行自成立以来, 一直尽最大努力支持地方经济, 特别是信贷投放力度, 自1998年超越工行以来, 一直遥遥领先。特别是近几年来, 与位列第二名的工行进一步拉开差距, 至存贷款差距高达10亿以上。以下构建模型来定量研究怒江州G D P与农行怒江分行信贷投放量 (X) 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和模型如下:

从以上的Eview s计量结果可知, 怒江州G D P与农行怒江分行信贷投放量 (X) 之间的关系为:

以上模型充分地说明了怒江分行信贷投放量对怒江州G D P有显著地影响, 怒江分行信贷投放量每增加1万元, 怒江州G D P增加3.294493万元。农行怒江分行信贷投放量对怒江州经济的发展有着明显的乘数 (放大) 效应。同时也说明了农行怒江分行在践行普惠金融, 支持怒江地方经济发展中成效显著。

(二) 怒江州农业总产值与农行涉农贷款量关系研究

农行怒江分行持用心服务“三农”, 全力支农惠农。在怒江金融供给上, 农行是覆盖面最广的普惠银行。已做到“县县有农业银行, 村村通农行电子机具”。“机到村、卡到户, 钱到账”, 便民、惠民、利民, 服务超越了传统的物理网点乡镇覆盖。一是按钉结网, 全面搭建惠农支付体系。应用先进的电子金融结算技术解决复杂的金融服务缺失难题, 建立了“以惠农卡为载体, 以惠农支付点为平台, 以农村小超市为切入点, 以话费代收、新农保、农村低保等项目为带动”的农村支付结算服务体系。全州惠农支付点已达292个, 覆盖了除独龙江乡外的全州所有行政村。让怒江山区人民切实感受到了“家门口小银行”的便利。二是扎实推动惠农卡发放, 全力做好各项代理业务。两年来累计发放惠农卡201, 499张, 人均持有惠农卡0.46张, 边三县基本上达到一户一卡, 银行卡的发放和使用, 减少了携带大量现金的风险, 方便、安全。同时, 加强银证、银企合作, 代理了电费、话费、新农保、农村低保等项目, 全州代理新农保133, 325人, 累计发放金额8, 014万元, 代理低保资金45, 023户, 累计发放金额9, 990万元, 代理香料烟收购业务涉及农户924户, 金额1, 615万元, 代理城乡居民高龄补贴发卡2, 400张。有效改善了怒江人民的用卡环境, 老百姓真正实现了“不出村、零成本、无风险”支取卡内资金、养老金和各种惠农补贴愿望。三是积极参与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熟人社会间形成的“隐性信用体系”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为此, 农行怒江分行积极参与怒江州农村信用体系的构建。为改善怒江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 有效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入, 加快怒江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以下构建模型来定量研究农行怒江分行涉农贷款投放量 (x) 与怒江州农业总产值 (y) 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和模型如下:

从以上的Eview s计量结果可知, 怒江州农业总产值 (y) 与农行怒江分行涉农信贷投放量 (X) 之间的关系为:

以上模型充分地说明了怒江分行涉农信贷投放量对怒江州农业生产总值有显著地影响, 怒江分行涉农信贷投放量每增加1万元, 怒江州农业总产值增加0.725252万元。农行怒江分行涉农信贷投放量对怒江州农业总产值的增加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农行怒江州分行在服务广大农民, 改变怒江州农村落后面貌, 为怒江州农业增产增效上有着明显的成效。

第六章怒江州农村普惠金融对策

一、建设与普惠金融相适应的保障机制

(一) 加强信用体制和机制建设

加快建立健全怒江州农村征信体系, 将被正规金融机构排斥的低收入群体的信息纳入征信系统, 尽快建立统一、标准的农村信用体系, 并实现信息共享, 便于怒江州金融机构查询贷款客户信息以控制风险, 着力解决怒江州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信息不对称或信息缺失的问题, 努力为怒江州农村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 促进怒江州农村地区的金融建设。

(二) 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改善怒江州农村地区现有金融基础设施水平, 尽力推广银行卡、网上支付、手机银行、电话银行服务等非现金金融工具的应用;同时, 进一步加快怒江州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体系网络建设, 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 为怒江州广大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多层次、低成本的现代化支付清算服务。

(三)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普及信用知识, 在怒江州农村地区加强诚信教育, 加大社会宣传力度, 帮助农民和农村企业增强信用意识, 为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同时, 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和激励措施, 以此督促农民培养守信意识及激励农民提高信用, 抑制贷款人的失信行为, 加强怒江州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建设。

二、发展适合农民需求的普惠金融服务

怒江州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伴随而来的是怒江州农村地区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迅速增长。与此同时, 怒江州农村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相比仍然相对落后, 二者之间较大的差异决定了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明显有别于城市地区, 以满足基本需要为主, 同时金融服务的价格还要位于农村居民的可接受范围之内。

(一) 以满足农民基本需求为出发点

发展适合农民需求的金融服务首先要弄清楚怒江州农村居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服务。当前怒江州农村金融发展还处于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 农民需要的金融服务主要以存贷款和汇兑为主, 而由于网点缺乏等原因, 这些最基础的金融服务对于农民来说往往都难以获得。

针对当前怒江州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金融需求的特点, 农村金融机构应该以满足农民的基本金融需求为出发点, 坚持提供适合农民需求的以简单的存取、汇兑、贷款为主的基础性的金融服务。同时应该尽量简化服务程序, 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易得性, 并且要坚持小额、微利的原则, 尽可能降低服务成本。

(二)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怒江州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经营特点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因此, 不同地区的金融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与此同时, 随着怒江州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金融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 适合农民需要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也在不断改变。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金融需求的差异性,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提供切实符合怒江州农民实际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以满足怒江州农村地区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例如创新贷款担保方式, 扩大贷款抵押品范围, 试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等。在此基础之上, 要大力推广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的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 把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成果扩展到更广大的范围中去, 惠及更多农村居民。

(三) 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

成本问题是制约怒江州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提供了新的途径。A T M机、PO S机等设备大大降低了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不用设立专门的服务网点, 可以节省相当一部分网点建设费用。因此我们在发展怒江州农村普惠金融的过程中应该加大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力度, 向怒江州农村居民提供低成本的金融服务。

三、优化农村小额信贷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一) 建立健全普惠性金融组织体系

一是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 积极培育及进一步规范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率, 从而形成竞争机制, 增强怒江州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

二是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机制。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用担保机制, 鼓励各种信用担保机构积极开展农村担保业务, 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以政策性担保为主体、互助性担保为辅助, 商业性担保积极参与, 能有效控制、分散和化解风险的多元担保体系。同时, 积极推进银行、社会、企业等共同出资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 大力发展企业间互助性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 建立健全农户的贷款抵押担保机制, 解决农民因缺乏担保而无法获得普惠金融支持的问题。

(二) 完善小额信贷组织的内部机制

一是建立完善的信贷流程和管理机制。制定符合小额信贷特点的信贷流程, 对贷款资料严格审核, 确保贷款及时且准确的发放到农户手中, 并对贷款进行定期的贷后调查, 确保专款专用。

二是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和评价机制。加强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工作, 建立健全农户经济、信用档案, 最大限度地防范信用风险, 为借款人建立诚信档案, 对不同的借款人采取不同的贷款额度和利率以控制风险。

三要建立明确的员工业绩考核与激励机制。在小额信贷的管理中, 应使员工的收入、职务晋升与业绩挂钩, 对创造优秀业绩的信贷人员给予奖励, 建立一套完整的奖惩制度和运行机制, 在激发员工及管理人员的潜能的同时, 还能降低操作人员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

四要建立完善的内部员工培训机制。加强对小额信贷机构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 包括农业政策知识、农村金融知识和业务技能等, 以提高普惠性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规范各类金融机构在怒江州农村地区的发展和竞争。

参考文献

[1]焦瑾璞, 陈瑾.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2]焦谨璞, 杨骇.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3]黄祖辉.贫困地区农户的信贷需求与信贷约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4]张海峰.商业银行在普惠金融体系中的角色和作用[J], 农村金融研究, 2010.

[5]师家升, 陈军文.中国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6]张甜迪.西部地区建立普惠性农村金融体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1.

论农村普惠金融与城乡统筹发展 篇10

关键词:普惠金融,城乡统筹,金融资源

一、普惠制金融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机理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看, 城乡关系总体上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乡村为城市发展提供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支持。第二阶段, 城市与乡村独立发展, 城乡差距扩大。第三阶段, 城市乡村融合发展, 最终形成一体化发展。随着城乡理论的发展, 金融资源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凯恩斯理论认为, 在市场自发配置资源的条件下必然会出现“两个挤出”现象:资金等资源从农业流向工商业, 从贫穷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必然会导致城乡发展的不公平。

资金作为最重要的金融资源, 能够有效化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从价值运动角度上看, 农村经济的运行本质上就是农村资金的运动过程, 是农村资金在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和商品资金等几种资金形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循环反复。从经济增长的角度上看, 哈罗德———多马模型揭示了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间接强调了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索洛模型同样强调了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资本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 可以顺利地转化成劳动、技术及企业财产等其他的生产要素。农村资本的形成有赖于资金的转化, 有效地为农村提供资金并将其转化为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 可以实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进而缩小城乡差距。

普惠金融作为小额信贷的延伸和发展, 其目标是有效、全方位地为所有社会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普惠金融的本质在于强调只要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群体都可以享有金融服务的平等权利。普惠金融实现资金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促进资金有效转化为资本, 从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对城乡统筹发展的促进与不足

(一) 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 公益性小额信贷的萌芽与发展

联合国最先把小额信贷模式引入到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 我国在各地开展公益性小额信贷模式。公益性小额信贷的核心是有明确的社会目标, 它不以盈利为目标, 服务的目标群体基本上都是扶贫困户及低收入群体。此外, 小额信贷还有贷款与社会服务相结合、重视客户的参与、资金规模小等特点。公益性小额信贷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了扶贫的目的, 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扶贫小额信贷的发展。

2. 发展性微型金融的建立

微型金融是小额信贷模式的延伸和发展。微型金融不仅包含了小额信贷的业务, 而且还扩展至存款、保险等其他领域的金融服务。20世纪90年代发展性的微型金融取代了小额信贷, 使为贫困群体提供金融服务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发展性微型金融的显著特点是多样化的金融机构, 如大型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信贷组织都开始进入小额信贷领域, 它们不仅为实力大的乡村企业提供融资, 也为那些赤贫的群体提供信贷服务。

3. 综合性普惠金融的构建

2005年构建普惠金融的全球会议首次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 从此各国开始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构建普惠金融体系。我国的普惠金融实质上是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的延伸和发展。普惠金融的核心是建立一个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 使得针对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不再边缘化。普惠金融整合单一的微型金融机构和服务方式, 使得小型金融和边缘化的金融整合到正规金融体系中, 为所有群体提供并能满足所有阶层需求的公平合理的金融服务和产品。

4. 互联网金融的崛起

互联网金融是融合了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的新兴领域, 它是一种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基于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理念开展金融服务。当前的互联网金融具有充分考虑客户的体验、强调交互式营销、主张公平享有金融服务且在运作模式上强调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核心业务深度整合的特点。互联网金融依托大数据、移动支付、高科技从而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 农村普惠金融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是在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提出的发展理念, 其核心是实现城乡公平发展。在当前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 城乡之间的各种生产要素不能公平合理的流动, 城乡之间缺乏发展的公平性, 而农村普惠金融作为城乡发展的润滑剂, 能够很好地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公平合理流动特别是资金要素的合理流动。普惠金融作为城乡生产要素流动的载体, 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经济对乡村经济的拉力作用及乡村经济对城市经济的推力作用, 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首先, 作为一种普惠制的金融制度, 内涵决定了其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公平配置, 化解长期以来的农村金融抑制现象。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 作为一种供给领先的金融服务模式, 普惠制金融通过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和扩大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来配置金融资源, 实现弱势群体金融需求和供给的有效配比。

其次, 普惠金融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尤其是资金要素。普惠金融有效整合城乡资金要素, 形成对农村资金的有效供给, 破除农村金融抑制, 实现城乡资金要素的优化配置。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 资金能够在资源的配置中转变为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 农村资本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形成土地资本, 结合劳动力形成人力资本, 融合技术产生技术资本等激活农村各个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高效率的配置, 提高农村的生产率水平从而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

最后, 普惠金融促进城乡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深度融合。在当前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及城镇化的背景下, 农村亟需大量的资金支持来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在农业产业化的格局下, 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逐渐受到青睐。普惠制金融能够实现对农业产业化链条上的所有相关主体的金融需求提供服务, 以资金流为载体来融合城乡之间的物流、信息流及技术流的相互流动, 促进农村产业化格局的形成。

(三) 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不足

1. 缺乏完善的体制机制

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的基本成因已经由早期的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转换为农村资源要素价值的流失。价值形态的平衡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完成。当前我国农村普惠制金融的构建缺乏良好的环境来保证其顺利运行, 城乡发展条件和环境的不公平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普惠制金融大展拳脚。就资金要素而言,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充当的是农村资金的抽水机作用, 城乡之间缺乏享有公平合理利用资金要素的机会。

2. 普惠制金融缺乏商业银行的支持

在我国由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下, 商业银行作为农村普惠金融机构中的重要金融机构之一, 在促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缺乏积极性。由于商业银行坚持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原则, 导致其更多的倾向于为城市服务, 逐步逃离农村, 仅存的农村分支机构也是向城市输血的渠道。资金的逐利性导致商业银行不能成为服务农村的普惠银行。尽管其他的普惠性金融机构也可以进驻农村服务, 但是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言只是杯水车薪。

3. 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不足

农村普惠金融着重从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服务的低成本来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农村地区在金融服务网点、POS机、自动存取款机及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缺乏的情况导致了农村地区及边远山村地区在支付结算、金融中介服务等方面的成本加大, 也不利于普惠金融快速方便地提供金融支持。

三、农村普惠金融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 营造普惠金融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普惠金融支持城乡统筹发展, 而普惠金融的发展也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普惠金融要求城乡之间建立平等的市场体系和交易规则, 通过按照价值规律和平等竞争的原则来确立政策安排和制度规定, 以此来改变生产要素和各种资源在城乡之间的不公平配置, 达到城乡之间要素的双向流动。

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体制机制创新来完成。加快建立涉及城乡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构建涵盖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等多元化的普惠金融体系是实现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条件。政府应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支持, 加强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同时, 通过减免税收政策来加大对普惠金融组织的支持, 使其能够在农村金融服务过程中实现可持续性经营。

(二) 发挥商业银行在普惠金融中的支柱作用

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一方面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另一方面也是扩展客户层面、优化信贷结构、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客观需要。商业银行实现由过去的资本逐利主导过渡到社会责任主导的模式是其转型发展的方向。商业银行基于普惠制金融而形成的普惠银行, 并非慈善银行。它是一种基于市场化机制、商业化运作而同时又可以持续惠及社会各个阶层的银行。

商业银行作为资金雄厚、网点分布广、风险控制强、技术设备先进的金融中介机构可以利用其独特的优势来有效的服务农村。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入股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及农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微型金融组织或者自立小微信贷部门来扩展其在农村的业务。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过程中,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供应金融链来解决农村资金供应不足的问题。商业银行依据其巨大的营业网点, 针对各地的特色选择核心企业, 对核心企业链条上的上中下游企业和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基于差异化和均等化的原则, 结合农村不同的实际情况来提供金融服务, 能够促进传统农业的产业升级和现代化, 缩减城乡生产率的巨大差异。

(三) 实现科技与普惠金融的深度融合

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实现金融服务均等化, 而金融服务的低成本是金融服务均等化的一个方面。我国幅员辽阔, 普惠金融要想实现其服务惠及所有阶层, 科学技术的运用是必要途径。移动互联网、高科技、大数据、移动支付是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实现科技与普惠金融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扩大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同时也能够降低服务的成本。

我国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金融机构的实体网点难以覆盖所有的地区。充分利用高科技, 引导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优化网上支付、手机支付等电子支付渠道, 便利农村小微企业居民进行资金的汇划、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通过发挥搜索引擎、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和服务优势来管理好普惠金融参与者的风险分担成本, 进一步实现金融服务的大众化。同时, 普惠金融组织可以利用互联网、移动支付等工具来创新金融产品, 设计出适合小微企业和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理财产品, 集方便灵活、成本低廉、期限长短不一等特点的金融产品能够进一步激活农村居民及小微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实现高科技与普惠金融的结合, 不仅能够弥补实体金融组织在农村地区开展金融服务的高成本, 而且还能够实现金融产品的创新, 更好地满足农村对金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曹飞.城乡统筹进程中的要素整合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 2013 (03) .

[2]由曦.交战互联网金融[J].时代金融, 2013 (01) .

[3]宋雅楠.农业产业链成长与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机理与案例[J].农村金融研究, 2012 (03) .

上一篇:中学政治教学方法下一篇:测绘工程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