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保障基金制度

2024-09-03

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精选十篇)

保险保障基金制度 篇1

社会保险基金的每一分钱都是老百姓的“养命钱”,关系到参保职工的切身利益。如何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切实防范和化解基金管理风险,保障社会保险基金安全完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是百姓关心的热点,更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工作的重点。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转型跨越发展步伐的加快,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持续扩大,社保经办机构征缴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数量逐年增加,社保基金的安全完整和合规运作显得尤为重要,给基金运行和监管带来一定难度。如何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和监督,防范和化解基金管理风险,保障社保基金的安全与完整,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 加强廉政教育是确保社保基金安全运行的前提

社保经办机构承担着社会保险基金收缴、支付、管理、运营和为参保职工群众服务的职能,从廉政角度衡量属于风险职业,从民生角度衡量属于服务行业。廉洁从业、服务职工是社保从业人员的必备素质。加强廉政教育有助于社保从业人员继承优良传统和作风,抵制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意识,同时也是培养社保从业人员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意识的需要。通过寓教于文、寓教于理、寓教于乐的形式,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度以及社保工作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更深地渗透到从业人员的思想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家,以高尚的道德素质约束自己做到谨慎用权、守住防线、廉洁自律,使其消除腐败意识,促进社会安全稳定运行。始终把社保基金安全监管作为廉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廉政风险防范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引导干部员工自觉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牢固树立“高压线”思想,坚决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从而确保社保基金安全运行。

2 完善制度建设是确保社保基金安全运行的保障

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生命线”,关系职工群众切身利益,影响企业经济发展和谐稳定。只有不断完善制度建设,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钱、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把依法管理、严格监督、透明运行贯穿于社保基金运作的全过程、各环节,才能编织起社保基金运行的安全网。近年来,我们结合实践,完善安全监督机制,明确社会保险稽核和内控监督检查的目标、内容、程序和方法,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实行要情报告制度。建立专门渠道,明确专人负责,及时报告社保基金安全状况;实行流程内控制度。对社保基金的“征缴、运行、支付”三个关键环节分别制定了内部控制和业务经办流程,紧抓“事前登记、事中监督、事后核查”这条主线,实行严格的审批登记手续和大额医疗费用会议审查制度,严防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流失,实现“钱从银行走、数据网上流、经办按程序”的管理目标;实行严格考核奖惩制度。每月检查考核、每季度综合考核和年底总考核。同时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箱,形成监督举报网络和考核奖惩长效机制。由此可见,不断完善社保基金监管制度,是确保社保基金安全运行的一项重要保障。

3 规范业务操作是确保社保基金安全运行的基础

社保基金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领导关注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焦点。建立一个运作规范、管理科学、监控有效、考评严格且对各项业务、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的操作监督流程体系,这是社会保险基金安全完整的基础。只有管理规范、基础牢固,社保工作才能更加稳固。这方面,我们同样采取了一些实践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业务流程规范化。整合优化业务相近的流程和办事程序,精简办事手续,通过系统培训优化队伍结构和素质,使员工达到“一岗精、两岗通、三岗懂”的要求,从受理到办结,实行“一站式”服务。二是基金审核制度化。重点把好基金缴纳、审核、支付、数据录入、使用、操作执行等关口,规范薄弱环节。建立审核、复核、审批制度。对基金财务管理全过程实施监督。例如在加强财务流程核查方面,我们坚持每月进行一次内部财务查库制度,及时监控资金流程,有效规避各项财务风险。三是监督制约日常化。重点强化稽核审计机构对基金的监管作用,对社保基金立项,将日常业务都纳入审计监督视野,内部审计可以全程介入业务管理,变事后监督为事中监控。四是系统控制信息化。明确业务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等各类人员的职责和使用权限,加强对信息系统数据的监控,建立数据备份机制,确保数据安全。五是服务承诺常态化。坚持以首问负责制、办事公开制、限时办结制为内容的服务承诺制,积极改进和完善服务环境。进一步将公开透明制度贯穿于社保基金运行决策、执行和结果各个环节。利用公开形式及时公布社保基金的管理、使用和运作情况,深化社保基金公开透明力度。通过这“五化”措施,在日常业务运行中有效确保社保基金的安全。

4 加强督察监管是确保社保基金安全的重要手段

采取多种手段,不断加大社保基金监督检查力度,始终保持基金安全监管的高压态势并自觉接受各级监察审计部门定期审计和检查工作是确保社保基金安全的有效手段。在接受上级审计监察部门定期检查的同时,内部督察组每月进行一次自查督察,并对基层各办事处定期进行社保基金管理督察,实行动态、全面、适时监控,不断增强管理者自觉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通过督促整改,使问题、隐患在规定时限内得到纠正,形成有效的相互制约、全程监督、控制严密的机制。

5 领导重视是确保社保基金安全的关键

社会保险基金是“高压线”,管好用好这些基金是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大问题,对于企业和谐稳定发展来说都是一件大事情。国家明确指出,社会保险基金必须切实管好用好,确保安全完整、保值增值,这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这就意味着必须把管好用好社会保险基金的责任落实到各级政府部门的头上,若出现问题,首先要追究领导的责任。因此各级社保机构领导层的高度重视是基金安全的关键。只有将社保基金的安全完整作为领导履职的首要任务和立身之本,时刻保持高压态势,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安全事故,这是确保基金安全的关键。要始终把加强社保基金监管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时刻保持高压态势,不断加强内控监督管理工作,坚持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科学决策,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各级领导干部坚持管人与管事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落实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社保基金安全监管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建立起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亲自抓,职能科室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三级责任落实体系,从源头上、制度上防范和化解基金管理风险。

6 结语

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 篇2

第八条 保险保障基金公司依法从事下列业务:

(一)筹集、管理、运作保险保障基金;

(二)监测保险业风险,发现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中出现可能危及保单持有人和保险行业的重大风险时,向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提出监管处置建议;

(三)对保单持有人、保单受让公司等个人和机构提供救助或者参与对保险业的风险处置工作;

(四)在保险公司被依法撤销或者依法实施破产等情形下,参与保险公司的清算工作;

(五)管理和处分受偿资产;

(六)国务院批准的其他业务。

保险保障基金公司按照前款第(二)项规定向中国保监会提出监管处置建议的,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同时抄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

第九条 保险保障基金公司设立董事会,董事会成员由中国保监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务院法制办推荐。董事长为公司法定代表人,由中国保监会推荐,报国务院批准。

保险保障基金公司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设立有关组织机构,完善公司治理。

第十条 为依法救助保单持有人和保单受让公司、处置保险业风险的需要,经中国保监会商有关部门制定融资方案并报国务院批准后,保险保障基金公司可以多种形式融资。

第十一条 保险保障基金公司应当与中国保监会建立保险公司信息共享机制。

中国保监会定期向保险保障基金公司提供保险公司财务、业务等经营管理信息。中国保监会认定存在风险隐患的保险公司,由中国保监会向保险保障基金公司提供该保险公司财务、业务等专项数据和资料。

保险保障基金公司对所获悉的保险公司各项数据和资料负有保密义务。

保险保障基金制度 篇3

关键词社会保障基金,财政效应,投资,制度缺陷

0、引言

社会保障基金是指根据国家立法,通过各种特定渠道建立的用于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专项资金。社会保障基金在筹集和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而且会与许多经济和社会变量发生联系,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制度缺陷限制了社会保障基金财政效应的发挥。本文通过分析社会保障基金的制度缺陷及其对策,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障基金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调控作用。

1、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制度缺陷

(一)社会保障基金资金不足

社保基金收支缺口巨大,社会保障制度无法有效地调节收入分配,影响了消费需求的扩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阶层分化是必然发生的现象,但政府完全可以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把这种分化控制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实施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社会保障供需失衡的矛盾十分突出。以企业养老保险基金为例,据测算,如果把企业(单位)供款限定在工资总额的20%以内,制度转轨采取渐进方式,我国未来25年的统筹基金年均缺口将达到717亿元,总缺口1.8万亿元。[1]现实表明,在社会阶层持续分化的背景下,现有保障体系很难为应保人口全面有效地提供保障,缓解贫富差距因此缺失了一个基础平台。

(二)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窄

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窄,不仅制约了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来源,而且无法促进劳动力的流动与合理配置,限制了国企改革和就业水平的提高。国企改革的核心是转变企业的经营机制,为此企业必须调整经营方向和产品结构,不断调控劳动力结构,这样必然有一部分职工下岗、失业,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也将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无法把所有企业的各种类别的职工都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以失业保险为例,目前失业保险的实施范围仍主要集中于国有企业职工,覆盖面仅占全部城镇劳动者总数的一半左右,如果考虑到许多非登记失业人口,则现阶段失业保险的覆盖面会更小。这就造成了我国的劳动力在地区、部门、行业尤其是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流动不畅,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就业水平的提高无法实现。

(三)社会保障基金筹集和运用渠道单一

社保基金筹集和运用渠道狭窄,限制了社保基金本身的保值增值及其调控宏观经济的作用。从社保基金的筹集来看,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主要是依靠征收相关的费用和国家财政拨款,而且投资运营方式比较落后,限制了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除部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股票和债券二级市场之外,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企业年金的资产基本是投资于收益率较低的国债、存款,基金运作回报率低微,保值增值能力有限。如2003年全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为34.07亿,如果按成本计价法计算,收益率为2.71%,而2003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则同比上升了3.2%。[2]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曾经表示,即使每年的收益率能够达到5%,2万亿元的基金,一年至少有1000亿元的收益,仍然不足以补充4亿人口养老的费用。

2、社会保障基金制度缺陷的化解路径

(一)多元化筹集社保基金,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1.采取财政手段弥补历史欠账形成的隐性债务

首先,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整个预算支出的比重,弥补基金缺口。其次,通过国有资产变现融资。由于当前国有资产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来源于养老金积累,将国有资产的一定份额划入社会保障基金具有内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最后,发行长期债券进行融资。通过扩大国债规模的方式来吸收和消化养老保险历史欠账,从而将隐性的政府债务显性化,既体现了代与代之间的公平,也不会出现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转换对某一代人造成的福利损失。

2.通过税收渠道增加社保基金来源

从长远看,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是最佳的筹资方式。社会保障税稳定性、法制性的特点决定了它是社会保障基金的理想来源。政府还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变动社会保障税税率,发挥其稳定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目前可以通过强化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将一部分个人所得税纳为社保收入。遗产税和资本利得税也可以成为社保基金的来源。另外,还可以在现有消费税的基础上对一些极高档消费品加征专项用于社会保障的特种消费税。[3]

(二)积极探索新的投资渠道,使社保基金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机制

1.持股国企,参与国企所有权改革和公司治理改革。由社会保障基金持股国有企业,主要可以达到三个方面的效果。第一,由于社会保障基金的公有制属性,不会发生国有资产流失。第二,原有计划体制造成国企的已退休职工和即将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已经转变为国有资产,划拨一部分国有资产交由社会保障基金法人持有,实际上是把名义上属于国家所有的那一部分财富归还给社保基金的受益人。

2.参与住房融资,发挥资金跨期配置作用。在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过程中,需要规模庞大的购房贷款作为支撑,目前实行的是以公积金贷款为主、辅之以商业贷款的做法,但是这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住房改革的融资难题。因为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期限最长不超过5年,如果商业银行大量增加住房贷款,资产的流动性就会大大降低,资产负债的时间结构就不合理。[4]因此,必须开辟新的购房资金融资渠道,以免将来严重制约住房融资并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

(三)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增加筹资收入

应该通过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将社会保险费的征缴范围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业,所有参保单位都要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费。可以选择将进城农民工覆盖进来。改革开放以来,进城农民工已成为推动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基本力量。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他们尚未被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致使进城农民工仍然处于流动状态,严重妨碍了我国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齐海鹏.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李曜.养老保险基金形成机制、管理模式[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李绍光.养老金制度与资本市场[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

[4]财政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现代出版社,1998.

保险保障基金制度 篇4

一、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基金平衡是实行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基础和重要的前提条件

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基金以货币资金构成了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资金来源和经济基础。此外, 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基金自求平衡也是实行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前提条件。社会保障基金具有法律规定的筹资项目、标准和支付项目、标准, 基金的来源主要由用人单位、参保职工负担, 各级财政也负担相应比例的配套基金。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以收定支, 收支平衡”的管理原则, 在基金的实际运营中, 一旦出现收支缺口, 就要相应地采取动用历年基金结余、财政补助、提高保险费征缴率等制度规定的措施予以弥补。

二、目前制约社会保障基金自求平衡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

1、区际统筹与平衡存在的问题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区际统筹与平衡是以行政性区域为观察点的一种分析方式, 着眼于地区间的统筹与平衡。目前我国存在的问题是:一是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低且条块分割, 调剂范围还比较狭窄, 基金的使用效率不高, 养老保险基金调剂功能不强, 大多数还仅限于县级范围或地市范围。二是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区间发展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各地养老基金的供给能力与需求压力各不相同, 在经济发达、人口年龄结构年轻的地区或城市, 积累的养老保险基金较多, 但经济落后、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地区或城市则积累的养老保险基金较少, 少数地区甚至入不敷出, 在总体上影响了养老保险基金使用效率。

2、代际统筹与平衡存在的问题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代际统筹与平衡是以参加养老保险人口的年龄为划分点进行分析的一种方式, 着眼于上下代之间的统筹与平衡。首先, 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模式在老龄化较为严重的情况下, 养老金难以世代移转。其次, 退休年龄是影响养老金负担水平的基本因素。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规定是男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 特殊工种职工可以提前5年退休, 在国务院确定的111个“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的国有破产工业企业中的职工可以提前5年退休。另外一些地区和企业为减轻职工下岗和失业压力, 通过采取提前退休的方式解决老职工再就业难的矛盾。实际上是把就业的压力转移给养老保险, 把近期的问题推向远期。最后,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欠缴严重, 巨额欠费无疑削弱了基金的营运基础。

三、实现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的途径

1、扩大征缴费源实现统筹基金账户的收支平衡

(1) 尽量扩大养老保险的参保覆盖面, 扩大统筹基金的征缴费源。加强监察队伍和力量, 树立企业和个人强烈的参保意识, 将缴纳社会保险费提高到纳税高度。根据《2006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截止2006年末, 全国就业人员76400万人, 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4131万人, 超过80%的就业人员没有参加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扩大覆盖面工作有大量潜力可以挖掘。

(2) 参保员工和企业应如实上报其缴费基数。企业瞒报, 少报缴费工资;或者巧立名目, 使部分工资性报酬脱离工资总额范围;有的企业转移部分工资开支渠道, 有意逃避缴纳养老保险费, 这是造成统筹基金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何做到应保尽保, 如实参保, 是摆在我们做实际社保工作的人面前一项急待解决难题。

(3) 全国实行统筹基金调剂。我国地大人多, 各地情况错综复杂, 比如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老城市的统筹基金是不够支付的, 而像深圳、大连等一些新兴城市的统筹基金比例并不高, 企业压力并不大, 通过一定程度的调剂来解决统筹基金的缺口问题。

(4) 出售国有资产来填补统筹基金账户的缺口。配合深化经济制度改革, 在进行企业现代化管理制度改制时, 将一些效益低, 规模小的中小型企业出售、转让、改制获得一部分资金来填补统筹基金账户的缺口。

(5) 国家财政的补贴。我国经济的发展相当迅速, 国家财政虽说仍然有困难, 但相比过去国家财政已大大改善, 国家财力还是有一定能力为养老保险提供一定的补贴, 实际上, 目前国家每年对各困难地区养老金还是有补贴的。

2、做实个人账户

由于目前养老金的巨大缺口, 个人账户基金在很大程度上被挪用为养老金, 出现了所谓的“空帐”问题。因此, 个人账户基金和统筹基金一定要分开管理, 而不能实行统一管理, 因为它们是两种不同模式的养老保险制度, 有着各自不同的运行规律。所以, 做实个人账户首先要跳出两种基金统一管理、相互调剂的思想, 实行“统、账”分离, 使“统”和“账”各行其道, 分别核算, 分别管理, 互不侵占, 个人账户基金独立运营。

3、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1) 国家应尽快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立法, 财务风险的防范都应制度化、法制化。同时国家、省、市应建立起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 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投资管理部门内部要严格遵守国家投资法规和政策进行投资管理, 监管部门还应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按照法律规定的投资办法进行独立的监督和检查。

(2) 社保基金的投资应明确规定为委托理财。目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专业理财人员还不多, 也没有资本市场投资经验, 直接投资风险比较大, 考虑到社保基金的收益目标和风险, 通过竞投方式、委托金融机构代理等, 签订代理合同, 实现进入资本市场是比较好的选择。

4、提高我国职工法定退休年龄

提高职工退休年龄一方面可以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 毕竟老职工的工资水平一般是要高过新参加工作的年轻职工的;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基本养老金的支出。据专家估计在我国退休年龄每延长一年, 养老统筹金可增收40亿元, 减支160亿元, 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提高退休年龄对缓解养老保险基金的压力是有利的。

总之, 维持养老保险基金长期平衡的具体办法, 归根到底都是建立在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之上。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统筹与平衡研究, 积极开展途径解决危机, 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 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S].发 (2010) 2号.

[2]林文川.解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社会保险研究, 2010, (1) .

[3]何平.养老保险基金平衡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1998, (09) .

[4]钤青莲.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平衡问题研究[J].特区经济, 2010, (06) .

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制度 篇5

一、责任单位

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财务办

二、责任人

责任人:吴天成;承办人:邹志平

三、承办事项依据

《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决定》(国发[1998]44号)、《黑龙江省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总体规划》(黑政发[1999]57号)及《鸡东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细则》(鸡劳字〔2010〕1号)。

四、承办事项所需的要件

1、收缴:财务部门收缴医疗保险费前,必须先由基金征缴部门核定缴费基数,参保单位持支票和缴费收据到财务部门缴费。

通过银行代扣方式缴纳医疗保险费的参保单位,由县财政局收付中心实行集中代扣,在规定划款工作日结束后,由医保中心财务部门接收扣款数据,进行到帐处理,后由基金管理科室完成这部分参保单位的缴费录入任务。

2、支付:与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结算时,必须由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提供账号、户名、开户行信息,1

按规定报送医药费申报单,医保中心审核部门打印结算单,经主管领导审查合格后由财务部门为定点机构拨付药费。

统筹药费结算时,必须由参保单位提供账号、户名、开户行信息,由医保中心财务室将审核合格的药费拨付到参保单位账户,由参保单位为参保患者发放医药费。

五、办理程序

(1)基金收入环节

根据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规定,在国有商业银行开设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基金收入户,对缴费单位,财务部门根据基金征缴标准缴费,并将所收医疗保险费存入收入户,医保中心财务部门在与银行对帐核准后,定期将收入户存款转入财政专户。

(2)基金支付环节

根据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规定,在国有商业银行开设三险基金支出户。

财务部门对各审核完毕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结算汇总并填写用款申请书,向财政部门请款,待财政部门将款项从财政专户拨入县医保中心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户后,再由财务人员向定点医院、定点药店及参保单位支付款项。

(3)基金核算

①根据上述两个环节传递的原始凭证编制记帐凭证,并对记帐凭证进行复核,复核无误后装订记帐凭证。

②根据原始凭证、记帐凭证及科目汇总表登记各项保险基金明细分类,并定期进行对帐,保证帐帐相符。

③每月与开户银行对帐,确保帐帐及帐款相符。

④按要求定期编报会计报表,正确反映基金的收支结存情况,并提供基金筹集、使用、管理等情况的分析报告。

⑤终了前,根据本基金预算执行情况和下基金收支预算,编制次年的基金预算;终了后,编制基金决算报表及财务报告,并逐级上报。

⑥建立和完善保险基金预警制度,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对基金收支情况进行分析、预测。

六、监督检查

科室内部对本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经常性的自检自查;局机关党委对本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每半年不少于一次;通过公开公示的形式接受社会监督。

七、责任追究

保险保障基金制度 篇6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

随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的扩大,以及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总额也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尤为重要。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进行系统的管理,有助于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养老保险基金的效用。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的不足

1.基金投资方式保守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是居民的生活希望,关系到每个人的晚年生活,其效用的发挥首先在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目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比较单一,无非是购买国债或存入银行。但是,这两种投资渠道的收益太少,一旦发生了通货膨胀,就连最基本的收益都无法保证。除此之外,近年来我国的物价水平波动较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面临着很多风险,投资渠道单一会导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效用得不到有效发挥,无法实现保值增值。

2.基金运营层次低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基金的管理机构主要是县级机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所收取的保费每月月底上缴财政专户,每月月初向财政申请拨付当月需使用的资金。这种收支两线的资金管理方式虽然有利于基金的安全监督,但对于基金的保值增值却显得很无力。由于县级经办机构管理层次较低,投资管理的模式尚不成熟,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有效控制风险的体系,县级机构不得不选择单一的投资渠道,来减小风险,这就影响了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以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事业的发展。

3.基金账户运行不良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账户运行不良的情况主要表现有三:(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标准普遍很低,很多地区每年的最低缴费标准只有300元,而且没有按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每年适当提高最低缴费标准,导致基金规模很难增大。(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缺乏像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一样的增长机制,导致参保人员参保和续保的积极性不高,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前景不乐观。(3)国家每年单纯地增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而没有考虑对是否应对选择较高缴费标准的参保人员按一定的方式和比例提高基础养老金增发额度,不能调动参保人员选择高缴费档次的积极性。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的完善策略

1.拓宽投资渠道,组合投资方式

要采用多元化组合投资方法,尽量分散投资减小投资风险,增加基金收益。多元化投资的各种渠道如下:首先是投资风险与收益都较低的渠道,比如传统的国债、银行定期存款等。其次是投资风险与收益都居中的渠道,比如债券、基金等。再次是投资风险与收益都比较高的渠道,比如期货、股票等等。拓宽投资渠道要适应当前经济环境,综合考虑市场情况,尽量在避免风险的前提下获得最大收益。

2.提高管理层次,降低投资风险

由县级基金管理向省级基金管理发展,并且逐步实现全国统筹式发展,尽量规避不必要的风险。除此之外,还可以让更加专业和独立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部门接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将风险降低到最小化。

3.加强制度建设,优化资金运营

一是要按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每年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最低缴费标准,扩大基金规模,同时参保人员退休后也能领到更高的养老金。二是借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养老金增长机制,建立城乡居民个人账户养老金增长机制,以提高居民参保和续保的积极性,促进基金增长。三是国家每年增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时,可考虑对选择较高缴费标准的参保人员进行奖励性增发,从而调动参保人员选择高缴费档次的积极性,加速基金增长速度。

4.强化基金监管,保障基金安全

政府要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监督机制,凝聚社会各界的监督力量,强化对基金管理的监督。一旦发现基金管理中出现弊端和问题,政府要及时作出调整,从根源上遏制违规行为,从而保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政府应对传统的基金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使其更加适应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体系中,要明确监管主体,将国家权力机关主体、政府部门主体、社会公众主体、法律法规主体等四大监管主体融为一体,采用创新型的监督办法,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进行系统性的监督。

三、结语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事业关乎每个人的利益,所以亟需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制度的不足进行改善,拓宽投资渠道、提高管理层次、强化基金监管,几种措施并行,将风险收益比降到最小,促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柳佳龙.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与运作问题研究[J].才智,2014(45)

保险保障基金制度 篇7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基金监管制度,英国职业养老金

一、引言

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它通过为因年老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进而丧失收入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经济补偿, 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不止于此, 养老保险更是一种“老无所忧”的未来保障, 有助于减轻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保障劳动者的精神健康, 安定生产与生活, 起到“社会减震器”的作用。养老保险金还是最大的社会保险资金流。据财政部2013年的数据显示, 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35994亿元, 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0790亿元, 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173亿元, 共计22963亿元, 养老保险金约占社会保险基金总额的63.8% (1) , 资金融通作用明显。通过对养老保险金的投资运营, 使其保值增值, 一方面有利于对劳动者老年生活质量保障水平的提高、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另一方面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 起到“社会助推器”的作用。

我国人口基数大, 被保险人数多, 目前已积累了巨额的养老保险金, 一旦出现资金安全事故, 将导致经济动荡、社会信任危机和政府公信力的丧失。2014年中央启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 提出“一个统一, 五个同步”的改革基本思路 (2) , 旨在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缩小不同人群的待遇差距, 提高保障标准, 但保险金监管问题却无实质举措。并且, 近年来发生的保险金管理事故反映出我国现行监管体制的严重缺陷。因而, 加强养老金监管必要而迫切。

二、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现状

(一) 基金构成及监管层次

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由三个部分构成, 一是城乡居民个人、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 二是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集体组织按照国家规定配套缴费, 三是国家财政补贴。具体来讲, 养老保险基金指存入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的养老保险基金专户中的资金。

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有以下三层含义, 一是指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对养老保险金征收、发放、管理、运营等机构的监督以确保基金安全。二是指金融、基金管理等机构通过对基金的运行和管理以保证基金收支平衡和保值增值。三是指通过组织和个人等对养老保险费征缴违法行为的社会监督。目前,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行政监管为主, 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银行监督、内部控制和社会监督有机配合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1]。

(二) 基金监管法律体系的现状

我国现有涉及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法律规定散见于《社会保险法》等法律, 《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等行政法规, 《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以及有关财务、审计等部门规章中。

就监管主体而言, 首先, 国家机关承担着最主要的监督职能。各级人大常委会有权监督和检查政府的监管工作。国务院及各级人民政府具有概括监督权。但这种监督权限于宏观层面, 具体执行权分布于社保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其次, 国家金融机构和基金管理机构负责基金的投资运营。其中主要有四类主体, 即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 分别负责基金的监督、建账、保管、投资, 并且这些主体都有资金、人员等严格限制。再次, 社会监督是不可或缺的外部监督手段。组织、个人对养老金监管的违法行为具有举报权和投诉权。新闻媒体、大众舆论是保证监管透明的“监控器”。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是法定的社会监督机构, 由单位、参保人、工会、专家等多方代表组成, 能提供科学、实际的意见, 进行多方位的监督。

三、目前养老基金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立法难以满足监管需要

第一, 立法层级低且体系零碎。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措施多来源于部门规章, 行政法规只在保险制度中的监管章节有所涉及, 而法律层面上只有《社会保险法》有所规定。到目前为止, 我国并没有一部完全单独的社保基金监管法, 各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能各自立法, 不成体系。

第二, 立法滞后。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立法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在探索发展的初步阶段, 滞后于经济建设情有可原。立法还滞后于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虽然社会建设要一步一步来, 但养老保险的监管与养老保险的筹资、收支、计发等内容是一个整体, 随着近年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国务院只出台了相应的收支政策, 却忽视了监管措施的同步进行, 说明政府对基金监管的重视不足。一旦出现基金安全问题, 将后悔莫及。

第三, 立法过于笼统。法律多“相关部门”、“有权监督”、“有权管理”、“有权提出建议”等表述。只规定“要监督”而不规定“具体怎样监督”、不明确“具体谁来监督”和“具体哪个监督主体监督什么内容”, 法律没有可操作性。

第四, 立法单向性问题。养老保险制度的直接受益人是缴纳了保险费的公民个人, 公民与保险金的监管有更直接、更密切的联系。国家机关有公权力的保障, 实施监管更具优势地位, 但不可因此忽视公民个人维权的立法。法律对国家机关和有关机构广泛授权, 但对公民的自力救济只有法律“有权进行举报、投诉”的空洞授权。而复议和诉讼则成为保障个人权利的唯一措施和最后屏障。

(二) 监管机制制约监管效果有效发挥

第一, 监督权过于集中。“行政监管是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中不可缺少但又不可过分倚重的监管方式”[2], 法律赋予行政机关以充分的监督权是很有必要的, 但不能只依靠或过度依靠行政监督。“一些部门立法、执行、实施、经办、监督一条龙管理”[3], 无法起到监督的作用。并且各主体之间还存在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自己管自己”往往使监督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 监督重量不重质。中央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工作, 下设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具体负责。具体到地方, 各省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下设社会保险监督处, 并设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作为经办机构。各市设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社会保险监督处、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等等 (各地名称不同, 如社会劳动保险事业管理局、社会养老和工伤保险管理局等) 。再加上每一级又有每级的财政、审计部门, 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布又不明确。最后导致全国各地具有社保基金监督权的部门机构庞杂、数不胜数, 争利推责、人浮于事, 反而造成巨大的社会负担。

第三, 对监督权制约不足。各级人大常委会通过听取和审议政府专项报告来实现对行政权的监督, 但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监督、结果监督, 无法监督行政权运用的过程。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具有专业性、民主性、无利益相关性等天然优势, 是实现有效监督不可替代的一角。但《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由统筹地区人民政府成立, 由人民政府负责人任主任, 办公室设在省级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 并且对发现的问题只能通过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的方式处理。这样一来, 社保监督委员会无独立性 (无独立财产、无独立场所、无独立负责人) 、无处理权、受制于政府、听命于政府, 最终只能徒有“社会监督”之表, 而行“行政监督”之实。公民、组织自力救济途径有限, 再加上在中国有“民告官”难的特殊国情, 来自公民的社会监督更是名有实无。从而形成行政监督过大, 人大监督、社会监督过小的“枣核结构”。

四、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制度的改革

(一) 英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制度的成功经验

英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世界上最发达、完备的养老保险制度之一, 这不仅取决于制度设计的科学性, 还取决于其监管制度的有效性。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改革, 英国的养老保险金监管制度不断得到纠正、完善和发展, 如今以其多体系和法制化的优点著称。

1. 立法体系方面

“英国对职业养老金计划的监管体现了高度的法制化特征”[4], 以《信托法》为核心, 又补充以《养老金法案》和专门立法《1986年金融服务法》、《社会保障法》和《养老金计划规则》等, 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

2. 监管主体方面

目前, 英国的养老保险金监管机构主要有养老金监管局、金融服务监管局、养老金保护基金和养老金督察员。

养老金监管局 (The Pensions Regulation, 简称TPR) 由职业养老金管理委员会 (Occupational Pensions Board, 简称OPB) 和职业养老金监管局 (Occupational Pensions Regulatory Authority, 简称OPRA) 演变而来, 有权发布“整改令”, 命令有关人员在规定期限内采取补救措施;发布“第三方提示”, 对由一部分第三方过错造成的违规行为, 命令第三方采取补救措施;还有“限制令”和“归还令”, 阻止养老金为他人所挪用或责令其归还等[5]。该局弥补了职业养老金管理委员会权小和职业养老金监管局只能进行事后监督的弊端, 成为监管养老金的专门机构。

金融服务监管局 (Financial Service Authority, 简称FSA) 由证券投资管理委员会 (Securities and Investments Board, 简称SIB) 改制而来, 负责公司资格审核、日常交易监督、对不当行为处罚、评估投资风险等“一条龙”监管, 弥补了其前身监督滞后的缺陷, 成为有制裁权的养老金基金资产投资和个人养老金一切活动的监管局[5]。

养老金保护基金 (Pension Protection Fund, 简称PPF) 由养老金赔偿委员会 (The Pensions Compensation Board) 演变而来, 负责因发生养老金事故而不能发放时为养老金计划提供资金支持, 并且无论什么原因 (比如欺诈、玩忽职守、管理不当或管理无能等) 造成养老金损失, 该基金都有权监管, 被誉为养老金“救生艇”。

养老金督察员办公室 (office of Pensions Ombudsman) 负责调查和处理养老金计划成员的投诉案件。相比上述几个机构, 督察员制度能够有针对性地维护具体成员的利益, 并且成本低, 效率高, 适用灵活, 但督察员的负担较重。

3. 辅助监管体制

一是风险监管体制。英国颁布《2004年养老金法案》后, 采用积极主动的监管模式, 建立风险监管机制, “根据风险事件发生概率的高低和风险事件对社会经济影响程度的大小, 把所有的职业养老金计划都划入四个象限, 并相应采取四种监管方式:积极的干涉、主动的监视、基于情报的行动和针对具体计划的最小行动。”[6]这种监管有针对性, 预防效果大大增强, 既节约成本又保证效率。

二是指导培训机制。英国采取积极主动模式的另一个体现就是加强对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养老金监管局通过制定行为守则、开发网上学习系统来帮助、督促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法律[6]。

(二)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制度的改革建议

我国养老金监管存在立法层级低且不完整, 行政监管分工不明确、权力无制约, 社会监督有名无实等问题, 而起步较早的英国养老金监管制度则已经经历了这一阶段, 形成了完善的法律体系, 机构设置精简, 职能分工各有侧重, 还建立了颇具特色的辅助监管机制, 值得我国借鉴。

1. 事前预防措施———完善法律体系

第一, 以《社会保险监管法》为基本法, 建立健全层次性的法律体系。英国养老保险监管法律层级高, 体系完整, 因而执行力强。而我国大量规定都集中于部门规章层级, 不同部门各自立法还会出现“打架”情况, 我国没有专门的社会保险金监管法, 也无法对规章起到统领作用。国务院行政法规多综合性规定, 与部门规章之间出现断层。因而首要措施应当是制定并出台更有针对性的《社会保险监管法》, 对监管的原则、不同主体的监管职能、各主体行使监督权的法定程序、救济措施等进行明确规定, 并以《社会保险法》和《社会保险监管法》为纲, 完善法规规章, 逐步建立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管法律体系。

第二, 完善以《企业年金管理办法》为核心的专项立法。英国的《信托法》可以说是养老金投资运营的“行为手册”, 详尽的规定了各主体的权利义务。而《养老金法案》对养老金的安全管理作出专门规定, 明确各权力机构及其职能分工。我国应当进行专门立法, 做到运营机构、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标准法定, 并提高社保基金投资运营机构的准入条件, 保证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质量。

第三, 由法制部门定期为监管部门人员进行教育。现实中, 各部门机关工作人员甚至领导干部不知法的现象非常普遍, 不知法必然不懂法, 不懂法者必然不能有效执法。英国的培训指导机制值得我国借鉴, 法制部门可以通过定期培训、系统学习甚至设立考试制度等方式来提高监管人员的法律知识水平, 使其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

2. 事中监控措施———明确各方监督主体的责任, 形成权力制约

第一, 行政部门应当明确自身责任, “监”与“管”相分离。英国对养老金有实质监管权就是养老金监管局和金融服务监管局, 前者主要针对养老金的保管进行监管, 后者对养老金的投资升值过程进行监管, 各有侧重。而我国社会保险行政部门 (各地的人力资源、劳动社保部门) , 有权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而各审计部门负责对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管理的基金进行审计。社保行政部门对社保基金又“监”又“管”, 会导致监督权被管理权囊括, 出现监督权的缺失。并且, 基金投资运营专业性强, 行政人员往往并不通晓, 因而管理权不宜为行政部门所控。因此, 应当将社保行政部门的管理权剥离出来, 从而避免同一部门同时拥有管理权和监督权, “自己监督自己”现象的发生。同时, 行政部门还应当转变“当权者”的监督理念, 明确“监督者”的法律定位, 不插手干预养老金的投资运营, 明确各自的监督权范围, 有重点地进行监督。

第二, 建立专业人员巡回监督制度。由政府设立督察组, 聘请专业人员 (会计师、精算师、审计师、律师等) 进行不定向监督, 既能避免行政机关不够专业而无法进行实质监督, 又可防止设置凌乱庞杂的行政监督机构, 减少监督成本。

第三, 确保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的独立性[7]。由法律赋予其独立人格, 参考消费者协会的运行机制, 使其成为法律授权的由政府资助和社会捐助的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社会监督的保护社会保险投保人合法权益的全国性社会组织。

第四, 增强公民、组织的监督权。制定《社会保险金投保人权益保护法》, 赋予公民随时查询养老金投资运行状况、要求有监督权的机关予以说明、要求有关机关公布数据信息、投诉举报等权利。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下设投诉举报网站、热线电话等, 对相关部门定期通报, 严重者予以处罚。

3. 事后救济措施

第一, 建立专门的仲裁机制。借鉴英国的“仲裁”制度, “引进专业裁判或者仲裁者代表委托人的利益, 对受托人的不当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4]

第二, 建立法律“低容忍”制度。英国的“零容忍”监管制度中规定, “专业顾问或受托人对其发现的违规行为事无巨细都要报告, 而监管局对收到的每个违规报告都要检查, 无论其违规性质、严重程度、是否对计划成员构成实质性风险”[6]。但这种制度容易造成大量的监督成本, 特别是在我国, 人多地广, 出现违规行为的可能性更大, 事事监督不现实。但可以通过对违规行为“重罚”, 对监管机关、人员起到威慑作用。

第三, 建立养老金保护基金, 保证养老保险金的基本支付。我国也应当建立类似英国养老金保护基金的保障制度, 在发生养老金挪用侵占或发生投资风险时, 能够及时追回基金的尽量追回, 不能追回的由养老金保护基金作部分补充。当然, 该基金的资金来源有限, 因而不能当作养老金的“备份件”而面向所有缴费个人, 只能选择部分人群、降低标准进行赔付。

五、结语

目前, 我国已经基本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制度, 但还存在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 立法层级低, 监督权分配不科学, 行政监督分工不明确、权力无制约等大大小小的问题。英国经过多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形成了目前严密有效的监管体制, 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随着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养老保险金监管的法律体系应当大力完善, 赋予公民更多的监督权, 平衡行政监督, 保障基金安全。

参考文献

[1]张新民, 曹明睿.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法律制度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 2004, 02:175-182.

[2]刘姝, 孙晶映.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主体法律设置的弊端与矫正[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4, 01:34-35+37.

[3]蒋晓梅.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7.

[4]刘子兰, 刘雪梅.英国职业养老金计划的监管探析[J].国际经贸探索, 2006, 03:66-70.

[5]郑春荣.英国社会保障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123

[6]郑秉文, 孙守纪.英国职业养老金监管体制的发展历程[J].欧洲研究, 2008, 02:121-135+162.

保险保障基金制度 篇8

问: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何时提出来的, 有着怎样的背景?

答:1993年11月,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社会保障预算的概念。1994年颁布的《预算法》提出, “各级政府预算按照复式预算编制”, 此后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进一步明确, “复式预算……分为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1996年, 《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明确规定, 以政府信誉强制建立的社会保障基金在国家财政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制度以前, 先按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专款专用,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2009年5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 “要研究建立社会保障基金预决算制度, 强化预算约束, 形成稳定的基金来源渠道, 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

近三年来, 全国人大在预算审查报告中对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也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其中, 2007年提出“要将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基金纳入预算管理, 研究编制社会保障预算”;2008年提出要“进一步研究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制度”;2009年进一步明确要求“2010年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与此同时, 2006年10月, 《国务院批转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明确要求“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制度”。2009年5月, 《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也指出, 要“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 深化预算制度改革, 研究起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条例, 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 实现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有机衔接”。由此, 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工作拉开了序幕。

问:近年来, 我国在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方面作了哪些探索, 目前推进此项改革的时机是否成熟?

答:早在1996年, 财政部就开始积极研究建立社会保障预算问题, 草拟了《关于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初步设想》, 提出了社会保障预算编制的两种形式, 即“板块式”社会保障预算方案和“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方案。此后, 又在调研的基础上, 对《初步设想》不断加以完善, 提出应先行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在条件成熟时再编制社会保障预算的工作思路。

与此同时, 部分地区在编制社会保障预算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是以湖北省枝江市等为代表的“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模式;二是以河北省为代表的“板块式”社会保障预算模式;三是以广东、福建等省为代表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模式。这些地区的探索与实践为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有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作指引, 有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需要作动力, 有较为完善的基础管理制度作保障, 还有地方积累的经验作基础, 这一切都充分表明,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问: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推动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的过程?

答:为积极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规范统一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 2007年, 我部起草了《国务院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 (代拟稿) 》。经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努力、反复协商, 于2009年9月形成了《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请示》上报国务院。

在此期间, 我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广泛征求了全国人大预工委、中央有关部门及部分地方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意见。相关部门和地方普遍认为, 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非常必要, 对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和监督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均表示原则同意《代拟稿》的有关内容。

在征求中央相关部委和地方意见的同时, 我们又通过多种方式征求了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财经学院、首都经贸大学等部分高校和研究机构财政、社会保障专家的意见。专家们一致赞成尽早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同时也提出应进一步规范管理,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应尽快报人大审批;基金预算编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以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问: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与社会保障预算有何关系?

答: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 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 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根据国家社会保险和预算管理法律法规建立, 反映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的年度计划。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社会保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基础。目前, 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条件还不成熟, 可先行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经过一段时间试行, 待条件成熟后, 再将公共财政预算中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与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合并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预算。

问: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通过对社会保险基金筹集和使用实行预算管理, 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 保证社会保险基金安全完整, 提高社会保险基金运行效益, 促进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依法建立、规范统一;统筹编制、明确责任;专项基金、专款专用;相对独立、有机衔接;收支平衡、留有结余。其中:依法建立, 规范统一的原则是指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建立, 严格执行国家社会保险政策, 按照规定范围、程序、方法和内容编制。国家法律法规包括社会保险和预算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对独立, 有机衔接的原则是指在预算体系中,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单独编报, 与公共财政预算相对独立、有机衔接。相对独立要求社会保险基金专款专用, 基金不能用于平衡公共财政预算。有机衔接是将公共财政预算中“对社会保险的补助支出”单独列示, 从而明晰地反映对社会保险的贡献程度, 保持公共财政预算与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之间的有机衔接。

问: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编制范围是什么?

答:由于目前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五个险种制度相对成熟, 因此, 在试行阶段, 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范围只包括上述五个险种。

对于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建立的其他社会保险基金, 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 由于在制度模式上与上述五项社会保险有所不同, 依据自愿性原则而不是强制性原则建立, 并且目前尚处于制度探索阶段, 因此暂未将其纳入基金预算编制范围, 但《意见》中留有接口, 为将来扩大编制范围作好准备。《意见》明确,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建立的其他社会保险基金, 条件成熟时, 也应尽快纳入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

问:如何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答:由于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均要求专款专用、分账核算, 因此, 各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也要按险种分别编制。在具体编制时, 应从收入和支出两方面编制和汇总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其中, 编制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算草案应综合考虑统筹地区上年度基金预算执行情况、本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和财政补助水平等因素。社会保险费收入应根据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社会保险缴费率、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工资增长等因素合理确定。财政补贴收入应统筹考虑上年度财政补助水平, 并剔除不可比因素后加上本级财政当年新增补助综合分析填列。利息收入按照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的利息收入, 及个人账户基金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运营取得的投资收益等合理测算。转移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其他收入等要按照上年数合理测算。

编制社会保险基金支出预算草案应按照规定的支出范围、项目和标准进行测算, 考虑近年基金支出变化趋势, 综合分析人员、政策等影响支出变动因素, 严格执行各项社会保险待遇规定, 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政策落实, 不得随意提高支付标准、扩大支出范围。

问: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按照什么样的程序进行编报?

答:纵向来说, 从社会保险事权划分的角度, 各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首先要由统筹地区相关部门负责编制, 并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对本级基金预算进行审批。在统筹地区编制本级基金预算后, 应层层向上报送, 上级主管部门除编制本级基金预算并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外, 还应同时报告本行政区域内汇总的基金预算。

横向来说, 在部门分工上, 财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及其所属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税务机关等均参与此项工作。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草案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编制, 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会同税务机关编制, 经本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汇总, 财政部门审核后, 由财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联合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

问:在社会保险费税务征收地区, 如何规定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报、执行、调整等程序?

答:由于部分地区实行社会保险费税务征收, 对于这些地方社会保险费收入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调整, 《意见》做出了相应规定, 即社会保险费由税务机关征收的, 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算草案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会同税务机关编制;在预算执行时, 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算批复税务机关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税务机关应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和规定的程序执行, 并定期向本级财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报告;在预算调整时, 社会保险费收入预算调整方案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会同税务机关提出。

问:《意见》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组织实施有哪些要求?

答:各地区要结合本地实际, 编制2010年度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如果本地此前已经开展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试点, 要根据试点的情况和经验, 在《意见》规定的基本原则框架下, 合理制定2010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方法和程序等。同时, 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调整和决算等工作。财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抓紧制定有关配套制度和办法, 加强指导, 积极稳妥地推进此项工作。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于近期召开编制2010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布置会, 要求各地认真做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试编工作, 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保险保障基金制度 篇9

关键词:基本养老金,统筹层次,个人账户,投资,名义账户制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寿命增长;同时, 人口老龄化问题加深。上述现状使养老保险制度的作用愈发突显。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作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三支柱中的第一支柱, 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 因为它既能解决终身贫困和流动性约束风险问题, 也能缓解劳动者个人因短视与收入水平低而引致的风险。进入21世纪,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取得了长足发展。2002年~2014年, 该制度的覆盖人数从8200万增加到8.42亿,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规模从1600亿元扩大至35645亿元。但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深化以及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金管理体制下存在缺陷, 具体表现为统筹层次低下、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基金投资收益率低使养老金规模缩水等, 这些问题均不利于养老保障作用的发挥。

二、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制度的现状

养老金收入与滚存结余自1990年至2013年分别从179亿元、98亿元增加到22680亿元、28269亿元, 分别增长126倍、288倍。虽然基金规模日渐庞大, 但支付、保值增值能力不足。一方面, 我国有大量在实行个人账户制度之前退休的劳动者以及在实行个人账户制度之前的在职工人。前者没有参与缴费, 无养老金积累;后者参与缴费的时间未达到养老金缴费规定的时间。而这两类人群退休后都接受了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下养老金的给付。在统筹账户基金额度不能完全应对养老金支付的情况下, 个人账户的基金被挪用以保证当期支付, 于是便产生了现在个人账户“空账”运转, 养老金缺口不断加大的现象。截至2012年底,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达26000亿元。另一方面, 基本养老金积累部分大多作为财政专户存款置于银行, 用于投资的部分较少, 养老金保值增值能力差, 财富不断缩水。长期以来年均收益率为同期银行活期存款利息, 还不到2%, 而1993年——2012年中国CPI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8%。此外, 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2012年已接近9.5%, 超过了国际上7%的警戒线, 进入老龄化社会。

三、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制度的问题

(一) 统筹层次低, 管理碎片化

目前, 我国养老金管理权落实在全国各地2000多个政府机构中, 而这些机构绝大部分是县市级政府。由此可见, 我国养老基金统筹层次较低。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和社保体系的建立历史有关。在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之初, 由于没有现成经验可以照搬, 养老保险制度只能在各个地区自己的探索之下开始, 该体制存续了20多年, 资金流都“趴在底下”。这种体制上的缺陷是以下即将说明的养老金问题的根源所在。首先, 统筹层次低意味着管理碎片化。地方政府掌握着基本养老金的财权;而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只有账簿, 不掌握基金, 但又作为基本养老金有关事宜的决策者, 对之负有事权。这种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显然不利于基本养老金的有效配置与运营。而且, 在基层政府机构沉淀下来的大量基本养老金会渐渐成为重大的地方利益, 从而进一步削弱省级政府与中央政府对于养老金的统筹能力与管辖权。其次, 统筹层次低抑制了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各地因为政策的差异以及出于地方利益的考虑, 往往因为外省入驻人员未在本省缴纳养老保险费而拒付养老金, 这一做法会大大伤害劳动者权益。

(二) 个人账户“空账”运转超过“做实”积累

自2001年起, 从辽宁省起步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开始到2012年底, 1 3个试点省份的个人账户中仅有资金3 3 9 6亿元。一方面, “空账”现象与我国自1997年开始就一直实行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混账管理”的财务管理制度相关。因为将两个账户混合管理, 所以, 这就给个人账户资金向社会统筹账户转移提供了机会。同时, 在统筹账户养老金给付出现不足时, 唯有不断地透支个人账户, 即未来需要对付的基金来填补社会统筹账户的缺口, 即当下资金的不足, 于是就导致了个人账户的“空账”。另一方面, “空账”现象与激励机制不足有关。13个试点省份获得的中央财政补贴有所不同。自然地, 获得补贴较多者有积极性做实个人账户, 而自费管理账户的省份会消极对待。同时, 个人账户养老金所面临的投资体制不健全:投资渠道有限使得收益率低下、资本市场不规范使得养老金不敢贸然为获取高收益而投资高风险金融工具。

“空账”现象使得人民对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公信力产生质疑, 也对自己未来的养老金领取产生担忧。此外, 积累制长期无法做实的现状使得人们开始思考是否要继续坚持个人账户制?是否要坚持由现收现付制向完全积累制的不断转变?如果不需要积累制度, “空账”现象也许就不是一个制度问题, 只需放弃即可。

(三) 投资渠道狭窄, 投资收益率低

我国基本养老金贬值严重, 保值增值能力差主要归咎于养老金投资体制的缺陷。绝大部分基本养老金作为银行存款, 投资结构比例失调。2013年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规模为29930亿元, 其中高达近81%的基本养老金作为财政专户存款;债券投资部分与委托运营部分之和只有2.17%。投资于高回报率的资产部分极其稀少, 基本养老金资产分配结构性失调十分明显。投资渠道的单一性在近年来持续通货膨胀的经济环境下使得投资回报率极低以至于为负值。2000年至2013年的14年间, 自2003年以来的11年里活期存款利率全部低于CPI;一年定期存款利率有5年低于CPI, 其余多数年份, 特别是近7年里只比CPI高出零点几个百分点。鉴于此, 我国目前基本养老金贬值数量巨大, 这种基金规模严重缩水的情况如果持续下去势必对未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造成重大危机。

四、针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制度的改革建议

(一) 提高统筹层次, 建立全国统筹模式

提高统筹层次, 建立全国统筹模式意味着对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保管权与管理权均由中央政府及相关机构负责, 使得基本养老基金“涌向”上端以保证其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灵活调配。统筹层次的提高会带来多方面的益处:

1、为多元化和市场化的基本养老金投资体制提供保障。

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的“空账”现象必须要求我们改革目前的投资体制, 以多元化与市场化的投资体制做大、做强基本养老金。而这种投资体制适合建立在中央集中投资运营的管理制度之上, 而这又要求各地方政府上缴管辖地区的养老基金。在目前地方统筹的机制下, 上缴养老基金会遇到许多阻力。一种可能的结果是集中投资运营会因为资金短缺而无法实现。而当统筹层次上升到全国水平时, 中央调配养老基金会十分自如, 容易建立集中的投资运营机制。正如企业通过并购降低交易成本一样, 提高统筹层次为中央对基本养老金进行投资管理降级了成本, 提高了效率。

2、减少重复投保与断保情况, 维护劳动者权益。

由于地区统筹使得各地区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上各自为政, 各地基本养老保险联系性与互补性缺乏。因为养老保险属于劳动者重大权益, 所以许多劳动者会因此而放弃异地工作、寻求更好发展的机会。李克强总理2013年11月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做的形势报告中说, 全国有3800万人断保, 相当于当年全国城镇企业参保职工的16.5%。如果实行全国统筹, 基本养老金缴费与领取制度可以跨地区建立起来, 同时基本养老金的流转能调剂省际之间基本养老金的余缺, 劳动者就不用担心异地工作无法领取养老金的问题, 劳动力自由流动变活跃、重复投保与断保情况减少。

(二) 建立多元化和市场化的投资体制

多元化和市场化的投资体制意味着养老金投资效率的提高, 收益水平的上升。这一投资体制需要管理人员根据基本养老金各种特性, 运用专业知识来进行有效的组合投资, 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完善资本市场法制规范。

我国资本市场一直以来缺乏有效的法制规范, 违背价值投资理念、投机行为过度、市场秩序不明, 这一系列问题都使养老金入市举步维艰。因此, 养老金投资的多元化与市场化首要的条件就是需要一个规范的资本市场来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 通过法律规范来明确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防止政府过度干预基金投资, 影响基金投资收益。

2、建立中央独立投资管理机构, 实现基本养老金的集中管理。

因为作为地方政府来讲, 其掌管的该地基本养老金规模毕竟有限, 再加上地方受限于投资运营环境狭窄、资金池规模有限、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等等不利条件, 想要在管控风险的同时实现较高投资回报率的可能性较低。另外, 地方政府由于长期控制养老金而形成了比较固化的地方政府利益。因此, 地方政府有可能干预养老金投资, 从而无法保证养老金实现投资价值。这样唯有中央集中进行投资管理, 通过庞大的资金池、集全国之力选拔的专业人才、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方能实现多元化与市场化投资体制, 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三) 面对“空账”, 继续做实个人账户或者实行名义账户制

1、做实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 与统筹账户“分账管理”。

我国目前基本养老金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混帐管理”是个人账户“空账”现象的一个制度原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对两者进行分账管理。前者属于现收现付制, 无须资金积累且具有行政调控的色彩, 强调一定的公平性;后者属于完全积累制, 市场化特征明显, 需要通过投资实现保值增值以发挥作用。至于如何做实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 则要依托于前述关于投资的改革建议施行。

2、实行名义账户制, 不再做实个人账户。

名义账户制是缴费确定型的融资方式与现收现付制的计发方式的结合。这一制度兼具待遇确定型现收现付制与缴费确定型完全积累制的双重特性。劳动者上缴的费用完全用于当期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支付;其缴费在名义账户中记录并进行虚拟的积累, 无须做实, 等到劳动者退休时会根据其缴费比例确定其养老金的领取额度, 即退休时使缴费年金化。名义账户制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可能的选择。上文的几项建议在实际实行中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会显现效果。这也就是说, 目前中国金融环境与做实个人账户, 提高投资收益的目标还不相适应。作为一种过渡手段, 名义账户制会是一个良好的选择, 能够降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转换成本。因为它不需要真正做实个人账户, 又有较为清晰、透明的支付条件, 对于投资体制不成熟但养老保险需求压力较大的中国有可取之处。同时, 实行名义账户制并不意味着无须考虑养老金的投资和保值增值问题。一方面, 转型后的养老保险制度势必要面对旧制度留下的遗产——庞大的养老金结余, 如何确保这部分资金能够保值以发挥作用是必要的考虑, 这部分养老金结余在一些实行名义账户制的国家作为新制度的缓冲基金来使用。另一方面, 名义账户制实行现收现付的计发办法, 也存在着收不抵支的可能, 这时候需要应急准备金来缓解流动性不足的风险。因此, 储备一定的风险准备金并保证其保值增值是十分必要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郑秉文.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体制2011改革无果而终的经验教训与前景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 2014.9:第42卷, 第5期.

[2]郑秉文.中国“统账结合”养老保障:症结何在、路在何方[J].中国经济观察, 总第33期.

[3]郭林.公共养老金个人账户制度研究:理性审视与未来指向[J].保险研究, 2014年第2期.

[4]周志凯, 孙守纪.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投资管理体制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 2011.5.25.

[5]张车伟.养老金空账源于个人账户未做实, 制度有待完善.中国广播网, http://finance.jrj.com.cn/people/2012/03/19202912525465.shtml.

保险保障基金制度 篇10

一、我国职工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监管的法制缺陷

1.基金监管立法制度不健全。为了给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提供可靠的依据, 并同时规定严格的行为标准, 就必须以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其根本前提。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关于保险基金运行的控制问题往往不够集中, 缺乏条理, 随意分散在个“条例”当中, 这导致了以下两点局限性:第一, 原则性规定偏多, 具体实施性规定偏少。第二。条款内容过于抽象, 因而在法律正式颁布之后, 为使其具有可行性, 需另外颁布相应的实施细则, 而一旦无法及时出台有效的实施细则, 就很可能阻碍基金的正常运行。在这样的法律体系下, 关于职工医疗保险的法律层次不高, 监管事项也较少, 执法尺度缺乏统一标准, 给基金运行监管带来种种不便。

2.基金监管权利救济途径不通畅。首先, 行政部门管理不到位。为提升政绩, 部分地方政府专门为某些大型企业开绿灯, 默许其违法行为, 甚至为了扩大招商引资, 不惜以减少劳动监管作为优惠措施。这样一来, 企业职工在需要办理医疗保险, 寻求政府监管之时, 当地的有关部门往往不作为;其次, 参保人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在参保人寻求医疗保险方面的帮助时, 由于自身缺乏对医保相关政策及专业信息的深入了解, 无法从中确定对自身有利的内容, 这样在与用人单位, 或者医保机构进行协商沟通时, 常常无法为自己提供足够的证据, 无法对自身权益进行有效维护, 因而大多参保人以败诉收场, 而即使胜诉也需付出高昂的代价;最后, 在医疗保险基金监管的案件受理过程中, 当地行政部门极有可能向法院施压, 滥用职权, 给参保人的维权过程带来种种困难。

3.基金监管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的有效监管, 离不开公平开放的信息平台建设。只有以信息透明为基础, 才能从内部监督及外部监督两个方面, 真正实现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的正常运行。从法律角度来看, 坚持公开透明的信息机制, 是对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及监督权等合法权利的有效维护。但从目前的实际监管情况来看, 我国的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监管工作尚未形成严格、标准化的透明公开机制。在信息披露这一重要环节上, 仍然未能从法律的角度对其进行单独的规定和阐述, 而只是以笼统的形式一笔带过, 虽然对职工的参保情况及基金的使用方式及结余进行了相关规定, 但对其公开程度, 公开范围, 公开途径, 公开时间及公开效果未做出细化指示, 法律内容不够明确具体。

二、构建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监管的法制对策

1.建立医、患、保三方制约的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监管机制。目前, 我国的医疗费用上涨幅度越来越大, 医疗资源的分配方式不合理, 给职工医疗保险的基金支付带来严峻挑战。为从源头上消除这一困难, 就应积极构建有效的管理机制, 使医、患、保三者之间形成严格的制约, 并达到一定的平衡。对于定点医疗机构而言, 需确定合理的医疗服务范围, 实施标准化服务规范, 尽量做到详细可操作, 完善药品目录, 并对诊疗目录进行管理。同时, 应保证医药分开核算, 分别管理, 避免将医疗程序与药品销售进行捆绑, 从而维护药品市场的正常竞争秩序。为对医疗技术进行量化评定, 需引进市场化方针, 调动起社会医疗服务,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提高其使用效率。

2.强化对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不合理支付的监管力度。目前, 我国在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手段方面, 实行的是后付制度, 且在具体实施上, 应根据服务项目来进行付费。在这一制度下, 只有当医院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时, 才能提高医院的实际收益, 因此对于医院服务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这一制度也同时存在着严重缺陷, 主要表现为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 不利于患者掌握有效的医疗服务动态信息, 使患者陷入被动地位。为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 有些医生会对参保人消费行为进行诱导, 刺激消费, 这样不仅给参保人员带来不必要的医疗负担, 同时也导致基金不当使用, 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为避免这一现象, 对不同情况的医疗需要进行明确管理, 规定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范围。对于基金的使用, 应有办理部门对社会进行公开, 同时加强内部监督, 严格履行规定要求, 实施有效的资格审查, 如果发现有滥用基金的现象, 应及时反映, 有关部门应对此进行处罚。

3.设立独立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监管机构。在医保基金的运行统筹方面, 一般是由县级部门来完成, 但由于县级部门层次不高, 区域范围较小, 使得机构重叠现象十分严重, 无论是财政与审计部门之间, 还是审计部门与医疗保险办理部门之间, 关系往往错综复杂。如果无法实行基金的有效监管, 许多地区监管力度不够, 基金分配不能得到保障, 基金挪作他用的情况屡屡发生。因此, 为最大程度保证基金调配的安全, 应尽快以省级统筹来代替县级统筹, 同时设立基金监管部门, 该部门独立行使职权, 对基金运行进行严格的监督。另外, 还应对监管机构的职能进行重新合理的定位, 促使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例如可设立基金理事会, 并聘用资深人员出任理事长, 定期发布公开信息。由于理事会不受行政关系束缚, 因而能够更客观公正地展开工作。

三、结语

通过对职工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监管的法律制度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指出为维护社会运行的正常秩序,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应对职工医疗保险基金运行加大监管力度, 并从法律的角度予以保障。笔者对我国职工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监管的法制缺陷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监管的法制对策。

参考文献

[1]汪红, 董慧群.辽宁医疗保险基金风险评价[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11, 12 (4) :189-190.

[2]夏斌.社会医疗保险风险因素分析及其综合评价[J].西北大学学报, 2013, 10 (4) :108-109.

[3]张晓, 胡汉辉, 刘蓉, 等.医疗保险基金支付风险管理分析及预警体系的构建—基于政策目标、基金平衡与费用控制的思考[J].中国医疗保险, 2012, 11 (6) :234-235.

[4]路佳, 刘宾志.社会医疗保险道德风险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17 (3) :366-367.

上一篇:自动提示下一篇:空间遥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