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名片

2024-08-23

城市名片(精选十篇)

城市名片 篇1

商业被誉为窗口行业, 承担着对外交流传播的作用, 青岛阳光百货责无旁贷地承担着“民间大使”的角色。

阳光百货在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商品服务、优雅舒适的购物环境以及情感文化的营销理念的同时, 还始终竭诚代表并提升着城市的形象, 为青岛与世界的沟通与交流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它以其国际一流的商品、人文化的购物环境、个性化的文化营销理念以及高质量的服务管理获得了—系列外事接待工作的成功, 赢得了广泛肯定。

可以说, 阳光百货已成为代表青岛市商业形象与档次的城市名片。

细化服务

百货业是一个细节决定成败的行业, 高级百货店的核心价值在于给顾客的价值链做增值。开业伊始, 阳光百货就以“以客为尊”为服务理念, 服务也成为了阳光百货成立6年多来孜孜不倦追求的过程。 2009年, 阳光百货在国内百货行业中率先成立专业礼品服务部门——礼品中心, 专业的礼品顾问根据顾客的赠礼需求为顾客量身定制全年礼品方案, 让顾客体验更加现代的生活和社交方式。阳光百货坚持忠于顾客、尊敬顾客、关爱消费者的指导思想, 创新了“3X15+8”共五十余项服务, 为顾客提供个性化、超值服务, 打造了“共享阳光”服务品牌。

阳光百货有着诸如总服务台、商务中心、会员俱乐部等功能服务区, 以满足顾客全方位的需求, 创新了—站式退换货服务、代客交款、代客泊车、外币兑换、英语手语导购、一站式交款、成立首创国内百货业“礼品管家”式服务的“阳光礼刷’等多项特色服务项目。阳光百货引进了目前国际最先进的CRM顾客关系管理系统, 努力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和超值服务。

作为零售的终端, 阳光百货与合作伙伴之“道”, 是建立在企业文化之上的诚信伙伴之道。阳光百货不仅在每一个品牌进入商场的时候做好协作配合, 在品牌撤场的时候也同样做好积极的沟通和相应的配合, 这就使得阳光百货同每一位供应商不仅是单纯的合作关系, 更加是同步提升的战略伙伴, 为继续进行深层次合作打下基础。很多第一次进入山东的国际品牌都是通过阳光百货了解青岛这个城市。

内训师团队

阳光百货实施精简的“扁平化管理”, 重视人员培训, 吸引人、塑造人、尊重人、激励人。阳光百货将员工看作公司最有价值的资产, 不断吸引优秀人才提高人才素质, 提倡快乐工作理念, 营造企业即家的温馨氛围。

阳光百货有一支独特的内训师团队。阳光百货人力资源培训主管刘怡介绍, 这个团队的特质是“乐于分享”, 具有强烈的带动作用, 由阳光百货的业务骨干组成。培训课程从无到有, 到目前二十几门的课程, 都是内训师自己编写, 实现了课程的标准化。

内训师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团队, 多是来自一线, 有着发现的眼睛, 能把自身的发现与体会带给大家, 并且反馈给公司, 从而影响公司的决策。在培训中, 不是机械传递品牌文化, 而是用大量生动的案例激发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与感受。只有认同企业文化, 才能有行为上的合一, 只有深刻认同企业文化, 才会宣传企业文化。因为制度建立是以文化为前提的。

每年一次的星级员工评选, 严格透明。入职一年以上的员工都可参与。通过这个评选, 让大家知道谁是公司认为的好员工, 从而产生学校带动效应。真正的星级员工从来都是充满着个性的魅力。例如, 一位军装品牌的服务员是个很有豪气的姑娘, 语言很有个性与男孩子气, 这种气质与品牌很契合, 很容易与顾客打成一片。当一位忠实顾客的孩子送来了巧克力给她, 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欢与认可, 让她更加自豪。在每年五月份的集中表彰大会上, 获选的员工都会骄傲地站在领奖台上。

一名星级员工这样分享她的感受:发自内心地帮助顾客, 而非表面逢迎与推销商品。因为顾客的定义不是高高在上的上帝, 而是亲人与朋友, 你会一味逢迎并向你的亲人朋友推销商品吗, 不会, 你只会发自内心地想要帮助他们。

真正的服务是提早发现顾客的潜在需求并且顺其自然地满足它。2009年, 阳光百货推出了“阳光礼品管家”的服务。“阳光礼品管家’, 是阳光百货设立的专业礼品顾问, 通过与每位顾客的交流, 了解顾客给亲朋、爱人、商务伙伴等不同对象的赠礼需求, 为其量身设计定制全年的礼品方案, 并提供赠礼提醒、礼品组合、礼品代购、现场导购、个性化赠礼等全方位服务。让顾客轻松选购, 还可以省去车马之劳, 全程简单而又温馨, 同时是为接受礼物的—方带去意外的惊喜。这种个性化的服务, 正是阳光百货在日常与顾客细心交流中发现顾客潜在的需求, 而专门设立的。

文化先行

阳光百货倡导文化先行, 不做只卖商品的公司, 而是要用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将阳光百货打造成为有内涵、有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品牌公司。

在品牌发布和展示推广方面主要进行的多次个性化活动, 经过不断积累, 品牌发布会的规格和档次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风格基本稳定。从组织品牌做单纯的名品展示, 让顾客感受单品的服装时尚;到整合品牌做时尚文化传播, 做时尚的发布地;从整合节庆构筑娱乐环境, 让圣诞节的圣诞树、情人节温馨的玫瑰成为顾客的记忆;到做优秀的社会公民, 兴公益泽社会;再到名车、名宅、奥运帆船文化展、艺术画展, 阳光百货打造青岛又—文化时尚集散地……

文化营销内涵在创新中逐步深化, 逐步丰富。阳光百货在品牌文化建设上, 将宣传定位于品牌建设期, 品牌建设与所经营的4 0 0余品牌同步进行, 在宣传自身品牌的同时, 也在多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所经营的世界品牌。

此外, 作为一家现代商业企业, 阳光百货还积极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中, 以温情感恩生活, 用爱心传递希望。8年来, 阳光百货先后资助了919名春蕾女童、帮助27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积极进行治疗, 60余万元捐助四川灾区、实施“一帮一”计划、成立“共享阳光”慈善基金……阳光百货的爱心行动超越了企业的单一行为, 扩大了公益、慈善的参与度和影响力, 使更多的人在阳光下快乐生活。

城市化名片应该首打文化名片总结稿 篇2

谢谢主席,尊敬的主席,观众朋友们,对方辩友:

大家好,非常感谢对方辩友关于对城市化发展应该首打经济名片的论述,对方辩友执意坚持城市化发展必须首打经济名片,坚持认为经济对于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提到诸多关于经济如何促进城市化进程的例子,在此,我方承认经济对于对于城市化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对于城市化发展我们应该首打经济名片还是文化名片的问题上,我方坚决认为文化名片是城市化发展的的首选。

第一:经济通常是以市场经济的单一形式体现出来,相比之下,文化更显多元化和包容性,从历史起源来看,在混沌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什么都没有,靠的就是一种求生的动力和征服自然的精神逐渐开始了人类的文明,而这种欲望和精神就是我们所说的潜移默化的文化。在文化的刺激下我们开始有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文化的不断繁荣,自古以来,有过很多的经济繁荣的盛世,但是都在历史的年轮中断代,而相比之下,文化却能够延续不断地的产生新的生命力。

第二:对方辩友在论证中一直或明或暗地提到诸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哲学思想,认为打造文化名片要依仗一定的经济基础,文化发展必须靠经济的支持。这里我想对方辩友的观点恰恰是支持我方的。因为首先我们都要认清楚今天我们辩题是“城市化发展应该首打经济名片还是文化名片”,也就是说经济和文化对于城市化发展都是有重要作用的,我们探讨的只是谁先谁后,或者说谁是本质的问题,对方辩友说到的打造文化名片要依靠经济基础恰好是支持了我放的观点,即我们最终打的还是文化名片,经济只是我们打造名片的一个手段之一。

第三:是概念性问题。即我方一辩已经开门见山的提到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我们人类发展的必然方向,饱含了我们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高度城市化必然导致逆城市化,也类似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也会遇到物欲横流的时期各种极端的社会思想的出现,而文化正是保证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切问题得以解决的根基,所以城市化发展还是靠文化,经济发展只是文化繁荣的必然结果,尽管我们知道这是一种相互促进,但是文化的起源要先于经济,因此城市化发展还是要首打文化名片。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主席说:经济是城市的肉体,而文化是城市的血液,肉体固然华丽,没有了循环系统,如何生存?

法国总统萨科齐说过:一个不能推销文化的国家永远不能称为强国。那么一个不能推销文化的城市又怎能称得上是一个发展的城市呢?

纵观世界,想到巴黎,我们就能联系到时尚文化,想到纽约,我们就能联想到自由文化,想到伦敦,我们就能想到工业文化,想到维也纳,我们就能想到音乐文化„„

放眼国内,想到北京,我们就能想到京剧文化,想到西安,我们就能想到古城文化,想到香港,我们就能够想到动感文化,想到三亚,我们就能想到热带风情文化,想到拉萨,我们就能想到佛文化„„每一座伟大的城市无不因为他们举世瞩目的文化而笑傲与世界。一句话,失去文化的根,我们何谈经济发展?远离文化的脉,我们何谈城市化进程?所以城市化发展首打文化名片,这点不可动摇。

足球,永川“城市名片” 篇3

女足四国赛前夕,重庆市足管中心副主任何英前往永川检查赛事准备工作,足球之夜记者随行,实地探访了这座风景优美的足球城市。

倾力打造足球之城

永川地处渝西,东连重庆,西接成都,位于两大城市中端,交通十分便利。永川为人熟知,始于女足赛事的举办和列为亚洲足球展望城市。1994年,主场在成都的四川全兴参加首届甲A联赛,1997年,山城重庆也拥有了第一支参加顶级联赛的球队重庆前卫寰岛,也即后来的重庆力帆,大西南刮起一股足球旋风,这也带动了永川人的足球热情。永川足协现任秘书长田静当年就作为永川球迷协会会长率领球迷到现场为家乡球队呐喊助威。

在当地足球气氛的感染下,永川政府开始尝试承办一些足球赛事,逐步确立了“大赛提升形象,体育营销城市”的战略思维,随着女足四国邀请赛的成功举办,永川被中国足协设为中国女足国家队训练基地,被亚足联列为亚洲足球展望城市,当地政府遂找准了方向:在发展旅游、商贸等产业的基础上,定下了“足球之城”的奋斗目标,以赛引赛,以赛兴区,大打足球“名片牌”。

为打造永川区的足球赛事环境,当地政府在将永川建设成为旅游胜地的基础上,配置了功能齐全的软硬件设施。永川体育中心体育场面积达15公顷,看台可容纳3万人,拥有一块标准的天然草皮足球场,具备了国内国际大型足球比赛的承接能力。在配套设施方面,永川已建成五星级以上的酒店3家。

永川区是有名的“职教之城”,区内有大中专职业院校30所,学生人数达10万余人。各高校都有校园足球运动开展,充实了当地的足球群众基础。

目前,永川区足球协会、球迷协会和足球俱乐部的足球爱好者有近2万人,每年培养各类足球裁判员100多人、足球爱好者上千人,现已拥有足球队伍400余支,每年举行校园足球比赛、城市精英联赛等赛事100余场次。

2008年,永川举办东亚女足锦标赛决赛,开始引起国内媒体的关注,永川找准了“城市名片”的“突破口”,其后又承办了渝辽足球对抗赛、中加女足友谊赛、四国女足邀请赛等赛事。中国足协来永川考察后,对永川的赛事承接能力和当地的足球氛围充分肯定,将其打造了十余年的品牌赛事“四国女足邀请赛”更名为“永川国际女足邀请赛”并长期落户永川,永川被设为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训练基地、重庆市女子足球队训练基地。

2011年,永川举办的女足四国赛,上座率超过80%,如此的足球氛围,连亚足联也震撼了,永川成为唯一一个跻身中国十大亚洲足球展望城市之列的二线城市。亚足联副秘书长米歇尔·蔡女士到永川考察,看到当地浓厚的足球气氛,强大的赛事组织能力,直言道:“未来,这里将是中国足球的兵工厂!”

1995年5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9年10月1日开始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同年,国务院批准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永川以足球运动来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在立足打造足球之城的基础上,还举办其他体育赛事,通过举办比赛来带动永川体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永川竞技水平提升,在参加全国、重庆市农民运动会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据永川区体育局局长包玉海介绍,永川经常性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53%以上,国民体质监测抽样合格率高达95.2%。

永川作为重庆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正在努力打造重庆主城卫星城、成渝经济带战略支点,追求“精美城市、渝西高地、幸福永川”的三大愿景,而举办足球比赛正为此提供了平台。

足协管办分离

记者来到永川时,永川区足协秘书长田静问及中国足管中心主任韦迪的“足协管办分离”计划能否实施,记者道:“在中国特色的情况下,这很难说。”不久,就传出韦迪下课不再连任足管中心主任的消息,其“管办分离”蓝图胎死腹中。而永川足协自成立以来,就是完全的管办分离形式,田静说区县没有资格设足管中心,而他对足协管办分离的搞法是非常认可的,当记者提到有些地方足协如福建还为没有足管中心而遗憾时,他认为这完全不存在。

田静是一名足球爱好者,十多年前就组织球迷到重庆大田湾体育场看甲A联赛,当时就召集永川当地足球运动爱好者打一些业余性质的足球赛。

永川被列为亚洲足球展望城市后,作为永川足协秘书长的田静就开始按亚足联的有关规定组织本地的城市业余联赛、校园足球联赛。2012年夏,永川业余队赴武汉参加第二届中国展望城市冠军杯足球赛,虽然小组未能出线,但作为一个足球起步较晚的区县城市,能够走出去,已是难能可贵。永川城市业余联赛已经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吸引了当地企业的关注和支持。当时,《楚天都市报》作如此报道:若非临行前有家当地企业赞助10万元,永川队便不能到武汉参赛,记者向永川足协求证时,他们笑了,“道听途说吧,他们采访的是我们的一个后勤人员,此人搞不清楚情况,我们只是想得到企业更多的支持,没有那10万块钱,根本就不影响我们去武汉打比赛。”

据田静介绍,在亚足联将永川列为展望城市之前,永川没有足协组织,当时组织的一些业余足球赛事常会出现一些争执、打架事件,在按亚足联的要求成立了足球协会后,足协开始致力于赛事环境的净化,并初步取得了成效。永川足协培训培养了一批足球裁判员,要求裁判员执法一定要公正、严格,杜绝“假、赌、黑”,对场上球员粗暴行为的处罚绝不手软。当球员在场上犯规严重时,将对该球员实行终生禁赛,如果该球员确实悔改了,想再回到球场上,必须到各俱乐部道歉,超过80%的俱乐部接受他的道歉,才能取消禁赛,而任何个人都不得干预。田静认为这正是足协管办分离的好处,“如果不是管办分离,出现这种情况,上头一个行政指令,我们就难办了。”

nlc202309011129

对一些俱乐部请退役中超球员来踢本地业余联赛,永川足协是认可的,“这样做有助于联赛水平的提高,因为请高水平的球员,俱乐部必然要加大投入,其他俱乐部会效仿,必然要更多有实力的企业来支撑。”田静认为没必要觉得这会对别的俱乐部不公平,但作为赛事组织机构的足协,在经费上还是不足。据田静透露,当初亚足联足球展望城市计划是前亚足联足协哈曼提出的,本来亚足联对展望城市都有一笔不小的专项拨款,但哈曼倒台后,这个源头就断了,而中国足协基本上没有经费投入。

校园足球主客场制

永川全区有8所中学、12所大中专院校建有足球场,6所小学、6所中学列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布局学校,按重庆市足管中心关于校园足球工作的要求,永川区目前有6所小学稳定的参加区内校园足球联赛,每个赛季各个组别的校园足球队均实行主客场制。重庆主城区因交通问题和参赛球队众多而不能完全贯彻主客场制,而在城区面积小、参赛球队少的永川,并不存在这种情况。

多年前就带着球迷随重庆队南征北战的田静,当然很清楚主客场制营造的足球氛围,永川区校园足球联赛安排在上学期间的每周二、三、四下午举行,每场比赛,几乎都能调动主场所在地学校全体师生的参与,小球员也能感受类似职业赛场上的主场氛围。

记者在永川走访期间,在田静的陪同下来到校园足球开展学校临江小学,这是一个乡镇农村小学,坐落在一条简陋的街道尽头,校门口就是垃圾场、农田、杂货摊,连个像样的停车位都没有,可以说是永川区内条件最差的小学,但在校长董天伟的带领下,临江小学却成为永川区校园足球普及工作开展得最好的学校。

青年校长董天伟是一名足球爱好者,话语不多,但一谈到足球,马上就打开了话匣子。据董天伟介绍,临江小学从2009年9月开始组建校足球队,同年10月列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布局学校”,该校重视足球活动的普及,将足球作为“2+2”的特色项目来抓,学校目前有1000余名学生,参加足球活动的学生超过50%。临江小学是永川区首家开展班级校园足球联赛的学校,在全校二至六年级所有班级中开展校园班级足球联赛,每天下午放学后安排校足球队训练。平时训练由学校体育老师张宇带队,田静等永川区足协教练人员也不定期到学校来指导训练。

自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普及工作以来,临江小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9-10赛季,临江小学参加重庆市青少年校园足球乙级联赛(永川区),获得小学U-12组第二名,2011-12赛季,又获得该项赛事小学U-1组第一名、U-3组第三名。2012年4月,临江小学足球队代表重庆市到北京参加全国斯凯孚“与世界有约”希望工程青少年足球邀请赛,获得优秀奖。该校足球指导教师张宇还在2011年、2012连续两次荣获重庆市校园足球活动先进教练称号,临江小学于2012被评为永川区足球特色学校。董天伟还透露,下学期,临江小学准备向重庆主城区的大田湾小学等学校靠拢,搞足球大课间。

城市名片 篇4

一、城市名片效应是商业街区建设城市名片的内在动力

武汉胭脂山衣坊建设城市名片的实践, 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城市名片建设, 为武汉胭脂山衣坊带来了全方位的发展。

首先, 是推进产业的发展。胭脂山衣坊综合其历史发展、地域优势和人文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确定了打造服饰文化旅游街区的定位, 其以服饰设计加工、布匹销售为内容的服饰文化业态已经深入人心, 对相关产业和周边地区的发展有一定的带动力;

其次, 大力推进了街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过近几年的建设, 衣坊所在的胭脂路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昔日老街的破败凋零不再, 临街门面以灰红色为主调, 中西合璧, 展现出良好的街区风貌。整个街区街面干净, 商铺林立, 门面整洁。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再次, 是街区整体实力和形象的提升。街区要发展, 要想成为武汉市美丽的服饰文化品牌街, 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名片, 一要不断提升经济实力, 二要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包括整洁的街区环境, 便捷的交通, 配套的商务经营和服务设施。

武汉胭脂山衣坊进行城市名片建设的过程, 就是街区整体实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而街区整体实力的不断提升, 又会不断地优化街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 吸引更优质的资源, 从而促进街区的进一步发展, 形成良性循环。因此, 城市名片效应无疑是武汉胭脂山衣坊建设城市名片的内在动力。

二、激发商业街区建设城市名片的内在动力的根本在于要打造其城市名片特质

商业街区的城市名片特质, 即商业街区成为城市名片的内在品质。就武汉胭脂山衣坊而言, 其城市名片特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坚持建设服饰文化精品特色街的定位

定位是关于对胭脂山衣坊的发展建设目标、发展格局, 以及建设的途径、方法和重点内容的确认。通过分析胭脂山衣坊的内在优势和外部环境特征, 对衣坊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梳理和确认, 是衣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

(二) 通过打造人才磁场, 促进人才集聚的根本途径实现衣坊业态优化

实践证明, 通过打造人才磁场, 促进人才集聚, 并进一步发挥人才与产业的互动作用特别是人才的集聚对产业的反馈作用, 是衣坊优化业态的根本途径。

人才集聚的积极效应, 主要体现在增强衣坊的外部竞争力、促进衣坊规模和质量的增长, 特别是有效推进衣坊创新能力和素质的提升, 从而带来衣坊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增长。

(三) 坚持服饰产业的主导地位

2004年以来, 胭脂山衣坊已经成为一条以布匹服饰零售批发以及服饰设计与加工一条龙服务为主体的商业街。服饰产业专业特色鲜明, 产业的主导地位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优化衣坊业态的重点不在于改变服饰产业的主导地位的现状, 而在于丰富服饰文化产业的内涵, 提升其层次, 拓展其发展空间。

(四) 完善、发展其他相关产业

促进与服饰产业发展相关的产业的共同发展, 形成大行业效应, 是优化胭脂山衣坊业态、形成其城市名片特质的重要方面。如咨询服务, 服饰设计创意, 服饰文化艺术, 旅游服务和教育培训等行业, 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咨询服务, 主要是指为集体或个人提供与服饰文化相关的各类商务、生活消费及其他信息咨询及指导的行业。

设计创意, 主要是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服饰相关产品的专业化设计和开发业务的行业。目前, 衣坊中现有的设计业务都较为被动, 主要是应顾客需求的被动设计, 主动开发设计的创造性劳动依然十分薄弱。

旅游服务业, 主要是指与旅游行业紧密相关的旅游商品的开发和销售。胭脂山衣坊地处湖北省省会城市武汉, 其所在的武昌区胭脂路正处在武汉市的核心旅游区, 周边有著名的黄鹤楼、首义公园和长江大桥等景区,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对市场广阔、前景看好的旅游业而言, 大力开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纪念品等旅游商品, 以满足市场需求是旅游业的重要任务。

此外, 以服装表演为代表的服饰文化艺术和以服饰文化课堂、行业技工培训为内容的教育培训行业等也应该成为衣坊业态优化过程中可以获得发展的行业类型。

(五) 开发重点产品、核心产品

胭脂山衣坊业态的优化, 还离不开重点产品、核心产品。产品开发的重点应该放在具有高创意、高附加值和高知识含量以及地方特色、行业特色鲜明的产品上。比如, 旅游纪念品、地方特色文化生活用品等。

三、积极有效的街区营销, 是商业街区进行城市名片建设的外部动力

市场经济将我们的社会推向了营销时代。街区营销的思想来源于城市营销。所谓城市营销, 是指城市根据其现有或潜在的目标市场, 如市民、旅游者、投资者、企业、出口市场等的需求及竞争现实进行甄别、发掘和创造城市的价值与利益, 通过设计、生产和提供比竞争城市更能满足城市顾客特定需求的城市产品或服务, 来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发展的一系列研究、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近年来, 城市营销正日益成为增强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对商业街区而言, 建设城市名片的过程就是形成市场品牌的过程, 因此, 积极有效的营销活动, 是商业街区进行城市名片建设的外部动力。

武汉胭脂山衣坊的营销活动, 对街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 树立市场营销的理念和运用市场营销的方法管理和建设街区

在进行街区管理和建设过程中, 树立市场营销的理念是进行街区营销活动的根本。街区的管理者、经营者和居民在街区的管理、经营和社会生活过程中, 坚持以消费者的利益为中心, 关注城市消费者对街区发展的要求, 从满足城市消费者的需求出发, 确立街区地位, 调整产业布局, 开展管理、生产和经营。

就胭脂山衣坊而言, 经营和管理部门在规划街区发展的时候, 应该牢固树立市场营销的理念, 不断满足城市消费者和旅游者对服饰制作、设计与销售及服饰文化的需求, 不断优化衣坊业态, 健全完善街区商务和生活设施, 开发产品, 提高服务水平, 树立积极参与市场活动的商业街区形象。

(二) 整合商业街区资源, 发挥其资源优势, 推进街区营销

根据城市营销的思想, 城市环境、公共服务、人文历史等资源和发展潜力等都被看做是城市的产品, 是城市营销的资源。因而, 商业街区在确立目标市场并对目标市场进行创造、包装的过程中, 也应该积极整合商业街区在公共服务、环境、人文历史等方面的资源, 发挥街区优势, 推进街区营销。

武汉胭脂山衣坊的街区优势十分突出。

首先, 地理位置突出, 交通便利。武汉胭脂山衣坊位于武昌胭脂路上段, 地处武汉市中心地段, 紧临长江。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自上世纪以来, 这里便是武昌区重要的商贸中心, 货物流通、人员往来十分活跃。

其次, 历史文化条件优越。近代以来, 武昌成为国内领先的文教中心。就拿胭脂路周边来说, 其北段紧临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周围遍布有着百年历史的大中学校, 如中华大学、文华中学、华中大学等文化教育机构, 是名副其实的武汉文教中心。胭脂路南段与建设中的首义文化园相连, 使街区成为连接武昌两个著名的历史文化旅游片区的长廊, 历史文化条件优越。

再次, 智力资源得天独厚。湖北省美术行业的专业院校湖北美术学院就在武昌区粮道街内, 与胭脂山衣坊相临, 其服装设计、卡通制作等专业在全省领先, 拥有行业优势地位。

最后, 有良好的行业依托。武汉胭脂山衣坊从当年的布料批发市场开始到顺利转型为服装、布匹销售为主要内容的服饰产业文化特色市场, 其服饰文化、旅游服务的产业特征十分鲜明, 在武汉市商业街区中, 其行业优势突出。

(三) 开发商业街区的目标市场, 提高街区营销的针对性

商业街区的目标市场, 包括街区的目标群体 (什么人来消费街区产品) 、目标产业 (能提供什么产品以供消费) 、目标区域 (在什么范围内规划目标市场) 等基本内容。

就胭脂山衣坊而言, 其目标群体是市民和旅游者, 街区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服饰设计制作、销售, 以及服饰文化活动, 衣坊的商业目标区域开发的前景十分广阔, 既要把握住周边居民的服饰文化消费市场, 又要有开发市民对服饰文化需求的能力, 还要进一步满足各地旅游者对旅游商品服务的需求。这是胭脂山衣坊提高营销针对性的重要方面。

(四) 发掘商业街区特色, 提炼街区个性, 形成街区精神气质

一条商业街区, 要么建筑有特色, 要么业态风格突出, 要么历史文化传统独特, 总而言之, 打造一个有着突出的个性, 彰显独特的文化品位和精神气质的商业街区, 无疑是营销活动的重要内容。

武汉胭脂山衣坊所处的胭脂路是首义文化圈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毗邻黄鹤楼、长江等核心景区, 历史文化积淀丰厚;街区以胭脂山命名, 街区建筑中西结合, 街区标识“多彩魔方”色彩绚丽, 寓意鲜明, 这些都成为衣坊时尚、优美气质的外在表征。综合这些因素, 富有内涵、品位高雅而又时尚, 是胭脂山衣坊作为商业街区独特的精神气质。在街区营销活动中, 这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应尽力彰显。

如果说, 商业街区的城市名片特质解决的是关于商业街区成为城市名片的内在品质, 即名片如何打造的问题, 那么, 商业街区的营销解决的则是这张名片如何送出去, 将商业街区展现在公众面前的问题, 两者是武汉胭脂山衣坊这样的商业街区建设城市名片的内外动力因素。对商业街区建设城市名片的过程而言, 都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陈章旺.我国城市营销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1

[2]]张霞, 蔡根女.人才集群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第13卷 (5)

[3]石定乐.如何改善胭脂山衣坊业态的建议[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4]郭国庆, 刘彦平.树立城市营销理念, 警惕城市营销陷阱[N].光明日报, 2005.03.15. (B4)

城市的特色名片作文 篇5

蓝宝石一样美丽的天空上悠闲地漂浮着几朵白云,太阳那温暖的光倾泻在大地上,远处有许多青绿色的山,从中不时传来一声清脆的鸟鸣,近处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水里面有许多小鱼小虾,溪上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石拱桥上三三两两的行人悠闲地散着步;晴朗的夜,天空星光璀璨。

多么美好,可是现在却只能是回忆。

如今,灰蒙蒙的天空沉甸甸地压着几朵灰云,连之前从未有过的天气――雾霾也随着污染逐渐严重而现身,青山绿水早已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栋又一栋的楼房、工厂,交通拥赌成一片,喇叭不断的响着,尾气不断的释放出来,破坏着大气层;夜晚,黑压压的一片,两三颗星星散发着微弱的光芒。

所以,我号召大家:携手共创“森林城市”!可能有很多人会疑惑,“森林城市”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呢?在“森林城市”里生活到底会有什么样的不同呢?怎样来建设“森林城市”呢?别着急,听我慢慢为你解释。

森林城市是一个健康、绿植较多的城市,在这种城市里生活,首先不会有雾霾天,其次可以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最后在这类城市中生活的人也天天有个好心情。

试想,清早睡醒后,推开门,一股沁香扑鼻而来,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抹抹青翠的绿,步行去上班的路上抚弄几朵小花,要是路途较远,乘上公交车也可以欣赏美景,傍晚,踏着暮光回家,欣赏着被度上了一层金光的美景。多么健康、多么惬意的生活!

商圈,城市的美丽名片 篇6

可见,商圈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也是城市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都市商圈引领生活新时尚

对于每个人来说,一生都为生活所累,追求轻松自在的生活,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居住生活在城市商圈,就可以时时享受中心区域各种设施健全的便利,单是逛街购物方便,出门步行几分钟即有大商场大超市一项,就令诸多人艳羡不已。

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商圈把握时尚潮流脉动,对于那些喜欢引领各种潮流的市民来说,不但可以时时感受浓重热烈的商业气息,更能次次率先弄潮,无论生活、经商、还是休闲消遣,总能犹如盛开的牡丹,艳光四射,瑰丽夺目,活色生香,独领风骚,恰如幽谷兰花,含蓄秀美,人人为之惊艳吸引并争相效习。

不同于一个人无论体魄如何高大强壮、只能有一个心脏,一座城市大而有影响的商圈往往不止一个,三个五个、七个八个的都有,这要看该座城市的规模与影响力、所处地位、发展程度以及消费者消费习性与消费能力如何。

总结各地经验来看,商圈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城市规划和历史的沉淀,完善的商业配套、人群密集以及便捷的交通是商圈发展的条件。一般说来,城市中心商圈均由传统商业街和商务办公区发展而来,先建成商圈,再吸引人气,各地大小商圈的形成与发展,基本都是走得这条路子。

近十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一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加入城市居民生活大军中。这个庞大队伍里的人们,每天都要吃饭、娱乐,再加上租房买房,生活消费占个人消费的绝大多数。这一庞大数字,无疑是城市商圈的坚实支撑。

市场如此之大,意味着赚钱机会相应也会很多。但是,无论市场怎么样,让用户认可和喜欢才是关键。俗话说无利不起早,没有利益自然也难以吸引用户。阿里巴巴和腾讯之所以都对打车APP应用进行补贴,其目的都一样,就是要吸引到更多的用户来使用,进而成为他们的生活消费习惯。各地新老商圈都在使用类似打车APP的手法,有意无意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引领着生活时尚。

过一种消费时间的生活,去商圈购物已经不是一种消费金钱的结果呈现,而是一种更具休闲性和娱乐性的独特体验,应有尽有的商业业态,总是给人们带来一整天的快乐。

即便对于那些讨厌出门,生活非常简单,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可以满足、喜欢天天呆在家里的宅人,城市商圈也有办法快速解决他们的各种问题,5分钟之内满足他们的各种正常生活需求。

和朋友喝喝茶,到无印良品淘点货,陪小朋友玩会游乐设施,或者有空的时候看场电影……从上午十点逛到晚上八、九点,几乎成了生活在商圈里的人们的习惯。

以往购物逛街,得开车到市中心,然后为停车烦心。现在逛沃尔玛、遛大润发、去家乐福、优衣库,在星巴克喝咖啡聊天,看大片唱KTV,一天下来,足不出商圈,一站式全部搞定,省心省力,快意十足。

城市商圈,让人们的生活愈发活色生香。

如何衡量一个新商圈未来的发展潜力

商圈是零售业者主要的经营活动区域,只有详细了解商圈的市场定位、竞争环境、经营管理者能力以及商圈内的消费者特征,才能衡量出一个新商圈的未来有无发展潜力。

所谓商圈定位,就是对圈内人群特征、消费习惯、客流量、地理境、商圈业种、产业结构、交通状况、城市规划、商业氛围等因素进行实地了解,从而对商圈购买力、商圈辐射力、商圈吸引力、商圈竞争程度、商圈发展竞争程度、商圈发展预期等方面分析与评估,并给出结论。

作为商圈内的各个商铺,其经营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受大商圈经营环境的影响,投资与经营者在挑选店铺时,不仅要着眼于商铺本身,更应该从分析大环境入手,挑选出定位精准的大商圈,再依据商圈的经营状况,选择合适自己的商铺。

由于每个商圈的顾客结构不同,每一个顾客也都有各自消费特征,了解商圈不同的顾客群的特点,掌握其消费倾向,有针对性地设立适应这些消者需求的零售商店,才会得到最好的布局效应。

商圈发展潜力与零售商的营销能力密切相关。如果零售商不能满足目标消费群体需求,消费者就会转移到可以提供较好的商品、价格、服务或更方便的附近地区零售商那里购物,或通过其他途径购物,这就降低了该商圈的客流量,减少了零售店的盈利。因此,哪个商圈购买力很少外流,哪个商圈就有发展前景。

再有,一个商圈内众多商家不欺骗,不售假货,保证质量,价格公道,服务热情,售后服务周到,有良好的信誉,有商圈品牌,这个商圈就有发展潜力。哪个商圈内的同业态商家竞争不是将精力放在差异化服务和差异化产品,而是放在打价格战上,哪个商圈便不可取,甚至早夭。因为这种同业态商店之间的恶性竞争,不仅彼此缩水,还会动摇消费者对商圈市场基本信心,因而无法发挥商圈的集散效应,无法扩大商圈规模。

从专业角度来讲,商圈体量要严格按照圈内客群精准定位,其次商圈要生活化。未来的商业一定是要贴近于生活,比如百货购物。商圈中把实体性的百货适当压缩,把辐射到老百姓生活的业态多做一些。便利店要融入商圈。

此外,商铺所处的位置决定着商业周围环境和其本身因素对商业经营的影响。所谓“一步三市”,立地差之毫厘,会导致业绩失之千里。

大型百货商场、购物中心都会带动周边的商业价值全面提升,投资者可将新商圈有没有大型商场作为一个重要参考因素。但也不要忽略广场,因为有广场的地方就有冲天人气,就有无穷的商业机会。

关注新商圈周边的居民人口。20-40岁是人消费欲望最强烈的年龄,30-45岁则是消费能力最高的年龄段。如果商圈所属区域居民以中青年为主,那么该商圈可成为投资首选;如果该区域是城市富裕阶层聚集地,那么该商圈必然拥有较大投资潜力。

估计人口的基本办法是看周边居民区的规模,看是不是有学校、医院、车站等共建配套。除了人的数量,还要看人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

城市主干道两侧很难聚集人气和较大规模商业物业,过宽的道路阻隔了两侧沟通,过快车速不利于人流量聚集。路面宽度适中一般双向3-4车道为宜,有一定车流量,方便停车。公共交通以及线路集中、便捷。

开餐饮的需要有上下水、动力电、煤气、排烟设施,而有些店铺并没有这些安排,具体使用时,非常不方便。

购买商圈中的商铺,最终目的是通过租赁实现预期利润,再低的回报也必须比银行利息要高,不做赔本买卖是原则性问题。

酒吧街成了城市名片 篇7

1912是民国元年,“酒吧一条街”就毗邻孙中山当年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所在地,也就是大家口中的总统府。把由10多座具民国风格建筑组成的休闲消费场所命名为“南京1912”,一下子为这个“灯红酒绿”的场所注入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民国无疑是南京历史上繁华昌盛的时期,当时的南京是中西交会之地,其青灰色与砖红色相间的建筑流露出中西合璧的味道。商家就看准了这点,要把“南京1912”打造为既有怀旧情调又具现代时尚风采的休闲娱乐中心。

这个构思显然很不错,在歌手现场表演的某家酒吧里,座无虚席,只见领班不断地在吧台处增添椅子,并对要求顾客挪座位以腾出地方表示歉意。歌手用心地以华、英、粤语演绎着歌曲,不少顾客陶醉地跟着哼唱,“泡吧”早就不再是碧眼金发者的专利。

到网上搜索“酒吧一条街”,中国各省市“酒吧一条街”的信息映入眼帘,相关搜索处也出现长长的一串名字:北京“酒吧一条街”、杭州“酒吧一条街”、郑州“酒吧一条街”和丽江“酒吧一条街”等等,“酒吧一条街”犹如城市的名片。加上大城市都有这么样一条汇集了餐饮和娱乐消遣的街道,急速发展中的城市都竞相打造类似的酒吧街,仿佛缺少了它就不能够跻身高发展城市的行列。

有了上海“新天地”依托“石库门”风情快速成为“火红”消闲场所的"珠玉"在前,各省市的酒吧街也努力地把当地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甚至包括厂房)与时尚消费相结合,打造适合观光客和当地居民消磨时光的高档休闲消费场所。

处处有酒吧林立的地方,许多人很快地就把中国大城市的夜生活等同于“泡吧”,不管大家“泡”的是设有舞池、播出强劲重金属摇滚乐的“迪吧”,还是以乡村音乐等抒情老歌为主的“清吧”。

把这样的观察与同事讨论,惋惜地说在打造夜生活方面,中国内地城市仍不能与台北分庭抗礼,那是因为台北不但有让人们尽兴穿梭其中、五味杂陈的夜市,还有让人通宵达旦沐浴在书丛中的书店。同事没有对此看法表示同意,还作出理性分析。他说,夜生活的概念本来就针对“有钱有闲”者,平日为生活奔波的老百姓会争取更多睡眠,而不是盘算在夜里如何打发时间;有经济能力者和游客对酒吧的偏好决定了自由市场对酒吧的供应量,大量发廊和足浴处(也就是洗脚屋)的涌现,则服务了经济能力一般的市井小民。

至于夜市,同事说,以中国目前的卫生条件,恐怕还不能为它们的存在创造利好的条件。事实上,上海(乃至中国许多城市)的规划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备受重视,不少无牌小贩汇集的昏暗小巷,也因为安全和卫生问题逐渐被有关部门整治和整修,往后以新面貌示人的小巷恐怕不会让人有太大的惊喜。

作为地域名片的城市广场设计研究 篇8

城市广场自古以来就是城市外部公共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形态, 广场为人们提供了休憩、娱乐、交流与活动的公共场所, 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我国的城市广场没有形成像西方那样发达而极具个性的“广场文化”, 而是产生了以“街”“巷”为主的城市“流动共享空间”[1]。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情形下, 各种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城市广场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但因为设计思路的片面性和当地政府的急功近利心理, 使得广场设计盲目攀比, 形式抄袭, “千场一面”。

如何在高速城市化的背景下, 保留城市地域特色, 打造与众不同的城市景观, 在保证广场功能的前提下, 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景观设计, 让城市广场成为极具代表的地域名片出现在观众视野下, 成为景观设计师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1 我国城市广场发展现状

城市广场正在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它的出现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为我们的生活空间提供了更多的物质体验与精神享受, 但在当今城市广场在规划设计中大多千篇一律, 缺乏地域与文化特色, 产生了许多城市美化的弊病。

1. 1 城市形象的同质化、理性化

城市景观形象普遍缺乏地域性特征及文化内涵, 其中“求大”“崇洋”“抄袭”是其基本特点[2]。文化是一个广场的内涵之所在, 从城市的文化内涵中可以体现当地人的精神面貌, 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 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将其应用到景观中, 可以增强自己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1. 2 广场设计缺乏人文关怀

忽略了广场建造的宗旨, 没有意识到人是广场空间的主角, 广场的服务设施不够完善, 不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

1. 3 广场尺度过大

尺度过大的广场必定会带来不必要的物力与人力资源的浪费; 空旷无边的广场使其对居民和游人没有亲和力, 这种“广而无场”和“大而不当”的空间也不会对观赏者产生吸引力与认同感。

2 作为地域名片的城市广场设计实质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 是城市居民的“起居室”, 也是外来游客的“会客厅”。广场不仅起着分担城市功能,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作用, 而且承载着城市的地域文化, 是形成城市特色和空间构成的重要因素, 是塑造城市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物质形态化历史景观和非物质形态化的精神内涵, 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3]。因此, 作为地域名片的城市广场设计要特别注重与当地城市内在特性的结合, 对其历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 立足于本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 这样才能创造出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开放空间, 成为当地居民向外来游客展示与推荐自己的重要“名片”。

3 项目案例

3. 1 项目概况

1) 基地现状。基地位于唐山市丰润区的中心位置, 北到公园道, 与北面的曹雪芹文化园 ( 原还乡河公园) 相眺望, 南达幸福道, 两条道路均为全区的交通主干道, 东西面由居民区围合, 形成南北开敞, 东西围合的空间, 南北长300 m, 东西长70 m, 总占地面积21 000 m2, 是区政府为提升全区形象, 改善生态环境, 方便市民娱乐、休憩、交流而建设的城市休闲广场 ( 见图1) 。

2) 区位分析。丰润位于京、津、唐、秦腹地, 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 地处环渤海、环京津开放开发中心地带, 是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 四季分明[4]。

3) 历史文化资源。文化昌明、人才辈出的丰润, 历史上素有“南无锡、北丰润”之说。这里曾哺育了三国时期东吴开国重臣程普、清代文学巨匠曹雪芹、晚清北方国民革命的重要领袖丁开嶂等一批先贤圣哲, 作家张爱玲、管桦等一批杰出人才, 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 使丰润富有独特的魅力; 丰润区工业起步较早, 门类较多, 已初步形成了钢材加工、水泥、食品、机械、化工、建筑装饰材料等六大龙型经济体系; 坐落于丰润的北车集团唐车公司, 以生产我国第一台蒸汽机车而闻名, 被誉为中国铁路移动设备制造的先躯, “和谐号动车组丰润造”成为叫响国内的一张亮丽名片[5]。1976 年唐山大地震后, 各地区人民纷纷过来支援唐山, 而丰润作为震后的主要恢复与建设区, 各地人民也在这个新城里定居生活下来, 所以说丰润是一个年轻并充满活力的新城。

3. 2 设计原则

1) 以人为本的原则。

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 体现“人性化”, 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尊重基址现状和客观条件, 适应和满足市民对自然、健康、多样化的休闲方式的需求。宏观上, 满足现代城市人“人性回归”的内心渴望, 力求尺度适宜, 亲切近人, 环境优美, 愉人心脾; 微观上, 应用环境心理学原理, 把人的行为与户外空间设计结合起来, 打造富有空间层次变化和可接触强的广场景观设计。

2) 地域特色原则。

广场首先要突出地方特色, 每个城市地区都有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设计应充分结合历史文脉, 挖掘城区内涵, 设计出充满凝聚力与吸引力的广场景观。其次, 广场的地方自然特色也不容忽视, 结合当地的地形气候与植物特性, 适地适树, 做到生态美观。丰润区人民广场地段条件优越, 位于市区中心, 广场不仅要为居民提供一个交流、活动、娱乐的开放空间, 更要成为一个展示本区历史文化、经济发展与居民精神内涵的窗口, 成为本区强有力的地域文化名片。

3) 生态优先的原则。

结合唐山市丰润区绿地系统总体规划布局, 因地制宜, 以乔木树种为主, 注重林相及林木色彩搭配以及林下公共活动空间, 形成丰富而稳定的植物群落。控制建筑规模, 道路采用生态材质, 增加林木总量。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要求, 合理处理场内高差, 采用透水砖等节水、节能的材料, 让广场绿地景观充分发挥对自然雨水的“渗、滞、蓄、净、用、排”的生态功能。

3. 3 设计理念

在总面积仅2 hm2的设计基址上, 要怎样在既展现丰润的地域文化的同时又能不失去城市广场本身的娱乐、休憩、交流等功能是本设计着重思考的问题。唐山市丰润区是一个在震后重新发展起来的新城区, 各地区人民带着无私的爱纷纷为新城区的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并在此安家定居。本设计本着“感恩、博爱、开放、超越”的新唐山人文精神, 从丰润新区生命的力量、爱的凝聚与工业发展这一特色出发, 运用红色和钢材料两大景观要素来打造主轴景观, 红色代表生命与爱, 钢材料寓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 将两者巧妙融合在一起并结合雕塑、水景、旱喷、铺装、植物等基本要素来展现丰润新区的人文精神。以附近的居民为服务对象, 为人民提供一个集娱乐、休憩、交流于一体的户外休闲空间, 展现出一个充满爱与凝聚力的丰润新区。

3. 4 规划布局结构

结合设计理念, 丰润区人民广场的景观规划布局为: 一轴, 三区。

一轴: 贯穿南北的中心景观轴线是表达地域文化、体现精神面貌的核心地带。三区: 文化展示区、绿化游憩区、休闲运动区。

3. 4. 1 中心景观轴

中心景观轴的景观序列由南向北依次为: 入口集散广场—红色水景大道—希望广场—有凤来祥—荷花旱喷广场。

1) 入口集散广场。

入口集散广场区为主要的人流车流集散场地, 设计力求简洁实用大方, 主要凸显其功能性。入口集散广场的左右两侧布置为停车场, 停车场的地下铺装采用嵌草砖, 主要能容纳40 个小轿车停靠。广场中心为水景墙, 水景墙上的水幕从阶梯状的平台上层层跌风一样, 让人难窥广场全貌, 而又不至于产生闭塞感。

2) 红色水景大道。

红色水景大道是地域精神文化核心展现区, 由链式跌水和红色之城两大景观构成。

a. 链式跌水: 从南到北将近80 m的带状水景, 将人们的视线不断引向前方, 使得景观透视感极强, 设计大气简约。从涌泉上跌落下来的水向南向北再次层层跌落, 使得南北方向的人流都能感受到水的动感。流水预示着生命, 水流不止生命不息, 暗指丰润人民自强不息的地域精神。

b. 红色之城: 在带状水景的上方, 从南到北是用红色的钢材料依次构筑的景门和景观柱, 用红色和钢材料的原因是: 丰润区是在唐山大地震后重新建立起来的新城区, 被地震洗礼后的唐山人民对生命怀着敬畏与珍惜, 红色代表生命与希望, 而震后其他各地区的人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来帮助自己的同胞们。五个依次错落的红色景观门寓意着从死亡生死线走出而重获新生的唐山人民, 这是生命之门、希望之门, 也是未来之门, 铭记过去, 立足现在, 展望未来, 怀着“感恩、博爱、开放、超越”的精神不断探索, 不断前进。

走过生命景门, 是7 个高低起伏的红色景观柱, 景观柱上按时间顺序依次雕刻着丰润的人文历史资源与历程, 如用农民丰收的景象来展现丰富的农业资源; 用曹雪芹、丁开嶂、张爱玲等名人志士来凸显以“文化昌明, 人才辈出”而著称的丰润; 用震后的空旷与废墟来记录那段令人悲伤的记忆; 用动车的图案来象征快速崛起的丰润正以动车之速飞奔向前。红色的景观柱在竖向设计上的变化, 是在依循“韵律与节奏”的艺术原则的前提下, 以曲线式的前进方式展现出丰润地区的历史变迁, 从丰富的人文资源到震后的一片废墟再到丰润的重新崛起, 历史的车轮告诉我们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不要停留在过去的辉煌或低谷中, 要用发展与前瞻的眼光审视现在, 以更大的勇气去探索未来。而最后一根景观柱并不雕刻任何图案, 空白不是没有而是寓意着无限的可能, 丰润新区又会以怎样的姿态在未来的10 年里为自己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切都是未知的, 一切又都是可能的。

3) 希望广场。

中心的希望广场是全园核心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 是举行集体活动的首选之地。希望广场的中心屹立着主题雕塑———红帆, 红帆雕塑是带状水景区生命之城的延续与升华, 红帆的造型是在船帆的具体形象下抽象概括出来的, 寓意着丰润新城风调雨顺。

4) 有凤来祥。

中心希望广场与荷花旱喷广场的过渡处, 种植了一排“s”形的青桐。青桐又叫中国梧桐, 树皮青绿平滑, 生长迅速, 易成活, 耐修剪, 而且常把梧桐和凤凰联系在一起, 凤凰最乐于栖息在梧桐之上。而唐山又名凤凰城, 有梧桐的地方就有凤凰, 凤凰寓意吉祥, 寄托了唐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荷花旱喷广场。

旱喷广场白天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分散中心希望广场的人流, 而夜晚喷泉在灯光的配合下, 水柱与激光灯相得益彰, 为夜空增添色彩, 丰富夜景效果。“荷花”象征“和”, 所以旱喷广场做成以荷花为主题的下沉喷泉广场, 地面铺装做成荷花的外轮廓并设置成下沉的两层台阶, 旱喷广场的中心是荷花造型的景观雕塑, 水从荷叶上坠落到地上, 为人们增加了亲水、戏水的机会。

主要景点见图2。

3. 4. 2 三区

整个广场共分为三个区:

1) 文化展示区。

通过水景、雕塑、植物等软硬结合的景观要素打造特色地域文化, 塑造中心景观轴线, 让人们感受到丰润文化与现代景观的融合以及对历史的追溯。并以集会、表演、观赏功能为主, 体现广场的实用性。

2) 绿化游憩区。

通过景观植物的配置和合理装点, 提升广场的绿化层次和景观效果, 同时使人休憩观赏, 展现本土风情。

3) 休闲运动区。

为喜爱运动的人们提供更多运动活动场地, 增强运动兴趣和运动热情, 提高丰润区人民的身体素质。

3. 5 种植设计

1) 绿化设计原则。a. 地域性原则: 充分发挥乡土植物生命力强的作用, 创造良好的小气候生态环境。b. 多样性原则: 丰富季相变化, 兼顾四季, 落叶乔木为主常绿乔木为辅。c. 多层次原则:植物配置要有层次性, 注意乔灌草的有效结合利用, 充分利用空间, 营造充实效果。

2) 绿化设计分析。a. 乔灌草种类。乔木: 圆柏、雪松、云杉、华北落叶松、国槐、元宝枫、杨树、银杏、栾树、垂榆、悬铃木、合欢、青桐、玉兰、榆叶梅、紫叶桃。灌木: 红瑞木、紫薇、金银木、连翘、丁香、月季。草本: 二月兰、一串红、鸡冠花、万寿菊、小菊、矮牵牛、鸢尾。b. 四季景观。春季: 榆叶梅、丁香、连翘、紫叶李、玉兰、金银木。夏季: 合欢、栾树、紫薇。秋季: 银杏、栾树、元宝枫。冬季: 雪松、云杉、华北落叶松 ( 树形) 、青桐 ( 枝干) 、金银木 ( 果实) 。

4 结语

作为地域名片的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富公共性、最具艺术感染力, 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历史文化魅力的开放空间。设计师要特别注重与当地城市内在特性的结合, 对其历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 立足于本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打造特色景观轴, 把景观要素与地域文化巧妙搭配融合, 这样才能避免“千场一面”的尴尬局面, 打造出一张当地居民向外来游客展示与推荐自己的重要“名片”。

摘要:阐述了我国城市广场的发展现状, 分析了作为地域名片的城市广场设计实质, 以唐山市丰润区人民广场的设计为例, 从设计原则、设计理念、景观布局等方面, 探讨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广场的塑造思路与方法, 从而将地域文化融入景观设计, 打造出与众不同的城市景观。

关键词:城市广场,地域特色,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张建荣, 郑斌松, 吴建新, 等.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中的个性塑造[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23) :6170-6171.

[2]王建国.城市设计[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3]关彦来, 杨华, 车代弟.基于地域文化的广场设计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3 (7) :83-86.

[4]戴均良, 刘保全, 邹逸麟.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0.

城市名片 篇9

那么,什么是中国故事?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怎样讲好中国故事?对于中国电影人而言,是急需思考与探索的三个问题。雅安市雨城区委、区政府参与摄制的电影故事片《雨城故事》(2013年)与广大观众见面,用一种“城市电影”的创新模式,对上述三个问题作出了耳目一新的解答。

这种有益的探索,对于内外交困、亟待破局的中国电影业来说,对于为城市打造“光影名片”来说,可谓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鉴于此,笔者由《雨城故事》的创作启示出发,从历史性溯源、本土化探索、情感化表达三个维度对“城市电影”的创新模式进行一番解析。

一、“城市电影”的历史性溯源

以城市生活为题材的电影源远流长,且从来不曾寂寞;学术界认同并沿用的“城市电影”的概念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中国影坛上以“城市电影”命名的一种相对集中的创作现象。而它们特定的时代变革和现代化城市化进程赋予了它们特定的视角和灵感,以及激发了它们经常性的出众表现。

在世界电影的百年发展史中,光影世界的迷人乐谱上屡屡跃动着“城市印象”的悦耳音符。在美国派拉蒙公司摄制的经典影片《罗马假日》(1953年)中,一个晨昏昼夜、一座历史名城、一位欧洲公主、一名美国记者,他们之间的浪漫爱情在此时此地悄然上演。

60年后,这条“光影之路”也借由影片《雨城故事》通向了中国西部的生态名城——雅安。当看到男主人公萧伟骑着摩托车带着女主人公李玫穿行于雅安街道时,中国电影人或许会恍然意识到——借助光影的魅力,条条大路不仅可以通西方的罗马城,也可以通向中国的每一座“人文之城”。四川本土另一部“城市电影”《柠檬》讲述的是段奇妙的异国恋情,故事以普州太后许黄玉与中韩友好往来的传奇故事为切入点,通过现代韩国公主岛中国寻根,展现发生在四川安岳柠檬果园内的情感故事。一对男女青年由柠檬结缘,在寻找双鱼纹石刻过程中,发生了一段跌沓起伏的爱情故事。由此可见,这种“城市电影”的创新模式可以在中华大地上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穿越电影时空,我们强烈地感悟到,每一个时代,城市这张“名片”上,都深深地镌刻着人们的情感,积淀着那个时代的文化。从《罗马假日》到《午夜巴黎》,从《庐山恋》到《雨城故事》,城市、电影,一脉相承。以城市文化滋养电影创作,借电影创作宣传城市文化。

纵观中外电影,我们真实地认识到,城市电影的出现是电影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电影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电影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电影的出现及发展,也是国内电影市场上的成功案例,推动了电影市场的发展,促进了电影市场的整体繁荣和进步。由此可见,城市电影的形成是电影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城市电影”模式的出现,既是地方城市在形象宣传上的一种觉醒,也是电影人对“中国故事”作出的一种多元性解读。

什么是中国故事?当中国电影人的镜头中,一段段城市故事、一段段乡村故事、一段段社区故事……在银幕上百花齐放之时,“中国故事”就在光影之间得到了最佳的诠释与演绎。

二、“城市电影”的本土化探索

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呢?就目前的电影创作来说,中国观众渴望观赏到更多优质国产电影的需求与国产电影“量多质劣、优少劣多”的现状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尽管国产电影每年都会涌现不少佳作,但相较于总的产量而言,仍然偏少。跟风片、山寨片、雷人片、劣质片……滥竽充数之作越来越多。烂片在上映影片中比重较高的现实,既是广大中国电影人的一种耻辱,也凸显出“讲好中国故事”的紧迫性。对此,“城市电影”不失为国产片创作“山穷水尽”后“柳暗花明”的“又一村”。

欲治顽疾,须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在治疗“中国烂片综合症”的一系列药方中,“城市电影”的本土化实践当是一味治标又治本的良药。“治标”要帮助解决中国电影创意匮乏、创新不足的难题,“治本”则要帮助戒除一些电影人脱离生活、漠视生活的恶习。

众所周知,创作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百科全书,未被发掘的好故事、可供创作的好题材从不缺乏,只在于你是否肯深入到生活中去搜寻、采撷。中国电影人必须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植根百姓生活、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精品;反之,生搬硬套他国文化作品,就只能沦为“山寨货”。

同样,“城市电影”虽然在国外的创作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也不可生搬硬套到中国的银幕上。以往,中国电影界每每高呼:向好莱坞学习!但又往往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唯独忽略了本土化的探索,最终将作品搞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而“城市电影”的本土化就是以“城市生活”为创作的本源。在近几年的中国影坛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反映现实生活、引起观众共鸣的银幕佳作,也可以看到一些无根无源、凭空臆想的泡沫影片。植根生活,还是漠视生活?其创作意识何其迥异,而其成败又何其必然!

有关专家曾表示:虽然很多中国导演已经开始意识到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性,希望拍出具有民族特色和国际风格的电影,可是大多数作品至今仍令国人失望。其主要原因是只学到了国外电影的皮毛,却未能领会其内涵、本质,以为依靠宏大的场面、唯美的画面和漫无边际的幻想就可以炮制出一部电影。但由于缺少良好的故事支撑,整个影片难以令人信服,以至于“自取其辱”。

曾为《真实的谎言》(1994年)、《独立日》(1996年)、《第五元素》(1997年)、《全民超人汉考克》(2008年)等美国电影故事片制作特效的好莱坞资深特效绘景师容·格瑞斯说:“电影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就像文学、像诗歌一样……与高超的技术相比,文化内涵才是作品的关键。所以中美电影应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可见,只有讲好中国故事,才能创作出包涵中国元素、民族特色和华夏精神的文化精品;只有讲好中国的城市故事,才能形成广泛传播“中国梦”的城市文化软实力。据此而言,《雨城故事》可谓是一部“接地气”的“城市电影”。“接地气”就是贴近观众的生活,讲述普通百姓的身边事。

该片讲述了一段质朴的“雅安爱情”——求学美国的李玫在情人节之际来雅安看望男友丁仑。而作为城市设计师的丁仑却因为设计作品被否决而心情烦躁,对李玫的到来毫无喜色。于是,李玫只身一人前往雨城区碧峰峡游览,却在途中遇险,幸得熊猫基地饲养员萧伟相助。两人在短暂的相处中渐生好感。这座城市的人与这座城市的精神都深深地感染了李玫,爱情之花悄然绽放。

城市是电影生长的土壤,同时也是电影注视的对象。电影提供了视觉形象,而且讲述着反映大众文化潮流的故事。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真切的体验时间与空间的完整呈现,人类社会的完美复制,精神生活的完美演绎……与以往任何其他模式相比,电影更具体直接、鲜明生动,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它用独特的功能与魅力展现和记载着城市的变化、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变革。电影记录着城市的成长,而城市中纵横交错的空间、光影斑驳的影像也恰恰满足电影时空艺术的要求。电影作为重要的一种文化样式参与了现代城市的文化构建,而城市又能够为电影的创作和消费提供社会文化语境。电影与城市通过这种记录与影响的功能,构建了复杂而多元化的互动关系。

电影《雨城故事》在雨城区的多处旅游风景区取景,包括碧峰峡、上里古镇、红豆相思谷、周公山温泉等。雅州廊桥、西康码头、大熊猫等“雅安印象”也都有所呈现。这些极具特色的雅安元素被包罗在故事情节之中,勾勒出一幅属于雅安的城市画卷、一幅雅安的“清明上河图”。这些“城市电影”的特色就离不开作为原著作者、编剧之一的杨宓先生对于雅安“城市生活”的感悟。

可见,“城市电影”的创作者要有真切的生活感悟,如同冯小刚之于北京、贾樟柯之于汾阳、王小帅之于贵阳。创作“城市电影”,首先须做一名“城市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从生活中提炼创作素材,并从中挖掘出具有普遍性的人生体验,再经过艺术手法的加工创作后呈现给观众。

王小帅自编自导的电影故事片《青红》(2005年)是在贵阳拍摄完成的,荣获第5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王小帅出生不久就随支援“三线建设”的父母从上海来到贵阳,在那里度过了13年的童年时光。他对这座城市中“老三线”家庭的变迁有着真切的感受。那种“献了青春、献子孙”的中国“大三线”建设时代的“大奉献”精神也应得到充分的弘扬。

王小帅介绍说:“这个电影带有我过去生活过的那个地方的些许印记。我们家在六十年代随着我妈妈的工厂离开上海来到贵州。无数个家庭就像无数个浮萍一样无根无基地在异乡漂流。后来我们大了,这种情况也没有得到改善,而根却越来越深地扎在了那里。很多家庭的父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开始想办法自己解决回故乡的问题。……这个电影中的主角们大部分都是这样的情况。可是,长大了的下一代不会理解父母的心愿。他们对故乡一无所知,他们热爱的恰恰是脚下这块生他们、养他们的土地。还有更重要的,是那里的人。他们情窦初开,恋爱开始了。这加紧了父母们的危机感,他们不想看到下一代继续他们的命运。于是两代人的矛盾开始了。青红及‘青红’们的命运开始了改变的过程。我想用这部自己一直想拍的电影来献给我的父母和那些与他们有着同样命运的人们。”

当代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可谓“春色满园关不住,正待红杏出墙来”。正如美国剧作理论家罗伯特·麦基所指出的,中国的写作者应该和全世界任何地方的写作者一样,首先该为理解生活本身而奋斗;“他们应该去细心核查自我的经验构成,梳理自己的想象世界,并且学会开展确凿的事实调查,把故事建立在自己对于这个世界越发敏锐的认知上;创作要从人生经验和生命体验出发,而不是循环利用那些陈词滥调。”

三、“城市电影”的情感化表达

怎样讲好中国故事?在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迫切需求下,这是亟待探索的话题。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举世瞩目。但是,同年的一项民意调查却显示,美国民众对中国的认知程度远低于人们想象——“新加坡成美国人心目中最著名的中国城市之一”、“三星、丰田被认为是中国名牌”……如今,中美交往频繁;美国尚且如此,他国可想而知。因此,讲好中国故事,可以更好地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融入世界。

电影作品是当前人类最重要的精神文化食粮之一,也是最为贴近大众的文化产品之一,应当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件利器。但是,近年来,中国电影出口一直呈下降趋势,对外输出困难的尴尬局面令人忧心。

在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发布的2014年《文化蓝皮书》中,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电影年产量700多部,但全年销往海外的影片共计75部,销往80个国家(地区),共计199部次,其中合拍片为46部,比例高达61.33%;海外票房及销售总收入为10.63亿元,不到国内票房的10%,比2011年海外营销额20.24亿元同比减少48%。2013年上半年共有23部影片,销往19个国家和地区,共计88部次,海外票房及销售总收入为5.41亿元。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原是“满园春色”;而中国电影“走出去”却屡屡受挫。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没有讲好中国故事,是首要原因。在影片《雨城故事》中,城建设计师丁仑才华横溢,但他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却无法获得认可,只因他的设计中缺少城市的“灵魂”。

如今的许多中国电影人正是犯了与丁仑同样的毛病——他们也没有找到中国故事的“灵魂”。一些人在创作上打着“与国际接轨”的旗号,却以“接轨”之名,行“山寨”之实,试图以此打入国际市场。如此作茧自缚,定然无法创作出好作品,更不可能赢得世界观众。

讲好故事,是艺术创作的大事。大凡历史积淀下来的优秀作品,都是一个好故事。故事讲不好就很难传播,更遑论积累了。而在形成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上,自然也就难以形成自己有价值的品牌。单靠过度包装,靠外在声光电技术与世界接轨,永远也不可能把自己的精神文化产品“包装”到世界上去。

《赤壁》(2008年)等国产大片难以“走出去”,正是因为丢弃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丢弃了中国故事的“灵魂”。对此,中国著名编剧芦苇曾举例说:“当年的《霸王别姬》(1993年)难道题材不比《赤壁》(2008年)更偏门?就连中国人都不清楚那些京剧班里的事啊。但是,全世界都看懂了。《哈姆雷特》也是;一个北欧的故事,全世界都喜欢。‘戏’这种东西,其实永远是‘戏假情真’。只要你的精神情感是真实的,观众就一定看得懂。”

戏假情真,一语中的。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情感化的表达。这种情感植根于对文化精髓的理解,滋长于对民族精神的传承。而“城市电影”的创新模式,恰好为“讲好中国故事”铺设了一条返璞归真之路。对于“城市电影”而言,城市的精神就是“灵魂”。

那么,雅安的“城市精神”又是什么呢?2012年7月,雅安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雅安“城市精神”表述语征集活动,得到广泛响应,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条表述语。经民众推荐评选,以及省、市有关专家学者论证,“秀雅民安,和谐幸福”脱颖而出。

影片《雨城故事》在本土创作人才与国际制作人员的精诚合作下,成为一枝“出墙红杏”,很好地诠释了雅安的“城市精神”。可以说,一部“城市电影”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能否将城市的精神传递给观众。

因此,中国电影人应当少一些功利,多一些真诚。心之所系,情之所钟;落笔着墨,饱含挚诚。创作者自己首先要领悟“城市的灵魂”,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创作热情和才华,从而克服万难、成就杰作。如果自己都缺乏感情,何谈感染观众?

著名编剧高满堂曾介绍说,旅顺曾出价6000万元人民币,请他创作有关“日俄战争”的作品,却被其拒绝。“两个帝国主义在中国掐架,蹂躏我们;然后中国还宣布中立。这个历史怎么作为旅顺的名片?”作为久居大连的职业编剧,高满堂对于“日俄战争”当然是有所了解的,但他更清楚地认识到这段屈辱岁月并不能承载真正的“城市灵魂”。

当今中国,是一个充满好故事的时代,他从来没有拥有过今天这么多的社会财富,也从来没有与世界发生过如此广泛的“地球村”式的接触,我们有13亿人正在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他们的眼界、思维、生活方式,都与过去的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个时代不乏好故事,根本是需要发现的眼光和构筑讲述的能力与传播通道。中国的好故事中国人不去大讲特讲,别人就会把他们的故事讲得天花乱坠,我们会在自惭形秽中一点点卑贱了自己的故事,时间一长,我们就会活在他人故事的模式与影子之中。当我们不是我们,而只是他人好故事的配角或者艳羡不已的欣赏者、鼓掌者、模仿者时,我们不就彻底丢掉了我们的文化底气和自信吗?

结语:多样化是中国电影创作的必由之路

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推出电影版《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的争议之声(首日票房仅80万)还没有结束,电影版《爸爸去哪儿》的风暴就华丽来袭。当人们还在议论“从电视观众到电影观众,从免费到付费,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乘法,收视率不等于票房,电视观众跟电影观众也并不是一类人”的时候,《爸爸去哪儿》这部由2013年收视率最高的电视综艺节目衍生而来的电影,上映后屡屡刷新国内电影市场多项纪录。与高票房如影随形的,是行业内外对于它到底是不是电影的争论。

似乎从没有哪部在电影院热映的作品,像电影《爸爸去哪儿》那样,遭遇专业电影人的合力“群殴”。尽管这两年票房卖座的《失恋33天》和《小时代》争议也很大,但它们至少讲述了完整的故事;而今年春节档的超级赢家《爸爸去哪儿》,只不过是让观众买票进电影院看了一期综艺节目。然而,正是这部拍摄时间只有5天的“非典型电影”,创下了首周4.6亿元的华语2D电影票房纪录。

《爸爸去哪儿》的巨大成功,无疑“羞辱”了很多专业电影人。这部非专业导演制作的“速成”影片,没有星光熠熠的演员阵容,没有令人炫目的视觉特效,没有构思精巧的叙事线索,但是,它显然比那些拍摄周期长、动辄烧钱数亿的“大手笔”电影,更受观众和市场的认可。这也难怪有人刻薄地评论说,《大闹天宫》证明“高票房与电影好坏无关”,《爸爸去哪儿》证明“高票房甚至和电影无关”。

究竟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才称得上电影?电影院功能的边界究竟在哪里?《爸爸去哪儿》将对电影和大银幕本质的探讨引向最初、最原始的出发点,但在多屏时代内容交互日益密切的今天,这样的探讨和争议却深刻地体现出时代的脉动。业内人士认为,《爸爸去哪儿》未必在电视节目的大银幕化中具有可复制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影片的成功是国产影片创作实践的有益尝试,它积累的经验为中国文化产品的多维度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

总之,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中国电影人任重而道远,需要创作更多《雨城故事》这样的本土作品,来为城市打造“光影名片”;需要开拓更多“城市电影”这样的创新模式,来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与此同时,当前中国电影面临的挑战,需要行业内外对国产电影创作生产中的各种探索和尝试予以更多的包容和鼓励。也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国梦的对外解读和传播”!

摘要:2013年,雅安市雨城区委、区政府推出的数字电影《雨城故事》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同年获推国家广电总局首批优秀影片。本文认为该片用一种“城市电影”的创新模式,回答了什么是中国故事,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和怎样讲好中国故事。有鉴于此,文章由《雨城故事》的创作启示出发,从历史性溯源、本土化探索、情感化表达三个维度对“城市电影”的创新模式进行一番探析。

关键词:雨城故事,光影名片,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陈彦.讲好有价值持守的中国故事.人民日报.2013年12月13日

[2]兰玉玲.城市电影的总体风格和发展趋势分析.西部广播电视.2013(13)

[3]吴小丽.中国当代城市电影:历史的性格决定命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城市名片 篇10

但是必须看到的是, 武汉胭脂山衣坊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出现了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衣坊产品和营销手段低端、整体业态粗糙、发展呈现出非良性循环的状态。因而, 提升品牌形象, 优化武汉胭脂山衣坊业态, 使其成为武汉市名副其实的一张城市名片, 是武汉胭脂山衣坊在建设过程中, 需要反复思考的问题。

一、打造人才磁场, 实现人才聚集, 是提升品牌、优化业态的成功经验

北京中关村是中国科教资源最密集, 最具有创新特色和活力的地区, 也是北京市的一张分量很重的城市名片, 其成功经验离不开人才聚集。20世纪80年代, 中关村地区的大批科研人员走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 创办民营高科技企业, 形成了最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1988年, 国务院批准以中关村地区为中心, 成立新技术开发实验区, 1999年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此后, 在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 中关村科技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创业型人才迅速集聚, 人才磁场效应明显。园区内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中关村因此成为中国的创新中心, 领跑了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潮流, 也使北京拥有了一张“最具活力的创新城市”的名片。

北京798艺术工厂是民间自发形成的由专业艺术人才集聚而带动艺术产业发展, 并最终成为在艺术界享有盛誉的特色品牌街。2001年,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隋建国为便于进行大型雕塑创作, 租用了原北京电子器件二厂的闲置车间。由于原有厂房具有空间高大、采光自然、情趣原始的特点, 非常适合艺术加工。加之其租金便宜, 在地理位置上又与中央美术学院临近, 很快吸引了大批艺术家租借厂房建立工作室。随后, 与艺术创造及加工产业相关配套的服务业、文化娱乐业等相继出现, 艺术区在短短的几年间日见红火。美国《新闻周刊》因此先后把北京评为“最具活力的新兴文化及创意城市”和“世界风尚城市”。798艺术工厂成为北京名副其实的城市名片。

北京中关村、798艺术工厂等地成功打造城市名片的经验, 为武汉胭脂山衣坊优化业态, 提升品牌形象, 拓展品牌空间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武汉胭脂山衣坊在打造人才磁场、促进人才集聚方面的积极探索与思考

在建设武汉胭脂路服饰文化旅游街区的过程中, 有关部门也曾努力在引进人才、发挥人才对产业、街区的积极作用方面做了大量积极的探索。

在街区定位上, 自建设之初, 相关部门就明确了将武汉胭脂路建成服饰文化旅游一条街的定位。把“有效挖掘胭脂路的文化底蕴”作为街区建设的切入点, 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和人才资源, 努力引进专业人才和地方特色人才。在专业技术人才方面, 有关部门一直以来紧紧依托相临的湖北美术学院和与服装产业紧密相关的武汉科技学院的技术力量, 相关专业人才如服装设计、卡通制作等成为街区挖掘的重点对象。在地方特色人才方面, 有关部门还曾考虑引进汉绣等传统民间工艺。为努力吸引高端客户群, 街区在硬件建设上, 专门为高档业态设计了商户群聚经营场所———半边坊。

尽管如此, 目前武汉胭脂山衣坊依然面临产品和营销手段低端、整体业态粗糙、发展呈现出非良性循环的状态等突出问题。衣坊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都极其有限, 这对衣坊的长期发展极为不利。形成问题的主要原因, 除了由于街区历史较短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不足外, 还在于衣坊本身内涵不足、层次不高, 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衣坊发展所需的人才缺乏, 人才结构不尽如人意。表现在产品上, 衣坊的产品大多档次低、特色不足, 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比例低。这种状况, 必然导致衣坊业态粗糙, 发展非良性循环。

因而, 改变衣坊现状, 优化业态的根本途径在于打造人才磁场, 促进人才集聚, 这既能汲取外地的成功经验, 也是武汉胭脂山衣坊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三、人才积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动力

著名人才学家王通讯认为:“人才就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 在某一领域, 某一行业, 或某一工作上做出了较大贡献的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 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 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这里的人才概念强调了几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有知识、有能力;二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三是有发挥知识和能力的领域、行业或具体工作;四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人才磁场, 顾名思义, 是指某一地区环境对人才形成的强大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可以促使人才向这一地区自主、快速地集中, 这个过程和状态, 即人才集聚。当特定的专业人才在某一特定空间相对集中并紧密联系后, 这一地区相关产业的信息和知识得到充分流动, 并促使创新成果产生, 从而使地区、产业经济形成持续、强劲的竞争优势, 这种状态, 是人才积聚的必然结果。

四、打造人才磁场, 促进人才积聚, 是武汉胭脂山衣坊优化业态, 拓展品牌空间的根本途径

1、武汉胭脂山衣坊打造服饰文化人才磁场具有突出的优势

首先, 地理位置突出, 交通便利。武汉胭脂山衣坊位于武昌胭脂路上段, 地处武汉市中心地段, 紧临长江, 通过江轮、陆路大桥可以直达汉口、汉阳, 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自上世纪以来, 这里便是武昌区重要的商贸中心, 商贸、人员往来十分活跃。其次, 历史文化条件优越。近代以来, 武昌成为国内领先的文教中心。就拿胭脂路周边来说, 其北段紧临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周围遍布有着百年历史的大中学校, 如中华大学、文华中学、华中大学等文化教育机构, 是名副其实的武汉文教中心。胭脂路南段与建设中的首义文化园相连, 使街区成为连接武昌两个著名的历史文化旅游片区的长廊, 历史文化条件优越。再次, 智力资源得天独厚。湖北省美术行业的专业院校湖北美术学院就在武昌区粮道街内, 与胭脂山衣坊相临, 其服装设计、卡通制作等专业在全省领先, 拥有行业优势地位。最后, 有良好的行业依托。武汉胭脂山衣坊从当年的布料批发市场开始到顺利转型为服装、布匹销售为主要内容的服饰产业文化特色市场, 其服饰文化、旅游服务的产业特征十分鲜明, 这为相关人才积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武汉胭脂山衣坊人才积聚的特征

武汉胭脂山衣坊的人才集聚, 应该具有专门化、专业化、多层次、多样化的特征。专门化, 是指人才发挥知识和才能要有专一领域或特定领域, 具体到武汉胭脂山衣坊的实际中, 是指能够在服饰设计与加工服务领域从事事业活动。专业化, 强调在某一领域或行业从事事业活动的人所拥有的技术和能力水平状况, 即拥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并将其运用到创造活动中。多层次, 是指人才技术及能力的结构状态, 即既要有高端研究、设计、开发、经营管理的人才, 也要有大量从事一般性技术劳动的人才, 包括操作工。多样化, 是指人才能力技术的类型, 除了作为商贸街区所应该具有的基本的经营管理人才, 还应该有相当的研究、设计、开发、营销等多样人才。由此形成一个小型的、有相对完整结构的人才集聚地。

3、武汉胭脂山衣坊打造人才磁场, 促进人才积聚的基本要求

首先, 要积极发挥政府作为管理主体的积极作用。武汉胭脂山衣坊通过打造人才磁场, 促进人才积聚, 优化业态的要求, 首先是对管理主体的基本要求。事实上, 商业街区能否获得有效的发展, 政府的组织、领导、协调和沟通作用是关键。其次, 要把改善街区的综合环境作为目标。政府牵头, 在职权范围内积极发挥组织、协调、沟通的关键作用, 把改善街区的综合环境作为目标, 是打造人才磁场的基本条件。商业街区的综合环境, 包括政策环境、商务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文化环境等内容。具体说来, 在政策环境上, 要求街区管理部门要为街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在商务环境上, 一方面要求不断完善配套商务设施, 另一方面, 宽松而又便捷的创业和经营环境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基础设施环境包括道路交通条件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文化环境则是指街区的历史文化传统、行为习惯、风俗等构成的以精神产品为内容的环境因素。再次, 经营和管理主体要努力加大对街区建设的投入, 给予街区发展最大的保障。从街区的长远发展来看, 基础设施、生活条件、商务配套环境的改善和文化建设活动等, 都需要投入的保障。从管理主体来看, 政府一方面应积极发挥沟通、协调作用, 在投资商、经营户、文化教育机构之间扮演媒介角色, 发挥穿针引线的积极作用, 促进各方形成投入合力。另一方面, 政府对衣坊的投入力度也要加大。最后, 打造人才磁场, 企业等经营主体的作用也十分关键。企业等经营主体是人才发展机会的提供者, 也是人才集聚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企业、经营主体一方面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建立良好的企业用人机制和管理体制, 包括建立健全薪酬制度、培训制度等, 另一方面, 企业要建立唯才是用的人才观, 为人才发展营造宽松的工作和生活及精神环境。

成功的人才集聚, 能促进业态优化, 而优化业态, 又能吸引更好更多的人才, 如此良性循环, 形成了产业与人才相互作用的良好发展态势。而这, 正是武汉胭脂山衣坊优化业态的根本途径。

摘要:在打造武汉胭脂山衣坊城市名片的过程中, 暴露出了衣坊产品和营销手段低端、整体业态粗糙、发展呈现出非良性循环的状态。因而, 如何提升衣坊整体层次、优化业态是在打造武汉胭脂山衣坊城市名片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本文总结北京中关村、798艺术工厂等地成功打造城市名片的经验, 认为形成专门、专业、多层、多样化的人才集聚状态是优化武汉胭脂山衣坊业态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衣坊,人才集聚,业态,优化,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立平、刘卫东、康瑞斯、谢强华:中关村人力资源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3.

[2]王通讯:人才学通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3]武忠远:人才资源及其相关概念探析[J].商场现代化, 2006 (8) .

[4]石定乐:如何改善胭脂山衣坊业态的建议[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

上一篇:输水管道下一篇:麦道夫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