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和实践

2024-09-06

教学和实践(精选十篇)

教学和实践 篇1

一、面包板实训教学形式

中职学校刚开设单片机技术, 学校缺少单片机实训的设备和设施。某些中职学校的财政拨款数额有限, 学校不会采购大量单片机实训设备。但是单片机技术课程是一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术, 光学习理论知识, 不实践, 是做无用功。在这种情况, 笔者设计了一套低成本的单片机实训形式———面包板实训教学形式。如图1所示

教师在课堂结合实训传授理论知识, 考虑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要删除次要的实训未应用到的知识点, 重点讲解实训应用到的知识点。实训课前教师下达实训任务, 学生根据任务在课前或实训课堂设计硬件电路, 再在机房计算机上编写设计程序, 通过编程器下载程序到单片机进行调试, 指导任务完成。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辅助指导, 引导学生思考, 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这种在面包板实训教学形式的优缺点。

优点:

1. 项目的电路由学生亲自动手设计, 教师起辅导作用, 提高了学生的硬件设计能力。

2. 元器件和导线都是插在面包板上的, 出现错误时可以随时拔插更改, 提高了调试的效率。

3. 硬件电路全要学生亲自设计, 学生必须深入学习外围元件、芯片的资料, 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4. 由于面包板和元器件由学生自己保管, 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设计单片机电路, 更好培养优秀学生。

缺点:

1.由于元器件的经常插拔, 造成面包板上的接口接触不良, 造成功能无法实现, 这时学生不清楚是电路出问题, 还是程序出问题, 给调试带来困难。

2.由于电路学生设计, 会出现设计错误, 通电后损坏元器件。整套材料是学生自己保管, 会出现丢失小元器件的现象。

二、单片机开发板实训教学形式

某些中职学校教学经费允许的话, 可以采用单片机开发板实训教学形式。单片机开发板网络上有销售, 可以通过网络购买, 价格实惠。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发一套单片机开发板。笔者组织了学校掌握单片机技术扎实的学生开发单片机开发板。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确定开发板上实验项目内容, 并确定了实验项目分基础实验项目和提高实验项目。基础实验项目是最基本的实验, 要求每个学生要掌握的。提高实验项目难度较大的实验, 是提供给优秀学生继续深造学习的。确定了实验项目,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 在面包板上逐个设计实验项目的电路, 再编程调试, 确定电路的正确性, 最终整合设计了一个单片机学习开发板, 如图2所示。

采用单片机开发板教学, 学生不用自己设计硬件电路, 而是根据开发板上的电路去编写程序, 实现任务的功能要求。上实训课时, 教师先讲解开发板上该实验项目电路的原理, 再编写个小程序演示, 接着学生们开始着手设计自己的程序实现实验功能, 教师及时辅导帮助。这种教学方式几年下来, 发现学生的编程设计能力提高很快, 但硬件设计能力下降了。教师在实训课时, 大力讲解硬件电路的原理, 想弥补学生硬件设计的能力, 但学生没有亲自动手设计电路, 光靠教师的讲解, 学生的硬件设计能力明显偏差。

这种单片机开发板实训教学形式的优缺点。

优点:

1. 克服了在面包板设计电路由于接触不良造成的困难。学生考虑自己设计的程序的正确性, 不需要考虑电路的问题, 这样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

2. 电路板都是成品, 不需要插拔元器件, 不会由于学生的误操作损坏元器件。

缺点:

1.电路都做好了, 学生不需要自己设计, 不利于学生的硬件电路的设计能力培养。

三、“实验箱” (需要连线) 实训教学形式

面包板的接触不良给单片机实训造成难度, 单片机开发板的电路已经确定学生只管编程不利于培养硬件电路的设计能力, 这种情况下笔者开始探索新的实训教学方式。亚龙单片机实训台把单片机的硬件电路做成模块化, 模块之间需要导线连接, 连接好之后编程实现功能。这种形式有助于硬件设计能力提高, 但模块中电路是固定的, 不利于培养硬件设计能力。在这种设备的启发下, 笔者构思出了一种新的单片机实训方式———“实验箱” (需要连线) 实训教学形式。

“实验箱”实训方式不同市场上所说的实验箱。根据单片机实验的要求, 把所需要的元器件和芯片做到电路板上。但各元器件和芯片之间没有任何电路连接, 把各元器件和芯片的管脚通过电路板的电路引出一个圆形端口可供连线。在实训课时, 学生根据实验要求, 选择元器件和芯片, 通过连接线连接形成实验电路, 再编程调试。整个电路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和连接, 但不同于面包板, 它是采用专门的连接线连接的, 克服面包板的接触不良的问题。这样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硬件设计能力。

前面叙述的三种单片机实训方式中, 前面两种是笔者已经实践了多年, 总结分析了他们的优缺点。第三种是笔者的构想, 已经正在努力实施开发, 不久将应用到笔者所教的职业学校的单片机课堂。

参考文献

[1]刘扬.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8-1.

开展有效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篇2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李燕高(363105)

【摘要】 “有效教学”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是否获得成长和发展”,即:从“学会”到“会学”。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有效讲授、有效提问、有效互动、有效组织、有效理解并开展有效辅导。“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延长学生的参与过程,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实现教师专业和学生学业共同发展。

【关 键 词】有效教学 实践 体会

“有效教学”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是否获得成长和发展。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曾通俗的说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但是,一些教学活动却背离了如此明白的原则,言不及义的课堂讨论,轻视学科知识而空谈能力的教学互动等,都应该列入无效的教学一类。对此,我们设计了“一堂好课的标准有哪些”的专题研讨活动,意在激发老师们深层次地思考、反思、优化课堂教学的各环节,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效率,实现有效教学。

我们围绕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用有效教学的理论更新教师的观念

首先,在课堂情境中学习,组织有效教学课堂展示活动,教师之间加大互相听课的力度,用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来审视课堂教学;其次,在交流中学习,组织有效教学的心得体会和学习札记交流活动,通过行之有效的学习活动,为深入实施有效教学夯实认识基础、理论基础。确立新的课堂教学价值观, 要求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必须从传统的“重教”走向“重学”,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二是从“传授”到“体验”,使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三是从“书本”走向“生活”,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四是从“被动”到“自主”,让学生自主建构概念的意义。只有当有效性作为一种价值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之后,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出其应有的效果。

核心理念:课堂教学观须要从单一的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的知识,转变为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文化知识,从“学会”到“会学”。即:

●从注重“单位时间内传授知识的量”到更关注“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与状态”,从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到更关注“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从关心“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到同时强调“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发展”。

● 由过分关注教向既要关注教,更要关注学转变,关注学生的原有经验,监测学生的学情变化,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模拟知识的发现轨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 认真备课,弹性授课,让死教案活过来,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和发问时机,掌握处理学生问题的技巧,学生问题再幼稚也是教学资源,让学生有成功感和自豪感(这也是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根本源泉),多项互动,动态生成,创造性地教。

● 教是为了不教,不教不是指学生没有问题了,是指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后,自己能够去学习、探索;我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正所谓:不好的教师只会传授真理,而优秀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

二、集思广益,“有效”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同一备课组内,坚持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主备课与复备课相结合的“备课制度”,使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带动有效教学整体发展。由于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效,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因此在集体备课时,要从知识演绎的逻辑顺序出发兼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并针对学生的学情实际,集体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形成统一教学方案的基础上,个人再进行个性化备课。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有效设计不等于实际教学中完全依据教学设计展开,但必须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要求达到梯度化,按照“低起点、高密度;小坡度、大容量”的要求进行教学,根据课堂教学的进程,灵活处置,不断创新、不断调整,让预设同生成共精彩。

(一)有效讲授。要恰当的讲,教师讲的太多学生往往容易陷入休眠状态,教师不讲学生又不知道从那下手,思维处于茫然状态。所以教师的讲要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强调因材施教,因“班”施教,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在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展示才华。当讲则讲,教学中应做到“三必讲”、“三不讲”,即“核心内容与问题必讲,规律、思想和方法必讲,疑点难点和典型错误必讲”;“学 生已掌握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自学的不讲,讲了学生也无法掌握的不讲”。有效讲授要求课前准备要充分,只有这样才能针对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去进行启发性的讲,才能做到讲准讲到位,才能真正讲解透彻;讲解要注重艺术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效讲授既不是满堂灌也不是满堂问。

(二)有效提问。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提问要紧扣知识的延展点、易错的交叉点和学生思维的发散点,要充分利用提问在诱发思维、加深理解、促进师生交流互动等方面的价值;提问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必须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刻性,杜绝随意性的简单即问即答;问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投入思考;问题要有一定启发性,如学生一时无法解决,应灵活将问题化解成若干小问题,或转换设问、或提供思考背景等;问题要有一定的系列性,要将整节课问题系统设计。富有灵气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总之,要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设计出能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情感交融,智慧挑战的有效问题,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

(三)有效互动。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单向的。教师们应该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个人仅仅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确切的,也存在着局限性,通过意义的共享和协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因此,课堂上的交流应该是多向的,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作为促进者,教师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但不是包办代替,不是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作为指导者,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疑惑、不理解的地方,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作为合作者,教师应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与学生一起去学习。有效互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要求学生人人都参与,而不是少数尖子生的表演。互动要是带着问题、有目的的活动,互动时教师要参与、调控、引领、点评,要通过互动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有效组织。有效教学离不开有效的课堂组织。有效的课堂管理要达到:课堂中既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时空去想、去做、去活动,又要维持活而不乱,让学生想有方向、做有目的、动有收获。要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积极进行适时的认知干预,对动态生成要及时转化、化解、提升、引领。关注每一个学生,使各类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收获。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真正疑难所在,并及时设法解决。要有效评价和反馈,对学生各项学习活动进行恰到好处地点评,提倡引导性评价、激励性评价,但要摒弃廉价表扬。

(五)有效理解。有效教学应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表面上、形式上的理解。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想通过提问 3 “都听懂了吗?”或“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这些方面,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是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的。而要做到这些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则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为只有理解和关注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才能促进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三、“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适时的总结、反思、沉淀是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对一堂课乃至一堂课中的每一环节的安排,都必须有一个理性的反思,用一个简单的问题表达就是:“我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有理论的支撑,不应是盲目的形式的追求。这样做效果不错,为什么不错?要思考、要总结、要提升、要推广;这样做效果不好,为什么不好?要思考、要寻根、要论证、要改进。这就是理性的反思。我们要求教师们每堂课下来都应该问问自己:

1.是否充分利用了各种课程资源; 2.三维目标的设定和落实,是否到位; 3.是否巧设问题,点燃了学生激情; 4.是否启发质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5.是否适时点评,拨动了学生的心弦; 6.是否抓住有利时机,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

7.学生是否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有深刻的情感体验; 8.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得到升华;

9.课堂上是否有挑战性的思维活动,有适切的学习方式; 10.课堂设计与学生的实际收获之间有多大差距; 11.教学过程是否有合适的切入点; 12.教学目标是否有恰当的落脚点; „„。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在真实、朴实、扎实的基础上的一种智慧型的教学过程,有效的课堂能够更多的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情境,更多的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更多的给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时空,更多的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成功体验!

四、从“有效教学”实践过程中想到的

通过开展 “一堂好课”(即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标准研讨活动,结合教学观摩、同课异构、同课同构等有效教学实践活动,我们体会到:

(一)有效教学要加强“有效训练、分层作业”。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课堂如何才能实现共同有效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针对性地为学生精选适合不同层次发展的个性化作业,以满足差异、自主发展的需求。我们认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不要简单地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问题,而是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资源,教学中要充分地合理地艺术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这是实现教学增值,也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保证。

(二)有效教学须把和谐的师生关系带进课堂。教学氛围的民主、平等、和谐是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是人与人间的情感交流,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最佳的精神状态,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延长学生的参与过程,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只有在这种教学理念下,学生才能真正与教师,同学对话、沟通、合作,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效教学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教师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适时地发挥主导作用,要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要大力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可以改变习惯的、固定的课堂模式,采取班级集中授课、小组合作交流和个别辅导学习相结合的综合模式,从而使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见学习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新课程也强调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学生能做的让学生做”,教师要有“教是为了不教”的 意识,美国有一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其中深刻的内涵,足以说明教学过程中,教师少讲,学生多讲、多做的重要性。学生能看懂、能发现、能去做的,教师就不要点明,否则就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我创新。

(四)有效教学应实现教师专业和学生学业的共同发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质上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效益、效果,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需要以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为前提(基础)。也就是说,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而是教师和学生一同提高与发展。只有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潜能的开发、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同时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与发展,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有效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课案设计息息相关,在课前教师要反复推敲、斟酌教学设计与流程,过滤和压缩无效言语,增加学生练习与思考的时空,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做到:给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填充,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安排,给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给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使学生有时间、有空间将老师的思路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智慧的挑战、人格的熏陶和教与学关系的和谐。从而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文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篇3

【关键词】写作 探索 思考 实践

以往的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觉得高考作文对考生的要求比较宽泛,题目可以自拟,立意可以自定,文体不受限制,那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就认为没必要进行强化训练了。作文教学不得法,教学中随便找篇材料、弄个话题布置学生作文,按高考作文的要求,只要不少于800字,除了诗歌以外,随便怎么写都可以。在指导学生作文中也不乏走“捷径”,比如选取几篇优秀范文拿来背诵,然后“教”学生如何通过套用的方式将别人的作文变成自己的作文。

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不能开拓作文教学思路,反而会束缚学生的作文思路,僵化学生的写作思维,导致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的后果。

写作是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进行交流、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而新课改高中作文教学的要求是:“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进行创作。笔者觉得新课改的作文教学要求更理性,更有创新意义,而要实现这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笔者在近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比较系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并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方法如下:

一、统一作文要求,学生写作自由发挥

作文教学实践中,可以给学生一些写作必须的基本要求,其他选材、立意、文体等就可以让学生根据作文材料自由选择。联系近几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我们不难发现,高考作文都是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写作空间。当然,我们所说的“自由”不是对学生作文的放任自流,而是努力给他们写作的自由和选择的自由。

平时训练最好是提供一个写作的情景或话题,如高一开学的第一次作文,就是让同学们介绍自己,介绍自己的父母,介绍自己的家乡。高二第一学期有两个单元的诗歌,作文教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尝试写一首诗。如果是命题作文,笔者总要给学生提供多个题目,对作文的要求也不是规定必须写多少字,写什么内容,而是给学生作文比较自由宽松的选择。

二、课外作文为课内作文的必要补充

多年来,笔者特别重视课外作文。因为高中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笔者在作文教学中重视课外作文训练,注重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结合。笔者经常引导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的触发点,从生活中观察和发现写作的素材,以敏感的心去体察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的变化,更要对自己内心的微妙变化时时刻刻予以关注。

三、师生平等对话,学生自我讲评

作文评讲课要求学生展开广泛的对话。学生也可以就作文的多方面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同意见可以辩论。教师只是其中一名普通的对话者,要让自己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和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学生常常和笔者的意见不一致,而且还批评笔者的作文评价标准“不够全面”“太实用化”“开放性差”,当然笔者可以据理力争,也可以虚心接受。我们讨论的话题不仅仅局限于写作的思路和立意,还涉及到写作的方方面面。

文章是表达思想感情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尊重学生的写作个性,就要看重学生的独特的个性表现。学生能够恰如其分地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出来,能把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说清楚,就应该是好的文章,如能表达一种不同一般的思想认识或独特的生活体验,则更为优秀。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无一不是这类作文。个性鲜明、见解独特、思想不同一般的作文,只要不与社会的道德和认知相左,笔者都给予充分的鼓励。

教学和实践 篇4

关键词:数值分析,实践教学,分层教学

数值分析是研究用计算机求解各种数学问题的数值方法及其理论。这门课程不同于纯数学课程, 数值分析的最终算法是要在计算机上编程实现的, 实践教学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它可以让学生直观的通过数据来验证方法的精确性、稳定性和有效性, 让学生直观的体会到算法的实现过程,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 由于学生在知识基础和计算机编程基础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因此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和提高教学质量。

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 分群体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 采用不同的考核要求和办法, 以求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的一种教学法, 符合以学生为主体,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本文将探讨和实践分层教学法在数值分析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在数值分析实践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主要是建立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 并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分层备课、分层教学、分层训练以及分层考核等, 课题教学的目的性强, 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区别对待, 可以有效激发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具体实施方案的设计如下:

1 教学对象的分层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计算机编程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实际情况, 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随着授课和训练的进行, 学生通过努力取得不同的成绩可以立即改变自己的层次, 有上有下, 采取竞争机制, 激发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方面的主动竞争意识, 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从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教学效益。

优等生层次学生选取的原则是:数学基础知识扎实、计算机编程能力较好、学习态度端正。对于该层次的学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此类学生的探索性、独立性的培养, 着重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在实践过程中, 给予他们较大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加大训练难度, 同时加以必要的指导。这样对他们的限制较少, 拓宽了其发展空间。

中等生层次学生数学基础和计算机编程能力都一般, 学习较为自觉, 有一定的上进心, 成绩在中等水平。实际上班级里半数左右的学生都处于该层次, 他们从众心理较强, 学习上不能持之以恒。该层次学生需要不是管理, 而是鼓励和引导, 使其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实践过程中, 加强课本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在巩固基础中逐步学会灵活地对各种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数值实验中立足于课本上机实验, 并对其进行适当的补充。这样既可以夯实他们的数学基础, 也可以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实现能力。

学困生层次学生数学基础和计算机编程基础都较差, 学习主动性不强甚至有厌学情绪, 学习成绩较差。对于该层次的学生, 由于其不能够进行主动性学习, 因此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加强对该层次学生的指导, 促进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逐渐理解和掌握;上机实验中要多鼓励其动手去写程序, 从简单的代码开始, 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的分层

分层教学是解决学生差异, 完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措施, 必须根据学生分层情况并结合数值分析实践课程的特点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把分层教学的理念实施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上, 让学生学有所成, 学有所得。

上机实验课中不要求上机内容步调一致, 整齐划一, 应对各层次学生安排不同的上机内容。主要原则是着眼于中等层次的学生, 再兼顾其他层次的需求, 争取使得学困层次的学生当堂也能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具体做法是对于优等生层次的学生根据其需要安排相应的实验内容, 并结合相关知识所涉及的实际问题的解决, 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提高其计算机编程技巧的能力;对于中等生层次的学生主要指导其完成每一次上机课所要求的实验部分内容, 着重于掌握常用数值计算方法的计算机实现;对于学困生层次的学生主要指导其完成课本例题的算例实现, 并且要求其从简单的开始,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争取使他们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比如数值分析课程中插值型求积方法的上机实验中, 对于优等生层次的学生上机内容为:湘江水流量估计。根据实际测量得到湘江某处河宽700m, 其横截面不同位置某一时刻的水深如表1所示, 若此刻湘江的流速为0.5m/s, 试估计湘江此刻的流量。

单位:m

对于中等生层次的学生上机内容为:编程计算出n=1, 2, …, 8的科特斯系数, 并考察牛顿-科特斯求积公式的数值稳定性, 然后利用牛顿-科特斯求积公式计算定积分, 使其截断误差不超过。

对于学困生层次的学生上机内容为:分别运用梯形公式、辛普森公式和3阶牛顿-科特斯公式计算积分, 并估计各种方法的误差。

3 考核方式的分层

实践教学的考核是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问题, 合理的考核能改变学生轻视上机环节的思想, 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然而传统以一张试卷或是统一的操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 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存在一定的限制, 比如抄袭实验报告、借用程序执行数据等。有的是因为个别语法错误而导致无法得到实验结果, 这些原因都是导致存在不合理性。而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给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 必然要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因此, 对学生进行分层考核, 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多少, 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内容和目标的一个基准, 这是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衡量分层教学方法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

我们采用的分层考核方式是要针对学生的分层差异, 做出不同的考核要求, 原则是对中等层次学生按照基本要求考核学生是否掌握了常用数值计算方法的计算机实现技能, 对那些基础较好和较差层次的学生则根据其所学分别进行相关内容的测试考核。打破传统的考试考查模式, 不能用以前的一套试卷定生死的做法。具体在进行考核时, 布置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各自的任务。优等生层次的学生需要完成一些综合性的任务, 鼓励该层次学生创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中等层次的学生要求其能完成常用数值计算方法的计算机实现, 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学困生层次的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 能完成课本上一些简单的常用数值计算方法的计算机实现。由于采用了分层教学, 就不能按现行教学大纲来限定教学和评价效果, 对达到基本要求的, 考核结果均应得到认可。另外, 还要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竞赛和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 对于参赛和获奖的同学在期末考核时均给予适当的加分。

4 结束语

数值分析实践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法能够符合素质教学的根本要求, 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灵活变通,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根据其学习的主动性、成绩的提供程度等及时调整学生的分层。同时, 结合其他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于实践教学中, 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分层教学的效果, 最终达到缩短各个层次学生学习成绩的差距的目的。

实践证明, 对数值分析实践教学实施分层教学,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从而为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提高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使得数值分析课程成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数学课程中最有用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刘沈荣.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条件及其分析[J].教学与管理, 2011, 06.

[2]琴红文.CAD课程中“分层教学法”的探讨和实践[J].中等职业教育, 2005 (18) .

[3]李维平.高职学校计算机公共课分层教学方法探讨[J].教学园地, 2009, 06.

[4]张金玲, 池召艳.分层教学法在线性相关概念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J].科技信息, 2011 (31) .

[5]郑洲顺.科学计算与数学建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01.

[6]谷根代, 杨晓忠.数值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08.

[7]李子君.高职数学分层教学法的有效实践研究[J].黑河学刊, 2013 (05) .

教师合作教学的价值和实践 篇5

摘要:作为从美国移植过来的教育理论,合作教学思想在中国本土教育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都获得发展的生命力,这说明合作教学对知识运用和创新及培养民主的教育生活方式有重要价值,在实践中实行合作教学,需要教师开放自我教育经验与异质教育资源对话,并不断进行反思性实践。

关键词:合作教学 价值 实践

教育是合作的艺术,教学是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和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渠道,在教学中进行合作是教育的内在要求。对于合作教学的研究,已有成果主要从心理学角度切入,强调合作教学可以构建良好的心理气氛,对学生的认知品质和非认知品质形成有重要作用,可以提高教学有效性等。随着教育实践的推进,合作教学和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等领域结合起来,成为教育改革诸领域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但是从根本上说,合作教学的价值并不局限于课堂教学本身,而是在于创新和运用知识和形成教育中民主的生活方式,通过思维和情感的积极互动,运用自由对话技术,在教学相长的古老教育智慧引领下,使教育中人的发展走向更加完善的境界。

一、何谓合作教学

合作教学被誉为近些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它源于约翰逊(D.W.Johnson)提出的合作学习, 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1]合作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或教育思潮,进入中国的教育领域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并已深深地扎根于本土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求知”作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合作作为最普遍被人们接受的教育理念,被教育神经系统末端的教师和父母广泛接受,并在具体的教育行为中体现出来。

合作,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2]一般被理解为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或者群体与群体之间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协同行为,不仅在人类高度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随处可见的合作行为,甚至在动物界的生存活动中也可以观察得到初步社会化的合作性行为。在合作中,不仅只是行为上的机械搭配,同时还有情感的互动共契和意志的互相砥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也会调整自我认知和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由此可见,合作是个体全身心地投入与他人的一致性活动中,从而实现外部目标或者个体自我发展、成熟和完善。

在教育中,无论是教学还是学习活动,都是在群体性情境中通过互动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当然这种互动可能是协调合作也有可能是冲突竞争,如果把冲突竞争也看成是良性的社会互动方式,那么就可以从广义上把教育看成合作行为。在21世纪的教育四大支柱中,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求知都无法离开合作的参与,合作是把其它三根支柱连接起来形成教育合力的核心要素。对于什么是合作学习,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相对传统的定义是,合作教学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3]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教育实践的变革,着眼于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小组已经无法概括合作教学的概念和外延,因为它从范围上已经扩展到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社区、家庭和学校、媒体等的合作,从深度上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教育民主生活和课程改革追求的基本目标。因此,笔者把合作教学定义为:统合整理教育资源,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展开的教育合作行为,并最终实现教育中人的和谐发展与共同成长。

二、合作教学的内在价值

合作教学之所以在不同的教育改革背景中都能够获得生命力,是因为合作教学中所蕴含的精神符合教育的内在价值追求。同他人一起存在并去共同追求教育对人的丰富作用和对美好生活的感知能力,是合作学习的最本质特性。与同伴一起相互学习具有无限丰富的内容,通过这种学习,我们能够改变自己的人生,也能够改变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教师自身, 通过引发、支持、促进学生的学习, 也能够实现自己实实在在的追求。[4]合作教学能够改变师生的人生和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创新和运用知识

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知识进行的,知识是思维不断发现和加工建构的结果。虽然教师和学生对知识的发现和科学家对知识的发现过程有所不同,但是也遵循从已知到未知以及从未知到已知这样的循环往复过程。师生在对知识共同研究和探讨的时候,在复杂的思维过程中保持与他人的合作与互动,则可以更好地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建造。教师如果只关注自己组织教学的一言堂和满堂灌,或者是学生在孤独地追求知识而没有得到周围人的关注和倾听,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其他人的智力和情感参与,那么,这样的知识是孤立的、静止的、专为教师或学生自己个体所享有的。在现代社会开放和共享的知识背景下,这样的知识存在没有太大的意义。《礼记·学记》称之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不利于人的知识社会化和师生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养成。

在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和群体、同伴一起讨论、提问、互相解答和反复探究,可以形成对问题较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对知识进行加工和构建,不是为了在记忆系统中保持知识,而是在学习和生活当中使用知识。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在新问题的引导下,对科学和社会的未知领域展开新一轮探索。这同样离不开和他人的进一步合作,和他人合作是学习的条件,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条件。美国教育家杜威相信课堂可成为公开分析和转变“已有”经验的公共地点;不是以正确反对错误的竞争环境,而是学生和教师通过相互合作探讨各种方案、后果、假设的地方。[5]在合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可以学以致用的知识,也能够获得个体人格的成长,加深对生活的情感体验和认知上的深刻理解。

(二)建设民主的教育生活

传统对教育的理解认为教育是成人生活之前特别隔离出来的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阶段,因此可以有一种特别的方法和手段去建设教育生活,比如说死记硬背乃至穷首皓经。这种单打独斗式的的教学方式因为其功利目的过于强烈,而牺牲当下生活的体验性和宝贵性。在儿童中心和师生平等观念影响下,人们开始珍视学校生活的意义,从学校开始营造自由、民主和积极的教育生活经验。学校获得了和社会较为平等的地位,而不再是正式社会生活的预备期,教育生活中的幸福主题受到重视。怎样才能过上幸福的教育生活?必须有人文氛围非常浓厚的教育风气,只有当校园中洋溢着温情、合作和互助的自由气息,幸福的教育生活才有可能。

教学合作,是教育中的人与人之间开展真诚的沟通和交流,进行敞开和自在的心灵之间的自由对话。人们之间是平等的,价值的牵引也是润物无声和水到渠成的,教育的手段是人性化地充满耐心和爱心。在民主自由的情景中,教师和学生都获得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动力,他们也同心协力共同打造美好的校园生活。在合作教学中,不允许蛮横的灌输和强力的说教,也减少了无谓的反抗和痛苦的挣扎。人与人之间依然会有差异和冲突,但是人们之间开始有足够的信心和智慧来化解差异和冲突,尊重和理解拥有实现的空间。合作教学,是一种平等、自由和富于爱心的教育交往方式,交往中的人有被他人承认的尊重感和获得幸福生活的成就感。

三、合作教学的实践策略

教育和教学的复杂性,使教育生活布满面向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可开创性,这要求教师应当成为合作教学的主导性力量,规划和开发合作教学的丰富内容和形式。在社会上没有一项职业像教师职业这样富有挑战性,教师面对的是永远变化的环境、个体,很难去确定一种固定的教学手段,也没有永远最佳的教学策略,教师只有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促进教育的发展。[6]教师组织和引导合作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来实施。

(一)开放自我教育生活经验

合作教学活动需要有一定的情感基础,在情感上没有通融和交流的个体无法进行合作,是谓“两人同心,其利断金”,共同目标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双方的认同和努力程度。在到达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起主导作用的主体,需要不断开放自我的教育生活经验。在教师所敞开的的教育经验所构筑的世界中,他人才能参与到真实的问题或现实的情境中来。如果教师是封闭的或者制造了一个虚假的情境,则这样的合作是缺少意义的。在经验合作教学干预措施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尤其是个人教学效能感得到了明显提升。[7]这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自我效能研究所得出的结论,那么,把这个结论推广到教师的整个教育生活中,合作教学通过开放自我教育经验,也能够更加开放地吸纳周围可以促使教师获得成长的资源,使教师的教育生活更加活跃和创造更多的教育成就。

(二)与异质教育资源对话

学习的本质是拥有不同知识、经验和能力的人聚集一起,通过观察、模仿、请教和互相切磋来提高和提升自我。和异质教育资源开展对话,才能够获取教育的营养来让自己更好地进步。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鼓励人们要善于发现身边所潜藏的学习内容,并且孔子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也身体力行,他向师襄、苌弘学习音乐和韵律方面的知识,向李聃学习关于礼的文化知识。《大戴礼记》记载“孔子适周,访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而不厌方能诲人不倦,教师通过和书本、不同学科的教师、学生和其它可以滋养自我教育生命的载体不断地开展对话、交流和吸收、转化,才能获得教育养料的活水源头。如果教师止步不前、固步自封,或者是对其它的教育资源保持不信任的态度,那么这样的教师很难在教育生活中不断进取和提升。

(三)投入反思实践活动

教育教学是一项反思实践性活动,通过对自己的教育影像的回放、思索、自我观察和自我总结,教师既充当教学的实施者,同时也担任自己教育活动的评价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敞开的自我成长需求中,邀请他人参与到自己的教学活动改进中,自己在每天的日常教育生活中秉持敏感的感知能力,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活动还有什么可以完善的地方、又遇到了什么新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等,通过对诸如此类的主题进行常规的记录和求索,基于开放的专业成长平台对自己的教学采取永远都不满足的心态。在从反思到实践到再反思的教育道路上,逐渐成长为一个拥有纯熟的教育智慧和有专业尊严的教师。

反思实践型教师是乐观主义地跟随教育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不畏难也不给自己增加过度的职业压力,期待自己的教育行为更加完善,同时也允许自己有不断增长的追求空间。在获得专业发展的进程中,也带动周围的同事、学生和家长共同成长,在合作中提升自我和造福他人。

合作教学可以有效地连接教师和他人、学校和社会、现在和未来的教育力量,对教师、学生和教育有美好的期待又不苛责尽善尽美,提供人类教育经验不断获得丰富的场域。在合作中,存在差异价值和不同个性的各个参与方都能够获得尊重和理解,同时也能够在实现共同目标的时候,兼顾到不同主体的教育需求和发展愿景。合作是学习的固有需要,也是教育和教育中人的成长的基本途径,通过合作,一种健全的教育民主生活才能被合情合理地建立起来;通过合作,知识才能被运用到生活中来并获得新的创造和发展。合作统整了人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延伸了向未知世界迈进的眼光和能力,因此,合作教学在不同的教育改革话语中都能够获得运用的活力。

初中数学阅读教学思考和实践 篇6

一、初中数学阅读的特点

数学阅读是阅读教学的分支,有着自然语言、文字语言的特性,还具有一般阅读的共性外的一些特点。

首先,数学语言有着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数学内容的展开以严密的逻辑推理为线索,展开自己的思维。因为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数学语言的简洁性,读者在阅读数学的时候要不断寻找逻辑联系。因此,数学阅读有着非常强的逻辑性。

其次,数学阅读有着不可跳跃性。数学理论非常严谨,有序,任何一个内容都承上启下,不能跳过一个内容进行到下一个内容的学习。

第三,数学语言非常精确,每个数学的概念、符号、法则、定理等都有着明确的含义,没有含糊的词汇,学生必须准确理解每一个数学词汇,掌握数学语言的精确含义,不能忽略每一个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第四,数学阅读常常和读写结合,数学阅读要求记忆重要的概念、原理、公式等,加快记忆、强化记忆,数学阅读时,经常用书写来增强记忆,另外,教材编写为了简约,数学推理的理由也省略,运算证明过程也简化,只有读者自己的演算才能理解,确认每一步推理,进而顺利实现阅读。此外,数学阅读常常要概括出一些东西,例如知识的联系,重要的思想等,读者都要及时记录。因此,离开了写,数学阅读进行不好。

二、培养科学的数学阅读方法,实现高效学习

1.教会方法,学会阅读

数学阅读的过程分为识读感知、思索理解、积累构建、运用创造等,对待不同的数学阅读材料,要有不同的阅读方式,可以有泛读、略读、精读和研读等。

教师要教育学生把书由薄读厚,再由厚读薄。从薄到厚就是把知识发散、类比、联想,实现从少到多,零散建构成整体。例如概念的学习,可以考虑产生的背景,本质特点等,这样可以揭示数学内涵,解释和理解数学符号到符号,数学推演从形式到形式的过程。由厚到薄就是问题的共同属性进行抽象、概括提炼,优化结构。要不断归纳问题类型,总结解决问题的办法。两个阅读方法相互促进,互相补充。

2.创造条件,训练阅读

阅读需要课堂和课外的阅读。教师应该留下一定的时间,创造一定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独立进行数学阅读。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读书整理,教师少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阅读,并布置任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课堂上,教师也要留有学生阅读的机会,简单的内容让学生看书自学,重要的概念和定理、法则等学生理解后,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进行规范表达,巩固学习,也可以让学生进行阅读题目,独立思考完成。这样学生就能独立解决问题,获得更多阅读的机会。

3.重视数学概念的积累和数学语言的释义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带领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概念的内涵外延,重视阅读材料的语意转释,建立数学语言和其他语言的转化,重视数学语言内部的互相联系和转化,几何语言和图形位置的关系,方程、函数和图像的转化等。

4.重视读、记、思、写四位一体,整体深入

教师应该运用整合和整体的观点与记、写、思结合起来开展读的活动。教师要加强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人的一切智慧财富都与记忆关联,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数学的记忆不是机械重复,而是理解、智慧的记忆,记住术语、特征、方法规律等。思是读、写的过程,是对阅读材料的加工过程,写反映读和思的结果。对待不同的阅读材料,可以先读后思,例如每章的导言小结;也可以先思后读,例如证明,方法总结等。教师也可以重视写的表达和交流,写数学小论文、小摘抄等。读、记、思、写四位一体,能将心理特征和生理机能,过程和结果,内部和外部实现有机整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5.创造主动阅读的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感兴趣后,才能积极投入学习活动。教师应该提供情境,让学生学习读数学、写数学、谈数学。教师要更新观念,重视数学阅读,相信学生会读、能读。教师要提供丰富的材料,多渠道阅读,挖掘阅读资源,收集阅读的报刊,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在教室醒目的地方张贴数学材料也是增强学生阅读兴趣的好办法。教师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和阅读体验,把握阅读机会,在学生需要理解的地方、创新的地方、提炼的地方,教师给出好的阅读材料,科学合理地运用,向学生介绍一些有趣而通俗的课外阅读材料,加强学生专题研究,当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教师就将学生的阅读转变为自觉的行动,形成好的阅读习惯。

6.重视评价激励

教师应该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阅读。数学考试中,教师可以多给出一些阅读的题目,或者没有学过的数学材料,要求学生独立阅读,解决问题,实现学生数学阅读。

此外,教师应该重视发挥生活经验在阅读中的作用,让学生成为一个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的人,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来比较生活中的问题和考题的不同和相同之处,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总之,初中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培养不是立竿见影的,教师应该渗透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重视长远目标的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互动教学的认识和实践 篇7

一、对互动教学的认识

所谓互动教学, 是指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学过程中各种相关的因素, 使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的教学方式。互动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 而是基于新课程理念, 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而提出来的泛化的教学形式。它是指教师、学生等影响教学的诸因素之间的互动。互动教学是课堂上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以及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 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课堂交往活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交往, 使教学在互动、互促中产生群体的动力, 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在群性相融中、个性完善中形成良性循环, 在和谐、合作中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互动教学的核心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学会探究, 学会创新。互动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 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二、互动教学的实施策略

1. 正确处理“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主导”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的目的是为了毋须教而教, “教”的目的是“学”。是为了“学”而“教”, 而不是为了“教”而“学”。因此, 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教学过程中消极被动的地位,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容器, 也不是一台只知贮存的电脑, 而是一把把需要点燃的火把, 一扇扇急需开启的大门。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用情感去碰撞情感, 用心灵去沟通心灵, 用兴趣去激活兴趣, 用智慧去启迪智慧。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教育的智慧与魅力融化在教育机智之中。

现代教学规律和教学实践在确认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 确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点拨者和激发者。“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事事处处都要让学生去亲自发现, 让学生在黑暗中摸索, 白白地耗费时间和精力。教学效率就在于追求花最少的时间去取得最大的收获。教师要做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的指导者, 做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的组织者, 做学生释疑解难的点拨者, 做创设情景唤醒学生情感的激发者。

2. 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

首先,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深钻教材, 了解“学情”, 搞好教学设计, 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为学生架设好从已知迈向新知的桥梁。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启发学生感悟, 为学生的主体参与提供机会, 留出空间。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结构, 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发生疑—主动质疑—研究解疑—全程参与一延伸学习”的过程, 形成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譬如有个老师在上《勇气》一课时, 根据培养学生想象力这个目标, 先概括讲述了故事的前半部分, 留下悬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补充故事的后半部分。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 踊跃发言, 各种设想色彩纷呈, 有学生大胆构想出“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 又让美国伞兵逃回那所红房子……其次, 教师以恰当的评价行为形成良好的生生、师生的“互动”过程。课堂教学评价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 评价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对优秀的学生, 要激起他们成就感和进取心;对落后的学生, 要激起他们自尊心和自信心。把评价作为反馈学生真实课堂学习情况的过程, 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成部分, 而不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说明。魏书生有两句名言:“一件事情有一百种做法。”“一句话有一百种说法。”这就是说, 作为教师, 要允许学生畅所欲言, 发表不同的观点, 要科学地运用“无错原则”来评价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比如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 都可以树立起他们的自尊、自信, 帮助他们驱逐心灵上的阴云, 使整个教学过程沉浸于一种和谐的氛围中, 从而展开思与想的碰撞, 心与心的沟通。

此外, 教师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常常迸发出灵感的火花。教学过程就是师生情感交流和精神对话的过程, 就是用教师灵感的火焰去照亮一颗颗渴求知识的心灵, 用教师的灵感去激发学生的灵性, 这是每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努力追求的境界。因此,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教学技艺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简算教学的认识和实践 篇8

其实,简便计算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计算情境中选择合理、简便的方法使计算省力。“要不要用简便方法?能不能用简便方法?”都说明学生没有把简便计算当作一种内心的迫切需要,而是作为一种外在的要求去执行,执行题目的要求、执行老师的规定等。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简算能力呢?

1 加强口算教学,为简算打好基础

口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计算能力的强弱。在小学阶段,应把口算教学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加强口算,既可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又可使学生对一些常用数据产生深刻的印象甚至“敏感度”,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如看到25及其“相近数”250、2.5、0.25等就能联想到4,因为25×4=100。反之,看到4及其“相近数”40、4、0.4等,也想到25)。由此为简便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培养简算意识和习惯,提供简算保证

所谓简算意识是指面对一个计算问题,能从多个角度,产生多种联想来开拓计算途径,并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途径,获得计算结果的一种思维方式。随着口算能力的加强,简算意识应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计算习惯。

2.1 读一读——会审题。

学生计算时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没看清题目就急于进行计算。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先“读一读”,让学生仔细阅读每一道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具体做法是:(1)在计算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2)在计算时要严格规范计算过程。计算时,要求学生做到计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作业和卷面整洁,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冷静思考,耐心计算的习惯。(3)养成自我验算的习惯。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验算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在验算时,可以利用课本中所介绍的加减法或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进行。让学生多参与讨论验算的方法。比如我在教学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时,出示了如下题目:。提问:能简算的题目有?然后让学生交流:你刚才是怎么读题的?都思考了些什么呢?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知道正确运用运算定律的前提是学会审题。同时在计算中,要善于观察题中的数字特点和运算符号,并思考如何合理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这样既避免了计算的盲目性,又培养了良好的审题习惯。

2.2 议一议——会反思。

反思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极好途径。因此,我常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学生易错易混淆的题。如出示如下题目: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这样的计算是否合理,再反思:看了刚才这些题,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或者你想提醒自己注意些什么?从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再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2.3 做一做——会计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设计简算练习题目时,应从学生兴趣出发,避免计算课教学中的单调、枯燥、乏味。如设计一个情景,展示小朋友们喜欢的卡通人物或小动物遇到了困难,需要请求帮助,但必须解题过关才能对他予以帮助。有了这样一个外在因素的刺激,同样的计算,学生做起来的积极性就会大不一样。教学中,课堂练习应力求少而精,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如出示如下题目:(1)3.85×6.1+38.5×0.39;(先转化,再简算);(2);(先变式,再简算);(3)56.8-2.7×2-4.6(第一步不能简算,第二步才能简算)。

这些题,学生只有边做边审题,运用整体思维观察算式,寻找特点,才能算得又对又快又合理,进而形成娴熟的运算技能。

2.4 编一编——会运用。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常把出题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当小老师,设计一些可以简便计算的题目,如我在教学中,就出示了以下一些数:

要求学生任选其中几个数,只添上运算符号“+”、“-”、“×”、“÷”号,拼成一道可以简便计算的题,考考自己的同桌。

3 教给简算方法,提高简算能力

简算能力是在学生数感发展,计算能力较强的基础上形成的,而简算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和计算能力的增强。学生只有牢固掌握了简算的一些基本方法,才能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使计算达到最优化,从而提高简算能力。

3.1 巧用特殊数进行简算。

(1)根据0和1在运算中的特殊性,可以使计算步骤省略。如计算145+(48×79+59)×0时,可以省略后面括号里的计算步骤,直接得出结果:145。(2)计算中,可以把两个相对应的数(如“+5”与“-5”,“×5”与“÷5”)对消,从而减少一些运算步骤。如在统计全班同学的身高时,学生的身高众数大约在140厘米,则可以采用每个人的身高与众数140厘米相比较,超过140厘米的记作正数,小于140厘米的记作负数,如145厘米记作“+5”,135厘米记作“-5”,接着再求这些数的和时,通过“+5”与“-5”的对消,很快能求出这些数的和,接着计算出这些正负数的平均值,再加上130厘米,即为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这样计算起来,数据相对较小,还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3.2 牢固掌握运算定律及一些性质进行简算。

小学阶段常用的运算定律包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五大定律以及减法的性质等。教学中,教师应多让学生参与这些运算定律的探究。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让学生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自己的思考、想象和思维,自己理解和掌握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这样他对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才能真正的理解,才能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从而提高简算能力。

3.3 灵活运用简算的一般方法进行简算。

(1)凑。就是把数凑成整十、整百等,再进行计算。即用凑整法,多加再减或多减再加。如373+498=373+500-2=871。(2)分。就是在计算中,根据需要,将计算中的一个数拆开,分别与另一个数进行计算,从而达到简算的目的。如25×32×125=(25×4)×(8×125)=100000。(3)估。估算能提高学生的自检能力,提高简算的正确率,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估算,一般地把某些数估成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数,先估结果大约是多少,再作精确计算。学生还应学会运用估算的方法验算,也能很快找出自己的错误。(4)转。根据题目特点,有时可以转化运算方法,化繁为简。如在计算609+602+598时,可以将加法算式转化为乘法算式来计算,从而达到简算的目的。计算如下:609+602+598=600×3+9+2-2=1809。

总之,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把握各种题目中的简算素材,多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多问问学生“你是怎么计算的?”“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及时表扬运用简便方法计算的学生,从而强化学生的简算意识。时刻向学生传达一种信息:简便计算不仅仅是“计算题”的专利,只要涉及计算的领域都要启动简算的意识。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简算能力。

教学和实践 篇9

●设计制作方案

设计制作方案的内容有:选取教材, 设定课时、技术环节和重、难点, 需要的制作工具和拍摄时间、场地、器材、人员、动态的运动过程和静态的教学图片等工作。

(一) 选取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需要, 选取内容, 设计教学中需要的教学图片和录像。下面以学习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为例来说明制作过程。需要的教学挂图有:认识篮球, 持球手型, 传、接球手型, 身体姿势, 球行走路线。录像:运球方法、路线, 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技术和篮球行走路线。

(二) 准备制作工具

根据制作需要, 准备好照相机、录像机、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篮球、人员 (拍摄人员和示范者) 、场地、器材等。

●制作过程

(一) 拍摄

1.拍摄图片:持球手型 (前、后、左、右) 、传球身体姿势 (传之前、传出去的瞬间) , 接球身体姿势 (迎球、引球) 。

2.拍摄录像:用录像机拍摄原地运球, 行进间运球, 双人传、接球的示范动作。

(二) 制作

1.制作教学挂图:将拍摄的图片, 通过电脑作尺寸和色彩的处理, 并编辑相应的动作名称, 要领或者口诀, 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 根据图示板的大小, 用复印机放大复印, 贴在提示板上, 方便教学中的讲解和学生的观看。

2.制作教学录像:将拍摄的录像, 经过电脑软件处理后制作成VCD或者分段录像, 为了较好地发挥录像的教学效果, 可以将课中的重点和教学难点、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技术环节, 设置成放大、慢节奏、分解、重复播放等形式。

●自制挂图和录像的运用

(一) 教学前的准备

1.将教学挂图贴在提示板上, 分类张贴, 便于学生观摩。

2.在体育馆或者有多媒体播放的教室, 或者安装移动多媒体。将制作好的录像存放在电脑里, 打开电源, 接通屏幕, 打开播放一遍, 检查效果。

(二) 教学中的运用

可先播放完整动作示范, 让学生初步建立动作概念, 然后分解教学, 通过多媒体播放手型, 持球方法, 传球方法、接球手型、接球方法等, 边播放边讲解, 对于一些需要注意的动作环节通过慢放, 放大等方法让学生明白动作方法, 在学生练习时循环播放, 让学生边观察边模仿练习。集中纠错时可将需要的环节通过拖动鼠标来反复播放, 正误对比示范等, 加深学生对正确动作的理解。

特别是在动作的巩固提高阶段, 用这样的教学手段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动作的理解, 在技术重难点处, 让学生从直观模仿练习到深一层次的理解练习, 缩短了技术掌握的时间, 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动作技术。

●教学效果展现

(一) 耳目一新, 激发热情

自制录像可以请学生做动作示范、也可以是教师自己示范, 当学生看到同学或教师的动作在大屏幕上或教学挂图上展现出来的时候, 会兴奋, 亲切, 耳目一新。它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不同, 是学生身边的真人拍摄, 让学生有真实感, 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比如在体操前滚翻一课的教学中, 课前我请了班上的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拍摄前滚翻的录像, 同学们一看到自己班级的同学在大屏幕上展现的时候, 非常兴奋, 于是我顺势引导鼓励, 将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调动了起来, 在接下来的练习时间里, 他们个个争先恐后, 学习热情十分高涨, 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 重点突破、激活思维

教师的课堂示范中有些动作很难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 所以在需要定格的地方很难做到, 而制作的多媒体录像可以将动作定格在你需要的环节或者通过慢播让学生看到细节所在。例如, 前滚翻的教学中, 有的学生很难做到从后脑依次到肩部, 背部, 臀部着垫子的顺序, 而通过慢速播放就可将动作的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对于解决难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再比如, 篮球的传球和接受一瞬间的手型和用力方法, 是学生很难快速掌握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将录像通过慢速播放的形式, 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传球从蹬地、伸臂、压腕、拨指的动作技术, 并且反复呈现。同样的, 为了将接球从手指触球到引球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看见, 可以在练习中慢节奏循环播放, 让学生边看边练习, 并进行有效的对比, 一节课下来, 90%的学生掌握了传、接球的动作技术。

(三) 正误对比, 优劣易见

技术教学中, 学生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动作, 可以将学生的错误示范和录像中的正确示范进行对比, 学生就很容易分辨出优劣。也可以将录像中的正、误动作对比播放, 让学生分辨出动作的好坏在哪, 区别在哪。在排球双手正面垫球一课的教学中, 有的学生出现触球部位不准、夹臂不紧、提肩不够等易犯错误, 录像中将正确动作和错误动作播放让学生说出正误之处, 并让学生自己或同伴相互找出手臂上的触球点, 夹紧双臂要到触球面平, 提肩而不是耸肩的动作方法, 学生很快就能找到问题所在, 借助正误对比示范, 能快速克服错误动作, 提高了成功率。

(四) 精讲多练, 事半功倍

在演示录像的时候, 教师可以根据录像上的动作环节向学生讲解动作要领, 这样有助于将教师从一边忙着做示范, 一边讲解中解脱出来。有些动作很难边做边讲, 比如跳山羊的挺身动作, 跳远的腾空动作, 一瞬间的动作教师难以在空中保持。教学挂图或者录像可以定格在你需要的任何一个技术上, 有效地节约了课堂讲解的时间, 给学生多一些身体练习的机会, 也就多一些成功率,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五) 积极推进, 技术共享

此方法是作者在日常教学中产生的一些灵感, 并在平时的教学中实际运用, 发现教学效果非常好。一个新的技术动作的学习, 以往需要4到5节课学生才能掌握, 通过自制教学挂图和自制多媒体录像教学手段的运用, 可将教材的单元计划改写, 每课的教学内容增加, 因此2到3课时便能完成全部动作。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而且考核的成功率和优秀比以往有较大的提高。

在我市的2A级教学比赛中, 我大胆地将此方法引用到比赛现场教学中, 起到了非常好的课堂效应, 得到与会评委和听、评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目前, 此方法已经被我市很多教师采用, 能达到技术共享也是我对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发现。

●策略性反思

(一) 为教学服务,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制教学录像是体育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 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服务, 运用时要与学生的身体练习相结合, 坚持看练相辅, 以练为主的原则。遵循教学规律, 通过观看挂图或者教学录像帮助学生建立动作概念, 模仿、复习、巩固, 应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 练习的密度控制在既定的范围, 为学生学习而服务,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 分段选取, 遵循实用性原则

自制多媒体强调实用性, 在动作技术形成的不同阶段, 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挂图和录像, 特别是在动作技术形成的分化阶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以达到化难为简, 重点突破的教学效果。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多媒体制作的过程有些比较简单, 有些比较复杂, 教师除了有敬业精神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并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因此需要对教师加强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

(四) 建立一个技术录像库, 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教学和实践 篇10

1 完善和健全学校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

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实验教学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 完善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是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此学校应积极推行实验教学体制改革, 改变以往实验室从属于教研室, 实验室小而不全、利用率不高、受益面不广、重复建设等状况, 在各二级学院分别成立实验中心, 由二级学院直接管理, 二级学院实验中心的仪器设备归口学校设备处管理。学校通过分期分批立项的方式投入经费支持各二级学院实验中心改革, 优化实验室组合, 改良实验环境, 更新实验设备, 在二级学院内实施资源共享, 统筹管理各实验室的物资和师资分配, 提高了实验室及其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各二级学院的实验教学管理归口教务处,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 管理和改革包括实验课程设置、实验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实验项目的更新以及实验考核、实验教学监控等方面的项目和内容, 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 构建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富有医药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核心,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我校以“培养面向基层为主,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 构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 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富有医药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本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教学、现场教学、实习教学、实验室开放和课外科技活动及社会实践等五大模块。

实验教学。基础实验以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方法, 促进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主要教学目标, 强调基础性、综合性实验相结合, 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专业实验以培养医药类创新型、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 重视专业实验课程的建设, 鼓励具备条件的专业实验课程独立开课, 在专业课程实验中积极鼓励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场教学。现场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良好途径, 能极大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提高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人际沟通技巧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起着很大的作用。我校通过模拟现场教学、模拟病人教学、模拟GMP车间、模拟药店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取得了较好效果。

实习教学。实习教学模块包括采药实习、临床见习、毕业实习等, 目的是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 强化专业技能, 提高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 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学校采取实验项目立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学生课外科技课题立项等多种形式开放实验室。通过开放实验室,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提高实验设备的投资效益和利用效率, 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课外科研活动、毕业论文 (设计) 和各种实践技能大赛等提供实验平台, 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积极搭建课外科技团队, 建立有效的运作模式, 通过“挑战杯”、创新科技活动和各种社团活动等课外科技活动,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 达到不断完善自我, 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教学是高校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并提高各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良好的社会实践教学, 是对教学计划内实践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应广泛寻求社会支持, 积极开拓社会实践基地和创业基地, 为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确保学生实践活动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3 建设一支优良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拥有一支优良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 而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要建设一支优良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遴选和培训, 提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学校应制订相关政策, 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引导教师主动参与实践教学改革,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通过建立相关机制, 加强政策引导, 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各级教师参与到实践教学的改革中去。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措施, 不断提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 提高学历层次, 优化队伍结构。

4 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的规范管理, 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的规范管理, 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高校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与考核, 建立实践教学创新机制, 强化实践教学考核激励措施;加强实践教学的领导, 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咨询机构。切实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监控与管理, 根据实践教学的不同环节, 建立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监控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监控和管理, 并针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特点, 建立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 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与社会评价等纳入实践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实习教学应通过实习教学条件的质量监控、日常实习监控、校内与实习基地双导师合作培养、严格执行实习考核、定期巡点、建立学校、实习基地及学生间三方的信息反馈渠道、毕业论文中期检查、学校领导不定期抽查巡视及分散实习的质量监控与管理等多形式、多方面的立体监控管理模式, 提高实习质量监控与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通过提高实习教学质量,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切实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必须大力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应从培养学生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实验教学方面入手。我校从两个方面进行实验教学的改革, 首先在实验教学管理理念方面, 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重视实验教学, 统筹协调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 有条件的课程把实验教学逐步从理论课教学中独立出来。其次在实验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方面, 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 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技术方法, 不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并密切结合学科的发展和社会需求, 不断更新实验项目, 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2006年我校在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开设的“基因工程跨课程综合大实验”, 该实验课将《基因工程》、《发酵工艺原理》和《生物技术药物药剂与药代动力学》等课程中涉及到基因工程技术的实验部分整合在一起, 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的相关内容, 涵盖了基因工程上游技术与下游技术以及药效、药理、毒理和安全性评价的基本技能。学生调查问卷普遍反映, 通过这样的综合性实验, 增长了他们的知识, 在各方面均得到了很大提高, 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对实验的认识也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6 加大实践教学基础条件的投入, 建设良好的实践教学场所

良好的实践教学场所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在目前高校扩招的大环境下, 学校应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实践教学基础条件的投入问题, 每年可采用分批分项目立项的方式, 加大对实践教学场所的建设、管理和投入, 建立健全的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平台。学校在分步骤、有重点地加以建设和投入, 大力加强各类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 创造更多更好的实践教学硬件和软件条件的同时, 必须增大在创新科研、数学建模、创业设计等方面的经费投入, 并增加专项经费大力推进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 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平台的建设, 完善实践教学的教学条件,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实践教学场所, 为提高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张勇.实践教学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J].教育研究, 2006, 3 (13) :110-112.

上一篇: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下一篇:班主任工作之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