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建筑物

2024-07-12

旧建筑物(精选十篇)

旧建筑物 篇1

1 工程概况

以1栋6层办公大楼为例, 总建筑面积13 000m2, 总高度23.2m, 于1998年竣工并投入使用。该建筑物内部卫生洁具等均采用传统类型, 耗水量大, 使用若干年后用于供水的镀锌钢管出现锈蚀问题, 自来水出现浑浊现象, 水中铁锈含量较高, 已经不适宜饮用。用于消防的自动喷淋灭火系统设置不科学, 仅在楼道内设置, 而在办公室或其他房间未设置。消火栓的保护半径明显不够, 消防水管老化, 已经不能使用。排水方面, 由于当时的设计方案不够完善, 使得管路纵横交错, 杂乱无章, 再加上用于给排水施工的建材质量和施工工艺存在问题, 使之在使用若干年后排水管道的跑、冒、滴、漏现象非常严重, 由此产生的异味污染了楼内空气。由于首层排水管道不通畅, 导致化粪池经常堵塞。

2 给排水系统需要改造的内容

在对本建筑物的给排水系统进行改造之前, 要对整栋建筑物的给排水管网进行充分了解, 改造方案中应当既考虑到新系统功能的实现, 达到预期的目的, 又要考虑尽量节约投资, 不能超出预算范围。需要改造的内容有:第一, 将原有供水系统的镀锌钢管全部拆除并将支管换为丁烯管 (PB管) 或无规共聚聚丙烯管 (PP-R管) 。考虑到水压和水量的需要, 立管可使用钢塑管。第二, 将原有室内卫生洁具拆除, 更换节水产品, 如节水龙头、节水大便器等等。第三, 将铸铁材质的排水管道拆除, 换装硬聚氯乙烯管 (PVC-U管) 。第四, 原消防供水系统的管道视损坏程度决定是否更换。需要增加消火栓数量, 使其总工作半径可以覆盖整个楼层面积。在办公室等房间内加装自动喷淋防火设施, 管道材质为氯化聚氯乙烯管 (PVC-C管) 。第五, 室外化粪池需要重新修建, 改造成为成品玻璃钢化粪池。

3 给排水系统改造的技术控制要点

3.1 管道安装节约天花板内空间

根据消防部门的要求, 在对本建筑物改造过程中, 需要增设排烟系统。排烟风管需要经过天花板与外界环境相连通。按照安装规范要求, 在已有的管路安装基础上, 排烟风管需要与排水支管在空间上产生交叉, 风管安装于水管上部, 这样就使得天花板吊顶必须再向下移动, 降低了房间的标高, 满足不了业主的要求, 于是必须改变排烟风管的安装方位。通过对天花板空间的规划, 将排烟风管与排水管的交叉部位设置在地漏及马桶存水弯之后的直管处, 这样就避开了风管与水管交叉带来的缩减空间情况, 使天花板内空间得到节约, 从而保证房间吊顶后的标高符合业主要求, 原方案与改造后的方案见图1所示:



3.2 原公共卫生间改造中蹲便器的选用

在原有公共卫生间中, 大量采用蹲便器, 而这些蹲便器的安装位置未做降板处理, 蹲便器所在处高于楼板面40cm左右, 排水横管敷设于板上。在对其进行改造时, 考虑将蹲便器更换。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类型有直落式、排水口中下置式、排水口后下置式、排水口后置式等, 其中, 直落式不带存水弯, 无法消除异味。因此, 可根据实际需要, 从后三种中选择一种。为节约安装控件, 以排水口后置式为最佳, 并且由于楼板无预留的便器排水口, 因此需在楼板表面上安装排水横管。安装时要考虑尽量减少横管穿过外墙的孔洞尺寸, 同时新增的排水立管要设在外墙, 如需穿楼板, 则必须要做好防渗措施, 必要时在立管外围加设套管。

3.3 自动喷淋灭火系统改造技术要点

原有自动喷淋灭火装置均设置在楼道内, 且系统横管的观景最大尺寸为DN100。应消防部门的要求, 本次给排水改造中, 将在其他房间内增设自动喷水喷头, 因此需要增设相应的消防管路。由于已有的消防水管维护较好, 经过打压试水后检测合格, 因此1~5层喷淋系统消防水管不必更换。为增设通往办公室等房间的消防横管, 则需要在楼道中的横干管上开孔, 安装卡箍三通, 并通过连接引出支管。在顶层考虑到水压问题, 可将全部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的管路进行更换为直径为DN150的横干管。这样的设计方案, 既有效利用了原有材料, 节约了成本, 又使每一层的自动喷淋灭火系统水压达到设计要求。

3.4 室外化粪池改造技术要点

由于原化粪池经维修后仍然存在堵塞现象, 因此认为, 此化粪池已经不能继续使用, 故提出重新修建方案。由于传统的混凝土材质化粪池施工周期较长, 很难与其他改造工程同时投入使用, 因此本方案提出用成品玻璃钢化粪池。一方面, 只需采购后进行安装, 施工速度大大加快;另一方面, 其成本较之混凝土化粪池变化不大, 而且渗透系数极低, 不会产生渗漏污染地下水的情况。由于本化粪池与绿化树木距离较近, 为防止树根对其产生破坏, 可在其与树之间设置混凝土墙或钢板等。

4 结语

对旧建筑物的给排水工程改造, 可以大大提高旧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达到节约水资源、降低环境污染的目的。本文介绍较为常见的几个, 给排水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涛.论室内维修改造工程中的给排水改造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02) :77.

[2]杨冰清.旧建筑物改造工程给排水设计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2, (05) :41.

旧建筑物 篇2

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型和社会大发展时期,城市化程度急剧上升,全国大大小小城市都在进行规模浩大的城市建设和改建工程。目前,我们面临的已经不仅仅是进行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是面对发展需要,通过合理的资源调配,对以建筑为主的城市物质基础设施进行更新,达到提高城市生活环境品质的目的。

但是目前中国大部分工程都是基于拆除与新建的方式进行的,这种建设方式对于目前中国的经济总量的拉动大有利处,城市建设表面上看来欣欣向荣,资金流动和资金增值效果明显,但是这样不管不顾的改造城市的行为是不考虑城市和社会发展后果的。在欧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走的城市建设道路上,已经用事实证明了,这种完全新城市建设的思路将彻底改变城市的文脉和空间肌理,最终影响城市的风貌和文化进程,对于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来说是一种无形中的毁灭。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彻底拆除旧建筑,在旧城市的废墟上完全新建,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与资源,同时会积累大量废弃的建筑垃圾,直接对环境造成破坏。我们必须把由此引发的环境意识,提升到思想观念——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加以重视。

早在 1990 年美国学者 C.K.普拉海拉德和 G.海默就提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概念。他们认为一个城市的资源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那么,该城市就具有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一座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恰恰正是这座城市发展资源中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这些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它们是这座城市漫长发展史中沉淀下来的珍品,是城市发展历史的见证,正确的保护和继续利用这些历史遗存,如同我们对待那些珍贵的自然资源一样,才能体现它们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体现这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如何保护城市文脉和空间肌理,使得整个建筑及其周围环境既能拥有新建建筑的生命活力和年轻气象,又不至于失去旧有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就成了改造工程的重点和根本目的从这个方面入手,我搜集了一些资料,用以详细说明这个问题。

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改建扩建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有:

1.以“整旧如故,以存其真”为原则,因为有效改善街区内居住生活环境而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2005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的苏州市平江历史街区,该街区经整治后在原址上保留了它河路并行的格局、肌理和长度,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明清以来的街区风貌。而且里面有原汁原味的民居,通过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这里居民的生活是现代的,环境是舒适的,吸引游人参观体验其独特的历史氛围和内涵。

该项目在国际上评价颇高,它是城市复兴的一个范例,其在历史风貌保护、社会结构维护、实施操作模式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证明了历史街区是可以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我们应该借鉴这类案例,结合当地城市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的特点,以“ 整旧如故,以存其真”为原则,在街区整治时注重保留其原有的街巷格局、房屋式样;对于其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内涵加以研究,若是居住的街巷,要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配套设施,改善生活环境,让原汁原味的街区保留下来,挖掘其潜力和价值,让这些历史文化遗产重新获得新生,为城市增添独一无二的魅力和文化底蕴。

2.新的街区肌理与旧的街区肌理融合与对比,延续历史文脉

此模式并非鼓励重建、新建仿古建筑,而是对所在历史街区进行研究后,采用当代的材料、构成方式、美学特征等建造反映时代气息的建筑,其形式、功能与旧的街区、旧的建筑相协调。新旧肌理不仅融合交织,而且形成对比,使人清楚分辨出哪些是历史遗存,哪些是新建筑。这些新肌理与旧肌理形成历史之间的对话,不但衬托了历史遗存,也体现了其是历史的传承,历史的延续。

1999年世界遗产名录增列了法国的里昂历史街区,它就是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包括近、现代的建设,它们和谐、协调地共生在一座城市,既典雅又现代;既有历史的延续,又有时代的演绎。此种改造模式可适用于风貌协调区建筑的新建,不但可以形成独特的景观,也展示了几代人城市设计和建筑技艺的精华;不但保护了重点的历史街区,也延续了历史街区的生命

对部分历史建筑进行功能重新定位,使其获得新生部

分历史建筑由于时代的变迁,其原有的功能已经丧失,但是其本身的建筑材料、建筑形式、建筑结构等还是具有可利用价值的。此时我们应该仔细研究其原有建筑功能和文化内涵,正确定位,为其注入新的功能,最大限度的使用其原有的材料和空间结构,不仅避免拆毁重建而消耗的更多资源,也使其获得新的生机,新的使用价值,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在国外、将工厂、仓库、车站甚至矿产、监狱,改造为商店、学校、旅馆、社区中心等再利用建筑的例子比比皆是。国内也有许多这样的实

例,例如上海莫干山路上的莫干山大酒店,就是利用被废弃的上海面粉厂的生产车间,既省去一半的投资,并得益于苏州河治理良好的滨水环境,取得良好的效果。

无论哪个城市都有许多可以值得继续利用的历史建筑。我们要量体裁衣,积极重新利用这些历史遗存资本,在对其重新功能定位时要慎之更慎,仔细研究,正确定位,使其在重新使用时不仅能发挥出新的功能价值,而且通过保留建筑的空间特征和它所携带的历史信息,让人们在它的重生中体会出历史的沉淀,文化生命的延续。

4.扩建或改造建筑部分与保留建筑部分对比、共融

此模式与前面的新旧街区肌理融合与对比相类似。许多建筑由于功能的转换等原因,需要外部扩建或内部改造等,此时若一味要求它模仿当时的时代特征建造是不合适的。《威尼斯宪章》规定:“当文物建筑因特殊需要有所增补时,新建部分必须采用当代的风格”。意思是新建的东西就是新建的东西,不

可以伪造历史,建假古董,失去历史的准确性。只要处理得当,扩建或改建的建筑部分不仅能和原有的建筑部分协调共融,其对比和对话体现了建筑新的生命,新的形象。

例如贝聿铭的卢浮宫前的金字塔,其单纯的几何造型,高技派的材料和构成方 式,不仅没有破坏原有的历史风貌,而是明晰地表明了其生命转变与再生的新社会形象;其特有的美学气质与旧肌体共融,赋予建筑遗产新的生命形象。采取此模式,在满足改、扩建功能需要的同时,新建和扩建部分都非常明显地区别于老建筑,使人阅读到建筑物的历史信息,体会到建筑物的历史传承。

下面是关于历史建筑改造的一个成功案例的详细分析: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选址位于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具体在忠王府以西,东北

街以北,齐门路以东和拙政园以南地块,占地面积约10750平方米。该地块被贝聿铭先生称为“圣地”,在这一地块上设计博物馆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战”。

后来贝聿铭先生提出了他对苏州城市建设和苏州博物馆的一些观点:“苏州是中国有名的水乡,最重要的是治水,其次是绿化;苏州已走过了能治水、能绿化这一步。接着就是建筑,路子很重要,规划第一。”话锋转到了博物馆新址上,他说:“这块地很重要,特别有挑战性。我们的文化保护区就在里面,拙政园在新馆址的后面,忠王府在它的左面,在这里建筑不容易。”新苏州博物馆选址位于苏州老城东北街和齐门路相交的东北角,总占地面积约为10600多平方米。其东面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现为苏州博物馆,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空间结构的限制,忠王府内博物馆陈列与办公空间简陋,无法满足现代博物馆的诸多功能要求。选址北面的拙政园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以其“平淡疏朗,旷远明瑟”的明代园林风格,堪称苏州园林之最。选址内除平江医院门前的玉兰树高大挺拔,地块内现存尚无其他古树名木值得保留。很显然,在苏州这个古城建造一个现代建筑,并且可以与较为复杂的周边环境和建筑物相协调,的确是需要通过精心设计和规划的。如何将一个现代建筑和一个古典园林、一个文物保护单位相结合,如何在一个古色古香的城市里建造一个现代而不张扬不生硬的公共建筑,的确可以说是一个难题。

保持历史风貌并不意味着毫无创新。他在继承中创新。“中而

新,苏而新”是贝聿铭最早就确定、也是得到国内众多建筑大师赞同的设计理念。这一理念在新馆建筑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苏”

主要体现在与苏州

古城风貌和人文内涵的融合;“新”主要体现在用材上。大师用他的智慧和独特的设计风格,使“新”充满了“苏味”,变成了创新的“苏”和创新的 “中”。按照贝聿铭先生的设计思想和专家组提出的“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思路,经过一年的紧张工作,先后完成了概念性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

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粱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贝聿铭先生在苏州博物馆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采用新材料代替传统材料,但是苏州文化血脉相传,精致的江南园林的风范继承在这座崭新建筑的每一个细节。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贝先生对每个细节精心斟酌,精益求精。贝聿铭酷爱三角几何造型。新馆建筑将三角形作为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结构特征,表现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之中。在中央大厅和许多展厅中,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框架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错,像是一幅几何形错觉绘画,给人以奇妙的视觉感受。新馆建筑群现代几何形坡顶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建筑特色,并与周边建筑相融合。我们在新馆的大门、天窗廊道、凉厅以及各个不同的展厅的内顶上看到,新馆建筑用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了苏州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开放式钢结构既是建筑的骨架,又成为造型上的特色,它带给建筑以简洁和明快。建筑构造采用玻璃、开放式钢结构,特别是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新馆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框体内的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充满了智慧、情趣与匠心。加之木质边框和白色天花,同时,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取代了传统建筑的雕花木窗,因此光线柔和,便于调控,以适宜博物馆展陈。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样式,而且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实用型难题。“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名言。这位“光线魔术师 ”对形式和光线的敏感,使他设计的建筑作品自成一格,在创新与审美两方面尤其突出。

当旧建筑遇上新创意 篇3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城市就此以因循守旧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历史建筑。“伦敦的魅力在于它总是不断寻求新的创意,而不是量产创意,加上全球化的人口,这里就像一个大熔炉。走出门你就能感受到这种能量对你的冲击。正是这些最新潮的创意把历史遗产的价值最大化,就是这样的一种组合,才会在伦敦出现那么多杰出的建筑设计。”拥有自己的设计工作室、并曾经在2011年的英国设计大奖上获得“年度最佳设计师”称号的室内设计师Lee Broom对《第一财经周刊》说。他经常会走出门去参观那些经过改造的旧建筑,并承认自己也从这种新旧组合中得到很多设计灵感,“你真的很难不为之所动。”

和他工作室位于同一条街的Tramshed是Broom在伦敦最喜爱的餐厅设计之一,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这里最早是Shoreditch地区电车的发电站,从2009年开始,这所废弃的建筑在地产管理公司Industri Management的管理下成为了Shoreditch三角区最潮流的活动场所,包括伦敦时装周和伦敦设计周在内都争相把自己的秀场搬到这里。

2012年5月,明星厨师Mark Hix把自己最新的餐厅HIX放在了这里,为此他已经等待了5年的时间。餐厅的设计几乎保留了Tramshed作为一个历史建筑本身所传递的故事性元素,拥有150个座位的主就餐区采用黄杉、皮革和不锈钢来突出爱德华釉砖的内饰。你可以看到Hix很聪明地利用了电车站如同大教堂般的空间把餐厅分隔成不同的区域:一个夹层画廊、占满整片墙面的半圆形展台、为资深夜生活者准备的长餐吧台,以及在靠近大门处为散客提供的食堂桌。

英国当代艺术家Damien Hirst的装置作品《公鸡和公牛》(Cock and Bull)悬挂在餐厅的正上方,填补了这里曾作为电车站而存在的超高房顶所造成的空旷感,但依旧那么有冲击力,同时也暗示着HIX最经典的特色菜烤鸡和牛排(这也是菜单上仅有的两道主食)。“我当时正在Tramshed讨论改造的规划,我总觉得这地方还缺点什么,应该要一个很大的装置,于是我给Hirst发了短信,他很快就发来了一个样品,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它的确带来了很多公关的话题,但不可否认它与整个建筑设计也是非常般配的。”Mark Hix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另一座由古建筑改造的餐厅看起来则像是穿越时空的贵族宅邸。但事实刚好相反,位于伦敦西区Marylebone的这座建筑很多年来一直被用作公共设施—伦敦最早的消防枢纽之一Chiltern街消防站。

这所建立于1889年的消防站是由建筑师Robert Pearsall设计的,他是一战之前最知名的哥特派建筑师,Chiltern消防站也透着当时最时髦的设计理念—威尼斯哥特与艺术雕饰的结合。高耸的烟囱掩藏于中世纪的塔尖,仍然可以看到都铎王朝时期所特有的窗花和石雕设计。如今消防站早已被弃用,但人们依旧可以从这些遗留的痕迹中窥见当年它作为消防站的实用功能,这里也曾是消防站工作人员生活的地方。

正是融合了维多利亚式高贵的外墙设计、市政建筑的坚固以及精致的室内设计,才保证了这座历史悠久的消防站能够存活至今并轻易被改造成一座独具特色的酒店。2013年2月,Andre Balazs酒店集团重新开放了Chiltern消防站。“它一直是一座公用建筑,但直到现在它才真正面向所有人开放。”建筑师Edwin Heathcote对《第一财经周刊》说。过去用作消防站大门的红砖拱顶空间被改造成一间餐厅,推置到了酒店的正前门处,把酒店与伦敦西区充满活力的街道衔接在一起。消防员过去用来晾晒水管的编织麻绳,现在依旧悬挂在房顶上。老旧的瓷砖地板因为年久,一些颜色已经剥落,反而创造了一种多层次拼贴的设计感。黄铜的门把手以及洗手间内极简的灯泡,都是为了还原那段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

“这是一座充满故事的建筑,不论是伤痕还是补丁,都是它特有的材质,串联起这座城市的扩张和成长。”Heathcote说。

这样的工程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容易,Broom位于伦敦南部的家就曾是一所消防站,“把冰冷的市政建筑改造成宜居的空间,同时还要保留原来工业化的设计元素,这其中有很多限制和妥协,但也是发挥创意很好的实践场。”Broom说。

英国对古建筑的保护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1877年,建筑师William Morris和Philip Webb就成立了古建筑保护协会,主张对古建筑进行维修而不是重建,以保持它们原有的风貌。今天英国的古建筑保护依然遵照这一理念。到1980年代,英国政府设立了英国遗产办公室,专门负责对全国的古建筑进行系统调查、登记和保护,古建筑保护得到了法制化的保障。

他们手中掌握着一份称为特殊建筑或名胜建筑的法定名单,只要在这份名单上出现的建筑都不得拆除或扩建,即便进行修缮和改造也需要经过当地规划部门的许可。虽然这些建筑可以用做商业交易,但所有者必须保证对它们的精心维护,违者将面临很严重的法律制裁。对建筑的保护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外墙面,还包括内部设计和装饰,都需要原封不动保持原样,因为年久造成的自然损坏也需要找来专门的历史建筑修复公司用看上去古老而又原始的材料和手艺,还原当初设计的原貌。

这份古建筑保护名单的由来是二战时期德国对英国的轰炸导致众多历史建筑遭到摧毁,它的最初目的是通过对建筑历史、考古、设计和艺术价值的鉴定来决定是否需要投资修缮。目前,整个英国有2%的建筑都在这份名单的保护范围内,总数量多达50万座,大到皇宫、古堡、教堂,小到草屋、拱门、电话亭甚至是电线杆,按照保护级别的轻重,分为一级和二级两个级别。比如威斯敏斯特宫,也就是英国国会大厦,以及伦敦塔桥就属于一级保护建筑,但它们在整个保护建筑名单中只占到5.5%的比例,剩余都是二级保护建筑。

由建筑师事务所Foster and Partner设计的伊丽莎白二世大中庭把大英博物馆的内庭变成了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占地两英亩(约合8100平方米),顶部由玻璃制成,中央是举世闻名的阅览室,也是英国为数不多的一级保护建筑。在英国19世纪著名设计师Robert Smirke最初的设计中,他打算将大厅设计成一个花园,但是为了设立博物馆的藏书部,1852年到1857年在大厅内建立了一个阅览室并摆设了一些书架,结果把空间全部占满了。1997年藏书部迁至St Pancras的大英图书馆,大厅才得以在时隔150年之后再次向公众开放。

为了改造大厅,大英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建筑设计比赛,在130个参赛选手中,建筑师Foster勋爵胜出,他也是德国柏林国会大楼楼顶的设计者。整个改造工程耗资1亿英镑,英国千禧年委员会(Millennium Commission)拨款3000万英镑作为支持,英国文化遗产彩票基金(Heritage Lottery Fund)也资助了1575万英镑。1999年9月开始改造大中庭宏伟壮丽的钢化玻璃屋顶,它由3312块三角形的玻璃片组成,每一块都各具特色。2000年12月6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正式宣布开放大中庭。“设计的关键部分是让大中庭能有一步一景的效果,让置身于大中庭的参观者能够欣赏到不断变化的新景象。”大英博物馆发言人Hannah Boulton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位于东伦敦金融城附近的老Spitalfield市场则是一座二级保护建筑,它作为一个集市已经有350年的历史了,当时英国的查尔斯国王允许肉禽类商贩在这片集市上从事经营贸易,那时的东伦敦还是一片蛮荒之地。随着城市和人口的膨胀,大批来自欧洲的移民来到这里定居,把本国的手工业产品也带到这里,老Spitalfield市场也日渐兴盛起来,不再是一家农贸市场。

今天,在钢筋混凝土堆砌起来的伦敦金融城,老Spitalfield市场复古的设计绝对是一道独特的景观。最初的设计完成于1885年到1893年之间,由市场里最后一家私人鲜蔬业主Robert Horner聘请设计师George Sherrin完成,在1995年的市场改造项目中,维多利亚式的外墙,房顶以及集市大厅都完好保存下来,这个大型的广场集市成了众多时尚、艺术、手工以及美食的聚集地。

整个改造项目受到了当地商户的阻挠,至今你依然可以把老Spitalfield市场看做是市政建设和古建筑保护之间权衡妥协的产物,老Spitalfield市场的西面被玻璃镜面的现代化办公楼包围,连锁餐厅和零售店纷纷进驻,而东面则还保留着像The Gun这样的酒吧,它曾经是供都铎王朝时期的贵族进行射箭训练的场地,后来则成了靶场。

探析旧建筑加固改造 篇4

关键词:旧建筑,加固改造,经济,质量检测

0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建设进程在不断加速, 对城市重新规划问题摆在日事议程上, 老旧建筑的改建、拆迁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它关系人类活动历史的痕迹与现代文明的矛盾的取舍问题, 和谐协调地继承发展。因此, 对城市现有的旧建筑进行考察, 并对其性能做出合理的评价是城市规划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根据当地的抗震设防要求, 对老旧建筑进行抗震性能评价, 并根据城市的总体规划原则对其提出相应的改造措施。

1 旧建筑加固改造的重要性

基于我国的国情, 人口多, 城市人均土地面积很少, 据调查表明, 20世纪80年代以前, 修建的建筑大多数是低层或多层建筑, 既不能停止使用, 又急需扩大使用面积。

国内外加固改造的技术和经验已相对成熟, 从改造的案例,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按有关资料统计, 旧建筑加固改造比新建可节约投资50%左右, 缩短工期60%, 收回投资的速度比新建快3倍~5倍。由此可见, 发展生产不仅仅只靠新建, 而对旧建筑的技术改造也非常必要, 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 节约了投资, 缓解日趋紧张的城市用地矛盾, 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旧房加固改造中价值工程法理论应用

单纯技术经济上评估很多旧建筑, 应予以拆除, 但由于房屋的使用价值、房屋所有者、投资者的需求及规划上要求的不同以及历史保留价值等因素, 还必须保留它们, 并加以维修改造。显然, 仅以技术经济方法评估还明显不够, 应用价值工程法对传统旧式房屋进行改造效果量化分析, 从中选择最优方案, 是有效解决目前问题的途径。

2.1 价值工程法的应用原理

价值工程, 又称价值分析, 它是以功能分析为核心, 用最低的成本使用产品或作业实现必要功能的一项有组织的活动。应用价值工程, 是把提高功能和降低成本体现在最佳方案中的有效方法。

其公式为:

其中, E为投资决策效果系数;V为功能系数;C为获取功能所需的成本。

在旧房改造中, V值可用如下公式得到:

其中, V1为房屋完好程度;V2为房屋完善程度;V3为社会影响程度;W1, W2, W3均为权重系数 (采用当地调查统计系数结果) 。V1, V2, V3可用下式求得:

其中, F为指标项目;I为指标权重;F, I均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 来确定。

其特点就是尽可能指标定量化, 最大限度地减弱主观随意性的影响, 得到科学的结论。

2.2 旧建筑加固改造中价值工程的单方成本

价值工程中的成本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在房屋寿命内的平均成本, 其公式为:

其中, C0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改造的工程成本;Nr为改造工程的剩余寿命, 年, Nr可用如下公式计算:

其中, K为房屋的损坏系数, K取1.4 (平均自然损耗达72.5%的房屋被认为是已无使用价值, 则100 (设计年限) /72.5=1.4) ;a为房屋折旧率即房屋耐用寿命的倒数, 可根据有关房屋耐用寿命表计算得到。

3 对旧房屋的专业质量检测鉴定

房屋改造前应对房屋的结构现状和完损状况进行检测, 为如何改造提供科学的依据。

3.1 房屋质量检测为改造设计提供依据

改造之前, 进行基础、倾斜、材料、损伤等检测, 正确判断房屋结构所存在的问题和形成原因, 同时对症下药进行改造设计, 对房屋结构体系, 延长房屋使用寿命和资金控制要求是十分有益的, 采用合适的改造方案。

3.2 房屋质量检测为房屋抗震加固提供依据

我国以前的建筑抗震设防烈度很低, 有些甚至根本未进行抗震设计, 改造时, 应对房屋结构加固, 提高抗震性能, 依据质量检测结果, 针对房屋的具体问题, 选择合理有效的加固方法, 同时考虑经济条件及施工的可操作性。

4 旧建筑加固改造理论技术今后的发展

建筑加固改造是一门新兴学科, 各类专业大学没有开设此专业, 有的大学虽设有选修课, 但没有专修课, 因此人才市场上寥寥无几。

建议在大学中设“加固改造”专业, 以满足现阶段需求;建设部应设立专门的机构;组织技术专家、教授着手编写有关建筑物加固改造方面的专业理论书籍;加固改造方面的重大方案, 需经组织各类专家, 经过方案论证和比选后方可实施。

5 结语

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国情, 结合人文、环境、历史痕迹、和谐继承发展、专业技术质量鉴定的必要性及运用价值工程法原理的全面评估作用, 对旧建筑加固改造加以全面考虑, 量化计算评估作出科学的判断以减少主观随意性, 选择最优的改造方案, 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节约建设资金, 对国家社会财富将起到有力的保护。同时, 在“可持续发展”这一国策的引导下, 应重视和发展旧建筑加固改造相关技术, 培养更多的相关技术人员, 扩大技术队伍, 使我国建筑业市场更加成熟完善。

参考文献

[1]崔莹.城市老旧房屋抗震性能的调查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4 (5) :41-43.

[2]陈正德.旧建筑的新生[J].工程与建设, 2008 (5) :848-849.

[3]卫龙武, 吕志涛, 郭彤.建筑物评估、加固与改造[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4]徐至均, 嵇转平.建 (构) 筑物加固改造[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5]刘春, 李克让, 孙长水.建筑物加固改造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旧建筑空间改造设计的方法研究论文 篇5

在我国,对旧建筑的改造也正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缩短工期和对城市肌理的延续等方面的益处,使得改造项目倍受市场的欢迎与重视。

一、旧建筑改造设计模式

旧建筑改造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创意产业园、艺术中心,最为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当推北京原国营 798 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改造的大山子艺术区。二是博物馆,如成都利用旧厂房改造的成都工业文明博物馆。三是改造为其它用途,如上海利用旧厂房改造的哈雷酒吧,北京利用旧仓库改造的藏酷酒吧等等。国内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一起步就呈现出成片改造利用的特点,单体旧工业建筑改造的案例比较少,由此可见国内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比较强调规模效应,比较注重改造利用的投入产出。

二、旧建筑空间改造设计的手法

1、尊重既有的室内空间

所谓尊重既有的室内空间指的是,旧工业建筑的改造过程,应该是一种新旧整合的过程,需在保留原有旧工业建筑室内空间使用功能的同时,对需要改造利用的室内空间,通过设计使利用效率最大化。

2、空间功能转换

利用旧建筑的原有空间,改变原来的使用功能。实现对原有建筑空间的动态保存。保留旧建筑的原有结构体系,更新旧建筑内部设备和陈旧的设施,改造成具有现代设施的旅馆、艺术馆、博物馆等。

3、空间的重新组织

根据新的使用功能,对原有的大空间进行水平或者垂直的划分,形成若干小空间,然后再投入使用。主要适用于大空间的工业建筑,火车站,仓库和废弃的海濱码头。内部空间高大的建筑,可采用内部垂直分层的方法将空间划分为高度合适的若干层空间,可以提供更多的使用空间,造成空间的对比,形成丰富的室内空间层次。

在旧建筑的再利用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建筑空间需要重新进行合并与划分。合并与划分按其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

(1)垂直方向的划分

垂直方向主要针对楼层的划分——地板与天花的位置进行变动。空间的合并可以提供更大容积,形成更为壮观的`空间效果,提供更大的使用灵活性;空间的划分可以减小空间,提高空间使用的效率。

(2)水平方向的划分

水平方向的空间划分与合并主要在结构允许的范围内改变墙体状态和位置,其目的也在于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或适应新的功能需要。

它主要有三种方式:

①.绝对分隔:以承重墙体或轻质隔断全部分隔,这种方式有良好的遮挡视线和隔声效果。

②.局部分隔:空间以不到天花或墙面的割断进行分隔,使得建筑内的各个部分在空间上有一定的联系。

4、空间扩充

(1)插入新空间

新的功能必然会对旧的室内空间提出新的要求,有时就需要在原有的旧建筑之间加建新的功能空间。插入的新空间中最常见的空间有:楼梯、走廊、门厅和中庭等。

(2)扩建改造

根据新的功能对室内空间的要求,在原建筑的室内上方或室内中间加建新的功能空间。由于局部加建的部分涉及整个建筑物受力的变化,首先需要对整个建筑的结构情况进行分析,对局部加建给整个建筑物受力影响进行精确计算,局部加建不会对原建筑带来危险时,才能采取相应的加建措施进行加建。在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或者与原建筑关系密切的空间范围内,对原建筑结构适当的扩建、加建,使新旧建筑形成一个整体。扩建改造可以通过垂直加建和水平加建的方法使建筑本体满足新使用功能。

(1)垂直加建

a) 顶层加建

顶层加建常见于住宅改建中最常见的方式。在沿街建筑的改造中,设计师应当考虑街道的景观视线,控制加建层的高度,将屋顶沿原建筑的边缘后退,避开行人的视线,以免新建体量由于分格不同而给原街道景观带来的负面影响。

b) 地下层加建

向地下要空间往往是解决许多问题的好选择。法国卢浮宫的改造就充分的利用地下空间建立交通中心,缩短冗长的参观流线,解决交通问题;在地下空间内布置图书馆、商店、餐厅、视听室和停车场等,圆满解决了原卢浮宫展览馆面积不足现代化功能无法实现的历史遗留问题。地下要空间的拓展令卢浮宫重获新生,再次成为巴黎的文化标志。

(2)水平加建

水平加建对旧建筑结构影响较小,技术上也较垂直加建更为容易,因此是广泛使用的一种建筑改造方法。

a) 周边式加建

周边式扩建要求在原建筑周边有较大空间,无须对原有建筑做大改动的情况下,满足新的功能需求。

b) 分离式加建

分离式扩建是在原建筑与扩建部分之间留一定的空间距离,围合出庭院或广场,既能缓解新旧建筑之间的冲突,又能提供休憩,观赏的场所,加强新与旧之间的联系。给原建筑添加了一个新外衣,从而产生了一个全新的建筑。设计师将原建筑和新建顶棚的中间空间作为工程的重点,庞大的水平空间改变了原有的建筑的内外概念。

5、空间整合

在原有空间基础上对空间形态、内部组织结构、室内路径的二次塑造,改造力度较大。旧工业建筑室内空间的改建中,由于旧建筑室内空间已经不能满足新的使用需求,所以很大一部分是重新进行合并划分的。建筑设计师在了解了使用者的目的及要求后,对原有的室内空间重新规划设计,在充分考虑承重等结构因素后,适当改变内部墙体的位置及状态,达到提高内部空间的使用效率、满足新功能要求的目的。

对内院进行改造,增加采光屋顶使内院转化为中庭,可以增加新的服务功能,解决内部交通

组织以及采光和通风等问题,改善内部空间效果。

[1] 鲍家声,龚蓉芬.旧建筑,新生命——建筑再利用思与行[J].建筑师,90 期

[2] 布莱思·劳森著,杨青娟等译.空间的语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陈易.室内设计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1

宋微建谈旧建筑改造 篇6

在中国,最火热的是工地,许多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又有许多老旧建筑被推倒、重建, “拆”字一度成为城市改造的极大标签,富有视觉震撼的圆圈和斜杠,中间躺着鲜明的“拆”字。很多人说,这是经济发展的符号,也有一类人,冷静地对待时代的变迁,珍惜历史建筑的气息,希望尽可能地保留一座城市原有的历史印迹。宋微建显然是后一类的典型人物。

他擅长旧建筑的改造,项目类型包括了酒店、会所、博物馆、别墅、商用空间、老街规划、乡镇街道规划等。在他看来,“保护旧建筑,目的不在于运用它的材料,而是要保有历史文化气息。”这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悟,也显现出作为设计人的责任。改造后,“新建筑都要与旧有的建筑有所关联”,为的是既可保留旧建筑原有的风貌,又能明晰地呈现新建筑的辨识度。

当我们提出如何对旧建筑进行改造时,其实早已预设好了很多命题。宋微建承接的改造项目本身所涵盖的范围就很广,既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改造,像朴园,也有如苏州山塘街的历史老街规划,同时也游刃有余地进行着像小海发廊那样不受历史要素限制的个案。所以,与宋老师的访谈基本上包含了旧建筑改造的种种。他提出,“我们必须按照比较好的传统工艺进行更替,才能不违背历史原貌的恢复。”这是他一以贯之的设计理念,也是古建筑得以留存的价值所在。

《现代装饰·家居》对话宋微建在国外,旧建筑改造有不少成功的范例,譬如巴黎的卢浮宫,贝聿铭就做了很多创新的改造。反观国内,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也开始大兴旧建筑的改造,苏州桃花坞博物馆也算是您很富代表性的旧建筑改造项目之一,据您的观察,中西方建筑的改造所因循的设计理念有何差别?

宋微建:旧建筑改造实际上近些年才开始,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旧的换新是顺理成章的,要么保护,要么推掉。旧建筑改造一个重要的源头就是要保有旧建筑的特点。如果把旧的换成新的,就不属于旧建筑改造的范围了。保护旧建筑,目的不在于运用它的材料,而是要保有历史文化气息。无论如何改造,新建筑都要与旧有的建筑有所关联,不能将它当成新建筑重新做。对建筑而言,要改造,结构和表皮都要保留。

中西建筑一个是石构建筑,一个是木建筑,除材料外,西方建筑可能在色彩上更趋向浓烈一点。东方建筑则用木材,它取材方便,又蕴含着生的迹象,折射出中国人对自然的认识。无论在东西方,旧建筑改造目前最安全的改造方式还是叠加或镶嵌,可以做加法却不能做减法。至于叠加或是镶嵌会不会改变原有建筑的样式?检验的唯一标准即是这一建筑若为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古建筑,无论运用了叠加还是镶嵌,在需要时,是要能原状恢复的。

您做的苏州山塘街改造的这个项目是否就属于在适当的时机需原状恢复的?

宋微建:要说古建筑的原状恢复,我们先来说说桃花坞历史街区吧,它最初的指导思想是要铲除重做,建新的创意园,这种手法带有毁灭性,当然现在这个项目也搁置下来了。对老建筑的恢复必须要保留,要把所有老旧建筑编号、入库,然后再尽量运用传统的工艺、老的材料将它原样恢复,这称之为“落架大修”。现在把拆除的东西通通变卖,又重新做,显然不符合古建筑保护的基本要求。若一些老建筑改变用途,后期通过叠加或是镶嵌的方式进行改造,条件允许下也可考虑开窗,但它在需要时都是可以恢复的。

有的人觉得苏州山塘街要原汁原味的,像老木头、烂木头、烂墙都要恢复,保持原样,但其实中国的建筑寿命都很短。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国际上对中国的“落架大修”同样是不认可的,觉得它违背历史,连老的痕迹都保留不下来。其实,这又要归结到西方作为石构建筑与东方建筑的差异上。我们所谓保存历史的痕迹,是注重它的样式及工艺。至于它上面的灰尘,中国的墙体无论是砖也好、木头也好,两三年就会有老的迹象。

我们必须按照比较好的传统工艺进行更替,才能不违背历史原貌的恢复。现在传统的材料大部分是可获取的,但像在故宫修复时,发现已找不到1米直径的大料,这可能就要采用其他的某种材料来替代。至于选材,像过去的材料,都是浸泡在水里多年,自然干燥的,现在则采用人造的干燥手法,还是有些不同。但可喜的是,榫卯、交榫等传统工艺还是保留了下来。

您刚才也提到“落架大修”更多的是运用在古建筑的保护上,既要保留古建筑的气息,又要与现在的功能需求相契合。吴良镛先生说过旧城的更新有三个含义:一是再开发、改建;二是整治;三是保护。这也适用于旧建筑的改造,对于旧和新的部分,哪些是要剔除,哪些是要保留的,哪些是要创新的?

宋微建:作为一个城市来说,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历史记录,这是最理想的。哪怕是文革建筑,有条件的话也要保留。至于哪些该保护,一是国家立法规定的历史名城、名胜,名城是要有成片存在的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像苏州桃花坞,它作为历史保护区是绝对不能更替的,这是刚限。二是从城市的角度,若旧建筑可作为历史的记忆,虽然不列入立法范畴,我认为也当保留。

对历史名城街区的立法保护,我国是从2008年才开始正式立法。发展至今,业内对历史保护的认识也一直在变化中。像之前我在微博发出的“保护桃花坞”的呼吁就是基于这一背景之下。过去,人们混淆了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街区的定义,再者,二者的执法主体是分属文物局和住建部。住建部有规划职能,是需考虑如何保存历史建筑,在这点上桃花坞事件是对专业规划人员缺失的问责!

有的地区没有历史保护区,但从情感上,从建筑、文化的专业角度,我们对于历史保护的认识是不够的,再加上立法较滞后,过去战争、文革动乱、改革开放等历史进程使得中国的古建筑量已非常少了。整体上来说应该以保护为原则,对那些还未列入保护的,可考虑有机地更新。像中国古街都是在历史中慢慢建起来的。有的年代流行朝南,有的喜欢朝西南的,有的人生辰八字要偏东西方,各个建筑的主人不同,建筑形态也是丰富多彩的。在当代世界中让世人称道的有多少现代的街道?城市要更新,要对自来水、通电、空调等现代设施进行配套,这在西方已做得非常成功,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nlc202309031520

桃花坞博物馆的改造,应该算是单体建筑中最典型的有机更新了,它是民国时期的建筑,在文革时也加建了一部分,您当时是如何界定拆与留,从而把控好旧与新的比例?

宋微建:这个项目是当地文化局长直接找到我,他跟我介绍,这个园子是民国时期建的,是苏州最后一个园林。文革期间被苏州防疫站借用了,老建筑保存得还可以,只是加了很多不伦不类的新建筑,希望按照民国样式重新改造。当时我就断然拒绝,仿古会变得很假,既然不该加上去的建筑是现代人所为,就要让它有辨识度,然后在形式、材料上与旧建筑有所联系。新的建筑加上砖和木构部分,使它和原来民国建筑有所联系,又具识别性。说实在的,我在对老建筑整改时,几乎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把它恢复原状。

宋老师,您刚才说重新加了木和砖,指的是庭院的小平层么?

宋微建:是的,它是文革时期加建的,我给它重新“穿衣戴帽”。原来的外墙是混凝土石灰,后来加上了砖,屋顶则用上了木构。至于天井的圆洞门,建园时是有的,后来被毁坏了,文革期间重建,保留了当时的砖雕。而门两侧的围墙原先是黄石墙,后来汪精卫夫人住进去后加了砖,我们等于是通过现代的手法恢复了部分的原貌。

您设计的很多项目,包括酒店、别墅,甚至发廊都涉及到改造。像小海发廊这个项目的改造相对于历史街区或是历史建筑的改造,更少受到历史因素的制约,对您而言,是否能发挥得更加自由?

宋微建:小海发廊的结构和细部甚至钢制的门窗、地板、装饰线,都是延续原来的风格,它与外部建筑的年代是完全吻合的。钢制的窗、门,在那个年代的上海用得非常普遍。只是在改造中,我们运用了兼顾建筑风格与现代时尚的吊灯、家具等,既有风格上的混搭,又有年代上的交融。假设快速设定一个命题,将发廊改造成咖啡馆。其实只要将吊灯取掉,再放入咖啡桌椅,二三十年代上海咖啡馆的味道就营造出来了,这也是古建筑改造很重要的特征和要求——改造不是体现在装饰上,也不是在结构上,而是在陈设上。

去年您做了苏州上林苑别墅的项目,融入了您个人对苏州园林的理解,这与您本身是苏州人有关联么?您的很多改造个案也都是在江浙地区,是否会将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及审美思维融入到旧建筑的改造中?

宋微建:这一点非常重要。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建筑的独特语言,我认为它不仅仅是江南的,更应该是全中国的。我把园林造园总结为四个要素,一是屏,强调含蓄,要“藏”,要迂回,不要开门见山。空间是越隔越大,越拆越小。中国人讲建筑的深度为“进”,隔了以后才能“进”,庭院深深就是这个意思。

二是曲。园贵深,不曲不深。造园时,要在空地上营造出一个世界来,它所吸取的自然因素和西方建筑是完全不同的。西方求平,求序列、求对称,而中国自古以来求变、求曲,为的就是效仿自然。

三是借,就是因地制宜,像做朴园时,门口的框架结构很多人都觉得当把它拆掉,但古代的这些东西都是可以利用的,能带来很多新的启示,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谁与我同坐,清风明月我”,这是来自苏轼的词,也暗喻了取法自然的关联,坐在亭子里有清风、明月、我,借了天、地,就会想如何将天、水面、倒影设计进来,为创造的空间提供好的景致。“借”在园林中用得最多的还有亭子。亭子是特殊的建筑,也可以把它称为伞,可遮阳、遮雨,视线是不遮的,不需花任何代价就可以把景拿过来,为我所用。

最后一条是寄,寄情于物。中国人创造了一些独有的方式,比如说盆景艺术,能在很小的空间里享受自然。还比如把玩小石头、水仙花,人的境界也会随着固有的载体而联想到自然,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思维方式。

无锡灵山大佛古竹老街的改造属于乡镇街道的规划,改造的是农民的自建房,是什么缘由让您接触到了这个项目?

宋微建:灵山大佛旅游景点周边的房子很多都是农民自建房,要么太城市化,有的还粗制滥造,没有文化色彩。之前找了一些机构做规划,要为新建筑“穿衣戴帽”,做坡顶,但花了三年时间做了三个版本都失败了。我接手时感到有一些难度——街道周围有的建筑有六层高,但中国传统民居是没有那么高的。后来的解决办法,就是忽略掉四层以上的建筑,不做修饰,当成布景。改造花费来自景区补助,农民也比较能够接受这种方式。这类项目体量大,且要做出新型的农村建筑风格确实很难。最近我还在做一个公益项目,为河南新县进行古村落改造。方案刚刚通过,古村落历史很悠久,有七、八百年历史了,但很贫困,环境也恶劣。这个项目是当地政府出资,我们则是进行公益设计,免费做。工作量很大,如果要设计费的话,这个项目估计就做不成了。我们的目的就是想做出原来建筑的本来样子。

四川什邡市渔江村的重建重现了当地民居的现状,对苏州园林的体悟,特别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也同样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您很重视历史传统,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也身体力行,作为设计人,您在设计的过程中是怎样去思考、挖掘、运用中国传统文化?

宋微建:我做的项目大多和文化有关,我觉得中国文化在未来并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而被抛弃,相反我觉得它是宝贝,是被遗漏了。我深切地体会到中国人的思辨能力,尤其是我们作为设计师要好好学习。

刚谈及的民国建筑的改造,里面蕴含了很多哲学思维,不是简单的城市化,是需要用智慧去思考,而恰恰这些东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比比皆是,无论诗歌还是绘画都可从中获取无数的营养。相信,全世界也希望中国设计师能有独特的设计观,用独特的设计方式呈现出好的作品。

很多人对中国文化有一种抵触,或是害怕,看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吓得不敢入手。其实,每个人都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只要花点时间认识它,它就在你的脚下,在你的细胞里。

谈中学内老旧建筑物节能设计 篇7

目前我国校区教学楼绿色环保设计还处在未起步或是初级阶段, 教学区内虽铺设了各类控制传输数据线, 各类教学用仪器设备安装较多, 但均为孤岛式。这些教学用的仪器设备一般包括投影仪、电脑、广播设备等;同时, 一般的, 一个可容纳40名~45名学生的教室安装了9座2联装或3联装日光灯灯具, 控制开关为人工控制的机械式开关。

耗能情况统计:

1) 投影仪在没有教学任务时并不是切断了电源, 而是让其处于休眠状态, 教学用电脑的主机处于关闭状态, 但其显示器仍处于开机休眠状态;广播设备为休眠状态。

2) 灯具耗能情况, 在光线不足时的夜间与阴天时灯具全部打开, 但是由于是机械式开关, 即使是在学校与老师的教育与管理下, 经常人走灯不灭, 并还存在1人在教室, 打开全教室9座灯具, 最理想的情况下也是打开由1个开关控制的3座灯具。

3) 一般的公立普通中学的防暑设施普遍采用电风扇, 与电灯使用情况相似, 同样存在着大量人走扇不灭的情况, 一般一间普通教室安装数为6具壁扇。

因此随着时光流逝的每一分钟之内, 每个教室内都有着大量的能源消耗, 以不起眼的教学用计算机为例, 休眠状态下的功耗为5 W左右, 1天为120 W·h。

我国国内石油生产只是在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初短暂的20年内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成为短暂的石油出口国,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转为纯进口国, 由于能源价格的问题, 在我国国内一次性能源的生产和消费能源中, 煤炭约占3/4;以2011年数据为例我国消耗量为40亿t, 占世界煤炭消耗量的47%;其他1/4为石油与天然气。无论是坊间还是科学证据均指向:由于一次性化石能源的消耗, 现阶段的空气中CO2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140%, 由于CO2的增加, 加剧了温室效应的影响, 由于化石燃料燃烧时产生的各类细小颗粒, 加剧了PM2.5的溶度, 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基于此, 在不增加其他成本的前提下, 绿色环保的校园设计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设计思想

1) 以教室内红外探头与摄像头为数据采集来源进行灯座打开方式, 同时保留原有机械式开关。教室内加装一个带光线感应器的能自动动作的开关, 对教室内的灯具进行管理, 思想为:如果有人进教室, 在光线不足的前提下, 打开一具灯座, 提供照明;原理:红外探头与摄像头数据传至中央控制机房进行认别, 在1人~9人的时候, 只能开启一具灯座;随人数据的增加, 相继打开, 如果进入教室的人离开, 则相继自动关闭灯座。如果是分散坐在教室内的各个位置上, 人数达到一定数量, 由认别信息进行相应区域内的灯具自动打开。

保留原有机械开关的目的主要是考虑到任课教师根据教学任务进行相应的灯具开启或关闭, 具有最高优先权, 进行机械开关的开启与关闭时, 需要教师进行相应身份确认。

2) 教室内的各类孤岛数字设备状态信息均上传至中央控制机房, 由中央控制机房进行相应的管理。不在教学时间内, 所有数字设备均切断供电电源, 只保留红外探头与摄像头供电, 保证其他设备不再消耗电力资源。

3) 教室内电风扇控制。主要为中央控制机房按天气气温进行控制。具体来说为:天气气温达到35℃后, 打开风扇控制开关线路, 学生与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进行风扇开启与关闭;在午休与夜间风扇控制开关线路则进行关闭, 保证不会出现人走扇不灭的情况发生, 同时考虑到周末进行的社团活动占用教室情况, 则按摄像头与红外传感器的数据进行相应区域内的开关线路打开与关闭。

3 节约能源测算

以1间教室内9座灯具, 27根灯管为例, 每天节约1 h开灯时间, 灯具与风扇节能估算表见表1。

以1间教学用教室电子设备功耗节约为例, 每天节约12 h时间, 教学用仪器节能估算表见表2。

由此, 1间教室每天的节能量为1 752 W, 即1.7度电;以一所高中校园为例, 基本有40间以上的教学教室, 辅以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以及美术、音乐、绘画、体育、英语听力、形体舞蹈、图书馆等公共教学区间, 一所高中校园一般存在着300间以上各类教学、学生生活用房, 按以上思想一所高中校园每天节约电量为525度左右。一个月则可以节约用电量为15 768度电。按已有资料表明1 t标准煤发电量为3 333 k Wh (度) , 那么一所普通的高级中学只是将一个月内不经意浪费掉的用电量节约起来, 可以少烧4.6 t煤, 真正的做到节能、环保两条腿走路。

4 结语

目前各类公立与私立中学教学区内的电器使用量日益剧增, 减少不必要的电能损耗, 势在必行, 在教师的督促与学生自觉的基础上, 引进智能管理系统不失为有益的补充。通过估算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通过教室内的摄像头与红外传感器捕捉到的信息, 经中央控制机房处理进行合理控制教室内的用电设备的开启与断开是可行的。

2) 从设计理念上只需要增加控制程序与系统功能实现工作, 借用现有的数据线路, 增加成本较小。

3) 在中学阶段进行此类工作, 除了产生直接的绿色环保效益, 更重要的是将绿色环保理念在日常管理中进行, 间接的达到教育功能, 且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吴方清.城市小区构建生态绿色环保方案分析[J].山西建筑, 2015, 41 (1) :14-15.

[2]白宜诚, 杨学顺, 肖建平, 等.单总线技术在地电场多电极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J].中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35 (3) :458-462.

城市旧建筑改造再利用 篇8

一、我国城市旧建筑再利用概况

解放初期, 治理城市环境和改善居住条件成为当时城市建设中最为迫切的任务。当年, 中共刚建国, 国家缺少资金, 因此, 当年不能建设很大的新项目, 当年国家只能挑选几个环境最差、最严重的片区进行专门改造。当年, 由于技术与生产条件都较差, 只是对旧建筑进行简单的修缮, 只要可以住人不漏雨就行了, 因此, 维修成为当年建筑行业的主流。此后, 随着当年北京龙须沟的改造效果及上海棚户区改造的反响来看, 这些案例是相当成功的。到了后来, 一些有远见的建筑设计师把旧建筑的研究进行扩大, 一些建筑师对国内各个历史性建筑, 具有年代久远的国家级文物建筑进行研究。经过不断地进行改造及修复, 我国逐渐有了一整套修复古建筑的方式及经验。到了八十年代中期, 以张复合教授为代表的部分学者开始认识到了近代建筑的历史价值, 将对中国近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纳入了视野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于这些历史建筑的特殊性, 必然决定了对待它们的态度是以保护为主导的思想。对它们的认识也主要集中在其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上, 更多强调的是整体建筑空间和形象的保存。

进入21世纪以后, 特别是近几年, 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迅猛, 国内无论大城市或小城市, 甚至连小乡镇都在大兴土木, 都在建设经济开发区, 那些原有的城市工业建筑被人类所废弃, 并且随着城市的扩大, 原本是在郊区的工业建筑, 变成了市中区, 这类旧建筑居住又住不了, 在市中心位置又影响美观, 因此, 笔者认为对其进行旧建筑改造很有必需, 这类建筑的再利用改造越来越被社会各界重视。

二、我国旧建筑改造的现状问题

1. 忽视当代建筑的保存与改造

如果说人们对拆除古代建筑和近代建筑还有所顾忌的话, 那对于推倒城市中广泛存在的、但已显破旧的当代建筑, 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建造的当代建筑则是心安理得的。就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现状来看, 各地政府要求城市三年大变样, 一年一变的政策指导, 将旧建筑的拆除改造作为政绩, 对那些将建好没几年的建筑给拆除掉, 重新建, 既使有几个项目是对旧建筑改造的, 也只是表面工程, 把表面贴贴大理石, 使人们在外面来看起来较为美观, 孰不知, 建筑内部被改得粗制滥造, 使其面目全非。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 一方面与大的社会风气、领导意识有关, 但另一方面也与我们专业工作者缺乏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些旧建筑同样也不乏精品, 同样也是城市发展变化的见证, 同样也蕴含着丰富的建筑文化内涵, 毫无疑问这些建筑也是城市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 法规、规范不配套, 改造难度大

旧建筑资源化再利用在我国兴起比较晚, 所以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相应的法律、规范尚未建立, 由于无法可依, 故而旧建筑的改建也不得不遵循一些比较严格、苛刻的现行规范。建筑师在改造旧建筑时, 很难放开手脚, 大部分只能在局部做点小打小闹的改动, 使改造失去了意义。此外, 很多旧建筑由于时代的局限性, 在结构、材料等方面很难达到现代化功能的要求, 也无法完全满足严格的规范标准, 改造难度加大, 从而使改造计划破产。目前看来, 滞后的法律规范已成了旧建筑资源化再利用的绊脚石, 亟待加强研究。

3. 方法落后、标准的单一

在改造方法上, 设计者通常把改造的精力集中在建筑本身的形式和形象上, 对传统符号的模仿和抽象成为改造设计中普遍采用的方法, “神似”或“形似”仿佛成了评判改造成功与否的标准。这种标准, 说到底是一种形式本位的标准。事实上, 这种“博物馆”式的改造方式毕竟只能适用于一小部分旧建筑。对于大部分旧建筑来说, 只有对其进行适合于现实需要的功能上的更新, 才是使之真正的融入现代社会、重新获得生命的关键。实践证明, 对旧建筑的改造不仅仅意味着对原有建筑特色的延续, 更重要的是一种创造。上海苏州河沿岸许多废弃的旧厂房被改造成私人工作室、餐厅、旱冰场、酒吧和舞厅的尝试, 使这片衰败的旧工业区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这种现象, 似乎可以为我们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

三、旧建筑改造再利用对策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旧建筑跨越了历史的不同阶段, 因而在文化表达上具有区别于新建建筑的特点。文脉与能源、环境不同, 它拥有时间的向量, 一旦失去便再也无法重生, 这一点是改造或新建的权衡中弥足珍贵的文化砝码。

1. 实施监督

在旧建筑改造的过程中, 规划的作用不可忽视。有些规划方案无视历史人文环境和地段肌理, 对那些所谓的世面流行风格生搬硬套, 对一些新的方案也不去调查研究其可行性, 只追求方案的新奇性就盲目地定方案;同时, 管理与监督方面也有缺失, 导致旧建筑改造过程中很难把真实思想落到实处。因此, 笔者认为, 这要求根据我国国情出发, 来制定一套监督管理机制, 使旧建筑改造相关方紧密配合在一起, 对那些特殊地段的规划审批、建立专门的开发机构、规划手段与经济手段结合、加强建筑师与规划师的协调等一系列内容, 以保证在城市发展中地域特色得以突现, 街区肌理得以保护, 古旧建筑得以利用, 城市记忆得以延续。

2. 政策调控, 激励更新

旧建筑改造再利用首要政府要有支持措施, 就是由政府对一些重要且改造费用昂贵的改建项目进行经济援助, 以经济补助的形式鼓励旧建筑业主及开发商参与改造,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私人业主的经济负担。其次是调整措施, 就是通过采取一些措施, 允许开发商获得额外收益, 从而调动他们的改造积极性。如参加旧建筑改造的项目, 政府允许开发商通过加大建筑密度或高度的方式, 额外获取部分建筑面积, 或通过转移开发权的手段将旧建筑的开发权转移给别的开发商, 而另外提供建设基地给旧建筑业主。最后实行税务激励政策, 则是通过减缓税收, 实行税务奖励的方式进行激励。

3. 制定相关法规, 实现科学设计

论建筑的“新”与“旧” 篇9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无法回到过去,除了文史记载的史料之外,建筑成为了我们研究不同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最直观,最有力的研究依据,是我们传承历史文脉,弘扬传统的有效途径。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文料史书只能让我们从思想上去想象当时民族文化,而建筑就不同了,它可以让人直观的感受到不同时期的生产生活情景,感受到不同历史文化的变迁,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栖息之所经历了众多的变化,其实也就是因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变化和生活习俗的变化所引起的。在现代我们研究各朝建筑发展时,好多只能通过史书了解而缺少现实的东西。这样难免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误差,以至于对文化的理解不到位。

我国的古代建筑大都以木构形式存在,而不同于西方的石构建筑可以长时间保存,所以遗留下来的建筑都是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例如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南禅寺大殿,它位于山西省忻州五台县,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也是亚洲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称唐代雕塑艺术的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2)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不应该尽数的丢弃这些具有研究价值的建筑。

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去看待这些旧建筑,如何去保护它们成为了一个现在仍争论不休的问题。时代在发展,文化在发展,建筑也在不断的更新,这对于旧建筑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对于建筑的定位不断的更新,用现代化建筑代替旧的建筑,还是保留旧的建筑而另辟新境建设现代化建筑。现代化城市要有现代化的建筑风貌,旧建筑过多可能会影响现代化进程,这就直接决定着旧建筑的去与留。

新旧建筑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永远存在的,那么应如何去处理这些矛盾,我认为应该视建筑的自身价值为依据,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旧建筑都应保留,也不是都尽数的拆除。我们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已经有许多无法挽回的失误,令人痛心不已。那些有价值的建筑一旦拆除就无法再恢复,重建也没有太多的意义,假的仍旧是假的,是不能够作为研究依据的。对于旧建筑的保护其实路径是非常多的。例如为保护古建可以移建,这种成功实例现在已经有很多了,技术也已经比较成熟;对旧建筑的一些适当改造继续让它发挥自身的价值,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途径,也符合我国节约型城市建设的方略,何乐而不为呢。

旧建筑的保护虽然是困难重重,但是我们不应该回避这个问题,应该认真的去解决它。但是由于缺少科学的理论指导走了不少的弯路。如北京四合院街区的改建不但没有有效的去保护还大肆的扩建新建了不少建筑,使得该街区布置凌乱,失去了原有的风貌,新的不新旧的不旧。我们应该引以为戒,认真的思考,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务必在以后的改建中做到完善。

在当今时代我国正面临着一个城市飞速发展的全盛时期,城市建筑的更新速度加快,那么新建筑与旧建筑之间的冲突将更为突出。在这关键的时期我们应该保持头脑清醒,慎重的去对待每一个焦点,要清醒的认识到历史文化资源不可再生,老建筑拆一个就少一个,新的假古董是不能代替它的,要做到尽量能保护就保护,对每拆一幢都应认真进行论证分析,要尽可能多地留下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一个城市的原有文化底蕴,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内涵。

3)新旧建筑应该追求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现代化城市建设是多元化的,需要新旧建筑的融合,保护城市的多样化。新旧建筑要和谐共存,可以冲突,但不能杂乱无章,要有一定的秩序来协调两者。城市要发展必然会对一些无重要意义的建筑进行改建和扩建。这一点上可以借鉴日本新陈代谢学派的理念,即模仿生物的新陈代谢,捕捉城市及建筑的成长,变化,增殖的过程,在确定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按功能要求的变化来更新建筑的要素,这些很值得学习借鉴。

现代城市建设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有不少城市对旧建筑进行改建扩建不仅使原有面貌破坏殆尽,也使新建的建筑不伦不类,整体就是一个糟糕。但是也有做的非常好的,是新建建筑与旧建筑和谐相处,而且彼此增辉。例如卢浮宫扩建工程,玻璃金字塔建造。

历史背景:

悠久的卢浮宫是一个宏伟堂皇的宫殿,内有无与伦比的艺术收藏品,但却不适合做一个博物馆。这里约90%的空间被绘画、雕刻、陈列占据,仅10%的空间用来储藏和办公,更无法修复和研究。每年约70万人来这里,但交通混乱,有十多处地方可出入,但无集中中央入口。

扩建工程是由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过问并决定主要问题,他选定贝聿铭作为扩建工程的建筑师。贝大师经过一番考虑,决定将扩建工程放入地下,只在入口处用一个玻璃金字塔与老建筑呼应。

卢浮宫是法国人精神上的一个骄傲,贝氏的方案一公布,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应,90%的人赞成这个计划,但反对金字塔。

贝聿铭在巴黎卢浮宫的扩建工程中,有意将扩建部分放置在卢浮宫的地下,避开了场地狭窄的困难,造型简单,通透明亮。

贝氏方案关键在新创造的空间完全建在地下,玻璃金字塔覆盖着主要入口并给下面各层带来自然光和活力。地下设餐厅,快餐部,影剧院,图书馆及最缺乏的后勤服务部分如储藏,车库等。且把卢浮宫的各部分在地下完全联系了起来,综合解决了功能等问题。

主入口玻璃屋顶的形状选择金字塔,因为它不仅有最小的表面积,且反映不断变化的巴黎天空。贝聿铭曾解释说金字塔既不模仿传统,也不压倒过去,反之,它引导将来,从而使新旧建筑的结合达到完美。其在卢浮宫广场,在扩建和原有建筑之间形成鲜明的图底关系,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两者之间激起了碰撞火花,打破了旧有的秩序,极大地刺激了观众的视觉,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这种奇异和冲突,正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手法,也符合观众的审美意趣和追求新奇的心理。

再例如国家大剧院和中央电视台演播大楼。当这两个建筑出现时,人们都惊呆了,有说好的也有说不好的,但是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只能等待历史的见证。但是平心而论,国家大剧院和玻璃金字塔同样是处于一个国家最核心的历史文化保护地区,同样用玻璃、钢等现代材料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样以一种简单的几何形体符号出现在国人面前,同样以材料的轻盈外形与周围厚重的石材、混凝土等材料的传统建筑形成尖锐的冲突,同样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同样被国家专业人士臭骂若干年,同样解决了周围文化与建筑使用中最现实的矛盾和若干冲突,同样在古老的城市中呈现了一种活力。可以想象国人也许会在10年后爱上大剧院如同法国人以金字塔为傲一样。设计造价8亿美元的CCTV新大楼带给公众的视觉冲击最为强烈。这座建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引发了很多争议,或许这正是中国过去几十年发展成就的最贴切写照。建成后,它将成为中央电视台这个中国唯一全国性电视台的象征,同时,它也是规模仅次于美国五角大楼的世界第二大办公楼,但是依然存在很多争议。在我看来新事物的诞生让人们去接受总得需要一个过程,每个人审美观都是有所差别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许人们会认识到这一点。重新去看待这些建筑,还它们一个辉煌。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建筑,也许现在在很多人眼里许多新旧建筑相融合的不是很完美,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审美的不断变化,终究会还它们一个清白。

4)城市文脉的承继是城市发展的重点。

一个城市要发展,新事物的注入是必需的。但是新事物的注入就引发了继承与发展,弘扬传统与创新的问题。历史是一个城市的根本,是一个城市文化的源泉,所以在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同时必须重视城市文脉的承继。虽然这方面的意识大家都有,但是还是有很多做的不好的地方,误区仍然不少。在现代的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中既要追求对历史文化的弘扬又要追求都市国际化,不断的有新建筑诞生,但是就建筑风格和形式而言,令人满意的建筑不是很多。社会在发展,建筑也在发展,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是必须有新建筑诞生来注入新的活力的。

从规划角度来看正如李先逵先生所说的那样:“应该有一个给建筑创作创造条件、定好位的问题。也就是在什么地段给建筑设计出好题目。”建筑创造既要有历史文脉的承继又要有现代化气息。在现代城市规划时我们要尽量地减少新旧建筑之间的矛盾,处理好两者之间的问题。我们可以进行分块建设,把不同时代的建筑进行分区建设,尽可能的避开两者的冲突。当然也不免会有必须共存的地方,这时我们就要从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从建筑的体量、尺度、外观、色彩等方面寻找两者的结合点,必须尊重原有建筑。但这并不是让我们一味的去模仿旧建筑,要有创新,摒弃新旧建筑拼接生硬,缺少过度艺术的建筑行为,要从深层次的去体现城市文化内涵,体现中华文化和精神气派。

城市是历史的产物。处理好新旧建筑的关系是城市发展的关键,也是城市艺术水平的集中体现。建筑总是从新到旧的,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这些问题,把它们的冲突最小化,让两者更好的和谐共处,彼此增辉,努力的去维护城市的美学风格,让我们的城市更加丰富绚丽。

参考文献

旧工业建筑改造方法初探 篇10

1 改造的意义

虽然随着20世纪60年代《威尼斯宪章》的发表,便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建筑遗产保护运动,但近代工业建筑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工业建筑镌刻着城市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承载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的记忆,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旧建筑的再利用可以避免因拆毁重建而导致的大量资源浪费。据统计,全世界的固体垃圾约35%来自建设工程,其中包括建设施工过程以及为生产建筑材料所进行的生产工艺过程。同时,还可以避免建筑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尘埃和噪声对环境的污染,具有现实的环保价值。因此无论是在城市的历史、社会,还是经济层面上,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都具有持久而深远的意义。

2 旧工业建筑改造方法研究

2.1 重视室外环境的改造

由于长期的衰败与没落,城市环境改造又无法较多地涉及相对独立的工业区,旧工业建筑周边环境大多以“脏、乱、差”为主要特征,这样既严重影响了城市整体面貌,也不利于旧工业建筑的重新开发与利用。因此,要想使旧工业建筑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重新融入老百姓的生活,除了要对其自身进行更新改造外,还要对其室外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改造。因此,在改造中常常通过拆除一些品质较差的景象,并运用现代景观设计的手法来设置一些绿地和广场,为旧工业建筑的更新利用塑造一个生动、积极的场所环境,使建筑与环境达到一种和谐的统一(见图1)。

2.2 功能置换

良好的使用是一半的维护。对于旧工业建筑的保护不仅要维持它的原真性,还要强调使用,注意发挥它在现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我们很少看到历经千百年后一直作为一种用途的建筑,我们常常会看到将旧厂房改造成为艺术中心、博物馆、购物中心的例子,因此将旧工业建筑以功能置换的方式引入商业、文化创意产业或金融等适合现代城市需求并对原建筑破坏小的新功能,使之成为城市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此激活旧工业建筑的经济和文化活力。

2.3 空间的重构

许多工业建筑的内部空间大都为矩形,高大宽敞但却略显单调呆板,显得规整有余而生气不足,也不利于建筑空间的充分利用。因此在改造中在保证不破坏工业建筑原有空间特质的前提下,常常围绕一个中央空间设置夹层、隔断,并运用旋转楼梯以及连廊等元素来打破旧工业建筑空间的单调乏味,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和空间层次变化;另外为避免增加旧建筑的负荷,同时也为了客观的展示其生命的痕迹,新建部分与旧有部分应和谐并清晰地表明其时代特征。因此加建部分一般不采用复原技术或仿制建造,而是完全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的建筑构成手段,使新与旧之间拉开时间层次以及产生令人回味的对比(见图2,图3)。

2.4 材料的对比——钢、木、玻璃等材料的应用

考虑到旧建筑改造的可逆性,水泥、混凝土等强粘结性材料由于其不可逆性,再加上造成封闭的建筑形象与砖石建筑厚重感相互重叠,不利于突出旧肌体的美学特征等原因,不宜在旧建筑改造中大量使用。钢和玻璃则可以与砖石等材料明显区分,它们的运用则可减弱砖石建筑本身的厚重和体量感,同时玻璃与旧肌体相连接时一般使用螺栓等方式,对旧肌体的破坏小、易于拆卸。此外,玻璃所造成的轻盈、通透的建筑形式能与旧建筑的历史氛围形成良好的对比,使时间的痕迹在玻璃廊和钢构架中体现出来,很好的表现了新旧的更替和融合(见图4)。

而木材因其独特的质地而具有多面性,与钢铁和玻璃产生软硬的对比,与砖石墙面形成虚实对比,因此在改造中常常利用木材来创造一种宁静、深远的想象空间。

2.5 构件的雕塑化

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其历史文化性。因此能否保存它们的历史风貌,能否延续它们的历史特征便成为旧工业建筑改造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对旧工业建筑改造过程中,其生命痕迹应该得以充分展示。废弃的管道、机械设备和一些特殊生产构件虽然已不再发挥作用,但它们见证了场地上曾经的辉煌,这些实物的继续存在就是对那个时代历史和文化最好的追忆。为了表现出工业建筑的背景和性格,同时也为了维护其特有的历史氛围,设计师常常将这些构件进行雕塑化处理,使其成为场地的标志性景观以及工业区最具活力的地方之一。

2.6 色彩的运用

工业建筑以生产为核心,以追求生产的功能性、经济性为首要目的。因此工业建筑无论是外围护表皮还是内部空间设置,都与工业生产密切相关,一切要以机器或产品的高效、安全、稳定的生产为核心。这样,对于工业建筑中的生产者———人的关注就退到了次要位置,在情感层面的关怀就更加微不足道了,因此工业建筑常常给人冷冰冰的感觉。所以,改造中常常在富有历史沧桑感的大面积砖墙上点缀一些色彩悦目的抽象图案,在增加建筑时代感的同时,产生一种新奇、幽默的视觉效果,通过这种方式对表皮进行软化处理,来达到弱化工业建筑形象上的硬质性的目的。

2.7 节能技术的应用

旧工业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一般较差,往往不能满足现行节能规范要求,因此常常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或者对建筑的外墙门窗、屋顶等进行改造,提高保温指标,以满足现代使用功能的要求以及减少能源的浪费。

3 结语

告别了大工业时代,步入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信息时代,我国城市工业发展中遗留下来的大量废弃、闲置的旧工业建筑,成为城市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我们通过创造性的挖掘其潜在的价值,并运用现代工艺手法予以新的诠释,可以在提高建筑物有效生命周期的同时,有利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以及保持城市的固有文脉和城市空间的多样性,使旧工业建筑及其所在的区域再现生机。

摘要:指出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已成为当今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在社会、历史、经济层面上阐述了旧工业建筑改造的意义,并从材料、空间、色彩等方面提出了一条旧工业建筑改造之路。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改造,意义,方法

参考文献

[1]颜昌文.旧产业建筑的改造策略及其原则[J].山西建筑,2007,33(16):13-14.

[2]左琰.德国柏林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生[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12,126-128.

[3]徐强.玻璃在旧建筑改造和更新中的应用[J].世界建筑,2006(5):40.

[4]李辰琦,张铃铃.论工业建筑设计中的情感补偿[J].建筑学报,2005(12):13-15.

上一篇:巧用游戏教数学下一篇:当代教师的职责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