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理科历史教学

2024-07-16

高中理科历史教学(精选十篇)

高中理科历史教学 篇1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理科历史教学,尝试

在高中理科甚至在文科班的历史教学中, 经常有这样的“情景”再现:讲台上, 教师口若悬河, 讲台下, 学生死气沉沉;教师声嘶力竭, 学生或昏昏欲睡, 或“忙”于做习题, 看理科类的考试书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态度认识, 另一方面, 教师缺乏教学技巧与方法, 学生对历史课缺乏兴趣。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部分理科高中生的心理, 由点及面, 可看出现今高中理科生对于历史科的求学态度。他们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升学, 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对于他们的这种思想、上课的态度, 为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 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 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圆满完成高中学业, 历史教师在新的形势之下应如何改进教学, 适应新的教学标准, 符合新的教学大纲要求, 如何改变这种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呢?这是每位老师都十分关心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 笔者浅谈几点体会。

一、端正心态, 明确学习目的。

在新课改以来的高中理科历史教学中, 依笔者的观察, 大部分理科生在高二上学期文理分科之后, 专心致力于理科的学习, 对文科所学科目有冷漠心理, 甚至有些理以往是学理的无须再学文科中的历史之类的知识, 而学文的也可对理科不管不问。现在不同了, 新高考中3+X制的实行, 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新的机遇, 也给学生带来了挑战, 特别是理科学生, 更是如此。新教材必修三里就有明确的规定: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观、高尚的情操等。有些学生弄不懂这些与学历史有何关系。归根结底, 是搞不懂“为什么学历史”“怎样学历史”, 学习历史之后是不是真的就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他们还没有真正体会出历史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功能, 只有用心学习之后, 才能真正知晓历史教学的作用。通过历史课的学习, 学生能关注人的命运与生命价值, 人存在的意义、价值与尊严, 人的自由、解放、发展与幸福;能尊重个人价值, 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的倾向;能崇尚自由、平等和独立的人格, 珍视人的完整性;能守护和亲身体会社会的价值, 达到做正义的事, 护公正的法, 用公允的眼光看待一切, 以理智的态度来领悟人的心灵, 从而具有崇高的信仰和高尚的情怀, 当有碍国家利益事情发生的时候, 自觉捍卫国家利益, 具有全球视野和乐于发现他民族他文化特质的审美眼光。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说, 就是用心学习历史、感悟历史, 能够给学生带来希望。如果学生的心态端正了, 那么历史中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里就不再是一些模模糊糊的影子, 那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史诗般的画面就不会干涩枯燥。诚然教科书里采纳的基本史实足以说明当时某个人某件事, 采纳的基本观点都是我们先贤圣哲们用毕生精力探索出的智慧和真理。虽然有一些观点对于学生来说是过于难以理解, 毕竟生活的时代隔了好几个世纪甚至更长。要明白, 课堂教学不仅仅要简单地传授史实, 还要重点突出地抓典型事迹, 做到有的放矢。结合现实, 适当地加以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他们的高尚的情操。因为优秀的事迹能让人感动, 且能成为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卑鄙的小人物让人气愤, 并且引以为戒, 这就够了。只要老师加以适当引导, 理科生们是会接受的, 并且能从其中受益, 从而真正端正心态, 明确学习的目的, 明白历史教学不单纯是为高考而高考, 课堂秩序也必将大有改观。

二、形式与内容都要重视, 认真备课, 不妨来点“花架子”, 下足“表面功夫”。

历史学科与其他自然学科不同, 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看书也能掌握书中内容。所以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读一遍, 学生就会认为老师没有水平, 有没有老师都一样, 就会出现前面所列举的现象。教师要想避免上述现象, 激发学生的兴趣, 重要前提是认真备课。因为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 每一个历史事件、人物都包含各具特色的趣味性, 有成功的喜悦, 有失败的痛楚, 有英雄豪杰的光辉业绩, 也有民族败类的丑恶嘴脸。教师只有通过认真备课, 深入钻研教材, 挖掘教材, 抓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才能在教学中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语言, 使学生受到感染, 产生共鸣。俗话说:“熟能生巧。”教师要能做到对教材熟练驾驭、运用自如的程度, 教学中趣味性就会自然而然溢于言表, 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兴味盎然。为了增强趣味性, 在备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插入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历史小故事, 补充一些资料, 加深学生对教材抽象理论内容的理解。

但是, 现在有学生阅历丰富, 是在多层次的媒体的信息的环境中长大的新一代, 仅如此是行不通的, 他们有自己的见解, 有自己的思考和思维方式。中学生思想活跃, 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 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既要有雄厚的“功力”, 又要有必要的“花架子”, 下足“表面功夫”。譬如练功是练拳的基础, 但这并不是说, 花拳绣腿就一无是处。在功底扎实的基础上, 花拳绣腿既可以提高观赏性, 又因有深厚的功力基础而有其实战的价值。具体到课堂教学实践上, 应该有机地把自己的学识和灵活的技巧结合起来, 深入浅出, 游刃有余, 张弛结合,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心理学认为, 一个人的专注程度一般只能保持10分钟左右。10分钟之后, 如果所专注的事物没有变化, 他的专注就会转移。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的专注点, 在学生专注点即将发生转移的时刻, 适时改变教学技巧, 从而使他们的专注点始终保持在你的教学内容上。就像说相声一样, 每过几分钟, 就抖出一个包袱来, 包袱一个又一个, 笑声也就不断了。我们的教学活动当然不可能总是让学生笑, 但道理是一样的。一堂课45分钟, 我们的“包袱”应该有3-4个。“包袱”的形式多种多样, 具体到各个学科、各个老师的方式也可以千差万别, 只要有意在这方面努力, 相信每个老师都可以逐渐成为课堂抖“包袱”的大师。

拿历史学科来讲, “包袱”可以是一个历史笑话, 一个历史典故, 一小段奇闻逸事, 或是留正史与野史的某个方面让学生去考证, 或把一段抽象的理论化为一个巧妙的比喻, 也可以在讲到某个史实时教师给学生哼唱一段历史歌曲, 或者忽然发现一个学生在发言中的闪光点而不失时机地表扬, 甚至在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说之后几秒钟的停顿……另外, 教师还可在语言的口语化方面下功夫, 如不失时机地说几个学生、网上时下正流行的词汇, 在学生会心的一笑中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当然, 选择的故事资料要属实, 来不得半点虚构, 且不能过多过滥, 否则会有喧宾夺主、本末倒置的感觉, 也不能单纯追求趣味性而忽视了健康性。历史事件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较远, 尤其是今天的学生, 他们大多不关心现实, 不关心政治, 不关心世界风云, 当然他们也没有时间关心这些。因此, 给他们讲历史上的风云人物, 他们感到很陌生。如何拉近历史人物和他们的距离呢?窍门就是通俗化, 用谈家常式的口吻谈历史, 用聊天的方式和学生谈历史, 使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他们会感到很容易接受所学知识。

三、重注情景创设与课堂氛围、研究语言艺术, 提高识记效果。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再现或创设历史情境, 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形成历史表象, 掌握历史知识, 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 其中最有效的当属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教学以其鲜明逼真的动态画面, 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听, 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 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的资料很多, 如人物事物图片, 影音资料等。如在讲述必修三———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之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时, 可先让学生观看电视剧《青年毛泽东》、《长征》的一些片段, 精选一些红色革命歌曲, 然后提问。由于有了影音资料和以前的知识作基础, 学生很容易活跃起来, 纷纷发表个人看法, 这就为讲解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并做好了知识铺垫。类似的例子有很多,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有选择性地加以利用。如在讲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时, 笔者以一首《春天的故事》为情景, 在观看完MTV后, 给学生如下课间小课题:歌词中提到两个春天, 各有何不同?试找出相关资料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 教师在轻松中上完课, 学生在兴致中学到了知识。

多媒体的直观性、可视性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给学生以如临其境的感觉, 变抽象的语言表述为形象的音像展示, 易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一种参与的意向, 因此是创设教学情境的一个有效方法, 同样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力手段。

历史学科与其他自然学科不同, 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看书也能掌握书中内容。所以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读一遍, 学生会认为老师没有水平, 有没有老师都一样, 就会出现学生旷课、上课不专心、看课外故事小说等现象。历史教师要想避免上述现象, 激发学生的兴趣, 重要前提是认真备课。因为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 每一个历史事件、人物都包含各具特色的趣味性, 有成功的喜悦, 有失败的痛楚, 有英雄豪杰的光辉业绩, 也有民族败类的丑恶嘴脸。教师只有通过认真备课, 深入钻研教材, 挖掘教材, 抓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才能在教学中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语言, 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俗话说:“熟能生巧。”教师要能做到对教材熟练驾驭、运用自如的程度, 教学中趣味性就会自然而然溢于言表, 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兴味盎然。为了增强趣味性, 在备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插入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历史小故事, 补充一些资料, 加深学生对教材抽象理论内容的理解。

四、在互动学习中指导学生提高元认知能力, 平等互动、多种教学形式并用, 提高学生的成就意识。

“互动”这个词是目下颇为流行的。在教学中讲究师生互动也成为大家追求的理想教学方式。以师生平等、师生合作、师生交流为主的课堂互动, 这是新课改内容中着重强调的一点。尤其, 今日的中学生思想活跃, 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 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因而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 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认知结构是人的活动结构内化的产物。因此, 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对元认知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元认知策略培训的模式有教材渗透式和教学活动渗透式。教材渗透式是把学习策略的训练渗透到教材的每个单元中, 而教学活动渗透式就是把学习策略的训练渗透到语言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也叫以学习策略为主的教学模式。在两种模式中, 作者认为教学活动渗透式更适合策略的培训, 因为在这种模式的训练中, 教师首先直接明了地向学习者介绍、演示某些学习策略, 并让学习者试着使用这些策略, 然后在其他教学活动中, “隐藏式”地渗透学习策略。这种模式不受教材的限制, 不论教材是否涉及学习策略的训练, 教师都要把学习策略的训练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 并给学习者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进行练习。

在教学中, 笔者在理科班和文科班中同样开设了自主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程式, 对于某一节课, 有时可以带到计算机房上只不过方式有所变换。例如, 在讲述必修三单元中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时, 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学习中要有创新:利用当时的革命歌曲, 展示不同阶段的重大理论、思想风格。音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 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现在的中学生大都喜爱音乐, 用于课堂教学, 极大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教学效果。如讲《红军的长征》一目时, 笔者首先用录音机播放早已收集好的电视剧《长征》中的歌曲“十送红军”。这首歌所蕴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使学生每一根神经都“乐”起来了, 每一个思维的细胞都“活”起来了。笔者因势利导, 随即提问“井冈山的老百姓为什么要‘十送红军’?红军长征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红军又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 取得胜利的?”这样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佳境。随后, 我又以《四渡赤水》主题曲为“气氛音乐”, 伴着讲授新课, 伴着学生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并讲述一个个动人的“长征”故事……最后用VCD播放《长征》主题歌“七律·长征”来画龙点睛, 结束新课。在这堂课里, 学生不仅获得了历史知识, 陶冶了健康审美情趣, 而且“学会了生存”, 懂得了怎样做人。学生个个兴趣盎然, 兴奋不已。除此之外的自主学习, 笔者都没有把中学生当大学生、科学研究者, 设题方式灵活, 师生关系融洽, 从而深受学生好评, 更喜欢上历史课。

总之, 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 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 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高中理科历史教学效果的目的。只要最终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和学生的认可, 就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5.

[2]绍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3]周发增.论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兴趣.中学历史教学, 1992.3.

[4]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教学探讨研究[J].时代教育, 2008.6.

浅谈高中物理科学探究式教学 篇2

新化六中 阳吉鹏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提出,教导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

那么什么是探究式教学?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探究性学习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探究性学习的概念和意义

探究性学习是指将科学研究领域的探究方法引入课堂,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乐趣,理解科学思想观念,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实施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大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探究”中创新,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二、当前科学探究教学中的问题

通过几年来的课改实践,多数物理教师已经对科学探究教学有了一定认识,能较好开展科学探究教学,但也存在较多问题。有的教师对新教材将旧教材中较多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改为科学探究目的认识不足,只是将学生进行分组,并没有充分发挥小组各成员的作用,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有的教师比较重视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对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关注不够,忽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对于评价问题,要么没有进行评价,要么评价不及时,要么评价方法不正确,要么评价方式单一。

三、如何更好实施科学探究教学的对策

1、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就是说,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比如,在讲动能之前,首先对比人走路时碰上飞虫与坐摩托时碰上飞虫的感受让学生猜猜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一种好奇心, 学生可能猜出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速度有关等。老师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来验证。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时,可以先用多媒体演示一个气功表演:气功师平躺在地面上,身上压一大石头。随即问学生,气功师身上受到的压力多大?如果用大铁锤打击石板,压力如何变化?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看到石板碎了而气功师安然无恙。这种物理情景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冲突,身上压一大石头且被锤打怎么不受伤?学生需要解“奇”,兴趣倍增,通过这些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制造悬念,诱发学生去探究相应的物理规律。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注重探究学习的过程。

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猜想与假设,然后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本身就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进行探究式教学,学生一开始往往不敢去猜,他们习惯了去等老师教授正确的结论,也担心自己猜错了受到老师及同学们的嘲笑。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一旦学生提出有意义的合理的猜想,教师要及时表扬;如果学生提出了错误的猜想,教师也要及时讲评并肯定学生的积极态度,给学生发挥想象、参与课堂教学、提出合理猜想提供一个积极的氛围。例如在进行有关电磁感应中,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法拉第由电生磁的实验事实,逆向思维作出磁能否生电的大胆猜想,进而进一步引导学生一起探究如何能使磁生电,如何设计实验检测出由磁生电的电流。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的结果来判定学生的思维,而应注重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科学探究过程出现失败或错误,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出现这种情况应鼓励学生继续探究,查找原因,改进探究方法。这对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也是有好处的。当其失败时可以举例:法拉弟发现电磁感应定律用了10年时间,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最终才发现电磁感应定律;焦耳为测定热功当量进行了四百多次实验,历尽二十多年。教育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要有大胆猜想、坚持不懈的科学品质。

3、重视探究学习中的合作、评估与交流。

在实验过程中,合作是必不可少的获取知识的方式。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独立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故在探究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共同合作,发现问题,并共同探讨,找到解决方法并得出结论,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也感觉到团队的重要,从而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对高中理科政治教学的反思 篇3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理科生

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课是改造思想、塑造灵魂、培育精神的课程,是中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一门学科。但是现实的理科政治教学却面临着诸多难题:

1.理科生对政治课不重视。高中文理分科后,政治课作为理科生的非高考科目被边缘化,学生在心理上对该科的重视大打折扣,这主要是社会、家庭、学校等缺乏正确引导的结果。理科生在行为上往往表现为排斥政治课,认为政治课可有可无,对政治课热情不高,不认真听讲,在课堂上做其他学科作业甚至不遵守课堂纪律等,这些对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阻力。

2.教学效果变差。文理分科后,大部分理科生的政治课时大大减少,造成课时少、内容多的现象,有时为了赶课时,教师不得不把两课内容用一节课完成。尤其是后期哲学部分的教学,可能造成学生囫囵吞枣的现象。同时,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只能进行课本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德育,教学效果不好。

3.缺乏评价与考核机制。文理分科后,对理科生政治学习的考核也是放到了最后的会考上,中间缺少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这也是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二、有效进行政治教学的策略

高中政治是理论性、政治性、时代性、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针对理科生进行有效的教学,要做好以下几点:

1.德育功能要突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他人的关系,正确地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得失,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与心理素质,培养与健全学生的人格,这是政治课的落脚点。如果高中政治课继续被边缘化,对广大高中生的素质培养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因为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知识体系不能有效掌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不能建立,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领与德育观念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2.知识落实与能力培养不可偏废。对于理科生来说,会考要求的知识水平相对较低,但是考查范围广、知识量大,涉及四册书的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抓主干知识,针对学科特点,可以利用课堂当堂记忆落实。虽然对理科生来说政治是一门非高考科目,但是学科内含的思维能力是学生所需要的。学生的近期目标是参加会考,而长远来看,他们以后参加研究生、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等都涉及政治学科知识,日常生活事例分析等离不开政治学科的思维尤其是哲学思维,所以在教学中要适当地进行题目训练,尤其是大题的答题方法等的训练,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时代性与时尚性同行。政治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特点,理科生对于政治理论的学习虽然不够热情,但是对于风云变幻的国内外重大事情却情有独钟。针对学科和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可进行课前新闻播报,或播放新闻视频,或对于某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解读等,这都是较为有效的教学形式。当然,对于学科时代性的把握并不一定仅局限于时政性新闻上,也可以穿插体育、娱乐等时尚内容。如关于足球,高中生尤其是理科男生都较为感兴趣,或者把《中国好声音》引入课堂探讨如何进行文化创新,这些能让高中政治课堂变得鲜活起来。

⒋趣味性与科学性合为一体。政治课的理论知识对于理科生来说是枯燥的,但是理论联系实际效果却截然不同。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活动、哲理故事、诗歌、成语等,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学习“物质”概念中“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时,借用仓央嘉措《见与不见》里的词语,学生的学习热情顿时高涨。但是趣味性活动的穿插要以主干知识引领,形散而神不散,不能偏离政治学科知识的科学性。

5.方法灵活,注重互动。运用录像、幻灯、视频等电教媒体,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观点。在教学中,以生为本,坚持生本教育理念,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传统文化的继承”时,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第29届北京奥运会会徽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兴趣高涨,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同时,根据教学实际,教师可以采取辩论、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等形式让枯燥的理论生动起来,让呆板的课堂丰富起来。

高中理科历史教学 篇4

一、高中理科班为“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理科班历史教师的教学负担轻, 可以较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而不必像文科历史教师有高考任务, 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想着教学成绩, 致使教学受束缚。

理科生对人文知识有很大的欠缺与很强的需求。学生在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上与文科学生有很大的区别:他们学习数理化, 追求科学的真实和理性, 忽视人文之间的多变与联系, 不能及时、和谐的处理人情世故, 所以理科生多表现为做事认真讲原则, 但遇事处理简单、粗暴。很多理科教师在理科班教学上难以摆脱定式:机械、教条为达“过关”目标兢兢业业, 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感化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这也给历史教师启迪:在空白的领域, 大胆尝试, 培养学生既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又要有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塑造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的人才, 实践素质教育。

二、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本挖掘素材中的深厚文化与思想内涵价值

教学素材的生活化、新颖性、时代性固然重要, 但是“新课程标准”决定了历史教学和课程的价值取向和定位, 离开了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 谈不上价值和效率。所以在教学中要依托课程标准, 完成“三维目标”。但很多理科历史老师往往只关注基础知识和历史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教学重点。所以, 在备课时我精心准备的是第三目标。例如, 在学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 我展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影响”相关史料, 让学生从史料中总结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理解对秦始皇堪称“千古一帝”的评价, 进一步体会杰出政治家智慧及对社会与历史的贡献。如果教师只关注教材表面给我们提供的信息, 而忽视其蕴涵的思想内涵, 对问题的提问定向性, 提供的答案格式化。这样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而且使教学失去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功能。

三、教师既要有“仁术”更重要有“仁心”

作为教师也是同样道理。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文化。欧阳修有言:“立身以立学为先, 立学以读书为本。”教师要多读书, 读好书, 读大师的史学著作, 可领略大家的风采, “大家”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多读有益的书不仅能够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开拓视野, 还能改变人的内涵, 改变人的精神风貌, 丰富人的内心世界。教师书读多了, 课堂教学的表现力自然就会提高, 就会有雍容的气度, 优雅的仪态, 进而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但是光有这些是不够的, 身边有些教师, 学历较高, 知识渊博, 但不讨学生喜欢, 教学成绩平平。通过观察, 发现这样的教师对学生、学校、社会多有怨言, 为人处事也是较为消极。这样的教师是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的。教师应有“海纳百川”之心对待学生和课堂。教师应该积极维护正常的课堂秩序, 让学生在历史课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理科班学生学习倾向和兴趣要包容, 毕竟教学方向有别文科班, 不能奢望每个学生对历史感兴趣, 但能使理科班学生在学历史的同时都能受到启迪, 学生能够厚重历史传承品性, 能够塑造自己的精神品性就足够了。我们还要对他老师的教学方式、风格加以学习、吸收、借鉴, 自身的教学才会升华产生灵感, 才能形成独到的教学风格。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真正为理科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宽容、开放、向上的学习环境、心理环境的话, 学生自然就会生成探究的欲望与兴趣并乐此不疲, 教学目标也许就会如期实现。我不期望成为大师、名师, 但外在与内在修养的深厚一定能够让处于“小科”的理科班历史教学多一份包容与理解, 做一名有用的教师。

四、教师要有“艺术”之风设计教学活动

新课程背景下, 教学思路与方式多式多样, 但无论教师的地位与角色怎样变化, 教师始终都是课堂文化的建构者与教学意义的赋予者。

首先,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语言要幽默。教师在课堂教育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巧妙、风趣的语言、表情、动作表达出来的幽默感, 能使学生提高兴趣, 会心领神会地深思教育教学内容, 会取得艺术性的教育效果。其次,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精心选择材料, 能够让学生体会历史材料所蕴涵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 我力图在课堂上运用丰富的材料, 向学生展示历史的艺术魅力。让学生感受学习历史不仅是了解史实, 而是一种思想的探索, 是培养智慧。第三, 艺术的创造是灵动的、自然的, 有时是不期而遇的。我们要有孜孜不倦追求艺术课堂的精神, 但又不能东施效颦, 照搬别人模式。应当着眼于历史学科的专业特点, 大胆尝试不同的模式, 善于总结与反馈, 塑造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能够开放思想, 敢于思考与探究, 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让情感和价值观得到升华。

在历史课堂渗透历史教育的价值, 是历史教师的责任。

高中理科历史教学 篇5

高二历史(理科)试题

时量: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2分,共50分。将答案代号填入答题卷答题栏内。

1.春秋时期,主张“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提倡清静无为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2.“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在上述建议下,出现了

A.百家争鸣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焚书坑儒 D.三教合归儒

3.认为“人伦者,天理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南宋理学家是

A.程颢

B.程颐

C.朱熹

D.陆九渊

4.“民贵君轻”思想以及“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的 A.民主思想

B.儒家“仁政”思想

D.人民主权思想 C.民本思想

5.提出“美德即知识”的古希腊思想家是

A苏格拉底

A.《神曲》 C.《哈姆雷特》 B.普罗泰格拉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B.《十日谈》 D.《九十五条论纲》 6.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他创作的赞颂人的伟大并率先揭露教会贪腐的作品是

7.人文主义是西方中世纪晚期以来人们的精神追求。启蒙运动高举理性旗帜,把人文主义发展到新的高度,这时的人文主义的本质含义是

A.洞察宇宙,探索人生 C.肯定人性,追求幸福

B.追求自由,强调平等 D.否定教会,信仰得救

8.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是,被称为“万世宝典”的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9、她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

A.武则天 B.李清照 C.王昭君 D.曹雪芹

10.中国画又被称为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历代画家创作出了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绘画作品。右图属于

A.山水画

B.风俗画

C.人物画 D.文人画

11.中央电视台电视系列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中说:“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会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会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至极的问题,在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这些“当时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问题,终于被人类破解的标志性科学成就是

A.牛顿的经典力学

B.爱迪生发明电灯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李四光的地质力学

12.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在解释他的新的科学成果时,曾开玩笑说:“万有引力可无法对坠入爱河的人负责。”他的成果可能是

A.经典力学体系 B.进化论

C.相对论 D.量子理论 13.打破“神创论”,证明“造物主”即神根本不存在的学说是

A.血液循环论 B.细胞学说 C.生物进化论

D.牛顿力学 14.19世纪中期,一位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一本由中国翻译到日本去的书后,拍案感慨,在该书“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引导下,他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到学习西方的重大变化。这本书是

A.《海国图志》B.《四洲志》C.《天演论》D.《孔子改制考》 15.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C.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

B.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 D.《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16.下列思想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含义一致的是

A.三民主义 B.新民主主义 C.马克思主义 D.凯恩斯主义 17.下列关于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

20.1959年,新中国的电影创作步入了一个辉煌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国产影片,被称 为“难忘的1959年”。这主要得益于

A.“双百方针”的提出

B.“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行

D.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2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教兴国的基础在

A.科技

B.教育

C.经济

D.创新

22.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现实主义文学逐渐成为文学的主流,其特点是

A.想象瑰丽,手法夸张 C.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怪诞 23.下列作品属于印象画派的是

A.大卫的《马拉之死》

C.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B.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 D.莫奈的《日出•印象》

B.关注社会现实,揭露批判社会罪恶

D.推崇理性,歌颂君主专制

24.“不管奥地利人相逢在世界的什么地方,这首歌,就是他们无形的身份证!”“这首歌”就是《蓝色的多瑙河》,它的作者是

A.约翰·斯特劳斯 B.柴可夫斯基 C.威尔

三、探究题:1小题,10分。

27.材料一:我不知道世人对我是怎样看的,不过我只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有幸拾到光滑美丽的石子,但真理的大海,我还没有发现。我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牛顿的名言

材料二: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人教版《历史》必修③

(1)牛顿在经典力学领域所拾到的“光滑美丽的石子”有哪些?(4分)(2)相对论是谁提出的?(2分)

(3)请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上述科学家的哪些优秀品质值得学习。(4分)

四、材料解析题:2小题,共30分。28.(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材料二: 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

(1)材料一孟子提出了什么民本思想?(3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提出了哪些具体的民生主张?(9分)(3)以上材料可以给我们什么启示?(3分)

29.(15分)阅读下列材料:

高二历史

材料一:启蒙思想家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材料二: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材料三: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1)材料一中启蒙思想家为什么把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理性的阳光”指的是什么?(4分)(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思想?如何评价?(6分)

(3)归纳材料三所体现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5分)

高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篇6

关键词 高中物理 科学探究 教学现状 对策探讨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改革十余载的一大亮点,而科学探究教学则是新课程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从最初的简单模仿,过渡到现在的可根据教学需要让学生自行确定探究内容;从最初纯粹围绕教材上的实验探究,逐渐增加了围绕习题和概念而进行的探究;从最初的只局限于新授课的探究,发展为现在的习题课和复习课都能呈现的探究;从最初的只在课内进行的探究,拓展到现在课外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探究:所有这些都无不呈现出科学探究教学的开放性和多元化的良好态势。

就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而言,科学探究教学虽然已经呈现出上述令人欣喜的景象,也被许多物理教师接受,然而这种接受的表现形式,更多的是“从课程与教学论视角将它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或学习方式来研究”[1],这种模式或方式通常包含“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交流评估[2]”等各种要素在内的完整过程。由于一堂课的时间有限,加上受教学进度以及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重形式、轻实质”的假探究现象还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有的教师往往是在有人来听课时才采取探究教学,有的是单纯地对已知规律的验证和对指定步骤的重复,有的是缺少科学思想的传递、科学方法的渗透和科学思维的设计,呈现出探究教学的形式化和探究内容的固定化,它不利于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只有将“思维”作为科学探究的“神”,将“新常态”作为科学探究教学的“魂”,才能真正走出科学探究教学的瓶颈。

一、解决瓶颈的出路是探究教学常态化

要解决当前科学探究教学的瓶颈,其根本出路是探究教学的常态化。而要真正实现探究教学的常态化,就必须将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依托于课堂教学。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将科学探究的每一个要素在每一堂课内都呈现,但可以将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要素在课堂内进行,或将其中的一个要素进行拆分,化整为零,就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教学常态化。

江苏常州的化学老师谷莹莹对科学探究教学的常态化作了这样的描述:在科学探究教学活动中,根据具体学习内容,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一个或者多个要素,进行局部或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这一个或多个要素,可以看成化学的“分子”和“原子”,可以再继续拆分或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3]。谷老师所谓的“新物质”,意指生成新的知识,而这种新知识是通过常态化的科学探究教学生成的,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十分有益。事实上,科学探究的每一个要素或步骤中,都包含着科学术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由于这种探究可以是“部分”或“整体”的,也可以是“指导型”或“开放型”的,这就需要把看似有些玄妙的科学探究渗透到常态化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局部或完整的探究活动[4]。这就给每堂课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提供了操作上的可能,即使是章节的复习课也可以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

例如,在复习《超重与失重现象》时,可以探究“人在升降电梯中上行”时电子秤的读数变化,如图1所示。首先测出人静止站立时的读数为58kg;当电梯向上启动时,电子秤的示数显示为65kg;电梯匀速上升时,示数恢复为58kg;当电梯即将到达设定楼层时,示数又变为50kg。将上述运动模式和数据列成表格,紧紧围绕问题情景,探究其内在联系,从中归纳出超重与失重的规律。这种科学探究过程为复习问题的提出营造氛围,从中找回对已学知识的新鲜感,让学生再次在探究过程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运动→向上加速→视重大于实重→超重”,“运动→向上减速→视重小于实重→失重”,从而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探究常态化的前提是情境创设生活化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将“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作为物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所以情境生活化,是科学探究教学常态化的前提。只有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才能使后续的科学探究更接地气,才有利于学生逐步将科学探究成为学习习惯,这种习惯既是一种行为习惯,更是一种思维习惯。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生活化情境的创设。

例如,对《力的分解》这节课,可以作以下两种情境设计。

【情境一】上课伊始,教师拿出一个重物,提出问题:放在斜面上的重物可以产生什么效果?如何来验证这种效果?“斜面上的重物”是一个很生活化的情境,问题一提出,学生都跃跃欲试,并利用教师提供的几种材料,很快设计出探究方案。即先在斜面的下端固定一挡板,然后将两块比较疏松的厚海绵分别放在斜面和挡板前方,再将重物放置在斜面上,观察两块海绵发生的变化,如图2所示。该探究完美地说明放在斜面上的重物分别有垂直于斜面向下和平行于斜面向下作用的两种效果,为“力可以按照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提供实践依据。

【情境二】教师为每组同学准备了一个三角支架,如图3所示,这也是来自于生活,比如阳台上的晾衣架就是这种结构。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比如:当支架的C端悬挂一重物后,AC,BC杆上分别受到什么方向的力?这种力是怎么产生的?如何来证明这种力的效果?这种生活化的情境以及问题的创设无疑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怎样将“力按照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引发思考,进行科学探究,揭示其中的本质规律。但创设的情境有真假之别,许多教师喜欢播放视频作为情境引入,虽省时省力,但难免缺乏亲身体验,甚至有虚假之嫌。如果条件许可,应多创设一些源于日常生活的学生实验或小游戏,这才是引导学生进行真探究最可行的方法。

三、探究质态取决于问题提出科学化

探究始于“问题”,科学探究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有两类:一类是科学问题,另一类是生活问题。生活问题往往来自于生活观察或常识,表现为对观察结果的描述前加上一个为什么。由于生活问题仅表达了对现象的好奇、疑惑,缺乏确定性和深刻性,它对科学探究没有实质性意义,也难以成为科学探究的真正起点。要使问题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起点,就需要将问题指向已有的知识,将两者联系起来,使问题从现象的描述触及现象的本质;将完全无知的问题转化为具有某种抽象性、渗透一定知识理论的、有所知又有所不知的问题──科学问题[1]。

例如,在上述例子中,要将两个生活问题指向“力的作用效果”、“平行四边形定则”、“等效替代”等相关的知识背景,并将它们联系起来,从而将问题转化为诸如“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物体实际受到的力与分解得到的力是什么关系,它们遵循什么规律”等等。显然这些问题不仅表述了对现象的疑惑,而且还渗透着理论,触及问题的本质,成为有所知又有所不知的问题,这就为科学探究“力的分解”提供了导向。所以,“科学问题”不是以常识眼光提出的无知问题,而是能为科学探究的设计提供导向的有所知的问题,它产生于以“好奇”、“疑惑”为基础的思索和追问,其实质是“有所知而求知”[1]。因此,科学探究教学的质态取决于问题提出的科学化,这才是科学探究的真正起点。

四、思维是“神”体现在方案设计多元化

科学探究的核心要素是设计实验,其设计之“神”是思维。其实设计方案的过程就是彰显学生思维的过程,由于学生的思维角度不同、实验器材的选择不同、对实验要求的精度不同等原因,会呈现出设计方案百花齐放的多元化局面。有的探究是定性的,如对“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实验探究,只要确保在相同压力的条件下,能区分出不同接触面的摩擦力是否相等就行。有的则是定量的,如对“测出不同接触面的动摩擦因素”的实验探究,就得分别精确测出摩擦力和压力的大小,并由此计算出接触面的动摩擦因素。

例如,在探究“决定安培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高中物理教材介绍的实验方案只能是定性的、粗略的,不能准确得出F=BIL这个定量表达式。笔者设计了图4所示的实验,就可以定量探究决定安培力大小的几个因素。这个实验围绕“如何精确测量安培力的大小?怎样改变电流的大小?如何改变导体棒在磁场中的长度?怎样改变磁场的强弱?如何描述安培力、电流、磁场这三者方向之间的关系?”等五个问题进行设计。本实验具体的设计原理、操作方法、以及实验结果详细呈现在本人撰写的《定量探究影响安培力大小因素的实验设计》一文中[5]。在这个实验设计中,涉及到体验法、等效法、观察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法、分析法、表格法、图像法等。

五、探究是“魂”彰显于过程呈现多样化

探究过程的多样化是科学探究的“魂”。有的需要完整的过程,要追问做什么(提出问题)、怎样做(设计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做(便于收集数据)、怎么想到这样做(为了分析论证)、结果怎么样(得出结论)、是否可靠(交流评价)等。从评价而言,有自评、他评和师评三种途径。从论证的方法而言,有实验论证、逻辑推理、数学归纳、模型建立、反证、图像、表格等,无不体现探究过程多样化的特征。正因为如此,科学探究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是功不可没的。

例如,在探究“液体表面张力的方向”时,可以做如图5所示的实验。由实验探究可知,当用烧热的细针刺破细线一侧的液膜后,细线在另一侧液膜的作用下,被拉向液膜,并使液膜表面积收缩到最小(在本实验中表现为细线被拉成圆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液体的表面张力使其表面有收缩的趋势,表面张力的方向与液面相切,并垂直于分界线指向液面内部。最后进行理论升华,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液体表面层内分子间距离较大,宏观表现为引力所致。这就是利用“实验论证”进行探究的一种方法。

再比如,探究“点电荷”的概念时,可以通过“质点”概念的建立过程进行类比,其思维流程如图6所示。因为“质点”是忽略大小和形状的实际物体的理想化模型,在研究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时,一般要将实际物体抽象为质点。而探究“点电荷”的意义在于研究带电物体在电、磁场中的运动,及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这时同样不能考虑带电体的大小和形状,它与质点极其相似,可以类比。这就是利用“模型建立”进行类比探究的一种方法。

综上所述,思维是科学探究之“神”,新常态是科学探究教学之“魂”。科学探究教学新常态对策既为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找到了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应向东.科学探究教学的哲学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5(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谷莹莹.科学探究更需常态化[J].教学月刊,2010(9).

[4] 李高峰,刘恩山.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倡导的科学探究[J].教育科学,2009(10).

[5] 方红霞.定量探究影响安培力大小因素的实验设计[J].教学月刊,2014(2).

高中理科历史教学 篇7

一、尊重和理解学生, 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和教学

教师要本着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 兼顾眼前与长远, 认真对待每一节课, 在平时的课程设计中努力找出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特色的, 最核心、最主干的教学内容, 积极备课,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历史的角度去解读当前的社会现象,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来激发理科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维, 在课堂上展示历史课堂和教师的个人魅力, 努力做到让每个学生不是因为学业水平考试而是因为真正喜欢这门学科、真正觉得这门学科有用而去学习, 引导学生养成历史地观察、思考和看待现实问题的习惯。例如, 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代经济”这一课时, 教师就可以把今天广大边远农村的经济状况和经济生活的电视纪录片向学生展示, 展示后教师提问:像纪录片里面所展现的这种经济状况是怎样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这种经济状况和经济生活有哪些特点和影响?与中华民族的民族个性有什么关系?学生很难回答, 这时通过现实问题启发思考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课堂中教师语言要精练、要一语道破事件的本质, 态度要谦和, 对学生的一些不当的行为要充分理解, 在最大限度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用商量的语气、善意的口吻提醒学生注意。

二、准确“定位”历史教学

高中理科班学生的历史学习任务简单来说一是掌握知识, 迎接“学业水平考试”;二是通过历史学习养成历史地观察、思考和看待现实问题的习惯, 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这样, 历史教师在理科班的课堂教学中应做到:首先, 紧贴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 优化教学过程, 吃透学业水平考试标准, 充分发挥其在理科班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带领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很好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其次, 历史教师还应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筛选, 努力找出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特色, 最核心、最主干的教学内容, 通过典型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解读和理解当前最基本的社会现实, 引导学生养成历史地观察、思考和看待现实问题的习惯, 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让理科班学生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能更好地掌握历史基本知识, 培养其基本的历史素养。最后, 要使教学任务尽量完成于课内, 尽量少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

三、努力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的效率, 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高中理科生写作教学的思考 篇8

在语文教学的传统观念里,作文是偏向文科的东西,所以理科生写不好作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自从2009年兼任文理科的语文老师后,我发现,其实作文并不都是偏文科的内容,而应该是文理科在思维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都忽略了这一重要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针对性,尤其没有针对理科生的思维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故而,理科生对语文,尤其是作文失去兴趣,作文成绩没办法提升。而理科班的语文老师也觉得理科生的语文,尤其是作文很难教。

当然,理科生在作文方面的构思写作能力普遍比不过文科生,这是我们必须承认和面对的事实。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散思维能力弱。面对一个命题,许多理科生从大脑中提取出来的有用信息材料太少,不知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思考;二是聚合思维能力弱。面对一个材料群,往往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引发观点,即使有所概括,也往往缺乏深度与高度;三是直觉思维能力弱。不善于观察、发掘生活的美。四是不会横向、侧向和逆向思维,不会辩证思维,不善于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对立统一的方法把握事物的纹理。

二、原因探讨

为何理科生的作文总是不如文科生呢?我认为可以主要从学生的思维方面来探讨。

从生理学上来分析,语言方面的知识从属于形象思维(或称艺术思维),而数理化等则从属于抽象思维(或称逻辑思维)。文科生长期进行语言一类的知识熏陶,自然对这一类知识有一定的敏感度,因此他们学得更轻松、更自由,加之文综学科与语文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给文科生学好语文提供了一个先天条件。在写作过程中,文科生也可充分利用其综合学科所获得的知识给其作文增色,而这些又都是不需要他们另花时间就能获得的。再者,文科生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更愿意去主动涉猎一些课外读物,这自然为他们作文水平的提高筑起了坚强的基石。有人说,语文成绩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学习取得的。而高效地引导学生去主动有分辨地猎取课外读物就成了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

理科生则与文科生相反。理科生相对来说对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更感兴趣。他们长期沉于浸于加减乘除和静电、化学方程式中,只有做出一道数学题或其他理科的一道难题才激得起他们的充分满足感。长时间的逻辑训练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他们学习语言的时间和精力。未加以充分的学习和训练必然造成他们语言学科的成绩下降,成绩的不理想使他们误认为自己学习语言的能力不强,结果就出现了我们所见到的“理科生学不好语文或不愿学语文”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探讨

我们应该充分挖掘理科生抽象思维的潜能,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思维优势。

1. 两种思维方式的联系

逻辑是文学的基础,而文学不过是以形象来演绎逻辑而已。从词的性质方面来理解,艺术思维的关键词是温柔、细腻、丰满,逻辑思维的关键词则是严谨、深刻、雄辩。前者属于阴柔,而后者则为阳刚,文章要写得好,需两者融合,刚柔相济。所以有老师说,学得好理科的学生,也学得好语文。学不好是因为他们的认识问题或厌学情绪在作怪。

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和形象思维(也叫艺术思维),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方法。高尔基在论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时曾说:“思维和认识,就不外乎是我们的‘生活印象’、‘体验’,经由技术及许多手法———观察、比较、研究,依着哲学而完成或形态化为思想,依着科学而完成或形态化为假说和理论,依着艺术作品而完成或形态化为形象和技术及手法。”他还说:“在科学和艺术文学之间,是有很多共同点的: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文学,其中起主导作用的,都是观察,是比较和研究;无论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都必须有想象和推测———‘直观’。想象和推测,可以补充在事实的连锁中不足的和还没有发现的环节。”这就是说,不论是抽象思维还是形象思维,它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都是通过实践由感性到理性,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但由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手段、方法不同,抽象思维是借助于科学推理去揭示真理,形象思维是借助于形象塑造去揭示真理,因而作家、艺术家的思维活动,除了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之外,还始终离不开具体可感的物象形态,并且要饱含着感情、发挥着想象,把思想、感情、想象和物象形态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来进行艺术思维。所以,理科生如能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充分利用自己生长期积淀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样能写出一手好文章。“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就是认识到了这两种思维方法的共通之处才写出了感人至深的《红楼梦》。

2. 充分发掘逻辑思维的优势

有的老师向学生宣传文科的学习规律与理科不一样。理科强调逻辑思维,文科只需要艺术思维。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同样也体现着逻辑性。例如,在议论文的写作中,论证的过程需要严密的逻辑性;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同样需要有逻辑思维的头脑。而长期的逻辑性思维的训练,使得许多认真学习的理科生具有较文科生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同样需要有逻辑思维头脑。理科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这种思维优势。只要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积极训练,定能将之化成作文得分的增长点。

3. 加强形象思维习惯的培养

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着重理轻文、重理性轻情感、重灌输轻体验、重逻辑思维轻形象思维的弊端,导致学生人文的缺失、精神的贫乏和情感的萎缩,于是写出来的文字少情寡趣、干瘪无味,即使有些独到的见解,其表述也显得直露而无魅力可言。这些都是理科生在形象思维方面能力还不够的表现。虽然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具有共通之处,但二者所借助的手段、方法不同,因此,加强理科生的的形象思维能力还是很有必要的。

形象思维需要学生多阅读,积累一定的知识作为储备。那么,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就尤其重要。而阅读的第一精神是指导学生走进作者,走进文本,读懂文本的精神内核。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4.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高中学生平时的“习得”并不多。“以学得促进习得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习得就必须有阅读的习惯。

一定量的阅读量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定的阅读量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情商,促使他们获得文学作品的认同感,激发他们内心的创作欲望。没有阅读,生活就像一潭死水,没有涟漪,没有激情,学生的生活只剩下枯燥的逻辑、公式、定律了。这种学习生活状态不但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整体提高,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命价值的提高。我们很难接受一个心理孤僻和没有健康的生命价值观的孩子,而要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让他们去读书就是最好的方法。有人说:会阅读的人的心境永远都是充实的。充实就会快乐,快乐就会健康。《中学语文教学》认为:“以学得促习得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自我阅读其实就是学生的一个习得过程。如果没有课外阅读,学生的习得就无从实现,那么在学校里的“学得”就相应地失去了它的意义。

高中理科历史教学 篇9

一、作好思想工作, 端正学习态度

在高中开设思想政治课的初衷, 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但是, 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到今天, 依然还在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学生为考试、为分数而学习。文科生为捞分而学思想政治, 理科生失去了捞分的诱惑, 会考一门不过关也能参加高考的规定, 使思想政治课的开设形同虚设, 这也就是理科生在内心深处, 失去了学习思想政治的动力, 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捞分课程。这与国家开设思想政治课的初衷是不相符的。因此, 作为思想政治老师, 首先要给理科生做思想工作, 使学生转变观念, 端正态度, 正视思想政治教育, 这是理科生学好思想政治的第一步, 君不见“大学生犯罪率逐年呈上升趋势吗”?若我们现在还不重视对理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有才无德”之人将会越来越多。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老师是主导, 要处理好这一原则

在思想政治课上, 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若学生对思想政治不感兴趣, 不要说学习思想政治, 就是任课老师, 学生也讨厌, 作为思想政治老师, 就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发挥得积极, 事半功倍, 反之, 便是被动的、填鸭式的教学, 事倍而功半。只有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思想政治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学校要进行合理的人事安排

我们的很多学校在安排任课老师的时候, 把新来的思想政治老师安排到理科班, 作为学校, 自有学校的想法, 理科生高考不考政治, 政治不是捞分课, 把政治精英安排到文科班, 把新来的教师安排到理科班, 有助于新教师的锻炼。但是, 这种人事安排本身就是对理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 新来的老师毕竟在经验、知识体系方面不及老教师, 作为校方, 不敢降大任于斯人也, 可以理解, 对于学生而言, 教师是新教师, 课时量又比文科少, 就造成了心理上的轻视, 认为思想政治学习可有可无, 对于老师而言, 也不利于成长, 原因很简单, 学生不重视, 形不成教学相长的氛围, 缺少压力, 这就需要新教师赶快成熟, 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教学技能, 成为学生汲取知识的源泉。

四、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

师德问题相当重要, 我们的很多教师, 不注重自己的修为, 不修边幅, 心胸狭窄, 动不动就发火, 口出恶语, 不顾教师形象, 不尊重学生人格, 要知道“身正为范”, 自身不正何以为范?这样的老师岂能讨得学生的尊重与欢迎?这样的老师岂能教好学生?

五、课堂教学的问题要与热点问题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 讲求时代性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与时事、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十分紧密, 所以在提问的过程当中, 要经常与生活中的实际联系起来, 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 应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了解党的方针政策, 用所学观点去分析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使提问具有即时性和时代性的特征。这样, 我们的教学才不会落入空洞的理论之中, 这样的课也才会有生动可言。如在讲授《市场调节的缺陷》时, 就可以引用三鹿奶粉加入化学物质三聚氰氨伤害儿童事件为例, 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厂家为什么要加入三聚氰氨?该如何解决问题?以此来探究问题的本质与解决措施。

六、授课过程中, 老师要有幽默感

幽默本身就是一种智慧, 一种能力, 理科生学思想政治, 本身就比较乏味, 那么老师在授课时, 要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趣味, 要“投其所好”, 多一份幽默, 把课堂气氛搞活, 教师把三尺讲台变成展示自己才艺的舞台, 打破沉闷的气氛, 课堂效果肯定要好一些。

总之, 教无定法, 理科生的思想政治课堂要效果好, 就要力求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和谐统一, 只有这样, 课堂教学才能优化,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容易, 效果才能有所提高。

摘要:思想政治课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是对中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课程, 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目的, 肩负为党培养优秀的接班人、为祖国培养合格的建设者的重任。

高中理科历史教学 篇10

关键词:举例教学,理科班,文理分科,有意义的学习

举例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运用最频繁, 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由抽象到具体, 由模糊到清晰, 由高深到浅显, 举例是最为恰当的。然而, 真正能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举例却又是因人而异的, 我们讲因材施教, 也就是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对事例的选择也就应该有所取舍。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其代表性论著《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点》一书的扉页中有这样的表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 那么, 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奥苏贝尔在对学习类型做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将“学习”按照其效果划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两种类型。所谓有意义学习, 其实质是指:“符号表示的观念, 以非任意的方式和在实质上 (而不是字面上) 同学习者已经知道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所谓非任意的和实质上的联系是指这些观念和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方面 (如一个表象、一个已经有意义的符号、一个概念或一个命题) 有联系。”只要能建立起这种联系就是有意义的学习, 否则就必然是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奥苏贝尔认为, 能否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这种联系, 是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因素, 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一条原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特点, 然后尽可能发掘这些已有知识与面临的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帮助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举例教学就是在学生已知和未知知识之间建立这种联系, 实现“有意义的教学”, “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由于地域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 农村基础教育一直以来“重理轻文”思想严重, 加之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文科底子普遍较差, 社会科学领域知识知之不多。到了高中文理分科, 思想政治课对于理科班同学而言又是非高考科目, 原本的弱项, 原本的“轻视”, 又被冠之以“高考不考”, 于是堂而皇之地放弃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 这就给理科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难度, 思想政治课教师都是文科背景, 举例总会偏文科, 理科学生对文科知识似是而非, 理解有难度, 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也因此视而不见。在举例教学方法的运用中, 我主张, 农村高中理科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举例也应“文理分科”, 理科班应“重理轻文”。即, 举例较多选择自

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社会职业技术岗位的分工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性, 以及高等学校办学基础、办学条件的差异, 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 决定了不同学校承担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因此, 高等学校必须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 确定办学层次和类型, 大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 创出学校的声誉和特色。

然科学领域事例。

在教学中, 更多举例自然科学领域事例, 会使理科生感到思想政治课跟他们的理化生有关联, 不管是内容上的还是方法上的。尤其是高二的《生活与哲学》部分, 举社会科学领域的事例, 学生这方面积累少, 不利于理解抽象问题, 因为不懂导致没兴趣, “学不懂”直接引起“不爱学”, 加之高考不考, 精力有限, 很容易放弃学习, 丧失兴趣。“理化生”方面的例子在教材中也有很多, 更多的时候不妨让学生给教师讲这些理科知识, 他们会以“业内人士”的自信心理, 积极地告诉你事例中相关学科的原理, 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谦虚地倾听, 而后, 引导还在兴奋点的他们把学过的哲学原理与理科事例结合起来, 让他们的活跃思维领域带动“空白”思维领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师生互动相当丰富, 学生不听课、做其它学科作业、课堂气氛沉闷、“千呼万唤不出来”等问题也就解决了。从他们感兴趣、有优势的学科入手, 找出与思想政治课的关联点, 而且认识到思想政治课中所学的内容可以帮助他们提升思维能力, 他们便会很乐意的来学。

当然, 这样对教师的要求会更高些。思想政治课教师就要尝试改变以往“重文轻理”的阅读习惯, 涉猎相关自然科学领域, 最起码应该熟悉现行中学阶段理化生等学科的教材, 知道自己所教学生的知识背景, 知道他们在学的是哪些知识, 不求像其他学科专业教师那样深刻, 就算蜻蜓点水也是大有裨益的。

《礼记·学记》中提到“学者有四失, 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 或失则多, 或失则寡, 或失则易, 或失则止。此四者, 心之莫同也。知其心, 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举例注重偏理, 并非杜绝讲文。理科生因为对社科领域的知识欠缺, 所以疑问很多, 求知欲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因为学生忙于应对高考, 有意无意地压制了这些需求, 思政教师不妨就来充当这个潜力的激发者, 只要点对“穴位”, “触”到“要害”, 一触即发。理科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也就被调动起来了, 兴趣调动起来之后, 在重理的同时, 选择学生感兴趣、或薄弱甚至空白的、又适合他们知识水平的社科方面的事例, 尤其是历史方面的史实, 让他们领会社会科学的魅力, 开阔视野, 最终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文理科学生知识结构有差异, 教师在举例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完全可以有所区别, 也来个“文理分科”, “重理轻文”, 也许这种做法的起点看似在削弱文科课程, 其实殊途同归。这样, 整个教学活动可以看做是这样一个过程: (理科) 兴趣点---已知与未知结合 (关联) ---新兴奋点 (文科) 。从学生的优势学科出发, 找学科间的关联点, 也就是一种跨学科的资源整合, 最终实现本学科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法探微伍立峰等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2

[2]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环节问题分析张勇南京艺术学院2009.

作者简介:

上一篇:变电站生产管理下一篇:农业机械故障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