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2024-08-25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精选七篇)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篇1

1 研究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意义

研究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对于认识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作出水量和水质评价, 以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管理,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对地下水动态规律的认识, 往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资料积累才能得出结论, 任何目的、勘察阶段的地下水资源调查, 都必须重视并尽量开展地下动态与均衡的研究工作。

1.1 在天然条件下, 地下水的动态是地下水埋藏条件和形成条件的综合反映。因此, 可根据地下水的动态特征分析, 认识地下水的埋藏条件, 认识水量、水质的形成条件, 区分不同类型的含水层。

1.2 地下水动态是均衡的外部表现, 故可利用地下水动态资料计算地下水的某些均衡要素。

如根据次降水量、潜水位升幅和潜水含水层给水度计算大气降水入渗系数;根据潜水位的升幅或降幅计算地下水的储存量及潜水的蒸发量等。

1.3 地下水动态资料是地下水资源评价和预测时必不可少的依据。由于地下水的数量与质量均随着时间而变化, 所以一切水量、水质的计算与评价, 都在某一时间段内进行。

1.4 用任何方法计算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 都必须能经受地下水均衡计算的检验;任何地下水开采方案, 都必须受地下水均衡量的约束。为尽可能地减少开采地下水引起的环境负效应, 开采量一般不能超过地下水的补给量, 即不应破坏地下水的均衡状态。

1.5 由于地下水开发利用引发或可能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 如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衰竭、水质污染与恶化、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土地沼泽化、地面变形等, 均需进行地下水的动态监测, 研究地下水的均衡状态, 以便预测环境地质作用的变化及发展趋势。

2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研究的基本任务

2.1 地下水动态研究的基本任务。

2.1.1 布设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点。

正确布设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点, 对动态监测的频率、监测次数及监测时间作出科学的规定。地下水动态监测点的布置形式和位置, 主要决定于地下水资源调查的主要任务。动态监测成果要满足水文地质条件的论证, 地下水水量、水质评价及水资源科学管理方案制订等方面的要求。对于不同的勘察阶段, 对以上要求各有侧重。

为阐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服务的动态监测工作, 主要任务在于查明区域内地下水动态的成因类型和动态特征的变化规律。因此, 监测点一般应布置成监测线形式。主要的监测线应穿过地下水不同动态成因类型的地段, 沿着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变化最大的方向布置。对不同成因类型的动态区, 不同含水层,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区, 均应有动态监测点控制。

为地下水水量、水质计算与资源管理服务的动态监测工作, 其主要任务是:为建立计算模型、水文地质参数分区及选择参数提供资料。鉴于地下水数值模型在地下水水量、水质评价与管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要求将相应的动态监测点布置成网状形式, 以求能控制区内地下水流场及水质变化。对流场中的地下分水岭、汇水槽谷、开采水位降落漏斗中心、计算区的边界、不同水文地质参数分区及有害的环境地质作用已发生和可能发生的地段, 均应有动态监测点控制。

地下水动态监测点, 除利用井 (孔) 外, 还应充分利用区内已有的地下水天然及人工水点。对有关的地表水体、各种污染源, 以及有害的环境地质现象, 亦应进行监测。

科学规定地下水动态项目的监测频率、监测次数和时间, 对于获得真实、完整的动态资料十分重要。对于不同的监测项目, 监测的频率、次数和时间的具体要求虽有不同, 但其总的原则是一致的, 即要求按规定的监测频率、次数和时间所获得的地下水动态资料, 应能最逼真地反映出年内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2.1.2 分析地下水动态特征。

根据所获得的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 分析地下水动态的年内及年际间的变化规律。依据某种动态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变化形态及变幅大小等分析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变化的周期性与趋势性, 并通过不同监测项目动态特征的对比, 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

2.1.3 划分地下水动态成因类型。

根据所获得的各种动态资料, 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 确定区内地下水的成因类型。为认识区域地下水的埋藏条件, 水质、水量的形成条件及有害环境地质作用的产生和发展原因等, 提供动态上的佐证。

2.2 地下水均衡研究的基本任务。

2.2.1 为进行均衡研究, 首先要确定均衡区的范围及边界的位置与性质。当区域较大, 各地段的地下水均衡要素组成又不相同时, 应划分均衡亚区。为便于均衡计算, 每个均衡区最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下水系统。均衡区的边界最好是性质比较明确、位置比较清楚的某一自然边界 (或地质界线) 。

2.2.2 确定均衡区内地下水均衡要素的组成及地下水水量或水质均衡方程的基本形式。在建立方程时, 应考虑到, 同一均衡区在不同的时段, 其均衡要素的组成可能是不同的。因此, 在均衡计算之前, 还应划分出均衡计算的时段, 即确定出均衡期。

2.2.3 通过直接或间接方法, 确定出地下水各项均衡要素值, 为地下水水量、水质的评价与预测提供基础数据。

2.2.4 通过区域水均衡计算, 确定出区内地下水的均衡状态, 预测某些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方向, 为制订合理的地下水开发方案及科学管理措施提供基本依据。

3 结论

当补充量与消耗量相等时, 地下水 (量与质) 处于均衡状态;当补充量小于消耗量时, 地下水处于负均衡状态;当补充量大于消耗量时, 地下水处于正均衡状态。地下水在天然条件下, 多处于动态均衡状态;在人为活动影响下, 则可能出现负均衡或正均衡状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水文地质工程勘察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篇2

与成果报告编写提纲

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项目组

二零一一年八月

设计书编写提纲

前 言

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名称、项目编码、任务来源、任务书编号、工作起止时间、目标任务等。

第二章 工作区概况

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状况、区域地质条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主要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等。

第三章 以往研究程度评述

主要内容:包括工作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下水动态监测、地下水均衡试验、地下水勘查评价等方面以往工作程度与存在问题,以及国内外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等。

第四章 工作部署与实施方案

主要内容:包括技术路线、部署原则、工作内容、工作量、工作方法、技术要求、进度计划等;

第五章 设备需求

主要内容:包括所需设备的名称、型号、数量、用途、性能指标、配置方案、价格情况等。

第六章 组织管理

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管理体系(或组织机构)、人员组成、分工等。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主要内容:包括质量、安全、工期、劳动保护等保障措施。

第八章 预期成果

主要内容:包括文字报告、附图、附表、信息系统和模型系统等。

第九章 经费预算

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基本情况、预算编制依据、预算编制方法及说明、经费预算表等。

成果报告编写提纲

第一章 工作概况

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来源及目的任务、工作区以往研究程度及存在的问题、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调查工作质量评述及主要成果等。

第二章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社会经济概况等。

第三章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主要内容:包括区域地质及构造、水文地质条件。

第四章 地下水动态特征

主要内容:包括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地下水水质动态特征、地下水水量动态特征等。

第五章 地下水动态评价

主要内容:包括地下水水位动态评价、地下水水量动态评价、地下水质量动态评价等。

第六章 地下水动态预报

主要内容:包括地下水位预报、地下水水量预报、地下水质及污染预警等。

第七章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主要内容:包括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等。

第八章 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及地质环境保护对策建议

第九章 信息系统建设

附件 主要附图

(1)地下水水位(水头)等值线图。

(2)地下水补给资源图

(3)地下水储存量变化图

(4)地下水开采强度图

(5)地下水超采评价图

(5)地下水水化学图

(7)地下水质量评价图

(8)地下水污染评价图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均衡分析 篇3

【关键词】经济;环境;关系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都是不断进步的,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一直都是向着更美好的生活前进的。当前,南于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普遍增高,从而也对生存的环境要求也相继变高。但是,就在提高生活质量水平的同时,经济的发展已经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必要对环境的发展进行深思。

一、论证经济发展与环境相互制约的关系

人类的发展一直都是以提高白己的生活水平为曰标的,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人们就会不断的发展经济,而经济的发展必然给环境带来损害。

1.经济的发展以环境为基础

经济发展和环境是一个相互制约的关系。近年来,人们一味的追求环境的提高,忽略了环境的本身。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会将一些有害的气体排放到空气中,比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等;也会派出生活污水以及工业污水;同时还有生活中同体废弃物等等,使得人类的生活质量受到了很大影响,从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可以说是经济和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2.经济的发展制约着环境

在现实生活中经济的发展也会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环境的发展,环境的改善要受到经济能力的制约。环境的建设需要经济为它提供大量的资金。环境的保护项目不可能独立經济而发展,这点在曰前主要实体现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在第三世界国家中,他们的环境问题就比较突出,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制约了环境的发展,在国家预算中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对环境进行整治,使得环境发展越来越糟糕。

所以通过以上论述,环境和经济发展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经济发展和环境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经济的发展中,经济可以给环境提供更好的资金来改造环境。日前这些方面应用的比较多,比如:植树造林、沙漠改造、生态农业发展这些都是得益于经济的发展,所以经济的发展可以给环境发展创造内在的动力。自然条件的优越可以有效的促进它的快速发展,同时环境质量提高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其实在实际的生活中他们还是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所了解国外很多国家已经论证了这一点,就像日本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它们就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就已经成了经济和技术强国,而其环境也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们是在经济的发展的同时就强调了环境的发展,兼顾着两者的关系,在经济的发展同时,必须建立快乐舒适的环境,导入了有效的环境管理。日本在整治污染费用在1975年的一份报告中就显示金额是整个国民生产毛额的3%,这无疑遇是一个很大的费用消耗。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其实经济的发展可以给环境带来促进的作用,前提就是要政府能够将有效的资金投入到环境的政治中。

三、我国未来环境发展的研究方向——企业环境保护等级评价制度的建立

日前,在国外为了有效的进行环境管理已经实行企业环境的保护信用等级评价制度,我国也可以借鉴,符合当前的国情。企业环境的信用等级评价是指环境保护的行政主管对于管辖区域内的企业的相关的环境的信息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将结果以一种新式想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消费者等团体进行公开。下表是一个具体的信用等级实施框架。

目前,企业环境的保护行为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在国内有上海、江苏、重庆等城市在实行,对于我国来说还需要加大推行力度。

参考文献:

[1]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动态均衡[J]江西社会科学,2009(10):92-94

[2]李萌,刘志彦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良性互动[J]人民论坛,2014(29):80-82

[3]张志鹏,方卫试论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生产力研究,2013(8):24-26,79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篇4

关键词: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均衡试验

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与均衡试验研究是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长期性的水文地质勘察研究手段。该项工作一般均在勘察工作开始就应着手组织, 并随勘察阶段愈深入, 其所占的比重就愈大。

1 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与均衡试验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1.1 目的与任务

总的说来, 进行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与均衡试验的研究工作的目的就是认识和掌握各种类型地下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动态均衡变化规律, 以利用这些规律性为国民经济建设部门服务。进行此项工作的任务在于查明在各种天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地下水动态的形成规律, 为评价地下水资源取得有关的水文地质参数, 预测地下水动态、均衡变化趋势, 为正确进行人工调节地下水动态,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提供科学依据。

1.2 在不同的供水勘察阶段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工作的基本要求

1.2.1 初步勘察阶段

应利用已有的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 尽早在典型地段建立控制性观测点和观测线, 实测丰、枯水期的地下水动态, 观测时间一般不应小于一个水文年, 特别是要有枯水季节的观测资料。

1.2.2 详细勘察阶段

该阶段必须建立、健全地下水动态观测点网, 可尽量利用已有钻孔, 必要时应布置新观测孔。在多层含水层分布地段, 要布置分层 (段) 观测孔组, 在已选定的水源地段相应布置专门性的观测点网, 观测时间应能满足地下水资源评价精度的要求, 一般为1~3个水文年。通过观测要查明地下水位、水量、水质、水温等动态的变化规律确定地下水动态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测定和计算水均衡要素, 进行地下水动态趋势预报。

1.2.3 开采阶段

在已开采地区, 除加强区域性观测网外, 应针对由于地下水开采而出现的水文地质问题而建立专门观测点网。要查明开采后地下水漏斗范围及发展趋势, 分析漏斗区的实际开采量与地下水资源补给的保证程度, 为研究水源地区域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水质恶化、地面塌陷等环境水文、工程地质问题提供基础资料, 以便进一步提出合理开采、资源保护、人工回灌等措施和建议。

2 地下水长期观测网的布置与观测

2.1 观测孔的布置原则

观测孔的布置以能控制勘探区地下水动态特征为原则, 并尽量利用已有的井、泉和勘探孔。一定数量的观测孔组成观测线, 所有观测线上的孔构成完整的地下水动态观测网。

2.2 长期观测的内容

地下水动态的长期观测内容包括:定期测定地下水的水位、水温、水质、涌水量四方面内容。此外, 还包括在均衡试验场的有关均衡要素的观测项目。对各观测项目观测的时间间隔, 取决于调查的任务, 地下水动态的研究程度, 以及影响动态变化的急缓时期等。

为了查明地下水动态与当地水文、气象因素的相互关系, 应系统收集研究区范围以内多年的水文、气象资料。在水文、气象资料不能满足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分析和地下水均衡计算的地区应设点进行有关的水文、气象的观测工作。

3 地下水均衡的研究

地下水均衡研究的任务是阐明某一地区某一时期内地下水的水量和盐量的收入与支出之间的数量关系, 某一地区是指均衡计算的范围, 也就是均衡区, 通常是以地下水流域系统作为均衡区。计算水均衡的时间称为均衡期, 通常以一个水文年为单位。均衡计算中的各收人项和支出项, 称为均衡要素。

地下水流域系统是指地下水分水岭或隔水边界范围内的集水区域, 包括补给区和排泄区的范围。它是按汇集与容纳地下水的水面来区分的。

3.1 地下水均衡区、均衡试验场的选定原则

进行地下水均衡试验研究, 首先要选择地下水均衡区与均衡试验场地, 其选定原则如下:

3.1.1 地下水均衡区的选定

根据地下水均衡区的规律大小和研究目的, 一般选定在以下一些地方:以分水岭为边界的独立流域;某一水文地质单元或某一水文地质区;由隔水边界、补给边界或排泄边界所圈定的范围;一定的地下水流网所涉及的范围。

3.1.2 地下水均衡试验场地的选定

地下水均衡试验场的位置应选定在能代表区内水文地质条件, 并能取得确切均衡要素资料的典型地段。如果均衡区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差别较大, 而又有分别研究均衡要素的必要时, 则要选择几个均衡试验场地。均衡场通常分中心场和辅助场两种, 其中中心场设立于全区最典型的地段, 辅助场则分设于均衡区内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地段的各种测水站、地下水长期观测点及包气带岩土湿度的定位观测站等。

3.2 均衡要素的测定项目

目前对地下水均衡研究只偏重于均衡方面, 且以潜水均衡为主, 而对地下水中盐分的均衡研究还很少。当对研究区进行均衡计算时, 首先要在掌握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正确选择均衡要素和建立均衡方程式。

一般地说, 一个地下水流域系统内水均衡的收入项, 又称流入量或补给量, 它包括大气降水渗入量, 由水蒸气凝结而成的地下水量、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渗入量、地下水的流入量等。而支出项又称流出量或排泄量, 它包括地下水蒸发量, 泉水溢出量、地表水体泄流量以及地下水流出量等。

4 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的整理

地下水动态资料整理的内容有:编制各观测点地下水动态曲线图及反映地区动态特点的水文地质剖面图与平面。

每个观测点不但应建立自己的技术资料卡片, 同时也应当按照观测结果及时绘制出完整的动态曲线。这样才有利于分析对比, 找出动态的形成特点及变化规律。通常把各观测点的地下水位、温度和化学成分随时间的变化, 以及影响地下水动态的主要因素的变化绘在同一张图上, 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地下水动态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应用个别观测点资料, 并不足以阐明地区地下水动态规律, 为此, 必须与邻近观测点资料以及与历史资料联系起来, 全面地反映地区地下水空间及时间上的变化过程。

结束语

总之, 我们要密切关注监测地下水开采利用过程中地下水位、水质、水量和水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掌握地下水动态的变化规律, 为正确评价地下水资源, 制定地下水开采规划与保护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地下水资源评价及管理.哈尔滨: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2002.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篇5

十七大报告提出“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 创新利用外资方式, 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 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 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引进来”、“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方面, “引进来”指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和利用国外资金, 还有与之互为一体的技术、管理、组织、人才等资源, 以促进我国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 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走出去”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 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到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 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培育跨国公司。我国对外开放先期以吸引外资为主, 对外直接投资虽然也有一定的数量, 但规模比较小, 不是主流。现阶段, 国内部分企业有足够的实力和经验, 对外直接投资才快速增长。成熟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和吸引外资额的规模保持在1:1.1左右, 所以未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可能与吸收外资旗鼓相当。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资本运动的历史来看, 都遵循这一规律。

我国很多学者研究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内在联系, 但没有达成共识。刘泽仁、潘春跃 (2004) 认为“引进来”是以出让部分市场及资源为代价, 通过引进、消化, 培育“走出去”的能力;“走出去”是实力的证明与成功的表现。周志亮 (2004) 认为“引进来”是促进发展的必然, “走出去”是结果。胡珊 (2007) 认为强势企业“走出去”, 弱势企业“引进来”, 因为引进来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实力。以他们为代表的观点可以概括为, “引进来”是基础和先导, “走出去”是结果和目的。刑厚■ (2008) 认为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体必须“走出去”发挥优势, 没有比较优势的经济体同样需要“走出去”, 并通过“走出去”营造新的优势。王彦敏 (2008) 认为中国技术引进的实际效果和期望值之间存在很大的距离, 无论“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都要牢牢围绕自主创新的主线, 旨在提升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 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以上两位学者的观点都蕴含着企业不一定要先“引进来”壮大实力后才实施“走出去”战略, 企业在国内外竞争中持续获胜的关键是不断创新和技术升级, 因此两者可以齐头并进, 而无先后顺序。本文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所偏颇。

二、“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辨证关系

笔者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 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 首先大规模引进外资, 取得技术进步、组织管理升级、培养跨国人才等, 当具备了一定国家竞争力和跨国经营经验的时候再“走出去”是合理的。但两者并不是单向的因果关系, 前期的“引进来”有利于“走出去”, 后期的“走出去”同样有利于高质量外资进入。

(一) 实证分析

本文利用Eviews3.1软件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假设“引进来”、“走出去”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也就是说它们可以融合发展, 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用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 (X) 来描述“引进来”, 用实际对外直接投资额 (Y) 描述“走出去”, 选择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额前11位的省市2003—2007年的序列形成面板数据进行研究。11个省市分别为北京、天津、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四川。

检验结果如下:

结果显示X不是Y变动的原因, 同时Y也不是X变动的原因。也就是说, 现实情况与理论假设并不一致, 我国的“引进来”战略并没有有效地促进“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而后期的“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也没有反过来促进“引进来”战略的发展。笔者认为这恰恰反映了人们对“引进来”与“走出去”之间关系的认识存在的偏颇。现实工作中, 人们往往把两者割裂开来, 认为它们是并列而无关的两项业务, 甚至把二者对立起来, 认为“引进来”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而“走出去”会使资本外流, 影响当地经济建设。在错误认识的指导下, 现实后果是:长期单方面发展“引进来”战略, 造成重复建设, 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产能过剩, 国内市场趋于严重饱和状态, 竞争激烈, 才不得不采取措施推动“走出去”, 造成战略上被动、物质上浪费、经济发展步伐上滞后等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的“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主体是国有企业, 也就是政府主导, 市场在国内外资源的配置上发挥的基础作用非常有限。所以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制建设、有效促进市场机制充分发挥, 转变“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主体。政府的总原则是“少管、放权、优服务”, 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应放到对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指导上, 从投资审批和管制为主过渡到投资保护、指导、监管和提供服务为主。是否和怎样“走出去”由企业自我判断和决策。

(二) 案例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 在战略指导思想上, “走出去”以“引进来”为基础, 两者的发展并行不悖, 且相互促进, 相互融合, 长期互为因果关系。奇瑞汽车的发展实践了这种观点。下表列出了奇瑞“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具体实施情况。

资料由作者整理而来。

从表1可以看出, 奇瑞的海外战略是“引进来”“走出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没有倚重或偏废任何一方。从战略实施步骤看, “引进来”先于“走出去”, “走出去”以“引进来”为基础, 但两者融合前进, 并行不悖。

首先, 奇瑞坚持将“自主创新”与整合国际先进资源相结合, 利用世界500强企业品牌影响力和生产研发能力, 促使自身不断提高品质为进入海外, 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和产品质量保证。2004年奇瑞与全球最大的汽车车身、底盘结构及模块方面的供应商——美国塔奥公司合资建立塔奥 (芜湖) 汽车制品有限公司, 这是奇瑞与世界500强企业的第一次合作。后来, 奇瑞分别与全球专业汽车内饰、设施效益、动力方案领域的“领导者”美国江森自控公司、美国阿文美驰汽车工业公司达成技术合资。进入2007年世界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与奇瑞签订供应协议, 为奇瑞汽车进行一系列的产品配套, 从而打造其国际化品牌。比如世界第二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德尔福与奇瑞公司签订协议, 德尔福将自2009年起为奇瑞目前生产的所有型号的汽车提供驾驶座和乘客座的安全气囊、帘式气囊、侧气囊, 以及乘员探测系统、气囊控制单元、侧面和正面冲撞感应器以及座椅轨道位置感应器。此外, 德尔福还将为奇瑞今后开发的部分汽车提供基于摄像头的辅助倒车系统以及导航系统。奇瑞还与全球最大的零部件供应商——德国博世公司签订合作协议, 由博世公司向奇瑞供应电喷系统的零部件;与全球知名的涂料企业美国PPG集团签订协议, 由PPG在芜湖建立生产基地, 建成后年产量可满足奇瑞100万辆汽车油漆用量。2007年7月, 奇瑞与克莱斯勒正式签署合作协议达成战略合作, 双方将在包括北美、欧洲等全球主要市场研发、生产和销售等方面的合作。通过双方合作, 奇瑞可以借助克莱斯勒在品牌影响力以及市场营销方面的能力, 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同时, 奇瑞的“走出去”战略也如火如荼地开展着。2005年奇瑞与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阿芙达托尔公司签署合作组装奇瑞SKD汽车合同, 使在俄组装并销售的奇瑞汽车每年超过1万辆。截至2008年底奇瑞分别在马来西亚、乌克兰、伊朗、埃及、印度尼西亚、泰国、乌拉圭与当地知名企业成立组装厂, 组装奇瑞汽车并在当地销售。奇瑞还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澳大利亚和日本分别设立塞纳汽车公司、CAAT工程有限公司、捷安斯通商股份有限公司为奇瑞汽车的研发、销售服务。

总结奇瑞的经验得出, 企业“走出去”不能一蹴而就, 是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首先在地理上靠近、文化相似、需求水平相近的国家进行直接投资。随着企业技术能力的不断积累和进步, 其海外投资的区位也相应地攀升, 从处于技术低梯度的国家逐渐上升到技术高梯度的国家。并且在合作的过程中不能没有原则, 比如自有知识产权;资本上的控制, 特别是母公司资本上的控制;以及自主品牌进入国际市场这些权利底线永远不要放弃。

三、“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动态均衡发展

就全球平均水平看,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与吸收外资的规模保持在1:1.1, 发展中国家平均为1:3左右, 远远高于我国1:11的水平。我国要改变目前“引进来”政策明显优于“走出去”的状况, 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

(一) 大力发展“走出去”战略

我国虽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人均GDP在全球还排在100位之后。按照传统的对外投资理论, 还不能把经济活动的重心放在大规模对外投资上。但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决定对外投资的惟一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 全球竞争演变为以跨国公司数量和在国际范围内整合资源能力为主的竞争。应充分认识对外投资在“走出去”以及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积极培育中国式跨国公司的发展, 提高我国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

另外,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突破2万亿美元, 而人民币长期存在升值压力, 美元也在不断贬值, 在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的情况下造成我国外汇不断被稀释、缩水的尴尬境地。我国企业“走出去”有利于缓解外汇储备压力。温家宝总理于2009年7月对中国驻外使节曾表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把外汇储备运用与企业‘走出去’结合起来。”这也是减轻依赖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战略的一部分。

(二) 长期“引进来”、“走出去”要保持动态均衡发展

维护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必须保持“引进来”、“走出去”长期动态均衡发展, 不可偏废, 须融合发展。

让“引进来”与“走出去”互动起来, 变隔离式发展为交互式发展。企业可以通过先“引进来”提升自身实力后“走出去”, 也可以先“走出去”通过增资扩股再将外资“引进来”, 尽量消除“引进来”与“走出去”泾渭分明的思维定势, 形成国内与国外整合式经营、资本国际化运作的新局面。特别要强调的是, 不要只认为“引进来”之后才能“走出去”, 实际上“走出去”之后也完全可以“引进来“, 要注重境外企业的生存状态, 努力塑造境外企业的良好形象和产品信誉, 通过境外企业这个窗口向外国公司间接展示国内母公司的吸引力, 最终将外国资本“引进来”, 形成资本的内外循环往复流动。

摘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两个方面, 十七大报告提出把两者更好结合起来, 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 以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但现有理论对“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关系的认识存在偏颇, 我国应改变目前“引进来”政策优于“走出去”的状况, 大力发展“走出去”战略, 保持两者长期动态均衡发展。

关键词:“引进来”,“走出去”,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群.“引进来”、“走出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J].宏观经济管理, 2003 (1) .

[2]周志良.科技型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思考[J].世界经济研究, 2004 (3) .

[3]王彦敏.中国企业“引进来”、“走出去”与国家自主创新战略[J].发展研究, 2008 (12) .

[4]刘泽仁, 潘春跃.“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发展思路[J].西华大学学报, 2004 (6) .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篇6

1 开发背景

开源、节流与治污并重, 是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基本方略。节水既是开源, 亦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是当前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 实行取水计量, 是节约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措施, 为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 须加大力气进行建设。

2 建设内容

2.1 主要建设任务

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 以现场数据分布自动采集为基础, 以GPRS数据传输为依托, 以地理信息系统 (GIS) 为框架, 整合先进的信息集成技术, 远程监控管理信息平台集中管理, 区域地下水动态监控区域内的各监控点进行地下水位、设备电量等参数的监控, 从而形成地下水动态远程数字化监控网络, 为水资源部门高效管理地下水提供技术支撑, 并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1,2,3]。

2.2 现场监控参数

地下水水位监测:地下水水位。设备电量监测:现场终端电池的电压情况。水质监测:综合监测该处的水质情况, 包括水温度、p H值、浊度、含氧量、电导率等参数。

2.3 监测井布设及工程建设

依据实际水文地质条件及开采现状, 地下水水位监测井的布设, 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应在地下水类型区划分、开采强度分区和监测站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二是做到平面上点、线、面结合, 垂向上层次分明, 以浅层地下水位监测站为重点;三是一般应沿着平行和垂直于地下水流向的监测线布设;四是应合理确定布设密度, 遵循科学、经济、管理方便的原则。水位监测井结构设计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应基本掌握地下水位监测井地区的多年最低地下水水位;二是地下水类型为潜水时, 当其厚度不大于30 m时, 应揭穿整个含水层组, 大于30 m时应凿至多年最低水位以下10 m;三是地下水类型为承压水时, 其厚度不大于10 m时, 应揭穿整个含水层组, 大于10 m时应凿至该含水层组以下10 m[4,5,6,7]。

2.4 现场监控终端结构

现场仪器采用地下水一体化自动监测设备, 设备采用高度集成化设计, 集传感器、数据采集、无线通讯模块于一体, 独立构成完整的地下水监测站。设备可以直接安装在地下水监测井口内, 安装简单、易于维护, 地面上无需安装任何设备, 可有效降低雷电对设备的损害, 其中水质监测采用在线式多参数在线监测传感器。

2.5 数据传输方式

现场数据采集使用GPRS无线数据通信方式, 通讯网络项目区内基本100%覆盖。该方式具有传输速度快、信道稳定、价格适宜等特点, 适合监测数据的远程传输。

2.6 组网模式与网络结构

对于地下水动态远程监测系统的建设, 在设计中应重点考虑如何为使用者提供高效的服务。在网络基本普及的时代, 最佳服务提供方式为WEB方式, 集中上传现场分布采集的数据, 并向用户提供统一的网络内容服务。数据服务中心鉴别用户的合法性与层级, 提供技术数据、资料等供用户使用。

2.7 信息中心建设

信息中心以数据库为核心, 采用可视化总控界面对系统进行管理, 用菜单和图标来实现系统的功能操作。信息中心体系结构主要包括信息化服务平台、用户监控终端和综合数据库。数据采集终端将地下水监控数据, 按规定的项目和时间间隔进行数据采集, 并及时将所取得的水资源数据以无线的方式传给信息中心。信息中心以开放式协议语言为基础, 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运行环境采用故障转移和均衡负载群集技术, 保证监控平台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数据处理的高效性;监控类型的多样化, 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为用户定制新的服务流程, 把新的待监控设备纳入监控平台, 可以整合原有不同公司、不同语言开发的系统, 实现多种监控设备及数据的集中管理。平台自身的管理模块可以同时将所有的子系统整合到一起, 避免出现多套监控系统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 实现资源的整合与统一管理。

3 结语

我国水资源紧缺, 单纯依靠当地水源难以保障群众用水需求, 因此必须依靠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自动、实时监测地下水位的优点, 建立多水源联合运用机制, 充分挖掘水资源的各种潜力, 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信息采集系统的扩建和升级, 提高了地下水管理的数字化和自动化水平, 提高了信息收集、指令发送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信息中心的建设保障了地下水位信息的传输与共享, 有效消除信息孤岛, 放大了数据生产的效益;利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共同的格式、访问方法和数据直接访问条件, 扩大了数据服务范围, 减少了数据利用中的低效劳动;深度开发信息资源, 可以实现管理信息化, 决策科学化, 从而实现水利系统整体工作的优化。

摘要:介绍了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的开发背景, 从建设任务、现场监控参数、监测井布设及工程建设、现场监控终端的结构、数据传输方式、组网模式与网络结构、信息中心建设等方面阐述了系统建设内容, 以期为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开发背景,建设内容

参考文献

[1]蔡镔, 马玉芳, 邱秀荣, 等.面向智能农业的物联网应用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4) :339-341.

[2]高赞东, 段秀铭, 王庆兵, 等.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水质监测[J].水文地质工程地, 2008 (2) :16-23.

[3]邢立亭, 武强, 徐军祥, 等.地下水环境容量初探:以济南泉域为例[J].地质通报, 2009 (1) :128-133.

[4]路洪海, 陈诗越, 张重阳.济南泉域排泄区地下水演变趋势分析[J].人民黄河, 2009 (6) :82.

[5]周磊, 王翊虹, 林健, 等.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质监测网优化设计[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8 (2) :7-15.

[6]孟伟, 秦延文, 郑丙辉, 等.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研究 (Ⅲ) :水环境流域监控技术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 2008 (1) :15-22.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篇7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以网络为中心的信息时代,人们需要更快捷、更可靠、功能更丰富的网络服务。万维网的流行促进互联网使用的指数级增长,现在很多站点收到前所未有的访问负载,经常担心系统如何被扩展来满足不断增长的性能需求,同时系统如何保持24x7的可用性。未来的应用将需要更高的吞吐率、更好的交互性、更高的安全性,这要求服务平台具有更强的处理能力和更高的可用性。

通过高性能网络或局域网互联的服务器集群正成为实现高可伸缩的、高可用网络服务的有效结构。Linux虚拟服务器(Linux Virtual Server,LVS)[1],可以完成基于IP层和基于内容请求分发的负载均衡调度,使得服务器集群的结构对客户是透明的,客户访问集群提供的网络服务就像访问一台高性能、高可用的服务器一样。本文在分析现有LVS负载均衡调度算法的基础上,并考虑服务器的实时负载和响应情况,提出一种动态反馈的负载均衡调度方法,从而提高整个集群的性能。

2 基于LVS的集群负载均衡技术

2.1 LVS集群的体系结构

近年来,国内外对网络服务器的负载均衡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LVS是于1998年创建和开发的Linux集群项目,它属于松耦合集群系统,在IP层上实现系统单一映像,它使用负载均衡器作为集群的惟一入口,通过负载均衡器,客户端把整个集群系统看成一个独立的主机,客户端的访问都是针对该VIP(virtual IP address)地址的。一般来讲,LVS集群采用调度器(LB)、服务器池(RS)和数据库(DB)三层结构,经高速网络互联为一个整体,如图1所示。

客户通过调度器IP地址访问网络服务时,请求报文到达调度器,调度器根据服务器负载情况或请求的内容,执行相应的调度算法从服务器池中选出1台服务器,以不同的转发方式将请求报文发送给选出的服务器,真实服务器处理请求报文后,将响应报文直接发送给客户或者经调度器转发给客户。LVS实现的基于IP负载均衡技术的3种虚拟服务器方法如下[2]。

(1) VS-NAT(Virtual Server-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模式,通过地址转换实现虚拟服务器。

通过网络地址转换,调度器重写请求报文的目标地址,根据预设的调度算法,将请求分派给后端的真实服务器,真实服务器的响应报文通过调度器时,报文的源地址被重写,再返回给客户,完成整个负载调度过程。

(2) VS-TUN(Virtual Server-IP Tunneling)模式,通过IP隧道技术实现虚拟服务器。

调度器把请求报文通过IP隧道转发至真实服务器,而真实服务器将响应直接返回给客户,所以调度器只处理请求报文。

(3) VS-DR(Virtual Server-Direct Routing)模式,通过直接路由实现虚拟服务器。

负载均衡器通过改写请求报文的MAC地址,将请求发送到真实服务器,而真实服务器将响应直接返回给客户。

2.2 LVS的负载均衡调度算法

通过研究发现,按调度算法的状态特点可以将调度算法概括为2类:静态调度算法和动态调度算法。静态调度算法是指调度策略事先确定,而不考虑集群系统运行时的状态;动态负载均衡算法就是服务器集群调度器周期性地从后端服务器获取当前的负载状态,并根据这些状态来动态调整后续的分配策略。LVS中提供8种静态调度算法[3]:轮叫、加权轮叫、最小连接、加权最小连接、基于局部性的最少链接、带复制的基于局部性最少链接、目标地址散列和源地址散列。

3 动态反馈负载均衡模型的研究与实现

3.1 动态反馈负载均衡的模型

静态调度算法是利用事先设定好的服务器的信息调度,决策过程的依据都是事先设定好的,如权值等,因而不能动态反映服务器的负载情况。当客户通过TCP/UDP连接访问服务器时,由于网络服务的服务时间不同、访问分布的不均匀性及服务所需资源千差万别,静态调度算法不能实时地反映后端服务器的负载情况,无法保证服务器真正地实现均衡[4]。动态算法的主要思想是根据负反馈理论[5],获得服务器的真实负载情况并作出评估,将评估的结果作为系统的反馈来修正负载均衡算法的参数。系统模型如图2所示。

图2只是表示一个服务器的反馈情况,在实际情况中,每个服务器都会向调度器反馈负载情况L(L较大表示负载较大,反之则较小)。其中,F(W,L)表示权值和负载关系的权值调节模块,根据服务器当前负载情况L和当前权值W计算得出新权值W′,调度器则根据服务器新的权值信息W′分配用户的请求。服务器池由多台服务器组成,负责对客户请求做出响应并向权值调节模块反馈负载信息。

权值代表服务器的处理能力,通过反馈调整过的新权值W′,其反映了服务器的实时处理能力。而在LVS的各种调度算法中,权值是事先设定好的,根据加权轮叫调度算法或加权最小连接调度算法,权值大的服务器会分配到相对较多的请求。这就可能出现负载相对不均衡的情况: 当权值较大的服务器得到较多请求时的处理能力反而比权值小的服务器的处理能力小。这时,可采用如图2所示动态反馈模型来解决负载相对的不均衡问题,即当某个服务器的L较大时,可降低W,从而能充分发挥服务器的处理能力,较好地达到均衡负载的作用。

3.2 动态反馈负载均衡的实现

根据图2模型引入动态反馈负载均衡机制,对真实服务器的权值进行动态调整,由于动态负载均衡模块需要定时收集后端真实服务器的实时负载信息,因此,要在调度器中加上负载查询与接收模块、负载信息处理与评估模块和内核通信模块。加入动态负载均衡模块后,基于Linux内核的动态负载均衡流程如图3所示。

3.2.1 负载采集模块

动态调度算法需要获得各服务器的系统性能和负载信息,包括CPU占用率、CPU利用率、磁盘可用空间、内存以及I/O利用率等。在Linux系统中,这些信息的获取可通过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来实现,在所有RS的用户空间运行SNMP代理进程,SNMP将负责接收和处理调度器发出的SNMP请求。由于影响服务器自身性能的因素很多,负载采集不可能收集所有的信息,在此,只选取了一般应用中影响服务器性能的5个关键指标[6]: CPU占用率L(Ci)、请求响应时间L(Ti)、内存占用率L(Mi)、磁盘I/O占用率L(Di)、网络带宽占有率L(Bi)。

3.2.2 负载处理模块

该模块负责处理负载采集模块存储的每个RS的负载信息,因为服务器的各种性能信息对服务器的处理能力影响都不一样,根据其不同的影响力,对每个因素设定一个影响因子,不同的服务器影响因子将不相同。例如,在Web服务器集群中,对服务器RSi的主要负载因素[L(Ci),L(Ti),L(Mi),L(Di),L(Bi)]引入影响因子Qi进行计算,当Qi=[qi1,qi2,qi3,qi4,qi5]=[0.4,0.3,0.1,0.1,0.1] 时,认为服务器的CPU负载和请求响应时间较其他参数重要一些;若当前的系数Qi不能很好地反映应用的负载,系统管理员可以对系数不断地进行修正,直到找到贴近当前应用的一组系数。通过下式可得出服务器RSi的综合负载值AGGREGATELOADi=Qi×[L(Ci),L(Ti),L(Mi),L(Di),L(Bi)]T。

3.2.3 负载查询与评估模块

根据每个RS当前的权值和负载处理模块计算出的负载信息计算出一个新的权值,当负载值表示服务器比较忙时,新计算出的权值会比当前权值小,反之会比当前权值大。算出新权值后,通过内核通信模块用新的权值更新内核中相应服务器的权值信息。

结合节点的初始权值和查询的综合负载值计算新的权值结果,即可引入如下权值计算公式:

wi{wi+A*0.95-AGGERGAΤE-LΟADi3,AGGERGAΤE-LΟADi0.95wi,AGGERGAΤE-LΟADi0.95

在上式中,0.95是想要达到的系统利用率,A是一个可调整的系数,当综合负载值为0.95时,服务器权值不变;当综合负载值大于0.95时,权值变小;当综合负载值小于0.95时,权值变大。这样将使权值调整到一个稳定点,当系统达到理想的利用率时,权值是不变的。

在LB端程序中,存在一个双向链表dlist,用于存放需要定期更新的RS的信息。每当LB接收到由RS服务器发送的信息,首先判断是否第一次收到此RS的信息。如果是,则将此RS加入dlist链表;如果此RS原先已在dlist 链表中存在,则更新收到的内容。

动态反馈机制本身也需要系统开销,因此不可能对用户的所有请求都对服务器端的负载情况进行查询,可采用每隔一定的时间间隔T,由负载查询进程再查询各个服务器的情况,并相应调整服务器的权值。这样周期性地进行,通过一个动态反馈机制,使得服务器保持较好的利用率。

3.2.4 内核通信模块

由于IPVS模块工作在内核中,因此,内核通信模块负责负载查询与接收模块与内核的交互。

主要有2个任务:

(1) 完成负载查询与评估模块取得内核RS链表;

(2) 把负载查询与评估模块生成的新的权值信息传入内核IPVS模块中。

4 性能测试

这里使用VS-NAT方式构造一个LVS集群,集群内有3台服务器,配置分别为双CPU 服务器、单CPU服务器和普通PC,再使用2台PC作为客户端对集群进行模拟加压测试,使用的工具是Linux下的Httperf,其中一台用以模拟正常请求数据流,另一台则模拟突发请求数据流。选择的对比测试算法为加权轮叫法,性能对比测试结果如图4、图5所示,可以看出采用动态反馈负载均衡算法可以较好地平衡负载,尤其是在突发较严重的情况下更能够充分利用各服务器的资源,从而有效提高集群的整体性能。

5 结 语

集群负载均衡策略是提高集群整体性能的关键,考虑到用户请求间的差异性和集群内部节点服务器间性能的差异性,通过动态地计算节点的权值来合理分配用户请求,以平衡节点的负载,充分利用各节点的资源。实践证明,采用动态负载均衡算法可以有效提高集群的性能,尤其是在集群内部节点服务器性能不一的情况下,效果尤其明显。

摘要:在Linux内核中实现负载均衡调度算法都是静态的,没有动态调节机制。这里在介绍LVS集群原理和已有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实时获取真实服务器的性能数据、计算和评估真实服务器负载,并动态地调节服务器权值的方法。经测试,使用该方法能够达到良好的负载均衡效果,进而能有效地提高集群的性能。

关键词:集群,LVS,负载均衡,动态反馈

参考文献

[1]刘玉艳,沈明玉.LVS负载均衡技术在网络服务中的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12):1 592-1 595.

[2]秦刘,兰巨龙,杨帅.动态反馈负载均衡在LVS集群中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应用,2007(9):116-119.

[3]王晋鹏,潘龙法,李降龙.LVS集群中的动态反馈调度算法[J].计算机工程,2005,31(19):40-42.

[4]龚梅,王鹏,吴跃.一种集群系统的透明动态反馈负载均衡算法[J].计算机应用,2007,27(11):2 662-2 665.

[5]郭全生,舒继武,毛希平.基于LVS系统的负载动态平衡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4,41(6):923-929.

[6]田绍亮,左明,吴绍伟.一种改进的基于动态反馈的负载均衡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3):572-573.

上一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一篇:网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