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2024-07-16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精选十篇)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篇1

一、感知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 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人经历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碰撞、文化冲突、文化迷茫、文化反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曲折道路。通过学习, 我觉得这种认识有道理, 这个道理就蕴含在中国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中。我认为, 中国文化的三个发展阶段包括:自发的文化发展阶段;自觉的文化发展阶段;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发展阶段;现在我们所经历的便属于第三阶段。

1.自发文化与自觉文化

所谓自发文化的发展阶段, 是专指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只会说话、不会写字的阶段, 这个阶段覆盖了原始社会的绝大部分历程。那时人们的思维水平, 还处于形象化的幼稚状态:如结绳记事、在岩石上刻画各种符号, 等等。所谓自觉文化的发展阶段, 是专指从仓颉造字开始、主要依靠文字积累和传播文化的历史阶段, 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开始之前。用文字取代口头传说、岩壁画符和结绳记事, 表明中国先民学会了抽象思维, 进入了自觉创造、自觉利用、自觉宣传、自觉发展文化的时期,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意味着自觉文化达到了高峰。据实而论, 中华文明领先于世界各地文明的基本标志, 就是在这个阶段树立并巩固起来的。由自觉的抽象文化取代自发的形象文化, 是中华文明自我进展中质的飞跃。然而与后来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需求对比, 分量仍显不够, 因为那时的中国文化在对外关系中尚未发生重大挫折和失落。

2.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作为第三阶段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阶段, 是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 从今往后, 它至少还要延伸到本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总目标的基本实现。就字面的含义来理解, 文化自觉是指在文化方面的自我觉醒;文化自信是指在文化方面的自我信念。客观的进程告诉我们, 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是在同西方列强之间文化比较与反思中产生和发展的:首先, 是感觉自己的科学技术不行, 于是就有了洋务运动;其次, 是感觉自己的政治制度不行, 于是就有了戊戌变法;再次, 是感觉自己的图强道路不行, 于是就有了辛亥革命;最后, 又感觉自己的思想文化不行, 于是就有了新文化运动。一系列自我否定都是自我觉醒的必然步骤, 但由于文化否定中矫枉过正了, 所以又导致了文化自信的流失, 乃至经过种种波折之后才重新找回这种自信。根据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的启示:所谓文化自觉, 应当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之优长与缺陷的全面性清醒认识;所谓文化自信, 则应当是在扬长避短基础上再创文化辉煌的长远性坚定行为;文化自觉是先导, 它呼唤着洋为中用的责任感;文化自信是内力, 它激励着古为今用的事业心。

二、感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楷模

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属于中华全民族的共同责任, 全民族都必须朝着自觉自信的方向努力。然而在实践操作上, 有两部分人的责任更大:一部分是知识分子——因为各类知识分子都处在各种文化工作的第一线;另一部分是领导干部——因为各级领导干部都肩负着包括文化工作在内的全局工作的组织引领职能。就是说, 这两部分人都应成为自觉自信的楷模。

1.知识分子需尽心竭力

知识分子以文化载体的身份出现, 坚守在文化阵地的前沿, 发挥着文化继承、文化传播、文化创新的效应。就承担文化载体的角度看,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均需从知识分子开始;就坚守文化前沿的角度看,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均需靠知识分子推进;就坚持文化进步的角度看, 知识分子既是本身自觉自信的闸门, 又是民众自觉自信的酵母。面对当前文化强国建设的滚滚热潮, 知识分子理应积极认同, 主动献身。关于认同方面, 务必找准自觉自信的切入点。如果说历史上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分别从自我否定、自我肯定开始的话, 那么现实中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则都应当从对传统文化优势的充分肯定开始。关于献身方面, 务必焕发文化自强的能动性。具体地讲:一是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起来、弘扬开来, 保证五千年的民族瑰宝代代相传, 永远繁衍在后续炎黄子孙的心田里;二是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推广下去, 促使五千年的世界奇葩处处争艳, 持续聚焦在全球精神百花园地中;三是要围绕外来有益文化同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下功夫, 千方百计推动文化创新。

2.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

文化方面的自觉与自信, 既取决于国家规划的程度, 又取决于政府执行的力度, 而国家的规划和政府的执行, 最终都要经过各级领导干部之手。由此不难看出:在全民族提高文化自觉与增强文化自信的全过程中, 领导干部的表率形象最关键;领导干部要争当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表率, 就务必要加强三个方面的修养。一是要加强汲取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修养:这方面的根本举措是从掌握基本常识入手, 通过刻苦攻关弄懂弄通传统文化某一点或某一侧面, 并循此磨炼品格、陶冶情操、提升档次。二是要加强改善和增进家庭文化的修养:这方面的根本举措是从充实文化氛围入手, 通过言传身教尽可能疏导家庭成员深扎中华伦理公德意念的根子, 并循此严家教、正家风、消民怨、顺民心。三是要加强组织和引领社会文化的修养:这方面的根本举措是从培育文化兴趣入手, 通过抵制摆脱繁琐应酬的努力, 及时构建、主动投入健康有益的文化圈, 并循此鞭策自身转化成为相关文化领域的行家里手, 成为人们效仿的榜样。

简言之, 中华民族要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不但必须发挥知识分子的中坚和骨干作用, 而且必须发挥领导干部的统领和先行作用;有了知识分子的自觉自信, 全民族的自觉自信就有了趋动性能量和牵动性能量, 有了领导干部的自觉自信, 全民族的自觉自信就有了凝聚性能量和感召性能量。

参考文献

[1]陈中权.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人民网, 2011-10-31.

[2]冯骥才.“文化自觉”如何避免变成一个空洞口号.文汇报, 2011-08-26.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篇2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1】

摘 要:在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下,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对外汉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树立并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文化观,这样才能正确诠释与表达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与精神,让每一位学习者了解、喜欢、认同汉语背后的中国文化,为汉语的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贡献。

关键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文化观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全球“汉语热”不断升温。

许多强国无不积极推广自己的语言,把语言传播列入国家文化战略与外交战略的范畴内,努力为本国语言在全球化时代语境下与文化多元化的框架中,谋求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将汉语推广视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举措,主要通过对外汉语教学来实现。

而对外汉语教学的重心之一就是通过文化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国传播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观,赢得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构建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从而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无论在海外的孔子学院中,还是在境内的高校国际教育里,中国文化的传播都显示出了巨大的魅力。

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他国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学是服务于国家文化战略的,在教学过程中并非只是将纯语言问题讲清楚,或对语言中的文化内涵知识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是在国家文化战略的宏观背景下,以何种文化观统领语言教学工作,令其朝着更为有效、有深度、有广度的方向实现持续发展。

在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下,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新文化环境中学习异国语言会出现很多不适。

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合理诠释与传达中国文化别具一格的内涵与精神,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认同中国文化,从而提高其学习汉语的兴趣与效率;在使用汉语进行跨交际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了解、喜欢、认同汉语背后的中国文化,为汉语的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贡献。

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借鉴费孝通先生的观点,笔者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建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文化观。

费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的理论,认为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指的就是世界范围内文化关系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建立,指的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实行和确立“和而不同”的文化关系。

这种文化自觉意识必然使我们对自身文化有正确而客观的认识。

在实现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我们才会有能力、有信心重新更深入地认识文化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这又会帮助我们加强对文化的认识,领略到中国文化的时代特色与时代魅力,进而获得对中国文化价值合理性的信心,把中国文化中好的东西提炼出来讲清楚,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使学习者接受、认同并变成世界性的东西。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两者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整体。

一定意义上讲,文化自觉来源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又会推动文化更加自觉。

在全球多元一体的文化背景下,既保有对自身优良文化的亲切体验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又能对其他文化的精华部分持有尊重和欣赏的态度;既立足于本土,又放眼于世界,这样才能形成“和而不同”的文化关系。

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与认识,有一个整体、较为全面的准确把握。

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进程,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中国文化核心与特质,进而打下扎实的文化功底,具备较好的中国文化素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师应自觉将中国核心的价值观、人生哲学、品格智慧、人文伦理、民族风情等中国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在循序渐进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向学生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既不能以偏概全、以点带面,也不能大而化之、泛泛而谈,既要有文化自信,也要正视我们的欠缺之处。

要把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化作为一种教学信念贯穿到教学工作中,令学生能够领略到中华文化的真正魅力,在此基础上才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自身对文化主体的认同,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心,才能以宽松的文化心态传播本国文化,才能让学生不带偏见和误解地看待中国文化,欣赏中国文化,认同中国文化,实现汉语推广的最终目标。

将这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文化观作为方法论指导实践教学,就可以解决诸多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创新,使其熠熠生辉地屹立在世界日益多元的文化格局中。

我们必须在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构建对外汉语教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文化观的必要性,进一步增强推进文化传播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汉语国际推广,为实现中国和平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支撑。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学术研究,(7).

[2]韩文淑.文化自觉与文化尊重-论对外汉语教师文化观的树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1).

[3]许琳.汉语加快走向世界是件大好事[J].语言文字应用,(S1).

[4]唐智芳.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

文化全球化.文化安全.文化自觉【2】

[摘要]文化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伴随,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文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我国文化发展提供机遇,也使我国面临文化强权的挑战与威胁,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积极应对文化全球化,努力建设和谐文化,为我国文化的科学发展创造安全环境,是当前我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文化安全;文化自觉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已是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各国科技、信息、观念、文化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其实,与经济全球化相同,文化全球化也是人类发展的大趋势。

只是由于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有差异,导致对文化全球化的不同理解。

全球化,首先是经济的全球化,它是一种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产生合力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推广与扩张。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阶级。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同样,资本主义文化也必将驾驭文化全球化,进而走向全世界。

当然,这种意义上的文化全球化乃是资本主义文化在全球的扩张,它将导致全球文化的同质化,不利于构建全球文化共同发展的图景。

关于“文化全球化”,学术界有以下两类观点:一类是否认文化全球化的存在,认为文化全球化是对全球化的泛化。

另一类则承认文化全球化的存在,但其中观点各异。

主要包含三种观点:第一,文化全球化意味着全球文化同质化,即某些具有共性意义的文化特征在全球获得的普遍认同。

文化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既体现民族特性,又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集民族性与世界性于一体。

全球性问题诸如人类面临的生态、资源、伦理等问题的凸显,迫切要求人类采取一致行动,维护共同利益。

此种意义上的文化全球化体现了人类文化同质性的特点。

第二,文化全球化是资本主义文化的全球化,即美国文化的全球化。

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认为,文化的全球化是真正意义的全球化,是“界定全球化的真正核心:世界文化的.标准化;美国的电视,美国的音乐,好莱坞的电影,正在取代世界上其他一切东西。”他甚至认为文化全球化的后果,是美国的大众文化模式取代世界上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此过程中,其他各民族国家文化将遭遇边缘化的威胁乃至破坏。

浅谈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篇3

关键词:文化产业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自1997年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这一概念以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做为贯穿的主体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近几年,在思想意识领域和文化领域都掀起了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关注。

准确认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内涵,探索有效的实现途径,对确立文化发展目标、谋划文化发展战略,提出文化发展举措,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内涵

1、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最早由费孝通于1997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开办的第二届社会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要进行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目的是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形势发展,从而提出了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方法。并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

文化自觉要求我们首先充分了解和理解中西方文化,掌握中西方文化的来龙去脉、主要内容、核心精神等,二是要深刻认识文化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扩大,文化的影响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和深刻。认识并掌握文化自身发展独特的规律和社会作用,对新形势下的中华民族来说尤为重要。

2、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中华民族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对中华文化内在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中华文化持久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不自轻自贱、妄自菲薄,我们才能在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保持镇定从容、不卑不亢,才能以包容的气度对待西方文化,理性批判并学习借鉴西方文化,才能不断创新中华文化并将之传播开来。

一方面,文化自信表现為对先进文化或优秀文化因素的一种自觉追求,它能够自信地吸纳各种文化中的有利因素为己所用,而不担心在进行这种文化交流时会被对方吞噬。另一方面,文化自信表现为大胆地推介和宣扬自己的文化,并且注意认真研究其他文化的内在发展需求,以使自己所推介的文化要素正好契合了对方发展的文化需求。

二、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1、全球化对当代中国文化的挑战

全球化发展到当代,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世界文化向着多元化、多样性发展,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但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对民族文化带来很大挑战,优势文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强行推销自己的观念、价值和文化产品,这使得各民族原有的特色文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有消失的危险。

2、现代化对当代中国文化的挑战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成了历史上任何时代、任何正常发展的国家都必须解决的问题。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既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传统,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又必须学习、借鉴外来文化,保持文化的时代性、先进性。

3、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性

中国近代史上先后发起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分别从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向西方学习,都以失败告终。这种向西方学习的浪潮一直持续至今,造成了现代人传统文化根基浅薄、文化自卑、崇洋媚外。在教育、传媒、消费和科技等方面,都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模仿和照搬照抄。

我国民族文化主体性的严重缺失告诉我们,全球化背景下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主体性是当务之急。我们务必要提高文化自觉,充分了解中华文化,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把握文化规律,重视文化的作用;巩固文化自信,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的闪光灯,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对待中西文化交流不卑不亢,对中华文化未来充满信心。

三、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的文化基础

1、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Toynbee)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文化的强大的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

2、中国文化绵绵不绝的文化创新力。

当其他文明古国不断被社会发展所淘汰时,中国能够保持历史的连续性,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创新力来源于对历史文化的长期积累传承,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以及对未来文化的敏锐把握。文化创新正是古老的中国和年轻的中国实现融合的最佳途径。

四、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途径探析。

1、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当前中国价值体系体现出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落后与先进等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强烈地冲击我国传统的价值体系。因此,要从信仰、道德、群体、政治、自然、民族、国际等方面深化我们对中国核心价值的理解,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坚持政府主导,拓宽文化建设渠道。

最大范围的普及文化自觉意识,激发文化自信,需要大力开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建设应以政府为主导,把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提升到和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重视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积极拓宽投入渠道,多方筹资,全民共建,形成社会资金多形式、多渠道共同投入建设的新局面。

3、鼓励文化创新,追赶时代潮流。

文化发展的本质是创新。创意、创造、创新,是将中国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最佳方式。在进行文化创新中,要在传统文化资源中,融入新时代的元素,使文化产品能够与时俱进,让人耳目一新。另一方面,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推进能够激发创新意识、保护创新企业产业的政策措施,为各个领域的文化创新提供条件。

4、打造文化精品,丰富文化产业形式

文化的发展以文化精品为支撑,文化的繁荣以文化精品为代表。文化精品在意识形态上能够让人在情感上敬仰、悦纳,又能让人在欣赏的同时潜移默化,受到心灵的感染、哲理的启迪、情操的陶冶,使人的思想情感发生变化。我们要用高雅、健康、进步的文艺作品来宣传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当代文化,激发人们的文化自觉,进而形成文化自信。

浅谈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途径 篇4

一、必须以端正思想态度为前提

首先, 要端正对传统文化的思想态度。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 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 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罗素推崇的中国伦理品质是什么?就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现在国内涌现的国学热、国际涌现的孔子热, 都是以探讨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思想的时代价值为基调的。要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首要任务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延续下去。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构成全民族的血脉、灵魂和精神家园;作为炎黄子孙, 我们理所当然要主动学习吸纳。读大学时, 我们班插入一名来自台湾的同学。他用的都是繁体字, 说话很考究, 每逢论及国语我们都讲不过他, 感到很难堪。这件事表明:台湾学生的国学功底比大陆学生深厚扎实得多;因为台湾开设的国语课不仅门类宽泛, 而且从未间断过。

其次, 要端正对外来文化的思想态度。世界上的任何文化都有长处, 我们要发展创新, 就必须汲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是融多元为一体的文化, 开放包容、兼收并蓄, 始终构成它的主流。汉代与唐代、佛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被吸纳。宋代和明代, 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又大量传入。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因而我们应当进一步端正对外部文化的思想态度。怎样做才算是正确的呢?一是摒弃排外意识, 积极主动地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 使之为我所用;二是摒弃照搬意识, 既要剔除其反面因素, 又要改造其适用成分。这两点, 也是我们自觉自信的重要标志。

再者, 要端正对现行文化的思想态度。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富有民族特色与时代气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构成今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根本标志, 它的四大部分都属于继承与创新的科学结晶, 非但不能等闲视之, 尤其不能漠然置之。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 都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因子, 都是由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的鲜花。朵朵鲜花无不渗透着一脉相承的精髓, 由此充分显示了民族的特色;朵朵鲜花无不吸取着多边转化的营养, 由此充分激发了时代的气息。

二、必须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基

胡锦涛的“七一”讲话和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谈及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时, 都把提高民族素质放在基础的位置, 文化建设中提升全民族文明素质的任务迫在眉睫。人民群众固然是历史的创造者, 可在不同民族或同一民族的不同时代, 群众创造历史的能量也有大小之分。民族素质高创造力就强, 民族素质低创造力就弱。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就必须围绕民族素质的提升狠下功夫;如若不然, 我们的国际竞争力就会大打折扣。

就现实情况而言, 民族素质的提升应从诚信道德抓起。近几年频频发生的问题奶粉、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事件引起社会公信力的下降。几十年前没人讨论“一个老人倒地该不该扶”的问题, 现在居然成了疑惑。凡此种种绝不能听之任之。诚信道德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抓诚信道德建设的基本手段之一就是搞好“人无信不立”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传统文化教育。为了加强道德监督, 还必须借助舆论力量鞭策人格修养。

就长远需求而言, 民族素质的提升应从学校教育抓起。目前学校教育中那种重才轻德、重分轻能、重西轻古偏向构成提升民族素质的严重障碍, 只有切实更新教育思路才行。教学内容中需剔除应付考试的东西, 加大传统文化课的分量。比如小学课纳入《三字经》, 中学增添古文和古诗词篇幅等。教学方法上需倡导孔子的“学思相应”观, 废除填鸭手段, 启迪学生思考运用。传统文化坚持以德为先, 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也有助于克服重才轻德之误。

就要害节点而言, 民族素质的提升应从家长形象抓起。幼儿启蒙由家庭始, 《三字经》中“养不教, 父之过”的那句话, 就是强调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感。现代家庭孩子极少, 长辈的珍爱心理不足为奇, 可对由此造成的伦理危机则不能熟视无睹。将孩子捧为小皇帝, 长者甘做他的奴仆, 实属颠倒天伦的蠢事。孩子上学后, 有些家长身教太差, 有意无意地领歪道, 等到“宝贝疙瘩”犯罪了他们才傻眼了。要改善家庭教育, 必须给家长补传统文化课。

三、必须以实现文化自强目的

一是要发动自强之机——改革文化体制。体制是管根本、管长远的, 只有深入改革文化体制, 才能解放文化生产力, 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我国人均GDP现已超过4200美元, 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据此测算, 国内每年的文化消费水平应在4万亿元左右, 可是实际消费只有1万亿元。这说明我们的文化消费潜力广阔而深厚。这潜力注定转化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巨大市场。随着巨大文化产业市场的开拓, 文化自强目标的实现就顺理成章。

二是要擎起自强之翼——发展文化科技。科技与文化历来如影随形,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 都会给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发展样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在古代中国,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创造, 使人类思想文化的表现和传播摆脱了时空间局限, 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在当代世界, 全球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 不仅为思想文化的表现和传播提供了全新载体, 而且催生了全新的文化业态。足见, 文化自强离不开科技支助。

三是要扎深自强之根——培养文化人才。文化自强离不开专门人才的拼搏与奉献。无论是文化元素的提炼升华, 文化潮流的引领带动, 还是文化艺术的再创造再发展, 都与人才息息相关。人才强则文化强, 人才辈出的时代必定是文化兴隆的时代, 我国春秋战国树起的文化高峰, 正是诸子百家交织争鸣的结果。我们要实现文化强国的宏伟夙愿, 便不能不造就一批世界拔尖、声望深远的统军人物, 便不能不培养一支承前启后、勇于并善于发明创造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求是论坛, 2010-9-8.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篇5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觉。

我方认为文化自信的确需要有一定基础,但这个基础不是文化自觉,而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社会群体/对文化的认可状态,是文化被认识,被接受的过程。而文化自觉是在文化上的/觉醒和觉悟,两者相去甚远。对方的定义显然扭曲了文化自觉的定义。

费孝通先生率先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概念。之后,在中共中央机关/理论刊物《红旗文稿》中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定义,即: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历史进步中/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充分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

我方坚定认为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觉,理由如下:

第一,从文化的发展角度来说,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先决条件。文化自觉的前提是文化得到传承,而文化得以传承必定需要/文化自信。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使我们勇于发现/并剔除自身的文化糟粕,敢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如若不然,文化何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一潭死水,怎能不腐!文化尚且不知能否延续,何谈发展,更遑论/文化自觉? 第二,从心理学/认知角度来说,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直接推动力。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学习目标价值的内部期望/会对社会学习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也就是说,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内部期望,直接推动/文化自觉。一方面,只有充分肯定自身文化价值,才有可能对文化倾注极大的热情与精力,进而深刻认识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作用,充分把握文化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只有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坚定信心,才能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正是基于以上两方面,才能通过文化自信做到文化自觉,最终达到/文化自强。

第三,从哲学/认识规律来看,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是感性认识经实践,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实践过程/的把握和再总结,再提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社会群体而言,没有充分的文化自信,缺乏主动性的文化实践,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不可能推行的。只有不断的文化实践,才能发现自身文化的偏差,最终对自身文化有理性认识,充分把握文化的发展规律,主动担当历史责任,实现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篇6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承担着培养新一代的高技术人员的责任,还要承担培养新一代有文化、具有世界眼光、视野开阔及着眼世界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作为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名英语教师,不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职责,还要引导学生在接受、学习一门外语的同时,深入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使学生在更好地适应国际化大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其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 更有效地吸取外国文化的精华。

关键词:高职教育;英语教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指我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新一代的大学生应当站在文化的前沿, 站在时代的前沿, 时刻保持其对文化的先觉性;“文化自信”是對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认同与自信,当代大学生应勇于并主动承担起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之糟粕。而使新一代的大学生有意识地提高对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的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当代高校教师的肩上。高校英语教师要深入思考如何在英语教学上引导学生去有意识地提高其文化自觉与自信。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 第一,阐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含义;第二,阐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第三,阐述在外语教学中提高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含义

对于“文化自觉”的诠释纵说纷纭, 而大多都偏重于从学理的层面解释,把“文化自觉”限于“大学之道”, 而对其实践的层面有失重视, 这就容易导致忽视其本身具有的提升全社会文化自觉精神内涵的功能, 也就是说“文化自觉”所追求的目标不能仅仅是“止于至善”, 而要更加深入, 更加具体的“明明德”、“新民”。而“新民”则是“文化自觉”的目的所在。在此所要强调的是个人的文化自觉,对于整个文化建设的意义。个人的“文化自觉”, 从其自身来说是对自己所处的文化的所觉所感, 从民族的角度来说则是对其民族文化的深切关怀和科学把握。正如宋圭武(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所指:文化也是有层次的。最外围的,是物质文化;居于中间的,是制度文化;处在中心的, 是精神文化;而精神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格。

所以,对文化的自觉从某一层面来讲其目的就是塑造人格,是人格的一种自觉。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则是一国精神之所在。由上所述,“文化自觉”可以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其一, “文化自觉”是个人的一种自知之明,如费孝通所说,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其二,“文化自觉”是一个国家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觉,也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起源、形成、演变的过程及其发展的特质和趋势的理性把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除此之外, 它也是以本民族为基点对多民族文化关系的一种理性的把握;其三,文化自觉的目的是要形成人格自觉,对一个民族来说,“文化自觉”所形成的民族灵魂正是一个民族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文化自信”各家阐述基本相同。“文化自信”是对本国家本民族的文化的高度认同, 不盲目屈从其他民族文化。本文强调的是“文化自信”,并不是鼓吹唯我独尊的“一元文化”,是在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在进行合理的对比和比较之后, 得出理性的结论,在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的基础上, 对本族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同。 从而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最终达到费孝通先生所提倡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二、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我国外语教学已经开始注意语言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外语教师特别是高校外语教师对文化教学更加关注, 这无一不是因为语言与文化是一种全息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对于大多说学生而言,特别是对理论基础不强的技术学校的学生来说,语言还只是停留在其工具性上。

语言学家所定义的文化是:文化包括行为模式和指导行为的模式。模式不论外现或内含,皆由后天学习而得,学习则通过人工构造的符号系统。 可见:语言皆是所谓“人工构造的符号系统”,换句话说,文化是通过语言来认识和学习的, 语言是文化的必然产物, 对于语言的理解受限于对于文化的认识, 而对于文化的理解也受语言的限制,即语言和文化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是互为结果的。语言是一把人类打开世界之门的钥匙,是一种文化模型。从对语言的分析中,得出与之相对应的文化真谛是可能的;反过来,从文化的角度来解释语言的不同是合理的, 而这一观点正是英语教师们得以在英语教学中更加深入地引导学生去探索不同文化, 更深入地通过语言的学习去探索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气质和灵魂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在以上理论的支持下, 有意识地将所感所得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去, 在做翻译时,遵循两个语言系统的不同,使学生更加注重英语的“形合为基”和中文的“形散而神聚”,即重“意合为上”。注重对学生地道的英文表达的积累而不是单纯的单词积累, 重点解说英文的习惯搭配和词句应用范围而不是简单的词对词的机械翻译。在语法讲解中不再以英语语法为主, 努力使学生找出英文和中文异同,而是使学生认识到中英两种语言是分属于两套系统, 不断提醒学生不要企图在中文的结构中找出英文的影子, 更不要拿英语的语法系统来解释中文。

在翻译中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皆是对本民族的文化觉醒不够,自信不足。外语教师应该努力做到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学会区分两种语言,发现两种文化的不同。只有认识到不同,才可以进一步谈对自己文化理性的觉醒和认同, 才有能力对他国文化进行鉴别和汲取。

【参考文献】

[1]钱冠连.语言:最后的家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钱冠连.语言全息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3]费孝通.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篇7

1 觉醒的认识—从被动到主动

近年来,长葛市文化和广播影视局、长葛报社扎根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土壤,以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对文化传播进行有益探索。尤其可贵的是,在文化传播的实践中,纸质媒体与广电媒体取长补短,相互合作,收到了1+1>2的效果。

认识文化,要探索文化发展的规律,着力研究传统文化宣传报道的不同之处。2011年,长葛市文化和广播影视局、《长葛报》分别开设了《文化长葛》专版和专栏,关注点从单纯的长葛历史扩大到整个长葛文化层面,增加报道的主动性、自觉性。长葛是姓氏文化的发祥地,当地新闻媒体此前均做过“零星”报道。2013年初,他们策划大型报道,关注长葛的稀有姓氏,从新闻和文化的角度解读,累计刊发50多期,引起了强烈反响。

2 主动的意识—从配角到主角

要成为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推动者、领跑者,就要求新闻媒体自觉完成从被动到主动、从配角到主角的角色转换与功能定位。长葛市是著名的“戏剧之乡”。从2012年开始,长葛市文化和广播影视局和《长葛报》立足一年一度的全市戏剧大赛,精心策划,全程报道,为戏剧大赛呐喊助威。

2014年末,长葛市文化和广播影视局和《长葛报》又推出“文化长葛发展报告”系列专题、专版,乡镇、办事处各自进行文化集中展示。2015年,长葛市文化和广播影视局,长葛报社又携手长葛市图书馆联手评选最爱读书家庭。几年来,长葛市相继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在长葛市文化和广播影视局、长葛报社的主导引领和推动下,这些活动风生水起,效果显著。

3 全面的观念—提升发展“小文化”“大文化”

从形态和意态上分,文化有“小文化”与“大文化”之别。前者如文学、歌舞、影视和音乐等,表现是具体的、实际的。后者则是抽象的、理性的,如思想、精神、世界观和创造力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小文化”“大文化”的有机统一,如此才能构建起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一些媒体的文化报道,往往因为“小文化”易于把握趣味性强而不惜笔墨。相比之下,“大文化”则因抽象空泛而被忽略或无从着手。作为主流媒体,必须坚持“大”“小”并重,在做好“小文化”宣传报道的同时,时刻注重为全社会“大文化”建设提供坚强的舆论支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中华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的宣传报道。近年来,长葛市涌现出一批具有崇高道德品质和模范道德行为的先进人物。长葛市文化和广播影视局、长葛报社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营造“大文化”浓厚舆论氛围,与有关部门联手评选长葛道德模范。“时代楷模”燕振昌就是由长葛主流媒体联手,以最快的速度全面推向全市、全省,进而走向全国。

4 担当的信念——辩证取舍外来文化

面对外来文化,新闻工作者要显示出宽广的气度和高远的视野,在继承中创新,在吸取中扬弃。对此,仍有一部分人认识模糊,甚至走偏方向。一方面,抱有偏见,视野狭窄,闭关自守,对外来文化报道时效性不强,系统性不够,如对国际时事报道蜻蜓点水,国外的文艺、科技等方面新闻知识少之又少。另一方面,深受西方各种思潮影响,对外来文化顶礼膜拜,全盘接收。每逢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不惜篇幅,连篇累牍,为社会上崇洋媚洋的现象推波助澜。面对西方文化,新闻媒体要坚持开放包容、兼容并包的原则,学会辩证取舍,科学吸纳各国优秀文化成果。近年来,长葛市文化和广播影视局、《长葛报》坚持客观适度原则,适时报道国外重大新闻,重点关注西方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邀请有海外生活经历的长葛人,客观介绍国外的风土人情。

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为此,新闻工作者只有不断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才能实现文化自强,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历史任务。

摘要:用先进文化凝聚思想共识,引领社会进步,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责任。新闻工作者只有提高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心才能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崇高使命。

关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哲学思考 篇8

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 是一种强大精神力量, 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文化自觉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 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 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觉这个概念最初由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提出。他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 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 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 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 确立自己的位置。”而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及其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既要坚守自己的优秀文化, 又要通过交流和交融, 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既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文化, 又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

一、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属认识论的范畴, 都是对文化的属性、价值、影响、作用等方面的根本认识

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 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我们有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 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 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 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一个民族的觉醒, 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五四”运动以来, 中国人就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生命力的信念。鲁迅曾经写过文章, 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说法, 认为当时虽有“自欺力”的笼罩, 但我们还是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我们从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毛泽东曾说中国自有科学的共产主义以来, 人们的眼界提高了, 中国的革命也改变了面目。新中国成立前夕, 毛泽东又自豪地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 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 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 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 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 就其精神方面来说, 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比方美国的国务卿艾奇逊之流, 他们对于现代中国和现代世界的认识水平, 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普通战士的水平之下。”毛泽东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非同一般, 号召力强, 极大地激励了我国人民, 在我国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高潮。

改革开放以来, 邓小平同志清醒地认识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郑重提出:“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 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 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 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 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 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 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 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 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以上这些都是引领中华文化前进的领袖人物从认识论的角度深刻认识不同时期的文化发展以及社会思潮, 始终以强烈的文化使命感追求文化的先进性, 引领中华文化融入人类文明的主潮, 同时也充分说明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推动文化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供动力和支撑。

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有了

文化自觉才能有文化自信, 有了文化自信才能有文化自强, 文化自强又会产生新的文化自觉

提升文化自觉, 增强文化自信, 目的是要实现文化自强。文化自强本质上是对文化强国的向往追求, 实现文化自强需要我们有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的正确把握, 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协同推进。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而对文化的认识, 形成了文化自觉, 进而形成文化自信。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发展过程看, 陈独秀有了初始认识, 表现在对中国青年提出的抉择六义上:自主的非奴隶的, 进步的非保守的, 进取的非退隐的, 世界的非锁国的, 实利的非虚文的, 科学的非想象的。希望青年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主人。瞿秋白作了新解, 并在《赤都心史》中说:“人处于各种民族不同的文化相交流或相冲突之时, 在此人类进步的过程中, 或能为此过程尽力, 同时实现自我的个性, 即此增进人类的文化, 或盲目固执一民族的文化性, 不善融洽适应, 自疲其个性, 为陈死的旧时代而牺牲, 竟或暴露其无知。”在延安时期, 毛泽东主张对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殖民文化进行坚决批判, 同时要大力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 并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文化纲领, 其根本性质, 必须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是坚定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至此, 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基本形成。改革开放后, 邓小平同志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念, 坚持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精神武器, 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行动纲领, 并在强调经济建设是新的历史时期党的中心工作的同时, 又特别指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性地位, 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重视科学和教育, 成为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化行动指南。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达到了新的高度,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以更加强烈的文化自觉、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 更加积极主动地担当起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 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实现文化自强。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正逐步显现出其应有的国际地位。以传播中华文化的孔子学院为例, 从2004年底至今, 已在全球开办了387所孔子学院和509所中小学孔子课堂, 覆盖了全球108个国家和地区, 受到当地社会各界的欢迎。今年我国作家莫言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 这也说明了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正在悄然壮大。

三、充分发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十八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 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好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提高文化自觉, 增强文化自信, 实现文化自强。

一是要深化对文化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文化是国家发展和繁荣的强大力量,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在当前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 深刻认识文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是要加强对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必须深刻认识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当前应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文化发展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 保持清醒头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学习吸收外来文化与发扬光大民族文化、繁荣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等关系。

三是要强化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当前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应以强烈的责任意识, 自觉担当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共同意志、提振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 下大力气解决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价值扭曲等问题, 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四是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 应充分尊重和肯定,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 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 大力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们前进的精神力量。

五是加强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根,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也是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与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结合, 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必须大力弘扬当代中国先进文化。

六是要加强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是人类社会所共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开放性文化, 它承认并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要坚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原则, 积极学习、辩证取舍、科学吸纳各国优秀文化成果, 在博采众长中不断赋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机和活力。

此外, 还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坚持以文化创新为动力, 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大力发展广西文化产业, 建设民族文化强区

建设民族文化强区, 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行动。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壮乡风格、和谐兼容的民族文化强区, 必须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 着力打造千亿元文化产业,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当前, 广西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仍处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 总体实力偏弱。根据自治区统计局的有关数据, 2010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只有180亿元, 占GDP的比重为1.88%, 而且自治区各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10亿元的市分别为南宁市59.29亿元、桂林市34.2亿元、柳州市19.08亿元、玉林市18.13亿元。这四个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30.7亿元, 占全区的比重达到72.54%, 其他10个市只占全区的三分之一, 地区发展不平衡明显。文化服务业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8年的67.83%, 下降到2010年的54.68%, 下降了13.15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 广西壮族自治区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为主体的核心层文化服务业比重较低, 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如2010年广西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业实现总产出为161亿元, 实现增加值37.71亿元, 相当于当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0.9%, 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0.4%。在全国新闻出版业中, 印刷复制业一直是全行业的主体产业, 2010年的总产出占全行业的65%, 增加值占全行业的60.5%。而在广西新闻出版业中, 印刷复制业的总产出比重偏低, 2010年仅80亿元, 占全行业的49%, 低于全国16个百分点。另外,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发展格局仍然比较单一, 投资结构不够合理。缺乏大型的文化产业交易平台以及文化产权交易所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具有创新、创意、研发水平的文化企业不多, 创造内涵深刻、形式新颖、技术先进的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有限。体制改革仍然滞后, 整体创新能力不强, 用人机制不灵活;社会投资不积极;艺术创作队伍的市场意识还不够强;文化产业政策还有待完善和进一步落实;文化产业设施落后, 文化产业经营机制与发展速度不相吻合, 文化市场管理监督仍有死角;新旧体制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冲突, 等等。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 我们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充分认识广西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与不足, 加快改革发展步伐, 将人文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

(一)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要按照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 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进度, 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企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 加快文化事业与文化企业剥离,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中介服务机构, 提升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 充分发挥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 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二) 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

要尽快瞄准国际国内两大市场, 制定和实施推进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性财政专项投入, 对列为重点文化产业的项目给予低息或贴息贷款, 通过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带动广西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实施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财政税收政策, 鼓励和吸引各种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产业, 形成文化产业多元投资的新格局。

(三) 积极培育以国有为主导的文化产业生产经营主体, 引导和扶持民营文化企业有序生产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 广西要进一步整合优良资源, 对国有文化产业加大扶持力度, 将它们打造成广西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 使它们成为打造千亿元文化产业的排头兵。大力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 放宽市场准入。对民营文化企业, 在资金扶持、项目审批、政府采购、职称评定、命名表彰等方面, 切实做到与国有文化单位一视同仁。

(四) 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工程

广西已经具有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产业人才, 但他们大多各自为战, 没有形成合力。要建立科学的文化产业人才成长和选拔机制, 为文化产业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创新文化产业人才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充分激发人才创新能力。充分利用高校的平台培养文化产业人才, 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五) 注重创意、打造精品的发展策略

要增强文化创意对文化产业领域的渗透, 使最新的文化创意和设计理念延伸到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制作、传播、营销的全过程, 最大限度地提升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对内要增强竞争力, 对外要加大宣传力, 强化对企业以及产品的宣传包装, 努力提高知名度, 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六) 积极开发利用广西本土文化资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山水文化、海洋文化、生态文化魅力独特, 丰富多彩, 自然景观得天独厚。深入研究本地文化资源的精髓, 高质量地深度开发利用本地文化资源, 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选择。我们要重点发展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生态文化, 巩固提升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印象·刘三姐》、漓江画派、广西出版等一批文化品牌, 使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精品享誉中外。

(七) 在市场开发上要立足广西, 面向全国, 走向世界

广西沿海、沿江、沿边, 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 是连接中国与东盟的桥头堡。广西在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与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等国有不少相似相通之处, 文化产品容易引起这些区域民众的共鸣。同时,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 东盟国家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要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平台, 以东盟国家为重点, 打造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的综合平台。

(八) 坚持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支撑

要自觉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 积极推进文化与科技相融合,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 大力培育新兴文化业态, 推出更多兼备科技含量与文化含量的新兴文化产品, 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 抢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要以数字技术、软件技术、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为支撑, 提升创意设计业、新闻出版业、动漫游戏业、音乐及影视制作等的研发、生产、传播和营销能力, 做大做强广西的文化产业。

(九) 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带动作用

广西日报社、广西电视台、广西人民广播电台作为广西的主流媒体, 主要任务是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向国际国内宣传广西, 传递广西的发展变化信息, 对于提升广西新形象, 扩大广西影响力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它们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条件, 而且能起到带动作用。如果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将激励这些主流媒体积极投身到发展广西文化产业中来, 从各自的实际出发, 有针对性地发展文化产业, 使广西的文化产业实现新的突破。

摘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无穷力量, 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力武器!文章试从哲学的视角, 考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 研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充分认识广西的文化优势和不足, 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加快发展广西文化产业, 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正确认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增强民族文化的必要。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篇9

广西精神生成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沃土之中, 吸吮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养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思想的高度凝炼和概括。广西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广西精神就根植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吸吮了中华民族精神丰厚的文化资源。首先, “团结和谐”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永恒主题。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文化, 具有兼爱互利、扶贫济困、凝聚和合、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 强调整体主义价值观和群体利益的维护, 高度认同“团结就是力量”, 这是当代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 也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传播、并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文化根基。进入新世纪, 当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战略目标时上下高度认同, 就是这种文化根基的必然结果。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地区, 在一次又一次民族大融合中, 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和谐发展, 成为我国民族团结和谐的模范, 就是对中华民族精神中这一永恒主题的生动诠释。其次, “爱国奉献”突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各民族人民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历史, 也是中华儿女舍身忘己、吃苦奉献的历史。广西地处祖国南疆, 肩负着保家卫国的神圣职责, 千百年来各族人民的血液里充满着守土有责的爱国主义、无私奉献激情, 谱写了一曲曲爱国奉献的壮丽诗篇。再次, “开放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从来都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兼容开放心态积极吸纳各种外来文化。如佛教东传和玄奘西游、丝绸之路、鉴真东渡、郑和七下西洋等都是广泛发展对外交流的具体见证。广西独特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养育了广西人开放包容的优秀品德,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面向国内外全面开放, 持续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更是充分展示了广西人自信豁达、海纳百川的胸襟, 也充分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第四, “创新争先”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正是这种“自强不息”和“变则通”的思想, 与中华民族居安思危, 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相碰撞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创新争先精神, 使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历久远而弥新, 经沧桑而不老, 至今依然保持着极为旺盛的生命力, 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更是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广西各族人民也始终秉承了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不甘于落后, 不怨天尤人, 不断演绎着力争先进的创新精神。

广西精神根植和发展于广西丰富多元的文化交融互动之中, 体现了广西文化的独特品质和鲜明个性。广西地处中国南部, 东邻广东省, 西连云南省, 西北靠贵州省, 东北接湖南省, 南临北部湾与海南省隔海相望, 西南与越南毗邻。“八山一水一分田、还有一片海”是其形象具体的概括, 境内山地丘陵广布, 河流穿越其中, 山川秀丽多姿, 多民族杂居融合。八桂大地上, 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发展了具有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文化类型, 成为各民族共同拥有的宝贵精神财富。如:有旖旎多姿的山水自然文化, 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 有可歌可泣的爱国奉献文化, 有生生不息的创新创业文化, 有大度包容的开放发展文化, 有历久弥新的互助和谐文化等等。实践证明, 文化的影响是悄无声息、潜移默化、润物沁心的超高境界, 于无形中有力, 于无处中感觉, 广西文化就是汉民族文化和各少数民族文化结合的产物, 是山水文化和海洋文化相得益彰的精品, 是生态文明与现代工商文化结合的样板, 是传统和谐文化与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结合的楷模。“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先争优”的广西精神, 是一代又一代广西人在实践中铸就、传承的价值追求和理想期待, 是广西在不断发展进步过程中逐步形成、积累、丰富起来的文化内核和思想动力, 它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融汇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同时又是广西历史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 是广西人民文明素质的真实反映, 是广西人民精神境界、意志品质、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的恰当展示, 彰显了广西地域文化厚重的底蕴与多姿多彩的独特魅力, 是广西人文化自觉自信的集中体现。

广西精神的提炼、学习和宣传是一次广泛而深入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也是广西人文化精神生活的丰富过程。人是有精神需求的, 表现为人需要有思想观念、情感意志、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 或丰富或贫乏, 或高尚或低俗。丰富高尚的精神生活, 是人们身心健康、奋发有为、和谐幸福的保障,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保障。广西精神的提炼升华和学习宣传过程本身就是广西在推进文化建设中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早在2005年, 自治区党委作出建设“四个广西”即富裕广西、文化广西、生态广西、平安广西时, 在推进“文化广西”战略中就组织课题组对广西精神进行研究, 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2008年, 在抗击突如其来的雨雪冰冻灾害中, 将广西各族人民表现出来的崇高境界概括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服从大局、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和谐精神”。2009年, 为隆重纪念百色起义、龙州起义80周年, 在广泛征集意见和座谈讨论基础上, 自治区党委结合广西的实际提炼了“百折不挠、奉献拼搏、团结务实、争先创新”的百色起义精神。这些都是构成广西精神深刻内涵的重要元素。2011年以来,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将研究、总结、提炼广西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进行部署, 抓紧落实, 先后组织了数次研讨会、交流会, 并深入全区各地调研, 初步提炼出“广西精神”表述语, 最后由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确定下来。几年来, 上下结合、集中民智、汇集民意, 将广西精神的提炼过程实实在在地演绎为一次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广西、思考广西、热爱广西的过程, 是一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 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试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 篇10

关键词:培养途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根基,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一直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当今时代, 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 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为此党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再次吹响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 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和发展趋向。换言之, 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 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有坚定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表现,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2]。

那我们要自觉自信的文化指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不仅具有历史文献和文明遗产的价值, 还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并以包容性的特征彰显其全球性价值。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自信就是全面认识传统文化, 对传统文化进行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并充满信心。

二、提出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原因

(一) 这些年来, 西方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造成国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不自觉、不自信。

自汉唐盛世至康乾盛世的两千多年, 中国文化就是东方文化的代表, 成为许多亚洲国家学习的楷模。但到了清末, 随着中国经济衰退, 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 影响力随之减弱。“文革”时期又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否定, 造成当时国人缺少传统文化熏陶, 同时为了阻止西方文化的渗透, 中国再一次关上了国门, 封闭自己。这些年来, 西方文化蜂拥而入, 有些人开始推崇西方文化, 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了不自觉、不自信, 甚至出现文化自卑。一方面出现对传统文化的盲目批判。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出现了中国文字是落后的, 文字的未来是拼音, 要有前途必须向西方靠拢的做法:把小学课本上所有汉字全部用拼音代替, 理由是与国际接轨;对长城进行否定, 认为它是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障碍等错误认识和做法。另一方面崇洋媚外, 形成西方月亮比中国圆的观念。如八十年代初年轻人穿牛仔喇叭裤、烫卷发、戴墨镜;T恤印上英文;歌曲也夹带几个英文单词;各种英语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外国影片在中国受到追捧……西方国家对此推波助澜, 加强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 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文化渗透不像军事进攻和政治挑衅那么容易形成直接对抗, 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渐近的、长期的渗透, 会逐渐使人接受它倡导的价值观念。西方国企图家通过文化渗透否定中国文化。可见如果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不自觉、不自信, 放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这足以摧毁该民族的凝聚力, 被其他民族湮没。反之, 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有高度自觉自信, 既是该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力量, 又能使该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 中国的文化发展水平与自身国际地位不相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中国的经济有了飞速发展, 特别在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处于一个较高的起点上, 但中国的文化发展仍然相对滞后, 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华夏五千年文明孕育出大量文化结晶, 数不胜数, 如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理念、以“和”为贵的处世哲学、琴棋书画的艺术才能, 四大发明更是令世界为之惊叹, 但中国却没有把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强有力的文化竞争力, 没有把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向世界输出, 不利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传统和深厚文化资源的国家, 中国必须重塑国家文化形象,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途径

(一) 对内多渠道推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唤醒国人的文化觉悟。

文化自觉不是抽象的理论观念, 而是一种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具体探索活动, 需要以实际行动促进观念的形成。国人并不是完全没有文化自觉, 而是因为没有机会接触与学习, 没有有效的引导和教育, 最终造成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要培养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觉醒, 必须多渠道推广优秀传统文化, 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1. 中小学普遍开设国学课。

国学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儒学是中国文化之主脉, 是为国人, 不可不察。在现实生活中, 说着流利外语却看不懂简单文言文者屡见不鲜。青少年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学习国学成为迫切任务, 必须推进国学进中小学课堂。教育部门要通过试点的形式, 编制统一的国学教材, 使“国学”教育课本系统化、通俗化、基础化, 力求用“国学”吸引学生, 用“国学”感动学生, 用“国学”滋养学生, 让国学陪伴孩子成长。《三字经》、《千家文》、《论语》等国学名篇应进入学校, 不能只是诵读,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 利用大型国际性会议和活动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越来越多的大型国际性会议和活动在中国举办。大型国际性会议和活动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各国元首和媒体云集于此, 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推广和宣传的最好机会, 中国必须借助这些机会充分展示自己传统文化的魅力。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充分归纳和展示。它以“用世界的语言讲中国的故事”为核心, 展开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画卷, 让看过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感到骄傲和自豪, 也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充满文化自觉自信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苏绣、茶艺、捏泥人、制瓷等民俗一一呈现, 游客“饱餐”东道主奉献的中华文化盛宴, 这场“中华文化秀”不但令海外游客着迷, 同样吸引许多国人驻足。

3.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 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 提升国民素质。近两年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层出不穷, 如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舌尖上的中国、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中国达人秀、出彩中国人……这些节目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收视率极高, 成为国人茶余饭后的话题, 起到了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近几年来,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大力宣传和普及, 有利于增强国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有利于培养国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 对外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 增强其国际影响力。

1.开设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 西方掀起了“汉学热”, 他们认识到要与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打交通, 必须了解它的文化, 这是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的最好机会。为此在中国政府主导下世界各地设立了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孔子学院, 一些国内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合作开办了孔子课堂。截至2013年年底, 全球已建立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 分布在120个国家 (地区) 。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2.举办和中国文化相关的各类活动和赛事。当前学习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不断增多, 他们说汉语、写汉字、练功夫、说相声、唱京剧……可以开办各种活动和赛事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 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 另一方面能吸引更多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如“汉语桥”中文比赛是中国国家汉办主办的一系列大型国际汉语赛事, 目前已经开展的比赛有“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在华留学生中文比赛三项赛事。“汉语桥”世界中文比赛已成为各国汉语学习者学习中文、了解中国、体验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

3.中文“渗透”进英语的情况出现。随着中文在全球影响力的日益提升, 西方国家接纳和使用的中文词汇越来越多, 目前《牛津英语词典》中大约包含120个含有中文渊源的词汇, 如guanxi, gongfu等。甚至在口语方面也有, 如可以用“long time no see (好久不见) ”问候一位外国老朋友而不用担心听不懂。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资源, 在具备了相对雄厚的物质基础上文化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为此, 中国通过种种途径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方面是对内唤起和激发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觉醒和热爱, 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是对外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增强其影响力, 使其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188.

上一篇:复合发泡材料下一篇:数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