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特点与学习能力

2024-05-30

学习特点与学习能力(精选十篇)

学习特点与学习能力 篇1

这些改变只是21 世纪所有改变的开始,这些改变会给企业和工作带来什么影响,提出哪些新要求?在知识时代成长起来的这代人对世界有什么不同的期望?如何能够能继续为这代人提供工作知识和技能?企业学习提供者应该如何理解这个时代的学习特点,因此要做出哪些改变?

图1:今天的工作要求新技能(来源:Levy and Murnane,2004)Figure 1:Today’s Jobs Require New Skills

一、知识时代对工作性质的影响

1991 年,人们花在信息和沟通技术上的钱,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过了花在工业产品上的钱。这意味着21 世纪的工业会变得更自动化,制造业将继续向中国、印度、巴西等工资更低的国家转移,这类工业型工作在发达国家继续减少,而服务型的知识工作会增加。

那些只需要常规操作和简单思考判断就能完成的工作将变得更不重要,社会更认可的是那些需要更高水平知识和技能(如专家思维和复杂沟通)的工作,变化趋势见图1。

而对高技能水平员工的需求不断提高,就意味着教育、技能水平低的员工与教育、技能水平高的员工间的收入差距会不断加大。常规工作会不断变得自动化,企业将只愿意付基准工资给常规工作岗位上的员工。工作类型在较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分化见图1。常规型工作、操作型工作、复杂型工作的特点见表2。

图2:21世纪的工作(来源:National Center on Education and the Economy,2007)Figure2:21st Century Work

对于企业而言,只要我们的教育系统改革仍保持现在的速度,毕业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和企业所要求的就仍会有很大差距,同时,新时代的竞争局势要求企业加快调整速度,现有员工的能力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差距不可避免地会拉大。

不论今天还是未来的知识工作都要求复杂的技能、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创意,并且还有许多未来的工作在今天还不存在!

两类关键技能在21世纪的工作要求中仍将很重要:

快速学习和应用新知识。

熟练地在每个项目中应用问题解决、沟通、团队合作、使用技术、创新等技能,这些是非常重要的技能。

二、知识时代对人的改变

网络时代的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一辈不同,他们出生就“沐浴在数码里”。因此他们这代很不同,这些不同远不止他们习惯处理多任务、搜索网页、听音乐、更新博客、开网站、拍电影、玩游戏、聊天都在手机上。

这些年轻人是历史上第一代比他们父母和老师更懂得使用数字技术——这一能改变社会的工具的。这改变了家庭和学校的平衡,他们从学生变成数码专家,而老师和家长变成年轻数码专家的学生。

网络时代的人早早地开始接触数码产品,这让他们比以前的人们对世界有许多新的愿望和期待。最近一项相关研究结果说明了这些愿望和期待是什么,这个研究调研了11,000 多人,从11 岁到31 岁。结果显示这代人有八种普遍的态度和期望是和他们父母一辈显然不同的。他们想要的(比他们的1960 年代的祖先)更多:

能自由选择他们认为对的事物,能表达个人观点、显现个人身份。

要求客制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更想看到经得起推敲的、透过表面的分析,他们想要看到真实的故事。

希望和他人正直而公开的互动,要求企业、政府和教育机构也和他们正直而公开地互动。

把娱乐和游戏融入工作、学习和生活。

合作和人际关系成为他们生活所有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

要求速度,包括沟通、获得信息、得到问题的回应。

要求创新,包括产品、服务、员工、学校和他们自己的生活。

这些网络一代的期望意味着对企业培训的新要求,这些要求来自于培训的客户,也就是网络一代的员工。原来那套通行的工厂模式或单向传播的学习方式对这些员工不再有用。新的学习方式是互动、个性化、合作的、创新的,这才能让网络时代的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知识时代的学习应具备的特点与企业学习的调整策略

最近30 年关于学习的研究颠覆了人们原来对应该如何学习的理解。新的“关于学习的研究”与网络时代人们的期望、知识时代的工作要求惊人地一致。

学习科学的研究有五个重要发现,能够指导我们重新塑造符合我们时代要求的学习:

真实的学习(Authentic Learning)。

心智模式建立(Mental Model Building)。

内在动机(Internal Motivation)。

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

社会学习(Social Learning)。

1、真实的学习(Authentic Learning)

研究发现学习的情境(context)和条件比我们原来所认为的要重要得多,学习情境和条件包括学员、学习目标、符号、环境,以及用什么方式把这些因素整合在一起帮助学员学习。

学习移转(transfer)指的是学员把所学的知识或技能从一个情境用到另一个情境中,如从课堂移转到真实工作。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环境是怎样的,将对学员能否在其他地方应用它们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为了满足这一学习特点,企业学习的调策略是:在企业学习中模拟真实工作情境,如利用媒体技术或搭建应用这项知识或技能的环境,这会提升学员的记忆,并且提升在相似情景中使用所学的可能性。为了让学员的学习更持久有效,学习培训中需要让学员解决更真实的问题、营建更真实的工作场景,以及想办法塑造其他真实的学习体验。这就可以解决企业学习培训的一大困惑:员工在接受学习培训后,不能把学到的技能用到工作中。

2、心智模式建立(Mental Model Building)

研究发现学习是人们不断建立心智模式的过程。我们一开始关于这个世界的心智模式很少,随着我们不断获得新的、和原来模式不一样的经验,我们会调整心智模式。建立和改变心智模式,以及如何把我们脑中的数个心智模式联系整合在一起,基本上就是学习的过程。

当我们在学习新知时,我们需要从过去经验中识别自己已知的,这是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第一步。但是,一般企业培训的做法是匆匆地向学员输入新知,而忽略让学员回顾他们已有的心智模式。而这一步没做踏实,学员通常无法有效对比新经验和原有心智模式的区别,影响了学员建立和调整心智模式,所以对新技能掌握不稳固。

研究发现建立并操作外在模式,不管是有形的(如木头、乐高积木)或虚拟的(图画、虚拟人生、电子游戏),都能帮我们把内在心智模式外显化(visualize),从而发展心智模式。无论实操的、虚拟的活动都能让思考可见,把在脑中的内在模式反映出来。

为了满足这一学习特点,企业学习的调整策略是:在学习培训的每一段设计充分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让学员有足够的时间反映已知、把新的经验整理进自己的心智模式。这就可以解决企业学习培训的一大困惑:培训后,学员记得深刻的还是原来知道的,对新学的理解、掌握不透。

3、内在动力(Internal Motivation)

研究发现大量有关情商的研究和报告明确地显示了,比起学员在受到外部激励下学习(如学习与绩效挂钩或公司强制规定),学员在受到自我内部激励时学习的效果会好得太多。

当学员和所学的东西间建立情感联系时,如个人经验或困惑,学员的学习时间能更久、理解更深、记得更持久。设计巧妙的学习项目能够激发学员的兴趣和热情,内在动力能调动学员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渴望学到更多。

为了满足这一学习特点,企业学习的调整策略是:增加建立学员和所学内容情感联系的学习活动,在正式进入学习内容前提高这些学习活动的比例。为了设计出调动出情感的活动,需要突破理性思维,去设置感性的、能调动右脑的活动,如小组讨论、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运用音乐或身体运动等。这就可以解决企业学习的一大困惑:员工对企业内部组织的专业培训不在乎,而又觉得外部软技能培训空空大大,不知道学了对自己究竟有何帮助。

4、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

研究发现人们适合的学习风格很不一样,用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来匹配不同的学习风格,并给学员提供各种途径来表达他们的理解,对有效学习非常重要。

如何把学习个性化,如何在不同的班级用不同的教学技术,是两个21 世纪非常大的教学挑战。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可以对学习效果和学习的态度产生很积极的效果。

为了满足这一学习特点,企业学习的调整策略是:运用学习设计方法与工具,结合热门的微信和移动应用,进行个性化学习设计,用小班化和小组式学习替代统一的通用学习,这样学习可以匹配每个学员的学习能力优势和弱势,学习风格和偏好,以及独特的天赋和能力。

5、社交学习(Social Learning)

研究发现面对面的交流或在线合作都能增加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能够创造出质量更好、数量更多的创新成果,并提高社交和跨文化技能。工作后的学习其实是通过参加学习社区进行的,学习者在这样的学习社区里分享某个领域知识、技能、问题、学习进度和甚至热情。

现在有各种线上沟通工具和线上环境,能支持我们进行学习社交与合作并建立学习社区。因为互联网是全球的,学习者能够成为全球学习者,和各地其他人建立联系,向他们请教经验。

为满足这一学习特点,企业学习的调整策略是:利用各种线上沟通工具和线上环境,进行学习社交与合作并建立学习社区。因为互联网是全球的,学习者能够成为全球学习者,和各地其他人建立联系,向他们请教经验。对企业学习而言,想要得到培训效果,建立学习社区可能已经不是“有更好”的选项,而是“必须有”。这就可以解决企业学习的一大困惑:解决真实的工作难题需要合作、持续使用和改进新技能需要学员间互助,回到工作中学员们就很少再讨论。

参考文献

[1]Bernie Trilling&Charles Fadel.21st Century Skills[M].美国:Jossey-Bass,2009:9

[2]Autor,D.,Levy,F.,&Murnane,R.J.The skill content of recent technological change:An empirical exploration[D].Quarterly Journal(2003).of Economics,118(November2003),4.

[3]National Center on Education and the Economy.(2007).Tough choices or tough times:The report of the new commission on the skills of the American workforce[D].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07

[4]Bransford,Brown,&Cocking,1999;Donovan&Bransford,2005

学习心理与学习特点分析报告 篇2

一、问题提出

学习心理是人们尤其是学生群体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学习类型、认知理论、信息加工、学习迁移等。笔者于2013年3月——6月对六安市堰口镇中学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理解,为准确把握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客观依据。

调查内容: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造成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吕桥中学进行,共发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8份。

二、调查结果

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6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5%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21%的初中生没有考虑。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仅有4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29%的学生害怕学习或对学习不感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或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3.学习需求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现在所学的政治、历史、英语等学科对自己日后的生活帮助不大,更希望学习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的科目。调查中还发现41%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师指点”。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行为滞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同,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52%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18%的学生选择就业,30%的学生还没有考虑。初中学生对于“务农”的态度的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其比例随年级变化,且该心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动,其波动特点为:初一为69%,初二为58%,初三为72%。

三、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使他们认识到了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的消极作用,是使部分学生过多地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学术性较强的文化课程的基础性意义。4.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初中生大多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且大多数侧重于纪律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松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

5.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初中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是,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对于学生学习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6.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滞后,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制约和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四、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几点对策

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应积极地帮助农村初中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1.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

2.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初中生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向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

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主要是务农?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期间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毕业时选择自己适合的就业岗位。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内容的辅导是当务之急。

5.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

学习特点与学习能力 篇3

[关键词]知识时代;学习特点;企业学习形式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互联网、碎片化信息、移动应用……站在21世纪的头十年我们都能感觉到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毫无疑问,我们进入了一个不同的时代——知识时代(Knowledge Age)。这个时代的现象是:网络把世界拉平、信息爆棚,但人们想得到优质信息并没比10年前更容易;人们变得没耐性读长文章、不愿多做分析、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而总有新鲜事物想要瓜分你的注意力;只要你愿意,你能在网上读完某个领域的所有已知知识;今天中国66%的人拥有智能手机,人们在公司、家、路上任何地方能快速接入互联网。

这些改变只是21世纪所有改变的开始,这些改变会给企业和工作带来什么影响,提出哪些新要求?在知识时代成长起来的这代人对世界有什么不同的期望?如何能够能继续为这代人提供工作知识和技能?企业学习提供者应该如何理解这个时代的学习特点,因此要做出哪些改变?

1.知识时代对工作性质的影响

1991年,人们花在信息和沟通技术上的钱,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过了花在工业产品上的钱。这意味着21世纪的工业会变得更自动化,制造业将继续向中国、印度、巴西等工资更低的国家转移,这类工业型工作在发达国家继续减少,而服务型的知识工作会增加。

那些只需要常规操作和简单思考判断就能完成的工作将变得更不重要,社会更认可的是那些需要更高水平知识和技能(如专家思维和复杂沟通)的工作,变化趋势见图1。

图1:今天的工作要求新技能(来源:Levy and Murnane, 2004)

Figure 1: Today’s Jobs Require New Skills

而对高技能水平员工的需求不断提高,就意味着教育、技能水平低的员工与教育、技能水平高的员工间的收入差距会不断加大。常规工作会不断变得自动化,企业将只愿意付基准工资给常规工作岗位上的员工。工作类型在较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分化见图1。常规型工作、操作型工作、复杂型工作的特点见表2。

对于企业而言,只要我们的教育系统改革仍保持现在的速度,毕业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和企业所要求的就仍会有很大差距,同时,新时代的竞争局势要求企业加快调整速度,现有员工的能力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差距不可避免地会拉大。

不论今天还是未来的知识工作都要求复杂的技能、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创意,并且还有许多未来的工作在今天还不存在!

两类关键技能在21世纪的工作要求中仍将很重要:

快速学习和应用新知识

熟练地在每个项目中应用问题解决、沟通、团队合作、使用技术、创新等技能,这些是21世纪非常重要的技能

2.知识时代对人的改变

网络时代的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一辈不同,他们出生就“沐浴在数码里”。因此他们这代很不同,这些不同远不止他们习惯处理多任务、搜索网页、听音乐、更新博客、开网站、拍电影、玩游戏、聊天都在手机上。这些年轻人是历史上第一代比他們父母和老师更懂得使用数字技术——这一能改变社会的工具的。这改变了家庭和学校的平衡,他们从学生变成数码专家,而老师和家长变成年轻数码专家的学生。

网络时代的人早早地开始接触数码产品,这让他们比以前的人们对世界有许多新的愿望和期待。最近一项相关研究结果说明了这些愿望和期待是什么,这个研究调研了11,000多人,从11岁到31岁。结果显示这代人有八种普遍的态度和期望是和他们父母一辈显然不同的。他们想要的(比他们的1960年代的祖先)更多:

能自由选择他们认为对的事物,能表达个人观点、显现个人身份

要求客制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更想看到经得起推敲的、透过表面的分析,他们想要看到真实的故事

希望和他人正直而公开的互动,要求企业、政府和教育机构也和他们正直而公开地互动

把娱乐和游戏融入工作、学习和生活

合作和人际关系成为他们生活所有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

要求速度,包括沟通、获得信息、得到问题的回应

要求创新,包括产品、服务、员工、学校和他们自己的生活

这些网络一代的期望意味着对企业培训的新要求,这些要求来自于培训的客户,也就是网络一代的员工。原来那套通行的工厂模式或单向传播的学习方式对这些员工不再有用。新的学习方式是互动、个性化、合作的、创新的,这才能让网络时代的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

3.知识时代的学习应具备的特点与企业学习的调整策略

最近30年关于学习的研究颠覆了人们原来对应该如何学习的理解。新的“关于学习的研究”与网络时代人们的期望、知识时代的工作要求惊人地一致。

学习科学的研究有五个重要发现,能够指导我们重新塑造符合我们时代要求的学习:

真实的学习(Authentic Learning)

心智模式建立(Mental Model Building)

内在动机(Internal Motivation)

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

社会学习(Social Learning)

3.1真实的学习(Authentic Learning)

nlc202309021053

研究发现学习的情境(context)和条件比我们原来所认为的要重要得多,学习情境和条件包括学员、学习目标、符号、环境,以及用什么方式把这些因素整合在一起帮助学员学习。

学习移转(transfer)指的是学员把所学的知识或技能从一个情境用到另一个情境中,如从课堂移转到真实工作。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环境是怎样的,将对学员能否在其他地方应用它们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为了满足这一学习特点,企业学习的调策略是:在企业学习中模拟真实工作情境,如利用媒体技术或搭建应用这项知识或技能的环境,这会提升学员的记忆,并且提升在相似情景中使用所学的可能性。为了让学员的学习更持久有效,学习培训中需要让学员解决更真实的问题、营建更真实的工作场景,以及想办法塑造其他真实的学习体验。这就可以解决企业学习培训的一大困惑:员工在接受学习培训后,不能把学到的技能用到工作中。

3.2心智模式建立(Mental Model Building)

研究发现学习是人们不断建立心智模式的过程。我们一开始关于这个世界的心智模式很少,随着我们不断获得新的、和原来模式不一样的经验,我们会调整心智模式。建立和改变心智模式,以及如何把我们脑中的数个心智模式联系整合在一起,基本上就是学习的过程。

当我们在学习新知时,我们需要从过去经验中识别自己已知的,这是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第一步。但是,一般企业培训的做法是匆匆地向学员输入新知,而忽略让学员回顾他们已有的心智模式。而这一步没做踏实,学员通常无法有效对比新经验和原有心智模式的区别,影响了学员建立和调整心智模式,所以对新技能掌握不稳固。研究发现建立并操作外在模式,不管是有形的(如木头、乐高积木)或虚拟的(图画、虚拟人生、电子游戏),都能帮我们把内在心智模式外显化(visualize),从而发展心智模式。无论实操的、虚拟的活动都能让思考可见,把在脑中的内在模式反映出来。为了满足这一学习特点,企业学习的调整策略是:在学习培训的每一段设计充分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让学员有足够的时间反映已知、把新的经验整理进自己的心智模式。这就可以解决企业学习培训的一大困惑:培训后,学员记得深刻的还是原来知道的,对新学的理解、掌握不透。

3.3内在动力(Internal Motivation)

研究发现大量有关情商的研究和报告明确地显示了,比起学员在受到外部激励下学习,如学习与绩效挂钩或公司强制规定,学员在受到自我内部激励时学习的效果会好得太多。当学员和所学的东西间建立情感联系时,如个人经验或困惑,学员的学习时间能更久、理解更深、记得更持久。设计巧妙的学习项目能够激发学员的兴趣和热情,内在动力能调动学员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渴望学到更多。为了满足这一学习特点,企业学习的调整策略是:增加建立学员和所学内容情感联系的学习活动,在正式进入学习内容前提高这些学习活动的比例。为了设计出调动出情感的活动,需要突破理性思维,去设置感性的、能调动右脑的活动,如小组讨论、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运用音乐或身体运动等。这就可以解决企业学习的一大困惑:员工对企业内部组织的专业培训不在乎,而又觉得外部软技能培训空空大大,不知道学了对自己究竟有何帮助。

3.4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

研究发现人们适合的学习风格很不一样,用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来匹配不同的学习风格,并给学员提供各种途径来表达他们的理解,对有效学习非常重要。如何把学习个性化,如何在不同的班级用不同的教学技术,是两个21世纪非常大的教学挑战。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可以对学习效果和学习的态度产生很积极的效果。为了满足这一学习特点,企业学习的调整策略是:运用学习设计方法与工具,结合热门的微信和移动应用,进行个性化学习设计,用小班化和小组式学习替代统一的通用学习,这样学习可以匹配每个学员的学习能力优势和弱势,学习风格和偏好,以及独特的天赋和能力。

3.5社交學习(Social Learning)

研究发现面对面的交流或在线合作都能增加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能够创造出质量更好、数量更多的创新成果,并提高社交和跨文化技能。工作后的学习其实是通过参加学习社区进行的,学习者在这样的学习社区里分享某个领域知识、技能、问题、学习进度和甚至热情。现在有各种线上沟通工具和线上环境,能支持我们进行学习社交与合作并建立学习社区。因为互联网是全球的,学习者能够成为全球学习者,和各地其他人建立联系,向他们请教经验。为了满足这一学习特点,企业学习的调整策略是:利用各种线上沟通工具和线上环境,进行学习社交与合作并建立学习社区。因为互联网是全球的,学习者能够成为全球学习者,和各地其他人建立联系,向他们请教经验。对企业学习而言,想要得到培训效果,建立学习社区可能已经不是“有更好”的选项,而是“必须有”。这就可以解决企业学习的一大困惑:解决真实的工作难题需要合作、持续使用和改进新技能需要学员间互助,回到工作中学员们就很少再讨论。

参考文献

[1]Bernie Trilling & Charles Fadel. 21st Century Skills[M].美国:Jossey-Bass, 2009: 9

[2]Autor, D., Levy, F., & Murnane, R. J. The skill content of recent technological change: An empirical exploration[D]. Quarterly Journal(2003).of Economics, 118 (November 2003), 4.

[3] National Center on Education and the Economy. (2007).Tough choices or tough times: The report of the new commission on the skills of the American workforc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2007

[4]Bransford, Brown, & Cocking, 1999; Donovan & Bransford, 2005

[5]Bernie Trilling & Charles Fadel. 21st Century Skills[M].美国:Jossey-Bass, 2009:29-34

高职学生学习目标分析与教学特点 篇4

一、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

我们从答卷反映出来的各种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中选择了5种比较正确的答案, 约占总数的64%, 这些学习动机大都是符合社会需要的、是健康的。在大学生中, 个人动机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为5%, 不甘落后的为7%, 学习和就业的为13%, 希望取得好成绩的为1%。当然, 这次调查只能反映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一般情况。

学习动机是一个动态过程, 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和不稳定性, 往往在一个学生身上也会有几种不同的学习动机存在, 而究竟哪一种学习动机起主导作用, 又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例如许多大学生在入学时的主要动机是解决就业问题, 而入学之后, 当这个问题已经获得某种意义上的解决时, 对专业本身的直接兴趣和为专业贡献自己的才华就可能成为学习的主要动机, 原来为就业而学习的动机被在专业上取得成就的学习动机所代替。因此, 我们要善于引导大学生, 把个人学习动机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并逐步提高学习动机的层次。

二、高职教育教学的定位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 就目前而言, 主要指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科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这是高职教学的独特性。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正是由高职教育的目标决定的, 也是高职教育规律的反映和教学的必然要求。下面简要地予以分析。

第一, 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 在教学中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共同的教育教学规律, 具备高等教育的一般教学特点, 但它又与一般意义上的普通高校培养人才的标准和规格不同, 因此, 高职教育在教学中必须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和特点, 否则就可能变成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或中专的“盲目膨胀”。

第二, 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都是职业教育家庭中的重要成员, 都应遵循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 二者的共同点在于其人才培养目标都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都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但在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准上的要求不同, 教育对象的差异性较大, 处于不同年龄阶段, 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因此, 二者应各有自己的教学特点。

第三, 高职教育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主要指小学、初中、普通高中教育。高职教育与基础教育同属学校教育, 在教学上有共同之处。但由于二者的性质不同, 培养目标、规格不同, 办学的类型、形式与层次不同, 其教学特点必然有自己的特别之处。高职教育的教学决不能套用基础教育的做法, 必须有自己的特点。

第四, 高职教育与成人教育。就目前而言, 成人学历教育从层次上有高等、中等, 从形式上有全脱产、半脱产、业余、函授, 而高职教育主要是指专科层次的全日制教育。可见, 成人教育与高职教育在类型、层次、形式、培养目标等方面, 都有较大差异, 因此在教学上也应有明显的不同。

三、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

1. 教学目标的明确导向性。

高职院校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分子, 与其它各级各类的教育一样都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规格和标准上, 不同性质, 不同类型, 不同层次的学校是有差别的。高职院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 就是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它强调以能力为本位, 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质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 这个素质结构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 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四是在技术应用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等。

2. 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教学目标的导向性要求高职教学内容必须做到实用性、针对性, 必须根据就业需要去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内容, 恰当处理好近期的就业“必需够用”和将来的发展“迁移可用”的关系, 科学构建针对性强、能培养高等实用性人才的课程结构。具体说来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必须针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 切实做到“必需够用”;二是要根据就业岗位的多样性, 灵活有针对性教授和学习不同岗位需要的技能, 做到对准岗位设课程, 实现“按需施教”;三是注重课程设置的“模块化”, 做到“基础知识模块、通用技能模块、具体岗位所需技能模块”三者有机结合;四是努力做到教学内容尽可能与学生的个性相适应, 实行弹性课程组合。

3. 教学对象的较大差异性。

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也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因而分析和研究教学对象很有必要。目前,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整体素质偏低, 起点不一, 差别较大。我国高职教育的生源类型较杂, 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 绝大多数是来自普通高中。这三类学生入学起点不同, 文化、专业素质不同, 甚至生理、心理素质也有差别, 因此, 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素质结构复杂, 水平参差不齐, 教育难度较大, 出现“管理难, 教学难”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

4. 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就必须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其它类型、层次的教育相比, 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更加强调实践性, 这既是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所在, 也是培养技术技能性人才的基本保证。教学方法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一是互动性, 更加重视学生的参与。因此, 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 让学生多多参与, 亲自动手, 亲自操作。二是要根据专业实际合理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 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 坚持以实践为本。三是要把学业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 更加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 努力使学生通过实训教学获得就业的技能和创业的本领。

5. 教学队伍的双师型。

由于高职教育是以就业导向, 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的, 这也是有别其它高校之处。一是要求所有教师应有明确的“双师型”意识, 把成为“双师型”教师作为不断提升自己素质的目标;二是专业课教师都应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真正成为既是讲台上讲课的好教师, 也是本专业、本行业实践操作的行家里手;三是每个“双师型”教师都应具有指导、示范、教会学生专业技能的能力;四是一个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应和学科、专业建设配套, 努力建成结构合理、数量适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习特点与学习能力 篇5

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因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即生物因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一个是后天的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这是教育的一般规律。在这个规律的指导进,通过对我从任的班级学生学习心理进行调查了解,发现,在大多数农村学生中存在着的学习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一定的方法。

因其生理、心理发育的不成熟,导致他们的意识常受来自于自身的、外界的各种干扰。学生对自己的约束力不够,自制力不强,自我调控能力差,注意力不能集中等自身不可克服的毛病往往造成学生具有以下方面的制约:

(1)学习自觉性不高或者学习态度不很端正,学习目的性不强,注意力难以集中等。

例如,在调查中我们设定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经常对你的功课感到担忧吗?”一小半回答是,个别学生回答“不确定”,说明这些学生是经常在一种紧张的心理氛围中进行学习,心理负担较重;

而在对“你常常需要一定的压力才能学习”和“我常常利用做作业的时间玩耍,看电影、电视或听音乐”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回答,占被调查者有48.6%回答是肯定的,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中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是较低的,学习注意力集中的持续时间较短。

(2)学习缺乏一定的方法,使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存在的问题

1>不能定期复习。2>:在阅读中,我抓不住重点。3>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

(3)农村环境下学生知识积累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灵活性受到严重影响。

在对多名学生进行有关学习主动性,勤于思考,善于发表意见的调查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当你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你会怎么办?”一半以上回答的是:不知该怎么办。

2、农村中学教育本身存在着许多制约教育发展的不利因素,导致农村教育发展不平衡。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普片不高等。

学习特点与学习能力 篇6

一般认为,制度是一组规则,社会经济活动中各参与人都受到约束;制度不是外生给定的,而是内生于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即人们在一定的制度下行动,同时这些行动又在改变制度本身;制度本质上是自我实施的,表面上看,正式制度对当事人带有强制性,但当事人在实际行动中常常赋予制度以自身理解,这种理解包括了其身上蕴藏的文化、习俗、惯例等,只有当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内在一致,正式制度才是可实施的。

人们通常所说的制度,比如政治制度、法律、组织等等,并不能反映制度的全部,人们参与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所无意识地展现的习惯等等同样在制约着人们自身的行为。结果,制度层面凝结的已经不是客观的物质实体,而是社会意识和社会无意识部分。这也意味着,制度在发生作用的时候,是以整体面目出现的,尽管每一种制度安排都有其特定的目的。而一个社会的变迁其实就是,一种正式规则、行为的非正式习俗、惯例和它们实施特征变迁的混合体。

制度在发生作用时是以整体面目出现的,也就是说某种制度要达到其目的,就离不开特定制度环境的配合。制度环境并不是脱离人而存在的客观实在,而是转化为人的自身意识而存在,人此时成为特定制度环境的载体。制度对人的最终作用依赖于制度参与人的主观价值判断,表现出的就是人的认知能力,及在此基础上的选择行为。

二、存在权力分配关系的社会中制度变迁的发生机制

在中国制度变迁研究中,国内许多学者认同并沿用林毅夫的划分。林毅夫将制度变迁划分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从其论述看,这种划分与平乔维奇的“内生变迁”和“外生变迁”存在一定类似。“诱致性变迁”对应“内生变迁”;“强制性变迁”对应“外生变迁”。从文献面世时间来看,林毅夫的文章早于平乔维奇的著作。而杨瑞龙在《面对制度之规》一书中,将制度变迁划分为需求诱致型变迁和供给主导型变迁,这种划分也非常类似于林毅夫的划分。

学者们之所以做出上述划分,也许是因为在存在权力分配关系的社会中,总会有强势的一方和弱势的一方,强势的一方总会有动力按自己的利益取向制定规则。

假如我们正在进行一场篮球比赛。有两支球队,一支球队是由一些两米高的大家伙组成的,而另一支球队球员的身高则刚刚超过一米五。并且比赛的规则由大个子制定。因而比赛的结果在比赛前就已决定了。实际上我们还可以假设由于某种原因,那些大个子采用了一些广被接受的规则以及聘请一位公正的裁判。比赛的规则平等地对待每一名球员,但这仅仅意味着结果取决于参与者自身的能力,即“绝对的、前制度性的力量”。

你或许会反驳说,小个子可以要求改变规则,比如说降低其中一个篮圈的高度,从而使大家的获胜机会均等。但是如果那些大家伙们是规则的制定者,或者如果那些拥有绝对权力的人是规则的修订者,那么他们决不允许这样做。终究——我们还是要回到卢梭对这种现象的分析上来——制度建立在一个存在权力关系的社会中,因而它们必须反映这种权力分配关系;否则,它们不会持久。

如果我们能够割裂社会的一个横断面,静态的看,上述故事就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写照。然而,社会制度总是演进的、不停变化的。那么这种变化,对于本文来说,即制度变迁是怎样发生的呢?

让我们再回到上述故事。假设两队并不只是一场比赛,而是一系列比赛,并且双方都不能退出比赛。结果会怎样呢?小个子发现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比赛结果,他们会选择消极比赛,他们不得不遵守规则,但不全力以赴。如果小个子全力投入比赛对大个子是有利的,那么大个子一方就不得不做小个子的思想工作,说服小个子积极投入比赛,使小个子相信积极地投入对自己是有利的。这个方法在短期内可能是有效的,但不能总是有效。这时,大个子就必须考虑适当改变规则以激励小个子的投入,从而以使比赛能够按照大个子的期望进行。

三、制度变迁的认知、学习特点

当然,社会制度的变迁过程更为复杂,不仅表现出那些规则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身处其中的人们的认知能力的变化。学者们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对应的是大个子一方制定和推行规则的过程,而“诱致性制度变迁”则是强调了小个子一方的行为对规则的影响。这两种划分方法只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为如果我们将制度理解成,那些最终被执行的一系列规则的组合,那么即使那些强势一方制定的规则也不能保证被忠实的执行,还受到制度环境形成于人们头脑中的意识的约束,即某项制度是否被执行依赖人们对该制度的主观价值判断。而整体制度的变迁则是制度参与各方合力的结果,体现了各方认知能力的变化过程和学习的特点。

而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和异质的,并且是一种渐进的学习过程。人们在参与制度的过程中,通过学习机制积累知识,通过交流机制传播知识,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制度的要求。假定制度对参与人的约束作用有兩方面,一方面在于强制,另一方面在于激励;并且假定,由于人们认知能力的异质性,有一部分参与人认知能力会发生改变并导致其偏好的改变。制度是否有效,依赖于参与人对制度的强制强度和激励强度的主观价值判断。参与人认知能力的改变就会使得原有制度的强制效应和激烈效应发生改变(弱化或者强化)。这就意味着,即使是同样的制度,在人们认知能力改变的情况下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约束力。如果初始制度是一种自发演化的秩序,那么在其约束力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就会演化出新的秩序;如果初始制度有人为设计的因素,那么为了维护原有制度效力,设计者就会进行不断的试错和改进,从而形成新的制度。

参考文献:

[1]周业安:新制度经济学.中评网网页:http://new.china-review.com/scholar_person.asp channelID=281

[2]李健:从商品、产权到行为空间[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3]周业安:认知、学习和制度研究——新制度经济学的困境和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1)

建筑工程英语特点与学习策略 篇7

1.1 词汇

建筑工程英语特点之一就是词汇的专业化,而且多使用合成名词。建筑工程的严谨性要求建筑工程英语要做到用词言简意赅,且专业化。在建筑工程英语中,会用到大量的科技英语词汇,很多都来自于英语中常用的词汇,比如说“concrete”这个词语,在常用英语词汇中表示的是“具体的、有形的”意思,但是在建筑工程中却表示“混凝土”的意思;另外,英语动词占优势,使用的范围也非常广泛,而英语中名词占优势,名词使用的范围很广,建筑工程英语更是如此。在建筑工程英语中,强调存在的事实,而并非某一行为。建筑工程所讲述的是客观规律,尽量要避免使用第一、第二人称。

1.2 句型

1.2.1 广泛使用被动语态

建筑工程英语侧重叙事推理,强调客观准确。使用被动句的情况是不必说出主语。建筑工程所强调的重点是事物所发生的情况,着重体现所表述的内容,所以说,建筑工程常常使用被动语态。

1.2.2 常使用非限定动词

建筑工程英语中的谓语动词的使用与普通英语是一样的,英语每个简单句或者复合句的分局都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如果需要叙事几个动作,先选其中主要动作当谓语,而将其余动作用非谓语动词形态,这样才能符合英语语法要求。

1.3 语法

在建筑工程英语中,语法大多都是一般现在时和完成时,没有太多的语法构成。使用这两种时态,就能够很好的表现建筑工程的状态和内容,建筑工程的科学性以及一些定理、公式和成果等相关的知识就很好地说明而不受到时间的限制。另外,建筑工程主要是施工的过程,主体一般都是客观事物或者自然现象,所以要大量使用被动语态。

2 建筑工程英语学习策略

建筑工程英语学习与普通英语学习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所以其学习策略也是不一样的。

2.1 词汇学习策略

在建筑工程英语学习中,要求掌握的专业性词汇大约1000个左右。其合成名词在建筑工程英语中也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所以建筑工程相关人员在进行英语学习时,除了掌握好所学的基本词汇外,还要掌握其合成名词。

在对建筑工程英语词汇掌握时,要注意英语单词的前缀和后缀的添加,添加前缀是改变词义,而添加后缀是改变词性。另外,还要掌握混合构词法以及词汇的缩略法。掌握好这些基本的构词法,就能更好地使用好专业词汇。

2.2 句型学习策略

句型学习策略首先要掌握好文章中长句的理解方法,这是理解建筑工程类英语文章的基础。在理解时,要抓住全句的中心内容,弄清楚在逻辑上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然后再进行全句的语法分析,找出主句和从句,并理解好这些句子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把理解的意思连贯起来。建筑工程英语长句的理解也可以参照日常英语长句的理解方法,其翻译的方法包括顺译法、逆译法、分译法和综合译法。

3 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速度加快,建筑工程英语将会越来越重要,学好建筑工程英语不光能够使专业技能得到加强,而且有利于我国建筑工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婧.EOP模式下建筑英语教学与海外工程建筑人才培养[J].学园,2013,(25)

[2]周琰培.构建工科院校大学生英语第二课堂科技能力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13,(17)

英语课堂特点与学生学习个性的培养 篇8

英语课堂是以传承、转化和建构语言知识为基本手段,旨在掌握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品德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场域。英语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和客体性课堂环境三部分组成。所以说英语课堂是一个人工构造的特殊系统,这三个因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适应,这三个因子是在合作与共生中使英语课堂形成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生态共同体,始终保持着完整的形态而发挥其所具有的能力,共同完成英语课堂的育人功能。这三个因子的状况直接影响着英语课堂所具有的能力的发挥及其所能产生的效果,或者说都会直接影响英语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按照生态学理论,其中任何一个因素被破坏,都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课堂环境失衡。要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开放、创新、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英语课堂的和谐性。

据生态的观点,和谐是追求生命之间互相关爱、互相支持、互惠共生以及与客体环境融为一体展现出来的生态特征。英语是当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它既是基础阶段的必修课,也是高等教育的必修课。英语语言的本质功能是交际功能,语言只有在交际中才有生命。学生只有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掌握语言。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将语言知识输入给学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吸收并能输出,所以必须通过各种输出活动和反复操练所输入的英语知识点,才能使之消化、吸收并进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才能形成学生自己的英语语言生成系统。

(二)英语课堂的自主性。

英语课堂的自主性,是指在整个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由学习个体根据各自不同的学习需求、动机、目标,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积极主动的、创造性的、独立自主的、有意识的支配和调控的权利和能力。

英语课堂中,英语学习不是英语知识的接受过程,而是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建构者和生成者。英语不同于其他学科,其语言技能是需要通过学生个体的实践才能培养和提高的,因此英语课堂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是符合语言习得的规律的。随着英语语言教学越来越交际化,学习的自主性也就成了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先决条件,因为自主性在语言习得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在英语课堂中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应开发其自主性,通过培养学生记忆中的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使学生有管理自己并对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的能力。

(三)英语课堂的开放性和共生性。

英语课堂的主体要素是教师和学生,他们都是生命个体,而且是开放系统。教学过程不局限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还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及师生与教学文本直接多项的、立体的互动与交流,通过课堂中教师、学生及课堂环境三因子之间的互动,使整个语言教学过程呈现出开放的、动态的、非的课堂氛围是基础。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才有可能调动起来。学生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下才能够真正地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参考文献:

[1]罗杰斯著.方展画译.学生中心的教学[M].北京:人民均衡的、非线性的特点。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教师还应积极利用与教材相关的音像、电影电视、报纸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教学方式应采取以学生为中心,基于计算机多媒体、大小班授课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敏感、体验、实践、参与与合作等方式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学习个性的特点

所谓学习个性是指在一定的课堂教学环境中,通过教学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学习个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作为主题而表现出来的思想和行为的总体特征。具体地说,学习个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特点、强点、亮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个体的独立自主性,也是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即潜在的信息加工能力、价值判断分析能力、竞争能力、学习创造能力。

(一)学习个性的独特性。

独特性是指每个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有别于他人的独一无二的、独特的风格。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千差万别的,有的擅长阅读,有的擅长口语,有的擅长写作,有的具有超凡的记忆力,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擅长创造思维。只有掌握学习的独特性,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

(二)学习个性的可塑性。

可塑性是指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虽然呈现出自身相对稳定的个性品质,然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教与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和不断发展,因为学习个性具有可开发性和可培养性。所以教师只有抓住学生这个特性,充分利用学生的可塑性,才能改善教学效果。

三、英语课堂特点与学习个体的个性培养

(一)和谐平等的英语课堂特点能激活学习个体的求知欲,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和谐平等的英语课堂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合作者、协调者和语料信息的提供者,教的职能是助学。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发号施令,而是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引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平等交流、互相促进、互相质疑的融洽环境中建立和谐平等关系。学生受到来自教师和同学双向的支持和关怀,获得安全感,充满归属感。

(二)开放的英语课堂环境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开放的课堂环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知识、情感、观念、经验等各种信息的相互交,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种良性循环符合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满足语言发展所需的心理机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条件,即社会交际需要及学生学习个性发展的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意义经常不断地交换,使得双方视界得到扩大,情感得到愉悦,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育出版社.

[2]湖南师大《教育学》编写组.教育学.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6.

[3]潘获.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07.

[4]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课堂“活了”,教师乐了

夏宇慧

(南京旅游营养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南京

摘要:近年来,中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很多中职生英语基础差,他们对英语学习缺乏足够的信心和热情。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就有必要采用适合本学校、本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创设各种情境,使教学过程变单调为兴趣,变枯燥为丰富,变呆板为灵活,变纯知识的文本教学为融入情景的声情并茂的表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情境教学兴趣课堂气氛

早晨第一节课预备铃声一响,我来到教室通知学生:“今天英语课到模拟餐厅上。”学生们一个个连珠炮式地向我发问:“老师,你改行教餐饮啦?”“老师,我们今天调课了?”……我没作回答,他们满脸狐疑,但还是跟着我来到了模拟餐厅……

待学生安定下来之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下面这幅图。

让学生联想并回忆与之有联系的单词。起先我以为学生一定想不出几个单词来,也有可能根本不感兴趣。谁知我刚把要求说出来,教室立刻“沸腾”了,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没几分钟就说出了许多单词:food,guest,waiter,waitress,drink,menu,wine,meat,fish等,于是我因势利导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

(1)你们去饭店用餐是经常吃中餐还是西餐?

(2)你们对中餐和西餐分别了解多少?

由于学生在专业课上学过相关的知识,因此他们都很了解,也很感兴趣。但是我们上的是英语课,于是我就用中英文交叉向学生提问,并要求他们尽量用英文回答我的问题,哪怕是几个单词。

SA:Chinese food里最著名的菜是Guangdong Food and Sichuan Food。

SB:Guangdong food有点清淡,Sichuan food很辣。

SC:Guangdong food里有海鲜,Sichuan food要用很多辣椒。

SD:Western food里有甜点。

SE:吃Western food要先drink汤。

尽管回答断断续续,但是要点也基本被说出来了,关键是

(三)自主开放的英语课堂环境能开启学生学习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它具有多端性、灵活性、新颖性等特点。所谓聚合思维就是以某种研究对象为中心,将众多的思路和信息汇聚于这个中心点,通过比较、筛选、组合、论证,从而得出在现有条件下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接着我又在多媒体屏幕上打出英文菜名,让学生区分哪些属于中餐类,哪些属于西餐类;哪些属于四川菜,哪些属于广东菜。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奖励。(由于英文菜名较长,学生的词汇量有限,因此我在英文菜名的后面注上中文)尽管这些菜的英文名字较为复杂,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参与活动。

fried vegetable with oyster sauce蚝油牛肉

beancurd with pepper and chilli sauce麻婆豆腐

roast beef steak烤牛排

sweet-sour pork古老肉

onion soup洋葱汤

shredded meat with fish seasoning鱼香肉丝

apple pie苹果馅饼

chicken salad鸡肉色拉

curry beef puff咖喱牛肉汤

saute labster slices with mushrooms陈香龙虾片

在学生确认并熟悉了上面的英文菜名之后,我在多媒体屏幕上打出关于点菜的对话,带着学生朗读几遍之后,再让他们模仿表演(学生拿着菜单,一身服务员的打扮,为客人点菜。让部分学生围坐在餐桌旁扮演客人,他们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反复操练若干遍之后,学生们觉得老是重复相同的句式不过瘾,就问:“老师,点菜还有别的表达方式吗?”我说:“有啊!”接着我就把相关的用于点菜的句型打在了多媒体屏幕上:

1)Are you ready to order now?

2)May I take your order now?

3)Could you recommend something?

4)What are your specialties?

5)May I look at your dessert menu?

6)Check,please.

7)I’d like to try...

8)How do you like your...?

并鼓励学生用这些句型和不同的菜名自行编写对话。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表演自编的对话,编的对话多的小组获胜,可以得到一个小奖品。这时似乎是这一节课的高潮,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了,就连以前在我的课堂上从未开口说过一个英语单词的几个“捣蛋大王”竟然也用几句“蹩脚”的英语露上一手,真是让我意想不到。

反思:

它具有集中性和最佳性的特点。

自主性运动学习的特点与要求阐释 篇9

关键词:小学生,自主性,运动学练

一、自主性运动学习的特点

1. 个体性

小学生自主运动学习具有个体运动的创造性。小学生个性化的运动习惯决定未来掌握运动学习方式的独立性, 这是小学生在观察同伴的学练过程中, 利用形象思维判断同伴动作的准确性与熟练性, 是心理描述学习与掌握技术动作成功的重要因素。对小学生而言, 个体的运动学习任务可以是即时的、可以是阶段的, 也可以是整个过程的[1]。在体育学习的内容上, 小学生个体表现为对教师讲解动作的技术要求不专注, 而对练习的程序感兴趣, 喜欢自我或小群体的运动活动。如学习“抖空竹”, 小学生一旦掌握基本的提拉动作, 就会动脑, 渴望自己找到其他的练习种类, 喜欢有自己独特的“抖空竹”运动手法, 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意识。

2. 自觉性

自觉性也就是指意志的自觉性[2]。小学生运动实践的自觉性十分强烈, 一到运动场, 就能从内在动力支撑中得到运动冲动的激发。从行为学的理论视角看, 自觉性应用在运动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的运动学习效率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自觉学练是使小学生主动、积极、独立地学练, 如学练“抖空竹”的抛接转体动作时, 教师因教学需要, 停止练习并进行讲评。这时大部分学生似乎没有听到指挥, 还在专心学练, 表现出充分的自觉学练热情。因此, 教师在小学生的运动学习实践过程中要做好指导者, 善于激发小学生自觉性与主动进取精神, 保护学生学练的自觉性。

3. 创新性

所谓创新性运动学习, 就是让学生在运动学习实践过程中, 能够别出心裁地获得学练动作的灵感, 在随意性的学练过程中获得新手段的运动学习过程。如学练“抖空竹”的“右竖爬杆”技术动作时, 小学生在学练过程中, 在教师的启发下, 能做出“左竖爬杆”“横杆滑动”“双杆滑动”等平行的技术动作, 通过展示使教师们感到惊喜。创新运动教育给了小学生运动学练的选择权利。如果说培养学生创造力是教育的目标, 那么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就是前提[3]。因此, 激发小学生在运动学习实践过程中的创新性, 是体育教学的价值核心。

二、自主性运动学习的要求

1. 养成自主运动的习惯

培养小学生养成自主运动的习惯是体育教学的长期任务。运动习惯在小学阶段的培养有着十分有利的条件,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 运动兴趣较强, 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进入运动角色的准备时间较短, 但保持运动兴趣与热情的时间较长。如体育课上学练“抖空竹”, 课间活动展示“抖空竹”, 课外锻炼与放学回家练习“抖空竹”, 小学生不仅不感到枯燥, 而且不断地在掌握新动作中体验到“抖空竹”的乐趣, 这主要由于学练“抖空竹”成为了小学生自主运动的习惯。因此, 自主运动学练是培养运动习惯最有效的路径, 是自我内在动力的综合体现。

2. 运动过程的适应能力

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小学生个体运动过程的适应能力, 营造良好的自主性运动学习环境。指导小学生根据自己的运动承受能力, 调整运动时间与节奏, 保持运动能力与运动量相适应。如学练“抖空竹”, 一般完整练习时的心率在90 次/分左右, 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适应能力, 要求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 采用在快走或快跑的过程中完成“抖空竹”动作, 这样的练习会使练习时的平均心率提高, 身体运动的力量、速度、耐力、协调等素质都会随着学练的时间过程得到提高, 从而不断地达到很好的自我运动练习效果, 学生也会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地增强适应能力。

3. 运动方法的合理应用

小学生在自主运动学习过程中, 需要去面临和解决很多学练中的问题, 此时就需要采用合理的运动方法加以应用, 才会促进自主运动学练能力的提高。教师更应该注重这方面的教育, 一方面, 小学生学会某种学练的方法, 在学习运动技术时会感觉很轻松。另一方面, 有利于小学生学练技术动作的进度和效率, 如学练“抖空竹”整套表演动作, 教师指导小学生采用“小组合连接”的学练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自主与合作学练, 全体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整套动作。因此,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应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动作技术的运动方法, 对学生自主性运动能力的提高有很大作用。

4. 运动体能的全面发展

体能是指人体身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以及能够有效地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的能力[3]。小学生身体形态的生长速度具有整体加速、快速增长期提前和持续增长期延长的基本特点。在小学生自主运动实践中, 发展自我的体能水平十分重要, 如学练“抖空竹”, 教师指导小学生采用游戏活动与体能、技术练习与体能、竞赛与体能、专门练习与体能等练习方式相结合, 逐步提高小学生的体能水平。学生运动体能水平的高低, 关系到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适应, 关系到掌握运动技术的基础。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学练的过程中, 要把发展体能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5. 自主条件的有效改善

小学生在自主性学练运动过程中, 自身运动练习的条件会受到各方面的制约, 这些条件的不同直接对掌握运动技术动作产生较大影响。如学练“抖空竹”, 其条件包括“抖空竹”器材的质量、运动服装、练习的场地、练习的伙伴、练习的时间等。如高年级放学后, 几个同学一同到学校边上的公园草地上练习, 环境好, 心情舒畅, 在练习过程中, 让伙伴监督, 并及时对伙伴们提出的改进意见进行学练, 纠正错误动作, 及时改正技术动作不足之处, 有助于学练“抖空竹”的套路练习。如果遇到民间“抖空竹”的高手, 请教指导后, 学练“抖空竹”会更有信心。因此, 小学生自主性运动学练, 需要优化学练的条件, 这是客观要求。

总之, 在体育教学中, 自主性运动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4]。学生为了自己的需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锻炼, 目的是为了能够弥补自己在某方面的不足, 或者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适当的引导与帮助, 而且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 要有足够的耐性。要让学生学的开心, 练的快乐, 才能真正达到自主性运动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永河.试论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5, (4) :81—82.

[2]程小坡.高校体育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 :146—147.

[3]林天山.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5, (4) :116—117.

学习特点与学习能力 篇10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习问题,情感教育,小组合作学习

为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2014年9月23日,我校教师组织全校224名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其学习成绩堪忧、学习习惯较差,学习问题极为突出。鉴于此,笔者以情感教育为支点,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载体,来探索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有效策略,以期对广大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者有所借鉴。

“留守儿童是指那些不能随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活动的父母一起生活而留在家乡由代理监护人教养或自我照顾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目前,学术界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以下学习问题:(1)学习目标不明确;(2)学习习惯不良;(3)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4)学习成绩偏差;(5)学习适应性弱等。

究其原因,学者多从家庭、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学校三方面进行了归因。家庭方面,代理监护人年老体弱辅导无力、监督不到位;留守儿童自身学习兴趣也不浓、缺乏可靠的学习支持,导致他们降低学习要求,得过且过;教师方面,由于留守儿童普遍成绩偏差,极易受到老师的冷嘲热讽,势必会打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倦怠。

在英国沃尔克大学召开的一个国际性情感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来自10个欧洲国家的与会者一致同意情感教育的下述定义: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包括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他们的自尊,或者正如法语中更为确切的表述,关注每个学生能够感到身心愉悦。

对初高中教育工作者来说,运用情感教育的育人原则进行传道授业,对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的终身发展具有诸多积极意义,如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潜能的开发,促进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其品德等。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经指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环境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传统说教式的教育形式已很难满足留守儿童的学习需求,教师要依靠创新、智慧型的教育方式来吸引留守儿童的主动学习,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干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各国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其具体形式和名称上不甚一致。如欧美国家叫“合作学习”,在前苏联叫“合作教育”。与传统学习模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注重个人的参与,主张组员通过亲身参与,建构新的认知,获得个人成长。

美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卡尔·罗杰斯把师生关系当作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由于父母关爱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大都比较自卑,在面对学习问题时,他们苦于缺乏指导,却羞于向老师、同学求教,再加上受他们不良学习习惯的牵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那如何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遵循“以教师情感教育为指针,以学生小组合作为保障”的宗旨来展开教育实践。

所谓以“教师情感教育为指针”是指教师在辅导、监督留守儿童学习时,首先要怀有“无条件积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态度,用热情、关心、赞扬和尊重之心去唤醒留守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对本学科教学的接纳。其次,教师要尽量移情学生,设身处地地为留守儿童考量,主动与代理监护人联系,授予他们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方法,力求为留守儿童在校内校外构建一个安静、宽松的学习环境。

再次,教师应由注重自己的教,转向注重留守儿童的学,教给他们各科高效学习的方法,并不断根据留守儿童的学习特点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最后,教师应以“知识就是力量”对学生进行勉励,强调学好知识文化对他们后天发展的积极意义,形成刺激学生主动求知的长效动力。

“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保障”是指在校学习中,教师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按一定比例、学生的性格特征及成绩状况分为几个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研讨。根据不同的目标,小组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治愈型小组、发展型小组、互惠型小组等,但小组的建立都需遵循以下原则:(1)以诚相待的原则;(2)隐私保密的原则;(3)淡化竞争色彩、注重共同成长的原则。

这些准备工作完成后,教师就可以不定期开展主题小组活动来干预留守儿童学习问题了,如“我和我的学习目标”(让留守儿童在对自己学业状况了解的基础上,明确学习目标),“走开,坏习惯”(使留守儿童在同伴提醒及自我反思中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良学习习惯,在同伴的支持和监督下改掉坏习惯);又如“给学习插上翅膀”(旨在让留守儿童在组内分享的过程中学习多种学习方法)等。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个人成长。在良好小组合作学习氛围的熏染下,留守儿童很容易畅所欲言,也可以学习并尝试与建立良好关系的技巧。随着小组交流的加深,小组成员的亲昵感和依赖感增强,留守儿童更会有意无意地将其他非留守儿童的优秀品质与良好学习行为作为自己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达到润物无声之效。

上一篇:人体的结构下一篇:火电工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