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

2024-07-10

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精选八篇)

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 篇1

探讨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的创作与推广的一个重要现实背景, 就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形向橄榄形的转型, 以及转型期的大众心理。

大众心理是指社会大众在一个时期对某一方面的问题或者某一事件的心理倾向, 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生活在同一时代或社会的人们基本相同的情感、观念、思想和思维模式。大众心理是有时代性和区域性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的私有制经济也开始迅速发展, 贫富差距日益拉大, 两股势力的交锋使得社会所承受的压力增大, 社会的价值观也就在这种压力中发生着改变。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大众, 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 其思想和价值观, 进而行为模式都发生了变化。面对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压力, 必然要寻找排遣的渠道。

同时, 在竞争激烈的电视节目格局中, 电视谈话节目成为当下流行的一种舆论形式。它自1992年诞生以来, 迅速崛起, 带来继电视新闻、电视综艺、电视娱乐之后的第四次电视发展浪潮, 深刻影响着大众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甚至内心世界, 营造了难以匹敌的舆论影响力。例如北京电视台《生活广角》“化解矛盾纠纷、共建和谐社会”节目宗旨的提出, 引领了一大批同类质的电视谈话节目的模仿。在公众的情感、生活隐私作为一个敏感话题日益呈现公开化状态的今天, 这类节目满足了社会转型期公众的精神需求, 使公众在一种人性化的环境中获得信息的沟通、情感的倾诉和慰藉。再如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 栏目的诞生背景就是:“工作变动、人口流动、竞争加剧等问题使人们处于失衡状态, 众多的社会矛盾与此密切相关, 个人的亚健康情绪及亚健康心理的积累, 导致了许多惨剧的发生。据可靠资料, 目前中国有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约1600万人, 约3000万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受到情绪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困扰, 20%的青少年有抑郁症状, 其中4%重度抑郁。有专家说, 面对社会生活压力的不适应和心理问题的困扰对大众生存、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威胁, 将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而远远大于生理疾病可能带来的伤害。” (1) 不止于此, 2006年度SMG的收视“黑马”, 上海电视台的《心灵花园》也是以“讲述都市真实的情感故事”为主线, 通过加入心理、社会等学科的深入分析和讨论, 在真实故事的基础上为观众提供现实生活的指导, 引导人们面对生活困境和心理疾患作出智慧的选择。 (2)

这一系列探讨都市人心理问题并进行调解的专业谈话节目, 站在社会的高度, 既凸显媒体责任, 又强化人文关怀, 在这种背景下, 梳理电视谈话节目的类型特点, 明确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的定义, 进而研究其创作与推广特点, 有助于认清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的发展前景。

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的定义阐述

电视谈话节目, “是以电视媒介为传播手段, 通过话语形式, 以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双渠道来传递信息, 整合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 营造屏幕内外面对面人际传播的信息‘场’的一种电视节目类型。” (3) 从内容上看, 国内的电视谈话节目主要有四种基本类型:一、新闻实事类电视谈话节目, 以新近发生的典型新闻事件为内容, 或介绍、或分析、或评论, 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央视论坛》和凤凰卫视的《实事开讲》;二、民生生活类电视谈话节目, 以日常生活中的平常时间为讨论由头, 以由大众参与的人际倾诉或讨论为主体, 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和北京电视台的《生活广角》;三、综艺娱乐类电视谈话节目, 既有话语的参与, 又有娱乐的成分, 带给观众以娱乐和放松, 例如凤凰卫视的《娱乐串串秀》;四、专题对象类电视谈话节目, 以电视谈话节目本身定位的不同为特征, 例如人物型的《艺术人生》和评析型的《佳片有约》。 (4)

民生生活类电视谈话节目是当今国内影响最大的电视谈话节目。《实话实说》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以人际沟通为主要目的的民生生活类电视谈话节目, 它的魅力来源于强烈的说话意识和鲜明的平民意识。 (5) 此后, 这类节目在各电视台兴起, 并根据各自侧重的主题内容、谈话角度、表现方式等不同, 出现了分化。就目前国内的电视谈话节目而言, 调解类节目对于观众来说已经不是一种新颖的形式了。不管是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 北京电视台的《生活广角》, 还是上海卫视的《心灵花园》, 江苏卫视的《人间》, 这类节目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不仅提供了一个民众说话的场所, 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每个人都有话语权, 并通过现场专家的分析, 调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 使相互之间获得理解和认同。在当今电视谈话节目趋同性明显, 受众选择性较高的电视市场环境中, 这种节目形式确实获得了成功。

基于此, 笔者认为“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这种节目形式的民生生活类电视谈话节目已经形成其既有的类型。所谓“类”, 即同类、类别;“型”即形式、模型, 相对更稳定和概括。随着近年来情感谈话节目的类型化生产, “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已经在电视产业化发展道路中, 建立起特有的节目研发、供给和运营等体系。这类节目主要的特点是:更强烈的故事性征、更直接的宣泄功能和更世俗的平民倾向。 (6) 它着重强调电视媒体沟通意见的功能, 它以老百姓生活中的家长里短为题材, 由当事人各抒己见, 进行现场辩论, 并通过在场专家的多角度分析、答疑, 从而达到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目的。

随着近年来电视节目“故事风”的兴盛, 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呈现多元化发展, 外延和内涵都在扩大, 并与其他节目形态之间交叉渗透, 不再采取传统单一的对话方式, 但是这类节目形态仍有着独特的属性特点。如上所述, 它关注人的命运、生存、情感, 并越来越侧重平民化的话语权表达, 讨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道德伦理观念, 因此, 它没有《面对面》的新闻解读与历史见证, 没有《超级访问》的综艺娱乐元素, 更没有《艺术人生》的明星大腕, 同时, 它不再是单方当事人的心理访谈, 而将双方当事人请到一起, 从不同的视角讲述事件、解决矛盾。由于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把电视新闻传播、舆论监督、社会教育、娱乐服务等功能搁在一边, 也就使电视媒体沟通意见的功能更加突显。

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的创作特点

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的创作特点, 依据其制作流程, 主要体现在节目前期选题———录制前采访———演播室录制节目———后期剪辑包装四个方面。

(一) 节目前期选题

“什么节目是老百姓爱看的”是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定位的关键性问题。以北京电视台《生活广角》2004年的改革为例, 节目组根据受众分析, 发现该节目的收视人群主要呈现出“两高一低”的特点, 即观众年龄呈现高龄化特点, 妇女比例较高, 而观众文化水平偏低。这也恰恰迎合了当年的“民生新闻风”, 从而节目收视率与改革之前相比一下跃升五六倍, 在同行及电视观众中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令很多黄金时段的节目都望尘莫及。 (7)

同时, 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的话题常常是生活、感情琐事, 以各类纠纷为题材, 通过多角度分析, 专家答疑, 达到化解矛盾、解除疑惑的目的。所以节目要求融知识性、社会性、服务性为一体。因此这类节目的选题定位需要把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通过当事人引人入胜的情感故事, 加上专家切中要害的权威点评, 从而为当事人指明解决之道、打开他们不解的心结;同时也给社会大众以启示, 留存一片希望与美好。例如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单亲家庭系列的选题:现代社会, 单亲家庭逐渐增多, 在这种环境下, 成长的孩子所有的爱来自于一个人, 他们或缺少父爱、或缺少母爱, 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比双亲家庭多, 《心理访谈》通过这一组单亲家庭孩子的故事, 给予电视机前更多的家长和孩子以帮助。

(二) 录制前采访

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的前期采访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了解事实;二是为录制现场, 包括后期制作提供外景片断。这就要求编辑记者必须注意采访技巧。第一, 考虑采访的方式方法。不同的环境与场合、不同的采访对象, 要求采访者有不同的提问、语气。在严肃、庄重的场合, 提问语言要精练、准确, 仪态、语气要庄重、严肃、认真, 给人可信、可靠、愿意沟通的感觉。在处理较轻松、明快的事件时, 就可以选用生动、活泼的话题, 以亲切、随和的语调, 让受众在轻松、愉悦中了解人物和事件。 (8) 由于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的内容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所以往往在采访过程中还伴随着突发事件, 这时编辑记者就需要迅速作出反应, 提出的问题要直击要害, 以增强现场感。

第二, 面对现场, 编辑记者还需要考虑介入方式。有的现场氛围是爱情、亲情、友情的感人时刻或者处于悲伤的氛围, 就需要保持现场的原生态, 编辑记者要采取旁观式的介入方式, 对现场的干预要减小到最低程度, 尽量用镜头语言捕捉环境气氛的变化和能表现情感流露的人物动作、细节;相反, 如果现场充满矛盾, 有不同的人物争论事件, 就需要编辑记者积极互动、组织协调, 通过采访来影响现场走势、挖掘真相。需要强调的是, 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采访现场的人际关系矛盾是其他电视节目形态所望尘莫及的, 它突出了家长里短、日常琐事等百姓的日常生活矛盾, 编辑记者的采访除了了解事实之外, 还要记录不同人物视角对事实不同角度的建构, 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公众话语权表达的体现。

第三, 也是最关键的一点, 在于深入度的把握。但凡谈话节目都有这样的问题———不少观众都有这样的体验, 明明是一个很有争议性或者很有戏剧冲突的事件, 但录制出来的现场表现好似“表演”。这就是因为前期采访过多, 导致当事人第一次表述的情感遭到破坏, 从而影响了现场表达。因此, 当事人第一次完整的表述要留到演播室录制现场完成。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更需要注意这一点, 不但是因为前期采访表述的保留可增加节目的可看性, 更涉及节目内容的尺度因素, 采访内容与方向应充分考虑到当时的政策因素、公众心理以及节目导向等。

(三) 演播室录制节目

主持人是电视谈话节目的核心要素。作为电视谈话节目的人性化载体, 是策划方案的执行者更是把关者, 这就要求主持人从前期选题开始就要参与节目的方案策划, 如果仅仅在演播室录制时才接触当事人及相关事件内容, 无法真正实现现场的谈话辩驳、言语交锋, 更无法驾驭现场。杨澜曾说过:“如果没有充分的案头准备, 提问往往是肤浅的。来宾会认为在同一个小学生讲话, 甚至对牛弹琴, 谈话的兴趣肯定不高;没有准备的提问也往往是发散型的,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没有重点。半个小时的采访时间一晃就过, 而留给观众的却是一片模糊。” (9)

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从参与策划起, 就应保持中立、客观的态度, 以全知视角看待人物、事件、情感。在演播室录制现场, 主持人的作用就更为重要。首先, 主持人要根据现场情绪氛围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控。这类节目着重于个体生命的展示, 以人为本, 就要营造出一个平等的语境, 用真诚的态度打动谈话者以及受众, 以期实现预定的谈话目标。同时, 这类节目的现场冲突、人物的心理变化更加莫测, 主持人要敏锐观察, 及时作出反应。如果谈话突破了人文关怀底线的挖掘, 忽略了当事人的心理变化, 有时候可能导致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2003年5月, 湖南卫视《真情》栏目就遭遇了女嘉宾当场自杀的尴尬。 (10) 其次, 主持人作为节目现场的控制器和润滑剂, 还要学会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 不是被动地全盘接受, 而是要迅速对现场反应作出判断, 并预测话题的走向, 及时发现事件矛盾的关键信息点。北京电视台《生活广角》的主持人赵川就在节目进程中很好地把握了倾听的分寸, 通过“倾听”来“提问”, 从而实现谈话者之间的话语交锋。最后, 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的主持人还应明确一个角色定位———桥梁, 即沟通演播室内外的交流, 包括电视机前的观众和现场插入的电话采访等。

(四) 后期剪辑包装

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的结构通常由四部分组成:一、介绍当事人和专家、嘉宾 (包括现场观众) :二、采访当事人相关事实, 一般还有事件相关当事人各自的看法、态度陈述;三、专家或嘉宾进行分析并给予帮助;四、事件的结果。这类节目的事件往往是有争议性的, 录制的现场也富于戏剧性, 后期剪辑就是要在讲述故事的基础上, 突出矛盾冲突, 设计谈话节奏的兴奋点, 使人物事件、情感具有张力。

对这类节目剪辑节奏的把握, 主要根据具体的事件内容和人物情感而定。具体来说, 节奏的基调由事件的性质决定。如果是普通的家长里短、邻里纠纷, 或是线索单一的情感故事, 节奏就可以稍快。以《心灵花园》里《儿子让我更坚强》一期为例, 讲述的是一位上海老人如何坚持不懈、坚忍不拔地战胜病魔, 依靠强大的信念生存下来, 享受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故事其实很简单, 所以当期节目就依“坚持信念”这一思想娓娓道来, 以时间顺序串联故事, 用外景画面回忆过往, 并用要去东方明珠塔看一看的心愿得以实现来首尾呼应, 情感铺垫一气呵成, 在最后将受众的观看情绪推向高潮。而如果是复杂的情感纠纷、家庭矛盾, 节目往往会分两期甚至三期完成, 不但要呈现演播室的是非辩论, 还需要大容量展示相关人员的外景采访 (包括电话采访) , 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事实, 必要时节目还应进行后续跟踪报道。2007年改版后的《心灵花园》就增强了外景纪实拍摄, 通过大容量的外景纪实片段, 目击真人真事全过程, 突出了现场谈话的矛盾, 引人入胜。

而演播室内现场谈话所带来的情感变化则是影响节目节奏的主观因素;随着谈话的进行, 事件逐渐明朗, 受众的收视心理也会产生变化, 谈话段落的长短、剪辑点的选择还要以此为依据, 适当进行情绪“留白”, 张弛有度地表现事件的戏剧张力。此外, 解说、字幕的处理, 包括短小的预告片, 也都要根据当期节目的主题, 制作出不同的悬念, 通过与节目段落合理的搭配和衔接, 使节目情绪有起有落, 从而吸引受众继续收看。

需要强调的是, 由于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独特的定位, 节目少了娱乐功能, 因此节目的外在包装风格应该是简单质朴的。像上海电视台《心灵花园》那样绚烂的包装其实是不符合这类节目的风格定位的, 会让受众觉得其谈话更像一种“秀”, 越绚烂的包装, 会使节目离真实性越远。

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的品牌推广

品牌具有强烈的异质性, 其目的是借以区别其他产品和服务。如何在同类质电视谈话节目中体现出异质性, 才是创建品牌节目的关键所在。在电视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 只有拥有了较大的、相对稳定的受众市场, 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在同类质电视谈话节目此消彼长, 节目模型大规模复制的今天, 只有品牌节目才会保持较长的生存期。

一方面, 电视媒体空前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 造就了电视谈话节目难以匹敌的舆论影响力;另一方面, 公众的情感、生活隐私作为一个敏感话题呈现出公开的状态, 必然会给当事人以及事件相关人日后的正常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 所以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在宣传推广上不能大张旗鼓、追求轰动效应, 而应刻意低调, 体现人文关怀;再者, 目前国内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由于实际操作难度、播出平台以及地域文化的限制, 一般是按照本土受众的群体特征来打造节目。因此, 在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的品牌推广上需要从这两点另辟蹊径。

所谓按照本土受众的群体特征打造节目就是指在节目开播之初, 节目组可以通过进社区、开座谈会等户外的公益互动形式, 服务于社区百姓, 拉近与公众的心理距离;通过网站论坛以及热线电话等传播方式, 听取受众的反馈信息, 加强与公众的联系。刻意低调的宣传推广是指当节目树立起品牌以后, 不能采取其他电视节目形态那种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 这类节目的品牌推广仍以人文关怀为核心, 可行的方法比如出版书籍、举办大型公益活动等来进行影响力营销, 着重社会效应。比如《生活广角》2006年签售《你的故事打动了我》, 全书通过“成长的烦恼”、“恋爱的滋味”、“婚姻的痛苦”, 还有这些故事背后的故事四个部分向大众倾诉人生在世的烦恼, 以及如何驱除;该节目“激情调解员”的选拔活动也是有益的尝试。《心理访谈》也在2007年出版系列丛书《恋爱与婚姻》、《亲子关系》、《交往与沟通》并配套光盘, 呼唤大众打开心灵的窗户, 迎接阳光。通过这些手段, 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不但在本区域树立起节目的公众形象和威信, 还推广品牌走出地域的范围, 将影响扩大到全国。同时, 这些无形的效应往往会转化为切切实实的收益, 其体现就在于高收视率、高广告收入回报。

结语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电视谈话节目通过观念的更新、理念的更新、模式的改进与风格的演化, 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格局。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通过分析细分化的受众市场的空缺并进行填补, 给当下纷繁的电视谈话节目增添了一抹平实的色彩和一份人文的关怀。尽管当前的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但是瑕不掩瑜, “应该说, 谈话类节目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还是相当广阔的, 这不仅因为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话语时代, 社会利益的多元化格局要求社会话语的表达有一个兼容并蓄的实话实说, 而且, 作为社会话语表达主渠道的大众媒体在产业化的竞争压力下, 青睐谈话节目这一投入少、产出多的产品形态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11) 笔者也相信凭借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融知识性、社会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品牌优势, 必然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CCTV.COM.TV大社区, 名栏目, 心理访谈[DB/OL].http://space.tv.cctv.com/act/arti-cle.Jsp?articleId=ARTI1199685340542545

[2]时尚传媒——生活时尚频道, 《心灵花园》、《大话爱情》栏目介绍[DB/OL].http://channely.smg.cn/xlhy_news.aspx?news_id=1204

[3][4][5][6]徐舫州、徐帆:《电视节目类型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7]情感谈话类节目新思路[DB/OL].银汉传播.http://www.yinhan.cn/newweb/about/ShowArticle.asp?ArticleID=1824

[8]资料来源:《广播电视新闻业务》,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6年版。

[9]杨澜:《我问故我在——杨澜访谈录》, 学林出版社, 1999年版。

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 篇2

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是当今电视荧屏中收视率较高的一类谈话节目。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及话语权的大众化,媒体将镜头聚焦到了更多的普通人身上,像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天津卫视的《爱情保卫战》、贵州卫视的《家和万事兴》、《婆婆吉祥》、江苏卫视的《欢喜冤家》等一批以帮助普通公众走出情感困惑、解决人们情感纠纷的情感类谈话节目纵身跃出,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

在情感类谈话节目中,主持人作为整档节目的组织者、引导者、掌控者及最终传播目的的实施者,发挥着重要的核心作用。主持人具备精湛的主持策略,将引导人们更快地走出情感困惑,使情感类谈话节目达到更好地传播效果。而在现今的情感类谈话节目中,一些主持人在主持策略的运用上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使主持人在自身角色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了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传播效果,同时也阻碍了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的发展。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应及时发现自身问题,不断优化主持策略,从而提高自身驾驭整档节目的能力,使主持人自身乃至情感类谈话节目都得以长久发展。

一、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主持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一) 言语表达不当

情感类谈话节目是一档贴近百姓生活的节目,主持人大多采用亲切、自然、平实的语言与受众交流,与其他新闻类节目相比较,主持语言更加口语化。有些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为了一味地追求口语化的语言,往往在语音、词语的运用及表达上表现的过于随意,出现最基本的语音问题,在不恰当的时机说出不恰当的话语,导致节目氛围的逆向化。

如某卫视一档情感节目中,讲述了一个38岁的男士因娶了一位比他母亲还大一岁的妻子,而被其母亲反对的情感纠纷。当婆婆和儿媳被同时请到台上时,主持人一边笑着,一边用调侃的语气冲着两位老人说了句“谁是婆婆来着”,带有嘲讽意味的问话,顿时引起现场观众的一阵笑声,现场气氛的突然骤变,使得作为儿媳的老人顿时十分尴尬,以帮助人们解决情感困惑为原则的情感类谈话节目现场,顿时变成了一档搞笑娱乐节目;同时这期节目中,主持人还因用语随意化,出现了多处语音方面的错误,如将比较(jiào)说成比较(jiǎo),将怎(zěn)么说成怎(zhěn)么等,可以说,主持人在节目中言语表达的缺失,大大影响到了节目最终的传播效果。

(二)情感把握不当

真情的流露,可以打动受众、感染受众,使受众从内心感动,从而能与受众形成心灵上的交流与沟通。然而,在情感类谈话节目中,一些主持人却错误地认为只有眼泪才是真情,从而在节目中不断地挖掘当事人最深处的痛苦,硬性驱使当事人在荧屏上潸然泪下;有些主持人将情感的互动理解成了单一形式上的煽情,误认为只有过多的煽情才能达到与受众情感交流的目的,才能使节目更“好看”,不顾故事的感人程度,一味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在另一档情感节目中,主持人为了让观众对患有腿部血管瘤的女当事人唤起同情之心,大肆渲染悲情,其脸部表情狰狞,语言夸张且带着哭腔,据统计,主持人从34分38秒到38分29秒,一边哭一边主持长达4分半钟。主持人过度的情感宣泄,使得现场很多嘉宾及观众们一齐流泪,节目现场立即充斥着浓郁的悲情色彩,气氛沉重。我们知道,在情感观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受众越来越强地要求媒体多传播一些具有引导性且真实性的情感节目,哭成一片的戏剧化节目,在给予受众压抑的气氛和情绪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隐露出一些作秀的成分,这不禁会引起受众的反感。

(三)自身角色逾越

毋庸置疑,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是节目现场的组织者和掌控者,然而,有些主持人却滥用自己所具备的“权力”,逾越了自身的角色,以极为强势的态度介入他人的私生活,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对他人的情感进行武断地评判和指责;有些主持人则是以“你听见了吗?你以后不可以这样了!你明白了吗?”这种高高在上的俯视话语“教训”当事人。某期节目中,主持人为了让一对父母接受面前认错的女儿,竟以“你们太冷漠了!”、“你们太自私了!只是在想自己!”的话语训斥起父母来。试想如果主持人在节目现场对自己角色定位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那么就会使自己陷入仅在狭小空间内进行展示和交流的误区。

二、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应优化主持策略

(一)切实提高自身语言驾驭能力

语言是主持人表达节目内容与形式的重要载体。情感类谈话节目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节目,可以有丰富的表现手法或是炫目的舞台特效辅助支撑,情感类谈话节目几乎完全靠人们语言之间的碰撞来擦出火花,语言是支撑节目的重要载体,切实提高自身的语言驾驭能力是主持人优化主持策略的首要途径。

1.加强语言规范力度

语音准确、语言规范是主持人最基本的专业素质,节目中的主持人不仅是语言的使用者,也是语言的示范者。无论节目的风格需要怎样轻松,无论主持人的主持语需要怎样口语化、贴近受众,主持人的语音、语义也一定要规范。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要加强语言规范力度,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语音规范。主要是指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声调、轻重格式以及语流音变等要符合规范。主持人需要每天坚持练声,生活中都要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尽量少说或不说家乡话,并针对自身存在的语音问题进行纠正与练习,不断规范语音。

其次,语义规范。主持人应在节目中使用通俗易懂的词语及语言,严格遵循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避免易发生歧义的语言出现。

最后,主持人的语言还应保持口语化,但又必须注意超越生活中的口语,应将平实、随意的口语化语言与规范的语法要求有机地结合,使其既具有生活口语化的灵活性,又具有书面语的逻辑性,只有这样,主持人才能进行有效地传播。

2.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主持人要有逻辑性强的语用思维。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只有在语言表述之前,通过自己的思考,把曲折的事件、复杂的人事关系理顺成章,用富有逻辑性的语言高度概括,才能对眼前发生的一切事物做出最迅速地反映,才能使情感问题得到很快的解决。主持人逻辑性思维的训练不能靠短时间的单一练习,这需要主持人在平时生活中注重积累,多听、多看、多想、多说。要善于抓住事物的逻辑顺序,善于通过推理、判断敏锐地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形成逻辑性强的语用思维。

其次,主持人要有很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在拥有了逻辑性的语用思维后,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需要将对事物逻辑判断的内容规划、组织,清楚的表述出来。在组织内容时,首先要考虑它的价值,明确它的意义,论据要充分,论证要明确,并应具有可听性。在组织语言时,中心内容要明确,线索要清晰,最终做到有引人入胜的开头、清晰的层次和轮廓以及精彩的结尾。

最后,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要准确且优美。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较其他节目来说应更具亲切感,在语言表达时,要有很强的对象感、丰富的内在语,做到有重音、有停连,多注意说话的语气与节奏。

(二)摆正自身位置,准确把握分寸

电视媒体担负着对社会不良现象揭露与批判的责任,主持人若在节目中单单以批判的身份教训当事人或是为了节目效果刻意煽情,都会逾越了主持人自身的角色,不但达不到节目最终预计的传播效果,还会引起受众的反感。因此,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应摆正自身的位置,对自身角色要进行正确的定位,准确把握运用情感的分寸,真正做到角色对位、情感有度。

1.角色对位

角色定位,指群体成员适应角色要求,接受群体行为规范,符合群体发展需要的过程[2]。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角色的定位,是指主持人在相关节目中为适应节目的需要而找准自己在节目中所处位置的过程。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扮演着很多种重要的角色,他是节目主题的概括者、话题进程的引导者、平等交流的倾听者。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要找准节目中正确的角色和位置要从主持人心态的调整做起。在节目现场,主持人对当事人来说是朋友,是向导,主持人首先要放平心态,要以普通人的姿态,以朋友的身份与遇到情感困惑的当事人交谈,真诚地帮助他们,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情感道路。主持人的现场劝导,切忌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严厉的批判和空洞的说教,应充分理解当事人的心理,以平民化的角度,用简洁而充满哲理的语言去启发当事人的思考。

2.情感有度

在情感类谈话节目中,主持人的情感究竟是自然真切的还是矫揉造作的,将决定着这期节目最终是一次成功的交流还是一次流于形式的做秀。自然真切的情感是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所必备的情感基础。在情感因素浓烈的谈话节目中,想要让观众感动,主持人首先自己要被事件所感动,如果自己都感动不了,要让观众为之动容是根本不可能的。观众想要的不是像播音员式的威严古板或脸上洋溢着职业性的微笑,也不是表演式的煽情。主持人真正的情感投入是难能可贵的,这种真情实感,来源于对生活实际的切身感受与思考,主持人只有深入生活、深入话题、深入思考,才能获得真正的感悟和具有真知灼见的理性思维,引领广大受众。但是,主持人的这种投入必须要有一个“度”的把握,不能忘情,不能刻意去煽情,要做到既能够全身心地进得去,又要掌握分寸出得来,这样才能成功完成节目的串联和引导。

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是整档节目的核心人物,其主持策略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节目最终的传播效果。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只有切实提高自身的语言驾驭能力,准确把握分寸,找准自身位置,不断地优化主持策略,才能让自身得以长久发展,才能使荧屏上的情感类谈话节目更加丰富多彩。

注释:

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 篇3

1 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的概述

在当前的生活、民生类电视谈话节目当中,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已经逐渐形成了其既有的类型。近年来,随着情感谈话类节目的类型化生产,在电视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已经建立起了独特的运营、供给、研发体系。在此类电视节目当中,最为主要的特点就是故事性更加强烈、宣泄功能更加直接、平民倾向更加世俗[1]。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十分注重电视媒体意见沟通的作用,节目题材主要是人们生活中十分常见的家长里短。在演播室当中,当事人现场进行辩论,各抒己见,然后由现场的情感调节专家进行点评、答疑和分析,最终达到排解问题、化解矛盾的目的。

随着“故事风”在电视节目中的逐渐兴起,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的发展方向也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节目内涵和节目外延都在不断拓展。现代的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不再单一采用对话的方式,而是更加注重与其他节目形式的渗透。但与此同时,此类节目依旧保持着自身的特点。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人们的情感、生存和命运,对话语权的平民化表达越来越注重,致力于对道德伦理观念、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探讨。它改变了过去谈话节目中对单方当事人的心理访谈形式,将当事人双方请到一起,从各自的角度对问题进行阐述,最终解决矛盾。在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当中,融合了娱乐服务、社会教育、舆论监督、电视新闻传播等多种功能,因而更加凸显了电视媒体在意见沟通方面的作用[2]。

2 主持人在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中的作用

2.1 控制现场

在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当中,主题和话题都是集中、明确的。因此在录制节目之前,主持人应当进行充分的准备和精心的策划。其一是要精选谈话的内容,将相关资料准备充分,形成清晰的思路和客观的看法。其二是应当了解参与节目当事人的背景资料,对其主张和简历加以分析,把握当事人的思想特点。在节目进行过程中,主持人应当充分发挥节目主导的作用,对节目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进行良好的控制和引导[3]。既不能自顾自的发言不止,也不能任由当事人偏离主题。对于重要内容和主要观点,应当引导情感专家进行发言。

在控制和引导的过程中,主持人应当尽量做到顺畅自然、不露声色。在过去的谈话节目当中,谈论的话题和问题基本上都是事先制定好的。在节目录制过程中,主持人只是作为提问者,而当事人由于没有交流对象,只能被动、机械的回答问题,使节目效果不够理想。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最大的魅力就在于现场的即兴交流,无法事先编写脚本,不可预知性很大。对此,节目组即使事先准备充分,但是在节目录制当中,难免也会出现意外。对此,只有主持人能够解决这些现场产生的问题,才能确保谈话的顺利进行。

2.2 引领话题

在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当中,主持人能够对自己的个性与才华进行充分的展示。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主持人能够逐渐形成一定的主持风格,与节目进行良好的融合。这样,在节目当中,主持人就能够发挥出节目灵魂的作用,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谈话的制约、引导、对答、提问等方面,具有很多方法。主持人应当结合具体的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从而达到增强效果、明确观点、突出主题等目的[4]。在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当中,作为现场谈话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主持人应当熟悉和掌握谈话的脉络、层次和范围,这样才能够在节目录制过程中,起到引领话题的作用。

在录制节目的时候,主持人作为大众传媒者、谈话组织者和参与者,应当在适当的时候做出相应的反应,例如对话题的插截、归纳、补充、强调、接语、应和等。通过这些方式,主持人才能更好地对话题进行引导,对局面进行控制。对于此类节目来说,主持人的思路决定了节目的走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谈话过程中,当事人由于情绪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说到一半的时候戛然而止,不知该如何继续[5]。此时主持人应当充分理解当事人所要表达的意思,完整地把话说完。但在这一过程中,主持人需要注意的是,要尽量低调、自然地把话接过去,不要让人产生喧宾夺主的感觉,这样才能避免引起当事人和观众的反感。

2.3 循循善诱

在当事人或情感专家的发言比较重要和关键的时候,主持人应当适当地进行强调,将重点突出,从而加深观众的印象。在强调话题的过程中,主要采用重复的方式。结合不同的语境,重复当事人的话,或引用相关的经典话语,从而深化主题,引起共鸣。在谈话的过程中,如果当事人对事件的描述不充分、不明确,主持人应当进行适时的补充。补充时要特别注意语气和语调,避免使当事人感到被动或难堪。主持人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时,应当首先表现出对当事人观点的正确态度[6]。

有些时候,当事人在发言的时候,不知不觉就会偏离主题。此时,主持人应当结合事先准备的资料,通过提问、补充等方式,将话题引导回来。在当事人完成发言的时候,主持人应当从更高的角度出发,对当事人的叙述进行归纳和概括,进一步提炼主题,让观众对要点形成更加清晰的印象。在对当事人叙述内容进行概括的同时,主持人还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加入其中,适当地评说当事人叙述的事件,有利于话题的延伸和主题的点明,从而向更深的层次引导话题。

2.4 话题插截

在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当中,主持人并不能一味地顺着当事人的思路,某些时候,也要发挥出自己的主观作用。例如,当节目即将结束,但当事人并没有发现,仍然继续发言的时候;或是在当事人用词不恰当的时候,主持人应当进行良好的把握。在当事人结束一个语段后短暂暂停阶段,巧妙地将话题接过去,然后进行总结并结束节目,或转换到其他话题的讨论上。需要注意,主持人在进行插截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当事人发言的完整性,同时要注意语气和方式,不能生硬无礼。

3 结论

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是当前众多电视节目中最受观众欢迎的节目之一,具有很大的受众群体和收视率。此类节目通常将普通老百姓的实际案例作为话题内容,在节目中进行探讨,帮助当事人双方解决问题和矛盾,最终达成共识。在节目进行过程中,谈话的内容往往都是即兴发挥,因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此,主持人的作用得到了很大的凸显。在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中,主持人需要兼顾当事人、专家嘉宾、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有效地引导话题,控制现场,确保节目能够顺利进行,同时也促进当事人之间矛盾的化解。

摘要:在当今社会中,情感谈话类电视节目顺应了全新的电视节目发展趋势,正在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在这类节目中,将普通大众的生活、情感因素作为话题,在节目当中公开进行沟通和交谈。由于节目中的内容十分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十分吸引眼球,创造了一轮又一轮的收视新高。在此类电视节目当中,参与节目的当事人之间通常都存在一定的矛盾或误解,难以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因此需要主持人适当的引导和控制,在保证节目顺利录制的同时,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

关键词:主持人,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作用分析

参考文献

[1]张丽.我国调解类电视情感谈话节目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2]张磊.调解类电视情感谈话节目的社会工作介入[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3]武慧.我国调解类电视情感谈话节目的发展瓶颈与对策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3.

[4]查俊.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的主持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2011.

[5]李慧.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女主持人主持特色解析[D]..开封:河南大学,2013.

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创新 篇4

情感类谈话节目呈现的新特点

谈话过程力求现场还原事件冲突。通常谈话节目中, 嘉宾和主持人相向而坐, 嘉宾在主持人引导下讲述情感故事, 观众通过聆听获得情感信息。而在媒介竞争激烈、媒介融合加速的今天, “内容为王”成为时代传媒的主题词。创新后的情感节目中, 主持人不再是对单个或单方当事人的谈话, 而是将事件的多方当事人约进演播室, 通过不同立场的观点碰撞和激烈辩驳, 还原情感故事中的矛盾冲突, 增强事件的现场感, 为观众营造“亲历”效果, 变“聆听”为“再现”。正是充分发挥了影视画面视听结合的传播属性, 节目内容得到大大充实。

插入外景采访视频是谈话节目惯用的手法, 传统的谈话节目多用视频补充嘉宾的叙事, 或起承转合引出下一话题。而创新后的谈话节目中, 视频更多呈现的是情感故事中的相关人物或矛盾节点。编导依据视频内容提出悬念, 而后回到节目现场寻找说法。这样外景视频就融进了事件的发展中, 其本身就是情感故事主线上的一个个矛盾冲突点, 与演播室内嘉宾的讲述结合, 增强了观众“亲历”的效果。

栏目传播关系多样化, 传播方式更加灵活。在传统情感谈话节目中, 几乎所有的情感故事都由嘉宾这个传播源口述而出, 主持人、场内外观众都是嘉宾的受众。创新后的节目中, 随着当事人的增多和对立立场的出现, 嘉宾和主持人单个的人际传播, 拓展为嘉宾与嘉宾、嘉宾与主持人之间的人际传播网。主持人在充当引导者角色的同时, 更需要于众多矛盾节点中梳理脉络, 将情感故事的发展线条清晰地呈现给观众。因此, 主持人会更多地融入到情感事件中, 站在不同当事人的角度发现问题、寻找答案, 成为情感故事的传播者之一。

观众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地接受, 而是参与到事件的评论互动中。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不仅仅是传媒信息的使用者或消费者, 他们还是构成社会的基本成员, 也是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公众。 (1) 因而情感类节目传播互动的增强, 满足了观众的传媒接近权。如湖南卫视《8090》节目现场设有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情感观察团, 他们在节目进行中发表意见, 成为情感故事的分析家与评论者。同时心理专家被请进演播室发表看法, 担任了传播中“意见领袖”的角色。传媒技术的发展也为场外观众参与节目互动提供了便捷, 现场连线网友发表看法、手机短信表达意见等成为诸多谈话节目与观众互动的手段。因而多元化的传播关系, 在网络、手机等技术的应用中又拓展了节目的传播方式。

节目定位更鲜明, 表现元素服务于节目的情感表达。差异化竞争的缘故使情感类节目有了个性, 如《人间》定义为“中国第一个事件类栏目”, 《8090》定义为“中国第一档聚焦青少年成长情感故事的节目”, 《人生》以“矛盾、情感、交锋、选择”为关键词。这些精准的定位帮助节目吸引固定收视人群, 也圈定了节目的讨论话题范围。

在开展传播时, “诉诸理性”和“诉诸感情”是打动受众的两种重要方法。对于“情感谈话”这类充满感性意味的节目, “诉诸感情”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创新后的情感类谈话节目中, 音乐、灯光等感性手法仍被沿用, 在舞台设计、画面安排、音响运用等方面则更加强化了情感氛围。如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栏目在舞台设置上别出心裁, 主持人和主要嘉宾位于玻璃屋内, 屋外的四个方向是其他当事人, 形成各方独立或对峙的局面。节目中通过玻璃的反射和镜头调度, 可以使多个当事人同时进入画面, 为我们传递更多感性的细节。节目在使用背景音乐的同时, 各种音响效果被广泛运用, 为现场制造或紧张或神秘或愉悦的气氛。类似感性元素的运用, 都为节目的情感表达锦上添花。

情感类谈话节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节目的真实性屡遭质疑。情感节目在电视屏幕中多半以专题节目的形式出现, 而电视专题被认同为纪实类节目, 首要要求则是“非虚构” (2) 。但在如今的情感类谈话节目中“造假”声却此起彼伏, 如《8090》的《男友爱的不是我》一期中, 27岁的男主人公的母亲被网友认出是杭州的一名演员, 实际上她的儿子才上高中;《幸福魔方》也被网友爆料, “疑血”一期中“那个穿蓝色衣服的是我朋友的妈妈”。真实是新闻产品的生命, 如果内容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 那么媒介公信力自然难以保证。

对嘉宾隐私的保护有待加强。“窥私欲”是观众对于情感类谈话节目的重要收视心理, 观众希望通过窥探他人来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体验, 甚至通过与他人对比获得精神安慰和心理补偿。为了提高收视率, 有的传播媒介不惜充分暴露当事人的种种隐私来吸引观众。我们应当看到, 情感当事人在传播情感故事时, 其本身就是作为权利主体在行使自己传播权的受众, 他们的隐私理应得到尊重。

话题选择局限于悲情苦情成分。在消费化的社会, 情感类谈话节目“不在于理性的构建, 而在于情感的狂欢;不在于意义的生产, 而在于符号的消费;不在于精神的提升, 而在于世俗的表达” (3) 。情感冷漠的背景下, 悲情苦情更能够成功赚取观众大把的眼泪, 帮助媒体吸引消费社会中稀缺的注意力资源。但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 过多反映悲情苦情所展现的“拟态现实”与我们所处的“客观现实”差距较大, 受众解读此类符号信息所获得的意义难免充斥着消极, 尤其在真情匮乏的今天。

情感类节目未来的发展方向

情感类谈话节目与公益相结合。当今时代, 关注公益是提高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手段。创新下的情感类谈话节目中, 单期节目追求大团圆的结局, 主张通过对话解决问题, 这些可视为节目在发挥自身的公益力量。《密室疗伤》节目组为有心理问题的嘉宾出资提供现场和后续的免费治疗, 为有同样问题的观众提供免费体验式治疗。节目制片人景小骥说, 《密室疗伤》坚持收视第二, 公益第一。 (4) 因而挖掘情感类谈话节目的公益性, 更要做好持续、系统的幕后工作, 方法得当的话, 对提升频道形象和品牌价值也大有裨益。

弱化事件本身苦情悲情成分, 加强正面思想的引导。对于悲情苦情的选题, 节目应侧重评论思考, 避免对情感本身过度渲染, 甚至可以使当事人与观众交锋, 在观点碰撞中评判事件的是非曲直, 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 媒介应拓宽思路, 扩展选题范围。积极向上的情感故事是社会的主流, 不能因为它们平淡无奇而不报道。其实, 节目组可以将正在经历悲情和已从悲情中解脱出来的两组当事人请到现场, 通过他们的交流来解决悲情方的情感矛盾, 在积极与消极两种价值观的碰撞中彰显正确的生活态度。

增强节目的联系性, 注重传播的反馈。此类节目有不少是“大团圆”的结局, 但事后当事人真的会“团圆”吗?节目的调解效果如何?这些当事人是不是电视台请的演员?观众不得而知。将嘉宾参加完节目后的经历和反馈呈献给观众, 是对节目调解效果和真实性的最好验证。在情感问题顺利解决的嘉宾那里, 观众可以感受到真善美的存在和克服情感困难的信心;在情感问题调解失败的例子中, 观众能够积累处理情感问题的经验。这样就可以将宽容、理解、博爱等积极健康的思想更真实地呈现出来, 有益于情感节目的良性发展。

创新下的情感类谈话节目, 运用多种传播手段还原事件冲突, 更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窥私欲, 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收视效果。参加节目的个人作为社会人, 其情感故事中反映出的问题, 必然是社会发展中包括金钱观、价值观等在内的冲突问题。所以情感节目应站在社会的角度进行谈话, 注重在情感故事背后的价值观引导, 处理好自身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在情感匮乏的时代更多地将真善美展示给观众。

摘要:为适应省级卫视激烈竞争的需要, 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纷纷进行创新, 在内容选择和表现形式上更加新颖, 真实性问题和嘉宾隐私保护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立足于二○○七年后出现的情感类谈话节目, 对其特点、缺陷及发展方向进行了重点分析。

关键词:情感类谈话节目,创新,解析

注释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第178页。

2 李三强:《电视情感节目的“真实性”问题》, 《新闻前哨》, 2009 (12) 。

3 李红春:《当代中国私人领域的拓展与大众文化的崛起》, 《天津社会科学》, 2000 (3) 。

当前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创作要素 篇5

但随着节目的持续火爆,各地电视台竞相跟风,一时间衍生出大量粗制滥造的节目。而为了追求高收视率,一些节目不顾新闻职业道德,在节目中弄虚作假、肆意煽情,这不仅破坏了节目的真实性和可看度,更降低了节目的品质和趣味,使节目驶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 陷入低俗化的深渊和泥沼。

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已对其正常发展构成了严重阻碍。在文化消费主义盛行、 媒介市场化进程空前加快的背景下,如何使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回归良性运行序列,并走上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轨道, 是每一个电视人必须深思的问题。

1主持人

主持人是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标识,在节目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主持人的作用是引发话题、转场、 倾听、把握节奏、建立情境和渲染情绪, 这要求主持人具备高超的业务能力和过人的人文素养。

具体来说就是,主持人需要展现个人魅力、时刻保持亲和力以取得嘉宾的信任;临机应变,随时注意谈话现场的气氛变化,并根据不同的现场状况灵活调动嘉宾与观众的情绪;言语表达应注意适度和简练,话题转移做到自然流畅; 注意起码的人文关怀,即力求与嘉宾进行平等而善意的沟通,而不能为了获取想要的信息而故意损害嘉宾的尊严。

2嘉宾

嘉宾是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中的主要讲述者,是节目中至关重要的创作要素。因此要求嘉宾具备流畅、坦荡和生活化的表达,能够在讲述时以合适的情绪投入到故事的情境当中,并主动、积极地与主持人互动。

对节目制作者而言,在一期谈话节目之中,既要把握嘉宾的最基本的性格特征,还要从不同角度挖掘嘉宾的多面性,从而塑造出嘉宾丰富的人物形象, 而这对调节节目节奏和展示人物细节具有重要作用。

3音乐和音效

现在的谈话节目会在现场设置一个专门的乐队,当嘉宾需要演唱时,可进行现场伴奏。而在谈话进行的过程之中, 也可在适当时,弹奏合适的旋律来渲染话题的情绪。

音乐和音效的作用就是将朦胧的情绪放大,从而使这种情绪得以在主持人、 嘉宾、观众之间进行碰撞,使现场某种特定的情感得以加固和升华。

4道具

从话剧的角度分析,舞台道具、服装、 布景、灯光和化妆等,都是构成视觉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机地参与演出,共同塑造出有利于剧情开展的情境。

具体到谈话节目中,道具的陈设可以表现出节目嘉宾的生活痕迹,有助于说明他的职业、性格和生活习惯等。谈话节目中的道具主要是指嘉宾的随身道具,如曾经用过的生活用品等,都可以展现嘉宾曾经言行的动力因素。道具的合理使用,能使嘉宾的形象更加具体、 生动。

5结语

我国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自诞生之日起已走过了19个年头,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这类节目在不断的摸索中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从单一到多元,从弱势到强势的巨大突破, 目前正朝着类型不断丰富、形式更加新颖、创作日益成熟的方向蜕变和前进。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中暴露出的诸如内容同质化、制作模式化,甚至弄虚作假等问题已成为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

摘要: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是近几年逐渐兴起的一种栏目形式,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阵又一阵收视狂潮。这类节目将视角对准普通民众的情感生活,在生存压力巨大、竞争越发激烈的现代社会,它的出现为大众提供了情感宣泄的公共渠道和交流平台,给精神长期压抑的人们带去了内心的温暖和感动。此类节目为了吸引观众,其创作要素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节目编导要正确处理好此类节目的创作要素,以便吸引更多受众。

关键词: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嘉宾,音乐,道具

参考文献

[1]林重德.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范郁.社会转型中的公众精神需求——谈情感类电视节目的规范[J].现代传播,2004(6).

[3]刘建明.西方媒介批评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4]刘亚夫.电视节目中的伪沟通[J].新闻前哨,2008(8).

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 篇6

一、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应具有的三种意识

1. 提问意识

提问是一个主持人必须具备的要素, 没有提问, 就没有内容。一个电视节目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要在有限的时间寻找到有价值的内容, 主持人的提问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提问的质量高低, 是由提问的质量决定的, 即问题的水平, 而不是提问的数量。因此, 需要注意下面的三点。第一, 提问的对象性。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之前, 需要对受访者具有一个充分的详细了解, 只有了解, 才能提出有针对性和有深度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才有明确的目的性, 才能进行有效的情感的交流和沟通。第二, 提问的节奏性。把握一定的提问节奏, 不能太快太急, 这样会给受访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影响自己对事情的理解和表达。第三, 提问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客观和公正, 才能比较全面的了解一件事或者一个人, 才能提供真实可靠地信息。

2. 倾听意识

作为一个谈话类的主持人, 必须具有倾听的能力, 在谈话节目中, 主持人只是一个引导者, 要认识自己的位置, 不能喧宾夺主、喋喋不休, 应该让嘉宾有目的性的畅谈, 在适当的时候引导一些, 自己要用心去倾听对方的谈话, 才能根据具体回答作出快速的反应。听也是一门学问, 只是听还不行的, 还要善于听。第一, 主持人要具有一定的敏感性, 能够听出有用的信息, 准确的把握其中的新闻价值, 对这些内容要将其放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衡量分析, 在和众多事物的联系中, 才可以挖掘出深刻、独特的内涵。第二, 主持人要能听出受访者有自身个性特点的语言和材料。一般来说, 由于采访对象本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极强, 妙语连珠, 会成为节目中的一个亮点。对于这种情况, 主持人应静心倾听, 适当引导。第三, 主持人还要能够鉴别交流对象话语的真实性。交流对象是有感情、有头脑、有个性的人, 她的话语中不可避免的带有自己对事实的主观理解。因此, 主持人不能将听到的内容照单全收, 而应凭理性判断作出取舍。

3. 交流意识

沟通和交流意识是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必不可少的要求, 难以想象一个没有交流和沟通意识的人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可以说, 交流的成败, 直接决定着电话传播的效果。由于心理驱动和差异, 交流对象在谈话时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但无论对哪一类交流对象, 支持人都应主动出击, 引导交流向有利于节目宗旨的方向发展。主持人若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双方的心理交感, 就意味着交流活动的失败。因此, 谈话类节目中, 有针对性的交流意识是主持人必须拥有的。

二、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寻找感情共鸣的方式

1. 情感的一致性

作为一个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主持人, 主要是传递给观众事实, 让观众的事实的聆听和思考中, 获得一种超于自身的情感体验。节目主持人的服装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等都可以传达出一定的信息, 这些信息也会在观众心中引起一定的反应。节主持人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谈话节目的内容好效果, 因此, 面对一个采访对象, 主持人的情感需要一致性, 让观众在一个流动的谈话的氛围中认识事实。

2. 情感传导的技巧

塑造一个平等的交流氛围, 让嘉宾和观众放松。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 为了形成与嘉宾和观众的密切关系, 形成情感的共鸣, 需要节目主持人摆脱说教式的交流方式, 以平等的缓和的语言和嘉宾进行交流。不能有自我的优越感, 从而不自觉的展现对嘉宾和观众的蔑视, 在这种不平等的交流氛围中, 主持人将无法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

主持人在节目中实际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和嘉宾进行有效的交流, 为观众提供有效的信息, 主持人做到用心交流, 才能让嘉宾说真话, 才能说出富于个性的打动人心的语言, 主持人在节目中不能仅仅展示自己的感情, 还要照顾观众的情感体验, 否则就没有情感的共鸣。主持人在访谈的时候, 处于一个工作的状态, 需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注重每一个细节, 以真诚示人, 才能让听众真正的接纳你。

3. 情感传导的规模

一个好的谈话类电视节目除了感人, 还主要有信息的丰富性, 感情的充沛性。受到观众感动得电视节目, 节目的主持人必须能够感动自我, 在感动自我中才能将这份感情传递向受众。这种感动不是一种煽情式的表演, 而是值得赞扬的真实感情。节目主持人要把握这个情感传达的程度和传导的规模, 不能一味的浸泡在这种感情之中, 毕竟节目就提供的只是一种精神的动力。

通过本文的阐述, 我们对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情感交流如何做到共鸣具有一定的认识。当今, 随着电视节目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主持人的标准也有不同的需求, 但是, 情感在交流节目中的重要作用依然重要。一个优秀的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 能够娴熟的运用自身的有效沟通能力, 与嘉宾之间进行沟通交流, 最终实现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互动。

参考文献

[1]古宇薇, 陈坤.谈话节目主持人的核心作用[J].今传媒, 2008 (02) :45-46.

[2]尚晓常.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作用的发挥[J].广西社会科学, 2005 (08) :14-15.

[3]蔡辉.谈话需要牵引牵引为了传播——谈话节目中主持人牵引力的重要性及其把握[J].声屏世界, 2008 (02) :56-58.

[4]方秀莲.浅析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品格重塑[J].东南传播, 2009 (11) :26-28.

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 篇7

1 广播情感类热线谈话节目的会话开端

会话开端就是指广播情感类热线谈话节目会话的开始。如同写作一样,有个好的开始,就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而关注该文章的后续内容一样,广播情感类热线谈话节目也必须注意将节目开端设计好,不能想当然地任意而为。有一个好的开端设计,就可以激发听众继续听下去的欲望,否则淡然无味的开端会令许多听众舍弃而去,特别是当今社会媒体和传播渠道增多的时代环境下更是如此。况且在众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下,广播情感类热线谈话节目的收听率普遍下降,因此提高收听率的方法之一就是将会话开端设计好,以便达到瞬间吸引听众的效果。一般而言,广播情感类热线谈话节目的会话开端分为两种,一种是引导式开端,另外一种是自述式开端。

1.1 引导式开端

引导式开端就是在节目主持人的引发开导下,使打进节目电话听众的紧张心理得以舒缓,以便拉近彼此距离的话语进行高效沟通。每位广播情感类热线谈话节目的主持人都有自己的谈话风格,从而有着一定的粉丝群来收听节目。而在这些粉丝当中,如果有谁遭遇情感问题而茫无所措,就会在第一时间内想到该节目。虽然经常收听广播节目,但是对于轻松自如地与主持人进行交流,很少有人能够做到。故而打进电话的听众往往心存紧张或其他心理,不利于谈话节目的继续进行。这就要求节目主持人循循善诱地与听众进行有效沟通,把听众难以启齿等方面的顾虑化解掉,从而使热线听众放松心情而将会话涉及的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譬如《晓声长谈》节目实录中的一个会话开端:

主持人:欢迎75714322这位朋友。

听众:喂,你好。是我吧?

主持人:是的,你好,这位朋友。

听众:啊,你好。(沉默)

主持人:呃,有问题咱们要聊一聊?

听众:嗯,我就想跟你咨询一下,(沉默)我是离过婚的。(急促的呼气声)

主持人:嗯,嗯。慢点说,别急别急啊。那个,你今年多大了?

听众:我今年三十。

主持人:三十岁了,是吧。刚才你说你离过婚了,离婚几年啦?

听众:我离婚一年多了,一年半了。(哭泣)

主持人:离婚一年半了,别哭啊,别哭。稳定一下情绪,有什么话咱们慢慢说。

可以看出,上述会话开端中的热线听众,就是对自己的离婚隐私心存紧张,并且属于内向型性格而比较不爱说话,一旦主持人不能及时引导听众,可想而知谈话将很难进行下去。而谈话开始就要想法稳定听众情绪,通过适当地切入谈话重点而获取听众的有效信息,以便接下来的谈话过程中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情感问题。

1.2 自述式开端

自述式开端主要是针对心理素质良好的热线听众而言的,也就是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与热线听众相互的问候以后,不需要主持人的过多介入,热线听众就能够自然地概括出即将要解决的情感问题。可见,热线听众具备较好的开放性心理,敢于通过广播节目途径将自己的情感问题倾述出来,因此该种节目开端方式相对引导式而言,主持人仅仅需要对情感问题予以分析和应对即可。

2 广播情感类热线谈话节目的会话主体——对答结构

既然是广播情感类热线谈话节目,那么必然会进行问答式的谈话,即主持人与热线听众之间的问答对话。此处提及的对答结构是从萨克斯和谢格洛夫提出相邻的概念而衍生出来的,是通过对话者之间进行的两个话轮,将密切相关的内容按照先后顺序展开,即第一话轮中的前一部分是引发,后一部分是应答,而这个应答语又成为第二话轮的引发语,以此类推构成多个话轮。结构如图1所示。

广播情感类热线谈话节目的会话双方是主持人和热线听众,而一般来说,会话主体是因热线听众的情感问题而进行交流,其表现形式则主要是“对答结构”。而对答结构一般分之为相邻式和嵌入式结构,前者又分为相邻双部式和相邻多部式,其中相邻多部式能够充分体现出上面结构图的特征,即前一个话轮的应答语是下一个话轮的引发语,这样在层层相邻多部结构下完成主持人与热线听众的对话。后者又分之为单层嵌入式、多层嵌入式和相邻与嵌入综合式。

2.1 相邻式

2.1.1 相邻双部式

该种对答结构形式是会话最为常见的基本结构形式,是由相邻的引发语和应答语两部分构成。具体到广播情感类热线谈话节目中,主持人针对热线听众所讲述的内容予以逻辑性的询问,不过,此处询问时间一般不会延续太长,毕竟在有限的广播时间中是着重于热线听众的情感问题解决,而符合相邻双部式的对话结构内容就只能予以压缩。这就意味着主持人针对情感问题所涉及的焦点进行必要的提问,要求主持人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处变不惊同时又能随机应变的反应能力,以便有效识别出一些图谋不轨参与到节目中的人,从而始终控制节目的走向。同时,广播热线谈话节目承载的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功能,因此,对热线听众的情感问题症结必须利用简单明了的“询问一问答”方式予以诊断出来,即通过形成顺序链条的问答式诊断来获取热线听众情感问题之中的焦点信息,切不能任由热线听众根据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进行讲述。

2.1.2 相邻多部式

该种对答结构形式是由分属不同话轮的两个以上的相邻语句构成,形成“质疑一解释一反问一回答”的逻辑结构,可见,相邻多部式是利用层层剥离之法将热线听众所面临的情感问题症结诊断出来,而在这一会话过程中,主持人根据各种情景灵活采取询问方式,时而直接犀利的言辞询问,时而间接引导的言辞询问,总之就是根据主持人严谨的思维、较高的语言素养和控场能力及个人魅力来不断更换询问方式,以便剥茧抽丝般地得到问题的及早解决。

2.2 嵌入式

该种对答结构形式是在引发语与应答语中间嵌入其他的问答结构。而根据引发语与应答语中间嵌入的问答结构数量,可以分为单层嵌入式和多层嵌入式及相邻与嵌入综合式。单层嵌入式结构和多层嵌入式结构分别见图2和图3所示.

由上述单层嵌入式结构图和多层嵌入式结构图可知,前者只是在一个话轮中间嵌入另外一个对答结构,而后者则是嵌入若干个对答结构,不过这若干个对答结构都属于同类对答。而具体到广播情感类热线谈话节目当中,这两个对答结构方式并不多见,在时间节制的节目当中很少会有主持人应用这两种对答结构。而较为常见的是相邻与嵌入综合式的对答结构。该种结构方式可见图4。

可见,在相邻与嵌入综合结构当中,可以依据会话情境嵌入多个相邻双部式结构,但一般要求嵌入最少两个相邻双部式结构。

3 广播情感类热线谈话节目的会话结尾

会话结尾一般分为单向式结尾、批判式结尾和建议式结尾。其中,单项式结尾是主持人向热线听众所发出的结束信号表示,并通过前置结束序列来正式说出结束语。批判式结尾是主持人对热线听众所持的观点予以批判而听众断然结束会话。建议式结尾是主持人对热线听众所面临的情感问题所一次性总结的可行性建议后结束会话。

4 结论

基于互动模式的广播情感类热线谈话节目,在为听众解决情感疑惑的同时,也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以便充分发挥媒体的应有价值。为此,需要主持人能够与时俱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把控好广播情感类热线谈话节目中的会话结构,实现良好的会话互动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英.情感广播节目主持人的主持艺术[J].新闻传播,2010,(1).

[2]朱国春.英语电视谈话节目会话与日常会话的结构对比研究[J].中国报业,2013,(14).

[3]施梦薇,洪露.广播情感类节目主持人的沟通艺术[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4,(6).

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 篇8

关键词: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贴近

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是以通过挖掘生活中的亲情、友情、爱情故事受众的情感心弦,来激发观众与嘉宾的情感共鸣。目前,对于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情感类电视节目,学术界尚无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对于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对其进行划分。从广义的角度上来说,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是以人物背后的情感遭遇、人生际遇等作为故事资源的节目形态,如《鲁豫有约》。而狭义上的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是以普通人在亲情、友情、爱情上的矛盾冲突为主线的电视节目形态,如《幸福魔方》。无论是哪种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他们在戏剧性叙事策略上都有其独特之处。

1 在冲突安排上

对于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来说,一方面,冲突可以推动叙事不断向前发展并保持受众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各种冲突在嘉宾身上也的确客观存在着。这种冲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个人的内心冲突。

1.1 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

人与传统的矛盾冲突是人与社会环境冲突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幸福魔方》之《我的清华老婆》,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90后女孩刘静的种种言行,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如果按照传统的理念推测,毕业于清华的才女往往给人印象应该是知书达理,而刘静对于生活中一些问题的处理方式,与传统的观念产生了巨大矛盾。比如假期到男朋友家中做客,面对男友母亲热情地接待,却认为理所应当,而没有一句谢谢;与男友的朋友聚会,迟到之后非但没有向朋友道歉,反而是挑剔饭店的种种不是;怀孕之后并没有同丈夫及家人商量,便私自做主将孩子打掉,并坚持认为这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按照心理专家林贻真老师的说法,刘静缺少一种共情能力,就是觉察别人的情绪,然后再在乎别人情绪的能力。

1.2 人与人的冲突

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为人际矛盾的展示,没有了人际矛盾冲突的展示,节目的故事性和吸引力会大受影响。人与人的这种矛盾冲突,不仅表现在性格冲突上,有时也表现为理念冲突和欲望的冲突。一般来说,这几种冲突是掺杂在一起的。这些冲突通常通过外化的语言、行动等来展现。

1.3 人的内心冲突

在情感类谈话节目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嘉宾讲到动情处会潸然泪下,哽咽无语,这往往是由于当事人的心理承受着两难的选择。如《幸福魔方》之《结婚的烦恼》这期节目,当事人陈琳的妈妈在其有男朋友的情况下,仍然安排她去相亲,使陈琳陷入了巨大的内心矛盾。一方面她不想违背母亲的意愿,和母亲之间发生冲突;另一方面,她又无法割舍自己心中的恋人。最后,陈琳选择接受母亲的安排去相亲,但每次都会明确告诉相亲者自己有结婚对象。经过这样的考验,陈琳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于男友刘寒的爱。

2 在悬念设置上

《幸福魔方》也非常重视对于悬念的设置,其中预告片花是其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例如,在每一期节目正式开始之前,都会先播放一段精彩的预告,以造成观众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幸福魔方》之《透支爱情》预告片花:

“你说,你说,反了她了”

“如果我是我妈妈,我也会走的”

“你一定要嫁给一个有钱的,没钱就没法活”

“你就知道钱,你是嫁女儿还是卖女儿啊?”

“我知道是什么原因”

“我有了新的女朋友”

“男朋友己经没有了”

“原原,我己经放下了”

“我还要让你跟我一起搬进新家里面,我里面全部都装修好了”

在这一期节目的预告片花中,父亲、女儿、女儿的朋友、女儿男朋友的声音和画面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每一个人的话语都非常简短,但是每一句都直指问题的关键。编导事先将故事进行了剪辑,把悬念和疑问提炼出来,再将其组合到一起,这就迅速产生了一种化学反应,调动起观众的好奇心。当这种疑问被提炼出来之后,并不会马上给出答案,而是要设置一定的障碍来制造悬念,进而产生欲擒故纵的效果。例如,在关键时间点插入广告这种方式,己经被普遍运用到节目当中。

3 结语

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在节目制作过程中,通过温暖的节目色调的渲染,通过独特的戏剧性叙事策略,向观众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事物的追求,突出了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同时,节目关注受众心理需求和心理感受,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用心倾听、娓娓而谈,与感情受挫的嘉宾将心比心,从而拉近主持人与嘉宾的心里距离,做到了贴近百姓、贴近生活。

参考文献

上一篇: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下一篇:新世纪的高校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