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翻译专业学生

2024-08-30

本科翻译专业学生(精选十篇)

本科翻译专业学生 篇1

翻译不仅是语言上的转换, 更是思维上的变换。翻译过程中, 译者要通过批判性阅读原文, 查阅资料, 了解文字背后作者真正想表达的客观事实。因此, “翻译需要批判性思维, 同时翻译也是训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载体。” (余国良, 2013)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刚开始接触翻译的学生习惯翻译字面意思, 不仔细思考字面背后作者真正想传达的意思, 轻易盲目迷信参考译文或教师的“标准译文”, 相信有所谓的“权威”。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 译者的批判性思维

关于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国内外学者讨论已久, 但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大家都普遍认可的定义。

《德尔斐报告》认为批判性思维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感倾向两个维度。其中认知技能包括阐释、分析、评价、推理、解释和自我调整六个方面, 情感倾向则包括保持开放心态、保持公正等十二个方面 (Facione, 1990) 。为了表达更确切及反映高等教育的目标, 文秋芳 (2009) 将批判性思维能力改为思辨能力。她在借鉴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层级模型, 主张“将思辨能力细化为两个层次: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第一层次元思辨能力是指对自己的思辨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的技能;第二层次思辨能力包括与认知相关的技能和标准, 以及与思辨品质相关的情感特质。”

而本文所讨论的译者的批判性思维, 欧阳利峰 (2009) 认为“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有意识地对文本做出质疑、反思、判断、推理和调整的个性品质, 以及对文本的真实性、准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判断, 从而对文本的取舍做出合理决策的过程。”欧阳利峰还提到译者批判性思维“不仅指对原文 (包括有效的和有缺陷的) 和他者的译文 (权威的和非权威的) 进行质疑和反思, 同样包括对自己的译文进行审查和批判”。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大三学生在开始学翻译时, 难以做到批判性看待原文, 容易深信网上或教师提供的参考译文, 翻译中遇到英文表达问题时一味相信外教的观点。笔者在开学初的作业中让所教两个班的47位学生翻译两个句子:

对于第一句话, 全班学生一致认为应翻译为“情人眼里出西施”。询问原因, 都说网络上可以查到这个译文。于是, 笔者当场打开电脑, 和学生先搜索“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意思, 再在网上词典查证“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的意思。查证后, 学生都发现中文译文和英文原文的意思不一样。学生根据网上词典查到的解释, 最后讨论得出应处理为“美与不美, 全在观者”。通过这句话, 笔者提醒学生网上资源质量参差不齐, 在查证过程中, 要带着批判性思维, 切不可随意相信网上找到的译文和参考资料。

接着, 笔者又和学生讨论第二句话的翻译。两个班47人, 全都认为这句话只有一个译文“周末很多人起得晚”。仔细询问, 得知31位学生查到网上有摘录某本书的解释说“英语动词有短暂动词和持续动词之分, 分别表示短暂动作和持续动作 (或状态) 。“Sleep”是典型的持续动词, 表示“在睡觉”。” (陈德彰, 2007) 因此, 他们认为这句话应译为“周末很多人起得晚”。剩余的16位学生中, 有11位查了字典, 根据《牛津英汉双解词典》中关于bed一词的解释翻译出了类似意思的译文;还有5位学生问了他们的外教。笔者首先肯定他们的做法, 然后给出了在谷歌搜索引擎上找到的包含有“sleep late”词条的几篇文章, 根据其中的语境, “sleep late”都可理解为“睡得晚”的意思, 即与学生的译文完全不同。同时, 笔者也提出, 询问过几位来自新加坡的翻译教师, 他们对“sleep late”的理解也是“睡得晚”的意思。经笔者引导后, 学生课后继续查证, 最后认为两种译文都是正确的, 具体要看处于哪个语境中。通过这句话, 笔者再次提醒学生, 网上的译文不可信, 外教的话也不能全信;即使老师专家也会有考虑不周全的时候, 都要批判性看待。

因此在翻译教学中, 尤其对于本科笔译教学, 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参考资料, 批判性看待原文和译文, 并“根据逻辑推理, 在理解和表达方面做出正确的判断。” (李长栓, 2012)

2 如何在汉英翻译赏析课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余国良 (2013) 认为“教师在具体的翻译教学中可以运用错误分析、案例教学、数据驱动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其中, 案例分析指的是“以某一典型事件为范例, 着眼于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彼此互动, 来实现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和分析能力的教学目的”, 而数据驱动则指“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 充分利用网络和语料库资源, 通过观察和分析大量的真实原料, 并借助于语料库检索工具以得出语言使用的某种规律”。笔者在汉英翻译赏析课中尝试使用以上两种教学模式, 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赏析使用的材料是王蒙的《互助》。首先, 笔者带领全班学生一起浏览原文, 理解好原文的细节之处, 并把握作者写此文的目的。虽说是中文文章, 但学生对文章中的几个成语还是不甚理解, 比如“义正词严”和“相反相成”。全班一起查阅词典和借助网上资源解决理解问题。然后, 笔者在学生没有翻译过原文的情况下, 给出《散文佳作108篇》中张培基先生的参考译文并调查学生对译文的看法。笔者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1) 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译文有无体现出原文的目的?2) 原文在选词方面有什么特点?译文如何体现这些特点?3) 原文的语篇衔接和译文的语篇衔接有哪些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分成六个小组, 讨论十分钟后, 以小组形式从英汉语言差异的角度对译文进行了评价。学生基本上都对译文持肯定态度, 47位学生中, 有42位学生认为在忠实和表达方面, 译文都做得相当好。他们认为译文在整体风格上与原文接近, 并且选词和语篇衔接很好, 并给出了具体的几个例子。

第一堂课结束前, 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后以小组形式再次仔细审读原文与译文, 用忠实和通顺两个标准, 并结合课上所学的搜索工具查证参考译文后, 在下一堂课上给全班同学展示译文的不足之处及修改后的译文, 并提供修改依据。其中, 第一、二、三小组负责第一段话的讲解, 第四、五、六小组负责第二段话的讲解。

第二堂课上, 两个班的六组学生分别依次做了展示。笔者在这里以其中一个班第一句话的讨论为例, 说明学生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互动。

句1:L君跻身文坛, 盖有年矣, 但总是红不起来, 颇感寂寞。

原译:Mr.L had been a member of the literary circles foryears without attracting any public attention.He felt rather desert-ed, and so...

针对这一句译文, 三个小组给出了三个不同版本的译文:

修改译文1:Mr.L.had been among the literary world for, so...

修改译文2:Mr.L.had been in the literary world for yearswithout attracting any public attention.He felt rather disappointed, and so

修改译文3:Mr.L.had been a member of the literary worldfor years, but still a nobody.He felt rather deserted...

第一小组开始展示。他们提出“had been a member“虽然可以接受, 但从英汉语言差异的角度来看, 英语偏抽象, 汉语偏具体, 再者, 从简明英语的角度看, 改为“had been among”更为合适和简洁。他们接着提出在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 (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 中找到“literary circles”的词条只有52个, 而“literary world”的词条有144个, 因此建议改为“literary world”。第一小组还提到“without attracting any public attention”的意思是完全没有受到关注, 而全文中的“红不起来”意思应该是“没有在大众中占主流地位, 不够受欢迎”, 通过展示查证后“popular”一词的意思, 认为用“not popular”即可表达原文的意思。最后, 第一小组还认为“deserted”一次理解有错, 原文应该是“沮丧”的意思, 建议改为“frustrated”。

而第二小组展示中指出, 虽然“had been a member of”改为“had been among”非常合理, 但是从语言搭配的角度看, “had been in”与后面的“literary circles”搭配更合适, 并登录谷歌搜索引擎, 给全班同学展示“in”比“among”的使用频率更高, 最后确定为“in”。同时, 他们对第一小组关于“literary circles”的数据提出质疑, 并给出截图说明关于“literary circle”的词条其实只有14个。这时, 其余各组也加入讨论, 分别支持两组学生的人数持平。这时, 笔者提醒学生注意词语的拼写。有学生发现“literary circles”和“literary circle”有差异, 前者比后者多了一个“s”, 建议打开语料库查清楚, 结果发现前者查到有52个词条, 而后者只有14个。全班学生恍然大悟, 明白到搜索过程要特别注意细节。笔者这时再提醒学生注意“literary world”前面是否应该有定冠词“the”, 最后通过语料库和谷歌搜索确定前面应该有“the”。通过这个例子, 学生明白到做翻译必须要细心。

第二小组还提到虽然第二小组“deserted”改为“frustrated”可取, 但语气过重, 建议改为“disappointed”。全班因此开始讨论, 赞成用“frustrated”的学生占一半, 另一半则支持改为“disappointed”。这时笔者介入, 提出疑问:字典中的“寂寞”是什么意思?而文中的“寂寞”一词又是什么意思。思考过后, 有学生回应, 原文的“寂寞”应该是“得不到赏识和认同, 觉得孤单”, 译成“frustrated”或“disappointed”是把译者个人的想法强加进译文了。陆续有越多越多的学生加入讨论, 最后一致认为不管是“frustrated”还是“disappointed”都是理解存在有偏差, 最后一致认为“lonely”这个词就可表达原文“寂寞”的意思, 这时笔者又启发学生通过网络和字典查找更多合适的译文。

第三小组的学生在展示中提到听完前两组的展示才发现他们忽略了很多细节, 他们认同前两小组的大部分意见, 只强调他们认为“红”不应该理解为“attract attention”, 因为“受到关注”与“红”的意思不相符。他们同意第一小组的处理, 但他们讨论后认为也可处理为still a nobody。

基于前三组的讨论, 全班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最后认为这一句话可译为:Mr.L had been in the literary world for years, butstill not that popular.

接下来的句子和段落基本采用这种模式讨论。讨论结束后, 笔者再次调查学生对参考译文的看法, 46位学生都认为原文有非常大的改善空间。

3 结束语

从这个调查和案例中可以发现, 当学生运用各种网络资源进行查证, 并通过和同学、教师讨论, 能够结合所学的内容独立分析原文和译文, 提出质疑, 并通过查证重新创造修改后的译文。笔者在课堂上使用以上教学方法, 经过一个学期, 发现学生有明显的改变。课堂上不再是一味认同教师所讲的所有内容, 而是不时提出质疑, 共同探讨。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学会批判性地探究文本和翻译的过程, 掌握翻译的原则和理念, 学会辩证逻辑地思考, 而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提问中反思教学和自身理论及实践经验的不足, 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 (7) :16-19.

[2]余国良.大学外语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实践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2) :89-94.

[3]Facione Peter.Delphi Report[OL].[2015-01-15].http://assessment.aas.duke.edu/documents/Delphi_Report.pdf, 1990.

[4]文秋芳, 王建卿, 赵彩然, 等.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 2009 (1) :38-43.

[5]欧阳利峰.论译者的批判性思维[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 (8) :50-53.

[6]陈德彰.翻译辩误[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5-6.

英语翻译专业本科个人简历表格 篇2

制作简历时不要像写论文那样准备厚厚的一本。企业看一份简历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5分钟,没有哪个企业领导会有耐心读你的“专著”,要善于抓住要点,建议长度不要超过2页a4纸。也不要把那些跟职位和工作无关的兴趣爱好都一股脑地写进去,比如旅游、看小说、唱歌、钢琴九级等等,这些兴趣爱好通常不会给你加分。

简历不要设计得过于华丽,这会让用人单位觉得你太会包装自己,把工夫都用在了外表上,甚至认为你的简历是请专门的`美术人员“装潢”出来的。与应聘职位无关的工作经验不要写。根据用人单位的性质、对职位的要求,提供出足以向用人单位证明自己能力的背景资料就可以了。

下面是yjbys小编分享的英语翻译专业本科个人简历表格,更多内容请关注个人简历网。

姓名: yjbys 性别:    
出生年月:   联系电话:    
学历: 本科 专业: 英语翻译  
工作经验: 2年 民族:  
毕业学校:    
住址:  
电子信箱: /jianli
自我简介:

 

 

本人性格开朗、诚实稳重、好学上进、能够与同事融洽相处;能够承受一定的工作压力、求实创新、与时俱进。
求职意向:

 

目标职位: 英语 | 销售经理·销售主管
目标行业: 互联网·电子商务 | 贸易·进出口 | 教育·培训·科研·院校
期望薪资: 面议
期望地区: ***
到岗时间: 1周以内
工作经历:

 

2010.3-2010.11 ***公司***分公司

 

***在线翻译

职责和业绩:

***是世界最大的网上B2C交易平台,在线翻译/利用terapeak等调查工具,市场分析各个站点的热销产品/制定销售计划/利用pushauction,inkforg,turbolister ,merchantrun等第三方软件制作listing/总结销售成绩调整销售计划/在线翻译销售及客服工作。

.7-2010.3 ***速递公司

 

商务翻译

职责和业绩:

***速递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的“国际速递公共平台运营商”。为广大***卖家提供多样化国际速递的一站式服务。主要负责***旗下借卖网的网站前期规划及网站内容撰写、翻译;负责网站翻译、客服以及市场推广活动。

   
教育培训:

 

.9-2008.6 ***人文科技学院

 

专业描述与主修课程:

本科翻译专业学生 篇3

【关键词】翻译专业 口译专业实习 模式改革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社会需要大量的综合型外语外事人才,即翻译能力、百科知识、应变能力、综合素质均达到一定标准的,可以高效完成客户需求的专业人才。专业实习为学生提供了从学校向社会过度的实践平台。翻译专业的开设,“在课程设置上要加大实践教学(含专业实习)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这样学生可以巩固自己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翻译理论与技巧,提升操作能力,应变实际翻译场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传统院校本科翻译专业学生口译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任务不明确,学生无法选择合适材料。普遍来说,现在院校设置实习任务时未能向学生解释适合实践的口译材料,也未规定汉译英与英译汉的比例。因此,学生自行选择的音频类型宽泛,英汉与汉英比例也出现很大差异。很多材料,如:精读课文、电影等材料并不适合翻译专业本科阶段的实践。

2.无有效监督,难以检测学生真实水平。本科生课业任务较多,现实环境中能参加的校外实践项目较少,而翻译专业实习往往安排在寒暑假期间,学生一般会有如下不符合口译实践要求的操作:多次录音选择表现最好的一次上交、直接念已有的译文或原文音频全部结束后才出现自己的口译录音。专业实习应该为模拟职业环境下即席进行的活动,而不合规范的操作不仅不能够检测学生的真实水平,也不利于培养其作为译员职业素养。

3.实习形式化,与课堂教学脱节。实践应该是反向指导教学的有效途径。专业实习涉及的人数多、时间紧。因此教师多选择摘取简单段落给出分数与评语,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未能把学生的实习内容当作教学案例。这样就让学生产生误区,认为翻译专业实习只是一种形式,他们对口译的兴趣也会逐渐减少。

此外,很多高校在本科生教学阶段并未开设机辅类课程。学生在录音时往往会使用各种设备,录音格式与单项时长也多种多样。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不符合目的的教学实践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也不利于培养译员翻译的职业化意识。

二、本科翻译专业学生口译专业实习模式改革策略

1.项目前期:明确口译任务。在项目前期,教师应建立明确的教学计划。其中包括时间、主题、进行模式等。比如,第一周主题为水污染治理,英汉、汉英口译各两组发言。学生将就发言轮流做口译实践。因此应提前让学生做译前准备并给出准备方向,如:水污染的概念、当前中国水污染存在的问题等。鼓励学生查找可能会出现的词条翻译,并搜索相应的环保知识,培养其良好的译前准备习惯。可以安排老师或学生做发言人,但更建议会议或活动发言人是在某一真实机构任职的工作人员,其他专业的教师或硕博士生,他们都是各领域的专家,接受我们的邀请担任志愿者发言人。

2.项目执行:标准化操作。实践进行的场所建议在学校的口译实习基地或同传间。按照主持人介绍,发言人发言与译员口译的方式进行,现场同步以ppt形式播放发言大纲,完全模拟真实的口译活动场景。活动期间全程录音,并要求各学生对自己负责口译的部分进行录音。要求暂时做“观众”的学生全程注意力集中,自行在场下记笔记并做 “mental interpretation”, 并在口译活动结束后给出自己的感想。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全场同学参与到实践过程中,并逐渐反思如何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口译水平与做翻译的综合素质。

3.结项:教师综合评价与学生实践反思。教师应客观、综合地给出学生的实践成绩。评价结果可依据学生的口译技能、应急能力处理、职业素养等标准并体现在学生实践报告上。按A(优秀),B(良好), C(不合格)三项划分,并给出实践评语。评语要按照评价标准详细描述学生存在的优点与职业方向上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要求其在实践报告上体现实践心得,如:任务描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自我反思。这样的双向互动有助于学生自我思考并辅助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口译水平。

此外,口译实践材料还可以作为口译课堂的教学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口译练习与讲解。还建议在专业实习的不同阶段开展计算机辅助软件教学与实践,如:SDL Trados与adobe audition软件的使用并鼓励学生学习项目管理知识。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口译的形式与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于口译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教学环节的重要环节,口译专业实习对于应对于推动翻译的职业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模拟实际情景,根据学生与地方需求设置合适的专业实习模式,提升学生的口译能力与作为职业译员的综合素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口译人才。

参考文献:

[1]杜云辉.论口译人员的综合素质[J].中国科技翻译,2000(1): 27-28.

[2]伍志伟,穆雷.构建翻译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J].外语教学,2015(1):98- 102.

本科翻译专业学生 篇4

关键词:翻译课,教学法,开放式教学,网络资源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俄语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成功举办, 以及2010年世博会即将在上海举行, “翻译”这一职业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翻译“不只是外语能力的一个方面, 它实际上是外语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外语作为一种工具, 是以应用体现其价值的, 而外语的应用在多数场合是通过翻译来实现的” (石国雄1999:148) 。而俄语教学这一起到基石作用的关键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改革实践证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须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从偏重知识传授转向以方法传授的方式。

一、为何要以学生为中心?

首先, 从教学的客体一“学生”角度来看, 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有鲜明的个体特点, 有自己的经验体会, 因此教师不能采用“填鸭式教学”, 而应该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重视学生的个人思想, 教师应该扮演辅导者而非权威, 帮助学生自己接受新知识。

其次, 从教学的客体二“知识”角度来看, 知识并不是绝对真理, 必定会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变革。在具体问题解决中, 知识是活的, 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不同学生对同样的知识有不同的理解, 而真正的理解取决于学习的过程, 正是在此过程中,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吸收接受知识。否则就是复制式学习、被动学习。

最后, 从教学过程及主客体关系来看,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过程,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都对学习过程、结果及意义起到关键作用。而通过学生内部对知识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的结果往往能够最真实反映学习的效果, 甚至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 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如何在教学中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同其它各门专业课程一样, 本科翻译课教学过程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巩固和测试几个环节。笔者以这四个环节为中心,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个人看法。

1. 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中主要采用“自学指导法”, 即帮助学生通过各种辅助手段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 课堂要讲授俄语导游词的翻译方法, 课前就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俄罗斯旅游书籍 (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白屹教师编译的“沪苏杭胜景之旅 (俄汉对照) ”一书) , 还有大量的相关网站, 上面介绍了大量旅游国信息和旅游路线。这样就把课堂延伸到了书本之外、教室之外, 借助发达的网络和各种实践机会, 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提高翻译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课外翻译中遇到问题时可以与老师和同学在线交流, 或通过搜索引擎和翻译专业网站获取信息, 寻求帮助 (吴芳青2007:46-50)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 可以向学生介绍目前比较常用的俄语搜索引擎和翻译网站。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搜寻资料, 自行思考或小组交流, 准备问题到课堂讨论。

2.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情景式教学法等, 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引导学生, 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当然, 翻译这门课程必须在实践中得到迅速的提高, 所以在课堂中一定不能忽略实践。为了把这种理念贯彻到翻译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自始至终把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放在首位, 避免一味的“我讲你听”“我纠你改”。

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参与挑选和取舍教学内容和翻译材料;对于课堂练习, 要尽可能地组织讨论, 特别是当出现不同的翻译方案时, 应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和比较选择最佳;对于学生的译文, 不仅要点评失误, 更要充分肯定闪光点, 从而不断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力。而对于难度较大或专业性强的文章, 可以在笔译过程中鼓励学生组成小组, 集思广益。例如, 在分析广告译例时, 将语篇分成若干段落, 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查找资料等途径完成翻译。还可以安排两组同学进行同一语篇的翻译, 将译文进行集体讨论分析, 以广告翻译的原则为标准, 发现互相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这样的练习兼具挑战性和趣味性, 可以让学生受益匪浅。

在口译练习中, 可以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来营造实际工作的感觉, 增强学生在口译过程中的适应力和应变性。如现场模拟谈判、致辞、采访、旅游、展会等。重点是让学生身临其境, 将平时基本知识与实际场合相结合, 将俄语口语运用自如, 加快反应速度。经过课堂上笔译和口译的锻炼, 特别是经过激烈的讨论后, 必定会遗留下一些问题, 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思考, 充分调动学习能动性。

3. 课后巩固

课后巩固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固和升华的过程, 教师在讲授完某种翻译方法、技巧和手段之后, 要让学生现学现用, 翻译一系列包含知识要点的句子。可以提供段落或语篇材料。布置一些内容不同、难易程度适中的材料,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翻译, 使他们融会贯通地运用翻译知识, 充分发挥其学习潜能。而且, 教师不仅要指出学生所犯的错误, 还要结合课堂讲授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说明其产生错误的可能原因。如果时间允许, 可以将错误带到课堂上, 作为例句, 让所有学生参与共同讨论, 避免此类问题的再次出现。除此之外, 还可以让学生参考所学翻译类别, 自己运用网络手段等, 查找相关资料, 进行课后翻译。例如, 课堂上学习了产品说明书的翻译方法和要点。学生可以在课后寻找相关语篇进行翻译, 如压缩机、刮胡刀等常用资料。在翻译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和同学、教师进行及时沟通, 争取利用有限时间将所学知识掌握。

4. 测试

测试环节要着重学生的实践。可以定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 也可以全年级内甚至全系内进行竞赛活动。测试内容灵活多样, 主要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为宗旨, 不注重“死知识”, 看重学生的积极参加与创新思考, 强调活学活用, 为培养复合型俄语人才做准备。在牡丹江师范学院俄语专业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中, 学生自己组织、编排、参与了多次竞赛活动, 其中翻译环节更是体现了学生的扎实基本功和大胆的创新能力。这样就刺激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使他们苦练基本功、积极实践。

结语

俄语专业本科翻译课教学在外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但面临的现实状况依旧很严峻, 作为翻译课教师, 必须在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 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的几个环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对翻译这门课程保有热情。当然, 翻译课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涉及市场需要、教学模式、教学材料等各方面, 我们只有科学更新教学内容, 才能适应时代变革, 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翻译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丛亚平.论俄语专业的翻译课程[Z].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俄罗斯译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资料.武汉大学, 2007.

[2]冯庆华.翻译教学体系的探索[J].《中国翻译》.2002 (2) .

[3]全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网http://www.jpkenet.com/new/.

[4]石国雄.翻译教学点滴[J].《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专辑.

[5]孙显元.王章豹.李钢.《高等学校教师教学科研方法》[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 8.

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5

【关键词】翻译教学 课程设置 师资培养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东北林业大学校级项目“英语笔译重点课程建设”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20-02

1.前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大,各行各业对于合格翻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当今高校的英语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这已成为翻译界专家们的共识。2006年国务院增设翻译本科专业,200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这都表明了我国对于翻译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作为英语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英语笔译课程应承担起为国家培养翻译人才的重任。但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师资力量薄弱、课堂授课模式以及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毕业生无法在实际工作中胜任翻译任务,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也无法满足我国翻译市场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本文试从翻译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的培养、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四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英语系本科翻译教学的质量,从而让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翻译实践能力,更好地满足翻市场真正的需求。

2.翻译课程的设置

目前,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主要针对大三学生开设,分为两个学期,共计32学时,从学时的分布上看,远远没有凸显翻译教学的重要性。此外,翻译教学一直被看成是语言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其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并不是他们的翻译能力。这就导致毕业生虽然上过翻译课,也能在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的翻译部分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对翻译这种复杂活动的本质并没有真正的了解,对于翻译市场真正的需求更是知之甚少,从而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缺少了一件强有力的武器。笔者认为,从当前市场的需求来看,具有较好的翻译能力是帮助英语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中取得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这就要求把翻译课的地位在现在的基础上提高一个档次,必修学时由32学时提升至64学时,课程贯穿大三、大四两个学年。其次,也应开设与翻译相关的各类专业选修课,让那些真正对翻译研究与实践感兴趣的学生拥有更多学习翻译的机会。以笔者工作的东北林业大学英语系为例,2015年起,英语系增大了翻译教学所占的比重,除32学时的的必修学时外,还在第五学期增设了《实用英汉翻译》这门选修课,以及在第六学期增设了《自主翻译》必修实践教学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进行任务布置,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主完成布置的翻译任务,由教师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让对翻译真正感兴趣的学生有了更多学习与实践的机会,也让其他学生巩固了在翻译这一非常重要技能上的基础,这一做法值得借鉴的。

3.翻译师资的培养

“近年来,各个高校由于扩招,熟悉翻译理论,有丰富翻译实践经验的老师不足。一方面,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仔细评阅每个学生的翻译习作,达不到开设翻译课程的目的;另外,一部分教师在讲授翻译时还只停留在单词、短语和句子的层面,很少上升到段落甚至篇章的层次,考虑到上下文的语境,这种教学方法难免束缚学生的思维,不能体现翻译的灵活性”在翻译界,很多专家也都曾表示过 “会翻译的人未必会教翻译;会教翻译的人未必能翻译”,这些话都表明了在目前我国翻译教学中存在着“翻译师资力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翻译教学的需求”这一问题。很多教师虽然有着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但对于教学方法的掌握却不尽如人意,无法把自己的本领以科学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有些教师虽然从事翻译教学多年,但却缺少实际翻译经验,最终的结果是翻译教学有如隔靴搔痒,抓不住学生在翻译上的“痛点”因此也影响了翻译教学的质量。其次,在很多学校,从事翻译教学教师的数量非常有限,往往是一两名教师常年从事整个学年的翻译教学工作,教师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来认真评价学生翻译任务的完成情况。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加大翻译师资的培养力度,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翻译教学中,组建教学团队,按照一个教学班30名同学计算,每班应配备一名教师。其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各类翻译师资培训,多与其它院校的教师们进行交流。再次,翻译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只有亲自从事翻译实践,才能体会翻译过程中的微妙之处。“翻译技能的提高有赖于大量的翻译实践,不是依靠学习一些理论和几项技巧就能一蹴而就”。

4.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很多英语专业翻译课堂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还是以文学翻译教学为主,有些课堂使用的语料的内容还是以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为背景,这样的教学内容严重与市场的需求脱轨,学生还是用传统的“信”、“达”、“雅”来作为职业翻译的标准,因此笔者认为,在翻译课堂上应引入实用型文本的翻译,如产品说明书、广告文本、科技文本等。其次,在本科翻译课堂上是否应讲授翻译理论这一话题在广大翻译教师中也不能完全达成一致,一些学者认为,理论的讲授应越少越好,另一些学者认为,理论与实践应并重。在笔者看来,翻译理论在翻译课堂上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因为学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基础,尤其是翻译的标准,那么他们在翻译实践中很可能会迷失自己,不知道如何在众多译文中选取最合适的一个。笔者曾在自己的课堂上征求学生对于冯唐版的《飞鸟集》译文的看法,很多学生的回答都依赖于个人的直观感受,说不出为什么好或者不好,因此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传授一些翻译理论尤其是翻译标准方面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对于译文的评价建立在一个科学的认识上,否则在他们眼里翻译是一项没有标准的活动,翻译等同于写作,译文读起来美便是好的。在此,我认为中国传统的“信”、“达”、“雅”;奈达的“动态对等”以及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是学生所必须了解的,这也对他们毕业论文的写作大有裨益,从笔者每年审阅的翻译方向的本科毕业论文来看,在理论介绍部分,很多学生只是机械地引用一些理论的原文,或者是他人对于理论的认识,根本触碰不到理论的实质,理论的阐释流于表面化,这说明学生根本没有理解其所运用的翻译理论。因此在翻译课堂上,教师应适当地讲解翻译理论,并辅之以生动的,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能够让学生及早了解这些理论,这无论对他们日后的翻译实践还是毕业论文的写作都是有好处的。最后,在翻译教学中,教师除了帮助学生了解并也应适当介绍并鼓励学生参加我国目前的翻译资格考试,如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hina Accreditation Test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CATTI)、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National Accreditation Examinations For Translations and Interpreters,NAETI)、厦门大学笔译资格证书考试、全国商务英语翻译考试(English Translation Test of Business Language,ETTBL)等,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能够通过这些考试来获得就业优势。

5.教学手段的改革

目前,有很多翻译教学方法,比如以教师为主体的翻译教学、翻译工作坊、项目驱动的协作式翻译教学、案例教学法、合作建构法、阅读可比文本、研习文本类型与功能、现有译本批评批评等,这些方法有的很传统,有的很先进。笔者认为,虽然翻译教学的方法很多,但教学手段要有一个总体的原则,即,突出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此,笔者推荐“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这种形式,所谓“慕课”,指的是“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因为在目前翻译教学学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这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以笔者工作的单位为例,目前正在建设“慕课”,教师将知识点碎片化,录制成视频形式,每个视频的长度为6-15分钟,并上传至网络平台,学生按照要求登陆平台观看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在真实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互动,探讨他们完成的翻译任务。如果能够恰当利用“慕课”这种手段的话,相信翻译教学的效率将会提高一倍甚至更多。

6.结语

总之,在当前背景下,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应承担起重任,为我国的翻译市场提供合格的翻译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师资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做出彻底的改革,才能使翻译教学满足日益增长的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能在当前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较难的情况下,为他们赢得就业优势。

参考文献:

[1]王方路.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程教学现状调查报告[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4(3):17.

[2]高明阳.对本科翻译教学的几点思考[J]. 甘肃科技纵横(理论与探讨版),2014(12).

[3]范晓虹.论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

[4]周莉.英语翻译专业教学现状初探[J].语文学刊,2014 (3):138.

[5]许钧.外语教育:新世纪展望——应该加强翻译教学改革[J]. 外语研究,2002(2).

作者简介:

本科翻译专业新闻英语听力教学初探 篇6

1 新闻英语听力课程特点

当今社会高度信息化,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媒已然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 最新的新闻报导能第一时间传遍世界各地, 因此新闻英语材料往往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其次, 新闻英语内容广泛, 涉及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角落, 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背景, 是翻译专业学生拓宽视野、了解中西文化的有利途径。再次, 新闻英语无论在文体、词汇还是语言模式上都时刻走在最前端, 反应了最新、最鲜活的语言发展, 是最优先得到听众认同的语言规范受。从某种意义上说, 新闻用语及时反映了语言发展变化的信息, 是新词推广的最恰当的载体, 也为翻译提供了新的素材。

新闻英语听力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新”和“听”两个方面:“新”是指语言材料的时效性, 目前我们采用的材料多来自VOA、BBC等原始音频, 力求让学生掌握最新最近的消息、最新的词汇;“听”顾名思义是指听力课程的本质是训练学生们的听、说、读、写中听的语言技能, 这就涉及到新闻英语语速的问题。由于电视、广播等新闻节目的语速要求相对较快, 达到190词/分钟左右, 这就要求在听的过程中高度集中注意力。

2 图式理论与听力理解

图示理论属于心理学的范畴, 是用来阐释人类心理活动及认知过程的一种观点。所谓“图式”是指每个人的既有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方式 (李慧敏, 94) 。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首次提出图式这一术语, 认为人类在认知过程中概念和感知对象的连接需要一个纽带, 因为这个无形的纽带的存在, 人们才能不断理解、认识新的概念;概念才会在人脑中产生意义。换言之, 如果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图式”在输入某种信息时被成功地激活, 就会加快我们的理解过程 (王晓红, 57) 。现代图式理论认为一切知识是以知识为单位 (schemata) 的形式建构而成的, 而这种知识的单元即是图式。而英国心理学家巴里特将其看作“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对过去经验的积极组织” (Barlett, 201) , 也就是说图式是我们头脑中输入、存储的经验和认知。如果学生在听力练习时能利用图式理论, 将对听力材料的听辨起到重要作用。

本人对黄冈师范学院本科翻译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新闻英语听力课程开设在二年级的第一学期, 修过该课程的人数为89人并全部参与调查, 调查问题围绕新闻英语听力课堂效果评价、理解障碍的各种因素及对教学方法的意见。调查结果显示87.6%的学生认为新闻英语广播语速过快, VOA标准英语的语速为110-120词/分钟, 而英语广播语速可达190词/分钟, 低年级学生词汇量不足, 语言技能相对不熟练, 过快的语速使信息在输入头脑的时候容易丢失;76.4%的学生反映对新闻背景知识的缺乏影响对信息的预测和理解;39.3%的学生希望教师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积极性;22.4%的同学反映速记信息后很难重组信息, 导致理解困难。

由此可见, 教师在新闻听力课堂教学中不应单单的充当播音、提供答案的作用, 而应适当进行自我反思, 引入不同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 指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达到完全理解的效果。从心理学和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听”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 包含新旧语言信息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学生在听的同时除了不断对语音、语调、语义等语言因素的输入外还调动了脑海中非语言性的知识进行相应的思考、推测、分析、判断, 进而对所获信息进行重组, 更新已有的知识结构, 也就是理解所听内容。根据图式理论, 听力理解的过程实际上是信息输入, 并在头脑中与已有信息的动态交互的过程。学生们脑海中知识结构越完整, 图式越多, 新信息的处理就越迅速、学生反应也就越准确, 进而在头脑中建立新图式。

3 新闻英语听力课堂教学

新闻英语听力教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图式结构, 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形式和手段, 以达到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目的。

首先, 语音基础及速记训练。教师在教授新闻英语听力之处应该明确告知学生听力的要求是理解而非听写, 提醒学生去粗取精, 从大量音频材料中自动提取主要信息进行分析和理解。新闻英语的播音可以分为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 二者在音位、单词、语调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学生应当掌握标准的语音图式即单词发音;注意音频的语调、连读、略读、失去爆破等细节, 以便在听到播音时能够迅速接受信息进行辨别。同时, 由于新闻英语语速较快, 信息量大, 仅仅依靠瞬间记忆的话, 维持的时间较短, 学生容易遗忘新闻开始的信息, 这就需要学生们在听的过程中适当做笔记, 通过笔记来调动大脑中的图式, 进行新旧信息的分解和重组。传统记录笔记的方法费时且容易分神反而影响聆听效果, 故教师在授课之前应当介绍速记方法, 用简短的字母组合、数字、符号等方法记录信息, 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速记练习, 培养学生的速记习惯。部分学生速记后视信息为单一的个体, 无法组成句群, 这就反映了学生们大脑中语法的图式不清楚, 造成信息重组障碍, 进而影响理解, 这就需要同学们打好语法基础。

其次, 精听训练。新闻英语分类广泛, 教师每次授课之前应当提前选定一个话题:国际关系、联合国、经济、外交、科技、卫生、军事、选举、反恐动态等, 要求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词汇和信息, 并在课前做5-10分钟的新闻播报, 构建该话题背景知识框架。众所周知, 每种语言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而不同民族的文化又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学生在学习外语时需尽可能的了解该语言的文化背景, 构建不同的知识图式。“图式可以促使我们对概念进行推论, 加速理解的过程” (桂诗春, 144) , 所以说大脑中的图式积累的越多, 在接收信息时就会理解的更为迅速。如果听力理解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背景知识或图式, 语言分析和概念重构就难以实现。相反, 对应话题积累的知识越多, 大脑生成的语这一信息相关的图式越快, 对相关听力材料反应就越敏锐。如常见的新闻词汇山姆大叔 (Uncle Sam) 、五角大楼 (Pentagon) , 在不断的刺激下, 学生头脑中的图式自然指引到美国政府、国防部。学生所了解的背景知识越多, 头脑中建立的图式也就越丰富, 对听力的理解过程越有帮助。引导学生在了解新闻常见题材的同时, 训练学生注意的焦点随不同题材转换的能力, 把握新闻中的主要信息, 培养学生积极、快速、准确的听辨信息的能力。

再次, 课外阅读。教师应鼓励学生课下扩大新闻英语材料的阅读, 包括一些报刊资源, 网络视频, 新闻网页等等。“听”和“读”虽然是语言习得的两种不同方式, 但二者本质上“都是语言信息解码与意义再构建的过程, 都属于接受性和理解性的语言使用过程, 是一种由速度、记忆、判断、概括与理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综合能力, 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基本一致” (陈吉棠, 43) 。阅读同样是建构大脑图式的一种方式, 通过阅读大量新闻英语文章, 能够帮助学生熟悉新闻词汇的用法, 常见的句法, 了解新闻英语报道的写作手法及新闻的构架等, 广泛积累思维经验和文化背景。英语听力教学, 不仅仅是对音频信息的感知, 还要通过阅读来掌握句法结构、语篇结构, 更应当依靠阅读来培养思维习惯和推理能力, 因此, 扩大阅读也是提高听辨能力的一种方式。

4 小结

新闻英语听力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学生大脑中存储的图式和所听语料信息的相互作用,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图式理论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能够帮助后者对听力材料的接收和理解。对背景知识和语言结构有足够的掌握不仅提高学生对理解的信心, 同时也能快速激活头脑中的图式进行信息处理。与此同时, 教师不应忽略强调语言基本功的重要性, 特别对翻译专业的学生而言, 听力课程的重要目的不仅是提高听力的理解能力更要求精通这项语言技能, 为做翻译打好基础。学生只有掌握扎实的语言基础和扩充丰富的背景知识, 才能有效地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Barlett F C.Remember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1932:201.

[2]陈吉棠.论英语听力与英语阅读的关系[J].外语界, 1993 (4) .

[3]桂诗春.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6.

[4]李慧敏.从图式理论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8) .

[5]刘和平.翻译教学模式:理论与应用[J].中国翻译, 2013 (2) .

本科翻译专业学生 篇7

随着各国家交往的日益频繁, 对专业化口译人才的需求逐渐扩大。 口译作为一个学科逐步走向独立的同时, 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 即将大多数的课堂时间用于传授语言知识,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而忽略学生思维能力、心理素质、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全球化背景下, 本科翻译专业口译教学如何顺应时代发展, 培养职业型、应用型口译人才是每一位从事口译教学工作的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口译译员必须沉着应对各种场合, 并且迅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成功的口译是语言知识体系和非语言知识体系及各种能力在动态的交际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 一名优秀的口译译员应具备多重知识技能。 口译是一项跨语言文化交际的活动, 是人类在不同语言间传递信息、传播文化、交流情感的主要途径, 口译译员的各种交际能力是不同文化的交际者之间能够越过语言障碍进行自由交流的关键。 笔者从口译的交际特点出发, 结合全国各大高校本科翻译专业口译教学的实践, 重点探讨交际式的口译教学模式。

一、口译中的交际特点

研究表明, 有许多因素对人们正确理解信息和传递信息产生影响, 从而影响交际的效果, 如主题知识、说话技巧、讲话人的态度、对所谈论的话题是否感兴趣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 交际效果还受到理解能力和听力水平的制约。 由于非语言符号可承载信息, 因此对非语言信息的理解可能直接牵涉交际的效果。 有学者将影响交际的诸因素归纳为个人特质、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因素, 这些因素与交际者的语言水平、文化知识、认知能力、推理能力、说话技巧及心理素息息相关。

(一) 口译交际的现场性

与笔译自始至终是在脱离原语作者和译语读者环境中进行所不同的是, 口译交际是在原语表达者和译语接受者同时处于同一环境下进行的, 交流双方都在场, 共同感受和使用相同的语言环境。 交际者在交际中使用的语言、手势及音调都属于交际因素, 这在交际中对信息的理解和表达有重要的作用。口译中, 讲话人在场, 他的表情、手势、声调、眼神等都可以成为译员阐释信息的必要参数, 从而做到较好地理解讲话人的意思。 成功的口译交际要求译员对现实环境不是被动地回避而是积极地加以利用, 译员的口译交际必须如实反映现场的真实情景, 切不可超脱现场气氛, 更不应凌驾于现场气氛之上。 在口译交际活动中, 译员必须熟练地处理好现场制约信息正确传递的各种因素, 如现场秩序、现场噪音、外界环境的改变或交际双方情绪的变化等, 以增强应付变化、把握全局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为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提供优质的口译交际服务。

(二) 口译交际的即时性

口译要求译员在特定的单元时间内完成听辨、 分析、推理、思维判断、理解和记忆等任务, 认知过程和逻辑思维的结果会通过表达立刻显现出来。 如果停留在语言层次, 根本不可能完成理解, 译员必须也只能借助所有相关知识并启动认知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转换, 即从用译出语听到用译入语表达。 听众需要立即了解讲话人的意图, 讲话人也需要立即了解听众的反应, 因此, 译员需准确又快速地传递双方的信息, 这些都无不反映了口译交际中即时性的特点。

(三) 口译交际的跨文化性

口译是译员运用其双语或多语能力, 为处于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之间的沟通所提供的一种服务。 口译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译员的语言水平和文化素质。 译员不仅要精通原语和译语两种语言, 还要了解这两种文化, 具备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 否则会直接影响口译的效果。 口译是一项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除了文化意象、思维认知、价值观、历史文化典故等方面的差异外, 还包含复杂的认知、心理与情感过程。 成功口译离不开译员的语言能力、社会文化能力、情景交际能力及交际策略能力, 也需要其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本科翻译专业交际式口译教学模式探讨

从以上对口译交际特点的简析中可以看出:成功的口译是语言知识体系和非语言知识体系及各种能力在动态的交际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任何一方面知识的欠缺或忽略交际现场所带来的语境信息都可能影响对信息的准确理解, 从而影响交际效果。 这就意味着一名合格的译员除了必须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以外, 还必须具有在口译交际现场摄取非言语信息的能力、 独立工作的能力、 应变现场的能力、寻求沟通的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远非传统的课堂教学所能完成。 交际式口译教学模式旨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口译交际特点及口译所需各项能力, 灵活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与非语言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口译其他的相关能力。 交际式口译教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课内教学与课外口译实践的互动;口译课程与其他相关平行课程的互动。

(一) 课内教学与课外口译实践的互动

交际式口译教学模式中的重点在于突出学生交际能力与交际意识的培养, 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上。 课堂内, 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角色体验与文化体验等活动。 如在做商务会谈口译时, 可以事先布置学生了解商务会谈的相关知识, 在课堂上不急于让学生进行口译, 而是模拟会谈现场让学生扮演会谈双方, 将学生置身于角色之中, 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对主题知识的积累, 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在不同环境及背景下的交际能力。

口译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教学应以实践为主。 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意识与交际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现场气氛, 让学生感受到交际的压力性与必须性。 如在做连续传译训练时, 可以邀请外教参与, 设计“三角对话翻译” (threecornered dialogue interpreting) 。 在同声传译的训练中, 可以选择几个主要的题目, 由学生进行“模拟国际会议”, 如有可能, 可以把真正的会议内容录音 (录像) 原封不动地搬回课堂让学生来做。 总的说来, 口译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应从真实口译的需求出发, 尽量使课堂教学的环境和要求接近实际环境的标准和需要, 使学生不仅在语言转换技能上得到培训, 更重要的是提高在复杂的交际因素影响下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课外,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参与社团等交际活动, 多进行小组讨论与互助, 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及交际策略, 同时尽可能地帮助或提供学生实战观摩及实习的机会。

(二) 口译课程与其他相关平行课程的互动

1.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课程

一个优秀的译员应该是兼容并蓄的通用者, 能够胜任各种类别的口译场合和工作。 称职的口译者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扎较强的记忆力及灵活娴熟的口译技巧, 更需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 因此, 培养译员扎实的语言基础与语言知识能力是提高译员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交际能力的根本, 而译员的语言交际能力是口译的基础。 拓宽译员双语知识与技能课程主要有《双语写作》、《古汉语及现代汉语选读》、《英语报刊选读》、《英语演讲与辩论》等。 相关专业知识拓展课程包括《科技英语》《会展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等。

“通百艺而专一长”, 翻译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 才能当好“杂家”, 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应用型口译人才的需求。 开设上述课程旨在夯实学生的双语基本功, 扩展译员的专业知识, 为口译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提高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课程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除使用言语符号外, 还使用非言语符号。 人类使用非言语交际的历史比用言语交际的历史更古老。从口译研究的角度看, 非言语交际主要指人体语的交际, 包括面部表情、眼光接触、手势、姿势、动作、副言语、仪表。 人体语是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通过自己身体外部器官的某种动作发射信息, 借以传达讯号或表情达意。 恰到好处的人体语言是人际交往中的催化剂, 能促使人们更亲切更友好地进行交流, 其中副言语在口译中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 副言语包括非言语声音因素如音调、音量、音质、音域、语速等, 它们在交际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一句话由于音调、音量、音质、音域和语速的不同, 可表达完全不同的意思。

由于在口译过程中译员主要通过声音和听众进行交流, 因此, 副语言是影响口译效果的主要因素。 为提高口译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 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口译职业素养, 一些与之相关的选修课程可以开设, 如《演讲与口才》、《英语辩论》、《英语话剧表演》等。

3.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

口译是把一种语言承载的文化通过口头形式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的复杂的文化信息交换过程, 必然涉及与语言有关的方方面面和各种文化因素。 因此, 只传授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该传授有关的不同的社会文化知识。 培养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可以帮助译员更好地预见和解决口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文化障碍, 从而更好地完成口译任务。

因此, 在本科翻译专业的教学中可以开设一些课程, 以帮助学生增强跨文化意识的敏感性、正确理解本民族文化、不断学习异国文化、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两种文化差异。 如《中国文化通论 (汉英) 》、《希腊神话与圣经》、《英语国家概况》、《语言与文化》、《涉外礼仪》、《国际关系》等。 同时一些兴趣欣赏类的课可以在周末开设, 如《西方电影欣赏》、《西方戏剧欣赏》, 以扩展学生了解和掌握异国文化知识的途径。

4.拓宽学生口译职业知识

通过专家讲座、实习等方式, 使学生了解专业口译在社会中的运作模式, 熟悉口译行业知识及专业口译机构的运作管理模式。

结语

口译作为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 既体现普通人际交际的特征, 又有其独特的特点。 口译工作者不仅要掌握双语知识, 更要掌握与交际相关的知识体系和各种能力。 这对口译教学而言无疑是个严重的挑战, 意味着口译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在口译中交际能力的培养。 叶芝曾说:“Education is not a filling of pail, but a lighting of fire.”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 而是点燃一把火。 )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口译的兴趣, 如何把翻译专业的口译教学推广、 提升翻译译专业学生的整体实力是每一位从事口译教学工作的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2]崔挺.翻译专业开放式口译教学模式的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 2008 (6) :179, 186.

[3]李晶, 刁烁.外语专业学生口译素质培养刍议[J].商场现代化, 2009 (30) :72-73.

[4]王长江.口译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 2010 (36) :165.

[5]王斌华, 仲伟合.翻译本科新专业的口译教学理念探索[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0 (7) :78-82.

本科翻译专业学生 篇8

1 对英语专业翻译课的认识

尽管翻译教学在国内高校已经开展了很多年, 但很多人对其仍存在一些错误的理解和认识。比如, 有些人认为会两门语言就自然掌握了翻译。因此翻译的教学就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 只要进行两种语言的字面转换, 语法正确, 句法通顺, 就是成功的翻译行为。结果, 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所设置的课程大纲及培养方案直接导致培养出很多擅长两门语言的双语人才, 而并不是满足现代社会市场需求的职业翻译人员。在精读课, 泛读课上做的一些翻译练习只是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与翻译课的翻译实践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 首先要对英语专业翻译课有清楚的认识, 以及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划和设置。笔者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 学校的办学理念突出了“实践性, 应用性”, 翻译课尤其体现这一点。翻译课开设在第四学年 (学制五年, 学生学习英语加一门小语种) 两个学期, 共68学时。课程任务是培养学生翻译实践能力, 使学生具有从事翻译工作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翻译能力。

2 如何把握翻译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关系

有人说, 翻译不是教出来的, 是练出来的。这个观点从一方面说明翻译实践的重要性, 但另一方面却忽略了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的确, 无论在翻译课堂内外, 一定数量的翻译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但是, 没有翻译理论指导的翻译课是不可能成功的, 对于一定翻译理论知识的介绍和讲解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 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对国内外林林总总的翻译理论全部地进行详尽的介绍, 也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首先由于学时的关系,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 翻译理论部分一般只占到翻译课总学时的四分之一左右, 这样的安排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其次, 学生对理论的东西一般不是特别感兴趣, 尤其有一些还很难理解, 更不用提和实践结合到一起。因此, 教师应挑选难易程度相当, 能够指导翻译实践的翻译理论知识, 结合一些翻译实例给学生加以讲解和介绍。同时, 也可以将一些较好的翻译理论书籍推荐给学生课下进行阅读。

3 翻译课课堂气氛的调节

传统的翻译课堂一般比较枯燥, 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 向学生讲解翻译技巧。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很少, 久而久之沉闷乏味的课堂气氛不但不利于学生的进步, 还可能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厌倦和抵触。因此, 如何调节翻译课堂的气氛, 是翻译课的老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也是备课必备的一个问题。现在很多学校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 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大大地改进了课堂的效果。多媒体课件信息量较大, 内容丰富, 比起传统的板书省时省力, 相对有更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尤其是小组讨论,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想法和观点, 比较不同的译文, 一起赏析好的译文, 不但有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 更是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翻译课生动起来。另外还可以通过图片, 影音资料等对译文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翻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生动具体的, 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

4 翻译材料的选择

虽然翻译课开设在第四个学年, 但是学生的语言能力却参差不齐, 英语的基础还不够扎实, 遣词造句, 把握句子整体结构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尤其在翻译过程中, 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汉语也并不能很好的运用自如。有些汉语句子逻辑不清晰, 用词不恰当, 出现错别字等。因此, 在翻译练习部分, 老师要对翻译材料进行仔细地挑选, 在训练学生翻译技能的同时, 也能巩固学生的语言基础, 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另外, 课堂上尽量选用有代表性的, 难易程度适中的句子进行分析, 课下留的作业可以有一定的难度, 给学生相对充裕的时间, 让其进行反复的推敲和修改, 这样可以让学生交出更优质的译文, 对于提高学生的翻译兴趣和翻译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另外, 翻译材料的选择还包括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两种。传统的翻译教学更多选用文学翻译材料。但是, 根据如今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 应用翻译应在翻译练习中占更大的比例。一方面因为文学翻译本身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的职业。如果想做一名优秀的文学翻译者, 译者本身应该对母语有很高的驾驭能力。很多文学译著的作者本身都是母语的作家。正如傅雷所言“以效果而论, 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 所求的不再形似而在神似。”如果译者母语水平不是足够高的话, 很难做到“神似”。郭沫若先生也说过“好的翻译等于创作”, 尤其对于文学作品而言, 翻译更如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另一方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文学翻译的市场相对要小一些, 需求量也没有应用翻译大。广告, 新闻, 科技, 外事等各种文体的应用翻译有很广阔的市场前景,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无非是面向市场, 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因此, 应用翻译练习的比例可以较大幅度的增加。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不进行文学翻译, 因为适当的文学翻译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审美, 有助于翻译的精准、严谨和优雅。同时, 为了满足部分学生对文学翻译的热爱和兴趣, 帮助他们将来专门从事文学翻译的研究, 课下可以发一些优秀文学译文作品供学生赏析。

5 翻译作业的检查和讲评

翻译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学生的翻译作业可能导致很严重的后果。比如, 如果老师作业检查不及时, 学生认为作业重要性不够, 因此会出现应付现象。另外, 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如果不及时给予指出, 学生的翻译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好的译文如果没有给予表扬, 会打击学生的翻译积极性等。因此, 及时的作业检查和细致的讲评对于翻译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笔者主要布置课内, 课外两种作业。课堂上针对讲解的翻译理论, 翻译技巧配备相应的作业。如果短小的句子, 学生可以阅读并马上给出译文。相对长一点的复杂一点的句子或段落, 给适当的时间, 让学生写到练习本上。然后通过主动发言的形式, 让学生给出自己的译文, 其他同学做点评, 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和点评。通过这样, 一个人的错误, 大家可以一起避免, 有好的译文大家也可以相互学习。

课外作业, 一般也是关于课堂上的内容相应布置的。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写到作业本上, 隔天由学委收齐交给老师。但是由于学生数量较多 (四个班, 120人左右) , 没办法做到每一本都批改, 因此每次每个班抽出五本左右做详细批改, 其他则重点检查完成情况。讲评的形式主要是通过presentation这种形式进行的。

也就是说, 每次课前有小组presentation。这种任务式, 合作式教学在精读, 文学等课堂更为常见。笔者认为, 通过做presentation,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因此翻译课堂也可是尝试这种形式。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将全班同学在学期初分好组, 根据班级人数的具体情况, 每组2—3人, presentation的内容就是每周作业的内容, 小组成员要对其进行讨论, 翻译, 做PPT, 尤其侧重其中翻译技巧的运用, 和翻译感想的分享。如小组内部有不同的译文, 可以各自保留意见。课前十分钟左右做展示, 因为其他同学也做了作业, 听起来更有针对性, 感悟也更深刻一些, 最后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经过实践, 这种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 他们也很珍惜自己展示的机会, 尽量将Presentation的形式和内容做得与众不同, 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也便于老师讲评作业。

总之, 大学本科阶段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尽管开展了很多年, 但是各学校在教学实践中还是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尤其是如何培养出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职业译员, 还有待于进一步就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等进行研究和探索, 以便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树槐.关于本科翻译教学的思考[J].中国翻译, 2001 (5) .

[2]王占斌.关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调查与研究[J].上海翻译, 2005 (1) .

[3]何刚强.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应处理好五个关系[J].中国翻译, 1997 (2) .

本科翻译专业学生 篇9

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迫在眉睫。面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产生的巨大影响, 我国高职院校开始探索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和向应用型本科转型, 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高职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大背景下, 高职院校也应适应市场需求, 将翻译专业从英语专业中分离, 积极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以便在翻译人才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笔者以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普通高校翻译本科专业为坐标和参照系, 厘定高职院校应用型翻译本科专业的内涵, 具体探讨我国高职院校应用型翻译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专业知识与能力构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问题, 指出高职院校应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开放联动和协同育人, 培养以行业为导向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翻译本科专业应培养何种规格的人才, 不仅关系到学科专业定位是否准确, 也关系到人才培养是否具有社会适应性。我们认为, 高职院校翻译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以社会需求和行业导向为依据, 还要考虑培养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要做到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并重, 让学生不但具有良好的双语转换能力与必备的经贸、科技、旅游、医疗等行业知识, 亦兼顾到人文科学素养训练, 以保障学生具有更好的就业能力, 毕业后能发挥所学, 顺利投入职场、服务社会。高职院校翻译专业应该培养的是应用型翻译人才。

高职院校培养翻译本科人才, 不能照搬其他普通高校的做法。普通高校培养的是研究型、通用型翻译人才, 以训练文学、语言学方面的翻译人才为主, 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高职院校培养的则是应用型翻译人才。虽然这两种人才都具备专业及相邻专业的知识, 具有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素质, 但两者在知识领域、能力侧重、研究能力强弱等方面有较大差异。

高职院校的翻译人才培养应该依靠自身的优势与特点, 将翻译人才培养与经贸、科技、旅游、医疗等行业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有机结合, 使翻译专业的毕业生既具有过硬的双语转换能力, 又具有普通高校翻译专业毕业生无法比拟的职业技能与专门行业知识。通过学校、行业、企业的开放联动, 创新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实行学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 解决翻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顽疾。

此外, 高职院校的翻译专业还应立足于地方经济建设, 走有特色的、适合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之路。例如, 深圳的高职院校应根据《深圳十二五规划纲要 (草案) 》关于深圳市“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与经济国际化紧密相关的国际贸易、外商投资、国际物流、国际金融、企业国际化经营等行业, 以及重点改造提升名牌高端服装、钟表、家具、黄金珠宝、印刷包装、模具制造等六大优势传统产业的规划, 重点培养面向上述行业与产业的翻译专业人才。

概言之, 高职院校翻译本科专业应培养以行业为导向的应用型翻译人才。“以行业为导向”是指高职院校的翻译人才培养应该紧密结合行业, 接受专门针对经贸、科技、旅游、医疗等不同行业的行业培训与行业教育, 使之毕业后便能马上从事该行业的口笔译工作;与普通高校以通用型翻译人才为培养目标不同的是, 高职院校翻译本科强调对学生施以密切结合行业、企业的实用翻译能力训练, 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进入职场。具体做法是对学生实行阶段性训练, 低年级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与翻译技能, 到高年级阶段则根据学生的兴趣, 在自愿报名和选拔的基础上进行方向性分流, 采用“翻译+商务”、“翻译+科技”、“翻译+法律”、“翻译+医学”等模式培养翻译人才, 针对不同行业需求对学生施以相关行业教育与行业培训, 并以行业为导向进行专门的翻译素材、行业术语、翻译技巧训练, 以适应特定行业之翻译需要。

人才培养模式

那么,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以行业为导向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知识与技能呢?我们认为, 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应由双语技能、翻译技能、通识教育、人文素养、行业知识5个模块构成 (详见表1) 。双语技能主要包括外语语音与语法等语言知识、外语听说读写技能、双语演讲与辩论技能等。翻译技能主要包括口笔译技能、口笔译理论等。通识教育主要涵盖跨文化交际能力、所学语言国家概况、外国文学基本知识、计算机与网络运用等。人文素养则涵括创新能力、中外文化素养、团队合作精神等。行业知识主要包括行业背景与概况、行业业务知识与技能、行业操作流程与模式等。

具体而言, 高职院校的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应该明确以下几点:

首先, 与高职院校培养的专科人才相比, 其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上应有较高层次的提升, 应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与高职院校专科人才培养强调某种专项技能的获得不同的是, 翻译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应将激发兴趣、培养意识和挖掘潜力作为重点。高职院校翻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 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基本的人文科学研究方法、宽广的学科视野, 而且还要了解翻译中的基本问题、翻译行业的基本规范与要求, 具备从事口笔译实践的良好能力, 能够合格、独立地完成一般性的各类翻译任务。因此, 高职院校培养以行业为导向的应用职业型翻译人才, 既要考虑到行业对实践能力的要求, 又不可只片面强调翻译技能的训练;既要尽量明确翻译专业的内涵, 又不可将其专业知识与能力限定得过于狭窄。

其次, 高职院校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要处理好实践能力与学科素养的关系。娴熟准确的双语转换能力当然是本科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 但绝不是唯一的目标。毕业生的实操能力固然重要, 但绝不可过分强调。高职院校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必须关注学科素养的培养, 但这不是传统的翻译理论课, 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训练, 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位置, 知道人们讨论翻译现象的视角与思路, 学会对其进行总结与反思。也就是说,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思维能力。

再次, 高职院校翻译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翻译技术应用能力。现代翻译技术主要指机器翻译技术和译文文本的编辑和修改方法等。在培养学生使用机器翻译时, 除了对软件实用技术的培训外, 还要训练学生对译文错误的识别能力, 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错误并予以改正。

课程设置

围绕以上所提出的高职院校翻译本科人才应具有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可考虑分为相应的5大模块, 即双语技能模块、翻译技能模块、通识教育模块、人文素养模块和行业知识模块。双语技能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对母语与外语的感知、理解、欣赏、比较、使用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母语水平, 打好外语语言基础, 将外语的运用和交际能力提高到中高级水平。翻译技能模块则以翻译的理论、知识、技巧、方法和学生的双语转换能力为目标, 培养学生的口笔译能力, 使学生掌握不同行业领域的基础笔译技能以及各种场合的联络口译和一般难度的交替传译技能, 掌握作为职业译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与能力,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的口笔译实践经验。而通识教育模块则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跨文化交际、外语语言文学等基础知识的培养。人文素养模块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文素质、团队合作精神为目标。行业知识模块则以传授各相关行业的知识、理论和原理为目标。

上述5个模块不是各自孤立的, 也不是处于同一层面, 它们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既有各自的独立性, 又有主有次、互相联系。其核心是翻译技能模块与行业知识模块, 双语技能、通识教育和人文素养模块是为学生最终获得翻译能力和行业知识服务的。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行业知识是在5大模块课程学习中获得的知识、能力等相互融通、综合作用、内化而成的。

高职院校翻译专业本科四年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 (一、二年级) 和专业教育阶段 (三、四年级) 。基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打好双语基本功, 提高双语运用能力, 并具备初步的口笔译能力, 为进入专业教育打下牢固的语言与文化基础。专业教育阶段的学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笔译实际操作能力, 使学生掌握各种常用文体的笔译技能及各种场合的口译技能,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一定的口笔译经验;另一方面, 专业教育阶段的学生可根据“翻译+商务”、“翻译+科技”、“翻译+法律”、“翻译+医学”等模式进行方向性分流, 在这一阶段必须强化行业知识教育, 对学生施以相关的行业训练与行业培训, 使学生对相关行业的发展概况、基本业务知识与技能、行业操作流程与模式有较深入的了解。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翻译专业的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由于译者的文化背景、思想意识、性别种族等因素都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其翻译行为。因此在翻译教学中要以学生主体为中心, 在着力提高两种语言应用能力的基础上, 加强两种文化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具体而言, 高职院校的翻译教学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教学方法:翻译工作坊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实践教学。

翻译工作坊教学法

所谓“翻译工作坊”, 就是一群从事翻译活动的人聚集在一起, 就某项具体翻译任务进行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并通过不断协商最终议定该群体所有成员均可接受或认同的译文的一种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方式, “翻译工作坊”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高强度的翻译训练, 让学生通过“在翻译中学习翻译”、“在合作中学习翻译”、“在讨论中学习翻译”的方式, 感悟、领会和把握翻译的真谛, 不断提高翻译能力, 为他们日后独立从事翻译活动打下基础。工作坊可以提供一个广泛观察自我和他人的环境, 参加者通过一系列任务明确的练习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去发现认知的盲点, 对照教学要求,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进而改善现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根据翻译工作坊教学的特点, 教师需要扮演调解者、组织者、创造者、促进者、监管者、引导者、指挥、教练等角色。教师在设计工作坊时, 要有明确的任务目标, 设计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场景, 在互动中让每个参与者都有“自省”的机会和可能。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或基于项目的学习 (ProjectBased Learning, 简称PBL) 是国际应用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它以真实项目为依托, 鼓励学习者在完成项目的整个过程中理解、分析、反思并按照要求顺利自主或集体完成相关任务。项目教学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 在以项目为主导的实战式教学中, 要处理学生———教师、学生———客户、学生———资源 (人和物) 之间的关系。经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一旦进入职场, 就可以顺利参与到项目中, 尽快适应职场。

实践教学

翻译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 学生一定要有相当的时间参加口笔译实践, 把社会实习作为高职院校翻译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学习内容。实践教学可以与项目教学法有机结合, 在完成真实翻译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加大专业实习的比重, 在教学中融入翻译市场的相关因素, 笔译交稿时间、译文编辑、口译到场时间、着装规范等。高职院校的翻译本科教学还应该强化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 在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各方面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来。

结语

我们认为, 高职院校翻译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以社会需求和职业导向为依据, 还要考虑实现培养目标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要做到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并重, 培养以行业为导向的应用型翻译人才。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应由双语技能、翻译技能、通识教育、人文素养、行业知识等5个模块构成。高职院校翻译本科专业各课程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连续性和层级性。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分为相应的5大模块, 即双语技能模块、翻译技能模块、通识教育模块、人文素养模块和行业知识模块。这样才能确保高职院校最终设置的翻译本科专业能形成针对不同行业领域的教学计划, 并突出翻译技能训练和翻译能力培养, 形成以理论为支撑、以成套教材为辅助、以教学理念为指导的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韩虎林.刍议翻译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8) :52-53.

[2]李明, 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 2010 (4) :32-36.

[3]刘和平.翻译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教学法研究[J].中国翻译, 2011 (1) :37-45.

[4]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苏广才.地方院校开设翻译本科专业的思考[J].外国语文, 2009 (5) :93-96.

[6]王传英, 崔启亮.本地化行业发展对职业翻译训练及执业认证的要求[J].中国翻译, 2010 (4) :76-79.

[7]吴青.本科翻译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谈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教学理念[J].中国翻译, 2010 (2) :39-43.

[8]仲伟合, 穆雷.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外语, 2008 (6) :4-14.

[9]仲伟合.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J].中国翻译, 2011 (3) :20-24.

本科翻译专业学生 篇10

关键词:翻译人才培养 社会需求 英语专业

在当今经济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各国家之间的对外合作交流日益频繁,众多行业对翻译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事实上,每年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并不少,不但没能满足各行业的需求,而且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不尽人意。究根结底,原因在于很多高校还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完全没有考虑社会对从业人员的实际要求,人才培养性质定位不清,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据相关调查,目前和未来10年内具有本科和硕士学历的翻译人才是翻译行业的中坚力量。因此,大学本科英语专业翻译人才培养工作极其重要,一方面可以为社会提供合格的翻译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为翻译专业研究生教育做好铺垫。基于此,本文主要从社会需求视角探讨三个问题:1、传统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目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翻译人才;3、提出解决当前翻译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一、传统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翻译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中国翻译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成就,已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翻译教育体系。不过,我国外语翻译事业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这主要体现在翻译教学当中。

第一,翻译课课时安排较少。过去,很多学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对翻译课程的教学课时安排较少,翻译课程一般从高年级开始开设两学年,每学期按18周计算,每周2节,两学年共144学时,要做好翻译教学,学生学习和练习时间远远不足,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难度就更大。

第二,教学内容相对单一。以往的翻译教学中,很多老师所讲授的翻译理论、欣赏的翻译作品、讲解的翻译实例甚至布置给学生的翻译材料,内容大多都只涉及文学方面,忽略了其它文体和教学素材,这种翻译教学和实践内容上的单一将会导致学生翻译认识上和翻译实践技能上的单一化。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文学翻译只是一小部分,更多需要翻译的是实用文体或某个专业领域的内容。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和实践内容的多样性和全面性,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

第三,理论与实践脱节。传统翻译教学仍然侧重教师讲授翻译理论和技巧,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更糟糕的是很多学生竟然习惯了这样的方式,不愿动脑思考和动手去做。因此,在翻译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动手操练,激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努力学习中共同解决问题,达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良好效果。

第四,翻译教学中缺乏中西语言文化对比的教学。众所周知,翻译并不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更多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转换,离开特定文化背景的翻译无法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成功交流。然而,以往的翻译教学更多关注语言知识和翻译技巧的掌握,忽略了中西语言文化对比教学的重要性。缺乏文化背景的译文通常是“中国式”的译文,难以引起外国读者的共鸣。正如外国人因缺乏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而难以理解中国古代诗词和经典著作是一样的道理。因此,应该加强学生对中西文化的学习和理解,译出更好的作品。

第五,缺乏专业师资力量。目前,一些高校中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缺乏系统的翻译理论知识,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实践训练,缺乏对翻译教学的正确认识和丰富经验,不知道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所以多数就是照本宣科。穆雷教授曾认为翻译教学则是把翻译作为一门专业来教,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培养良好的翻译工作习惯,学会初步的翻译技巧,了解一定的翻译理论,具备基本的翻译能力。那么,要培养这样的翻译人才,就更需要有高层次专业的翻译教师才行。

二、目前社会需要的翻译人才

目前社会上需要的是专业的翻译人才,而不是一般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戴炜栋等曾将高素质的外语人才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研究型和应用职业型。根据社会需求,多数院校本科教育对英语翻译人才的定位是应用职业型。而应用翻译不同于一般翻译,“它有别于传递情感意义和美学意义的文学翻译,几乎包括除文学及纯理论文本以外的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及对外宣传、社会生活、生产领域等各个方面,包括科技翻译、经贸翻译、法律翻译、新闻翻译、广告翻译和旅游翻译等”。新制定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上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根据目前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各院校应结合自身条件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翻译人才除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以及扎实的英汉语言基础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英汉双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思辨能力,并具有较强的口译、笔译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从事外事、文化、翻译等相关工作。

三、对本科英语翻译教学提出建议和改革策略

1、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内容丰富多样

课程设置应讲求科学合理性和内容的广博性。先通过一些基础课程,如阅读,听力,口语,写作等,培养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加强选修课,扩充学生知识面,然后开设专业课并结合不同专业模块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翻译能力。

2、改善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早已提出,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体现得不够到

位,因而教师应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小组互评、模拟场景、讨论等来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另外,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应特别注重实践教学。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实践环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在实际操练中体会翻译技巧。其次,结合所学知识,课外练习中布置不同类型的翻译材料,鼓励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敏锐的判断和思辨能力,提升翻译能力。最后,尽量给学生提供校外社会实践的机会,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翻译能力。

3、改变学生思想意识

翻译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甚至是终生学习的过程。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

学生急于求成,追求短期成效。还不愿主动思考、实际动手操作。面临这样的情况,教师应积极与学生沟通,改变学生思想意识,尽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和独立创新等意识,使翻译教学达到良性循环和顺利发展,进而培养合格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4、强化师资队伍

加强翻译教师的人才储备和不断完善他们的专业知识能力结构极其必要。一方面,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应该给翻译教师提供更多培训交流和学习深造的机会,提高其翻译理论素养和实用翻译技能。另一方面,从翻译教师自身来讲,更应该努力学习系统的翻译理论知识,加强自身实践锻炼,积极参与相关科研工作,不断提高翻译教学和科研能力,從而提升翻译教学质量,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翻译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社会所需要的翻译人才规格,本科英语专业教育无论是出于培养中坚力量的翻译人才还是为进一步培养高端翻译人才,都应该不断反省,发现问题并找出问题的根源,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训练,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素养,培养出同时具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翻译技能+某专业领域知识+职业素养的合格翻译人才,提升翻译人才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穆雷,杨冬敏.从翻译企事业员工的现状和市场需求看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

[2]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戴炜栋,王雪梅.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J].外语界,2006.

[4]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个人环境下一篇:心电图QRS时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