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递机制

2024-08-26

信息传递机制(精选十篇)

信息传递机制 篇1

企业的所有者委托经营者管理企业的经营事务, 需要依靠一套客观、全面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业绩指标体系, 将企业所有者的经营意图贯彻到各管理层, 也能将各管理层的实际管理情况反馈到企业决策层, 通过经营目标与实际经营情况的比对来评价企业的运行情况。经营指标在企业管理中, 主要起到传递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作用, 实现了管理层级的信息互动。具体来说, 一是作为分解下达经营目标的工具。企业经营业绩指标体系与企业战略挂钩, 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需求设立一定的评价标准作为评价的参照系统, 通过一定的方法将企业经营目标转换成经营业绩指标, 并通过层级分解形成各管理层及作业层的管理目标, 这套经营业绩指标体系成为经营评价标准。二是反馈企业经营情况。经营业绩指标体系通过收集各管理层的实际经营信息, 逐层向上级管理层汇总传递, 形成反映企业总体经营状况及经营成果的有效经营指标体系, 反映的是企业实际完成指标。三是作为经营评价的比对工具。运用一定的经营分析手段和方法, 对实际完成指标与经营评价标准进行比对, 根据比对结果不但能够对经营者进行绩效评价, 还能够对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引导企业对目前的经营进行政策修正和管理改进。

二、经营指标的信息传递机制

经营指标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经营管理信息载体的作用, 但在具体运用上还需依靠信息传递机制。在集团企业管理中, 信息的传递功能建立在一定的层级信息传递机制上。一般来说, 企业经营业绩指标的信息传递机制包含以下内容:

(一) 信号。

经营业绩指标为企业战略目标服务, 往下分解能形成全面反映企业经营活动信息的经营指标体系。受企业决策信息及时、高效要求的影响, 业绩指标应是将企业总体战略与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相结合, “总体战略—具体战略目标—基层作业中心”这种金字塔式的经营指标系统, 越接近塔尖的指标越精简及高度概括, 为企业战略决策服务;越接近塔底的指标种类及数量则越庞杂, 为基层作业服务。通过这种“总—分”结合的指标体系, 经营管理信息转化为“经营指标”的信号形式, 实现逐级传递。

(二) 渠道。

企业业绩评价是一种内部管理活动, 是一种自上至下的考评模式, 信息传递主要有下达和反馈两种双向性运动, 以纵向传递为主, 这符合企业一般的塔形层级管理结构要求。所以经营管理信息的传输渠道主要是机构内的层级的交流方式, 包括上级对下级的传达和下级向上级的反馈。通过这样一种塔形层级的渠道, 一方面经营业绩指标逐层分解、下达到各层级的管理岗位并形成该层级的经营指标任务, 另一方面各层级将实际经营情况形成该层级的经营指标信号, 逐层收集、归纳、汇总, 形成综合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可供评价的业绩指标。管理层对经营目标及实际指标进行比对、评价后, 对原经营目标进行调整, 再进行分解、下达, 完成一个完整的企业管理信息传递过程。

(三) 控制。

控制是对信息流的一种加工处理过程, 这种处理包含主观和客观的调整因素, 会影响经营业绩指标所传递的信息质量。各管理层对流经该层级的经营活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使之形成的信号———“经营指标”, 更加符合该层级的管理意图, 通过向上级反馈或向下级传达这种信号, 达到该层级对信息传递的控制目的。层级能实现这样一种控制, 主要原因是层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下级比上级掌握更多、更真实的经营能力和经营情况信息, 下级利用这样一种信息优势对传递给上级的信息进行处理, 而上级则对下级传递的信息进行甄别, 并根据甄别的结果向下级传达信息, “反馈—甄别”成为层级之间的一个博弈过程。

三、经营指标信息传递机制的运用

通过经营指标的信息机制建设, 从优化传递机制中的经营指标体系、管理层级结构、控制手法入手, 可以有效提高经营管理信息的传递效率, 有效支持层级内上级管理机构对下级管理机构经营情况的掌握及评价, 制定有效的战略目标, 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降低管理风险。

(一) 利用经营指标地图。

经营指标是经营管理信息的“信号”表现, 根据产生的次序和关联性分别进行排序和分类, 可以建立从具体战略指标到基层作业的“经营指标地图”, 直观地观察战略指标与基层作业经营指标之间的传递过程及路径, 从而为战略指标的分解以及经营分析提供一种定位工具。具体来说可以达到以下管理目的:

1. 指标分解。

利用经营指标地图可以将经营目标逐层分解至管理层及作业层, 为预算管理和指标管理提供管理手段。具体方法是下达预算及经营指标时, 将战略目标分解成“地图”里每个经营指标所要完成的目标值, 并将完成目标值的各种任务分配到具体的专业管理层和作业层, 甚至落实到一线生产班组。

2. 经营分析。

通过经营指标地图的信号传递过程, 可以从战略指标向作业经营指标方向分析, 将“指标地图”中各经营指标的实际完成值与目标值进行比对, 对偏离目标值较大的指标往下层层分析, 可以查找影响企业经营的基层作业因素, 为经营分析提供准确、有效的分析方法。

(二) 指标管理机构。一般而言, 指标管理机构包括以下管理内容:

1. 经营指标管理。

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主导预算的编制、分解、调整、下达管理, 统筹各个专业管理层开展经营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 在预算管理基础上实现经营指标的管理。所以战略指标管理机构必须担负起层级内部的各项综合统筹工作, 特别是预算管理, 以“总”带“分”这样一种管理思路开展指标管理工作, 通过机构内的专业融合, 改变部门条块化分割情况下依靠“牵头部门”这样一种狭隘和低效率的综合事务管理办法, 站在企业战略高度指导各专业线的企业管理工作, 实现经营目标的分解、下达、考核, 并形成“指标地图”。

2. 经营总分析。

由于内部管理职能条块化的影响, 层级内部各专业管理层的指标信息大量堆积在决策层, 未能形成综合的经营分析, 决策层也无法从宏观上掌握企业内部各管理层和作业层的经营情况。战略指标管理部门的作用之一就是梳理各专业管理层反馈的指标信息, 综合各专业的经营分析, 提炼出影响企业经营的关键性因素, 为决策层提供高效的信息, 提高决策效率, 并对经营目标进行适当调整。

3. 实施管理会计。

经营指标管理机构通过实施管理会计, 将作业管理和价值管理复合, 对企业经营事务进行预测、决策、规划 (预算) 、控制、评价, 通过确认、计量、归集、分析, 形成编报和解释, 为决策者和专业管理层提供信息和指导, 从而实现企业经营控制及战略筹划职能。

4. 经营监控。

在经营分析基础上, 通过指标的信号作用, 依赖指标地图, 战略管理机构可以查找影响企业经营的主要因素, 从而实现对经营的监控职能, 及时反馈对应指标专业管理部门或者基层作业中心, 并实施指导。

(三) 信息甄别和预算激励。

对于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代理问题, 从信息经济学来看, 主要是通过信息甄别和激励契约的执行来提高经营业绩指标传递机制的控制作用。除了完善信息传递机制以保证内部信息的真实性外, 还可以利用信息传递机制实施信息甄别和激励契约。

1. 信息甄别。

信息传递的控制主要通过控制“经营指标”的内容达成, 上级对下级反馈的信息进行甄别, 可以利用“指标”这个工具实现。一是根据指标的关联性设置辅证指标, 利用指标的互相佐证来甄别信息的准确性;二是约谈, 特别是针对指标完成值与目标值或者变动较大的指标, 可以采取面对面的约谈方式, 听取分析意见, 判断其合理性;三是结合经营监控, 从过程控制来保证指标信息的质量, 防止在传递过程中失真。

2. 风险分担。

对于因企业外部不可控或难以控制, 与内部管理无关的影响企业经营的重大因素, 可以采用风险分担的模式。一是加强沟通, 采用约谈、现场调研等方式, 评估这种因素对经营的影响程度, 指导下级处理相应问题;二是业绩评价考核时剔除或减少该部分的影响因素, 对由于该因素造成的经营影响采用激励的考核模式, 根据改观的情况实施奖励, 有助于下级积极披露相关信息和调动治理的积极性。

3. 预算激励。

将预算与业绩评价相挂钩, 通过预算安排来调动下级的信息披露积极性。将预算划分为维持、改进及奖励三种预算项目, 维持预算与标准成本相结合, 用于企业维持目前的经营水平;奖励预算则是对业绩完成较好或者改善较大的实施奖励, 用于补偿超额完成业绩的成本费用损耗;改进成本则是针对业绩完成情况不理想的情况, 用于夯实经营基础的专项预算开支。通过预算安排, 可增加下级信息披露的选择项, 引导下级积极披露本层级存在的主要经营管理短板, 以获得预算安排来强化经营基础, 改进经营管理。

四、结语

经营指标信息传递机制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信息流传递的主要载体, 对促进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化经营业绩指标信息传递机制, 不仅要改进信息传递手段, 更重要的是完善内部经营管理, 特别是利用经营管理技术来有效化解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壁垒和不对称问题, 最终为企业管理者评价企业经营情况提供及时、有效的决策信息。

参考文献

[1] .王可春, 胡河宁.组织结构与组织信息传播效率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2007, (7) .

[2] .夏网生.企业的信息传递机制与组织再造[J].现代管理科学, 2003, (6) .

[3] .程刚.企业组织结构的信息过程及适应性变革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4, (8) .

信息传递机制 篇2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公司安全检查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和反馈等各环节的管理,及时制定和落实有效措施,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机制。

第二章适用范围

第二条本机制适用于公司所属部室和生产(辅助)单位(以下简称各单位)。

第三章实施细则

第三条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负责对本单位的安全检查信息随时进行收集、传递、处理和反馈,各作业人员有义务及时向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收集、传递安全检查信息,并及时处理和反馈。

第四条在日常工作中,部门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对所属作业区域的安全检查信息进行收集、传递、处理和反馈,按要求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条安全环保部负责对公司内各单位的安全检查信息收集、传递、处理和反馈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条各单位按安全生产责任制要求,及时开展工作,形成完整的安全检查信息收集、传递、处理和反馈网络。

第七条安全环保部负责安全检查信息收集、传递、处理和反馈。

第八条安全环保部明确责任、制定按照公司相关制度实施监督和考核,必要时,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确保本机制的有效实施。

第四章附则

第九条本机制自下发之日起开始施行。

信息传递机制 篇3

应急管理相关研究

典型国家和地区应急管理体系研究。熊贵彬研究了美国救灾体制的演变过程。Wilson等分析了美国国家及佛罗里达地区应急管理组织的演变过程,研究如何通过调整组织结构提高应急管理能力。Hogue等研究二战结束后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管理组织的建立和演化,概述了应急法案提出和选择过程。George等指出应急管理需遵循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重点关注事前准备阶段。Sylves等介绍了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从1979~2003年的演变路径,表明法律变更、部门割据、恐怖袭击及放射危险材料泄露的处置能力不足等,是FEMA并入国土安全部(DHS)的决定因素。

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研究。钟开斌分析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包括体制、机制、法制和预案四个部分。闪淳昌等基于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案例,分析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化和完善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总体战略思路。池宏等基于应急管理体系的实践,提出应急管理体系建立的完整思路,重点阐述了关键因素建设。

中国应急管理体制研究。薛澜等结合国外应急管理先进经验,分析中国应急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规划了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建设的发展思路;提出应用网格化管理方法,制度化规定各部门、各地区和军民的应急管理职能。余廉等认为区域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组织的架构应是动态联动的组织网络,利于常态下对突发事件的预测预控,非常态下应急处置的快速响应。戚建刚将行政应急管理体制分为应急性行政机关、应急性行政权力和应急性运行机制三部分,并比较其与战争、动员和戒严等紧急状态及政府常态管理体制的差异。向良云等指出传统的政府组织结构影响着危机管理的有效性,提出了应急管理组织结构的创新方式。邱孝分析当前我国政府应急管理组织的三种结构(即纵横结合的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事业部组织结构),指出存在的缺陷,提出建立政府内外结合的多维应急管理组织网络。刘传铭等在分析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府应急管理组织结构。

中国应急管理机制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认为应从应急组织协调机构和应急响应程序两方面,完善我国应急机制建设。谢晶莹分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对政府应急能力的重要意义,总结应急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策略。吴俊分析了预防准备、应急响应、恢复重建等阶段的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应急机制。韩传峰等分析构成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系统的八个要素,建立了应急机制系统的多层递阶解释结构模型,提出应急管理机制优化策略。韩传峰等构建了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模型,研究建立事件应急决策系统的各子系统间反馈机制和耦合机制,探讨应急决策动态调整机理。

中国应急管理法制和预案研究。董伟等明晰了应急法制的优位、平衡、社会公益和人权保障等基本法律原则。韩大元等分析了行政主导的有限防范、紧急行政主导应急处理的法律问题,以及政府防治机制的法律规制。王飞跃等分析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体系,从技术层面论述了应急救援预案的体系框架及文件要素。刘筱璇等分析文本预案、图文预案、推演预案的发展阶段,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支持系统。翟丹妮提出建立由系统应用层、信息展示层、基础信息层和通信网络层构成的数字化预案系统体系结构。

组织结构与网络分析

组织结构定义。现有研究未给出统一的组织结构定义。Simon认为组织结构是由位置固定的子组织构成的“方格(lattice)”结构。Kast等定义组织结构为组织内各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Asopa等认为组织结构是各下属机构的职能分配和内部联系的方式。罗宾斯定义组织结构是对工作任务进行正式分解、组合和协调的方式。任浩认为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本质是组织好分工协作关系,内涵是组织成员在职、责、权等方面的结构体系。

组织结构变革。组织结构变革亦称为结构优化设计、结构创新或结构演进等,目标是为了提高组织绩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结构变革的动因、阻力和趨势等。Meyer等对医疗和保健行业的组织进行了研究,发现成本上升和政府规制变化是组织结构变革的驱动因素。Kelly等以航空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政府对航空业管制政策的放松导致组织结构变革,组织规模对组织变革无显著影响。

网络分析方法与发展。网络模型源于图论,1736年数学家欧拉为解决“Konigsberg七桥问题”创立了图论。1847年Kirchhoff用图论解决电路问题,1859年Hamilton提出绕行世界问题,1872年Cayley提出四色问题,1936年Konig发表了图论的德文专著。直到20世纪中叶,匈牙利著名数学家Erdos与Renyi等提出随机图理论,数学图论才迅速发展起来。归纳总结网络研究的发展历史,如表1所示。随着网络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产生了复杂网络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两个重要分支,此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

分层网络与组织结构。应急管理组织结构可抽象为分层网络,这种组织结构应用广泛,但存在全局低效问题,影响应急处置能力。Donald等分析应急事件指挥系统及其组织结构创新,证明该系统有助于应急组织分层网络的治理。Ravasz等指出分层组织结构是导致许多真实网络具有无标度和高聚集度特征的原因,表明分层组织结构是许多复杂系统的基本结构。Mu Chen等建立了确定性复杂网络模型模拟分层网络,发现集聚系数和聚集度的关系决定分层网络的结构特征。HuaweiShen等设计特殊算法,分析社团结构的重叠和分层特性。Raj Kumar Pan等分析分层组织模块网络的动力学特性,发现网络模块和层数的增多可能增加网络的不稳定性;Aaron Clauset等研究了三个分层结构的网络,证明分层结构可以预测已知网络中丢失的连接。

社会网络分析与组织结构。社会网络是以人或组织为节点构成的集合,这些节点间具有某种接触或相互作用模式,可用于分析组织结构特征、问题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Newman等讨论了社会网络与其它网络类型的不同,证明组织结构可以解释社交网络中的度相关性。Barabasi等分析了科研合作网络,证明重要角色的内部连接决定着网络的拓扑结构。Newman研究了科研合作网络的构建和最短路径,证明对大规模熟人真实网络进行研究是可行的。张利华等以《管理评论》2004-2008年间的作者合作关系为样本,研究我国管理科学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和竞争力等问题。Ebel等分析电子邮件网络拓扑结构,证明真实的电子邮件网络更有助于计算机病毒的传播;Parhi研究了印度汽车零配件供需网络结构,证明该网络一个节点的连接数概率服从幂律分布,并指出改善网络环境提高网络对灾害的恢复力可作为将来研究的方向。一些研究者对网络的社团结构开展研究,发现这种结构具有自相似性。Kapuzu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应急管理组织结构,分析了美国应急组织在应对卡特里娜飓风时的响应情况,发现美国的州和地方政府的响应速度最快,并对比分析不同阶段美国联邦级政府的应急管理效率。

网络动力学与信息传递

社会网络动力学。组织结构决定组织效能,研究网络结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释系统的运作方式。Pintado研究不同网络中的行为擴散过程,分析网络特征,发现新行为扩散率的阈值高于原有行为持续扩散率的阈值。Asta等研究小世界网络上的惯例形成过程,分析其全过程网络特征。Dodds等设计了一个大规模社会网络上的搜索实验,证明个体有助于社会网络搜索。Salganik等实验研究文化市场的不平衡性和不可预测性,发现产品的成功不完全由质量决定。

组织信息传递。主要研究的是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尚玉钒分析得出传统科层制组织的分工与协作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式的需要,提出基于信息流协调的组织和谐管理思路。Degryse等说明银行的组织结构反映它的借贷技术,分层组织结构的银行重视硬信息,非集权组织结构的银行更重视软信息,证明银行组织结构与银行竞争存在关联关系。

组织网络与信息传递。网络结构上的信息传递是社会网络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Almendral等建立分层网络模型,研究社会组织网络成员间的信息流,解释了分层网络虽然效率不高但却被广泛应用的原因。Watts等研究个体行为和沟通结构共同进化过程中的合作问题,发现动态网络局部加固和全局扩张之间存在重要的关系。Arenas等证明在分布式组织结构中信息到达率较高。Pammolli等研究技术联盟网络,发现网中信息传输的双重属性。Arenas等建立简单的分层沟通网络模型,分析不同状态下该模型的行为,研究表明分层网络的第一层分支决定其内部信息流的特征。Cross等指出社会网络为研究组织决策和领导行为如何影响组织关系和信息传递提供了新的方法。Dodds等阐述信息交换对解决集体沟通、协调、大范围分布式系统和社会问题的重要性。Braha等分析产品开发组织网络的信息流结构特征,发现该网络的重要任务包括信息的接收、发送和中转。Boorman等建立均匀工作市场中组合网络模型,分析网络的拓扑结构对信息传递的影响。

综上所述,对中国应急管理组织结构的已有研究集中于组织结构种类、设计、创新方式、对危机管理有效性的影响等方面,定性归纳总结应急管理组织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社会网络的研究多集中于科研合作网络、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和企业社团结构等方面,缺乏将该方法用于分析中国应急管理组织结构的研究。

信息传递机制 篇4

九州大学助教广津崇亮等研究人员对线虫头部嗅觉神经中负责传递气味信号的Ras蛋白质进行了研究。他们通过基因操作, 将一种发光颜色会随Ras蛋白质状态变化而变化的分子引入线虫的嗅觉神经细胞。这种分子在Ras蛋白质被激活后会发出黄色荧光, 未被激活时发蓝光。

研究人员给线虫施加气味刺激, 并拍摄了荧光分子的发光情形。结果发现, 在施加刺激后Ras蛋白质立即被激活, 约3s后迎来活性峰值, 之后恢复非活性化状态。

研究人员施加刺激时使用了大肠杆菌产生的一种气味物质。这种大肠杆菌是线虫的食物。此前的研究表明, 线虫在寻找食物时, 每隔约3s会摆动一下头部, 并朝气味强烈的方向前进。研究人员由此认为, Ras蛋白质参与控制了这种行动。

Ras蛋白质是一类能与鸟苷三磷酸结合的蛋白质, 参与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由于哺乳动物体内也有这类蛋白质, 研究人员认为此次发现将成为弄清高等生物嗅觉信息传递机制的线索。

古代信息传递方式 篇5

中国古代邮驿,历代均由国家官办,为统治者服务,而民间通信异常艰难。唐代诗人杜甫曾在《春望》中这样描绘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说明在那战火连天的岁月,偶得一封家书,比得万金还贵。在漫长的年代中,很多古诗都有关于传递信息的记载。笔者撷取几则如下。

一、鼓角催晓。击鼓是传递紧急警报的一种方法。从商代卜辞中可以看出,它是“声光”通信中最早的一种。周《礼记·夏官·大司马》中就有用击鼓传递信号的规定:“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鼓者,击鼓可传号令,鼓士气,壮军威,同仇敌忾,勇往直前,以鼓角相闻,声声不绝。唐诗人岑参《武威送别刘判官赴碛石西行军》诗中曰:“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二、烽火报警。西周主要发展的是烽燧大鼓,用以传递紧急军情。为了防止犬戎从西、北方入侵,曾在丰镐东部的骊山上设置了烽火台和大鼓,与周围的诸候约定,如烽火起,则是敌人入侵,各路诸候都要前来勤王。《汉书》载:“有寇即火然举以相告”,前烽举火,后烽呼应。《史记》有“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唐末诗人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曰:“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一有火警,将士不畏艰险,一齐上阵,保卫祖国边疆。

三、檄牌通信。金牌是一种通信檄牌。“牌长尺余”,木制。“朱漆刻以金书”,上刻“御前文字,不得入铺”,传递时“过如飞电,望者无不避路”。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间,秦桧以宋高宗名义,一天内连发十二道金牌传达命令,勒令岳飞退兵。同年十二月以“莫须有”罪名,将岳飞害死于临安(今杭州市)大理寺狱中。明李东阳在《金字牌》诗中写道:“金字牌,从天来,将军恸哭班师回,士气郁怒声如雷。声如雷,震边陲,幽蓟已覆无江淮。仇虏和,壮士死,天下事,安有此,国之亡,嗟晚矣!”

新信息传递 篇6

究其原因,既不是缺乏法规政策与相关标准,也不是缺乏现代化方法与手段,更不是国家有关部门不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相关的宣传工作,而是专业化、科学化行政舆论引导不足;没有形成一种专门的、能真正面对国内外消费公众的、全面宣传报道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专业化宣传媒介,没有形成“专业化”才是真正的症结所在。一个专业化的品牌农产品媒体是顺应时代、顺应潮流的历史必然。

农业媒体作为弱势行业媒体,面对媒体产业的格局重组、市场游戏规则嬗变的情势,如何开辟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何利用发现机会的战略眼光、操作到位的战术手段、依靠缜密的市场运作方法、依托科学可行的工作线路,在竞争中抓住机遇,进入市场操作的“自由王国”?如何在大力推进媒体产业的一体化进程中,形成以传播为主营业务的产业价值链条就成为所有农业传媒人思考的焦点。

专业媒体成功建设能在第一时间以亲和的新闻和版面语言全面传播我国政府、各地有关部门和组织以及农产品生产者在三品建设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方面的动态和成果,将行政上的舆情收集、分析、研判信息与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的“评估成果”传播到亿万消费者;能在第一时间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有理有据地揭露生产一线与流通领域背法背理的安全事件,充分发挥其专业化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与作用,为有关部门打击不法当事人及其不法行为提供线索和依据,积极、主动地维护我国农产品及其食品市场健康向上的正面形象;能在第一时间以科学的态度和负责任的精神,对不科学、失实报道及时澄清,努力捍卫三品建设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成果。

专业性全面的新闻宣传不可或缺。不管是有关的法规政策、技术标准的建设,还是现代化品牌及其质量安全管理机制、方法或手段的建立、形成、完善,其目的都是适时、顺利地贯彻与执行。在现行经济运行机制下,只有专业媒体才能以专业化的、亲和的新闻语言吸引受众。目前不管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具体工作,还是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措施的制定与贯彻,都已由以前的以商品生产为重心,转向了以促进消费为动机,提倡引导消费、以消费拉动生产。因此,专业性媒体的宣传理念和办刊宗旨也需要定位于“引导消费,引领食尚,促进生产”。其创办和有效发行,也是农产品营销促销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此外,这种专业化媒体的建设还可填补国际国内专业媒介的空白。国际国内的汽车、服装、木材家具、建筑类产品、IT类产品、药品(包括中草药)等等都有本行业的品牌宣传媒体。但就目前已有的有关农业农村的新闻媒体,其宣传报道大都以生产、工作、政策性等信息内容为主;而对品牌农产品推销促销、质量安全建设进行专门、全面宣传报道的媒体几乎是没有。更没有将纸制平面与电子版媒体相结合发布品牌农产品有关的专业化全面信息(包括品牌农产品“四大品质”及其相关信息)的先例。

农业部是品牌农产品信息权威发布或委托权威发布的具体部门,这确保了农产品专业媒体发布相关信息的权威、可信、准确、实用。同时,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为品牌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与生产的全程监控以及品牌名牌的鉴定、评审与组织相关评比,提供了依据性条件;也为品牌农产品产地的自然状况、质价比、性价比、质等比的准确报道提供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中国农科院以及各省地的科研院所与大中专农业院校都在积极并卓有成效开展有关的科学研究工作,有一大批的专家教授正在从事有关标准、检测技术方法等研究,研究成果也在不断涌现。这既为标准化建设、生产环境监控、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提供了科学基础,也为专业化宣传报道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专业化媒体,让专家教授“出面讲话”,反击不实或以点盖面的报道,是消弭其不良影响、减少经济力损失的最佳手段。

中国消费者需要一本“新型营养食经”,中国人需要一本可信的“健康消费读本”。但目前各种媒介发布的或市场上提供的往往都是支离破碎或某一方面的信息。而大中城市的中高档消费者需要权威、可靠部门公布公告的品牌(名牌)农产品信息,需要品牌农产品产地与生产(加工)质量安全监控信息;需要营养与健康或是如何做、如何吃的信息。现实是这些信息仍处于供需脱节的局面。只有需、几乎没有供。并不是上述各类信息匮缺,而是缺乏专业化的全面信息发布传播的有效手段与权威、可靠的平台。当农民要由一种身份变成一种职业,他要投入到农业市场经济当中去,来体验新的市场带给自己的冲击,来实现新的价值,实现新时期农民自我市场价值,这是他需要的第一信息。

现代商品农产品的生产,不是以产定销,而是以销定产。市场和消费者需要,才是供货商或生产者的动机和动力。只有全面了解认识自己品牌产品的商情与大众消费趋势,掌握自己品牌产品与国际国内同类产品的比较信息,才能积极地投入生产、果断地转产,或是充满信心地继续生产、扩张生产,有效生产,同时,在与购货商议价时也才能掌握主动。

当今传媒产业内容为王、品牌为王、渠道为王的时代,农业媒体的生存优势在哪里?专业化、品牌化实则都是在求“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历史的必然。

打造精品专业化主流媒体。秉承“传播食尚理念,启迪营销思维,增强品牌意识,提升品牌影响力,推动市场竞争,拉动品牌生产”的办刊理念,打造精品期刊媒体,让国人喜闻乐见,使品牌农产品成为消费品市场竞争的立足点与制高点。将这类媒体办成推动三品及其质量安全建设第一专业、专门“喉舌”。通过专业媒体采编质量的不断提高,不断推动品牌市场竞争的同时,催生人们的“品牌”意识,不断提高人们对品牌重要意义的认识,以期拉动生产。

通过加强电子版媒体或网站的建设,适时更新数字化硬件设备设施,逐步完善、改造升级管理工作软件,让配备了电脑的相关受众都能浏览电子版专业媒体或网站。使专业媒体逐步延伸到千家万户,让亿万消费者尽快认识“品牌建设”的意义。建成捍卫三品及其质量安全品牌建设成果的专门阵地。能在第一时间揭露假冒伪劣品牌农产品,也能在第一时间对相关媒体的不实报道予以反击,缩减由此而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将专业媒体办成捍卫三品及其质量安全建设成果的第一专业化阵地。让消费者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品牌农产品的新品种类、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的信息。

企业创新过程中知识传递机制研究 篇7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将进一步取代传统的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和土地成为企业最主要的资源。世界经济正在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知识和创新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使得创新和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研究最频繁的课题,知识传递作为知识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日益成为管理者关注的焦点。在企业中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知识传递机制已经成为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创新与知识传递的结合将改变未来企业创造财富的方式,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一个有力的标准。

二、企业创新过程模型构建

由于创新是一个新知识不断涌现的过程,当管理层越来越重视创新和创造力的时候,知识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创新过程与知识是分不开的,它描述的必须是企业知识的分散、整合、传递、共享以及创造新知识的整体运行过程,也就是知识传递的过程,而知识传递的过程也就是人进行知识交换的过程。

人交换知识的过程涉及到人的行为,因此引入Coleman(1990)的社会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在系统内部的交换行动中可以将四个概念连接在一起:利益和控制以及实力和价值。前两个概念说明行动者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后两个概念表明行动者和资源在整个行动系统中的所具有的特征,将这四个概念与创新联系在一起最为贴切不过。利益是企业创新的动力与最终的目的;控制体现在创新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对技术知识引进的控制、对知识引进后的运用传递及共享的控制以及对新产品的生产、推广及营销的控制等等;实力主要是指企业知识员工的实力,即与创新过程有关的技术研发人员、一般员工及管理人员的实力;价值是指知识的价值,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所引进或创造的知识价值越高,越容易推动创新的进程。

单纯的考虑企业创新,可以将其分解为界定市场机会、引进相关技术、形成产品概念、产品设计完善、产品生产、产品销售及相关信息反馈等。但是由于企业的创新过程与企业的知识是分不开的,与内部交换过程中的利益、控制、实力和价值也是分不开的。因此将创新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它受到利益、控制、实力和价值的作用而完成创新产品的产出和企业整体知识资源的循环。利益与知识价值、知识员工实力、知识控制及知识库构成一个简单系统,共同作用于企业的创新过程,将创新及知识的传递融为一体。根据社会行为理论,企业的创新过程受到社会行为理论四个因素及知识库的作用如图1:

注:虚线框中的流程图在图3中用“创新”表示

利益是企业创新及员工进行知识传递的驱动力,创新由此开始,它在限制性互惠的情况下转化为知识价值这一比较模糊的形式,这时特定员工直接进行知识转移和共享是基于直接利益的考虑;它在广泛性互惠的情况下直接作用于企业交换后知识控制的分布,这时特定员工进行非职责范围内的知识转移,是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

知识价值是企业创新的产物,事实上这个产物在创新的过程中一直都有,这里把它当作整体的产物,它被员工领会后形成知识员工的实力,它也可以直接注入到企业的知识库形成显性知识,或者由知识库中已有的知识抽象而来。它也可以以整体的形态直接进入到交换后的知识控制分布,间接的作用于企业创新过程。这里知识库中的信息包括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新知识以及创新产品上市后反馈回来的信息。

知识控制的分布贯穿于创新过程的始终,也凌驾于创新过程之上,使整个创新过程能够有效、合理的进行。它可以通过企业创新过程注入到企业的知识库形成实践性的知识。知识员工形成自身的实力后也可以将自己的知识直接注入到企业知识控制的分布形成共有知识。

员工实力是企业创新的基础,它可以部分的以显性知识的形式进入企业知识库形成共有知识,当员工从知识库中吸收知识时组织知识转化为员工实力并进而作用于企业的创新过程。另外,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新知识可以补充到知识库,新产品销售后用户对产品的反馈也作为信息进入到知识库。

可以说,企业的创新过程本身就包含着知识传递,而知识传递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创新。利益通过知识价值储存进知识库,员工又依靠知识库中的知识和相关利益发现及界定市场机会,从而进行新产品的开发,这样完成创新过程的循环。而企业引进的新知识、用户的反馈以及员工隐性知识的明朗化又丰富和完善了企业的知识库进而对企业的创新起到推进的作用。

三、企业知识学习网络模型

知识传递的过程包含着企业员工学习的过程,是构成知识传递过程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对它的了解有助于清楚的描述知识传递的过程。企业中员工获取知识的来源是大体一致的,即企业知识库、技能示范者、愿意参考服务的知识拥有者及愿意交流的伙伴,知识的授予者同时也充当着知识接受者的角色,因此只需对一个员工的学习过程进行研究并将其有序排列即可,这些过程是重复的。

企业学习网络是指基于学习者获取学习资源的以网络为主要媒介进行交互学习的一种新型的学习组织形式,它包括知识普及、技能交流、知识拥有者的参考服务及伙伴交流四种类型。知识普及是指企业知识库中的一些知识可以由需要它的员工自由的取得;技能交流是由具有某些技能并且愿意将之传授给别人的人将自身的知识传递给别人的过程(这里的别人没有区别);知识拥有者的参考服务是指企业中的一些拥有丰富知识的人有选择性的将自己的知识传递给别人的过程,比如:师傅将他的知识传递给自己的徒弟而不传授给别人的徒弟;伙伴交流是指每个拥有自身专有知识的个人将之传递给自己的伙伴的传递过程,这里的伙伴是与知识授予者本人关系密切的人或者能给与其利益的人。这四种类型的知识传递量是递减的,但是其知识传递的偶然性是成递增趋势的,这也是由某项知识的稀有性决定的。由于传递自身知识给他人的员工本身也是学习者,因此企业中每个员工的知识传递形式都是类似的,可以将其总结为一个学习网络如图2,其中知识传递量的大小用箭头的粗细来表示,箭头越粗表示传递量越大;知识传递的偶然性用箭头颜色的深浅来表示,颜色越深表示传递越偶然。

注:该图在图3中用“学习网络”表示

四、企业创新过程中的知识传递机制模型

知识交换行为是基于信任的行为,没有信任便没有知识传递的产生,因此信任与知识传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往的研究表明,在理论和实践上,信任类型和程度影响着知识传递的效果,从而影响了组织智力的发挥及创新绩效。Huemer等学者认为,信任最重要的角色关系到组织知识如何以及为什么可以发展。他们根据March&Olsen的观点,提出信任便于让成员之间学习,并且基于信任的这种确定条件下决定进行知识交换。在不少实证研究中,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证实,员工基于对他人或组织的信任进行知识传递,形成组织知识,这些知识传递活动在组织内部形成了知识传递网络。知识员工的脑力劳动通过知识传递行为,与组织中其他成员共同构建成一个学习网络。这样,知识不仅在个人头脑中出现和保留,并且可以通过这种相互关注的方式将知识镶嵌在组织成员网络中,与集体思想和行动相联系,信任清楚地在参与双方建立起情感纽带。这样就可以促使组织成员进行交流,与此同时,组织知识得到扩展。

知识的传递伴随着知识传递模式的转变,从信任角度出发可以将知识传递模式根据知识专有性和交换频次分为自发模式、竞争模式、合作模式和利他模式。这几种模式都有各自适用的阶段及特征。当企业的实施传递模式处于自发模式时,组织智力处于初始阶段,成员之间的知识传递的行为偶尔发生,并不系统;当企业的实施传递模式处于竞争模式时,知识的交换比较频繁,而且多属于通用型,所产生的利益因此为广泛性的;当企业的实施传递模式处于合作模式时,只是交换的频次比较高,而且多属于专有型,所产生的利益也在局部范围内;当企业的实施传递模式处于利他模式时,成员已经完全从集体利益出发而不是个人利益出发,但是由于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产生的刺激不大,所以交换行为并不持续。一般而言,在自发模式下,知识传递处于自发无序的萌芽状态,只有在采取增强组织智力措施后,才向其它三种模式转化。

基于社会行动理论,利益、控制、实力和价值作用于创新过程的各个方面,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四个因素也组成了企业创新过程中知识传递的框架。企业需要不断地引进新知识,引进后经过一系列的循环它将以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输入企业的知识库。企业利益转化为交换后的知识控制的分布的过程是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最佳途径,称之为信任1,这时特定员工进行非职责范围内的知识转移,是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这一过程伴随着员工的知识传递模式由自发模式发展到利他模式,它建立在价值观的认同上,因而其目标是组织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学习网络类型以知识普及和伙伴交流为主。知识员工的实力形成显性知识转入到交换后的知识控制分布这一过程中,员工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将自己的知识传递给他人,知识传递的模式由自发模式向合作模式转化,将这一过程称之为信任2,它建立在一种权威安排上,这种安排决定了员工实力的地位,从而调整员工知识传递行为,学习网络类型以技能交流及知识拥有者的参考服务为主。知识价值以整体形态直接进入到交换后的知识控制分布的过程中,员工无法形成个人的专有知识,知识传递的模式由自发模式向竞争模式转变,这一过程称之为信任3,它通过直接的经济价值的计量,员工感知所交换知识的价值越高,则交换的可能性就越大,学习网络类型以知识普及、技能交流及知识拥有者的参考服务为主。具体的传递机理如图3:

在这个模型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这是因为所有知识的传递、补充及反馈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因此,企业成员对知识的补充和反馈是使企业的知识库更为完善的关键。企业应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使之能够更多的向利他模式转变,使企业的知识传递明朗化,快捷化,形成有效的传递体系以推动创新。

但在这样一个系统里,正是由于人的因素很重要导致一些难以避免的缺陷。首先是不确定性,它可以分为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在有限理性的情况下,对未来各种情况及变化无法事先预期而导致事后发生偶然事件,信息不对称则导致可能遭受对方欺骗,而不确定性主要源自信息不对称。其次是知识专有性,当知识专有性高时,在组织内能与之匹配的其他知识较少,也就是说这项知识难以切换到其它工作,产生的利益因此也主要局限在交易双方。最后是知识的占有性,每个员工都不可能完全将自己的全部奉献给别人,即使这种奉献是有偿的,而事实上,每个员工都会保留自己最核心的知识不与他人和企业分享,这是比较常见的情况。也正是由于不确定性、知识专有性和知识占有性的存在,知识的传递总是存在一些障碍。

五、结论

随着人们对建立基于创新和知识的竞争优势的重视,如何将个人知识放大、内化为企业知识基础的一部分,将整合的知识分散,使得企业中的员工对自己领域内的知识了如指掌,并将每个成员的实践知识汇合,形成集体智慧以提高组织解决问题能力并进而转化为创新能力,成为一个关键的主题。这一过程就是知识传递的过程,它能够避免知识资源的浪费,从一定程度上节省创新的成本,并且能够使创新过程中的一些困难明朗化,使得企业中应该具有某项知识的成员可以迅速的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扫除企业创新过程中的障碍,使得创新的时间、成本以及创新人员所耗费的精力都大大削减。

参考文献

[1]沈瑶.非正式网络中隐性知识传递效果的影响机制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7.

[2]张晓青.伊里奇学习网络理论探析[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06.

基于位图传递的机会网络免疫机制 篇8

随着大量的具有无线通信能力的移动终端的出现及普及, 无线自组织网络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如, 实现交通事故预警及道路安全检测的车载网络, 实现建筑物故障检测的传感器网络, 实现野生动物追踪的Zebra Net网络[1]。为了研究更有效的能够运行在实际的自组织网络中通信机制, 研究人员提出了机会网络的概念。机会网络是一种不需要源节点和目标节点之间存在完整链路, 利用节点移动带来的相遇机会实现通信的自组织网络[1]。机会网络中不存在完整的源节点到目标节点的有效路径, 而是利用节点移动时带来的相遇机会, 采用“存储—携带—转发”的方式实现节点之间的通信[1,2]。

为了提高消息的投递率, 机会网络中大多数都采取多拷贝传输的路由机制[3]。每个节点从相遇的节点中选择若干个节点, 将本地消息拷贝一份传给对方, 本地消息不删除;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消息成功投递到目的地的概率, 但这种路由机制有明显的缺陷, 过多的拷贝占据了宝贵的缓存资源, 同时太多的无效副本的传输消耗大量的网络带宽。当网络运行一段时间后, 越来越多的消息成功投递到目的地, 由于无连接的通信方式不返回确认信息, 导致大量的已经投递成功的消息保存在节点缓存中, 加上缓存的“挤出”效应, 使得这些消息不断地在节点之间“转圈”浪费有限的网络资源[4]。

因此有必要通过免疫机制回收已投递成功的消息拷贝所占的缓存空间, 阻止其继续在网络中传输。

1 相关工作

Epidemic是机会网络中的经典路由, 其算法的主要思想是无限洪泛, 文献[5]分析了Epidemic的算法应用的局限性, 提出了的4项改进的措施。其中之一是:被动治疗机制 (Passive Cure) ;经过“被动治疗”的节点具有对已经成功投递的消息的免疫功能。在该机制中, 节点在确认列表中记录已投递成功的消息, 当其他节点向其发送已成功投递的消息时, 节点主动拒绝, 并将该消息对应的确认信息发给对方;节点不主动发送确认信息避免了确认信息在网络中洪泛带来的较大开销, 但该机制免疫信息传播较慢, 效率较低。

文献[6]在节点中设置一个确认信息表, 确认信息表中记录所有已经成功投递的消息。当两个节点相遇时, 他们首先交换彼此的消息列表, 和确认信息表;更新确认信息后, 删除节点中的冗余消息, 将请求发送的消息向量发送给对方, 消息传输完毕后, 再次更新本地的消息列表和确认信息表。经过一段时间的传播后, 确认信息表中的信息能够传输到网络中所有节点,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缓存使用率, 提高网络带宽利用率。这种机制通过洪泛法将确认信息在网络中所有节点间传播, 随着投递成功的消息数目的增加, 对应的确认信息越来越庞大, 不仅要大量占据节点有限的缓存空间, 还要大量消耗节点之间宝贵又短暂的传输机会。因此需要考虑合理的机制抑制大量确认信息的传输。

文献[7]考虑了实际的人类移动规律, 认为确认信息的传输方式主要可以分成两种:被动方式和主动方式。被动发布方式中:任意消息‘m’的免疫信息不会由节点主动发给相遇的节点, 除非相遇节点将‘m’发给该节点, 免疫消息将会以比较慢的速度发布, 已投递成功的消息的拷贝将会删除。主动发布方式中:节点将向所有相遇节点发送本地的免疫信息, 类似于广播形式;还有一种主动方式向有限的节点发送免疫信息, 可以认为是多播形式。通过选择高速移动的节点 (例如电车, 汽车, 它们与其他节点有更多短暂相遇的机会) 固定作为H点来转发确认信息, 可以提高确认信息传播的速度。但该机制依然没有考虑确认信息不断增大后所带来的存储开销和传输开销。

文献[8]针对副本的冗余程度提出了自适应冗余副本删除机制:每个确认信息有一个转发上限, 确认信息发布分两个阶段: (1) 具有转发权限的洪泛阶段; (2) 转发权限为0后进入转发控制阶段, 根据局部消息密度决定是否转发免疫信息。为了计算局部消息密度, 需要记录相遇历史信息, 相遇节点的地址, 相遇时间, 以及相应的消息ID表。计算时间段T内, 相遇的节点数, 这些节点包含消息I的数目, 可以得到消息I的局部密度。当密度大于阈值时, 消息I的免疫信息转发概率为1, 否则转发概率为0。该机制根据确认信息密度, 决定是否转发确认信息, 能实现确认信息多的地方“少转发”, 确认信息少的地方“多转发”, 优化了转发过程。但该机制也存在一些问题: (1) 需要手动设定密度阈值, 无法制定一个适应于所有网络的统一参数; (2) 该机制需要开辟空间记录相遇历史信息等参数, 并根据这些参数计算消息密度, 增加了缓存的消耗, 加重了节点的负担。 (3) 需要针对各个节点记录已经转发的ack和未转发的ack, 实现比较繁琐, 增加额外开销。

当网络中投递成功的消息越来越多时, 确认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都会加重系统的开销, 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位图传递的机会网络免疫机制。

2 基于位图传递的机会网络免疫机制BTI

基于位图传递的机会网络免疫机制基本实现原理仍然是主动免疫, 主动免疫具有较快的传递速度。为了减少确认信息传递带来的资源消耗, 在节点中采用位图存储确认信息, 并提出系统中“既往消息”的概念。既往消息之前的所有消息已经成功投递, 或已经过了生命期, 系统对此类消息不再存储, 也不再传输。

2.1 相关概念及定义

在机会网络中, 消息的编码具有唯一性, 同一个站点发出的消息前缀相同, 可以按照消息产生的先后顺序从大到小为消息编码。

定义1 (确认信息位图AckB itM ap)

确认信息位图指的是每个节点保存的用来表示消息投递情况的位图, 系统中的消息投递情况和位图中相应的比特位对应, 比特位为true或false表示对应编码的消息投递成功或未成功。假设系统中共有Nngtor个消息产生器, 为了减小开销, 采用位图来记录确认信息, 位图初始大小可定义为1024×Nngtor位。根据前面的假设, AckBit Map保存Nngtor个消息产生器的连续1024个消息的投递状况。

定义2 (既往消息向量VectorP)

同一个站点发出的消息具有相同的前缀, 按消息产生的先后编号, 号码越小, 此消息在网络中存在的时间越久, 被投递成功、或已经死亡的概率越高。每个节点保存一个既往消息向量, 保存所有消息发送端对应的既往消息编号, 既往消息编号之前的消息的确认信息不再存放在确认信息位图中, 可以默认这些消息已经成功投递, 或由于生存期结束已经在网络中“死亡”。

2.2 位图传递

假设节点已知消息News (i, j) 投递成功, i表示系统中消息产生器的序号, (i, j) 表示第i个消息产生器产生的第j个消息, 在j没有超出存储范围条件下, 节点的Ack Bit Map按式 (1) 更新。

当节点A与节点B相遇时, 它们首先交换彼此的确认位图, 如图1所示;交换后A, B的确认位图Ack Bit MapA, Ack BitMapB按式 (2) 、式 (3) 进行更新。

本文没有采用周期发送的方式发送免疫信息[9,10], 算法设计当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从“down”到“up”时交换彼此的确认位图, 为了降低发送确认位图所带来的开销, 算法采用既往消息向量对免疫信息进行优化。

2.3 既往消息向量对确认信息位图的优化及免疫机制的实现

算法的主要思想是, 通过高效的免疫机制, 将已经成功投递的消息从网络中清除, 避免网络中的无效消息的传输, 及节点缓存的浪费。

假设系统当前已经投递了T个消息, 按文献[6, 7]每个节点保存一个确认信息列表, 确认信息列表存放已经投递成功的所有消息的编号, 则每个节点需要T×Mid的空间来存在免疫信息, 其中Mid表示存放一个消息ID号所占的存储空间的大小。系统运行到一定时间后, 已投递成功的消息越来越多, 随着T的增大, 系统用来传输免疫信息的开销越来越大;采用位图存储确认信息, 节省了一些开销, 还可以考虑使用既往消息向量对位图进行优化。

如果某个节点A的免疫信息位图为Ack Bit MapA, 既往消息向量Vector PA={Past Inx_1, Past Inx_2, …, Past Inx_i, …, Past Inx_Nngtor};对于消息产生器i (1<i<Nngtor) 而言, 编号为Past Inx_i之前的所有消息已经投递, Ack Bit MapA中存储编号在Vector PA之后的所有消息的确认信息, 同理Ack Bit MapB中存储编号在Vector PB之后的所有消息的确认信息。设某节点的确认位图及既往消息向量如图2 (a) 所示, 由图2 (a) 可知, 节点A的确认信息为:0号消息产生器产生的第4个的消息之前的所有消息都已经投成功, 第4, 5, 8, 9, 12, 13, …, 1023个消息已经投递成功。

加入既往消息向量后, 完整的确认信息是由Vector P和Ack Bit Map共同描述的, 因此相遇节点, 在交换确认信息位图之前, 首先交换Vector P, 按式 (4) 将Vector P更新为一致。

图2 (a) 中所示的Vector P更新后的结果如图2 (b) 所示。

将A、B节点的既往消息向量调整为一致后, 节点的Ack Bit Map按式 (5) 调整。

图2 (a) 中所示的Ack Bit MapA调整后的结果如图2 (c) 所示。

接下来节点的Ack Bit Map按式 (2) , 式 (3) 进行更新。

Ack Bit Map更新后, Vector P按式 (6) 调整。

既往消息向量描述了系统中已经连续投递成功的消息, 同时也描述了系统中生存期已经结束的消息, 加入既往消息向量后, 基于位图传递的机会网络免疫机制的伪代码如下所示。

3 性能与仿真结果分析

本部分通过仿真实验对所提出的免疫机制的性能进行验证。针对Epidemic应用3种不同的免疫机制, 比较不同的免疫机制在消息投递率、平均端到端时延、投递开销方面的性能。

3.1 仿真环境

本节采取ONE (Opportunistic Network Environment) 仿真器[11,12,13]进行仿真。在ONE自定义的仿真模型的基础上定义了本文所用的仿真模型。在仿真过程中使用的是芬兰首都芬兰赫尔辛基地图场景, 包括道路、商店、聚会场所、社区、办公地点;在现实环境中, 节点的特点决定了它的移动规律;本文主要考虑社区模型, 设置了3组共120个行人节点, 其中第一组40个节点, 第二组30个节点, 第三组50个节点;每组中的节点按一定的概率分布基于场景中的不同地图做基于地图的最短路径活动。

为了更客观地测试不同免疫机制的性能, 系统定义了4个消息产生器, 每个消息产生器具有不同的消息产生频率。仿真参数设置如表1所示。

3.2 性能对比

首先测试单一消息产生器下, 各性能参数的比较, 以图3和表2中均以EP代表Epidemic。

投递率表示成功投递的消息占原始消息总数的比例, 它是衡量机会网络路由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从表2及图3中可以看出, 随着节点缓存容量的增加, 各种机制的投递率均呈增长状态。没有任何免疫机制的Epidemic相对于其它三种在投递率方面偏低, 三种免疫机制中, BTI要优于另外两种, 比ack平均高出10%, 比Pack平均高出40%多。

平均端到端的时延表示消息从产生到投递到目标节点所需要的平均时间;如表3及图4所示, BTI的传输时延要明显优于其他, 是ack的88%, Pack的77%。

投递开销定义为未成功投递的消息副本的总数和成功投递的消息数的比值。如表4及图5所示, 随着缓存的增加, 投递开销均有一定程度的减小, 到一定值后趋于缓和, 由于BTI快速传播了确认信息, 而且占据比较小的缓存空间, 其投递开销要明显优于另外两种免疫机制。

为了更全面比较各免疫机制的性能, 本文测试了多消息产生器环境下, 各种免疫机制的投递率。投递率比较如表5及图6所示, 随着系统中消息产生器的增多, 网络中注入的消息数成倍增长, 假设在只有消息产生器1的情况下, 网络中的消息量是n, 那么加入消息产生器2后消息量为2.5 n, 再加入3后为5.5n, 再加入消息产生器4后, 消息量达到17.5 n;在节点缓存保持60 MB不变的情况下, 投递率迅速下降, 但总体上BTI的性能仍然高于另外两种免疫机制;BTI平均比ack高出5%比Pack高出22%。消息产生器消息产生频率及产生的消息大小参考表1所示。

4 结语

信息传递机制 篇9

关键词:供应链,工期风险,风险传递

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顾客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加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得整个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企业要实施供应链管理,就必须面对和解决许多有关供应链的不确定性问题,即包括供应链内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包括供应链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使供应链风险增加,使得现有的供应链管理面对一个很大的挑战,如何应对日益复杂的市场和需求、如何应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因素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汽车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显得格外重要。

供应链风险问题,在最近二十多年来才成为学术研究者关注的对象。国内外的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供应链风险问题进行了解析[1]。丁伟东(2003)等认为,供应链风险是一种供应链潜在的威胁,会导致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给上下游企业以及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失和损害[2]。Marco Laumanns(2006)等把供应链网络看成是一个物料在其中动态流动的过程,每一个节点都看成一个变换器,物流通过某个节点时发生变化,最后用鲁棒最优控制方法实现供应链的最优化目标[3]。李欢(2005)将风险变量的方差作为风险,讨论了单一风险在两个节点企业中传递的效果[4]。马丽(2007)等人分析了供应链风险传递机制和供应链风险传递路径,最后提出了一些措施来控制供应链风险的传递[5]。

尽管供应链风险管理己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由于实践中供应链风险管理真正应用的时间较短,加上目前供应链风险管理领域的研究内容还不够系统,而供应链管理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现有文献对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存在着不足:一是对于供应链风险的研究比较笼统,针对某个行业的供应链风险的研究很少见;二是对于供应链风险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风险的定性研究方面,而定量的研究则较少,而且关于供应链风险的定量研究,又多是集中在供应链管理的某个方面,比如库存、采购等,对于整条供应链风险的定量研究很少。

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以汽车制造供应链为研究对象,从工期风险的角度来研究,建立供应链工期风险传递模型,分析当汽车制造供应链某节点发生工期风险时,对上下节点的影响,可为很好地控制供应链风险提供一个参考。

1 汽车制造供应链工期风险传递性

供应链风险的传递性,是指由于在供应链中,从原材料的生产、产品的研制、产品的制造、产品的分销等一系列的过程,都是由多个企业参与的,企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每一个成员企业的风险会随着网链结构的传递作用而转移给其它企业,甚至影响到整个供应链。

在现今我国汽车制造行业中,汽车企业从专业化的原材料供应、汽车零件加工、零部件配套、整车装配到汽车分销,乃至售后服务,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汽车制造———销售———服务的供应链。在汽车供应链的上游,是汽车原材料生产、零部件配套加工商等;在供应链的中游,是整车组装生产企业,它在整个供应链上处于核心地位;在供应链的下游,则是汽车的销售与服务。这些上游、中游、下游企业,以及每部分更加细分的节点企业,形成了紧密连接的整体汽车供应链条。而当某一阶段的某个企业无法解决自身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时,就会给其它成员企业带来风险,并且可能还会产生新的风险形式,在供应链中传递。风险的传递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伤害,最后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产品无法按期完成。

2 汽车制造供应链工期风险的传递机制

除了最开始的节点企业不受上游企业的影响,供应链上每个节点企业既受到来自上游企业工期风险的影响还受到来自自身的工期风险的影响。当风险开始在供应链内部传递时,由于传递网络的复杂性和关联性,风险传递也呈现出多样性,但是风险往往首先向企业相关程度最大的企业传递。图1为供应链工期风险传递图。

抗风险能力是指企业自身发生风险时,通过各种方法,如加延班,来保证产品能够按期完成。若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很好,就会完全自己消除掉风险,从而避免了风险在供应链中传递。另外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对于来自其他企业的风险具有较强的缓冲,可以降低甚至消化掉其他企业传递过来的风险,降低风险对整个供应链的影响。

企业相关度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关联的程度。从广义上讲,汽车制造供应链的企业处在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中,其中的所有企业都是有关联的。但是狭义上来讲,企业相关度也是有区别的,有相关度大小之分。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与整车制造商的相关度就比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与汽车销售商的相关度大。一般来讲,风险开始传递时,相关度大的企业比较容易受影响。

3 汽车制造供应链中关键链工期风险传递分析

关键链是项目管理技术的新发展,是以色列科学家Goldratt的约束理论在项目管理上的运用结果。关键链与关键路径的主要区别在于关键链不仅考虑了工作的执行时间和工作间紧前关系约束,而且考虑了工作间的资源冲突。关键链方法强调制约项目周期的是关键链而非关键路径,并通过项目缓冲、输送缓冲和资源缓冲机制来消除项目中不确定因素对项目计划执行的影响,保证在确定环境下编制的项目计划在动态环境下的顺利执行[6]。

对于汽车制造供应链而言,汽车制造过程中关键键,也就是关键工序,关键工序的工期风险概率可以表示为:

其中:i表示第i个工作单元;Ri表示在计划的投入条件下该单元的实际工期大于计划工期的概率;ti表示该工序的实际工期;ti表示在计划投入条件下该工序的工期时间。

基于关键链的产品全时段工期风险计算,每个工序活动的工期风险应当由三个变量决定,即上个工序的工期风险Yi-1、本工序的工期风险Yi以及本工序的风险吸收能力ωi共同决定。则:

其中:Yi为当前工序的工期风险;Yi-1为上一工序的工期风险;Ri表示在计划的投入条件下该单元的实际工期大于计划工期的概率;βi为该阶段系统的工期风险对本工序Yi的工期风险的贡献率;ωi为本阶段活动对上一时段活动工期风险的风险传递系数;εi为随机扰动项。

由Y1=R1,,可依此类推,则Yn为产品的最后一道工序的工期风险,亦即产品的工期总风险。

4 结束语

本文以汽车制造供应链为研究对象,从工期风险的角度,建立供应链工期风险传递机制。运用项目管理中关键链等相关理论,来分析汽车制造供应链中的关键链在链式传递方式下的传递情况,提出了一种供应链工期风险传递算法,以冀为供应链中的成员企业风险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便于更加准确地预测工期风险形成的规律,从而为产品工期风险的分析和有效控制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周艳菊、秋莞华、王宗润:《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进展的综述与分析》[J];《系统工程》2006(3):1-7。

[2]丁伟东、刘凯、贺国先:《供应链风险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4):64-66。

[3]Marco Laumanns,Erjen Lefeber.Robust optimal control of material flows in demand-driven supply network[J].Physical A,2006,363(1):24-31.

[4]李欢:《供应链风险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26-35。

[5]马丽、张光明、李平:《供应链风险的传递机制与传递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探讨》2007(31):96-98。

信息传递 篇10

物权纠纷升为民事案件一级案由

最高人民法院日前公布《民事案件案由规定》, 将于今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依据该规定, 物权类纠纷将被提升为民事案件的一级案由。

据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介绍, 民事案件案由是民事诉讼案件的名称, 它反映了案件所涉及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 是对诉讼争议的法律关系的高度概括。科学、完善的民事案件案由体系, 既有利于当事人准确选择诉由, 方便当事人诉讼, 也有利于提高人民法院在民事立案和审判中准确确定案件诉讼争点和正确适用法律的水平。

据介绍, 2001年1月, 最高人民法院曾颁布实施了《民事案件案由规定 (试行) 》, 随着近年来新的民事法律的不断制定和实施, 特别是《物权法》的公布施行, 迫切需要对原规定进行修订, 并增补物权类纠纷案件案由为一级案由。在第七次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 最高人民法院确定对《民事案件案由规定 (试行) 》进行修订。近日, 经修改形成的新规定, 在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38次会议上获得讨论通过。

在《物权法》实施之前, 法律上没有规定物权制度, 旧规定将物权类案件作为权属类纠纷进行了规定。修改后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则根据《物权法》, 将物权类纠纷与人格权、债权等民事案件并列为专门的民事案由类型, 使物权纠纷案件的重要性得到充分重视, 为《物权法》的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条件。

2008年上海市计划新开工住房面积2000万平方米

最近公布的《上海市住房建设规划 (2006-2010年) 》、《上海市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发展规划 (2008—2012年) 》中明确上海市2008年住房建设的主要目标是:1.建设总量。新开工住房面积约2000万平方米, 其中新建、配建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400万平方米。2.竣工和供应总量。竣工住房面积约2500万平方米, 在建及新开工住房建设项目中预计可达到预售标准的面积约2000万平方米。累计受益家庭达到5万户。3.土地供应。住宅用地供应800—1000公顷, 其中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用地不低于20%。

围绕上述目标, 重点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土地供应的调控力度, 优先确保经济适用住房的土地供应, 保持住房供需的基本平衡。二是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市区联手、定向供应”的原则, 实行管办分离, 通过集中建设和在普通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建的方式, 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供应。三是建立健全廉租房源的筹措机制, 通过收购、新建、配建等方式, 多渠道筹措廉租实物房源, 扩大实物配租比例。四是推进旧区和旧住房改造, 多渠道改善居住条件。五是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

北京市商品住房维修金拟按建安成本8%测算

从2月1日起至14日, 北京市建委开始在北京建设网上对该市商品房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中, 最大的一点变化是, 商品房住宅首期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交存额由以前购房款的2%变为每平方米造价的8%, 这样北京市住宅的专项维修资金交存额将整体降低。

该意见稿规定:商品住宅 (含经济适用房、两限房、危改回迁房、单位集资建房) 首期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交存数额, 由北京市建设委员会按照住宅建筑安装工程每建筑平方米造价的8%测算后予以公布, 并适时进行调整。按房改政策出售的公有住房, 业主首期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交存数额为房改成本价的2%;多层住宅的售房单位按照售房款的20%、高层住宅的售房单位按照售房款的30%, 从售房款中一次性提取住宅专项维修资金。

重庆双限房确保不弃购滞销

最近, 重庆国土房管局的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 为解决中等收入者购房难, 同时根据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和供地状况, 今年将逐步在市区试点建设双限普通商品住房。目前, 重庆还没有明确的双限房办法,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 对于购买双限房人群的限制将十分严格, 将从各个方面提出非常细致的管理规则。对具体的房价、双限房供应对象、申请购买家庭的户籍、收入、住房和资产等, 乃至房屋权属证书上注记“限价商品住房”等各个细节, 都将详细研究定制, 并且将实行动态管理。

武汉四大举措保障困难家庭住房

武汉市近日下发《关于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实施意见》 (下称《意见》) , 在今年, 武汉市将通过廉租住房、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进城务工人员住房等四大举措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难, 形成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

《意见》规定, 武汉市廉租住房保障对象为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以下, 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下的低保家庭。《意见》明确了廉租住房保障审核程序, 即由家庭提出廉租住房申请, 经社区、街道审核公示, 区民政局、房产局审核, 报市国土房产局核准后, 按规定享受相应的廉租住房保障。

经济适用房只供应给低收入困难家庭, 中等收入家庭不在此列。住房保障对象家庭的收入标准为上年度人均月可支配收入80%及以下, 住房困难标准为上年度人均住房建筑面积60%及以下。

集资建房只能是由于低收入、住房困难户比较多的企业, 利用自有土地, 按经济房来建设。如果安排职工后有多余房源, 由政府用作经济房供给社会。

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开发区, 要引导用人单位建造集体宿舍。农民工公寓和活动工房标准为建筑面积每人4-5平方米, 生活设施配套要符合规定。

潘石屹:万科降价是在清理门户与“拐点论”无关

近日, 虽然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一直强调万科降价是秉承其快速销售的指导方针, 但是SOHO中国董事长兼联席总裁潘石屹却认为, 降价并非拐点到了。如同彩电行业之前所经历过的“清理门户”一般, 万科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发起降价行动, 是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市场上清理门户。

王石与潘石屹日前已经成为“拐点论”与“无拐论”的双方代表。从去年底到现在, 潘石屹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论调, 而是坚信“发展的主导力量并未改变, 我仍认为无拐点”。

双方之所以在市场判断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偏差, 与其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相关。王石在判断市场时, 曾采用年家庭收入和房价涨幅比作为依据, 可是潘石屹却认为“对市场的分析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而不是个别数据”。相比来看, 这些“个别”数据有很多的水分, 尤其是房价, 因为这个房价只是一手房的房价。而二手房成交量近两年在明显上升, 二手房的房价比一手房的房价要低, 所以在对市场作判断时, 先要有大的画面, 数据的支持也不应该是一组数据, 而应该是多组数据的支持。

潘石屹认为近期房地产交易的清淡应该与季节有关系。他认为, 这种清淡也与“大的环境不明朗、大家的观望气氛有关系。再有就是政府出台的金融政策, 限制房地产开发商贷款, 也限制了按揭贷款, 对房地产行业造成了影响”。

重庆实行土地管理行政首长“问责制”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制定出台了《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 (下称《问责办法》) 。

《问责办法》明确了行政首长问责对象为各区县 (自治县) 人民政府和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对行政首长问责的几种情形:一是不履行耕地保护职责, 致使本行政区域耕地保护目标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二是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不制止、不组织查处或隐瞒不报、压案不查的;三是违法违规使用土地招商引资, 且造成严重后果的;四是违反土地管理规定颁布规范性文件, 致使土地管理秩序混乱的;五是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擅自设立各类开发园区 (基地) , 或者擅自扩大开发园区范围, 且造成严重后果的;六是违反征地拆迁规定, 擅自降低补偿安置标准, 或者补偿安置不落实, 影响社会稳定的。

《问责办法》同时明确了追究责任的八种方式:一是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二是诫勉;三是通报批评;四是责令限期整改;五是责令作出书面检查;六是停职反省;七是劝其引咎辞职;八是责令辞职。

深圳今年计划建设保障性住房4.58万套

深圳市国土房产局近日公布了《深圳市住房保障2008年度计划》。该计划提出, 今年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资金77.94亿元, 年度计划对2875户住房困难家庭进行租赁补贴, 补贴金额2972万元。年度计划安排建设保障性住房4.58万套, 建筑面积228.4万平方米, 其中经济适用住房0.78万套, 建筑面积38.4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 (含廉租住房) 3.8万套, 建筑面积190万平方米。

今年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多种渠道, 经济适用住房将以政府直接建设为主。公共租赁住房 (含廉租住房) 计划政府直接安排建设1.59万套, 企业采取建设、运营、转移方式参与建设0.27万套, 商品住宅用地上按一定的比例配套建设0.12万套, 旧城旧区旧村改造建设0.27万套, 产业园区配套建设0.64万套, 利用符合规划调整原则的待建土地建设0.73万套, 其它方式筹集0.18万套。

杭州明确申请廉租房须同时具备四条件

上一篇:芦荟大黄素下一篇:主动式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