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数学教材

2024-08-30

新编数学教材(精选四篇)

新编数学教材 篇1

如何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是教材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我们在确立《基础会计》课程内容体系方面牢牢把握下面两点:

(一)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确保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

教材是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服务的,要科学设计教材的内容体系,必须首先认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高职会计专业培养人才,从服务方向上看,主要是面向企事业单位;从职级上看,主要是培养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师;从岗位上看,应能胜任小企业会计主管、大中型企业核算员。该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内容开发应当以《小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为主要依据。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学好该课程对后续的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等专业课影响甚大,对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会计语言的能力,养成会计思维的习惯,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素养起到启蒙和奠基作用。因此,我们在《新编基础会计》课程内容编排上统筹兼顾了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技能两个方面。会计理论体系以会计目标为起点,到会计核算的基本环节与基本前提,再到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计量等,使学生初步认识会计的概念框架。会计职业技能包括熟练运用会计科目与账户,用复式记账法对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并据以填制会计凭证、登记各种账簿、编制各种会计报表。这两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形成两条主线,其中还贯穿和渗透会计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培育会计人才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参与管理的会计职业道德精神。

近年来,高职会计教学当中出现了单纯追求技能训练,过度弱化理论知识教学的偏向,把技能等同于能力,把简单技能或初始技能等同于全部会计职业技能,致使高职毕业生达不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有的基础会计教材把单纯的凭证填写和记账技术作为教学内容的主线,而弱化账户与报表体系、复式记账原理等重要知识的讲授,导致不能全面实现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不能掌握应有的知识和技能,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最终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降低。毕业生只能胜任收银或出纳工作,不会处理较复杂的经济业务,不会分析理解会计信息,更谈不上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

(二)紧盯业务工作实际,适时更新教学内容。

《新编基础会计》的课程内容始终坚持来源于实际又服务于实际的原则,紧盯会计实务的发展变化,每隔一两年对教材进行一次修订,每次修订都要将会计实务的新变化充实到教材中去,在不断吐故纳新、充实提高的过程中,既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又保持了与时代同步的权威性。使学生所学和所用完全一致,可以得心应手地胜任会计工作。

二、写作模式由“概念主导式”变为“实例渗透式”,凸显职教特色

高职招生对象主要为应届高中毕业生,基本上没有会计基础,因此把握好课程的难易度、选择恰当的阐述方式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至关重要。为此,我们打破“概念主导型”写作模式,以“实例渗透”作为主要阐述方法,先将理论知识隐含在实例的叙述中,最后再进行归纳,突出实际应用。

不少会计教材一开始就陷入各种概念的圈子里,如讲解“资产”这一会计要素,先引用《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定义:“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里需要解释“交易”、“事项”、“拥有”、“控制”、“经济利益”、“资源”等词语,还要告诉学生,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流动资产分为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存货等等;长期资产分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等等,又各有定义。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样讲只能是越讲越糊涂,不如先这样渗透:“为了经营一个企业,需要拥有一定的资源,比如现金、机动车辆、办公用品等等,这些企业的资源就称之为资产。”待学习深入到一定层次之后再给出会计准则的定义。

为便于实施实例渗透教学法,我们除了精讲理论之外,还专门编写了《基础会计实训》一书,与理论教材相配套,以利于边讲边练,知识点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去体会和消化。涉及填制凭证、登证账簿和编制报表的内容,则采用仿真的账表,以贴近工作实际。

三、“螺旋式”教材结构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

科学的课程结构设计是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课程结构一般可分为直线式和螺旋式两种。所谓直线式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前后基本不重复。而螺旋式课程结构就是在不同学习阶段重复呈现特定的教学内容,逐渐拓展与加深,整个学习过程好比一条螺旋式上升的曲线。《新编基础会计》采用了螺旋式课程结构,因为它便于将课程的内在逻辑与学生的心理逻辑有机的结合起来,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

会计工作绝不应是单纯的记账算账,而是能够提供并解释会计信息,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这就要求高职毕业生必须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会计核算技能。会计知识的特点是直观性知识与非直观性知识共存,记账的技术方法是直观的,理解、解释和运用会计信息的知识是非直观的,并非只进行一次学习过程就可以完全掌握,只有采取一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螺旋式学习过程才能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例如,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企业账户体系,会熟练地运用复式记账法处理经济业务,我们在“账户与复式记账”单元中首先给出一个微型的会计循环,渗透出企业账户体系的基本框架。在“企业经营过程核算”一章,再教学生掌握会计核算运用的主要账户及其相互联系,在“会计凭证”一章,教学生把经济业务填制到凭证中,进一步巩固了账户与复式记账原理。在“账务处理程序”一章中,又给出一套经济业务让学生去做。经过这样四次循环往复的学习,培养其举一反三的能力。

编制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的核心内容。为了提高学习效果,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在教材第二章《会计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中就渗透出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雏形,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第九章讲授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之后,在讲授第十章时要求学生结合账务处理程序编制一套仿真的会计报表。如此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克服了编制会计报表这一难点。

现金流量表是会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会计报表之中难度最大的一个表,多数基础会计教材都省略了这个表,把现金流量表教学推给后续的财务会计课程。我们认为,这样处理不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因此采用如下做法:在《新编基础会计》教材中先用一套简单的经济业务,编制一个现金流量表雏形,使学生对现金流量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理解该表的编制原理,初步掌握该表的编制方法,等到学生在财务会计课程中学习真实的现金流量表时就不会感到生疏。

四、与会计从业资格和职称考试相沟通,为学生考取资格证书服务

财政部规定,任何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都必须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专业学生一般在毕业之前都需要通过这一考试。目前我国初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职务实行以考代评的制度,高职毕业生从事会计工作满两年即可参加助理会计师考试。上述两种考试的大纲均由财政部统一制定,两种考试在层次和内容上有所衔接。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应当与这两种考试相沟通。在目前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文凭证书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的体制下,教学工作为了更加有效的服务学生,只能主动向职业资格证书靠拢或看齐,跟踪证书考试大纲的变化,适时对教材进行修订,使教学内容涵盖证书考试的内容,重要的定义与名词术语的表达尽可能相统一,理论观点要尽可能相一致,会计实务所涉及的范围与类型要达到证书考试的要求。也可以尝试构建“证书导向”的课改体系,或实行“以证代考”的考试方法改革。但是应当注意两点,第一,与证书考试相衔接指的是整个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而言,并非只是《基础会计》一门课程,不能把证书考试的内容都照搬到《基础会计》中来而忘记了它只是一门入门课程。第二,不能片面地把考证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而忽视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应当认识到,整个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内涵是大于证书考试内涵的。就目前证书考试的内容和方法而言反而有其局限性,不能如实反映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水平,不能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依据。

五、借鉴国外会计教材的有益成果

会计教材想要做出精品,不仅需要吸收国内会计教材建设的优秀成果,而且需要借鉴国外会计教材的有益经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会计处理经济业务的标准和程序也趋向国际化。我国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并正在走向全面趋同。会计实务的国际化必然要求会计教育也要与世界保持沟通,在会计人才的培养标准、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相互借鉴,教材建设也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开展双语教学,使用国外原版会计教材,是研究借鉴国外教材的极好机会,我们在商务英语专业基础会计课和会计专业的专业英语课教学中,使用了英国伦敦工商会计考试局(LCCIEB)编写的会计资格证书考试用书《簿记学》(《how to pass book-keeping》)教材,我们还研究了美国原版教材《会计学原理(第19版)》(《Principles of Accounting》)、《会计学(第21版)》(《Accounting》)、《会计学基础(第9版)》(《Essentials of Accounting》)等。我们在《新编基础会计》中运用的“实例渗透”写作方法就是来自于国外的经验。在中外会计教材比较研究中,我们感受到,会计教材中的会计理论教学内容亟需更新,诸如“会计对象”之类上世纪五十年代从前苏联照搬过来的会计理论现在依旧在讲。会计教材还缺乏基于教学对象的针对性、适用性。中职教材、高职教材甚至本科教材几乎是千篇一律,层次特点不突出。职业教育教材不过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特色不鲜明。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我们视野狭窄,缺乏创新精神,没有跳出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唯书”、“唯上”的僵化思维习惯。因此,要搞好教学和教材改革,必须有国际化视野,解放思想,大兴创新之风。

新编数学教材 篇2

生物教材结构分为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结构,思想品德结构。对前者,研究的较多,较深,而对后两者的 研究却不多见。对生物教材中如何体现能力的培养多见于从生物教材表述角度来探讨,而把能力培养在生物教 材中如何以结构形式反映出来却很少研究。新编高中生物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应当 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特性。根据国家教委制订的新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关于加强能力培养的要求,进行对教材 能力培养结构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试对教材能力培养结构的构建以及其在教材中如何体现的问题做一些初步 探讨。

一、生物教材能力培养结构的构成

教材的能力培养结构反映的是教材知识内容的有机组合与排列,它包含了对学生理解、应用、分析、综合 、评价生物知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教材中,知识结构是外显的,而能力培养结构是内隐的,那么这种内隐 的能力培养结构是怎样构成的呢?

新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规定生物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研究能 力、创造能力。其中前四种能力培养是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规定的。根据心理学的研究,高中学生的抽 象逻辑思维已达到较高水平,所以这个规定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也符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六种能力反映在教材中并不是同一层次,有的是基本能力,有的是具体能力,有的是综合能力。我们运用 层次结构论与认知结构论对这六种能力进行分析,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把教材的能力培养分成三个层 次。

第一层次 学生的学习首先是对教材中科学概念的认识、理解、运用和评价,所以认识、理解、运用和评 价概念的能力就是教材中能力培养结构的基本要素。具体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四种能力构成。 这四种基本能力培养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统一进行。其中思维力的培养是核心。

第二层次 由教材能力培养结构基本要素组合形成第二层次的具体能力。也就是对由一个基本概念为中心 的部分概念组合的生物知识子系统的认识、理解、运用与评价的能力。具体包括:

1.观察、分析生物现象与生物结构特征的能力;

2.阅读、理解生物课文与资料的能力;

3.应用生物理论于实践的能力;

4.进行实验设计与操作的能力(包括实验与课外活动);

5.获得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

这一层次能力结构越齐全,学生获得生物知识的本领就越大。

第三层次 在第二层次基础上,形成了对生物知识整体的分析、概括、评价的能力。包括:

1.建立生物知识体系的能力;

2.总结和运用生物科学规律的能力;

3.评价人与生物科学关系的能力;

4.参加生物科学研究的能力;

5.解决有关生物方面问题的能力;

这一层次是教材能力培养结构的最高层次,也是多种具体能力的综合体现。

教材能力培养结构模式如图,从图中看出上述三层结构是一个整体,是一个连续过程,不可截然分开。没 有第一层结构就不可能有第二层,第三层;而第二、第三层结构的发展也促进第一层基本能力的提高。从图中 还可看出思维能力是构建各层能力的核心。所以教材的编写无论是对生物概念的表述,还是对生物知识体系的 组合,都要反映思维能力的培养。

附图{图}

二、新教材的编写应以教材能力培养结构为依据

生物教材是课文、作业、图像三大系统的有机结合。

课文系统

根据前面叙述的能力培养结构的构成,课文系统应从三个方面来反映这种结构。

1.概念的表述 高中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教材的能力培养仍然以基本能力培养为基础。高中生思维虽然 以抽象思维为主,但学习生物学还必须以形象思维为基础。所以,课文的文字语言应生动、形象,应改变现行 教材说明式文字过多,而缺乏生动的描述性文字的现象。但高中教育又不同于初中教育,应当以培养思维力为 主。因此课文的表述应富有启发性与研究性。现行教材概念过多,记忆性东西过多,而启疑太少。如《新陈代 谢概述》一节内容,需记忆的概念和定义近二十个,这只能加大学生记忆负担,造成学生的机械记忆,很难体 现基本能力的培养。所以新教材应分散难点,避免概念与定义的大量堆积。对知识的成因、规律表述时,少用 直叙式,而多采用启发式,让学生自己“发现”。

2.课文和子系统 部分概念的系统组合,在课文中的表现形式是一章,或一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组织 、排列应依据教材能力培养结构的第二层次来编写。新教材课文子系统编排应体现“手脑结合”,“手眼结合 ”,“实验与理论结合”,“传授知识与指导学生自学结合”的原则。改变现教材的概念――说明;或事实― ―概念――说明的单一编写模式。应采用事实(现象或生活实际)――问题――讨论――概念――应用;实验 ――现象――分析――结论;问题――自学――概念;观察――问题――分析――结论等编写模式。

3.课文系统 由课文子系统构成。课文系统要反映教材的能力培养结构,应体现以下几个特性:

1)整体性 指教材课文系统编排应根据教材能力培养整体结构进行。教材能力培养结构在课文系统中应 有层次的、完整的体现。

2)实验性 生物学科是一门很强的实验性学科, 这一点在整个课文中应有体现。每一个概念或定义的出 现,都应尽可能在课文中包含着它的实验或现象发生过程的简单介绍。这样编排可使学生懂得“重视观察与实 验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特征。”

3)方法性 现行高中生物教材忽视了对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介绍。而高中生物学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内 容就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研究能力。新教材的课文编写应体现“知识体系与方法体系结合”的原则,反映出生物 科学研究的规律与层次。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是问题――假说――实验――分析――结论。不同类型的研 究内容有不同的具体研究方法。如对生物宏观与微观问题的研究;对某生物现象与本质的`研究等等。对这些不 同层次的研究方法介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4)开放性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是开放的。 课文系统也不例外。生物教材的课文系统与外界交流主要 有两方面:一是与其它学科之问的横向联系,如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知识。例如在新陈代谢的内容 中可渗透物理的“物质不灭定律”的内容。二是与课外活动的联系,包括社会、生活、电视、杂志等。如利用 生物能开发新能源,改良品种提高粮食产量,利用微生物分解垃圾等。这种开放性在课文中表现的越丰富,越 有利于教材能力培养结构的构成。这是能力培养特性所决定的,能力的培养“是通过许多因素共同起作用而实 现的”。

图像系统

图像系统也从三方面来体现能力培养结构。

1.图像的数量与类型 参照国外高中生物教材的图像系统,建议我国新教材应加大图像量。图像与课文之 比应是1∶1.5,并且形式多种多样:彩图、黑白图、简图、照片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与想象力。

2.图像的内容 高中生物教材图像的作用与初中的不同,不仅仅是印证课文中的说明,或仅限于使学生识 别图的各部分名称和理解某些生物发生发展过程,而应是把识图与培养比较、分析等思维能力,培养研究与实 验等动手能力结合起来,如在《新陈代谢概述》中,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概念可用模式图来表示,让学生根据 图解来归纳出两者的特点与区别。再如新教材应有介绍科学研究过程与方法或研究装置的图像内容。这些都有 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实验能力、研究能力的培养。

3.图像系统 横向表现在与课文系统,作业系统的有机结合。图像与课文结合模式有多种,如文字说明― ―图像验证;图像展示问题――文字指导学生回答;还有图――文字――图――文字的边观察、边提示的连续 结合模式。图像应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如现行教材彩图十四、十五因缺乏必要的文字说明,使该图的使用价 值不大。图像系统应渗透到作业系统中,可根据图来提问题。竖向表现在教材中的图像配合与配套上。如彩图 与黑白图的配套;真实照片与模式图的配套;单个图与连续图的配套,局部图与整体图的配套等。

作业系统

高中生物教材的作业系统应由实验,演示实验,课内思考,课后练习,课外活动几部分构成。它是能力培 养结构的直接反映。无论哪种类型作业,其内容都应反映出思维性与层次化。应加大获得新知识的实验与演示 实验。作业提问形式应是“为什么……”,或“怎样……”,而不仅是“……是什么?”。作业内容应有概念 问答题,设计实验过程或方法,解释生物现象与机理,运用理论于实验的问题,归纳知识体系与总结知识特征 ,阐述个人对有关生物内容的看法与态度。如在“生物的变异”内容中提出“你对生物遗传科学发展前景有何 预测?”这些内容是从单一概念掌握到某一类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再到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总结,即从微观到宏 观。相对于教材中的能力培养结构,作业系统也应反映出三个层次来。

新编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特点分析 篇3

关键词:新编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特点;分析研究

教材是上课时必不可少的教学材料,也是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重要工具。所以,教材的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我國教育发展的同时,也特别注重教材的编写。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初中生物教材也有所改变,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更好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新编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特点展开的分析讨论,并且对教师教学产生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一、新编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的特点

1、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新编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是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改编的,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新编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具有很大的新意,它积极落实了新课标的要求,初中生物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在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提升了自己的探究能力,并且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生物教材中,其内容都是一些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的理论,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但是新编人教版生物教材改变了这一现象,它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对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也体现出教学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编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的表现形式很独特,图文并茂,并且附上了很多的颜色,这一特点很吸引学生的眼球。在生物教学课堂上,教师所讲解的一些内容学生不能理解的时候,就可以参照书上的图文进行理解,这样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加直观。比如在学习一种昆虫的时候,教师对昆虫的结构描述很模糊,学生很难理解,那么就可以通过观察教材中的昆虫结构圖进行学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此节内容的理解。另外,生物教材中的内容都是跟我们的生活相关的,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就会相对轻松一些,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探究性学习。教材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所以设计了多个模块,通过多种不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锻炼。在教材中,有“观察与思考”模块,设计此模块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同时还设计了“资料分析”模块,这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另外,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对教材进行初步的了解,等到学生对教材的内容看完以后,教师再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理解的程度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学习空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编初中生物教材特点对教师教学产生的影响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突破重难点。在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学生学好一堂课的重要环节,另外,新编教材也具有很大的特点,和传统的教材相比较来说也具有很大的优势。虽然有些内容变得比较难理解,但是图文并茂的特点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教材插入的一些图片,都是通过编者深思熟虑过后得来的,并不是随意编写的,因此,教师要对图片的意图进行深入了解,理解编者的用意,然后根据教材内容对教学方案进行合理的设计,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教学生,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以此来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举例来说,对“营养合理”这一节进行学习的时候,首先教师应该通过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面包是否可以代替正餐食用?营养是否合理?这个问题是比较符合生活实际的,学生在来不及吃饭的情况下,都会把面包当作代替品填饱肚子,那么学生就会有很大的兴趣去了解这个问题。

2、灵活使用案例教学。使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同时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案例教学法是目前为止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并且使用这种方法具有显著的效果。在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要注意案例的选择和使用,首先要选择和所讲内容相符合的案例,然后再考虑这种案例是否具有代表性。首先,教师应该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在为学生揭晓问题答案的时候,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列举一个典型的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所学知识。举例来说,在学习“生物链”时,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对生态系统进行了解:水稻→稻螟虫→青蛙→ 蛇,他们之间形成了一个生物链,这样将形成生物链的具体生物列举出来,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了。

三、结语

教材是上课时必不可少的教学材料,也是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重要工具。所以,教材的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新编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的特点是值得我们进行分析探讨的,生物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很好的掌握与理解,才能够更好的利用教材,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本文就是对新编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特点以及对教师教学产生的影响进行的分析研究,希望能够提高生物教学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玉玲.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培养[J].文教资料,2007(8):186-187.

[2] 孔爱华.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探微[J].生物学通报,2002(11):48-49.

[3] 丁湘宁.研究性学习与初中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研究[J].网络科技时代,2007(8):62-63.

[4] 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生物学(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新编数学教材 篇4

首先, 音乐教育这门学科是一个交叉性的学科, 它与哲学、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谢嘉辛说过用人类学的概念来看音乐教材或者作品我们需要看到的不仅仅是音乐的本身, 更重要的是探究它背后隐藏着的“文化”, 把目光转移到音乐产生和制作的文化背景上, 才能更好的去把握音乐的本质与意义, 所以我们在分析教材的之后也要同时看到它包含的文化底蕴。其次, 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将音乐作为文化教育的一种手段, 从而能学生才能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音乐教育的文化目标就是要承担起传承古今中外优秀音乐文化尤其是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使命。在21世纪全球化趋势日益彰显的今天,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逐渐成为了一种社会浪潮, 音乐教育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目前美国的教育者们在进行教育的过程当中已经不再只是单纯地去注重知识与技能了, 更重要的是让同学通过音乐学习去了解文化了解历史, 那么中国也应该建立一种文化教育的概念。2011版新课标出来以后, 教材也随之进行了改革。我所要研究的对象就是教材中的文化特征, 以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的小学音乐教材为例。

二、小学音乐教材的特征

1. 曲目选择的本土化

最新的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是目前使用最广泛也最具影响力的教材之一, 我所属的安徽省芜湖市所使用的就是人音版的教材。教材中曲目选择的本土化含义其实包含两个本土化, 一个是相对于世界来说的中国传统音乐, 一个是更小范围的国内地方音乐。在这套1-6年级十二本的教材当中有七十多首首来自于我国各少数民族以及地方的民歌。民族涉及广泛包括新疆维吾尔族, 新疆柯尔克孜族、新疆塔塔尔族、蒙古族, 藏族、彝族、仡佬族、云南纳西族、壮族、云南哈尼族、土家族。地方民族也是搜集了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包括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吉林、山东、陕西、湖北、云南、台湾地区的民歌, 甚至北京当地的童谣也被吸收进了教材。另外教材中还有两个亮点一个就是古诗新唱, 中国的古诗词文化可以说是博大精深, 古诗词谱上朗朗上口的旋律, 让学生生从一年级就开始以他们最感兴趣的方式去学习枯燥无味的诗词从而能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典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还有一个就是京剧进课堂, 在五年级上册的第八课中就选择了《踏雪寻梅》和《打虎上山》两个片段, 国粹是经典, 教材是传承经典最好的载体。

2. 教材内容的多元化

新编人音版的小学音乐教材中不仅仅包括了中国非常多的优秀文化, 在强调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当下教材当中大量的使用了世界各地各民族的优秀音乐。比如教材中收录了挪威、德国、法国、巴西、英国、美国、日本、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民族的一百二十多首歌曲, 与中国乐曲不同的是这些歌曲中简单地用于教学, 难懂的像交响曲或者协奏曲来说就只能作为欣赏和聆听曲目了, 但是这也为我们营造了一个高雅的艺术氛围。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灌输一种世界平等的音乐观, 让孩子们知道世界有很多同本民族一样很好的音乐, 但是不同的音乐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音乐的好坏。

3.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人音版新教材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关于教学方式已经不仅仅是局限在过去的“教师教、学生学”的状态了。以前老师一上课就教学生唱歌, 唱会了就算完成任务, 现在不一样, 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引导者与合作者。最新的教材加入了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合作式地去实践音乐, 用音乐剧的表演方式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音乐, 作曲家的成长故事以及乐曲的创作背景也大量地引进到课本中来。在学习音乐的同时我们希望培养的是学生学习的能力以及人文修养。同时很多中国乐器以及西洋乐器也纷纷进入孩子们的眼帘, 他们因为好奇心会去问会去思考, 老师在这个时候抓住机会灌输给他们的知识点便很容易印刻在记忆中, 根深蒂固。这样不同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上课的效率, 新课标中一再强调的审美性与实践性也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三、结语

上一篇:成长机会下一篇: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