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专业

2024-07-31

武术专业(精选十篇)

武术专业 篇1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武术表演专业选材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中国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以及Google学术搜索引擎等的检索, 以“武术”、“表演”、“武术表演”、“选材”为关键词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和重要信息, 并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

本文对武术表演方向和表演艺术方向的教授专家进行了访谈, 主要有上海体育学院刘同为教授、王三副教授、著名功夫电影导演唐季礼老师、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康爱石老师等, 了解他们对武术表演专业选材的认识和看法, 听取他们的相关意见与建议。

1.2.3 问卷调查法

本文首先以2013年上海体育学院武术表演方向招生指标为蓝本进行了问卷的初步设计, 再通过对从事民族传统体育、表演艺术等方面的专家教授进行访谈, 听取相关问卷意见和建议, 对问卷进行了多次修改。本文对上海体育学院武术表演专业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60份, 回收问卷60份, 剔除遗漏项目过多的问卷后, 最终有效问卷54份, 有效率为90%。

1.2.4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测试获得的数据和测试结果进行描述和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武术表演专业发展现状

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 以具有技击内涵的动作为基本内容, 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民族体育[1]。什么是表演?这个问题恐伯很少有人回答上来。我国《著作权法》关于表演的规定是极为简单的。表演是以声、形等形式将作品公开表现出来的活动[2]。武术表演是一种“能够传递信息及观念的显意符号系统”[3]的身体语言, 以人体姿态、表情、造型和肢体动作过程为主要表现手段, 让人纯粹通过视觉来体验事件、性格、感情、情绪, 甚至思想[4]。所以武术表演着重于观赏性, 它不仅在演练中要保留实用技击精髓, 讲究攻防有致、进退有序、节奏鲜明[5], 来体现功力美、动作美、节奏美、技击运动美, 而且在表演编排上还要表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 使得表演更具有观赏性、审美性、感染性、震撼性[6]。

武术表演历史悠久, 从远古时期的“干戚舞”, 周代的“大武舞”, 到鸿门宴的“项庄舞剑”, 汉代的“巴渝舞”, 到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单人艺术化表演———“力士舞”, 唐代的“秦王破阵乐”, 到宋代的“打套子”、“舞蛮牌”等, 此时的武术表演已成相当规模, 双方打斗很有分寸, 只是“作夺刀击刺之百端姿态”而已。到元代虽然实行了“禁武”政策, 但武戏却在杂剧的舞台上得到发展与传承[7]。明清时期, 各武术流派确立, 各流派的武术招法以套路形式大量出现, 武术在众多各具特色的套路的演练表演中广泛流传于社会各个阶层。至民国时, 武术被纳入了体育范畴, 在各级学校中的演练和在社会上的表演成了当时振奋国人心志的一剂良方, 中国的武术表演队还曾在1936年德国柏林举办的第11届奥运会期间进行表演, 并广受欧洲观众的欢迎。新中国成立后, 武术表演从当初的江湖卖艺转移到影视剧和舞台剧当中, 如《一代宗师》、《叶问》、《风中少林》、《功夫诗九卷》等, 深受观众喜爱。

武术表演专业于2012年上海体育学院招收全国第一批学生, 随后沈阳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也相继开设此专业。目标是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掌握武术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巧, 具备较强的表演实践能力, 能够在动作类影视、舞台演艺、体育艺术教学等工作中从事表演、动作创意、动作指导、教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目标[8]。从市场角度看, 武术演艺具有影视、综艺类演艺、网络游戏和武术艺术教育等方面的需求。而武术在动作类影视中, 从工作性质来看就有:动作演员、动作导演、武术指导、武行、特技替身五种类型。通过表1调查发现, 人们普遍对武术表演专业还认识不深, 主要是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得知武术表演专业, 其中有1/4从未听说过武术表演专业, 武术表演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 为了深入人心, 选材是所有工作的基础, 那到底选择什么样的人才进行培养, 才能达到这预定目标呢?本文通过对2013年上海体育学院武术表演方向招生指标分析发现, 初试主要测试考生的形体形象以及语言能力, 其中形象占40%, 形体表现和语言能力均占30%, 如表2, 复试主要测试考生的艺术表现力, 其中武术动作表演占40%, 台词朗诵和即兴表演各占30%, 如表3。从中可以看出, 做一名演员, 首先外在形象是很重要的。但要做一名武术演员, 不仅要具备普通演员所具备的条件 (良好的外在形象) , 还要具备武术演员特有的武术动作的表演能力。对于武术演员, 在艺术表现方面, 台词朗诵及即兴表演能力虽很重要, 但武术动作的表演更为重要, 也从中得出武术的基本能力对武术演员的重要性。本文以2013年上海体育学院武术表演方向招生指标为蓝本, 又经过专家访谈、文献查阅, 对武术表演指标进行了进一步细化与研究。

2.2 武术表演专业选材时外在形象分析研究

2.2.1 武术表演专业选材时五官分析研究

表4调查显示, 认为选材时五官形象非常重要的占18.5%, 认为重要的占59.3%。戏剧圈中有句名言:“一身之戏在于脸, 一脸之戏在于眼”, 眼睛能反映人的内心思想感情, 人可以借助眼睛去行动、说话。眼睛具有独特的表现意义[9]。武术作为我国的国术, 长久以来“精、气、神”是武术选材的基本要求, 武术有句谚语是说“眼大无神, 庙里泥人”, 眼无神, 武术表演时就难以表现出武术的气质、意识、神采、韵味等内在的东西。所以, 在武术表演专业选材时对眼神应有严格的要求。

在选材时, 除了对其五官进行主观目测, 对于眼神的考察可以通过一些小测验对选材对象进行测试。如武术中比较传统的摆头练习, 看选材对象摆头时是否准确、迅速、眼神不散精神集中;或者是通过一些表演看被测者的反应、表情和感觉, 如考官可以给选材对象规定场景, 让其表演, 观其反应。

2.2.2 武术表演专业选材时体形分析研究

“形”, 指“武术运动中人的整体外部形象或形态”, 在选材时, 选材对象的体形应具有健康体魄, 肌肉匀称健美, 线条优美和谐, 举手投足皆显现着朝气蓬勃的旺盛生命力, 展示给人们自然、健康的生命之美。本文对选材者的体形进行了调查。

表5调查发现, 认为体形非常重要的占29.6%, 认为重要的占51.9%。问卷进一步对选材时的男生、女生的身高和体重进行了调查。

从表6、7、8、9结果显示, 选材时对于男生的理想身高, 48.1%的人选择了170cm, 22.2%的人选择了175cm;对于女生的理想身高, 59.3%选择了160cm, 29.6%选择了165cm。选材时对于男生的理想体重, 48.1%选择了60±5KG, 37%选择了65±5KG;对于女生的理想体重, 59.3%选择了50±5KG;29.6%选择了45±5KG。

当然, 选材时体形的比例不仅仅是身高与体重的比例, 身材比例还包括腿长比例、头身比例、三围比例和纵横比例 (身高除以肩宽与臀宽的平均值) , 但选材时, 身高与体重的比例是衡量体形的基础, 在身高与体重比例合适范围内, 可由考官目测其它身材比例。

2.3 武术表演专业选材时内在素质分析研究

本文对问卷中的多项选择进行多重响应分析, 从表10中可以看出除了形体个案百分比占48.1%, 艺术文化素养占了40.7%, 气质占了29.6%。这说明在选材时, 注重选材对象的内在素质也是很重要的。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分析。

首先, 选材时, 选材对象具备好的形体和形象是重要的, 但是如果缺少内在气质, 那表现出来的只能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 拥有良好的内在气质是每位武术表演者的基本要求。内在气质, 是指表演者生物基础上形成的性格特质与其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审美情趣、道德品质以及意志力等相互交融、综合的总和。气质是一种美, 就武术表演者而言, 气质属于表演美学的范畴, 它指演员在表演时的整体艺术形象及良好的艺术感觉, 即表演者在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时所显现出来的那种无形的“精、气、神”。气质是观众最先欣赏到的武术表演者艺术修养的表象, 所以说, 表演成功与否, 气质是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其次, 选材时还要注意选材对象是否拥有丰富的内心情感。正所谓“声无情声虽美则淡如自水, 声有情声似有生动人心弦”, 有情的表演才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最后, 选材时还应注意选材对象的文化艺术修养。正所谓:“汝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文化艺术修养是武术表演技能的基础。“腹有诗书气自华”, 知识能够让生命进入更深刻的内层, 使心灵放出奕奕的神采, 使人的气质与风度显现光彩。

2.4 武术表演专业选材时专业能力分析研究

武术表演专业的毕业后的方向既然可能是动作演员、动作导演、武术指导、武行、特技替身, 那么就要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

2.4.1 武术表演专业选材时武术能力的分析研究

那么在考察过选材对象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后, 就应该对其专业能力进行考察, 既然是武术表演专业, 那么就应该先考察其武术专业能力。

对武术能力重要性的调查显示, 选择武术能力重要的占48.1%, 非常重要占29.6%。为了进一步对武术能力细化,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以及专家访谈, 最终选取了身体素质、反应能力、动作造型、跌扑动作、高难度空中动作、身法、协调能力、基本功八个基本因素。 (见表12)

问卷调查对八个因素重要性进行了排序, 本文通过对重要性的程度进行了1~8等级赋值, 1表示最重要, 1~8重要性为降序, 最终通过描述性统计进行分析, 均值越低表示重要性越高。结果显示, 对重要性的降序为:动作造型-反应能力-身体素质-协调能力-节奏韵律-身法-跌扑动作-高难度空中动作。本文对以上结果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2.4.1. 1 选材时, 要注意武术动作的“形”美

“形”指“武术运动中人的整体外部形象或形态, 它可以是一个完整动作的静止形象, 也可以是动作过程中人的整体运动形态”, 既包括腾空瞬间的造型, 又包括动作与动作的组合形态和整套动作的结构形态。“形”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动态美, 指套路演练过程中肢体在空间完成各种动作时所构成的瞬间形态, “包括弧形, 折线和直线等”相对运动的美;另一种是静态美, “指套路中动作与动作之间那些短暂相对静止的定势造型美”[10]。

2.4.1. 2 具备一个好的身体素质是基础

武术运动属于综合性体育运动, 对选材对象身体素质的要求是全面的。那怎么才能看出其是否有好的身体素质呢, 比如测试爆发力的短跑, 测弹跳力的跳远、摸高, 测柔韧性的劈叉、下腰, 测灵活性的肩、踝关节的活动度, 测反应速度、测平衡能力, 不仅如此还要测试心理素质。

2.4.1. 3 选材时, 要注意武术中的“韵律”美

武术的演练既然有动态美和静态美, 那么它们之间会存在一种“韵律”, 如同一曲优美的乐章, 其音调的高低轻重、长短急缓, 抑扬顿挫的精妙组合[11]。这种韵律不仅能充分表现武术攻防技击中矛盾的激烈性和协调性, 更能给人以变化清晰, 层次分明的美感。这个“韵”就是武术套路中的节奏变化, 即所谓的“十二型”, 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快如风、缓如鹰、重如铁、轻如叶、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

2.4.1. 4 选材时, 基本功及难度动作的考察是必要的

由于未来的工作很可能是动作演员、动作导演、武术指导、武行、特技替身, 那么其基本功及难度动作即为自己的“口袋书”。可以观察其基本功的动作规范、劲力;空中难度动作能否完成并平稳落地, 如旋风脚、腾空摆莲、旋子、空翻类动作等;跌扑动作, 是否能做到顺势而跌, 旋即而起, 卧地而击, 高翻低滚, 起伏闪避, 一气呵成, 如抢背、盘腿跌、摔剪、乌龙绞柱、虎扑、扑地蹦、鲤鱼打挺、腾空双侧踹、腾空盘腿360°侧扑等。

2.4.1. 5 选材时, 要注意演练时的武术意识

所谓武术意识, 是指运动员在演练套路过程中为追求攻防技击和艺术表演的效果而选择身体活动方式的自觉心理活动过程。它表现运动员对具有攻防含义的动作技术和在表演艺术上的全面认识与深刻理解, 并让内在的精神通过形体的动作得以反映[12]。我国武术家蔡龙云先生从演练者表现的角度指出:“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充满战斗的场合里, 才能完美地表现套路运动”。从演练者来讲, 只有身临其境地表现, 方能体现出套路对格斗动作的艺术化处理和加工[13]。这种内在与外在的认识和反映, 进一步形成了武术表演的意境美。

2.4.2 武术表演专业选材时表演能力的分析研究

作为武术表演专业的学生, 表演能力是专项能力之一。本文通过查阅文献与专家访谈, 对影响表演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 最终确立为舞台表现力、语言能力 (台词) 、模仿能力、记忆能力、想象创造能力、对台词的理解力和对场景的理解力七个因素。

从表13结果显示看出, 舞台表现力, 认为非常重要的占44.4%, 重要占37%, 共占81.4%;语言表达能力, 认为非常重要的占44.4%, 重要占40.7%, 共占85.1%;模仿能力, 认为非常重要的占33.3%, 重要占44.4%, 共占77.7%;记忆能力, 认为非常重要的占40.7%, 重要占48.1%, 共占88.8%;想象创造能力, 认为非常重要的占33.3%, 重要占44.4%, 共占77.7%;台词理解能力, 认为非常重要的占40.7%, 重要占25.9%共占66.6%;场景理解能力, 认为非常重要的占40.7%, 重要占40.7%, 共占81.4%。本文对以上因素做了进一步分析研究。

2.4.2. 1 表现能力具有一定的直接性

选材时, 充分观察选材对象的表现力。形体的表现能力, 是对外界影响和自然现象, 以及某种特定环境的感受在外部形体上的反应。外部形体表现的是内心对外来刺激的感受。制造某种环境气氛, 要求考生运用身体来表现内心的感受, 允许夸张, 但尽可能避免舞蹈化动作[17]。动作的反应能力看考生是否在有限时间内较快地、较准确地用形体反应出动作的大致轮廓和基本风格。如选择两个或多个不同风格、不同韵律的练习或动作串, 先看2~3遍, 然后让考生单独做, 检查考生能否迅速反应并较为准确地做出动作。形体的控制能力, 舞台上的一切都是假定的, 需要靠演员准确的、有控制的形体动作来给观众以真实感。同时, 舞台上的搏斗、击打、滚爬等技巧动作, 是以虚代实、以假乱真的, 只有具备一定形体控制能力, 在舞台上的形体动作才可能达到准确、真实。如出题做个练习, 比如打球、打斗 (形体动作幅度大一些的练习) , 然后要求考生以慢速动作的形式重复做一次刚才所做的练习, 要求动作始终绵绵不断, 节奏均匀, 从动作与动作转换的运动过程中, 考查考生的形体控制能力。

2.4.2. 2 语言是内心动作的结果, 也是内心动作的开始

在话剧舞台上和影视作品中, 语言是交代情节、揭示思想、展现冲突、刻画人物、感染观众的重要手段。演员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必须声形合一。表演专业一般通过对朗诵的考查, 来了解考生的声音条件及其基本表现力, 还可以了解考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人物的塑造能力、内心情感的表达能力、语言节奏的把握能力等演员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一般表现在四个方面:标准的普通话;良好的声音条件;吐字清楚、口齿伶俐;对作品有一定的理解与表现能力[15]。

2.4.2. 3 模仿能力和记忆能力是表演的必备条件

选材时, 考察选材对象是否有一定模仿能力和记忆能力。武术动作复杂多变, 可选择高低快慢变化大的2~3个组合, 让选材对象跟着练2~3遍, 来考察其“技能学习能力”和“动觉记忆”及“节奏感”等。情绪记忆是一种演员表演时为找到准确的角色内心感觉所采用的“借用的技巧”。情绪记忆就是对于生活中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情感、情绪感受的记忆。借以调动自己的感觉与情绪情感, 使这一情感情绪得到符合特定情境的体现。如何准备情绪记忆?斯坦尼斯拉夫斯讲:“从现实生活中, 也从书本、艺术、科学和各种知识中, 从旅行中、从博物馆中, 而最主要的是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去获取这些材料。”情绪记忆可以从规定情境中考查[16]。

2.4.2. 4 心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

选材时, 应考察选材对象是否有表演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想象是以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积累为基础, 以对生活具体、深刻的感受为依据, 而不是胡思乱想, 想入非非。它首先意味着能用内心视觉去看到想要看到的东西, 能用内心的听觉去听到想要听到的声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只要你用内心视觉看到熟识的环境, 你便感到这种环境的气氛, 于是和动作地点有关的熟悉的思想便立刻在你心里活跃起来了。从思想产生了情感和体验, 接踵而来的就是内在的动作欲求[14]。”拥有好的想象力, 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引发出相应的情绪体验, 有句广告词说得好“心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在选材中, 表演小品是检验考生想象力的重要手段。如环境命题、规定情境的命题等。

3 结论

(1) 武术表演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 目前人们对其认识还不深, 调查显示人们主要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获取关于武术表演专业的信息, 在调查人群中有1/4从未听说过武术表演专业。

(2) 通过对于选材时外在形象的调查发现, 77.8%认为五官形象重要;81.5%认为体形重要;选材时对于男生的理想身高为170cm, 对于女生的理想身高为160cm;选材时对于男生的理想体重为60±5KG;对于女生的理想体重为50±5KG。

(3) 通过对选材时内在素质的调查发现, 对于内在素质的考查主要从选材对象的气质、是否有丰富的情感以及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 作为武术表演专业的考生, 对武术史、武术表演史及表演史应该有一定的了解。

武术专业书文献综述 篇2

武 术 专 业 书 籍 文 献 综 述

姓 单日

名: 李 长 英

位: 寿 县 大 店 初 级 中 学

期: 2 0 1 4 年 4 月1 0 日

武术专业书籍文献综述

摘要:近30年武术专业书籍整体呈现数量多,分布广,但层次结构不太合理的特征。其中武术专业书籍以内家拳著作为多,外家拳为少;以技战术为多,传统武术文化类为少;以地域中部多,边远少数民族为少;著书者以体育学院教师以及武术名家为多,文化大家为少。出版社主要是人民体育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其结果是学者少研究者少,大量的书籍都是“枝叶繁茂,却同属一根”,缺乏“独树一帜”的创意。

关键词 :武术 书籍 综述 前言

本文以近30年我国武术专业书籍的数量,分布及其主要呈现的特征为研究理论的出发点,把收集的到的太极拳类书籍424册、八卦掌类书籍47册、形意拳类书籍41册、少林拳类书籍33册、八极拳类书籍14册、剑术21册刀术12册、棍术8册、枪术11册、武术史类书籍9册、武术文化类书籍5册、武术教程3册、武术概论1册经过整理、归类、删繁就简、去同存异,运用统计、归纳等方法对武术类书籍进行综述并提出自己的拙见,以利于武术书籍的编撰、出版、研究之借鉴。武术专业书籍的分类结构

1.1近30年武术专业书籍丰产的原因

武术的发展在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特色,在欧洲主要以近代的拳击为发展前沿;在日本以相扑、柔道、空手道、合气道以及剑道为武术的运动形式;法国、巴西以腿拳道、柔术为武术的外显趋向;在韩国、泰国主要是以礼节为著称的跆拳道和以肘、膝为搏杀技的泰拳为运动形式。然而,如果要论及武术,世界各国的武术爱好者都会想到中国武术,意识流的把中国武术确定为世界武术的代名词。这是什么原因呢?其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中国武术是有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内涵,中国武术是在悠久的中国儒家、道家、佛家等含有哲学道理的理论体系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中国武术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要使武术有文化底蕴就必须要有历史的记载,要有历史的记载就必须要有文献的挖掘和整理,由此一来,著书立传也就成了理所当然。

1.2近30年武术专业书籍的种类、出版社、册数概述

近30年武术专业书籍整体呈现数量多,分布广,层次结构合理的特征。其中武术专业书籍以内家拳著作为多,外家拳为少;以技战术为多,传统武术文化类为少;以地域中部多,边远少数民族为少;著书者以体育学院教师以及武术名家为多,文化大家为少。出版社主要是人民体育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武术专业书籍数量非常庞大,拳术类:太极拳类书籍有113册,占去了武术书籍的半壁江山。八卦掌类书籍有28册;形意拳类书籍19册;少林拳类14册;八极拳类9册。器械类:剑术9册;刀术3册;枪术3册;棍术2册。武术史类7册;武术文化类5册;武术教程类3册;武术概论类1册(以上数据经过笔者筛选、整理相同或相近的书籍名后统计得出)。内家拳类武术专业书籍综述

2.1 内家拳类武术专业书籍的特征

内家拳类武术书籍主要以太极拳为代表,因为太极拳等内家拳的运动特征是刚柔相济、圆活舒展,极其融合中国的儒、释、道修心养性的特点,因此这一类拳倍受中老年人群的青睐。在书籍的撰写方面,由于每一位作者都是内家拳的爱好者,甚至有很多是多年的习练者,可以说对像太极拳这类内家拳的选编与整理,研究与习练都是他们的兴趣索然。如是以来内家拳类的书籍也就呈现出:“多”、“全”、“繁”、“杂”等特征。“多”指的是数量多,不管是太极拳还是八卦掌、形意拳的书籍数量都超过了每一种外家拳类书籍的数量;“全”是指涉及的面广,研究的类全。“繁”是指书籍的撰写的种类虽然很全,但是过犹不及,很多太极拳的书籍所涉猎的章节以及内容都是大同小异,没有什么创新点。例如,太极拳类书籍共有册数894册,但是去同存异以后也只不过是113册,如此看来,像内家拳类的热门拳种在全国范围内研究的比较多,而一些传统的优秀的濒临灭绝的武术拳种却很少有人问津。更有少数作品的内容大多是取值同类书籍的“枝枝叶叶”,失去了阅读及研究的价值。“杂”指的是没有系统性,研究一门武术在阐述它的时候不能“旁敲侧击”,更不能对其内涵和概念“繁杂”化。传统武术是我国的瑰宝,是岁月积淀下来的精华,“繁杂”使得原本对其内涵和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在阅读过这类武术书籍后就会发现内涵和概念会越来越模糊。2.2 内家拳类书籍分布的不均衡

从出版社和著书的作者可以分析得出,武术书籍的地域分布很不均衡。一般武术类书籍的出版社都是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印发的,其他类出版社几乎没有涉及到武术方面的书籍,这一点可以从侧面看出,武术书籍并没有受到大众的酷爱,其出版的意义在于少数武术爱好者的参考研究。至于武术书籍的作者大都是内家拳种的嫡传弟子所编撰,其结果是学者少研究者少,大量的书籍都是“枝叶繁茂,而同属一根”,很多都没有“独树一帜”的创意。外家拳及器械类武术书籍综述

3.1 技击重于理论的外家拳和器械类武术书籍的特征

在收集外家拳及器械类武术书籍的过程中发现,“技击”是此类书籍编撰的重点。特别是在分解动作时,常常会结合武术动作的运动轨迹而进行绘图,这就使图书图文并茂,给习练者带来很多的方便。其实不管是内家拳还是外家拳以及器械的书籍编撰,都应该有一定的理论支撑,而然而在外家拳和器械的书籍中很少有理论阐述,虽然图文并茂会给习练者带来很多方便,但是如果没有理论支撑也会让习练者只能习其形而不能研其意。

3.2 竞赛套路多于传统套路的外家拳和器械类武术书籍的特征

器械类武术书籍大多是为竞赛而编撰的,如《中国少林拳竞赛套路剑术》、《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刀术》等等。这些竞赛套路的书籍,既有利于武术运动员的演练又有利于大众群体武术爱好者们的练习。但是,武术运动过分的竞技化就会失去优秀且传统的部分。我国极力要使中华武术成为奥运会项目,但民意所示褒贬不一,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要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就必须要使中华武术具有竞技的标准,有竞技的标准就必须要改变中华武术的运动形式以及运动规则和竞赛规则,这样以来,中华武术也就失去了传统优秀的部分,完全的竞技化,完全的国际化了,其结果是“如奥不成,杀身成仁”,“赔了夫人又折兵”。武术文化类书籍综述

武术文化类书籍相对较多的是武术史类,其中以《中国武术史》为命名的就有6册,占武术文化类书籍的50%。相对较少的是武术文化研究类书籍。中华武术是建立在悠久的儒、释、道以及《易经》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的,理所当然的要用以上等文化理论作为著书的“基石”,可惜的是武术文化类书籍名家甚少,这就严重影响了武术文化的传播,又加上近年来“跆拳道”等外来武术文化的冲击,使中华武术的传播也渐离大众群体,失去了生存的空间。结束语

武术文化类书籍在近30年的时间里虽然取得了大丰收,但经过研究也不难发现,其在数量和编著者的分布上还存在很大的地域差异;在内家拳类、外家拳类、器械及武术文化类书籍的分层结构上还很不均衡,特别是近些年来武术界比较关注的,一是我国武术进奥,二是外来武术文化特别是“跆拳道文化”对我国武术文化传播与生存的冲击问题,让我们被动的发于深思。如果要使我国的武术文化重获新生,再次走进大众群体的心中,我们武术工作者必须集结所有的智慧和文化知识,从自身做起,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夯实武术文化素养,发扬优秀武术文化传统,著书立传要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为理论基石,把好武术文化书籍的编撰、出版关,使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播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太极拳拆架拆手》魏树人著 人民体育,出版日期: 2001年02月第1版。[2] 《八卦掌答疑》张全亮著 人民体育出版日期: 2005年01月第1版。[3] 《少林寺与少林拳》《少林寺与少林拳》编写组 广东教育出版1984年04月第1版。

武术专业 篇3

【摘 要】武术课程是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现行教学内容构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做好武术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对于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教学事业效能水平的保证和提升具有深刻的现实影响意义,本文围绕高职体育专业武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展开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武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传统文化现代传承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院体育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在高职院校体育院校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武术课程,不仅能够有效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还能为社会主义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稳定有效的支持条件。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想要切实提升其实际教学效果,必须逐步提升武术课程教学进程和教学质量状态的关切力度,针对传统教学模式持续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改良,促进学生在参与学习时间活动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对武术运动的认识水平,实现对武术文化的发展传承。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事业开展力度的不断深入,体育专业武术课程教学质量水平逐步引起了广泛关注,有鉴于此,本文将围绕高职体育专业武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展开简要分析。

一、高职院系体育专业开设武术课程的必要性

(1)锤炼学生意志,培养提升学生基本道德品格。开展武术学科教学工作,不但能够有效锤炼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生逐步养成刻苦勤劳,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还能逐步促使学生养成见义勇为的道德品格。上述内容是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体系中基本道德观念的深刻体现,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各项基本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深刻的保障意义。

(2)提升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我国传统武术运动本身包含了众多种类的动作类型,保证了人体全部运动部位在武术运动开展过程中的充分参与,保证了人体运动部位在形态和功能层次的发展均衡性。在武术运动基本理念知识,以及武术运动基本动作技巧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能够有效促进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在校学生机体的力量、速度、爆发力,以及柔韧性表现状态等项目的有效改善提升。在开展日常化武术移动技战术动作要领,以及搏斗模拟训练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的防身自卫能力,还能促进其自身体质发展水平不断改善提升。

(3)促进相互交流,提升多元友谊。源于武术运动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群众性特征,因而其必将成为武术运动参与实现相互交流,提升多元化友谊建设发展水平的重要媒介,随着武术运动跨国界传播趋势的稳定有序推进,我国武术运动参与者与国外相关领域人员的交流沟通,以及比赛竞技也不断增多,借由参与武术运动以及相关交流活动,国外友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了解和认知水平正在不断提升。

(4)竞技体验和观赏价值。近年来,随着武术运动国际传播事业的稳定有序发展,武术运动的国际性竞技赛事逐步增多,相关赛事的级别水平和综合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给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武术课程理论知识和运动技巧的学习训练活动,提供了充分的现实意义基础。与此同时武术运动本身具备的视觉观赏性,和身体艺术性特征,也为其长期稳定的发展,创造了充分的实践支持条件。

二、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武术课程改革事业的基本内容

(1)教学目标改革。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开展武术课程教学目标改革工作,一方面要充分遵从限制教学工作在开展路径中提出了各项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全面调查和考量相关学生群体的基本身体素质状况,从构成体系角度分析,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武术课程教学目标应当同时包含技能目标、参与目标、身体健康目标、以及心理健康目标等项目。而其具体涉及的教学目标内容则主要包含:

第一,借由对武术运动的学习体验,促使学生充分掌握武术运动的基本特点和学习实践价值,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养成积极参与日常化体育锻炼活动的良好习惯,促进其综合性身体素质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第二,在实际开展武术运动学习体验过程中,要督导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在校学生积极参与类型多样的体育运动,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的健身属性,以及娱乐属性。

第三,借助对武术课程基本内容的学习体验,逐步增和提升高职院校相关学生的身体素质建构发展水平,促使其逐步形成良好健康且稳定发展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并提升对体育锻炼参与意识的建设和认知水平。

第四,借由对武术课程相关内容的学习体验,切实优化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心理状态,促使其能够以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面对和处置具体生活实践体验过程中遭遇的各类困难和挑战,确保生活质量水平的改善提升。

(2)教学内容改革。要借助对段位制教学工作指导思路的引入和运用,逐步针对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武术课程教学内容构成体系展开针对性改革,要结合基本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以及现实学生群体实际具备的身体素质建设发展状态,针对现有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实施适当程度的删减和增补,并以此作为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生武术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工作的基本指导思路。在武术教学活动的传统发展时期,由于教学形式创新要素的长期缺乏,导致武术课程日常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理念性知识内容长期具备较大的数量规模,给学生具体学习体验过程中的开展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降低了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武术课程内容学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给预期的相关教学目标的实现造成了严重阻碍。

鉴于上述状况,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任课教师在具体开展武术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工作过程中,应当密切结合现实教学实践工作的基本需要,以及学生群体实际具备的身体机能建设条件,以及T体育运动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水平,针对现有的教学内容体系实施针对性的增补,以及删减处理,提升武术课程日常教学实践过程的效能性和针对性。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武术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群体的学习兴趣特征,在现有的教学内容体系中增添形意拳,以及女子防身术等实用性或者是观赏性武术运动项目,并在切实满足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生武术课程学习活动兴趣要求特点的基础上,促进相关教学工作质量控制目标的实质性提升。在具体开展武术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工作过程中,高职院校相关课程任课教师,应当关注武术课程理论讲授教学内容,与实践性运动技巧之间的相互结合特征,促进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具备充分的平衡性特征。

三、结束语

针对高职体育专业武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问题,本文从高职院系体育专业开设武术课程的必要性,以及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武术课程改革事业的基本内容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分析,旨意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武冬.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

[2]曹虎愚.高职体育专业武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价值工程,2015,34:205-207.

[3]胡哲纯.安徽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开设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4]陈玉佳.河南省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内容设置及应用设计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武术专业 篇4

关键词:中小学校,武术教学,现状,体育教育,改革

学校武术作为武术存活和发展的重要传递方式和场所,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武术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始终都能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推广和提倡。但现实情况是, 当今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大都不能胜任学校武术教学, 使得我国学校武术教育几乎处于名存实亡的现状。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当前可以说已经到了非常紧迫的地步。根据当前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武术教学进行改革, 以便培养出能够胜任中小学武术教学的合格教师, 应该是我们从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工作者的首要课题。

1、研究方法

主要通过对中小学一线的体育专家和教师进行访谈, 悉听其多年的教学体验, 记录和了解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的现状;采用文献综述法, 查看相关内容的书籍和资料, 探讨中小学武术教育课程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2、分析与讨论

2.1 中学武术教学现状

大部分教师反映, 在大学期间学的武术技能如今已全部遗忘了, 因此也就谈不上教学, 尽管中小学体育教材中有武术的教学内容, 但体育教师们都明显表示出在示范武术动作、讲解攻防含义等教学能力上比起球类、田径和其他教学项目存在较大的差距, 从而造成目前中小学武术教育无奈、尴尬的局面。一旦武术课在中小学丧失应有的地位, 武术的普及推广和发展将会十分严峻。究其原因有四个方面问题。

2.1.1 师资严重缺少

由于武术拳种较多、内容丰富, 技术动作路线、方向复杂, 不具备一定武术专业素质的教师很难能胜任教学的要求, 其技术水平的优劣是直接影响武术教学开展的主导因素。根据蔡宝忠老师带领的《东北地区学校武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课题小组所调查和了解的情况来看, 在所调查的东北三省27所省会城市中小学时发现, 有25.83%的学校开设武术课, 而72.94%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造成的原因依次排列为:缺少武术专长教师、缺乏简明有趣的教材, 其他教师不愿承担教学任务、学校无要求、受场地器材限制、学生不喜欢《教学大纲》中的武术内容等。

另外, 根据云南的调查资料:在调查的441名中学体育教师中不能掌握中学武术教学内容的有268人, 占60.8%;江苏的调查资料表明:对86所大中小学的575名教师进行调查, 60%以上的人对武术不通或不感兴趣, 只有10%的有武术专长;浙江省问卷调查42所中学173名体育教师武术教学情况, 有104名教师上武术课, 占总数的60%;有69名教师从不上武术课, 占总数的40%;山东的调查资料显示:对133个市县、区所有的第一中学调查, 有124所学校没有武术专长教师, 高达93.2%。这种师资现状, 是很难承担起学校武术教育任务的。也正是由于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武术内容在不断地削减, 直到被其他体育项目所代替。

2.1.2 教材内容陈旧, 单一

50多年来学校武术教育一直没有形成适合自己教学和学习的独特体系。人们看到的学校武术教材都是按照竞技武术技术要求编写的武术教学内容, 主要以套路形式为学校武术教材的内容, 既没有反映武术整体的技术体系, 也没有突出武术的本质特征, 而且没有反映出学生对武术教学内容的兴趣。这也使学校武术教育出现了“学生喜欢武术, 却不喜欢武术课”的情况。单一化、标准化、统一化的“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全面的垄断着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学校武术教育内容统一化、单一化特征非常凸现。以至于, 出现了大批学生学习韩国跆拳道的情况。

2.1.3 武术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目前, 大多数学校的教学形式是“注入式”、“填鸭式”, 这种单一的教师“教”, 学生“学”的教学手段, 把学生只当作一个需要教育的客体, 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培养, 而这种过于强调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忽视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性”, 从而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 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致使学生认为武术是一门枯燥无味的难学的课程, 学生的学习也变为被动学习, 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导致学生对武术课程的反感和排斥。

3、对未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改革的启示

根据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新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结合当前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思路。

3.1 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重视科研能力的提高

“注重和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 是现代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旋律。它主要培养包括6个方面即;解析动作攻防含义和准确完成动作示范的能力;识图自学和自练的能力;欣赏武术类运动比赛和表演的能力;观察分析与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运用教学原则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能力以及创编武术类动作组合的能力。同时还应当加强对学生科研方法与实践的培训, 抓好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 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打好科研基础。

3.2 构建新的武术教材体系, 注意兼顾套路武术和对抗项目的教学和练习

武术本来就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技击活动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下, 以技击攻防动作为主要载体, 以提高攻防技击能力为主要目的, 注重形神兼备, 打练结合, 内外合一的修炼, 融技击性、健身性、文化性于一体的, 各种自成体系的拳种总合。只不过到了近现代因为种种原因让我们人为地把他们给分隔开啦, 造成了当前这样的尴尬局面。当前武术教学内容必须顺应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的需求, 改革现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全面, 既要有套路内容, 也要有对抗项目的教学和练习, 否则不能满足中小学生的不同兴趣需要。

比如以大武术观来构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 将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 套路与散打融进一个体系中, 汲取传统武术营养, 对技术体系进行科学的综合创造, 淡化套路, 突出方法, 强调应用;例如:1) 太极拳 (陈式) :浑圆桩、腰功等→老架、新架→活、定步推手→乱采花等散推→一时短打13法等→自由实战。2) 形意拳 (河北) :三体势→杂势捶等→安身炮等→软硬八手等→盘根、混法等→自由实战。3) 八极拳:两仪桩、靠桩等→大小八极→金刚八势→对接等→六大开、八大招等→自由实战。

3.3 增加教学时数, 加强术科教学, 注重和强化武术基本功教学和练习

传统的基本功内容丰富、系统、全面, 概括起来包括臂、腰、腿、桩四种功法, 每一种功法又包含许多具体内容。要根据武术必修课的目的任务合理安排教学和练习内容, 练习时, 注意身体的全面发展, 避免单一化。该内容的练习务必贯穿于武术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基本功的教学和练习, 全面发展学生协调、灵敏、速度、力量、柔韧、耐力以及反应能力等专项素质, 并使其正确掌握基本功的练习方法。须知武术基本功是自身学好套路和格斗技术的基础, 也是作为教师必须掌握的系统知识和基本技能, 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示范能力和指导武术练习能力。所以, 注重和强化武术基本功教学和练习是武术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3.4 加强武术理论学习, 进行武术道德和武术文化鉴赏的教育

高校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重要基地, 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各种文化知识都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在武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我们应该向他们传授一种怎样的价值取向, 这直接作用到他们以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去学习和对待武术。

武术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受中国传统文化乳汁滋养的结果, 它不仅有精湛的技艺, 切富有深邃的文化内涵, 因此武术在教学中仅从习练拳脚、健身防身的小武术观是不够的, 还必须有一个大武术观, 从武术内层和深层认识武术的哲理、伦理和学理。首先, 武术要作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宝贵遗产向学生灌输。当代的武术教育如果离开了武术文化或文化教育, 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故此, 在教学中要丰富武术教学内涵, 充分运用武术特有的教育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一些谚语铭言、成语故事、历史文化知识等进行精神浸透, 培养学生民族精神, 弘扬爱国主义, 特别是武德及礼仪教育要贯穿整个教学训练的始终, 如武术特有的礼仪“抱拳礼”。其次, 一堂效率高、效果好的武术课在进行动作技术学习期间, 也应该使武术文化、技击运用、民族精神融会其中, 使武术的技术学习变成学生民族精神“知情意行”的共同发展。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已有着数千年文明发展的积淀, 渗透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 各种思维、意识和行为方式都在其中有所体现并打下了深厚的烙印, 正如太极拳被称为“哲拳”一样。“刚柔虚实”“攻守进退”“动静疾徐”等无论在套路还是攻防技击中都能很好的表现出来, 假如技术教学只是在肢体的操作上进行讲解, 而缺乏文化教育和渗透, 那么培养的学生要么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一介武夫”, 要么就是只会演练花拳绣腿的“舞术”。

因此, 要使学生在学习时理解吃透技术含义, 加深加强文化内涵, 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将技术学习过程变成为获得武术知识、增进武术情感、知晓历史人物、丰富身体体验等多方面教育作用和学习收益的过程。

3.5 积极开展与武术相关的活动, 达到巩固提高技能之目的

成立武术俱乐部, 学生自发组织武术协会, 成立高水平武术运动队, 开展武术比赛, 建立健全课外武术活动和学校武术俱乐部制度, 完善“功夫在课外”的活动场所。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 为了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成和弥补自身的不足, 学生必须加强课下复习和练习, 达到巩固提高技能之目的, 培养自我练习的能力。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自我纠错、自我评价的能力。

4、结束语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想使武术在中小学体育课程中重获新生、柳暗花明, 其源头——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应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丰富和发展教学内容, 强化学生的武术教育教学能力, 使学生在校期间打下坚固的武术基础, 这样才能在工作之后有能力、有责任、有义务去完成和适应基础教育改革, 开展和强化中小学武术教育, 重新占领这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阵地, 并在此充分发挥武术运动增强学生体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民族自尊心的精神实质。

参考文献

[1]邱丕相.“温总理, 你会武术吗-”引发的思考[J].武术科学, 2004.4:1-2

[2]蔡宝忠.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有米难为无巧妇之炊”[J].中国学校体育, 2007.5:26-29

武术专业 篇5

吴三跪 发表于:2007-12-30 21:53:12

ttp://www.xici.net/b897178/d63581882.htm [复制│超文本复制]

返回《武心殿器

ID: 07064696

123456789

外地人进京看奥运都住哪儿?

<现当代经典诗歌> 版主你好,你的版做的真好,我...[湖南α你的力量] 【花草】露珠

[株洲居士在线--..] 2008年10月18日资福寺上妙下...[皓腕] 怀旧迪士尼-Beyond The Sea [长沙·只爱陌生..] 大四了,纪念我即将逝去的大...[雾] 伤,想念(失恋日志)

[长沙城市论坛] 我年薪十万,想找个绝对AA制的老...[永州之野] 深圳之夜 [湖南·相约女人帮] 爱情甜蜜的另类添加剂

下面训练方案来自西安体育学院的武术系散打专业教案

下面是西体的成绩:

第十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散打预赛于2005年5月15日已结束。我院散打队9名参赛队员在教练赵学军的带领下,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赛出了风格,发挥了水平,共有8人打入决赛,获得了3枚金牌;1枚银牌;2个第五和1个第七名的优异成绩。其中秦力子获女子52 kg级冠军;那顺格日勒、宝力高分别获男子87.5kg和77.5kg级冠军;巴特尔获男子77.5kg级亚军;赵紫龙、青格乐获第五名;巴达楞贵获第七名;李原进入决赛。

注:秦力子、宝力高、赵紫龙、青格乐、巴达楞贵现为我系2002级学生。

正文:

力量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散打是以击中、摔倒对方得分的多少来判定胜负,击中、摔倒对方均需要力量,具体表现在上肢拳法的打击力量、下肢腿法的打击力量、摔法的力量、承受击打的抗击力量等四个方面。

散打需要各种力量素质有较高的综合水平,而不是单一地发展某种力量素质。

(一)最大力量训练、通过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支配肌肉工作的能力来发展最大力量

功能: 能够有效地提高最大力量却不增加肌肉体积。散打比赛按运动员的体重分级进行,增大力量而不增加体重尤为重要,训练方法:

① 肌肉功张弛适度的训练。

运动员在发出动作之后回收的过程中,或者动作与动作之间的间歇期,使肌肉尽量保持合理的放松,有利于肌肉迅速补充能力物质,有利于神经调节机制得到缓冲,有利于减缓对抗肌、协同机的负面影响,从而使动作能够发出最大力量。

② 肌肉做功刺激强度的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要求运动员用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力量完成每一个动作,保证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保证参与工作肌肉的刺激强度,从而提高训练质量,保证运动员最大力量的增长。

③ 肌肉做功方式的训练。

完成每个动作要充分调动大肌肉群做功,否则,不利于充分调动全身能调动的主动肌、协同肌参与收缩做功。

例如:

• 踹腿,大腿要尽量屈膝回收并推动小腿向前,而不是小腿带动大腿向前;

• 冲拳,不能只让上肢肌群做功,必须利用腿部和腰部的力量。

④ 肌肉做功增长距离的训练。

力量大小与肌肉做功的距离有关。在不产生动作预兆的前提下,应尽量增长击打距离。增长距离主要靠步法的调整和身体姿势的调整。

⑤ 动作击打力点准确的训练。

在平时训练中,要保证击打的部位与动作力量最高值的力点恰到好处,以充分发挥击打力量。

⑥ 以气催力增大力量的训练。

使呼气与击打动作协调一致,以增大击打力量。、通过增加肌肉横断面积来提高最大力量

(1)最大力量训练的要素

• 肌肉工作的方式: 散打运动员发展最大力量,应以克制性和退让性的动力性工作方式为主,辅之静力性工作方式。静力性练习是发展最大力量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在高水平运动员训练时,静力性练习量宜控制在最大力量练习总量的 10% 以下。

• 阻力的大小: 克服阻力的大小是最大力量训练的重要要素之一。

• 克制性力量练习可在最大力量能力的 50~100% 范围内变化;

• 退让性力量训练可在 70%~80% 至 120%~130% 范围内变动;

• 改善肌肉协调应采用极限负荷和次极限负荷;

• 肌间协调的改善应选择极限重量的 50%~60%。

• 选择增大肌肉体积来发展最大力量时,采用的练习强度约为极限体重的 75~90%。这种负荷重量可以使每组力量练习的肌肉工作强度与每组重复次数达到最佳组合。

• 对于高水平运动员,静力性力量练习的重要只有达到极限重量的 70% 以上才会产生较好的训练效果,达到极限重量的 90%~100% 才能获得最佳训练效果。

• 练习动作的速度: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发展最大力量,都必须保持较慢的动作速度。

原因: ① 动作速度过快会使练习效果向发展速度力量的方向转移。

② 在进行向心力量练习时,如果动作速度太快,力量的最大发挥或接近最大的发挥只能出现在动作的开始阶段,而肌肉工作的其他阶段因器械的惯性作用却不能获得应有的负荷。

采用改善神经调节机制途径发展最大力量,中等动作速度的练习效果最佳,每个动作的速度为 1.5~2.5 秒钟。

为了防止应慢速的最大力量练习而导致快肌快速收缩能力的降低,要把慢速的最大力量练习与速度练习结合起来。

• 完成每组练习的时间:

• 改善肌肉协调的最大力量练习,通常每组练习的重复次数为 2~6 次,完成一组练习的约需 3~15 秒钟;

• 改善肌间协调的最大力量练习,每组重复次数可达 15~20 次,每组所需时间约为 23~50 秒钟;

• 若以增大肌肉体积提高最大力量时,则每组练习的重复次数为 6~12 次的效果最好,一组练习需 18~60 秒钟。

• 组间休息的时间:

必须保证运动员无氧非乳酸能源和机体工作能力的基本恢复。发展最大力量的组间间歇的时间较长,一般为 2~6 分钟。

• 练习的组数:

• 改进肌内协调和肌间协调的最大力量练习,其重复的练习组数为 2~6 组;

• 增大肌肉体积的最大力量练习,其练习的组数为 3~10 组。

(2)发展最大力量的常用方法)重复法: 特点是负荷大小随肌肉力量的增大而逐渐增加。

负荷特点: 负荷强度为 75%~95%,每组重复次数为 3~6 次,组数为 6~8 组,每组间歇时间为 3 分钟。

运用: 此法适用于训练的各个时期和阶段,有利于改进用力的协调性,能迅速而有效地提高肌肉力量。)强度法: 特点是采用最大负荷安排。练习时逐渐达到用力极限,然后继续用中上强度的负荷量,直到机体对刺激产生劣性反映为止。

负荷特点: 负荷强度为 85%~100%,每组重复次数为 1~3 次,组数为 6~10 组,每组间歇的时间为 3 分钟。

运用: 此法特别适合高水平散打运动员运用,它有利于最大力量和相对力量的提高,却不增大肌肉的体积,不增加体重。但采用这种方法需要较好的体力和心理准备,还需有丰富的营养和良好的恢复手段作保证。)阶梯式训练法: 特点是突出极限强度,几乎每周、每天和每个练习都要求接近、达到甚至超过本人当天最高水平。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当运动员能够在原最大力量能力的重量上成功完成两次时,就可以增加新的重量。每级阶梯的训练时间为 2 周。如果运动员不能承受新的负荷,则退回到原来的阶梯训练 2~3 天后,再继续增量。

负荷特征:

• 以 90% 强度练习3 组,每组重复 2 次,每组间歇 3 分钟;

• 以 97`5% 强度练习2 组,没组重复 2 次,间歇 3 分钟;

• 以 100% 强度练习2 组,每组重复 1 次,间歇 3 分钟;

• 以 100% 以上强度练习1~2 组,每组次数 1 次,间歇 3 分钟。)极限法: 特点是进行极限数量的动作重复,直到实在练习不动为止。

负荷特征: 负荷强度为 50%~75%,每组重复 10~12 次,组数为 3~5 组,每间歇 3~5 分钟。

功能: 此方法对机体施加了全面、深刻的结构性(肌纤维增粗)和机能性(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是一种能得到肌肉内协调和肌纤维体积双重训练效应方法。)静力法: 特点是用较大重量的负荷并以递增重量的方式进行练习。

负荷特征: 负荷强度为 90% 以上,每组持续 3~6 秒钟,组数为 4 组,每组间歇 3~4 分钟。

(二)速度力量训练、速度力量训练的原理

决定速度力量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是肌内协调、肌间协调和运动单位的快速收缩能力。

• 散打中的摔法,要求在克服较大阻力的情况下表现出高度发展的速度力量。此时,肌肉的体积具有较大的作用。

• 运动员在比赛中使用拳法和腿法,需要多次发挥出速度力量。此时,起主要作用的不是肌肉体积而是肌内和肌间协调以及肌纤维的快速收缩能力。、速度力量训练的要素

• 肌肉工作的方式: 发展速度力量主要采用动力性的工作方式,包括克制性的、退让性的等动和超长的工作方式。

• 阻力的大小:

• 对于提高摔法运用的速度力量,则可用最大力量能力的 30%~50% ;

• 重点发展爆发力时,阻力的量要大一些;

• 提高起动力量时,阻力则要小些。

• 练习动作的速度:

• 训练的主要目的提高爆发力,可采用次极限速度;

• 训练目的是提高出拳、出腿的速度力量,可采用等动练习法,则力求在 15 ° / 秒以上的角度条件下完成动作。

• 完成单个练习的时间: 每个练习的持续时间应该保证在不降低动作速度和不出现疲劳状态的情况下完成动作,通常每组练习的重复次数可在一次到五六次之间波动。每组练习中工作的持续时间大约在 3~4 秒钟至 10~15 秒钟之间。

具体持续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练习的性质、阻力的大小、训练的水平和练习的结构等等。

• 组间间歇: 组间休息必须保证机体工作能力的恢复和非乳酸能氧债的清除。

• 短时性练习(10 秒左右),间歇时间为 30~40 秒;

• 时间较长的练习(1~3 分钟),间歇时间为 2~3 分钟。

如果间歇上较短,可采取积极性休息,也可辅以自我按摩。

• 练习的组数: 练习的组数应根据练习的性质和强度的大小来确定。一次课练习的组数应在 2~6 组范围内,当负荷强度为 30%~50% 时,练习的组数为 5 组为宜。、发展速度力量的训练方法

• 采用极限重量的 60%~80% 以极限速度进行练习,每组次数 3~5,完成 3~4 组,间歇 4~5 分钟。

• 采用极限重量的 30%~50%,以极限速度重复 7 次,完成 5 组,间歇 3~5 分钟。

• 各种快速跳跃,每组 10~15 次,完成 3~5 组,间歇 5 分钟。

(三)力量耐力训练、力量耐力训练方法的原理

力量耐力是指在规定时间内反复完成比赛动作所要求的高水平的肌肉收缩能力。

例如: ① 多次重复的拳、腿练习,应力求表现高水平的起动力量和爆发力;

② 多次重复的摔假人或摔法练习,应发挥最大力量和爆发力。、力量耐力训练的方法学要素)负荷强度:

• 提高拳法和腿法的力量耐力练习,阻力略超出比赛活动阻力的 5~10% ;

• 提高摔法的力量耐力练习中,可超出比赛活动阻力的 10~30%。发展最大力量耐力,可采用 60~80% 的重量;

• 发展速度力量耐力,可采用 40~60% 的重量;发展静力性力量耐力,可采用 70~100% 的重量。)练习的持续时间:

• 提高出拳、出腿力量耐力的练习时间为 30~60 秒;

• 摔法的练习时间为 30 秒 ~2 分钟。)练习的间歇时间:

• 发展出拳、出腿的力量耐力练习,若持续时间为 30~60 秒,间歇时间为短于练习时间 5~10 秒;

• 若练习时间较长,间歇时间也相应延长。)练习的速率: 动作速率应尽可能与比赛活动的速效一致。)练习重复次数与组数:

• 发展最大力量耐力的重复总次数可达 60~100 次,练习3~5 组;

• 发展速度力量耐力的重复总次数可达 100~200 次,练习3~6 组。、发展力量耐力的训练方法)循环力量训练法: 运用各种力量训练方法学的参数,选择若干练习手段,组成各练习“站”并以循环方式进行练习。

• 散打力量耐力的循环练习通常采用 4~8 个练习,每组循环重复 3~4 次,总持续时间 20~30 分钟。

• 采用 40%~60% 负荷强度,每组完成 10~20 次,进行 3~5 组,组间间歇 3~90 秒钟。

• 采用 25%~40% 的负荷强度,以快速的动作节奏完成练习,每组重复 30 次以上,完成 4~6 组,组间间歇 30~60 秒钟。)重复训练法: 采用低强度负荷的专项手段,如持哑铃的拳法练习、轻负荷的腿法练习、步法练习和单支撑连续高抬腿等。

武术专业 篇6

关键词:武德教育;百色学院;大学生;影响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1.武德教育对百色学院体育学院武术专业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

根据表1可以看出:武德教育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是有很大影响的。在中国武术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无数武术家为保卫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无数武术家击败外国的挑衅者,扬我国威。如岳飞的精忠报国,成为世人的楷模;顾炎武的开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爱国绝唱;郑成功率领将士打击侵略者,收复宝岛台湾等,这些历史上的爱国主义典范,至今仍具有极大的感召力,他们是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英雄,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武德教育对百色学院体育学院武术专业大学生谦让诚信的影响

根据表2可以看出:武德教育对大学生谦让诚信是有很大影响的。武术是受人们的思想主宰的,它是否施展在正确的地方,完全决定于思想。拳谚云:“心正则拳正,心歪则拳偏”,就是说力主择人而教,只教品性正派的人,不教品性邪恶的人。拳经云:“员忠诚善良传衣钵”,就是说力争在学练武艺之前,必须学习培养高尚的品德,练武先练德,教人先教,才能传授真本领。还有孔子主张“言必信”;古谚云:“谦受益,满招损”等。这些都是练武之人对诚信谦让的要求,是武林人士的戒规,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谦让诚信的思想品质大有裨益。

3.武德教育对百色学院体育学院武术专业大学生勇敢拼搏的影响

根据表3可以看出:武德教育对大学生勇敢拼搏是有很大影响的。凡是到过少林寺参观的人,看了练功堂(千佛殿)是武僧站立的地方陷下去几坟深,无不为他们的勤奋、艰苦的练功精神所感动,无不衷心地啧啧赞叹。的确,少林武功之所以出类拔萃,名扬天下,完全是由于代代武僧的勤奋,艰苦的练习。从练武的歌诀中也能体现这一点:如“七十二艺须苦练,春夏秋冬不休闲,每天练习数百遍,持恒定然成好汉”、“要想武艺好,从小练到老”等。以上文武之道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美德,应用这些勤奋刻苦的拼搏精神,激发练武之人见义勇为,敢于同犯罪分子作斗争。

4.武德教育对百色学院体育学院武术专业大学生创建和谐校园的影响

根据表4可以看出:武德教育对大学生创建和谐校园搏是有很大影响的。武德教育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能,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如在黑板报上标有“强身健体,为国为民、为武之道,以德为本、爱国爱民爱集体、有一必争,有冠必夺”等口号及丰富而生动的武术色彩图案。另外,用中国民族音乐结合武术套路来演练,音乐、武术套路都具有节奏感、欣赏性、艺术性,可完善武术套路的“新、美”内容,提高其欣赏性和艺术性,培养学生动作的韵律感、节奏感和美感,激发学生做动作时的内在情感和表现力,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音乐的鉴赏能力。如用《我的中国心》歌曲和歌词来编排动作,学生嘴里唱着,做动作更加有劲,也相当整齐。可以有效地激发学员们的兴奋性,促进其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发挥,烘托表演气氛和艺术感染力,使音乐的美感与动作美感得到完美统一。这些形式多样的武德教育,对营造学校良好的文化环境,构建和谐校园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武德教育是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弘扬民族精神,崇德尚武为原则。

2.建议

任何一门技术都有其道德价值观,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符号更是如此,武术的技术和武德相加才是完完整整的中华武术,因此,在武术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武德作用,促进武德教育的广泛开展,对大学生的自我道德意识培养,将起到深远的影响。

1.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武术的学习让我们充满自信,不服输的精神使我们进步的动力,但如果不善利用自身的优点必将会使其变成劣势。因此,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强化法律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2.在武术课堂上实施武德教育。武术教练员在武术课中要注意武术技术和武德教育相结合,除了在上下课时行抱拳礼外,还要严格要求学生把武术的礼仪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3.开展丰富的武德教育活动。定期不定期的组织武德教育活动,树立标兵形象,形成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爱国爱民情操,志存当远,树立远大理想。

参考文献:

[1] 张孔昭 《拳经·拳法备要》[M] 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7月

[2] 《少林拳术秘诀》 [M] 天津 天津市古籍书店,1988年版,P8

武术专业 篇7

武德教育贯穿于悠久的武术历史当中, “艺无德不立”, 从受墨家、儒家、道家、佛家等的传统文化影响的传统武术教育到应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武术教育, 学生武德教育都是首要问题。发扬传统武德中的“礼、义、信”等思想, 培养学生谦和礼让、尊师向学的生活作风, 并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遵纪守法, 具备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一、研究方法

(一) 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武术相关专著、论著及学术论文, 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汲取精华, 做以整理借鉴, 结合自身所学提出自己创新观点。

(二) 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一些高校武术方面的教授请教、访谈, 针对高校学生武术教学中如何进行武德教育, 以及武德的发展历史进行学习, 从而发现问题。

二、研究内容

(一) 武德的内涵

武德是指所有习武者在社会活动中, 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的修养, 简而言之, 就是武术道德。“道”, 指的是事物运动变化规律, 可以引申为社会行为规范;“德”即得, 人们认识“道”、遵循“道”, 内得与己, 外施与人, 便称为“德”。

武德是武术教育理论中的核心内容, 具有时代性、历史性、继承性等特点。武德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 其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武德的内涵随之也发生了变化。古代以儒家的道德为主体, 现代则以爱国主义为要旨。

(二) 武德教育的内容

武德伴随着武术史, 武德教育也呈现出浓艳的传统文化特色, 内容丰富精深。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国传统哲学, 如墨家的兼爱狭义、信义武勇, 道家的道法自然、逍遥之游, 佛家的积极入世、普渡众生等这些高尚的情操和有志行为, 对传统文化价值系统和传统武德教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中国现阶段的发展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6年3月4日, 胡锦涛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一次讨论中提出的“八荣八耻”和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三十条中规定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 对武德的现代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 武德教育的内容有着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现代发展的要求, 应当分为传统武德教育和现代武德教育两部分。

1.传统武德教育的精髓。中国传统的武术教育精神汲取墨家、儒家、道家、佛家的伦理思想, 融入高尚的情操、有志行为及侠士的侠义精神, 传统武德本质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勇。

“仁”, 指社会生活中所遵守全部道德意识, 也是习武者道德追求的最终目的。“义”, 是行善之本, 在传统武德中还可以认为“仁”是“义”的根基, 要求习武者做符合自身地位、身份的事情。“礼”在武德中起规范作用, 由来已久, 习武者碰面或者比武时的行抱拳礼。“智”, 根源于人们的是非判断之心, 明是非善恶。“信”, 诚信也, 重信义轻生死是习武者传统。

2.现代武德教育的内容。在现代, 我们提倡的武德教育, 既要汲取传统武术教育的武德精神, 又要创新和发展适应新社会的武术教育, 为祖国培养出文武双全、敢当重任的武术人才。

现代武德教育的内容首先要弘扬传统武术教育的文化精髓, 继承、发展传统武德中的精华, 把习武同宏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 将墨家、儒家、道家、佛家等值得我们一生学习的思想传授给武术学生们, 大力宣传“武以德先”“非信、廉、仁、勇, 不得传兵论剑”的指导思想。

武德教育中要培养学生懂得学有所用, 而且用到可用之处, 对人以诚信、不以强凌弱;对危害人民利益的事敢于见义勇为, 拥有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精神, 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 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时刻牢记不能做出有辱国格、人格的事情。

(三) 武德教育的重要性

习武者拥有培养高尚的武德是中华武术的传统, 必须以德立, 市场经济发展, 社会节奏快, 急功近利者增多, 我们在大力发展武术技术的同时, 更要在武术的教授过程中对习武者强化武德教育。

一是习武者具有格斗基础, 身体素质明显优越于普通人, 能够轻易击伤别人。所以, 要对他们进行武德教育、道德引导, 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推卸的责任。

二是就中学体育课程而谈, 武术最具传统文化特色。据统计, 我国现有大中小学生近三亿, 在他们中将武术开展好, 将直接影响到民族文化传承, 所以要做好武德教育工作。

三、研究结论

首先, 中国传统文化既是传统武德教育的精髓, 也是现代武德教育的主线。

其次, 要建立健全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武德教育体系。

最后, 把习武者武德教育作为武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四、加强武术专业学生现代武德教育的措施

(一) 将武德教育列入教学训练计划

1.开设武德教育课程。在学校开设武德修养课, 武德教育与技术水平双方面齐抓共管。很多武术馆校都是偏重技术, 重武轻文, 不重习武者德行操守的培养。各高校教育中, 武术专业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 是武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武术史介绍, 道德内容讲学,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明辨是非能力, 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学习武术史中高风亮节的侠客精神, 提供道德品质。

(二) 建立武术专项学生武德操行评分标准

对于武术专项的学生, 不但要遵守学院的规则制度, 还要建立一套专项的武德评分标准, 含有相应的奖励和惩罚制度, 这样就能督促学生遵守制度, 在生活中自觉养成遵守武德的习惯。在制度中细化学生行为, 奖励与惩罚要及时, 第一时间呈现, 惩罚制度要与学院奖学金、助学金等挂钩, 对于情节严重的不准予毕业。

(三) 加强武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 起着最主要的作用, 一言一行都时刻影响着学生。教师综合素质的好坏, 不仅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更重要的是影响到下一代的人才培养。所以说, 要做好习武者的德育工作, 必须有综合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 尤其是专项技术的教师, 他们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多, 学生对专项教师也倾向于言听计从, 所以, 从专项教师身上表现出的德行和态度, 对学生所起的影响最大。这就要求专项教师在武德、武技、文化学识等方面也能够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五、结语

中国武术想继承精华, 向前发展, 走向世界, 离不开对习武者的武德教育, 更离不开高校武术专业这个重要的教育宣传基地。

我们应该把武术专业学生的武德培养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来对待, 这是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 也是全民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由此, 高校制订行之有效的武德教育体系, 并且脚踏实地落实执行, 避免重技轻德现象继续, 保证武术运动的良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冯锦华.论加强武德教育的重要性[J].沧桑, 2008 (5) :196-197.

[2]杨中平, 张云涯.加强高校武术专业学生武德教育的措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0 (24) :105-107.

[3]马腾飞.论武德内涵及其现代职能[J].华章, 2010 (1) .

[4]沈仲夏, 刘含辉等.论武德内涵及其现代意义[J].出国与就业, 2009 (5) :50-52.

[5]刘飞舟, 蔡宝忠.对传统武德的现代教育功能及社会影响力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09 (2) :50-52.

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改革思探 篇8

1 轻套路, 重方法

武术技能的传播有着自身的特点。在引入教育体系后, 打破了原有的家族式和门第的传授方式。在结合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后, 以一门课程的形式引入课堂。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摸索, 这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逐渐完善, 但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在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中, 武术是一门必修课程, 长期的教学实践成为一种固定化的模式, 而单一的套路化并不能完全适合基础参差不一的学生, 套路的变化难度也让很多的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对于很多体育专业大学生而言, 武术的学习过程基本伴随武术课的开始和结束过程, 并没有后续的学习延续性。武术的学习成为部分学生学分和考试的过程, 完全陷入工具观点。因此, 在武术教学中应力求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 改变原有教学方法, 改变考核方式, 以简单、实用、易学为主, 轻套路, 注重方法。所谓的轻套路并非是去除套路, 而是降低套路的难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摆脱大学生在武术课程学习的功力主义现状。用传统武术锻炼身体、修身、健身、养生和自我保健的方法, 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兴趣, 提高各项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2]所谓的重方法是结合武术的传统防身技能, 增加实用性的基础上探索教学的最佳方法。

2 以学生为本

人文化的理念和精神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涉及到人的需要和满足, 并立足人的个性培养和长远的角度。武术凝聚着中华民族“谦让”、“礼仪”的儒道传统文化。武术技能的习得在传统的技能传授中并不完全考虑习得者的感受。“苦”囊括了传统技能传授的艰辛历程, 以现代的视角来审视原有武术的传播, 我们不能否认其人文精神和情怀的缺失。在某种程度上独立于学校教育之外的武术传播, 与当今的竞技体育的提升过程却有相似之处。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中吃苦耐劳在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品质的作用不能抹灭, 然而, 在培养人全面发展的立场上, 还缺少很多的人文关怀因素, 不能把另一个时代的模式完全运用于当今社会的学生。

旧的武术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将“以教师为中心”贯穿教学的始终, 而不是紧紧围绕“学生”这个被培养和服务的主体。[3]教和学教学过程中的矛盾统一体,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经历长时间的争论。新的教学理念把教师定位教学过程的主导, 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或者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教学是一个相长的过程, 而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教师是知识的主动传授者。真正做的教学过程中角色的定位, 需要教师在教学观念的转变, 不能拘泥于原有方式, 给学生以想象和探索的空间。不能以教师自身技能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动作的正确与否。对学生对武术技能的掌握应给与尝试性的引导。

3 理论与实践并重

武术的理论来源于实践。传统的武术教学中多注重专业技能能掌握, 而轻视理论的学习。武术理论可以区别看待, 专业技能理论是用于指导专业学习, 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 使学生能够在独立于身体技能之外去领会动作的要领, 并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的摸索, 以实践促进理论的学习, 以理论巩固实践的技能的掌握。最为深入的武术理论学习并不完全在于武术技能的理论, 而在武术文化精神的理论。中华武术深深扎根于我国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壤中, 学习中华武术必须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特别是与武术密切相关的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文化, 正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武术的发展。[4]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人类发展的漫长过程中, 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 在人类医疗卫生和科技事业长足进步的当今社会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健身。究其深刻根源, 武术并不仅限于一种简单的身体练习方式, 而是蕴含着深刻哲学道理的身体文化。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在掌握基础技能理论的同时, 还应理解武术在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因此, 武术教学理论和技能同样重要, 技能只是习得的手段, 而文化底蕴才是习得的灵魂。

4 教学目标定位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教学过程中的目标多样化, 而在实际教学中的却又很难达成。无论是从情感和技能的角度去审视, 教学目标的层次分明的定位并未取得初衷的效果。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为进一步实现教学目的, 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在现代社会, 单纯以技能的掌握程度来评价学习效果注定会缺失人全面发展的促进因素。武术教学过程既是技能和知识的掌握, 也是传统文化的领会过程。融入快乐、激发兴趣的启迪教学在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改变, 或者终身体育行为的形成及具有导向作用。刻板、固定目标达成并不能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终身体育的达成和由喜欢到热爱体育的转变, 才是具体目标的最终结果。

5 结语

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是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 同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古文化的分支, 体育专业大学生责无旁贷是这一精良文化传播的载体。在现代体育多元化的当今社会, 越来越多的异域和现代元素占据了生活空间, 民族传统体育的在传播扩大化的同时, 自身所容纳的项目也在缩小, 一些并不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项目真逐渐消失。如何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 让武术的这朵文化奇葩永远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值得深思和探讨。在国内高校体育专业林立的现状下, 如何提升教学质量, 改变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武术教学目标和模式, 探寻新的理念和路径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邱丕相, 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 2006, 3 (13) .

[2]蔡仲林, 施鲜丽.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 (31) .

[3]杨啸原.试析武术教学改革[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 5 (25) .

[4]朱雄, 汪琼.对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6.

论武术专业就业中所面临的壁垒 篇9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不是就业中的地位工作性质和名声成正比呢?据目前本人所知本专业在社会的就业情况还有待于提高, 局限性强就业范围狭窄部分学生能力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工资待遇不高, 其部分问题是因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所学到的专业技术较多专业扎实, 但综合素质培养还略显不足, 学生今后的打算趋向于读研和自主创业, 大部分的学生择业观已经趋向多样化, 学生的社交与实践能力较强, 但理论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工作单位对员工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加大。对于本专业的就业是一个什么基本情况呢?怎样判断一个专业是否优秀取决于它的就业率和它在社会中所能创造的价值, 一个好的专业就业范围是广泛的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是不可限量的, 同时也是这个专业在学校中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因素。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为有关部门提供制定科学的课程设计及学生培养目标参考, 以促进我校体育人才的蓬勃发展。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调查和总结能为本专业就业带来一定帮助。

2 关于生源的文化素质水平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目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生源不是退役的专业队员, 就是来自于民间武术馆校的学生, 这些学生从小接受的只是较为专业的武术技术训练, 很少经过全日制初中、高中的学校教育, 有些甚至都未完成全日制小学教育。在这种状况下, 生源的文化素质水平可想而知, 难怪有代表直言:有的学生几十字的请假条错别字占了2/3。因此社会的一些事业单位机关公务员的考试本专业的学生很难通过。用人单位对于民族体育专业的学生的能力和文化素质产生了一定的质疑。

针对这种状况, 学校应积极寻找应对措施, 例如河南大学所提出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招生形式应采取“单招”与“普招”相结合的改革思路, 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源质量。河北体育学院代表也赞成此观点, 开始每年从普通高中招生, 招收一些体育生武术专项的学生。虽然这些学生武术功底差一点但文化素质相对较好接受能力强, 身体素质不错通过一定的培养还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在社会的从业形式专业技能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单招”与“普招”相结合确实是一个改善生源综合素质的好方法, 普招生的比例增加能从整体上改善了生源文化素质, 而且如果教育引导得当, 还会使不同生源的学生产生交互影响, 从而促使“单招生”文化素质提高, “普招生”技术水平提高。所谓取长补短,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要想真正的改善民传学生的文化素质必须从根本出发, 在原教程的基础上开设语文课程。

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生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全日制中小学教育, 在大学里再补习所有课程并不现实, 况且这些学生今后不从事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 比如在中学时所学的一些数理化课程在其今后生活中和工作中用处也不大。语文课则不同, 语言是融入社会和群体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语言能力, 何以担当传承民族文化的大任?武术要向世界传播, 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也是必需的。为了使该专业的广大毕业生能够更出色地肩负起传承、传播民族文化的重任, 增设师范类课程也是必需的。因此, 提出增设语文课和师范类课程, 加强外语课的学习。

还可以根据本专业编写专门的武术语文类教材, 如名家论坛、中国文化、拳种传说、历史故事、武术精神、武德教育、拳谚释义、武法文论、武术古籍等等。学习该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素养, 同时可以间接地起到向学生传播武术知识、提高武术文化素养的目的。

3 关于武术专业就业

3.1作为武术教育师资进入中小学

开设师范课程毕业时提供教师资格证书。

近几年来, 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七大, 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的呼声, 一浪高过一浪。民族文化终于出现了发扬光大的新浪潮。“民族文化的传承, 民族精神的培育”的伟大使命, 无疑要靠当代教育事业来完成, 特别是几乎人人都要经历的中小学教育, 这几乎涉及到每门课, 具体到体育课, 武术首当其冲。2004年4月, 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出台的文件也提出“体育课适当增加武术的内容”, 但是这只能解决形式问题, 治标不治本, 难以解决实质问题, 因为目前中小学武术专业的教师凤毛麟角, 在中小学严重缺乏武术师资的情况下, 利用武术培育民族精神只是一句空话。

现在武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 全国中小学对于武术教师的缺乏日益严重。这本来能够互补的问题能够妥善解决的问题之所以迟迟得不到解决, 正是因为学校和社会并没有把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放到应有的位置。对于“体育课适当增加武术的内容”这句话是弹性很强的软指标, 软到了“可增可不增”的程度, 其效果可想而知。在韩国跆拳道课、日本的柔道课在各类学校不仅是必修课, 而且是独立于一般体育课之外, 与之平行并列开设的课程。武术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为什么不能把它重视起来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呢?

近几年来跆拳道成为了健身行业的主流, 但作为一个习练中国武术的人员我们都清楚中华武术几千年的历史难道还不如一个刚兴起的跆拳道吗?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要避开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去学习所谓的跆拳道呢?韩国跆拳道之所以更吸引我们的孩子及家长, 是因为通过学习跆拳道, 孩子们不仅在竞争对抗中培养了意志品质, 更主要的是通过学习变得更加有礼貌, 学会了如何做人。另一方面跆拳道的商业战略和营销策略做得好, 比如道馆中的考级制度这种方式很好地提高了孩子学习跆拳道的积极性和对本项目的竞争心态。韩国比我国开放得更早, 接受西式的生活方式比我们更完整, 却还能够在保持民族传统方面做得很好, 这很值得深思[1]。

我们应该提倡以武术老师的身份进入学校, 这也是我们以武术师就业目标。这个问题应该有武术院系的工作者向教育部争取, 比如杭州师范大学为毕业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生提供教师资格证书。争取武术课列为中小学的必修课, 以此来培养每个学生的民族精神和使命, 把传承民族文化当作每个人的使命。中华武术才能得到推广发展。要是能把这两点落实相信本专业的就业率会大幅度的提升真正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生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4 社会上的不公正现象影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就业

就业中对大学生的歧视是常见现象, 有些单位的招聘过程中对于跟本职位无关的性别、身体、形象、户籍、学历、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区别把你拒之门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断地深化, 劳动力市场开始成熟的发展起来, 但是与此相关的就业问题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 高校毕业生跨省市工作, 提出了要迁移户口的限制。还有就是城乡之间的经济差异太大引起乡镇的学生想留在城市很少考虑回到农村, 据资料显示, 愿意去农村去担任体育教师的人数比例只占10%, 这就是导致体育专业就业成逐年下降的原因。城市与农村的工资水平也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城市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又有限, 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 而且很多人都会去争取一个岗位, 对工作比较挑剔, 就业难的现象也就出现了。[2]

受到社会经济的影响, 人们对体育专业的认识参差不齐, 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一个多元化的人才, 最好是一专多能有技能有文化有素质, 这是新时代对体育老师新的要求, 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体育老师也必须具备多元化的知识和能力这样的教师不仅能让学生信服开拓学生的眼界还能改变体育人在人们眼中四肢发达, 头脑简单的偏见。

5 民族传统体育就业的局限性

如果武术产业产生不了经济效益, 那么就不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道路, 自然就不会有人去练武术, 更不会有人去把武术发扬光大, 所以说武术工作者也是需要赚钱的。体育专业和很多专业有一些区别就业范围有限, 例如经济专业他们有好的文化基础、专业基础、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他们可以选择的行业只要是涉及到这些基础能力的他们都可以去做, 不但可以选择本专业以内的工作行业还可以选择其他的行业。由于我们从小以武术为主文化基础薄弱难以适应大学和企业的工作频率, 很难通过企业单位的招聘考试。武术专业所能从事的职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大、中、小学教师;武校、体校、俱乐部教练类;保安、保镖类;公安、武警、部队类;出国、考研类;自主创业类;非公有制企业、公司类;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类;去向不明类。下面是对以上几类所做出的调查统计表。

近三年的就业方向可以看出进入中小学以及武术院校俱乐部当教练的比例有所上升, 占到了毕业人数的一般, 还有国家的一些政策的出台对考研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政策放宽, 很多没有工作意向的同学提供了考研出国深造的好机会, 出国考研的比例也会随之增加。另一个与本专业看似对口的公安类部队的行业也随着近几年的社会需要增加。由于社会就业压力比较大, 可选择性小很多人选择了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成为了一个趋势, 但是学校和国家对于自主创业的学生的教育指导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自主创业的帮扶也要更完善。[3]

6 毕业生就业的心态

就业的困惑是大学生就业中普遍的问题存在。就业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大, 使得大学生对就业的选择没有了正确的择业观, 加上缺乏职业生涯的规划意识而且好高骛远。毕业生大都希望留在发达的城市中对薪资期望过高, 造成了局部人才过剩;部分毕业生只想从事金融、计算机等热门工作, 造成了部分行业人才过剩。而我们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生由于专业原因基本上没有能力去竞争以上这些好的行业。很多学生在就业、择业、创业之间徘徊不定。而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的心态就容易产生质的改变。怎样培养学生健康的就业心态就成为了我们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所在。

在我国高等教育有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阶段, “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并存的现象。暴露出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许多深层次的问题。目前社会中可以从事的行业有很多如果不顾及任何因素我想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工作那么我们所说的就业难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7 怎样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就业平台

扬州大学每年都会开展一次毕业生技能展示大会, 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生每次都是作为重头戏出场以扎实的专业技能征服全场。以前看过往届毕业生的技能展示当时只关注的是节目的精彩与否, 而作为2014届的毕业生参加本次展示更加关注的是用人单位。今年的有人单位来的并不是很多好的单位屈指可数, 我们的技能展示也就纯粹地成为了一场表演。我觉得学校组织本次活动的目的意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但是能通过这次展示找到工作的学生又有几个呢?

学校的这种方式是正确的而且希望学校能为我们多多开展这种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建议学校应该更深入的去研究怎样能通过这样的展示达到就业的理想效果, 例如举办招聘会, 学校帮助学生联系相关单位来校挑选。在技能展示会上可以增加影视行业的招聘会。影视行业近几年逐渐兴起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也不断增加, 在很多动作电影中要用到武术专业, 所谓的武术指导和武术替身、特技演员、武行都是动作电影比不可少的因素, 而且从事此类行业的工资水平都相当可观。适当的增加其他与本专业无关的企业招聘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择业心态。目前社会的各个治安部门也缺少像我们这样的人才例如部队、武警、刑警、警察这些高危职业都需要好的身体素质, 而我们武术专业的学生不但有好的身体素质而且有过硬的武术功底在以上职业中能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让我们真正的有用武之地。如果每年这些治安部门有需要学校完全可以建立这样的平台来供用人的选择。

20世纪30年代中国武术运动员在柏林奥运会上的精湛表演, 让中国武术在世界的舞台上崭露头角;70年代, 李小龙凭借自己精湛的武艺战胜了西方各大搏击高手的事实以及他的多部经典影片中对武术的精彩表演, 掀起了一股世界的中国功夫浪潮, 因此西方词典里收录了“kungfu”一词;自80年代始, 武术管理部门成功的武术推广策略, 也使武术通过世界锦标赛、亚运会武术比赛等赛事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4]这些导致了来中国拜师学艺的外国朋友络绎不绝, 中国武师在西方各国大受欢迎。武术是一门容量丰厚的文化载体, 而且它通过肢体语言来传播文化, 这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语言障碍, 具有其他文化载体无以比拟的优势。学校如果能在国外建立类似于孔子学院的民族文化类大学让武术进入孔子学院、高等学府, 以及在西方社会广泛传播, 正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着眼于国际视野的具体落实, 这将需要大批武术师资, 将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拓宽渠道。

8 结论

事物的发展取决于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师应该齐心协力, 首先解决学生的文化水平的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及技术结构的改善等内部问题, 然后再积极呼吁国家教育部门、文化部门为关系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等国家和民族大业的具体实践载体———民族传统体育, 提供宽松的外部发展环境, 只要内外两方面都做好了,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一定能够度过目前的难关, 迎来未来的辉煌。

摘要:中华武术源远流长, 作为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去看待他的就业问题呢?近几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的各个部门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逐步提高供需比例出现供大于求。而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更要面对社会的有限需求和就业单一等问题的考验。本篇论文研究的意义是为了通过研究分析找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就业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找到解决和改善的方案, 以此来使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有着可持续发展。本文正是通过专家咨询法、文献综述法、电话调查法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希望能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就业提供合理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壁垒

参考文献

[1]张选慧, 程大力, 温左惠.体育院校武术专业现状的调查及改革设想[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7, 2 (23) .

[2]中加强, 张娟.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科技信息, 2010 (35) .

[3]邱丕相, 杨建营.从历史与现状探析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发展[J].体育学刊, 2008, 15 (2) :89-94.

[4]吴建民.跨文化交流与主流文化构建[N].文汇报, 2007-01-04 (12) .

武术专业 篇10

1 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独立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启发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武术教学中,学生是以肢体动作和造型来表现武术的动作内涵和技击含义,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和影像资料,以生动的、形象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灵感,也可以传授一些历史典故、文化背景等来加深学生对武术的理解。在武术演练中,许多动作语言都是虚拟的,学生很难理解动作的深层含义,如果机械的完成,会使武术的动作表现力和攻防技击含义大打折扣,而教学中的启发和诱导正是善于借助丰富的想象、比喻、模仿和夸张等手段,提高学生对武术动作技术和攻防含义的理解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启发式教学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单调而枯燥的武术教学变得生动而有趣。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时,要注意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在平等和民主原则的基础上,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重视把握学生各自的特点,找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手段,设计好上课的每一个环节。

2 教学能力培养法

“教学能力培养法”是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在注重动作技术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从示范、领做、讲解、演练等几个形式培养学生组织、示范、讲解等能力,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去。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刺激,使所学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丰富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情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技能。这样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传统单一课程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传统的武术训练模式就是“老师讲,学生听”或者是“学生做(动作),老师纠”,学生很难摆脱被动学习的状况。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不妨在教学计划的框架内,让有条件的学生当一当临时老师,或者有组织地让学生们互为师生,互教互学,互相纠错。这样,学生们得到了施展才智的实践机会,既得到了锻炼、增强了自信,也更容易体会出老师授课的意图和要领,察觉出自身的不足。当学生既当学生又当老师的时候,他们便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训练,而是在参与创造。这时,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都会是最深刻的。“教学能力培养法”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运用时要做好组织与引导工作。

3 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指的是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这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对教学信息的反馈,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进度以及教学方法,并采取科学的矫正措施;同时,“合作学习法”也使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自己动作掌握的情况;合作学习为学生之间的协作互补提供了基础,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性,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它使单纯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实践方面得到了锻炼,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了他们的适应能力。“合作学习法”要选择最佳的合作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重视合作效果的信息反馈,对合作小组实施恰当的评价与激励政策。教师与学生之间互评时,教师要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使“合作学习法”能够有效的运用。

4 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是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多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表达方式和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构成一个能够快速进行教学信息传输与反馈的教学媒体群,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多媒体技术以其自身的特点为武术教学提供了更加直观、更加高效率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优秀的武术表演,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摄像,并让学生观看,通过直观的对比和参照,让学生自己发现自身的不足,通过学生自己的反思和教师的指导,从而改进自己的动作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的完成。多媒体教学法使多种教学法进行了优化组合,使学生能够准确的分析动作,有利于较好的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对又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多媒体教学法”要注意选择与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相关的媒体视频供学生欣赏,如果片面的追求新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使学生只顾看新奇而忘记所要表现的实质问题,分散了注意力,也不可安排过多过杂的内容,以免引起学生视觉上的不适应,产生心理烦躁,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5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法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法”顺应当代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把课外活动纳入课程体系,使之不仅成为课堂的有机延续和有效补充,更成为课程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课的时间和空间得到拓展,使课外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外实践当中,课外实践所遇到的问题又可反馈到课堂上,进而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学到课堂上所学不到的内容,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开发了智力,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与科研能力,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体自主性。另外,它也有效地解决了高校普遍课时不够而教学内容要求多元化的问题。教师在运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法”时,要注意做好指导工作,培养学生在发现问题时,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各个环节的衔接,把课外活动与课堂进行合理的安排,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教学的整个环节能够环环相扣。

6 结语

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千变万化,只有善于驾驭的教师才能很好的把握它,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应对不同的教学状况。一种教学方法可以适应于多种不同的武术课堂,同样,一节武术课中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会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惠英.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改革探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2]朱清华.武术教学方法新探[J].搏击·武术科学,2009(12).

上一篇:添加剂检测下一篇:市场进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