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控制性详细规划

2024-06-11

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精选十篇)

镇控制性详细规划 篇1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城市规划在我国已经逐渐由以传统的“总体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主体的两阶段规划转向以“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主导的规划控制和引导。1991年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1995年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分别列入控规内容,明确和规范其具体编制内容和要求。2005年,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控规的编制内容和要求,明确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然而,以上的《办法》仅是针对城市而非镇这一级别而言。直至2007年10月颁布的《城乡规划法》才涉及到镇控规的编制的问题,明确了“镇人民政府根据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这一内容。

目前,广西镇(不含县城镇)一级控规的编制层次在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上均缺乏明确的要求。此外,除重点镇、示范镇外的一般镇(不含县城镇)的控规编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此,针对广西镇一级,在规划编制层次上增加控规,并通过控规的控制与引导来管理和落实镇总体规划意图显得尤为迫切。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结合广西小城镇建设实际,对镇控规技术导则的制定进行探讨,以期促进广西镇控规编制工作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2 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2.1 完善小城镇规划环节

制定镇控规有助于从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的双重属性层面对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环节进行分层次管理,既有整体控制,又有局部要求,既能继承、深化、落实总体规划意图,又可直接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保证小城镇规划体系的完整性。

2.2 便于对小城镇进行规划实施和管理

镇控规能进一步细化所要进行规划管理的内容,有助于政府和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有所依据,镇控规将总体规划宏观的管理要求转化为具体的地块建设管理指标,将规划地块建设控制要点用简单、明确的方式表达出来,它是城镇土地开发和控制的依据,能正确引导开发行为,使土地开发的综合效益最大化。这有利于规划编制、规划管理以及城镇土地开发建设有机衔接,实现规划目标。

2.3 帮助小城镇形成良好的空间形态

此处所说的空间形态主要针对城镇内人的尺度而言。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影响居民感受的空间尺度有很大的限定作用。比如建筑的大小、高矮,甚至街区的长短等,都能显示小城镇独特的空间形态,而良好的控规方案能够更好地塑造小城镇,形成良好的空间形态景观。

3 广西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995年以来,广西小城镇建设工作有了较快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广西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仍不够理想,存在的问题也很多。笔者通过对桂东、西、南、北、中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小城镇进行实地调研和书面调研,以及对田阳县头塘镇的控规及其实施进行跟踪与剖析,为本文研究内容的科学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广西镇控规在规划编制、管理与实施方面主要存在五大问题。

3.1 政府不重视

政府对控规在规划管理和实施过程中的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以动态管理的观念去认识控规,缺少跟踪反馈,方案的合理调整与优化难以实施。

3.2 体系不完整

编制过程中对基础资料的调研和对总体规划等上层次规划意图的分析与理解不够,仅基于对编制区小范围的考虑来概括规划控制要求,缺乏以“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主导的规划控制和引导的体系规划意识。

3.3 执行难落实

技术指标体系往往缺少针对性。那种面面俱到的不必要和不成熟的“城市模式”的控制指标难以保证良好的合理性和适宜的土地开发强度,往往导致实际开发偏离总体规划意图。控规的执行和修改缺乏法律化程序,在实施过程中极易受到各种非正常力量的干扰,导致规划内容改变,指标突破等。

3.4 编制缺乏针对性

在编制内容上,只求满足开发建设的基本需要,较少涉及针对城市设计引导和人的行为活动方面的内容,即便有此内容,大多也只是流于形式,缺乏较深层次的分析与研究。在缺乏经费保障的情况下,镇控规的编制片面强调短期全覆盖,往往一次性委托面积偏大,导致镇控规编制工作粗糙,其科学性、合理性与可持续发展性不强。

3.5 规划文本不规范

规划文本不够简洁准确,强制性内容不明确、不清晰。规划管理队伍存在来自人员、技术力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原因,致使无法正确认识控规,无法通过控规来落实总体规划意图,反而存在着取地块控制弃整体控制,妥协于市场选择的无序性和随意性,甚至通过修改规划而使不规范的规划管理合法化,结果导致“规划失败”。

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广西小城镇发展带来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阻碍,制定内容完善明晰的镇控规技术导则可以有效促进广西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4 镇控规技术导则的制定思路

4.1 制定目的

为加强对广西镇人民政府所在地镇(不含县城镇)的控规工作的指导,规范镇控规编制工作,在总结国内控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广西小城镇建设实际,体现镇控规的公正性与合理性,在强调保证镇区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控规的刚性和弹性相结合,不同技术深度的分类控制指导原则和要求,以解决现存的主要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地制定镇控规的编制方法与编制技术要求。

4.2 技术路线(见图1)

第一阶段:从控规的基础理论、方法研究和控规运作体系研究入手,加强控规背景研究,为技术导则制定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

第二阶段:通过调研、专家咨询、案例分析提出控规编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重点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阶段:拟定镇控规导则框架及制定导则内容初稿并向专家咨询。

第四阶段:制定导则内容。

4.3 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1)提高镇控规的编制和执行应是政府行为的意识,组织编制、实施与调整等应体现政府意图及管理的需要,明确控规的执行和修改的法律化程序。

(2)区分控规编制的强制性与指导性内容,明确其在规划管理和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3)针对镇规划管理队伍在人员和技术力量上不足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规划技术深度和控制范围,有效理解和正确认识控规的途径,通过控规来落实镇总体规划意图。

(4)强调编制过程中对基础资料的调研和对镇总体规划意图等上层次规划的分析与理解,对土地使用强度等重要控制指标的确定做到有根有据,因地制宜,注重经济分析。

(5)在编制内容上除强调作为土地开发和控制等依据外,还要强调城市设计引导和人的行为活动控制,对城镇空间环境景观要素进行控制引导。

(6)细化和明确规划编制深度与成果要求。

(7)参照《城市用地分类及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拟定《镇规划标准》未覆盖的用地分类内容,协调好用地分类中划分至小类的新增用地类别的代号与类别名称。

4.4 导则主要内容概述

编制导则的总体框架应包括总则、编制程序、基础资料、规划内容及深度(明确强制性和指导性内容)、规划编制的成果要求、规划成果的形式等六项内容。

“总则”主要内容规定导则制定的目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内容要求及其他规定。强调镇控规是以实施总体规划为目的,以用地的控制和管理为重点,强化规划和管理的衔接。内容上要划定规划控制用地范围,论证、分析并确定编制区性质、规模,明确规划结构、功能分区、用地布局及用地构成的基本思路及规划方案,提出空间环境景观控制引导原则,明确各地块的强制性和指导性内容,并提出深度要求。

“编制程序”要明确控规组织编制主体为镇人民政府,由其负责制定规划编制任务书,提出编制过程(如项目准备、现场踏勘与资料收集、方案设计、成果编制、成果论证、公告、上报审批等主要阶段)与阶段工作要点指导。

“基础资料”主要包括镇区内的各项规划相关资料,比如编制区规划要求以及已批准的规划技术文件和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编制区近期现状的地形图、编制区内的自然人文条件等必要内容。如有遭受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频繁的应作为特殊镇对待,需要较为完备的基础资料。

“规划内容及深度”规定了强制性内容涵盖土地使用的各个方面,包括用地、交通、绿地和水体、管线、公共设施、防灾、环卫规划等。导则应明确强制性内容和指导性内容,明确规划引导和限制。

“规划编制的成果要求”规定控规图纸、控规图则成果及深度,控规文本、控规说明书的一般格式与基本内容和要求。其中,图纸成果应规定必需的图纸,其他图纸数量视具体项目编制需要确定(如各类规划分析示意图),这部分图纸可列入附件中;图则成果分为总图图则和地块图则;提出图纸、图则深度要求和合理比例指导。明确文本、说明书的一般格式与基本内容和要求,在规划实施的措施与建议中填补公众参与和公示制度。

“规划成果的形式”应当有书面成果及相应的电子数据成果。书面成果包括了文本、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和图纸、图则。电子数据文档采用word格式,图纸、图则采用dwg和jpg格式,并符合成果电子报批和管理的格式要求。

5 结语

该导则的制定从广西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出发,针对镇级规划与管理部门存在的人员不足、技术薄弱等问题,增强控规的可操作性,意在通过控规来落实总体规划意图。因此,将导则内容主要集中于进一步细化和明确规划编制的技术深度要求和成果要求的指导上,提出广西镇(不含县城镇)一级控规的编制指导意见和操作平台,强化从成果框架引导向编制方法、操作步骤导向型的转变,从重成果形式向重成果质量的转变。导则提供针对性的方向引导和标准控制,可填补广西镇(不含县城镇)一级的控规编制层次在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上缺乏明确要求的空白。该导则在实践过程中的进一步修订完善,将为广西小城镇控规的编制与规划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宝贵的实践经验,对促进广西镇控规编制工作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理红.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的若干探讨[J].山西建筑,2008,(4).

[2]覃晓勇,凌忠.广西小城镇建设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J].广西土木建筑,2002,(10).

镇控制性详细规划 篇2

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审批,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规划行政许可、实施规划管理的依据。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划拨、出让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四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应当按照《城乡规划法》第六条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并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行为。

第二章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第六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他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第七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镇人民政府(以下统称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规划编制单位承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

第八条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综合考虑当地资源条件、环境状况、历史文化遗产、公共安全以及土地权属等因素,满足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需要,妥善处理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第九条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依据经批准的城市、镇总体规划,遵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十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一)土地使用性质及其兼容性等用地功能控制要求;

(二)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用地指标;

(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的用地规模、范围及具体控制要求,地下管线控制要求;

(四)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黄线)、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绿线)、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紫线)、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蓝线)等“四线”及控制要求。

第十一条 编制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结合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管理要求,以及社区边界、城乡建设要求等,将建设地区划分为若干规划控制单元,组织编制单元规划。

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或者减少控制要求和指标。规模较小的建制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与镇总体规划编制相结合,提出规划控制要求和指标。

第十二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编制完成后,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30日。公告的时间、地点及公众提交意见的期限、方式,应当在政府信息网站以及当地主要新闻媒体上公布。

第十三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计划,分期、分批地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中心区、旧城改造地区、近期建设地区,以及拟进行土地储备或者土地出让的地区,应当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十四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成果由文本、图表、说明书以及各种必要的技术研究资料构成。文本和图表的内容应当一致,并作为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

第三章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审批

第十五条 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其他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应当采用纸质及电子文档形式备案。

第十六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召开由有关部门和专家参加的审查会。审查通过后,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将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审查意见、公众意见及处理结果报审批机关。

第十七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自批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通过政府信息网站以及当地主要新闻媒体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布。

第十八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建立控制性详细规划档案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控制性详细规划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

第十九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建立规划动态维护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评估和维护。

第二十条 经批准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具有法定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确需修改的,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的必要性进行专题论证;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采用多种方式征求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必要时应当组织听证;

(三)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提出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建议,并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后,方可组织编制修改方案;

(四)修改后应当按法定程序审查报批。报批材料中应当附具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意见及处理结果。

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涉及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应当先修改总体规划。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二条

第四章 附 则

各地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和编制技术规定。

镇控制性详细规划 篇3

【关键词】城市建设;规划布局;控制性详细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城市建设规划指导的重要性尤为凸显,布局城市建设与开发活动。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依据和核心引导,实现城市规划的深度和广度。近年来在城市规划建设活动中编制了大量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但成果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公平统一,还是值得认真商榷,特别是从非专业视角来看控规的成果形式还难以理解认同,所以强化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设计手段,使成果形式尽量直观易懂。

1 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设计的中作用

1.1通过明确公共用地的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可以严格保护城市公共设施和生态设施,保障城市整体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开发的经济效益、公共利益和生态效益。

1.2通过合理确定城市用地功能和建设开发时序,控制性详细规划促成了相邻地块二维平面的协调和时间维度的有序,从而避免周边地块功能冲突和开发建设的冲突,更好的体现城市土地的整体价值。

1.3通过明确公共用地的种类、规模以及布局,严格保护城市公共设施和生态设施,并通过其提供的公共服务来保障城市整体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4改善城市的环境景观和整体形象,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是更为具体化的城市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有效的过渡与衔接,起到了深化前者和控制后者的作用,确保规划体系的完善和连续。

1.5控制性详细规划不仅是对城市物质要素进行设计也是衔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桥梁,是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人居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一种设计。通过规划设计满足人的生理、心理健康要求,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维护公众利益。

2 城市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方式

2.1控制性详细规划必须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对编制区内的用地现状、建筑物状况、道路及各种基础公共设施、环境状况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分析和研究城市总体规划及上位规划对编制区的规划要求。

2.2建立科学的规划控制体系,确定合理的用地功能、公共设施配置,塑造优美的绿地景观和综合环境,并以地块为单位作出相应的定性、定量控制指标和引导要求,同时又结合实际,兼顾当前和未来,使规划具有一定的弹性和操作性。

2.3为加强开发、建设方对用地选择的可靠性和目的性,增加透明度,分图则图文并茂,其中既有地块的位置图,又有地块控制图则,同时对地块的综合控制指标和控制要求作了明确规定,减少了城市建设规划控制的难度和随意性。

2.4对规划区内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突出满足城市发展的非盈利性项目和各级市政公用设施的用地控制要求做为规划强制性内容,并将这些需要配套项目的种类、数量、分布和规模落实到用地上,以加强对城市建设的具体调控和引导,保证基础性、公益性用地不被侵占,切实保证公共利益。

2.5规划从建筑群体环境层面上对各主要功能分区空间进行空间景观分析,特别对区内重要地段、公共建筑集中布局区、主要景观节点进行城市设计深化和引导,以深化和引导传统控规成果的延续和扩展,充分反映规划意图的补充和具体化。

3 影响控制性详细规划应用的因素

3.1土地产权。由于土地排他性的完全权利,是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开发权、租赁权、抵押权等多项权利组成的权利束。很多情况下,控规在实施过程中发生调整,都与无法改变土地的产权有关。为了避免该种情况的发生,必须重视产权因素对地块的影响。

3.2配套设施控制指标。为了保证城市生产、生活活动的正常进行,应按照该地块发展目标,综合考虑地价、环境质量影响等要素,明确相应的公共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的配置标准和用地布局。

3.3建筑建造控制指标。建筑建造控制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良好环境条件,对建设用地上的建筑物布置和建筑物之间的群体关系作出的必要的技术规定。

3.4控规编制时机和过程。控规是否能够发挥实用性,与编制的时机有着密切的关联。控规编制内容和审批过程太过繁琐,也影响了自身对市场变化的反映能力,导致降低了控规实用性。

3.5政府行为。控规是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建设项目的最直接依据,同样也受制于政府决策。

4 实施控制性详细规划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

4.1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既要保持近期建设的相对完整,又要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要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互相衔接、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

4.2指标常数控制难以应付现实复杂多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功能、利益主体、利益诉求等趋向多元化,控规往往难以对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而没有准确判断的情况下凭着经验或者理论,制定了一套表面合理控制指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了难以避免的挫败,其结果便是频繁的调整控规。

4.3城市建设规划在空间形态方面存在的问题。控规中多数指标针对的只是城市建设总量的开发控制,较少考虑城市空间形态方面的研究。决定城市空间环境质量好坏的因素,除了建筑形体之外,由空间界面组成的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城市轴线和广场周围,建筑实体与界面的贴线度达到80%以上,界定的环境空间尺度宜人,也能较准确地反应规划意图,达到理想的环境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由于政府或者开发商出于某种意愿,而过度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

4.4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体现了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落实。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規定等。

4.5综合多种方法科学确定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指标的确定必须有科学的根据,特别是容积率这种敏感的问题,可综合运用形体布局模拟法、经验归纳统计法、调查分析对比法这三种现有的控制指标确定方法,相互校验,以避免单一的方法有失偏颇。同时运用微观经济学原理,加强经济效益分析,协调业主利益最大化和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关系,确保土地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和公共设施得以有效利用。规划只有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并结合实际,才能确定出符合地方发展要求的控制指标。

5 结束语

城市规划是一个从决策到实施的动态过程。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管理与建设的主要依据和核心引导,指导着城市建设的相关工作。城市规划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实现城市规划的科学布局。

参考文献:

[1] 刘宇辉.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存在问题的政府对策研究[D]. 长春工业大学,2010 .

[2] 张刚.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营造的基本理念[J]. 建筑学报,2010年

谈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竖向规划 篇4

关键词:竖向规划,管理,原则,因素

0 引言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形成的法定图则和文本, 将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 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竖向规划是对规划区域, 按其自然地形、地质条件、排水要求、平面规划布局等所作的垂直方向的高程规划, 以便在尽量少破坏现状环境的前提下满足日后地块开发建设的需求, 使其同时满足使用、经济、安全和景观方面的要求。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对竖向规划方面的内容提及甚少, 指导性不强, 易造成用地与道路、管线敷设等产生矛盾。

目前, 我市控规阶段的竖向控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 对东、西部山区开发建设指导性不足。控规阶段的竖向控制深度有限, 在后续方案、施工图设计阶段, 经常会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建设时序等对高程进行优化调整, 但由于东、西山地区, 自然坡降较大, 经常采用极限坡度进行控制, 这就要求竖向规划局部调整时, 需全局考虑, 不能仅考虑局部地块的舒适性而造成与城市规划路网衔接及其他地块实施难度的增加。同时, 因地形起伏较大, 规划道路两侧易出现高填高挖的情况, 而控规中仅控制道路红线, 未标明两侧边坡实际占地的情况, 直接影响了两侧地块容积率等指标计算的真实性, 给规划管理造成一定问题。

2) 竖向规划与防洪排涝专项规划缺乏整合与联系, 导致部分地区地势低洼, 排水不畅。尤其是南部地区, 由于地势低洼, 地下水位较浅, 加上河道多为悬河, 故竖向控制与排水干管、排水泵站的设置位置密切相关, 竖向规划应考虑排水规划的影响, 以免造成局部地块排水困难。

3) 标高控制系统性欠缺。主要体现在:a.道路设计时, 片面追求单条道路的平纵指标, 忽略了路网系统整体高程控制的合理性及道路高程对周边地块开发建设的影响, 造成部分道路与周边地块衔接不畅;b.对下阶段规划指导不足, 造成各地块在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编制竖向规划时, 基本从本地块的自然地形条件及开发需求出发, 缺乏与周边地块、基础设施等的协调, 造成建设区域内地块高程参差不齐, 影响城市景观。

1 竖向规划的目的

1) 从工程角度来说, 控规阶段的竖向需综合考虑排水、管线、防洪、土方、建设情况、用地等因素, 一方面保证规划区域内路网系统整体高程的可行性及场地内外高程衔接的平顺性, 另一方面确保规划范围内路网与周边路网高程的合理衔接。

2) 从规划编制体系来说, 控规阶段的竖向是修建性详细规划、道路方案设计阶段高程确定的重要依据。

2 竖向规划的原则

1) 尊重现状的原则。尽量结合现状地形地貌, 减少土石方工程量, 使人工建设和自然生态环境紧密地结合。同时应以规划范围内的现状道路、建筑散水、水系、铁路、公路等为控制点进行竖向规划。

2) 满足防洪、排涝及地下管线敷设要求的原则。竖向规划应结合防洪河道的堤岸标高确定周边道路的高程, 同时规划区域的道路坡向应尽可能与排水主坡向保持一致, 并满足排水管道及其他管线敷设覆土要求。

针对近年来经常出现的城市内涝现象, 建议道路竖向规划与排涝规划应相互制约, 同时又应协调发展, 共同指导城市建设的进行。对于城市建成区, 无法通过大规模抬高地坪高程来解决雨水排除问题, 为此, 排涝重点应在于涝水的综合整治, 比如排水泵站的建设、管线的更新、减少暴雨径流系数等, 对于城市新建区域, 道路竖向与排水、防涝规划同步进行, 互相反馈。

3) 满足平面规划要求的原则。竖向规划是从高程关系上来实现平面规划的意图, 因此应该结合规划用地性质、建筑布局等确定, 同时竖向规划又对平面规划有积极的反馈作用, 两者应建立良好互动关系。

4) 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原则。竖向规划应符合规范中道路坡度、坡长及净空的要求, 同时应满足建筑布局、地下车库建设等的要求, 尽可能满足日后地块开发建设的需求。

3 竖向规划的编制依据及控制因素

1) 现状地形条件。竖向规划应顺应现状地形确定, 尽可能减少土方工程量及对周边环境的破坏。

2) 工程地质条件。主要是地下水位的影响, 为避免道路路基处于潮湿、过湿状态, 保证道路路基的稳定性, 根据规范要求, 路槽最低点距地下水水位高度应大于1.7 m。

3) 现状道路、高速公路、铁路。规划道路高程应与现状道路平顺衔接, 下穿 (上跨) 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及下穿铁路时, 机动车道最小净高为4.5 m, 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最小净高为2.5 m, 上跨普通铁路、高速铁路时, 建筑界线分别按6.0 m, 6.55 m进行控制。

4) 河道防洪要求。竖向规划应满足河道的泄洪及抢险要求, 以确保规划用地的安全。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沿河道路最低设计标高为:设计洪水位+0.5 m安全距离+壅水高度。场地高程一般情况下高于道路高程0 m~0.5 m。

5) 现状建筑物的影响。竖向规划应结合现状建筑物确定, 尽量减少土方量, 以确保现状建筑物进出要求、排水出路及结构安全。

6) 排水要求。道路在其汇水面积范围内的坡向应与雨水出口方向一致, 道路最低控制高程应结合雨水管出口处高程、管道水利坡降、距雨水出水口的距离、管线覆土要求等确定。

7) 水系的影响。规划道路上跨水系时, 桥面最低高程应满足水系堤岸高程+水系超高+桥梁结构, 若有通航要求, 则应结合通航船只要求确定, 下穿时道路高程应结合水系底面高程、道路结构顶板及覆土、防渗要求确定。

8) 地下空间开发的影响。竖向规划应满足地下空间覆土要求及其上种植、管线布设要求。

9) 轨道交通的影响。竖向规划应满足轨道站点覆土2.5 m~3.0 m的要求, 同时规划道路与轨道交通相交时, 应结合轨道场站布设等确定高程。

10) 用地性质的影响。竖向规划应结合用地性质、建筑布局等确定。

11) 规范中坡度的要求。机动车道路段坡度应介于0.30%~6.00%之间, 交叉口范围内不宜大于2.5%, 桥上不宜大于4.0%, 隧道内不应大于3.0%, 非机动车道纵坡宜小于2.5%, 广场设计纵坡宜为0.3%~3.0%。

4 竖向规划的成果形式

竖向规划成果应包括图纸和说明两部分。图纸中应标明道路交叉点、转折点的标高、坡长、坡度及控制坐标, 必要时可包括场地标高控制及土方计算、平衡图。文字中应包括现状建设条件的分析、竖向控制要素的确定、平面规划意图的解读 (必要时) 、竖向规划、土方计算及平衡。

5 竖向规划管理的几点建议

1)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竖向规划批复后, 具有规划权威性,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随意进行原则性修改, 如确需修改的, 应按规定履行相关程序。

2) 囿于基础资料、编制深度等的限制,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竖向规划除控制点外, 其余高程点应保持适度的弹性, 以便下阶段进行规划设计时, 可结合实际情况局部进行调整和优化。

3) 建议建立竖向规划动态维护制度, 建立竖向与城市路网体系、道路、铁路、地块等的建设情况、城市高程系统之间的及时反馈。

6 结语

竖向规划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要部分, 对规划范围内的道路高程、防洪排涝、地块建设等有重要意义, 竖向规划应从经济、技术、功能、景观等方面综合考虑。目前, 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对竖向规划所提较少, 造成控规阶段的竖向规划对下阶段规划指导意义不强, 同时易与排水、管线敷设、地块建设等造成矛盾, 为此, 建议建立完善的竖向规划编制及管理体系, 以减少对自然破坏的同时尽可能营造舒适、宜人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欧阳丽, 戴慎志.长三角滨海工业区竖向规划方法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7 (10) :12.

[2]陈纪.山地城市的竖向规划方法研究[J].福州建筑, 2013 (5) :9-10.

[3]刘莉芬.浅析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竖向规划[J].科技信息, 2010 (2) :20-21.

[4]潘红卫.城市竖向规划与城市防涝——福州市中心城区竖向规划的探索与实践[J].工程规划, 2014 (6) :8-10.

控制性详细规划学习报告 篇5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与管理实施的中间环节,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它的提出是为了弥补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总体规划过于概括、过于灵活,而修建性详细规划过于细致、过于刚性的缺点。然而从其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虽然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仍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作为规划管理最重要的平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无奈是被称为“控制不住的规划”,这是因为它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完善之处,影响其作用的发挥。正是基于此,论文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分类评价分析,期望能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工作有所裨益。论文主要采用系统分析、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等方法,从大量个别的理论研究和实例出发,概括出以往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普遍性问题。论文研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基础研究部分在回顾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上,明确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理论上应该发挥的作用,并从技术层面、编制层面和法制层面分析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还研究了国外以及港台地区相关规划类型的经验与教训,希望能为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意义。实证研究部分首先从覆盖率、实效性、经济分析、公众参与、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等几个方面详细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理论进行分类研究;然后从城市旧区改造、城市新区开发、一般城区建设、城市中心区、法定图则等几方面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践情况进行详细分类考察。通过对前文的分析总结,论文在结论部分,提出了对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初步建议,即: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律地位、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和深度、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进行有效的城市设计、加入规划期限、采用多种类型不同深度的规划控制引导和关心公共利益等。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指标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核心是定性、定量、定位和定界,因此,建立定性、定量的指标体系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关键。目前进行的有关控制性详细规划研究与实践,都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指标的确立放在重要的地位。

1、控制指标的内容构成(1)地块划分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划范围,应从城市的一个完整地域结构出发,其第一步是根据建设用地的区位、土地使用性质、土地出让和房地产开发的要求,综合空间环境结构设想及开发的可行性,划分基本地块,编排地块号码。在此基础上,确定各地块的用地面积和各项控制指标。

一般规定最小地块面积和宽度、深度,防止过小尺度的开发活动。地块边界线要具备可识别性。地块大小与用地特点有关,用地集中、性质单一的,地块可大一点,用地零碎分散,地块要小一点。地块的大小还与开发建设的方式有关,统一开发,地块划分可大一点,多渠道开发的用地,地块划分小一点。一般而言划分地块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旧城区和沿街地段分块宜小,新建居住区分块宜大;

②至少与一条道路相邻;

③用地性质尽量单纯;

④同类用地控制要求大致相同;

⑤保护地段单独划出。

(2)土地使用性质及兼容范围

确定城市土地使用性质,一般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用地分类标准》

(GBJ137-90)将土地划分至小类。具体的类别划分与所在城市的规模、城市特征、所处区位等有关。一般的规律是大城市分类多、小城市分类少;老城区分类多、新开发区分类少;中心区分类多、边缘区分类少等等。由于国标制定较早,有些分类已不适应使用要求,可结合实际要求研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用地分类,对它进行补充和发展。

土地的分类还应考虑土地使用性质的兼容,即以某一类土地使用性质为主,兼容其它性质,如在居住用地(R)中,可兼容小型的办公用地(C)。近年来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土地使用功能概念,以混合土地使用最为常见,它以某一类土地使用性质为主,与其它性质的土地相混合,如商住用地(C2/R)等。

确定适量的土地使用兼容范围是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对建设用地的使用性质规定过死或弹性过大,均可能导致城市规划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可变性和多样性。合理的兼容规定既体现规划的弹性,为建设发展和管理实施留有余地,同时又保证城市的有机、有序地发展。

(3)土地使用强度

①容积率:也称建筑面积密度或楼板面积率(FloorAreaRatio,缩写FAR),即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总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容积率反映了整个建筑物的体量,构成了土地使用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对容积率的控制为土地管理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②建筑密度:即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占地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用百分率表示。建筑密度的大小与环境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③人口密度:即规划地块内部每公顷用地的居住人口数。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对规划地区的人口的上、下限均作控制。

④建筑控制高度:即由室外明沟面或散水坡面量至建筑物主体最高点的垂直距离。一般有两种控制方式,一是绝对高度控制,如规定在一定的区域内新建筑物不准超过某一标志性建筑物;二是相对高度控制,如纽约的“日照后退曲线法”和“遮天率曲面法”,以及香港、台湾通过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的关系来控制。

⑤建筑后退:包括后退红线和后退建筑基地界限。建筑后退红线即建筑最外边线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应根据建筑使用性质和所面临的道路等级而定。当建设用地划分较小,其间又没有道路分隔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后退建设用地边界的要求,一般至少应满足消防通道的要求。

(4)道路及其设施

此项控制内容一般包括支路及以上道路的红线位置、断面、坡度、重要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等的确定;对社会停车场(库)、配建停车场(库)进行定位、定量和定界的控制;允许设置机动车和行人出入口的方向和位置的控制。

(5)城市环境景观

这方面控制较多地运用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绿地率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规划地块面积的比率。此项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集中绿地面积,推动多种形式的绿化。

此外,还可以对其它设施提出控制要求。其它设施包括:居住区服务设施(中小学、托幼、居住区级公建),环卫设施(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电力设施(配电站,配电所),电信设施(电话局、邮政局),燃气设施(煤气调压站)等。对一些特殊的地区,还可增加一些控制指标。

如工业区的烟雾、噪声、粉尘、异味等控制要求。

2、控制指标的确定

(1)确定的原则

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的确定必须依据规划用地的区位及环境条件,注重提高土地使用的效率,综合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符合国家、盛市各级规划与建设相关法规的要求。符合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的控制要求。

②综合考虑城市整体或地区全局的情况,力求总体平衡。

③力求优化城市用地结构

④控制要求要体现不同对象的特点。

⑤充分考虑土地价值及开发的经济效益。

(2)控制指标的确定

确定控制指标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环境容量推算法:根据现状居住条件、道路交通设施、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预测规划期末的容量,据此确定各项指标。该方法比较严谨,但涉及面广、参数众多,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也相当复杂。

②人口推算法:根据城市总体或分区规划提出的人口和用地的要求,以规划期限内的人均居住用地与建筑面积来计算。

③典型实验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甚至是全部规划地区,进行实验性的形态空间规划,由此反算出各项指标。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目前采用较多的方法。

④经验推算法:根据以往旧城和新区开发的经验,归纳出所需指标的数值。控制性详细规划具有以下特征:

一、控制引导性和灵活操作性

1.控制引导性

对城市建设项目具体的定性、定量、定位、定界的控制和引导。

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控制:土地使用性质细分及其兼容范围控制;土地使用强度控制;主要公共设施与配套设施控制;道路及其设施与内外交通关系控制;城市特色与环境景观控制;工程管线控制。

2.灵活操作性

⑴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简化规划管理

⑵控制指标留有“弹性”,某些指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浮动

二、法律效应

1.城市总体规划法律效应的延伸和体现

2.总体规划宏观法律效应向微观法律效应的拓展

三、图则标定

1.控规法律效应图解化的表现

2.用一系列控制线和控制点对用地和设

施进行定位控制

控制性详细规划 regulatory plan

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二十二条至第二十四条的规定,根据城市规划的深化和管理的需要,一般应当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⑴ 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⑵ 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

⑶ 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位置、体型、色彩等要求;

⑷ 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座标和标高;

⑸ 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⑹ 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件和图纸应当包括:

⑴ 控制性详细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规划文本中应当包括规划范围内土地使用及建筑管理规定;

⑵ 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包括:规划地区现状图、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修建性详细规划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二十五条至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对于当前要进行建设的地区,应当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⑴ 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⑵ 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⑶ 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⑷ 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⑸ 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⑹ 竖向规划设计;

⑺ 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文件和图纸应当包括:

⑴ 修建性详细规划文件为规划设计说明书;

镇控制性详细规划 篇6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体系

一、引言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法定规划的一种类型,以其明确的控制内容、具体的控制方式、可操作性较强的优点成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控制和引导城市开发建设的主要手段和依据。但在我国城市化高速推进的今天,社会经济建设为城市建设带来了很多不稳定的因素,暴露了过去的控规编制方式在编制过程和管理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各大城市在具体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和创新。新法规法则的颁布实施,对控规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同时也为当前形势下控规的编制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本文主要是在对各个地区、城市做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法规法则的规定,探索适应新形势需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与管理措施。

二、当前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规划编制方法缺乏针对性

传统控制性详细规划存在“一刀切”、“同质化”的现象,对于不同地块的功能、地域的差异化体现不足,规划编制的深度、内容采用均质化的标准,一步到位、面面俱到而侧重点不突出,规划的刚性和弹性要素界定不明。规划编制方法缺乏针对性,是导致控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适用、反复调整修改的重要原因。

2.2 管理与规划编制脱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规划管理工作,不仅比计划经济时工作量大,而且更艰巨复杂,对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种建设投资主体为取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将开发建设容量指标、配套市政设施建设、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作为市场博弈的砝码,挑战规划的科学性,突破规划管控的“底线”。面对上述问题,政府规划管理部门存在两种极端,一是为了适应所谓社会整体发展需求, “按需规划”、 控规编而不批、边审批边规划、或编后反复修改,将本应是“将来式”的规划变成迁就现状、迁就项目的“过去式”规划,使控规成为招商引资、追求眼前利益的“工具”;另一种倾向是将控规成果视为不可更改的教条,使得项目审批处处是瓶颈,这种“以静制动”的方式导致行政管理效率低下,规划管理的适应性、灵活性不足。以上情况,均是由于管理与规划编制脱节,最终导致控规失控。

2.3 规划法制化建设的困境

控规方法的缺陷与成果法定化要求加剧了规划编制与管理的矛盾。现实中控规的尴尬境况绝不仅仅是由于其法定地位欠缺造成的,其自身存在着功能定位含糊、管制内容和技术手段难以适应发展需要等方面不足。2006年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2008 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在控规编制和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规划调整修改的内容和程序都作出了十分严格、近乎苛刻的规定。可以说,落后的控规编制与管理体制已制约了规划法制化建设的整体步伐,亟需脱胎换骨。

三、新形势下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与管理探索分析

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区都对新形势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与管理方面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在这股潮流之中,呈现出了三种主导型的趋势,分别是:分层控制,规范化要求、贴近管理需求,采用规划设计的相关辅助技术来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关指标的确定提供依据。下面对这三种主导趋势进行分析:

3.1 分层控制趋势分析

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对于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编制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深圳是“法定图则和控规立法”、武汉和上海是“分层控制”和“图则加细则”,北京是“动态维护加上判例调整”,而广州是“规划管理单元导则”+“规划管理单元地块图则”等等。实践经验表明在《城乡规划法》框架内,分层控制是较多地区采用的、比较被认可的方式,适应性也更强。

所谓分层控制,参考广州地区的做法,就是说把将一个地区结合行政街道界线、明显地理界线等因素划定为多个规划管理单元,单元以下再划分规划管理单元地块。“规划管理单元”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编制单位,负责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对本单元的控制内容,如单元用地规模、人口容量、功能分区、空间布局、土地利用、景观环境和城市设施,保障城市健康发展,起到与上位规划的衔接、协调公建配套的作用,并指导地块规划。规划管理单元地块则在管理单元的总指标控制下,确定控制指标,作为提出规划条件或行政许可的法定依据,但规划管理者必须动态管理维护该层次规划成果,应对日常调整。

3.2 规范化要求、贴近管理需求趋势分析

为了实现控规的规范化要求、贴近管理需求,国内各个地区依据自身的需要进行了改革。广东省在这个方面的尝试是最典型的,早在2005年广东省就颁布实施了《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确立了控规在城市土地划拨、出让和开发建设中的基礎地位,规范了控规编制、审批、实施和监督,通过实行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制度,引入控规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的创新体制。广州市2006年颁布的《广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则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分成是技术文件、法定文件、管理文件三部分。技术文件由基础资料汇编、说明书、技术图纸、公众参与报告组成,是规划管理单元导则和规划管理单元地块图则的技术支撑和编制基础;法定文件主要是指对于强制性内容进行规定的文件,主要包括文本和规划管理单元导则;管理文件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实施规划管理的操作依据,主要包括通则和规划管理单元地块图则。目前来看,广东地区在控规方面的创新在实际编制过程中比较规范,而且贴近现实中管理的要求,值得广泛推广。

3.3 采用规划设计相关辅助技术来为控规的相关指标的确定提供依据

针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相关指标的确定,一直以来是控规编制与管理的难点。规划是人编制的,而人对事物的认识、对未来的预见总是有局限的,采用规划设计相关辅助技术,能有效提高控规编制的科学性和管理的可操作性。

目前采用的主要规划设计相关辅助技术包括整体城市设计、采用三维模拟以及进行交通影响评估等等,在很多城市已经开始实践应用,并取得不错的效果。其中,城市设计主要是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塑造和控制、立体交通的组织等,体现了规划设计师对规划区城市整体形象、开发强度的思考,评审专家和领导可通过可视化直观的平面图和效果图,判断规划设计师构思和整体开发量是否合理,在城市建设的整体性、艺术性、经济性方面取得平衡。广州市早在2000年左右开始在重点地区控规引入城市设计竞赛,结合优胜方案将城市设计的成果转化成控制性详细规划。交通影响评估的方式则通过数学模型模拟了未来地区交通发展的过程,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交通指标进行确定,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使得编制的控规更有科学依据。

四、结束语

对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应该刚柔并济,该控制的要严格的控制,该放松的就要放松。把握控规适度性,层次性,动态性,因地制宜,才能实现整体性、科学性、公平性、可操作性强的控规编制与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潘斌.汪坚强,迈向有效的整体性控制[J],城市规划,2012.

[2]赵敏.浅析《城乡规划法》控权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J],城市规划,2010.

[3]吴晓琴.高冰松.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探索[J],城市规划,2011.

[4]张晓楠.新形势下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思路分析[J],福建建筑,2012.

[5]广州市规划局.《广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2006.

镇控制性详细规划 篇7

关键词:三位一体,概念性规划,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

1 项目概况

淮南市滨河新区位于淮南主城区北部、淮河南岸, 是淮南打造淮河流域现代化中心城市, 建设滨河滨湖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四宜”城市的重要空间载体之一, 也是淮南“十二五”规划提出的重点新城建设之一。建设滨河新区, 对于加快淮河两岸复兴, 促进城市发展思路转型, 实现淮南“领冠淮河、引领皖北”的发展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概念性规划篇

滨河新区的概念性规划, 从城市空间的发展研究中做出判断, 作为淮河沿线城市, 淮南市的未来发展脉络为抱山、临湖、拥河。滨河新区的规划目标, 就是实现城市发展思路转型, 推动淮河的两岸复兴。规划从区域整体发展层面对于滨河新区进行定位, 提出“淮河首善、蓝色水都”的伟大设想。

规划重点围绕“水”做文章, 目标是打造一个现代化的水城, 营造蓝色休闲水都形象。规划采用“开门见山”、“引河入城”的规划构思, 合理处理与山、水的关系。

主要体现在:加强外河淮河河床、河道改造, 充分利用退堤用地, 扩大淮河河道宽度, 将淮河新大堤以北地区全部变为河床, 进一步凸显滨河新区亲水、面水形象。

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 充分利用滨河新区内碧水萦绕的生态优势, 合理进行水系沟通和绿化环境营造, 通过水网、绿网分割, 将滨河新区划分成文化岛、游憩岛、活力岛、低碳岛四个独具魅力的功能混合区域, 构建滨河新区“外河、内湖、内河”三重水景, 打造“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新区整体景观格局, 构建蓝色水都形象。

规划通过一系列规划手法确保规划区达到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 遭遇外河最高洪潮水位多年平均值不成灾的排涝标准。

3 控制性详细规划篇

控制性详细规划首先确定规划区的主要发展四大类功能:公共服务、游憩休闲、生活居住以及工业物流。

整体性控制包括规划结构和开发总量控制两个方面。

规划结构为:一轴延展、两核驱动、四脉串联、五区谐生。具体指连接各个功能片区的政务文化、商贸居住、游憩休闲综合发展轴;政务文化服务中心, 生活综合服务中心两大核心驱动力;依托区内水系, 渗透到各个功能片区的绿化廊道以及依据主要道路及自然界限划定的五大功能片区。

规划采用“方格网+环形”的路网布局形式, 形成“三横八纵”主干路网体系。实现“增加城市的畅达性, 增加路网密度, 减少与淮河新大堤的接入道路, 保持支路网弹性, 实现区域联动发展”的规划目标。

规划对各片区内建筑高度控制分为五个级别, 采用限高与限低相结合的建筑高度分区控制和开发强度控制策略。针对少数极为关键的核心地块鼓励达到并超过150米高度, 保证整体的环境效益, 形成优美的城市空间形态意象。

4 城市设计篇

滨河新区整体城市设计采用“看山、引水、筑岛、营城”的设计思路, 整体目标是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典范、现代服务聚集高地和和谐融洽生活乐园。

此外, 城市设计提出三大策略:一垂直城市、彰显形象。二都市地毯、模块空间。“垂直城市”指高密度混合功能的点, 吸引其他的公共设施和服务;在地块的结点提高城市的密度, 不是一个细长的高层建筑, 而是一个城市综合体, 其中包含公共、半公共、私密空间, 亦即公共设施。“都市地毯”定义了一个区域, 拥有独立的图案, 散播出独特的个性与氛围。在某种容易操作的尺度上来创造邻里空间, 利用独一无二的都市图案, 创造了一种特殊的个性与气氛。它们放置在所有混合使用的建筑区域, 拥有一个定义每张地毯的重叠区域。“超级农场”通过保留现有自然景观元素, 如鱼塘、农田、河道等, 适当扩大面积与周边绿化环境融为一体, 形成一个非常自然、原生态的农业生产与观光区。同时也是对淮南大化的污染形成一定的屏障和隔离作用。

城市设计导则的主要特点为强调对城市和社区特色塑造;沿街地块上的建筑多用途的开发方式, 保证24小时的活力;确定沿河跌宕起伏, 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确立连续的街道立面线;建立适宜人性尺度的步行空间, 设置步行系统;结合开敞空间导入低层与多层建筑, 设置文化建筑、娱乐建筑和商业建筑;区域内建筑风格和谐统一;地下空间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

5 规划创新与特色

5.1 注重具有“淮南远见”的城市空间发展研究

通过滨河新区的规划建设可以转变城市发展思路, 从以功能和产业为导向的扩散式发展转变为以文化和生态为核心的山水园林城市的回归。

5.2 突出规划理念和规划构思的重要性

项目研究着重处理好三个关系:山、水、区域。分别采用“开门见山”的设计手法, 处理与山的关系;采用“引河入城”的规划构思, 处理与水的关系;采用“竞合错位”的发展策略, 处理与区域的关系。最终总结出“三重水景、四境洞天、华街璀璨、彩带连环”四项城市设计特征。

5.3 注重具体项目策划和城市设计的引导作用

将滨河新区核心建设区划分成文化岛、游憩岛、活力岛、低碳岛四个独具魅力的功能混合区域。并通过不同区的项目策划增加区域特色。通过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 为滨河新区建设开发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与控制作用。

6 结语

淮南滨河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将概念规划方案、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三位一体的整合。规划设计过程中前期概念规划和城市设计方案为控制性详细规划提供了从定位到系统的综合性规划依据。此外, 规划过程中还强调专题研究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确定的支撑作用。包括滨水新城专题、行政中心专题、公共交通专题、生态环境专题、防洪排涝专题等。这种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的规划组织编制体系、专业分工、团队合作的工作组织模式具有很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新形势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与管理探索, 中华民居[J], 2014年第1期.

[2]曹庆泳.以广州为例谈如何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山西建筑[J], 2014年第7期.

[3]张晓楠.新形势下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思路分析, 福建建筑[J], 2012年第3期.

镇控制性详细规划 篇8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部,地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地带。御东新区位于中心城区东部、御河东岸,与大同古城隔河相望,北靠采凉山。目前大同市确定了“名城复兴、新区开发、矿区提升”的发展战略,积极开发建设御东新区,但是御东新区的控规尚处于空白阶段,与控规具有的法定属性相违背,亟待编制控规,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础保障工程通过控规得以落实,满足规划管理部门日常管理工作。在此背景下,大同市启动了单元规划编制工作。

1 编制思路与内容框架

在深入了解大同地方特质的情况下,摸索出适应当地特点的控规编制体系(见图1,图2)。

2 编制的工作步骤

单元规划的编制划分为现状分析研究、规划控制引导研究和实施策略研究三个阶段,可以概括为下列三个工作步骤:

1)现状调研与前期研究。主要包括:a.现状基础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在详尽的现状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单元现状特征和规划建设情况。发现存在问题并分析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相关规划建议。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分析单元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分析可能存在的威胁与机遇”[3];b.规划落实与衔接,严格而又不失灵活的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对控规的要求,衔接其他专项规划提出的相关控制要求等;c.各类专题研究如三大指标(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控制体系研究,“五线”控制体系研究,公共设施控制体系,交通影响研究等。以上研究成果作为编制单元规划的依据。

2)单元规划、控制与引导。规划层面重点是将城市总体规划思路具体落实,在总体规划确定的框架中做出适当的和符合实际情况的调整和深化,形成体现单元控规层面的总体性控制内容与要求的用地空间布局。成果包括单元的功能定位、规划结构、居住用地规划、工业仓储用地规划、公共设施系统规划、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市政基础设施系统规划、公共安全设施系统规划等方面,依据规划原理和相关专业设计要求做出统筹安排,形成规划方案。

控制层面属于控规编制最为核心的内容,包括刚性控制与弹性控制两大体系。刚性控制主要以政府严格控制的用地为着眼点,通过“五线”+公共设施用地控制,用地性质分类型控制,用地开发强度控制等三种控制类型进行控制,需要指明的是刚性控制内容的三种控制类型对弹性控制内容具有制约和指导的作用。弹性控制主要控制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开发用地,此类用地有三大基本属性:兼容性、混合性和替代性。

引导层面是在实施规划控制和管理时需要参照执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多为引导性和建议性,主要为获得高品质的城市空间环境和保持城市特色,包括单元空间组织、建筑轮廓线、特殊景观要求等。

3)实施策略研究。单元规划实施管理积极向公共政策的转变,在职权赋予方面将自由裁量权赋予科学技术、法律、上级公共政策及本部门政策之下,交由程序运作,防止行政干预,有助于廉政建设。在管理程序上依据《行政许可法》要求建立以申报为主的控规规划管理程序,由开发主体组织编制“项目实施规划研究”,在方案中明确地块开发控制的刚性指标及其他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经单元协调规划师协调相关人利益后,根据项目自身需求申报控规意向指标,再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方案,并明确地块的其他各项控制指标。由此简化规划审批程序,并可减少规划编制与调整工作量[1]。

3 控制内容体系与控制方法

单元规划的核心内容包括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两个方面。

1)控制内容体系架构。根据控规编制审批办法、规划管理需求和规划控制实践经验,大同市御东新区的单元规划由刚性控制内容和弹性控制内容组成(见表1)。

2)刚性控制内容之灵活控制手段。

a.“五线”控制与公共设施控制。为了有效把握控制的“刚性”,精细控制好可控制的方面,针对“五线”控制内容和公共设施,采用“实线控制、虚线控制、点位控制、指标控制”四种灵活的控制手段。实线控制———指对设施布局的地块位置、边界形状、建设规模、控制要求做出强制性规定,原则上不予更改。若特殊情况必须更改的,必须经过相应调整、论证及审查程序,报原审批机关审批。虚线控制———指对设施布局的地块规模及设施要求不得做出更改,但其位置鉴于由于周边环境的不可预料的变化,可以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移动位置,同时边界形状可根据具体修改方案略作调整。在保证相对稳定的位置和用地规模的情况下,可结合设计要求做出局部变化,体现用地控制灵活性,但不会影响建设控制指标的变更。点位控制———指在确保设施建设规模的前提下,明确设施的布局区位,但不明确具体的用地边界,可结合相邻地块开发与其他项目进行联合建设。指标控制———进行指标控制的用地,其建设控制要求以规模指标的形式予以确定,对位置、边界形状未进行空间落地,在进行下位规划编制时必须按照相应指标予以落实。

b.用地性质分类型控制。为了有效控制单元土地开发类型,实现单元预期的功能定位,根据单元特点及发展目标,合理确定单元开发的用地类型。依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城市46种类用地划分为“主导用地类型、辅助用地类型、兼容用地类型、禁止用地类型”四种类型。主导用地类型——指单元为实现单元发展目标,积极引导开发建设的用地性质。辅助用地类型——主要指为了保障城市基本功能,保证人居环境质量,必须或有必要设置的基础设施和配套的服务设施。兼容用地类型——指为了完善单元功能结构,单元内允许开发建设的用地性质,同时要求不得严重影响的单元功能定位。禁止用地类型——指单元内禁止建设的用地性质类型,原则上不予更改,若特殊情况必须更改的,必须经过相应调整、论证及审查程序,报原审批机关审批。

c.用地指标控制。为了有效地、直接地指导地块控规,单元规划需要编制综合指标控制体系,主要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及建筑高度四要素,以“通则式”的指标体系指导地块的土地开发。指标确定一般采用四种方法相互印证,标准法:根据规范和经验确定;类比法:借鉴同类型城市和地段的相关案例比较总结;反算法:通过试做修建规划和形体设想方案估算;矫正法:根据单元内部已建地块对指标验证和调整[3]。

3)弹性控制之三大基本属性。在编制单元规划时,“在明确每个地块土地使用性质的同时,必须提供一种灵活性与宽容度。并要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维护规划的原则性与严肃性的同时,要适应这种对规划可能存在缺陷进行合理修正并符合市场调节需求的现实”[4]。弹性用地依据某一类用地性质允许的建设内容、设施类别和规模的程度,可划分为兼容性、混合性和替代性三类基本属性。一般情况下用地性质的兼容性多表现为某允许的建设设施的建筑规模占地块用地性质总的开发规模的比值。混合性指在控规编制中,当地块的适建范围和控制要求超出兼容允许的数值时,应增加相应的用地性质,作为混合用地。替代性指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条件下,当地块用地性质不适应单元预期功能时,允许使用其他用地性质替代,但必须对其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专题论证。弹性用地之基本属性的确定增大土地用途管制的灵活度与适应性,鼓励合理的土地兼容、混合、替代使用,增强控规的弹性,以适应城市市场经济发展和创新发展的总趋势。

4 个性化与动态化的实施管理体制

1)个性化的单元协调规划师制度。目前控规多是在政府主导下由专业规划师编制完成的,主要体现了政府的意志,民众的呼声被远远隔离在编制体系之外(编制结果公示方式,不利于公众参与),而控规主导开发建成的城市空间环境却是市民切身感受,显然缺失“市民—政府”双向沟通机制。为了让公众直接参与到规划中来,许多城市以不同形式设置了中间层次的沟通、互动制度,如法国巴黎的地区协调建筑师、中国台湾高雄的社区规划师工作室、深圳的社区规划师、北京责任规划师等。其目的无外乎有四点:第一形成地区良好的空间形态和人居环境;第二协助政府实施规划管理;第三提供市民规划设计咨询服务;第四实施市民意见反馈,为城市规划的维护提供参考。经过不断改革尝试,取得了有益的实践经验,而作为单元规划的协调规划师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体系中应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单元协调规划师应由规划主管部门以任命与聘用两种方式来确定,人员由城乡规划管理局科室负责人及资深空间师、城市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师等专业人员共同组成,赋予主要空间组织和单元项目经理双向职能,在地块开发中担当多方(政府、市场、市民)博弈过程中的协调角色;在空间环境营造中负责“与具体项目的建筑师协调、沟通与谈判(当然免不了涉及到各开发商的自身利益),同时也要保证单体建筑师的创造性”[2];为单元市民提供咨询服务、收集反馈意见、完善规划编制管理工作等。

2)动态化的维护机制。实现对单元规划的“动态化”规划管理,根据城市发展的实时变化、规划管理的客观要求及时更新基础数据,定期(一般为3年~5年)对控规进行评估,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控规内容及时调整和完善,涉及到刚性控制内容时,应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修改。

5 结语

目前我国单元规划正处于嗷嗷待哺的婴儿期,在新颁布的《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背景下,大同市御东新区的单元规划提出了分层、分类的“新控规”模式,构建了单元规划的控制体系,明确了单元规划基础编制的内容。这一先行先试的举措,可为今后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控规层面的单元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摘要:依据大同市御东新区发展的特性和特定的管理要求,以此为契机,确立了“新控规”基本编制内容体系,使控规保持一种灵活和现实的调控姿态,以期为实现控规改革提供一种实践视角下的框架性思路。

关键词:单元规划,刚性,创新,弹性

参考文献

[1]颜丽杰.城乡规划法之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A].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46-50.

[2]陈婷婷,赵守谅.大规模城市开发的有效控制[J].规划师,2010(10):119-123.

[3]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274-286.

镇控制性详细规划 篇9

1.“低冲击开发”理念的提出

低冲击开发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马里兰州首先提出的概念, 最初是作为雨水管理方法。其目标是恢复和维持土地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状态。通过分散式的小规模控制技术对雨水源头进行控制, 综合利用各种技术进行雨水的储存、渗透、蒸发和滞留等来模仿自然水循环过程, 以期解决传统雨水管理方式所导致的各种城市环境问题。

2.“低冲击开发”理念的发展

最初基于对暴雨洪水源头控制的“低冲击开发”理念, 在技术相对成熟的北美及欧洲地区只侧重于较为微观的工程技术方面, 我国对其研究也还处在起步阶段。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化, “低冲击开发”理念逐渐开始延伸至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领域, 一些学者基于城市规划的角度分别在生态住区、城市空间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从而将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运用于城市发展建设当中。

3.“低冲击开发”理念的内涵

“低冲击开发”理念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作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开发模式, “低冲击开发”采取不同的技术工程或设计手段, 在城市建设开发过程中降低对自然生态、历史文脉等因素的破坏, 使城市开发后的各种要素尽可能趋于建设前的平衡状态, 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冲击开发”理念在龙南县桃江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引入

龙南县桃江片区位于龙南县中心城区西北部, 与龙南县城一江之隔, 背靠山体, 三面环桃江, 规划面积6.11平方公里。目前片区城市建设规模较小, 村庄密集, 有一半用地为农田, 其中大部分是基本农田保护区, 田间水渠纵横, 植被绿化丰富, 两条主要的汇水线汇入桃江, 具有良好的生态基底。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在落实城总体规划布局和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过程中处于重要的环节,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引入“低冲击开发”理念, 强调降低对一切原生态要素的冲击破坏、延续文脉的传承, 更好地实现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设目标。

三、“低冲击开发”理念在龙南县桃江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策略

区别于传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为控规落地提供切实的指导, 针对龙南县桃江片区的具体情况, 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到城市区域的“低冲击开发”:

1. 划定村庄增长边界

基于我国耕地资源相对紧张的前提, 从低冲击开发的视角来看, 要降低城市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必须要建立城市空间的以合理集约利用为前提的管理策略, 首先是要划定明确的城市增长边界。

现状桃江片区以农田、水塘、自然村落为主, 西侧存在大量基本农田保护区, 生态基底良好, 村庄密集且建设混乱。规划首先着眼于现状特征要素, 首先进行区域生态敏感性分析, 梳理出现状村庄和集镇、现状道路、主要水系和具有景观价值的林地和农田等。然后在现状建设环境的基础上, 整合国土土地利用规划, 尽量减少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调整, 划定村庄增长边界, 边界之内对现有村庄进行更新改造, 并预留一定的拆迁安置用地, 边界之外合理布置其他城市建设用地。

2. 产业模式的“低冲击”

桃江片区的优势是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低污染的生活环境和乡村的慢节奏生活, 与新时期人们的生活理念契合。同时, 桃江片区作为龙南县中心城区周边土地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 拥有大量农用地资源。综合考虑国家关于可持续发展和“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情况下, 提出都市农业和泛乡村地产发展为核心的产业规划。

3. 生态环境建设的“低冲击”

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指导原则, 立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先进理念, 尊重自然, 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 目标是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高标准生态环境。从传统的城市雨洪“快排”模式, 转变为“渗、滞、蓄、净、用、排”的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新型雨洪调蓄模式。

规划通过保护和梳理天然水系, 预留两条主要的泄洪通道, 结合既有田园和绿地布局调蓄设施, 强化道路、公共建筑和硬地的生态化处理。不仅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减少水污染治理费用, 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损失, 也能大大减少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 提升经济效益。场地遭遇洪水危害的几率较大, 规划由西向东划定雨洪管理区:西部毗邻山体, 地势相对较高, 为基本农田保护区, 将其规划为场地的缓冲、滞留及存蓄区域;东部城市建设用地较多, 为滞留、排放区域。

4. 开发管控模式的“低冲击”

为建立一套更贴合实际、更具可操作性、更合理的土地经营和空间管控方式, 根据片区内的用地性质和权属, 建立分区管控体系:将地块分为城市收储用地和村庄用地, 两类用地分别采取不同方式控制。其中城市收储用地的管理采用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 (图则化管理) , 村庄用地管理采用类社区规划方式, 是一种渐进式的规划。通过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制度设计, 疏堵结合, 有效管控城市边缘发展村庄。

村庄更新区分层管控体系主要包括:

(1) 公共服务均等化, 使片区内的村庄用地和城市收储用地一样享有便利的公共服务。

(2) 村庄公园化, 建筑景观化。坚持精细化的村庄整治, 实现既保留有村庄本来特色, 有具有良好人居环境的村庄整治新典范。

(3) 充分挖掘城市近郊生态旅游项目, 大力发展健康产业, 为近郊村庄的改造和升级提供一条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结语

浅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篇10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为依据,以落实总体规划意图为目的,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规定各类用地适合建设情况,强化规划设计与管理结合、规划设计与开发衔接,将总体规划的宏观控制要求,转化为微观控制的转折性规划编制层次。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借鉴了美国的《区划法》、德国的《土地管理法》等相关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本土化、地方化发展起来的,具有“定位、定量、定性、定环境”的基本特征,是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目前控规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较为完整的编制方法,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 编制成果要求

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一般包括文件和图纸。控制性详细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规划文本中应当包括规划范围内土地使用及建筑管理规定。图纸方面,控制性详细规划最主要的图纸就是《土地利用规划图》和各个分图图则。而围绕这张《土地利用规划图》又会产生很多图纸,其中有些图纸是必不可少的,如:土地利用现状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各种管线工程图等。笔者认为,控规必须的图纸如下:(1)区位图(比例不限,可多张)表达规划区在一定区域中的地理位置。(2)土地利用现状图(1:2000)画出各类用地范围(分至小类);标绘建筑物形状、人口分布现状、市政公用设施现状,必要时可分别绘制。(3)土地利用规划图(1:2000)画出各类使用性质用地的范围。(4)道路交通规划图(1:2000)画出道路横断面设计,包括主次干道和支路。(5)绿化景观系统规划图(1:2000)结合现状,规划出点、线、面一体的绿地景观系统。(6)各类综合管线图(1:2000)包括给排水、电力电信的现状及规划图。(7)地块编号图(索引)(1:5000)标明地块划分界线,按用地类别统一编号(与文本中控制指标相对应)(8)分图图则(1:1000———1:200)分地块列出具体的控制指标。而另外一些图只是为了表达规划意图而作的,如功能结构分析图、道路结构分析图、景观绿地分析图、景观示意图、地块控制指标图、建筑质量分析图、建筑年代分析图、鸟瞰图等。

2 具体编制过程

2.1 收集资料

资料的收集是城市规划编制的第一步,控制性详细规划也不例外。当然我们要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具体要求收集相应的资料。

我们要做一个城市规划,要根据具体地块的实际情况来编制,基础资料的收集非常重要。基础资料有很多,现状资料、发展设想、社会经济、人文历史、区域自然、地理地质等等。笔者认为,对于控制性详细规划来说,首先要收集的资料应该是现状地形图。有了现状地形图,我们才能进行现场踏勘,分析比对现状地形地貌,使设计者对地块有个感性、直观的认识,调查统计建筑质量、建筑年代、建筑层数等等。

现场踏勘回去作出土地利用现状图、现状建筑质量分析图、现状建筑层数评价图、现状建设年代分析图等。接着就能对现状用地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现场实际,提出现状存在的问题。另外,现场踏勘的时候我们应该拍一些照片,作为土地利用现状图的辅助说明。此外还应收集一下现状人口资料。

基础资料收集与整理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前提。其准确性、真实性及完整性直接关系到以此为基础分析得出结论的准确性。现状资料准确与否将是以后工作中工作量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为依据的,是总体规划的深化,因此,总体规划的资料也是必不可少的。总体规划涉及的内容有很多,其中的人文经济,发展展望之类的是我们不需要的,其中总规道路系统规划、工程系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都是必不可少的。

2.2 规划设计

当我们资料收集齐全了,就可以开始进行规划方案设计了。具体规划设计,首先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进行路网的规划布局,因为土地利用规划,工程系统规划都必须在道路确定的情况下来做。在做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工程系统规划之前先把做好的路网跟甲方有个沟通,也算是第一次汇报方案。在路网确定了以后,就可以进行地块的土地利用规划。充分结合现状以及收集来的单位搬迁与否的资料,进行合理的用地布局。最后完成整个规划区的土地利用布局。用地布局完成以后并不是马上就进行各个地块的控制指标的规划,因为这个方案并不是最终成果,可能还要修改,这时仅仅需要大范围分区地设定一个控制指标,然后向甲方进行正式的方案汇报。当方案正式通过以后,再按照城市设计的空间要求与地方政府的意见来逐个逐个地确定各个地块与分地块的控制指标,最后在完成这张最重要的土地利用规划图的同时,解决规划重点———确定合理的城市建设控制指标。

2.3 规划评审并修改

规划全部完成以后就要进行方案的评审,这要看当地建设局的安排,一般只要你前期工作做到位了,评审问题都不大。评审的时候要注意听取相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及时根据评审意见修改规划,并提交最后成果。

3 结语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不难,我国现在已经有一套相对完善的指标体系和编制办法,但是想真正要把控规做好,笔者认为那是要下相当的苦功。除了做好方案以外,控制指标是否真正能做到科学合理,是否能够有效实施,都需要规划工作者及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郑毅.城市规划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87-293.

[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资料集第四分册控制性详细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3.

上一篇:媒介融合视域下一篇:S7-200P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