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一体化教学

2024-07-12

“产学”一体化教学(精选十篇)

“产学”一体化教学 篇1

毕业设计是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最后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教学环节, 是适应当前社会需求, 培养学生毕业后从事建筑设计、建筑管理等方面的一线工作。虽然毕业设计在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在最近几年中, 在高职类建筑设计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时产生了诸多问题。

1. 1 学生毕业设计意识淡薄

因为社会就业的压力, 一些学生在毕业设计时敷衍了事, 投入时间远不够, 设计成果利用网络下载拼凑而成。此外, 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课程不再有新颖的知识可学, 不如到校外的建筑设计院去学的想法, 等到相关建筑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时, 他们对毕业设计又缺乏进一步思考、探索, 对自身缺乏更高的追求, 于是整个毕业教学就趋于一种表面形式, 管理混乱、松散。所有的这些反映在设计成果上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去甚远, 毕业生专业培养目标大大打了折扣。

1. 2 教材滞后

我院建筑系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筑设计自编教材, 已经启用了十多年, 一直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改, 近几年, 很多建筑设计规范都做了相应的修改与调整, 这就使得知识跟不上行业发展; 另外, 教材对有关建筑法律、建筑规范教学内容的明显缺陷。

1. 3 毕业设计选题与工程实践脱节

在毕业设计选题设置不够合理, 选题与建筑实践脱节, 简单重复昨天的故事, 一个题目作几届, 多年一贯制, 未重视因材施教, 未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放飞学生的思路, 不能很好地和学生的就业方向相结合, 这样做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约束了学生创作激情, 促使学生消极应对毕业设计。

1. 4 指导形式单一、教师力量薄弱

指导形式单一, 都是校内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教师担任毕业设计指导, 毕业设计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在高等职业院校难觅有丰富实践经验、高水平、高学历的设计人才, 难以形成有效的毕业设计指导梯队。

1. 5 毕业设计成果评价体系不清晰

在毕业设计最后考核既没有相应标准, 成绩评定又不能完全做到公正、客观、合理、科学。对未能达到毕业设计教学要求的学生降低要求, 都给予“放水”, 对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评价持宽容的态度, 从而使毕业设计质量达不到预期效果。

1. 6 毕业答辩缺导向性

答辩时应对学生没有向导性, 学生不能很清楚、准确、有效、富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对自己毕业设计过程的设计思路未能进行卓有成效地梳理, 答辩时成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一种机械、被动地一问一答的尴尬模式。这样的教学成果仅是让学生简单、初步地了解了整个建筑设计阶段的过程, 却与建筑设计院实际工程的建筑设计要求具有很大的差距, 致使一些学生临毕业时对建筑施工图尤其是其它专业的图纸识读能力很差, 距离高职教育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差甚远。

2 解决问题———教学改革

在毕业设计中涌现的问题, 迫使对毕业设计的教学进行探索和改革, 提出“产学”一体化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即将毕业设计教学与实际工程相结合, 加强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打破传统单一的师生互动模式, 转换为与业主、合作单位、相关职能部门等多方共同参与设计的教学模式, 在真实的设计过程中, 增强学生创新和实际操作能力, 强化专业技能,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使毕业生符合市场需求, 夯实进入建筑师岗位基础。

2. 1 毕业设计教学内容市场化

毕业设计教学内容顺应市场要求, 符合建筑发展趋势, 将最新、最前沿的学科知识、建筑规范、法规引入课堂, 反映前沿动态, 跟上本专业领域的发展水平, 使毕业生一毕业进入市场就能无缝对接建筑设计岗位, 较快进入建筑岗位角色。

2. 2 毕业设计选题真实化、工程化

对毕业设计选题进行改革, 打破学生按假定任务书设计的相对静态的传统教学模式。毕业设计选题采用真实、具体工程项目, 即“真题真做”方式, 与建筑设计院联合, 丰富毕业设计选题,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尊崇学生建筑梦想憧憬, 为学生留有足够的设计发挥空间,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 培养首创精神、提高创新意识, 体验真实工程的工作步骤, 积聚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经验, 达到毕业设计教学目标。

2. 3 “双师制”和“邀约制”教学模式合作化

毕业设计中积极实施“双师制”和“邀约制”教学模式。, 聘请校外建筑设计院有实践经验的建筑师与我校校内教师一同参与毕业设计教学的合作模式, 充分发挥他们实际工程经验的优势, 提高毕业生实践运用能力, 此外, 邀请业主 ( 建设单位) 共同参与设计, 使毕业设计过程教学中业主 ( 建设单位) 、建筑院建筑师、校内教师、其它相关专业等多方参与, 在“真题真做”的毕业设计中, 使学生能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完成岗前的职业培训, 实现从学生到建筑院设计人员的实践能力转换, 培养与岗位零距离对接的能力, 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1]。

2. 4 毕业设计评价体系标准化

为激活毕业生学习能动性, 提高教学质量, 充实学生专业知识、完善专业技能, 营造科研生产实践的良性发展, 配合“产学”教学模式, 结合实际工程, 对毕业设计成果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 建立客观、公正、合理、具有明确导向性的评价体系, 对毕业设计成果采用定性描述、定阶段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使评价具有可比性及可操作性; 将校外专家、用人单位的评价纳入评价体系, 使评价主体具有广泛性与多元性。

2. 5 毕业设计答辩规范化

毕业答辩是毕业设计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毕业设计答辩在毕业设计中扮演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这一环节, 我们采取实际工程中的建筑评审会模式, 学生自己制作毕业设计PPT演示文件向评审专家答辩组汇报 ( 由专业教师、专业负责人和建筑设计院专家组成) , 以促使学生能更加敏捷、综合、系统地处理问题, 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自己设计思想的能力, 加快学生适应工作岗位。通过答辩可以了解学生驾驭专业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毕业设计成果质量。在考核学生毕业设计成果时, 坚持标准, 以设计图为依据, 尽量体现学生真实的设计水平。对于部分学生未完成毕业设计, 或有原则性错误, 或毕业设计成果不完整, 答辩时概念性错误较多者, 学校都要严格执行成绩评定标准。

3 结语

“产学”一体化教学模式, 相当程度上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升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开拓学校与企业间联合办学的新思路。与以往内容单一的毕业设计教学相比较, “产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对我院建筑系是一次大胆且创新的教学改革, 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改革成果初见成效, 对未来毕业设计新模式的开拓创新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摘要:毕业设计是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最后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教学环节。笔者以毕业设计为切入点, 通过“产学”一体化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产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石磊, 建筑学专业“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3 (2) :116-117.

产学研一体化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篇2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途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一)“双师型”师资队伍

为了配合“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应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在“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生产、教育与科研任务。教学中,即要求教师强化自身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又必须提高在艺术设计方面的创新意识。“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系统地建立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框架,可以有效容纳“双师型”队伍,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有赖于教师的这些素质,因此,“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要从骨干教学团队和兼职教师团队两个方面进行。

1.建设精通设计、施工、管理、教学的“双师”结构骨干教学团队第一,聘请具有丰富项目实施经验的工程师到高校任教;第二,以相关制度鼓励校内骨干教师到设计行业内任职,参与设计与专业核心课程相关的项目,之后将相关工作经验融入课堂,实现具体项目教学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2.改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第一,在骨干教师赴企业任设计师的同时,应加大力度,聘请校外行业专家兼职担任校内项目教学指导教师、校内生产性实训指导教师、校外实训指导教师。第二,应聘请在职行业主力设计师参与校内教学项目,让紧密结合行业实际的主流风格渗透到教学内容当中。

(二)开发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反映社会人才需求方向,重视多元化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日趋复杂化,多元化课程体系能够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区域需求相结合,极具灵活性和实用性。

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依据相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建设课程体系,确立课程模块:以环境艺术设计岗位(室内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和展示设计等)能力为目标;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企业实际设计项目为载体,按设计定位构思、设计效果表现、方案实施与施工管理的步骤进行课程设计,通过单项项目训练、专项项目训练和综合项目训练等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标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以及学校、企业、学生等多元参与的考核方式,进一步突出职业知识学习、职业能力训练与职业养成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特色。

2.多种多样的`专业选修课

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人员数量与日俱增,各个设计项目对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中型设计项目需要以团队的形式,多人配合才能完成。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与室内配套设施、暖通、排水、电气等建筑工程方面的设计广泛融合,而且各种平面设计的理念也逐渐渗透进来,使环境艺术设计逐渐成为多门类技术与科技的综合展示,设计师要了解这些相关门类的工程设计内容,就需要对庞大知识体系进行统一协调,将其融为一体。因此,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止是“专”,还要够“广”。要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全面型人才,应广泛开设多种多样的特色选修课程。特色选修课程可以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建议,在适应自己专业水平和满足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挑选适宜的课程。这不仅能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信心,还能调动教师定向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二、结语

“产学”一体化教学 篇3

关键词:模具教学校企合作产学一体化人才培养

学是产的基础,产是学的检验,两者相辅相成。所以职业学校要加强模具专业产学的一体化,围绕社会与行业需求,通过与企业的共同办学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学生就业提高保障。

一、“订单”式定向人才的培养

“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通过共同制定学生的学习课程和实习计划等方式,来完成从培养到就业的过程。其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学校以接订单的形式承担企业的人才培养,企业根据自己具体的岗位需要,委托学校定向培养学生,这批定向生的具体学习课程由企业指定安排。其过程中可采取工读结合的模式,企业要招聘所有的定向培养学生。另一种模式是在企业与学校签订了培养协议之后,企业就参与到学校每年模具专业新生的笔试、面试以及体检当中来,但主要还是由校方负责选拔学生组成“定向班”,“定向班”的教学计划和培训教材由双方共同商量制定,建议基础课程由学校制定,而专业课程则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同时,企业定期派技术人员到校,与模具专业的任职教师一道对定向学生进行培训和考核。培训的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到该公司顶岗实习,公司根据学生表现可优先录取。

此外通过设立奖学金、举办模具竞赛等形式,来激励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自己预备员工素质。总之,“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 “招生、培养与就业的一体化, 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就业条件的同时也为学校争得了企业提供的优质实验实训资源,真正做到零对接。而且,“订单”式培养模式由于其教学的针对性强和对学生就业的保障,已成为现今校企合作的热门模式。

二、“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

要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更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所以我们教师的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职业院校还要联合企业对师资队伍进行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双师型”的专业教师。具体的培养方式可概括为“派出去”和“请进来”。

(一)派出去:定期从模具专业教师中选派爱岗敬业、基础扎实的教师到合作的企业中去参观学习或者顶岗实践,由企业提供食、宿,并免费培训。企业按照专业技能的要求制订“顶岗实践培训方案”,通过让教师学习注塑模设计及制造、冷冲模设计及制造、数控编程及加工,以及企业新的三维设计软件等,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与企业的技术更新保持同步,以便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缩短企业的用人要求与学校培养人才之间的距离。

(二)请进来:除了定期派遣教师到企业中去观摩学习,学校也应该邀请合作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经常来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提供最新的技术资料和最新的模具设计软件等,要求企业将学校看作自己培训机构的一部分,把对教师的培训作为自己的分内事。

三、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双重保障

模具专业分为模具设计和模具钳工两个方向,其中模具设计强调空间布局,对理论知识要求更高。而模具钳工则强调动手能力,对实践技能的要求更高。因此,产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应该对学校的理论资源优势和企业的实践资源优势进行合理的分配,通过在校内建设实训中心和在企业内建设实习基地的形式,为模具专业学生的教学提高全方位的质量保障。

(一)校内实训中心的建设

在建校内实训中心时,学校应该聘请合作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来学院进行现场的指导,如:建模具制造中心时,将学校的实习工厂改造为模制造中心,完全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建设,缩短校内实训与生产实际情景之间的距离。而在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下,企业也可以把对自己员工的培训和专题研究交由合作学校来完成。企业提出研究内容并提供研究经费,学校负责组织完成课题研究工作,科研成果归企业和学校共有。这是学校充分发挥师资优势的具体表现,为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做好铺垫。

(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专业实习是模具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和学校应联合起来,做好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企业为学生提供食宿和上岗操作的机会,并给每组分配一个技术人员监督并指导学生的工作,借助现代企业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实战经验丰富的职工来对学生进行实习教学,学生可以切身了解到现代企业的人才培养过程和企业的用工需求,通过实际的操作检验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毕业之后都后直接进入实习企业工作,这为他们以后快速融入企业工作氛围、做好了准备。以学校为培养基地、企业为实训基地的联动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是校企联合办学的有效模式,为实现双赢做足了准备。

四、結语

“产学”一体化教学 篇4

1) 有利于培育优势而办出专业的自身特色

比如, 全力打造电子商务专业政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平台, 使专业建设具有时代感和超前性, 同时使实训技术具有现代感和先进性, 毕业生的优势体现在有较强的商务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上, 基本实现零距离上岗, 办出电子商务的专业特色。

2) 拓展了人才培养的资源, 并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

高校和企业之间本着优势互补, 互利互惠, 共同发展的原则, 共建教学、科研、生产实体, 作为学生科研的培训基地、实践教学基地, 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 增强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同时也为学生就业增加了机会和途径。

3) 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社会实践, 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投身社会实践, 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和创业意识;通过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 学生的毕业设计 (论文) 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 使学生能得到实际的锻炼,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 有利于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提高教学质量

在产学研工作中, 一方面使教师长期积累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 发挥了作用;另一方面也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典型案例并充分认识实际问题, 发现科研的关键点。

1 产学研合作相关文献的历史回顾

1.1 国外产学研合作研究综述

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成立了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 以此推动美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展。随后这种教育模式受到北美、欧洲、澳洲以及日本等30多个国家借鉴和推广。世界合作教育协会于上世纪80年代初成立, 产学研合作教育随之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美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有企业孵化器模式、科技工业园区模式和高技术企业模式, 政府的支持在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中表现突出。英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是剑桥模式, 实质上就是科技工业园区模式;英国政府先后实施了多个旨在鼓励科技界与产业部门合作的计划:联系计划、知识转移合作伙伴计划、法拉第合作伙伴倡议。德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是Fraunhofer联合体模式。日本视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基本国策, 其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有合作研究模式和科技城模式。

1.2 国内产学研合作研究综述

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于20世纪90年代成立, 成员有一百多所高校和二十多个大型企业、科研单位, 共涉及十几个行业, 遍布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此, 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步入有组织、有计划的研究阶段。而政产学研合作是则随着社会的发展, 近十余年在过去产学研合作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参与方更多、联系更为紧密、效果也更好的一种新形式。它是指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在科学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以及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 分工协作、互动循环,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共同促进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目前, 国内产学研合作教育有以下的基本模式:

(1) 项目模式。教师在申请到科研课题后与企业合作, 部分学生参与到老师的课题中, 从而得到组织、设计、操作、管理等多方面的锻炼。

(2) 教学实训基地模式。在校内建立工程训练中心或工程类的教学实验中心, 同时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3) 订单式合作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的“订单”, 学生在培养方案之外, 必须接受企业另外增加的课程和培训项目。

(4) 科技园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通过某一优势学科或学科群, 通过创办科技产业, 融产学研于一体,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实现产学研结合, 形成良性循环。

(5) 研发中心模式。利用学校的智力资源和高精尖的仪器设备, 联合企业共同成立研发中心, 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 承担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攻关课题、解决企业急需解决的难题和科技开发项目。

(6) 服务模式。学生利用智力优势到一线为企业服务, 在服务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能力。比如, 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到企业帮助进行企业电子商务策划和进行市场调研。

2 全力打造政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平台

2.1 强化科学规划引导, 培养目标清晰

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 首先要强化科学规划引导。必须在对省、市电子商务需求充分调研基础上, 在专家指导下, 编制2011—2015年政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发展四年实施计划, 排出各项工作的分年度实施计划表。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必须以浙江和湖州地方经济为导向, 培养具有较强的商务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浙江作为中小企业集聚的外贸大省, 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临近上海及拥有全国第二大港口 (宁波舟山港) , 加上浙江人捕捉商机的能力, 使得浙江的行业电子商务网站数量为全国第一, 其中包括全国最大的B2B电子商务平台网站—阿里巴巴、国内最大的垂直专业网站开发商—网盛科技等;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开展的中小企业示范案例中, 超过50%来自浙江杭州。作为浙江地方普通高校, 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突出“三个适应”:一要适应浙江企业电子商务人才动态需求;二要适应发展, 以学生发展为着眼点, 培养学生“厚基础、专项精”;三要适应个性, 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岗位技能要求和学生个人的兴趣、特长设置相应专业方向。据此, 我校主要培养三类人才:网站设计和数据库维护等技术型的电子商务人才 (部分理科生适用) , 网络营销、国际贸易等商务型的电子商务人才 (大部分文科生适用) , 物流方向的电子商务人才。

2.2 多形式的政产学研合作实践教育模式

将政产学研合作理念引入到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当中, 改变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状况, 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培养, 结合学校学科优势, 试行以学生为本的、与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人才动态需求相适应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政产学研合作实践教育模式。

(1) 教学实训基地模式。首先,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构建基础实践平台:高水准的专业实验室, 包括电子商务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等, 并购置用于学生模拟训练的应用软件, 以使学生的基础应用能力在校内得到良好的训练;其次, 产学研合作构建校内综合实践平台:建立开放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电子商务研发中心, 搭建师生校内的实践平台及面向社会的产学研通道, 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第三, 政产学研互动合作构建校外实践平台:在校外建立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基地, 为学生的专业见习与实习提供较好的实训场所。

(2) 项目模式。教师带领学生承接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课题。在教师指导下,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有效克服传统理论教学存在的被动学习和实验室模拟实验教学的封闭式学习的弊端, 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3) 订单式合作培养模式。根据“订单”, 在培养方案之外增加企业需要的课程和培训项目。一方面保证了学生就业;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企业急需的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 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提供了人才保障。

(4) 服务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利用自身的智力优势到一线为企业服务, 在服务的同时锻炼提升自己的能力等。

(5) 开放式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基于校园网环境下的共享校内实验教学资源, 以及利用Internet上的免费资源进行电子商务实验等。

3 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的保障平台

3.1 政府着力促进与引导

政府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与引导作用, 在提供政策、法规等方面支持的同时, 积极为高校与企业界搭建各种交流与沟通的桥梁, 完善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政策法规与激励机制, 创造良好的环境。

3.2 高校设置相应的促进机构并进行制度创新

高校应设置相应的促进机构, 并划拨产学研专项经费给予保证。它是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中心协调组织, 一方面为高校获取企业界的需求信息提供了渠道, 另一方面也为产业界了解高校内部情况提供了窗口;学校还要进行制度创新, 制定有利于高校校内外人员交流的人事管理制度, 完善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 建立面向市场的科研导向机制等等。

3.3 构建政产学研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综合服务与网络化支持系统, 为参加合作教育各方快速寻找最佳的合作伙伴提供基础信息, 提高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效率信息共享是政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取得成效的关键。以下图1为基于多智能体的政产学研信息共享的概念模型:

摘要:为克服当前电子商务人才供求的怪圈, 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学生, 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高校应结合学校学科优势, 基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全力打造电子商务专业政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平台,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 开设具有现代感和先进性的实训技术, 促使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商务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基本实现零距离上岗。

关键词: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政产学研,模式

参考文献

[1]刘献君.创新教育理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1) :18-20.

[2]陆启光, 邹时智.论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行动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9) :42-44.

“产学”一体化教学 篇5

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2010-08-27 13:58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作者:张民堂

发挥自身优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既是高职院校的职责所系,也是高职院校地方性、行业性、开放性办学特点所致。

“职业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配合、与社会生活相配合,才能兴旺发达”,这是高职院校基本职能所决定的应有之义。

紧密联系实际,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不断提升办学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近年来,鹤壁职业技术学院牢固树立“依社会需求而办、和社会力量同办、为社会发展而办”的开放型“大职教”理念,积极实施“三个结合、三个定向”,为行业、产业、企业提供服务。所谓“三个结合”即坚持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三个定向”是指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坚持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定向,因行业、产业需求定向,以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定向。经过十年办学实践,鹤壁职院探索了校企合作、集团发展、联盟发展等富有成效的开放办学形式,促进了学院的科学发展。

高职院校只有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与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不断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学院把握国家、省市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新机遇,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特别是根据服务行业、企业、产业的需要,着力提高专业吸引力的原则,积极打造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特色专业群,不断增强服务力。

学院围绕鹤壁市机械电子制造、煤电化工、镁冶炼加工、食品加工、光伏新能源等先导和支柱产业开展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积极架构结构合理、规模适当、效益显著、质量优良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六大专业群,即以护理专业为龙头的医学专业群,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龙头的机电专业群,以软件技术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专业群,以金属镁冶炼为龙头的材料工程专业群,以农产品加工工程为龙头的农林专业群,以教育、艺术为龙头的人文社科专业群。

工学结合、校企联合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行业、产业与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按照教学做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实验实训实习相结合的原则,学院始终坚持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把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融于一体,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等方面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机电工程学院数控、模具等重点专业促进鹤壁市机电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是学院实施校企合作办学,以项目教学带动和推进产学一体化的成功范例。多年前,学院与鹤壁市天海集团、鹤壁天淇汽车模具有限公司等地方56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组建成立河南鹤壁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集团,积极开展紧密型产学研合作。通过顶岗实习、科研技能开发、岗前培训等方式,为企业技术人员培训、输送技术工人、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发挥了人才库、智囊团、孵化器等作用。特别是学院师生参与研发的“镁合金全自动抛光机”、“变刚度椭圆平衡振动筛”等技术成果先后通过省级鉴定并投入生产,为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实施集团化、联盟化办学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办学道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更加高效地服务行业、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形式。2009年6月,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由鹤壁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豫北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形成以依托学校为龙头,以骨干特色专业为纽带,各成员单位自愿参加的平等合作、互惠互利的高等职业教育联合体。学院以集团为载体,不断加强校企、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2009年4月,学院还联合十余家高职院校和企业,组建成立河南省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联盟,搭建起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互利共赢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战略合作平台,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注重发挥优势,在服务社会建设中,实现社会与学院自身发展的良性互动

自建院以来,学院恪守“立足鹤壁、面向河南、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本着“以服务求重视,以贡献求支持”的指导思想,积极发挥地方高职院校作为行政决策“智囊团”、科技创新“助推器”、文化发展“先行者”的作用,走出一条服务社会发展的特色之路。

发挥学科与科研资源优势,为地方决策提供咨询服务。近年来,学院充分发挥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优势,紧紧围绕地方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关键问题和热点问题,积极组织力量进行理论支撑研究和决策咨询服务。特别是紧紧围绕地方“建设大城市、发展大工业、办好大职教”的发展战略和大力实施产业聚集区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等宏观战略决策、重大工作部署和重点建设项目,结合学校的学科专业和人才资源优势,积极进行调查研究和科研攻关。

围绕鹤壁重点产业发展、淇河文化开发建设等重点攻坚项目,学院联合地方科技、文化等有关部门先后成立鹤壁高职教育研究会、淇河文化研究会等十余个科研机构和团体,实施了“鹤壁市金属镁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研究”等十余个科研项目立项,目前已初步完成“鹤壁经济发展三个战略研究”、“关于鹤壁淇河文化建设与开发的调查报告”等十余项战略性和前瞻性调研报告与科研成果,发挥了“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

发挥教育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社会实践,为城乡建设发展服务。高职院校发挥丰富的学科和教育资源优势为社会服务,不仅体现在人才培养上,更要充分体现在为社会发展建设服务上。对此,学院在坚持普通学历教育为主要办学方向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开展了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人才培训工程,积极为地方培养宽领域、多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通过拓展和深化与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办学,大力发展远程教育与成人培训教育,为地方广大干部职工学历晋升、素质提高搭建了有效平台。通过实施“阳光计划”、“雨露计划”、“蓝领工程”、“技能就业计划”等培训活动,大力开展企业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先后为地方企业、农村实用人才培训6.8万人次,为地方企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发挥学科建设与科研设施资源优势服务社会发展,是学院坚持社会服务的又一重要内容和载体。学院依托医学、电子信息、农林等专业人才和设备资源,积极组织师生定期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实施科技咨询、医疗服务、家电维修等服务,使学院科技、人才资源走出校门、深入城乡、面向基层,积极为广大群众提供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服务。

发挥思想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为社会思潮引领提供服务。高职院校既是先进思想文化的创新基地,又是增强社会文明程度的主力军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排头兵。学院充分发挥传播科学思想、传承民族精神、弘扬先进文化、普及科学知识方面的应有作用,不断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努力为形成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和良好的文化环境服务。在淇河文化的研究、宣传和开发上,学院积极凝聚社会各界及学院文化研究力量,打造鹤壁淇河文化品牌,提升淇河文化品位,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工作。作为鹤壁职业教育的龙头,学院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学科专业和办学资源优势,成立了鹤壁天海模具汽车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筹建帮扶工作组与职业教育研究所等,对学院的筹建及其他职业院校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干部、师资、学科专业支持,履行了学院服务“科教兴市”与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职能与责任。

从高校视角看产学研一体化的实现 篇6

总体上来看,目前高校产学研一体化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形式。一是采取校企合作研发、以课题立项模式来开展针对性研究,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二是采取校企联合建立科技创新基地模式,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提高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三是科研院所为了对接创新企业,建立企业技术转移中心,通过这一平台,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四是科研院所建立校企合作的联合委员会,在创新合作、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企业的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助推高校发展

首先,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研发能力。一方面,生产与市场为高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课题,扩大了学校的科研领域。另一方面,产学研一体化使高校科研成果接受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与挑战,随着科研成果的工业化周期不断缩短,这将激发和催化高校创新潜能和科研激情。

其次,产学研一体化可以促进学校培养社会、企业需要的人才。学校可以通过产学研一体化,促使师生员工深入生产一线,使其开阔视野,并达到提高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长社会实践经验的目的,使学生从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与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也可使教师从传授者、灌输者转变成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能力的帮助者、促进者,这样有利于教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整体素质。

再次,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产学研在知识技术化、技术成果化、成果产品化、产品市场化的过程中使企业、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目标协调统一,实现了三者的整体功能大于三者功能之和,达到了“多赢”的局面。因此学校在争取国家投入的同时,可以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弥补学校在教育资金、教学仪器设备、学生实习环节等方面的不足。

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高校产学研一体化仍然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组织机构与相关制度都面临进一步优化的问题。不少高校产学研机构职能不明确,产学研的职能与学校后勤、校办企业等的职能划分不明确。产学研一体化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产学研一体化的客观评价制度、人事制度、工作章程、奖励与处罚制度、交流沟通制度以及资金引进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其次,从高校师生员工的角度看,存在理论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的缺点,教师一般具有的知识构成以理论知识与间接经验多,而其直接经验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限。

再次,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意识仍然比较淡薄。在产学研合作前期阶段,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市场导向比较模糊,学术探索意味浓厚,忽视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评估,缺乏对科研成果的产权认定意识。有些专家热衷于发表科研论文,而忽视了对科学研究成果的法律保护问题。当科技成果得到市场认可后,才去诉求知识产权,而与企业相比,此时已经处于劣势。

最后,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的信息渠道分散、信息网络不畅通、使得高校作为技术供给方与企业作为技术需求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基于上述问题,从高校视角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产学研一体化:

首先,从整个学校来看,学校从思想观念上要注重加强科研与开发,使高校通过科技创新与开发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服务产业、市场和社会,并且相应得到市场、社会和科研院所的认可与支撑。在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与互动中,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联系与交流,把高校的成果推向产业与市场。

其次,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立校之本,教师是高校教学与研究开发的主力军,是产学研一体化的最主要参与者、执行者,肩负着培育学生和科技研究的双重任务,高校要充分发挥他们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校可以聘请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专家来兼课、讲座,同样学校也可派教师去企业、科研院所挂职或兼职。这有利于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多元化深入交流,把高校教职工建设成为理论型与应用型相结合的教师团队。

再次,优化学生的培养。高校要从学生的培养模式、培养内容上下功夫,把学生锻造成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学校应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一体化教学 篇7

1 产学研一体化概述

现阶段针对产学研的定义因为角度的不同而定义不同。“产”其不仅仅是指其中的某个具体的产业,更多是是指这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趋势。“学”从狭义上来讲是教学,但是从广义来讲,所谓的“学”则包括其中的办学。当然,所谓的办学其包含的内容则很多,如办学模式、整体的教学内容或者是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也都属于“学”的范畴。“研”当然则为我们当前的科研,在这个过程中,突出“产”而研、为“产”服务。所谓的产学研一体化则是指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以及中介机构通过集合,从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包括科研、学习、生产、销售等为一体的新型利益共同体,并充分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以“产”为方向,“学”为基础,“研”为纽带,各自在这个链条上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推动经济和科技的融合,实现对科技的创新,从而逐步的实现科研——产品——市场——科研的良性循环的有机整体。由此可以看出产学研是当前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融合的必然的方向,同时也是当前全球化的必然的趋势。由此,可以总结出产学研其发展的逻辑则如图1所示。

2 机械教学中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价值

机械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更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产学研作为将机械教学成果的转化,在机械专业教学中实行产学研其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产业实践有助于机械教学的开展。机械教学的实践体系是整个机械教学开展的基础,培养专业性的技术人才和研究人才作为其主要的目标,充分结合教学当中的各个环节,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教学与成果的转化。随着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认识到实践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但是还是存在对机械教学的片面的认识。因此,通过在企业当中的具体产业实践,可有效的促使高校机械教学的顺利的开展,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的能力。这种方式也是传统的机械教学所无可替代的。通过产学研使得学生更具备设备和器材的使用的优势,让学生对机械制造和生产更具有系统性的认识。同时在实习基地当中,通过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的指导,让学生更好的进入到工作的状态,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多的进行思考和总结。通过这些途径,从而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快的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第二,培养和获取教学力量。在对产学研不断推进的过程当中,也在反扑机械教学的水平,使得教师不断更新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通过以机械企业作为学生实习的基地,更有助于获取相关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加强了实践教学能力 , 使之在以后的机械理论教学过程中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教师通过沟通获取更多最新的机械科技信息,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对人才的培养,更增强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拓展科研经费。2014年11月,湘潭高新区与湖南大学产学研合作项目对接洽谈会在湘潭高新区创新大厦举行。由湖南大学黄守道教授带队的20多位专家教授 , 带着近百项科研项目与企业实现对接,从而深入的挖掘产学研的潜力。通过和企业的对接,其不仅实现了科研技术的转换,同时也实现了对科研经费来源的多样化,更进一步的提高了高校在科研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也增强了自身的技术的专利,促进企业和高校共赢的局面产生。

3 产学研一体化在机械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产学研实施的过程当中,要注意一下的几点 :

首先要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为培养基本技能,通常在实践中采用定岗实习的方式,主动的让学生结合岗位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岗位当中,从而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实际的机械生产和制造。

其次,在合作当中,学校要充分借助自身的科研的优势,为企业解决其存在的各个方面的问题,以此在实现自身学生实习的同时,更好的促进企业的生产,从而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共同丰收。

再次,在合作中实现和企业进行无缝对接的同时,还必须借助高校自身的形象,给企业进行宣传,同时积极的为企业提供相关的材料和支持。通过这样的方式,更能够让企业配合,并积极和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做好对校内和校外的双重教学的探索,

第四,在进行产学研合作的过程当中,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严格按照企业的标准和规定在企业进行实习,从而防止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财产的损失。

第五,同时和企业的深入的合作,高校应不断加强对自身机械专业建设的力度和深度,如聘请那些经验比较丰富的技术骨干到学校进行指导,对课程设计进行协助。这样,既能使企业更好地了解学员的素质及技能情况,有利于学员就业,对于机械教学机构在该专业上加强建设也非常有利。同时借助企业的实力,构建高校机械专业实验室,进一步提升对机械的研究。

第六,转变和拓展合作的方式。在合作的过程当中,高校可采用入股或者是收购等方式,对优秀的企业实习基地进行深度的合作,实现高校自身的校内 - 校外一体的产学结合方式,更好的推动高校自身的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4 结语

通过产学研在机械教学当中的应用,对提升高校的教学的实力,培养实践性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因素,充分拓展自身的专业建设渠道和方式,增强建设的竞争力。

摘要:本文通过对产学研一体化的概念进行深入的阐述和分析,从而挖掘产学研一体化中其存在的逻辑关系。同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产学研一体化在机械教学当中的应用意义和注意事项进行总结,从而为今后的机械专业产学研改革提供参考。

“产学”一体化教学 篇8

电子信息类专业具有实用性强、适用范围宽、综合技能要求高的特点,学生就业岗位覆盖电子、通信、光电子、信息服务等多种领域,因此对学生综合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及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教学追求的目标[1]。我校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探索,不断强化和丰富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以计算机工程应用训练为中心,实验教学为主体,实习为手段的实践教学模式。随着国家产业战略的变化及“十三五”开局之年对信息类工程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的更高要求,实践教学的原有教学模式的不足就愈加凸显。主要表现有四:其一是教学内容阵旧;例如,电子电路CAD实验中主要进行了电路原理图绘制和仿真的内容,但却没有印制电路板设计部分,而PCB版图设计却是学生参加工作后用人单位常常希望他们拥有的技能。其二是由于设备和实验学时的原因,实验较多偏向了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同时,这又影响到高年级学生的课程设计的完成质量,比如测控系统综合课程设计,包括仪器方案的设计、原理图的绘制、元器件的选型、购买、焊接、调试、演示、答辩等许多方面。学生要在短短的两周之内完成,不仅需要平时的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很强的动手能力,还需要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因此最终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学生数量有限。其三是实习效果不佳,学生没有得到真正的工程训练,严重阻碍了学生将来的行业适应能力的开发。例如金工实习和电子工艺实习主要在校内进行,而生产实习大多数时候学生并没能参与到实际的生产过程,或者只能是在一些小的辅助工序上做很少的工作,对于实际的仪器设计和生产只能是以参观和讲座等方式开展,在实践环境、实践深度和时间上都难以达到理想的要求。其四是多数教师缺少所需的工程背景和行业经验,因此学生在院校的学习所得总体上来自书本,与实际要求有很大差距,在行业经验、知识结构,特别是应用知识的能力上存在很大不足,使毕业生在参加许多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的岗位应聘时,就业竞争力不强。

综上所述,目前的模式是把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体现以知识教育为主、能力培养为辅的传统教育理念。这种模式不适宜培养具用工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急需进行改革,有必要探索一种适应性强、可持续深化和发展的新实践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行业适应能力的教学目标[2,3]。

二、“一体二地三层多式”实践教学模式

为解决目前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所存在的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使专业教育真正面向工程化、应用化,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与行业适应能力,首先需要转变教学思路与策略,开拓教学资源,把教学目标与经济实体有机结合[4]。通过不断地探索与思考,并结合企业意见,确定了如图1所示的“一体二地三层多式”(以下简称为“123N”)的产学研协同实践教学模式。“一体”是指将基础理论、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技能培训及创新活动融为一个整体,采用校企合作的方法制定教学大纲及测评准则,以面向工程实际需求为依据明确教学内容及目标。“二地”是指校内和校外,将“一体”所含内容在校内及合作企业之间进行合理布置,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再生。“三层”是指将教学内容依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进行模块划分,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理论—实践—应用—创新”的学习过程,全面提升其综合行业适应能力。由图1可以看到,学生进入“123N”模式后,分别完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三层实践教学学习,其中每一层都由校企合作提供指导,而学生在不同环节可采用不同的实践方式参与。“123N”模式体现了一个中心,双线并举,相互渗透、灵活参与的特点,充分挖掘校企合作的可能性,在二者共同兴趣的基础上构建互利互惠平台并拓展未来的合作空间。

三、“123N”模式的教学实践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研究人员将“123N”模式的基本构想应用于2012、2013级测控技术及仪器和自动化二个专业的10个班,与四联集团川仪股份有限公司、平伟光电实业有限工司及重庆英卡电子有限公司三家公司进行了深度合作。采用了企业提出的课程内容调整建议,比如增加了PCB版图设计、印刷电路识别方法等实用内容;同时,在认知实习中强化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与感知,与企业新员工一起参加岗前培训;在课程设计和综合性专业实验中增加了技能训练的比例,并由三家企业提供一半以上的设计题目;在自主实践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共32人在教师和技术主管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个体实践活动。其中18人在校参与教师科研,25人进入企业实践,并获得企业技能认证证书。在参与集中实习的245人中,有242人通过了联合测评。学生在交流能力、专业技能及行业适应能力上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为保证实践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加强教师与企业的合作是首要前提。不但可以强化在校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使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而且教师人数不多,拥有小规模介入企业的优点;同等重要的是吸引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进入高校,使其走上讲台或担任学生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的指导,而不仅仅是举办少数几次讲座或成为挂名导师。目前在教师/技术人员层面上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三个方面:科研项目合作、实验室/实习基地共建、实验/实习教学大纲的制定,见表1。

四、结束语

从目前实践所取得的效果来看,不但让学生对专业认识更加深刻,学习目的性更强,而且对教师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也起到提升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知识,而且也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对社会、企业及企业文化有了较正确的认识,对课程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对本专业学科方向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由于时间较短,以“123N”模型为核心的产学研协同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考查;同时,在实际操作中,在管理、组织及校企协作活动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因为企业行为的时间规律与学校的时间周期性差异较大,而这方面的问题不是单凭学校一方能解决的。因此需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而这必须有学校、企业,甚至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多方协作。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院.人才创造未来创新引领世界——关于工程科技人才的调查报告[N].光明日报,2010-06-10.

[2]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G].“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会议手册,2010.

[3]闫广平.对实施“卓越计划”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2,(3):51-52.

产学研一体化提升企业效益 篇9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理事、各位代表, 大家好!首先, 祝贺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住宅设施委员会2008年年会胜利召开。同时, 也期待下午的分会能够取得重要进展。

作为企业, 回顾参与委员会年会活动的这几年, 我们的收获很大, 如果用几句话来概括就是:首先, 协会、理事会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平台, 而参加这些活动则成为企业的一张名片。其次, 他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机会, 当然, 对企业来说迎接这种机会也是一种挑战。我今天根据大会配发的材料粗略的统计了一下, 副秘书长单位以上的企业就占了8家, 其中包括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 常务理事单位有49家, 会员单位有105家, 可以说企业参与这样的活动越多, 其发展空间就越大, 特别是这种政府搭台, 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今后在我国应该大力发展, 企业在这方面的收益也将越来越多。做为一张名片来说, 我们这个企业在2004年加入到理事会中, 几年来的发展很显著, 从2004年销量全国排名第十到今年的排名第五, 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到今年8月为止, 我们在全国主渠道销售的产品, 十款热销机器中有五款是自己生产的。在进入欧洲和澳洲市场的准入验证过程中, 由于我们是会员单位的理事单位, 得到了对方政府认定机构的高度评价, 所以这张名片是金光闪闪的名片。最后, 说他是一种机会, 我想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这种机会的, 有志成为会员单位的企业应该是更多投入到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住宅设施委员会的活动当中。

昨天, 我在参加预备会的时候注意到我们的研究机构, 包括大专院校、设计院等在研究工作上投入了很多精力, 希望今后我们的研究能够更具有前瞻性, 提供更好的规范、标准, 使我们的企业在走向国内、国际市场方面, 取得更多的技术和标准的支持。谢谢大家!

产学研一体化管理的研发模式 篇10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监督监理技术分公司 (以下简称监督监理分公司) 以油田勘探开发、钻完井工程技术服务为主业, 拥有一支具有丰富现场经验的钻完井及修井工程技术队伍, 一大批具有丰富钻完井作业经验的技术人员, 在钻完井技术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而且具有丰富的现场作业经验, 总体技术力量雄厚。作为一个专业化技术性较强、以技术服务为主要业务的公司, 2005年改组成立之初监督监理分公司党组就深刻认识到技术服务公司科技研发所占据的重大比重, 专门成立了以新技术研究、新工具开发为主的研发中心。随着监督监理分公司技术创新研发体系逐步建立和科技管理体系的完善, 研发中心在专利技术和科研项目等方面均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监督监理分公司的科研工作具备了以下几点优势:

1.1 需要开展的科研项目多

监督监理分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提供钻、完、修井作业现场8大类监督的技术服务。现场作业的监督在从生产的实际出发,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根据工具的使用情况和工艺的实施情况, 将一些对工具或工艺流程的改进或发明建议, 反馈到公司研发中心, 中心将这些闪亮点和经验教训, 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细致的研究, 寻求理论上的支持依据, 形成具有自主产权的专利技术或者工具, 将这些专利技术和研发的新工具应用于生产实际中, 可以达到简化生产工序, 提高经济效益。

目前监督监理分公司开展与生产紧密结合的科研项目近10个, 其中承担国家重大专项的示范工程中有3个子课题和一个国家863项目“旋转导向钻井系统工程化技术研究”中关键技术的研究, 以及总公司科技发展项目3个和综合技术发展项目1个。此外, 与钻完技术发展和工具服务市场开拓有关的公司两个大型综合项目, 在几年的研究中已经初见成效。

1.2 各级领导对科研高度重视

随着监督监理分公司业务市场的不断扩展和技术服务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科技发展作为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已得到公司各级领导的共识。作为监督监理分公司的科技发展和科技管理实施机构的研发中心, 在公司领导的关怀和各级单位的支持下, 圆满完成了总公司科技发展项目“海洋油田液压举升器的研制”和“薄壁尾管液压脱手工具及工艺研究”。项目从申报到研究, 一直到最后的验收, 没有公司各中心领导的支持和相关技术人员的大力协助, 仅凭研发中心是无法完成的。

1.3 科研投入资金充足

监督监理分公司自2005年组建以来, 科技投入逐年递增, 当年用于科研项目的投入为110万元, 2006年就上升至535万元, 到2009年, 监督监理分公司用于科研的投入达到了1 537万元。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对中海油能源发展集团公司提出了“科技投入逐步加大, 争取达到销售收入的3%”的要求。监督监理技术公司将科技投入的目标确定为销售收入的4%以上。按照要求, 2010年监督监理分公司科研资金投入达到3 000万, 完全满足对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工艺的跟踪、吸收和引进。

2 公司科研发展的制约环节分析

作为一个较为年轻的公司, 科研发展方面已经充分占据了天时、地利与人和, 但技术研发的课题进展情况和整体的科研发展建设却比较缓慢, 与公司其他技术服务产业的发展不匹配, 在一定基础上影响到了公司业务的开拓。分析原因主要由于公司组建时间短, 到目前为止没有形成一支传统的科研队伍。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因素制约:

2.1 制度体系的制约

监督监理分公司的研发中心组建时间短, 各项制度和流程体系等都在逐步的完善中, 通过几年的摸索实践, 制度体系在不断修订和完善的基础上, 已经基本满足公司发展的需求, 但由于公司技术服务业务拓展的特殊性, 在科研人员的激励制度上, 始终无法创建一套适合公司体系发展的制度和措施, 因此致使科研项目缺乏有效的控制。

2.2 人力资源的制约

人力资源的缺乏是整个监督监理分公司发展面临的问题, 中心在人力资源问题上采取了多种渠道和方法。直接招聘社会上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基础的有用人才, 但这些人要么提出的条件苛刻, 个别要求在公司层面都无法解决, 如家属工作安排、孩子入学教育以及户口转迁等;要么专业特色太强, 无法适应工作环境的要求;要么个性太强, 没有适合自身专业特点的科研项目, 不愿意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从监督监理分公司内部协调调动, 由于监督监理分公司各业务板块都缺乏人员, 而且从事科研工作短期内很难见到成绩, 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职员, 他们更喜欢待遇好、容易上手的现场操作和技术管理管理工作。同时, 公司大部分员工都比较年轻, 科研工作的枯燥, 也是导致中心一直无法招聘到合适的技术人员的一个因素。

2.3 技术能力的制约

监督监理分公司从事科研项目的技术人员经验和技术能力的局限性, 是制约公司科研项目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几年来, 研发中心一直将工作经历和现场工作经验作为选择人员的标准, 在外聘人员和毕业学生中, 对技术能力的要求较高, 这样高的门槛, 阻止了一些人员的进入。确定这个标准, 就是为了使从事科研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能力能够满足项目的需求。

3 传统的科研项目运作模式

目前国内科研院所的传统科研项目运作模式, 是根据项目研究内容的需要, 组建一个相对全面完善的科研项目组。项目组中不但拥有一批固定的技术专家队伍, 而且需要各种管理人员。项目的开展, 技术上需要经验丰富的老人, 敢于创新的年轻人, 成熟稳重的中年人;组织上需要科研队伍中拥有各个相关学科技术人员。传统科研项目的运作模式, 确保了项目研究成果的独享, 有利于知识产权的控制。同时, 由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队伍的庞大和独立自主研发, 致使项目的投入的资金巨大, 研究周期增加, 投资回报因此减少。

监督监理技术公司的科研项目, 主要针对现场问题的解决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有着极强的公司特点。项目的开展与传统模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公司的科研项目以解决现场问题为目的, 要求必须实用, 且研究成果需要接受现场的实践, 项目的研究必须成功。传统科研项目, 主要在于推动技术的进步, 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取得阶段性的成果甚至失败。传统科研项目往往作为技术储备, 研究一些前瞻性的课题。

研发中心成立初期, 为了达到国内科研院所的水平, 为组建一支科研技术队伍, 尝试了多种组建渠道和方式, 最终没能将这支符合传统科研运作模式的团队组建起来。

4 产学研一体化管理的科研模式

由于公司研发中心的特殊性使它有别于一般的传统研发单位, 为了推动项目研发, 在管理模式要求必须不同于传统的研发管理模式。“不找借口找方法”, 面对公司的发展需求和研发中心的发展现状, 从公司的业务特点考虑, 钻修井监督的现场技术服务, 就是在全面了解各种技术的基础上, 将各个专业化的队伍组织在一起, 通过统一协调和组织管理, 完成甲方交给的任务。监督的主要作用是组织协调管理, 那么研发中心在科研项目的运作上, 能否也采用这种模式。一口井的完成是一个项目, 科研项目的完成也是一个项目。组织管理是项目必不可少的组成。

在科研项目的运作中, 研发中心只需要有一个专门的项目技术管理人员, 根据项目研究进度和计划, 在各个阶段将项目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组织起来, 共同协作解决项目中遇到的问题, 就能完成项目的要求。项目的开展不需要庞大的科研队伍, 项目结束后, 研究人员依旧回各自工作岗位, 不会存在资源利用问题。而且如果项目需要, 组成项目研究的技术人员可以包含公司以外的专业人士, 如海总内部的技术专家、国内石油系统科研院校的专家, 甚至有些问题可以请教国际著名的专家, 这种合理化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办法, 能在最小的投资范围内, 解决一定的现场技术问题。

5 实用案例分析

海洋石油298的锚缆快速释放机构的研究, 海洋石油298将现场的问题和研究需求提交以后, 由于研发中心没有相关技术人员, 一时不知如何开展项目, 为推动项目开展, 中心指定了一个人员, 专门为项目的负责人, 从组织管理上推动项目的开展。负责人通过多次与海洋石油298技术人员和有关科研院校的交流后, 为解决现场问题寻找到了一个基本满意的方案, 目前该方案正在进行可行性论证和分析。项目的开展, 先后联系了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海洋大学、上海交大、大连理工、天津大学等, 在以后的项目开展中, 项目负责人主要承担组织协调工作, 将院校老师和海洋石油298技术人员、海总内部相关技术人员组织在一起, 共同解决海洋石油298的锚缆快速释放的机构设计和现场改造。

钻完井工程三维可视化虚拟现实系统开发项目的负责人, 计算机专业毕业, 在学校期间基本没有接触过虚拟现实系统, 而且对钻井工程的了解也相对比较有限。对公司这种科研项目的管理模式有所了解后, 联系国内外虚拟现实系统的开发机构, 同时组织调研了北京两家机构, 并在塘沽先后与石油综合服务的两家国际大公司, 哈里伯顿和斯伦贝谢交流该虚拟现实系统的开发设计方案, 与上海、北京的两家软件开发商进行实施方案的技术交流。将项目的调研工作开展的井井有序, 同时推动该项目向前不断推进。

6 总结

监督监理分公司的科研工作以研究解决甲方开发生产过程中所遇到问题为目的, 在消化吸收先进适用技术基础上, 突破现有技术服务板块, 寻找新的业务市场, 以科技研发形成有竞争力的一批产品, 最终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从而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 结合公司业务发展的方向, 科技研发工作随着技术的延展, 使公司的各业务板块的主要技术达到国内的领先水平。

上一篇:回收模式选择下一篇:一错再错